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际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法翻译交际法
从中世纪的欧洲人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产生语法翻译法起,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已经历了语法翻译法(脚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听说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认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际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讲oach)的演变。在现阶段笔者认为,高校的外语教学应从语法翻译和交际法两项入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应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既让学生对语言能够流利地运用,使之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又要让学生懂得语法翻译的知识,在不断的理解领悟中去体会语言的更深层次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授一、二年级学生时除了正常的教材,还应让他们多读些各个领域的原著,以适应不同语体的特点,这个阶段也是词汇量积累和扩大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尝试地进行部分运用;在三、四年级时可以利用视听手段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语言运用,提高听说能力,使其对语言的掌握从稳健中走向灵活。
关键词:交际法;英语教学;师生角色;课堂互动
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区别,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文章将分别探讨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课堂互动。
一、教师的角色
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都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组织者
交际法教学中,任何课堂交际活动都由教师组织发起,学生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围绕这一活动主题进行言语、行为上的交际。因此,在每次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要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的各种交际活动。同时在英语课堂上又要具备教学机智,随时处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料的情况;既要组织全班和小组活动,也要关照个人需要;既要让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又要把握住活动的目标,使教学进度和交际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既要想方设法鼓励内向的和胆怯的学生投入交际,又要巧妙地避免少数学生主宰交际活动同时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信其师而亲其道”,从而让课堂交际活动良好地开展下去。
(二)语言支持者
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甚至有无法进行表述的时候。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与配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还应具备丰富的英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能真正做好语言支持者的角色。
(三)鼓励者与参与者
布林与坎德林(BreenandCandlin1980:99)指出:在交际教学法里教师有两个重要角色,一是在课堂上促进所有参加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二是在学习教学小组中扮演一个相互依赖的参加者的角色。后一个角色与前一个角色的目标紧密相连并且来自前一个角色。布林与坎德林所谓的“参加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投入各种交际活动在听、说、读、写方面学习外语的过程。
教师积极鼓励、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地参加教师所设计出的交际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机会进行表述。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参与到各小组讨论或模拟活动或角色扮演中去,作为一个在活动中与学生相互依赖的参加者的角色,这样,教师此时就起到一个“模范学生”的作用,能很好地带动所有学生积极投入交际活动中。
(四)学习者和研究者
除上述以外,教师在组织、参与交际法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课堂中各种参与因素,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哪些因素是积极、有助于开展交际活动的,哪些因素是消极、不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而需要避免的。由此,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研究者,也是学习者。因为通过研究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改进交际法教学的策略方法,提高交际法教学水平,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学生的角色
对教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的角色正反映出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色优势。
(一)主人
在传统教学法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中,教师的“教”成为一种补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学目标。不论是何种课堂交际活动,学生的行为都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就好比成了一个公共场所,大家都可以围绕某一话题或者某一情景展开讨论或者真实扮演。交际法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解释、表达和争辩都被看作是合理的和有价值的,学生的一切努力,无论成败都被看作是朝着学习的目标迈进。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学生的交际成了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活动。(二)合作者
在交际活动进行过程中,各成员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说,外语学习是以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赖的行为,学习者应在相互合作的环境中进行。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期望、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既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与引导,也可能会给别人产生影响;每个学生所做的贡献——解释、表达和争辩,既可能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也可能启发或刺激别人。因此,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团队合作的过程,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与协商、互帮互助,使每个人都在参与合作中感受齐头并进的集体力量和共同向上的集体荣誉感,也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
(三)信息反馈者
在交际法教学里,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信息的反馈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法的适用性向教师提出看法。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提出的讨论话题与学生的实际一旦偏离太远或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时,学生应该积极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以便教师在得到这一反馈信息后能及时就相关问题作出合适的处理。改进并完善交际活动。由此,这种信息反馈能优化课堂交际活动的正常安排和增进教师设计交际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交际教学法的效用。
三、课堂互动
在运用交际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是孤立存在和出现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互动中随时随地进行相互转换的,也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在每一个环节让师生、生生之间做到积极地互动。
1.英语教师深知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的客体。教师作为组织者,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过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互动交流空间。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从课堂活动开始就坚持说英语,师生、生生间用英语交流、表达思想。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中指导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甚至做会话游戏。没有做值日报告的学生以合作者的角色认真听讲,然后就报告的内容轮流提问或者发表看法,教师此时以语言支持者的角色从旁指导,帮助学生表达一些他们较难表达以及无法表达的思想,这样,从一上课开始,课堂上就很好地形成了一种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活跃氛围,为下一步课堂活动热身。
