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达爱国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如描绘春天的诗句: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等等。
爱国的诗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绘儿童的诗句: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阐述事理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等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等等。
人情关系的诗句: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写景状物的诗句: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二是在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归纳,还需要结合一些重点古诗词的复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的内容。下面,略举《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学习环节,来谈谈学生学习一首诗词需要掌握的一些内容。
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此处略去过程指导)。
一、以自然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当陶醉在静谧、清新、犹如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中时,人们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严格恪守高尚的道德准则,不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因为在优美风光的欣赏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就是优美的情境的作用。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语篇,这些语篇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融入自然、净化心灵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庐山的云雾》就向读者展现了奇幻美丽的庐山风光。千姿百态的云雾给秀丽的庐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似缕缕轻烟、似倾泻的银河,又似浩渺的大海,瞬息万变,行走在山间,就像漫步于仙境般――这些都给人一副朦胧、优雅的自然之美。读过这篇优美的文字,品过这番绮丽的风光,孩子们都会感觉到陶醉其中,净化自身的灵魂,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优秀思想品格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自然情境作用的结果。
二、以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英雄主义精神千古传诵,人们在这些英雄的身上看到了无私精神的伟大,体会到了国家危机时刻人们生活的艰难,在这些危难时刻,是这些英雄人物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名篇教育了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学生对英雄人士的尊崇和敬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既是气势磅礴保卫大江战役的真实反映,也是整个抗洪战斗的壮丽呈现。课文真实地再现了人民指战员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本色,“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文章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赞赏了抗洪抢险的战士高尚情操,震撼人心。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受到英雄们的感染,情感的熏陶,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以优美诗句引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于它拥有精华的语言魅力,在于其中充斥着作者的丰富的情感,自古以来,诗人为了表达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怀和对世界万事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句,有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壮丽的景色描绘,也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语文的学习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学生在这些感情的熏陶下,发现了文学中的美,也是对自身美学修养的提升,优美的诗句在塑造学生完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江之歌》,这首诗歌颂了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的长江,赞美它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吟诵诗句、理解诗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审美情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出西湖六月美景: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娇美,映照日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孩子们从诗句中感受到文学的艺术美,也美学涵养得到提升。完美的涵养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格的体现,是一种人生美好的美学展示。在完美内涵的影响下,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现崇高的一面,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了国家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烈火焚烧若等闲” 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这首诗是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孩子们在诵读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构建。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文学诗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力量的伟大,这股力量是对学生的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更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告诫学生学无止境,教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4.《〈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桓公讳疾忌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反映扁鹊为人机警的语句是:___________。
7.《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钱塘湖春行》中写禽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花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的伟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龟虽寿》中表达诗人要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15.《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爱莲说》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物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30.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小儿活泼可爱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使至塞上》中曾被《红楼梦》中香菱点评过并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春望》中写诗人所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论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反对泥古不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正面描写三峡山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8.《三峡》中写三峡悬崖高耸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秋天三峡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的独特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1.苏轼在《浣溪沙・山下蓝芽短浸溪》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旷达胸襟。
42.秋天总给人悲伤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却表达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43.《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醉花阴》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魏学的《核舟记》一文中整体介绍核舟体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雕刻者技艺之精湛、手艺之卓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核舟技艺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现诗人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孤城被围、将士斗志昂扬坚守城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商隐《无题》诗中描写自己无尽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山坡羊・潼山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8.《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写作者在西山宴饮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表达作者喜爱西山景色而不愿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朝暮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唤,表现了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6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写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一意孤行,宣布终止“”与“”的运作,遭到台湾岛内外的强烈反对,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69.《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内心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观刈麦》中具体描写农民割麦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近衰老的现实抛在脑后。
