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八年级教案范文

八年级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八年级教案

第1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第2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Lesson102教学设计示例

Period:TheSecondPeriod

Properties:Tape-recorder,Overheadprojector

Teachingobjectives:Studentsshouldgraspthestoryandnewwordsandusefulexpressions.

Teachingaims:

1.Knowledgeaims

(1)Learnthenewwordsandexpressions

setoff,onthefirsttrip,over,enjoyoneself,iceberg,hereandthere,onwatch,lookout,sink,thereisaholein,lifeboat,makeroomfor,thankful,join

(2)Continuetolearnthepastcontinuoustense.

2.Abilityaims

(1)Studentscanfindthepastcontinuoustenseinthepassage.

(2)Studentscanretellthestoryintheirownwords.

Teachingprocedures:

a)Organizingtheclass

Greetingsandadutyreport.

b)Revision

Answerquestions.

1.Whichsubjectdoyoulikebest?Why?

2.Whoisthemostpopularmoviestaratthemoment?

3.What’sthemostinterestingstoryyouknowabout?

c)Leading-in

T:NotlongagotherewasaveryfamousfilmcalledTitanic.Didyouseethanfilm?Whatdoyouthinkofthefilm?

StudentstalkaboutthefilmTitanic,andshareinformationabouttheshipTitanic.

d)Readingpractice

Studentsreadthestoryandanswerquestions.

1.Whenwastheship’sfirsttrip?

2.Wherewasitfrom?Wherewasitto?

3.Howmanypeoplewereontheship?

4.Howwasthetripatfirst?

5.Whathappenedthesecondnightofthetrip?

6.Whatdidpeopledotoescape?

7.Whatwastheproblemwhenpeoplewereinthelifeboat?

8.WhatdidMissEvansdo?

9.Whathappenedtotheshipatlast?

10.Howmanypeoplelosttheirlives?

Teacherexplainssomenewwordsandusefulphrases.

1.setoffmeans“tostarttogosomewhere”.

Iwenttosetoffearlybecauseit’stoohotwhenthesunrises.

2.overmeans“morethan”

Themanstandingthereisoversixtyyearsold.

3.enjoyoneselfmeans“tohaveagoodtime”

Thechildrenwereenjoyingthemselvesinthepark.

4.icebergisaverylargemassoficefloatinginthesea.

5.hereandthere

Wecanseeflowershereandthere.

e)Practiceanddiscussion

Studentstrytotellthestorywithoutthebooks.Thentheytalkabouttheyounglady.Herearequestionstohelp:

1.Whatdoyouthinkofthelady?

2.Whatwillyoudoifyouwerethere?

3.Whatshallwelearnfromher?

f)Homework

1.WriteabouttheshipTitanic.

2.Makesentenceswithfollowingphrases.

setoff,enjoyoneself,hereandthere,make/haveroomfor,beonwatch.

3.Lookupthenewwordsinthearticle“WELIVEINANICEBOX!”

4.Doexercisesonpage128.

g)Exercisesinclass

Fillintheblankswithproperprepositions.

1.Thestudentsset___veryearlyinthemorningtoworkonthefarm.

2.Theshipwas___itsfirsttriptoAmerica.

3.Hewasthebestsinger___thattime.

4.Doyouknowwhois___watchtonight?

5.Therearesometrees___frontofthehouse.

第3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度较大.

释疑解难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3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为1的情况.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①已知有一角相等时,可选择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②已知有二边对应成比例时,可选择判定定理2与判定定理3;③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时,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判定,如果不能,再考虑用判定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来判定.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作用:①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②间接证明角相等、线段域比例;③间接地为计算线段的长度及角的大小创造条件.

(4)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①平行型:如图1,“A”型即公共角对的边平行,“×”型即对顶角对的边平行,都可推出两个三角形相似;②相交线型:如图2,公共角对的边不平行,即相交或延长线相交或对顶角所对边延长相交.图中几种情况只要配上一对角相等,或夹公共角(或对顶角)的两边成比例,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

[讲解新课]

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

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习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三个公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等于1的情况,教学时可先指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新的命题,如:

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SAS、ASA(AAS)、SSS、HL.

问: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

答:“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

问: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

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强调:(1)学生在回答中,如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启发、引导、纠正.

(2)用类比方法找出的新命题一定要加以证明.

如图5-53,在ABC和中,,.

问:ABC和是否相似?

