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外出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十年来感触颇多,对德育课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社会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局面,也面临很多新问题和挑战。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一专多能型人才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和方式很多,有以个人为单位的打工、实习。有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也有高年级的专业实习实践。但是社科部组织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对在校学生的成长成材有着其它实践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实践考察的目的是使广大学生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开拓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与学生个人打工实践相比较具有更强的组织性和针对性;与团委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相比较其达到全员参加的高普及率是不可比拟的。与高年纪的专业实习实践相比两者的侧重点又截然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是互补的。
十多年来,学校组织了数万学生参与其中,这项活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沈大学子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低年纪学生入学后就一直期待的“快乐之旅”。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考察的广大学生来说,活动是愉快的充实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而对于我们组织者来说确是责任重大。在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自我完善,使活动组织得更严密更安全,内容更充实,学生的收益更大。现就法库基地实践考察为例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充分的动员是顺利开展活动的前提。
每一个团队考察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这两天中安排的内容非常丰富,行程也很紧张。我们要在出发前几天进行统一动员,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次社会时间的目的、意义,并把整个行程详细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布置好任务,包括考察报告的相关内容和具体细节要求,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出发前要做好分工,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长,同时对班长和小组长进行深入培训。结合以往团队的考察经验布置好每一个细节的工作。
动员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使命感,让学生明确考察的目的,了解行程和各个关键步骤和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二、严格的组织纪律是活动圆满成功的保障。
每一个考察团队,少则二百多人,多则四、五百人。这样的大团队在考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和安全工作非常重要。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住宿安全、当地治安状况、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理都是我们组织者要细心考虑的。首先在出发之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重点强调危险的活动不要搞、危险的地方不要去、任何情况下不允许单独行动,考察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同老师联系。同时宣布各项纪律特别要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
活动过程中的细节非常关键,由于考察内容很丰富,两天来考察团要多次乘车往返于各个考察点,所以每次上车前必须集合队伍清点人数,以免出现学生走散现象。考察期间学生要在当地就餐,我们规定任何情况下禁止饮酒,特别是晚间自由活动期间,有专人对学生进行监督,发现违反纪律的情况及时制止。
住宿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几百名学生分散在当地多家宾馆招待所,若管理不善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规定晚间10点以后严格禁止外出,同时强调消防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住宿地点要安排一名老师负责管理。每次考察在夜间10点以后我都亲自带队对学生住宿地点逐一进行检查,发现没有归宿的要及时联系,当学生全部归宿后要叮嘱招待所的值班人员夜间禁止学生外出。
我们在法库一直进行一项很有意义的考察活动,名叫“举目无亲闯顿饭”,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上自己买的菜去当地农户家做一顿午饭。这项活动是和当地群众最密切最直接的接触,最能反映出我们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因而我们对这项活动很重视,特别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语言亲切态度友善、尊重老乡生活习惯、保持清洁文明就餐,用油用柴适当付钱、不拿老乡一针一线”。在活动期间带队教师挨家挨户的进行走访,并征求老乡对学生的意见,确保纪律和形象。
三、培养出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在法库考察期间条件相对艰苦。由于经费和条件的限制,伙食只是简单的农家饭菜,住的是简陋的招待所,有时候还不得不两个人合住一张床。起初我们总是担心那些从小在市里长大的孩子难以适应,但是通过实际锻炼,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学生确实很可爱,在特殊的条件下能体现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没有抱怨、没有挑剔,学生很快就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并且相互谦让。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这是很难得的教育过程。
梁子
2004年5月6日至5月19日,以姚纪欢副院长为团长的运城学院教育考察团一行5人(成员有音乐系主任姚德利、美术系主任刘学生、合作办学部部长赵岭洲、翻译胡连军),应我院友好合作学校—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的邀请,对乌克兰一些高校进行了考察。现报告如下:
一、乌克兰是一个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工、农业发达国家。
乌克兰位于东欧西南部,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面积60.37平方千米,人口4970万,共有110多个民族,其中乌克兰人占72.7%,俄罗斯人占22%。1922年加入前苏联,1991年8月24日独立,1992年1月4日同中国建交。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俄语。首都基辅。境内以平原为主,间有波状起伏的丘陵和高地。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300-1600毫米。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锰等共70多种,其中锰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带,耕地占国土面积70%,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程度高,素有“欧洲谷仓”之称。交通运输发达,有以铁路为主,水、陆、空和管道等方式齐全的运输网。城市化较高,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
