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现状
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他们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但从学生反映出的实际语言技能来看,明显表现出不均衡的特点。经问卷调查,发现我校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是接受的应试性英语学习,偏重语法、词汇及阅读的训练和学习,不重视听说,加之由于地域、方言以及高考不考听力等因素的影响,语音面貌不佳,缺乏对英语语音的连读、爆破、弱读、同化以及英美英语的发音差异等等方面的知识,又对语法知识的一知半解,对英语背景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是影响听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从目前情况看,我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偏低,“聋哑”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反映最亟待提高的就是听力和口语。鉴于这种现状,本文在深入开展的英语听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提出了有效的教学对策,以期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
1.语言因素的障碍
语言因素是影响听力水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中关键词汇量做后盾。当然,语法知识在听力中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盲目地认为语法知识不重要,其实英语的语法规则语差别较大。例如英语中的虚拟语气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毕业论文提纲,这种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别,会干扰学生的听觉认知,从而使听力出现偏差。
2.文化背景的障碍
正如语言学家拉多所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语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期刊网。如果学生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风情、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就会感到即使听懂单词,但是理解不了所听的内容,造成听觉认知上的障碍,选择答案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比如:
W:What else did youbuy?
M:I bought a baker’s dozens eggs.
Q:How many eggs did thewoman buy?
A: Eleven B: Twelve C: ThirteenD: Twenty
当学生听到a baker’s dozens eggs 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毫无疑问的选择了B,其实正确答案是C项。能否正确地选出答案关键在于是否了解a baker’s dozens eggs这一习语。该习语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对面包的重量进行了规定,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保证每个面包的重量,但又为了避免因缺斤短两而受到惩罚,baker们规定在一打12个的基础之上又加了一个,即13个,又因为13 在西方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就用a baker’s dozens来替代13。所以如果对该习语不了解,是不可能选出正确答案的。又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这个典故出自希腊神话,地上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因为好奇打开了众神给他的盒子,立刻出现了一系列的灾难,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痛苦和折磨,因此人们用Pandora’s box比喻灾难的根源。如The Senate investigation turned out to be a Pandora’s box for the administration。在该句子中出现了Pandora’s box,如果不知道潘多拉之盒的寓意,就无法正确理解该句子的意思。
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将会对学生的听力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就会对听力理解产生很大的障碍。
3.心理因素的障碍
影响学生听力水平除了语言和文化因素,还存在着一定心理因素的障碍。事实上,学生听的过程就是其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输入信息与声学信号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听力的影响也很大。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如果同学听者如果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不带有任何心理负担,就可以发挥其正常水平;但是如果听者紧张、焦虑或者精力不集中,就容易产生恐惧和慌乱的心理,这会严重影响听力理解的正确性。
三、相应的教学策略
针对我们在教学中所发现的各种听力障碍,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本人建议如下:
1、加大训练,突破语音知识关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对全班同学的语音做一次摸底调查,针对同学在语音方面的问题毕业论文提纲,进行专门的正音练习。一般在中学阶段,学生对有关的的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所以听说课的教师应该系统简洁地介绍相关的英语语音语调的基本概念,然后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介绍语音知识的书籍和听力材料让他们课下自学。上课过程中,结合他们复习的语音知识,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纠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有计划、有意识地给他们讲授在语音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区分元音、辅音、辅音群、重读和弱读;不完全爆破、意群、连续、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及语调等。其次,选择合适的录音材料进行模仿、跟读、听写等练习,培养学生对语流中的语音、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再次,要向学生进行英美发音的对比,了解英美的差异性,能正确区分英美发音,为听力理解扫除障碍。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正确的发音及语调是顺利进行口头交际的基础,是听力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2.鼓励学生加强词汇自学,巩固语法知识
实践证明,词汇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水平,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词汇练习,将词汇学习融合到读、听、说、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学习中;还要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记忆单词,促使学生利用纵向横向思维对词汇进行词源及音、形、义连贯记忆,在课堂内外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课上加大新单词出现的频率,最终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熟记于心期刊网。当然,听力课上我们的应该不大量的时间用来练习听力,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余可以利用练习和小测试巩固所学语法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而促进对听力的理解。
3.补充文化背景知识,强化英语表达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背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比较侧重语言现象的讲解,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很少介绍。而听力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并且英语听力教材中文章有很多是欧美人撰写的。如果学生知识面较窄或者跨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缺乏,不了解他们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常会感觉到听得懂单词却听不懂意思。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文化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设备,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文艺的相关影片或有声材料,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再次,也可以通过听英文歌曲、阅读英语报刊、杂志等来了解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和国情背景,以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听力理解上的障碍。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外教加强交流,进一步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增强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毕业论文提纲,从而便于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4.创造良好课堂气氛,加强互动练习
