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第1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类实验 在线教学 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9-02

一、引言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这几门课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课程核心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实验,实验教学在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这几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都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学时量都在不断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快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真正具有工程意识,有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是该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矛盾在地方大学也普遍存在,而且随着新器件、新技术的快速更新矛盾更加突出。

二、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和价值

我校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在线教学,2013年我校成功申请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成为我院拟首批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和完善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之一。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实体实验室的开放都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创造了较好的平台和条件,也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基本保障。因此,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库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线教学资源库可以定义为:依靠计算机和网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存储和管理,使用户可以检索、交互、反馈和提取,实现教学资源集成管理和综合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在线教学资源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开发校内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整合国内外行业相关教学资源。通过在线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完成自主式学习;教师可上传教学资料和课程辅导、也可检索教学所需的各类素材,丰富课堂讲授内容。

目前,我们的电类专业基础实验在线教学资源存在着资源数量极少,功能单一;资源过于分散,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资源质量低,利用率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的满意度、利用率和更新率较低,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效果。因此,亟需建设出生动的、丰富的、系统的、完备的、实用效益高的优质线上实验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进行开放实验、虚拟实验甚至创新实验的自主实验资源需求。因此,开展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具有较鲜明的目标指向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法

1.建设内容

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一、依托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这个平台,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伊始,从教学资源的总体需求上,研究如何系统地、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在线教学资源库的架构、功能,以满足教育训练的需要;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按照教学资源库的架构,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编目入库;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特点,研究制定待建资源计划,包括资源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并按照计划组织相关教师搜集、整理、制作素材。

2.重点难点

如何规划和设计在线教学资源库的架构是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

据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参与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时基本都还停留在表层参与的状态,可以说他们的在线参与程度只是“冰山一角”。学生在浏览学习内容的时候基本都能够获取学习任务行为并了解学习目标,但多数情况下并未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制定积极的学习计划。学生利用在线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师生参与信息的反馈与评价过程是对教学信息、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检验和审查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在线学习活动中重要的信息、交互方式,更是在线学习活动或不可缺的教学环节。然而大部分在线教学资源库仅建资源,并未配套相应的考核或评价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浪费、在线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则有力地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条良性的信息通道。此外,在线教学资源中教学设计要具备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六个子项进行系统化地设计和管理。如果教学设计不够系统、不够灵活,那么学生的在线参与行为就会暴露出组织性不强、反馈不及时、参与过程过于程序化、甚至出现学习公平的问题。因此,必须将实验反馈与评价、实验项目实施计划、实验教学设计等实验教学相关信息纳入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子系统设计中,整合优化在线教学资源库,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性,只有从教学资源的总体需求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才能保证所建的在线教学资源库有丰富的功能、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利用率,从而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素材的制作和搜集是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难点。

基础实验课程需要大量的视频、图像、动画、演示类等具有视觉直观表现力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大量的PPT、Excel、Word、PDF等资料性文档来辅助自主学习。因此,首先要有“量”。组织搜集、整合分散在各教师手中的精品资源,按计划新建一批根据实际授课的需求进行深加工的、有特色的精品资源素材,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质”。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直观的学习信息进行学习,比如示意图、视音频资料、虚拟实验、动画演示等在线资源,而有另一部分学生则凌驾于直观信息之上,对理论意义的延伸和探索感兴趣,因此,整合后的在线教学资源首先要充分满足不同认知特征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要有后期维护,随着教学资源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逐渐增多,必须进行精挑细选和编目入库,因此需要专人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和维护。

3.基本思路和方法

为了达成建设出学生愿意用、实用效益高、内容丰富完备、资源形式多样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目标,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1)规划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架构,初步设想是以课程分大类,由于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所用仪器仪表大体相同,因此建立以仪器仪表、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分析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案例综合实验等,以实验反馈与评价、实验项目实施计划、实验室开放信息、实验教学设计等实验教学相关信息为在线教学资源库的辅助子系统的二级目录,以具体实验项目、仪器仪表元器件种类等为三级目录,以文档(Excel、Word、PDF等)、图片、动画、视频、演示课件(PPT、Authorware等)为资源素材的基本框架,系统分类见图1。