此次乌克兰之行,考察团主要看了三个城市:基辅、卢甘斯克、克里米亚,这三地构成一个大三角形。城际间我们坐火车和汽车,每趟都在15-18个小时,可以说以中东部为主的大半个乌克兰国土尽收眼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⑴植被非常好,到处是森林和绿地 ,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⑵环境污染少,空气清新,到处可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⑶公民素质高,环保意识强,很少能看到乱扔纸屑和烟头的行为,中国铁路两旁白色污染严重的现象,在乌克兰根本看不到。⑷文明程度高,民风淳朴,见面相互主动问好,吵架斗殴现象我们没有看到。⑸城市交通秩序井然,司机驾驶水平高,遵章守规,交通全靠红绿灯指挥,没有交警,但凡碰到的巡警,都是荷枪实弹,十分威严。⑹能源丰富,国家福利高,据说全国人民用电、用天然气都免费,城市集中供热供暖,居民住宅、宾馆,都是24小时供应热水。⑺城市文化品位高,个性化建筑、雕塑随处可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免费参观。⑻高度重视对公民的爱国历史教育,5月9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是法定节日,公民都要参加当地的集会和游行。卫国战争发生地,到处都有纪念碑和雕塑,坦克、大炮、机关枪,军舰上的一些兵器,在每个城市都有多处露天摆放和陈列,供游人参观,以醒后代。⑼公民非常注意个人形象和修养,外出和公众场合,着衣整洁,谈吐文雅,很少听到大声喧哗。⑽笃信东正教,教堂建筑富丽堂皇,教徒们礼拜十分虔诚。
上面谈了一些好的印象,也有些现象引起了考察团的思考:⑴乌克兰人似乎在吃老本,他们的工业化、电气化应该说比我们早了半个多世纪,但更新换代慢。宾馆的电梯只能容纳4个人,看样子很笨拙,响声也大。老式的有轨电车,在一些城市还在用,致使街道路面让人看着不舒服。出租车中还有不少中国人熟悉的拉达车,有些伏尔加小车已跑了25年居然还在跑。这说明,在现代化的征途上,乌克兰人落伍了。⑵乌克兰人似乎缺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朝气。可能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安于现状,过着一种享受型的生活,大块的黑土地有撂荒轮作的现象,城市中火车上也能看到一些酗酒的醉汉,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女孩嘴上叼着香烟等。⑶在解体、转轨中,乌克兰产生了少数暴富户。我们亲眼看到一对年轻人结婚,坐的是加长的林肯车,引起好多人与车合影。⑷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成为乌克兰年轻人效仿的榜样,摇滚乐、迪斯科在年轻人中很流行,据说有不少乌克兰的美女远嫁美国佬,或者寻机离开国家。⑸等级观念、传统的长官说了算的习惯根深蒂固。乌克兰走向现代民主的路可能还很漫长。
二、乌克兰是一个高教资源丰富、略显过剩的教育强国。
前苏联是教育强国,乌克兰也不例外。从小学到高中(1-12年级),乌克兰人享受的是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公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到五千万人口的乌克兰拥有正规高校300多所,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卢甘斯克市就有5所正规大学,据有关资料讲,基辅大学在世界排名第20位。与我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卢甘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有着80多年历史,在乌克兰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考察团在卢甘斯克停留了将近6天,认真考察了这所师范大学的校本部和一所分校,重点考察了他们的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留下的印象是:⑴校园整洁,绿化漂亮,有不少石雕塑像,据说是当地历史的见证。⑵ 教学主楼虽然年代久远,但收拾打扫得非常干净,楼层高,楼道宽,教室全是木地板,使用的是无尘粉笔。楼道里张贴悬挂着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要求、名教授介绍和学校在国内外竞赛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章。楼道里的凸凹处,还摆着精美的皮沙发,供教师、学生课间休息用。⑶学校建有地矿地质方面的博物馆,陈列着无数岩石标本和矿物标本,当地矿藏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反映。⑷学校建有规模庞大、布置精美、制作精良的动植物标本博物馆。大到鹿、熊、豹,小到昆虫、蝴蝶,栩栩如生。学生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据介绍,所有的地矿标本、动植物标本都是本校师生多年来亲手搜集制作的,令人叹为观止。⑸学校的植物温室建在教学楼的一层,温度、湿度可调控,采光很好。⑹学校建有人体标本、解剖实验室。⑺学校拥有体操馆和室内蓝球馆。据介绍,这所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有不少曾在奥运大赛中获奖,今年还将有两名学生代表乌克兰参加八月份的雅典奥运会。他们很希望在体育方面与我院合作。⑻分校距本部百公里,设有农学和畜牧专业,拥有2000公倾的农场和部分大型农机具,正在寻求开发合作伙伴。中国山东寿光一家公司正与他们谈判。⑼卢甘斯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实力雄厚。音乐学院的办学地点是卢甘斯克市的文化宫,前苏联解体之后,当地政府把它无偿划拨给了师范大学,此处距校本部约3公里。考察团在音乐学院院长等人的陪同下进行参观,并观摩了钢琴演奏、声乐教学、指挥训练、舞蹈排练、小号独奏等教学实训课。在主人热情款待的午点上,双方进行了座谈交流。音乐学院有自己的小剧院,可容纳200多人观看各种演奏,排练厅、琴室等基础设施齐全,隔音效果良好。音乐学院有教授6名,副教授多人,青年教师中70%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声乐的老师,曾获得过前苏联功勋演员的称号。音乐学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视唱练耳课开三年,除必要的理论课大班教学外,学生大多参与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和训练。该院学生的演奏水平,演唱水平普遍较高,是我们无法与之相比的。这所学院还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他们常年聘请奥地利名师任教,学生也经常参与国际间的演唱表演活动。学院还积极拓宽办学方向,他们现有7个专业,正在筹建中的电视媒体节目采编制作专业,硬件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200多万人民币。(10)卢甘斯克师范大学的美术专业极富特色。美术系设有服装设计,美容化妆、金属工艺(金银手饰加工、铁艺等)雕塑、陶艺、艺术设计、绘画等专业,并有与专业配套的加工、制作厂房。从其教学与专业设置看,他们偏重实用性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为生活服务的意识。他们的绘画课主要是为其它专业打基础和服务的。与我们相比,他们长在专业面宽,实用专业多,学生动手能力强。这种特色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考察团在基辅逗留期间,挤时间参观了着名的基辅大学。走进这所有200多年历史的学术殿堂,让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教学楼宽敞的楼道里铺着质地优良的深色带有图案的地毯,行走时没有任何声响。校门口马路对面是一座城市森林公园,古木参天,芳草宜人。校园内,基大有自己堪于和市公园比美的学校公园。在这里学习和读书该是怎样一种舒适和惬意啊!难怪有不少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在这里求学。
离开基辅的前一天晚上,考察团有幸观看了柴克夫斯基音乐大学在本校剧院里演出的一场歌剧。据介绍这所国际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学,每周都要搞几次公演,不是音乐会,就是歌剧。演训结合,学以致用,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得到锻炼,校方有了创收,两全齐美。看高水平的演出是一种艺术享受。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座能够容纳800多名观众的剧院里(剧院分三层,一层400个,二、三层半圆式的看台上各有200个座位)竟然没有麦克风等任何音响设备,而音乐效果又是出奇的好。不论坐在哪一层,哪个位置,都能听得 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这不能不归功于演员和伴奏人员的真功夫,也不能不归功于当地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当天晚上上半场歌剧演出中,一位来自东北的中国留学生,留学一年多,就当上了第一号男主角,因而观众席上坐有不少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留学生。休息期间,我们与之交谈,他乡遇同胞,倍感亲切。
