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2010年1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坚持应用导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积极探索实施一套可以有效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式、技术与方法是我国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展的重大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级“十五”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的继承与深化。通过多年的实施推进,这两个项目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试验成果。例如,项目从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特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有特色的优质数字化课程建设为核心,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高水平增长,使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使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课题项目已进行了10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理论方法初步建立阶段(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广州东风东路小学等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知名学校,利用专有的教材,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对语文学科开展研究);理论方法逐渐完善阶段(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普通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课堂网环境下开展语文、英语两个学科的课题实施);试验探索日益深入阶段(在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中,对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课题实施);试验领域逐步扩展阶段(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普通的教室中,对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课题实施)。目前试验学校已有228所。
2008年10月,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组在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探索项目的推广模式,日前已取得显著效果。如,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六年级的实验班学生,可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700多字的现场命题作文;宁夏海原县入学时零识字量的农村孩子,在项目实施一年之后,能写出平均100多字的小文章。经对比测试,丰宁实验区二年级的实验班孩子与北京名校同年级孩子的语文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实验区的生源素质、教师素质、办学条件等情况远不及一些城区的学校,但项目实施后的情况令人欣慰――在教学起点不甚相当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地区的师资情况普遍存在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在岗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的状况。以宁夏海原县为例,项目启动时,15名参与实验的教师中有7名特岗教师,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常规的课堂管理、教学组织都存在问题;另有3名转岗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没有任何所在学科的教学经验。我们项目的核心成果是探索出了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通过面授、听课、评课、个别指导、网上授课、网上讨论、检查评估以及组织校际、跨区和全国流与研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从而确保实验学校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项目实施一年之后,宁夏海原县参与课题的教师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实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要归于项目组关于提升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
二、提升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
该项目主要通过多种方式的集中培训、经常性的学习支持及个别指导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达到显著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项目目标。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层面来看,项目组采用了下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六维途径,即:短期面授入门培训、规范指导敦促实践、专题课程网络支持、搭建平台促进交流、落实教研有效提升、地方行政制度保障。
1.短期面授 入门培训
在每所学校,项目实施之初,项目组对参与项目的人员开展为期两天的入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概述及其理论基础、学科教学设计方法、学科模式及学科案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四个单元的内容。入门培训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这样能够利用人员集中、内容集中的优势,让参与试验的教师较快地对项目的理论、模式、方法、技术等内容有所了解,为后续的项目实施做好铺垫。
利用入门培训的时机,项目组还会对项目学校的领导进行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方式介绍,以帮助参与试验的学校对课题实施过程有所认识,结合其他地区的各项实施经验,对需要他们给予教师理解和支持的细节进行介绍,以使校级项目管理层树立不仅看重项目效果,更要经历过程的观念。这样,学校的领导才能够帮助教师走过项目实施的各个不同心理时期,从而为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规范指导 敦促实践
经过项目入门培训之后,项目实施进入正轨过程中。总课题指导小组成员每月一次与参与项目的教师面对面进行规范的实施指导,这是项目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做法。每一次课题指导一般都要按照“教师提交教学设计方案――集体研讨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上课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课后集体研讨评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指导组”这样的工作流程来进行。规范的指导流程能够帮助参与试验的教师快速入门,使教师尽快熟悉本课题的理念与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教学反思是保证课题有效实施的两个关键因素。教师一般都比较熟悉传统教案的编写,但是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如何编写却不很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而没有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本课题所要求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无法实施。所以课题指导组要求教师应就教学设计方案的构思和编写经常与课题指导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面授方式)或通过e-mail(远程方式)交流与研讨。为了让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理论、模式与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为此课题指导组积极鼓励教师通过e-mail方式经常和课题指导组成员进行个别化的远程交流。面授和远程这两种指导方式都得到教师们的充分肯定,所以指导效率高,所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总课题指导小组成员深入教学现场时,会对每一所试验学校的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教师所上的课进行现场指导,方式主要是听课与评课。通过听课,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指导组成员听完课后要与课题学校负责人、教研组教师以及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对教学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出可操作的改进办法。此外,对部分试验学校的教学要进行事先不通知的听课与评课指导。每月指导结束后,指导组会撰写相应的月活动公示,公布本月课题实施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主要改进、试验学校领导需要关注课题的哪些环节,以及本月参加课题活动的教师名单;并且把月活动公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各个项目学校的有关领导以及教育局领导,以督促课题的有效推进。
3.专题课程 网络支持