73.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概括全篇大义表现其“舍生取义”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75.王维《汉江临眺》中描绘汉江周围广阔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6.《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述作者临危授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具体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引用的孟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于役》第一节中勾画农村晚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8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8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84.建国50年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如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静态为动态,描写了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86.在比喻人民教师细致的思想教育时,常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语和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
87.虽然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为社会努力工作着。
88.人们往往借草的顽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9.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石壕吏》中的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___________;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诗句是:_________;体现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读书时,既需要字斟句酌的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所表现的矛盾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
93.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9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寡人无疾;已逃秦矣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2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5.莲,花之君子者也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0.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3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身寒骨,悄怆幽邃
4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3.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技亦灵怪矣哉
4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4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5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8.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5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不欲归
6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9.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2.鬓微霜,又何妨
7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76.亲贤臣,远小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7.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7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82.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8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8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0.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1.好读书,不求甚解
9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9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9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5.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赏析引导】
林则徐的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是温总理常引用诗中较多的一首,2003年的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作为新任国务院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正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作为其履职的誓言,开始其10年的总理任期的。2008年,再次在“两会”的记者会上提及此一诗句。“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2012年3月14日在“两会”后的记者会上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温总理再次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达其“人民公仆”职责的工作信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温总理对这两句话的喜爱和这两句诗的深远意义。
林则徐的这首诗从诗体上来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来看,则是一首咏怀诗。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这首诗最感人的当数颔联,这一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在一段时间的诗歌教学中,我也感觉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于是我将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的思路清晰了,方法会用了,不再有畏惧感了。
分析题型,明确考点
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的诗歌赏析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 这首诗侧重写一个“______ ”字。
2. 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3. 某句诗中的某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 诗的某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5. 某句诗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6. 对某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或正确的)一项是:()
第1、2两题很显然是考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第3题考查对诗歌中的某个字的赏析,是考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第4题考诗歌的表达技巧;第5题考诗歌的意境,也是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第6题是一道选择题,但选项依然是从以上几个角度来出题的,没有脱离考点。
通过对这些题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诗歌赏析的考点:1.明情感内容:理解古诗内容,把握诗人情感;2.赏修辞语言:能对古诗语言从修辞角度作一点赏析;3.析表现手法:能对古诗中显著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作一点分析;4.联想想象:对古诗中的意境能展开联想想象,描绘出来。
把握内容,了解情感
在这几个考点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赏析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其他赏析都是空谈。通常有以下几个技巧:
看诗题,紧扣关键字理解内容。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可以看出诗歌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别:怀古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咏物诗,以物象为题,或用“咏(题、赠、赞)+物象”为题;写景诗,分为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战争诗(边塞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出塞》《从军行》等;行旅诗和闺怨诗,表达离愁别绪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送别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看作者,理解诗歌风格或派别。如边塞诗沉郁苍凉,婉约派缠绵细腻,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明快,高适的悲壮苍凉,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当然这些是诗人的主要风格,并不是说豪放派诗人只能写豪迈的诗篇,婉约派诗人只能写“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诗。如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就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让人心碎的诗句;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也曾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让人热血沸腾的壮美诗句。
看注释,理解创作背景。注释中对诗句里一些词的解释和对作者的简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诗歌内容,使得我们了解诗人写作诗歌的背景,揣测诗人当时的情感。这里不再举例。