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我院的明智选择。
此次乌克兰之行,考察团一直感到,走出国门天地宽,合作办学意志坚。对院党委设置合作办学部,迈开与国际合作办学步伐的决策,理解更深刻,信心更增强,行动更自觉。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 ,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研究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相信本项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应用性成果将会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我们应在继承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知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也体现雅拙、粗诳的审美意向只有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才能真正自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色彩崇尚研究》.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2004.5
[2]李晓勇.《土家族神秘的图腾崇拜》.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5
7月9日,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异地)培训班一行48人冒着上海地区三十年来创记录的高温,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考察学习。步入小巧精致的校园,巨幅的标语、精美的壁画、别致的班牌、整洁的环境映入眼帘,清新的充满细腻人文关怀的文化育人气息扑面而来。主人亲切的问候、如花的笑靥更是像一股清爽的凉风让人不觉七月流火。八点半,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张烨题为《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导学服务》的报告准时开始。报告共分五个部分:1、在德育活动中开发“导学价值”;2、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策略”;3、在课程设置中建立“导学机制”;4、在学业评价中发挥“导学功能”;5、在教学管理中完善“导学服务”。张校长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导学服务”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活动及丰硕成果,其涉及到的“十条导学建议”、“富有小班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学业评价的学生成长记录册”、“教师专业化成长项目引领的核心培训模式”等引起了各位学员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各位学员还就教师评价、经费保障、用人机制、班级工作考核等话题与张校长进行了互动交流。活动结束后,每位学员都深感受益匪浅。
北京东路小学的前身为上海市私立民生中小学,1920年由金熙章先生创办。1956年小学部更名为北京东路小学。学校位于繁华的商务区,占地1816平方米,建筑面积5018平方米,校舍小巧精致,教学设备完善,除教室外,还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14个专用教室,两个塑胶操场。1994年建成闭路电视网,XX年总校建成校园网,XX年分校建成无线校园网,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遍布教室及办公室。学校现有教学班27个,学生687人。学校拥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十多人,校内有首席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6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一线教师总数的80%,在职45岁以下教师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0%。
从1984年起,学校开始“乐学、能干、创新”的教育改革整体实验,形成鲜明的办学思想。1994年起,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的支持下,率先在国内开始“小班化教育”实验,成功开创素质教育新模式,从而成为教育改革的领头羊。XX年,学校在二十年“乐能创”教育和十年“小班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导学’服务”的办学策略,在发挥小班优势,满足差异发展上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校对外开放任务频繁,境内外教育使团频频到访。由于学校对文化基础知识与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视,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善于主动求知,综合素质较强。近年来不断涌现如中科院小院士、全国故事大王、全国计算机竞赛一等奖等优秀学生。学校曾先后获得“全国雏鹰大队”、“上海市办学先进单位”、“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黄浦区文明单位”、“黄浦区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十几项。目前是“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校长培训实践基地”。
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基于小班化教学的“在导学服务中智慧育人”、“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导学服务”的核心理念,根源于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尊重人的生存发展”和教育的本质是给予“生命的关怀”、“智慧的启迪”的思想,颇具前瞻性和先进性。尽管受教育资源的限制,要想在我市开展小班化教学还言之尚早,但我认为,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以下几点对我市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强调“服务”的办学目标。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把四种服务作为办学目标,即:导学服务---指的是从学生个体的不同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引导和诱导,并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促进其个体获得更充分、持续、稳定的发展的教育教学专业服务;充分的教育服务---学校致力于全员、全程、全域、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资源和条件,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能获得充分的提高;优质的教育服务---“优质”体现在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管理机制、优良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育成果、良好的办学声誉等;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设计满足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并在学校管理、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四种“服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十条导学建议。即: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认知目标可以适度调整,情感表达尊重个人感受,认识判断不必高度统一,学习方法鼓励自主有效,教学活动多予合作交流,组织形式提供多种选择,重点难点要有个别指导,媒体技术支持学习互动,作业练习布置弹性要求,目标达成允许存在差异。这无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业评价。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改革过去传统的“鉴定式”学业评价方式,开展学生差异性发展性评价研究,目标指向不是用一个共性的标准去甄别学生,而是基于学生的差异处境与需求,为其提供促进自我发展的引导。