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一蹴而就。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幽默亲切的教学方法来营造一种自由、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并且要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每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激起欢乐和自豪,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听力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要拆卸掉心理障碍,进行必要的基础训练和听力测试。多听、常听、反复听,坚持 “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原则,总之,只有进行不断的努力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
四、 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改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以听力教学为先行,正视英语教学听力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听力教学发挥其最全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2]夏黎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J].昆明大学学报,2002,(01)
[3]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外语界, 2002(02)
[4]王海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大学英语, 2006(01)
[论文摘要]本文通对学生就业观念和自身素质、用人单位的就业要求的提高、学校培养方面不完善等因素的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从提高认识、合理定位、强化就业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提高体育教育就业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也由多年来的精英型教育模式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在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形势,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63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近四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本科与专科相比优势明显,专科相对来说受到冷落,一次性就业率低下。为破解就业难题,我们可采取下列对策: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该随着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适度的调整
大学生择业时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裁判员等级、计算机与外语水平、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同时也是中学体育师资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基本需要,这也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由此可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一定程度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深厚的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是新时期中学体育师资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应从注重技术知识的学习转向重视人自身内在能力的建设。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只懂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一些相关、相近专业的知识,把眼界放得更宽更长远。要接纳新事物,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二、加强改进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主观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鼓励提倡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
在现阶段,毕业生“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就业必须在国家就业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后的择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对于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推进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自觉服务社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到能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岗位去建功立业。
三、高校要帮助学生积极实现自我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工作生活
从现实情况看,为数不少的体育教育毕业生走出校门,离开了熟悉的校园环境,置身于陌生的社会之中时,由于周边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工作和生活变了,难以进入新的社会角色去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了使体育教育毕业生顺利的完成这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完成从一名大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努力地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主动、积极地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角色,完成自身校园化向社会化的转变。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意识,积极宣传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要帮助学生对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乡村特岗教师计划、应征入伍等,到基层、到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地方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是谋求改变和发展的前提。
四、高校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
就业指导是学校重要的功能之一,就业指导应全员、全程、全面进行,将就业指导延伸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个方面。一年级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及专业状况,要切实抓好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要在科学分析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清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二年级着重抓就业观念和成才意识的教育培养;三年级注重在求职技巧的学习和日常的训练,并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四年级重点抓国家就业政策的学习,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尽量可能丰富的就业信息。
五、期望值过高是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应客观评价自我,务实就业
涉世不深、对社会缺乏了解、社会阅历少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遍现象,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大多存在定位过高或超前、相互攀比现象等,这就势必影响到毕业生选择职业去向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当时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能找份体育教师工作。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竞争,也直接决定着其所找工作的优势、待遇的高低。在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应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和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优质就业。
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逐渐向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是今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要求。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强化就业观念,充分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在客观的基础上评价自我,定位自身,对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空间作出客观、及时、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取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坤.高校构建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44-46.
[2]孔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58-59.
