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思想道德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即,教师提出教学主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理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一个阶段过后,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情景剧表演,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组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故事,展现出符合大学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养,需要时时刻刻在身边学习提高。
(二)校园文化活动多彩化
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可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术讲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学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礼诚信教育、举止文明教育、国学素养教育,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西部支教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去,提升自己素质能力。
(三)网络媒体模式新颖化
网络媒体具有高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内容大的优势。高校应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利用网络拓展德育空间,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颖化,更快捷更高效的进行道德素养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开设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法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通过教师对网络上大学生的困惑、疑难、心理障碍等进行有效引导和疏通。并加强网络德育教育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增加学生的网络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构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台,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避免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正面典型事迹身边化
对于正在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从高考的压力下面走来,使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多少感觉到进茫,这时为他们树立恰当的榜样,来引导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就显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说,将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学长作为榜样,在新生中扩大影响。这样,定程度上会带动很多新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五)结束语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载体。因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理论实效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大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通过理论引导和灌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修养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社会实践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效果自然也要大于课堂上书本的教授。因而,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作用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效果。哲学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只能算作无主观意识的一般人类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随着时展,各种新形势、新变化应运而生,给社会实践的实施造成了各种困难和压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应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缺乏有力的管理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指导相脱节。
2.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力量主要放在团队的精英实践上,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以学生自主分散进行,仅要求开学后上交一份实践报告,缺乏一定的指导和保障措施,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直接抄袭或下载论文报告,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发挥。
3.基地化建设难以推行
社会给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有限,特别是面对就业压力下,各企事业单位能提供一定的岗位共学生实践的很少。[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局限于公益服务、支教扶贫、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社会调查等,缺乏与所学专业的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结合,也影响了长效稳定的基地建设。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
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到得修养课的教学环节,是高校两课中的重要改革,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能够更有效的围绕理论教学实现育人功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把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两课教研室等共同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机构要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程的教学安排,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同时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办法上也应给予奖励激励措施提升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2、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引导
目前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和宣传仅在寒暑假前下发文件或通知,这样不利于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各阶段的教育主题相结合,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目的性和态度。应把社会实践的宣传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让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扩大领域和渠道,让学生多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3、加强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
结合专业所学建立一批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又能使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巩固上还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多下功夫。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空洞的理论知识演变为了易于接受的现实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81。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77
课程建设研究是国内教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2006年春,周碧荣教授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设计。2009年秋,教育部领导编写和使用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已经四次修订,是大学生必修课所使用的教材,在教学改革上各地均进行了很好探索与研究。学院围绕教材、教法,于建院以来坚持改革与探讨,在各级期刊发表了20余篇教改论文,为进行该课程总体设计改革奠定基础。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加大对教材的教法、考试改革,提高大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注重修养,必须进行该课教学整体设计。因此,该课程整体设计是呼之而出。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具体意义阐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对大学生人格、能力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该“课程设计”把传统的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分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大模块,扣住知识点、加大能力训练,对大学生理论上弄懂、思想上弄通、方法上学会,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此课程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充满生机和活力。课程设计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加大教改和教改活动载体的优化,将学生调查、传统教育、挫折教育、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教学实践系统打造了一个平台,使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与感染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此课程设计还加大了考试改革力度,将修养、表现、亮点、考勤、纪律等纳入成绩考核,更加突出个人能力的培养。
完善此课程整体设计,并且实施,能够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改革的档次。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有力地锤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学水平。课程建设的经验与论文于各级刊物发表,有利于宣传和推销学院改革,扩大学院认知度。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此课程整体设计解决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观的知识交叉现象,组合知识,分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个模块。
