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

第1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为一名四年级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怎么制定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扎实开展体育卫生健康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拥有健康身心,情绪愉快,知道快乐益于身心健康。

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卫生知识、健康教育课,加强对学生的疾病防治及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尊重生命、爱惜健康的态度,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不奢华、不浪费,以简单为快乐。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课间活动,保持充沛的精力,上好每节课。

利用各种检查、竞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2、教学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教学效果,促进能力的培养。

3、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团结协助,尊敬师长,让学生热爱体育,热爱生活。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从选编课文到设计联系,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都有极强的创新意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全册共有课分十篇,该教材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常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难点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有爱心,能互相帮助,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快乐的小天使。

六、实施措施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突出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课堂教学形式非常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3、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活动,及时鼓励学生,帮助树立信心。

4、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七、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活动内容所需课时

第一、二周(2、9——2、20)呵护呼吸系统二课时

第三、四周(2、23——3、6)预防寄生虫病二课时

第五周(3、9——3、13)你的文具玩具安全吗一课时

第六、七周(3、16——3、27)远离危险地带二课时

第八、九周(3、30——4、10)洪水来了二课时

第十、十一周(4、13——4、24)地震逃生记二课时

第十二、十三周(4、27——5、8)我读书、我快乐二课时

第十四、十五周(5、11——5、22)责任伴我成长二课时

第十六周(5、25——5、29)我爱简单生活一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6、1——6、12)美丽的生命历程二课时

第十九周(6、15——6、26)复习一课时

第二十周(6、29)复习一课时

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壮的体格,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为此,我将奋斗!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河北省小学的地方课程。要成为高素质的学生,除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树卫“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的观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1、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和适应未来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2、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取向,本课主要设计四个模块的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树卫信心。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克服自卑、树卫信心。

第二部分:积极主动,学会学习。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全力投入学习生活。

第三部分:调整情绪,协调关系。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稳定健康的情绪,建卫和谐、正确的人际关系。

第四部分:职业辅导,面向社会。教学目的在于辅导学生成功就业,适应社会环境,掌握求职技巧。

四、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应使学生在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解决实际的心理困惑,学以致用,为此:

1、不宜过多采用文化课程的讲授方式。

2、不宜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掌握有关心理学名词概念与原理原则上。

3、多采用活动,讨论反思等互动体验式的形式。

4、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时安排:

第一学期:1-9课 20课时

第二学期:10-20课 20课时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培养孩子们强壮的体格、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小学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个健康的体质和心理是保证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基础,因此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工作措施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们学有所得。

课堂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主渠道功能,认真备课、上课,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2、让课堂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激励、奖励机制、采取问答竞赛、小组分工合作、自评与他评等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育效果。

3、教会学会比较、分析,让孩子们真正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有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第2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老年病科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08-0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院自开展整体化护理以来,始终坚持以现代化护理观为指导,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或掌握基本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2],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在老年病科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需结合老年人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健康教育内容[3]。为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知识获得情况,我们对出院患者进行回访,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为调查对象。选取标准:①年龄在70岁以上,意识清楚,生活基本能自理的患者。②住院期间接受过完善的健康指导,住院时间3 d以上,出院3个月以后。③排除无法取得联系或不愿意接受调查者,共调查508例患者,其中,男性327例,女性 181例。文化程度:文盲 85例,小学128例,初中189例,高中及以上106例。住院天数3~67 d。诊断:心绞痛70例,高血压121例,糖尿病123例,肺部感染87例,脑梗死99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均为第一诊断,年龄最大95岁。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进行回访,问卷共分12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个条目,主要了解患者对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回访人员为住院期间患者的主管护士。调查时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并对调查内容进行逐条讲解,使调查对象对每个问题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调查人员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判定并记录调查结果,按类别分组,采用划记法统计每组人数再计算百分率。

2 结果

508例老年病科患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本调查显示,对住院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不够,不能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目标,分析原因有:①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现代护理观,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态度敷衍,甚至把健康教育看成额外的工作负担[4]。②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有抵触情绪,影响交流的深度。③健康教育质控体系不完善,效果评价不到位,评价标准不统一。④家庭其他成员对健康教育不重视。

