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雪的诗句范文

初雪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雪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雪的诗句

第1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93-02

有人说:“学生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文字,很能激起大家的共鸣。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能在这方面做些什么呢?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哪些数学思想适合于我的学生?我该怎样将一些数学思想融入我们的课堂?为此,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1 对小学数学思想的局部认识

1.1 “单位”思想

数学中,不管是“数”还是“量”的计算都得益于“单位”思想。重视渗透“1”是自然数的单位的思想。可以说,没有“1”就没有自然数,就没有整个的数学体系。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位”思想的渗透。

1.2 符号思想

数学符号在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也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十六世纪数学家韦达对数学符号作了很多改进,并且第一个有意识地系统地用字母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学研究的重大拓展,奠定了符号代数的基础,后来大数学家笛卡儿对韦达使用的字母又作了改进。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

1.3 方程和函数思想

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的过程就是方程思想。笛卡儿曾设想将所有的问题归为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方程问题,即通过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转化为方程(组),这就是方程思想的由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仍停留在小学算术的方法上,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在算求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对象,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学关系十分清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若不渗透这种方程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很难提高。例如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还原问题等,用代数方法即假设未知数来解答比较简便,因为用字母x表示数后,要求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平等的地位,数量关系就更加明显,因而更容易思考,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本质地辨证地反映了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是近代数学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中有如下形式:

7 ×4=30×5= 600×700=

70×4= 30×50= 60×700=

700×4= 30×500=6 ×700=

有些老师,让学生计算完毕,答案正确就满足了。有经验的老师却这样来设计教学:先计算,后核对答案,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填答案有什么特点(找规律),答案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然后再出现下面两组题:

45×6= 1500÷300=

15×6= 1500÷30=

5×6=1500÷3=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当一个数变化,另一个数不变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结论可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只求体会,不求死记硬背。研究和分析具体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一般用解析式的形式来表示,这时可以把解析式理解成方程,通过对方程的研究去分析函数问题。中学阶段这方面的内容较多,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指对函数,三角函数等等,小学虽不多,但也有,如在分数应用题中十分常见,一个具体的数量对应于一个抽象的分率,找出数量和分率的对应恰是解题之关键;在应用题中也常见,如行程问题,客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客车所行的路程,而货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货车所行的路程;再如一元方程x+a=b等等。 学好这些函数是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构造函数,需要思维的飞跃;利用函数思想,不但能达到解题的要求,而且思路也较清晰,解法巧妙,引人入胜。

1.4 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数”是“形”的高度抽象,“形”是“数”的具体体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1.5 类比思想

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就迁移过程来分,有些类比十分明显、直接、比较简单,如由加法交换律a+b=b+a的学习迁移到乘法分配律a×b=b×a的学习;而有些类比需在建立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比较复杂。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类比思想的内容很多,杂志上发表得较多的某些定理,问题的延伸,推论,拓广也是类比思想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去发掘去实施,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宽=a×b,通过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理解为长(底)×宽(高)÷2=a×b(h)÷2。类似的,圆柱体体积公式为底面积×高,那么锥体的体积可以理解为底面积×高÷ 。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得自然和简洁,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正如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我们应该讨论一般化和特殊化和类比的这些过程本身,它们是获得发现的伟大源泉。”

2 对小学数学思想教学的初步尝试

2.1 寻求途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最惊彩、最具有数学价值的东西,在教材中除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外,其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呈隐蔽式,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探索选择适当的途径进行渗透。

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生过程。大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思想方法。传授学生以数学思想,教给学生以数学方法,既是大纲的要求,也是走出题海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握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契机。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要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上作必要的概括”,这就是新教材的新思想。

