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著名建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奖,理念,运作模式,中国建筑传媒奖
建筑奖的意义不仅是对建筑师角色的定义和对个人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奖代表了当今建筑行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是建筑文化的“风向标”。对于国家层面的建筑奖来说,它更多地阐释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对建筑的独到见解。
1.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创办与1979年,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每年举办一次。表彰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享有建筑界“奥斯卡”的美誉。普利策奖的运作及资金来源全部由凯越基金会主持,提名程序简单且完全公开,评委由长期成员和不断更换的职业建筑师组成。长期成员指评委中与建筑相关的人士,平均担任评委的时间是十年,从业建筑师担任评委的时间是六年左右。长期成员保证了评委会构成的连续稳定,而不断更新的建筑师则使普利策奖得以持久的活力。普利策奖另一个特点是评选过程中,评委需对提名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以他们全方位的亲身体验为评选依据,而不是仅仅依据照片、图纸、文字说明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对评委造成的误导。
2.阿卡汗奖
阿卡汗建筑奖始于1977年,由阿卡汗殿下创立,其目的是支持并鼓励穆斯林社会中优秀的建筑作品以及其他改善建筑环境的行为。该奖项较其他建筑奖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接受所有建筑类型,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比如,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项目,郊区景观开发,住宅方案,工厂和车间,教育和康复学校,新城镇、城市保护和棕地再利用。同时也不仅奖励建筑师,还表彰那些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政府、营建商、业主、主要的工匠和工程师。获奖作品涵盖了布基纳法索本土建筑师迪耶贝多•弗兰西斯•凯雷设计的小学、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住宅计划、让•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杨经文设计的开创性的马来西亚生物气候办公楼和土耳其罕•蒂梅尔泰金设计的住宅。
3.柏林奖
“柏林建筑奖”创立始于1990年代初,当时柏林墙的倒塌,使柏林迅速跃为“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这给柏林、德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建筑师带来了一个创作的繁荣时期,同时也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探索性的试验场。该奖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繁荣柏林地区的建筑创作,推动和倡导进步的建筑文化。柏林奖是一项因建筑作品的杰出而同时授予建筑师和业主的奖项,该奖的奖励方式也较为特别,不设奖金,获奖的建筑师及其业主将各得到一份证书,并得到一块铜制铭牌永久固定在该建筑上。评委由建筑师和文化界人士共同组成,是该奖项较为注重建筑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与普利策奖和阿卡汗奖相似,评审程序是首先由建筑师和业主自愿申报,评委会通过对有效的申请文件进行反复比较和充分讨论,确定初选项目并对这些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考察,考察后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
4.中国建筑传媒奖
中国建筑传媒奖(以下简称传媒奖)是国内建筑奖的新秀,2008年10月由南方都市报发起,两年一届,从专业、社会和文化层面,表彰具有突出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优秀建筑作品。该奖因注重建筑的社会评价而受到广泛关注,被称为“推动公民意识的建筑奖”。
传媒奖的评委会由的建筑杂志主编和建筑学者组成,以保证奖项的专业性、学术性、公共性。共设有八个奖项:最佳建筑奖、居住建筑特别奖、青年建筑师奖采取个人申报与提名人提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由评委会评选产生。杰出成就奖、建筑评论奖及组委会特别奖由提名人提名,最终由评委会、组委会评选产生。初评由初评委员会负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个人申报的作品进行评议、投票,选出提名作品;二是对所有提名作品进行投票,包括被提名人的作品,和自荐作品中评选出的提名作品,按照得票数量高低,各奖项分别产生三个入围作品,每个提名人每项奖需选三个作品。之后,入围的作品会在官方网站及建筑论坛进行公示,接受公众投票。各奖项中得票率最高的作品或个人,在终评中占有一票。同时,评委会对建筑奖项的入围作品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评委会召开终评会议,投票产生所有获奖作品。
5.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本身的理念及运作模式的解读,比较分析各奖项的独特之处,笔者总结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和思考:
(1)鼓励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相互权衡的合作关系。业主和建筑师的想法往往相左,业主追求“低投入高回报”,而建筑师则希望能更多地体现自我价值。只有在两种相互作用力平衡时,才能实现双方的目标,达到“双赢”的结果。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优秀的作品是优秀的建筑师和好业主相互权衡合作成功的结果,不是建筑师个人的创造。取得业主的信任和理解,良好甲乙双方的关系,是改善建筑创作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师和业主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被戏称为 “厨师”和“上帝”的关系,业主就是“上帝”,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作品的评判标准,甚至是建筑师眼中高于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原则。这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越来越关注建筑的社会属性。建筑是人类文明物质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外形等技术特征,它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更为深刻,所以越来越多的建筑奖评选不再仅仅是由建筑专家来评说,更多地公众参与进来。
