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学科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96-01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最终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如今知识爆炸、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不同渠道。作为教师,如果仍然抱残守缺,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在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持续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并形成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在笔者所在的东部地区也同样存在教学思路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很多年,但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然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大量重复、无用的知识点,却不分区别地强迫所有学生进行背诵、抄写,为的仅仅是所谓的尽快出成绩。教师喊累、学生叫苦、家长焦心、学校无奈,看似短期有效果,实则在学生进入中学后其综合素质不足的软肋已暴露无遗,成绩迅速下滑。教师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引下,也会出现教学程式僵化、课外拓展不足、过分围绕教参等问题,长此以往出现储备弱化、知识老化等现象,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使教学形成恶性循环。
最近几年,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教师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二 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教学探索的优势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如今的小学课堂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九门课程,而许多学科之间往往存在大量知识点的交叉,从而出现教师重复布置、学生重复完成,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无效学习所占据,减负和素质教育都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则可以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整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师生课内、课外的互动进行延伸,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实现对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对部分关联学科进行了整合,笔者兼任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学科的教学,进而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笔者对三门学科的异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最终以一门大语文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增,而在校学习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而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确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客观上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大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本真正的大百科全书。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小学生,当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其获取的知识量也是惊人的,所以教师要有被学生问倒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日常的知识储备以及课前的充分准备都将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立足现实,在目前的教改实践中,完全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在实现上还有许多需要逾越的高山,其教学成果也有待于更多的检验,但这不妨碍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借鉴这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多地将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向临近学科延伸,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四 新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每天都在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在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实施了大语文的教学模式后,教师教给学生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碗水,这势必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将在教学中显得捉襟见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运用者,而且也应当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者、传授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摘要:
许多学者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做出过研究,表明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论述了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然后对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除了是门语言基础课程以外,也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对其传授国际文化知识。但是,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文化教学仍然“没有可以依据的完整的文化教学大纲”[1],对于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讨论尚在宏观层面。本文旨在分析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以及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1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足够完成日常英语对话。但是,当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究其原因,正如张友平指出:“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和母语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熟稔与思辨。”[2]英语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沟通工具,而对英语文化内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利用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
1.1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记录和反映文化;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影响和塑造着语言。Nieto指出:“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3]同样,Samarar也提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他们相信,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语言表达和象征着文化,是文化现实的形象体现。”[5]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关系,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定会面对目的语文化问题,而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定会触及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文化通常被分为两类:根据LEE[6]的定义,较为明显的文化因素如节日、习俗、历史、地理等被称为CulturewithaBigC;而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下的因素如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则被称为CulturewithaSmallC。这种分类的好处是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
1.2学习需求和兴趣
