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高中科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科学论文

第1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媒体纷纷“触电”,幻灯片、录音、录像、CAI课件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优先选择。这些媒体为学生传递的是视觉与听觉全方位的感官信息,能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能增加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新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作出新的探索。现在,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不仅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更注意到了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他们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跨越式发展,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第2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一、和谐师生关系,催化高效课堂师生关系

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是十分有益的。师生之间融洽的氛围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课改师生关系的内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地增强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最终共同营造一种愉悦的、兴奋的、共享的教育情境,迈出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眼神,很有可能都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一个真实反映。在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把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信息以个别谈心、课外活动或集体交流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坦诚对话,以平等对话拉近师生距离。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与情感交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发生了情感上的改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和解惑者,更是转变为学生在探求新知识道路中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有了良好的感情上的沟通,才能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中不但学到化学知识,更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更能增强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又何尝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呢?

二、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是进行化学探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探究中掌握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并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进一步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实验的探究欲望,并借助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增加“喷泉”趣味实验,在讲“燃烧”时,增加“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实验 ;在讲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时,增加“无中生有”等实验,富有“魔力”的趣味实验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再比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类实验的教学,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器材如下 :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试管、单孔塞、双孔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注射器、导气管。以及生活用品如:饮料瓶、吸管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自选器材进行组装后分组试验,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间进行评价,说出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并自选一套进行实验制取。这样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进行化学实验的装置并不是唯一不变的,只要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会产生更新、更好、更有效的装置,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可见,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很多化学概念都需要通过实验引入或验证。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三、巧设教学情境,强化课堂教学

化学的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只要我们细心留意,生活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追踪社会热点,或利用化学故事,都能创设趣味、时尚、生动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生动活泼和精彩纷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在富有趣味、新奇的氛围中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以及化学“服务于生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些有利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因素。例如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开水时,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 ;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等。这样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最容易启发学生形成表象,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并提出问题 :谁是纵火犯?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想、分析、讨论,教师及时评价,在互动的氛围中把课堂教学推向,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更是突出了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生活中处处有着化学现象,无论是居民日常生活中,还是新能源开发,无论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还是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化学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我们教师能用心,生活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作为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第3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强调生本理念,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落实新课改理念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情境教学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贯穿生物科学史,能够使课堂教学更丰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我们教师就可以从血友病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兴趣。血友病是因为身体缺乏某类凝血因子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病症最早叫做“皇家病”,之所以这么说是应为这类病最早发现在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本育有两儿四女,大儿子因为血友病而病逝,次子继承王位;他们的两个女儿和健康男人结婚后分别生下一名外孙女,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但是都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血友病通过英国与欧洲各大王室之间的通婚而传播到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从而出现了“皇家病”事件。在教学前,我们把这个知识讲给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栏目相结合

在生物教材中,为了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所以教材中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教学研究的内容。但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讲授上,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是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就意味着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就需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及其本质,生物科学史就能够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重要的思想。人类在探索细胞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困难与困惑以及在探究过程的中收获与喜悦。正是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现,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有了巨大的飞跃。因此,恩格斯曾把能量转换与守恒、进化论、细胞学说,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科学的价值观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创造出切实可行的,能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有关酶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酶的发现,研究及在有关酶的研究活动所取得的进展中,充分贯彻科学价值观的思想。酶的发现,最早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酿酒业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未,欧洲盛行的葡萄酒工业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葡萄酒工业的发展,那就是当时酿出的葡萄酒,常常莫名奇妙地变质发酸。当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巴斯德提出,葡萄酒变质发酸,是由于所酿出的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存在,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下,葡萄酒中的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也正是酵母菌的存在,使酒精进一步氧化生成了乙酸,因而使酿出的葡萄酒,在较长时间的存放后,会变质发酸。然而,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并不是酵母菌,而是由其分泌的某些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两种观点,曾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束这种争论的,是毕希纳。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成功地提取了一种液体,并且发现,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能够像活的酵母菌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毕希纳把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称为酿酶。因为毕希纳的这一成就,他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又过了将近二十余年,萨姆纳与诺思罗普分别提取了一系列酶,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1946年,二人因为在研究酶的本质上的巨大贡献,而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四、结语

第4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1.从高中数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等知识体系中发现并实施德育教育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

第5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0-01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第6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提问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教学效率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高中地理教学同样缺少不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诱发学生思考,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有关“海水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如果学生无法解答,教师可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效率。此外,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就会无从入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地球的普通性,学生往往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完整。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把问题分解,通过提问行星公转方向、轨道形状、轨道倾角等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的普通性。实践表明,这种“分解式”的课堂提问,打开了学生思想的闸门,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助力。

二、课堂中融入生活实际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可以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有效教学。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又该如何做。如此一来,就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纷纷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在课下把相关问题写成文章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可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可以拓宽地理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条件。众多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放下身段,与学生做朋友,通过亲切的交谈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这对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一些错误之处,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讲授“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有的学生认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会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学生认为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该辩证地去看……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都要给予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喜爱教师,并由喜欢这位教师升华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教学效率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四、总结

第7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中数学;数学学习;高效课堂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进步,许多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有疑问和不解,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并不能灵活驾驭,高中数学教学现状也迫切需要高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分析.

