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承红色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

第1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

一、推进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核心功能,已被社会广泛认可。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基地建设的同步推进。推进基地建设,要加快红色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宣传和引导,发挥革命纪念馆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凝聚全社会强军力量。革命纪念馆中因收藏有战争年代留下的诸如机枪、步枪、手榴弹等军事武器,逐渐成为青少年和广大群众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建设,要求革命纪念馆在深入研究军事武器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探寻国防教育新路径,提高资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厅内配合文字、图片陈列外,军事武器可以应用到特色展览和国防园建设中。将军事武器根据类别、功能、使用年代等进行重新组合,以军史展的形式展出,视觉冲击力更强,有利于观众对军事武器进行系统了解,强化国防意识。条件成熟时,革命纪念馆可以考虑创建国防园,调动观众参观和学习的热情,在社会范围内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民国防素质,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力量。

(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纪念馆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是推动纪念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善于整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挖掘其历史内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纪念馆要立足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对红色资源进行加工再利用,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三)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培养有为青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灵魂。

二、开发红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来革命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日益增多。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灵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顺应形势发展,革命纪念馆要主动作为,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创高品质、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坚持“红文结合”,提升旅游品位。发展红色旅游的第一要务,是要抓住红色文化这条主线,找准旅游和文化的切入点,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方式传输给观众,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培植时代精神支柱。革命纪念馆要对已有的红色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戏剧、小品、电视剧、纪录片、邮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归游客视野。这些红色资源的衍生产品不仅发挥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而且有助于宣传推介红色景区,社会效应显著。

(二)加强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同一地域开展红色旅游的景区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体力量,展开同步宣传可以实现共赢。革命纪念馆要进一步挖掘和扩展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整合区域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精品线路,做大做强红色产业。

(三)融入市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红色旅游既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新形式、新途径,又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3]。因此,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特色产业链中,推动经济繁荣发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团体推介特色文化产品和地方特产,扩大产品宣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挖掘红色资源,深化党史研究

革命纪念馆丰厚的红色文化为研究党史提供了广阔平台。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学习、研究、宣传好党的历史,有利于党史工作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注重基础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历史人物、革命文物、战斗遗址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革命纪念馆要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鼓励员工加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致力于高造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做好党史研究工作,首先要从基础研究抓起,对革命纪念馆的陈展内容、文物出处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多个点由浅入深进行研究,形成论文、专著、书籍等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与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的科研成果将作为红色资源的一部分推动党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第2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对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意义具有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分析透析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43-03

笔者结合“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践,通过对“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开发的价值解读、需求分析等方面的探析,对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解决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资源建设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数据库建设的价值解读

1.1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本身具备的价值

作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人文、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民俗研究价值。如在人文价值方面,客家山歌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隶属汉族民歌的劳动歌音乐雏形之一,对于我国汉族民歌起源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而在20世纪30年代,出于中央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政治需要,客家山歌开始了与红色歌谣的嫁接过程,成为红色歌谣的母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价值。同时,由于客家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信息,从而在客家山歌中体现出客家人丰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经济价值方面,以客家山歌的文化品牌价值、特色文化价值以及音乐附加价值共同构成了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特别是目前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愈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崇,更加凸显客家山歌无形的经济价值。

在其他方面,首先,以大量存在的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压迫、反对迷信和争取自由平等的传统山歌和以直接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代表的革命山歌和新山歌,说明了客家山歌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其次,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我国《诗经》的优良传统,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含有大量的古汉语,对客家历代诗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具备非常明显的文化艺术价值;最后,由于客家山歌凝聚了千万客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成为客家人历史文化、劳动生活以及民俗风情的缩影,因此,以民俗学的角度,透过客家山歌,可以看到客家民系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看到客家民系丰富的文化和多彩的风情,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1.2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专题特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

专题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当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体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趋势,创设自己服务品牌应对挑战的重要价值。

1.2.1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发展趋势。数字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内容、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需求载体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对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冲击,专题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迈向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化信息服务、移动化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服务品牌作为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追求的表征,是图书馆文化的显性载体。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特别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打造特色服务是改变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形象及生存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

2.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2005年5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就名列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目前随着唱山歌的歌手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也相继去世,加上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因此,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担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责任。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开展,可以使各种类型、格式、内容的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信息被加以甄选、著录并保存,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体系,成为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传播和展示的平台,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2.2地方区域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需要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梅州地方文化的丰富多样,促进梅州地方文化的发展。

梅州地区地处粤北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的多方面原因,经济欠发达。但梅州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独特性业已成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而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点,具备地方旅游业独特性的良好展示点。因此,以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平台,为梅州地区旅游业与梅州客家山歌探索有机结合提供支持,针对梅州客家山歌和梅州旅游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对于梅州地区旅游在音乐方面展现独特性就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实用价值。

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2.3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需要