3.2 对策

3.2.1 从事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沟通能力,集多种专业技能于一身。这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来实现,医院要对护士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激发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激情,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并使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从而制订严密的健康教育计划,实现健康教育目标,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保护性、阶段性、程序性的原则。作为管理者要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结果及时修改教育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

3.2.2 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健康的认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老年人的疾病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对家庭其他人员的健康教育是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特别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成员,更是能起到宣传和执行的双重作用。

3.2.3 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患者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在集中授课时要用通俗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在个性化教育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听力、视力、不同的职业背景、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反应程度等因素,以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制订出个性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最终得到预期教育目标。

3.2.4 重视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老年病科的住院患者大多病程长,有复发倾向。需长期接受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遵医嘱情况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诱发因素的排除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出院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教育(随访教育)也可促进院内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

实践证明,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及家属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主动配合治疗,促进康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具有减少医疗纠纷的潜在功能;能减少慢性病的复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也可促使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 676.

[2]铃木美惠子,陈淑英. 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1-22.

[3]唐敏.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0):63.

[4]穆睿华, 于莹 ,刘丽霞.影响医院健康教育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 (10): 1693.

第3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临床;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43-01

我国护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时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护士对患者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掌握不全面,而评估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决定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健康信念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国内外研究表明健康信念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1-2]。

1 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基础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霍克巴姆(Hochbaurn)于1958年在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其健康信念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3]。此模式指信念改变行为,主要用于预测行为、使人们行为趋于健康和实施健康教育[4],国外用该模式对于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或健康教育项目、行为干预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5],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健康促进的最常用理论模式之一。

2 健康信念模式的内容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个体的健康信念,即人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人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等。(2)行动的线索或意向,是指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3)影响及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及制约个体采取预防或健康行为的因素[6]。其中心就是个体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

3 健康信念模式对健康教育评估的指导

3.1 评估个体感知:李湘萍等[7]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教育前仅有12%吸毒者认为自身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教育后提高到29%。这提示健康教育有助于吸毒者对自身危险性的估计和判别。在对个体感知到严重度评估的基础上,评估个体对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感知到威胁及其程度。

3.2 评估个体调节:应用健康教育评估问卷:①评估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族、社会经济条件等[8]。②了解个体的亲人、朋友、同事等对建议的健康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支持程度。③了解个体的亲友中是否有患过相应疾病或健康问题的体验。④个体是否关注媒体对相应健康行为的报道,⑤评估个体是否看重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3.3 评估个体效果期望:了解个体对采取建议的健康行为益处的认识,个体对这些益处和障碍的平衡,会影响个体是否会采取建议的健康行为。

4 健康信念模式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指导

4.1 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4个关键因素[9]:感知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益处和障碍来设计健康教育项目。①护士讲解或与患者一起讨论患者目前现存的不良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②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临床后果,③与患者一起分析疾病对个人的社会影响。霍小梅等[10-12],对老年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提出,与患者一起分析疾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③用药指导④正确测量、记录血压的方法和血压观察的频率及意义。⑤中医自我保健,如按摩、足浴等。同样,适用于消化性溃疡[13]、乳腺癌术后患者[14-15]、Ⅱ型糖尿病患者等。国外专家汉森子笃茉莉等[16]也证实健康信念模式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论模型。因此,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7]。

4.2 对疾病依从性的健康教育:患者治疗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相关知识、地区、性别、收入状况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相对常规健康教育而言,更能提高CRF患者的饮食依从性[18],对高脂血症患者、糖尿病等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促进作用[19-20]。

5 讨论

护理工作者可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全面规范地评估患者的认知程度和需求,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对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的评估,护士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它的缺陷和不足,而健康信念模式特别强调的是患者的认知,如患者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等,这就有可能违反一些必要的保护性保密原则,造成或加重患者不必要的心理紧张。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6):311-312

[2] BluvolA,Ford-Gilboe M.Hope,health work and quality of life in families of stroke survivors[J].J Adv Nurs,2004,48(4):322-332

[3] 周更苏.霍克巴姆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49-50

[4] 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李映兰,周阳,李丽.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7,22(8):79-80

[6] 余江,王仙园。21世纪健康促进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中华护理杂志[J].2004,39(6) :437

[7] 李湘萍,万巧琴,肖顺贞等.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583-585

[8] 谭秀瑜.健康信念模式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2005,23(12):69-70