(3)评委的组成多层次多样化。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评选的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各个建筑奖的筹办都在评委人员的组成、组织方式上花了很多心思。只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评委组成才能确保评审工作的活力,同时又不失连续性和影响力。
(4)倾向于真实存在的建筑而非纸上的方案。建筑的意义不仅停留于思想层面,更要付诸于实践。建筑的创作也不仅仅是思维的活动,而是从想法到作品的整个过程;从方案的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扰和作用,建筑师化解排除这些不利因素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了到最终建成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5)评委需要亲身体验一个建筑作品的好坏。“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的原则之一,但过于追求“创新”,与众不同,使得建筑的使用价值被忽略,近年来甚至诞生了不少“怪诞”的作品。人对建筑的体验是全方位的,不仅局限于视觉,也可能是听觉的、触觉的、嗅觉,是混合的,单凭图纸和照片就下结论的做法已被发现是武断且不科学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奖不仅要求是已真实存在的项目而且还要实地考察进行评审。
参考文献
[1]杨晓龙,普利茨克建筑奖评选方法研究,建筑论坛,2006.6:24
[2]华霞虹,华昕若,阿卡•汗建筑奖与伊斯兰世界的当代建筑,建筑学报,2005.1:78-81
比如为世界各地带来美妙建筑体验的建筑师Steven Holl,你可以在北京MOMA社区亲身体会建筑赋予生活的美妙。建筑师毕生致力于建筑环保系统,MOMA精巧的建筑结构与整体水循环系统在草图期就完美地规划出来,楼体自身便是冬季的大型发热器和夏季的降温系统。废水回收系统完成了卫生间中水与小区中莲花池的自然循环,能源在楼宇间自产自销。
Steven Holl的更多杰出建筑作品在工作室所在地美国本土被更好的实现。比如备受美誉的Bloch Building――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加建部分。在全世界都在追求建筑形式感的时候,这位睿智的老人却以极大的耐心和自信弱化着建筑的形状。身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中你可以切身读出建筑师对人性的关怀,他将建筑作为一处承载生命和生活的复合体,培植出无限愉悦的空间感受。
Bloch Building的外观更像一个个半透明的盒子,浮动于主展馆――罗马古典建筑四周,仿佛圣殿周围的温柔光雾,弱化石头的冰冷僵硬,在视觉上达到平静与愉悦。如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中的卓绝艺术品,Bloch Building的设计与建造同样历经深入勘察与细节上的完美打造。在项目开始阶段,Steven Holl便依照一定规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探索建筑的可能性。例如对于空间中光线的关注,他们甚至会仔细研究不同时间及季节阳光透过窗口进入房间的效果。包括反射和在不同材料墙面形成的颜色及在地面上的光线分割,使光、材料与空间达到和谐的效果。因为建筑师坚信地理、气候、建筑的诉求和用途的差别是建筑面貌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细微的元素就像鲜活生命体中的DNA塑造着每处建筑独特的形象。
Bloch Building的特殊之处更体现在其玻璃外墙和高低错落的空间虚幻感上。委托方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这里以收藏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闻名于世。此次委托建造的附属建筑位于原建筑东侧的庭院内,比邻陈设现代雕塑艺术品的雕塑园,展示现代雕塑与古老绘画作品,委托方要求新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调,于是5个发光的巨大盒子就此诞生。5个玻璃展厅互相联通,第一个玻璃展馆是最为透明开阔的大厅,顶部犹如大教堂的穹顶,在内部中和了古典与现代的因素,大厅承担链接原建筑与新址的责任。其余4个展馆则是相似的结构。建筑外连绵的草坪则为参观人群提供了理想的野餐场所,展馆顶部亦铺设草坪,这不但可以防止雷击,还使得本来就起伏跌宕的外部空间更加难以捉摸。游客置身于不同位置可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常常难以分辨这些玻璃盒子到底是在地上还是在地下。
Steven Holl针对Bloch Building研发的纵向带孔双层玻璃,在零耗能的情况下解决了光源与室内保温的问题。白天玻璃将阳光聚入室内并吸收,晚间整座建筑又成为一座发光的冰山照亮室外的雕塑园。
明代帝陵的祭祀和规划布局从皇陵开始无不因袭了南宋上下宫贯穿中轴线的布局,同时,又结合明代陵寝祭祀礼仪的变革,形成了明代陵寝的时代特征。(1)明帝王陵采用宝城宝顶的封土形式。帝王陵墓在秦汉时盛行“方上”封土,唐时是“依山为陵”,北宋时又恢复了“秦汉旧制”,元时不建陵墓,至明清时陵寝制度又做了重大改革: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窿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围墙的穹窿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前的城台上建“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多采用宝城宝顶式。(2)明帝陵废止上下宫制度。唐宋帝陵上下宫分开,灵柩、地宫所在区域为上宫,最重大的祭祀仪礼都是在上宫内进行,而日常祭祀则在下宫进行;明代大幅度改革了陵寝祭祀礼仪,取消了宫女和太监守护陵寝等活动,但日常祭祀仍在享殿或恩殿进行,殿中三间暖阁成为“皇帝神寝”,布置神床,帷幔、寝具、衣冠和册宝等,安奉帝后灵魂依附的神主牌位,神殿前面安置御座和御案,拱神主日常馐膳和各种吉日的祭拜。享殿即恩殿的祭祀功能,相当于唐宋帝陵的下宫。明帝陵的后红门即陵寝门以内,巨大的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护卫着安奉帝后灵柩的地宫,构成陵寝核心的外部标志和礼拜场所。陵寝门内专供举行最隆重的皇帝上陵礼或清明节负土礼的祭祀礼仪时开放使用,具有唐宋陵寝上宫的性质。明代废止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魂魄日常生活起居用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拜谒的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3)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地方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拱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2明帝陵对中国帝王陵墓建筑的贡献