分析:可采用问答式以启发学生了解证明方法.

问: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答:①三角形的定义,②上一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问:根据本命题条件,探讨时应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答:预备定理,因为用定义条件明显不够.

问: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出怎样的图形?

答:或.

问:应如何添加辅助线,才能构造出上一问的图形?

此问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领学生共同探讨,注意告诉学生作辅助线一定要合理.

(1)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过D作DE∥BC交AC于E.

“作相似.证全等”.

(2)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上,截取,在边AC(或延长线上)截取AE=,连结DE,“作全等,证相似”.

(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或延长线”的情况)

虽然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但通过刚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

∽.

例1已知和中,,,.

求证:∽.

此例题是判定定理的直拉应用,应使学生熟练掌握.

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5-54,在中,CD是斜边上的高.

求证:∽∽.

该例题很重要,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掌握判定定理1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可以直接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教材上排了黑体字,所以可以当作定理直接使用.

即∽∽.

[小结]

1判定定理1的引出及证明思路与方法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辅助线作法的思路.

2.判定定理1的应用以及记住例2的结论并会应用.

第4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实物投影,数字卡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

1.教材练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十二的第3题。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6种。

2.9个。

3.18种。

思维训练

共能组成12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6个不同的积,这些算式是:

1×2

1×3

1×4

2×1

2×3

2×4

3×1

3×2

3×4

4×1

4×2

4×3

事物的排列数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应用排列知识来解决问题。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可以通过摆一摆或列表的方法,先确定第一个位置,再确定第二、第三的位置,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1.本节课通过“编数字”“换位置照相”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教材第101页例1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四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既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影片,上衣和裤子等图片。

六一儿童节到了,哆哆从衣柜中找出了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你们看:

(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的情景图)

哆哆可能穿哪两件呢?请你猜一猜。

哆哆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

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汇报: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到投影台演示:

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

1.教材练十二的第6题。

2.教材练十二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共有8种不同的搭配。 2.小明有6种选择方法。

思维训练

1.从鸟岛经过猴山和大象馆到狮虎山共有8条路线。

2.一共要照8张。

聪聪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

明明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合计8张。

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组合知识来解决问题。如进行上衣或裤子的搭配、出行时选择不同路线、体育比赛场次的设定等。我们要学习的是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数。

1.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没有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照相问题—房间搭配等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穿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都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2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接触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了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本方法,再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并不困难。因此,将例1和例2合在一起教学,旨在加强学生观察、对比以及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男生与女生穿着的不同),因此,将例2中的插图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裙子改换为裤子,避免在课堂上男生提出疑问,而使教学难以进行。整节课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会用连线、记录的方法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方法,并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如“比一比,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想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逐步抽象对排列与组合的认识,从而培养了有序思维的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学习简单的组合

教材第103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3中的各国国旗,不同面值的硬币。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

2.出示各国的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

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提出问题:(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

(2)你是怎样连的?

(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照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如左下图)

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如右上图)

方法四:画曲线连,把4个球队依次排开。

教师强调: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每两种颜色为一组,最多可搭配成不重复的几组?

1.教材练十二的第9题。

2.三(1)班要从4个同学中选2个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共有几种选拔方法?

3.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全优”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4.用天平称物体时要用砝码,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0次

2.取出的钱共有6种情况,它们是:

1角和5分 5角和5分 1元和5分 1角和5角 1元和1角 1元和5角

3.最多可搭配3组。

思维训练

1.(1)0.765、0.756、0.675、0.657、0.576、0.567 (2)7.650、7.605、7.560、7.506、7.065、7.056

2.共有6种选拔方法。 3.玲玲有10种选择方法。

4.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7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即

用一个砝码可称出:1克、2克、5克

3种

用两个砝码可称出:3克、6克、7克

3种

用三个砝码可称出:8克

1种

共3+3+1=7种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了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通过学习组合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第103页例3通过探索4个队一共要踢多少场球,学习简单的组合。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是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例3是以中国队参加的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为背景,中国队所在的A组共有四个国家的足球队,小组赛时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看看一共要踢多少场。这里每场比赛只与哪两个队有关,与两个队的顺序无关。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通过这节课,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及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设计草坪和比赛过程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校园的良好情感。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学生收集的草皮价格和本校的信息,盒尺。

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教师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

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教师: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也可根据本校实际长度)

3.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名称

价格(元/m2)