1.访谈法围绕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及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共召开了2次座谈会。2011年5月23日,在光明初级中学召开了上海市黄浦区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座谈会,主要有来自大同中学、光明中学、市南中学、尚文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及商贸旅游学校等校的骨干教师。同年5月29日,在上师大徐汇校区体化楼310会议室召开了上海市部分体育教研组长、教研员座谈会,出席人员为七宝中学、市二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莘庄中学、汾阳中学、一师附小等校的体育教研组长及徐汇区、黄浦区、原卢湾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区的体育教研员。
2.问卷调查法针对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后,请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表明此问卷效度颇高。问卷发放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体教专业2012届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为95。7%。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重测时间与第一次问卷时间相隔10d,将2次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为0。87,表明此份问卷信度较高。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本专业学生存在问题及上海市中小学的要求
1.1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近些年上海生源的减少导致学校可选择的体育生不足,生源质量亦下降较大。不少学生是因学习成绩较差高考前临改体而“误”入此行的,只能称其为体育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进入了体教专业后,因为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较弱,发展空间不大。由此出现教学技能较差状况,尤其是在教案书写、吹哨、口令、讲解、示范、队列队形及队伍调动等方面。中小学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及教育实习前能加强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1.2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学生的运动技能较差、专项能力不突出,失去了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优势。尤其是体操方面技能较差。中小学希望能恢复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传统,重视术科教学,并严格把好考核关。培养方案中的术科、学科比例有些失衡(3∶7),术科比例偏低,未能突出运动技能类课程。公共必修课及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偏高,选修课中学科类课程偏高。中小学希望增加术科比例,与学科调整为5∶5较为合适。
1.3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对二期课改理念、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学内容等了解较少。同时,对中小学的教材教法了解不多、分析不够。中小学要求加强教材教法及中考项目的教学,大学不仅要重视教的环节,还要创设学的环节,并希望多到中小学观摩、学习与交流。
1.4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两个方面。目前的分散实习形式存在一定弊端,原来的集中实习值得借鉴。中小学希望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互结合,并加强高校教师、基层教师的指导及联系。此外,实习的时间要提前并要有反复,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改进提高。学生的论文基础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科研方法掌握不足。中小学要求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此外,本专业学生还存在着诸如职业认同感不强、主动学习意识较弱、男生阳刚之气不足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2.本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反馈
学校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三类,即课程总体、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课程总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修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选修课程总体上存在的问题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多、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缺,限定选修的主要问题是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的主要问题是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任意选修缺乏新兴项目。本专业2012届留沪毕业生对课程问题的看法如下。
2.1对课程总体的看法(表1)从表1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课程总体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8%的同学认为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4%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约46%~48%的同学认为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
2.2对必修课程的看法(表2)从表2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7%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约58%的同学认为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过半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弱,用处不大,例如体育概论与体育史2门课。
2.3对选修课程的看法(表3)从表3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近54%的同学认为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不全,近48%的同学认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偏多;近63%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仅108学时),近57%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这些都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目前上海的高中正在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要求大学实行项目的专业化教学,差距还很大,甚至连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约58%~60%的同学认为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缺乏新兴项目。相比山东师范大学及福建师范大学体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他们的专项课时多且有第二专项,任意选修课术科的门数亦远多于上师大本专业。
3.本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俗语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的形成既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亦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所以,本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不宜一蹴而就,可先在几个可做的点上有所突破,再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经过慎重考虑、多方讨论,拟先采取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3.1培养目标多能一专,秉承传统适时创新从以往经验看,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最大特点在于“多能一专”,即在掌握多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有一门拿得出手的专项。这也正是上师大与上海体院、华东师大体教专业抗衡甚或超出的特色所有、资本所在。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主导思想的失衡,渐渐模糊了体育的本质属性———技艺性,逐步迷失了自己的最大优势———多能一专,慢慢走向了文化主导、理论主导、学科主导的并不完全适合体教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使毕业生的特点也发生了不小的退变。正如大同中学的一位老校友所言,现在上师大的学生专业基础薄了、专项能力弱了、专业特色少了。多能一专———这正是本专业的传统优势与精髓所在,也是历届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之源,培养目标应该彰显这一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能一专的亦有了更多更新的含义。多能的“能”并不仅仅指运动技能,更多的是指体育教学技能,包括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两类,理论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案书写技能及看、评课技能,实践技能包括项目运动技能及课堂教学技能,每一种又包含更为具体的技能。一专的“专”亦不仅仅指专项,而是指在这些教学技能中要有自己最拿得出手、最具竞争力的一两项技能。多能还有更宽泛的意义,还指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科研能力等等多种当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培养目标在秉承传统、多能一专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