(1)明帝陵中尤其是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帝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一个重大的成就是它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融汇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灵动的图案内容。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它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2)开创了都城式的陵园建筑格式。据史料记载明代第一陵明皇陵在洪武八年、十一年修建中,严格按照遵循《周礼·考工记》而建的中都三套方城格局,以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重陵垣层层相套,从而突出皇陵威严的特点,同时,为强化陵寝作为礼制性纪念建筑的空间气氛。从整体规划到局部形制都有相应的改革。在土城正红门和砖城棂星门之间的东部,布置各类祭祀辅助建筑,构成了辅助空间;在砖城红门和皇城金门之间,排列着象征朝会仪仗的石像生和碑亭等,组成了谒陵展祭的引导空间;皇城金门和后红门之间的皇堂,后红门和砖城南明楼之间陵台,形成了举行祭祀仪式的祭祀空间。可以这样说:明皇陵陵园建筑格局与“规制之盛,实冠天下”的明中都三城相媲美,堪称中国帝陵中第一座“三环相套”都城式的陵园。(3)精美的神道石刻艺术成为我国古代陵墓艺术的重要石刻艺术遗存,是古代陵墓建筑艺术的杰作。明帝陵神道石像生群中国帝王陵墓上石像生数量最多,最为著名的石像生雕刻艺术群。石像生群雕刻艺术特征具有上承唐宋创制元明的石刻艺术特征。石像生高大圆胖,体态生动工整,形象逼真,体表纹饰细腻,纹线条刚进有力,人物服饰、动物尾毛线条柔中显刚,把一个个动物、人物雕刻的活灵活现。这种雄浑的个体造型,写实中点燃着程序化的夸张,一气呵成的整体布局更流溢出非凡魄力,彰显了明初的艺术成就。明帝陵神道石刻群艺术还具有一定的外漏内蕴情绪,具有“人性化”艺术性质,每个石兽均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明帝陵神道上的石兽、文武百官等石刻造像为死后的皇帝默默护卫,反映皇权至上。明帝陵石刻艺术为当代雕塑艺术家研究古代雕塑提供了代表性的实物支持。(4)明代帝王陵墓制度对清代、民国建筑的影响。明代创立了全新的陵墓建筑制度,相对于汉、唐、宋而言,它少有继承,但对于清代和民国的陵墓制度却有重大的影响,清代皇陵和明代皇陵大同小异,因为它们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清代与明代稍有异同,例如,我国历代大多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从商代后期至明代帝王陵墓都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但清代帝陵却一反前代分成了东西两个陵区。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帝,到了雍正,才在清西陵另建陵区。还有就是清代改变了明代制度,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另建有皇后陵寝和嫔妃园寝,形制与帝陵基本相同,但规格不同。帝后陵寝以黄色琉璃瓦盖顶,妃、王园寝用绿色琉璃瓦盖顶,规模也较小;明代陵墓制度到民国仍然可以看到深浅不一的明陵痕迹。他们分别是河南安阳的墓和江苏南京的中山陵。袁墓建于1916年,其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石拱桥、五阙石牌楼、望柱一对、石像生五对(马、虎、狮、文官、武将各一对)、牌楼等建筑形式,主要建筑皆覆绿琉璃瓦,陵园平面布局与明制相同。
3结语
关键词:潮汕、传统建筑名词、文化二重性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aoshan building traditional chaosh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lso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haoshan culture of many of the features, the author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oshan architecture based on study of the noun, discusses building nouns phenomenon reflected in chaoshan area behind the dual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chaoshan are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nouns, du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二重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潮汕文化由于其形成的独特原因,具有非常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在潮汕传统建筑文化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从许多潮汕传统建筑名词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建筑文化的二重性。
一、“雅”与“俗”共存
潮汕的建筑名词同潮汕文化一样,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其中包含了风格迥异的两类文化特色,最表层的表现就是“雅”与“俗”,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在此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本地区建筑名词的一个特色。
仅字面来看,就有很多“雅”与“俗”共存的例子。“雅”一类的潮汕建筑名词多为古语和古字,往往是文雅的书面用语,必须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才能认读的。从这一方面反映出了潮汕的建筑工匠并非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许多都有接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否则难以理解和使用这些建筑名词。如阀阅、榱、楹、栋、步这些多为书面用语的名词。但也有大肚柱、鸭母桐、油栳木载这些民间俗语组成的名词。有些构件还会有不同的两个名称,比如同样是出头,一般的就称为出头则已,较为随便,而另有一类卷草花纹却有单独的名称“楚花”,也称为“楚尾”。相比“出头”这一名称,“楚花”和“楚尾”则文雅许多。有些名词本身就是一个雅俗共存的产物,如“母槽”,“”是古称,但“母槽”一词后面部分却又带有地方俗语的意味。
