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发区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山地 ,火车站,开发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railway, "the station economy" for city development have positive role, especially on traffic block mountainous regions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driven,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mountain area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huge challe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city with mountain railway st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mode.
Keywords: hill country,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一方面 “车站经济”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交通闭塞的山地地区发展带动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面临着山地地区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巨大挑战。为此,本文以遵义火车东站核心区规划为例,探讨山地火车站周边用地开发模式。
2山地火车站建设概况
2.1中国山地城市概况
山地是地貌类型的一种,是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地貌类型。山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山地包括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陆地面积960万km2,其中广义的山地面积662万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中国的山地城市分布及其广泛,截止到2005年,全国有建制市661个,山地城市有231个,约占总量的35%。而全国1900多个县城中山地型城镇更是超过总量的一半。
2.2火车站地区开发与山地系统的矛盾
中国铁路建设,正进入飞速发展期,现代城市中的火车站,不仅承担了城市交通枢纽的职能,而是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使得火车站地区成为吸引各种城市功能聚集的场所,向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向综合发展。火车站地区通常会成为城市重要的商业、商贸、公共服务的中心,是城市高密度开发地区,开发上往往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山地地区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轻则使得山地火车站地区 “平原化”的千城一面城市特色的丧失,重则导致山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城市环境灾害的加剧发生。
3遵义火车东站核心区规划思路
3.1项目背景
规划处于贵州遵义市,遵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旅游城市。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度实施,遵义赢来全新发展机遇。遵义火车东站是遵义渝黔-贵广高速铁路在遵义设置中间站,选址于遵义中心区东部礼仪,简称遵义东站。遵义渝黔-贵广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极大缩小我国西南地区与珠三角的时间距离,构筑新经济走廊;加速成渝经济圈融合,促进遵义与贵阳分工协作,共同构建贵州经济隆起带。同时东站规划将有渝黔高铁、昭通至毕节快铁及城际铁路通过,并考虑未来渝黔线改线,是一个集高铁、城铁、普铁为一体的综合枢纽站。遵义火车东站地区是城市东拓重要节点,将承担“联老城、拓新城”,打造现代服务业平台,构建城市新标识,延续城市景观脉络的重要职能。
3.2基地现状与存在问题
规划区地貌属于黔北低中山丘,湘江河与蚂蚁河自西向东通过,为深切河谷。大部分海拔在800-1000m之间,最高海拔为955m。山体丘陵呈“T”型分布,部分山体浑圆秀丽,植被丰富,坝间分布有少量梯田耕地。遵义火车东站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2.1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
规划区区别于平原地区,用地相对零碎,同时地形起伏较大,山顶与河谷高差达到200米,建设难度大。同时周边被群山包围,有高度、坡度和小气候引起的各种变化,城市建设需要谨慎对待。
3.2.2基地投资费用高
山地城市建设投资费用普遍比平原城市高,如基建费用投资一般要增加15%-30%。而火车站周边地区对场地平整度要求较高,又本地区山体多为岩质山地,平整场地费用更是大大的提高。
3.2.3交通联系困难,联系不方便
遵义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用地集中在东西两条发展带中,中间被山体分隔,其中老城所处西发展带发展成熟,东部发展带尚未形成。遵义东站正是处在老城与东部发展带交接的节点上。如何打破山体的壁垒解决火车站与老城的联系,同时辐射东部各个发展组团;如何在狭小的空间范围解决火车站复杂的过往交通是本次规划的一大技术难点。
3.2.4生态环境脆弱
规划区地形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地质灾害问题。如水土流失、山洪水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及人身和城市安全。铁路站场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将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避免山体地区灾害的发生,有效利用山地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小气候,引导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也是规划的要点。
3.3规划主要理念
根据遵义东站基地特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山地火车站周边地区开发问题:
3.3.1通过地形和生态脉络分析,构建大生态格局。
一是在遵义市大的生态格局基础上,分析本区在遵义市中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确定要保护生态功能结构,通过对基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的勘察和分析研究,评估该区建设对地区生态的影响。二是以GIS为技术平台,开展规划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规划从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水系、等方面对规划区及研究范围山地利用进行生态因子分析;并将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与城市总体规划生态控制进行衔接,考虑现状用地情况,从而获得本次规划适宜建设用地的规模,划出山体保护线,确定可建设用地范围,构建大生态格局。
3.3.2紧凑的用地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以组团发展、串联发展、环绿心发展和网络发展几种分散的空间模式;而火车站核心区多功能的积聚,着重考虑核心区的空间效益。分散和积聚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需要有机的结合,是应对山地火车站地区建设的趋势。规划对火车站站场300米半径范围内作为核心功能区,采用集中高强度的开发模式,在满足火车站地区所赋予的功能基础上,尽量保留出更多的山体绿地。核心功能区地区则可结合地形生态条件,围绕生态节点组团式开发,满足生态承载力、构筑生态安全的生态需求。
文/冯建雄
为了丰富服刑人员的文体生活,提升服刑人员文化素养,为服刑人员营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改造环境。云南省杨林监狱于2015年1月16日在监管区广场举行第六届“立新杯”服刑人员冬季运动会,2月10日圆满结束。
开幕式上,运动会队列比赛和拔河比赛相继开始,在队列比赛场上警察指挥员口令标准声音洪亮,各代表队衣着规范、步伐一致,队列齐整,动作规范到位,精神饱满,番号响亮;在拔河赛场上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拔河队队员们攥紧绳子,脚抵脚,身依身,身子向后倾竭力奋战。经过两个小时紧张激烈的角逐,四、三、六监区分别荣获队列比赛第一、二、三名,三、二、六监区分别荣获拔河比赛第一、二、三名。
据悉,此届运动会是杨林监狱提升教育质量年活动,大力强化监狱文化建设以来的一次系统化、规范化、大范同参与的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共设10个比赛项目,有队列、篮球、拔河、乒乓球、4×100米接力、六人七脚赛跑、立定跳远、象棋、围棋、扑克双扣,共有600余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奖项设置单项奖和集体奖。比赛中所有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均由监狱的警官担任。
