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拟法庭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

第1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一)课堂教学

课堂依然是当前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还是依靠从课堂上学习。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昏天暗地的听讲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视频资料、研讨等形式吸收到课堂。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精美的教案和课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及时提问,课堂氛围要活跃。具体到法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做到宏观把握,又要做到微观深入。从宏观上理清法律课程的整体框架,做到实体和程序清楚,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从微观上重点讲解重点的相关的法律概念、理论、法条,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会用。

(二)学生自学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必须培养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些自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要求,指导他们分门别类阅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参考书籍,引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定期开展学习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风气。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指导学生积极使用图书馆资源,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如何分类阅读,如何分析研究认真记录。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重要的综合性网络资源库,北大法宝、中国法院网等法律专业网络资源,以及westlaw等国外重要的法律资源载体,形成善学习、会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实践模块

(一)校内实践

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如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可利用该平台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实验室,开展模拟的法学法课程教学,如法律文书的协作、模拟审判等形式。一是要丰富校内实践资源。建设好法律诊所、法律兴趣团体、法学教育实验室、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平台。二是要丰富校内实践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法律调研、志愿服务、法律宣传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演讲、法律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也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时间法律课程的素质和能力。

(二)校外实践

与当地人民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司法机构等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利用好大学生“三下乡”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时间,开展送法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根据教学知识,组织学生到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习掌握法律职业工作实践和运作。要结合法学课程教育,学期初制定社会实践方案计划,明确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设定好实践课题、组织方式,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课,写好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案例模块

(一)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将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分类归纳,与相关的知识相对应,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运用案例施教。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学到的知识缺乏生动形象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利用相关的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这个过程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学到的是生动活泼的知识,是活生生的法律知识,是结合社会生活的法律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甄选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正在学习的法律课程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最好是经典案例,部门法选择国内的案例较为合适。要重视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将常用的案例纳入教学案例库,并及时更新,便于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要拓展案例收集渠道,深入公检法部门、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行业,收集实实在在的案例。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一直被各法学院广泛采用,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中,模拟法庭教学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设定法律情景,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被告、法官以及辅岗位,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模拟法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通过模拟法庭教学使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前,学习掌握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模拟的诉讼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审判过程,较直接地面对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检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法律知识运用、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法律文书的写作等能力,缩短了法学教学与法律工作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长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法庭旁听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旁听法律案件的审理,将课堂转移到法庭,面对面观摩学习审判活动。法庭旁听的人员一般不能太多,也可以将法庭引入课堂,协调法院将审判放在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亲密接触法律审判活动,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多次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回来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和对今后学习法律知识的感想。

不少学生反应,通过旁听庭审,不仅亲身体验到了法律的严肃性、法庭庭审的威严性,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法庭的运行程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学懂的知识。一些毕业后到法院工作的学生也普遍反映,通过旁听审判,及早熟悉了法律职业,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第2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阳光学院;法学专业建设;探索;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阳光学院法律系法学专业,同学院其他专业一样,自2001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招收8届17班,已毕业4届9个班516名毕业生,目前尚有在校学生8个班约500人。经过八年的改革探索,在实现自己培养目标上,努力打造高等法学专业建设新的模式,办出自己特色;在实施法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开拓、改革和创新,应对当前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取得较好的办学效果。4届毕业516名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法学院录取法学硕士研究生21名,被省、市各级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90名,录用事业单位70名,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司法资格47人,截止目前以上“三考”达标人数为228人,占毕业生44.2%。尤其是05届57名毕业生中,当年就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等硕研3人,录用公务员16人,经过近三年努力,现先后被录取公务员35人,占61.4%(其中录用法院9人,检察院6人,司法行政及律师5人,公安、税务、工商等其他公务员15人);录用事业单位8人,占14%;到企业就业12人,占21%;出国、读博2人,占3.5%。国家司法考试通过11人。05届法学专业毕业生百分之百、高规格就业的佳绩为法律系法学专业建设打出了新的品牌。法律系法学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被学院确定为办学模式样板,得到全面肯定。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际出发,确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

阳光学院是阳光(国际)集团与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民办高等学校。在性质上,阳光学院属于民办的独立学院,具有民办事业独立法人资格;在招生上,阳光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招生,其生源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法学院相差在100分以上,与二本的师大、农林大生源也有很大差异。这一差异性决定了阳光学院法学专业无论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既要注意传承普通高等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好的传统经验,但又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应当根据国家的规定、社会的需要和阳光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勇于创新、改革的理念,正确务实地设计和确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就是通过四年学习,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法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所有学生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最后要达到取得“两证”,参加“三考”的目标,即取得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和全国司法统一考试,获取更多的专业就业机会和提高竞争综合能力。这样培养目标既具体明确,又务实可行,不仅为法律系正确设计实用性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成为法律系师生一起做好法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动力。