不同于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教育重视英语与职业行业的结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应用到商务、外贸、展会等行业中,一旦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容易造成沟通上的偏差和误会,影响业务的开展和完成。因此,从人才培养和与职业接轨的角度看,加强高职学生的英语文化教学十分必要。另外,兴趣是重要的学习动机。据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十分浓厚[7]。而且学生对关于西方国家政治、地理、节日风俗等文化知识显示出极大热情,报读相关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也常超出预期。可见,高职学生不仅在工作、学习层面需要英语文化知识,在情感上也十分愿意学习相关内容。
2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由于文化的定义过于广泛抽象,英语学习过程中又缺乏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氛围,在实际课堂上,文化教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下几种方法具体可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2.1适度引入文化理论
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抽象概念。在讲授、分析和讨论文化现象和知识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而一些学者对文化的阐述和理论则正好可以给文化教学提供帮助。如有关“冰山理论”的文化:位于水面上的冰山可以看作语言、食物、服饰等明显可见的文化范畴,只占文化的一小部分;而位于水面下的冰山则表示意见、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隐含的文化因素,占文化的极大部分且更为根本及重要[8]。这一理论使学生对文化有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也明白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习惯、节庆习俗、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另外,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1)权利距离;2)个体/集体主义;3)男性化/女性化社会;4)不确定规避;5)长期/短期导向也是帮助我们分析、探讨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文化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利用一定的标准去分析、探讨和研究文化知识,因此,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理解水平,选取较为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文化理论,使文化讲解更为直观具体。
2.2善于利用图像、影视作品
视听结合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事实也证明,图像和影视作品较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愿望。例如,在讲解中西方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差异时,可给学生展示组图“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组图显示出中西方文化对待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例如,对待天气,西方人偏爱晴天,而晴雨天气对东方人的心情影响不大。又如,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西方人倾向于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东方人则偏向以孩子为中心,等等。然后再针对这些对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及发表个人看法。再有,在讲授非言语交际时,可选取电视剧“LietoMe”某些片段,让学生感受中西方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表达的异同。还有,涉及西方餐桌礼仪时,可截取电视剧“DowntonAbbey”中某些场景进行讲解。虽然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广泛,但若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费颇多精力选取材料和设计教学步骤:首先,在教学前应对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和截取,务求选取能合理贴切、客观直接地阐明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次,应该控制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长,始终带领学生把焦点放在将要讲授的文化知识上;再次,课前还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巧妙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最后,在课后,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重新审视所选的图像或影视作品,并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或方法。
2.3中西文化对比与反思
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是成功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刻了解和反思,再将其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学生长期处于中国文化之中,难免会忽视身边的文化现象。对此,教师应适时指出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在讲授美国核心价值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时,可先指出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col-lectivism(集体主义),并引导学生罗列出生活中常见的能体现集体主义的例子,然后与individualism作比较,最后再帮助学生找出中西价值观差异在历史、地缘、政治等方面出现的原因。熟知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并了解差异出现原因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尤为重要。当文化敏感性提高了,学生在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时,便能迅速根据目标语文化习惯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完成交际任务。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取更多其他的教学手段。在碰到西方典型文化词汇(如:sin,apple,yuppies等)或意象词汇(如:owl,bluebird,bat等)时,可对其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sin(原罪)就是一个有宗教内涵的词汇。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影响颇深,而“原罪说”则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通过给学生解析原罪的含义、构成和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能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及其根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又如,bat(蝙蝠)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相差甚远。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所以在很多的建筑、雕刻、画像、刺绣等都出现蝙蝠的形象,代表着幸福。但是,在西方,蝙蝠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着神秘阴森、邪恶等。通过对文化词汇和典型意象的讲解,学生在读懂字面意义的同时,更能够体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加深理解。还有,教师可给学生展现跨文化交际案例,如跨国公司广告、由价值观各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肢体语言造成的理解有误等,引导学生分析例子、归纳交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挖掘交际失败的深层理由,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技巧。再者,还可组织学生对英语经典名著赏析、扮演和改编,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寓教于乐。
3结语
总之,高职跨文化交际教学应从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在介绍文化现象的同时,利用相关理论、影视作品等手段,较为客观地展示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背后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世界观等,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土、本国文化的了解,进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文丽,李晓红.高校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2):136-140.
[2]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03):41-48.
