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势政策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湖北省高职高专中较早落实教育部“05”方案的学校之一,与其他兄弟学校一样,形势与政策课程相比于“两课”其他课程,在课时、人员、经费以及课程建设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局限。2011年以前,形势与政策课只开设6-8个学时,教学组织也是以大讲座的方式,其实践教学几乎没有,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2012年独立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后,学校在课时、师资、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始走上正轨,教学实践活动也得以顺利进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两课其他课程一样,开始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一、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三个原则
1.时效性原则。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时,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时代感强的话题,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主动,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严格的时效性,它随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活动设计要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息息相关。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话题,运用到课堂中来,学生能很自然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也可以给学生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参与性原则。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思想。”同学们之间通过互相合作与共同讨论,使他们将别人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让别人的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解决自已的思想困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引导性原则。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功能是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形势的主流和支流,明辩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了解信息变化的新动向,把握形势发展的新趋势,使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形势,对形势作出真实、准确、全面的判断。
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探讨
以下是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有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在不同的学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组合。
实践活动方案一:新闻播报。每次课开辟10~15分钟“新闻播报”时段,由事先有所准备的学生上台播报,播报形式不限,可以是独播,也可以是联播;可以是精美的课件,也可以是精彩的视频加解说;班上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讨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或者表演进行点评,正确引导学生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学期末时,还会开展“新闻回头看”活动,评比本学期“最有价值的新闻”、“最受欢迎的新闻”、“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促使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使思政课实充满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
实践活动方案二:热点连连看。就大学生最关注的经济、政治、民生、文化、国际问题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按自已的关注度进行排序。例如1:您认为,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限选3项)①经济结构难以转型②人口就业压力③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增加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⑤外敌入侵⑥文化建设滞后,道德水平降低⑦政治体制改革难以适应经济发展⑧腐败问题日益严重⑨自然灾害频发⑩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11)人才、资金流出中国(12)税负沉重,中小企业难以忍受。例如2:在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进步,请选择您关注的项目。(可多选)①“蛟龙号”深海试验②“天宫一号”成功发射③大飞机的研发制造④中国火星探测器⑤中国航母制造⑥神舟系列飞船⑦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实践活动方案三:精彩一课。将每个教学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下去收集资料,动手做课件,安排每一个小组上台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然后组织学生对两个小组讲解内容进行讨论。学期末,评比本学期“最精彩一课”。这一方式,能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实践活动方案四:大学生自我评价研讨。为搭建平台,促进“90后”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进一步了解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基础上健康成长。首先以征文的方式,围绕90后大学生与80后、70后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与80后、7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社会及家庭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等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语言朴实,剖析准确得当,观点论述以事实依据,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代表性。字数在800——1200以内。其次是在征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邀请学生作者、学工处、组宣部及校外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实践活动方案五:专题论文或调查报告。首先观看专题片或围绕调查主题,将每班分成小组,每组6-8人,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分工完成实施专题论文或调查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点评。
今年是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思政部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展纪念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一、开展“和精神”学术讲座
9月20日,思政部张衍丽老师在1214教室,为全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和精神”的学术讲座。张衍丽老师认真研究的历史,查阅了大量关于的文献,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80年前的历史壮举,并以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了精神的当代价值,使师生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场师生对张老师的讲座给予一致的好评。张衍丽老师此次讲座一是主题突出,通篇报告以弘扬精神为主线,精神是整个报告的魂。通过讲的原因及历程,提炼出精神是什么,通过历史,告诉人们,途中,老百姓为什么欢迎,支援,为什么完成举世瞩目的壮举,取得的胜利。二是史论结合,通过的历史,总结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到胜利的原因。三是故事性,有句话叫做:讲理论不如讲历史,讲历史不如讲故事,讲座用讲故事的手法,讲述的艰苦历程,使大家记忆深刻。四是教育功能,通过讲述的时代价值,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胜利80周年,它将激励我们坚定信仰,永不言败,敢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工作总结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考核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1.1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式与政策”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的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形式与政策”课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因为该课程紧扣时事热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1.2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广泛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多媒体工具的引进,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迅捷地把握知识要点,扩充相关课外知识。尽管教学模式的改变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少数思想政治科目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度不高,甚至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简单地将多媒体工具变成了黑板的替代品。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是非常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必须要关注时事,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要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有效地表达和宣传与教材知识点相关,并与学生所见所闻的现实生活能够紧密结合的各种新观点,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迪和带动作用,才能进一步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1.3教学组织
目前,受教学条件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采用大班、合班的形式上课。这在客观上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由于上课学生人数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难以做到兼顾,尤其是在组织课堂讨论和其他相关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情形及更加明显。