四个模块(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为载体)如图1。
具体表现模块是:大学生人生观(含绪论、理想信念、人生目的与态度);大学生价值观(含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传统、创造人生价值);大学生道德观(含道德传统、公德、职德、家庭美德);大学生法制观(含法律意识、公共生活、职业活动、婚姻家庭)等法律规范,贯彻以能力为本位,加大能力训练,实施教学。
此课程设计打破教材为中心教学观,突出能力目标定位,以大学生的这四观教育为基本教学内容,加上所用到的相关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立德树人;可以提高学习、交往、自律、心理等素质和能力,适应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能增强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的是非判断、自我约束和示范能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营造学校和社会道德环境;能激发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选择,策划成功人生设计;能学习掌握一般法理和法律规范,遵法守法,做维护法律尊严的模范。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
课程设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的必然,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策略:
第一,?n程内容设计。将该课程分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四个模块进行整合。
第二,能力训练设计。根据模块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求,加大和落实能力训练活动设计。
人生观模块:专题研讨“大学变化与适应”,能对大学新生在“转折与适应”中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专题研讨“对德才关系及立德树人看法”,学习“思政”课意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新形象;专题研讨人生观与大学生成才,学生能分析自身的现状,结合实际设计自己大学发展目标及措施。
价值观模块:“价值”理论学习与训练,一方面是革命传统讲座,提高对“核心价值”的灵魂主题、核心等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老区文化与我成才,使学生对老区文化有一定了解;演讲:“人生的价值”,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选择正确人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提出实现途径。
道德观模块:调查与判断校园中不道德现象,认识功德与个人道德修养关系,提出自身修养打算。还可以请企业家作创业与职业道德修养讲座,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认识,提出建议。
法制观模块:社会调查:调查收集守法违法正反案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组织一组关于“劳动法”、“婚姻法”方面案例,课堂讨论、学法,能掌握《劳动法》《婚姻法》等基本规范。开展“学法律、析案例”的比赛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带头学法、守法并运用法理分析一般案例。
第三,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进度表设计”,(于教法、活动等载体予以落实)如表1。
第四,课程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理论素质的高低,通常是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的。他们的整体素养、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就很难通过考试展现出来,为此一系列考评改革的实施,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实践,使学生考评贯穿于整个学习全过程。
这门课程分为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课堂纪律表现、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专题调研、汇报材料、学习心得、善行好事。期末注重对能力目标实现的综合考核。带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放问卷调查,使教学有针对性;优化各种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结合有趣的活动完成相关作业,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特色与整体教学效果
本课程设计改革特色鲜明:一是理念富有特色,体现以德为首的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本位课程观、以能力为本位质量观等;二是设计富有特色: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能力目标、模块设计、能力训练设计、进度表设计、考核设计等,将教学做结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68-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不仅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还要解决大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一、实践教学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践教学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内化和外化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之根本。通过实践教学,一是可以将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二是可以使受教育者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诸行动,很可能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么修养就失去了意义,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2.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者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德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德育课程的设置正是力图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塑造人良好品行的教学目的,这与德育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对于教育者来说,保证课程教学目的的充分实现即是保证德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但使课程教学成为纯粹的理论说教,而且使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检验,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的了。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应采取的模式
要想使实践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必须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层次的有机组合。
1.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是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教学中也应当强调实践教学,以使外在灌输与内在接受达到统一。课堂实践的具体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例如,教师根据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举出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推荐代表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小组交流看法。然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上交案例分析材料。
2.校内实践。校园生活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实践教学最直接的教育资源。校内实践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校内调研活动两种。社团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团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报告、读书活动、论文评选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品格。校内调研活动则应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调查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引发思考。
3.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在层次上必须从课堂、校园延伸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型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践行型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行为体验性实践活动。”[1] 如我们近年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九一八纪念馆、儿童福利院、省博物馆参观、到敬老院、动物收容所进行服务、到社会上进行法律宣传、暑期进行社会调查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论文摘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重新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
我国高校扩招之后,计划体制下的大学生高就业率不复存在,就业问题逐渐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创业教育成为国家行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面向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应该不断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研究,为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服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与此相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则是提高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更好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顺利达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教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则是围绕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深入认识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设计