白三叶

2

高羊茅

3

天堂草

4

4.探讨草坪的铺设方案。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28×16×2×2=1792(元)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

5.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

2.比赛时间。

教师: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

3.比赛地点。

学校的东、西草坪。(学生可以自由决定)

4.对阵班级。

三年级的4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可结合本年级实际)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如:

对阵

时间

地点

A组:三(1)~三(2)

15:10~15:30

东草坪

B组:三(3)~三(4)

15:10~15:30

西草坪

A组胜者~B组胜者

15~40~16:00

东草坪

颁奖

16:10~16:20

西草坪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请你设计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歌手大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参考设计:略

1.这个实践活动适宜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但在活动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在室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检查每个小组是否分工明确,同时监督学生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组的计划,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2.设计活动完成之后,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设计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鼓励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活动。

1.调查本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收集本学校的草坪、操场等信息,为设计校园活动打下基础。

2.设计校园活动。这里涉及一些需要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草坪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教师提供或自己查询得到的草皮的不同价位,设计出经济、合理、美观的草坪。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材习题

练十三

1.1500 30 370 230 13 960 760

260 32 19 90 68 35 93 700

21

2.176 63 46 38 5248 4140 5846

2775

3.

665÷7=95(只)

4.

58×11=638(人) 638>620 能

5*.

31 81

6.略

7.15×15=225(平方米)

15×4=60(米)

8.(1)36 2 (2)31 3

(3)6 20

9.30+10=40(分)

17时-40分-5分=16时15分

10.

0.4 1.1 2.6 3.9 4.7

11.

0.6 8.3 1.9 6.6 3.6 7.3

12.(1)1.6-0.8=0.8(千米)

(2)3.2-1.6=1.6(千米)

(3)(答案不唯一)如:小马家和小鹿家相距多远?

7.8-3.2=4.6(千米)

13.略

14.

10×50×4=2000(千克)

15.

48÷(4×2)=6(天)

16.

288÷4÷6=12(名)

17.

375÷5×24=1800(千克)

思考题

第5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劝谏、上书阻止我出兵的,将他处死!”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劝谏却又不敢,于是他就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天天让将衣服露湿。”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后说:“真是说得了太好了。”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1、请从短文中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告其左右曰:

如是者三日: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文中孺子为什么能世历劝谏吴王?

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 B

3(1)身边的臣子 (2 )像,这样

4.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5.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深入浅出,易于让吴王理解和接受。

【七】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叫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全都逃跑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高兴的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我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请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查《古汉语词典》,“数”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 shù ”,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 ②作名词 ,规律,气数。三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

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读音: 词义: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吾欲之南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答案:1.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

2.B

3.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4.不杀烛邹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八】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慰问,难道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发将自己看低;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1.划分下面句子停顿,停三处。

有 一 老 父 衣 粗 衣 冠 白 冠 后 来 吊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孙叔敖为楚令尹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老父”向孙叔敖进言用了什么方法?

答案: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2. 担任 离开

第6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第十一章11.2.1三角形的内角答案

1、直角三角形

2、60°

3、115

4、125

5、解:设一个角的度数为x,第二个角为6x,第三个角为7x-44°

由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得

x+6x+7x-44°=180°

解得x=16°

所以角是96°

6、解:AB∥CD,

∠AFC=45°,

∠EFC=135°,

∠C+∠E=45°,

又∠C=∠E,

∠C=∠E=22.5°

第十一章11.2.2三角形的外角(1)答案

1、65°

2、120°

3、>

4、360°

5、答:命题正确。

∠BDE是∆DEC的外角,则有∠BDE=∠DCE+∠E;

同理,∠DCE=∠A+∠B,

所以∠BDE=∠E+∠A+∠B

6、解:(1)∠F=(∠B+∠D)

由题意可知∠DEG=∠GEA=∠DEA,

∠ACF=∠FCB=∠ACB

在∆DEG和∆FGC中,

由于∠DGE=∠FGC(对顶角相等),

则有∠F+∠ACF=∠D+∠DEG,

即∠F+∠ACB=∠D+∠DEA

同理可得∠F+∠DEA=∠B+∠ACB,

可得∠F=(∠B+∠D)