2.在课堂互动中,要多确立合作性目标学习任务而不是竞争性目标学习任务。合作性学习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合作学习可以采取配对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在集体自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生生互动频繁,学生以课堂主人角色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教师也以研究者与学习者的角色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且能针对作为信息反馈者角色的学生学习方面的弱点,有的放矢地重点给与语言支持。
3.在交际法英语教学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也可以采取以合作者的角色来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提问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学生问教师的形式。互动的提问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获取语言交际的能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尽量设置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对于不同学生提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才不会轻易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生回答结束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评点,多用鼓励性言语,使每个学生皆有展现其优点的机会。
4.良好的课堂互动建立在师生课堂角色的灵活转换中。这种转换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的统一体。它推动着课堂互动高效地展开,师生、生生为着同一教学目标,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一种工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习者获得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的运用,不但在课堂上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关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外,在进行交际法教学时,更应深谙在课堂教学中自身及学生在各个场合所应扮演的角色及其之间融合的统一的转换,促进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交际法教学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1]隋铭才.英语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1.巧借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实现兴趣教学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早在他们进入初中之前,大多数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算是一知半解。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还是相当感兴趣的,这就在根本上促发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理进行兴趣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进行幻灯片的制作时,就可以事先将自己制作的精美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幻灯片的内容选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当红明星、时下热点等,只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即可。通过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引发学生对幻灯片制作的兴趣,最终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幻灯片的操作、探究。巧借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实现兴趣教学是兴趣教学最基础的做法,充分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调解整个计算机课堂学习的和谐氛围,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赢。
2.通过电脑游戏实现兴趣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游戏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情感认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巧妙地运用电脑游戏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通常计算机知识讲解起来学生会提不起兴趣,然而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让每位学生进行体验尝试后,再进行讲解,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融入其中,学生的兴趣盎然。例如有些学生语数外成绩不怎么样,而计算机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因为他喜欢动手操作,教师通过鼓励,这些学生在其他课上的表现更积极,学习也会更用功。适当地运用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3.利用活动比赛的方式实现兴趣教学
虽然计算机课程比较新颖,但是长时间的重复操作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和乏味,所以教师应该迎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深思熟虑,举办一些以计算机知识为主题的活动和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交流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思考等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Word相关知识前先通知学生学习结束后将举办Word操作比赛,学生自由组合,获胜的小组将颁发奖状,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学习气氛较浓厚,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渐传递开来,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如在教学演示文稿相关知识的时候,希望学生提高对幻灯片学习的兴趣,可以组织小活动,布置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幻灯片制作,最后由全体师生共同选出做得最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兴趣,是一件多全其美的事情。
二、结语
1项目的确定和分解
项目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一项工作,这个难度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推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加以解决。例如在讲解摆动导杆机构这个知识点时,仅进行平面四杆机构的讲解是不够的,还要对运动学、静力学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分析间隙对运动精度的影响。其中,运动学和静力学的知识为工程力学在本课程中应用,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最后的知识点的讲解则是为了给《数控机床维修》和数控加工精度这两方面的分析打基础,这样看起来虽然像增加了难度,事实上,这三个知识点是进行项目实施的必备知识,通过学习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在进行项目教学法时,一个项目组学生的人数一般为5个人,教师在进行项目组成员的分组时,尽量使不同知识优势、个体知识存在差异的学生组成一组。教师在给项目组安排任务时,可以让该项目组成员中,知识能力强的学生从事学生学习管理方面的任务,对组内的学习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好的完成项目组的任务。
3项目计划的制定
在确立了项目的内容后,有各个项目小组的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本项目小组项目计划的制定工作,把工作的程序确定下来。项目计划的确定工作,教师不能替学生完成从,让学生自己完成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便于项目教学法后面内容的实施。
4项目计划的执行
各个项目小组在确立了本小组的项目计划以后,依照之前制定好的工作程序执行项目计划。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
5项目工作的总结
项目工作没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工作,都需要对该段工作进行总结,由学生根据自己小组项目工作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教师再对其进行考核评定,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给予指导,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对小组内和小组间学生的工作成绩分别进行比较评价,分析优缺点,激发学生之间良好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在相互的学习和督促中,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项目的设置要合理