(2)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计高级搜索方式,方便学生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资源,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搜索引擎的设计,实用好用是目标。此外,针对案例综合实验和一些典型课程实验,在制作素材时应循序渐进地给出资料链接。学生应该先阅读完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以及一些与该实验相关的问题,必须答对一定比例的问题后才能进一步获取实验视频等其他资料。这种逐步引导式的设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

(3)根据实验室仪器仪表种类、元器件种类和各门课程需求确定素材制作计划,并按照分工和时间节点完成各类资源的搜集、整合、制作、上传等各项工作。

四、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检验证明,电类专业基础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创新能力上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几个验证性实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急需建立系统的、完备的、实用效益高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库并将其应用到实验教学中,继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锻炼,教学效果必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鹤友,肖湘平,王运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2,6:74-76.

[2]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3]徐晓慧.高校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教育技术,2013,12:71-72.

[4]龙元龙.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290):57-58.

第2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考试焦虑 社会支持 学业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199-03

一 问题提出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理的急剧变化及所处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年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决定了他们的考试焦虑问题具有与其他学生群体不同的特点。适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使机体处于一种良好的应激状态,从而提高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有益于考生的临场发挥。但长期过度的考试焦虑容易引起紧张、恐惧、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对人的认知、情感、心理状态及人格都将造成损害。所以,及时了解初中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应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同时也应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以往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的一种外部应对资源,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焦虑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因素,影响着个体在面临紧张事件时的焦虑程度。从众多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中不难看出,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都与考试焦虑密切相关。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探讨单个因素(社会支持或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关系,综合探讨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尚未看到。因此,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初中生考试焦虑及其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从而拓宽考试焦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为学校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提供实证依据,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 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从化市第二中学462名初中生作为被试。收回问卷462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后,获得有效问卷442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男生248人,女生194人;初一年级131人,初二年级159人,初三年级152人。

2.研究工具

主要有:(1)考试焦虑问卷:采用郑日昌教授主编的考试焦虑问卷;(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王淑燕和李文雅根据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参考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改编而成;(3)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葛岩(2008)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3.数据统计与分析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1.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基本状况分析

本研究根据考试焦虑问卷的使用要求把被试的考试焦虑得分划分为四个等级,试图考察初中生考试焦虑得分的基本状况,结果见表1。

由表2可看出,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显著(F =17.172,p

3.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对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的结果显示,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考试焦虑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的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构成了显著的回归效应,二者对考试焦虑的联合解释量为0.923。说明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由此得出回归方程为:考试焦虑=-0.842×社会支持-0.149×学业自我效能感。

四 讨论

1.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基本状况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者分别占总人数的21.5%和31.7%,明显受到考试焦虑影响的人数达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说明初中生的总体考试焦虑状况不容乐观,该结果与以往针对初中生被试所做的研究结果一致。根据《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的观点:考试情境的出现是引发考试焦虑的直接原因,重要的、大型的考试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的焦虑水平相对较高。而本研究的施测时间恰好是被试主要科目考试的准备阶段,因此明显受到考试焦虑影响的人数较多。

2.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显著。从多重比较可以看出,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而初一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却最高。这结果与某些研究得出的关于毕业班学生考试焦虑得分最高的结论不同。以往的研究也曾出现类似的结果,如陈顺森和叶桂青(2007)的研究,他们都对该结果作了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升上来,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加上一周后将要参加初中的第一次比较重要的期末考试,所以考试焦虑得分最高。初二的学生由于已经熟悉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学校生活,考试焦虑自然也得到了缓解。而初三的学生在经历了两年多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后,已经习惯于考试,应试技巧也有所提高,因而面对一般的考试情境时,其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此外,还可能与初三学生较初一、初二学生更善于进行情绪调节有关。格罗斯(1998)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本研究的被试所属的学校通过举办一系列应试心理讲座和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初三的学生对情绪调节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

