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石油地质 勘探技术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47-1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日益增加的物质要求,使得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越来越注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并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求突破创新,并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有这些勘探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支持,中国石油不仅在油田的储集上取得重大发现,而且维护了资源市场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现有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正向作业化和工具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油气勘探研究体系是一项综合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
(1)钻井技术。
欠平衡钻井技术是通过减轻底层的损害,克服卡钻等问题,进而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钻速,是开发枯竭油层的首选。
(2)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是利用岩层的电化学特性、声学特性等物理特性,测量物理参数的方法。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采集、处理和解释测井数据的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成像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也都得到快速发展。
(3)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作为石油开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未来中将出现的至关重要的技术包括:实时地震油藏生产监测,可视化控制的钻井进程,完善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全方面提升工作组的资产评估能力和研究能力。
2石油地质勘探的创新路径
我国的油气资源勘探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保障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为了促进并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就必须加强石油地质勘探的创新研究,不断开创石油地质勘探的新路径,把石油资源的开采使用效益全面提升。
(1)多维发展,以提高石油的综合勘探水平。
石油勘探在今后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性难题,比如:复杂山形、薄层、超低孔低渗、黄土塬等作业。从油田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物探技术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为此,中国石油以二维、三维描述、三维可视化、四维检测为技术路线,制定了物探研究技术的发展战略。为确保国家能源的安全,在二次开发阶段,地震、测井等工作逐渐实现工程技术一体化,为勘探实现全面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2)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提高石油勘探质量。
计算机、机械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三维地震模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得含油气系统模拟、油藏模拟及盆地模拟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由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质信息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组成的3G技术将实现生产管理、数据组织、力学研究及工程设计上的一次新的跨越。含油气系统使得以往单独地逐一研究各个单一的成藏条件的状况得到改善,把油气的运移、聚集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进行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油气理论和手段。
(3)通过可膨胀套管技术,以降低勘探成本。
常规钻井中下井的套管尺寸不是逐渐变化的,井口到油层的尺寸是越来越小的。因为这样,井眼的尺寸会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井下作业,有的甚至不能达到目的层。而最近壳牌研究中心开发的割缝管的直径可以逐渐膨胀2倍,可以比异型管更容易扩径,从而完全解决问题。目前,该技术已被大型的油气田,如大庆、胜利油田等使用在勘探中。
3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分析
为满足当前和以后的油气勘探需要,中国石油应将地质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当作重点,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研究油气勘探的地质理论和实用技术,发现维持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的关键勘探技术如下:
(1)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
通过定量控制模拟从源岩圈闭的成藏的整个过程,利用三维可视技术,含油气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内涵作为基础,,可以更加直接清晰地再现油气的形成过程及分布。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潜在效益很大的实用技术,挑战性很强,主要用于油气有利勘探方向、区带和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的预测方面。而现在,应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加大攻关力度,形成技术系列。
(2)勘探目标与资源的一体化评价技术。
该技术的评价方式是科学的、多方面、全方位的,以石油公司的正确的投资决策为基础。在临界参数的选择方面,国外的大公司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大多都有自己的评价决策技术系统,并且相对符合实际,因而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对勘探高效化的实现、资源与勘探同步的促进、稳定市场的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许多国际大油公司将这项技术作为油气勘探的核心技术,应用于油藏描述、盆地分析和储集砂体的预测。目前,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中的潜力很大,作为当代地层学和油气勘探理论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应用前景广阔,并且在技术和商业化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4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人们发现资源的本领,而且还提高了人类开发油气的能力。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飞速发展,令石油的产量实现了二次跨越式增长,其理论与技术的进步支持了石油企业在更多盆地的勘探、开发工作顺利进行,获得了石油储量的重大发现。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勘探的综合效益和收益不断增加,而且使中国石油在获得油气信息资源的领域可以得到不断扩展。同时,使得我国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并稳定了资源的供应。
参考文献
[1]水.产业将经济学[J].高等教育.2005(8).
[2]戴金星.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论文集(卷三)[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1(4).