“俗”的方面还体现在地方俗语的使用上。潮汕地区虽广泛接受历次移民所引进的中原文化,但并未因此而全盘中原化,保留了大量自己的本土特点,建筑名词中也有许多地方特点比较明显的称谓。如“踏钱”,所指为连檐木,同江南地区所称的“眠檐”、“面沿”为同一构件。虽为同样的构件,但却并未使用源自中原的名称,而是来自本地的俗称,本地俗称檐为钱[1]。又如油栳和油漏。潮汕地区梁称为“木载”(也写作“木再”,或者载),年代较早的为圆形断面,称为油栳,是旧时潮汕乡间用以盛油的罐子,现已少见但在一些俗语中仍然有使用。潮汕文化雅俗参半,以本地日常使用的器物为建筑构件命名,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而“木载”字典中更是没有这个字,而且也仅限于本地工匠使用,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潮汕地方特色。
潮汕地区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历史上的多次移民带来的文化冲击也并没有消除本地的土著文化,建筑名词中“俗”的成分,便是地方文化的反映。“雅”与“俗”在潮汕建筑名词中的共存,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便是潮汕历史上移民和土著、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斗争、磨合、融合的结果。
二、正统与地方共存
潮汕文化中有大量中原古制遗存,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因此潮汕文化中“正统”与“地方”的二重性在建筑名词中也有反映。
正统思想体现在“重礼”上,在现在使用的建筑名词中大量的名词都体现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和礼制。如不同平面格局的建筑名词,是不同等级的代表。中栋、福楣、屐等名词,间接反映了古时礼制中的“五架之制”。又如阀阅、簪花的形制反映了礼制的等级制度,也是尊儒重礼的体现。
“重礼”这一特点常常不是单一出现的,一类建筑中很多相关联的名词共同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祠堂中的后主墙、后厅、后主楹、后福楣,这些是同祖宗相关的建筑名词也是潮汕宗族礼仪最为重要部分的表现;又如三山门、子孙门,三山门是仅在宗族重大活动时开三山门,而平时族中子弟只能由子孙门出入。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都是潮汕建筑中“重礼”的多方面体现。
正统思想和地方特色共存往往体现在同一个构件有不同的好几个名称上。比如脊檩,在闽南地区称为中脊,而潮汕地区称脊檩除脊楹、中栋等名称外,还有一个称谓――桁母,梁架中承托脊檩的构件称为桁母抱花。《礼仪•释宫》:“中曰栋,次曰楣,前曰。”贾公彦注曰:“中脊栋。”在诸多关于礼仪的文献中“栋”与“中脊”等称谓多次提到,中脊、中栋应是对于脊檩较为早期、并且来自中原的较为正统的称呼,而“桁母”一词则明显是比较地方性的称谓,这说明了在接受正统称谓的同时,地方性的叫法也并没有被抛弃,两者共同保存了下来。
礼制和儒教在潮汕社会虽占有统制地位,但民间大量的人是从事渔业为生,因此海洋文化是近海的潮汕地区的另一大特点。花坯中有一种“S”形的花坯,潮汕地区称为“虾蛄踢”,虾蛄指的就是虾类海洋生物。这种“S”形的花坯名称很有可能来源于沿海地区以海洋为载体的地方文化。闽南地区也有类似构件称为“弯弓”、“弯插”或是“虾尾插”[2]。日本木结构传统建筑中有一种虹梁称为“海老虹梁”(海老,日语为虾的意思)。这些地区的这类构件从名称和形态上和潮汕的“虾蛄踢”这类弯板都非常相似,不难看出它们的名称都和地方的海洋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外重商和强悍的民风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尊儒重礼之风存在矛盾,在建筑名词中也有体现。比如用于储藏的涂库楼,“库”是用来囤积物资的建筑,这是因为民间有大量的人从事买卖和商业活动,才会应运而生这种专门用于储存的建筑类型。在尊儒气氛厚重的潮汕地区,主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潮人的思想中凡事讲究“正宗”,只有书理才是正宗。而且中国以农业立国,历来是重农抑商,商业活动在潮人思想中乃是下品。但是实际生活中,经商才是潮人的主要事业,所以潮谚有:“想一夜还是钱好”、“有钱脚步响”等非常现实的俗语。从本地曾经出现大量的涂库楼,可以反映出潮人文化心态上的这一矛盾,虽然有着牢固的正统思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又被金钱至上的欲望左右。
潮汕的寨则是尊儒重礼和强悍民风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潮汕人合族而居,寨的中心位置是宗祠,表现出潮汕地区尊礼的特点,但寨同时又是带有军事性质的民居,围寨反映出的是本地民盗不分的道德观念,这和本地“海滨邹鲁”的美称大相径庭。
从以上多个方面不难看出,正统思想在潮汕建筑名词中的体现,往往是表现在建筑中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如建筑构架形式和重要构件上,而另外一些较为次要的构件名称上很多便体现出了地方文化的内容,正统思想和地方文化共同存在同一个体系中。
三、潮汕建筑文化二重性产生之原因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潮汕建筑名词体现出的明显的矛盾二重性。这个二重性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主要来自潮汕文化特点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潮人接受中原文明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尤其是唐宋之际随移民来自闽地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虽然接受了中原文明,但当地土著与地方文化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潮汕因位置偏僻,对中原正统文化有倾慕之心,所以在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方面非常主动,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从对“十相留声”的尊崇、宋代科举的成就、习礼之风等方面可以看到中原的汉文化对潮汕的深刻影响,而潮人在儒学上的尊韩,以及王门学派等方面使得儒学由士大夫阶层向民间渗透,使得潮人思想中正统思想非常牢固。
但另一方面,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政府的控制力始终不足,从历史上的多次狸、獠作乱就可以看出当地土著的不服教化。如著名的韩愈作的《忌鳄鱼文》也被后人认为是以鳄鱼寓意当地不服教化的土著。加上当地自然条件较差,多灾害,同时因为近海,很多人从事风险很大的海上活动,所以也形成了强悍的民风。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潮人又具有计较功利、强悍粗放和务实的特点。
这种矛盾的文化在潮汕地区共存和发展,也就导致了在潮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了这样具有矛盾的二重特性。建筑是生活起居最为重要的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建筑名词中也强烈的体现出这矛盾的二重性文化特性。
参考文献:
1. 翁辉东.潮汕方言,1943.