3.2选修课增术科门类,专项课加学时学分目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6门学科类限定选修课(音乐与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人体测量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医务监督与健身处方),每门2个学分,共占去12个学分,这意味着每门都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学生并没有选择余地。而专项技术类选修课只占8个学分,且大专项(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六选一)仅108学时6个学分,小专项(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四选一)仅36学时2学分,明显偏少。所以,应从学科类限定选修课中释放出一定的学分到专项技术类中,以增加大专项及小专项的学时学分,拟将大专项增至216学时、12学分(共3个学期、每学期72学时、4学分),小专项加至72学时、4学分(共2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2学分),不足的部分学分可从任意选修课(目前为16个学分)中略加释放。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目前的10门任意选修课(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课件制作、体育美学、体育英语Ⅰ、体育英语Ⅱ、体育市场营销学、常用运动负荷实验、营养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学)中,皆为理论性偏强的课程,而实践类、实用性、术科化的课程几乎没有,应该在这一环节增设实践类课程,鼓励广大术科教师开课。拟先增加教师形体训练、艺术体操、花样跳绳、棒垒球、高尔夫球、板球6门术科课程,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以后根据基层中小学需要,再增新课。
3.3教学技能切实提高,实践环节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材教法》两门学科中加强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理论教学,更要在各门术科中加强这些要素的实践教学,如在各专项选修课中加强学生教案书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案要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的规范格式书写等。除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如做好术科课后回忆笔记、写好学科课外作业等。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多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比赛,如教案比赛、说课比赛、技能测试等,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实践环节的教育实习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见习环节,为适应学院“4+0”模式下的办学需要,拟在奉贤校区建立6个实习基地,中学4个(奉贤中学、弘文学校、阳光外国语学校、柘林学校),小学2个(南桥小学、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让大二、大三甚或大一的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以了解基层所需、发现自己所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针对性。在毕业论文方面,主要强化论文选题、撰写、答辩三环节的监督控制,加强教师指导与学生配合两方面的制度建设等。
3.4俱乐部促课外锻炼,督导组保教学质量在目前术科课时尚显不足的情况下,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使其成为课堂的延伸,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的良好举措。不过俱乐部要加强教师指导与政策引导,需要与院学生工作组一起做这项工作。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院的宝贵人力资源。以他(她)们为主体成立教学督导小组、以恢复体育学院教学督导的优良传统,是保障本专业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唯有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唯有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最终检验。
3.5请进来专家上讲台,走出去师生下基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与本市中、小学的联系,是解决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育脱节问题的良方。拟请基层一些高水平的专家(体育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走上大学讲台,为本专业学生教授中小学最鲜活的案例、最实用的方法、最需要的人才等;同时,教师、学生也需要经常走出去,看看市级、区级、校级的公开课。
3.6紧扣体育课标中考,渐进修订大纲内容应该有效利用各门术科的有限课时,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及体育中考的项目,应该是本专业各门术科的精教内容。具体有:(1)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队列队形与基本体操,体操(垫上运动、杠上运动等),篮球,武术,游泳,田径,体育舞蹈等;(2)体育中考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双杆、单杠、垫上、横箱四选一,男1000m(女800m)、200m游泳二选一,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min跳绳、25m游泳、实心球、50m、立定跳远六选一。各门术科的专业必修课应以上述内容为基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内容。可先选几门术科作为试点,若效果颇佳再逐渐推开。
三、结论
(1)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地中小学的要求有: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
(2)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且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且缺乏新兴项目。
欧盟成员国是我国学生、学者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5年底,在欧盟留学人员占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24%。与此同时,欧盟来华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欧盟成员国来华留学人员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1.3%。当前,我国已与英国、德国、法国等19个欧盟成员国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下一步,中国和欧盟将共同推动中欧学分互认,促进留学人员增加,“学分互认制度是核定学历学位、计算学习量、认定学生在国外学习培训经历的重要工具。我们希望能加强同欧方的政策交流与沟通,推广试点院校的成功经验,借鉴欧方学分转换和积累体系建设中的良好做法,进一步推动中欧学分、学位互认,扩大双方学生交流规模,引导双向平衡流动”。
此外,针对学校体育合作,陈宝生表示,将借鉴欧洲体育教育,特别是在足球等项目上的经验。希望双方在体育师资培养、体育教学科研、青少年体育赛事交流、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希望欧方能在足球、冰雪等传统优势特色领域为中国培养高水平人才。
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影响力站稳世界第4位
中国新闻网消息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日在北京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最新结果:筑牢体量世界第2位的基础,整体影响力稳居世界第4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戴国强说,得出这些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首先,中国的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进入世界排名第3位,紧随美国、英国之后。统计表明,2006―2016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12.8%;中国近两年间发表的、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国际热点论文为495篇,占世界份额的18%。细分到领域,2015年中国有18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在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共8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2位。
其次,从发表渠道来看,2015年中国科学家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达到8 286篇,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二。研究发现,中国科学家撰写论文更具“国际范”。2015年,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达到7.5万篇,比2014年增长了15.1%。合作伙伴排名前五的依次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日本。中国科学家也更多地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产出论文,尤其是在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生物学、医药卫生等学科。
