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应用化工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化工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化工技术

第1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一)实训教学体系结构不完整。传统的实训教学体系一般由教师讲授或演示、学生动手、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构成。在教师讲授或演示环节中,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要点操作设备完成实训内容,由于学生未对实训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在教师讲授时听不懂、提不起兴趣;在学生动手环节,学生对实训内容不深入了解,便照着实训资料上的文字内容去做,或模仿别的同学操作,往往会导致实训结果失败;教师评价环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训报告,而学生缺乏对实训内容及结果的思考,就在实训报告上把实训的文字内容照搬、把结果填上就交给教师,这样的实训教学体系结构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缺乏积极性,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实训教学不够切合实际。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及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应用化工实训教学内容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例如,用传统的玻璃仪器和药品合成乙酸乙酯等,大多数学生搭好仪器后就坐在实验台前等待反应完成进行后处理,在整个过程中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足,学生将实训项目当做应付了事的学习任务对待,实训效果自然不好。此外,实训的内容不够贴近实际生产,如合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练习涉及的设备不够多,学生实训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如乙酸乙酯的合成中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玻璃仪器,而实际生产中,化工产品的合成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反应釜之类的大中型设备,实训操作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大中型设备的感性认识缺乏。

(三)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期末考试一般为笔试或者统一做某个实训操作内容,根据实训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实训注重技能的特点,实训课程成绩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也不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有部分学生感觉平时成绩很容易得到高分,就降低了对期末考试的努力程度,反而容易滋生“混”考试的心理。由于学生入学分数较低且差异较大,而实训评价方式缺乏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对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进行全面技能水平评估,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能力进行判断的确切依据,教学时容易出现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

(四)缺乏情境式实训教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在培养贴近职业实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培养的环境莫过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多数情况下,这一环节会被安排在专业实习期间(一般为2至4周时间)。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尚未在实习情境中得到技能锻炼,实习就即将结束,这样,实习效果和情境教育将会打折扣。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一)项目引导实训,完善实训教学结构。为使学生在实训开始前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对实训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即把实训内容作为一个项目,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独立项目小组去完成实训项目,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实训成绩作出鉴定。项目式教学环节如下。1.项目设计。由学生根据项目题目预习和查找相关项目资料,设计项目的实施报告并提交教师修改。例如,在《表面活性剂》这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训教学中,教师把“肥皂的合成”作为一个项目,让学生项目小组去查找相关的实训资料或者认真研读实训内容,写成项目实施报告提交教师修改,实施报告中包括项目所需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项目岗位组成、小组成员分工及实施过程等。2.项目修改。教师修改学生提交的项目实施报告并与项目小组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经修改后形成最终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3.项目实施。学生根据修改好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训。实训内容由项目小组协调分成不同的工艺岗位,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记下实训数据和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做好记录。4.项目评价。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并给出实训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查找、物品准备、仪器设备的调试等)、项目分工合作情况、项目进展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并总结形成项目最终报告的能力。

(二)项目实训教学侧重“实际、实用、实践”的学习情境。通过项目实训从而实现产品的合成,并基于产品的合成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岗位环境,在情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项目实训技能要点,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豪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如以合成肥皂为例,由原料的准备、皂基合成、盐析、皂基分离、混料、均质、熔化、加香、成型、包装组成整个工艺流程作为一个模拟生产的实训项目,项目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艺流程岗位。每一个工艺步骤在实训项目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对应的生产岗位有哪些,在项目小组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实训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岗位工艺操作技能,主动思考和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难题,并逐渐形成化工工艺流程的观念。学生不仅能在模拟生产的学习情境中逐步构建满足专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还能真实地体验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等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体验面对新的项目时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种迁徙能力在将来职业中的重要性,让项目实训教学有了较为真实的载体。

第2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课程改革;高职教育

2014年11月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将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我国经济将从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转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在中高速增长阶段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新常态经济下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其劳动力市场对从事简单操作性劳动的普通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大,相应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由经济的转型所引发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已经在毕业生的就业方面有所显现。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高职院校的改革不可避免,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进行课程改革至关重要。

1新常态经济下对高职教育要求的转变

1.1新常态经济下“企业”人才需求的转变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关键正从速度向质量转变,企业的投资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是要产业升级,这就需要更高、更复杂、更先进的技术支撑。对于化工类的企业,更加绿色化、环保型的产品和工艺,更加自动化的生产设备,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将成为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消费要求,现代企业产品生产出现批量少,品质要求多变,品种变化快趋势,甚至很多企业出现跨界发展的趋势。这些变化都对企业员工提出更高要求,培养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事情。