关键词:格力 技术创新 企业发展
一、格力简介及发展历程
格力前身为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更改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隶属于家电行业。格力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五个阶段:创业阶段(抓产品);发展阶段(抓质量);壮大阶段(抓市场、抓成本、抓规模);国际化阶段(争创世界第一);创全球知名品牌阶段(争创世界名牌)。2006年格力又提出“打造精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的战略,全力实践“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品质,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的崇高使命,向着“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的愿景继续前进。
二、格力的成就
格力通过在技术、营销、服务和管理上不断得创新和发展,莫定了国内空调市场的龙头地位,在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在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上,格力发明的“智能化霜”技术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开创性得实现了空调行业发明专利在中国专利奖上零的突破。惊喜的是两项自主创新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公布的 2008-2009 年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名单。09 年初,由于其卓越的行业技术研发水平,格力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中国制冷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又意味着格力已具备引领制冷行业技术发展和工程化实践的领军能力。同年格力自主研发的两项技术又双双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10年格力“G10低频控制技术”和“热回收直流变频模块化多联机组”被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
图1 格力空调器及配件国外营业收入(图中09年收入下降主要是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全行业整个出口市场的低迷。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三、企业的战略文化
格力大力推广“实”文化。格力“实”文化以“实、信、廉、新、礼”为核心价值体系, 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为企业的精神,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为工作态度,因此形成了外拓内敛的求实文化,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围绕当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向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具有“格力”特色的企业文化。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行业快速整合的市场格局,格力紧紧围绕“技术、管理、营销”创新来提升格力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格力加大了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步伐,立足于技术实力和优良品质,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口碑,并推动 “中国创造”走上国际舞台而奋斗。
四、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格力把以节能环保为重要技术指标的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石,并把节能环保作为打造和提升产品品牌的重要措施。在节能减排方面,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节能设施及技术以及加强节约能源管理方面的工作。2008年格力科研积极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投入很大的资金购买节能设备、引进先进节能技术以及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着眼长期来看,格力的大量节能投入降低了能耗费用开支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图2 公司的低碳发展之路亦即是企业的发展之路(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五、格力的研发体系
格力作为一家专注于空调产品的电器制造商,成立了家电技术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和机电技术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专业跟踪研究空调行业的长远发展技术和顶尖技术,建建了近300个实验室,对新研发的产品进行各种情况下的实验,并相继攻克了一系列顶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技术上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图3 格力近年来科研人员与营销人员人数的增长对比(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六、格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格力一直强调技术的创新,完成了由“技术追随”向“技术领先”的技术蜕变过程。2005年,格力企业全面开展了“自主创新”的系列活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总计完成创新型项目1612项,其中产品开发类项目670项,技术类项目143项,生产工艺类项目183项,质量整改类项目561项,管理类55项。2007年格力继续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成功了智能人体感应、智能化霜、一氧化碳检测、变频多联空调、EVI 低温启动等全球领先的尖端技术,继而形成了格力的技术核心。2008 年,格力依然围绕“创新”这个主题。因为只有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全面的不断创新才能继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持续保证格力的健康发展。2010年格力通过自主研发的“G10 变频引擎”低频控制技术被一致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其格力 G10 变频空调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G10 变频引擎采用的多项顶尖技术,在控制理论和性能指标上均超越了国际现有技术。格力采用的定制专用控制芯片、自主研制压缩机以及风扇电机等一些技术,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中国创造”,为变频空调在中国甚至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制造”从模仿性的研发走向了引领性的创造之转变。
图 4格力近年来高科技人才人数的增长(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七、格力管理模式
格力企业以“坚持一条正确道路,贯彻两个战略思想,实现三个走在前面”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创新”思想和“精品”思想;努力实现“管理走在前面,技术走在前面,产品走在前面”,坚定落实“八严”方针,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卓越绩效为管理结果导向、六西格玛为管理方法、三合一体系为管理基础,全面质量管理为质量氛围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开展了QC 小组活动。企业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与高管的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事业成就感相结合起来。
八、品牌化发展
2000年以来格力成功收购了多家企业,对企业的成功收购,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培育和维护,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格力配套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在打造“格力”品牌方面,格力一直在做大“格力”自主品牌出口的力度。目前已经成功打入英、法、巴西、俄罗斯、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出口占格力总出口量的比例接近于1/3。2005年,商务部授予“格力”品牌为“中国出口名牌”称号。同年,格力位列海关总署公布的“全国国有企业出口100强”榜单之中。
通过对“格力”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但经过最近几年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我们的民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希望我们国家的这些创新型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的同时,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把企业做成真正一流的世界级企业。
参考文献:
[1]格力电器2006年年度报告
[2]格力电器2007年年度报告
[2]格力电器2008年年度报告
[4]格力电器2009年年度报告
[5]格力电器2010年年度报告
【关键词】新形势 网络技术 发展 创新
1 网络技术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1.1 网络技术的优点
网络技术把一些原本分散的资源给整理了起来使更多的资源得到了共享。现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运用很多方式开通上网的功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地点。且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的平台,人们从这个平台上获得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还可以进行比较大的文件传输,节省了很多资金与成本。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的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适应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
1.2 网络技术的不足之处
网络技术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迅速发展开来的,当然会存在一些缺陷:一些网络漏洞会经常在网上出现,这些漏洞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经济等方面的损失;网络上还会有一些黑客的存在,黑客悄悄潜入用户的电脑中,来窥探盗取用户的个人资料等,极大的破坏了网络的秩序。一些大型企业运用电脑进行数据管理时由于代码错误造成经济损失,且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私人电脑也越来越普遍,这就为电脑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电脑不被病毒侵略,如何消灭掉隐藏在电脑内部的病毒与木马程序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与解决的。现今网络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网络技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2 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在网络技术这一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数据更新。早期的大型笨重机器无法进行快速的运算与传输,这个问题在现在已经解决了:当今绝大多数的计算机已经可以进行高速的运算与文件数据传输。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靠自身的努力,也重视与发达过家经验的交流,我们积极的吸取西方发达过家的先进技术,并对其加以改造变成我们自身的技术来加以运用。在技术交流这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派出专家团队去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培养专家学者团队进行专门的学术与理论研究;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理论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交流才可以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性能。当然,在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分布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网上订餐、网上付款、网上交易等等,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也需要我们注意在进行网络技术的应用时,按照规定的操作进行相应的处理,保证电脑的正常运行。
3 网络技术的创新
现阶段我们已进入了web2.0的网络时代,该阶段的互联网具有社区网络,内容聚集和聚合,mashups(交互网络应用的一种),网络媒体及音乐等特征。综合现阶段的成果考量,笔者归纳出了这样一些网络技术创新方向:
3.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近年来在应用上得到了一些创新。人类已经开始在网站上逐渐运用一些低级形态的人工智能,例如亚马逊逐步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中运用人工辅助搜索技术Mechanical Turk,同时执行任务管理。再比如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人脸识别技术,它通过使用细胞和神经网络自动建立了崭新的脑样计算范例,并辅之以计算机远远超过人类的计算速度,使得原本一些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疆界正逐步被打破,人工智能正一步步的得到实现。
3.2 网络电视
在线视频或网络电视近年来在互联网世界里爆炸般的显现,这使得我们几乎快要忘记在数十年前这还是一项遥不可及的新型技术。网络电视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它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广阔前景。在下一个十年里,网络电视将取得更大的进展:更强大的流媒体、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更高的画面质量等等。现有的主流电视网(有线电视、全国广播电视等)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做好自身的转型将会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3.3 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作为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应用技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机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几乎在年轻人中间做到人手一机,就是移动网络技术普及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多的移动网络技术创新得以实现。例如近年来重点研发的定位感知服务就是一个创新点,它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为用户定制个人推送消息。例如当你逛商场时会收到超级市场的优惠信息,驾驶时会自动定位到所在位置等等。根据有关研究人员的预估,现有的智能机设备将存在十年以上,直到移动网络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3.4 语义网
提到互联网络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及语义网,虽然语义网至今还没用得到广泛意义上的运用,但单单是理论上的创新观念就足以振奋人心。语义网涉及的是机器之间的对话,是网络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之一。一旦电脑装上了语义网,复杂语句语义的优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语义时代何时才能到来呢?构建语义网的一些构件已经逐步成型,例如OWL,RDF等等,相信语义网的实现也已经指日可待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发展前景以及网络技术的创新问题。虽然网络技术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仍然需要网络技术行业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络技术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军.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3(03).
