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社会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发展战略

第1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设计管理战略;差异化战略;设计组合;设计知识管理系统

从我国现有的企业现状而言,设计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隐形设计管理的半专业化特性。很多企业虽然花费了大量资金在设计上,但是“产品设计是由工程部门负责,视觉传达设计是由公共关系或市场开发部门负责,环境设计由基建部门负责,整个企业上下以一种随意性的混乱方式使用设计,缺乏协调的整体控制,使得设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设计方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也急需建立和完善”。(夏翔,2010)要改变这一现状,亟需建立科学的企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基石,它的起步尤其重要,因为它能为企业内部具体的设计项目管理、设计职能管理规划方向,从而带动我国设计业的转型。

一、 让设计战略分析服务于现代企业竞争的差异化战略

从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产品数量与种类日益多样化和丰富化,消费品市场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即从群体消费阶段开始向产品区分阶段过渡。在群体消费阶段,价格是占主导的影响购买决定的因素,人们习惯于在货比三家的情况下根据价格差异来选择日常消费品,相比较而言同类产品之间的区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产品区分阶段,从产品自身到产品的包装、展示、附加服务等都成为引导消费者进行选择的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如何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来开发市场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针对消费品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调整竞争战略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是企业追求竞争优势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战略。低成本战略靠成本优势来创造竞争优势,前提是要不断提高设计、生产与营销的效率,超过同行业的竞争对手,通过低价格吸引顾客或者同等价格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相比较而言,差异化战略则是在产品质量、功能与售后服务上为消费者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价值,从而更好地占领市场。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的逐渐转化,成为市场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从企业战略高度将设计与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结合起来,可以充分看到设计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将产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Stanley F. Slater曾指出,差异化战略给企业创造利润要靠六个因素:“(1)延伸的售前与售后服务;(2)新的营销技巧;(3)与众不同的产品;(4)多样化的生产线;(5)企业品牌建设;(6)高质量产品”(Stanley F. Slater,1996)。这六个因素中,第二个因素与第五个因素是直接由设计决定的,因为只有通过产品设计师的创意设计活动,不同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新型产品才有可能出现,而企业品牌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VI设计。不仅如此,企业延伸的售前售后服务也要依赖于专门的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等具体设计活动,如苹果公司所能提供的体验服务就是靠优良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展示设计来完成的。此外,其他因素如新的营销技巧也会因为设计的发展而得到改进,如近年来的交互设计对于改良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的交互体验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如何通过设计战略管理,实现设计对公司战略的影响力,是企业管理层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设计战略管理必须从观念上明确以设计为手段来落实差异化竞争战略。这种观念上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在中国解放鞋被冠以OSPOP(One Small Point Of Pride)之名热销欧洲市场、成为时装界新宠的案例中,设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可以窥见一斑。沃特斯从设计出发,在保留外观基本形式的情况下改进解放鞋的鞋垫、包装以及宣传模式,并在欧洲注册商标,使得中国市场上滞销的解放鞋以高出二十倍不止的75欧的价格热销国际市场(江宏飞、周伟,2008)。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传统的只关注投入/产出之比的生产模式是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市场的。Koskela和Ballard指出,传统的项目管理将生产视为一种转换,其转换模式的原则是单一的,只考虑从投入与产出的转换。该模式使得生产体系被分解为各个独立管理的细节任务,其弊端在于“针对消费者和终端使用者的材料与信息流以及价值生产无法真正得到考虑”,产品设计的发展受到限制,因为“产品设计需要各个环节相互依赖,要求执行者的共同行动,需要利用信息流推动设计从思路到实践的发展进程”(Glenn Ballard & Lauri Koskela,1998)。改变观念要从设计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将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联性确立起来。

第2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公共工程;社会评价;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42)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一、公共工程社会评价的内涵

公共工程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的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和外部效应。非排他性是公共工程的本质特性,表明工程建设是为某个区域或某类群体服务,不是针对某个单个的个体。而外部性则是说公共工程建设对项目所在区域资源、能源的消耗、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等的进步,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是与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同等重要的项目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因此,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或全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二、公共工程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随着社会发展观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一样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它与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是以各种各样的发展项目为载体的,可持续发展是项目的目标之一。项目为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项目评价原则,开展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有利于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保证公共工程与所处社会环境相协调,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完善公共工程评价理论,对公共工程全面进行评价,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并提高公共工程决策的科学水平;有利于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1、目标的多元性。社会是以人们共同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总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因此,社会评价的范围要比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广阔,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几乎包括社会各个主要方面。公共工程社会评价出发点就是统筹考虑诸多方面,力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指标具有宏观性和政策性。政策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公共工程必须符合相关政策的需要。必须把公共工程社会评价纳入到全社会的宏观轨迹中,以此来评价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

3、指标的长期性。公共工程的经济评价期一般为20年,其社会评价要考虑近期与远期的社会目标,对生态、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时间跨度较大。如三峡工程,在考察项目对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国家发展的影响时,考察的时间跨度是几代人。

4、间接效益指标多。公共工程的大部分直接收益是非常低的,有的旨在满足社会非经济方面的需要,有的旨在为发展起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且公共工程所创造的间接效益要比直接效益更为显著。

5、指标量化难度大。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涉及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又多是非物质方面,相对于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来说是很难将其彻底定量化的。

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公共工程社会评价的内涵,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四个因素集构成,分别为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公共工程经济可持续性、公共工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和公共工程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第二个层次由四个因素集下的若干个具体的基层指标构成。