1.2新常态经济下“学生”对教育需求的转变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新常态经济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不必一毕业就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可以有更大的空间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工作”不再仅仅等于“挣钱”。2015年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对广东省833名化工类毕业生(毕业1~3年内)的调研表明,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这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从职业发展的长远眼光看待就业。然而,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标依然是“从学校到工作”,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一代乃至未来学生对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将培养目标转变为“从学校到生涯”,也就是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整个职业生涯奠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目前的职教目标主要关注工作要求、雇主要求,而未来的职教要求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2新常态经济下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及途径

新的产业结构、新的经济结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要求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的双重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性的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

2.1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建立毕业生资源库,成立毕业生专家组

“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非眼前的就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专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资源库,并从资源库中筛选出具有职业发展代表性的毕业生,成立了教学改革建议和评价专家组。从2005年招生到现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拥有9届毕业生。毕业生分布在各个行业,分别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其中一些毕业生已成为各单位的骨干,还有部分晋升成为主管、经理,也有一些自主创业,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不同的毕业生拥有不同工作经历,而他们的发展历程,正反映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他们职业发展中能力的优势和缺陷,恰恰反应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优势和缺陷,以此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的调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另外,与其他企业、行业专家相比本专业的毕业生对专业更有感情,更愿意帮助专业发展,也对专业的优、劣势更有体会,更有利于推行适宜专业自身发展的改革。以下即为两位长期合作的毕业生。

2.2应对就业需求变化快的趋势,构建“动态型”课程体系

新常态经济下,企业岗位需求变更更加频繁,技术更新也日益加快,人才专业技术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特别考虑了人才需求变化的特点,设置了核心技能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应用型课程灵活可变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支撑,搭起整体框架,这类型课程称为结构性课程,相对稳定。除此之外的应用型及能力拓展型课程,则可根据区域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当非结构性课程变更时,相对应的结构性核心课程中的知识点也将进行相应的增减,以保证专业技术体系的连续性。动态型课程体系的建立可应对逐渐频繁的就业岗位更替,以及企业的技术升级,充分满足新常态经济下就业结构变化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图1即为“动态型”课程体系设置图,其中外层的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而增设的,如为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增加化工自动控制、电工技术基础,为适新常态经济服务业的发展、提升需求,增设选修课程如化工仓储管理、化工产品营销等课程。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麦可思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离职原因排名前三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资福利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企业所能提供的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空间大、工资福利高的岗位或职位,均对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提出较高要求。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性,不仅需要设置综合型、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下面以《化工分析》为例介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

3.1工学结合,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综合能力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环境是知识和能力的来源,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十分重要。《仪器分析》课程整合各知识点,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设置成相应的项目。如“气相色谱法”的学习中,根据茂名本地企业以石化类为主的特点,归纳形成符合企业真实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气相色谱法测定多环芳烃类混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在这个项目的学习中,首先布置学生去就近的企业参观了解色谱法的分析的方法及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认识学习任务,学习结束后再安排两个半天的时间让学生去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完成样品检测,以“工学交替”的模式完成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学习任务。

3.2项目驱动,抛锚式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抛锚式教学方法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例如《仪器分析》课程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学习中,根据现在水源重金属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及新闻事件中云南废弃矿山中镉污染当地水源的问题,设置“原子吸收法标准曲线法测定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铅、镉含量”的检验项目,以项目驱动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原子吸收测定水中重金属污染物项目中,利用休息时间,让学生亲自去茂名市小东江排污口体验水污染状况,提取污水样品。(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例如利用什么方法去测定重金属污染物含量的问题。(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此项目中,教师提供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包括污水分析案例,重金属测定国家标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使用说明,原子吸收使用演示视频的网址,等等,其余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资料由学生自行查找取得。(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此案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实施方案,按方案进行实际操作,操作错误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正。(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此项目中,教师和企业辅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记录各组学生的表现,并打分。

作者:王春晓 张燕 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文娟,吴晓义.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4(9):30-35.