[2]张健明,刘芳,李晗,于凯,曹开云,沈世勇,刘珊,罗晶.网络时代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发展,2012(11).
[3]王艾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08).
【关键词】战略联盟,利益,项目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由积极投身于产业技术进步、从事相关发展战略、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服务的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等相关机构,坚持平等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自愿组成。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与成功扩散
战略联盟成立后,内部成员单位将紧密合作,自觉维护战略联盟的利益,实行开放式建设,不断吸收创新资源,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高效运行,充分发挥战略联盟内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以突破行业发展技术瓶颈,解决产业的共性、特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共享,彼此依赖,机制灵活,多赢共进,紧密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战略联盟项目是在战略联盟先行投入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联盟的发展。经科技部审核并开展试点的战略联盟,可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
企业需求类项目是战略联盟向盟员单位公开征集技术项目需求课题,经过联盟秘书处汇总处理后,提交联盟专家委员会,就项目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联盟内部是否有机构愿意主动承担具体课题研究工作,如果上述都可以通过,联盟秘书处会组织召开项目对接会议,通报企业需求、科研机构最新进展,为项目对接搭建平台,构建技术团队,经专家委员会审核研发人员名单和可行性报告后,开始实验室—小样—中试的技术研发流程。最后以成果转化、专利转让等多种形式形成共赢。
战略联盟产生的知识产权,应该无偿向联合开发成员单位辐射和推广,采取相对优惠的条件向战略联盟内未参与开发的其他单位有偿转让,采取有偿方式向战略联盟外的其它企业转让,所形成的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纳入开发基金。成果扩散:战略联盟项目所产生的专利、技术秘密、非专利技术成果以及与技术开发内容有关的著作权属于项目责任方和合作方共同所有,其排名顺序按责任方和合作方的实际投入及具体贡献程度商定。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机制的经验分析
战略联盟应注重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效,创新利益共享机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可业化的技术成果又在哪里?奢望盟员单位承担行业发展责任是不现实的,怎样“引诱”企业投资?在满足个性需求同时承担起行业发展的重任、至少在客观上可以促进行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的提升呢?
那就要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毕竟,企业上马项目涉及到生产线引进、更新、改造。有关企业发展战略走向,绝非像某些科研单位为了项目而做项目,他们也应该承担风险。
那可行的方案在哪里?先市场调研,后研发技术,再对成果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深化与完善,同时进行市场推广与营销、售后等全方位服务。看看哪一个步骤,战略联盟可以做,应该做?
首先,从宏观战略上要强化产业布局,协调有关各方强化品种规划和加工能力的区划。尤其要照顾到产区与销区的区别。在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前提下,政策的出台要从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角度入手,努力做到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方利益。其次,强化“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创新模式的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分配为纽带。通过战略联盟对生产、加工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最后,要在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环境下,逐步形成稳定的产业政策体系。一个产业的兴衰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市场,只有形成一个健康、有序、具有竞争力和自我完善的市场体系,才能使整个产业在相对稳定的政策配合下做到真正的可持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产业链的利益各方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成为促进整个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制度
在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中,理事长单位是战略联盟的责任主体,承担项目组织实施的法律责任,重大事项须由战略联盟理事会审议,有关职责和管理程序遵照各有关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执行。没有法律地位,战略联盟的项目迟早会沦为多家联合申报课题,执行过程中一家独大的科研老套路里去。
赋予战略联盟法律地位:公司制、股份制、民间团体、非营利机构,任何一种都可以,只要确定了法律地位,战略联盟的行为才有法可依,才能使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对项目实施负总责,并对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负责。战略联盟内部建立责任分担机制,理事长单位据此向课题承担单位追究相应责任。
(二)促进战略联盟工作人员和管理机构的专职化
人员的专职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管理人员的专职化,在没有形成系统制度设计的初期,战略联盟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固定为好,垂直管理,利于沟通与协调。二是基层战略联盟常设机构的工作人员专职化更为必要,只有专职化才能更好了解所在战略联盟运转的实际状态、发展困境及解决途径,人员的更迭使得工作难以持续,造成了效率的损失。
(三)建立战略联盟项目管理与运作的相对独立机制
引导战略联盟承担产业规划编写与制定,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内实施战略联盟项目的单独立项、独立运行、独立管理,避免与其他类别项目冲突。同时,严格筛选与审定战略联盟资格,使得真正代表行业利益的优秀战略联盟脱颖而出,在独立运作下,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其他战略联盟持续发展做出表率作用。
建议项目管理经费上划拨战略联盟,由战略联盟掌控,按照国家科技计划要求完成项目实施。建议项目立项上,应确保战略联盟的主持管理作用。建议在战略联盟平台上获得项目的负责人不受同时承担其他国家级项目的限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58
1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是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获取商业利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都把创新发展提上了工作日程,同时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界、政府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寻找企业创新发展的道路,首要的就是要认识“创新”,把握其内涵、认识其外延。
2企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类概念,“企业创新”是“创新”的属概念。传统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解是指“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对企业创新较为前沿的理解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资源为途径,以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创新活动。从企业创新发展的纵深方面来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以自身为中心,主动、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获得主导的创新产权并取得主要创新收益、不断提升持续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自主创新意识,这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就失去了源动力;二是整合各种自主创新资源,这是实施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获得技术创新成果,这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四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最终归宿。
3企业创新能力的外延
企业及其涵盖的诸多方面的事物,包括企业的技术、生产、产品、管理、营销、培训以及企业文化等,对这些“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是企业创新的具体内容,又称为企业创新的外延。只有把握了企业创新外延,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1企业发展理念创新
企业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现代化的理念。理念创新是企业长期稳定创新的发展保障,也是企业各项创新活动的导向和关键。
理念创新似乎很容易做到。对于企业来说,理念创新无非是创新发展思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话虽如此,但企业真正做到理念创新其实并不容易。目前,有的企业为了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打破原有发展理念,比如采取先签单、生产、发货再收款的方式拉拢客户,短时间客源大幅增加,但是却蕴藏了极大的商业风险,最终肯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可见,一些企业创新发展失败,根源就在于创新发展的理念不对。当然,有创新就有失败,理念创新亦如此。海尔是历经10多年摸索,才找到“人单合一”的生产模式――既能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又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别于常规理念的生产模式。实际上,理念创新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必然经历磨难,其精髓在于结合企业自身实力,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摒弃固有思维,找准发展方向,发现并抓住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企业发展的机遇,以此对企业要素进行创新性优化组合,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32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包括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创新,生产和商业化活动的创新。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高技术开发利用为手段,以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
