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抗旱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田间地面灌水 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2、管灌 是利用低压管道(埋没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
3、微灌 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微灌应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
4、喷灌 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能节水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5、关键时期灌水 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
二、节水抗旱栽培措施 2、选用抗旱品种 称为作物界骆驼的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
2013年7月以来,浙江省遭受连续40℃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多处无有效降雨,旱情持续加剧,部分水库水位下降明显,跌破黄色警戒线,高温干旱天气对田间作物生长和夏播作物播种出苗造成严重影响。因高温干旱,部分地区大批蔬菜被烤焦、死亡,多数农作物减产,农民损失惨重。农作物的抗旱救灾刻不容缓,为缓解晴热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下针对浙江省内种植的早稻、晚稻、蔬菜、花生等主要作物提出相应的抗旱救灾措施,并提出了有效的农机灌溉抗旱救灾措施,应对高温干旱,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证农作物产量。
1 早、晚稻抗旱救灾改种技术措施
8月是早稻的孕穗、抽穗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供水不足,会导致早稻产生小穗、包颈、颖花退化现象,甚至引起早衰,影响早稻的产量。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应采用管道供水、车辆运水方式合理调配水源,并结合沟灌、间歇灌溉、湿润灌溉等方式,科学有效用水[1]。
晚稻是浙江省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一季,用水多,供水不足会影响有效穗数,而且因前期已投入一定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和机耕费用与人工耕作费,减产将造成较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针对以上情况,在改进运送、灌溉方法和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调度水源,并喷施叶面肥料(如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00 g+尿素500 g,对水60 kg喷施),增强水稻叶面的保水能力,保证晚稻生长前期的正常发育[2]。
对绝收田、因水源不足不能保证晚稻全季水源供应的田,应因地制宜,适时改种秋大豆、秋玉米、秋红薯等旱粮或经济作物[3]。对抗旱无望或不合算的晚稻绝收田、晚秋作物田和因旱未栽田,在旱情缓解后,应尽快播种冬季作物。
2 蔬菜抗旱救灾技术措施
2.1 越夏蔬菜
对于已种植并即将收获的越夏蔬菜,如冬瓜、苦瓜、南瓜、豇豆、菜豆等,要争取抗旱保产争丰收,其主要抗旱措施有如下几种。
①遮荫降温 利用遮阳网、草帘、无纺布覆盖来调节温度和光照时间,并加强夜间通风,将昼夜温差保持在15℃左右。
②中午喷雾降温 中午时棚内温度较高,蒸发量大,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蔬菜蒸腾作用的需要,可在棚内安装微喷头喷雾,在降温的同时增加棚内空气湿度,预防蔬菜花柱柱头干燥,促进授粉,预防蔬菜落花落果[3]。
③叶面喷施抗旱物,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可喷施腐殖酸A或旱地龙,减小气孔开度,降低植株水分蒸发量,起到保水抗旱的作用。也可喷施5%~6%草木灰浸提液、0.5%~1%的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氢钾液等增强作物的保水能力[4]。
④灌溉结合浅中耕,覆盖进行保湿 水源充足时,应及时灌溉,灌溉时间以8:00前、18:00后为宜,有条件者可采用喷灌、滴灌,以科学节约用水。若地表水源紧缺,可考虑引水灌溉、打井取水、运输灌溉等调水措施。灌溉后适时进行浅中耕,并就地取材覆盖秸秆,也可覆盖地膜或增施保水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5]。
⑤适当施肥,防止早衰 以追施复合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防止植株早衰,并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等,以减少营养、水分的消耗。
⑥加强病虫害防治 要重点应用杀虫灯、黄板诱虫、性诱剂等杀虫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
2.2 秋延后蔬菜
对于茄子、辣椒、番茄、豇豆、黄瓜等秋延后蔬菜,8月其正处于苗期,其主要抗旱措施有:遮荫降温保苗[6],适当喷水保湿,应用多效唑防徒长,土壤深翻晒垡,高温闷棚、杀虫灭菌,基肥堆沤腐熟杀菌灭虫,地膜覆盖并结合滴灌防旱。
对于芹菜、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芥菜、萝卜等蔬菜的早熟栽培,8月其已进入播种期,其主要防旱措施有:选择耐热早熟品种;低温催芽(18~20℃),提高发芽率;适当喷水保湿,防徒长;容器(营养钵、穴盘)育苗,提高成苗率;土壤深翻晒垡,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并结合滴灌节水防旱。
另外,旱情导致蔬菜产量降低,可能使秋季市场供应不足,应及时进行补救:适当增加叶菜类(如小白菜)等的播种面积,也可在城市中增加芽菜的培育和生产。
3 花生抗旱救灾措施
8月,花生生长进入中后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为保证花生的产量,提出以下抗旱措施。
①及时灌水抗旱,浇好关键水 干旱期应立即采用沟灌或喷灌,以满足花生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保证花生正常生长,但灌溉不可过度,严防大水漫到垄面,遇涝应及时排涝,防止烂果。
②适时中耕 浇水后,待干湿适宜时,将垄沟中耕1遍,以防沟内土壤板结,确保果针及时入土和荚果膨大结实。
③控制旺长 在花生下针后期至结荚前期,或主茎高度35~40 cm时,每667 m2用20 g壮饱安对水40 kg叶面喷洒1~2 遍,这样不仅能控制旺长,还能控制花生植株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减少细胞分裂和伸长。
④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花生此期病害主要是叶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等。防治方法是:根据花生地块发生程度,每隔10 d喷1次杀菌药剂,连喷2~4次。喷施的药剂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800~
1 000倍液加银禾生命泉600~800倍液、珍实汇或其他叶面肥[7]。
⑤根外追肥 花生生长中后期是需肥高峰期,应每隔10~15 d喷一次磷酸二氢钾、德民欣系列水溶肥或生命泉等叶面肥,从而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⑥防止早衰 在花生收获前40 d左右,667 m2用1.5%~2%尿素加磷酸二氢钾250~300 g,对水
50 kg,进行叶面喷施2~3 遍,每间隔7~10 天喷1 次(喷液宜在16:00后进行),以延长茎叶功能期和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8]。
4 经济作物抗旱救灾
4.1 果树的抗旱措施
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易使果树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既影响秋梢的生长,又影响花芽分化,导致大小年现象。
①尽可能争取灌溉水源 每次对树盘浇水要浇透,水要达到地表以下5~10 cm,可同时淋透树冠至叶片滴水,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滴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②合理整形修剪 剪除没有成熟的新梢和过多的枝叶,同时剪除灼伤的叶片和日灼严重的果实,减少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
③可适当进行地面覆盖 对树蔸周围进行培土,特别是对根系外露的树盘要进行培土保湿,土层厚度10 cm左右。用绿肥、杂草、树叶、稻草等对树盘进行覆盖,阻挡太阳直射树盘土壤,降温保湿,覆盖厚度10~20 cm,上面盖土,以防火和促进腐烂,并在树盘中心位置留好1~2个直径3~5 cm的通气孔。
④在果园或果树上方搭盖遮阳网直接降温 树冠离遮阳网的空间距离不低于50 cm,在干旱时期,可使用生长抑制剂、抗旱剂来减少树体水分蒸腾量[9]。
⑤在旱情缓解后,要加强生产管理 可及时喷施1次0.2%~0.4%的磷酸二氢钾液,提高树体含钾量,下雨后,立即增施1次氮肥恢复树势,防止大旱后突遇大雨,易造成大量裂果,给水果生产带来损失。
4.2 茶园减灾恢复措施
茶树遭遇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和强光照之后,易出现叶片枯焦、树枝干枯直至死亡现象。浙江是龙井茶的生产基地,干旱将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现提出以下茶园减灾恢复措施。
①高温干旱期间,不要对茶树进行采摘、修剪、施肥、喷药、耕作和除草等农事操作,应采用早晚喷灌溉、遮荫覆盖和田间铺草等减灾技术措施。
②待旱情基本缓解、土壤湿润后,对轻度或者中度受害的茶树留枝养蓬,对重度受害的茶树适度修剪。加强肥培管理,在茶树恢复生长、新芽萌发至具1芽1~2叶后,对成龄茶园每667 m2施用10~
20 kg复合肥,对幼龄茶园每667 m2施用5~
10 kg复合肥。在入冬前,每667 m2施用100~200 kg菜籽饼肥和5~10 kg尿素,混匀后开沟深施,以促进根系向下生长[10]。
5 使用农机灌溉措施抗旱减灾
浙江全省水库水位正持续下降,省内水资源严重短缺,宜采用机械化的节水灌溉技术,以科学节约用水。常用的农机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喷灌技术、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使用这些农机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源的利用率,防止水资源浪费,减少无用灌溉,节约灌溉用水,以缓解省内干旱时期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6 干旱后调整种植作物
部分因干旱而造成作物死亡的地块,应适时调整种植作物的品种。在立秋(8月7日或8日)前后可种植玉米(如浙甜2088、浙凤甜2号、浙凤糯2号等)、早萝卜、夏甘蓝、小白菜(如早熟五号);在大暑(7月22~24日)到处暑(8月23或24日)之间可种植各类菜豆(浙芸5号、红花青荚)、大豆(萧农秋艳)和马铃薯(克新四号、费乌瑞它等);在处暑到白露(9月7~9日)时可种植荞麦(茶色大粒、茶色黎麻道等)、绿叶菜(黄芽14)。
参考文献
[1] 陈胜梅.旱稻种植与推广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27-28.