1、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维护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主要从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加以评价。因此,公共工程的社会可持续性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公共卫生环境和健康、继承当地历史和丰富当地文化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2、公共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公共工程经济评价中通常采用平均投资收益率、基准投资回收期、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或基准收益率等作为财务评价指标,采用社会折现率等作为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公共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则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性、长期性考虑,加以评价。公共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产业集群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当地财政收入、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3、公共工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性。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公共工程最重要的物质来源。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相对于人口来说,大多数低于世界水平。如人均土地,我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6%;人均水资源我国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矿产资源,除钨、稀土外,也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之由于地区不平衡,开发利用情况差,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现象严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节约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因此,公共工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可通过减少对土地、水、森林、海洋、草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促进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节能水平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4、公共工程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认为,生态环境也是资源。生态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生产和消费的服务功能,而且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艺术和道德等的需求,人类既离不开物质性资源,也离不开非物质性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相容性,要求公共工程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保持和增强生态环境对其的承载力,要求公共工程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公共工程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可通过减少废气排放、降低水污染、有效处理废料、提高绿化地森林和野生物保护投入以及生态美化水平提高几个方面指标来衡量。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公共工程在国家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公共工程、特别是大型公共工程是扩大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例如,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制定了4万亿财政投资计划,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一方面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具有刺激经济、扩大就业的美好预期;另一方面大型公共工程重复建设和规模过度将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事实告诉我们,在我国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维护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支出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等一系列不应支出的成本,并付出沉重代价。工程项目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因此,公共工程、特别是大型公共工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必须从单一的经济评价,发展到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甚至将社会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管理评价和技术评价作为项目决策次序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东恺.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

[2]花拥军,张志恒,雍少宏.项目评价中的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

第3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摘要: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重要的是她能够也应该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教师人力资源 均衡发展 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在实践中还比较滞后。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便是更加注重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科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而教师人力资源位列所有人力资源之首,为社会再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而超出诸如石油等其他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均衡与科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把我们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实现“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择,接受外部的批评,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由“官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否则的话,目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状况就不会改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断增长,一些体育、影视等明星纷纷取得外国国籍,官员的家属与子弟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怀疑它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样依靠人民、如何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这些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有人来做详细的分解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而这些都是要由人来做,由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来担此重任。所以,要给予这些人位置、待遇与发展的平等机遇,要有一种环境和制度,以保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一直号称的和平崛起却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出现与和平不协调的声音和行动。一方面,的多边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失了很多机遇,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国没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悲哀,其实我们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是我国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舞台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开放的大学校园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官本位”依然会是主流的追求,学术权威往往会屈从于行政的权威。法国的狄德罗曾说过:“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年代,大学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洁的理想与期待。今天,当人们开始抱怨大学的世俗

编辑整理本文。

化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作为先进的组织,其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应该成为所有其他组织效仿的对象,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与文明的选择与传承功能的发挥。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培训力量)、科研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会传播的“文化生产力”氛围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注入更深的底蕴。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源的言传身教,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单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量化指标,而在于教师是如何把孩子们引领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拥有良好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进行这样一个状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传播、道德的示范、创造力与心智的开启,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让教师在学校得到尊重,让知识在学校得到尊重,学术的事情由学术的专家来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行政权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度的行政化倾向。 

今天,我们慨叹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富了起来,有了大房子,有了车,一天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宽阔的大街上车辆的愈来愈多,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污浊;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毒奶粉与地沟油,加上各种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还有安全的东西,人们无处藏身;道德的沦丧、学位的贬值……所有这些,有人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体制背景下,教育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职能,仅靠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把官员的廉政寄托在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上一样是不靠谱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他们是在育人,教师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作用于学生的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师人力资源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从而塑造民族的未来。同时,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她能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郑立新,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天翔.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 

[2] 吴彩星,杜学元.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意义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 

[3] 高书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意义[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第4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记 者:范司长,国家发改委是负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职能部门,您又是这方面的专家。那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范恒山: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距显著。二是落后地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压力大,居民生活比较困难;一些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三是区域无序开发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一些地区不顾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加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地区封锁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区域政策予以解决。从政府角度讲,使人民享受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是政府的责任。从群众角度讲,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别和贫富悬殊太大,既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进一步影响到推进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维护稳定的动力。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建立起惠及所有人口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地方层面看,关系到地方发展的水平和后劲,也关系到地方的繁荣与安定。概言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缩小两极差别,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记 者:近些年来,我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范恒山:作为国家负责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部门之一,过去几年来,我们积极谋划,成功推动一系列关键事项纳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使地区经济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是推动深化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地位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促使各个方面从全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区域战略,区域战略的谋划与实施被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地放到了各地经济工作的全局与核心位置。二是推动编制了众多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促使区域政策不断强化、细化和实化,区域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规划和文件成为引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三是推动建立了一批承载先行先试使命的特殊功能区,促使一些关系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成功实现超前探索,顺势打造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四是推动区域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全面跃升,促进了区域合作直接进入经济活动的中心层面,区域合作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五是推动出台了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促使陆海统筹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海洋经济的地位和实践探索达到空前的高度。六是推动扶贫开发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促使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体系,扶贫开发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一体推进。七是推动形成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促使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治理与保护、流域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实现了解决当前难题与构建长远机制的有机统一,一些重点流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应该说,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目标指向都更加明确、战略格局都更加清晰、政策体系都更加完善、支持举措都更为务实,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发、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势头得到遏制。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版图正在形成。三是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加大,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区域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区域开发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五是各区域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区域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总之,近年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了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展,中西部发展大大加速,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加快,地区经济有力地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记 者: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形势如何?