正是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要求,系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14门核心法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变,作为必修课程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从适应“三考”需要,开设一些诸如律师实务、法律文书、法律职业道德等实务性强的课程,为配合“公务员考试”需要,还开设了行政管理学选修课程,专门训练学生适应“申论”、“行政执业能力测试”两门公务员考试的课程,以应对公务员考试的现实需要。

二、专职教师队伍培养是建设特色法学专业的基本保证

在建院初期,法律系同其他系一样,基本上采取外聘的方法,从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行政学院等九个院校聘请了约30余名具有“双师型”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6名,讲师、硕士研究生10名,他们的丰富教学经验,不仅支持了法学专业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多院校优秀教师多风格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教益,同时也为我们加强对系里专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提供了条件。但这种教师体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外聘教师早来晚归难以承担法学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担,为此有计划引进一批专职教师,采取积极有效培养措施,促进专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必要的。根据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法律系从02年开始,先后积极稳妥地引进聘用15名专职教师。每名教师一到职,系里就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从事讲授专业课程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并采取“赶着鸭子上架”、“推着卒子过河”,“比着擂台打拼”等方法以及集体备课,编写教材,听课、交流、进行案例教学法研讨等措施,促使教师尽快成长,比较顺利地经过了教学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经过一年锻炼,04-05学年学生对教师的测评教学质量人均为76.4分,05-06学年以及06-07学年第一期学生和院督导组的综合测评人均为81.3分。学生和专家对法律系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持肯定的评价。二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在03-04学年第二学期,我系专职教师全部都上公共课;04-05学年开始,专职教师逐步开始上专业课;05-06学年,两学期我系教师共开27门专业课,共完成3461课时,人均168课时,占全系专业课的53.8%;06-07学年第一学期共开专业课10门,合计1134课时,人均103课时,占全系专业课69.06%。教师已经走上专业课教学的主战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师教学方法得到不断进步。法律系所聘用的教师,过去基本上都未站过讲台,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他们受聘后,系里首先安排他们在公共课讲台上锻炼,为了使他们更快熟悉教学环境和工作,系里组织他们集体备课,编写教材,听课取经,定期交流教学方法。在公共课教学上普通受到锻炼的基础上,逐步安排他们开设专业课,一来有一定讲课的实践经验,二来有老教师榜样和对比,三来有较为充分的备课过程,所以他们走上专业课教学就旗开得胜,普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巩固成绩,提高教学水平,系里又通过教学法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开展互相学习和交流,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活动,促进大家更用心地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教师科研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几年来,在学院科研管理政策的鼓舞和推进下,法律系教师在积极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同时,也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以肖义方、翁连金、王浩云等人申报、承担了阳光学院第一项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课题项目,并已完成结项。全系教师共同编写出版具有实用特色的第一部教材《新编大学法律基础》和四辑《法学教学案例汇编》,系主任陈训敬教授认真总结、撰写并发表教学改革系列论文6篇,其他教师也撰写发表学术论文9篇,开启并初步形成了全系法学学术研究、法学教学改革研究风气,这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对教师今后职称晋升也打下坚实基础。系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所有成效,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直接为建设特色的法学专业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的保证。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开展法制视听课第二课堂建设

(一)加强教师教学法的研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系里采取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选编案例,召开案例教学法研讨会,组织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法的研究,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全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系积极推行“讲法理、看法条、析案例”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首先,他们在选择教材上十分注意兼顾教材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其次,也重视配套相应的法律汇编和重点学科的案例分析资料,使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有可能在教师具体指导下,深刻分析一百例较为复杂的疑难案例和结合各个课程学习亲自分析一千例各种类型的典型案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比较扎实地学习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去分析处理各种类型的案件和社会上各种法律问题,使自己在法律素养和能力上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培养。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分量,不仅在教学计划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门类和学分,而且落实到课任教师身上,结合理论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法得到全面推行和落实。