所谓差异性评价,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事实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多元的方法,引导并促使他们在各个领域或层次都获得充分发展的评价服务;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以学生获得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方式,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自主发展需求获得充分满足的评价服务。学校研制出了具有个别化、建设性、自主性、纪实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学生成长记录册,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项目引领的核心培训模式。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坚持“教师自主、学校岗位自培、社会化进修”的教师教育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形成“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以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内容,加强实务培训;以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作为形式,注重研究实效;以互为资源逐层互动作为策略,带动整体提高。这三种方式务实高效,其《智慧育人---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这一成功培训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次研讨会起源于一位教师在区级教育技能赛上的一次失利。这位班主任在技能大赛复赛中失利,止步于决赛。当时这位教师还未得知结果,兴冲冲地跑来细述她参加第二关“案例分析”时的经过。从她的言谈中,张校长感到这位老师确实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但她在叙述中所采用的操作行为是不够到位的,而且这位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张校长从她身上也看到了学校教师中的普遍现象。
于是,她请这位老师将参赛时的案例记述下来,同时将具有典型性的或是校内近期发生的事写成案例,让所有班主任、分管教导作文字分析,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自我诊断,帮助教师提升育德能力。在阅完所有试卷的基础上,学校正式召开“智慧育人——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对所有个案逐个进行剖析,发扬教师思想上的闪光点、操作中的好办法,明确指出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并邀请区德育室的专家作诊断评价。一人虽然失利,团队从中受益。从这次研讨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校长细腻敏锐的捕捉能力、务本求实的工作作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利催化剂。
五、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管理。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不断探索与实践更为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供参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实行课程组织形式的“三个打破”:打破班级限制实施横向走班,打破年级限制实施纵向跑课,打破学科限制实施跨学科综合探究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或许过于前卫,而且对于教师资源和财力要求过高,但是否能为大胆打破陈规、全面创新学校工作在思路上提供一些借鉴?
在欣赏和悦纳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反思我们的现状,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我们必须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发展的学生观和全面的质量观,进一步加大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和进程,特别是学校要建立起科学、发展、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建立适应时展的学校评价机制,为办现代化教育和一流学校进行导向,同时,要鼓励和保护校长自主办学、开门办学。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凉山彝族;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45-04
1 保护区概况及其社区情况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面积50655hm2。保护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的美姑县境内,属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和腹心区,区内有高等植物144科,423属,92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2种,有脊椎野生动物296种,其中有大熊猫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8种,被赞誉为很有科研价值的生物基因库。同时保护区与马边大风顶、越西申果庄、甘洛马鞍山、峨边黑竹沟自然保护区毗邻,构成了凉山山系大熊猫保护网络,在凉山山系的大熊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地位。
保护区周边有龙窝、树窝、依果觉、苏洛、炳途、尼哈6个乡,42个村,2.6万余人,全为彝族。6个乡均为美姑县的边远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较差,有近三分之一的村不通公路,近四分之一的村至今没有电。6个乡共有常耕地30171亩,人均1.17亩,社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经济收入来源以饲养牛、羊、猪及进入林区采集野生中药材等为主,2008年人均有粮420kg,人均纯收入1800元以下,属国家重点扶贫对象。
2 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一直按照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采取传统的强制性的保护措施,从而忽视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利益和需求,一方面,保护区管理部门为达到目标,对社区采取种种限制,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为改善生活条件、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要想方设法对资源加以利用,对保护区资源构成了较大压力,二者之间相互争夺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力而产生了种种矛盾和冲突,目前主要集中在资源利用方面。具体表现在保护区内放牧、采药、盗伐、砍柴、偷猎等。
2.1 保护区内放牧
畜牧业是保护区周边彝族居民主要养殖牛、羊、马、猪及鸡等,据调查,有些养殖大户一户养有近百头牛,几百只羊,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肉食来源。当地居民牲畜养殖一直沿用传统的敞放模式,对牛、马、羊、猪全部实行敞放,且放牧数量越来越大,有些地方因过渡放牧已造成了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在大风顶、滥龙、维核洛和挖皆哈罗等地,放牧人员长期驻扎在此,吃、住均在山上,只有到了冬季才撤走,不但牲畜本身对资源造成了破坏,同时放牧人员在山上搭棚、砍柴、烧火(取暖、做饭)、甚至盗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内禁止放牧,但由于放牧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收入,地方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发展畜牧业,将畜牧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保护区管理部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加以控制。
2.2 野生药材采集