第3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都是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之后学生按笔记或教材去操作,整个过程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导致实训原理难以经过思考而理解消化。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将实训的名称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名称去寻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将不同的实训资料经过思考、整理、归纳综合写出实训步骤内容,并合成自己的产品,完成自己得到的项目,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写成实训报告上交;其次,教师将标准的实训内容讲解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让学生将实训内容操作一遍,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专业实训技能得到提高。

    二、自编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教材

    对于实训教材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目前已自编一套适合该学院化工类高职生使用的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删除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训内容,并根据当地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及学生生产实习,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生产,这样就能使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例如,广西河池金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为2-甲基-5-硝基咪唑,而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常在该厂进行生产实习,那么在精细化工实训中可增加“2-甲基-5-硝基咪唑的合成”实训。首先在校内实训室中安排学生合成2-甲基-5-硝基咪唑,通过合成实验理解和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然后带学生到该厂实习,安排不同的操作岗位,让学生轮换岗位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同时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特别是单元操作有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实训室试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或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训的教材,由于设备本身是根据尺寸订购的,故实训教材也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针对化工原理实训购买的指导书与实训室现有设备在参数、构造方面有一些出入,故对于此类实训指导书,应在购买指导书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或根据现有设备自编校内实训指导书。

    三、采取“双考核”的实训考核方式

    在过去的实训考核中,大多是实训任课教师依据学生所上交的实训报告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鉴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实训的考核不仅应涉及学生,也应涉及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实训改革思想,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一,对教师进行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实施以抽查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的方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具体形式是:每个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若所抽取学生实训90%能够正确地完成整个实训操作,则该指导教师合格,否则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方面的能力。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实训操作掌握与否,除根据实训报告的数据进行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及成果的鉴定。学生考核成绩分为操作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和产品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核是把实训项目分解为具体若干个操作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学生边熟悉操作内容边操作,反复进行直至操作考核合格;产品考核是指对学生实训操作得到的产品进行鉴定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等级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考试至合格为止,最后由操作考核成绩和产品考核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后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又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也请教教师,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第4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实践教学

1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应着重传授“操作性学问”,培养学生“制作的智慧”,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内涵建设时,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当前企业及各类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时也为积极响应国家教委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实训综合能力的号召,结合我市迅速发展的化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研究

2.1认识实习。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工厂、企业去感受一线的生产环境,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行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一个职业角色中或准职业角色中。让学生以辅助工和学徒工的身份来充分感受、体验行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行业的广泛认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物质”基础,促进教与学的进行。通过“学前实习”,学生对生产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种规格类型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和体验。正是如此,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上就不再是空洞的假想和盲目的想象。而是对各种术语、概念、定理等的理解、掌握都能建立在具有各种真切形象的“物质”基础之上。另外,在知识的传授上,原本空泛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内涵丰富起来,教师跟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变得轻松自然,进而师生活动能够同步进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2系统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未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对普遍规律进行阐述,尽量找学生喜欢并且易懂的语言去启发感染学生,拓宽学生思路,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2.3实训。

实训实习是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训教学中,采取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的方法。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商业及应用软件包来模拟仿真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我们采用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学仿真中心联合研制的化工仿真软件,单元操作涵盖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间歇釜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等,以及全流程开发试验,如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流程等多个方面,在实训室以边讲边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停车及事故处理。通过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保证了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DCS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2.4综合实验。在学生完成了理论学习与相关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一周的综合实验,在综合实验室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师安排实验题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提出所需的实验原料及器材,组装实验装置,探索打通实验流程,制备满足要求的产品。通过综合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关键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学生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以及实验室设备情况,学会了设计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5生产实习。高职教育既要有别于本科教育,又要不同于技能培训;既要改革传统模式,又要体现技能主线。为此院、系领导非常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每年都对我们系学生的生产实习作了详细的安排。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够虚心向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通过实习了解了生产车间的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规格及对能源的要求,了解了各产品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生产原理、工艺操作规程,产品的工艺指标、操作指标及工艺生产过程,了解了各产品生产过程的主要设备的结构及其操作情况。