[2] 涂彩霞.麦茬水稻旱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57-59.
[3] 潘典进,刘丰国,张梅,等.补改种作物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37-38.
[4] 孟平红,李苍山,杨军,等.贵州主要蔬菜抗旱生产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6):72-76.
[5] 程胡生.夏季抗旱救灾生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228.
[6] 黄启元,陈连生,周学良.秋延后蔬菜遮阳网的选用与覆盖技巧[J].现代园艺,2010(8):52-53.
[7] 魏玲.黑丰一号花生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11(5):91-92.
[8] 胡予军.黑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4):89-90.
【关键词】抗旱保绿措施新疆应用效果
一、引言
吐哈油田生活基地位于新疆哈密市,经过油田职工十余年的辛苦建设,按照“周边森林化,小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的工作目标,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公园绿地、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边远场站绿地在内的多处居住、休闲、娱乐及办公场所,实现了“春季赏叶、夏季观花、秋季观色、冬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基地绿化覆盖率达到44.6%,多次受到全国绿委及自治区的表彰。
二、现状调查
吐哈油田位于天山山脉以南冲积平原的凹陷地带,地处戈壁荒滩,水源紧缺,绿化用水主要引天山雪水进行灌溉。且油田地处吐鲁番盆地与哈密盆地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夏季干热、春秋季多风,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4.6mm,造成油田内绿地植物每年在夏季高温期出现持续生理性干旱,对植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绿化管护技术人员采取一系列抗旱保绿措施,保证了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以巩固和提高现有绿化成果。
三、对植物产生的影响
在每年夏季6月至8月的高温期间,哈密石油基地内的行道树、十处生活小区、周边五条林带、公建区域及公园的绿地内植物陆续出现神经性萎蔫、黄化、卷叶的现象。
四、采取措施
1.叶面喷施旱地龙:利用旱地龙的保水、保肥作用,制定植物叶面喷施旱地龙的实施计划书和作业指导书,对树木进行旱地龙喷施,保证树木局部的叶面补水,减少叶片水分散失,提供叶片局部养分,并且可以减少叶片病虫害的滋生蔓延。
2.随时监测墒情:利用现有的测墒设备和检测技术随时检测绿地墒情,根据绿地墒情和植物需水情况,在明渠水浇灌不到位处,适时进行自来水补充浇灌。
3.地表猪粪水灌溉:按比例稀释猪粪水,对行道树和生活小区全面实施猪粪水灌溉,以增加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绿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保证树体的长势,增强了树木自身的抗逆性。
4.地下根部埋施保水剂:对中心行道、行道处种植的柳树、杏树、园冠榆、梓树等耐旱性差的树木以18g/株的配比开展保水剂埋施,以减少地表水分散失,保护乔灌木根系的水分渗漏损失。
5.树木夏季修剪、喷水:结合入夏工作,对绿地内乔灌木展开全面修剪,去除萌蘖枝、徒长枝及竞争枝,增强树木通风透光性,减少树木的多余养分供应,为树木储存营养;并在修剪后及时进行树木喷水,缓解树体损伤,应对干旱。
6.使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在高温期的植物处于生理性干旱期间,对绿地内局部发生严重、有必要防治的地段采取生物制剂进行药物喷施,减少化学药剂的叶片灼伤,防止高温期树木叶片出现黄化、落叶。
五、效果比较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绿地内植物表现出叶色浓绿、叶片伸展、抽枝能力强、抗病虫害侵染能力和植株生长势较强,实现了油田基地内绿地植物的正常存活、正常生长,未发生树木因干旱死亡的现象,从而减少树木重复栽植的成本投入,保证树木正常越冬,树木年平均保活率达到98%以上。
六、几点体会
1.巩固吐哈油田绿化成果:在高温抗旱期间,由于采取措施及时得当,保证了绿地的完整性和观赏性,从而巩固吐哈基地绿化成果,为共建和谐小区、美化亮化吐哈油田、打造人文吐哈做出积极地努力。
2.开创高温期抗旱模式: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系统的抗旱应急预案,开创了吐哈油田哈密片区高温期植物生理性干旱的处理模式。
3.对植物抗逆性进行锻炼:对植物抗逆性进行了锻炼,为绿地植物应对高温、干旱、严寒等外来因素奠定基础。
4.形成抗旱保绿工艺流程:根据抗旱期间对植物叶片、枝梢、地表、根部等处采取综合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形成吐哈油田高温期的抗旱保绿工艺流程。
5.固化抗旱技术:将林木抗旱技术措施固化到作业文件中,及时监测土壤墒情,做到按需浇灌,提高绿化水资源利用率。
七、下一步打算
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深入开展抗逆性研究,同时持续开展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灌溉效率,实现灌溉半自动化,以促进吐哈油田基地绿化建设。
[关键词] 陆良县 中枢镇 果树管理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82-01
一、陆良县中枢镇基本情况和果树生产现状
中枢镇是陆良县城所在地,位于陆良平坝中南部,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于东南,大部分属湖积平原。总面积82.05平方公里,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中枢镇海拔1840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干夏湿气候区,四季气候温和,西南风盛行,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4.7摄氏度左右,平均气温最低(一月)7摄氏度左右,平均气温最高(七月)在20.1摄氏度左右,全年无霜区约245天,年降水量为970毫米左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
中枢镇耕地总面积为24332亩,水田面积为16258.31亩,旱地面积为8073.69亩;土壤以碱性为主,有红壤、黄壤、棕红壤等,土层深厚肥沃,适宜种植水果。至2013年林果面积为7344.71亩。其中苹果树1320亩,梨树1620亩,桃树500亩,核桃树1200亩,葡萄1530亩,其他果树1100余亩。形成了4个相对集中的以红提葡萄、早熟苹果、丰水梨、薄皮核桃为主的示范基地。
二、持续干旱对中枢镇果树生长的主要影响
2004年来,百年不遇的罕见干旱,近年降水仅400~700毫米,对果树的生长和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果树生长需水量大,大多分布在浅丘旱地里,地表迳流较多,地表水难以保持,形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持续的干旱少雨,果树生理活动会发生相应变化。长时间的无雨或者少雨,树体会发生水分亏缺,细胞液浓度增加,呼吸和光合作用失去平衡。轻度的缺水,光合作用减弱,茎和叶片的生长速度减缓。长期的供水不足,植株受到的伤害加重,光合作用显著减弱,生长量大大减少,树体明显表现出叶片无光,焉软下垂,叶柄酸合成加快,最终造成叶片脱落。更严重还会出现树皮皱缩,枝条枯干,全株死亡的现象。2004年来,干旱造成中枢镇水果面积减少了1000余亩。
干旱年份,引起果树生理性病害发生。造成树体水分供给不均衡,病虫害影响趋向严重,出现大量着色较差、干涩变味的畸形果实,如开裂、凹入、变色、变味、硬化、纤维化严重等现象。干腐、根腐、果腐发病率明显偏高,梨果实发生黑斑病和日斑病,葡萄产生烂心病,桃产生裂纹病、苹果干腐、根腐严重。
因品种不同,中枢镇多个树种、品种果树抗旱能力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木栓化程度高的木本果树,根系比较发达、须根长、叶片茸毛多、或者叶面蜡被厚,角质化程度高的抗旱能力强一些。同一品种,砧木不同,抗旱力也有所不同,不同位置的地块,因土壤通透性、保持肥水的能力不同,以及地下水位差异都影响果树的抗旱能力。另外,果树在不同生育期的抗旱性有差异。一般在幼树、开花、结果期对缺水反应比较敏感。花期需水量大,旱情容易引起花蕾脱落。干旱也会造成幼果缺水脱落。梨、桃、苹果在坐果期碰到干旱会大量落果。果实发育阶段,干旱会使果实的膨大速度减慢。果实成熟阶段,干旱一般都会使果实早熟,桃则推迟成熟。干旱造成果农管理节奏紊乱,常规管理经验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中枢镇干旱年间果园管理建议
针对本地多年的持续干旱,提出以下几点果园、果树管理建议。
1.重视对土壤的管理
1.1松土保墒是减少水分消耗的常规环节。针对陆良早春干旱少雨的情况,冬季枯雨季节要浅耕松土,保持土壤水分。没有进行地面覆盖的果园,应经常对园地进行划锄,使表土细而松,减少土壤水分因为毛细现象上升到地面而蒸发掉,同时,划锄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最大限度减少杂草生长时对水分的消耗。
1.2地面覆盖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的根本措施。在早春气温快速回升季节,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季风强劲,树液开始加速流动,树体蒸发量逐渐增加,形成了明显的水分供需矛盾,所以前期必须进行地面覆盖,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在浅耕松土,适度平整后,用玉米秸秆、稻草、山地杂草、地膜或者反光地膜对果园进行地面覆盖。注意用土或者绳子压好覆盖物,防止火灾和风吹。
1.3改良土壤是减少肥水流失的有效途径。在密植果园中、套种、间种等墒情较差的情况下,划锄松土难度较大,而应配合秋季扩塘施肥进行土壤改良,逐渐增强土壤通透性和保肥保水能力。为减少土壤蒸发,可施用土壤改良剂、土壤吸湿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等。成年果树根系分布较深,在干旱时节进行表层土灌溉,有限的水分很难渗透到根系分布的集中层,即使每天表土漫灌,仍然会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浅耕层水分含量少,漫灌水量有限,造成下渗速度慢、浅,尤其是通透性较差的土壤,很难达到根系活动层,如果不及时浅耕,表面蒸发消耗大,灌溉效果很差。为保证灌水深度达到土层30厘米以下,应采用扩塘穴施肥水,具体做法是:在秋季果树扩塘施肥时期,基本上在树冠滴水线处,开挖宽、深40-50厘米的沟,或者树冠半径长的槽,放置10~20厘米疏松的堆沤肥、秸秆、稻草等,灌清水或清粪水30-50公斤,加入0.2%-0.3%磷酸二氢钾、20%-30%植物抗旱剂(旱地龙)、20克聚丙烯类吸湿剂,水分下渗后就覆土回填。如果考虑到以后还要多次灌水,可在塘中直立埋置直径10厘米捆扎好的秸秆、稻草,出土5~10厘米为宜,以后从出土口灌入肥水。