保护区内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天麻、重楼、升麻、虫草、细辛、贝母、三七等,社区居民为了经济利益,经常进入保护区进行野生药材采集,一年四季各个地方均有人员进入,特别是在五六月份,男女老少均在林区进行采集,有时一家人有四五人同时上山。在采集药材时,往往是不论大小,只要可采均进行采集,对资源破坏较大,保护区管理部门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管理。据调查,有些社区居民一年采集药材收入上万元,其药材的平均收入占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仅次于畜牧收入,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最直接的现金收入来源。
2.3 盗伐林木
保护区内有大片的原始冷、云杉林,是很好的房屋建筑的用材树种,在周边的居民为修建房屋经常进入林区砍伐瓦板、方料等;还有部分居民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还进入原始林区进行盗伐林木,然后运至附近的马边等地以牟取暴利,虽然经过了打击,但盗伐现象仍时有发生。
2.4 砍伐薪柴
保护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能源几乎全部为薪柴,据调查,户均年消耗薪柴近2万斤,在距保护区较近的龙窝、树窝乡,户均消耗薪柴达4-5万斤。他们的薪柴来源除一部分来自自留山外,还有较大部分来自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居民每年需从保护区获取薪柴6000余吨、约合木材6000余m3,虽然以林下灌木为主,但仍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5 偷猎
彝族村民历来有狩猎的习惯,建立保护区后,由于加大了宣传力度,对保护区周边社区采取了清理猎枪、猎具,处理猎狗等强制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物质益的追求和动物市场的需求,又有部分村民开始饲养猎狗,并进入林区偷猎雉类及小型兽类,以获取暴利。
另外野生动物破坏社区居民农作物及牲畜,造成社区经济利益受损而得不到有效的赔偿,也使是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3 保护区与社区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
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社区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
3.1 社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必然导致对资源的依赖性强
保护区周边彝族群众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农作物耕种方式,生产效力低下,单位土地上的收益较低,不能满足日常需要;同时牲畜养殖全部采用敞放模式,管理粗放,对资源威胁大;另外当地彝族群众取暖做饭几乎采用传统的“三锅庄”,热量损失大,对薪柴的需求量大,从而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强。
3.2 社区经济收入低,来源单一,导致对资源的依赖性强
保护区周边社区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相对较少,一般种植马铃薯、玉米和荞麦、大豆等农作物,很少有其它经济作物,且产量较低,只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食物,很少有多余的粮食出售来增加经济收入,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畜牧业,因此收入来源单一。在实施天然林保护之前,社区居民还可通过森林采伐中获取部分收入,每年每户靠卖劳力砍木头,装、卸车等所获得的经济收入为0.5-1万元。天然林禁伐后,社区居民不再能从伐木中获取收入,放牧、挖药和采笋等活动则成为居民的另一重要经济来源,每户每年采笋和挖药所获得的经济收入为0.1-1万元,目前是家庭的主要现金来源之一。
3.3 社区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造成的威胁逐步增大
我国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规定,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可生育3个孩子。因此当地彝族群众每户人家至少生育3个以上的孩子,有些居民因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为生育儿子,不惜违反国家生育政策,超计划生育,至使当地人口增长过快。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周边各乡人口在近10年间由2.1万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近2.6万人,年均增长超过2%。由于人口在不断增长而土地有限,导致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威胁增加。
3.4 受教育程度低对保护区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由于交通、通讯的落后,造成了社区信息闭塞;自然条件的艰苦与环境的恶劣,使社区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外劳务输出受阻,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农闲时节,随意流动,对保护区的潜在威胁增加。同时,一些落后的陈规陋习使社区居民缺少与外面世界交流,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境的能力减弱,从而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加。
3.5 保护区管理忽视社区利益导致发生冲突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者对社区管理认识不足,不愿与社区平等协商涉及到双方利益的问题,而仅靠上级的行政命令办事,没有征求社区的意见,与社区交流少,导致周边社区不理解保护区的一些行动,有抵触或破坏事件发生;另外当社区因保护工作而受到利益损失或问题时,如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等,保护区没有很好地予以处理和解决。
3.6 社区管理机构不完善
保护区管理局未建立专门的社区管理科室,虽然保护宣教科和多经办也分别有一些社区管理方面的职能,但也因具体职责不明确,对社区管理工作相对较少;另外保护区在2003年建立组建管理局时,虽然在县林业局建立了保护区共管委员会,也吸收了各乡领导参加,但共管委员会对自身职责不明确,也基本没召开任何协调会议,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没起任何作用。
4 保护区在社区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自然保护区管理,关键是管人。近年来,保护区在社区管理方面,通过充分开展社区调查,把社区人员管理作为基础,收到了一家效果。
4.1 大力开展保护区宣传教育
自然保护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社区各界的大力支持,而获取公众支持的有效途径就是宣传教育。由于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加之美姑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义知之甚少,对自然保护难于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自身的某些利益受到影响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激化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这就必然影响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为此,保护区通过会议、图片、幻灯、传单、办宣传栏、保护区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保护区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从而逐步引起社会对自然保护的关注,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使周边社区群众逐渐认识到自然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而投身到保护事业中来。同时保护区还积极向地方各级政府宣传保护区建设的意义、保护区建设方针政策、保护区工作内容等知识,使地方各级政府对保护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得到理解并主动支持保护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4.2 加强保护区法制建设