范恒山:尽管近年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后一个时期区域发展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现实看,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状态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区域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第一,区域间实质性的发展差距还没有缩小。虽然区域间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地区间一些关键方面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有些方面甚至在继续扩大。比如不同地区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拥有的财富水平等重要指标差距还在拉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还有面积广大的贫困地区,大量人口的收入水平仍处在国家扶贫标准线以下。第二,其他的区域性问题仍然严重。区域无序和不良竞争仍然存在,受责任、体制、比攀等正面或负面因素的驱动,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此导致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和恶性竞争的状态仍然比较严重;资源枯竭型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地区转型困难,替代接续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社会管理方式和矛盾调处机制亟待改善;部分区域存在着过度开发问题,经济社会活动的过度集聚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交通紧张、用地困难、人口过密、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商务运行成本过高等“区域病”或“城市病”;等等。第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区域间一些基本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生态补偿等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区域发展的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实质性的区域一体化进展缓慢,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仍困难重重。从发展态势看,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国际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在总体上给各地区提供了经济发展机遇和利益共享平台,但具体而言,欠发达地区在这一进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受制状态:不仅要被动接受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而且因技术等相对落后而在深度开放环境下受到利益的侵害。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发展,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的特殊环境下,以中低端产品出口为主体的欠发达国家受到的损害不仅直接而且更大。若非采取相应举措,这种状况在总体上将对我国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形成制约,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形成不利影响。国内方面,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由于现有基础的差别和运作规制的不平等,往往造成资源要素向发达地区的进一步集中和对欠发达地区利益的进一步剥夺;而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欠发达地区不能再走发达地区曾经粗放发展的老路,必须把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这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带来巨大压力和尖锐挑战。

但是,也要看到解决区域发展的问题既有过去工作的良好基础,又有不少新优势、新条件和新机遇。一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能力,也将提升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能力,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区域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区域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增强,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地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发展道路。三是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区域间产业转移步伐继续加快,这将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加快赶超和跨越发展,也将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发挥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作用。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更趋合理,这将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区域间基本利益关系,更好地体现拥有资源优势、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的中西部地区的利益价值,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供重要支撑。

记 者:落实十的部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要做哪些工作?

范恒山:十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很多论述,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新概括,也是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作出的新部署。作为负责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部门,我们要全面理解十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十对区域发展工作的新要求,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努力把地区经济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5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一、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当前,慈善公益事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得到企业广泛认可和社会高度关注。2008年度,全国慈善捐赠总额1071亿元,其中企业捐款388亿元,占36.2%。可以说,企业已成为国内慈善事业主要捐赠主体,成为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但深究巨额捐赠背后的潜在动因,可以说突发因素影响“功不可没”。

美国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曾指出,企业参与社会的方法分为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如果以此反观我国企业慈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许多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表现为突出的反应型,企业慈善捐赠亦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非常态性,部分企业并未实现从纯粹响应号召型外向捐赠模式向企业发展战略内在慈善模式转变,未能将慈善公益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来进行规划与实施。

在突发灾难面前爆发的临时捐助热潮和纯粹为公益而公益的慈善行为固然重要,但如何实现慈善捐赠的规划性、可持续性及慈善公益与企业绩效的双赢更为重要。毕竟慈善公益是有成本的,脱离了企业绩效一味地谈公益投入,这样的慈善公益则是消耗性、非持续性的。长此以往,其所消耗的不仅是有限的慈善资源,同时也消减了企业慈善捐助热情,这对于慈善公益事业而言毫无裨益。

二、企业战略与公益慈善

(一)战略性慈善行为与公益慈善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竞争环境,而企业慈善行为则可以改善企业竞争环境。但并非企业所有的慈善行为都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只有当企业支出同时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企业慈善行为才能与股东利益一致,企业社会责任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在此情境下,企业慈善行为才能被视为战略性慈善行为。

企业战略慈善是企业改善竞争环境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种方式,绝非单纯利他行为。它在关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商机进行了广角审视,促使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承担更全面、深入和长期的责任。对于很多企业经营者来说,慈善公益不仅是一个越来越时髦的名词,它还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通过声势浩大的公益活动来塑造企业公民形象,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慈善公益又为其进行品牌和企业文化推广提供更多创意和深化空间,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可以说,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的统一与共赢。

(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慈善

从全球企业界趋势来看,慈善公益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而且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正日趋成熟和深化。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日趋系统化与持续化,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并逐步向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迈进,着力实现企业绩效和慈善公益的长期共赢。

企业社会责任亦不再是单纯的营销层面解决方案,而是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追求企业绩效和社会公益的双赢。所谓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再仅仅是解决某类社会问题的追随者和响应者,而是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规划其慈善行为、以差异化方式锁定特定社会问题,使企业成为这些社会问题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如果说传统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提供的是企业对已有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提供的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预案,其更关注社会问题背后的成因,能够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与布局,注重从根源上预防或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当然,无论是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抑或是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都是企业战略慈善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慈善公益持续长效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蒙牛总裁牛根生所言:如果本着动机论,那么,不为收益做公益固然是一种高尚,但为了收益做公益同样也是一种善举;如果本着效能论,那么,公益背后无收益是一种有限公益(竭泽而渔),公益背后有收益是一种循环公益(渔养并重)。

三、探索推进我国战略慈善路径

(一)优化慈善公益发展的社会环境

慈善事业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和长期坚持的伟大事业。推进战略慈善不仅需要企业的配合与支持,还需要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建立健全慈善法制建设,制定专门的慈善法规、制度等,推进慈善事业有序发展;二是完善慈善财税制度和慈善激励机制,为企业战略慈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宣传和引导作用,使媒体在督促企业履行战略型社会责任的同时,大力宣传企业战略慈善行为,并引导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企业互利性慈善,加快企业慈善战略升级;四是强化公民现代慈善意识,为战略慈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建立慈善信息共享平台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进一步借鉴信息化发展成果武装和发展慈善,加快建立慈善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各类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在慈善信息和慈善资源上的共享机制,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战略选择,整合利用各类社会慈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能。

第6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企业社会责任含义 美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属于道德范围,并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应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然而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机构基于各自的立场或者面临的问题分别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定义。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责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周祖成(2005)、张彦宁(1990)、徐明棋(2008)从各自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不同的解释。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可以概括出企业社会责任共同理念,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生态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法律、环境、伦理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范围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类企业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首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另一种是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及整个社会。总结不同的学者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大致有11项内容:顾客、员工、股东、社区、环境、供应商、政府、债权人、管理者、社会、媒体。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