(二)充分发挥法制视听课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三种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院的支持下,系建立起法制影视资料库和视听实验室,购置了一整套包括古今中外法制影视资料和庭审资料,共有五类百部千碟,为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化的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配合专业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三看”的具体做法:一是“必须看”,即在第一学年,针对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康乃馨》、《大法官》、《主诉检察官》、《被告》等电视连续剧,并结合写心得体会、召开专题班会,使学生在影视情结中增强对法制专业的认知和责任感,培养对法律职业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法律专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结合看”,即在第二、三学年各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实体法、程序法专业教学,由课任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民、刑、行政等法庭庭审实录案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类案件诉讼程序,增加对司法实践的感性认识,起到旁听庭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三是“自由看”,即在第二学年以后,由年级、班级两委组织同学,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自由选择观看其他各类法制影视资料片,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活跃了课余文化生活氛围,而且寓教育于娱乐,潜移默化,不断地深化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做合格的法律职业人”的理念和宏愿。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实习基地的建设

(一)注重抓好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活动,环环衔接,努力把学用结合贯穿教学计划始终

法律系不仅重视在教学计划中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内容和时间要求,而且充分利用假期安排一些有益的实践环节活动,使学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自始至终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在第一学年暑假,学生初步学了一些法律课程,系就结合学院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感性认知实习,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调查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关法治的人和事,并写出心得体会,在新学期伊始组织班会交流,培养学生从法治视角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加强专业思想,提高法治责任感;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学生学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后,专门安排学生到司法部门见习一个月,进行初步的专业实习,通过见习,让学生熟悉司法环境,初步学习司法实践知识,由于做到去前有动员布置,返校有检查总结,评定学分,使见习起到加深学生对法治实践的认识,起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结合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作业,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努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第三学年暑假开始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模拟法庭毕业设计工作,努力把这两类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到法院的实习基地有目的向司法实践学习,使毕业实习更好地为毕业设计创造条件,打好基础,通过系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工作,最后通过模拟法庭庭审毕业设计演示、考核,对学生的四年法学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检验和锻炼,为学生毕业工作和“三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建立规范的实习基地,实行以集中实习为主的毕业实习模式

在传承高等法学教育毕业实习模式基础上,根据现实的情况,系里调整了毕业实习模式,使毕业实习工作更加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并得以顺利进行。其一,建立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经过几年努力,通过和法院充分协商,系里已和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龙岩市、宁德市等五市九个法院协议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其中与三个法院签订了书面共建协议,并正式挂牌,其中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还通过总结经验,制定了毕业实习管理规范意见,提高了毕业实习成效和水平,使毕业实习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证;其二,实行以集中实习为主,结合分散实习的模式,有利于妥善解决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精力上与考研,就业矛盾的问题;其三,在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上,由第七学期提前到暑假进行,腾出更多时间,有利于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公务员考备和就业应聘工作,达到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精力集中成效好,法院更加欢迎并积极接纳实习和院系毕业生工作得到妥善安排的“三满意”效果。

第3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

不过,初中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如《变色龙》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学习《孔乙己》一文,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倘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不仅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现代法制文明的幸事吧!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第4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 研究性学习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中的重点。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上进行素质教育,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探索,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推进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倡导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端正指导思想

近几年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许多学校也采取了一些研究性学习尝试,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只注重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实施研究性学习。

如果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上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备课,特别是要选取好专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选择的专题主要是以学生亲历性学习和研究行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 专题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2.1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欲望。如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可以在课堂上首先通过播放《人民法院审判实录》,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种诉讼程序;让学生识记、理解几个正在学习的书本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已学习的法律知识点,继而对拟审案进行初步分析:本案属什么种类的诉讼,应按哪部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本案审判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是什么;本案的原告、被告是谁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并进行分组和分工。

2.2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推向一个。即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方法的过程。在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法官进行采访,并让学生直接走进法庭见识活生生的庭审场面与程序,取得直观效果。观摩后的模仿实际是排演的过程,是不断训练和纠错的过程。模仿应基本达到的要求是:审判程序基本正确,固定台词记忆牢固,场地氛围严肃庄重,道具准备充分恰当。这些都应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切记不要忽视记录活动过程,而且记录必须及时、准确、全面。

2.3 通过学生的实践,向学生展示取得的成果,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效果和乐趣。这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以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为主线,先宣读法庭纪律:诉讼参与人应遵守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不得中途退庭。发言、陈述、辩论须经审判长许可;然后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接着审判活动在法官的主持下有序地进行。法庭调查的顺序为:当事人陈述,证人出庭作证,出示书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或勘验笔录。法庭辩论的顺序为:原告及其人发言,被告及其人答辩,诉讼中的第三人及其人发言,互相辩论。法庭调查及辩论结束后再由“合议庭”评议,最后宣告“判决”。