一、统筹规划,搞好衔接
1、切实搞好规划衔接。按照“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发展思路,聚集区(根据政〔〕90号文件精神,目前,我市绿岛火炬开发区符合工业聚集区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市规划局分局、市国土局分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2、完成绿岛火炬开发区重新审核。根据省政府对已确定的32个省级产业聚集区进行重新审核的要求,由绿岛火炬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对照《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90号),查漏补缺,确保通过重新审核。(发改局、商务局、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3、搞好规划审批申报工作。目前,绿岛火炬开发区已经完成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发改、规划等部门要按照省市要求,加快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申报工作(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经市政府会同省发改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联审通过后,报省政府审批;聚集区总体规划经市政府组织审查并经省有关部门联审通过后由市政府批复,报省政府备案;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政府审批)。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要报省政府确认或备案。(发改局、市规划局分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4、突出发展重点。绿岛火炬开发区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结合实际,制定项目准入标准,明确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发改局、市环保局分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二、用足政策,加快发展
5、用足土地政策。省政府对县域工业聚集区每年安排1000亩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于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对符合省重点项目条件的,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国土、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搞好沟通衔接,结合项目建设,切实做好项目备案和土地组卷报批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市国土局分局、发改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6、用足财税政策。省政府以批准规划前一年省级聚集区企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留成部分为基数,对省级工业聚集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优惠政策,对省“三税”留成比核定基数超收部分,三年内全额返还聚集区,重点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区项目,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政策实施期限暂定至2013年。同时在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园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贷款贴息,市不低于省级额度相应配套。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认真研究省市财税政策,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加大跑办力度,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促进园区各项建设顺利开展。(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支行负责)
7、研究制定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对辖区内各乡镇之间异地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税收分享政策,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税收分享实施办法,切实调动各乡镇加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财政、税务等部门负责)
8、支持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工业企业生产用电,支持其实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实行同网同价。(供电局负责)
9、实施差别政策引导。自年起,“退城进郊、退乡进城”企业和其他新建项目选址不在聚集区内的,原则上不予审批(核准、备案),不提供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供应,引导分散设立企业向聚集区集中。(发改局、市国土局分局、供电局和有关乡镇负责)
10、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聚集区建立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行土地前期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安排相应专项资金,向聚集区投融资公司注入资本金。鼓励将聚集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包括土地、道路、标准厂房等可用抵押的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扩大投融资公司资本注入来源。(财政局、市国土局分局、人行支行等部门负责)
11、简化环境评价程序。绿岛火炬开发区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规划环评,要依据环境功能分区明确区域产业布局和项目准入条件。完成规划环评后,发改、环保、建设、安监等部门要对聚集区内的建设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和“三同时”验收。(发改局、市环保局分局、安监局、建设局和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三、强化支撑,创新机制
12、完善配套支撑条件。加快建立以聚集区投资开发公司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绿岛火炬开发区土地出让收入政府分成部分,除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保支出及法定支出外,优先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采取BOT(基于基础设施特许权的“建设——经营——移交”)、BT(投资非营业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移交”投资模式)、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方式,投资建设聚集区基础设施。(财政局、市国土局分局和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1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由单个项目引进为企业集团引进,单个企业招商为产业链上下游组团招商模式。建立重大招商项目激励机制,对成功引进重大内外资项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引进项目资金到位情况,按比例给予奖励。(发改局、商务局、财政局和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14、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参照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开发区(园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机编〔〕1号)规定的开发区(园区)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编办负责)
四、加强领导,动态管理
15、建立开发建设推进机制。成立推进聚集区发展领导机构,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局,承担日常工作,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细化工作方案。(发改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