以张家港市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明了全新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机,该系列产品采用并机形式扩充功率,输出采用均流技术,确保所有模块都能正常工作,使用时需配套直流室外充电桩进行充电位置延伸,同时企业不断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是抢占市场的重要保障。银河电子产品开发实现了“多点开花”,除了涉足电动汽车产业外,利用技术创新还开发了军工智能装备和新一代的基于电视互联网的智能家居机顶盒产品等。通过智能机顶盒、手机、电视机等显示设备,用户能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实现上网、网上购物、银行支付、互动游戏以及家庭安全防范等功能,实现了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可见,企业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3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企业制度,要对企业内容经营结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发展。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粗放,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往往是泛泛而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制度,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即使有属于企业自己独有的管理制度,也往往出现管理环节之间衔接性和连贯性的缺失,规章制度的实效性一般。企业在借鉴国外企业现代管理规范、试图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既需要对基础管理知识、经营战略了如指掌,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结合地区特色,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贯穿在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财务及后勤保障等各环节中。
以上海通用为例,在其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早已在行业内传为佳话,被很多学者作为典型案例引用。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柔性化生产管理既符合了企业管理中的共性特色,又很好地结合了上海通用自身的发展特点。然,这种柔性化管理并不仅仅是生产环节一个方面,而是一个立足客户群,贯穿在采购、研发、销售、售后等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
4结论
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外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后,相信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卫东,薛豪娜,钟俊杰,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解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7).
[2]沈静芳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3).
[关键词]地质 勘探技术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49-1
0前言
目前,在地质勘探的实际工作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在获取地下实物、验证地下资源信息、最终圈定矿体、评估品位及计算储量等方面,成为唯一的可行性技术。在国家科技项目及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地质调查项目的推动下,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成为社会公众开始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结合地质勘探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深入探究其技术创新发展带来影响,成为高效利用地质勘探技术的重要事项之一。如何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实现勘探技术的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未来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1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综合社会实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地质勘探的具体工作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及合理的布局才能确保地质 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地质勘探人员工作操作在不遵守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很难突出勘探工作的重点[1]。对于地质勘探工作领域的拓展而言,如果不能解决地质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会严重影响勘探工作的后期处理工作,给自然环境的生态发展留下安全隐患,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由于地质勘探受资金、人员素质的影响,不能及时的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专业的勘探作业,勘探技术的更新缓慢,无法彻底的改善地质 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问题,更严重影响了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
2地质勘探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科技项目及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发展的号召,创新地质勘探技术对于拓展勘探项目的研究至关重要。综合我国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将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与现代地质勘探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地质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探究出积极有效的勘探技术及方法。在地质勘探工作中,找矿方法相对较多,现代找矿方法是在拓展传统找矿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勘探技术探究地下矿物质的存储量、成矿规律等问题[2]。在实际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应综合地质勘探的区域条件,使用各种相对精密的物理仪器进行测量与数据分析,通过各个数据指标的精分析,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制作出专业的勘探数据分析方案,给更多的勘探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探工作的水平,针对地质勘探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探究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于提高地质勘探水平及其本身的经济效益都非常重要。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及金属的有效需求 。
3.1“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
在地质勘探的实际工作中,“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主要被应用于地势坎坷勘探区域。虽然“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的使用仍处于探究的阶段,但是“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的使用,实现了部分非常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所不能实现的勘探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部分非常规穿透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埋藏勘查方面无法实现的精度数据。为了较好的满足生产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矿物资源的使用需求,通过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数据的获取和分析[3]。
3.2射线荧光技术
经过大量的技术数据分析,射线荧光技术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精准度,采用射线荧光技术不仅可以精确的获得矿物资源的地理位置,还能获取一定的矿物资源构造数据。射线荧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分析出矿层的深度,对地质勘查工作非常有利。但射线荧光技术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其获取数据的分析结果可能会受矿产颗粒大小、矿产的平整度及均匀度的影响。但是这一问题,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射线荧光技术对矿物资源勘探数据的准确性。
3.3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地质信息
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地质信息,对于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地质勘探信息,主要是通过波谱仪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光谱曲线的测量,从而将获得光谱数据与光谱资源库中的光谱数据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地质中含有的矿物组合。其次,在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地质信息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光谱曲线的吸收特征,选择适当的图像波段进行 信息收集的分析。因此,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地质信息,对于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矿物及金属的需求量在持续的增加,在全球范围内,固体矿产勘查采矿的投资平均增长幅度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在地质勘查的实际工作中,稳定的矿产勘查收投入,使得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成为现实。深入探究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勘探技术成果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地质勘探、地下矿物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在现有社会科学技术的支撑条件下,国家非常重视地质勘查、开采事业的发展,并希望通过实现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使之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寿,我国工程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设备选型[J].甘肃冶金,2007(05).