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对人文理念、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对艺术的感知。作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种,同时又是一种即兴的口头文学,是客家人在拓荒、垦植的山间劳动生活中,把挑担、砍树、撑船劳动时有节奏的呼吸哼出曲调,把与远山或河对岸的人高声交谈变成歌声而产生的,是客家人劳动生活与大山紧密联系的真实写照。客家山歌的劳动歌、四季歌、生活歌、诉苦歌等类型多样的山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通过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山歌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客家山歌深刻体会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认识客家的优良传统,得到真和善的启迪,提高识别生活和洞察人生的能力,从而丰富学识,提高其人文素质。

2.4教学及学术科研的需要

随着高校特色化的观念越来越被众多国内高校认可,不少地方高校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纳入地方高校特色化建设范畴,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在这一方面尤其明显,是梅州地区高校客家学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通过馆藏纸质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将有关梅州地区客家山歌文化的图书专著、书目数据、期刊论文、地方杂志、地方报纸、地方史志资料等数字化;其次通过网络渠道,以客家专题研究网站、客家研究机构网站等提供的各类型梅州客家山歌网络资源;最后依靠寻访,如寻访本地客家研究机构、客家组织团体搜集、保存的有关客家山歌方面的口述历史资料、田野调查资料、珍稀山歌唱本资料、四五十年代梅州山歌剧团演出的新山歌剧剧本等资源。由此可以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教学及学术科研参考提供横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交流资源和纵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学术研究的资源参考、利用平台。

3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设计

3.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信息组织框架设计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知识化资源平台,在数据库组织架构方面应体现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知识组织的模型及框架。信息组织框架设计是一个数据库建设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所建设的数据库资源全面与否、分类合理与否、查询方便与否、利用科学与否的关键。设计合理有效的信息组织框架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库的意义和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必须体现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科学类分,尽可能涵盖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资源整合。结合已有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经验,应以一次文献信息为主,二次文献信息、三次文献信息为辅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揭示;以全文、题录、文摘、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等为资源类型的表现形式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

根据音乐学科专业特点和用户需求,以梅州客家山歌文献数字全文资源、梅州客家山歌艺术赏析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教学辅助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新闻信息资源等构建数据库组织模块(见表1)。

3.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策略

在数据库平台的选择上,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按标准化原则选择数据库平台。自行研发的平台虽然在功能特色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建设标准不一的数据库容易造成各数据库间出现信息孤岛效应,不易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传递,尤其对于特色数据库建设以后实现区域间或联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

因此,在符合本地特色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应以标准为依据,采用专业数据库提供商的成熟软件平台搭建。鉴于CALIS在国内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及数据库建设后的资源共享问题,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参考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遵循“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尽量选择经CALIS认证的TRS、TPI、方正德赛、快威、义华、中数创新等系统,使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在数据库建设当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4结语

以CALIS建立的目标和思路来看,其“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资源特色、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发展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破解目前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存在的困境,在于对建设意义是否具有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否分析透析,在数据库建设上是否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唯有这样,地方高校图书馆才能跳出当前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瓶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田莉莉.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1):203-205.

[2]廖夏林.铜鼓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功能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12):116-113.

[3]温萍.“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15-19.

[4]徐大平等.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选题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J].情报杂志,2012(2):174-177.

[5]何平,肖蔚.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媒体湖南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2013(1):139.

第3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美术教育文化性课堂审美

一、美术教育观念的文化性

当下,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初中美术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曾阐述:“美术作品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美术课堂的学习内容应该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当然,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依然影响很大。其表现在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技法的训练。曾经在某中学的美术课堂上做过一次抽样调查:什么是美术课?学生们认为答案就是画画,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占了被调查学生数的百分之九十多;学生们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古典主义绘画和超写实绘画中。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整个社会的认识、甚至美术教师的观念,依然停滞不前。

二、美术作品的文化性

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而艺术作品也体现了文化的影响。初中7年级美术课本中有关介绍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教授的作品《父亲》,这幅作品的成功完全是时代背景造就下的产物。作品描绘了后的改革开放,还处于动乱岁月中的国家。作者用一只圆珠笔来预示着改革春风已经到来了。作者饱含深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克洛斯超写实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而又敦厚的老农的特写形象。老人乌黑的面庞,因为微笑而堆积出一条条车轴似的皱纹;因为劳累而粗糙的手让人联想到曾创造了多少麦穗和稻谷?缺了牙的嘴,又进食多少粗糠腌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早就不是罗中立笔下的大巴山农民,而代表的是中华大地上所有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精神上的父亲!

三、美术课堂的文化性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授课方式,很多课堂文化性逐渐很好的体现出来。例如,初中8年级课本中有介绍关于地方文化特色的章节。那么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应该考虑到各个环节如何加入文化性。以安徽省为例,任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安徽地方特色文化来充实本章节内容。譬如可用传统的徽州黄梅戏、凤阳花鼓、阜阳剪纸、庐阳花布、传统的笔墨纸砚等来引出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用地方历史人物和景点,例如:安徽的名人李鸿章、段祺瑞、曹操等,景点黄山、皖南的西递、宏村、金寨县的梅山水库、天堂寨等。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关于地方人文性的省级美术优秀课,这位上课教师的导出就是一段黄梅戏。伴随着熟悉的乡音,大屏幕展开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徽州沙画。画面带领观众以孩子般纯真的视角去观察徽州的古建筑。观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西递宏村的美景,看到了断桥残雪,看到了美丽的南湖秋色,看到了各种秀美的徽州建筑。这实际上就是该教师很好运用了观者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