创业是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在国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要通过就业观的调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创业者。[1](P.159)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则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章中都应该渗透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的教育,系统讲授创业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一)绪论部分内容设计
绪论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创业素质,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可安排在第二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形象塑造三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以下问题:第一,创业素质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必要准备,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这些素质有助于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技能、人际协调等各种能力,都与大学生成才目标息息相关;第三,创业形象是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之一,重点从形象塑造方面去分析创业者的形象。
(二)第一章内容设计
本章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重点阐述创业理想及其实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创业理想,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主要安排四个主题:第一,创业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创业理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创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部分,大学生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进行创业,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创业活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给学生分析创业的风险,打好预防针,增强学生对创业风险的抵御能力;第四,创业理想的实现。
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在教育学生树立创业理想的同时,又对创业理想实现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第二章内容设计
第二章主要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可以重点讲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爱国情怀,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那些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爱国理想,勉励学生努力寻找创业与爱国的最佳结合点,在创业活动中践行爱国主义;第二,梳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传统,从中发掘一些创业思想和创业教育素材;第三,梳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的创业精神;第四,如何弘扬创业精神。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创业教育,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摆脱以往抽象阐述的弊端。
(四)第三章内容设计
教材第三章主要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而可以结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分析创业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创业对于拓展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创业者面临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围绕五个问题进行:第一,创业对拓展人生价值的意义;第二,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第三,创业者的人际环境、人际交往;第四,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进行创业;第五,科学发展观对创业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创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五)第四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基本原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结合道德教育来进行,分析创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切实履行。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渗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创业者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从中精选一部分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具体规范,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第二,创业者的荣辱观,教育学生以创业为荣,以满足人民需要为荣,以成功创业者为榜样;第三,创业者的基本道德素质,尤其是对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第四,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道德教育所开展的创业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的道德素养,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自觉遵守各项道德规范。
(六)第五章内容设计
第五章主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创业活动与社会公德密切相关,创业活动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创业者自然应该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本章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创业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着重讲解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于创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二,公共生活道德失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此处重点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化认识;第三,《环境保护法》对创业活动约束与规制,当前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自然要渗透创业教育始终;第四,网络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创业活动离不开网络空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空间,需要切实遵守。转贴于 (七)第六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相关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分析职业道德及法律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家庭生活对创业活动的支持,重点讲解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职业道德,分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三,创业观教育,强化创业意识;第四,创业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业环境的优劣,明确创业风险,作好心理准备;第五,创业者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教育学生兼顾创业与婚姻家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八)第七章内容设计
本章主要进行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教育,因而结合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法治意识,主要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第一,创业者所处的法治环境,分析我国法治建设和创业活动的辩证关系;第二,创业者应该具有的法治观念,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观念有合理认识;第三,国家安全与创业,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坚定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信念;第四,创业者的法律修养,在处理创业纠纷时能够讲法律、讲程序、讲证据、讲法理。
(九)第八章内容设计
第八章主要进行法律制度教育,包括宪法、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讲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创业者的权利维护,重点讲解宪法、民法和刑法;第二,民商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三,行政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四,经济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五,刑事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这些法律规范与创业活动的启动、运行、调整密切相关,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具体法律规定,以具体法规为导航,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创业者。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手段,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学方法要始终围绕有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讲授法。讲授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讲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教育,开展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确创业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第二,讨论法。讨论是讲授基础上的延伸,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创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认识,探讨道德理想、法律理想和道德实践、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增强创业者践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案例法。案例是理论的动态呈现,引用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尤其是本校校友创业的先进典型,从中概括出他们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即创业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 大学生
