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长挂职锻炼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挂职锻炼目标:
通过两个多月时间的深入考察、观摩、学习及与章丘市实验小学领导教师“亲密接触”,了解学习实验小学的发展规划、办学理念、后勤管理、特色活动等一系列管理流程,从中得到经验与借鉴,反思与运用。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校三年发展规划,为实现个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二、锻炼学习时间:
20xx年4月12日——7月6日
三:锻炼学习内容:
1、全面参与市实验小学后勤管理活动,全面了解该校的了解学习实验小学的发展规划、办学理念、后勤管理、特色活动等一系列管理流程。
2、按时参加学校的行政例会等有关会议积极发表个人意见。
3、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争取挂职期间具体负责一次安全管理或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大型活动。
4、记好挂职锻炼日记,及时总结挂职锻炼过程的成长经历,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为将来学校建设积累经验。
5、按照市教育体育局要求,锻炼结束时写好挂职锻炼述职报告或研究论文。
四、锻炼学习方式:
1、自学与拜师相结合
培训过程中,主动虚心向导师学习,不断总结、反思、提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类计划。
2、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学习、体验、反思、感悟、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
关键词: 安徽省淮南市 校长培训 培训需求 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淮南市校长培训班的顺利开展,推进校长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升校长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特选取了部分一线的中小学校长、书记、幼儿园园长进行了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并结合淮南市基础教育现状和特点总结分析了校长培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为了调查研究更具客观性、准确性,我们自制淮南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学员的客观看法。
二、研究对象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对象为来自淮南市六区一县的部分中小学校长、书记、幼儿园园长,人数共三十六名。
三、研究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的有效问卷32份。调查问卷中1―3题是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其余题目是对学员在多个方面对培训有何要求做出调查。
问卷调查的项目如下:
1.您属于哪个年龄阶段?
2.您所在学校是哪个学段?
3.您的职务是正职还是副职?
4.您对电脑及网络技术的了解程度怎么样?
5.就目前自身状态,您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
6.您对下面哪些人所授课程更感兴趣?
7.在课程选择上,您希望体现哪些特性?
8.您认为校长培训内容应该主要突出哪些方面?
9.在培训中,如果其他校长想与您探讨交流,您是否愿意?
10.如果学员之间开展交流研讨,您对哪类话题最感兴趣?
11.参加校长培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12.您认为校长集中专家面授培训最合适的培训周期是多久?
13.您喜欢哪种培训方式?
14.您希望多参加哪类的考察学习?
15.您认为参加校长培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16.您认为何种措施最能调动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改善培训效果?
四、结果与对策
从1―4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选取的学员在年龄、学段、职务上覆盖较广,调查具有较强的可信度。通过对5―18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出学员在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存在以下需求:
(一)培训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分析(第5、7、8题)
第5题调查结果显示学员更关注学校管理理念方面的培训课程,可以看出学员们迫切希望通过培训结果发现实际学校管理中的问题。
从第7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员们希望课程设置能兼顾到学校的类型区分、地域差别和学员本身的职务差别。
第8题调查结果显示学员最看重对培训课程的实践性、专业性,其次看重课程的前沿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太欢迎理论性的课程。
对策:“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实效性,培训内容多为学校管理中最常见、最棘手、最迫切的问题,课程设置更多地倾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等被忽视的校长们。为了更好地增强培训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我们设置了挂职锻炼和现场学习等模块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员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学习优秀的学校管理经验。
(二)培训师资的调查结果分析(第6题)
第6题的调查结果明显反映出学员们在授课专家的选择上更偏爱教育领域专家和知名学校校长,学员更看重教育领域专家和知名学校校长能为他们在学校管理上提供更先进、更有效、更实际的方法和经验。
对策:“十二・五”期间的师资安排上会更侧重邀请教育专家和知名校长,使得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三)培训方式的调查结果分析(第9、10、12、13、14题)
从第9、10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员之间是非常愿意进行交流研讨的,他们交流研讨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管理中的实践问题或困惑。
第12题调查结果显示,两周左右的短期培训与四周的中期培训是学员比较愿意接受的,这体现出:一方面,学员们平时工作较忙希望能较快地完成培训返校处理事务。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能进行长时间、系统性、正规化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培训效果更佳,学员之间的交流才更有深度。
第13题调查结果反映出,学员心目中较为合理的培训方式是专题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实践锻炼、参观考察相结合,并非较为单一的培训方式。被调查的学员大部分对网络操作都较为熟悉,但是选择“网上教学”的人数较少,这显示出远程培训虽然能够解决培训中工学矛盾,但是其有效性、互动性、人文性较差,不太被学员们接受。
第14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员比较认可市内参观考察与外地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教育考察方式。
对策:根据“实际、实效、实用”、“按需施教”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采取“专题授课―交流论坛―教育考察―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交流研讨、校长论坛内容以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学员们的困惑为重心,采取案例研讨式进行,教育考察做到以提高能力为目的,要求学员结合本校情况,带着问题去考察,力争在考察中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在考察学校选择上,注重针对性、开放性和有效性。
(四)对参训目的、学习困难、培训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第11、15、16题)