[关键词]回族;中华文明;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39-02
检索历史会发现,伊斯兰文明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其中许多文化元素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妇孺皆知的《天方夜谭》中的故事,乃至于伊斯兰文明在医学、化学、天文学及农业灌溉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笔者长期从事整理回族自治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阅读了大批文献,在伊斯兰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目有所及、心有所感。本文仅从回族在中国建筑领域的建树与贡献做一粗浅论述。
中国回族的建筑文化与技术是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生活与历史传统中发展的,反映出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观念、价值趋向和审美情趣。同时,在历史的文化陶冶中,也一定程度受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却并未失去本民族的、殊异的文化风貌。中国回族在建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唐至今回族清真寺建筑,二是元代建筑设计家亦黑迭几丁对元大都的建筑设计。
一、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
清真寺建筑是中国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它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中国伊斯兰建筑特点和风格。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清真寺建筑也历经了由简朴无华向复杂华丽的发展过程,为中国建筑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瑰丽的明珠,展现了融会中国、阿拉伯建筑特点的独有的艺术风貌。
中国唐宋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这些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最具代表性。在当时中国人眼中这些建筑是特异而新奇的。
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时期。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观造型基本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结合形制。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艺术形制。
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形式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置了讲经堂和沐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大殿结构复式化,由前券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礼拜大殿内的窑殿墙,作成拱形券筒式的“米哈拉布”,装饰精美华丽,有的后端封闭,有的安装有两扇门。邦克楼大多采用砖木结构的亭台式建筑,尖塔式很少,有的置于大门之上,既是门楼又是邦克楼,颇具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和当时回族社会的现实相呼应的。因为这时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已经形成并发展壮大,与其文化相适应的是在保留伊斯兰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当吸收汉儒文化作为补充,在外部特征上与强大的传统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以利于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当然,现代中国的清真寺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与库尔勒县的礼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砖及硫璃砖砌成圆拱顶或平顶式建筑,敞殿堂与封闭殿堂结合。吐鲁番地区多为上下礼拜殿形制。西南地区清真寺建筑也因地制宜地采用当地民族形式,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寺的整体建筑结构和细部装饰为彩画,主殿及邦克楼外的石砌和色彩、线条、花式,完全采用当地藏式建筑艺术手法。
中国很多著名的清真寺都以其精美的彩绘艺术见长,如西安化觉寺、山西太原古寺、山东济宁大寺、北京的东四寺、牛街寺、通县寺等后窑殿及圣龛上的彩画艺术精美绝伦,显得极其富丽堂皇。一般而言,华北地区多用青绿彩画,西南地区多为五彩遍装,西北地区喜用蓝绿点金。无论何种颜色的彩画,都是对中国传统的体现。而这些彩画的共同之处在于全用花卉、几何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为饰,这是中国伊斯兰教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清真寺建筑艺术丰富了我国建筑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无论是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的清真寺,还是以阿拉伯风格为主的清真寺,都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它们与佛寺、道观、文庙、基督教堂等建筑有显著差异,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它们也与外国伊斯兰教建筑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些遍布全国的清真寺,犹如一束束娇艳的花朵在世界建筑文化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它们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长期友好往来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理应得到我们的保护、尊重和研究。
二、元大都建筑与亦黑迭几丁
亦黑迭几丁,元代著名的回族建筑家。他亲自设计了元大都(今北京城)的城市和宫殿,并主持了工程施工,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亦黑迭几丁这位穆斯林建筑设计大师,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方略建造元大都。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正式建城之前,亦黑迭几丁及其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测量地形的工作,按地形的倾斜走向铺设下水道,装置排水设备。然后根据中国传统习惯,结合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了一个全城的总体规划。他将皇宫摆在全城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使之处于全城的中心点。同时,又采取一种非凡的艺术手法,将庄严雄伟的宫殿建筑与妩媚多姿的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取得一种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辉映的效果。元大都以钟楼为中心,在东、西、南、北四面建大城,其中东、西、南三面大城,每面皆设三座城门,惟北面设二门,共11座城门。城门之前,有宽广平直的通衢大道,可通马车。城内街巷分四种:大街、小街、大巷、胡同,“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六十四大巷,二千九胡同”。纵横相间的大街,将全城分为50个坊,设立了祭祀场所、报时中心和贸易中心。