2.6毕业设计。在改革和创新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大前提下,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时,我们要求学生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研究。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报道,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好的见解和主张等,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充分占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分类整理。特别是对自己选题有用的方法、重点标记其见解、主张和数据。在研究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自己的材料与方法,设计研究实施方案,安排实施计划。在设计方案时有创新,并要分析方案实施时预期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进入实施阶段,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安排实验时间,有条不紊地完成研究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此过程要求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动脑分析,详细记录,很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或发生突发事件,头脑要冷静,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观察时应注意系统、客观和准确的记录并撰写论文。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中的工程设计和专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及深化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提高了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5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改革 应用化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88-03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素质技能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理论扎实,能力突出,职业素质优良”。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不同于“轻理论、重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强理论、重研发”的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虽然我国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还不长,但近年来各地各院校都在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改革成果正源源不断涌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该院石化产业链(钻、采、炼、制、销)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有着20多年的办学历史,承担着为行业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本专业年均招生150人左右,生源来自全国,在江苏省同类专业中规模最大。近年来本专业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实施“四个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其目标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高职人才培养要素的正确定位及有机协调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行业区域优势等特点,并遵循化工高职教育规律改革的成果。

“四个三”即:三个导向、三个融入、三个平台、三能并进。

三个导向: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化工生产运行岗位群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

三个融入: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

三个平台: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形成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体系。

三能并进: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并进的方式实施。

二、“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三个导向”是本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立的依据

石油化工行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化行业将重点发展三个产业带,即沿海石化产业带、沿江石化产业带、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扬州市地处沿江化工产业带中部,东承沿海石化产业带,北接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西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临苏锡常镇化工产业园,境内有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明显。扬州及周边地区拥有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近400家,许多大型石化企业都坐落其间,形成了以油品、烯烃、芳烃、氯碱、聚酯、农药、医药等为主的石化产业群。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化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条件,必须充分利用。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决定了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须坚持“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工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设置定位。

根据这一专业设置定位,近年来我们深入分析扬州及周边石化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优先选择了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扬农化工集团公司等数家骨干企业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委员会,全程参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解决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弊端,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以本专业目标岗位(群)中的化工生产总控工为主,兼顾产品分析、工艺管理、生产调度、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生产及安全管理等,进行岗位调研,全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本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本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系统完善的“基于化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见表1。

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不仅安排了许多职业基础和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还安排了人文知识、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等课程,这些课程无论从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上都是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设立的,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更强。

(二)“三个融入”渗透到核心课程内容选择和师资素质规范过程之中

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为石化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宗旨,“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即充分进行“三个融入”是本专业近年来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建由区域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本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对新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学习领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情境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内容(“项目化”课程),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增强职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例如,化工产品合成学习领域共设立了十四个学习情境(章节),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化工产品合成项目(任务),产品范围覆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染料、农药等众多领域,每个产品以一个化工合成“单元”理论知识为主要支撑。这些合成“项目”选择自企业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进行学习内容编排,突出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的融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我们特别重视能够适应新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采用送外职业技能培训、赴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锻炼、自行开发实践教学平台及积极开展横向科研服务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都从周边大中型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内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广泛的校企互动,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带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另外,近年来我们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企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除在师生教、学行为中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外,还在校园内、教学楼及实训室内外进行环境布置,充分营造企业式的工作与文化氛围,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更加贴近。

(三)“三个平台”为本专业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

在新课程体系设立和“项目化”课程改革推进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实施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载体相配套。近年来,本专业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三个平台”)。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共有8个实训基地(见表2)50多个实训室,总资产达1200多万元。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国内首创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完全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平米,高10米,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技能综合训练。

此外,本专业还在扬州化工园区及周边行业企业中选择相关骨干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厂中校”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通过校内外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的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体系,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实施需要,切实强化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三能并进”确定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行动宗旨和质量评价指标

本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六学期的专业学习,最终要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兼备的目标,学生毕业后不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较强的职业迁移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

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获得必须是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每一门学习课程和每一项学习任务之中,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行动宗旨。除了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项目化”课程内容改革及多样化技能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中需要进行有效设计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和人才质量评价过程的贯彻也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教、学、做一体,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整周形式安排的纯技能综合实训环节,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培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外企业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三种能力”并进提升。

近年来,我们还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对“三能并进”宗旨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结合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总之,近年来通过努力实施“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以扬州及周边石油化工行业及企业为依托,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体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生产型、职场化、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着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能并进,为石油化工制造一线培养适应生产操作、运行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逐步形成。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其成功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 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2]张光跃,张 萌.基于产业和行业链的高职专业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2012(22)

[3]王晓江,殷锋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9)

[4]黄秀川,王 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5]李 鹰.高职化工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6]谢丽辉.“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7]岳贤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9)

第6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工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0-01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需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的同时,要把培养化工人才的起点提高,从根本上培养高技能型化工人才。另外,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校外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促进全面性人才培养。具体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