关键词: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09-03
受资金短缺、人才流动性大、管理粗放和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存在诸多障碍。为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政策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1.规模不断扩大,领域实现“四扩展、一转变”
近年来,纳入北京政府采购范围的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已发展到上百个。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货物与服务项目达到26个品种60个小类。政府采购规模已从2002年的45.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35.6亿元,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22.1%,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1.3亿元。
北京中小企业新技术产品采购实现了“四扩展,一转变”,由行政办公类用品采购向政府投资类服务产品采购扩展,由市级采购向区县级采购扩展,由地方采购向军事采购扩展,由采购产品向采购技术和服务扩展,实现政府采购中关村创新产品试点工作向经常性、日常性和长效性工作转变。截至2012年,已累计实现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200亿元左右,涉及轨道交通设备、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和数字化医疗器械等10个领域。
2.管采分离,监督“四位一体”
为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提升政府采购工作实效,在市政府采购中心从财政局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流程,建立并形成“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财政局作为政府采购的监管部门,政府采购中心作为具体执行和操作部门。
同时,北京政府采购工作已形成行政、市场、司法、供应商“四位一体”的监督框架。在市场监督方面,积极引入专业担保机构,对供应商的信用进行审查和追踪,加强对供应商投标、履约行为的第三方监管。引入了公证机制,积极拓展公证范围。进一步畅通供应商投诉渠道,提升业务投诉处理能效,及时分析查找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初步形成配套规章制度
为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北京市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采购管理办法,并对采购监管考核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机构管理,对政府采购机构履职服务进行考核,实现考核结果与纪检审计部门有效对接。由财政、政策部门组成联合考核小组,对每年政策供应商的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下一次入围挂钩。
4.政策功能日益显现
近年来,北京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日益显现,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渐提高。政府采购的功能从最初节约资金、治理腐败等较为基本的层面,提升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一些重要的政策功能的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日益增强。例如,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民族产业、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有效拉动中关村乃至北京市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等等,这些都是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集中体现。
5.从业队伍进一步壮大
目前,在北京市级备案的政府采购机构有140多家,建立了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库。结合政府采购政策、业务变化的特点,北京市每年组织若干期对政府采购人、采购机构、供应商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仅2012年,参加政府采购培训的机构从业人员就达2 000人以上,有效推动了政府采购队伍职业化的进程。
二、政府采购促进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参与领域狭窄
近几来,北京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并实现创新的领域仍十分狭窄。一些成功案例大多出自工程采购领域,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节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由于货物和服务采购领域中采购的商品多数为办公用品、电器、耗材等,除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大多为产品定型、技术含量不高的商品,实现自主创新的范围狭窄、可能性不大,造成中小企业很难参与货物和服务采购领域的竞争。
2.中小企业缺乏相应资质与经验
通过调研发现,多数中小企业在获得政府采购前,已有数年发展历程,具备较强的研发、管理、营销能力和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但这些企业缺少在相应领域内参与政府采购的资质、业绩和口碑效应。而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企业很难获得采购人的青睐。“没有资质就没有中标的机会,而获得中标机会又需要先有资质”已成为北京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难以逾越的一条鸿沟。
3.大型企业的长期垄断
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需要跨越技术创新、资金规模、企业资质等多个障碍,而在克服化解这些障碍以后,中小企业还需打破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同一领域的长期垄断。如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阿尔卡特)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长期垄断北京乃至中国地铁信号系统领域的采购项目,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涉足地铁信号领域。
4.企业融资难,市场风险大
中小企业大多都是初创期企业,创业期科技型企业资金缺口大,而这些“三无”(无可抵押物、无担保方、无银行信用记录)状态企业很难得到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风险投资的青睐。这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存在较大风险。初次进入市场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个磨合期,若在此期间发生质量、运行管理等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部门运行和信誉。很少有政府部门愿意购买中小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并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
三、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路径
1.创建科技创新及转化平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聚集地。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北京应创建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相关平台(中心),下设新技术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的工作小作组,负责推动和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北京市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2.造就企业市场地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政策的切入点就是要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环境、搭平台、找市场”,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造就市场地位。通过政府采购为中小企业树形象、增资质、挣信誉、积经验,打破中小企业面临的“没有资质就没有中标的机会,获得中标机会又需要先有资质”的循环困境。
3.以技术创新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参与到政府采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外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垄断能力。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这些企业牢牢掌控着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信用资质。中小企业要想在这些领域打开政府采购的门槛,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国外的长期垄断,走出一条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径。
4.拓展融资渠道和机遇
资金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血液,初创期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其“三无”(无可抵押物、无担保方、无银行信用记录)状况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拓展融资渠道和机遇是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条便捷路径。政府采购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雪中送炭的“救命钱”,为中小企业打开市场、造就口碑,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拓宽通向金融市场的渠道。
5.疏解市场风险,发挥政府影响力和扶持力
正是在资质、经验、新技术产品推广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小企业的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存在较大风险。政府采购可充分发挥在市场信用和资质担保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建立相应的科技保险机制,转移科技创新风险,使政府自身参与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环节,帮助中小企业疏解市场风险。
政府部门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政府部门应转变陈旧观念,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进一步发挥在宣传引导等方面的关键和积极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创新创业的基础性工作,为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政策环境。
四、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立采购体制,激励自主创新
在明确政府采购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具体可行的激励机制。在市、区县两级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对中小企业的采购比例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上。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中关村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对采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安排评估、审批和财政预算,确保面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额度。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先给予技术产品推广支持。
2.扩大信用担保,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在《北京市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用担保覆盖面,更多惠及中小企业。通过实施信用担保,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资质,使其更易获得政府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风险投资的青睐。同时,政府采购信用担保将减少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保证金支付,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成本。
3.构筑诚信体系,加强考核监督
结合政府采购政策推介会等活动,面向中(下转38页)(上接10页)小企业普及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发的政策。引导中小企业与审计、监察、金融和信用担保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参与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诚信评价体系和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信用库。
通过开展政府采购供应商专项检查、建立退出淘汰机制和“奖优罚劣”等措施,加强面向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的考核监管。通过年度公示考核,督促中小企业供应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市场危机意识,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工作能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4.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政府采购发展