有些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企业必定是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前提就是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许多影响因素如:企业与政府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自身的因素。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出有些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重叠,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一)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因就包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据美国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日本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有数据表明,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为7~8年。如何让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家苦苦追寻的答案。当代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给出了一个论断:企业越是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就越有能力永续经营并持续成长。

(二)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企业履行对顾客的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客户群,从而提升企业的业绩。其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重要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员工的权益、主动承担责任的企业更能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还能激励员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企业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经历了一系列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原材料,所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走低消耗道路的同时也是在节约成本。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会不断的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新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谋求社会的前面发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产经营中考虑社会责任,处理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诚信原则,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要不断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扩张道路,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发创新节能产品,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达到成本控制、节约资源的目的。

三、公司战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

(一)公司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 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竞争压力,也是一种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这就要求企业把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相联系,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从而达到提升整个企业价值的目的。

当前许多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处在被动状态,企业很少主动承担责任,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更有许多企业甚至不履行社会责任,一切以利益为主,认为履行社会责任除了增加经营支出外并未给企业带来益处。管理大师Porter 也指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效率低下的原因:企业家们只是泛泛而谈公益慈善,从未将其与企业自身的战略需求相结合。

(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作用 企业战略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和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使其能够在充分利用内部资源, 同时发挥外部资源的优势, 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 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 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者有机结合。作为企业非市场战略之一的社会责任战略, 在发生经济成本的时候, 也为企业持续竞争和技术创新提供资源和机会, 是企业财务战略、竞争战略的支柱。作为企业长远战略的组成部分的社会责任战略, 在公司治理和组织制度、资金保障等方面均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 同时确保每一项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与企业整体战略方向一致, 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双赢。

四、平衡计分卡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

(一)基于公司战略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同时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作出相应的评价。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型业绩评价方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提供了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突出特点是:将企业的绩效评价与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提出了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根据这种方法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不仅财务指标要纳入业绩评价中,非财务指标也要考虑在内。

本文将会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适应性、系统性这6个原则。从国内外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范围中选出那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同时结合平衡计分卡将这些指标分为四个维度,帮助企业明确社会责任。由此,企业管理者就能够判断出企业的目前活动是否达到已定目标并对这些活动进行绩效评估。

(二)指标设计 我参考黎友焕(2010)的总结和排名,从11个利益相关者中选出7个排位在前的相关利益者。由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对于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指标选择,本文将简要选举几个明细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计划制定不同的指标。

第一,对顾客的责任。本文所指的顾客是广义范围内的顾客,包括不与生产厂商直接接触的消费者。企业是一个从事商品生产的盈利组织,企业要从顾客的消费中获利,必须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顾客负责。本文简要选出以下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责任:顾客满意度、质量抽查合格率、是否提供售后服务、是否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第二,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有:按时向员工支付工资和福利、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等。以上责任转化为指标:工资支付率、员工工资增长率、周最少休息天数、职业病发生率、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次数。

第三,对社区的责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区,企业在给社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社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社区关系、改善社区环境就成了企业对社区的主要责任。该方面可以包括下列指标:就业贡献率、公益捐赠占收入比重、公共设施投入、社区科教文卫参与度。

第四,对股东的责任。股东是企业的出资人、投资者,企业应当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所以企业应当接受股东的监督、向股东提供真实的信息、向股东分配利润。虽然股东权益受法律保护,但股东利益的实现还得依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股东方面的责任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股利支付率、是否按时召开股东大会。

第五,对供应商的责任(债权人)。供应商向企业提供原材料,同时希望企业能按时付款,履行合同条款。所以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主要是及时偿付欠款。企业能否及时付款涉及以下几个指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企业信用状况、是否进行内部和外部审计。

第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自然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自觉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企业应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这一方面涉及的指标有:矿产资源占用费、单位收入排污量、环保经费、可持续增长率。

第七,对政府的责任。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政府是财富的管理者。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企业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企业对政府应该负有的责任指标有:税收上缴率、企业罚款率。

(三)利益相关者与平衡计分卡的结合 平衡计分卡分为四个维度: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可以将7个利益相关者与这四个维度结合,重新分配一级指标。平衡计分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合如表1所示。

财务指标直观地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它是其他非财务绩效的指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主要考虑的利益相关者有股东、政府。其中顾客这个维度与利益相关者里的顾客一致,不需要重新选择。企业内部流程反应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企业内部生产会影响到资源、环境。所以这一维度主要考虑的方面有产品的质量、资源成本控制、环境治理、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其利益相关者有生态环境、供应商。 学习和成长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学习与成长要依靠员工,企业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同时企业也应该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这一维度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社区、员工。

参考文献:

[1]冷凌、穆丽霞、王绍青:《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企业管理》2012年第26期。

[2]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3]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期。

第7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投资(SRI) 发展现状 政策建议

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与常规投资相比,不仅关注投资的财务绩效,还同时关注投资的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但是目前,SRI对于大多数中国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较陌生的概念,发展SRI可以对中国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并有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责任投资理念的兴起及其国际经验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相关能源的加大开发和利用,使得人们面临更多的社会、环境和道德问题,所以人们开始寻找既能够得到正常投资回报,又不对社会、环境和道德产生威胁的投资方式,社会责任投资便应运而生了。

1、社会责任投资的兴起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投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早期真正成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SRI不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在亚洲的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的发展。如1999年日本推出第一只社会责任基金――Nikko生态基金;2000年香港汇富环球基金管理公司率先推出了社会责任基金。我国在2008年也有了第一支社会责任基金――兴业社会责任基金。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SRI的经验表明,开展SRI不仅有利于投资的良性循环,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SRI对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2、社会责任投资的国际经验