廊坊市市长王爱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廊坊13个园区占用全市的土地面积仅为1%,可就这1%的土地却产出了廊坊一半以上的经济财富。2008年,廊坊13个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2.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0%,全市80%以上的新引进项目落户园区。可以说,园区经济支撑起廊坊半壁江山。廊坊坚持“集约发展靠园区”理念,按照“一个县、一园区、一产业、一新城”的思路,狠抓“规划、机制、人才”三要素,把人力、物力、资源向园区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随意摆放项目,因此避免了经济粗放式发展。
科学规划引领园区实现科学发展
王爱民市长认为,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是园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廊坊市在园区发展规划上,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廊坊各开发园区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建成河北省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邀请国内外具有丰富经验和相当实力的咨询机构,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掀起“二次创业”新。燕郊开发区聘请国家权威机构对园区建设进行全方位规划定位,采取“一区多园”的形式,规划建设了华隆工业园、京东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专业化“区中园”14个,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生成,优化了区内产业布局。固安、龙河园区聘请德国罗兰贝格、新加坡裕朗公司等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做园区规划,永清工业区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霸州开发区委托德国SPK公司进行规划设计,有效提升了园区建设档次。
创新运作机制增强园区竞争力
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廊坊各个园区都建立了集行政审批、企业建设、政策咨询、事务、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全程一站式投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燕郊开发区为客商建立了“绿色通道”,对人区企业实行规范的封闭式管理,提供“九通一平”工业配套标准。龙河工业园为富士康项目建设搞好全方位服务。富士康项目从洽谈到正式签约,只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被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称赞为创造了富士康集团发展史上的“三个最”:速度最快、投资规模最大、最受地方政府重视。园区成为产业聚集平台
今天,我们花一天时间对全市文化旅游经济进行专题调研,上午我们踏看了书圣故里旅游开发区、*和*、*古街,察看了独秀山风景开发区地形和选址;下午我们又实地踏看了城隍庙、越剧艺术中心等景点建设现场,参观考察了泥塑、根雕、戏具等我市传统工艺制作现场。一天下来,总的感觉是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令人惊喜;我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大有文章可做,令人振奋。一是题材丰富。既有一系列景色独佳、韵味十足的山水风光类景点,又有许多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类景观,可挖掘的亮点比较多。二是主题非常突出。我市众多的景点、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越剧。可以说,越剧是*最具特色、影响最为广泛的人文旅游资源。我们*文化旅游最能打响中国品牌的就是越剧。三是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因为文化旅游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它对我市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将越来越明显。
当然,目前我市文化旅游发展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一是需要提炼。虽然我市众多的景观、景点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层次低、管理差、开发慢,需要好好加以保护、提炼、策划和包装,尤其要注意的是,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需要串连。我市不乏文化瑰宝和山水美景,但现状是“满盘珍珠、独缺银线”,众多的珍珠没有一根银线来串连,就难成大气候,难有大发展。三是思路欠开阔。我市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长远发展思路,并且发展的理念比较落后,思路不够开阔,尤其是在文化旅游和经济的结合上显得尤为欠缺,文化旅游和经济的结合度很低。
针对上述现状,根据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下一步,必须加强对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并紧密结合经济,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和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来抓。
一、提升认识,创新理念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力,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几何级的、多功能性的,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鲜明而长远的,它对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拉动作用。说到底,经济的竞争就是文化力的竞争。但从现在看,我们对文化经济的认识还相当不足,还没有真正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文化旅游经济的研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并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推进城市化的又一“发动机”,争创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同时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定位*的文化旅游,突破单纯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和框架,确立起全新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调研中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有许多文化旅游资源,亮点很多,潜力很大,这些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真正成为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拉动力量,关键是要形成共识,创新理念,把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确立“像抓工业那样来抓文化旅游、像抓工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的理念,运用经济学尤其是人文经济学来指导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文化旅游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二、统盘考虑,系统规划
这么多的资源,要一下子开发是不现实的,没有计划地开发是行不通的。为此,要根据我市山山水水的自然风光和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的各自特点,加以统盘考虑,并注重挖掘,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推出了一些项目,但是还有很多重大的题材我们还无暇顾及,如浙东唐诗之路、、越剧等题材,至少我们还没有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还大有文章可做。同时依托现有的资源,我们还可以通过“无中生有”和“借题发挥”的办法,开发出一些相当有吸引力的项目。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次普查,抓紧搞好全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二是确定几个待开发区,在待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块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控制建房和其他零时性开发;三是继续确定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历史文物、名人故居、民间传统建筑等资源的保护;四是要组织人员专门调查和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创建工作。