关键词:跨文化;双语教学;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16-02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U Hao
(College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explored the necessity to conduct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inally, some methods of conducting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ross Culture; Bilingu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文化外语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能力,努力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1]。外语教学理应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一直不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经过多轮尝试,高职外语教学终于摆脱复制大学外语教学模式,逐步明确高职外语教学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可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密切往来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跨文化外语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本文旨在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2015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而我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民营企业,因此,未来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要求。首先,我们先明确两个概念,何为人文素养,何为跨文化交际,再来探讨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内涵
1.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综合论”“学问论”和“根本论”等。概括其主要观点:一是“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二是“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2]”上述观点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2.关于跨文化交际我国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认为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例如,Bennett、Bennett&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层次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4]”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得到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如下问题: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整体较低;高职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弱;高职学生对跨文化的敏感度较低,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不足;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自觉度较低[5]。另方面,高职生人文素养水平也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缺失、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缺乏理想与信念等问题[6]。根据高职教师们的反馈,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理念,大多数尚未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高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也是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整体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家贯彻的指导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7]。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体验文化内涵,内化个人品质,以求实现“学会做人”,做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力是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图1所示。的大方框代表文化,它构成语言和交际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活动都以文化为基础,同时反映文化。中间的椭圆代表交际,它以语言为主要渠道、文化为环境。内圈的小方框代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语言的文化性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而且引导学生感悟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不断内化自身人文素养。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行动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等,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有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化包、文化群和模拟游戏等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随着世界各国间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门外语,而且要实现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背景舞台,只有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赢。打个比方,跨文化英语教学好比是一枚硬币,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就像硬币的两面,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英语教学。
(二)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传统外语教学中,尽管在课堂中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努力营造语言情景,但是由于缺少较为真实的语言氛围和恰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学生很难体验到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着重选择具有情景化的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多种学习潜能和机制,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将情景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最终才能实现学习者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
以上探讨了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跨文化外语教学为语言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这里有必要再谈一谈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教材与教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被教材禁锢思维,要灵活选取教学材料,但是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跨文化外语教材确实对帮助教师和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涵盖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做到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适合学习者练习的情景任务,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关系到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少学者关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例如,颜静兰撰写的《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一文中,笔者通过利用研讨会等机会,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外语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较薄弱,有不少“缺口”,他们缺漏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等问题[8]。关于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只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才能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和各国间的密切交往,迫切地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性技术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总结制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原因。通过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论述,笔者认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者语言习得,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实施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其自身教学原则,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跨文化外语教学人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在跨文化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深入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期待实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作者:李杉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