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立足新课标,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做出新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解读新课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数学学科的把握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履行好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可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详细明确、具有层次,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急功近利,适得其反.例如,在教学“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内容时,根据新课标制订“掌握在立体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关系、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的关系,以及两个平面的关系”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成为课堂主体,学生被灌输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有时由于学生的“不配合”,导致教学难以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和感觉,观察学生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授课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实践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消除学生对自己的畏惧感,师生共建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双边互动,促成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乒乓球、两根铅笔,两个纸板,然后和学生一起对三者在空间中进行随意摆放,将三者之间所有可能的位置关系全部摆放一次,进而得出结论.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高中数学一直是高中学生“头痛”的学科,也是影响学生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关键因素,大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或是数学思维能力不足,导致数学学习兴趣低,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面对一些题目较长,或是图像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还没有进行思考就直接放弃了,与之交流发现,这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差,不可能完成这样的数学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对自己以及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每名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内在潜力.若教师能够积极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则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例如,在教学“直线与方程”内容时,经常会出现复合型的习题,即一道大题由三道小题组成.一般情况下,第一道小题是基础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道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完成,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完成的;第三道小题是综合性习题,难度较大,属于拔高题,仅有部分数学学习水平突出的学生能够完成,其他学生很多是直接放弃,或是在读题之后进行简单、短暂的思考后放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从言语上鼓励学生,然后耐心、细致地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后,要再次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高中教育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走入高中课堂,并在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多媒体可以将数学知识全面、系统、直观地呈现,减少板书时间,能够有效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多媒体集图形、文字、声音、视频于一体,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点与直线、点与面、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为学生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者之间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高中数学更加复杂、抽象,学生单独进行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结语

第8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第1~5个问题调查了团风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信息。从教师性别来看,女数学教师的人数为男数学教师的两倍以上。从教师教龄来看,教龄在1~5年的教师和6~10年的教师偏多,教龄高的教师占少数。而这些新手级别的教师,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也不陌生,有活力、有拼劲,与学生关系颇为密切,但由于从教时间比较短,各方面经验明显不足。教龄在15年以上的这些教师,对于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都掌握的十分透彻,但在漫长的从教生涯中他们也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从教师学历来看,38.10%的教师是本科学历,50.00%的教师是专接本学历,硕士研究生很少,没有博士研究生。同时,在这些教师中,只有少数教师是高级职称,或中教一级,大部分是中教二级或以下。第6~10个问题调查了团风中学数学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的了解情况和做法。从调查结果看(见表2),11.90%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73.81%的数学教师认为或多或少了解一点高效课堂;28.57%的数学教师已经开始实施高效课堂,71.43%的教师非常赞成或认可启发式及自主合作探究式高效课堂教学。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思想还是比较前卫的,已经树立了主动接受新思想、尝试新方法的思想。但是从教师在高效课堂中的具体行为可以发现,只有57.14%的教师能够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能够在课堂上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的教师仅有42.86%,有28.57%的教师能够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会做的题时,有52.38%的教师直接讲解,只有11.90%的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讲解。这说明教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还不够。甚至有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学生都在进行课堂活动,使课堂更热闹,从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11~15是为了调查团风中学数学教师应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真实情况和体会感想。从上面数据(见表3)可以看出,当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某一问题时,只有12.00%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21.43%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时,大部分教师都会关注“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分工和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这两个问题,只有33.33%的教师关注“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这一问题,仅有19.05%的教师关注“差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效果”这一问题。在实施数学高效课堂时,85.71%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够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54.76%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教学素材和可供参考的答案,也有少部分教师希望能够有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高素质的学生。调查还发现,只有4.76%的教师经常与年级其他数学教师之间针对高效课堂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仅有14.29%的教师会在课后经常反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农村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实施的阻碍因素分析

2.1部分教师对高效课堂实施的阻抗

从调查结果可知,只有少数数学教师非常理解并开始实施高效课堂。传统的教学习惯已经在很多农村高中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同时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于高效课堂没有很大的兴趣,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教师喜欢按照自己已经熟悉的模式进行授课。实施高效课堂,对于这些数学教师来说只是学校下达的一个命令,到底是否实施、怎么实施还是取决于教师自己。

2.2过度依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从调查结果可知,几乎所有教师认为高效课堂离不开多媒体,有些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使课堂气氛活跃,带动每个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因而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今由于互联网特别发达,大多数资源均能实现网络共享。所以许多教师直接从网站下载教学资源或将现有资源略为改造,然后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应用多媒体,对课件进行单纯的放映。这样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高效课堂实施。

2.3课堂教学容量针对性不强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骨子里还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部分教师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任务。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只是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对问题进行讨论,同时,由于时间有限而任务繁重,很多学生都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这样教学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针对性不强。出现教学活动的“量”与教学效果的“质”成反比例的现象,结果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2.4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调查显示,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只有11.90%的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讲解。在升学压力下,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单向教学方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过程”。学生主体能动性、探知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教学活动双向性、互动性特点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经验缺乏深刻性。