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需求,项目组开发出一套包括三十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这些专题涵盖了课题理念、课题管理、信息技术环境与工具、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常见问题处理等三十多个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及资源,指导教师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并且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此套培训方案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培训课程说明、学习手册、网络课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这套课程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可以给予教师很大帮助。
4.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为开阔各试验区领导和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促进不同试验区之间的相互学习,并使新加入课题的教师能较快地理解本课题的创新教学理念和相关的操作模式,总课题组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跨区县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例如,总课题组曾多次组织河北丰宁试验区的教师和北京远郊区县试验区的教师,以及广州沙湾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和深圳白芒小学的教师,互相到对方的学校去听课、去观摩,共同切磋、共同研讨。总课题组也组织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就近到本省市的跨越式试验区去参观学习。例如,组织广州沙湾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前往广州越秀跨越式试验区和深圳南山跨越式试验区参观学习;组织北京远郊区县与河北丰宁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前往北京城区的先进跨越式试验校参观学习。与此同时,总课题组还注意加强全国各试验区、各试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以进一步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自2004年以来,总课题组已先后召开过六次全国性课题交流与研讨大会。大会中心内容是研讨网络与非网络环境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开展课题试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各试验区优秀试验教师的先进经验介绍和大会交流。
5.落实教研 有效提升
在本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否掌握现代化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最为关键。本项目采用基于案例的校本教研为基本推进方式,以案例研究为核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实际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教学研究,目的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质量,并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一推进方式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教育教学规律,并把教育教学规律继续应用于教学中去。在基于案例的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以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与核心内容;大力推进基于网络的教研;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同时有专家专业引领;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依托学校资源优势以及专家资源优势开展研究。
6.地方行政 制度保障
高等院校的专家在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这种学术优势一旦与基层的实践问题相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效能。河北丰宁实验区是在2004年5月签署的项目实施协议,那时丰宁县已经经历了几年的新课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当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议题。宁夏海原县于2009年5月加入项目。在项目引入时,这两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着迫切地要改变教育现状提升教育质量的意愿。有了对“症”“良药”,还需要“有效的治疗过程”,方能“药”到“病”除。为此,两个地区分别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制度,如:教师的项目实施工作是其绩效考核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学校在日常开展的项目也成为考核其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与项目的理念和模式相结合,等等。这些地方行政制度的保障,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理想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努力,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这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并结合自已的试验研究实践和观摩大量优秀案例,边学习边思考,使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指导组每月一次到试验校课堂的现场听课、评课指导,使试验校教师能较深入地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而且,在参与试验的教师的带动下,试验区各校的教师们普遍开展了学、比、练的教研活动,实验区的教师们纷纷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精心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现在,以课题带动教学,在教中学、教中做已经成为各试验校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良好风尚。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关键词:PTIT-CDIO教育模式 课程改革 综合布线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71-01
“PTIT-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CDIO教育模式上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PTIT表示:Professionalism职业素养、Technical capacity 技术能力、Innovative Design创新设计、Teamwork 团队合作。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因此,采用“PTIT-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为满足产业界对工程人才的需要,按照职场能力标准培养具备优秀职业道德、责任感的优秀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使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
综合布线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讯专业、物联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以网络工程工作流程为主导进行七大子系统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因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不足,学生素质及动手能力较差等因素,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理论知识较多,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践教学实施困难等现象。在实施实训项目教学时,也容易出现学生实训的目的性不强,训练缺乏兴趣,训练效果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熟练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急需制定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多元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1.“翻转课堂”、“微课”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知识较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玩手机现象严重。Professionalism职业素养,企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要具有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尊重并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执行企业要求的所有规范,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职业技能。“翻转课堂”、“微课”,通过老师提供的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帮助时进行沟通能力、相互尊重、培养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完成项目。
2.“6S教学法”,是为了完成Technical capacity 技术能力,而设计的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具体内容包括:任务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任务完善修改、任务检评阶段、任务考核阶段、布置课后阶段。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以项目的形式完成网吧网络、企业办公楼网络、购物商场网络、商住两用智能小区这四种常见网络工程实施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根据项目需求完成综合布线分析、网络工程图纸设计、网络工程预算与方案审定、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工作流程任务,掌握38条综合布线知识点,具备精操作、善施工、重管理、能设计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核心能力。