[9] 靳雪征. 健康信念理论的建立和发展[J]. 中国健康教育, 2007,23(12):945

[10] 霍小梅.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行为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0,6:114-115

[11] 李红艳,刘晓波,辛红菊等.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5):633

[12] 符爱民,诸蕊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5):1365-1366

[13] 李彩侠.健康信念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141-1142

[14] 李素萍.健康信念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69-70

[15] 陈瑜,夏海鸥, Deborah Oakley等.护理干预对促进上海市妇女乳腺癌早期筛查信念及行为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5:401-404

[16] 蒋梅,刘晓晨,张兰等.健康信念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9:807-810

[17] 符爱民,诸蕊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5):1365-1366

[18] 陈栋,唐幸丰.健康信念模式在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6):37-38

第4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个性化健康教育;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0-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人的寿命的延长,生活方式同样有所改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方面,除了药物治疗、护理外,健康教育也被用于临床指导老年人治疗糖尿病。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搞好糖尿病教育,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和保证良好治疗的贯彻执行,是糖尿病成功治疗的关键[1]。我院在2012年l0月――2012年12月,对在我院住院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除采取药物治疗、积极护理外,还对患者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经随访,作用明显,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3一74岁,平均68.34岁;病程3-10年,平均6.55年;住院天数,10-15天,平均11.44天;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10例,初中28例,高中11例,大学及以上11例;病情方面,l型糖尿病8例,2型糖尿病52例。将60例患者经患者同意随机平分为教育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糖尿病常规护理,教育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个性化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糖尿病常规护理措施。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后,对患者进行护理目标、护理计划的研究,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血糖监测、血糖控制情况记录、遵医嘱用药情况等。

1.2.2 教育组 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入个性化健康教育。①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血糖的正常范围和控制标准,低血糖的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使用胰岛素的方法,有关糖尿病日常饮食、运动原则,降糖药服药方法,血糖仪使用,主要并发症的危害性及防治等。②采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患者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向患者展示多种食物模型,使患者对食物有直观的认识;在病房走廊通道墙壁悬挂设计精美的海报.加深患者对血糖监测、并发症的预防、低血糖症状、各项代谢指标控制标准等内容的理解;发放糖尿病知识小册子。③掌握患者治疗的计划:责任护士要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时掌握患者的治疗动态:每周至少1次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者目前所处的病情,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交待注意要点。④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干预后使用同一糖尿病知识问卷对患者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

1.3 统计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以及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将所采集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评价指标

2.1.1 血糖监测 每天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凌晨3点血糖,并做好记录。

2.1.2 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 主要记录患者对低血糖危象,糖尿病自我饮食、运动的原则,降糖药口服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对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等知识的了解程度。

2.2 结果 教育组患者的血糖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教育组患者在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3 讨 论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糖尿病个性化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增加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谢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相同的医疗条件下,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更好地了解糖尿病作为终身服药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漫长的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糖代谢异常,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以及护理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在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的作用不可缺少,其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要结合患者不同情况制订针对患者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家庭生活背景、日常生活作息习惯、对糖尿病的理解程度以及个性秉性等制定符合患者自身的健康教育内容与健康教育方式。通过教育加强了护患沟通,满足了患者的需求,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使患者主动参与自己的健康管理。在患者出院后,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工作使健康教育持续化[4]。在对患者进行教育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态以及教育内容,不能生搬硬套地为患者“读”也不能对患者的教育从“一”而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恢复情况,及时修改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使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的始终,使患者在生活中养成一种健康的适合糖尿病的科学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终生性、漫长的慢性疾病,其是可以控制的,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只有让患者在掌握有关糖尿病知识、坚持正确治疗的同时,才能提高对治疗、对护理、对药物的依从性,达到治疗效果的最佳状态。经过个性化教育后的患者在生活中能够注意对糖尿病的饮食控制,自我保护、自我监测、提高自我生活管理能力、并能够合理的用药,对糖尿病用药有一个基本的甄别能力,使患者在患病后,最大程度地提升生活质量,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思考、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基础[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6(4):4.

[2] 刘艳红,余桂芳,龙彩霞,吴燕平.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70-72.