首先是学生听课的状况。调查显示,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能做到始终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仅占18.6%,近69.1%的学生的态度是感兴趣的内容就听,不感兴趣的就不听,转而做其他的事情。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所授内容的吸引力,将处于这种半认真状态的学生吸引过来,积极参与课堂。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板块。
其次是课堂交流互动情况。由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时间充裕了很多,可以o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也能有更多时间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因为每堂课学生人数众多,再加上一些学生本身不善于当众发言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课后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相互抄袭的情况,不少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
1.4教学效果反馈
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反馈反应机制,才能更好地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对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持很满意态度的学生大约占11.6%,而持较满意态度的则达到53.6%,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则认为课程重复性太大,没有什么兴趣。同时,在对该门课程比较满意的学生中,有54.9%的学生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向正统,但缺乏吸引力,有20%的学生则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对生活有指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60%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观念,而又18.4%的学生表示理论过于抽象,不知道如何才能学以致用,另外,也有12.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其工作和学习没有太大用处,不如专业课实用。
从调查所示的教学效果反馈数据来看,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近七成的学生能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而近三成的学生则效果不大。在国家,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程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方式非常灵活,包括笔试、课堂讨论、小论文等,上课态度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一般每位教师都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2.1考查
教师一般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查。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论文写作的能力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再加上网络尤其是网络中搜索引擎的广泛运用,相当数量的学生采取从网络上下载相关问题的小论文来蒙混过关。在这种情形之下,如何设置论文题,怎样激发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杜绝抄袭现象,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的一个重要课题。
2.2考试
2.2.1开卷模式
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开卷考试的模式。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考试试卷的方式考核,二是以书面回答教师所提相关问题的方式考核。第一种模式更加普遍且便于操作。其次,开卷考试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背诵抢记过程中解放出来,这使学生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会更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不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囫囵吞枣式的记忆。
2.2.2闭卷模式
闭卷考试模式是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考核模式。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2.7%的学生从未在考试中作过弊,而高达67.3%的学生在各种考试科目中存在过作弊行为。考试作弊是一种严重违背纪律和道德的行为,这种数据比例显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需要在这个领域加大力度,同时,还要对考试方式和考试制度进行调整,做到以良好的制度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职业目标模糊,就业准备不足,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后不安心工作,重权利而轻义务的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关键。
一、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
辅导员、班主任或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个别面谈、专题报告、座谈交流、情景模拟等方式,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指导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政策指导,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与就业政策相关的人事制度和就业形势,使他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求职择业活动,减少就业过程中不必要的纠纷与违约现象,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学生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提升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抗挫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已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三、加强就业观念指导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变革,大学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认识自我,客观地进行职业定位,才能顺利就业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等靠”的思想,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经济效益,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考虑较少。通过就业观念指导,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勇于自主创业,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心理障碍,诸如焦虑、急躁、自卑、嫉妒、怯懦、骄傲、恐惧等因此必须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针对在求职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通过与其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使他们能以正常、健康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关键词:MBA培养;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业界专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55
1引言
工商管理硕士(MBA)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自1991年首次进入中国以来,其群体日益壮大,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支柱力量,但由于近些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MBA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深入推进MBA培养的改革以保证MBA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MBA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有关MBA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及培养单位重视。庄晖基于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前对MBA的培养还停留在“本科化”的培养上,针对此作者给出了相关培养对策。刘中艳等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MBA培养现状,指出国内管理人才目前呈现“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状态,提出了新的MBA培养模式和政策建议。卫志民针对MBA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以MBA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并融合“学科中心”与“能力中心”的多边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MBA培养三维评价体系。虽然学者们大多对MBA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却未将对MBA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业界专家融合到其培养模式中。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以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为例,构建了融合业界专家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详细论述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关键培养环节中业界专家发挥的协同作用。
2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与学术型学位相比,MBA教育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国内MBA项目从无到有,不断成长,自开展MBA教育工作以来,各培养单位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许多特色及优势。但随着MBA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MBA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不断暴露,亟待解决。