3.“实物演示教学法”, 利用课程答辩的方式,学生将项目工程设计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购买模具完成“实物仿真”并演示讲解,完成Innovative Design创新设计能力。在实物演示前,学生通过visio软件或AutoCAD软件进行工程图纸设计,在通过小组为单位购买模具,完成“实物仿真”,上课时进行演示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实物进行建模前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能够提出新的设计方案,达到培养创新设计的能力目标。
4.“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施工,“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Teamwork 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精操作、善施工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专业心理素质能力。教师通过采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西元”实训装备,对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规定时间内项目工程实训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综合布线技术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采用企业考核方式和教学考核相结合,教师以客户和项目总监的角度,考核学生(网络工程师)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同时自主项目的考核采用组长负责制,各项目小组组长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考核组员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客户/项目总监)从项目完整的整体性上考核项目组组长的工作,由此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在企业项目成果考核的基础上还引入了职业素质考核,通过出勤率,工作报告,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不断塑造学生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考核方式为:实践作品考核。
考试成绩为:成绩总评=阶段测试*50%+理论综合上机测试*30%+课程答辩*20% 。
1.理论综合上机测试:采用张晓鹏老师2014年自主开发的院级课题,“综合布线在线考试答题系统”网站,进行对综合布线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2.课程答辩:课程答辩是学生自主课外项目的课程答辩,是学生整个工程的自主完成能力的体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工程任务,最终完成课程项目论文的编写及PPT的制作。
3.阶段测试:各工程阶段都会上交作为结果的佐证材料,对这些材料所涉及的项目进行指标考核,即为学生阶段测试。在他人客观考核评价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还引入了学生自评,培养学生对界面设计作品的自我评价能力。
阶段测试总评=项目1*20% +项目2*40%+项目3*40%。
任务测试总评=网络工程规划考核*20% +工程图纸设计考核*20% +工程预算与方案审定*20% +网络工程施工*20% +网络工程验收*20%。
四、总结
“PTIT-CDIO”模式下综合布线课程多元化、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使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适合的项目工程内容,采用角色扮演分析任务,形成解决方案,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翻转课堂”、“微课”、“6S教学法”、“实物演示教学法”、“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只是让学生更好完成项目任务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综合布线工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14.04.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 电类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电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1.体现“选择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在“选择性课改”的大背景下,电类专业根据学校推出了“三选三择”的课改实施方案,建立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拓展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电类专业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先导,以核心技能培养为宗旨,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研究并确定本专业“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安装与电路分析、计算及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等核心技能要求,确定5门核心课程,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推出专业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切实遵循“分类培养、多元选择”理念。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除校内“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习实训车间的交替外,还通过一年级企业专业体验、二年级企业学徒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实行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多次工学交替,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和素质的双提升。
2.对接地方产业,开发“理实一体”拓展课程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电类专业结合当地小水电、轴承业、木制玩具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对选修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开发融合地方产业的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指导下,按照“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通过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决策计划,进行了“实际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景”的课程开发实践,开发《趣味电子制作》《电动车仪表》《小水电运行》《机床电气改造》等专业拓展课程,极大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趣味电子制作》课程,选编和设计了部分玩具声控、电控电路制作案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电子制作能力的同时,为今后从事木制玩具企业研发声控、电控玩具电路打下基础。《机床电气改造》的开发,在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下,编写了轴承制造和木制玩具制作专用机床的电气改造的教学案例,地方特色明显。
3.营造快乐课堂,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立足教改,快乐施教、提升能力,是全体教师的追求。积极探索基于快乐课堂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起点设计课堂,通过内容的项目化处理,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设计,任务的有效驱动,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导生制、微视频等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做中学,学中做”真正落地课堂,营造“快乐课堂”。
(1)项目化处理内容,理实一体化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重置教学的起点与目标,将教材内容按项目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构,创设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境,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吸收、消化和思考知识,实现专业思维的培养。对项目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设计多个“得分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感兴趣的“LED节能灯制作”为项目,基于普通二极管知识背景,将新知识的学习融入到LED的选择、检测、简单电路设计和节能灯制作等4个任务中,让学生在一个个挑战中不断收获成就感。
(2)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全方位调动兴趣点。①引入小导师制度,深化学生合作学习。快乐课堂是人人参与的课堂,针对中职生高度“分化”的特点和教师精力有限、教学需要助手的现实,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本专业创新引入“小导师”制度。在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选拔3~4位学习比较拔尖的学生担任“小导师”,在课前先学习掌握技术后再指点其他学生操作,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