第5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人性化护理;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5-02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称过敏性咳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哮喘症状,临床表现为以咳嗽为主,无明显喘息,常发于夜间,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文献指出,虽然CVA的治疗原则与典型哮喘一样,但其治疗措施与典型哮喘仍有不同,因此其护理措施也与典型哮喘不同。我院通过对34例小儿CVA患者加强人性化护理,探讨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20例,女孩15例;患儿年龄1.2方法3-11岁,平均年龄(5.8±3.8)岁;患儿病程为4~12周,平均病程(77±1.8)周;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晨起或运动后症状加重。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急性期、缓解期的护理干预、用药干预、饮食干预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时详细了解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及年龄特点,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可让患儿家属参与护理方案的制定与修改。与患儿沟通时注意根据患儿年龄特点,选用亲切、舒缓的语气;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向患儿家属讲解注意事项,避免过敏原,取得家属的配合;与患儿及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树立患儿家属治疗信心。注意调节患儿情绪,尽量不要让患儿大哭,防止咳嗽发作。

1.2.2 环境护理

保持病区整洁、干净、安静,营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根据患儿年龄特点,适当布置病房,采用卡通形象贴纸制作小标语、提示语、标识物等,用卡通形象装饰病区及病房,病区颜色搭配采用可爱粉、黄等儿童喜爱的色彩;病房内可根据患儿年龄放置书籍、玩具等物品,但注意不要让儿童抱长绒毛玩具入睡,也不宜给患儿长绒毛玩具玩;病区内适当播放音乐,提示音采用卡通音乐;病房内定时给予通风,定时消毒,防止细菌滋生。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控制在60%~65%,不宜使用杀虫剂或空气清新剂;室内物品摆放以儿童身高为准,但危险物应摆放在高位。

1.2.3 用药护理

耐心地向患儿家属讲解正确用药方式及方法,如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气管扩张剂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年龄给予不同的用药方案,一对一指导患儿用药,指导患儿家属在患儿用药后给予漱口,以减轻局部不良反应。

1.2.4健康教育

制定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在饮食、运动等方面给予指导。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饮食进行调整,制定饮食方案,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指导患儿家属带患儿做适量运动,制定运动计划,如慢跑、骑自行车等,以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力。尽量避免患儿出入人群较多的地方,防止感染。

全部患儿出院后三个月内给予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率。

1.3判定标准

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痊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但仍偶有咳嗽现象;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有效率=(痊愈+好转)/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P

2结果

全部患儿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痊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94.4%;对照组患儿痊愈8例,有效5例,无效4例,有效率76.5%,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可发于任何年龄段的儿童,是一种长期、持续、规范的治疗过程,其护理不能长期停留在被动处理患儿的急性发作,还应注意针对患儿的年龄特点、病情情况等给予护理,注意在细节上的护理。

我院采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儿心理、年龄特别,加强人性化护理干预方式。这种人性化护理干预是指以患儿为中心,围绕患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病情情况等,制定针对性、符合患儿特点的护理方案,使护理方案能够适合患儿特点,这种护理方式改变了常规护理的被动护理方式,提高了护士护理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患儿康复,提高预后。

本组研究中,我院针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尤其加强细节上的人性化护理,设计符合患儿的性格、年龄特点的病区环境,健康教育计划,一对一用药指导,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患儿预后。我们通过对全部患儿护理后的临床疗效及3个月复发率比较发现,采用人性化护理的且患儿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3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由此可见,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加强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清莲,赵晓云,冯慧.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护理[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0,29(6):574-575.

第6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由于挟湿热、寒湿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在气血相搏结,蕴结于胞宫,缠绵难愈。慢性盆腔炎的长期反复小腹疼痛、腰酸、带下异常,严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了提高慢性盆腔炎病人的医疗和保健知识,提高其治疗信心从而配合治疗,本院妇科门诊自2007年9月起开展对慢性盆腔炎病人的中医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在本院妇科门诊治疗室接受第1个疗程(10d为1个疗程)的中药保留灌肠和盆腔仪治疗的慢性盆腔炎病人192例,均符合文献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2]。本组病人年龄18~49岁,平均(33.68±7.71)岁;文化程度:初中或以下75例,高中或中专68例,大专以上49例;职业:工人77例,农民58例,干部26例,其他31例。辨证分型主要有湿热瘀结型、寒凝气滞型、气滞血亏型。