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项目教学法项目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项目教学和普通的机械生产实践不同,它与课程教学的目标联系非常的紧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铰链四杆机构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项目的设置可以采用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自行车的传动机构,这样设置的项目由于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项目教学法要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
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法和普通的实验课不同,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机械基础原理的理解,还要和社会上一般工厂的实际生产技术联系起来。不能只让学生观看各种机械设备的车床、齿轮、轴承等,还应让学生对生产实践中常用到的机械设备进行实际操作,教师一边指导学生操作,一边对理论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1《.国际商法》在国际经贸类专业知识架构中的地位。
在国家教委即将出台的《国际经贸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草案)》讨论稿中,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际商务专业是交叉型学科专业,学生理应掌握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的相关知识。概述了掌握经济知识是为了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参与竞争;掌握管理知识是为了更有效的发挥企业运作效能,降低成本;掌握法律(特别是《国际商法》)知识能够更好地遵守和适应交易规则,降低交易风险,三大知识缺一不可。
2《.国际商法》知识对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意义。
在我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国际投资国(2012年)和世界第一外贸进出口大国(2013年)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已将学生是否具备国际视野,是否了解国际商事交易规则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针对国际经贸类学生而言,能否掌握国际商法规则并进而利用这些法律规则(如通过合同条款设定)去降低自身风险,维护自身权益,不仅是其学识能力的表现,也是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的客观需求。
3《.国际商法》在国际经济贸易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结合前述需求,《国际商法》这门课程至少应被设置成为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的限定选修课程,甚至应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一道成为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果将其置于学生的任意选修课程甚至根本不开设本课程,必将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重大欠缺,进而严重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早在2002年国内学者就分别从国际商法的问题导向、教育模式、案例教学、实践应用性培养等诸多角度分析了相关问题,但结合实际分析,《国际商法》教学仍存在着下列诸多顽疾,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材内容的缺陷性。
由于我国传统的专业条块分割,经济类国贸专业的《国际商法》教材偏重于对世界重要国家相关法律规则的介绍,每个问题都会列出英、美、德、法外加一个联合国公约等五大部分介绍,却忽视了对我国具体适用情况的阐示,使同学们极易产生混淆且缺乏应用价值。而法学专业以《国际经济法》替代《国际商法》的教材,虽然强调了中国所参加生效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公约,但在具体阐述“国际经济组织法”与“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以及“国际税收法”四大国际商事行为法时,又犯了含大求全的错误,重点不突出,难以深入。
2.教学方式的陈旧性。
无论是经济类的《国际商法》,还是法学类的《国际经济法》课程,均存在所涉内容十分庞杂的特点,而要想在当前高校36学时(最多54课时)内学完教材的全部内容,必然使教师趋向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即使有较好的多媒体资料及案例也不能充分的运用到课堂上,更谈不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案例研讨了。教学方式的陈旧导致教学效果有限。
3.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缺乏实践性,加之教学方式局限于陈旧的灌输,导致学生对《国际商法》知识的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这样又会导致要想对学生进行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灵活考核也就无从谈起。而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又会反过来促使学生更不求甚解,缺乏深入钻研的动力,进一步影响《国际商法》的学习价值和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对《国际商法》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海量信息”带来的《国际商法》教学资源选择中的困境。
伴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由数据电讯方式存储的信息本身容量就比传统的纸质媒体扩充了亿万倍,而互联网的兴起更加据了这种趋势。以《国际商法》教学中所涉的内容为例,无论是涉及国际商主体的IMF、WBG、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各类跨国公司的网站、视频及其他资料,还是涉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金融税收等商行为的案例、资源等电子信息资源,都是如烟似海,而这种“海量信息”大大增加了教学中相关资源取舍的成本与难度。
2.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摸式上的从“跟我学”到“互相学”的转变。
由于学生从网络上足以获得足够的相关《国际商法》的基础知识,使得我们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失去了意义。如何引导学生从“浩如烟海”的相关网络资源中选择对自己最为适用和最有利于理解的信息知识,并进而初步掌握相关技能成为了教师的主要任务;而老师也可能在学生选择自学的过程中获取自身所没有注意到的新信息,从而丰富今后的教学内容,即从根本上实现“互相学”,实现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工具”到“价值”的引导转变过程。
3.传统考核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受到多样性与及时性要求的冲击。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核采取固定化考核的方式(如期中、期末),即使有所谓的平时考查亦只能是有限的几次,不可能对每一位同学《国际商法》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及时考核。而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我们就完全可能随时随地的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考查,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已开发出的国际贸易相关ERP软件对学生进行电子单证、交易流程及相关制度规则的模拟实训,在一个近乎于真实的环境下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国际商法》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1.选择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
确立符合国际经贸类学生的知识储备与需求实际,详略得当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结合经济、管理类同学的实际需求以及其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设定内容合理,各有侧重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色的《国际商法》课程。具体以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为国际商主体法的核心内容,以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法律制度为国际商行为法的核心内容,兼涉国际金融及税收的相关法律知识为补充,以保证学习本门课程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并保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强化所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自古以来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即所谓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本身特质和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结合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机械记忆力差而逻辑记忆力强的识记特点,我们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强调《国际商法》知识与其以往所学《世界经济》、《经济法》等课程的联系,使其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联系学习掌握新知识,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3.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求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是从概念出发,先特点、再原则、再应用等,信息量有限,且形式呆板,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将其与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及图表等内容鲜活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点,即可使相关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枯燥、乏味的状态。如果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切实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继而,如果再将“参与式教学法”、“角色演练法”以及“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式教学方法引入,通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方式,亲身参与到相关案例中去,互相研讨案件的处理思路与应对、解决办法,更会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及应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