而在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文化性的补充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以欣赏课关于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为例。吴冠中的作品虽然画面很简洁,颜色只有少量的黑色和大幅的留白,但是其作品的内涵和精华就是对中西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这背后所体现的是画家本人的思想和主张。将中国写意元素和西方抽象元素融入画面,把自己内心的激情融入点、线、面、色彩和独特的构图中。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中国色彩和现代性。可能学生会在课后美术作业中关于技能技法的表现很一般,但是可以体会出吴冠中艺术创作的艺术语境和特点,从中受到启迪。这也是美术课堂文化性的成功之处,能让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学生体会出作品的文化性。

在课程设计里渗入文化性,需要思想确立和不断尝试。例如初中7年级《生活中的色彩》一课中,通常我们对颜色的第一印象来自于西方的定义,即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而西方美术的革新也与颜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地方的颜色特点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例如:陕北的黄土高原给与我们的颜色印象是质朴的。即使是扭秧歌时的大红大绿的着装也是那么的和谐。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寓意”,认为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皇帝的衣服是黄色的。而紫色则代表着贵气。所以王侯将相着紫色服饰。同时黄色比较其他颜色,属于中间色。试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其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基本性格。因此黄色代表着国人对于事物和未来的幻想,万物和谐,平稳,安宁。紫色象征着富贵、红色代表喜庆、白色和黑色代表着肃静。所以这才有了名师乐嘉的性格色彩测试,这反映了美术课堂确实需要文化性。

四、结论

中学美术课堂需要文化性。文化性的注入可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认知层次。课堂文化性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保持对美术兴趣的同时,还能表达自我情感和创造想象能力。美术课程不知不觉渗入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把握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融合了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文化性的地位已经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香港美术教育协会编.香港美术教育.

第4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一)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中掌握产品设计、制造、开发及市场推广的一般知识和组织管理原则,具有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该专业学生先后经过专业理论的学习,基础绘画的强化,三大构成的提升,设计软件的训练,设计思维的引导,产品形态的设计,产品模型的制作等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培养具有较强的草图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产品制造与生产等专业核心技能,最终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相关工作。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就业之根本。

(二)强调学以致用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发现新知的能力,这是其区别于学术型院校、研究型院校的关键之处。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对创新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三)传承地方文化、服务面向地方

工业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不仅承担着培养社会、国家、业界所需的人才,给国家社会带来直接利益,还承担着培养适应地方发展所需的人才,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利益,集传承者、创新者、服务者于一体。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也不同于设计类学科中视觉传达、动画等专业的毕业设计。它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项目,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寻求最佳设计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以产品模型和展板等综合形式作为成果展示。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突出专业特性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以产品为载体,以社会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研究与实践。其毕业设计突出体现专业特性,是要区别于艺术类其他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突出专业特性应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在知识层面体现“是什么产品”;其二,在技能层面明确“用什么技术实现产品结构和功能”;其三,在实践层面反映“产品模型与设计理念之间融合的程度如何”。这三个问题与该专业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解决了是什么、用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专业特性才会更清晰、更突显,才能避免与平面、影视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混乱或雷同。

(二)重视实践应用性

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业设计人才只有符合市场的需要才能够获得认可,才能被社会所吸纳。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阶

段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更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选题、方案构思、方案筛选、计算机建模、模型制作、产品展示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六个主要环节,这六个环节涵盖了该专业绝大部分理论与实践知识,且每一环节对应一项专业能力。选题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宏观把握的能力;方案构思测试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方案筛选测试学生运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建模测试学生专业技能应用的能力;模型制作测试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产品展示测试学生系统把握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该专业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只参与前四个环节,模型制作则找企业或工厂代工完成,产品展示则认为无关紧要而被忽略。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型制作和产品展示是最能检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两个环节,因此,学生需参与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应用环节,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展示地方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其毕业设计也应围绕地方特色展开,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的工业设计专业更应如此。其毕业设计选题要切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地方企业、文化产业联系紧密,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的。如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学院,其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理学文化是该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较好的切入点,既能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又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科学选题

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后续毕业设计进展。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可从三方面考虑:首先,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从学生角度看,可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毕业设计后续工作进展自如;从导师角度看,可以确保课题的可行性,还能丰富科研成果。其次,选题着眼于地方企业与产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围绕地方特色展开创作,实现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再次,选题围绕社会发展与需求。此类选题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如毕业设计选题以我国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作为切入点,借助新技术、新材料对农村交通运输工具、生活用品等进行改良与创新,试图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又如选题以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盲人作为切入点,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通过盲人水杯设计、盲人娱乐产品设计、盲人银行卡设计、盲人出行公交信息系统服务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方案,为解决盲人生活中出行不便拓展新思路,提供新对策。