1.2 调查方法 本组病人均在妇科门诊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同时在治疗室行中药保留灌肠和盆腔仪治疗。在开始治疗前,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盆腔炎中医健康教育评估表》进行具体问卷调查,随之进行讲解和宣教,1个疗程结束后再次问卷调查,最后将结果进行统计、评估。

1.3 效果评价 对于经《慢性盆腔炎中医健康教育评估表》评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应用Ridit分析法。评定分为(自拟):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掌握慢性盆腔炎相关知识>80%为良好,60%~80%为一般,

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特点,且据每个人文化水平、接受程度等,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方法,将慢性盆腔炎较普遍和共同问题加以罗列,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具体内容: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知识,经期注意事项及性生活卫生、中医用药知识、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盆腔仪治疗配合、中医饮食调养、情志调适、适当劳逸,以及身体锻炼等。教育形式采取发放健康处方、提供个体咨询、一对一的灌肠操作示范。

2.1 健康处方 将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预后、治疗方法、生活起居、卫生指导、中药煎煮方法、盆腔仪治疗配合等制成健康处方,对有一定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病人,给予发放阅读,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采取讲解和宣传。

2.2 个体咨询 (1)饮食指导:中医治病不但以药物驱邪除病,更重视饮食调养的作用,根据医生作出的辨证分型,饮食上给予不同的指导:湿热淤结型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及瓜果,如西瓜、冬瓜、芹菜、薏苡仁、赤小豆、百合汤等,忌辛辣刺激油腻肥甘之品;寒凝气滞型饮食宜热,少食多餐,平时可以苡仁、山药、扁豆、红枣煨粥,忌肥甘鱼腥之物;气滞血亏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食物为主,可食用红糖水、枸杞子、核桃、桂圆肉等以温补脾胃,冬天可用羊肉、狗肉等食疗,如当归羊肉汤,忌生冷瓜果及发物类食物。(2)情志调养:因本病而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人思想负担重,郁郁寡欢,久之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使疾病更加缠绵难愈,形成恶性循环,故要坚持中医所说的“修身养心”,教会病人移情解惑、自我放松方法,鼓励病人自我克服、自我改善,同时指导病人安排好日常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同时督促病人坚持每日参加适合个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身心得以松驰,心态恢复平和,不知不觉地消除紧张疑虑不良情绪,逐渐树立起坚定的抗病信念增强康复的信心。

2.3 灌肠操作示范 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等特点,需2~3个中医疗程巩固治疗[3],从第2疗程开始的中药灌肠可在家庭施行。因此在第1疗程的中药灌肠时,详细向病人讲解中药灌肠的目的、如何配合,以及注意事项、指导放松及收缩的方法,通过多次示范和手把手地教会家属灌肠操作:每晚临睡前排空二便,取左侧卧位,屈膝放松,臀部抬高10cm,用50ml一次性针筒抽取中药液(药温在39℃~41℃),接一次性吸痰管,用纱布后排气,轻轻插入(深度15~20cm),缓慢推注药液100ml,灌肠后取平卧位,仍抬高臀部,尽可能长的保留药液(2h以上),以利肠黏膜吸收。

3 结果

本组病人通过中医健康教育,效果明显,教育后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痛经”、“带下病”、“不孕病”、“癥瘕”等范畴,病形虚实夹杂,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4],一般采用中医辨证综合治疗。通过中医健康教育,可以加深护患之间的沟通,在向病人和家属传受卫生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他们关心和理解,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依从性,从而增加病人的遵医行为,主动配合彻底治疗,减少复发。

中医护理注重以人的整体为中心,注重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护理,同时注重预防为主的护理原则,内容包括养生、情志调理、饮食调理、起居调理、药物调理及临床各种症候进行辨证施护[5]。中医健康教育正是把独特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健康教育中去,与现代护理融为一体,从而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 乐杰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3.

2 马大正编.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75.

3 魏绍斌.盆腔炎反复发作的中医治疗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253~255.