③在复习小结中渗透:小结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应试教育下的数学小结和复习课常常是陷入无边的题海,使得师生在枯燥的题海中进行着过量而机械的习题训练,其结果是精疲力尽,茫然四顾,收获甚少。如何提高小结、复习课的效果呢?我们的做法是:遵循数学大纲的要求。紧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数学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突破题海战的模式,优化小结、复习课的教学。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师生都能体验到领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减轻师生负担,走出题海误区的轻松愉悦之感。

2.2 寻找载体,把握时机:数学数学方法的渗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悄悄地得以完成的。离开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同时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时机,适时渗透,这样才能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小学数学来说,在形成概念、导出结论、寻找方法、揭示规律的过程中,随时都可捕捉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时机。

2.3 注重训练,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①数学方法的训练: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各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②转化能力的训练:转化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与学的策略。常见的转化思维方法有量的转化、式的转化、类比转化等,考虑到数学的研究对象:数与形,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形转化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所谓数形转化观是把数、形问题从一种表示形态转化成另一种表示形态或数形相互转化的思想和方法。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数形转化有数的转化、形的转化和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三种具体形态。数的转化要通过恒等变形,借助数的分解、变换数的位置或对数进行重新调整组合以及利用相关关系等方式进行。如,0.25根据需要可转化为25%,可以转化为14,还可以转化为1∶4。又如,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此题若按常规解法,不但计算繁琐,而且因π取近似值,存在计算误差。若把它看成是一个以内外圆周长为上、下底,以2厘米为高的梯形,即利用“把曲线看作直线的思想”,其计算量不但减少,而且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

③探究能力的训练: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求我们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正如西南师大数学系杨泰良教授所言:“教学上要求揭示的数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和逻辑意义上的,这更符合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结构……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是数学方法的核心。”

第2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兴趣 爱心 创新 多媒体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1-01

初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它不应该是“讲课――练习――作业”固封不化的三部曲,不应该是面对一张张试卷的苦笑,也不应该是作业重压下的无奈;而应该是思维之花幸福地开放,应该是对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应该是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充盈生命力和智慧生成的课堂。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做题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诗意的栖居地。那么,“诗意”的初中数学课堂如何炼成呢?

一、“诗意课堂”的基础: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以家乡种蔬菜,学生卖蔬菜的事例为背景,老师和学生共同编制应用题,通过分析问题,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特别高涨;再如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难以弄清楚。讲课时,我先举了多数学生有亲身体验的骑自行车的例子:顺风骑车觉得很轻松,逆风骑车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进而探讨无风时骑车的速度、风速与顺风骑车速度、逆风骑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学生有了这样一个亲身感受,再理解行船问题就水到渠成。

二、“诗意课堂”的主线:爱心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心,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心”,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课堂上有了“爱心”,教师不仅会将目光投向知识的掌握,而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三、“诗意课堂”的关键:创新

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1.自主探索。捷普洛夫说过:“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设疑提问,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疑难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尽情展示。数学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去体验、去交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尽情地展示自己。他们有了自由实践的空间,在争论中学会取人之长、在倾听中产生灵性、在思考中展现智慧、在体验中生成情感、在相互尊重中绽放灿烂的生命之花。

3.自我挑战。加入挑战的因素,数学的气质与味道将变得醇香芬芳;加入挑战的因子,数学的灵动与快乐将会凌空飞扬。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拥抱挑战,在挑战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生成智慧。教师可以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有趣现象入手,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中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引出问题等等,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挑战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数学为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服务。

四、“诗意课堂”的助推:激励

激励可以是教师的激励,也可以的学生的自我激励。首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身上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去克服消极的心态。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一片全新的天地。其次,自我激励主要表现为能够赏析、发现数学之美,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譬如,黄金分割的匀称美,从黄金分割线段到黄金矩形,再到维纳斯的形体,黄金分割的美随处体现,学生通过赏析,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和运用的愿望。

五、“诗意课堂”的捷径:多媒体

第3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性。

那么,在班级的管理中,如何很好地实施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通过组织实践,认为很好地实施学习小组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充分的分组前宣传、科学合理的分组安排、科学合理的考核细则的制定以及组间组内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指导。