2.4 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得出结论。这是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成果提高为理性认识,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先由教师作总结,指出本次模拟法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座谈、讨论、演讲或辩论;完成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

3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3.1 学习形式发生了转变,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成为该知道怎样学习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从研究前的准备活动如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开始起,学生就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讨就已经展开。

3.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思想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学生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形成了调查研究、科学探索的有效习惯,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所获得的已远远超出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 通过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上研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研究性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方式获得。

4.2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

4.3 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是初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道或研讨,或考察、走访,或调查,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同行者”,真正做到与学生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引导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交往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第5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情感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情景烘托,人类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迸发的,这种感情或激动或悲伤或愉快或沮丧,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全部有赖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情操和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当教师表现出的是高尚的思想品德时,学生自然受到感染,这种非课堂式教学起的作用往往比课堂讲课的作用更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更加透彻和切合实际。

三、巧设疑,妙导思。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可以引起积极的思维,使课堂“神动”。然而,问题的设置和思考时间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回答,不愿思考,思考问题的时间过短,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提出没有实际意义,教师自问自答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提出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问题本身的难易度确定学生思考时间的长短。“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是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问题提出的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

四、师生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预习,即针对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教材与课外材料的整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搞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然后,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合作归纳提炼出问题。最后,合作学习,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充分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在合作讨论中感受成功与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第6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一、目标定位

(一)学校德育课程发展目标

开展以“实施自主管理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探索一条能唤醒、激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新途径,培养和塑造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思维创新意识的合格接班人。

(二)学生培养目标

在学校“智慧教育、自主管理、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体系,让学生达成以下五个目标。

1.通过学习优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参与学校和社会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社会公德、法律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诚信、讲法纪、明是非、辨美丑的基本态度和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德和心理调节能力;

5.通过学习关爱生命的知识和参加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应对偶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

类型

科 目

实施对象

课时

安排

课程内容及要求

思想品德

全体

学生

与学校课程计划一致

用国家编写的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

语文阅读

全体

学生

每周

1节

推荐的阅读材料(学校阅览室提供),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升旗仪式等主题教育

全体

学生

隔周

一节

用校园实例,适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感恩教育。

学习、诚信等课程

用全国道德模范例子等材料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践行诺言教育。

珍爱生命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周

0.5节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安全与自救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杜绝网瘾、杜绝、预防疾病、各类偶发逃生应急教育。

跑操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天

30分钟

每天“两操”,对学生渗透纪律教育、集体观念、荣誉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高一学生

0.5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讲文明、立大志,学习好习惯,锻炼身体,自律合作、发展个性的教育。

初二、高二学生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生活习惯、学习技巧、自主反思、爱好兴趣等方面的教育。

第一学期

初三、高三学生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群体意识、个性发展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学期

初三、高三学生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自信教育、创新教育、学习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班会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周

1节

各年级依据学校德育计划设计班会主题,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疏导、重大时事及社会、校园热点话题讨论等。

集体讲座

全体

学生

每学期3次

邀请法制专业人士、消防专业人士、心理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晨(夕)会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周15分钟

各班根据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规矩教育、遵规守纪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等。

升旗仪式

全体

学生

每周一20分钟

严格礼仪、规范程序,进行爱国、爱国旗等教育。

值周班总结仪式

全体

学生

每周一5分钟

严格礼仪、规范程序,进行爱校、爱班教育。

入学仪式

高一

年级

9月第一周

利用现编的入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识学校、识规范、掌握自理本领和知识。

入团仪式

初中

年级

五四青年节前后

利用现编的入团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毕业典礼

初三

高三

五月最后一周

利用现编的学生离校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

科技社团

特长学生参与

每周1.5课时

利用现编教材《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故事、小发明的知识、发明的方法及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知识。

音乐社团

利用教材,教学生学唱合唱知识。

体育社团

有篮球社团和足球社团,训练学生的打球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

美术社团

训练学生的作画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感。

传统

文化

课程

清明节

全体

学生

当天0.5课时

利用现编教材《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读书节

(规划中)

全体

学生

每年

4月

给学生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对学生进行进行文化熏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赛意识,提高综合素养。

艺术节

每年

5月

运动会

(规划中)

每年

9月

科技节

(规划中)

每年11月

河口古镇、梁家湾水电厂、504厂等参观活动

高一

高二

年级

每年

9月

利用活动基地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让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兴趣和创新思想。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每年