(2)x的值为3

第十一章11.2.2三角形的外角(2)答案

1、直角三角形

2、20°

3、70

4、75°

5、解:∠DAC=∠BAC-∠1=63°-∠1,

∠DAC=180°-∠3-∠4=180-2∠3,

而∠3=∠1+∠2=2∠1,

∠DAC=63°-∠1

∠DAC=180°-4∠1,

求∠1=39°,

第7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1.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目标英语》学生用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中Section A。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Could you please……?句型,为此这一征求意见的句型以及其回答即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任务。

3.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因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关于做家务的中心话题,所以有关家务活的单词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②因为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征求意见,所以“Could you please……?”句型必然是学习的重点。

(2)难点:对于“Could you please……?”句型,如何正确对其进行肯定和否定回答。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时的目标词汇和目标语言。

(2)学习运用“Could you please……?”句型表达征求意见并做出正确回答。

2.能力目标

(1)听:能听懂谈论有关家务活和征求意见的词汇及句型。

(2)说:能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有关的交流。

(3)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课时词汇和句型,并能理解对话内容。

(4)写:能运用正确的语言结构写出两段有关征求意见以及给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对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在兴奋的状态中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通过对做家务活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劳动有全新的认识,并能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Step 1 Warming-up

Sing an English song with students.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唱一首所学的英文问候歌曲来放松紧张的心情,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边唱边跳边走向同学或听课教师中互致问候,达到活跃课前气氛的目的。

Step 2 1a Lead-in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ies.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运用学生课前画好的图片进行词汇及词组教学:先通过“do housework”引出“do chores”,接着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夸张的体姿语言、生动的表情、有效的课堂提问学习6组关于家务活的词组,一边进行口头教学,一边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并标注英文,最后通过中英文抢答的方式进行了巩固消化,为下一步交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做到会读、会说,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Step 3 1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practicing the key sentences.

教学设计思路:老师装扮成妈妈,运用相关的道具及丰富的表情设计交际的情景,通过请求孩子们帮自己做家务活来自然引出“Could you please?”的多种答语,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回答来引出教学内容,使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听、跟读,以达到会读,并运用到下一步的交际活动中。

Now let’s go into 1c and finish pair-work.

教学设计思路:此处在学生们练习对话时交给中等水平的学生,他们可以叫任何同学来回答,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活动的挑战性及趣味性,让学生自由参与。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教学设计思路:当进入到听力练习时,已经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与交际,学生已经对所学内容较为熟悉,听力已不再是一个难点。实现了由说到读再到听,充分降低了听力的难度,同时也为下一步的交际积累了素材。

Step 5 A game

教学设计思路:在此过程中充分给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们前后或自己自由走动组合成家庭小组,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表现出他们在家里是怎么帮父母干家务活的;当学习、游戏、娱乐与干家务活冲突时,表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家庭成员对待家务活的态度等。短短的五分钟准备之后,有四组自告奋勇在教室的中间进行表演。

Step 6 Sum up

Step 7 Homework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为“贵州省贫困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班”所设计的一堂示范课,因考虑到贫困地区多媒体教学的限制,我将其设计成一堂常态课,使所接受培训的教师在常规教学法中得到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回去以后可以立刻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这样设计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前请班上学习不是最好的但在画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我画出六幅家务活的图片,请英语水平好的学生给我做英文词组卡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前的准备工作中,让不同特长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有所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自信,因为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老师用在了课堂教学中,因而听起课来特别有劲、特别专心。

2.运用卡片教学词汇与词组方便简单,而且图片可以过塑保存,在以后很多单元的课程教学中都可以使用,有时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实物,或再加上生动形象的体姿语言,同样可以把语言课上得非常生动。特别是我在层层设问、活动设计上做得很周密、很有梯度、很有效,而且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光是学生听得全神贯注、配合得恰到好处,还引得老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3.在“pair-work”这一环节中,我发现英语水平比较好的学生不但能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交际,且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别的家务活词组进行交际,这时我马上超越教案中预设的问题,即时根据课堂进程中学生的反映进行灵活调整,借机拓展了学生的表达,如擦窗子、浇花、切菜、收拾碗筷、擦灶台、清洗浴缸等,让好的学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同时实现了预设与生成兼容并顾、互动共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4.新教材比较注重听力练习,为了降低听力的难度,我先解决了词汇、词组、句型,这样再到听力这一环节时学生已做到了然于心,听起来相对轻松且有兴趣。

第8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一、选择题:(22题×2=44分)