一、充分宣传是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有利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有利于提升组长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等。但如果学生认识不到这些优点,不能积极参与,不能主动申请组长,不能配合管理,那么分组工作就很难很好地进行,后续工作也就没有办法开展。

笔者在分组前召开了分组动员的主题班会,详细地向同学们阐述了分组的整体架构,以及分组后管理的优点,让学生对学习小组的管理模式很期待,都有申请学习小组组长的愿望。

二、合理分组是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班级学习小组的组长是这个小组的火车头,他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合作对组长的示范带头作用、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等要求也很高,所以合理分组之前选好学习小组组长尤为重要。然后是组员的分配,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组内组员之间互相帮扶、以优带劣,组间能够开展公平合理的竞争,整个班级所有学生就都能齐头并进,共同进步提高。

为了提高分组的有效性,笔者先制定学习小组组长候选人所具备的条件:(1)有责任心,愿意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愿意为组内成员共同提高付出努力。(2)学习成绩优秀,能够为组员做好示范,为组员的共同提高提供帮助。(3)综合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笔者班级有56人,7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第一步是学习小组组长人选的确定。首先由学生自主申请组长一职,每个申请人通过发表竞职演讲,由全班学生投票决定由谁担任学习小组组长。第二步是组员的选聘。由8名组长分别聘组员,每组每次只允许聘1人,组长聘组员的先后顺序按照1~8,然后再8~1循环聘用,每组共聘6次。平常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会早早就被聘走了,而一些存在缺点和毛病的同学,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道德品质上,到后面才被聘选,最终所有的同学都被聘选完成,这样8个学习小组最终就形成了。应该说各组的综合能力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确保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然后小组7个成员坐在一起,组内所有同学的行为习惯、纪律和学习等问题主要由该组组长协调管理。

三、科学考核是保证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班规,有效执行班规,完善学习小组考核制度,是学习小组健康运行的保证。考核既要有结果性考核,又要有过程性考核;既要有教师的考核,又要有学生自己考核;既要有考核奖励,又要有考核惩罚;既要考虑考核的科学公平,又要考虑考核的简单易操作。

笔者在班级成立了班级考核小组,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公开公正地选择了9个考核组成员(单数为了保证在制度制定时不能统一时采取投票表决),8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选一个人,再加上班主任,然后由9个考核小组成员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对每个小组每天的出勤情况、每节课的课堂表现、每次作业和考试结果都如实记录,考核时依据考核细则,利用量化积分考核,四个星期进行一次汇总,并对8个学习小组进行排名,前4小组给予奖励,后4个小组采取惩罚措施。

学习小组组长和考核小组成员每星期集中召开一次会议,一是总结上一星期各组的表现,公布考核结果。二要对学习小组考核制度进行讨论,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对需要完善的内容进行完善。三要对下一星期的工作进行布置。

会后,每个小组组长会组织组员召开组内会议,让他们明了本小组在本学周的综合考评中,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值得改进,用集体荣誉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合作学习是核心

学习小组设置的核心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在教学设置和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被管理为自我管理,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4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灵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65-01

随着伟大“中国梦”在祖国大地应运而生,我们教育前沿阵地,新《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学习”思想也及时的响应,学习英语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体、感悟和内化。根据自己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和理性的思索,我认为想教好初中英语课,作为教师除了要仔细研读新课标,加强理论学习,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把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的实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是我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要措施,与同行共勉,服务初中英语教育教学。

一、切实把握教材实质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初中英语课的前提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要体现在各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材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因此,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并逐步是自己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和处理教材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通读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整体教学目标

2、准确把握每单元的教材内容,了解与其联系的前后内容,确立该单元的教学目标

3、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的要求,合理划分课时,准确把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在分课时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具有确定课时目标;②准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选择教法、学法;④根据需要设计活动形式,选择实用的辅助教具。