10月

法制实践活动

初二高二

每年

4月

通过参观法庭、模拟法庭、观看法制视频掌握法制知识。

烈士陵园扫墓活动

全体学生

清明节

军训课程

高一

每年

9月

通过开展规范有效的军训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在军训中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和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培养不怕困难,勇于吃苦,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疏散演练活动

全体

学生

9.18防空疏散演练11.9防火疏散演练

组织学生参加在疏散演练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意识和能力。

家校

共育

课程

做有教育智慧的家长

全体

家长

每学年2次家校联谊会

通过不同形式的家长培训,提升家长管理孩子的技巧和本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做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全体

教师

每学期两次全体教师培训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设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全体

班主任

每月一次班主任工作培训

通过周期的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育人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进行评价

全体学生

每周一次自评,每月一次互评

通过自评、他评,让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学科课程

语、数、英、理、化、思想品德、历、地、音、体、美、生、信息

全体

学生

和学校课程计划一致

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寻找结合点,以多种方法和手段,随机、无痕化地进行有效教育

文化课程

校园文化建设

全体

师生

日常学习生活中

充分挖掘学校环境、制度、规章和各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寻找结合点,以多种方法和手段,随机、无痕化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班级文化课程

全体

师生

日常学习生活中

学校管理制度

全校

师生

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课程实施

(一)显性课程——认识性课程

1.思想品德

教师按照学校课程计划进行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每周2课时,准确把握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并落实在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等各个环节中。

2.语文阅读

语文教研组自编教材,推荐的阅读材料(学校阅览室提供),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品德、孝道等方面的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①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编入学校课程表。②每班读书指导教师由本班语文教师担任。③ 每班设立图书角,对各类图书进行规范管理。④ 以学校“读书节”为平台进行读书成果展示。⑤积极参加经典诵读大赛。

3.专注力课程

用全国道德模范例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和校园实例编辑的文本材料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践行诺言教育。具体要求:①采用班级授课制和讲座相结合的实施形式。②坚持做好各类先进学生评选。③专注力培育教师担任此课程教学。

(二)显性课程——活动性课程

1.珍爱生命课程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与自救教育。具体要求:①采用班级授课制和讲座相结合的实施形式。②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咨询师担任此课程教师。③坚持每学期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并写出观后感。④做好每年的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工作。⑤做好每年的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2.两操课程

通过“两操”对学生渗透纪律教育、集体观念、荣誉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具体要求:①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担任此课程教师。②组织好每周两操评比工作。

3.专题教育课程

在确定具体的上课内容(详见课程结构与内容表格)后,要对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保证专题教育课的规范化、系列化和实效性。具体要求:①采用班级授课制和讲座相结合的实施形式。②分别组织好毕业仪式。③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班会组织上去。

4.晨(夕)会课程

根据年级晨(夕)会规划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遵规守纪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等,具体要求:①全体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同学担任课程的实施者。②德育内容要鲜活,把能反映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入教育内容。③教学和学习方式要活泼,能突出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

5.团队活动课程

① 仪式教育课程具体要求:由学生会老师、干部担任课程实施教师,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和章程以及活动组织,并收交活动材料。

②社团活动课程具体要求:由社团活动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实施,负责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安排、活动组织以及收集活动成果,并向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推荐优秀人选和成果。

6.节庆活动课程

① 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要求:I.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II.开展好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活动,并能形成课题研究成果。III.学习并能制作传统文化中的手工作品,并进行作品评比。

②校园节课程具体要求:I.体艺组教师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组织好节庆活动或者比赛。III.收集节庆活动的优秀作品。

7.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① 科技系列活动课程具体要求:I.科技创新老师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设计相关活动,能够印证科学道理。

②法制实践活动课程具体要求:I.政治教师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寻找一个法制案例进行模拟法庭。III.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并写出感悟。

③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具体要求:I.学生会和历史教师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收集当地烈士英雄事迹,形成文本材料。III.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并写出感悟。

④军训课程具体要求:与每年的军训计划保持一致。

⑤疏散演练活动具体要求:I.安全办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收集火灾、地震的逃生经验,形成文本材料。

(三)隐性课程——家校共育课程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主体对学生实施教育,同时利用自主教育,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管理者。

(四)隐性课程——学科课程

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育人思想,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撰写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案例或者论文等,使学科渗透德育落到实处。

(五)隐性课程——文化课程

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都能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课程评价