1.4配方施肥是提高树体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不同土壤、肥力情况,根据果树的生长、结果规律,在不同阶段对果树进行合理的配方施肥,确保适时适量方法得当,及时满足果树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尤其要补充微肥,可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旱能力。另外,农家肥、磷钾肥也可增强树体的抗旱能力。
2.加强对树体的管理
2.1修剪整形是调整树势的重要措施。对生长较旺的树,冬季修剪时少量短截,缓和树势,避免重剪营养生长加快消耗大量水分;对衰弱树应适当回缩,刺激树体营养生长,增强抗旱能力。在果树生长期,及时抹除枝条背上、下多余的萌芽,疏除多余的枝条,夏末秋初,对徒长枝、旺长枝进行疏除、短截、摘心,扭枝等技术处理,以减少枝叶数量,促进花芽形成,减少水分蒸腾量。
2.2减少挂果负载达到均衡养分、水分。据查证,果实内水分含量为80~90%,对中庸树、衰弱树应适当减少挂果负载,减少果实对水分的需求量,同时,还可增加树体的营养贮藏水平,提高树体越冬抗旱、抗冻能力。
2.3使用生长抑制剂、抗旱剂降低树体水分蒸腾量。在枝条树叶生长旺期,对部分虚旺树可对叶面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PP333),抑制枝叶的快速生长,降低了水分的蒸腾量。或者喷施营养型抗旱剂旱地龙、“九二0”,促成营养积累和养分合成,使树体生长健壮、促花促果,提高其抗旱能力。
2.4严防病虫害是增强树势抗旱增收的根本保证。“湿多病,旱生虫”,干旱年份,虫害尤为突出。特别是春夏季,气温回升嫩梢生长期间,越冬虫、卵以及小春作物上的蚜虫,大量侵害果树嫩枝,地下害虫也残食树根,直接影响树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和利用,因此,要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及时有效地防治各种虫害,是提高树体抗旱能力。降雨多的月份重点防治病害,防治果树衰化。
3.综合运用其他抗旱技术措施
3.1挖筑水窖、水池。在果园内或者果园周围地势低凹的地方挖筑水窖、水池,将雨季降水汇集其中,当果树需水时即可从窖中抽取使用。平时要封好窖口,防止水分散失,以及其他发生意外事故。
3.2应用滴管技术。对精细化管理的果园可采用地下埋管的滴灌技术。
3.3搭建防风设施。中枢镇多月的季风,在果园的南面搭建防风篱笆墙、围墙。
3.4在果园树里行间里灵活使用遮阳网、防虫网和草帘等覆盖保墒。
3.5在干旱严重地块可采用集中灌水的方法。即在果树生长需水的临界期或关键期集中灌水,使有限的灌水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6采用果树行间深耕保水的方法抗旱,目的是破坏土壤水分毛细效应,抑制土壤表层水分过度蒸发,起到节水保墒的作用。
7、疏花疏果。重点在开花早期喷施2%~3%的波尔多溶液,可加入少量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2%~0.3%。
参考文献
[1]曲芝友,陈岩,杨艳萍.农业经济,2008年 第4期
[2]杨曾盛等.作物栽培学(南方本)[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
【关键词】防洪抗旱;引黄调水工程;措施
水旱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特别是21 世纪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量级大、频率高、灾情重。防汛抗旱工作关系到粮食安全、饮水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非同寻常、责任重大。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主要叙述引黄调水工程的防洪抗旱情况。
1 引黄调水工程概况
引黄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山东“T”字型调水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山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缓解胶东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供水范围为青岛、威海、烟台3市、12个县(市、区),受水区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工程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引黄调水工程工程自1989年11月25日正式建成通水,运行二十年来,已累计从黄河引水27.8亿立方米,向青岛市供水13.5亿立方米,为沿线供水4.3亿立方米,补充地下水10亿立方米,为青岛市创造工业产值1300多亿元,为沿线农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解决了71万人的吃水困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齐鲁大地上的“黄金之渠”。做好引黄调水工程的防洪抗旱是有着重要意义和强大责任的工作任务。
2 引黄调水工程防洪抗旱的特点
引黄调水工程沿线区域属于温度季风气候,夏季易受高空偏北气流控制影响的特点,造成局部强对流天气多发,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局部河道洪水、渍涝灾害、台风暴潮、山洪灾害爆发的概率较大。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工程沿线潍坊市2015年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农村局部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巨大。同时近几年,强度高、时间短的局部强降雨多发、频发。2011年7月,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乳山暴雨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造成了数十间民房倒塌,造成严重的损失。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3 引黄调水工程防洪抗旱措施
结合引黄调水工程的实际情况,为做好水灾害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水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群众财产损失,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对抗水旱灾害。
3.1加大宣传力度,时刻紧绷防汛抗旱弦。
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汛期临近,加强在工程沿线村庄的防汛宣传工作,增强全民预防水灾害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准备。不仅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而且要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反复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和工程沿线群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时刻紧绷防汛这根弦。防汛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严防死守,确保一方平安。
加大抗旱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水资源紧缺形势和节水重要性及节水抗旱知识。节约用水理念,知识要进学校、进课堂。广泛宣传抗旱预案、抗旱措施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全民防旱抗旱、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全面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2 开展防汛抗旱大检查,完善值班制度。
根据气象预测,对工程沿线进行防汛抗旱进行大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对输水渠、涵闸等设施存在的隐患严格把关,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确保工程安全。
成立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负责工程沿线防汛抗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及时掌握沿线汛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减灾措施,配合地方调控和调度水利、水电设施的水量,做好洪水预防管理工作,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当发生洪水时,应加密测验时段,及时上报测验结果,雨情、水情应在半小时内上报,为防汛应急指挥部适时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关应急程序。
3.3 做好物资储备,统一协调,实现抢险救灾高效进行。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防汛物料,并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应急需。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发生,做到组织指挥、抢险人员和防汛抢险物资储备三到位,坦然处置、有序应对。
当出现水旱灾害或工程发生重大灾情后,事发地的值班队员要根据事件的性质,迅速对事件进行监控、追踪,并立即与防汛抗旱指挥部联系。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根据事件具体情况,按照预案立即提出紧急处置措施,供当地政府或上一级相关部门指挥决策。