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的一个步骤,课程改革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反应了企业岗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也是高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涉及到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多,但是每一个院校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可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对书本理论知识比较注重,而不注重实践知识,同时整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练习不紧密,课程模式仅仅停留在基本概念的层面,不能做到学习和社会相结合,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把高职院校的特色彰显出来,这就需要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选用人才的需求。

2.是促进学校就业能力提升的保证

就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的招聘中,不仅对其成绩和思想道德进行考察,还比较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做的社会实践工作,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放在招聘人员的第一位,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大学生加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改革促进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对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3.与高职化工人才的基本定位要求相符合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产品升级和更换的速度比较快,产品的结构和性能向技术和功能更高方向转化,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必须要加强对高职化工人才的培养。社会市场发展的快速化加剧了化工专业的技能型创新,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需要建立知识性、复合型、技术型相结合的人才,满足企业化工人才定位的要求。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对策分析

对高职院校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在社会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要培养高品味的学生,同时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和企业适销对路的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企业挑选人才的需求。在改革的期初要进行目标确认,依据规定好的路线进行培养,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促进改革实践的成功。具体改革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就业为导向,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改革和培养目标

对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进行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建立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的目标,要把改革内容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校企合作,还要把各个学校发展的基本校情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更好地培养与企业相适应的学生。改革目标建立的途径有三种:第一,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标准和基本层次。第二,学校要在行业中寻找“订单”合作的单位。通过单位的寻找,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和目标,这样更有利于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第三,要邀请代表性强的企业领导参加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制定的讨论组,慎重制定专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和实践相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的好坏与院校教学具有很直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制定较好的目标,不可以草率行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主要是为技能和技术服务的,教学课程的内容宽度基本上取决于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标准设计授课内容,把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果断删除,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实践教学知识。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习的实际是对那些本科院校知识的压缩,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多,教学内容注重于完整性和系统性,与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作为基本核心的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进行适时改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严格依据工作过程所需求进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3.对基本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都有实验课程,但是各个类型化学的实验中缺乏相互应有的联系,同时实验内容也不具有综合性,所有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能够把上述课程相互综合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和方法设计上,要把能力目标凸显出来,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化工人才任职的技术要求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目前企业发展要求,创立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同时,改革要把高职院校的教学核心彰显出来,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艳国.化工工艺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

[2]付国军.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学科化学.2011.(1)

第7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应用

党的十报告将“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凸显出我国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已上升到空前高度。市政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关系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要素。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绿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审美观念的认知也更为成熟,如何做好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不仅需要探究合适的施工技术,同时也要将整个施工活动与城市建设目标的全面融合,进而实现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应用的最大价值。

1、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概念和特征分析

结合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强,市政建设不断推进这一状况,可以看到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创新机制构建新思路极为必要。当然,市政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体系化项目,要实现理想的工程建设目标,不仅要注重施工方案的确定,同时更要注重确定合理的施工计划。

1.1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具体概念分析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主要指的是以风景园林和市政绿地为主要元素的工程建设项目。当然,在认知市政园林绿化工程时,需要从两大视角分开认知,其一,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其重点在于绿化,通过建设绿化工程来实现对人类自然生活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的有效维护。在整个建设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对植物的具体特性、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把控,通过制定有侧重的施工方案,从而实现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最大效益。其二,市政园林工程主要是指建设园路、水景、给排水项目等等内容的工程,在整个市政园林绿化工程推进过程中,通过完善设计理念,优化施工技术,从而营造良好的园林绿化效果。

1.2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相关特征分析

首先,需要结合艺术设计内涵的有效应用,对于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来说,营造美好的景观园林效果至关重要,园林绿化工作项目想要诠释美的内涵,营造理想设计效果,就需要注重将艺术性内涵融入其中,通过合理配置景观元素和情境乃至各种内容来诠释理想的艺术设计目标。

其次,需要工程设计施工人员提升想象力、激发创作力,以诠释市政园林绿化建设的最佳效果。在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将生态、休闲、宜居环境建设作为首要目标。在现阶段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正是优化自然环境,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要求的必然选择。

2 、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状况

结合当前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工程状况,可以看到其影响元素复杂多样,无论是园林苗木的应用,还是市政园林绿化材料的选择等,都是当前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推进的重要要求。特别是在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具有长期特点,除了前期的种植之外,后期的养护、维修等工作极为复杂。