三、整合资源,做大产业
最近,省党代会和绍兴市全委会都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经济结合。应该说,*发展和做大文化产业有条件、有基础,特别是我市的传统工艺比较多,历史上*的“五匠”巧夺天工,曾创造了无数辉煌的艺术品。就当前而言,*的竹编名扬海内外,*的根雕省内闻名,*的泥塑走俏国内外市场,*的戏具服装特色和优势鲜明,并且这些文化产业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同时,近年来我市的文化旅游商品发展加快,其中重点推出的有竹编、泥塑、根雕、茶叶、榨面、崇仁炖鸭等10大商品,据初步统计,这10大商品的总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但是要真正把我市的文化产业做大,还要下一番苦功夫,关键是要结合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划,整合资源,集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要整合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统一筹划,集聚一点,拟创建集旅游、越剧、传统工艺以及其他文化产业和产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开发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像抓经济开发区的思路和方法来抓文化产业开发区建设,并在规划、专业班子、政策上加以保证;要以开放的思想,形成新的文化经济板块,开展文化旅游招商,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文化旅游业,从而使文化产业园区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推进城市化的又一“发动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又一重要抓手。总之,我们的思路是,在城东经济开发区,以工业经济来拉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启动城西文化产业开发区,以文化经济来拉动城市发展,推动城市更上一个档次,并通过这个文化产业开发区的拉动,使文化经济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又一“发动机”。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开发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国内工业化道路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特殊形式,开发区在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0多年来,在以政府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投入和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带动下,中国开发区在发展地方经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截至2013年8月,各类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已达192家。
一、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基本情况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天津市省级开发区,是目前我国北方最大的再生资源专业化园区,规划控制范围约为135平方公里,中期规划和实施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采取“一心、两带、三轴、三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三区是指科研服务区、居住区、产业区联动发展。目前,子牙循环经济区的支柱产业包括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报废汽车和废旧橡塑产品的回收拆解和再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废弃机电产品精深加工与再制造等。
2009年,地方政府与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开发区投资主体,承担产业区开发总公司职能。同时,地方政府又组建了开发区管委会。这种管理模式属于政企分离型管理体制,且为管委会与联合公司共同存在的管理体制,其管理体制结构图如下:
图 天津子牙循环产业园区管理体制
二、开发区的发展必须解决好的三个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的发展不再只是单纯发展工业产业,而是更趋于城市综合开发,以实现工业、农业、科研、居住和商业等的协调联动发展,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城市运营商”开始热衷于开发区建设与管理,“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市场运作”已成为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模式。开发区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
1.政府权限与开发区发展定位的匹配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采用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作为当地政府派出机构,主要履行管委会内部管理职能,并未得到当地政府及其直属机构的行政授权,降低开发区在产业规划、土地征用、工商注册、人才引进、资金融通,甚至在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选拔和任用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2.政府职能与城市运营商投资建设职能的协调问题
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政策引导和组织推动。同时,由于投资主体的转变和投资回收模式的确立,政府不必再担负城建支出。而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首要的任务是保证其资金链安全,真正实现“滚动式发展”,它要在这过程中按照产业区的整体规划,选择先建设什么,后建设什么,尽可能提高土地价值和税收,并通过地方财政尽快实现投资平衡。企业的主要考虑点有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巨大,因此在基础设施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且地价水平处于相对理想状态时,企业将适当放缓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其次,企业会利用其建设开发主体优势和其拥有的政策优势,将部分资金有选择的投向区内商业地产和高回报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以获得投资收益,增强造血机能和融资能力。
由于有着各自的出发点,行政主体和投资主体之间必须要在投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找到共同价值链,合理安排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项目开发,既要保障地方民生,也要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3.政府政策与开发区产业配套问题
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天津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地方性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内容涉及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等多个方面,在制度建设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整体而言,就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配套政策,目前现行的政策法规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首先,我国再生性资源的利用专项立法非常欠缺。虽然制订了一些综合性法规,但在容器、包装、建筑材料、电池等废旧物再生利用的方法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其次,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对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再生资源利用的“静脉”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三、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优化和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提出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模式和存在问题分析,借鉴国内外开发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还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对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做进一步优化调整。