处置水旱灾害和工程重大险情时,应按照职能分工,由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各部门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实施紧急控制,防止事态及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3.4 抓好防汛、统筹抗旱,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洪水资源利用,开源节流并举,防汛蓄水共存,科学调度,合理配置,尽可能增加工程蓄水,尽量多拦、多蓄,努力增加抗旱水源。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
抓好河道运行管理,建立河道管理制度,加强河道巡查和执法力度,做好河道险工险段治理工程,加大河道整治的投入,提高行洪能力。
在抗旱工作上,一是做好人饮用水工作。水是民生所需,安全饮水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要求,抓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采取修建引、提等配套防渗工程措施,减少漏水损失,改进灌溉制度、灌水技术、水资源统一调控和用水经济管理,逐步形成以水利、农业、生物和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科学节水技术体系,提高水的利用率。三
是做好雨洪水的科学调度和利用,制定水源调度预案,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常态化的利用长江水和黄河水。四是提高旱情测报和预报技术,健全抗旱信息系统;健全抗旱服务体系,加强抗旱服务队建设。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实时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的损失,提高防旱减灾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枢纽工程防汛安全管理防汛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一、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1.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的基本情况
横排头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8月,为淠史杭灌区的淠河灌区渠首,位于六安市苏家埠镇以南5km的淠河河道上,距上游东淠河与西淠河汇合处的两河口约9km,来水面积4370km2,是淠河流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拦蓄和调节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等四大水库下泄水和横排头坝上1130km2的区间来水,并在溢流坝上形成了库容约900万m3的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约34.2亿m3,其中区间径流约7亿m3。
该枢纽工程由进水闸、冲砂闸、溢流坝、非溢流土坝及船闸五部分组成,全长1174米。其中,进水闸为淠河总干渠渠首引水建筑物。闸室型式为钢筋砼开敞式,长31m,宽18m,共5孔,每孔净宽5m,高6.6m,闸门为钢制平面闸门,闸底板高程46.50m,闸上设计水位52.75m,闸下设计水位52.5m,设计流量300m3/s。下游渠底高程47.5m,渠底宽50m,边坡1:2.5,设计水深5m。冲砂闸主要用于排泄进水闸前引渠沉积的泥沙,闸室型式为钢筋砼开敞式,长23.6m,宽18m,共4孔,每孔净宽5m,高3.3m,闸门为钢制平面闸门,闸底板高程46.50m,闸上设计水位52.75m,设计流量320m3/s。溢流坝主要拦蓄抬高水位引灌及下泄洪水,长500m,结构为粘土斜墙砂心钢筋砼滚水坝。坝顶高程52.75m。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流量为8100m3/s,3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流量为10700m3/s。土坝主要拦蓄抬高水位引灌,长600m,坝宽6m,坝高6-7m,坝顶高程为58.50m,防浪墙高程59.60m。沿坝轴线为粘土胸墙,上、下游做多头小直径。
以横排头枢纽工程为渠首的淠河灌区是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供水、旅游、生态等综合利用功能,灌区从渠首年均引水20.1亿立方米,保障了灌区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该工程除了上文所说的用途外,同时承担着淠河流域特别是下游距枢纽37KM六安市的防汛抗旱任务,发挥了重要的防洪综合效益。在汛期,大别山区六大水库有四大水库来水经由横排头枢纽,向下游控泄,工程枢纽承受巨大的防洪压力。
横排头枢纽建成后,改变了河流的天然状态,建库后径流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淠河总干渠引用灌溉,另一部分则是洪水期的弃水,从横排头枢纽溢流坝下泄至老淠河河道。据水文资料统计分析,建库后横排头向老淠河下泄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12亿m3,其中最多的年份为43.6亿m3(1991年)。根据近35年来(1971-2005年)的资料统计,横排头溢流坝多年年平均溢流时间为89天,占一年的24.4%,其中日平均流量大于500m3/s的天数为4.4天,占一年的1.2%。水量较丰的年份溢流时间在3-6个月,水量较枯的年份溢流时间不足1个月。由此可见,该工程全年有近四分之一时间处于溢流分洪状态,工程防洪压力巨大。但是,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建于1958年,由于受当时国民经济条件限制,设计防洪标准已满足不了现在实际的防洪标准(下游新建工程阶段度汛标准低于原河道防洪标准)。众所周知,一旦发生了洪水,后果将十分严重,人们的财产甚至是生命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危害。所以,如何保证工程自身安全和下游工程施工安全是至关重要。我们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汛措施才能保证度汛安全,总的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汛措施是水利枢纽防汛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是保卫人民安全的根本保障。
二、横排头枢纽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横排头枢纽工程管理单位为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横排头管理处。作为承担渠首枢纽防汛任务的工管单位,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汛措施体系是工程防汛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是保卫人民安全的根本保障。防汛措施需要从三点做起,即健全防汛机构、健全防汛管理制度及汛前防汛准备,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做好这三点,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将会获得很大的效果和进展。
1.健全防汛机构是组织保障
健全防汛机构十分重要,它是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工程防汛工作应当建立一个防汛领导小组,并且在防汛领导小组领导下,实行行政正职领导负责横排头枢纽工程防汛工作,工程现场还应当设立防汛指挥部,防汛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指挥调度。不仅如此,防汛机构中还应当设立抢险专家组,抢险专家组可以协助防汛指挥部制定防洪抢险技术方案,防汛指挥部下设防汛办公室和防汛抢险队分别负责防汛调度和实施抢护。防汛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工作要求高,因此建立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领导机构还应该科学配置、科学分工,这样做是做到“反应迅速、指挥得力”的组织保证,也是防洪抢险方案能否落实的决定因素。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把“坚持方针、力保目标,注重实效”作为我们的工作准则,在防洪工作上我们要坚持把生命安全作为首要原则,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全力抢险,并且在抢险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保证遭遇设计洪水不垮坝、不漫坝,在遭遇超标准洪水时,应有应急措施,尽量把损失减到最低限度。除此之外,我们在防洪时还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机构,并且机构之间的责任要明确,指挥要统一,措施要到位,最重要的是,我们遭遇洪水时要发现及时、反应迅速、指挥得力、处置得当,做好以上几点,是防汛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防汛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
2.建立防汛管理制度是体制保障
除了要健全防汛机构外,我们还要建立防汛管理制度。防汛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防汛工作管理制、防汛组织机构工作制、防汛工作汇报制、洪水调度现场管理制、洪水调度会商制、洪水调度联系制、对外报讯制、坝区暴雨巡检制、汛期灾情报告制、防汛工作总结制、防洪人员培训制度等,防汛管理制度体系应从防汛工作的管理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程序一级管理要求五方面入手,才能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有效率的防汛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将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制度最终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全方位的将防汛贯彻到实际中去,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总之,建设健全的防汛机构是防汛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3. 汛前防汛准备是基础保障