4.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幅度提升《国际商法》的教学效果与功用。
关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余文森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钟作慈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这些见解实际上都强调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不局限于获得知识,还在于掌握知识的运用技能。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教师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按照思维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即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主体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加强主体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的互动参与必不可少。教师要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需要自身首先吃透教材,对课程内容掌握透彻,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同样,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研读教材内容,对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问题要积极寻求教师的答疑解惑。客体因素是教材,好的教材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教材的编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不同侧重点的教材,忌各个专业采取同样教材,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1.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参与不足。经济法课程教学目前相当部分高校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发挥不了主观的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分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互动不足,教学气氛沉闷,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
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需要提升。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基本上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学习,真正参与经济法相关学科的实践活动太少。这一方面与缺少实践活动平台相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教学环境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教师若没有实践经验,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经济法的专业性强,其专业性体现在经济法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上面,如金融法、证券法、会计法、审计法、税法等法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金融、证券、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就很难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教材同质化严重,难以适应不同专业要求。从目前课程教学来看,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教材要么内容大同小异,要么教材突出的是学者自己的观点,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专业的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往往就是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教材适用不同专业,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习效果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做到教学内容的侧重方向不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经济法是一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法律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有效的途径进行如下探讨:
1.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选择教材和调整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影响教学效果因素分析,教材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好的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好的教材应该是适应学生专业发展要求的教材。不同的专业,由于培养要求不同,其掌握知识的体系和侧重点就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选择教材,而不能选择一套教材来教不同的专业,也就是要做到教材的专业适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还要根据经济法律法规的调整变化及时更新教材,确保教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教师还应根据专业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所需法律知识选取不同的体系和内容,使教学内容有增有减,突出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使经济法课程更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笔者认为最重要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些课程内容由教师重点进行讲授,有些内容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还有些内容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次,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经济法的课程内容既与生活相关又是比较抽象的,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热情。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讲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体案例。最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还可以采取法律诊所式教育。法律诊所式教育是一种直接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它引导学生以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去面对和处理一个个没有现成答案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诊所法律教育法弥补了我国学生法律实践教育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运用经济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都要加强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性经济法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又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造和应用等无形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如何提高实践能力?教师要经常深入生活实践,比如到律师事务所进行案件活动,用亲身经历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同样提高了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与认识的升华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他们的实践经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进行一些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譬如常规的经济法模拟法庭与案例研讨、开展经济法问题调查问卷与研讨活动、举办经济法论文竞赛与年度模拟法庭大赛等等,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到学校作专题报告。