[2]赵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述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4):55-6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7.
[5]孙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4):98-101.
[6]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6):76-77.
关键词:高中英语 跨文化 教学策略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新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保证,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活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他们社会文化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有关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才能真正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加深学生对英语内涵的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英语语言受西方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哲学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与东方相异的文化内涵。对此,学生应该从西方文化的发展角度去深入理解其中的语言表达本质。
1.2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发展外壳和物质载体。文化则是联系语言与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对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够充分地把握语言发展的思想动态,这对培养英语思维具有促进作用。
1.3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感受特有的人文风俗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必然会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增强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2.1依据教材文本,帮助学生了解西方风俗习惯。
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有关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融入教材分析中,让学生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个了解。比如,高一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一些地方比较盛行,教师可以讲一下fastfood,如汉堡包(hamburger)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块,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或其他调味品。为什么以“汉堡”命名呢,据说是由于以碎牛肉煎成的肉饼是来自德国的称为hamburger steak,后来肉被夹在面包里,以部分概整体就简称为hamburger了。
2.2根据词汇词义,探寻隐含文化信息。
(1)探寻习语中的语言文化信息。教学中我们会往往发现某些习语具有一定的来历,通过了解其中的缘由典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记忆。例如,在某些影片中一些人在遭遇失败后都不由地叹息“0h,It’s a pity!I meet my Waterloo.”如果我们不注意meet one’sWaterloo的来源,就很难理解该词汇的意义。1815年6月18日清晨,圆桌会议上拿破仑对即将拉开序幕的滑铁卢大战胜券在握,他对将军们说拿下这场战斗也就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结果拿破仑败了。拿破仑在欧洲驰骋23年,却在滑铁卢的大雨中栽了。所以to meet one’s Waterloo用以比喻“遭到惨败,受到极沉重的打击”。
(2)探寻神化典故中的文化信息。英语中一些词语往往来源于其他的语言,且与源语的神话典故相关。希腊神话中众多的故事和词语现在已经成为英语语言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例如Achilles’heel,阿基里斯(Achilles)出生后,其母捏住他的脚踵倒提着把他放到斯堤克斯(rivetstkx)河水里浸泡。被该河水浸泡之后,他浑身坚硬如铁,刀枪不入。但是他母亲所捏的脚踵未沾河水,所以成为他的致命之处,容易遭受伤害。阿基里斯也正是因为脚踵被箭击中而死。现在Achilles’heel被喻为“致命的弱点”。另外,一些典故来源于宗教,如solomon(所罗门)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经》的传说。我们如果了解了该词语的一些神化典故,就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中隐含之意。
(3)体味词汇中的象征意义。英语的很多词汇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在某种事物表达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东西方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同义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内涵。比如,神话中的两种动物――“龙”(dragon)和“凤”(phoenix),在中国古代,“龙”是汉族的图腾。“风”是美丽灵巧的化身。他们是中国人的崇拜对象。在中国古代,传说龙能腾云驾雾,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对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凤”则是百鸟之王,好多中国女孩的名字叫风。不过,英语中dragon是“一个凶残暴虐之人”,而phoenix与龙没多大关系。phoenix是传说中阿拉伯地区的一种鸟。在希腊神话中,这种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便会用香料筑成一个巢,把自己烧成灰烬,从灰烬中飞出一只新的凤凰,因此phoenix便成为耶稣复活的象征。学生在明白了这些象征意义后定会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注意英汉词语的颜色涵义。中国的红茶用英语表示为black tea,红糖是brown sugar,red meat指牛羊肉,green home则指温室效应。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到处布满词汇陷阱。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言词汇选择上的失误。例如,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Elephant,结果外国人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因为该词在英语中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这样自然就没有人愿意买该物了。
2.3借助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JEFC新教材;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导入
一、引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初中英语教学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体裁,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人教Junior English for China新教材的编委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异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会话题材比传统旧教材分别增加了10.2%和36.2%。这表明通过日常生活片段情景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初中英语JEFC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下面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
二、通过英汉文化的比较,进行文化知识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中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的思维等同起来,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JEFC新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需把英美人和中国人寒暄问候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JEFC新教材第一册的Lesson 1为例,其中有学生向教师问候说:“Good morning,teacher!”(老师,你早/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上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点时左右说“你早,”告别时不能说“你早”。在汉语中可以把教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在教授此课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教师为Sir/Mr.或Miss/Mrs.;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的可以直呼其名,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以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地道的英美英语,而且也激起求知欲和兴趣,但比较中应该让学生正确对待异文化,既要防止对异国文化过高评价,也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
三、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以“dog”一词为例,在语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分,但两个文化群体时的“狗”的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似呼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因而,教师要根据英汉文化的差异和规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案,强化训练,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四、联系JEFC新教材的课文内容,吸收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JEFC新教材的内容,涉及什么讲什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对语用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失误,例如:JEFC Unit 15 What do English people eat? 讲授时,可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守时、守约,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色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课文出现“hamburger, sandwich, chips, fried chicken ”等“take- away food ”就应运而生。