横排头枢纽工程的防汛管理制度除了要健全防汛机构和建立防汛管理制度外,还应做好汛前防汛准备,要把洪水带来的危险从根本上解决。汛前工作是工程管理单位贯彻的“以防为主”的具体体现,汛前防汛准备要深入细致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和汛前检查维护工作,日常巡视检查十分重要,它是确保险情“及时发现”的主要措施,日常巡视检查主要针对挡泄水建筑物和闸门启闭设备,要专门设立岗位,每天定点巡视,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确保挡泄水建筑物和闸门启闭设备完好无损,能够正常运行,建设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工作最好定员定岗,这样才能推进管理制度加快进行,落实管理与维修经费渠道。总之,汛前防汛准备是防汛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是保障人民财产与生命的根本保障。
总结
当代,制定健全的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制度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任务,虽然工程的防汛管理工作与以往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工程防汛安全管理还是不够全面、不够成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要全面落实“健全防汛机构、落实管理制度和汛前防汛准备”政策,让横排头枢纽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发展,努力确保流域内的防汛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冷害对马铃薯的影响
马铃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反应有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低于最低温度,在植株细胞组织没有结冰的情况下称为冷害。1973年Lyons提出了“膜脂相变”学说,认为细胞膜系统是低温冷害的首要部位,低温会导致植物细胞膜从液晶相变为凝胶相。当温度骤然变冷,由于膜质的不对称性,膜体紧缩不均匀,导致细胞膜出现孔道或龟裂,膜的透性增大,膜内可溶性物质、电解质大量向膜外渗漏,破坏细胞内外离子平衡,使植物受到直接伤害。受冷害后,马铃薯顶部叶片失水萎蔫干枯呈黑褐色,受害植株极易诱发休眠芽萌发,导致结薯不集中、薯块小,产量大幅下降。
二、马铃薯各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
马铃薯属于较耐寒喜光作物,对温度要求较高,低温以及高温均易对马铃薯造成伤害,其生物零点温度为10℃,在马铃薯各个生育期对温度要求都是不同的。
1. 块茎萌动期
通过休眠的块茎,其萌发和出苗直接受温度和水分影响,6℃芽眼开始萌动,12~16℃为出苗适宜温度。播种后若地温低于10℃,芽眼虽然能够萌动,但是生长缓慢;若地温长时间低于10℃,幼苗很难出土,往往在萌发的幼茎上形成许多小薯。
2. 幼苗期
马铃薯出苗后进入茎叶生长期,能短时间忍耐-1℃的低温,当大田气温低于-2℃时茎叶就会受冻,特别是马铃薯生长点受冻后,极易引发休眠芽的萌发,出现结薯不集中、大幅减产现象。
3. 茎叶生长期
该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1℃,温度过高,会出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破坏养分积累,致使茎叶徒长。当地温高于25℃时,植株节间细长、叶片窄小、根系发育不良。
4. 块茎膨大期
该期适温为16~25℃,其中以16~18℃最宜。当气温超过25℃时,马铃薯块茎生长缓慢,块茎内淀粉积累少,产量和商品品质同步下降;当气温超过29℃时,植株体内养分消耗速度超过积累速度,块茎停止生长,薯皮老化粗糙。
三、冻害对马铃薯的影响
1. 植株死亡
马铃薯田间冻害主要发生在马铃薯幼苗期(多发生在倒春寒的年份),幼苗受冻后叶片迅速萎蔫、塌陷,当气温变暖时,受害部位变成水浸状,死亡后变褐。受冻植株虽能从腋芽或块茎休眠芽重新萌芽,但往往出现植株徒长、晚疫病危害严重等问题。
2. 延迟上市时间
生产实践表明,受冻马铃薯上市时间比正常生长的马铃薯推迟7天。早春马铃薯上市时间直接影响生产效益,正常年份提前上市5天,每亩纯收益可增加300元以上。
3. 产量降低、商品品质下降
马铃薯受冻后,往往营养生长过旺,直接影响了养分向块茎转移,随着气温升高,块茎膨大慢甚至停止膨大。受冻马铃薯块茎小,块茎淀粉积累少,不耐储藏。
四、提高早春马铃薯抗冷性的途径
1. 合理选用抗冻品种
山东应选用北方品种,如费乌瑞它、鲁引1号、荷兰七等,严禁使用南方品种。新品种引种前要连续3年做好栽培试验,确实表现综合抗性好、产量高的再大面积种植。
2. 合理的耕作制度
改变耕作方式,将春耕改为冬耕,耕而不耙,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热储量。前茬种植大田作物的最好采取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马铃薯根系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3. 栽培措施
①覆盖地膜。地膜覆盖技术已经是很普及的技术之一,但很多地方仍采用0.04厘米厚的地膜,这种地膜到夜间热量容易散失。2013年我们在本市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看庄镇进行了双色地膜栽培试验,除出苗处为白色膜外,其他地方均为0.08厘米厚的黑色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色膜覆盖的马铃薯,除了可不喷施除草剂外,倒春寒引起的冻害也比普通白膜降低60%以上,同时也规避了薄膜对土壤的污染。
②改进施肥技术。在施用化肥的同时增施生物菌肥,除了能平衡土壤菌落、增强马铃薯抗病能力外,还能提高马铃薯的抗寒性。2012~2013年,我们在滕州市界河镇西万院村进行了菌肥试验,亩施化肥40千克与木质素菌肥1.5千克,播种时条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肥的处理马铃薯抗寒性显著提高,如2012、2013年在鲁西南一带均有倒春寒现象发生,早春马铃薯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而施用菌肥的则没有出现冻害;收获时取样测产,2012年增产13.2%,2013年增产15.4%。
③使用叶面肥。2012~2013年,针对倒春寒采取了在寒流到来的前一天喷施氨基酸液叶面肥的方法,通过两年试验发现,喷施氨基酸液叶面肥的处理未因倒春寒引起冻害,未喷施氨基酸液叶面肥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
4. 播期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播期。
五、问题与展望
1.1编制目的
旱灾,是我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做好干旱灾害防抗工作,促进抗旱减灾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轻旱灾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省抗旱预案》、《省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市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所发生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本预案所称干旱灾害,是指由于天然降水减少,河流及其它水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对水的正常需要而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的灾害。防抗干旱灾害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手段,预防和减少干旱灾害损失的活动。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工作现代化水平。
1.4.2防抗干旱灾害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协作责任制。
1.4.3防抗干旱灾害以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1.4.4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4.5坚持依法抗旱,实行公众参与,专群结合。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区人民政府设立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区防指),负责指挥领导全区抗旱工作。
2.1.1区防指组织机构
总指挥:区人民政府区长
副总指挥:区人民政府主管副区长
区人武部部长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区水利局局长
区建设局局长
成员:区发展计划局、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公安分局、区建设局、区民政局、区交通局、区农林局、区卫生局、国土分局、区气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
2.1.2区防指抗旱职责
区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区抗旱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市防指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抗旱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等,组织制订抗旱预案及跨地区抗旱应急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区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旱减灾措施,做好灾后救助有关协调工作。
2.1.3区防指成员单位抗旱职责
区发展计划局:指导抗旱规划和建设工作,负责抗旱工程建设计划的协调安排和监督管理。
区财政局:负责抗旱经费筹措下拨并监督使用。
区水利局:负责抗旱工作的管理和水利工程抗旱运行与水源调度,组织、指导抗旱工程和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公安分局:负责受旱区社会治安,打击窃抢抗旱物料、破坏抗旱设施、干扰抗旱工作的违法行为。
区建设局:及时收集和反映城区缺水信息,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应急抗旱措施。
区民政局:组织协调干旱灾害的核查和救灾工作,指导受旱灾区实施灾民生活救助与救灾捐赠工作,负责对救灾款物进行管理监督。