第7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1、1分组方法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7],将96例患者按照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情、病程等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1、2调查方法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8],由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肝硬化相关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用药知识等;③SF36生活质量量表[9];④遵医行为,如服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戒烟戒酒等。干预时间持续6个月,包括患者住院时和出院后的随访研究。

1、3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如入院宣教、心理疏导、治疗及用药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处方等。干预组实施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由责任医生和护士每天进行20min的健康教育。具体措施:①入院第1天: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做好患者的各项化验和检查,指导患者测量体重和腹围的方法,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②入院第2~3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治疗计划,与患者、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化患者的恐惧感和紧张;③入院第4天~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肝硬化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及诱因、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并发症、饮食与营养指导、治疗、预防、合理用药、休息及运动、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等知识;④出院日: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复诊时间,防止疾病复发。

1、4评价指标①采用知识知晓率评价患者的肝硬化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并发症、饮食与营养指导、治疗、预防、合理用药、休息及运动、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等知识;②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肌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和心理卫生等。③患者的遵医行为,包括定期复查依从性、服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日常生活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等。

1、5统计分析应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共96例。干预组男性31例,女17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64±86)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59±9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干预后2组患者肝硬化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干预前,2组患者肝硬化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750%),主要临床症状(813%),传播途径(715%),并发症(604%),饮食与营养(771%),日常预防(813%),合理用药(833%),治疗方法(854%),心理情绪对肝硬化的影响(771%)以及休息运动对肝硬化的影响(896%)等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1)。

2、3干预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理功能[(543±181)]分、生理职能[(432±165)]分等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自身干预前评分(P<001,表2)。

2、4干预后2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合理用药依从性(875%),定期复查依从性(896%),饮食依从性(896%),戒烟戒酒(813%),日常生活依从性(792%),休息及合理运动依从性(854%)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表3)。

3讨论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要求医护人员从时间、方法、内容上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有研究证明,临床路径健康教育能降低疾病发病率、病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消除和减少疾病危险因素,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教育效果。调查显示,干预前,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较低,知识的缺乏会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示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知识知晓率,控制和减少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日常预防、合理用药等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与王秀兰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患者掌握了疾病相关知识,有助于采纳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和疾病康复。调查显示,干预前,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低,肝硬化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与黄丹青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可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延续,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提示健康教育应该做到延续和持续,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入院延伸到出院后。

第8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AMI;恢复期;个体化健康教育;保健知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38-02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发达国家已位居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首。我国AMI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AMI是一种身心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它发病急,病情重,有些AMI发病前毫无预兆,如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1]。抢救成功的患者经住院治疗后有些虽然病情稳定,但住院时间长,花费大。因此对AMI恢复期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极其重要。为此,本院心血管内科开展整体护理,对AMI恢复期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方式,即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12月住院的AMI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1一12月住院的AMI患者54例作为个体化教育组。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对照组:52例患者均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每周1次,由护士对患者进行AMI相关知识讲座。内容包括:①AMI的概念、综合治疗原则、并发症的防治及预后: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及药物治疗的调节:③常规AMI的护理,心率监测的注意事项:④出院后的自我管理。不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也不进行评价,患者出院前所有教育内容无遗漏为质量合格。

1.2.2个体化健康教育组:由科室责任护士(一般要求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担任)任授课老师,每周1、3、5下午在病房或个体化教育“示教室”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方式,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讲解直至掌握,每次20一30min。内容包括:①AMI的概念、发病原因、诱发因素、发病的症状、诊断标准等基础知识;②根据患者的体重、血脂高低、并发症等情况制定个体化食谱,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重点强调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至关重要;③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早期康复运动[2],运动前后监测心率、血压,观察有无胸闷、气促、胸痛等情况,保证运动安全[3];④AMI用药指导。讲解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注意剂量个体化,并强调输液速度不得自行调节,改变时随时通知护士协助与指导;⑤心率、血压监测的方法、意义及频率,养成每天自我监测、记录的良好习惯;⑥讲解急性发病时的紧急处理、自我护理的方法、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及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⑦特殊检查、治疗的注意事项。为了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要求家属同时接受健康教育。每次教育后留一定时间为患者及家属答疑,了解教育前后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并采取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出院前1天分别进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定。

1.2.3调查方式:采用自行设计卷,内容包括AMI的病因、诱因、饮食知识、情绪调整、运动情况掌握、急救知识等。问卷由患者自己作答。调查时间为2009~2010年共2年,对住院的106例AMI患者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06份,收回106份,回收率100%。