省会及以下城市探索农村籍高校学生来去自由落户
中国新闻网消息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要探索实行农村籍高校学生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毕业去向;社会需求;对策研究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众健身活动的需要,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1997年正式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发展至今全国已有1l1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及一些综合院校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应该说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根据国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调节进行的选择。然而,在教育部高校教育司编的《升学与就业—20o5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中,社会体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随着高校扩招决策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4年19%,2020年将达到30%。不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学生失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关系社会体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社会体育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就业方向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综合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院系,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体育管理
②各种体育协会
③体育俱乐部
④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部
⑤体育康复与康复
⑥体育营销
⑦体育旅游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范围之广,在不同的地区和院校,专业定位差异很大。WWW.133229.coM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
通过资料分析和问卷访谈,发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去向是体育俱乐部和学校。通过文献法,我们进行了如下剖析:
①由于社会体育是一个开设比较晚、发展壮大比较陕的专业,因此,很多院校缺乏这类专门教师。引进专业教师是造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承担社会体育教学的主要原因,这种隋况在逐年减少。
②一些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为一个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是可以当教师的。另外,还有一些院校(例如沈阳体育学院)每个学生可以有一个辅修专业,毕业时是两个就业方向,这也是一些毕业生当教师的主要原因。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将会下降。
③随着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大众体育日趋科学化、组织化。有组织参加体育运动人1:3在逐步增多,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体育俱乐部是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因此,体育俱乐部随之不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6月10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是专业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俱乐部所需的最佳人选。
④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于培养各级政府体育部的工作人员,是潜在的人才市场。例如,在我院2006届毕业生(29人)中有3人,2007届毕业生(29人)中现已有16人,二学历(电力本科)与电厂签约。电厂要社会体育的毕业生说明企业需要体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也说明政府没有设定专职岗位给社会体育毕业生,这还需要国家和社会来共同协调。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潜在的就业市场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大的、真正的市场。
3.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调查
对社体就业率进行了调查,各院校所报的就业率都比较高。例如:广州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6年的就业率为85%;集美大学2005社会体育100%。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
4.就业率与相关岗位的就业率
社会体育专业率低、就业难反映在与社会体育相关岗位的就业率。下面可以看一下实际的例子:2005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为92.2%,其中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占28.2%,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占25.6%,从事其它行业的占36%。韶关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韶关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但在社会体育相关岗位就业的不足50%。广东省2005年报道社会体育初次就业率都在50%以下。这些都表明本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之间尚存在较大的距离.相关就业率低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二、社会体育专业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需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社会走访调查,发现现在和未来,健身俱乐部和社区是社会体育专业需求量最大的地方。
2.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①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城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i:3比例5212%和《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年乡镇数计算,全国城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为18737万人,全国城市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l8.7万人,农村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484人,全国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2万人以上。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余人,与预测需求差17万人以上。目前在日本全国平均每2000人口中有一名体育指导员,如按这一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在60万人以上,与日本相比则相差l0倍。
②城镇街道普遍建立体育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干部,在居民区广泛建立体育辅导站、活动站,配备经过培训的业余辅导员,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农村各集镇将建立体育技术辅导站,设专职或兼职的辅导员。这些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以上海各县为代表的富裕乡镇均已成为现实。
③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偏高,30岁以下的仅占15.27%;文化程度偏低,学过体育专业的(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因此,现有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很大一部分需要更新。
三、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
1.准确的专业目标的定位