(一)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考核评估机制

学校政教处负责德育活动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管理,教导处协助完成此项工作。

1.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组织德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并纳入对教师绩效工作的考核。

2.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中是否落实德育教育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

3.每学期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评估,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十佳师德教师”演讲会活动,并隆重表彰德育工作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

(二)建立多元评价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

1.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过程性评价,变单一的成绩分数评价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等诸方面因素的评价。

第7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1水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水行政执法正在向综合化执法方向发展,时代要求水政执法人员要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水政队伍状况:一是老职工较多,年轻职工少,有些单位的水政部门被戏称“夕阳红办公室”;二是大部分水政人员是“半路出家”,多以工程管理人员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从部队转业而来,很少经过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水法规知识有限,计算机、摄像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操作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办公需要;三是体能难以满足工作要求,由于现在的水政人员很少接受体能训练,大部分时间是办公室里坐,巡查有车坐,身体得不到锻炼。四是部分老职工为保证自己功成身退,思想保守僵化,缺乏改革意识、创新理念,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政工作的发展。针对这一状况,黄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制定了一些制度办法,如《黄委系统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黄委系统水政监察制度及管理办法》,黄委、省市局每年组织的水政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等,但由于部分水政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难以胜任当前的执法规范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查处案件的运用法律依据不准确、执法重实体轻程序、文书制作不规范等现象。

1.2执法文书不规范不统一,影响案件的查处质量水行政执法过程中,文书制作不规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文书格式混乱,不统一;文书填写不到位,内容不全,详细地址、年龄有时不填写;违法行为适用条款不详尽,有时适用法律、法规不当;文书中有涂改现象,无签收人签字或无拒签记录,有的甚至代签;填写文书用词不严谨、表述不准确;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执法文书的文号编制不规范、出现类别不同的编号等问题,严重影响水事案件的办理权威。

1.3同案处理不同,影响水法规的统一和权威所谓“同案处理不同”,是指同一案件处理结果迥异,类似案件不同水政执法人员处理也不一致。有些人士指出,这是由于水法规规定了较宽的自由裁量权幅度所致,也不排除有的水政执法人员受到了各方面的干扰。但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类似案件处理结果却差异很大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水法规的统一和公正,影响了水行政执法人员的形象和权威。

1.4新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容易形成隐患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执法过程中总会不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当前水政执法人员受水平限制,他们只会运用“老套路”处理常见的违法违规案件,往往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束手无策,要么稀里糊涂应付了事,要么久拖不决。长此以往,问题积累多了,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不利后果。

2水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强水政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业务水平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提高水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水政队伍业务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再教育和再培训情况,系统的学习和针对性学习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制度。通过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培训制度,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培训过后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切实把水政人员的业务基础知识打牢。同时,积极开展执法模拟演练,建立案例研讨机制。在掌握基本水法规知识的基础上,要增强水政人员的综合素质,经常开展典型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学习和宣传,丰富执法经验,使水政人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能够准确运用水法规知识,熟练掌握执法程序和相关文书制作,以及水事案件的查处和应诉技巧。积极培养复合型水政人才。水政人员知识面要广、要博。比如,水行政执法方面要具备法律知识,建设项目管理方面要具备水利工程知识,水资源管理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水文知识等等。试想:如果只懂法律知识,不懂工程知识,涉及到河道内建设项目许可,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水政人员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慎思明辩,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水政工作的需要。

2.2水行政执法资源共享和执法文书格式统一加快电子政务体系构建,推进网络工程的建设和运用,以网络为载体,把各类水法规,黄委、省局以及各县市局各种好的执法经验、典型案例、办理程序以及心得体会等资源放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供其它县市局特别是一线水政执法人员学习、讨论和交流。执法文书是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责的有效载体。科学、严谨和规范的执法文书有利于保证水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效力和权威,也便于水政执法人员实际操作。因此,黄河系统应结合黄河实际,分水事案件查处类、建设项目审批类等建立统一的法律文书格式和标准模型,统一的执法文书将有力的保障水行政执法的威信力和严肃性,促进水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第8篇: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唤醒、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和尊重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营造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基。其次是培养学生关爱人的生命,包括本人生命、亲人生命、他人生命,进而从关爱人的生命到关爱动物的生命。中职德育课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其中感悟生命、珍爱生命。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34-04

当我们面对中职生动辄以拳头、砍刀解决争端的时候,当我们目睹中职生无视交规在公路上横冲直撞的时候,当我们痛心于中职生虐待同学或虐杀动物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中职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时候……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们或许应该想想,我们的教育忽视了什么内容?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生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知道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所以生命教育是德育课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其实,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对生命珍视和留恋的传统。“生”在孔子的教育和治国方略中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论语·子路》:“子路问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的“庶”、“富”、“教”三部曲,即把生存列为第一,富裕列为第二,教养(发展)列为第三。确实,生存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珍视生命,才能敬畏生命,才会追求生命的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佩克·库西在《人,这个世界》中说:“争取生存的学说应当列入所有国家所有学校的教学大纲中。”这一点甚至比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可见探究生命真谛比一切都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它对中职生有什么意义呢?中职德育课又该如何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呢?