此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从课文注释和插图中习得有关文化知识。JEFC新教材的课文注释,不仅仅局限于语言难点及其翻译,而且增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例如第二册子Lesson 79的注释:英国人喝茶和中国人习惯不同,英国人通常在茶(多为红茶)里加糖或牛奶,或两样都加,而中国人一般什么都不加,习惯喝清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向学生进一步补充解释;“红茶”译成英文为“black tea” ,而不要望文生义地译成 “red tea” 。
图文并茂是JEFC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有些插图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习得有关的文化知识。如第二册Lesson 90有幅插图,是一群人在寒冷的冬天排队等候公共汽车,人与人之间还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这说明他们除办事讲究公共秩序外,还注重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侵犯别人的空间,这是他们注意“个人隐私权”的反映,实质上这也是对课文中“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 If you jump the queue, other people will not be pleased !”最好的解释。
五、充分利用媒体教学,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进行媒体教学,创设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物品和图片介绍,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VCD、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如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节日里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这样有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文化,以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六、吸收英语文化知识的途径
在习得英语文化知识阶段中要具备3个内部条件: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准备。学习者脑中必须事先存在有关信息以及一个命题网络,才能够吸收新知识;其二是编码的策略。学习者必须具有适用的、将那种理解了的刺激同化入命题网络的信息加工方法;其三,学习者具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即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外部条件是学生获得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保证。
因此,教师在各种场合适时提供英语文化知识是突破口,设计操练情景把握机会实践是主渠道;认真备课,精当、反复、多次传授英语文化是硬道理。因为目前对于英语文化这个课题,我们没有专门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课时,所以备课时必须挖掘教材每个角落的文化内涵。
七、结语
从近年升中考试中可以看出,题型逐步淡化语法,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其中有关跨文化语用方面的内容也逐渐增多。
2004年和2005年初中升高中(即中考)的书面表达分别是给初中好友发一封70个词左右的电子邮件和写一份自我介绍,2008年中考作文写篇日记,这就向考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中考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因此,若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效果不佳,而且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初中英语进行文化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善青.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心理影响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邓炎昌,刘润洁.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初中英语课从开设到现在都受到很大的重视。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门考试科目,而且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一门语言运用非常广泛。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把考试当成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导致我们的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老师关注的也只是学生的最终的考试成绩。但是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英语不仅是为了升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知识,传播中国的文化,同时可以增进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在我们学英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学英语就是学词汇,语音,和语法知识
很多人认为要想学好英语,只要解决语法和词汇的问题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当然如果你的词汇和语法都掌握得很好的话,考试你可以拿高分。但这并不能说明你的英语就很好。因为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而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如果你只注重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学习,那么你将失去学这门语言的意义。因为你不能用你所学的语言进行日常交际,那你的学习就将是空洞的、乏味的。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后你很有可能就放弃了英语。很多中学生放弃学英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就应该要思考我们怎么组织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跟着我们学下去。
二、学好英语的标准是词汇量大,语法好,能考高分
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某某英语真是太厉害了,已经过英语8级了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只要你能过英语8级,你就是英语最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就忽略了学英语的最终的目的:交际。而且我们普遍认为词汇量大,语法好,和外国人交流就肯定没问题。因为你英语好。殊不知我们的英语教育已经完全扼杀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欲望和能力。回想我们自己的课堂,虽然是英语课堂,但有多少老师给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又有多少老师给学生创设了英语学习的氛围?即使是“英语好”的学生,在遇到外国人的时候也有几个能和外国人进行很好的交流?
我们的英语教育走入了 一个误区。我们的学生喜欢学英语的越来越少。我们学生说的英语是中国式英语。我们在看外国电影时有些地方看不懂。我们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不知道要怎么说才恰当。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教学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原因在哪呢?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了。
201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注重语言知识技能,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而且我们的课程性质要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既要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其听说读写的技能,并能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初中英语课程不仅重视知识技能,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我国和说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你才知道什么样的话可以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问,在与这些外国人交流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同时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你才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才会和他们和谐的相处。总之,只有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你才会尊重他们的文化,并向他们学习好的方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民族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01-02
职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处于专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族文化。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英语文化因素,它的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等均大量涉及英语文化知识。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我们在课堂上主要为学生讲解句子层面上的语法难点,让学生背语法规则和单词,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在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交流工具”这一狭义的概念了。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能力。
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呢?
在语音语调方面,中国的每个字都有固定的语音和语调,而英语单词没有固定的词调,声调高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它们只须服从全句的语调。例如“chair”你随便念成平调、升调或降调都不会改变这个意思。但在语句中,根据说话人的态度和口气,加上一定的语调,句子则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This chair is mine.”句尾用降调表示肯定,说明“这把椅子是我的。”如果句尾用声调则表示怀疑、不肯定:“这把椅子是不是我的?”