2.1执行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南开大学在国内首创的MBA双导师制度,除为每位学员配备校内专职导师外,另配一名业界的兼职导师,可为学员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践机会,并成为全国效仿的优秀教育模式。由于针对双导师制并无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导致培养院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培养单位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而大部分培养单位实行的是“全员半程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仅会参与MBA学生在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培养指导,而其他诸如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堂教学等环节并不会参与;有的校外导师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在MBA学生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也未能参与,使得双导师制仅有形式上的规定但并未付诸行动。
2.2案例教学比重偏低,优质教学案例缺乏
MBA培养不仅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而且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符合MBA培养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更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在MBA培养过程中,为降低培养成本,部分培养单位并未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作严格区分,将MBA的部分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集中开课,进行纯理论的讲授,部分培养单位在MBA培养过程中虽然导入了案例教学,但所占课时比例并不高,达不到应有效果。此外,许多培养单位因建立案例档案成本高,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授课教师自行开发案例,导致案例开发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对开发案例时间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以上种种都影响到了MBA培养质量。
2.3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实践时间较短
在实习实践方面,根据教育部要求,MBA学生必须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经历。但一方面由于管理岗位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很难接受多个MBA学生的实习,给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安排带来很大挑战,很多学校并未建立实践基地,大部分学生基本是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培养单位采取两年制培养方式,致使MBA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没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影响了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
2.4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
MBA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学以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论文类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但在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结合实际问题设计选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因缺乏具体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无法获取直接数据,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二手资料,导致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够深入,学位论文质量不高,无法针对企业当前存在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3融合业界专家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于2009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MBA专业学位教育点,经过多年发展,在MBA招生宣传、录取办法、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目前拥有一支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主要负责MBA学生的案例教学、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业界专家的协同参与,以达到进一步提高MBA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基于上述对目前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以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为例,构建了业界专家参与下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MBA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取决于MBA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业界专家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和资源共享才有可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合效果,加速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个人培养方案制定协同
制订完善的个人培养方案是切实保证MBA人才培养质量一个重要环节,现有的7门核心课程、4门方向必修课程、15门方向选修课程基础上,通过与业界专家合作,增设了5门方向选修课。学生会在校内导师和业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结合本人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内导师会综合考虑MBA学生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职业定位后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课程的选择等层面给出建议;业界专家则针对当前的行业现状,岗位知识结构需求,职业素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个人培养方案。
3.2课程教学协同
培养单位授课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业界专家则更多的是参与“管理人生”、“MBA大讲堂”、“移动课堂”等环节。“管理人生”更多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MBA大讲堂”分享各业界专家擅长领域的实务经验与深刻见解,引入最新的案例,让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进行分析、思辨,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课堂”设置在企业一线,通过业界专家现场讲解,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通过授课教师与业界专家的协同授课,提高MBA学生培养质量。
3.3实习实践安排协同
校外实践主要为了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是MBA学生专业技能应用与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践安排体系:为了保证MBA学生能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凭借其学科优势,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或培训、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活动与许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重理工大学聘请的业界专家大都来自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等机构,校外导师通过安排MBA学生到他们所在单位实习,也能很好的解决学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这一问题。
3.4学位论文指导协同
MBA学位论文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重庆理工大学MBA学生在论文选题时业界专家会参与指导,并强调学生应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选题。毕业论文开题后,除了有校内导师对论文撰写的全程指导外,业界专家也会参与学生论题相关内容的指导,为学生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提供帮助。基于这样的双重指导,MBA学生的学位论文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更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
3.5就业指导协同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未能作出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生初入职场时比较茫然,缺乏清晰的职场定位。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自学生入学开始便会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对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历届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合理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岗前实训,强化MBA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单位也会经常邀请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等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行业宣讲,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岗位需求等更加明晰,提早让MBA学生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作客MBA大讲堂,由于他们对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形势更加了解,能够高瞻远瞩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建议,此外,在目前就业前景堪忧的状况下,对拓宽MBA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十分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庄晖,高松,叶青.以行动学习为核心的“三位一体”MBA培养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上海管理科学,2012,(5):110-113.
[2]刘中艳,曾令斌.我国MBA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分析及创新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5):12-15.
[3]卫志民.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60-63.
[4]李锋亮,冯柳青,蔡晶磊.欧美MBA培养模式发展趋势与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5,(3):106-111.
[5]贺克斌,冯柳青.共性与个性:基于院校层次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4):83-88.