2.1 技术和材料实现了创新应用

技术和材料的创新不仅能缩短施工的工期进度,同时也能大大降低绿化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而实现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最佳效益。而使用这一系列技术,也能够有效降低灯具材料的损耗现象并延长其寿命。而在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中,大树种植也有着重要内容,特别是胸径在20公分到30公分的大树,其属于生产旺盛期的乔木,如在移植时要使用围根法,做好根部保养工作,以解决施工难题缩短移植的工期。

2.2 把控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质量

在整个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控,从而确保施工单位能够对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把控。此外,在绿化种植施工质量把控方面,通过完善现场的规范化管控,从而及时消除市政园林绿化种植的安全隐患。完善现场管控责任落实机制,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职责。当然,在施工过程中,为避免设计图纸与实际设计活动之间的落实差别,要通过做好跟踪检查,进而对整个施工种植活动的实施状况进行有效把控。

2.3 做好市政园林绿化种植的场地整理

场地整理,是市政园林绿化施工技术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草坪种植上,其土壤的厚度要把控在20公分左右,在种植前,要对其进行土壤处理,通过深耕细作,清除杂物,从而提升土壤的肥力。另外,在绿化种植时,要注重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

2.4 完善市政园林苗木种植技术把控

要注重对土壤进行翻新和施肥,尤其是要结合疏松环境的提供,从而提升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在种植不同品种的苗木时,也要注重适度施肥和给水。要注重运输活动的苗木保护,要结合苗木的大小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技术,进而减少苗木运输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和产生,还要做好后续的病虫害防治,从而实现苗木种植技术把控的最佳效果。

2.5 探究反季节技术在园林绿化中的技术应用

随着当前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如今园林绿化的季节局限性,影响了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园林绿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创新具体技术,合理选择场地,创新技术应用,通过选择合适的场地设施,从而解决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的季节局限性。可以说,目前,反季节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园林绿化技术的应用趋势和重要方向。

结语

具体而言,随着当前现代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对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的要求大大增强,而如何开展好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技术,提升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极为必要。在当前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通过提升施工技术,完善种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控,从而实现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的最佳性能。

【参考文献】:

[1] 刘素芹. 反季节种植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技术与管理分析[J]. 建材与装饰,2015,(06):15-19.

第8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技术;实际应用;探究

在如今市场环境下,经济竞争的机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并完善着,各个企业如果想要在这种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拥有理想的市场地位,就必须要随时提升自身的工作经济收益。在这一过程当中,恰当地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经济上的效益。伴随着不断地更新发展的科学技术,我国各个行业当中的智能化技术也不断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还很好地提升了电气工程领域的自动化最终效益水平,拓宽企业经济收益,为企业谋求发展。

1“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工程当中的概述

1.1特征

1.1.1精度高、效率高

在电气工程的智能控制当中,精准度和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智能化技术当中,借助高速CPU以及控制系统、RISC等,大大地提升了电气工程控制的精准度以及工作的实际效率。

1.1.2多系统控制在智能化技术当中,正在借助较少的工序来发展多系统控制。

1.2优势

1.2.1控制系统更加完善

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在旧有电气工程领域数据分析和处理上的技术性空白,另外,使用人工智能来对一些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全面处理的时候,其可以借助数据不同的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方式,令处理结果能够实现高度的精准度;另外,它还可以给控制决策带来值得参考的数据基础。所以智能化系统和分析手段与传统自动化相比更加新型,价值也更高一些,能够很好地帮助系统实现安全且高效的运转。

1.2.2控制流程得到简化

和智能化技术发生联系的工程应用,对原有的比较复杂的控制流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在此基础之上,令自动化各项结构与电气的整体发展相互符合,某种意义上很好地提升了电气工程进行自动化运行工作的基本效率。就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而言,绝对避免出现任何参数上的变化,否则一旦出现变化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最终结果,严重的还会和整体设备的安全发生联系。不过从整体上来看,电气化系统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参数一旦出现变化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发觉到的,间接地提升了系统维护的难度。不过就智能技术而言,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电气系统进行适当的简化,提升其运作效率,间接地降低了由于参数上的变化导致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推进电气智能化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2电气自动化工程当中如何应用智能化技术