元大都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设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体制。同时,钟鼓楼同南北城门的安排,似乎迎合了伊斯兰清真寺建筑中不追求对称的建筑审美情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元大都到今天的北京城,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与正北磁轴线有一个角度,沿着这个角度,人们会发现,它准确地指向了元朝的发祥地,即大蒙古汗国的旧都――今呼伦贝尔高原上的忽里勒台。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万人欢呼下,在这里,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按现代精确测量技术,从故宫太和殿中心到近3000公里外的忽里勒台会址,其方位偏差仅200多米,亦黑迭几丁能有如此精准的大地控制测量水平,不能不令现代人惊叹。
元大都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它不仅是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贡献,同时也是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城市建筑上的卓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锋.中国回族科学技术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国强.走进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3]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丁国勇.回族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总设计师:6任皇帝VS宫廷画师
圆明园原是康熙皇帝赏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的一座普通园林,开始的规模并不大。1725年,雍正皇帝开始了对圆明园的扩建。乾隆继位后,又为圆明园增添了许多建筑,并在圆明园的东面和东南面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圆明园,其实是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座园林的,简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初具规模后,嘉庆皇帝又在1799年和1811年间,将两座皇家园林合并进绮春园,并开始新一轮的大规模修缮扩建,而这也是圆明三园最鼎盛的时期。道光继位后,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又改建了绮春园东路一带。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同治皇帝又试图重修绮春园,并改名万春园。
作为圆明园的主人,6任皇帝相继在其中大兴土木,圆明园理所当然地打上了他们的个人印记,他们也就成为了圆明园天然的总设计师和总监造师。
雍正皇帝应该是圆明园的第一任总设计师。1723年,当他开始扩建圆明园时,还在圆明园内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设计机构――如意馆,也就是当时的皇家画院。在那里,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宫廷画师,他们的任务是将皇帝的描述,画成既写实又写意的中国画呈送皇帝御览,皇帝点头后,他们的设计初稿便算通过。所以圆明园的设计既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雍正的理想和意志。
1737年,乾隆皇帝搬进圆明园后成为第二任总设计师,主持了持续整整17年的圆明园第二次扩建工程。乾隆一生多次巡访江南,江南美景成为他设计圆明园的灵感来源,因此形成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同时,乾隆还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下令让出入宫廷的画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蒋友仁为他设计了一组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景区。
总建筑师:样式雷VS样式房
6任皇帝和画师们只是将现实和想象中的美丽付诸纸上,而具体的建造实施者则是宫廷中的御用建筑公司――样式房。
雍正时期,“样式房”承担着圆明园具体的施工和建筑任务,它和“如意馆”一样也设在圆明园。这个机构当时由一个以雷金玉为首的雷姓家族掌管。“样式房”的长官作为皇家的首席建筑师,这个职务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全被这个雷姓家族垄断。他们被称为“样式雷”,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包括故宫、三海、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而雷氏家族7代中有6代是“样式房”的长官,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第二代雷金玉。
在具体施工前,作为圆明园总建筑师的“样式雷”首先要进行平面设计,画出建筑草图――地盘样,地盘样上有亭台楼阁、庭院山石等建筑图例,也有桥梁、水流的布局走向。草图经皇帝认可后,他们便要将图上的建筑景致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模型的专业术语叫“烫样”,它是按空间组合和比例来制作的,细致到房瓦、廊柱、门窗甚至室内陈设的桌椅屏风等,以便皇帝审样时一看就明白,也方便建筑时按比例原样放大。当然,作为擅长中式建筑的本土建筑师,“样式雷”并没有参与设计和建造美轮美奂的西洋楼景区。
可惜的是,“烫样”工艺已经失传很久了。据白鸿叶女士介绍,样式雷遗留下来的近2万件烫样和各种施工设计图,中外都有收藏,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5万件,故宫也存了几十件,国外以日本最多,大概存有50多件,美国和法国等也有收藏。2007年6月,“样式雷”图档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9月,国家图书馆也展出了267件“样式雷”建筑图档和烫样,其中和圆明园有关的有:圆明园内文源阁图样、反映圆明园供水情况的“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圆明园万方安和烫样和圆明园廓然大公烫样等。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引言
舟山被誉为“千岛之城”,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着舟山港域综合优势应运而生,在交易中心的规划方案中,照明系统规划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项目概况
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项目为CBD商务临港综合商业区块延伸区域的综合服务区地块。东邻星岛路,西靠规划道路带,南至翁山路,与正在开发建设的新城CBD商业区隔街相望,北面为规划中的商务广场用地,商务广场用地靠临桃湾路,如图1。
2.人文内涵——流动的水
水,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水是智慧也是财富的象征。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易经则指出:风能使万物弯曲摇动,而水则滋润万物。而古代圣明的君主也被比喻为水,上善若水。水在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性就是水代表“财”源,水深则民多富。舟山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水与舟山人民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如同唐朝著名佛教诗人寒山的诗句中所读到: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我们的概念方案,基础的意向就是水,水的流动。