二、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是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任何运用语言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没有情景的言语交际活动是难以实现的,或者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英语要在情景中学,要在情景中教。没有情景的英语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更不利于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力利用实物、图片、词语卡、场景、体态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呈现、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在情景中呈现新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欲望;在情景中讲解语言知识,可以使语言知识化难为易,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情景中操练知识可训练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易于学生形成娴熟技能;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情达意的正确性和流利性,有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调理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游戏教学法

当代的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有比速度、比反应、比强记、比观察、比想象、比思维等多种形式。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游戏形式非常重要。“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不再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时,应不断设计和翻新游戏,灵活采用游戏教学法。

1、谜语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

猜谜语是一种有趣的教学游戏活动。把猜谜语引入课堂,不仅能增长学生英语知道、识,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同时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思维能力。常见的英语谜语有:

(1)字母谜语。如:What letter is a kind of drink?

(2)单词谜语。如:What word has there“a”s and tow“n”in it?

(3)计算谜语,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口算与心算的快速反应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智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Tom is twice as old as May. But he is two yeas younger that Blank.What’s Mary’s age if Black will be twenty years old in two years tine?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用英语给出的谜面,学生也必须用英语作回答,以便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2、词汇游戏

(1)Word competition

教师说一个字母,要求学生把这个字母作为首字母,按教师规定的类别说出单词。单词说得最多的学生获胜。

(2)Making new words

第5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益智玩具;支架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来源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曾以两个智力年龄都为7岁的儿童的学习的不同潜力为例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个儿童依靠启发性问题、例子、示范等很容易地演算了超越他现有发展水平写年的试题,而另一个儿童只能解决往前延伸半年的试题。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充分肯定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要素介入儿童发展过程的必要性以及成人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实际上也描述了一种以“教”与“学”双方的社会性互动为基本过程、以引起和促进学习者内部的智力活动过程为旨归的、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活动技能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模式。西方一些研究者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本意指为维护围岩稳定和保障工作安全采用的杆件式结构物或整体式构筑物,是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其作用在于为建筑工人提供一种站立的平台,使他们能逐层地去建房子。这种支架并不是房子本身的必要部分,也非其组成部分,因而在房屋建好之后,就会被拆掉或撤走。运用于教育中,则一般用来比喻对儿童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儿童从一个能力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能力水平过渡,发展高级心理机能,使儿童成为独立、能动的学习者。

由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演绎而来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技能而促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如今,支架式教学“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极为普遍而且又极其有用的教育理念。

支架式教学的实质是成人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以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只有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教师才能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幼儿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取决于教师对于幼儿思维活动的理解。幼儿对教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成功地为幼儿搭设支架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与幼儿在一起,观察他们的表现和行为。通过和幼儿的对话和交流,教师才能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下一步可能达到什么水平。

三、益智玩具折射出的支架式教学

以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和研究如何利用教育性玩具来促进幼儿的概念学习和认知发展。

(一)以益智玩具为媒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长久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试图利用玩具和游戏材料来教给幼儿某种知识技能或概念,益智玩具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重要的工具或媒介。但是,玩具并不会自动地教育幼儿。玩具的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往往需要借助于“人”的作用,教师引导幼儿对于益智玩具的探索是益智玩具的教育功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因素。在以益智玩具为桥梁的支架式教学中,“物”和 “人”的中介作用获得了统一。

(二)玩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利用益智玩具的中介作用,教师可以创造一种独特的、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首先,玩具和游戏材料把幼儿仅凭语言的讲解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具象化,为幼儿探索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关系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的形象化的支持物。其次,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外在特点和可操作性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和理解玩具和游戏材料中所蕴含的概念。第三,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基于材料的互动,发现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教育性玩具的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实现,玩具设计者的思想能否充分体现,在于幼儿和成人如何运用玩具和游戏材料。仅仅为幼儿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不够的,成人应当关注幼儿的游戏,研究他们的玩法,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支架式幼儿教学的基本过程