2007年通过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使保护区建设进入法制轨道,同时通过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保护区工作会议,学习宣传贯彻保护区建设有关方针政策,与社区各乡村层层签订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书,鼓励社区各乡村结合自己的特点,充分结合彝族的传统毕摩文化(如“克毒瓦毒”活动)订立保护区管理的乡、村规民约,收到了较好效果。
4.3 开展社区能源建设,减少社区对薪柴的消耗
针对社区群众使用传统的“三锅庄”式火炉,对能源利用率低的特点,保护区积极争取资金在保护区选择了距离保护区较近,薪柴消耗量大的3个村庄进行节柴灶试点建设,先后共建设137口双眼节柴灶,既解决了社区居民砍柴越来越远,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实际困难,又节约了能源,保护了森林资源,同时也进一步改进了社区卫生条件,村民也十分满意。同时保护区结合节柴灶建设验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了节柴灶建设宣传活动,通过组织现场检验节柴效果来宣传发动更多社区群众推广使用节柴灶,宣传保护区管理知识,收到了较好效果。
4.4 帮助社区发展替代生计
为解决保护区生计,保护区先后从WWF争取项目和资金,在社区充分开展社会经济基线调查、中药材市场营销调查和生计项目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村民代表到社区发展项目开展较好的地方进行项目建设考察及中药材种植培训,帮助社区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和药材种植技能,为社区替代生计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向社区争取了部分小额基金贷款项目,在社区发展卵叶韭种植试点,开展蜜蜂养殖和生态猪养殖技术培训、组织建立保护区生态养殖协会,为社区提供饲料加工设备,帮助社区维修道路,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帮助社区发展生产。通过一系列社区发展项目的开展,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理解,也进一步缓解了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
4.5 开展社区捐资助学活动
保护区在社区建设中,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帮助社区学校建设,帮助社区维修学校设施,为社区学生购置必要的书包、作业本、铅笔、书籍等学习用具,同时在作业本、书包上印制有关保护区建设的相关知识,既减轻了学生家长购买文具的经济负担,又向广大学生宣传了保护区知识;另外还通过保护区与有关大学开展科研合作的机会,组织中央民族大学在保护区开展教学实习的师生,向保护区周边学生开展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爱护卫生等知识讲座,帮助社区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外面更多信息。
4.6 吸收部分村民参加保护区工作
2009年初,保护区管理局从社区聘请有一定文化基础,愿意从事保护事业的人员6人,经过一定培训后充实到基层保护站,主要从事保护区宣传、资源保护、保护区巡护等工作。由于他们来自当地社区,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熟悉民族语言,通过他们的工作,可让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工作更加容易理解和支持。
5 解决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的建议
目前,保护区在社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社区关系得到了一定缓解,但由于刚刚起步,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在充分考虑社区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探索和研究,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5.1 建立和完善社区共管机制
(1)在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专门的社区管理科室,专门负责社区工作,协调处理社区关系,帮助社区发展;
(2)完善社区环境宣传、资源保护、药材采集等方面的共管委员会,成员可根据实际,吸收当地村组干部、学校教师、彝族家支头人等分别参加。对各共管委员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明确各共管委员会及成员的职责任务,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平等协商相关事宜,把社区与保护区紧密结合,共同实现自然保护的目的。
5.2 制定和完善保护区管理的相关制度
保护区周边全为彝族群众,为加强对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以及药材采集等,采用与彝族传统习俗和毕摩文化相结合,以村或乡为单位,组织订立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的村规民约及药材持续采集管理制度,以共同遵守,促进资源保护。
5.3 扶持和引导社区经济发展
归根结底,社区的经济水平是对保护的根本压力,要想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充分调查和了解社区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扶持和引导社区的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对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引导社区群众充分利用高山地区无污染等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具有较高价值的绿色食品,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价值;提倡对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在同样资源采收的基础上扩大产品的收益;强化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使社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协助社区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要加强同县扶贫办的联系,争取将更多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向保护区周边社区倾斜。
5.4 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牲畜圈养
改变牲畜敞放习惯,实行生态养殖和圈养,一方面可以防止牲畜啃咬树木和践踏草皮植被,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为活动,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美姑县委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畜牧业,已把种草养畜作为政府的一件大事。保护区可选择一定的养殖户,先行开展牲畜圈养试点,在取得明显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推广,逐步改变牲畜敞放的传统养殖习惯,减少牲畜对植被的破坏。
5.5 加强社区能源建设,减少社区薪柴消耗
保护区周边有5000余户村民,若全部使用节柴灶,每年至少可减少薪柴12500t,相当于节约木材1.25万m3。要积极争取资金,帮助社区大力推广节柴灶,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建设沼气池,或推广新的能源;同时在至今没有通电的地方帮助发展小水电,解决社区居民照明和收看电视所需能源,并通过电视了解更多信息,开阔视野。
5.6 开展社区居民技能培训,引导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保护区周边剩余劳动力较多,但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打工技能,因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即使已走出去人员,也因缺乏工作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打工收入低。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部门配合,组织开展社区剩余劳动力打工技能培训,帮助社区剩余劳动力在闲暇时间外出务工,一方面可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同时可减小他们进入林区的机会,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进而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本文参考引用了一些内部资料,分别是:①《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2003;