抓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明代人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可见景物给人的感受之不同。诗人在诗中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用意象中。如用表达高雅之意;“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因而寄托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见落日而生惆怅之情;见大漠而有苍凉之慨;落花让人感伤;归雁让人思乡……这些意象营造了古诗独特的意境,也为我们赏析诗歌提供了思路。
看题干,捕捉有效信息。不要小看了题干,它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暗示,让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少走弯路。
弄清要点,准确答题
修辞语言类题型的答题要点是:1. 准确指出修辞手法;2. 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描绘了什么内容;3. 说出这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晚唐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人。②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问题: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较熟悉的古诗中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等。在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时,绝对不能离开诗句去独立分析,或是空洞地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答。《台城》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比较好判断的,不过分析的时候我们应当紧紧扣住“无情”二字,这两个字写出了台城柳不管王朝更迭,不管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依旧枝繁叶茂,烟笼长堤。实际上反衬了诗人对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当然,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之外,这两句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表现手法类题型的答题要点是:1、准确指出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描绘了什么内容;3、说出这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依然以《台城》为例,可以出这样的问题:
请你从表现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诗歌的三、四两句作一点赏析。
古诗中常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如《钱塘湖春行》)、借古抒怀(如《赤壁》)、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欲扬先抑(如宋赵希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以动写静(如《鸟鸣涧》)、虚实相生(如《观沧海》)、用典(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兴(如《关雎》)等等。《台城》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什么样的景?在春风中摇荡的台城柳枝繁叶茂,烟笼十里长堤,完全不管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抒什么样的情?依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无情”表达了诗人的无限伤感之情,“依旧”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联想想象类题型的答题要点是:1. 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2.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3. 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如: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很多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半夜时分,鲤鱼竞相跳上岸边,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情。这仅仅是对诗句的简单扩写,没有联想和想像,也没有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语言干瘪。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诗人在船上听到滩头哗哗的声音,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声音更加急骤,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奔滩而上了。我们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着力表现鱼儿的活泼: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摇鳍摆尾啪啪蹦跳。兰溪山水充满了蓬勃生机,令人荡漾起欢乐(欢快)之情。
一、运用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
借助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唐玄宗时期的强盛时期——开元盛世时,如何更加形象地描述出盛世局面呢?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引用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学生则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开元盛世的繁荣与富庶。再如唐玄宗后期由于迷恋杨贵妃,荒享乐,昏庸无度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引用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和李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王朝衰败的原因。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描写的是唐朝当年繁荣的盛况,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已经是一片焦土。通过杜甫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切体会,学生会辛酸、惋惜地感叹玄宗晚年统治的没落、衰败。
二、运用诗句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引用诗歌,则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隋朝历史时,对于如何评价大运河的问题,不同的人往往给出不尽相同的看法。这时就可引用这样几首诗词: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历史上多把隋灭亡的原因之一归于统治者滥用民力,开凿运河,导致激化社会矛盾,胡曾的诗就是这个观点的代表,批判了运河的开凿。但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从此受益,因此对运河的开凿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就认为运河有利有害。而皮日休的诗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建造轮舟,游览江南,竭天下人力物力,以供无度挥霍,那么他的功绩可与治水的大禹相媲美,从而对隋炀帝开凿运河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同为唐朝诗人,但三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大不相同,形成对立的意境。在课堂里引用,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再如讲楚汉之争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可介绍下面几首诗: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由于政治上的失误,用人上的不当,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历来的诗人对他的品质和功过作过许多值得深思的评价。杜牧的诗《题乌江亭》代表的是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胸怀宽广,“忍辱含羞”,在失败中看到胜利,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失败了再干,说不定还可以转败为胜。王安石的诗《乌江亭》代表的是另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得人心,过于“暴强”,只相信武力,不重视人才,必然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招致覆灭的命运。李清照的《乌江》则认为项羽坦率粗犷不搞阴谋,而且不愿因为他的缘故,苦了天下的父母兄弟,便毅然决定和刘邦“决一雌雄”,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颂的“人杰”和“鬼雄”。这样同学们可以通过诗人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不同观点,加深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思维的能力。
三、运用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作品,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诗人的崇高志向,能激励人们向先辈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如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明自己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和强烈的民族爱国之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坚守民族气节,为反对蒙古族的压迫而献身的精神;的《囚歌》“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躯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不屈服黑暗势力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四、运用诗词,可以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诗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如讲艰难时,可以运用的《七律·》这首诗:“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中,所经过的大山有五岭、乌蒙山、岷山。大江、大河有金沙江、大渡河。如此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战胜它,这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诗如画,诗如镜。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历史规律。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诗词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看,诗词作品可以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补充材料。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非常有益,也有利于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审视历史。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吕霞,王刚.谈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2006,(7下):80.