区农林局:及时收集和反映农业干旱灾情信息,组织指导农业抗旱措施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受旱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工作。
区气象局:负责对影响旱情的天气形势进行监测和预报,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雨情、墒情实况信息,组织实施人工增雨抗旱措施。
区交通局:负责协调组织本系统运力资源,及时运送抗旱救灾人员、物资及设备。
国土分局:负责做好行业自身的抗旱工作,承担区政府和区防指布置的临时紧急抗旱任务。
区人武部:负责组织当地驻军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重大抗旱救灾行动,协调组织驻咸武警部队实施重大抗旱救灾任务及协助当地公安部门维护抗旱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
2.1.4区防指办公室抗旱职责
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区防指的日常抗旱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区政府十楼防汛抗旱办公室。
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组织全区抗旱减灾工作;贯彻执行省防总、市防指、区委、区政府有关抗旱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指令;组织拟订有关抗旱工作的法规、制度,规划并贯彻实施;指导、推动、督促、制订和实施抗旱预案;负责收集、分析和报告干旱灾情信息;协调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工作,组织干旱会商,对各镇办报告的干旱灾害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负责特大抗旱经费、物资的计划、储备、调配和管理;组织、指导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全区旱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等。
2.2镇办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各镇办设立防抗干旱灾害指挥机构,在区防指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指挥本辖区的抗旱工作。
3干旱灾害等级划分及预防预警机制
3.1干旱灾害等级划分
3.1.1农业干旱灾害:
3.1.1.1判定指标:连续无雨日数、降雨量距平值、受旱面积及土壤相对湿度、农田水分盈缺、人饮困难、河道经流量距平、成灾面积、减产成数。
3.1.1.2等级划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四个等级
3.1.2城区干旱灾害:
3.1.2.1判定指标:缺水率及水源工程需水量距平值、地下水埋深下降值。
3.1.2.2等级划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四个等级。
3.2预防预警信息
3.2.1气象水文农业等信息
区气象、水利、农林、建设等部门应加强天气形势的监测和预报,做好河道流量、降水、气温、土壤墒情、农作物受旱程度、城区缺水等信息的监测,及时会商预报,并将结果及时报区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3.2.2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3.2.3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本辖区旱灾信息监测,设立旱情监测网点,加强旱情监测,及时监测掌握报告雨水情变化、蓄水情况、土壤墒情、受旱面积和城乡缺水情况等信息。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向区防指报告旱灾信息,时限为:轻度干旱每10日一次,中度干旱每5日一次,严重干旱每3日一次,特大干旱1日一次。
3.2.4区防汛抗旱办公室对各类旱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干旱灾害等级。当出现三个镇办范围以上轻度、中度等级干旱时,由区防指书面向市防指报告。达到严重、特大等级干旱时,由区防指书面向市防指报告的同时,由区政府专题向市政府报告。
3.3预防预警行动
3.3.1抗旱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抗旱宣传工作,增强全民防抗干旱灾害的意识,做好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各镇办要及时召开抗旱工作会议,明确抗旱责任,落实抗旱措施,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完善抗旱保障机制。
(3)预案准备:各镇办要编制本辖区抗旱预案,并做好预案的启动准备,要编制抗旱应急水量调度方案。切实抓好预案各环节应对措施落实。
(4)队伍及物资准备:抗旱管理单位要做好用水计划和抗旱水量调配。抗旱服务组织要做好设备检修和人员安排。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镇办要储备必需的抗旱物资和器材,合理进行调配使用。
(5)预警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抗旱信息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各级旱情测报站网,确保旱情、灾情信息和抗旱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6)资金筹措:财政局要根据旱情发展情况,适时安排抗旱资金,支持抗旱工作。
(7)抗旱检查:实行以查旱情、查组织、查预案、查物资、查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提早发现薄弱环节,明确整改责任,限期进行整改补救。
3.3.2干旱灾害预警
(1)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受旱对象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预警防范。
(2)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建立健全旱情监测和干旱灾害统计网络,随时掌握实时旱情灾情,及早预测干旱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干旱等级,提出科学的抗旱减灾对策。
(3)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当加强抗旱服务队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各种形式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广泛提高防抗干旱灾害的机动能力。
3.3.3供水危机预警
当因供水水源短缺或被破坏、供水线路中断、供水水质被侵害污染等原因而出现供水危机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会同供水部门向社会公布预警,居民、企事业单位做好应急用水的储备,有关部门做好启动应急供水预案的准备。
3.4预警支持系统
抗旱预案
(1)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编制镇办抗旱预案或应急调水方案,积极主动防抗不同等级的干旱灾害。
(2)各类抗旱预案或应急调水方案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凡经审批的各类抗旱预案和应急调水方案,均具有权威性和法规效力,各有关单位应贯彻执行。
3.5预警信息
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统一旱灾预警信息,决定抗旱预案的启动与解除。当发生全区严重等级干旱或出现三个镇办范围以上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旱灾预警信息,决定抗旱预案的启动与解除。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总体要求
4.1.1按照干旱灾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将防抗旱灾应急响应行动分为Ⅳ、Ⅲ、Ⅱ、Ⅰ四个等级。
4.1.2进入干旱期,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和旱情、灾情,负责组织气象、水利、农林、建设等部门及时分析会商旱情,根据实时旱情等级启动相关抗旱应急响应程序。
4.1.3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开展抗旱工作,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4.2Ⅳ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2.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1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轻度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5%~15%,旱情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的情况时,为Ⅳ级抗旱应急响应。
4.2.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发出以启动水利设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
4.2.3受旱地区的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旱情灾情监测预报和对抗旱工作的领导;(2)适时上报和旱情信息;(3)及时按照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4)下达落实城镇供水及农田灌溉计划;(5)组织动员水利设施完成灌溉和供水任务。
4.3Ⅲ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3.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2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中度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15%~20%,旱情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时,为Ⅲ级抗旱应急响应。