一、前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影响和决定着国家未来法制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大学生法律意识,即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的反应形式,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行动。简言之,就是大学生对待法律的心理态度和自觉遵从的表现状况,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本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在此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项统计和分析。
二、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
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是: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对司法威信认同偏低;法律态度不稳定,对法律规范的信仰程度不高;法律认识和行为表现反差较大。
1.我校大学生法律心理状况
我校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总结起来就是:对法律的心理认识比较明确,但对法律在现实中的公正性认识信心不足。87%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是化解矛盾的杠杆,是人们行为的标尺。大学生群体对打官司表现得极为镇定,71.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很正常的事情。但对我国当前法治状况的认识还不容乐观。他们当中,对“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肯定回答率仅为28.6%,在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认识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存在认识偏差,有24.3%的人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太遥远,不能及时从走上歧途的同学身上吸取教训。
2.我校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掌握不够,内涵理解还不全面。93%以上的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有一定了解,对于“违法”和“犯罪”的概念,75%的大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的掌握还比较模糊,56%的同学还不知道《民法通则》是我国的一部现行法律,对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的认知也相当模糊。在近几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中也反映出许多大学生法律常识不足,基本概念不清,基本理论掌握表面化,针对案例分析不到位,甚至认识错误,等等。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使他们在实践中很难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容易造成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脱节。
3.我校大学生法律态度现状
从统计数据看出,我校大学生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法律渠道解决的占82%以上,这就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比较明确,对待法律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在法律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又表现出法律态度意志的不坚定。如答“你的亲人或同学朋友有违法犯罪行为时”,只有46.7%的同学选择检举反映,还有45%左右的同学选择“与己无关”或“假装不知”;在“在择业过程中,你会根据需要毁约吗”的回答上,还有64%以上的同学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便撕毁就业协议,这些回答表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还有不健康和阴暗的一面。
4.我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法律的功能认知比较清楚,但是对法律的信仰程度还不高,对某些问题的判断还带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在回答你评判是非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时,被调查者选择道德的占58.5%;在回答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仅占26.5%,可见我校大学生还存在重道德、轻法律的意识倾向。在对“私了”和“寻求法律援助”上,还有48.5%的同学选择“在私了不成的情况下才依靠法律”;在回答“你对大学生替人考试收费的看法”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判断标准不清,把违法和违纪现象看的很平常,缺乏起码的诚信和荣辱观。
针对以上分析,说明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状况是好的,广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建设法制社会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但从法律意识的结构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法律心理脆弱,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存在消极与偏激的认识;法律知识不足,对法律现象与法律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缺少运用所学法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出现了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法律态度不够成熟,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高等。
三、推进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提高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是高校贯彻高等教育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大学生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以道德教育为主,一本教材包括了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及行为规范培养和法律素质培养三部分。法律部分的内容浓缩为新教材的第七、八两章以及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框架内对全体大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驾驭相对庞大的内容体系,是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首要矛盾。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寻求破解之道,笔者根据调查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按需讲授。在调查中发现,我校67%以上的学生都明确表示对法律知识感兴趣,而且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增长法律知识。但由于课时的有限和教材内容的庞杂、抽象和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最关注的法律问题首先是宪法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犯罪与刑罚的相关问题(如正当防卫),婚姻、继承问题等;其次关注点也由于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有些同学关注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有些同学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犯罪问题。要让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因此,应该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乃至步入社会后)最为需要的、最为关注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结合生活,对庞杂的法律知识体系进行取舍,做到知己知彼,按需讲授。
第二,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法律条文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和“填鸭式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方式,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融进鲜活的现实之中,将法律还原到生活中去,这不但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理论的冲击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信服法律,并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我们的调查也证明,学生非常喜欢和希望能在课程中展开实践教学,89%的学生认为组织实践教学很有必要。法律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如观看法律视频、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参观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或竞赛活动等。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念的最明显的教学活动。目前,我校课程考核一般采取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期末笔试成绩的计算方法,但是这种考核模式显然不适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还要求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促其达到‘知行合一”。如果采用上述课程考核模式,其结果是导致考核只停留在对道德认知、法律知识的考核上。因此,我们要积极改革考核方式,拓宽评价思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9.
[2]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12).
[3]曾玉珊、吕斯达.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9).