1.突出区位优势,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有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京津冀、连接东三省。园区要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通过循环经济产业的引导和培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并逐步确立其在环渤海、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
一是建设重心要向生态环保系统倾斜,尤其在绿化生态系统和水系统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要构建的绿色空间,包含生态保护隔离绿地、林下经济带、农业生态用地三类,而且要注意保护子牙河生态景观环境,发挥林下经济带生态屏障作用,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二是本着集约用地原则,加快园区公用功能岛的建设,对水、电、气、热等的需求总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做到公用辅助一体化,实行区内能源的统一供给,使主体项目投资成本回落,能源消耗降低,在规划区内提高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2.投资主体与行政主体主导权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个开发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总体规划期、建设起步期、产业发展期和城市融合期。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投资主体和行政主体的职能关系也要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总体规划期(1-2年),市县两级政府按照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开发区发展规划,并有计划推动实施。这个时期政府完全主导并推演开发区发展模式、投资主体选择和开发规划。而城市运营商(企业集团)可以和政府(当地政府)就未来开发区投资主体的组建模式、职责范畴、经济分析、发展规划等进行研讨,并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在建设起步期(3-5年),政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职责是在新的管理机制形成前对关键环节的协调和决策。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和投资主体,成立领导小组或者指挥部,以例会或者联席会议的形式推动开发区建设进度。投资主体的职责则是通过市场融集资金,为开发建设提供充裕资金,并同步开展园区整体包装宣介和经营开发等策划方案论证。
在产业发展期(6-10年),政府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吸若干引龙头企业进驻园区,进入产业培育和发展期。这个时期,政府职能部门逐步到位,行政审批基本捋顺,政府虽仍以招商引资为主,但实际主导权正逐步转移至投资主体。投资主体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政府确定的发展规划,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工业、商业、居住、科研等全方位的投资、开发和经营,培育市场的同时获取收益,并用于滚动开发建设。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目前正处于这个时期,投资主体应按照“三区联动”发展理念,通过提升区位优势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通过租售公寓、商品房、标准厂房等获取收益。
在城市融合期(11-15年),这个时期的开发区事实上已完全过渡到工业城市概念。此时的政府已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而投资主体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也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团,完全融入市场,开发区的主导权最终归于“市场”。从天津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完全理想化的推论是: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将成为第二个滨海新区,园区管委会将会成为滨海新区政府,投资主体则将会成为泰达集团。
3.持续改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
首先,进一步完善地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出台专项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完善地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原料不足的问题。要尽快研究制定专项废旧产品回收管理办法,并强制该类废旧产品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集中处理,鼓励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向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其次,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企业集约经营机制,把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打造成为分类、再利用和物流中心,形成再生资源一体化经营体系。另外,鼓励地方企事业单位优先使用再生资源,实施再生资源使用补贴机制和财政购买政策等措施,引导公众的消费倾向,以消费带动生产,进而引导企业的生产方向,形成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发展。
最后,加大对研发、孵化和贸易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协助建立园区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奖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政府采购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政策,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周宏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李健,李春发,苑清敏等.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产业发展划(2008-2020).[R].天津:天津循环经济促进中心,2008.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上来,推动“两沿”地区经济发展,走上“统一规划、统筹协调、优势互补、科学发展、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轨道
确立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为支撑,打造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区情的实际出发,提出并确定的发展战略;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顺应呼包鄂等优势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培育中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内蒙古整体经济结构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