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学习。但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操作中还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幼儿园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例如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通过倾听幼儿的言语以及和幼儿进行的对话交流来判断幼儿的所面临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通常要为幼儿创设独特的适宜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首先是为幼儿探索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提供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支持物;然后根据玩具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和理解的兴趣;再者基于与玩具的互动,提供适宜的指导和支持。于是,以玩具和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或任务。分析和解读教育性玩具中所蕴含的概念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内蕴于教育性玩具中的概念,通过解读和分析,把蕴含在教育性玩具中的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幼儿可以掌握的组成部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为幼儿理解概念创造条件。

以玩具平衡盘为例。通过对玩具平衡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1)玩具平衡盘所包含的平衡关系非常复杂,包括:①以圆心为中心的、对称的、等量、、等距的平衡关系;②以圆心为中心的、对称的、不等量、非等距的平衡关系;③以圆心为中心的、不等量、非等距、非对称的散点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以语言为媒介的授受方式来“教”给幼儿的。但是通过操作玩具,幼儿可以直觉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平衡关系。

(2)同色的圆柱体之间存在着相等的关系、不同色的圆柱体之间存在着高度上的等差关系。“发现”圆柱体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关系有助于幼儿“发现”或“把握”让不同的圆柱体在平衡盘上保持平衡的基本原理。因此,帮助幼儿发现圆柱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降低任务的难度。这可以成为教师提供支架的切入点。

2.明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教师搭设支架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保证新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幼儿只有在不脱离现有发展水平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中才能获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干预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从而确定为幼儿搭设支架的基本步骤。

3.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让幼儿估计和猜测来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方向性,使他的注意力保持在任务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同时,要及时肯定幼儿的努力,通过增加难度或者多样的方式来维持幼儿的兴趣和努力。

4.教师与幼儿合作游戏和幼儿独立积极的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探索所初步了解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幼儿解决新问题的概念“原型”。教师通过在游戏中和幼儿互动,观察幼儿的玩法,从中确定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认知冲突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撤离支架。鼓励幼儿的自主控制,使幼儿在有成人适当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独立进行探索和思考。

5.动态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的,着眼于幼儿的进步,通过观察以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及幼儿与玩具的互动情况,判断幼儿是否为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从而判断通过成人、玩具和同伴等各种中介作用幼儿时“还能做什么”。

例如,在幼儿操作平衡盘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明确玩具蕴含的概念以及幼儿的不同水平后,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幼儿打分定格.而是要考虑怎样针对幼儿的现有水平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步骤来逐步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进行支架式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以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不以分科课程为基础、重视幼儿的体验和建构而非系统知识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借助幼儿喜欢的玩具这一中介,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倡导教师与幼儿进行充分的小组和个别的互动,创设适宜于幼儿的能力水平且有挑战性的任务情景,并提供相应的支架,从而促进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发展。它对于打破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推进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左小静.以心理旋转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第6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1.把握初中历史情景剧应用的要点

历史情景剧内容可以根据所教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合理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但所有历史情景剧都应该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情景剧的内容应当围绕特定的具有教学作用的主体展开,相关的情节由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组成,在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活动背景中发生。而且,有些部分的历史知识教学并不适合引入历史情景剧,强行应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历史情景剧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应用历史情景剧。在应用历史情景剧时,还要注意五个方面:其一,历史情景剧的内容设置要合理。历史情景剧的应用是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历史情景剧的内容应当与所要教学的历史重点知识相对应,根据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安排。历史知识注重真实性和严肃性,有些历史知识没有足够的故事性,在应用历史情景剧时不必强加进去,要保证历史情景剧的情节和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合乎教材知识,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辅助教学作用。其二,历史情景剧的编排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初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情景剧的编排可以由学生进行,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编排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学生在编排历史情景剧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导致内容与史实存在差异,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指导,但要注意语言不要过于直接,尽量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思维,勇敢说出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张扬个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其三,历史情景剧的应用要与课堂有机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历史情景剧只是其中一部分,主要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教师在应用历史情景剧时,要把握这一点,不能偏离了历史教学的主线,将历史情景剧与其他历史教学环节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情景剧的作用。其四,充分发挥历史情景剧的引导作用。历史情景剧的引入能够很好地改变历史知识的严肃性和枯燥性,但要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保证历史情景剧能够随着情节的发展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相关历史知识,而不是单纯看热闹。其五,发挥历史情景剧的互动性。通过应用历史情景剧,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挥初中历史情景剧的应用策略