目前,SRI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根据欧洲可持续发展论坛的2008年有关全球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情况可知,截至2008年9月,全球社会责任投资总额已经接近5万亿欧元,其中欧洲的社会责任投资比重占全球SRI总量的53%,美国则占SRI总量的39%。分析欧洲和美国的社会责任投资经验对我国SRI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多样化的社会责任投资方法。目前国际上SRI的三个基本方面分别是组合筛选、股东倡导以及对社区发展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多样化的SRI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社会责任投资者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国际性社会责任投资指数的更进一步推动了SRI的发展。SRI的兴起使各种社会责任指数应运而生,1990年,多米尼社会指数(Domini 400 Social Index)的是SRI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国第一个以社会和环境议题为筛选标准的指数。与其相关的指数还有1999年道・琼斯可持续全球指数和2002年Ethibel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这些SRI指数的使社会责任投资者有了参照的指标,并为SRI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标准,反过来推动了SRI的发展。

(3)政府和金融机构对SRI的大力支持。在英国,2000年7月SRI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其法律中,要求职业养老基金的托管人在投资中披露“在选择、保留和实行投资的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伦理因素的考虑程度”。在法国,2001年5月开始生效的新经济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公布社会和环境信息。在美国,2003年证监会要求共同基金披露他们在持有股票的委托股票政策和程序,同时基金公司也需要向客户披露股东决议上的投票政策和投票记录,方便基金持有人了解和提出股东倡议。欧美国家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大力支持,直接推动了SRI的发展。

(4)非政府组织对SRI的支持。非政府组织在对推动SRI进程中起着多重作用,从多方面影响SRI的发展。在西方社会,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司股东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通常采取公告、股东提议、直接与经理人谈判、争夺人等战略形式,进而影响公司的管理和决策制定,迫使单个公司改变他们有害社会、环境的行为和实践,促使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

二、SR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SR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2006年深圳交易所了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20多家上市公司自愿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上交所又了关于渣打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通知,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每股社会贡献的概念。2008年共有29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发展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责任投资基金,更让SRI进入了更多的领域。

在投资产品方面,国内首只SRI产品――兴业社会责任投资基金于2008年4月28日发行。与其他股票型基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兴业社会责任投资基金除了一般的财务数据、企业发展前景等指标外,兴业社会责任基金还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因素纳入考核投资体系。

2、SRI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投资产品。兴业社会责任基金是我国目前唯一的SRI产品,资本市场上创新工具也不多,少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标的物。如我国的养老基金还没有纳入到SRI的范围中来,而养老基金又很适合进行SRI,因为养老基金的资金数量庞大而且往往进行长线投资,同时具有可预测的交易风格,因此它能够有效稳定资本市场,这与西方国家SRI的发展有较大差距。

(2)SRI方法不健全。第一,SRI方法过于单一。从国际SRI的发展来看,SRI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即股票筛选、股东倡导和社区投资。目前在我国发展得较好的兴业全球基金进行SRI的方法是单纯的股票筛选,几乎没有涉及股东倡导和社区投资的方法。单一的SRI方法不能满足所有社会责任投资者的需求,而且有时仅仅通过股票筛选对SRI的推动不是特别明显。

第二,我国进行股东倡导的门槛过高。在美国,股东只要持有上市公司一年以上并且市值超过两千美元的股票就有权利发起股东决议。而在我国,根据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东一定要持有公司3%以上的股份才能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提案,股东倡导的门槛过高成为股东倡导的投资方法在我国难以实施的直接壁垒。

第三,社区投资的条件不成熟。从国外的社区投资发展看来,其主要渠道有社区发展贷款基金、社区发展银行和社区信用合作社等。这种投资方式是指将资金投入那些传统金融服务机构没有关注或者关注不够的社区。由于社区投资的投资收益率较低,而且通常属于长线投资,所以对投资者的道德素质要求较高,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投资者还是以赢利为主要投资目的,还不具备进行社区投资的经济实力。

(3)辅助机制不完善。第一,没有独立的第三方。目前,国内还没有对社会道德投资的本土机构,有一些国外驻国内的分支机构,像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und)、世界自然基金(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更没有有关中国社会道德投资的深入报告。

第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机制不完善。目前进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流于形式,或者没有实际性内容,同时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大多社会责任的披露仍处于定性披露阶段。

第三,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SRI之所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其国家的立法支持是密切相关的,而我们至今都还没有与SRI相关的硬性法律规定。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只有《公司法》规定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但是没有相关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机制及其执行作出具体规定,与此有关的《基金法》更是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缺少了法律支持,使SRI的进行没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这都直接制约了我国SRI的发展。

三、推动中国社会责任投资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1、健全SRI方法

(1)推行股东倡导机制。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成功经验来看,股东倡导是SR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占SRI的比例较高。推行股东倡导,投资者可以通过与公司管理层直接对话快速解决问题,效率较高。在海外,公民一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成为积极倡导者,他们可以写举报信、可以发起联合抵制和提讼,公司股东也可以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以正式提案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诉求。管理层往往害怕股东、各种社会团体和媒体对此加以报道,所以股东倡议的最大优势在于这些提案内容会被提交到董事会进行讨论,这样就会使管理层受到上下两个层面的压力,更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但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发动股东倡导的门槛过高,条件不是特别成熟。鉴于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适当地降低股东倡导的门槛,让更多的股东有与公司管理层直接对话的权利。其次,我们必须使相关信息披露透明化,让股东能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而向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建议。推行股东倡导机制可以让我国单一的社会责任投资方法多样化,满足不同社会责任投资者的需求。

(2)为社区投资的开展创造条件。虽然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不适合开展社区投资,但是我们依然要为社区投资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人民的生活不及他们富裕,中国的大部分人还在为生活而奔波,除非关系到切身利益,否则是不会主动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中国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参与度,从而影响了中国公众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中国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参与程度,可以为今后社区投资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

2、建立我国的养老基金SRI制度

由于养老基金追求低风险并关注长期稳定收益,这与社会责任投资公司所关注的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十分吻合,而且养老基金容易由政府政策所引导,支持国家推动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也责无旁贷,另外,养老基金的政府背景使其更容易影响其他政府部门的决策。所以,养老基金加入SRI是必要的,具体实施应该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鉴于国内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因此在资本市场上,中国养老基金进行SRI的切入点应该是积极改善已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主要采用的策略应该是积极股东策略(包括对话、解决方案、股东解决方案等)为主,筛选策略为辅。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通过积极的股东策略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同时其行为还将为其他机构投资者设立标竿,引起羊群效应。