然而,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地区特别是重点园区(开发区)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还普遍停留在自我发展、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发展理念和模式上。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整体观念,自治区确定的“两沿”地区发展方针、政策措施和规划,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表现在工作上,缺乏“积极配合、主动融入、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和迫切性。在座谈或听取汇报中,各地区更多地是反映自身如何发展,而将本地区及重点园区(开发区),如何置于“两沿”地区战略,放在“西部经济区”发挥重要作用;将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置于“两沿”地区产业集群中发挥产业链的节点作用,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深入研究。各地区重点园区(开发区)、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相互隔绝,缺乏充分的产业关联与协作。相邻工业园区(开发区)之间的嵌入和互动,无论园区(开发区)之间,还是在三盟市层面上,都显不完备。因此,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两沿”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这一发展思路的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切实把本地区经济发展融入“两沿”地区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区”整体发展上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只有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推动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共进、互利共赢。
二、把统一规划与分散管理,发挥区域优势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大做强能源、煤化工优势产业的同时,从项目立项、资源配置等入手,做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整体推进“两沿”地区重点产业发展,为“西部经济区”形成,提供强劲支撑
一项规划的编制和确定,旨在解决一定时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若干政策》的制定,旨在打造“西部经济区”发展新格局,解决“两沿”区域内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共享程度低、产业衔接不紧密,区位优势不互补等非均衡发展问题。三盟市受资源配置、行政区划、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部分重点园区、集中区和项目建设与自治区统一规划、集约发展的理念、布局要求相差甚远。由于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园区建设规划滞后,相邻重点园区(开发区)及项目布局缺乏统一性。园区(开发区)引进的建设项目有些不符合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园区(开发区)之间,新建和续建项目,不同程度的存在项目雷同、布局分散等突出问题。乌海及周边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相同产业在不同园区中都有布局,环境污染较重。利益分配机制短期内难以建立,行政区划和经济一体化不协调的矛盾,已成为规划实施的羁绊。乌斯太开发区的一部分职工在乌达区居住,一个公交线路的设计和开通,就存在不一致的意见,难以协调。乌达区的城市功能与乌斯太开发区的经济功能,得不到很好的互动,难以形成优势互补。东胜轻纺园区内,拟规划建设纺织、制药、食品、白酒等产业,不符合产业功能区划分,容易造成交叉污染。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工业园区、达旗工业园区和乌海市千里山工业园区,都在布局建设同档次的汽车生产、装配项目。但笔者认为,在鄂尔多斯等地建这类汽车项目,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盟市重点工业园区多数在规划扩区,自治区规划确定的跨盟市集中区扩区建设,三盟市间缺乏统筹。争市场、争资源、争生产要素的矛盾,已成共性。国家限制发展的煤化工项目,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乌海三个工业园区中,已开工建设的捣固焦生产项目,预计二年内,将建成并形成23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乌海每年焦煤生产量仅是2100万吨左右;按13∶1计算,因焦炭生产,就导致近千万吨的焦煤缺口。其它煤化工产品,如PVC生产项目,也存在产能过剩。去年全国PVC需求1500多万吨,生产与需求已处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不完全统计,三盟市的PVC产能,将达到500万吨。如果加上其它地区的生产能力,届时,我区PVC生产将面临更加繁重的结构调整任务。电力滞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煤化工项目,立项时配套了自备电厂,估计装机容量超过数百万千瓦。我区目前电力装机总量为5400万千瓦,有近2000万千瓦电量滞销。多晶硅产能也面临潜在过剩的风险。据中国领先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欧洲国家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削减光伏行业的补贴。考虑到欧洲对全球光伏产品销售的巨大影响,推测全球光伏市场将在今明两年急剧下降。目前全球多晶硅需求6-5万吨。据发改委提供的情况,我区已核准的多晶硅产能就达4-5万吨。因此,三盟市,甚至“两沿”地区,在落实自治区规划时,特别是在编制详规和城市体系建设规划时,必须考虑上述因素,严把项目准入关。如,明确自备电厂的建设要以热定电,纯发电项目应停止建设;对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产业发展,要准确定位,并制定统一的项目准入标准。今后发改委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或不是延伸存量产业的上游项目,应停止核准。重点园区的协调机构,要引导园区和项目分工协作、错位发展,逐步杜绝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三、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和完善“两沿”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消除区域内体制机制,加强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及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下发的《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对各地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产业功能划分、项目建设都做了明确规定,是指导“两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两沿”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辖区经济一体化要求,尽快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细化和落实好自治区制定的各项政策。在重点园区(开发区)相对集中的呼包鄂、乌海周边,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近期,应成立以自治区综合部门为牵头单位,相关盟市有关领导、旗县区及重点园区(开发区)主要领导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必要时牵头人适当高配),研究推进相邻重点园区(开发区)的重大政策制定,具体项目衔接落实等,至关全局和区域发展问题,力争在决策层面上,达到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配置无序的目标。
从三盟市情况看,各地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而且在园区集中的呼包鄂和乌海、阿盟,也相继成立了跨地区的协调议事机构。但工作程序、办事制度、相关运行规则等,缺乏必要的硬约束。在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的推进上,无论发展理念还是工作措施,都还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园区之间功能分区作用不明显,主次分工不明确,“融入”只是讲在口头上。乌达区与乌斯太开发区的协调机构反复多次,哪个区发挥什么功能和作用,至今没能协调统一。合作共建机制尚未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一些重大问题,难以统筹协调。
此外,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及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三盟市重点园区建设中,规划建设管理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阿盟乌斯太开发区,基本做到按 功能分区,按产业联动布局,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协作紧密。但有些重点园区(开发区),缺乏统一规划,或规划起点不高、定位不科学,缺少前瞻性。一个园区内,即规划食品生产,又有其它工业产品。多数项目的施工现场,存在脏、乱、差和不够严格的现场管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等是主要原因。加之重点园区多为封闭运行,当地管理部门的监管缺失,加剧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当务之急,是理顺重点园区管理体制。对自治区确定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重点园区管理机构,要统一核定机构和编制,适当增加人员。建立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成立合作共建园区管理办公室,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编制重点园区(开发区)规划,划定重点园区(开发区)四至范围,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扩区升级,奠定基础。