②《美姑县2008年统计年鉴》,美姑县统计局,2009;
③《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瓦候地区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美姑大风顶保护区,2008;
一、抓住契机,成功创建
根据上级安排,我校在去年岁末和今年的一、xx省级评估重担,即“**xx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验收、“**省示范高中”的认定。对此,我们一是抢抓机遇,高度重视。xx省级创建,既是两次难得机遇,也是两项严峻挑战。分别通过了,就校内来讲,既有利于以进修学校的课改理论指导界中的教学实践,也有利于以界中的教学实践检测支撑进修学校的课改引领。xx市而言,促成两项创建,xx市5000多名中小学教师一轮接一轮的继教工作得以深层开展,整体推进**的新课改工作,xx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xx市“省级示范高中”的空白,进而外塑形象,xx市高中教育合作竞争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施教过程中不应有的管理难题,使**的高中教育尽快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二是及时汇报,寻求支持。xx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活动中,我们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及有关科室反馈信息,汇报工作,寻求支持。有关领导也多次亲临我校,或深入调研定向明轨,或现场办公化解难题,或作出承诺,排除担忧,使我们在创建上鼓足了干劲,增强了信心。三是对照标准,扬长补短。xx省级示范高中创建的条件标准,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节俭平安创建”的原则,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在紧张推进中力求实在高效,始终把创建当作一个规范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当作一个奋力进取、内强素质的过程。四是精心组织,重点突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校全体教工人人参战,个个上阵,从处室到教室,从教工到学生,从白天到夜晚,从工作日到节假日,大家都处在紧张、亢奋状态之中,共同弹奏一支奋发向上、激越昂扬的交响曲,使创建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整个校园亮化、硬化、美化、文化、净化、绿化,一派春意盎然。在大家共同努力下,xx省级验收,xx省、市专家一致好评:“**中学自转制以来,真抓实干,发展迅速,xx省成功转制、成功创建的一个典型样板”。
二、固本强基,打造队伍
xx省级示范高中成功创建以后,我校即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以师德师风和专业技能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在这方面,我们一是严格挑选,荟萃良师。对于“薄弱”学科新招聘的教师,都是通过笔试、上课、演讲或入编考试等形式,最后确定而聘。他们的教学效果、工作表现也受到师生一致称赞。二是岗位练兵,坚持不懈。我们以校本培训为抓手,或鼓励教师立足校园,苦练内功;或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充盈内涵;或开展“青蓝工程”,让新老教师结队帮扶,或搭建展(!)示平台,在校内经常性地开展见面课、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三是师德教育,不断加强。学校着眼于培养“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师资,以活动为载体,经常开展“砺师志、铸师魂、博师学、精师术”等一系列师德教育,以学校的大发展、大变化凝聚人心,以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温暖人心,以“名师出高徒,高徒抬名师”感召人心,以上级制订的教师行为规范岗位职责促动人心,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师风、高超业务技能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四是鼓励冒尖,培养使用。对于在一线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我们大胆使用,在年级部、学科组分别安排一定职务等。由于措施到位,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忘我工作。有的即使累病也不下三尺讲台;1xx省优秀教师称号,16xx市级先进个人、骨干教师,有两位同志因事迹典型被推荐参加“xx年感动**优秀人物”评选,广大教师着书立说,见报、获奖论文25篇,有一位老师开发撰写的计有20万字 校本教材《高中备考快速作文法》即将脱稿。
三、聚焦高考,强力攻坚
目前情况下,xx市XX名之外。针对这个问题,我校既不怨天尤人,也不随遇而安。一是精研考纲,制定计划。在整个高三阶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始终在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上下功夫,使每一个轮回的复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二是整合师资,集体备课。学进度,学方案,针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有经验的老师予以把关。三是请进走出,优化队伍。在今年四月份,我们曾邀请**的高考备考专家到校讲学;五月份,我校又从合肥一中请来四位名师,分别对学生作关于语文、外语、数学等学科的专题辅导。六月份,我们还把名师李扬请进校园,开办“李扬疯狂英语班”。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主动安排教师去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参加高考备考研讨,回校后及时反馈信息,以增强备考的时效性、针对性。四是营造氛围,减压鼓劲。针对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学习拼劲小、高考无信心的现状,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或举行铸我辉煌誓师大会、迎战高考百日动员大会,让师生作表态发言,让返回母校的在校大学生现身说法,或借鉴先进学校的做法,在校园、班内张贴励志名言、挑战书、给学生的一封信,高考倒计时牌等,或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给学生作心理辅导,以使学生振奋精神,以拼搏姿态迎接高考。五是重点帮扶,师生结队。六是对艺体类考生单独开班、强化训练。我们从高三教师中精心挑选出各科骨干,在高考之前从各班将艺体考生抽出来,单独安排教室和班主任,实行小班上课、专门补习文化知识。这一做法,引起学生家长极大兴趣,一些外校学生也想方设法前来听课。由于我校齐心协力抓素质,一心一意谋升学,我校今年高考在数量上取得校史新突破,令人可喜的是,xx市分别名列2362、2875位,而高考均突破600分大关,xx市百名行列;艺体类考生升入本科比率为46%。如此生源质量和高考成绩,无疑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创新模式,狠抓课堂
进入今年9月份以来,我校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针对学校生源质量较差现状,整合外地成功做法,致力于高效课堂,着力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采取了四步走的程序:第一步,先后多次组队,xx省永威中学、xx省如皋、栟茶中学等5所学校参观学习。这几所学校前期都是所谓的“二流师资、三流学生”,经过大胆改革,创新模式,达到目前的“一流质量”。情况和我校目前现状差不多,在很多方面都有可比性,使我们深受鼓舞。第二步,精心准备,稳步借鉴。外出学习后,对形成的多份考察报告,在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宣传动员,座谈讨论,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强调教改的必要性、紧迫性。并播放外地教改、教学录像,增加大家感性认识。之后,一出台初案,指导课改;二联系实际,分科完善;三建立队伍,明确职责;四完善制度,统一要求,使我校的教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经过反复论证,拉开了序幕。第三步,真抓实干,抓点带面。这一步至为重要,因为它直接检验着教改的得失。为了慎重起见,我们采取了先点后面、稳步推进的措施,先后做到了“分级引领、骨干先行;设计个案、组长示范;集体备课、案;随机抽查、人人课改;推门听课、坚持不懈;学生评教、力求实效”,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我校闪亮登场,活力四射,引起了师生的极大兴趣和社会的广为关注。而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推门听课、每周一节的做法,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四步,及时总结,认真整改。做法是:分层开会,认真反思;教改进展,及时通报;优化组合,及时帮扶;激励机制,兑现落实;针对实情,改善条件。我校大兴教改之风、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xx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关注:我校主要负责同志撰写的教改做法和建议材料,被有关领导签批登录教育网站;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科室多次莅临界中,听取汇报,肯定做法;市内一些中小学也闻讯前来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情,彰显特色