②任务单的精心设计和运用。学生的“做”是需要引导的,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有序与合理,精心编制任务单,对教学的实施设计一条行动路线,实现任务的细化、导向和结果的导出,为学生完成任务保驾护航。
③信息化手段的恰当运用。通过微视频、同步直播等信息化手段的恰当运用,改变了课堂呈现形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有效推进基于快乐课堂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积累尤为重要。电类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和张华燕名师网络工作室,遵循“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设计总要求,加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以自主开发为主。采取集体研讨与个人编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教研组成员进行责任分工。根据教师所长,合理分配任务,负责牵头其中一项具体工作。定期召开资源开发主题研讨活动,负责人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整合编制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例录像、习题库、微视频等实用性资源。
以整合资源为辅。利用张华燕网络工作室平台,整合资源,实现共享。挖掘第三方商业应用平台资源。如:搜集淘宝网、五一电子网的实用资源,实现共享。采集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评比的优质资源。如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省级“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等资源。
专业开发作补充。借助公司、企业的力量,进行商业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完成老师所不能的任务。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学校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内容
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被提出来的。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是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并将研究的最终成果用于指导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绩效评价主要是对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的过程。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是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科学的评价标准下的对研究的项目或者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合理的评价的过程。
二、优化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措施
(一)设计科学的教学改革项目方案
1、建立高校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设计科学的教学改革项目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领导管理小组。领导在教学改革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是导向性作用,对于改革的方向,改革效果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绩效评价项目中成立领导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1]。为此,需要由学校根据改革的大致目标对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选择,在成立领导小组以后,将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效果绩效评价提上日程,并为学校的改革做好规划与设定,将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作为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标,从而推动高校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深入开展;第二,调动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力量。高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在学校加大宣传的力度,做好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找出当前高校教学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高校教学改革中,使高校的教学改革方案更够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也有助于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进而帮助高校改革的贯彻落实。
2、设计高校教学改革方案
高校在设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组建专门的设计团队。高校在组建专门的高校教学设计方案团队时,需要团队中能够有各方人员的代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的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水平的设计方案,进而保证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第二,发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2]。教学改革设计方案需要在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高校的教学研究紧密相连的。发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这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设计方案提出了较高的难度。这需要相关的设计小组或者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理论研究,还要将教学实践研究与之相结合,使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3]。
(二)建立健全的教学改革项目体系
1、加强高校教学改革团队的素质
高校的领导研究设计小组在研制完设计研究方案以后,需要将其落实到基层当中,进而推动改革的完成。教学改革团队人员在该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学校领导部门加强该研究团队的人员素质的培养,加强该团队人员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组织培训或者开讲座等方式,增强其专业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相类似团体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团队的学习能力[4]。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将一部分年轻、有发展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作为本次改革中的代表,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进而促使这些青年教师在本次改革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本次改革作出成功的表率。
2、加强其他各部门的配合
由于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改革是一项较为复杂,并且周期较长的活动,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其他各部门以及人员的支持与理解。因此学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首先做好积极的宣传,讲明改革的重要性及意义,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可,进而在进行改革中获得大家的支持[5]。其次,学校领导要做好表率工作中,积极配合改革人员的工作,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对高校的改革给予支持,进而带动其他人的重视,推动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教学改革项目的相关内容
完善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改革,是指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师生等的配合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此,学校可以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参考:第一,对本校发生的问题与状况,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第二,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对改革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第三,在教学创新方面。教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创新,也是改革效果的主要体现。
综上所述,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绩效评价,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学校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改革,进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建,彭玉华.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研究――基于A学院实施评价分析[J]. 价值工程,2015,14:188-191.