3.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

第一,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讨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该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郭菁华等人(2008)在对226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中,也发现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那些平时人缘好,能得到更多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以及善于利用家长、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力量,以摆脱不利条件的学生,考试焦虑较低,更能适应考试应激。以往的研究对社会支持作用的机制提出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作用模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应激情况下才能发挥保健作用,而是在平时就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缓冲作用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通常通过个体的内部认知系统来起作用,它在以下两方面起作用:(1)它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当个体面临压力事件时,得到社会支持将会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并通过提高主观感知自我应对能力,来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2)社会支持在压力主观体验与疾病之间起着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降低主观体验压力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减轻压力的消极影响。总的来说,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些观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见,作为个体的一种外部应对资源,社会支持能显著降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考试应激。

第二,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结果与前面提到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验证了最初的假设,即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会过多地想到个人不足,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进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班杜拉还认为,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表现,能显著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所以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上信心十足,能客观地对待遇到的各种学习困难,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也就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问题;而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总是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无能和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往往比较害怕考试,因而考试焦虑较严重。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为初中生构筑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降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以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 结论

第一,53.2%的初中生明显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第二,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第三,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日昌.考试焦虑的诊断与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

[2]林梅、余红、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80~81

[3]张兰君、李涛.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6):379

[4]高申春.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6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99

[7]丁薇、廖婷婷、郑涌、邓硕宁.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7):627

[8]张鼎昆、方利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40

[9]王淑燕、李文雅.初中生考试焦虑、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1011

第3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是长时间的准备和不断地纠错的过程。《中庸》里f“行前定,则不疚”。取得成功需要充分的信息支持,考生通常是严重缺乏信息。面试之前,上网查阅《湖南省国家公务员面试试行办法》就会了解到面试的目的:考察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合作能力、与情绪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行为仪表,从而有针对性地准备。很多因素和环节都不容忽视,我总结为三备:备专业、备情绪、备细节,做到有备无患。

一、备专业

以小学语文学科讲课课题“晏子使楚”为例:要求考生根据这篇课文备课30分钟,面试片段式教学8分钟。考生当然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多种形式,再优化选择。

扬长避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最好能在八分钟内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杀手锏”。考生对文章里三个故事设计只讲透其中的一个,效果就比三个故事平均分配时间要好。面对八分钟的面试机会,有的考生仅仅是平平淡淡地交待了一个教学流程,蜻蜓点水似地教生字词、分段、布置作业,毫无亮点。评委会认为考生的分配时间、组织协调能力欠佳。

如果考生是男性,设计如果能凸现气势如虹的朗读示范环节,那么在选拔当中应该具有优势。有一位男性考生普通话不标准,把“访问”读成“反问”,“侮辱”读成了“侮鲁”,但是他没有“藏拙”,偏偏把课文的十四个生字一个一个地示范带读,缺点不断暴露在评委面前。这种设计就是一个败笔。关键时候,藏拙也是必要的。

板书不能慌张,应该一笔一划,尽量写准确、漂亮,展示扎实的三笔字基本功。切忌把黑板当成草稿纸,书写随意。比如,把勇敢的“敢”右边反文旁写成又字旁。如果字不够美观,尽量少写,甚至用画图来取代。比如,在讲解晏子进城门的这段时,有一位考生就在黑板上画出一扇大大的城门,旁边再画一个小小的狗洞。图画板书既扬长避短又鲜明独特。当然,如果你的粉笔字很漂亮,就可以多写。

创意取胜。考生应推敲语言,用适合自己的新鲜简洁语言表达思想。准确把握文本是最基本的要求。考一般生都能抓住楚王狂妄自大和燕子机智勇敢的特点进行课文分析,但有一个考生错把晏子的优点概括为”有礼貌”,结果可想而知!