雨,也是水的一种,它也是流动着的。《格林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小女孩,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努力工作、友善助人,终于改变了她的命运,获得了幸福和财富。在故事的结尾,天上下起了金子雨,落在小女孩的身上。
结合以上的灵感,照明概念由此产生,使项目景观照明呈现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金子雨降临在舟山,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落满建筑立面上的四个柱体。金子雨自天而降,得益于社会,亦回馈于社会。柱体中间的弧形立面的主题便是流动。
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在修建长乐未央宫时,在未央宫地基的四角埋下了四块巨石,用以辟邪、去祸、压不详,更庇佑宫殿坚固不倒。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主楼的四角上,四个柱体的建筑物,就象是泰山石敢当一样,牢牢地固定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沉稳、大气、稳固、坚实。
从空中俯瞰,主体交易中心的四个柱体是固定不动的,而弧形立面上,流动的方向是水平的,就象地球在缓缓转动。而交易中心的穹顶则是内透的白色,简洁大方。
3.方案实施
3.1交易中心大楼
在表现泰山石的四个柱体建筑上,颜色以暖白3000K、白6500K和金黄色2300K为主,以表现主体建筑稳重、大气、高贵而又亲民的形象。交易中心四角的柱体立面,在重大节庆日时需要有些变化。因此,在西南主要立面外侧安装一组高科技投影灯,对主墙面进行壁画似的创造性表达。这种投影技术非常的环保和绿色,它可以将光严格约束在需要的立面上,不对天空产生任何污染。在重大节庆日时,我们可以通过这组灯具来创造喜庆的场景。
而在弧形立面上,采用媒体管来表现船只的航行、宇宙的转动等等,以此象征交易中心的商业繁荣,舟山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不追求过高的像素矩阵,只以抽象的画面来表现事物。灯具的安装与幕墙的节点紧密配合,完全隐匿于白天的视线。光源采用节能环保的LED技术,256级灰度变化,通过DMX512控制实现1670万种颜色变化,同时运用16Pixel分段像素点控制图像变幻。灯具安装于幕墙内侧构件上,透过玻璃将光反射到室外,充分考虑了安装和维护的便利性。
在交易中心的顶部,是建筑的第五维空间。对于顶部的照明,没有采用人为的光源,而在室内中庭选择部分照明回路,接入夜景控制系统。在需要顶部亮起的时候,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在节能的同时,也考虑了成本控制,而对于建筑的第五维空间做到了完美的表现,如图2。
3.2 办公楼
在办公楼最主要的南立面上,采用LED媒体墙来实现金子雨效果。像素点不求精度,只需有效表现效果。金子雨的联动和上下倒置,则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效果。最新的LED技术,可实现光源从2300K、2700K、3000K、4000K、5600K、6500K…..金色到白色非常柔和的过渡,如图3。
办公楼的北面及东西两侧,则采用简单的投光方式,灯具采用高光效长寿命的金卤灯光源5600K色温,将办公楼的挺拔感予以表现。在办公楼顶部的四个角上,采用6500K冷白色LED线型灯具,强调拐角的转折结构,突出办公楼顶部的细节。而最顶上6500K竖向白色线条及2300K金色LOGO字,则成为整个舟山新城的城市天际线,在很远的地方都能被识别。
3.3 周边景观照明
关键词:商住混合空间;照明;设计;景观
1景观照明设计的研究现状
1.1国外景观照明设计现状
国外在照明设计的研究上,已经非常成熟并正在逐步趋于细化。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照明技术领域成立的国际性组织,领导各国业内专家对夜景照明技术和理论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出版了许多的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资料和文件,研究的成果涵盖了照明技术的方方面面。另外,北美照明工程学会(IESNA)、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欧洲照明设计师协会(ELDA)等国际性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对于各个国家夜景照明设计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国内景观照明研究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照明行业发展迅猛,在生产、销售和研发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链状结构,特别是光空间、光环境、光艺术的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且已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一般电气工程师身份的照明设计人员。2014年6月,在国内业界备受瞩目的第四届中国照明设计大会隆重举办。大会议题表明,我国照明行业的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照明设计师群体逐渐摆脱行业商业利益的束缚而扮演一个独立角色,夜景规划设计将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统一起来,照明设计创造出来的人文价值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商住混合空间照明设计的基本原理
2.1照明设计的原则
商住混合空间的照明设计需要考虑城市整体环境和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从道路交通系统到诸多景观设施和构筑物的照明设计,都在向环境中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传达城市的文化特征。从宏观上看,商住混合空间的景观照明设计要始终满足以下基本原则:2.1.1利用照明技术和手段,安全地营造“光空间”。进行照明设计时,要深入调查分析需要亮化区域的使用人群状况,针对不同的人流量,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设计。例如,依照《CJJ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的人行道照明标准值,按照区域中人流量大小,分为3个级别,每个级别中商业区域的照度值都要比居住区域高,流量大的道路最小垂直照度不低于2lx。2.1.2发挥照明的功能,合理表达空间特性。除了保证空间中合适的水平照明和垂直面照明来满足步行需要,还应当把商业橱窗、店面门头、建筑立面、街道公共设施的照明和居住区内部环境照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发挥出来。2.1.3以人为本地营造“光环境”,杜绝光污染。商住混合空间的照明设计在实现了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之后,还应当避免照明设施对城市环境和人产生的负面干扰。必须明白,夜景照明设计是围绕“人”展开的要注重城市夜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照明设计的形式及灯具
在商住混合空间的景观照明中,常用的照明方式有泛光照明、轮廓照明、剪影照明、内透光照明和探照式照明以及其他新型照明方式。其中,泛光照明常用的灯具有高压钠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等;轮廓照明常用的灯具有光纤灯管、霓虹灯管、线状白炽灯组、紧凑型节能灯等;内透光照明常用灯具为直管荧光灯及一些常规的小型投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
3照明设计手法应用案例
3.1洛克菲勒中心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洛克菲勒中心是国外城市综合体的一个较为著名的代表,位于美国纽约中心的第五大道繁华地带,为人群认可度较高的最具活力城市公共空间。其夜景设计紧紧围绕区域环境的主题定位,在平时夜景中,区域的建筑综合运用了轮廓照明、泛光照明、内透光照明等常见照明手法。其建筑顶部亮度较高,利用彩色光增添活跃元素,凸显建筑顶部特征,综合考虑群体形成的天际线来设计视觉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节日模式中,洛克菲勒中心通过照明设计及灯光与临时性景观元素的搭配,运用了建筑底层内透光、立面灯光投影照明、LED显示屏等多元方式营造了非凡的节日气氛。