[2]严会超,邵玉昆,欧阳俊. 绩效评价在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9,04:119-121.
[3]杨慧瑛.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优化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管理为例[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4,02:1-4.
1“生成式教学”的概念
探讨“生成式教学”这一新兴概念,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定义与范畴。从反面来考察,“生成”所针对的是“预设”。传统的预设式教学,其特征呈线性、封闭、确定性,强调教师对课堂秩序、节奏与语境的掌控,该教学模式固然顺利流畅,但却丧失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在根本的理念上并未深入触及问题的核心所在。于是,教育学研究者提出了“生成式教学”。在《教育大辞典》(第五卷)中,有关教学的“生成”定义如下:“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提倡者多尔曾明确表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它并不意味着某种绝对真理,相反却赋予了每个人探究与理解的权利。基于此定义,可得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即教学中的“生成”或“生成式教学”是一个主动的、变化的、各种因素建构的,强调互动、开放性的动态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内化”课程相关信息,而课程会在已有经验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中逐步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而放任自流的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仍是非常重要的。如此理解“生成式教学”应是较为妥帖的:“‘生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动态性、不确定性展开状态的刻划。即强调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行为,并不断产生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指向教学目标的动态推进过程。”由是,生成式教学可在“生成”的概念基础上,建构起其机制,体现出独特内涵,并蕴涵着交往互动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非线性与创造性等诸多特征,形成对传统预设式教学、或是稍后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批判、借鉴与超越。
2建筑设计课程与生成式教学的特殊联系
建筑学专业的范畴涉及甚广,兼有工程技术和艺术等相关学科的特点,强调技术与人文、艺术等的结合,强调应用创新和艺术创新的结合,突出应用创新。因而,相较于其他专业,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式。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设计课程,它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基础概念讲解-教师布置设计任务书-学生自行设计-教师讲解与批改-学生修改。后两个阶段不断反复,直至成图。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学成果本身就是多元而开放式的,其教学目标也应真正着眼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切实提高与创造性的发挥。设计没有固定答案,教师的偏好也不该作为准绳或铁则。长期的预设式教学带来的固有思想与其说束缚了教师,不如说更多地束缚了学生,因为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迎合教师的设计准则或倾向,尽管教师可能一再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那么,这一设计课程,本身蕴涵着哪些与生成式教学的特殊联系呢?设计本身即是“生成”的。任何设计均是设计者固有的知识系统与认知结构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结合给定的新信息、新概念建构出新的设计成果的一个过程。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基于自身的认知去理解任务书与基地环境、了解类似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而提出设计方案。此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积极地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环境、任务或理念的新信息相互作用,才能主动建构新的设计方案。如勒•柯布西耶设计郎香教堂时,在动笔之前,便充分考察基地环境,深入了解宗教文脉,结合自己对教堂设计的认知,提出了设计的核心理念———“形式领域的听觉器件”(象征着人与上帝沟通的渠道和关键),同时从内在的知识系统中提取巨量元素———薄壳屋盖形式源自蟹壳与飞机、采光井形式源自古罗马石窟、墙面处理方法源自北非民居等。他谈及自己的创作方法便是先将任务存于脑中并不动笔,但尽可能输入与任务有关的大量信息,让“内在的自然的创作过程完成”。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生成”的方式。如果以生成式教学的六个特征(交往互动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非线性、创造性)来审视建筑设计课程,我们便能发现课程与生成式教学的固有联系:“学生设计-教师修改”这一反复的过程,较一般课程拥有更多的交往互动性;建筑设计本身即具有动态与发展的特性,因而不可用静态观念待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蕴涵着开放性的可能,而其成果本就将是开放而多元并存的;建筑设计课程真正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教学也应当重在过程本身的设计,即强调“过程性”;建筑设计本身所蕴含的复杂多维、灵活多变也决定了课程教学不应当用线性、单向的思路去完成,而要体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非线性与复杂性;“创造性”是所有设计必备的特征,而设计的教学就更是如此,以学生为设计者、教师为指导者,一方面将真正的教学过程创造出来,另一方面也将设计成果创造出来。因而,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提倡生成式教学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3“生成式教学”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运作方式
“‘生成性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问题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过程。”这虽是谈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教学中的“生成式教学”,但就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专业相似度而言,是可以借鉴的。如何真正地将生成式教学理念导入建筑设计课程中,笔者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3.1考虑任务书的“生成”