从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社会体育领域十分广泛,各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例如,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就说明准确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去向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的调查分析来看,培养能够胜任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服务机构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克服其与社会之间的脱轨,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就业率。传统的“专才型”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采用“通才型”的培养模式,亦容易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我们应吸收通才模式和专才模式中的合理成分。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以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因为2l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相对滞后。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体育的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适应性,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毕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3-0075-05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令世人瞩目,为体育开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后奥运时代的发展契机,积极利用体育院校优势和资源,加强英语专业建设,扩大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影响力,办出鲜明的特色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国内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成立时间不长,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如何评价体育英语专业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的需求及工作意向是什么;学生所学能否适应工作要求;教学中的体育知识是否合适,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找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现状与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指导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2004-2007级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67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回收率为77%。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法检索专业建设以及体育英语专业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同时搜索了开设英语专业的体育院校的网页。
1.2.2 问卷调查法 向四届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外语系课程建设、管理服务以及毕业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建设 早在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就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目标需求(targetneeds)和学习需求(1earning needs)这两个概念,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目标需求是指未来工作情景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所做的一切。Brindley指出,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专业学习最终目标的必要条件。本调研正是通过了解学习者的目标需求,试图找出最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亦即最佳的学习需求内容,以提高专业的整体办学质量。
此次对课程建设的调查共33个问题,分四个方面:课程设置、师资情况、教材使用和工作需求。其中课程设置又分为基本认识和评价、专业技能类课程的需求、专业选修课的需求、专业特色课程的需求、素质培养和第二课堂隐性课程。
2.1.1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及其启示 2004版培养方案中专业技能类课程占65%,知识类课程占15%,相关知识类课程占20%。从图1可以看出,只有10%左右的学生对此选择了不太满意,没有学生认为很不满意,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所学课程基本满意,由此可见我们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学生的需求,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如图2所示,一、二年级课程中学生最满意的前三门是听力、口语和综合英语。这反映出我们抓住了英语教学的本质,今后要继续加强技能类课程的授课,07版的培养方案也相应提高了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图3显示语法居一、二年级不满意课程的首位。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传统的语法教学提出异议,如Bnnnfit提出的交际法语法教学。其基本要点是,不应该先把某一语言点分离出来孤立地呈现,而应该先让学生进入包含有某个新语言点的语言交际活动。也就是说单纯掌握语法的条条框框是没有用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景来学习,否则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图4可见,三、四年级的课程中体育英语、二外日语和口译的教学工作受到学生的好评。体育英语颇受学生欢迎,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教学特色。日语及口译也得到了认可。图5表明三、四年级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分别是二外法语、学术论文写作和英美概况。对二外法语的意见集中在师资水平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目前我系已调换了法语教师。学术论文写作和英美概况学生认为实用价值不够,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关注通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增设一些实用的特色课程,使学生们学以致用。
2.1.2 第二课堂隐性课程的作用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cm)中首次提出的。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是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与显性课程并存的一种非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的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功能。齐标指出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在不增加学生额外课时负担的条件下,开辟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
53.5%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可以锻炼和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约有30%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能弥补口语课时少的缺憾,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英语学习手段。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二课堂隐性课程的作用是认可的。今后我们应继续举办并丰富其系列活动,利用隐性课程灵活性、综合性、导引性、感染性、长效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但目前由于外教人数有限,俱乐部活动开展得并不是很好,需要改进。
2.1.3 师资情况与授课方式
2.1.3.1 总体状况 北体大外语系是一支由40余名中外教师组成的年轻队伍,其中专业教研室有中国教师22人,平均年龄35岁,几乎全部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外语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度肯定,有40%左右都认为很满意;近半数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满意的,说明学生很喜欢任课教师;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质量、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也基本认可;然而有一大半的学生对授课内容只是基本满意,这与没有适当的教材有一定的关系。对教师的创新意识,选择不太满意的学生占到了21.6%,这提示我们务必要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给教师提供再培训的机会,以适应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有60.5%的学生认为中国教师在英语基本技能课上应该大部分时间用英文授课,使用汉语的比例不得超过10%,另有28%的学生认为应该全英文授课,可见中国教师在技能课上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一些国外有声原版材料作辅助,以满足学生多听多练的需求。
2.1.3.2 外籍教师 北体大外语系自2004年建系伊始就聘请了外籍教师,但外教数量一直有限,且近年来有下降趋势,目前仅有外籍教师4名。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外教的教学也进行了调查。如图6所示,学生们认为外教适合上听说、英美概况以及写作课。此外,鉴于目前中国教师全英文讲授体育知识类课程有一定困难,笔者建议聘请外籍专家并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授课。目前我系已进行此类尝试,试图将体育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融合起来。