[4]余航.法学素养的初步淀积―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5]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北京大学的探索与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6]辛金钦.新疆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0,(5).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一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旨在对大学生开展“三观”、“三义”教育。这门课程的性质就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等特征。而如何增强“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1.1 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宗旨
为了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课程方案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能背离这一宗旨,而是要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服务于这个宗旨。
1.2 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其传统的模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单一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学校创新型人材的培养。
1.3 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到职业院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对与自己职业生涯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治理论普遍不感兴趣。从而在心理上排斥这门课,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也就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课堂上经常心猿意马,听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分心,导致上课说话、逃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现象频频出现,第二、高职院校学制短,只有3年,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取“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和思维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对于“基础”课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或者说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都要以切实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为目标。否则,不但不能使教学本身摆脱被动局面,而且还要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最终甚至危及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任课教师存在着对学生思想状况缺乏透彻的了解,因而造成了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的问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仅仅局限于围绕教材泛泛讲述一遍了事。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围绕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核心,把突破学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学改革中的突出课题认真解决。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会随着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而变化发展,因而教学中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处于动态中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要求,在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思想工作溶于教学之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需要教师动脑筋、耗时间、花精力,不计较个人得失,确确实实地付出艰苦劳动。教师如果没有这种锲而不舍、以苦为乐、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了解学生,不可能称为良师益友,也不可能取得实效,更不可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2.2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原则
求新求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突出的特点。如果一个教师始终以一个固定模式授课,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极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新颖独特、多方位、多视点、多科学渗透的教学方法
2.2.1 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法,简单直接的去地灌输正面的思想观点,往往不注意教学艺术和方法,上课脱离学生思想现状,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觉得乏味、枯燥,课堂内容根本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其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精心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2.2.2 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针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在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时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进行。在艺术类院系上课时,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德艺双馨”;在理工科院系上课,针对学术界出现的某些伪造实验数据、制造学术泡沫等学术不端现象;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现象;在工程技术活动中,“豆腐渣”工程以及出于急功近利目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利用网络犯罪等。引导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刻苦钻研,力戒浮躁不专,发扬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
2.2.3 采取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课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从而把有关的知识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具有生动性和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通过教师精心选取的多媒体资料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可以在无声中激励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难以达到的。
2.2.4 灵活考试方法,改变考核机制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教师业务能力;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70-02
师德建设不能简单认为,仅仅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是建立在高校教师业务能力之上的思想道德的综合素质。因为,作为教师若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即使思想道德素质再高,也难于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若教师业务能力非常强,但思想道德修养欠缺,也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一、师德建设中“学高为师”的实践
“学高为师”向教师提出了所从事的业务方面的能力要求,它包括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功底,科研能力等内容。因此,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是确保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工作。(一)以教学科研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时代要求,必须要求我们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学院先后修订出台了一系列系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文件,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奖励力度,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之中,并紧紧围绕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有关课题研究。从2003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中,主持和承担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2007年重点及规划课题及省厅级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精品课4门,取得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院建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业和2个省级优秀试点专业;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以及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0余项,获得陕西高等学院科学技术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以及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学院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教育研究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等多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研究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二)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安康学院是2006年2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从2003年来,学院以学院升本为契机,狠抓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学院修订了职称评定办法,并补充了教师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待遇支持,正确引导教师积极申报高级职称,并鼓励有实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2003年,已有46人晋升为高级职称;有7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当前,学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在作考研准备;中老年教师都在自己的业务范围中,成为教学的骨干和科研的带头人,并不断取得新成绩。