建筑设计的起点即是任务书。在大学建筑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如下方式:在讲解基础概念之后,布置任务书,学生基于对基础概念与任务书的理解开始进入设计阶段。一般而言,任务书是由教师讨论设计出来的,并无“生成”的必要。但笔者在湖南大学本科时期所经历的一个学期的带有试验性质的设计课却并非如此。当时教师出了“吃•喝•玩•乐”这样一道题,任由学生分为四组,各选一字,在给定的基地上自拟任务书自行设计,功能不限但须合情合理。这一新颖的题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很多有趣而精彩的设计就此诞生。笔者认为可使用类似竞赛的宽泛而概念化的题目,例如本院杨健老师在设计周中所提供的题目“平凡的建筑”,让学生们在一个抽象概念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理念和灵感自行“生成”自己的任务书。当然这种题目要和传统的类型化的题目相互结合、穿插交互,以免偏颇而使得学生过于讲究自由创作而难以适应传统设计方式。
3.2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教师要明确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能力与教学实施的能力是统一的,只有将课堂教学设计看成是一种实时的动态设计过程,才能避免静态教学设计与动态教学实施的矛盾。”换言之,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生成”,不过分拘泥于原本的教学设计,随机应变,在互动中不断启发学生“生成”新概念、新思想。如先不揭示正确概念与答案,而是针对学生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加以诱导和启发,以使他们自己“生成”正确的概念;可从身边的建筑物实例出发,让学生自行总结出不同建筑的风格特征与设计要点。这些做法虽然简单,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设计思路的打开有很大好处。
3.3强调设计过程中的“生成”
局限于固有的观念,学生总是单向而线性地思考任务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期望得到“最优解”,但实际上建筑设计是不存在“最优解”的。每个设计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素养与认知结构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解”,也因此,设计者必须尝试大量的方向、绘制大量的草图、阅读大量的资料去整合自己的诸多思路,以此“生成”属于自己的方案。一方面应向学生强调多方案、多方向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摒除他们脑海中固有的指向单一结果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的“预设”可能带来的困扰,不要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倾向束缚了学生的思路。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个教师联合评图改图的方式,来规避一些个人倾向所带来的问题。
3.4强调设计中的交流与互动,“生成”设计氛围
要强调交流与互动。首先,不仅师生间,生生间更要强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发现,师生交流的密度强度远超过生生交流。换言之,学生们本身相互交流探讨的氛围并不是很容易建立,这当然也是固有观念带来的影响。在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定期讨论,很多问题在自行讨论中解决,很多灵感也就在其中诞生,同时也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效果相当不错。其次,与外界的互动。如促成学生接触校外的实际项目,结合真实项目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或是促成学生学会与甲方、政府人员、使用者等之间的沟通,当然这一部分在实习中也将涉及,在设计课程中作为一些辅助要素加入即可。
3.5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结合“生成式教学”
如近来引起了极大关注的“生成设计”与“仿生设计”。生成设计是使用特定的计算机生成系统来实现诸多设计元素的自组织方式排列组合,以此来激发设计者借助传统方法不能得到的灵感与思想。仿生设计是一种新的建筑教学方法论,提供了关于自然功能的根本信息,以便将自然界的结构法则应用在建筑中。仿生方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是一种基于自然现象观察规律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生成设计”与“生成式教学”并无概念上的联系。“生成设计”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设计加以“生成”的设计方式,“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注重“生成”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生成设计”与“仿生设计”等全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其本身就极具开放、多元与创造性等特性,因此与“生成式教学”的相似性极高,完全可以成为“生成式教学”的教学手段,对“生成式教学”做有力的补充。
4结语
关键词:包装设计;螺旋上升策略;校企合作
1 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强调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包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在专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目前,在传统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少,校企交流更少,学生不能掌握学科前沿理念和技术,很多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因此,职业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工作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来构建教学体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企业项目连接起来,以设计团队为载体,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以企业标准与管理模式来建立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机制。用真实项目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因此,探索螺旋上升教学策略在包装设计项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
2 螺旋上升教学策略阐述
螺旋式课程(Spiral Curriculum)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要掌握并有效运用学习内容,不是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不断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完成为载体,以素质提升为根本,实施多重循环,每一重循环层面都包含: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检查验证提高、学习效果评价等过程。