第7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课堂教学;课外延伸

在生物课教学中,有小诗词辅助,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堂中的应用

1.情境创设与新课导入

几年来,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开展了借鉴诗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创设情境教学的尝试,借鉴这一类形象、鲜明、生动的诗歌,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知的心理,引发学生注意力,能够更加容易地导入新课[1]。运用诗歌等形式导入新课这是个非常好的新课导入方式,其不但能够在新课的一开始就引发学生思维,抓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良好地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发出来。例如,笔者在教学“生物与环境”这节课时,运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耳熟能详的诗歌来导入新课,取得了比较好的导入效果。

2.增强兴趣和提高记忆力

记忆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决定学生成绩的直接因素和关键因素。记忆能力主要靠培养。诗歌可以培养或加强学生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当然,有浓厚的兴趣,才有记忆的主动,诗歌可以解决这个难点。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似盛开”这是一首学生都比较熟悉的诗歌,我们可以将这句诗歌引入到影响生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这堂课中来,这句诗词非常直观地表明了桃花的盛放与季节之间的关系,假若经过我们进一步的引导,就能够将这句诗词的另外一层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

3.理论形象化,具体到位

生物学的抽象理论知识可以借用形象化的小诗来解说,有利于解除学生的困惑。比如,在讲授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健康知识时,由于学生缺乏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的这种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等。这首诗非常形象地呈现出鼠疫流行时的悲惨景象,学生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危害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课堂外的应用

1.教育启发

借用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学生往往可以从诗人们在诗中发出的议论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例如,我们可以将朱庆余的《啄木鸟》中的诗句“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借用到“鸟类”相关章节内容的讲述中来。这些诗句表明了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能够给学生这样的启示:啄木鸟可贵的精神品质能够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教育和启发。

2.课后反馈

在讲授“遗传和变异”这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末留下了老诗人艾青的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这里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述。有的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有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学生在课后的思考,或者教师通过布置这种类型的作业,可以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创造与探究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诗句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在一堂生物课上,借用一至二首诗即可,万万不可泛滥使用,以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而且要选择的诗歌是易诵易懂易记的,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另外,小诗如果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2]。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使你的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20倍。”(玛链柯语)足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激文.借用法在生物情境教学中的运用[DB].科学教育,2002(3).

第8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海洋实验;数据处理;教学内容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海洋观测,通过遥感卫星、走航、浮标和潜标等监测手段,得到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研究人员进行详细整理和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观测数据的价值。因此,海洋数据处理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大多数海洋类院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或者只开设了海洋数据处理的理论课程,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海洋监测和科研中的需求,本人认为《海洋数据处理实验》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并设计了《海洋数据处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根据网上开放下载的海洋资料和数据,指导学生采用Excel、Matlab和Ocean Data View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绘制成规范的图片。下面分别介绍Excel、Matlab和Ocean Data View这3种软件的教学内容。

1 Excel软件的教学内容

微软公司出品的Excel办公软件是功能强大、技术先进、使用方便且灵活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主要功能包括制作电子表格、数据运算、数据分析与筛选、制作图表和打印数据等。在海洋科学方面,运用Excel软件能够进行科学计算、分析海洋数据、绘制海洋图表,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下。