一、注重诗词中的提示性信息
1.诗歌题目的提示性作用。很多诗词的题目对诗词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字,表明该诗的内容与送别有关,此诗虽述离情,但却一反以往悲苦缠绵之绪,在赏析的时候应在离情别绪的情感基调下来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做具体的分析。在杜甫的《咏怀古迹》中通过诗题就不难明白诗歌的内容应与“咏史”、“怀古”有关,对诗歌情感加以分析时就应围绕借古讽今方面的情感内容来进行。明确了诗词题目的提示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词时就能对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做有目标性、有针对性的分析,而不至于盲目联系。
2.诗词作者的指向性作用。首先,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我们可以确定时代背景和特征,如李白的诗歌以风骨、神韵见长,而朱熹的诗词多以思想、理趣见胜。相反,通过时代的背景和特征我们也可以反观作者。其次,通过作者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其作品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如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为主,而杜甫的诗歌多以现实为主;是豪放风格还是婉约格调,如苏轼的诗文以豪放著称,柳永的曲辞因婉约闻名。每位诗人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说是固定的,但也不能全都一概而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便一反作者的婉约风格,以豪放见长。所以在分析鉴赏诗词的时候,还需叮嘱学生学会变通,要就诗词的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所有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注重诗词后面的注释,有的注释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注释介绍作者所处的朝代,有的解释词语,有的甚至还暗示题目答案。如晚唐薛媛的《写真寄外》: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此诗的注释十分重要。通过阅读,我们自然就会明白此诗写作的原因,知晓了写作原因,自然也就知晓了作者的抒情指向,即作者想要表述是对离家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痛,委婉地提醒丈夫应忠于爱情。学生了解了这些重要的信息,对“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的设问便不难作答了。
二、通过分析写作手法、诗歌意象把握情感
诗词的写作手法有时也是鉴赏诗词情感的一种手段。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半阙词中连续运用三个典故,在阅读诗词时这便是应引起注意之处。通过典故内容不难分析出运用典故就是要为词的表情达意来服务的,借典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借用张翰、许汜和桓温的典故,通过描写自己欲挥吴钩、杀敌虏、收失地、报国家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杀敌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之情。通过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在忧国忧民的悲愤之中所传达出来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富含深意的意象。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流水往往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或多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慨与哀愁;斜阳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在分析诗词时,只有以诗歌意象作为情感分析的切入点,联系诗歌内容与写作手法,才能准确地提炼出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诗词中关键的词语、句子赏析情感
通过诗句分析情感,就是通过概括诗句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来鉴赏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这种句子往往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诗词中的某些词语、句子往往能够生动传神地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如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第二句“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字便是本诗的诗眼。因为“凉”字通过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一种凄凉、感伤之情。
关键词:语言密码;散文诗;意象;关键句;情感;音韵;诗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七篇文章,《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内容涉及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思。所有的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既有散文之韵,又有诗歌之美的独特文体,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的感情。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之美?很多老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感觉为难。四月份上教学研讨课,我选择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我以语言为突破口,作了一些探索。
(一)解析意象,领略意蕴之美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也是理解散文诗的钥匙。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为了理解海浪这一形象,我从“海浪”这一意象入手,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诗中的“我”是谁?
生:海浪
师:海浪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生:它是海岸的情人,从“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可以看出。
生:海浪很爱海岸,诗中说:“我拥抱着他”、“我扑到在他脚下”。
生:还可以从“合为一体”、“海誓山盟”、“把爱恋的祷词歌吟”等词语可以看出。
师:可见爱浪是深爱着海岸。但海岸仅仅是爱海岸吗?
生:它还深爱着世间万物。
师:哦?你有什么依据?
生:诗中“曾有多少次”那一组排比句就写到他陪美人鱼跳舞、他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他陪礁石对饮打趣,还托起落水者、为美女丽人偷出海底的珍珠,可见世间万物都是他深爱的对象。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海浪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你觉得这一形象符合浪的特点吗?
生:符合的,“海誓山盟”、“爱的祷词歌吟”写的是海浪的声音,“拥抱”是指涨潮海浪扑到岸边,“扑到在他脚下”是指退潮时海浪渐离渐远。
生:还有,“曾有多少次”排比句引出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海边,符合海浪这一身份,“跳舞”就是海浪的涌动,“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就是海浪的声音,“托起……躯体”、“偷出……珍珠”更是海浪最常见的行为。
生:写海浪声音的还有“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海浪这一形象首先是作为“浪”的形象,它身上具备了“浪”的各种特点,但同时,诗人还赋予它以“人”的形象,他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正是兼具“浪”与“人”的特点,“海浪”这一形象才形象生动而又感人至深。
“诗歌是表现生命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意象是主体内在情感的感性化、客体化,所以诗人常以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来代表主体意识。有人认为诗歌是意象的创作,分析诗歌的意象,发掘它的深层语意,对于更好地领会诗的意境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非常重要的。”①《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意蕴丰富,纪伯伦借“海浪”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炽热衷肠,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为之终身守护的愿望。由意象入手,散文诗的情感、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品析关键句,解读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爱情诗,但纪伯伦借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倾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衷肠,也表达了他“守护万物”的博爱情怀。学生能否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旨趣?这是阅读本文的一个难点。
为了了让学生理解纪伯伦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我补充了纪伯伦的生平简历:
纪伯伦生平简历:
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
1895年(12岁)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某生;
1898年(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
1901年(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叛逆性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再度前往美国。后家中遭变故,母亲、长兄、小妹相继亡故;
1908年师从艺术大师罗丹学习雕塑;
1912年移居纽约;
1931年(48岁)去世。
一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以及触发作者写作的特定事件等等,联系这些背景能立体地理解作品。纪伯伦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寓居美国,有了这一份生平简历,学生很容易理解纪伯伦笔下“爱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流浪在异国的赤子的衷肠。
但是,若理解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显然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旨趣”。诗歌后半部分留下了太多需要琢磨的诗句。我做了如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但是老师觉得诗歌的后半部分依然留有很多谜团,我们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
生:文章后面“曾有多少次”这一组排比句也是写对祖国的爱吗?