3 螺旋上升教学策略在包装设计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包装设计项目课程教学中,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来构建教材体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使教学更加符合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将课程知识内容整合为多个真实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实战中切实提高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就业能力。
笔者现以校企合作项目――“翠浓”苹果醋包装形象设计作为具体介绍。
3.1 项目介绍
翠浓苹果醋是淼洋食品有限公司的明星产品,因为包装不够精美,销量一直上不去。企业负责人希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帮助他们重新打造包装形象。笔者结合《包装设计》项目课程之食品项目,将课堂教学与企业项目连接起来,在教学过程呈现一个具体项目从头至尾的完整过程,以设计团队为载体,借鉴广告公司的设计流程,以企业生产标准与管理模式,建立教学流程、评价机制,实现了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以真实项目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同时切实为企业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3.2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笔者以企业工作过程――六步法为导向,精心安排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六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如图2,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在教学中,全程均有企业参与,给了学生一个直面市场的宝贵机会。
3.3 教学实施
(1)螺旋奠基――市场调研,信息收集。课前主要任务是市场调研、信息收集,这是计划决策具体实施等环节的基础。首先,由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根据学案中布置的调研任务组织学生编写问卷,多途径展开调研活动;然后由学生回收问卷,统计分析数据,并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预备课堂上展示。
(2)螺旋启动――项目分析,计划决策。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后,就需要制订方案,并按照方案来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进行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这三个环节。
在计划决策环节,首先分团队汇报调研结果,展示自主学习心得;接着企业人员提出具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这样的宝贵机会,与企业人员也就是我们的客户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明确设计任务。通过师生头脑风暴,共同探讨创作思路,明确设计方案。
(3)螺旋第一次上升――教师引导,实施制作。首先团队分工合作,动手试一试。先做后学,通过“做”,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收集问题,为“学”做准备。根据学生“做”的结果,笔者选择部分团队初稿作品为范例,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展示优秀的包装作品,使用案例具体解读设计手法,引导学生探寻运用规律。然后请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依据调研结果,分析现使用的翠浓苹果醋瓶贴所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教学重点,初步尝试解决教学难点。接下来团队修改初稿作品。学了再做,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巡回指导,随时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难点,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4)螺旋第二次上升――初稿反馈,反思提升。作品初稿完成后,各团队向客户展示初稿,解说创意,由对方企业初步选出几个中意的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企业意见,设计团队反思讨论,继续创作,对作品进一步进行修改。通过再一次的实践,学生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目标的再次上升。
(5)螺旋第三次上升――课后完善,作品升华。课后,学生将最终完善的作品提交给客户,在参考了消费者意见后,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由客户评选出前三名的作品,并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生产方案。学生团队根据客户要求,按照行业标准制作出最终完稿,并投入生产,预计很快新包装的“翠浓”苹果醋就将面市。经过再一次的学习实践,达到了第三次螺旋上升的目的。
4 结语
在本项目的学习中,笔者通过引入校企合作项目,模拟广告公司运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使课程紧扣职业,直面市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法,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采用了“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企业助评、社会参评”螺旋上升的评价形式,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多维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螺旋上升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袁建新.螺旋进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09.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高考改革路线图,其中“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由于高考分值的降低,英语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似乎也有所降低,英语科目将遭遇前所未有的“降温”现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提升个人的教学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培养独特的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不仅体现在衣着与外貌上,还表现在精,气,神上。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走进教室时,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干净利落,充满激情,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气场的感染,个个精神振奋,目光中对你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殷切的期待。所以教师的良好气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二、构建鲜活的魅力课堂