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A、轻舟B、山C、河中的水D、轻舟上的人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个同学的身高是180cmB、东岭到惠安县城的距离大约是20km

C、学校百米纪录是13minD、乒乓球的直径是40mm

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

4、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5、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6、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等物体,这是因为()

A.这些物体都是发光的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

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

7、我们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A.倒立等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等大的虚像

8、小明到湖边游玩,他看到了以下现象。这些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面形成的是:()

A.水中的太阳B.阳光下的树的黑影子C.湖中的游鱼D.人在水中的倒影

9、芭蕾舞演员练习时,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

A.2mB.4mC.6mD.8m

10、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

A.镜花水月B.坐井观天C.海市蜃楼D.立竿见影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

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C、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1∶2B、2∶1C、9∶2D、2∶9

14、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够发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能控制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色彩浓淡等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

A、直线传播现象B、反射现象C、折射现象D、色散现象

15、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叙述错误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

B、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

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16、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一叶遮目不见泰山B、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树木的倒影

C、日食、月食现象D、我们不能看到站在墙后的人

17、在如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匀速运动的图象是:()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18、在校运动会上,田径赛计时员应该:()

A、看到发令冒烟开始计时B、听到发令枪声计时

C、看到举枪时计时D、看到运动员起跑时计时

19、火车的速度为72km/h,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速度为20m/s,则()

A、两者速度一样大B、火车的速度大C、地铁的速度大D、无法确定

20、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B、在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

C、在耳孔中塞上一团棉花D、关闭所有的电源和不用任何机器

21、关于平面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B、同一个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C、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

22、下列对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雨后彩虹是色散现象B、看到水中的鱼变浅了是折射现象

C、三基色是红、绿、蓝D、小孔成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二、填空题:(14×1分=14分)

1、如果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①_______m/s,2min后它通过的路程是②_________m。

2、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①___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振动停止了,发声②_________(“停止”或“继续”)。

3、李白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①__________。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②_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③______(“快”或“慢”)的缘故。

4、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①______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就是光的②_________________现象。

5、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是①_________,相对电梯厢是②_________。如右图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③_________(“运动”或“静止”)。

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①_________m,当这人向平面镜走去时,他在镜中的像将②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

4、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

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

四实验题:(共22分)

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①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②________cm。

2、以下各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

(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①______(高、低),这说明音调跟振动的②_________有关;

(2)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③_______(选填“大”或“小”);

(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④v1=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⑤v=_______m/s。(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如图A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请仔细分析下面表格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反射角与①_______角是②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如图B光屏转一角度看不到反射光线则说明了③______线、④________线、⑤_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序号入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1AO50°50°

2CO40°40°

3EO20°20°

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①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②______(“实”或“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③________,像到平面镜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④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⑤________(“对称”或“不对称”)。

五计算题:(共11分做在答题卡)

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

一、选择题:(22题×2=44分)

1234567891011

BCCCDDDBBAC

1213141516171819202122

CCBBBBAADBD

二、填空题:(14×1分=14分)

1、①5m/s,②600m。

2、①振动,②停止。

3、①响度。②音调,③快。

4、①折射,②反射。

5、①运动,②静止。③静止。

6、①5m,②不变。

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

3、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

答: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四实验题:(共23分)

1、①1mm,②2.05cm。

2、①高,②快慢/频率;

③一切发声物体在振动;

④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⑤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1)①卷尺、②停表/秒表/钟表;(2)③小;

(3)④v1≈0.13m/s,⑤v=0.16m/s。

4、①入射角②相等。③入射光线、④法线、⑤反射光线。

5、①A②虚。③相等、④相等、⑤对称。

五计算题:(共11分)

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

解:

答:略

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解:

答:略

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

解:s=150m+250m=200m

第9篇:八年级教案范文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在ABC和DEF中,AB=DE, ∠B=∠E,如果补充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使ABC≌DEF,则补充的条件是( )A、BC=EF B、∠A=∠D C、AC=DF D、∠C=∠F2、下列命题中正确个数为( )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②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3、已知ABC≌DEF,∠A=80°,∠E=40°,则∠F等于 ( )A、 80° B、40° C、 120° D、 60°4、已知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7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 A、70° B、70°或55° C、40°或55° D、70°或40°5、如右图,图中显示的是从镜子中看到背后墙上的电子钟读数,由此你可以推断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A、10:05 B、20:01 C、20:10 D、10:02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腰的一半,则它的顶角为( )A、120° B、90° C、100° D、60°7、点P(1,-2)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P1,P1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是P2,则P2的坐标为( )A、(1,-2) B、(-1,2) C、(-1,-2) D、(-2,-1)8、已知 =0,求yx的值( )A、-1 B、-2 C、1 D、29、如图,DE是ABC中A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如果BC=8cm,AB=10cm,则EBC的周长为( )A、16 cm B、18cm C、26cm D、28cm10、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点E、F是AD的三等分点,若ABC的面积为12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2cm ² B、4cm² C、6cm² D、8cm²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有 条.12、(-0.7)²的平方根是 .13、若 ,则x-y= .14、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BC=10cm,BD=6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__ .15、如图,ABE≌ACD,∠ADB=105°,∠B=60°则∠BAE= .三、作图题(6分)16、如图,A、B两村在一条小河的同一侧,要在河边建一水厂向两村供水.(1)若要使自来水厂到两村的距离相等,厂址P应选在哪个位置?(2)若要使自来水厂到两村的输水管用料最省,厂址Q应选在哪个位置?请将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自来水厂厂址标出,并保留作图痕迹. 四、求下列x的值(8分)17、 27x³=-343 18、 (3x-1)²=(-3)²

五、解答题(5分)19、已知5+ 的小数部分为a,5- 的小数部分为b,求 (a+b)2012的值。 六、证明题(共32分) 20、(6分)已知:如图 AE=AC, AD=AB,∠EAC=∠DAB.求证:EAD≌CAB. 21、(7分)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o,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BC于点F。求证:BF=2CF。22、(8分)已知: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A ,EDOB ,垂足分别为C、D.求证:(1)∠ECD=∠EDC ;(2)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23、(10分)(1)如图(1)点P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BC的垂线,交AB于点Q,交CA的延长线于点R。请观察AR与AQ,它们相等吗?并证明你的猜想。(2)如图(2)如果点P沿着底边BC所在的直线,按由C向B的方向运动到CB的延长线上时,(1)中所得的结论还成立吗?请你在图 (2)中完成图形,并给予证明。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C C D D B A B C B C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11、1或3 12、±0.7 13、2 14、4cm 15、45°三、作图题(共6分)16、(1)如图点P即为满足要求的点…………………3分(2)如图点Q即为满足要求的点…………………3分 四、求下列x的值(8分) 17、解:x³= ………………………………2分 x= …………………………………2分 18、解:3x-1=±3…………………………………2分①3x-1=3x= ……………………………………1分②3x-1=-2 x= ……………………………………1分五、解答题(7分)19、依题意,得,a=5+ -8= -3……………2分b=5- -1=4- ……………2分a+b= -3+4- =1…………2分 = =1…………………1分六、证明题(共34分)20、(6分)证明:∠EAC=∠DAB ∠EAC+∠DAC=∠DAB+∠DAC 即∠EAD=∠BAC………………2分在EAD和CAB中, ……………3分EAD=CAB(SAS)…………1分

21、(7分)解:连接AF ∠BAC=120°AB=AC∠B=∠C=30°………………1分F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F=CF ∠FAC=30°…………………2分∠BAF=∠BAC-∠CAF=120°-30°=90°……………………1分又∠B=30°AB=2AF…………………………2分AB=2CF…………………………1分22、(9分)证明:(1)OE平分∠AOB ECOA EDOB DE=CE………………………2分∠EDC=∠ECD………………1分(2)∠EDC=∠ECD EDC是等腰三角形∠DOE=∠CDE………………………………1分∠DEO=∠CEO………………………………1分OE是∠DEC的角平分线…………………2分即DE是CD的垂直平分线…………………2分23、(12分)解:(1)AR=AQ…………………………………………1分ABC是等腰三角形∠B=∠C……………………………………1分RPBC∠C+∠R=90°∠B=∠PQB=90°………………………………1分∠PQB=∠R……………………………………1分又∠PQB=∠AQR ∠R=∠AQR……………………………………1分AQ=AR…………………………………………1分(2)成立,依旧有AR=AQ………………………1分补充的图如图所示………………1分ABC为等腰三角形∠C=∠ABC………………1分PQPC∠C+∠R=90°∠Q+∠PBQ=90°…………1分PBQ=∠ABC∠R=∠Q…………………1分AR=AQ……………………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