生命教育的内涵

从狭义来说,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包括保护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存在。

生命教育包含师生的生命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可以说,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唤醒、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和尊重、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奠基。其次是培养学生关爱人的生命,包括本人生命、亲人生命、他人生命,进而从关爱人的生命到关爱动物的生命。

生命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命是整个教育的元基点。关注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更与德育课培养目标相吻合。因为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如何生存,便是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所以职业教育要避免成为一种单纯的行为修正过程,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各类学生成长,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从而在质量上进一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愿望,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让中职生真正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德育课更要避免成为假、大、空的说教,可以选择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感恩、主动规划人生,从而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价值。

第二,生命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奠基,为和谐社会奠基,对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中职生具有良好的生命意识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健康地成长,而健康成长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命过程,而教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生涯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德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当学生拥有生命意识时,他们就会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携手共创的群体中。这个群体是一个整合的共同体,人们被一个共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共同体息息相关,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共生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抹去彼此之间认知的裂痕,解决冲突,进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

德育课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

弗洛姆认为,求生的冲动与破坏的冲动,是一种相互交替、互相依赖的关系。因为生命有其内在动力,有生长、表现自身的倾向。一旦受阻,则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上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目的的精力。求生的冲动受阻越大,想要破坏的行为则越强;生命实现得越多,则破坏行为的力量越小。故弗洛姆得出结论:压抑生命的种种个人及社会的环境,产生了想要破坏的欲望,“破坏行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生命意识与建设(愿望实现)和破坏(愿望受阻)关系的若干思想,是富有启示性的。

中职生在中学因为学业的不成功而被教师放弃,他们“求生的冲动(愿望)”因此受阻,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合规范。他们需要在这“破坏(愿望受阻)”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中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最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求生(愿望实现)”的平台,给他们表现自身的机会。中职德育课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生命教育。

(一)还原课堂主体,尊重生命

随着新一轮的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课的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无论是“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究,还是“学乐悟”教学方式的践行,都是以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在改革实践中,本着尊重生命,还原课堂主体,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由原来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由原来的“观众”转变为“演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情境,设置各种主题活动,预设任务,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并在整个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还原成为课堂主体和自主学习的主体。活动初期,一方面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的手脚和头脑被束缚,可能会无所适从。这时教师要将探究任务明确具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放开手脚,去体验和感悟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是考试,分数成了升学的主要依据,而中职生在中学因为学业的不成功而被定性为后进生,长久的被否定使得他们缺少自信,对参与主题活动,进行自主探究缺乏信心,可能影响他们主题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因此,中职德育课还要从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只强调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不断的赏识和被认可,能帮助学生逐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和自主学习的主体。

(二)主题活动探究,体验过程,感悟生命

内化生命的意识,构建生命的意义 (1)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存在(关爱自己)。德育课要教学生学会做人,首先应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存在。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自然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因此,德育课可以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游泳安全、远离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案例收集与展示、演讲、制作手抄报、问卷调查、访谈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主题活动,能真正体会到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2)开展以共生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社会意义(关爱他人)。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中职生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社会冷漠、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同时由于中学时学业的失败,感觉前途渺茫,整天沉迷于网络来打发时间。因此,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尤为重要。德育课可以开展以共生为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如教师可以围绕孝道、感恩等设置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亲情,体验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另外,可组织学生关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撰写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同时,还可以借助德育拓展课组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如“翻越必越墙”、“信任被摔”、“心灵感应”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体验到每个人无论是在小团队还是社会这个大团队,都充当着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一定的责任。生命的价值更在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社会意义。