在传统体制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优势,让中小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采购相关信息。以公共采购网为平台,优化面向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工作流程,打破采购内部操作,进一步推动政府采购工作开放化、透明化,真正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创新选择;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1-0048-0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供需失衡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依靠扩大政府支出稳定经济增长面临着严重的债务风险。与此同时,2008年实施的财政扩张政策导致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经济结构急需优化升级。为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供需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适时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强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高产品质量,解决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增长。
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邵宇指出,新常态经济环境下,需要增强供给侧改革力度,通过提高供给要素的质量和规模来促进经济增长。冯志峰研究了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和内在发展逻辑,指出供给侧改革要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刘向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出发,认为破解体制性、制度性阻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李进一步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龚刚与胡鞍钢等指出,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激励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板是社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社会创新能力中对经济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创新能力。陆岷峰和杨亮指出应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当前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李广子和刘力指出民营上市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远高于非民营上市企业,从债务融资成本角度说明了信贷歧视问题。潘敏和缪海斌的研究则表明商业银行的信贷更多地投放于大型国有企业,造成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增长。金融创新不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另一个事实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与市场富裕流动性资金同时并存,流动性资金不能被有效地引导进人实体经济。上述问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并不完善,金融创新不足限制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来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金融创新带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经济环境分析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对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从198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逝,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产能过剩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经济增速下滑,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问题亟需解决。
2009年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降低,总体呈下降趋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比例从2009年的7.9%降低至2015年的2.9%,说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复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资本存量的增大,投资的际效用逐步减小;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11年达到峰值,高达6%,而后逐步回落,并稳定在4%左右的水平上。与2008年相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消费战略并不成功。在出口方面,除2009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为-4%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0%左右,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可忽略不计。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以低附加值为主的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2010年以后,我国工业对GDP的累计贡献率不断下降,从2010年3月的51.1%下降到2016年3月的29.3%,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工业产能过剩。在房地产业方面,过去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的房地产业对GDP的累计贡献率保持在5%左右,并且在此期间有上下波动的过程。金融业对GDP的累计贡献率有小幅上升趋势,并且其贡献率大于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对GDP累计贡献率的最大差值出现在2015年3月,达到18%。这说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GDP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促进经济增长要更加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在2015年9月后,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提高,其中的原因如下:一是近来实施的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流动性资金增多,资本逐利的天然属性使得资金推高了一线的房地产价格;二是我国金融产品短缺,金融创新能力缺乏导致可投资的金融产品过少。因此,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更应关注金融业发展。
2.供给与需求失衡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以下不匹配问题:第一,传统低附加值为主的贸易出口结构面临着成本优势消失、出口需求规模降低的问题,内需消费水平难以在短期提高,进而造成部分产能过剩。第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要求,造成了供需错配。第三,我国金融体系并不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欠缺导致信贷配给无效。上述供需失衡中,对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体系的供需失衡问题。随着金融业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金融资金的供给规模和供给方向对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余明桂和潘红波从信贷资源再分配视角出发,研究发现银行更多将信贷资源配置于私有企业,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可由资金供给价格和供给数量来说明。
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我国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多次调整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以降低银行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3%降低至1.5%,一年期贷款利率从5.8%降低至4.3%。众多文献研究表明,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能够以贷款基准利率(甚至更低)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虽然具备市场活力,但融资成本要高出许多。以一年期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反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发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约是银行信贷成本的3倍,其融资成本水平约为15%,且并没有随着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而下降。说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信贷歧视现象依然严峻,高达20%左右的民间融资综合利率较高反映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资金供给价格反映出我国实体经济的供需矛盾。
在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中,银行对不同部门的信贷配给规模能够从数量上反映供给现状。若信贷中较大比例投入到了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部门,则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给就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活力。信贷向中小企业等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部门倾斜,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活力,有助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目标的实现。根据已有数据分析,2013年,对大型企业贷款中投放给国有企业107434.800亿元,占比达2/3。大型私人企业获得贷款26 915亿元,占比为1/6;而投放给中小企业贷款中,国有企业贷款93586亿元,占比为1/3,而投放私人企业贷款13968.400亿元,占比近1/2。从贷款的分布看,大型企业贷款多数投放给国有企业,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私人企业占过半比重。尽管我国近两年来出台了多个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国有企业隐性担保的存在以及中小企业高风险特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依然存在。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失衡的重要手段是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提高信贷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银行信贷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终的供需矛盾是金融体系供需失衡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金融业的发展难以有效支持企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和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业不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解决的两大难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发展路径
1.改革目标及实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经济结构的供给侧着手,通过实施改革发展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的核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行政干预,最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短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达到市场的供需平衡;长期来看,通过改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新激活经济增长活力是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是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通过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产品质量需求,是解决供需矛盾,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经之路。