教学过程除了学法引导外,对互动环节的设计,如果语言表达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机遇就会垂青于他。开场第一分钟相当关键,抛弃老掉牙的导语设计是取胜的秘诀。有位考生导入课文时,结合“晏子使楚”这一个成功的外交事例,别开生面地讲述了《一支钢笔》的故事。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评委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最后得到一个高分。

二、备情绪

面试时要轻松大方,态度得体。人们常说:肚里有货心不慌。自信是最好的名片。有的考生一慌张,把题目都弄错了,变成“晏子使秦”,闹出了笑话。

灵活应变,尤为可贵。考生在隔离状态下,备课时不能上网查阅资料,也不能询问他人,再加上紧张,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短时记忆障碍。有位考生讲课时忘记了“连袂成云”的意思,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这个成语布置给学生到课外查资料,自学完成作业。这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机智应变”的含义。

最后一分钟,考官可能会吹响口哨提醒考生。遇到这种情况,许多考生就会受到影响,表现出急躁、更加紧张或懈怠,这恰恰是考察考生机智应对的时机。如果还未完成预设教学任务则应该及时小结,为自己圆场。

片段式教学同样也可以考察考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比如说有个考生在预设学生朗读后做评价,第一次他说:“男生读得不整齐。”第二次他批评:“女生声音没有男生响亮。”通过这种消极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待问题的态度不够积极,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评委也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给考生一个垂头丧气的分数。

三、备细节

细节非常重要,要修饰仪表,表现从容,放松心态,笔直站好,不惧怕考官的眼睛。进门之前敲三下,向评委鞠躬问好,考试完毕说再见,这些都是基本的礼貌。

女生略施粉黛,穿着得体,不穿无袖的衣服,男士整洁干净即可。面试并不是比谁的声音大,而是看语言是否有力量,是否有能量。当语言有了思想时,就会自然流淌而出。怡吾色,柔吾声,调整呼吸,让平和的气息充满胸膛,力求信、达、雅是最好的。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会给考官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准备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考生应该冷静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如在面试之前录一段讲课视频,自己作为旁观者冷静审视、反省,或在朋友面前演练一下,及时改良。这种方法简单又有效,能防患于未然。

第4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妙处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知识化、情感化、层次化、人文化的多元性,也更深更广地挖掘出了语文知识的深层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人性培养的双重任务。

一、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具有很大的知识性和潜在的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知识、人文素养、情感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师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怎样的教学手段,方式的新颖和手段的多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挖掘到课文中蕴含的宝藏。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功能,恰好满足了师生的需求,教师设计新颖、简洁、丰富、多变的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汲取知识,领略情感。

二、能够突破语文教学中的层次性

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语文教学具有层次性,一个小小的课文情境,里面蕴含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文情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突破其中蕴含的多种知识。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赛马这一部分”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如下三层。 第一层,内容层。将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的这一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显示,简洁明了,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第二场比赛的结果,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学生就会从图中自然地看到孙膑舍小取大的聪慧。第二层,智慧层。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田忌取胜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得出孙膑这样做的依据,自然地总结出了孙膑的聪明才智,不同人物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第三层,情感升华层。通过前面环环相扣的图解和句解,学生自然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中积累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词句,发展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是无法将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分层实现的,只有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中,才能形象、简洁地将课文调换层次,分解细化,实现预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故事情节,动画作品等,让学生在倾听、观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结束课文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讲得很好,对内容的掌握更全面了,想象完全飞出了教师的预想,学生运用语言,提炼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情境的感染中更是超乎寻常。

四、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语文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学习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在齐头并进,逻辑知识也隐含在语文教学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怎样在推理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师把握目标的确切程度。教师在传授知识、解析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恰好能够透过图示和层层推理,简化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涵,给学生一种简洁、生动的推理图示、在图示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楚国人让晏子钻狗洞时,可以这样将晏子的回答运用课件显示:狗洞――狗国,钻狗洞――访狗国,“我”访楚国――钻狗洞,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中,学生自然地推理出结论,“我”访问的是狗国。我用推理的图示课件层层展示晏子第二次、第三次巧妙应对楚王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然地总结晏子回答的结论:楚国是个下等国,楚国是个强盗国。看似简答的几句话,将楚王说得无法回答,在图示的简化中,学生从心里理解了晏子运用的巧妙逻辑,从而使学生对晏子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形中贯穿给学生一种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5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什么,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拥有合理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我们阅读深入理解,也可以给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小学生正处于想象活跃时期,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一定能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挖掘每篇课文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用留白,激发想象