4.3.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发出以启动综合调度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派工作组到受旱地区指导抗旱工作,区防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对口支援抗旱工作。
4.3.3受旱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旱情灾情监测和趋势预报;(2)及时通报和公布旱情信息;(3)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4)派出工作组到一线检查督促抗旱工作;(5)加强抗旱水源的管理和统一调度;(6)开动所有水利设施灌溉供水;(7)组织抗旱服务队和社会化抗旱组织开展无水利设施区域流动抗旱服务。
4.4Ⅱ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4.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4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严重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30%~45%,旱情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城镇缺水率达20%~30%、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的情况时,为Ⅱ级应急响应。
4.4.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区政府发出以启动全面防抗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派出由区防指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到重旱区指导抗旱工作,区防指恢复抗旱值班,区防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对口支援抗旱工作。
4.4.3受旱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2)加密旱情灾情监测和趋势预报;(3)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4)实施受旱地区抗旱水源的管理和调度;(5)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和抗旱服务队、社会化抗旱组织投入灌溉供水;(6)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和监督;(7)抢修抗旱应急工程或增建临时抗旱设施;(8)组织社会车辆为城乡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灾区送水;(9)适时安排下拨抗旱应急资金。
4.5Ⅰ级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4.5.1当区内大面积连续6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特大干旱受旱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45%以上,旱情使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毁种、城镇缺水率在30%以上、农村人畜饮水面临严重困难,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大影响时,为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4.5.2由区防指组织会商,区委、区政府联合发出以启动防救结合措施为主的抗旱工作通知,派出区委、区政府工作组到重灾区检查指导和慰问受灾群众,区防指加强抗旱值班和水源、物资调度,区财政局紧急提供抗旱救灾资金帮助,区民政局及时救助受灾群众,区防指其它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加强对口支援抗旱工作力度。
4.5.3受旱镇办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如下应急行动措施:(1)加强行政首长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2)加密监测旱情灾情和抗旱救灾情况动态反映;(3)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和抗旱服务队、社会化抗旱组织投入灌溉供水;(4)实施受旱地区抗旱水源的科学调度和用水管理;(5)及时按照抗旱预案组织实施抗旱措施;(6)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为城乡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灾区送水;(7)全面做好灾区生产自救和救灾安置工作;(8)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和监督;(9)紧急安排下拨抗旱应急和救灾安置资金。
4.6信息报送
4.6.1各镇办要加强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的收集,实行分级汇总上报,统一归口处理,各级共享使用。
4.6.2抗旱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后及时了解补报。
4.6.3凡经本级或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采用和的旱情、灾情、抗旱动态信息,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应认真进行调查复核,对反映不真实和存在缺失遗漏的信息,要及时完善纠正并补报复核结果。
4.7指挥调度
4.7.1出现干旱灾害后,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立即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应向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情况。
4.7.2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应迅速上岗到位,分析预测旱情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按规定的处置程序,组织指挥有关单位或部门,迅速采取防抗措施,控制旱情发展蔓延。
4.8社会力量参与
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抗旱救灾,可依法征调运输车辆、物资设备、工作人员投入抗旱救灾。
4.9信息
4.9.1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的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4.9.2旱情、灾情、抗旱动态等信息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核和,涉及民政方面的有关灾情,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会同民政部门审核和。
4.9.3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4.10应急结束
4.10.1当干旱灾害解除或极度缺水得到有效控制时,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可根据旱情变化,宣布结束抗旱应急响应。
4.10.2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归还征调的物资设备、运输车辆等,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4.10.3应急响应结束后,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协助镇办进一步恢复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尽可能减少干旱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5保障措施
5.1信息监测保障
5.1.1干旱灾害发生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立即恢复抗旱值班制度。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实行昼夜值班。
5.1.2开通防汛抗旱通讯和旱情监测网络,实现纵、横向联络畅通,及时、准确监测报告旱情信息。
5.1.3区水利、气象、农林、建设等部门加强对雨、水、墒、苗、供水等旱情信息的监测,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和上报。
5.2应急支援保障
5.2.1应急队伍。各镇办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做好抗旱应急队伍的组织工作,动员社会公众力量投入抗旱工作,统一调配抗旱服务队和民间抗旱组织的人员和设备,本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武警及公民都有义务承担抗旱救灾支援任务。
5.2.2交通运输。区交通局优先保证抗旱物资运输,各有关单位的运输车辆应服从和完成所分配的应急送水任务。
5.2.3医疗卫生。区卫生局做好受旱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医疗服务队到灾区防病治病,开展饮水卫生的检查消毒。
5.2.4治安管理。公安分局做好受旱灾区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破坏抗旱救灾行动和抗旱设施安全的行为,维护受旱灾区治安秩序。
5.2.5物资供应。各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抗旱物资、器材,设立固定储备仓库,加强储备管理和更新补充,保证供应足额可靠。各相关部门或单位分别做好抗旱所需化肥、农药、种子、防疫药物等物资、器材的储备与供应。
5.2.6经费筹措。按照国家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原则,区上每年应筹措和安排必要的抗旱资金。遇到严重等级、特大等级干旱灾害时,区财政局要及时下达和拨付抗旱资金,区发展计划局和水利局及时下达抗旱设施建设计划。各项抗旱经费必须按用途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5.3技术服务保障
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建立抗旱技术专家库,定期研究本辖区的旱情及防抗灾害措施,组织开展抗旱技术讲座和培训,搞好旱灾应急防抗过程中的现场技术指导和参谋服务。要建立旱情监测和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为抗旱决策提供支持。