四、下大力气从自治区的层面上,协调国家相关部门解决资源配置、政策准入等影响生产建设的具体问题
(一)煤炭资源的配置问题
三盟市中的多数项目,特别是投资较大的生产项目,各级政府都以不同形式承诺配置煤炭资源。这是大项目落地的直接动因。我们初步测算,一个投资在20亿元的项目,即使项目建成后产品没有销路,甚至企业倒闭,仅配置的煤炭资源价值,就能抵顶项目建设投入。如果项目建成后搁置,光靠销售煤炭,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各地建设项目雷同的根本原因。资源配置政策落实不到位,跨地区配置资源难以兑现,加之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探采政策严控,是许多承诺配置资源的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或建成不投产的主要原因。鄂尔多斯市有30多个符合条件的项目未配置资源,由此直接导致新项目开工不足。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重点工业园区投资亿元以上新项目,开工率分别为37.1%、53.8%和14.3%。有些2009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目前仅完成办公设施;有的项目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但没有施工。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自治区对煤炭资源配置应专题研究。可以借鉴办理“转龙湾”煤田手续那样,争得国家对整装煤田的开发支持,设置整装煤田矿权,然后划整为零配置已落地的项目。同时,清理和摸清分散在部分地区国资公司的煤炭资源情况,对已配置资源,但建设进度缓慢,或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应收回矿权。尽快制定出台煤炭资源配置实施细则,对已承诺配置资源且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项目,抓紧办理相关手续。建立配置煤炭资源项目投资评估监督机制,确保投资到位。对跨盟市配置煤炭资源的,由盟市汇总,自治区政府一次性核定总量,盟市再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配置煤炭资源,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二)土地资源问题
我区是土地实行占补平衡,补大于占的地区。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园区扩张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乌海某重点园区一个陕动汽车项目,占地面积达到1200亩,一些新项目落地,却面临“地荒”。今后凡是新建园区或现有重点园区(开发区)扩区,都要尽可能向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阔展。我区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面积广阔,只要工作做细,对荒地、沙地、戈壁未利用土地实行差别管理政策,国家能够支持我区增加建设用地和年度用地计划规模。自治区在编制或修订“两沿”地区体系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时,要统筹配置土地资源,重点向工业用地倾斜,优先满足自治区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内项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定项目投资强度标准,对两年以上未利用的预留用地,应收回重新分配;对已关停项目尽快拆除,通过调整存量土地,实现集约用地。杜绝项目“跑马圈地”再次发生。
(三)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短缺影响经济发展,制约项目建设,是我们所到之处,普遍反应的问题。我区西部水资源总体短缺与局部分配过剩的矛盾,是历史形成的。随着西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矛盾日显突出。据业内人士测算,今后几年,因工业用水不足,将使我区西部GDP减少千亿元。仅阿盟乌斯太开发区在2020年前,工业用水缺口就达1万多亿立方米。按万元GDP耗水100立方米计算,乌斯太开发区将减少100亿元GDP。而相邻的巴彦淖尔市水资源储量相对充足,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62%的水量,集中在巴彦淖尔市。该市GDP总量在全区仅占7.2%。制定和实施西部分水政策,均衡“两沿”地区生产用水,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据反映,上届自治区政府确定的鄂、巴两市水权置换,至今没有落实。对此,自治区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专题研究水资源统筹问题,推进区域内水权转换。同时,积极探索跨省区水权转换,协调水利部黄委会,重新编制我区水资源配置利用规划,统筹利用区域内水资源,保障工业用水需求。
(四)环境容量问题
“十一五”以来,国家对新建项目实行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责任制。一些地区及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都面临新建项目环境容量不够的问题。对于像阿盟因历史上工业基础薄弱,所核定的控制基数较小造成的容量不够,应积极向国家提出增加容量;对那些因污染严重超标,造成的容量不够,要严格执行强制减排措施,对于限期不达标的要收回资源,停业整改。把腾出的环境容量,用于那些高附加值、低排放、绿色产业发展上。
(五)政策准入问题
三盟市反映,因环境评价审批、煤炭出辖区加价等因素,已经成为建设项目落地慢,不能按期投产的政策壁垒。一些煤化工项目,因没有及时编报环评,又赶上国家限止产能过剩,环评审批难以通过,影响项目建设和投产。目前,多数新建园区都在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已有重点园区也在进行规划修编,但多数重点园区(开发区),都没有编制本区域的环境影响报告,环评审批面临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在建项目的环评执行率较低。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重点园区续建项目,环评执行率分别为54%、78%和80%。新开工项目环评审批任务巨大,其中,鄂尔多斯市2011年亿元以上未获得环评审批的项目24个,占新开工项目的70%以上,涉及投资1200亿元。
今天上午看了开发区的三家企业,同志对科技公园和开发区有关情况作了汇报,同志对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情况作了汇报,市长、市长和各部门谈了很好的意见,会后要抓好落实。
总体来讲,开发区这段时间工作很辛苦,干得非常好,我们今天来主要是为你们鼓劲,解决问题。当前,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过前几年发展,引进了一批项目,有了一定规模,如何进一步提升档次,现在是关键时期,压力很大。关于今后的发展,要把握好三点。
第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整个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可以说是重任在肩。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站在三角洲开发、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设高端产业平台的高度审视自身定位,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对于这一点,开发区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境界,坚定信心,切实把高端产业区建设好,抬起高端产业发展的龙头,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多作贡献。
第二,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开发区的定位,首先是“新园区”,要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第二是“新城区”,中心城实施东扩,开发区要建设新的城区;第三是“新景区”。下一步,开发区要围绕“三新”的定位,进一步提升规划,加快发展。
目前,全省有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总量我们现在排第六,但不能老排第六,既要考虑长远,也要考虑当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开发区要在省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保四争三”,要有这样的气魄。下一步,开发区要组织班子研究好考核评价体系,与先进开发区一项一项进行对比,哪一项不行补哪项。