2.1实现智能控制

将智能化手段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能够很好地提高电气工程所拥有的自动化水平能力,尤其是在对故障进行诊断的方面,它可以很好地提升其发展能力。针对一些电气设施存在的故障而言,其本身所拥有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波动性,假如还使用传统、原始的方式来进行故障诊断,那么即便可以将故障及时地发现并诊断出来,不过此时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添生产运行的成本消耗,令非常多没有必要参与生产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也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去。而恰当地使用智能技术来实现智能控制之后,很好地实现了无人操作化,主要的应用范围包括:信息的处理、即时在线诊断、记录故障、检测设备运行状态等。智能化技术控制借助其优越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的控制。

2.2实现设计优化

在电气工程进行自动化控制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电气设备展开设计,不过这一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此作为设计者来说,需要在了解电气、电路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基础之上,掌握非常丰富的设计领域的经验。必须在保证了这样的大前提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展开电气设备相关设计的过程。在以往,作为设计人员,需要借助实验结果、设计经验以及手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方案设计,通过概率相对比较低,如果进行修改会导致很多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过程当中适当地引入智能化技术,可以对工程相关设备展开设计优化操作可以很方便地通过CAD以及计算机辅设备来完成,同时,智能化技术也让设计周期变得更短,直接地提升产品使用性能以及基本的质量,给电气工程创造了很多经济效益。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实现了遗传算法,它拥有强烈实用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适当地使用可以提升优化设计的效率。在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当中,最主要的设计思想就是需要实现集中监控,而且维护设备也比较方便,防护控制站的要求也比较低,设计系统的难度比较低,不过这种设计思想需要把系统当中不同的功能集中于同一个处理器,远程监控所具备的优势就是可以节约材料和成本,比起传统手段来说可靠性以及实用性也比较高。

2.3及时诊断故障

在电气系统运作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设备上的故障,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故障出现之前的一些征兆和故障形成的联系,借助智能化技术来随时诊断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故障,继而保证能够有效地对系统故障进行处理,保证系统能够良好运行。整个系统当中,电力变压器的性能是否合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多研究者借助有力措施的实施来保护设备,令变压器的寿命可以得到有效延长,并整合强化其性能。但是即使如此,出现故障也是不能绝对被避免的,而这也很好地说明在诊断故障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相对应的技术来排除故障,避免变压器受到伤害。比较常见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是针对变压器所渗漏出的油所分解的气体展开系统的分析,进而诊断导致变压器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锁定其故障的主要范围,并最终确定故障根源,及时消除。在电气系统当中,借助智能化技术来展开行之有效的诊断故障以及解决故障的操作,可以很好地保障系统运作的效率以及安全,防止由于故障导致工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借助科学且高效的手法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回报,除此之外,智能化技术进行故障诊断的这种技术在其他的设备,比如电动机以及发电机等也有比较广泛的使用。它所具备的高效诊断——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故障诊断,可以实现很好的解决以及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系统设备平稳运作。

2.4实现无功补偿

电力系统设备当中,尽管无功功率无法直接地进行转换并为人们提供所需求的能量,不过这却是非常重要的电功率。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无功功率在供电的设备当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在无形之中给线路带来了更大的损耗,尽管表面上看这些能量无法挽回,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借助无功补偿来实现良性的平衡,借助无功补偿来实现平衡的工作原理是借助降低在变压器当中消耗的输电量来提升工作效率,所涉及到的补偿设备也有一定的差异,选择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的几种原则:

(1)结合具体参数来选择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比方说,选择电容器来完成补偿的时候,需要详细地对电网当中的电压容量以及负荷等进行记录,随后进行适当的计算,进而获得电容器具体容量来展开选择;

(2)需要紧密地结合电网具体运行状况,假如电网的负荷过大就需要展开动态的补偿,如果电网负荷并没有超过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使用静态补偿装置来完成,要求技术人员明确电网运行状态以及线路补偿的原理;

(3)需要选择适合的投切方法,比较常用的各种电容器进行分担的方式以及投切开关的方式包括等容量分组以及循环投切等,不过固有模式基本上不能实现满意效果,因此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比较常用的方式是模糊投切法,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而且效果也比较理想;就地安装,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完成补偿的最终效果,降低消耗电能的额度。

3结语

如今这个时代经济水平飞速地发展进步,竞争体制也在愈发地变得激烈起来,因此如果想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作为电气工程企业需要借助比较新兴的科技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继而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智能化技术的相关理论基础是从人工智能角度出发,通过模拟来让理论实现延伸以及发展,并通过它来提升自动化的水平的。适当地将智能技术引入到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工程当中,可以带来非常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斌.浅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0).

[2]姚宏博.浅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7).