1.1 常用海洋单位的换算

实验目的:掌握海洋单位的换算;了解海洋物理量的计算。

实验内容:1)将128 dbar、45 dbar、9 dbar分别换算成巴、帕斯卡和百帕;2)将经纬度113.211°E、34.5123°N、83.134°S分别换算成度分秒格式;3)将14海里、370海里分别换算成千米和里;4)将10.8节、18节分别换算成千米每小时和米每秒;5)海水的密度为1024kg/m3,计算比容和密度超量;6)计算结果均保留完整的小数。

1.2 渤海各类水质的面积

实验目的:掌握饼状图的画法;了解我国渤海水质状况。

实验内容:1)记录《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的秋季渤海海水水质数据;2)画出各类水质的面积饼状图;3)饼状图内显示水质等级和百分比;4)添加绘图区边框,边框颜色为“黑色”,宽度为“2磅”;5)字体均设置为“黑体”,“加粗”。

1.3 黄海绿潮面积的变化

实验目的:掌握柱状图的画法;了解黄海绿潮最大分布面积的变化。

实验内容:1)根据2008到2015年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记录每年黄海绿潮的最大分布面积;2)画出绿潮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3)纵坐标从0到60000,间隔为10000,横坐标间隔为1;4)柱形结构的填充颜色为浅绿色,添加数据标签;5)标题为“黄海绿潮分布面积(km2)”;6)字体均设置为“黑体”,“加粗”。

1.4 我国沿海省份海平面高度变化

实验目的:掌握直线图的画法;了解沿海省份海平面变化的特点。

实验内容:1)根据2007到2015年的《中国海平面公报》,画出辽宁、山东、浙江和海南的海平面高度变化直线图;2)横坐标为年份(2007到2015),纵坐标为高度(0到160);3)横坐标间隔为1,纵坐标间隔为40;4)分别画出辽宁(黑)、浙江(蓝)、山东(橙)和海南(红)四条线,线条宽度设置为“2.5磅”;5)图片标题为“海平面高度变化(mm)”,显示图例,添加绘图区边框;6)字体均设置为“宋体”,“加粗”。

2 Matlab软件的教学内容

Matlab是一种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Matlab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信号和图像处理、通讯、控制系统设计、测试和测量、财务建模和分析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应用领域。Matlab开发了海洋资料分析处理的应用程序,较容易地实现了海洋要素的计算、异常值处理、矢量图及其它图形的绘制和显示等功能,解决了其他应用难以解决的问题[1],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下。

2.1 潮汐曲线图

实验目的:掌握Matlab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了解潮汐高度的变化。

实验内容:1)根据北海市潮汐表,画出2016年5月13日的北海市潮汐曲线图;2)横坐标为小时,从0到24,纵坐标为高度,从0到500;3)添加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网格线;4)潮汐曲线的线条颜色为紫色,宽度设置为3.0;5)所有字体均设置为“宋体”,“加粗”。

2.2 海洋参数计算

实验目的:掌握Matlab统计函数;了解SeaWater函数工具包。

实验内容:1)根据海洋的温盐深仪(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CTD)数据,计算温度的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2)利用Matlab中的hist和bar函数,画出温度的统计直方图;3)导入SeaWater函数工具包;4)根据SeaWater工具包中的函数,计算位温、密度和位密。

2.3 温盐散点图

实验目的:掌握散点图的绘制方法;了解海洋温度和盐度的特点。

实验内容:1)根据海洋的CTD数据,画出温盐散点图;2)横坐标为盐度,纵坐标为温度;3)横坐标标签为“盐度 /psu”,纵坐标标签为“温度 /°C”,标签字体大小为20;4)数据点的颜色为蓝色,大小15;5)图片标题为“温盐散点图”,字体大小设置为20;6)图片中的字体均设置为“Times New Roman”。