鉴于我校艺体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关设备较为齐全,生源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xx省、市两级评估专家的意见,本年度,我校启动了“弱中求强、特色兴校”工程。意在精雕细琢,抓两头带中间,走出一条振兴界中、再铸辉煌之路。我们在人力、物力、精力上付出了超常代价,做出了不懈努力。首先是在招生上,xx市教育局同意,专门开设了两个艺体班,这在校史上从未有过。其次,为了提高艺体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又派出了由校领导带队的考察组,远赴江苏常熟八中学习,借鉴特色兴校经验,并形成我校相应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和管理模式。再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艺体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倦学的实际,我们一方面聘请名师作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又召开有关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座谈会、研讨会、采取补学、慢教、激励等不同做法。目前,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教学秩序良好,在今年**市举办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蝉联总分第一名,使我们看到了特色兴校的曙光。
六、依法治校,细化管理
为了外塑学校良好形象,xx省示范高中示范作用,本年度,我校还继续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系列活动,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向管理要质量。第一,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利用暑假完善制度。高考一结束,我们就组织中层班子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利用暑假宝贵时机,先后去临泉田家炳中学、**红旗中学、城郊中学、**二中等周边兄弟学校,重点借鉴其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在对原制度修改后,我校又出台了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中学量化管理暂行办法》,经教代会通过后实行。第二,多措并举,齐抓共管。一是成立了量化管理考核领导小组,逐天考核、记录、公示、存档。二是继续坚持由校领导带队的督导组值日。从每天的早晨到晚自习,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坚持天天值班,周周碰头,月月汇总,风雨无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由治保处24小时值班,在学校的一道门、二道门、教学区设立固定岗和流动岗,恪其职守,严格要求;四是安排社会实践班参与查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细化量化制度落实,从本学期开始,让有社会实践任务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高一、高二每班两天,轮流值日。社会实践班分别设立了礼仪岗、值勤岗、保洁岗等7个岗位。五是安排三名副校长分管三个年级的工作,靠前指挥,顺畅上下联系通道。这些配套措施的落实,既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管理内涵。学校管理纵横联动,互相配合,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井然有序,《**青年报》还以《**中学开展“自育自学”社会实践活动》为题,对我校社会实践的做法给予报道。第三,对细化管理中出现的不同声音,我们也虚心听取,耐心解释,并吸收其合理成份,经过研究酌情采纳。
七、多轮驱动,共建和谐
在其他方面,我校的工作也环环紧扣,统筹兼顾,并较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xx市教师培训基地,我校今年重点开展了“上好课”专题培训,由于宣传发动早、组织安排有序、各方通力配合,xx市5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上好课”业务提高培训,受到**市教育局师训科好评。二是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单位,我校党委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效明显,多次受到领导表扬,并被安排去**、太和等地介绍经验。三是学校团委会、政教处充分发挥部门功能,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常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国旗下讲话、每月之星评比、演讲比赛、“廉洁文化进校园征文”等系列活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创建和谐校园形成共识,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之中。四是学校总务处始终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在财务制度管理、勤俭持校上措施得力。五是安全防范警钟长鸣。学校始终坚持开展安全教育,重点抓好交通、食品、消防安全、寝教室安全,以及h1n1防治、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并通过法律知识讲座、普法宣传竞赛等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六是工会、计生等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完成各自任务,共同推动学校发展。在今年刚结束的计生工作评比中,我校又连续取得满分。
总之,xx市委、xx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的正确领导下,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年度内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xx省示范高中殊荣外,xx省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市第六届文明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市教育收费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着力于建设学习型学校,着眼于打造品牌学校,风清正气,生机勃勃。特别是我校在创建中形成的“团结拼搏、务实开拓、自强不息、敢争一流”的界中精神,正激励着全校师生继往开来,成为学校健康发展、一路高歌的不竭动力。但是,经过反思,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现有经费与实际需要上的矛盾、各项制度的建设仍需完善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决心扬长补短,乘势而上,再写新篇。xx年,是我校确立的教学质量提高年,具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中心,激发两个积极性,突出八项工作重点。
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始终把精力和干劲倾注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做到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社会认可,以质量促进**高中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