(一)要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英语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要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在借鉴学习别人好的课堂设计方案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状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千万不可套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画地为牢。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5 Unit 5 First Aid Warming up这节课时,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应用已学的知识对课本中出现的burning clothes,broken bones,bleeding,choking,snake bites,nose bleeds,bruising,sprained ankle八种突发事件用英语表述如何进行急救。常规做法都坚持ask—answer—read的三部曲,这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教学过程基本是走马观花,大部分学生都不参与课堂活动,教学只是老师和个别几个学生的舞台。然而换种教学设计,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针对八种突发事件,可以把全班学生按优中差比例平均分配为八组,每组承担一个话题,分组讨论或收集资料,编写英语短剧,交换修改,且人人都要参与会话。教师就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句给与适当的指导。在一周后的课堂表演中,学生的表现让担心和疑虑一扫而空,每个小组都争先恐后抢着上台,表演动作不仅夸张幽默,而且语言相当流畅,就连平时在课堂上从未发过言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个别细心的小组甚至在一体机上展示他们的对话内容,帮助他人理解短剧。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找回了学好英语的自信,笔者也发现了学生其他方面闪光之处。
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把真实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二)要广泛使用符合自己学科特色的语言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符合自己学科特色的语言。幽默也罢,时尚也好,语言至少要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启迪教学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当学生不愿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Can you try ?
Try please.
Try your best. | Do your best.
Think it over and try again.
Don’t be afraid / shy / nervous.
Don’t worry about…, come on , you can do it.
…
当学生做得很好时,教师应及时表扬:
congratulations!
excellent!
fantastic!
good for you!
good job!
well done!
keep it up!
marvelous!
outstanding!
perfect!
I hope you’ll persist in your efforts.我希望你再接再厉。
you`re very gifted. 你很有天赋。
三、坚持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坚持不断反思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如能坚持在教后将自己教学的得失、教育机智、教学偶得和平时学习心得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能够防止许多经验和教训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情景中享受到成长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教后反思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写课后小结;二是写教学随笔;三是写教学论文。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回顾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出现了哪些教学灵感与顿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或失败之处在哪里?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就该科型在哪些地方进行改进和创新?等等。
四、高尚的师德是教师魅力的最终体现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道德品行如同一丝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应该说,这短短的16个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它应当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是教育的原点与本色。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每一个学生。
总之,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升魅力是做好教学的关键,满腔的爱生之心,无私的敬业精神,是英语教师魅力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部2000“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几年,我国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加快,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小学教师应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落实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一、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 影响 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总结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 科学 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