其次,养老基金应该逐步参与风险投资,这时的切入点应是环境。重点投资新型能源行业、绿色环保行业以及高新科技行业,为这些有益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主要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正面筛选策略。实际上,这些新型能源、绿色环保行业以及高新科技行业是义利兼顾的投资,不仅对整个环境有益,也能够给养老基金带来极大的收益。

3、建立完善的SRI辅助机制

(1)加快SRI中介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首先,比如成立指数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公司以及第三方论坛,企业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计,能够更准确和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情况,同时也增加了公信力。其次也可以成立社会责任投资协会,方便大家在协会上交流信息。

(2)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机制。在CSR由第三方披露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覆盖面。我国目前进行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很少参与其中,这里同样可以借鉴欧美的经验。如英国有关法律规定,所有的年收入超过100万英磅的慈善机构要在投资政策报告中披露对社会、环境和伦理问题的考虑程度。我国也可以制定类似的法律法规,扩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覆盖面,披露更多企业的CSR,从而达到让SRI进入更多投资领域的目的。

(3)鼓励企业参与SRI。首先,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做好带头作用。从实现社会责任的主体来讲,我国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中坚力量,理应保护个人利益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转变企业运作方式,发挥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排头兵的示范效应。

其次,中小企业也应当参与其中。社会应加大SRI的宣传,让中小企业自觉加入。这是因为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很大,对GDP的贡献很大,占GDP的60%,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0%以上。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广大的民营中小企业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并加大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宣传,唤起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完整的有关社会责任的法律体系,但在实施中存在执行力不够、规范不具体的问题。首先,从宏观政策来讲,法律应要求产品质量过关,安全生产,保护环境,还应加强对不守法的惩处力度,使企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其次,从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讲,应完善SRI的有关规定。如有关CSR披露项目和评价指数的规定、相关操作程序的规定,建立一套完善的SRI评价机制。另外,有关法律应更多体现事发前的引导,以及鼓励参与SRI机制。

【参考文献】

[1] 埃米・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江姣:社会责任投资[D].武汉理工大学,2008.

[3] Europe SRI Study:European Sustainable Investment Forum[Z].2008.

[4] 杨大梅、肖玉超:国外NGOs的社会责任投资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软科学,2008(1).

[5] 涂智炜:养老基金社会责任投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第8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社会企业,作为一个介于传统商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新型社会组织,由于其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社会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以期探索到一条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于是,补贴型、权衡型、同步型等各种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特点,无疑意味着社会企业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者眼中会有不同的定义。但综合看来,这些定义仍然具备以下两点共同的核心内容。

(一)从社会企业的生产和投入来看,社会企业虽然直接与市场相联系,利用商业手段牟取利润,但无论其业务本身是否直接产生社会效应,社会企业都需要最大化的将其商业收入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集聚,一个颇具规模的底层社会也与此同时正在逐渐形成。这些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缺乏自身的话语权,只能靠他者他话的方式获得那些“上层人士”的关注或怜悯。于是,他们渴望通过占有文化资源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也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们往往由于地缘、自然灾害、人为的意外等各种原因,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即使自己有改变的欲望也常常无济于事。这时候社会企业就可以为这些无法获得竞争资源的底层人群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非商业性的资源,不仅仅是那些短暂的物质支持,更多的则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非货币资源,包括教育、培训等服务性资源等。

(二)从社会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来看,社会企业是社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相互结合。有人曾将社会企业的底线概括为“3P”,即People、Planet、Profit。也就是说,社会企业以人为核心,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更加强调环境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是将其产生的利润最大化的投入到社会福利事业当中,以社会目标为己任,特别是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以增进社会福祉。而在企业家精神方面,和我们之前理解的“无商不奸”“唯利是图”的这种刻板印象并不是同一概念,而是强调一种创新精神。这里的企业家不一定是企业的拥有者,而是那些能为企业提供新的组织、生产、管理方法,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人才,并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和当下的背景形势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加以重组,引入新的组合,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因此,综上所述,社会企业是具有混合体特征,一方面通过与市场联系,利用商业手段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则最大化运用此部分收入,来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实现社会目标,是完成社会转型目的的创新型工具。

二、社会企业产生的动因

随着近年各个地区NPO的数量日益增多,为了满足层出不穷的社会需要,提高民众在公共政策上的参与度,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政府、NPO乃至商界开始纷纷关注社会企业的建立。纵观众多地区社会企业产生的背景,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帮助弱势群体增加自我认同,提高社会参与,增强自身竞争能力。通过建立社会企业,可以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和参与竞争的岗位机会,满足那些被政府和市场遗忘的边缘人群的社会需要,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克服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使他们能够恢复信心,重新融入到社会当中。

(二)缓解经费紧张,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可持续的资金渠道。众所周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资金来源问题。从其发展之初,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无非是政府、慈善募捐、慈善基金几大方面。这样单纯依赖外部的收入结构无疑是十分不可控的、脆弱的。一旦发生大的灾难或危机,社会的经济局势会因此产生较大的波动,势必会严重影响到NPO的机构运营状态,很可能会因此导致相关NPO服务无法继续下去。因此,为了寻求一个稳定持续的经济支撑,建立自己的机构企业,对于NPO而言,既能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又能实现其社会目标,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

(三)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由于国家在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财政支持有限,为了转嫁一部分财政负担,政府开始在政策上鼓励社会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在市场竞争提供更便利的环境,这为社会企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政策环境。

(四)竞争机制的引入,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NPO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法依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市场中取胜,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更多弱势群体的需求,就需要引入企业的相关的竞争机制和组织生产方式,实现NPO向社会企业的转型,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五)国际化浪潮的推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人或事物都不能封闭起来,各国在发展中都面临种种挑战与困境,这势必会促使各国联系不断加强,以共同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而当社会企业开始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当中时,无疑为各国解决自身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于是,在企业、高校间的不断交流中,各种资源信息的互通有无,使社会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推动。

三、社会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社会企业的发展拥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但由于其混合体的特征,同样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来自核心价值的挑战。处于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社会企业位置十分尴尬,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很多社会企业要为那些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岗位、培训,但由于他们一般都是残障人士,为他们投入的成本会更高,但效率却可能比一般同行业要低,这就让他们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这就会影响社会企业的收入,也就会影响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然而,要是社会企业过分追求利益,他们就可能会面临违背核心价值的压力,会受到来自社会的质疑:它们还是社会企业吗?这和一般的拥有公益精神的一般企业又有何不同?