(二)组建指导教师团队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根据教师自身专长,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采取分工与合作的方式,能有效整合资源,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需注意:第一,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数量不宜过多,2~3个最佳。第二,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所差异,如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青年教师与老辈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组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给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建议。第三,团队中个人分工需明确。任务分工可依据教师专长和毕业设计管理中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等四个环节,共同督促、推进、落实。

(三)落实毕业设计展示

第5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综合、体验、跨学科、校本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65-03

【作者简介】1.潘文新,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校长,省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2.宗兆宏,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3.朱健,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教科研室副主任,扬州市优秀骨干教师。

一、创建原因

第一,回应当今世界对“人文精神回归”的深情呼唤。当下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的同时,却也面临传统文化被风化,精神家园遭践踏,教育的人文性严重缺失等现象。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方能促进世界更好的发展。

第二,满足“社会问题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知识系统综合化”对教育的真切要求。在全球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今天,学生必将碰到越来越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现有的课程过于分化和孤立,因此不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第三,感悟“体验学习”在全球的蓬勃兴起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现今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从学校走出的“优秀学子”在实际生活中时常表现出“水土不服”。庆幸的是体验学习在全球的兴起,正努力恢复着知识与主体、知识与情感、知识与生活的本源关系,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和谐统一。

第四,直面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存储和再现,形成“知识爆炸”,这要求我们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发展。

第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体验、不断创新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江苏省宝应中学是一所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百年老校,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其校训“真恒”,求真知、做真人、有恒心、秉恒爱,是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核心价值的凝炼。

二、课程探索

(一)核心概念

人文,广义指人类文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尺度。

综合,就是总聚、集合的意思,是将不同种类中有关联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综合性和多样性,人文学科走向综合化是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分科学习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围绕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平台是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

体验,就是个体与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杜威曾说过,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于体验。简而言之,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人文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让人文学科走出机械、教条、记忆、模仿,走出在标准答案里打转的怪圈。

(二)课程结构

为防止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不足,项目立项后,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小组,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从转变学习方式、构建综合体验平台、丰富人文实践活动、培养核心素养等视角设计课程目标;从开发校本化国家课程、组织社团活动、编辑课程期刊、指导学生成长、研究教师发展等方面建设课程资源;从人文综合体验中心、人文校园环境、人文综合体验网站、校外人文体验基地等方面搭建课程平台;从起始年级实施必修模块、跨年级段实施选修模块、组织人文体验研修活动和组织社团活动等方面实施课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体验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的课程评价。对这六个维度精心规划和建设,使彼此联系,相互促进。

(三)创建三大课程体系

经过对全校所有课程的梳理统整,构建了人文综合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文化浸润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创设40门校本化主题课程,营造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学习环境,变传统分学科的学习方式为分学科学习和综合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倡导“三段六环”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库柏“直接感知、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具体运用”的体验学习过程,体验、感悟和运用所学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

1.人文综合课程。人文综合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分科课程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开发主题式的综合课程,让学生体验学习人文综合知识,培养其综合视野和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等课程。

2.活动体验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难点、要点梳理出来,通过开设校本活动体验课程,拓展不同体验学习渠道,增加对国家课程的感悟、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中国十大名著阅读、艺术之旅、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

3.文化浸润课程。文化浸润课程是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应特色文化、学校百年文脉、学校校园文化、现代文名礼仪中,既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又涵养现代文明礼仪,如宝应荷文化、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学校历史研究等课程。

三、课程实践

(一)凝心聚力,建设场馆

借新建契机,凝聚各方力量,统筹建设10大中心5室3场1馆1办。基地环境建设紧紧围绕“人文、综合、体验、至真、至善、至美”核心理念开展。各个中心、处室的硬件设施体现出“体验性、审美性”的课程要求,利于学生在其中获得体验,激发追求。课程基地目前由综合课程开发中心、情境阅读课程开发中心、人文之旅课程开发中心、戏剧创作表演中心、影视鉴赏体验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文明礼仪培训中心、江淮考古课程中心、学校历史研究中心、课程实施研讨中心等10大中心;电子阅览室、水晶创作雕刻室、乱针绣创作室、名师工作室等5室;3个青春剧场、1个情境阅读体验馆和1个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管理办公室组成。

(二)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深挖课程资源,构建三大课程体系,开发40门校本课程。开发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蒲松龄与宝应文化、诗词与中国革命、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主流文化、王洛宾的歌曲与人生等6门人文综合课程。开发中国十大名著阅读、世界宗教经典阅读、文化命题探幽、文化因子探幽、阅读策略研讨、人文之旅、艺术之旅、民族之旅、运河之旅、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高中课本剧表演、课本电影赏析、红色经典影片赏析、影视艺术鉴赏、中国电影史、中国动漫60年等16门活动体验课程。开发荷文化面面观(科学篇)、荷文化面面观(文学篇)、荷文化面面观(艺术篇)、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诗词宝应、书法宝应、宝应名人、宝应地名探源、宝应考古与旅游、走近扬州运河遗址、扬州重大考古发现巡礼、校园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现代社会与文明礼仪、餐饮礼仪、宿舍文化、学校历史、我是宝中人等18门文化浸润课程。