规范生命的行为,减少破坏的冲动 人的天性中本能地呼应心灵,当人被他人的痛苦感动时,会本能地哭泣;当人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时,会本能地尊敬他人;当人见识到他人工作的美丽时,会本能地敬仰他人。所以,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幸福有所贡献,甚至可以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而服务时,他会越发自觉地发挥人类的美德和社会道德,久而久之,这些行为便成为了习惯,而此时他的生命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破坏的冲动也将会减少。对中职生规范生命的行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利用知法、懂法、守法探究活动,在群体规范的心理气氛中规范生命的行为。群体规范有两种:一是正式的规范,即社会的法律或教育目标要求决定的,具有法律或行政约束力;二是非正式的规范,即群体成员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非外力强加,主要通过群体内部褒贬而迫使成员遵守的要求。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开展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如观看各类法制节目谈启示、收集案例进行分析谈感悟、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制作法制手抄报、庭审旁听、模拟法庭等,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情,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生命行为,自觉守法。另外,通过这些主题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学生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一道组织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学习探究小组共同约定,通过德育课堂的探究活动及班级的各项活动,对于活动中的一些积极的行为和现象进行大力鼓励和表彰,在班级中形成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以自觉遵守各项公约为荣,以违背公约为耻,从而养成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可以说,这些规范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这些规范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训练,也是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2.利用角色换位的实践探究活动来规范生命的行为,减少学生破坏的冲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系列角色换位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角色的选择。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展示自身的舞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通过身处不同角色的体验,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认识社会和他人,以此达到理解他人,减少破坏的冲动。例如,我校旁边是一条市区快线,过马路要走地下通道,部分学生经常不听交通协管员的劝导,有时还与协管员发生冲突。初中部一名马上要参加中考的学生,因为不走地下通道横穿马路,被汽车撞伤。为此,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在中午放学后去体验协管员的工作,一周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心得,学生都收获颇多。有的学生说协管员太辛苦,他们每天吸着汽车尾气,拿着微薄的薪水,但他们为大家的生命安全服务,所以协管员的工作应该得到大众的尊重;有的学生说这个工作看似简单,碰到不听从劝导的人时也很难办,有时为了别人的生命安全还要挨骂,他们是最美的交通协管员;还有的学生说希望所有的行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的生命。之后,笔者又让他们站在受伤的学生家长、撞伤人的司机的角度去感受这次交通事故。通过这次角色换位的体验活动,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自觉遵守交规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要珍爱生命。事后学生拟定了一份自觉遵守交规的联合签名承诺书。通过角色换位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行动之前多角度地去考虑事情的后果,规范自己的行为,冷静地分析,减少破坏的冲动,也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后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理解他人,化解矛盾。

规划人生,提供求生的途径 主要有以下途径:

1.开展主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找准生命的方向。在笔者和中职生的日常交往中,发现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很多职业理想和目标,有自己人生崇拜和追求的偶像,但到了中职阶段,问到他们的职业目标时,他们迟疑了,似乎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成熟了,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原来的有些职业目标是不现实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学业的失败让他们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可捉摸,所以在学习上表现为懒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明确(消极因素)。因此,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才能帮助他们找准生命的方向。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认同的对象,让他们在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有仿效和参照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主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收集本专业内的行家里手或自己崇拜的商界精英的职业生涯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交流,谈谈从他们的事例中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另外,还可以请一些成功的校友到校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在校中职生进行“零距离”交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专业和职业,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相信这些对象一旦被学生认同,就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成熟他们的人格,明确人生目标,找准生命的航向。

2.开展主题为“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规划人生,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要学会规划人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己”即客观认识自己。大多数中职生都是中考考场上的失败者,因为学业的失败,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也是失败的,所以对自己的认识更多是消极和否定的评价。德育课可以进行主题为“我是谁”的系列实践活动,如新生第一节课进行自我介绍,一个月后同桌介绍他眼中的你,一个学期后德育教师收集各位任课教师眼中的你,并与同学交流,专题活动之余辅之以平时素养训练和主题活动后同学和教师的评价。通过系列自评和他评等活动,帮助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清“现实的我”,找准“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差距,制定缩小差距的措施,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为生涯规划做好准备。“知彼”即了解专业和职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选报专业时仅就专业名称的字面理解,对该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并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德育课要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和职业。可以通过学生上网搜索,找从事本行业的亲朋好友、专业课教师访谈,校友座谈等主题实践活动,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而找准差距,制定措施缩小差距,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在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和职业及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题为“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前期对自我、职业及就业形势的分析和认识,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确定长远目标,细化阶段目标,并根据阶段目标制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行动措施,教师和其他同学成为在校期间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监督者,监督其认真践行人生规划,并及时进行修正。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找准生命的方向,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