3 Ocean Data View软件的教学内容

海洋数据视图(Ocean Data View,ODV)应用软件,是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研制开发的海洋学应用软件包。ODV能够绘制出高质量的站位图、时间序列图、垂直断面图、散点图和空间分布图等,具有设计灵活、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等特点,得到了海洋科研人员广泛的认可和应用[2]。掌握ODV软件,可以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绘制出美观、规范的图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下。

3.1 画出中国地图并标出岛屿位置

实验目的:掌握ODV地图的画法;了解我国岛屿的位置。

实验内容:1)查询下列岛屿的经纬度:永暑岛、永兴岛、、曾母暗沙;2)画出完整的中国地图,并标出上述岛屿;3)地图的经纬度范围设置为纬度(0°到60°N),经度(70°E到140°E);4)添加地形和国界线;5)调色板颜色设置为“GEBCO”;6)岛屿标记的大小设置为50,颜色为粉色;7)写上岛屿名字,字体为“幼圆”,大小为“10 pt”,取消斜体。

3.2 全球海表面温度

实验目的:掌握海表面温度散点图的绘制方法,了解全球海表面温度的特点。

实验内容:1)根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海表面温度数据,画出全球海表温度图;2)经纬度范围设置为纬度(90°S到90°N),经度(180°W到180°E);3)取消坐标轴题目,调色板颜色为“BlueGreenRed”;4)散点的大小设置为20;5)取消地形,颜色条范围设置为0到30,以10为间隔。

3.3 北冰洋海冰变化

实验目的:掌握海冰插值图的绘制方法;了解2006和2007年的海冰状况。

实验内容:1)根据遥感卫星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分别画出2006和2007年北冰洋的海冰状况图;2)选择北极投影,纬度范围从65°N到90°N;3)插值方式采用DIVA,X轴和Y轴的平滑尺度均设置为30;4)调色板颜色设置为“Blueonly”,白色代表海冰,蓝色代表海水;5)取消地形,隐藏数据点;6)添加海冰密集度为50的等值线。

4 总结

在实际教学中,《海洋数据处理实验》这门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在上机学习过程中,熟悉了海洋数据,掌握了分析数据的方法,了解了海洋科学的前言问题,为进一步的海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初雪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112―01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升自身的素质

首先,历史教师本身的历史素养一定要高,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看,这样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才能尽其所能地多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其次,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分钟来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给学生们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来诠释“活到老学到老”。

二、丰富教学内容

1.在教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历史课程本身就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课本不会像小说、演义那样写得生动,以吸引人为目的。所以,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想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历史课更加有意思,让学生觉得更生动、更有趣才行。例如,在讲“唐朝的对外交往”一章“晁衡与鉴真”时,我就先在课下查找关于这节课程的素材:这件事情都有什么传说,其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然后把这些素材都放到课上讲,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兴趣;随后我又找了一些关于鉴真东渡的视频或者是Flas,这样在视觉上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感染学生。要想让历史课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就必须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虽然我们现在所学的历史本来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教材限于篇幅有限将很多事实都省略掉了,这样就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感情,通过饱满的感情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把感情充分地融入到课堂中,这样才能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

三、重视搞好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指导记忆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历史知识点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特别多,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反对死记硬背。如,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多种方法变单调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形象,如可教会学生用一句话记问题、大题要点化、谐音记忆、自编口诀等记忆方法。

2.重视质疑训练,促进学生思考。“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教师应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如,在讲解“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教师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汉初的大臣,应怎样替国家出谋划策,为黎民社稷设想?让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现实,畅谈自己的观点,在相互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难点和重点。再如,让学生假设:“楚汉之争”以项羽胜利告终,那么根据项羽的性格,历史以后将会怎样发展?等等。以类似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确实行政策的必然性。

四、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准备多种教学方案,才能做到优化选择的目的。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就是简单的形式,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讲,这样的讲课方式使得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教导下并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