“留白”的美学价值便是给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叫“艺术空白美”,通常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我尝试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此处出现了省略号,我们可以利用此处的留白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先让学生阅读,体会这句话所隐含的思想动态。接着观看课文插图,设身处地想象人物当时的心情、语言。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到老班长的尴尬,没有食物要故意掩饰的苦心。学生说出:“我怕浪费了”。我又让学生再读其他与此关联的段落,进一步引导,学生还会说“别往心里去,没事”。此时,学生已经可以体会到老班长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品格。用想象填充“留白”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抓住续写,扩充想象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于原延伸。学生在续写时,他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更大,因此,抓住续写的机会,扩充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结尾句子“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让学生展开想象,叙说后来会发生什么?刚开始时学生说:“德国的军官走了”还只是局限于文本中的人物。后来,我提示学生,这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让学生从文中的人物跳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出现的重要物品上,再扩充想象。这个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马上被打开了!有些学生说:“蜡烛里的小金属管得以保存完好,这个非常重要的秘密没有被德国佬发现。”有些学生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将想尽办法继续保护这个秘密。”还有些学生想得更好:“星期二终于来到了,米德叔叔按约定时间到来了,拿走了这个蜡烛”。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写出了精彩的续写,这些都是学生想象力提高的表现。可见,这样的续写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表演体验、创造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最开始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能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我利用模拟表演来创设情境,揣摩人物。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异常活跃,参与积极性特别高,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这是一节以经典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的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首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感知人物。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特点。最后,让学生表演。学生发挥想象,让历史重现。表演前,我会提示学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重要,比如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要表现得不卑不亢,而楚王的三次笑则各有特点“冷笑”“赔笑”“笑嘻嘻”,要表现出楚王由傲慢无礼到自愧不如的变化。武士、大臣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些提示,无疑是给孩子们提供一把想象的钥匙。学生的表演越来越精彩,说明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想象越来越多。这种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习语用、再创想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要让学生应用想象力,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第6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细密,教学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一条道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教师就急急的点拨引导,根本没有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的时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注意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

另外,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出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说:“让孩子独立发现就是一种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书法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再编儿歌,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哪怕只编了一句老师都给予肯定,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获得创造的乐趣。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十几句儿歌,学生课终而意未尽,教师又把创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一一回读儿歌巧字的方法去记生字,学生在这种练习中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的火花。

再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在精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诸如:“文章写了楚王的三次笑,效果一样吗?”“课文中晏子为什么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还拱了拱手?”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精读效果。并进而认识到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独特作用。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空间。

2.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头脑中明确把握创新思维的落脚点与切入点,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积极、丰富的想象,即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针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培养想象思维入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更为合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必须充分利用语言因素丰富学生的表象,如教《荷叶圆圆》一文,通过模拟小动物们不同的动作来理解课文,并展开想象,问:小动物们在荷叶上会想什么,做什么?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展开想象,大家畅所欲言,同时也提高了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设“?”者比比皆是,要想真正的起启迪作用决非随意提一两个问题所奏效的,执教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心理把问题设在点子上,把儿童的思维、想象,从简单引向成熟。教师的语言影响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平时教师要注意使用清晰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

另外,还可以填补空白,丰富想象。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像中思维互想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2.2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就是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出新。在平时的观察中,多数学生都有严重的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它积极的一面是慎重、稳妥;消极的一面是缺乏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恰恰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方启迪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力求求异求新。开拓思维的广阔性,砥砺思维的深刻性,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会别出心裁。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孩子们被辉煌而又明亮的北京吸引住了,个个心潮澎湃,很想到北京那儿看一看,我就引导学生想象,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不平凡的2008年已经过去了,下一次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可以去北京,到那时候,我们能为奥运会做些什么呢?孩子们尽情的说:“要去参加比赛,要去旅游,要去做交警,要去观看比赛……”多么大胆形象的想象,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2.3 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