第11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员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明确的,态度是端正的,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开阔眼界与思路;补充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与同行交流,向专家咨询,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第15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参加培训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担心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培训质量与效果不好,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校工作繁忙,不能全身心投入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参训学员来自不同县区,互相不熟悉,缺少集体学习氛围。
第16题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学员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改进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模式,严格考核制度;学员们迫切希望市教师进修学校能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质量,将理论提升与实践操作类的培训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效果。
对策:“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根据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与师范院校、市教育局教研室、电教馆等合作,使培训更加卓有成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兼顾理论与实践,集中学习与挂职锻炼、教育考察相结合,使得学员们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取真经。
一、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内容与课程设置
温州市从校长高级研修的价值取向出发,培训课程的设计采用大课程的观念,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提升校长领导力,塑造温州教育家”的主题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架构为“模块化+菜单式”,顾名思义,校长高级研修班必须要“研”字当头,以研激训,借研深化;要高起点,大手笔,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突出,可持续性明显;不仅要立足校长本身素质的提升,更要立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整合温州本土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学科的优势,设置5块“以学员需求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手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具有逻辑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并相应设计54项“菜单式”的活动单元。模块化的培训课程设置既可以满足校长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发挥培训机构在师资、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更能体现研修的主题目标。“菜单式”既可以突出校长在研修中的主体性、主动能动性和交互性,也能够凸显名优校长向教育家发展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具体模块与菜单如下。
1.教育理论学识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当代教育理论问题与进展,如教育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当代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等;二是现代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如校园文化建设的再思考,提高德育实效性问题,聚焦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知识管理等;三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
2.教育管理专题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当代教育管理前沿信息、国际比较视野、校长领导力理论的最新进展;二是校长如何管理和领导学校,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三是校长沟通力的提升与学校管理诊断等内容。
3.名校管理实践与经验课程模块
邀请京沪两地全国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与温州本土名校长走进课堂,在感悟他们的办学理念、管理实践和领导体会的同时,加强互动交流,以“问题会诊”式就校长在平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开展互动交流,真正起到解校长之所急,急校长之所需的作用。
4.考察实践与挂职锻炼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进京沪两地名校考察,深入课堂,听经验介绍,感受名校文化,并与之深度交流;二是学员进京沪两地名校挂职锻炼,为期半月,实践“导学、导思、导行三合一”的有效培训模式。
5.学术活动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学习期间的校长自主学术沙龙活动、学术导师的科研指导工作;二是学习间隔期间与集训结束后的校长自培与校长主题论坛活动,以保证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性;三是学术成果的呈现。
二、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培训方式
1.高级研修班形式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强调研修主题务必明确,研修内容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实际、实效;其次,在研修时突出“研”字,重在激活思想,在互动中不断深化;第三,严格把关专题内容的审核,与主题偏离的专题一律删除,要求专题报告立意要高、观念要有前瞻性,内容力求丰满实在;第四,经常组织“校长论坛”,围绕研修主题进行高层次研究、研讨和修习。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聘请京沪两地著名专家学者、知名校长担任主讲和各种形式的主持人,所有研修班的校长均积极参加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
2.双重导师制度
当前参训的温州校长大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相对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与专家的引领,积极跟进尚不够。建立导师制度能有效的解决校长的迫切需求。我们采用“双向选择制度”,导师可以选择学员,学员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首先是建立学术导师制度:即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分别聘请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3~4名学员的学术把关工作。研修校长可适当加入学术导师的课题研究中,或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论文、案例的写作以及完成自己已有的课题研究。其次是建立校长导师制度:即由两合作单位联系京沪两地知名校长担任校长导师,让挂职锻炼的研习校长以名校长为师,进校全息参与挂职实践两周,进行情境参与式学习。并规定研习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积极交互经验、做好专题报告、开展校长小沙龙等形式,学习知名学校及其校长的管理经验。每位校长导师负责3~4名研修校长的实践学习。研习校长必须完成一份学校考察和挂职实践报告。冯大鸣《IT支持下的校长培训模式》中认为“校长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在做中领会,在做中接受”。这样的研修过程,既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更培养了校长们的合作意识与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意识,也契合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目标。