第三,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一是要突破水系建设。不搞水系建设,科技公园就没有灵魂。科技公园水系要对接广利河和清风湖,实施“两湖一河”水系工程。开发区要把这一工程作为科技公园的一号工程,不要等,现在就干。只要把水系打造出来,就可以大大加快周边土地的招商工作;把水系工程突破了,科技公园的框架就起来了。二是要突破重点工程。现在搞开发最忌讳平推平拥,有条件的工程要集中人力物力,赶快干起来。软件园是科技公园的核心,要抓紧开园。再就是滨水商业,尽快排出几个重点工程,集中实施突破。三是要突破重点产业项目。就是要突出抓好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有几个重点项目,8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科达功率半导体封装检测线项目、泰克拓普LED电视模组项目,包括今天看的泰岱200MW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都很好。关于科达功率半导体封装检测线项目,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市、区两级在已经支持1500万元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派出专人靠上,帮助企业尽快把项目搞好。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秦皇岛开发区已成为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园区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较好地发挥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秦皇岛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虽然,秦皇岛开发区的发展在现阶段形成了既有区域特征,又富竞争实力的产业格局,但从产业结构来看,大都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缺乏高端产业、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在新形势下,秦皇岛开发区进入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没有高端新兴产业的引领,不能建设符合区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的发展仅仅依靠原有产业将举步维艰。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和创新理念,秦皇岛开发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未雨绸缪,自觉主动地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步伐。
为了寻求开发区在新阶段有突破性的发展之路,开发区与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及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数据产业的概念,谋划打造生态型、园林型、人文化、高科技的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中国“数谷”。
2008年10月16日,首届“中国·秦皇岛国际数据论坛”隆重开幕,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同时揭幕。秦皇岛开发区确立以发展战略性新兴数据产业作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积极研究数据产业发展趋势,谋划发展路径,分析发展优势,确定发展重点,不断推进数据产业的建设进程。它既是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又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内容紧密结合,引领着未来高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被称为IT产业的后续发展产业,充满着创新和生机,发展潜力巨大。
秦皇岛开发区确立发展数据产业这一高端新兴产业,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秦皇岛地处正在迅速崛起的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连接华北和东北,毗邻京津,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洪水、海啸、台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第二,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秦皇岛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空运、海运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第三,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能够为大规模投资创业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土地、水电气、通信等价格上拥有比较优势,创业成本十分低廉。
第四,人力资源供应丰足。秦皇岛市拥有雄厚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实力,人才密度居河北省首位。拥有各类高校13所、国家部属科研设计单位6家、国家级检测中心及实验室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3家,拥有科技人员10万多人。
第五,政府服务高效便捷。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内少有的集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省级软件产业基地、省服务外包示范区等政策优势和载体服务于一体的经济功能区。目前已经形成了项目引进审批“一条龙”、项目建设“全方位”和项目投产后的“经常化”等三个服务体系,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全程代办制。
第六,生活环境宜业宜居。一是商务服务设施资源集聚,二是居住环境安全舒适,三是生态环境优越美好。秦皇岛居“中国城市生活质量50优城市”之列。
面对优势,秦皇岛开发区更加缜密谋划。在产业起航之初率先制定《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中确定了数据产业基地规划面积8.07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1.4平方公里。确定优先发展数据服务业、大力培育数据内容业、鼓励发展数据软硬件研发及制造业和配套发展相关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思路;谋划了未来十年开发区数据产业发展方向,要将数据产业培育成为开发区重要的战略先导与支柱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关联配套、竞争力强的的数据产业集群。
预计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总投资约40亿元,到2020年,数据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520亿元,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18%。集聚2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和100家以上具有较大规模的骨干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份额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竞争力突出的数据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全国特色和影响力的数据产业基地。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数据产业基地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5月,被河北省科技厅评为“河北省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被河北省政府列为全省五大物联网产业基地之一,2012年12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为全国“数据产业最佳基地”。为保证数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秦皇岛开发区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暂行规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快数据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促进数据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在税收、人才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充分调动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