5.4依法抗旱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省水工程管理条例》、《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区行政执法部门实施对抗旱工作的依法管理,强化执法权威和执法能力,确保抗旱工作依法顺利开展。
6善后工作
6.1灾后评估
旱灾预警解除后,受旱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组成由抗旱工作责任人、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灾害评估组,及时对干旱灾害损失和灾区急需抗旱救援支持事项进行认真核实和评估,同时征求社会各界和群众对抗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综合提出灾害评估报告,在7日内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6.2对口帮救
当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旱灾,区人民政府在接到灾害评估报告后,应尽快研究制定驻地各部门、各单位对口帮扶抗旱救灾方案,认真组织和落实有关抗旱救灾帮扶的措施。
6.3社会募捐
当发生严重等级、特大等级旱灾,区人民政府可根据干旱灾害损失程度,在大力抗旱自救的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募捐活动,吸纳社会资金抗旱救灾。
6.4工程修复
对抗旱期间发生的水利设施破坏和设备故障要及时予以修复更换,对临时改建的供水系统予以加固恢复。
去冬今春以来,景东县境内气温持续偏高,降雨持续偏少,江河来水持续偏枯,各类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全县遭受60年一遇特大干旱。针对严重的旱情灾情和抗旱救灾工作的严峻形势,景东县采取超常规措施,举全县之力狠抓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等抗旱救灾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强化督查,认真落实抗旱工作责任制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抗旱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抗旱救灾动员大会精神,按照抗旱救灾思想认识、领导责任、工作措施、检查督促、行政问责“五个到位”的要求,从早、从快、从紧、从实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及时转发执行省市抗旱救灾文件和指示,结合实际下发了抗旱救灾通知,并于2月22日召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会议,专题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紧紧围绕旱情特点和抗旱实际,层层落实责任制,把抗旱救灾工作中的各项任务逐项细化分解,横向分解到部门,纵向分解到基层,责任落实到人头。县人民政府派出7个工作组赴各乡(镇)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对各级各部门工作实行跟踪督查,确保工作措施限期落实到位,确保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县委、县政府要求对情况不清楚、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有问题不报告,是哪一级负责,就由哪一级承担责任;对因领导不力、指挥不当,造成抗旱救灾进展缓慢,延误时机的乡(镇)和部门,严肃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抗旱救灾强大合力
气象、水文部门密切监控旱情态势,准确提供旱情动态,及时旱灾预警预报,积极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准备工作,储备人工降雨火箭发射架5座,降雨弹110枚,并与厂家预定复合型多功能发射架1座,降雨弹600枚,市政府配备的抗旱增雨防雹新型四管火箭架1座和100枚火箭弹即将到位。农业、科技、供销等部门认真做好农艺措施推广、农业科技服务、小春作物病害防治、农资储备供应等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指导抗旱救灾,开展抗旱救灾技术培训133期,培训农民5980人(次),派出农机人员126人次,开展技术指导120期,义务检修抗旱机具66台次;采取浅中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落实甘蔗地膜覆盖1.2万亩;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治小春作物病虫害7000亩;储备尿素2880吨、复合肥1760吨、磷肥960吨,农药7吨、农膜10吨、喷雾器20件、农具20xx件。水务部门认真做好抗旱用水调度、旱灾信息统计等工作,认真编制库塘现有水量抗旱应急调度计划书,做到一库(塘)一册,小(一)型以上水库由县防办审批后进行调度,小(二)型水库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后调度,塘坝由所在村民委员会审批后调度。发改、经济商务、财政、农业、电力等部门认真做好抗旱救灾物资保障工作。县财政局及时开通抗旱资金绿色通道,拨付各级财政抗旱资金316.87万元,其中,中央特大抗旱补助经费15万元、省级抗旱补助经费30万元、省级抗旱农业资金3.5万元、省级蓄水抗旱经费5万元、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34万元、旱灾地区老人口粮和饮水困难问题资金25万元、灾民生活临时救助资金16万元、抗旱救灾捐款25万元、烟叶抗旱保苗资金23万元、县级捐款40.37万元;县财政还拟安排150万元资金,用于备荒籽种储备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同时,调用农机具2100台(套),进行农机抽水灌溉抗旱1.8万亩,运送抗旱农用物资和人畜饮水840吨;投入抗旱燃油9.66吨,抗旱用电1.4万度,储备柴油350吨、汽油200吨。民政部门认真做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投放救灾大米180吨,缓解近期重灾农户缺粮问题,确保灾区人心稳定。发改、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认真做好农资价格和质量监测监管,对城乡各农资经营店进行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劣伪农资和哄抬物价行为,确保农资价格稳定和质量安全。烟草部门积极采用抽水、拉运水等方式进行抗旱保苗,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为全县36个育苗点育苗户购置每户至少1台抽水机,购买水管25200多米,建造水塔4个,出动农用车、牛马车3000车/次,动用抽水机560台/次,抗旱用电3万多度,抗旱用油11吨,拉水15万立方米,购买水桶6000余支,开挖简易水池8000多个,发放大棚膜9000多公斤,投入人力6500人次,有效确保烤烟抗旱保苗和移栽用水。卫生部门加强疾病流行动态及居民饮用水卫生监测,特别加强集中式供水学校的生活饮用水和临时性水源水质的监测消毒,坚决预防遏制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教育部门认真做好抗旱保学工作,确保师生用水的有效供给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其他相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要求,协同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三、大力宣传,广泛动员,营造全民抗旱救灾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数字乡村网、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农业 信息网、景东消息、景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通报旱情灾情,旱灾图片和信息。景东消息、景东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深入追踪旱情灾情,及时报道县委、县政府关于抗旱救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全县上下抗旱救灾采取的措施行动;县四班子领导及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灾区一线调查了解灾情,指导科学抗旱;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全县上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把抗旱救灾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6.635万人次开展抗旱救灾。
四、以人为本,科学调度,千方百计确保生产生活用水
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重点确保城镇、农村、学校的饮用水供应,保障重点企业和产业生产用水。目前,县城自来水厂供水正常,日供水规模10000m3,实际日供水量5000m3,供水人口3.5万人。通过提前关闸蓄水,对有条件的徐家坝水库、湾水河水库、胥家营水库进行跨流引水、停止小(一)、小(二)型水库电站发电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库塘蓄水功能,实现库塘挖潜增蓄450万m3;通过发动全县各单位、各乡(镇)干部职工4000余人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义务劳动,帮助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通过加快冬春水利建设、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和灌区、渠道、灌溉设施配套改造,加大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开展节水灌溉和乡村供水工程建设,目前完成计划数的95%,确保大春作物按时栽种;充分利用库塘死库容进行保苗抗旱,投入资金3万余元,购置5.5千瓦抽水机2台、3.5千瓦抽水机2台、15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水管60米、铜线2500米,准备抽取部分库塘死库容用于人畜饮水及春耕生产应急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