正是这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支承,学院取得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放松思想道德建设。教师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作到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因此,学院在抓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同时,不放松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对业务能力强,对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不重视的教师,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帮助。2003年有2位中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在业务能力达标的情况下,但由于敬业精神的问题,未能获得学院通过;2005年有3名硕士研究生,由于思想上对教学管理不够重视,出现了考试监考迟到现象,学院以文件形式在学院进行通报批评。当前,学院教风和学风井然有序。两名中年教师从中吸取教训,全心投入教学工作,成为学院的骨干教师,并取得副教授资格;同时,所受批评通报的3名研究生中,有2人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的主讲人和省厅级科研项目的主持人。
二、师德建设中“德高为范”的实践
“德高为范”向教师提出了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必须具备的思想要求,包括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切内容。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是确保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作。(一)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铸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学院地处陕西最南端的秦巴山区之中,文化经济相对都较落后,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教师待遇,而且在2003-2006年学院升本过程中,是举全校之力来建设校园。正是这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铸造成安康学院的升本精神。2003年来,学院涌现许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获省级师德先进单位1个,省厅级创佳评差先进单位5个,省师德标兵2人,省青年师德先进个人2人,市级十佳青年2人,市教书育人标兵和市级优秀教师10余人次等荣誉。(二)以正确的人生观,倡导快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学院教育质量的提高,科研实力的增强,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之上,而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人生观的感召力。学院教师正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环境相对较差的条件下,紧紧围绕教学和地方建设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克服种种困难,促进了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2003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摸竞赛、电子大赛、英语竞赛以及中文写作等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省大学生“高等数学”、“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中获得30余项奖;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成绩连年列全省前列,出现了多个宿舍学生全部上线的可喜成绩,考研取得新突破。同时学院也获得省厅级文明校园的称号。(三)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忽视业务能力的要求。高校决定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学院在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始终强调教师业务能力的基础作用。在全院评优、评模和教师职称评定中,做到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同考评,二者缺一不可。2003年来,我们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有1位申报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由于业务能力的科研论文中的问题,未通过学院的评定;2006年对1位硕士研究生,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较弱,经帮助仍无法适应教学工作,对其进行转岗。现在这位中年教师也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和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取得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1项陕西高等学院科学技术奖,所发表的科研论文也被《SCI》收录,已成为在学科方面较有影响的副教授。
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建设的认识
师德建设是建立在教师业务能力之上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教师业务能力提高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强调科研工作但不能轻视教学工作。当前,高校教师都注重科研工作,它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知名度,而且可给教师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但若仅强调科研而轻视教学工作,必然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育部[1]提出:“教授和副教授在两年内,不上讲台,将由教师系列转为研究员,不在享受教师待遇。”2004年,我们对我校的教学情况进行统计[2]:在我校主持或承担的省厅级科研项目课题中,教学科研项目占所有课题的25%,也是课题来源的重要方面;而且在我校获得的省厅级科研奖项中,教学研究项目占所有项目的58%,是所获奖最多的领域。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开展研究,积极申报教学研究课题,用课题推动教学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二)重视学历提高但不能忽视实际能力提高。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学院发展的必备条件。但若仅仅为了提高学历而忽视实际能力提高,很不利青年教师的成长。2004年,我们对我校的科研情况进行统计[2]:在我校主持的高水平的省级科研项目中,教授(非研究生)占到学院的66%,在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中,教授(非研究生)占到学院的75%。因而,我们说,提高学历层次与提高科研能力应协调一致。青年教师在学历进修中,可结合课题开展学习研究,这对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大有益处。(三)增强科研实力但不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科研实力的增强,利于学院的影响力的提高。但作为地方院校,必须考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样能密切学院与地方的关系,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我校所主持的省、厅级多数项目研究课题,都是围绕我区――秦巴山区的生态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展开。这些项目的展开,不仅增强了我校的科研实力,而且还利于学院特色的形成,显示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学术优势。如我们提出的《中国自然“国心”旅游品牌》和《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设想》,得到人们的认可[3]。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作者简介:赵临龙(1960- ),男,西安人,本科,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现为安康学院工会副主席。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建高.是教师就要上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6.8.30(2)
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法制。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法制教育不仅要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
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杀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诚然,不少同学会认为。这确实叫安全,但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认为,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有了这样不安全的思想,要平平安安地一辈子做好人,那是很难的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体格的人,如果他沉溺于不良书刊和网络游戏的精神鸦片,天天吸、处处吸,甚至课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墙泡吧熬个通宵;如果他过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无端寻愁觅恨、疯疯傻傻、痴痴狂狂,甚至争风吃醋结恩怨,冲冠一怒为红颜。这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安全问题。有了这样不安全的行为,要踏踏实实地读好书,一帆风顺地读到头,论文参考那也是很难的
亦或是行为安全,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臧克家先生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着的躯体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残缺的产物吗?这种“产物”充其量只能是没完没了地吸取消化父母亲血汗的机器,只能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物。生命如此,何其残酷.
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一类人群,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做人是最大的学问,也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提高思想到德修养关系到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识地努力。多涉猎一些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每日三省吾身,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或者与人交往中存在诸多问题,范文参考网每天都这样强化,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