2.1.4 对教材选用的认识 为了解学生对英语专业教材的大体评价,问卷选取了《新编大学英语教程》(李观仪主编)、《高级英语》(张汉熙主编)、《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王守仁主编)以及《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主编)进行调查。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教材,科学性、系统性强,但此次调查中分别有79.1%、82.6%、84.9%以及69.7%的学生认为其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且趣味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上述教材与体育无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建设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材,我系已组成编写小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综合英语教程》和《英语听说教程》,该系列教材被评为北京市2011年精品教材。目前我系已经采用了这套自编教材,这套书的宗旨是将体育知识渗透到人文素养中,人文、体育内容兼而有之,更贴近体育院校外语系学生的实际,必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助于学生打好基本功。
2.2 学生管理 为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是否适合外语系学生,以及学生对今后辅导员工作的意见与建议,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特进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调研。结果显示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但在工作方法以及公平公正方面还有待加强。
2.2.1 学生活动与素质提高 学生们认为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对提升个人素质有较大影响,而学生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图7可以看到,学生认为应更多地组织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活动,其次是体育比赛,之后才是文艺活动。同时学生认为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赛和翻译比赛对自身学习及发展较有意义。今后我们应定期举办此类活动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2.2.2 个性发展与制度氛围 应当从哪些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由图8可见,首选是独立思考能力,其次是创新能力,然后是团队意识。学生们认为外语系学习气氛良好。多数学生认为需要设置英语早读制度。但对其执行方式来讲,占总数51.8%的学生认为应依靠自觉执行。
2.3 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与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为确定相关课程的比例,知悉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为新版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此次也调查了学生的就业意向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从图9可以看到,2004级有50%的学生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05级则有74.3%的毕业生工作与英语有关。这表明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学生比例最大。04级有27.1%的学生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05级仅有8.6%的毕业生工作与体育有关。而两个年级的毕业生中,有约20%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英语和体育都不相关。如图10、图11所示,学生最初选择英语相关工作的意向都远远小于实际情况,但在所有工作中,对英语相关工作的选择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至于体育相关工作,学生的意向都是高于实际比例的,实际中并不是所有预期从事体育相关工作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这提示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应考虑以英语为本位、同时突出体育特色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我们这次也对06、07级高年级在校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06、07级两个年级中,分别有21%和65.8%的学生选择了与英语相关的领域,58%和29.2%的学生选择与体育相关的领域,其余21%和5%的学生选取了其他领域。据统计,06、07级学生毕业后,分别有67.1%和64.1%的学生在英语相关领域工作,11.8%和7.7%的学生在体育相关领域就业,其余21.1%和28.2%的学生从业于其他领域。
另外我们还对从事体育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追加了提问,即教学内容中的体育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对此,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领域课程有待拓宽。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体育项目概况、体育管理及体育社会学等课程。这也为我们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英语专业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对听力、口语、综合英语、体育英语、二外日语和口译等课程的认同度较高;对第二课堂隐性课程的作用给予极大肯定;对语法、二外法语、学术论文写作和英美概况四门课程的认可度较低。外语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受到一致好评,但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部分教材脱离实际且趣味性较差,不适合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对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影响较大,而学生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课程设置应该以英语为本,同时突出体育特色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3.2 建议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加强语法、二外法语、学术论文写作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尝试采用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如mle play)、生生互动法(学生组织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推陈出新,提高课程的实用价值。加大第二课堂活动力度,真正发挥其隐性课程的作用。
2)加强师资建设,更新教学材料。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善于思考,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同时我们应考虑更新部分内容落后的教材,可参照国内知名院校的做法和经验,尽量选择语言实用性较强且吸纳了最新教育教学成果的教材。
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
2.本科论文写作过程细化性分析
3.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
5.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从高校本科论文环节浅谈本科评估与教学管理
7.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8.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以历史学为例
9.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创新性研究
10.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11.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
12.本科论文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对艺术类本科论文的几点思考
15.自学考试本科论文预申请管理系统设计
16.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17.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
18.基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探索
19.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动因、困难及出路
20.跨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22.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23.金融学应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以某地方财经高校为例
24.“全过程”本科论文写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
2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
26.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
27.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28.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本科论文质量
2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
30.关于图书馆服务职能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31.二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制度利弊及对策浅析——以陕西榆林学院为例
32.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