“求异”是创新,“求同”也有创新,真正的智者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之中,去发现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认识事物之间所共同的相似规律。例如:我们从《人类的老师》一课可以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都源于生物界的启示,其思维过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异”,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路就开阔了。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做方法总结:大凡这类文章,我们都可以先找出文中概括特点的重点词语,然后围绕这些问题,逐层展开分析。教师可以拿出与它相类似的文章――《海底世界》作练习。两篇文章较相似,同属常识性文章,介绍的都是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文中又有概括其特征的两个词语,那么就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语,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共同点,进行自学,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对比阅读,便于学法指导,加深学生的印象,是求同思维的典型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落实在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因为课堂实践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自主作文,主动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验,获得真知,创新能力也逐步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地成为创新教学。相信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的培养下去,敢于摘除学生头上的“紧箍咒”,那么孕育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第7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物学科;生活化

前言:

由于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之前,并没有系统的接触过生物学科,所以他们在初遇生物学科时,会存在一种选择两难的境地。所谓“选择两难”即:想学,怕太难;不想学,又好奇。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学生在接触新学习内容所必然出现的情况。在这时生物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生物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爱上生物课程。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的实际编写情况分析,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是最佳的,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在初中教学阶段开展生活化生物教学十分有必要。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想要实现对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激发,就必须要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沉浸于生物学习环境当中,通过有趣的生物知识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激发出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兴趣。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教材内容能够与生活化情境之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实际的生活事例将生物知识有效的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生物知识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动力,让他们将生物知识学习看作是一个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笔者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时,常以故事来作为教学导入的内容,并通过故事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进行“生物的生活环境”内容教学时,笔者就讲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并提出了“为什么‘桔出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叶徒相似,而其味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浓烈的求知兴趣,此章内容的教学进行的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非常好,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意义非凡。

二、转化生活化教学内容

想要使生物教学课堂更好的实现生活化,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转化,使每一章甚至是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更为贴近生活化教学目标,进而更好的完成生活化教学目标。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生物知识,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材当中的生物概念、意义等内容的理解都不够透彻,教师想要让学生学好生物学会生物,就必须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的转换,化繁至简,使学生能够更为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化教学背景下实现学习水平的突破。例如在进行“酶的催化作用”内容学习时,学生对于其概念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在这时,笔者做了一个小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意义所在。笔者在两块相同的布上泼洒了牛奶,用不加酶的普通洗衣粉洗其中一块布,布上的污渍并没有完全清除。另一块布则用加酶洗衣服来清洗,结果加酶洗衣粉洗过的布上一点污渍都没有。利用这种小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的实际作用,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其意义。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堂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其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关键性作用,想要使初中生物课堂更好的实现生活化,教师就必须要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堂。在此环节当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知识的最大程度吸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知识探究活动,实验活动等;来让‘活动’围绕知识开展并服务于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获得生活化体验,构建起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相对于生活化情境和生活化内容来说,生活化课堂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但其必须要在前者的指导下进行,否则生活化课堂很容易失去意义。当然生活化教学课堂并非真正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内容的把握,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当中去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练习

一堂完整的教学课堂离不开有效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重要推动。因此在进行生活化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后练习的有效布置。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以生活化练习为主要形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与生活化课堂导入、内容转化以及课堂构建之间的配合,使生活化生物课堂成为一个系统,提高其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后练习布置时,一定要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锻炼,使学生在建立起生物知识体系的同时,使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常开展一些“实践性课后练习”,例如让学生自己种植花草(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让学生自己腌制咸菜(发酵技术)等都是笔者常用的课后联系。这种课后练习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还能让他们参与到生物实践党徽宗,更为细致的观察生物的演变过程,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生物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其对于学生的生物知识及技能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教学阶段,想要实现对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要在掌握学生知识需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生物学科的优势,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进而建立起他们的生物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生物学习基础,为他们将来的高难度生物知识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秋菊.生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8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

本次活动围绕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展开研讨。活动中,由研修团学员石排福隆小学的李慧婷老师和道滘中心小学的温见弟老师同课异构二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塘厦第二小学屠立元老师和长安第一小学岳林杨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四位名优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赢得了全体听课老师的频频赞许。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