(二)缺乏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由于社会企业刚刚起步,不得不承认,很多社会企业都是半路出家,自身对于企业运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严重匮乏。而且,很多机构的投资对象不仅是非相关行业,甚至有些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并不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四、从AGIL模型探索应对策略

帕森斯的社会系统就是社会,它的结构是行动者在互动当中形成的制度化模式。社会系统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即适应(Adaptation)、达标(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维模(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我们所研究的社会企业,不仅仅在大系统中承担着整合和维模的功能,其本身也是一种次级的社会系统,它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下一级的系统通过互动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结合AGIL模型,从探索如何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出发,来寻找帮助社会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NPO社会企业孵化器的专门机构,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须同环境发生联系,为了生存,系统必须有从外部环境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环境中,社会企业主要靠调整企业内部的经济制度和发展规划,通过输出劳务、资本等媒介,来获取在市场生存的资源。为了应对专业管理知识有限和经验缺乏的难题,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类似于NPO社会企业孵化器的一个机构,该机构专门为那些想要转变成为社会企业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相应的技能和培训,让他们能够对市场等外部情况更加了解,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有着宏观的、基本的掌控,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掌握商业运营的方法和知识。

(二)政府需要提供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社会企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仅仅是市场环境,还有政策环境。社会企业并不是一味追求一己之力,而是为了更持久的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的稳定,增进社会福祉。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努力消除其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多元化的“社会企业――政府”对话渠道,使社会企业和政府更好的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不仅能够使社会企业发展更加规范、稳定,还能将政府的社会服务负担逐步转介到社会企业身上。

(三)建立一个专门的、系统化的内部运营网络。作为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某种期望状态,并要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调动系统内部能量来实现目标。社会企业也不例外,它不仅仅要实现足够的经济目标,更要通过积极的社会效应,得到社会认可。为了不违背自己的核心价值,尽最大可能的实现“效率和公平”,就需要在社会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备的工作开展流程,比如说“提供疗养服务――对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后期岗位安排”。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完成对受助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后,可以采用“前辈带后辈”的模式,即上一批已经参与了正式上岗操作,并已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完成再社会化的受助人员,帮助刚刚进入的新人熟悉岗位工作。当新人熟悉岗位工作后,上一任人员则可以通过应聘或社会企业介绍等方式,真正回到社会,这样空出来的岗位则可以满足新的就业需求。而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部分利润将再次投入到疗养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循环的、可持续的生产――服务过程,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四)努力整合来自政府、企业等各界资源,寻求更好发展。作为系统,其内部要通过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才得以运行。而处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社会企业,就有机会获得多元化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利用广告新闻媒体促进与企业间的合作,不仅社会企业能更好的吸取企业经验,在企业技术知识方面获得有效支持,还能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获得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市民信任;另一方面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协调,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寻求政府的认可,或者同政府协调将加油站这种技术需求小,还十分稳定的行业交给社会企业管理,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五)大力宣传社会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服务社会的宗旨。社会企业拥有第三部门的价值规范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而文化系统能够对现有良性模式的维持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网络、公益广告等大众传媒对社会企业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加以宣传,增进公众对社会企业的了解和认同,可以在无形中对社会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利于社会企业的良性发展。

第9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 社工机构 现状 发展策略

2013年5月,我有幸作为商丘师范学院的学生代表去参加由郑州大学与郑州轻工业学院联合发起筹办的河南省第二届社会工作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在郑州大学隆重开幕。通过参观学习,我了解到了目前我省各高校社工专业的发展现状,也通过参观金水区彩虹社工机构开阔了视野,了解到社工机构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感触颇多。

为了清楚地阐释论文写作的背景,在这里首先对郑州市金水区彩虹社工机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郑州市金水区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是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扶持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注册批准的郑州市金水区民间非营利组织,并且该机构还依托郑州市轻工业学院的高校资源来发展。通过对彩虹社工机构的参观以及与机构工作人员的沟通,我发现目前河南省内社会工作机构现有的一些共性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

1 制度主体的依赖性

目前郑州市金水区的几个社工机构的运作模式大体分为如下两类:一、通过项目招标和政府购买岗位的形式来扩大和维持机构员工的规模,政府给每个岗位社工的资金每年约为5万元,这其中包括了社工一年的培训学习费用,工资等。这样算下来,平均每个岗位社工的月基本工资为2000元。二、就要从项目社工说起了,何为项目社工?即机构内的一种社工岗位,他们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政府的注资来发展,维持机构的正常运作,而是通过向企业、社会慈善机构及热心公益事业且有能力做慈善的人士进行宣传,使他们为机构注资,赞助来促进项目的完成。

但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原因,现阶段我们河南省的社会工作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非常依赖政府的,它表现在:

1.1 资金方面

社工机构的资金来源,主体还是政府。这虽然是目前不得不这样做的,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开发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才不会阻碍机构的发展。笔者认为,社工机构的发展可以走向市场化,不过,这也是当我国的社工行业已被广泛接受,并且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但我觉得,这将会是一种社工机构发展的较理想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大概是这样的:机构可以依托一定的基础项目开办社工服务,这样就可以将基础项目的营利用于员工的薪酬、福利等以及社工服务自身的发展,当社工服务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普遍认可后也可能通过购买机构服务来为机构创收。这样一来,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机构也逐渐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以后的发展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束缚性强。同时,要强调的是,无论在哪种模式下,在何种发展阶段,社工机构及社工本人都应该坚持最基本的社工价值观和原则,不应以营利为目的,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部分的盈余用于机构的正常运作将会是毋庸置疑的了。不过,如何将营利之心和公益之心达到一种平衡可能会是对机构领导者的一种挑战吧!