[3]麻迎春,马阳波.浅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价值[J].电工技术:下,2015(02).

[4]华祖春.浅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4(07).

[5]任军.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5).

[6]邓家燚,彭恋涵.刍议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

第9篇:应用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工分析技术 离子选择性电极 环境污染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工分析技术,可以保障生产运行顺利、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化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化工分析技术所提出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本文就我国化工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化工分析技术简要概述

化工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制造企业中的检测员具有相同的职责,对公司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化工分析是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制造型企业中,如果没有检测员的层层把关,会导致很多不良品流入市场,这样既浪费成本,又影响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化工生产过程中,也需要利用化工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错误进行检查,避免不良品流入市场。

1.化工分析所包含的检测方式

化工分析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工业应用,是由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两种方式构成。化学分析是根据一定的化学原理,并使用相关化学方法对化工产物的构成进行检测,其中所运用的化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析任务分别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指的是检测某种物质是否存在被检测的产品中,并对该物质的构成成分进行进一步探测,分析它是由哪些元素或哪些有机物所构成;定量分析指的是对某化学产品中各类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检查,研究他们的相对含量。仪器分析是指依靠专业检验设备对样品中某物质是否存在、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的方式。

2.化工分析的引导性作用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运用化工分析,可以有效引导化工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化工分析是使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两种方式来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分析,并实时对化工生产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进指导和反馈,实现化工生产的科学管理。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化工分析技术可以对能源燃料及化工原材料进行分析,减小原材料和能量的消耗速度,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并监督生产过程,及时控制异常状况发生,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品生产率,确保成品的优质性;其次,化工分析技术可以对废水、废气、废固进行检测分析,尽可能地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化学生产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化工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

化工分析技术中常用的是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大部分离子选择性电极均为膜电极,虽然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电极,但是都具备相同的敏感膜,敏感膜可以将两种电解质溶液分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反应性及电极的选择性,敏感膜与能斯特公式相符合,可以使用膜电位的理论基础对离子的浓度进行检测。它主要是通过电位法来对液体中一些特殊离子的活跃度进行检测。近几年来,我们在膜材料的研发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对各种类型的敏感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敏感膜的研制可以有效改善化工分析技术的精确性,并且对溶液的化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农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下面,我们看就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是使用范围较广,离子选择性电极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对任何离子的选择性电极进行制造和提取的。因此,相关学者正在努力提高其选择性方面的能力;第二是反应能力较快,离子选择性电极使用起来较为简单,且反应较快,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对溶液的基本条件进行破坏,也不用对操作进行分离。相比于化学分析方式来说更加迅速便捷;第三是价格低廉,便于携带,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形状多样,一些较小的选择性电极甚至可以做成针尖插入血管。因此,在试验室内,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一种合适的检测工具,为化工分析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四是能够实现与其他仪器的连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操作简单,可以与其他检测设备进行连接,进行更加深入的检测工作。正是由于以上特点,离子选择性电极才被广泛地应用在化工分析工作中,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理论上来说,离子选择性电极可以对任何离子的选择性电极进行制取,因此专家正在致力于消除干扰离子及提高制取速度方面进行研究。离子选择性电极是电化学传感器,大多数都是根据膜电极技术而进行工作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根据敏感膜和试液接触方式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原电极和离子选择电极两种类型,原电极是利用敏感膜与试液进行直接接触,而离子选择电极是敏感膜利用其它介质实现与试液的接触,

三、我国化工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前景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自动化技术也在随之进步,在近几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化工分析作为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化工分析技术上面多下功夫,以更好的技术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预防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发生,例如原材料浪费、人力成本过高、产品质量不合格等的,这些情况都会为企业的社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化工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化工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化工分析技术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化工行业对化工分析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工分析人员应努力坚固专业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化工工艺的操作技术,并了解化工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来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并形成对“量”的概念,及时提供精准的分析数据。培养专业的化工分析人才,可以有效推动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为环境保护作出一份贡献。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化工产业作为污染程度较高的产业,自然而然成为了治理的首要对象。因此,化工分析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环境,必须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尽量将其对于大自然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使化工生产变得更加环保,更加原生态,为国家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秋香.浅谈国内化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化学工程与设备,2011,5(5):169.

[2] 毕强,郭营娟,李国平.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2,10(23):35.

[3] 孙利霞.试析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分析方法的运用[J].中国石油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1(15):125.

[4] 贾艳梅. 浅谈化验分析工作的重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