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企业因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致使企业市场议价能力不足,同时企业产品质量难以达到消费者的要求,容易形成供需矛盾,造成企业亏损。企业亏损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即银行对企业信贷的可抵押资产价值下降,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企业融资难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导致企业难以实现转型升级,最终无法改变企业面临的困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降成本”,但通过简单地降低制度易成本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并无太大的益处,这是因为简单地降低制度易成本,并不能淘汰我国规模巨大且经济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通过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此,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金融创新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经济效益高且具有市场活力的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实现产品质量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2.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经验检验
创新发展的根本驱动源于对高收益的追求,因此,不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以提高最终收益为目的的。在技术创新指标选择上,传统的R&D投入变量仅反映出科研投入水平,并不能反映出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本文选取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i)来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购经理人指数越高,表明企业未来盈利越强,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正比,因此,采购经理人指数越高,则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高。本文采用银行盈利能力指数(bi)反映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银行盈利能力与其金融创新能力相关。金融创新能力越高,银行盈利能力越强,故其盈利能力指数越高。考虑到上述指数都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本文选取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mi)来反映经济发展环境,当指数大于100时,表示经济有上行趋势;当指数小于100时,说明经济下行压力大。在金融创新指标选取上,考虑到银行是金融市场中资金供给的主体,所有数据都经过X12方法处理以消除季节因素,并采用其对数形式消除趋势项影响。结合上文分析,可以构建有关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三者之间的联立方程模型,以反映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考虑以下联立方程模型:
(1)
模型(1)中,第一个方程重在考察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选择经济增长的滞后一期lnmit作为解释变量,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增长具有连续性。第二个方程主要考察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考虑用金融创新变量的滞后一期是因为技术创新具有滞后性,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效果并不能够在当期得到完全体现。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分别采用OLS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行估计,采用的软件为Stata12.0。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首先、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即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作用系滴0.351和0.643,且至少在5%水平下显著),而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作用系数为1.490和1.496,且在10%水平下显著)。两个回归结果都说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分别为0.015和0.005。计量模型都显示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金融创新内在的属性相关。当金融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突破监督套利,那么金融创新就伴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若金融创新降低了资金管理成本。那么金融创新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有利于经济增长。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发现,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反映在回归结果中为: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下系数为-0.006及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系数为-0.007,同时结果都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金融创新并不总是为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金融创新研发也可能引起资产价格泡沫,实体经济资金短缺问题。因此,金融创新能否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取决于金融创新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本文并没有考虑不同经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尽管区域金融差异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的总量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也具有区域复杂性,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信息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区域金融发展限制。金融创新能够突破地理限制而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金融发展带来根本影响。金融创新能否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呢?孙浦阳和张蕊指出,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有助于经济增长。金融创新是否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运用金融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呢?本文利用一个博弈均衡模型来解释如何运用不同类型金融创新,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四、金融创新选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1.金融创新选择与经济增长
关于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事实上,金融危机前,经济学家大多认为金融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后,一些经济学家却发现,金融创新对生产力并无益处。Krugman指出,金融创新并没有真正提高生产力,金融创新的发展本质上是垄断者为寻求垄断租金而产生的寻租问题。金融危机前,金融创新被定性描述为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学家对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研究结论。Levine认为,金融创新并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金融创新推动了技术创新发展。孙浦阳和张蕊指出,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金融创新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李丛文发现纯粹的金融创新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上述文献表明,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由金融创新一技术创新一经济增长的作用链条能否实现来决定的,李苗苗等也支持上述结论。总结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研究都忽略了对金融创新功能的分类研究。金融创新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金融创新的选择。不同类型金融创新的功能不同,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同,最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因此,金融创新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必须研究不同金融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金融创新选择与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的前提是:金融创新能够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不同类型金融创新对于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难题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忽略了金融创新分类的研究,不能区分不同类型金融创新的不同功能,因此难以厘清金融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本文利用Itai的银行博弈均衡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金融创新对于银行资金使用率的影响。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两类金融创新对银行信贷项目成功率的影响,探讨不同金融创新选择下,银行资金的使用流向问题,并以此分析金融创新类型对企业融资需求的影响。
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银行信贷项目的成功率与银行对信贷项目的监督水平成正比。博弈均衡代表了银行对于信贷项目的监督水平,也反映了银行信贷项目的成功率。当银行信贷项目成功率高时,银行会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企业得到的信贷规模越大,则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反之,银行信贷项目成功率低则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得不到银行的信贷支持。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信贷项目收益率下降,本文考察降低项目监督成本及提高投资回报率两类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描述了在项目收益率为7%时(低水平收益率),银行通过创新降低信贷项目监督成本对博弈均衡产生的影响。当项目监督成本c=0.300时,银行由于贷款成本高于贷款收益而不愿对项目放贷,对应于图1中单个银行的最优信贷项目监督函数曲线(较细的曲线)位于45度虚线下方,此时所有银行的最优监督努力水平都为0,即放弃对信贷项目的监督,银行信贷项目不良贷款率因监督水平下降而上升,最终导致银行实施谨慎的信贷政策,减少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当金融创新促使项目的监督成本降低至c=0.290时,此时银行信贷项目收益大于信贷成本,因此,银行的最优选择为提高对信贷项目的监督水平,反映在图1中即单个银行最优反应函数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较粗曲线),与45°线相交于q=0.932点处。上述模拟过程表明,当银行的信贷项目收益率较低时,实行降低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能够促使银行对投资项目进行监督,且能大幅度提高信贷项目的投资成功率,因此,降低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能够促使银行提高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有助于将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中。通过上述模拟过程可以发现,当银行因信贷项目收益率较低而不愿进行放贷时,实行降低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银行信贷项目的成功率,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同时,采取降低信贷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非常有效,监督成本的小幅度提升能够大幅度提高银行信贷项目的成功率,因此,有利于促使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助力企业转型。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实际经济环境,推动发展降低银行信贷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能够大幅度提高银行信贷项目的成功率,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图2描述了在项目收益率较低时,提高投资回报率,金融创新并不能提高银行信贷项目的成功率。假设金融新使得投资回报率由2.400提升到2.800,即此时金融创新使得银行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大幅度上升,而信贷项目的收益率不变,则在此情形下,银行对信贷项目的最优反应函数曲线是向右下方移动,从较细的曲线移动到较粗的曲线。即此时银行信贷项目收益小于金融创新带来的投资收益,银行的最优抉择是放弃对信贷项目的监督,将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金融创新产品中。因此,若银行仅实行提高投资回报率的金融创新,例如研发投资收益更高的金融衍生品,则银行对信贷项目的监督力度下降,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最终银行为规避信贷违约风险而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缺乏信贷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及结构转型难以实现,此类金融创新并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通过上述数值模拟过程,可以发现,提高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的有效手段是进行降低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提高资金回报率的金融创新不能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难以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无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无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3.金融创新选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分析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研究不同金融创新对资金利用效率的不同,可以发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融创新选择的重要影响可由图3反映。