1.2 机构运作过程

机构开展活动的范围,项目,形式等等有很多还是要服从政府的安排的,独立自主性不强。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机构的发展,并且进入了恶性循环:政府主导机构发展——机构更加依赖政府的恶性循环了。

1.3 机构开办主导力量

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还体现在我国目前社工机构基本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推动开办的,是因为政府意识到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急需社工人员的介入来缓和社会矛盾,所以社工才应运而生,机构才得以开展。而这一点又刚好和国外的社工机构发展历程恰恰相反。对于这种情况无可厚非,因为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工发展道路即可。

解决对策:虽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是一种非营利组织,但是,并非所有的机构服务都应该是免费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机构可以适当收取费用,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营;同时,机构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和居民的需要,自主研发服务项目来吸引基金会,福利彩票和公益金向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

2 人才流失严重

通过和社工机构工作人员的沟通,我了解到社工机构目前人才流失的现状还是比较严重的,很多本科或研究生期间学习社工专业的学生进入社工机构工作没多长时间后,有很多人都会“跳槽”,考公务员,进企业或是考研继续深造等,只是把这儿当做一个跳板而已。归其原因,大致分为如下两类:第一,工资低。我国由于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目前除了包括深圳在内的个别地区实行了社工试点薪资指导标准外,大部分地区还未制定统一的社工薪资晋升标准,导致许多社工的薪资处于偏低水平状态。[1]第二,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解决对策:(1)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福利等,用待遇来留住人才。(2)用职业发展前景来留住人才,例如:考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社工等。(3)坚持院校教育与实践培养并重。社会工作者教育不仅要系统传授学校教育的单一主导模式,积极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与政府、社会组织要结成合作伙伴,加强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明确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的育人职责和社会组织的雇主角色和服务习惯标志,建立与用人机构深层次供需对接模式,形成平等互利的模式。[2](4)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的有效联动,实现“社工带义工”的联动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在服务社会及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和谐。[3]

3 社会认可度低

社会认可度低对社会工作在我国较快地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在5月12日上午的活动中,我观察到,当一些社工机构在公园做公益宣传活动发宣传页时,有特别多的人都不知道社工是什么,具体是做什么的,甚至有的人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个行业。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是无从谈起应用的。当然,这种情况也是由于目前我国社工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当前我国社工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初始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尽可能大范围地使广大民众开始了解这个专业,接纳这个专业,随后,才能谈到如何开展各种活动来帮助他人的阶段。这就需要社会各阶层加大对社工这个行业的宣传力度。

解决对策:(1)通过各种媒体行业,例如电视、新闻、报纸、新媒体媒介等等来加强对社工行业的正能量报道和宣传,使更多的人知道并逐步了解,接纳这个行业。(2)一方面,社工机构本身通过自我宣传,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使人们真正体会到社工服务给他们所带来的好处,进而进行口碑宣传。系统宣传机构的工作理念、方法和作用,特别是要宣传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民众对机构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另一方面,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要通过举办社工文化节,社工论坛等活动,展示社会工作丰富的职业内涵和机构的社会价值,提高机构的社会声望,加大宣传,还有利于动员公众广泛参与,使他们成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义工,缓解机构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4 项目社工外来化以及聘请专业的社工行政人员

“术业有专攻“机构里的社工可能在助人的专业方法上比较成功,但在策划活动,写项目申请书方面的能力并不是那么地突出。这就对项目的申请和机构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机构可以从外部发掘有才能的项目社工为我所用。同样,聘请优秀的社工行政人员也是这个道理:可能他在别的方面能力并不突出,但在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很强,这对组织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只要能做到“人尽其用”即可。这样的话,就可以发挥每个人不同的优势为机构的整体发展增砖添瓦。

解决对策:为了充分调动和利用资源,我认为可以聘请在管理方面比较有经验的社工行政人员来弥补这一缺点,聘请优秀的项目社工为机构尽可能多地拉来项目活动的资金,聘请职业经理人可以高效、有序地管理机构的日常运作。从长远来看,社工机构在我国的理想发展模式应是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多种主体共同承担责任的混合型社会福利模式。

5 目前中部地区社工机构的发展忽视地方特色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工机构引入并发展的比较早,而中西部地区(这里以河南省为例),社工机构开办的历史也就是两到三年,机构规模小,开展活动不够专业等等都是中西部地区社工机构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而且就城市和农村发展而言,现在河南省的社工机构基本都分布在城市,农村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但就河南省的状况来谈,河南省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如果在河南省开办社工机构的话,应以农村为主体,这样社工服务的覆盖面会更广,民众的实际受益率会大大增加。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社会的矛盾,刚好符合了当前我国政府主导开办社工机构的初衷。

解决对策:为了解决社工机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必须是在农村多开办一些社工机构并开展针对性的活动为农民提供服务,但是,这就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了,因为本来社工人才就容易流失,现在机构如果开办在农村的话,估计会有人忍受不了农村艰苦的条件而“跳槽”不干,但如果国家给予支持的话,情况会好很多。

6 结语

通过此次的交流学习活动,我收获很大,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也有了更进一步地学习和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参观一线社工机构,与机构工作人员的交流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总结,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针对目前河南省社工机构发展的共性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工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我坚信,通过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将社工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在今后也会慢慢解决。我今后也会秉持社工人的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技巧,开阔自己的视野,争取通过更高的平台来推进我国社工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梅,伍幼林.《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