33.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5.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6.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37.略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交互平台的工作机制
38.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调查
39.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0.体育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不应取消而应加强
41.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
42.以案例分析为创新路径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43.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
44.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45.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6.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47.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
48.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究
通过对湖南省19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院校培养目标趋同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生专业对口就业不理想且缺乏竞争力。供给侧改革理论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供给方,只要转变思路,制度创新,就能开辟人才供给的空间,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建设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启动,湖南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人数逐年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省有19所高校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趋于稳定,平均每年有2000多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体育人才匮乏毋庸置疑,特别是以体育师资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亟需的人才。然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千人一面”现象屡见不鲜,结构性失业是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供给方,结构性失业是由于技能、经验、知识、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供给创造需求,只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输送人才的质量,就能开辟供给的空间,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
1湖南省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1.1培养目标趋同现象严重
湖南省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培养能胜任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工作,也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湖南省有19所大学有体育教育专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湘南学院拥有湖南省唯一一个体育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邵阳学院有湖南省唯一全民健身基地等。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因素,只有在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上坚持特色才是出路。供给创造需求。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校传统教育项目,如果不改变一元化的学术定位,盲目扩张,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会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1.2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冲突,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这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所有学生都是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从大一到大三是在学校接受理论和术科课程的学习,大四的主要任务是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体育教育专业不同于一般其他文理科专业,它是技能操作型课程,但又不同于工科制造专业。
1.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体制等的变动,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少是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我省有19所高校设置了体育教育专业,从2014年到2016年间的毕业生人数将近上万人。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与2015年毕业学生流向变化不大(其他是指自主创业和从事与体育或体育教育无关的产业)。近三年体育教育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岗位、考公务员和继续升学的人数相对稳定,但在2016年从事健身产业的人数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近年来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89%是在城市,而只有11%留在农村。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供给侧改革理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5年11月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是经济领域里的一个专有名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1转变思路,制度创新
随着高校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严重滞后,创新制度供给已成为迫切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存在着大量人才培养的“趋同”现象,以至于体育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体育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文理科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应该无缝联合。这不是体育教育中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的配比问题,而是理论的实践应用问题,传统体育大学生的学习是“3+1”,三年的传统学校课程学习,一年的学校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传统教育模式告诉我们实习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性呈现,这种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呈现内容单一,且时效性不长。现在的教育实习仅仅只能体现培养目标中的一个目标——体育教师的培养。实习应该贯穿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它应该是阶段性而不是总结性的呈现。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应用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培养出有实力的应用性人才。
2.2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教育的产品,将我们的人才结构优化,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的需求。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收入仍有一定差距,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在了城市,只有小部分留在了农村,经济收入是决定毕业生就业流向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农村获得工作机会的同时能得到相应理想的酬薪,那么农村缺少体育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用型人才是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专业口径宽,适应面广,专业素质强,懂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可以按行业类别划分专业,而不是以学科设置专业。应用型院校应该采用开放式办学,加重教学实践环节,因为单纯的课堂教学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根据地方性本科院校地域特点,结合课程设置改革,培育地方特色课程,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应获得相关行业的能力证书和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坤英.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人才开发,2009(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