(三)创新课程研发思路

我们采用“主题+招标”的手段,开发了体现出“人文性、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形态,冲破了学科藩篱,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高度融合。如招标主题《诗词与中国革命》,要求将语文学科中《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刘白羽《长江三峡》、的“高峡出平湖”;政治学科中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学科中与中国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维护国家政权的斗争、与、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地理学科中祖国的山山水水;美术学科中去安源等组画;音乐学科中诗词歌曲;以及与三大战役等进行整合。教师配置:领衔1人、语文1人、政治1人、历史1人、地理1人、美术1人、音乐1人;成果要求:①呈现不少200页校本教材②有导学案,为后续开课准备③有社团活动方案,为后续社团活动准备④有独特的成果呈现(如论文、表演剧、诗歌创作与朗诵等等)。

(四)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法。我们一边进行硬件建设,一边进行三大课程的开发、探索、实施、研讨、完善。形成高一必修文化浸润课程,高二选修活动体验课程,高三选修人文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教材,有教学案,有教学与社团活动,目前已将100多节录像课放在基地网站和互动平台上,供师生随时学习。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如在缺少综合人才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一人主备多人辅备、一人主讲多人辅讲”的备课、上课模式,出现了“夫妻同台”的课堂,“夫妻共建一室”的教学与社团活动,让教学过程体现出“体验性、综合性”的学习规律和思维特征,丰富并深化了“综合”的内涵。为了加强对课程的研讨,定期在基地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和教研活动,课程实施采用“一课一思一评多议”的上课、评课、议课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索逐渐推向深水区。

(五)课程向社团活动延伸

建立45个社团,精心组织社团活动,深化校本课程实施。研读“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为宝应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研究《红楼梦》与现代管理,为反腐倡廉出谋划策;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开展“我是宝中人”校史名人研究,总结成功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机会。社团活动组织从策划书、活动流程、活动记录、活动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四种形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小兵,钱小龙.美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

[2]倪娟,马斌.“课程结构”与“课程管理”转变的相关思考――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4).

第6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一、景泰蓝画教学引入背景

(一)景泰蓝的定义

景泰蓝的正式名称为“铜胎掐丝珐琅”,俗称“珐蓝”,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二)景泰蓝画的由来

景泰蓝画又称金丝彩砂画、景泰蓝装饰画等,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彩砂等材料着色,最后将画面做抛光处理,使成品画面呈现水晶般透明、亮丽的质感,也可以处理出磨砂、亚光、沙粒感、立体等多层次画面效果。因此,景泰蓝画在市场上一直有较好的销路,受到大众的青睐。

由于该画种制作工艺容易掌握,画面线条流畅,轮廓分明,色彩绚丽,立体感强,引入课堂教学后,很受初中学生的喜爱。

二、开展景泰蓝画教学所需工具材料一 我校开展景泰蓝画教学,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如下:

工具类:小剪刀(用来剪断丝头),镊子(用来固定金丝),注射器(用来装万能胶,方便涂胶水粘丝用,图1),切割机或小锯子(用来分割板材,图2);小铲刀、碗或小盘子(用来调配彩砂,图3)。

材料类:氧化铝丝——有金色、银色、黑色等,规格有o.5mm×Inu´n和0.3nun×lmm等型号(图4);高仿釉料,也叫彩砂,用来填涂色彩,有耐高温、耐腐蚀、不褪色等特点(图5);万能胶和108胶水,分别用来粘丝和调色(图6、图7)。

此外,还要准备复写纸、红色圆珠笔,以及o。5cm厚的板材。板材的大小根据画幅需要进行切割,通常要比画幅实际尺寸四周多出2~5cm宽,并且要求平整无缝隙,比如木质夹板、中纤板、宝丽板等,用作制作景泰蓝画的底板(图8)。

三、景泰蓝画的制作方法

为了降低初学者入门的难度,我们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美术基础,在市场上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仅取消了后期覆膜抛光技术(后期以加装玻璃镜框做装饰),也在掐丝、填砂和调色等环节降低操作难度,使之更符合课堂教学需要。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景泰蓝画制作方法:

第一步,描图:把创作稿用复写纸描在平整的底板上,要求接线紧凑,线条流畅、自然。如果是对实物打印图片描稿,还得进一步对形象进行线条提炼和概括处理(图9)。

第二步,粘丝:专业的讲法叫“掐丝”,就是使用铲子的手柄拉直金丝(氧化铝丝),用针筒装好万能胶涂在描好线的夹板上(图10),按照所描线的位置涂好万能胶,然后用镊子固定好金丝的内侧立面,按照线条的形状尽可能精准地粘在底板上(图11)。粘好后,用小铲子的木柄轻轻敲打金丝固定,再用剪刀准确剪掉多余的金丝。这一步骤中,应注意涂胶要适量,粘丝要流畅挺拔,保持铝丝的干净。

第三步,填色:首先根据作品彩图,调配所需颜色的彩砂;接着用108胶水和水调配彩砂,彩砂、胶水、水的比例大约为5:2:3;最后把调好的彩砂填充到所在区域的底板上。注意上砂要均匀、平整,可以趁水迹未干时适当摇动板面,使砂随着重力自然铺平。用此方法依次上完所有区域;通常按照先小空间后大空间、先面色后底色的顺序进行。(图12)