2.5教师间缺少学习与交流

调查发现,只有4.76%的教师经常与年级其他数学教师之间针对“高效课堂”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且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关于高效课堂理念、教师角色改变以及教学方式的探讨。每周一次的全组教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多数情况下,教师们只是彼此说一下讲课进度,约定考试范围,出题人员安排等。该中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基本都属于独立作战,关上教室的门,自己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数学教师组内缺乏必要的沟通,没有形成好的教研氛围,教师缺乏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也成为了阻碍该中学数学教师实施高效课堂的一个困难因素。

3推行农村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

3.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实施的根本保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激励作用,利用数学学科悠久的发展史、数学知识应用的生活性、数学问题内容的趣味性等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引入师生有效互动活动中。

3.2正确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高中数学单调、枯燥,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其趣味性,因此多媒体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这并非意味着数学学科的教学可以完全依赖于现代教学设备。笔者在团风中学调查期间,观察到个别数学教师上课形式就等同于播放教学课件,整堂课下来,没有任何板书。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学生的实质性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更加形象具体的展示一些难以想象的空间几何的位置变换,例如利用多媒体演示二面角的平面角,就非常的直观。但多媒体的出现不能代替授课教师,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仅依赖于课件视频,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来体验过程提高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多媒体课件与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过程融为整体,真正把新设备和新的教学思路整合到一起才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3.3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常言道:目标明,则方向清[4]。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做好教学目标的研析工作,认真研析教材内容,抓住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置出既贴近全体学生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又照顾不同类型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即既紧扣整体要求,又凸显有的放矢。例如在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研析教材,教学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应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定义;(2)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3)明确焦点、焦距、长轴、短轴的概念;掌握a、b、c三个量的几何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普遍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通过椭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3.4实现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为高中生创造探究解答问题、思考分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强化对探究、思考活动的指导[5]。通过学生的实践锻炼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实现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正弦定理如何证明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教师精讲证明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学习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可以由学生自编习题给同伴解决,并根据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一个解,有时无解,有时两个解),归纳讨论编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何避免无解的出现,如何编制两个解的练习题),进而把握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并要对规律进行点评。

3.5增强教师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调查发现目前同年级内的数学教师在课时补助、月考福利及评定职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因为学生成绩高低,数学教师们会出现彼此间不良竞争的氛围,如比着留更多的作业、讲更多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农村高中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笔者认为不是哪个老师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数学组形成一种团队意识,需要建立教师间的探讨与交流,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在此方面,可以在备课时,组长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划分,使每位教师都有任务,都愿意积极完成;组内每周或每半月组织一次公开课,每个老师轮流讲,让所有数学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这些都有助于数学教师短期内的迅速成长。

3.6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第9篇:高中科学论文范文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尝试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起既反映新课改理念,又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高中语文辩论课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依托课堂教学,立足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和选修教材作为媒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根据需要来使用教材,在进行这些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正可以抓住教材中所表现出的与辩论有关的思路、方法和观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先期培养学生对辩论的兴趣和对相关方法技巧的掌握。

应当注意的是,辩论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内容相结合,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现阶段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与辩论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资源,创造学习氛围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具体到口语表达与交流方面,就是要尽量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辩论课程中的资源采集应尽量贴近社会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图片、文字、音像乃至现实中活生生的人都可以被当做资源使用。同时高等学府在辩论资源的丰富性上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及的巨大优势,大学生辩论赛是开展得非常广泛的活动,积累的经验和材料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辩论员也很多,可以邀请一部分有辩论经验的大学生来到高中校园,和高中生互相进行广泛的交流。这些活动往往可以带给高中生以极大的兴趣感和启发性,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他们的眼界,对辩论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三、广泛开展实践交流,挖掘学生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辩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们自身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进而获得自信和乐趣,在自主反馈与自我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辩论中自主理解、思考、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无疑的,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交流。

辩论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式要根据学生本身的具体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而定,交流的对象也不应当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更加广泛。

四、综合考量,积极评价

《课程标准》认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高中语文辩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采用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成绩,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鼓励其学习热情和信心,最终促进综合发展。因此,在对辩论学习进行总体评价时,应特别重视构建一个积极开放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笔者在十几年的辩论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并针对每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1)平时成绩与比赛成绩综合评价。平时的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都参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办法》予以量化打分,在总体成绩中占到百分之六十;而各种比赛活动中的表现则占百分之四十,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赋分。这种评价形式的长处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但打分体系标准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且比赛表现不易量化也是一个问题。

(2)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综合评价。所有书面文字作业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口语表达占百分之六十,这是考虑到辩论课程的特点,综合了两大类形式,适当突出本课程倾向口语表达的特性,但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优势来掩盖其文字书面表达的不足。

(3)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评价就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辩论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探讨,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也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不足。这就为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提供了可能,也为互相鼓励、互相指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在相互评价之中树立发展的信心,但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能流于空泛或者人情面子,教师评价应当及时加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