在致谢语的使用上,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尤其明显。在英美国家里“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只要受益他人,受益者都会说:“Thank you./ Thanks./ Thanks a lot.”甚至夫妻之间也不例外。而在中国,“谢谢”这个词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得较多,越熟悉的人用得就越少,同是一家人用得就更少或几乎不用,用了反倒觉得有些见外了,这是我们的文化习惯。
因文化学习习俗的差异,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别人称赞自己有着不相同的反应方式。当别人对你说“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按我们习惯可能会说“No. You speak better than I.”或“My English is not good.”而使用一些“否认”或“自贬”的词句来表示谦逊。美国人却说“Thank you.”他们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是持“接受”的态度,而向对方作出表示感谢的反应。
不同语言中的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英美国家,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是不礼貌的事,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话题一般都不提及它,需要回避。原来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对话,一个中国学生问一个年岁较大的外国妇女“How old are you?”这位外国妇女婉转地回答“Ah, it’s a secret!”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寻常之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我们知道她年龄很大时,还会说:“您高寿啊!祝您身体健康!”她会感动很高兴。
在赠送礼物时,我们知道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对以上这些日常交际用语中文化差异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产生、使用的特定文化背景。这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讲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把英语作为语言来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英语赖以生存的文化,以提高学生对日常交际用语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王教授明天不回北京。”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Wang will go back to Beijing tomorrow.”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Wang won't go back to B.J tomorrow.”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 , we did.” 而不是“No , we did .” 。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独立学院;专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17-01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高校教师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尽管在英语书面知识方面掌握较好,却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来表达自己,进行有效的交际,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研究跨文化教学以及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适应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是极其重要的。
1跨文化交际学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交际,划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相互交流交际的过程,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信仰、信念、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的交流。目前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不少学者,尤其是外语与文化学者的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不仅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和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外语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
2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专科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2.1学生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独立学院的专科学生在进校时英语成绩都偏低,而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独立院校,学生们的英语成绩更低。以我院2010级专科学生为例,在总分150分的情况下,学生们的英语高考平均分仅为54.85分。可以说,学生们的英语基础是相当薄弱的。且不说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多学生连国际音标有多少个都不清楚。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不会拼读单词,不清楚英语中有哪些基本句型,阅读文章时不知道如何抓关键词和主题句,写作时不知道如何下笔。总而言之,学生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2.2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
由于在学了多年的英语后,英语仍然是让他们头疼的一门课程,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在男生占大部分的理工科班级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往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除了缺乏兴趣外,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很没有信心,主要表现为不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以及不敢开口讲英语。
2.3学生们的英语文化知识严重欠缺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很多专科学生缺乏基本的英语文化知识。在一次以"赞美及其回应"为主题的听说课中,在导入环节我对一个男生说:"You look handsome today." 这个学生涨红了脸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在西方文化中,面对赞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表达感谢,而这个学生显然还没有这样的意识。整体来说,学生们对于西方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知之甚少。
2.4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
独立学院专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偏低。很多学生在学了多年的英语后,在native speaker面前仍然不敢开口讲话。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类似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类的活动中也不能开口讲英语。这样的学生即使考试的卷面成绩不错,也不能真正运用好英语,不能成功地进行交际,因而是不能适应我们社会需要的。所以,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专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加强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
要利用好任何一门外语,首先都必须加强目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如音标发音、拼读规则、单词记忆、基本句型、基本语法、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在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后,学生才有信心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2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词汇教学、篇章结构讲解,还是涉及交际习惯、行为方式,抑或是涉及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都要时刻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比如,在讲解词汇的时候,我们除了讲解单词的概念意义外,还要根据情况介绍词语的文化意义。所谓"概念意义"是指词汇的语言意义;而所谓"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会对学习者造成困难。如英语"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酥受难的日子正是周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摆"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酥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足"Sunday best"。这些知识的导入既扩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教学效果非常好。
3.3创设语境和制造情景
这里的"语境"和"情景",是指只用英语进行各项交际活动的环境。创设语境和情景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的交际用途,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相关信息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语境和背景,让学生开展诸如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交际环境,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训练。
3.4增设相关选修课程
各独立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一些相关的英语选修课。我们可以开设诸如"英美文化概况"、"西方礼仪"、"交际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相关选修课程。虽然目前已有少数高校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此类的选修课,但其中独立院校中所占比例极小,而针对非英语专科学生开设的则更少。各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增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选修课程,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英美文化,了解文化差异,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同时规定适合的学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5引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知识的输入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的时间来提高自己,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欣赏和体会,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其中的人文知识; 给学生介绍一些欧美音乐以及英文学习网址,使他们接触到更广泛的英语知识。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独立学院的专科学生若想在未来的就业和工作中脱颖而出,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当务之急就是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永晨.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1):26-28.
[2]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