彩砂)为一体的创作形式,对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细致耐心的行为习惯、审美素养、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都有独特的作用。

我们把教学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门阶段。主要学习景泰蓝画的工艺制作技巧,比如掌握粘丝技巧、学会彩砂和胶水的调配使用,以及调色的方法等,还包括制作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内容以卡通画、脸谱、抽象画为主,比如古代戏曲人物脸谱系列、卡通系列、传统纹样、平面装饰图案等,这些表现内容色彩较单纯,线条较简单,便于学生入门。(图13至图16)

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主要从中挑选技术熟练,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工艺相对复杂的作品制作,形式主要为工笔画(图17、图18)、装饰画等,比如:模仿名家抽象画系列(图19)、装饰画系列(图20、图21)等,这些作品线条疏密有致,色彩对比艳丽,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制作。

第三阶段为创作阶段。选取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景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主题进行创作。这也是为了开发乡土资源,尝试以景泰蓝画教学为载体,将本土的各种原生态水乡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在初中阶段实施的美术课程资源,并开展校本课程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和研究。比如指导学生创作的《黎氏大宗祠》(图22)、《文阁塔》(图23)、《龙舟》(图24)、《给妈妈洗脚》(图25)、《东坑卖身节》(图26)等作品,很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得到了本地师生及家长的认同。

第四阶段为形式拓展阶段。通过教学,学生可熟练运用景泰蓝工艺,尝试制作各种主题和形式的美术作品,充分展现景泰蓝工艺画的材质和肌理带来的独特视觉美感。比如景泰蓝书法系列(图27、图28)、挂盘系列(图29)等。我们也尝试和其他学科整合,充分发挥,景泰蓝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兴趣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如学生在指导下独立制作的景泰蓝画《生物细胞模型图》(图30)和《东莞行政区地图》(图31)等;前者曾荣获市级科技小制作一等奖。

五、成效与启示

(一)兴趣日益浓厚,技能素质日益提高

景泰蓝画兴趣小组在组建之初,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参加,为此,我们只能通过各班美术课代表去动员。经过仔细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且自信心不足。通过第一阶段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从线描不准、丝粘不齐、沙上不平,到第二阶段已经能够熟练完成各个环节,还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和调色能力也都得

四、景泰蓝画特色教学模式探究

景泰蓝画是集绘画(描稿)、工艺(掐丝)、着色(上到明显提高。从艰难完成第一幅简单的作品,到后来已可以娴熟地制作第二幅较复杂的画面,色彩感觉也丰富了起来。可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景泰蓝画的独特美感莫过于其工艺美。随着制作的深入,学生的工艺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在完成了第一幅作品后,就产生了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从一开始逐班去“请”人参加,到现在每天都挤时间到画室作画,学生们的兴趣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陆续要求加入活动小组。

随着景泰蓝画特色教学的延伸,各班特长生不断增多,学校美术氛围渐浓,班级美术教学效果开始显现,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氛围。据综合考评结果显示,大多数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综合素质在班级甚至全年级都名列前茅,其他学生也有明显进步。

(二)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工艺

在我校开展活动之前,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景泰蓝,什么是景泰蓝画。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现在学生对景泰蓝的历史都有了一定了解,也明白了景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设计、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在知道一件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后,学生更加惊叹,他们在后来的具体制作景泰蓝画的过程中,明显多了几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也多了一份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三)学校有特色,教研有主题,教师有目标

目前,我校已挂牌成立“广东省景泰蓝画创作与教学实验基地”,确定了以景泰蓝画教学为特色的美术教育发展方向。同时,围绕景泰蓝画特色教学,我们的教学科研有了明确的方向,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美术新课程实验中岭南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子课题“初中景泰蓝画校本课程与中堂水乡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结合的研究”,在2010年12月前顺利结题;教师撰写的景泰蓝画教学论文曾荣获东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结合水乡文化资源开展‘景泰蓝画’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已被列为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相关研究工作也已经展开;接下来,将着手利用本地水乡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和拓展景泰蓝画的表现形式,形成校本教材。

第7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张家界 文化 缺失 缺位

一、文化的涵义

早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这种规定性从汉时的“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和唐时的“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起,一直影响到明清。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凡是超过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关于文化的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我们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一)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三)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

(四)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的一般特征是:第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的加工修饰、利用改造,才是文化。第二,文化是人后天习得的,文化通过载体是可以传递的。文化是人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遗传本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是不属于文化范畴的。第三,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共有的复杂的体系,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号之上的。第四,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不断变迁的特性。第五,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段性。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1871年,英国的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二、张家界地域文化缺失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