3.2上海新天地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上海新天地围绕人行空间,沿街商铺的灯光主要有广告灯光、内透光、橱窗灯光、门头灯光等,集中分布在人的视野之中。建筑立面采用了泛光投光灯照明,对保留的砖墙纹理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体现了历史建筑群的特有风貌。光色以暖黄为主,低色温符合人的视觉特性,减少大功率投光灯的使用。彩色光主要是集中在商铺的广告、门头上,休闲座椅、遮阳伞的照明主要借助建筑内透光,节能而又私密。总之,上海新天地的夜景照明设计既营造了安静舒适的氛围,又彰显了石库门海派文化的特色。
4光与夜景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夜景构成要素从大体上分为点、线、面三大主要方面。点状的空间往往具有汇聚性、焦点性,应当利用灯光环境的构建来烘托其主题地位,如沿街小型商业广场的喷水池灯光设计:喷水池位于广场的中心区域,是视线的汇聚点,在亮化时要在亮度、色彩上从周边景物中凸显出来,形成夜景构图的中心;线状空间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具有视觉上的导向作用。如商住混合建筑的裙楼底层亮化,门头及橱窗的灯光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序列感;面状空间既可以作为背景,也可以作为前景,往往由点、线空间构成。如建筑立面的照明,可以利用泛光灯打亮建筑物大面积的墙面。商住混合空间中,光的空间构成是基于景观元素之上的,光又可因其装饰作用为夜间景观空间增加情趣。因此,光与景观构成要素是一种既有关联性,又有独立性的关系。设计师通过对景观空间的把握,综合考虑光的性质、形式,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出发运用点、线、面的对比、冷暖变化和心理效应,以景观元素为载体把夜景空间营造出宜人面貌。
5合理构建人性化绿色照明环境
商住混合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种,对其进行照明设计时,应做到符合国家城市绿色照明规划设计的要求,即选用高效节能的光源,如紧凑型荧光灯、卤钨灯、直管荧光灯等灯具取代传统的白炽灯,使用高低压气体放电灯具、金属卤化物灯及节能高效、易于控制的LED光源,以及稳定性好、功率损耗低的电器设备配件。具体措施如下:
5.1道路、广场等照明
可选用高压钠灯及金属卤化物灯,道路照明要依据不同的道路使用等级选用合适的灯具,同时要注意灯光的控制模式,运用适时开关或亮度的调整来节能。在满足基本照明要求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彩色光。
5.2绿化(庭院、植物、草坪等)、橱窗、宣传等照明
可选用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在亮度、配光方式等参数上要合理,与道路、广场等照明自然过渡。
5.3对显色性要求高的场所照明
商业街、构筑物装饰面的照明灯宜采用钠灯与金属卤化物灯的混合照明方式。
5.4相对位置较高的场所照明
可选用低功率气体放电灯。总之,商住混合空间的照明设计应当以节约电能、杜绝光污染、健康安全地营造光环境为根本目的。在达到绿色照明标准的前提下,依照不同的空间特性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选择照明方式,力求照明效果与健康节能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高工LED新闻中心.国内照明设计现状与发展趋势[J/OL].百度文库,.
[2]李农.城市照明总体规划与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李铁楠.景观照明创意和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许晨.浅谈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夜景照明效果———以天津大悦城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一、照明节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照明用电量已占总用电量的10%~12%。按照国家提出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照明节电已成为节能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的照明节能潜力很大,一般节能方案均能达到节约20%~30%,即使按保守数量20%计算,全国节约的电能价值很可观。
照明节能不等于降低对视觉作业的要求或降低照明质量,也不能为节能而盲目增加投资,应把握“满足功能、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保证不降低工作场所的视觉要求的前提下,照度水平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照明质量评价指标,在保证照度标准和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照明系统中的能量损失,最有效地利用电能,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安全、维护方便,达到节约电能、提高照明环境质量水平的目的。
二、照明节能的具体方案
1、选择优质高效的节能灯具
要根据工作场所的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高效光源和节能灯具,既可降低电能消耗,又能达到较高的光照效果。
A、一般室内场所照明,优先选用卤钨灯、荧光灯或小功率的高压钠灯等高效光源取代普通照明白炽灯。只有在开关频繁或特殊需要的场合方可使用白炽灯,且宜选用双螺旋白炽灯。白炽灯泡的发光效率为7~20lm/W,平均寿命为1000h。节能荧光灯的发光效率为40~120lm/W,平均寿命为2000~3000h,一盏9W的节能灯可以替代40W的白炽灯泡。
B、高大空间和室外场所的一般照明、道路照明,应采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等高光强气体放电灯。
C、气体放电灯应采用节能电感镇流器或电子镇流器取代传统的高耗能电感镇流器,且电感性负载的荧光灯和气体放电灯必须安装电容器,补偿无功损耗。
D、选用高反射率高纯电化铝制底反射器的高效节能照明灯具。
E、推广应用发光均匀、波长一致、平均寿命长的节能型LED光源。
F、采用光传感器、热辐射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直接或遥控调光等照明节能的控制设备或器件。
2、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
为了保证工作场所良好的视觉条件,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空间尺寸、服务对象和设计标准,在国家规定(《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推荐照度范围内选择最适当的照度值。但应注意,在建筑等级和功能要求较低,或者作业精度或速度无关紧要时,作业面或参考面的照度可以降低一级。考虑作业面邻近周围的照度时,可选择其低于作业面的照度。
3、选用合理的照明方案
采用光通利用系数较高的布灯方案时,应优先采用分区一般照明方式。在照明容量大且有集中空调的工作场所,应采用照明灯具与空调回风口结合的方式。在需要高照度或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的场所,可采用两种以上的光源组成混合照明。
三、照明的控制和管理
1、充分利用自然光,根据自然光的照度变化规律,分区分组控制照明灯具的开与关。要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的控制点,每个开关控制的灯具数量不宜过多、控制范围不宜过大,以便管理和节能。
2、对大面积场所的照明设计,宜采取分区管理的控制方式,以增加分支回路控制的灵活性,避免浪费电能。
3、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定时开关、节电开关、声光控制开关、调光器等照明控制设备。公共场所照明可采用集中控制和分区控制相结合的照明方式,并安装带延时的光电自动控制装置。
4、室外公共照明系统,最好采用光电控制器代替普通照明开关,以利于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