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他们运用经济法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虽然并不能与教学技巧划等号,但是却将不同知识结合思想政治教师所具有的教学技巧体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与任课教师之间存在着最直接的关系。大学生之所以会敬仰一位教师,表面上看是敬仰这位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实际上敬仰的是这位教师的奉献精神、生活热情以及人格魅力等。教学风格代表了一位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成熟程度,而这种成熟程度很有可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学氛围会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活泼起来,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一些幽默的手段进行合理的利用,那么就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2.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教学的实施也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知识体系建立要与学生心智发展、事业拓宽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思想充分展示出来,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3.关注学生对教学的感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与灵魂在于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感悟,本课程并没有其他课程的限制性指标,学生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课程互动中。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情感充分的尊重,从而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不应该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过分的干涉,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投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展开要立足于信息的反馈与交流,在大学生活中充分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进行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使本门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天地。
4.充分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基于这个项目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其主要模式可以分为项目选择、项目实施、项目演示以及项目评估4个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教学法一旦运用,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激发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知行合一的意识。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1.通过新鲜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大学生被人们称为“新新人类”,他们的思想非常前卫,同时又对现实权益非常关注;他们本身又具有一种独有的话语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特点,在教学课堂中合理地加入一些与这些大学生特点相关的教学语言,并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这些特点对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行精心创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行激发。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教学课堂就会充满青春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名言警句,还可以运用一些发人深思的语言,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共振效应,由此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一致性,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使课程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2.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学科知识提高教学的品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我发展和学习进行全面关注,进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各学科知识,进而使本学科的教学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使本学科的教学操作性更强,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创新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法;交际法;语言运用能力;分层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各门课程的教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教学。目前,从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看,教学效率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差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英语教学的质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分析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全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受当地经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有在校生5100多人,生源主要有2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经过正规的高考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3年英语,但英语基础较差。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2007年秋新生入学后,笔者对学院录取的几名新生进行了有关英语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6%的新生英语高考成绩在90分以上;有61.61%的新生期望通过加倍努力,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力争通过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有35.47%的新生对英语有兴趣,并乐于学习。
因此,笔者认为,面对英语学习基础、学习期望和学习兴趣各异的高职学生,要完成英语教学任务,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同时,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并对大一、大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高职英语教学策略的制定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可见,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培养英语语言专家,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高职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高职教育的学制为3年,其中有1年的时间用于各种实习、实训,所以真正用于英语教学的时间总共才180个学时左右。因此,笔者认为,要把高职英语教学从学科型或知识型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放到整个高职教学系统中重新定位,不再跟着普通高等教育亦步亦趋。高职英语教学应树立为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服务的理念,把有限的英语教学资源(时间、师资、设备)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集中到培养与其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实用能力上来。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既保留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性,又根据实际的职业特点和需求有意识地渗透英语语言的实用性,把英语教学的基础性与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应遵循“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教学原则,使“以实用内容学习为指导,以实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得以实现,使高职英语教学抓住重点、突出职业特色。
(二)调整学习心态
对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从中学到大学是一次飞跃,大学生容易出现3种心态:有的学生认为,好不容易熬过了高考,到大学就该好好歇一歇,所以在思想上就有了放松的情绪;有的学生认为,高中学习负担那么重都挺过来了,到大学就更没什么了不起的了,所以在思想上有了轻敌情绪;还有的学生认为,高中时英语基础打得不牢固,而大学英语的内容和难度都加大了,就更学不好了,所以在思想上有了畏难情绪。