师:是啊,这里写海浪陪美人鱼跳舞,写它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同礁石对饮,救助落水的人,偷取珍珠馈赠丽人。这一系列的事情是“爱国”的行为吗?
生:我觉得是,但是这是升华了的爱国之情,诗人因为爱国而爱天下人,爱天下万物。
师:可以理解为是由“爱国”而升华为“博爱”,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这里“歌唱”和“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生:歌唱爱情呗。
师:那为什么还要“叹息”呢?
生:刚才背景里介绍纪伯伦曾经被驱逐出国,诗人是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祖国的回应而叹息。
生:也可以理解为为上文提到的那些为爱情所苦、那些得不到爱情、那些在大海里死难的人叹息。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能有所联系,做得很好。
生:为什么“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是啊,老师认为爱情的真谛是忠诚,诗人为什么认为是“清醒”呢?
生:“清醒”就是“理智”,都说“恋爱的人智商是最低”的,所以“爱”需要清醒。
师:爱需要清醒,有道理。能联系诗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吗?
生:海浪是日夜流动的,是不用睡觉的,所以是“清醒”的。
生:诗人愿意像海浪一样不眠不休地守护着世间万物
生:海浪虽然对海岸有着炽热的爱情,但是海岸有时却不理不睬、无动于衷,但海浪依然一往情深,这就是理智的爱。
师:能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吗?
生:诗人被驱逐出祖国,但是诗人却没有背弃祖国,长期在国外做着爱国的事,这是炽热的爱,也是清醒的爱。
师:“清醒”中透着炽热,透着理智,透着执着,这就是诗人的“爱”。
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一文中说:“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分析,那些事件、那些情节、那些景物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内核才渐渐显现,诗句折射出来的诗人的内心旨趣才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分析句式与韵脚,感受音韵之美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虽然散文诗语言向散文语言有所借鉴,但它仍然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因此,音乐性也是散文诗语言的重要特征。”②《浪之歌》在句式上多用对句,但又整散结合,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匀称而又灵动,它就是一首情歌,是从纪伯伦心坎里流泻出来的情歌。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规律,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散文诗大多传承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句式之美是文章的节奏美,押韵是文章的音韵美,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发现蕴藏于文章之中的韵律之美,品出了散文诗这一独特体裁的别样风致。
(四)变换形式,呈现诗意之美
散文诗是诗,但又有别于诗,它的诗意往往蕴藏在铺排的文句后面,简单地以朗读来感悟诗意,学生的感受很可能被阻滞在景物、事件之外。我认为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可以呈现散文诗的诗意之美。因此,我在课堂了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你选用文中的词、句,重新加以组织,把这首散文诗改编成一首更加精炼的自由诗。题目依旧是《浪之歌》。”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又有弹性的活动。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自由诗,如《天上的街市》、《华南虎》等,对自由诗的形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活动要求选用文中的词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编的难度,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确定、甚至于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太化心思,学生主要考虑的是选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歌的本意,应该如何组织才可以体现出诗歌的形式美。这又可以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题的理解,考察学生对自由诗的积淀,让不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不同的呈现。十几分钟后,学生交流,精彩纷呈。教师也交流了自己改编的诗歌:
浪之歌(改编)
黎巴嫩.纪伯伦
(一)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
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清晨
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
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我生性执拗,急躁
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来时我拥抱着他;
潮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这就是我的情意
这就是我炽热的衷肠
(二)
曾有多少次
我围绕美人鱼跳过舞
曾有多少次
我帮助有情人吐露衷情
曾有多少次
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夜阑人静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惟有我彻夜不眠
因为我满腹爱情
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改编的《浪之歌》基本选用原诗的语句,只是少数句子为了形式的匀称作了一些增减。两个诗节从两个层次表现海浪的“爱”,这也是原文的设定。简单的改变却呈现了另一种美。
这一依托文本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从“文”中看到了“诗”,无需任何言语的诠释,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诗意。因而对散文诗的特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散文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从诗歌撷取了精魂,从散文借来了舒展轻松的衣衫,从绘画吸取了丰富的色彩,从音乐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把握了散文诗的特点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以语言为突破口,破解了语言的密码,散文诗别样的美也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