文化的缺失缺位,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畸形、错误转变,破坏,残缺以及传承关系断绝。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产业。张家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辉煌灿烂的古庸国文化、钟灵毓秀的天门山文化、边地色彩的土司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充满传奇的红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及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但由于近年来不合理的地域资源开发以及民众对于张家界本土文化的忽视,导致张家界的文化存在缺失缺位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思维观念的错位。无论是草根阶层抑或上层阶级,思维观念上都产生了错位。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引导,使得各企业单位更注重经济效益,人民越来越看重钱财和人脉的直接作用,而忽视了道德、礼仪等软实力的间接作用,造成道德、礼仪等软实力的缺失,进而波及了其他领域,使得金钱、人脉至上的观念波及到各个领域:教育、政策、国防、日常生活等等。政策混乱,不切实际,导致人民价值观的偏斜。价值观的偏斜又会进一步导致国内矛盾不断加剧,从而影响了地区的发展进程。

第二,教育层面的环境误导。张家界高等学校数量少,没有其本地直属的二本以上院校,且已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科目设置不合理,并且所学科目以应试为主,强调机械强记,缺乏一些需要研讨的小班课程;学生方面,社会责任感的日渐匮乏,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使得学生之间的学术之风难以兴盛起来;政策上,高等教育机构与张家界旅游业缺少政策性的合作规定导致高校师生不关注张家界发展,无法为上层决策进言献策。同时,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如果想要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必不可少,而以文化为主导的教育更是亟待建立。

第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输出与输入的不对等。随着张家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来旅游的外国客人每年逾50万(其中以韩国游客为主),张家界面临着外来文化与自身传统文化的碰撞、取舍和融合问题。然而在这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景区只是一味呈现出对外来文化的过分接纳,对于自身民族文化,往往只注重对目的语的研究,而忽视了地区文化的外语表达研究,所以张家界文化在交际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输出的不足,使得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受到极大的冲击。

三、解决张家界地域文化的缺失、缺位的途径

针对张家界文化产业发展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亟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第一,在全市主张以文化为主的价值观。政府应提倡人本主义,制定以和谐、传统为导向的决策来建设城市,提高民众对自身民族文化关注度,发现不同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从而加以整合建设。同时,抑制“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在各项政策中,突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对于阻碍、破坏文化氛围形成、发展的利益追逐者,应严惩不贷。其次,普及文化宣传和教育。政府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高效媒体加大宣传,宣传广告应注重品质,防止滥竽充数,坚持宁缺毋滥的思想。小学、初中、高中可设置相应的选修课,提升自己价值观意识。

第二,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从张家界悠长的历史和深厚的积累来看,张家界居民应该对其文化了解颇深。然而事与愿违。正如在前文中指出的一样,教育层面的误导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教育着手,以整体滋润为主,而不应该以分解灌输为主,将文化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首先,学校应该在图书馆建立专门的针对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的数据库,提供大量与本民族文化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由了解浅层次的本民族文化向学术研究实践发展。不仅要学习一些应用知识,还需要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尤其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吉首大学,作为第二批次本科院校,其学术方向根植于理论,其中的旅游学院无疑是张家界旅游发展的中流砥柱。大专批次的旅游学校更加注重实践,其丰厚的经验使其能提出更加实际、切身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督促张家界旅游业往健康、完善的道路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相对于前两者,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旅游专业则合二者于一身,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能获得一定的专业经验。如果能够良好引导、充分利用,可以使理论上的成果更快速、实际地应用于实践中。其次,在注重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物质文化成果来弥补文化设施建设的缺陷,并且还可以开放窗口和渠道与其他文化接触。再次,秉持创新是事物发展第一要素的思想。当前的教育弊端导致学生很少能亲自实践某项构思。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洞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定义。具体的说,一方面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必须立足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和生态文化等维度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最终为该地区的进步创立有价值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必须创造性地更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列举一个成功的事例就是《魅力湘西》大剧院的建立,它巧妙运用现在高科技和美轮美奂的造型艺术,以令人震撼的表现形式彰显了张家界文化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最后,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使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积极探讨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

第三,把握好现代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结合,并注意文化输出与输入的对等。民俗旅游的开发发展正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好依托和方式。张家界一直是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随着旅游时代到来,张家界城区亦已开发出多个跟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土家风情园”以土家吊脚楼的建筑艺术见长;“秀华山馆”以展示土家族传统工艺藏品为主要特色;“老院子”的特点是突出书香传家的的土家人家族文化;“大庸府城多民族文化景区”展示的则是土、苗、侗、瑶、白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特色民族节目《魅力湘西》、《天门狐仙》等。然而,现在传统文化式微。我们一味强调吸收现代物质、外来文化,使得本土文化得不到宣扬,转而成为旅游景点处的观赏物。幸而,张家界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局面,并已采取措施,使得本土文化能够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在吸收先进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输出我们原有的文化,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识和增强主题文化观念。认真办好民族节庆活动,推广桑植民歌,摆手舞,土司城等已申报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向外界广泛宣传我们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张家界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要依托它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与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的优质建设与发展。因此充分挖掘和整理区域文化,抓住张家界依山伴水、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态文化等应构成张家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现代旅游地域文化为主体,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点缀,打造一个具有张家界特色的旅游城市文化形象,从整体上提升张家界综合发展水平。其次,还得立足市情,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有地域标志性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及民风民俗,完善教育制度,提高城市整体教育状况和人文素质,使张家界地域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最大的结合。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解决张家界文化缺失缺位的现象,循序渐进,使张家界传统的民俗文化真正意义上融入中国大文化体圈中,发挥其本身彰显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2]高彦彦,杨德才.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分析――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崛起[J].温州大学学报,2006