如图3所示,不同类型金融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有着截然相反的影响。若金融创新降低了银行对信贷项目的监督成本,提高了银行信贷的成功率,则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反之,提高投资收益的金融创新容易导致资金在虚拟经济中空转,形成资产泡沫,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
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企业产品质量,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产品市场中的供需失衡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面对经济增速下滑,企业信贷项目收益降低,且银行信贷违约风险上升时,银行不愿对实体经济提供信贷,导致实体经济资金短缺及融资难题,导致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银行进行降低信贷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对于扭转经济形势,提高企业融资规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金融创新不但是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维护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不断冲击的外在要求。因而要通过建立制度性保障措施,切实有效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合理引导金融创新发展方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6-02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它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改革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更是高职院校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南,也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高职院校只有紧紧围绕国家经济产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这根主线,以传承技术技能为根本,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定信心,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高职教育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技术型人才,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累计输送了近500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占据了我国中小型企业(规模300人以下)员工总数的60%,同时高职院校还不断发挥职业性的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每年实现近1.5亿人次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这些数据足以证明高职院校在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定信心,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4年6月23日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3日俞正声主持召开全国政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议,6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重要批示、决定、会议、规划等,为我国高职教育完成了顶层设计。在职业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创新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不断去研究、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不断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改革拓展,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夯实内涵建设基础,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从国家层面确立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把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和文化服务。一方面要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把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职业精神的培养、技术技能传授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多样化、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按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把人才培养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之中,在校企合作、校行合作中,学校、行业、企业要建立起以利益联结为核心、资源联合为纽带的多种“校行企”合作模式,围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联合培养为路径”的人才“校行企”联合机制。
(二)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内涵建设新提升
高职院校应紧紧把握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这是内涵建设成效的外在表现,更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一是要搭建好社会服务平台,地方政府要主动搭建起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间在技术服务的政策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利用所具有的智力和科技人才优势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二是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无论围绕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开展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还是创新创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服务等,都要形成完整的培训服务体系,既要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又要注重潜在需要,既要有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更要有创新、创造、发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上,要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手,形成“政、校、企、行”合作的社会服务良性环境,实现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为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高职院校要按照“依法治国”的总要求,构建规范的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这是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的基础。要着力在学校经营、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战略决策、协调组织、执行落实、自我完善、纠偏控制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运行优化科学,管理规范有序。
第二,以人为本,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促创新。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内部要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内部治理既要依法依规,更要和谐协调,既要强调组织纪律,更要追求职业精神。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施依法科学管理,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内涵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发展保证。
第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治理能力建设。领导班子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一是要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从业结构。二是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能力培养,不断锤炼党性。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转化成履职尽责的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运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增强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能力。三是要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成员的治理能力。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作为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提高新本领,进一步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不断增强治理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这是对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创新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的党员干部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要用永不懈怠的事业追求铸就创新发展的领导基础。
四、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第一,深入分析和把握“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的深刻内涵,持续不断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各项创新改革。在办学模式上,要更加突出服务于区域产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继续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把教学科研与技术创新融合,把创新发展与创业就业相融合。
第二,不断系统分析和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政策背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对高职教育发展将要带来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我们要主动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顺势而为,应势而上,不断增强应变发展能力,既要抓好当前发展更要谋划潜在发展,既要突出办学特色的应用型、技能型为主,更要建立起多样化、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变革带来的政策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政府主导,高校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这为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培养平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人才的新需求。“2025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催生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技术变革就是一场技术革命,既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国家已经完成了中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只有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落实好国家提出的“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要求,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