1.2.4调查效果评定:在两组患者出院前1天发放住院患者问卷调查表,问卷共20项内容,每项内容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全部选项满意为满意问卷;每张问卷有4项以上不满意选项,视为不满意问卷;其余为基本满意问卷)。回收问卷后计算总满意度。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1.3统计学分析:两组AMI患者掌握健康知识的比较采用皮尔逊(Person)相关分析方法。

2结果

2.1两组AMI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情况比较:个体化健康教育组实施后,AMI患者对保健知识的掌握优于传统教育(P

2.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比较结果。

2.3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对照组与个体化教育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6天、10天,住院费用分别为7700元、5400元左右。实施个体化教育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平均住院费用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个体化教育有利于AMI患者病情控制: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冠脉灌注区的心肌细胞持久缺血缺氧,终至坏死。临床上死亡率较高。因此提高AMI患者对治疗的认识尤为重要。AMI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等措施。健康教育是AMI综合治疗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性健康教育,可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所思、所想、所需,并选择合适的时间不断强化,巩固患者及家属的保健意识。不断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坚持降脂、降糖、抗凝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通过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真正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促进健康、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显示,个体化教育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

3.2个体化教育组可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个体化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并能积极参与到医疗护理过程中,使各项治疗护理计划得以有效实施[4],健康教育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目的在于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最终建立健康行为。护士通过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答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定期评价教育效果,使患者及家属参与教育活动,建立一种指导―合作或参与型的护理关系纽带[5]。增加了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机会,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6]。本研究显示,个体化教育组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

3.3个体化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以病人为中心”是国家卫生部对医疗卫生行业及广大医务人员提出的道德要求和技术要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是对已往“以医疗为中心”理念的校正,在临床工作中,要从以病人为中心这一原则,来实施治疗和护理,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过程,目的使患者积极参与二、三级预防,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8]。而患者对相关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本研究显示,通过个体化指导,能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费用减少,个体化健康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3.4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临床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存在“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护士单纯地认为健康教育是上级布置的任务,缺乏主动性。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教育,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完善了护士的知识结构。通过定期自评教育效果,对效果不理想者,及时调整教育计划,主动采取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克服了健康教育仅流于形式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赵君兰,王小平,王志爽,等.冠心病患者个体化康复护理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河北医学,2007,29:1025一1026.

[2]乐蕾,陈桂云.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7):6一7

[3]杨蓉,张雯,吴卫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现状及安全性评估.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391一1392.

[4]唐丽坤,赵红霞,等.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3:634.

[5]朱玉霞,孙晓岚,董惠珍.我院神经内科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1.

[6]杜瑞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243-244.

第9篇: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负性情绪;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89-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病,我国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逐渐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疾病控制等有关。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地防止病情发展、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

1对急性心梗的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

包括:(1)由医生、责任护士组成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小组,健康教育小组根据患者的社会及家庭情况,制订干预计划和内容,明确干预目的,使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2)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具有可干预性、可预防性等特点,注重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制订教育计划,根据不同的患者设计出个性化的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内容。教育内容包括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的基础知识,饮食原则、运动方式的选择、预防措施及其重要性。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知识,每天20~30 min,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有关问题,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该病的影响。(3)心理护理。在做好疾病有关知识介绍的基础上耐心听取患者诉说,与家属配合给患者以关心、支持及鼓励,并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尽量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较好地应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增强适应能力。(4)放松疗法。每天早晚做深呼吸运动,每次10min,以扩大肺活量,增加血氧含量,鼓励患者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定时欣赏。(5)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用药常识和注意事项,在住院期问如何配合以利康复,如何寻求医生和护士的帮助,出院后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及救心丸,提高防治疾病效果。

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跃居首位,而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有研究证明,心血管系统功能在人体中最易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因而有关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研究证明,行为模式、应激、情绪等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常合并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疾病所致的身心痛苦、经济负担、社会支持程度、患者对疾病缺乏信心及担心病情恶化、复发等有关。

在实施心理干预中应注意:①做好心理沟通。通过语言交流,了解患者的需要,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开导和帮助;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后者对于医护人员更为重要,因为医护人员的言行都对患者有较大的影响。②理解与支持。心身疾病大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波动性大,患者顾虑多,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只停留在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是能理解其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支持他们,使其改善心境。 ③体贴和帮助。心身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心理应激水平较低,依靠单纯的说理方法难以奏效。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时,医护人员特别是亲属应了解患者内心矛盾,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才能解除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