[3]周兴茂,汪玲丽.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1期

[4]刘彬,常庆瑞.新疆地域资源优势与产业化开发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沿,2004

[6]袁少芬.齐鲁文化看汉族地域文化结构――再议汉民族地域文化研究.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7]葛文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宝鸡社会科学,2001;01

第8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97-02

目前,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教育部并于2008年2月22日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是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独立学院的重要举措,对引导和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独立学院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独立学院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并实施符合办学定位的发展规划,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活的主旋律,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主体空间,它和每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否得以提高休戚相关,同时其建设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发展。

1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社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行为与精神上的体现。它反映了独立学院整体的精神面貌、办学方针、教育和管理水平,反映了师生员工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普遍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学校对每一位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及其在物质和意识形态上具体化了的文化氛围,是独立学院对外传递办学信息,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公众形象,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对内是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综合素质、产生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自己的办学和管理特色,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

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向社会公众传递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其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等都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即使形成了,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不利的。借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能够很好地向社会公众宣传学院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②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吸引社会投资者对学院进行投资的重要方法。独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可以充分发挥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与民间资本的双重优势,这样借助于这一时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学院的优势和吸引力,从而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者向学院注入资本,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完整、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不断激发起学生投身于学院建设的巨大热情,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2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独立学院经过数年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问题。简略地看,独立学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在于:

(1)办学时间短,校园文化缺乏积淀。独立学院作为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兴办学实体,很多学院是由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改建的,有的学院甚至是完全新建的,缺乏厚重的文化底子。同时,由于在对学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学校的办学理念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这也是造成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长久性规划和积淀的主要因素。

(2)重硬件建设,轻软环境建设,认识上存在误区。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能够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步到位,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这就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载体。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不惜巨资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此外,有些独立学院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把校园文化仅等同于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人为地缩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片面追求学生课余文化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功利主义倾向。

(3)过度依赖母体学校文化,缺乏自身特色。作为新建院校,独立学院往往套用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将母体学校作为校园文化源头。这往往使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拘泥于母体学校的文化传承,只注重弘扬母体文化传统,而缺乏自身特色,即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缺乏具有品牌特色的内容影响力和辐射力。

(4)办学模式制约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形成。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仍存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这造成了独立学院不少学生出现丧失信心、心理压力较大、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不强等许多问题,影响到了学风建设。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存在着教师结构不合理,即离退休返聘的老教师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能够肩负重担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专兼职比例不当等现实问题,导致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度不大,主导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

3 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里仁学院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3.1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是师生赖以学习、生活、工作的外部条件,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里仁学院在美化育人环境的过程中,以青春的活力与美的享受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如:1020亩的校园,漂亮的教学楼和实验楼,清洁的道路,优美的雕塑,美丽的花坛,建筑风格独特、设施先进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等一流的校园环境,

3.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里仁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风格、特点对各项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整个校园内的活动有序化。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第一,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其次加强常规管理,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第三加强师德建设和管理干部工作作风建设。

3.3 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更是一种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也是校园文化的关键层次。

(1)确定学校的目标与奋斗理想。一所学校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所承担的社会与历史责任的认识和态度,体现了学校对办学方向的选择,是师生员工价值观念与取向的集中表现。里仁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构建了“2+1+1”的教学平台,体现了“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特点。

(2)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风、学风建设是衡量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优良的校风、学风一旦形成,便会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广泛的影响,起到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作用。

①切实有效地抓好校风建设。学院要求各班根据校风建设的整体规划,制订出本班的实施办法,如:考核早晚自习出勤率、个人成绩提升情况、考研率等方面的量化办法,使全班同学明确班风建设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使每个班级都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从而促进了全院校风的建设。

②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学风体现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精神面貌。里仁学院加强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并作为校园文明和学风、校风建设的切入点。并且在半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倡导诚信考试,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求实进取的学风。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把这几方面的教育落到实处,在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文化活动的建设。

①举办高层次讲座,开展学术性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在学生中也应提倡刻苦的学习和研究精神,使他们尽早接受学术的熏陶。因此,里仁学院积极开展学术及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动,如: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学术性的社团活动,开展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及每年一次的车模设计制作大赛,并制定了《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学生参加校外比赛活动的奖励办法》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层次。

②组织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里仁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内涵的校园文化品牌,如:“青春旋律圆弧大厅周末音乐会”、“里仁文化广场”、月刊《华年》、“里仁学院大学生合唱团”等品牌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社会实践,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里仁学院以节假日为契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志愿者服务队、各类社会调查、开展红色之旅等,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主动与社会主导文化相融合,吸收其健康的、积极的因素。

我相信,在今后独立学院的发展中,校园文化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独立学院需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从多方面入手,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出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特色文化,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