[6]黄昱方,唐杰.基于PBL的MBA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27-32.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形势与政策 教学创新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具有特殊性,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自1987年起,教育部决定在普通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必修课。2004年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纷纷贯穿和落实相关要求和精神,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仅靠个人努力,难以科学分析形势、正确判断是非、准确把握方向。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问题,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幸福感,明确历史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因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能够顺利推进,意义深远。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形势政策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大多数高校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以至于很多教学手段难以实施,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影响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过时或者不是学生关心的重大热点事件和问题,讲授深度不够,导致学生上课不专业、不用心,反而更愿意自己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咨询,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单向理论灌输现象比较突出,教学模式单一,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足;不少教师教学欠缺方法和技巧,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影音图像等多媒体素材。而任课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其本身已有繁琐的本职工作,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很多任课的辅导员并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支撑,然而对于任课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完善,甚至是没有培训,使得大多数教师不能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讲授得不够深刻,剖析得不够精辟。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创新的主要措施
1.明确教学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学时安排、课程考核、教学考核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全面组织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具有动态性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提出要求。自1987年以来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前都会定期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对各高校教学大纲的制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教师教学考核上,既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又应重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课程考核,避免使用单一的开、闭卷考试或单纯论文撰写形式,而将理论知识考试和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在理论知识考核中,增加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评分[1]。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调查显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关理论联系实际方面,92%的学生选择参观考察、基层走访等,最好的方式是社会实践[2]。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对象广,应当适当地将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实地教学、现场观摩、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对焦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成效,帮助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
3.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学习动力差。根据教育部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广大高校学生高度关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3]。尽管有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课因为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枯燥和教师本身素质的原因,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但这不代表学生不愿意了解时局,李静瑞的调查表明,有85.7%的男生和67.67%的女生在通过不同渠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了解形势与政策[4]。因此,要创新教学内容,仅靠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还是不够的,必须结合教学任务,充分调研,掌握大学生的兴趣点,紧扣大学生最关心的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教学。
4.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以传统方法向学生灌输本课程的基本思想理论已不符合当今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采用形势报告会或专题讲座形式代替传统课堂讲授,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人大代表、杰出人物、成功人士等做专题报告。同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适当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比如,由任课老师选定专题,让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制作课件、备课、登台讲解,也可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将学生关心的国内外形势与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重视网络舆论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舆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充分运用这些媒介开创形势与政策教育新平台,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形势与政策相关基本理论的宣传、政策解读、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评析、人物访谈等,同时,开设问卷调查、论坛、群聊等,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全方位施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具有特殊性,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学内容具有多变性,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更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而当前高校担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主要以辅导员兼职为主。然而多数辅导员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专业水平有限,并且日常工作事务繁琐,没有太多时间系统地开展学习。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制度,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构建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另外,将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感兴趣领域,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或专题集中精力钻研,而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定期探讨交流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以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科研深度,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研水平。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全面剖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2]陈国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68-71.
关键词就业能力 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
1 工程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的要求,土木工程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立足于“基础性、操作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指导思想,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公共实践环节;(2)与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绑定的实验;(3)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课程设计(课程集中实践环节);(5)课外科技实践活动;(6)“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2 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学分较重,总学分为17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153学分(包括必修与选修),独立的实践课程学分为22学分(均为必修)。学生基础理论学的多,应用知识学的少。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去较远,到企业后要经过3到6个月的专业培训方能上岗,要有3-5年的工作经历方能独当一面。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1 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监理、质检、安检单位实习锻炼,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与企业定期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删减、合并和增设,优化课群组,组建本专业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体系,建立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指引图,建议学生必须完成一个方向的完整修读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广泛修读课程。理顺专业课程的先修与后修的关系,设计专业课程修读指引流程图,帮助学生科学有序的选择专业课程。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打好基础。
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30%。
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用人单位提出培养要求: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实习、实践的计划、内容及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有计划的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操作,毕业后用人单位接收这些经过专门培养的学生。
3.3 设置生产实习学期
把培养方案中的第六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前15周为上课学期(上课14周,期末考试1周),后10周为生产实习学期(其中占用暑假5周)。确保实习效果。
3.4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生产实习期间,将学生送到各个实习基地,聘请基地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32页)师指导学生有目地的进行实习;学院派人去每个实习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巡查,对不符合实习要求的项目及时调整、改善。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技术经济等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5 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
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视程度。指导教师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得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软件,并了解目前建筑类企业所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和工程概预算。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条件的课程可以分组做大作业,project或者是program。
安排固定的教室,供学生集中完成所有的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管理下,相互探讨、协助,从而高质、高效完成相应的课程实践。
3.6 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1)培养大学生踏实刻苦、诚实守信的作风、在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要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敢于向社会挑战,做好迎接人生挫折和历练的心理准备,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为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迈出成功职场第一步。
(2)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3)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体验,加强就业技术指导,掌握自我推荐和面试的技巧。
(4)帮助毕业生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使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符合社会需要、做到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发展的相互结合。
(5)加强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
4 结语
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考虑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设置生产实习学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促使实践教学工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