面对这3种心态,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错误认识,消除他们头脑里的各种消极情绪。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一年级虽然是起始年级,但却是整个大学期间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思想上一点也不能麻痹大意,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那些想“歇一歇”、有放松情绪和轻敌情绪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规律,认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刻苦努力、继续发扬拼搏精神,才不会落后于他人。对那些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大学和中学的英语学习都是阶段性的;其次要鼓励他们树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坚定信念,以及“只要认真,就完全可以学好大学英语”的必胜信心。
(三)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解决了高职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以后,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把英语教学过程分成2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查漏补缺,夯实根基,着重培养高职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通过率。
(1)教师要帮助学生过好语音关,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型,为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推进扫清障碍。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以模仿为主,学生在中学开始接触英语时,只会“鹦鹉学舌”,但那时单词量少且简单,学生又感到新鲜好奇、有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靠强行记忆还可以应付。到了大学以后,随着单词量越积越多、句型越来越复杂,学生既要记读音,又要记拼写,还要背句型,就感到困难大、负担重了,往往是顾此失彼、招架不住。于是,由学不会到不愿学,渐渐地学生英语学习的差距就出现了。笔者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英语学习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不会拼读单词、不会拼写单词或拼写单词颠三倒四。调查发现,91.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差,其中完全不能开口的占21.07%;73.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听力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分不清汉语声母中的j与英语字母表中的j以及音素/j/,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等着老师来教”的依赖心理,仍然要求教师领读单词。学生无法通过词典掌握英语单词的读音,这给新课的预习带来了困难。而且,学生把拼写与拼读截然分家,记单词按照字母在单词中的顺序来记,结果是花的功夫大、费的时间多、单词还是记不住。于是,这些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不再记忆单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也严重影响了口语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语音学习在整个英语学习中是最基本的。音标是语音的核心,扎实的音标教学将为语音教学提供保证。系统的音标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突破语音关,并使以后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也为了弥补高职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上的漏洞,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马承老师设计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把字母的名称音、英语音素和国际音标融为一体,注重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掌握字母与音素的对应关系,使学生在记单词时把音、形、义结合在一起,凡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都能做到会读的单词会写、会写的单词会读。
(2)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法教学在交际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淡化语法”的教学中强调语法教学的交际化。
交际语言教学观认为,语法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英语交际水平,学生必须掌握比较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语法作为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语言的骨骼,渗透于语言使用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语法知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保证,交际能力又是语法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最终目的。中国学生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只有掌握系统的语法基础知识,才能增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性,才谈得上用英语地道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
客观地说,高职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多的是以书面的形式使用英语,而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语法知识的帮助才能正确理解。调查发现,73.6%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差,86.29%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弱,30.53%的高职学生非常希望教师详细讲解语法知识。这反映出高职学生的词汇量不够多、语法知识很薄弱。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本着一切从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正确地认识英语语法教学的作用,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地教授语法知识;要将语法知识与篇章结合起来,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尝试使用语法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就感、喜悦感。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语法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服务。
(3)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并不断为此创造条件。
调查发现,91.04%的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较差。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针对高职学生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期望,以英语口语为突破口,积极开展英语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多说。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彰显自己的才华和英语表达能力,并尽量养成用英语交流和思维的习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筛选英语听力和阅读材料,让学生听的、读的英语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此外,高职院校要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使学生不仅能够考到一张过硬的证书,而且真正拥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充分发挥作用。
2第二阶段: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把公共英语与行业或专业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英语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根据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结果,笔者认为,应在大二时实施英语分层教学。大二学生的层次差异减小,英语水平相对平衡,这样教师备课时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规定最低要求和努力目标,并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这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按照各自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各有所得。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成绩申请换班上课,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向高一级目标进军。这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遭遇“学业失败”的学生导向“学业成功”,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也使那些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从而使大部分高职学生走向“成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