3.研修档案袋制度
这是一种对研修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管理方式,并为学员个体研修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对研修校长而言,这是一项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又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它作为一种档案的形式,既翔实记录了校长研修期间的行思方式与感悟,又为培训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检阅研修成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校长研修档案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资料:一是简历类:校长个人信息记录表;二是校长个人培训计划书:校长结合自身条件与已有经验,与学术导师共同研制,这将保证校长培训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成果呈现:包括校长在培训期间必须要完成的论文、案例、挂职考察报告、学术发言稿等;四是评估类:即挂职实践中的校长导师评价表、学术导师对学员表现及其档案袋的评价表、专家对沙龙发言的点评记录与评价表;五是研修成绩总表与结业证书。
4.校长自主学术沙龙方式
在集中研修期间,每个研修班都确立相应主题,开展诸如校长座谈会、校长论坛、校长沙龙等形式的自主学术活动。2007年4月15日,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以“校长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沪温两地校长论坛”,参加人员有温州市首期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与上海市名初中近50名校长、沪温两地各派四位校长上台演讲,现场气氛紧张而严肃,校长的演讲既精彩又具智慧,颇受点评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年12月28日,在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组织以“校长领导力与现代学校建设”为主题的温州市第二期省市示范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校长沙龙,采取“头脑风暴式”来剖析、解决、探讨校长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与会校长各抒己见,气氛既热烈又有思想高度,成效显著。
5.促进校长研修和学术成果公开化
这既是校长总结办学经验,反思学习研修的成果呈现方式,也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的有效措施,也是校长研修展示自我风格成就教育家的平台。我们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术优势和影响,整合教育学术刊物资源,为校长高质量的学术和研修成果的发表提供平台。温州市首期初中校长班在结业时还完成了两部专著:一部是学员的论文集《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由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部是学员挂职学结《上海挂职学习行思录》,由我院编印。第二期的省市重点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与省市示范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期间,各学员热情高涨,每人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相信将会有几部高质量的校长专著问世。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本着“城乡一体、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有效开发和利用全县优质管理资源、教育资源,为城乡教师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全县教师专业成长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通过组建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学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教育资源合理调配,理念文化合作共享,质量管理共同提升、学生教师同步发展的目标,全面推动全县教育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均衡、协调、内涵发展。
三、组建方式
以县城6所学校(幼儿园)为责任校、联合14个乡镇学校、各民办幼儿园,在全县组建6个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即教育督导责任片区):
初级中学联盟三中责任区——联盟校:县二中、县三中、县四中;
城乡小学联盟南关责任区——联盟校:南关小学、三合小学、古城小学、鼎新小学;
城乡小学联盟解放路责任区——联盟校:解放路小学、北苑小学、中东小学、航天小学;
城乡小学联盟建新路责任区——联盟校:建新路小学、东坝小学、西坝小学、天仓小学;
城乡小学联盟东大街责任区——联盟校:东大街小学、大庄子小学、芨芨小学、羊井子湾小学;
城乡幼儿园联盟县幼责任区——联盟幼儿园:城乡各学区幼儿园、各民办幼儿园。
联盟责任区责任学校校长为联盟责任区召集人,负责联盟责任区开展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各联盟学校实施具体工作。县教育局选派到各联盟责任区的干部为联络员,负责指导、督促联盟责任区学校各项活动的实施。
四、活动内容
1.学校管理同步推进。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在相互尊重各校办学自和特色的基础上,成立联盟责任区责任学校校长领导下的校长联盟,分工负责参与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学校工作管理。联盟责任区要充分发挥各学校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师资优化配置、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校长座谈、联盟会议、现场观摩等形式,交流学校管理策略,使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要切实开展好校级领导互研互学、中层干部互动互学、管理资源互通互学等形式的管理互通工程。各联盟责任区每学期要召开2次以上校长联盟会议,要将每月工作安排、重大活动开展、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及时通报,要建立定期的研讨例会制度,每学期确定1-2个主题,开展1-2次“学校管理专题研讨”活动。城区学校校长和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中层干部到农村联盟学校挂职锻炼或拔高使用,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农村学校校长和有培养前途的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各农村学校也要以对岗互派和对口指导的形式,积极开展责任区内中层职能管理人员互动、指导和交流。
2.教师校长双向交流。联盟责任区校际间领导、管理人员、教师的交流是活动的重点,也是教育均衡的关键点,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要大力开展城乡挂职交流和师资双向交流活动。要建立管理人员、师资互动交流方案。可通过校长联盟会议,根据各学校学科需求自主提出教师交流计划,报教育局审批后进行人员交流。要妥善解决联盟责任区内各校教师结构性矛盾,促进师资均衡分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今后每学期选派一部分教师和校长,进行为期不少于一周的城乡轮岗交流。城区学校要重点向农村学校交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同时优先考虑没有农村工作经历或农村工作经历少于5年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农村学校要让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城学艺、挂职锻炼。要建立骨干教师引领制度,充分整合联盟责任区内名师资源,建立名师团队工作室,以名师蹲点、互动指导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联盟责任区内名师带徒、带教研(备课)组、带课题的“三带”活动。同时,联盟责任区内学校可以“组团”到教育名校进行“影子培训”,以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整体提升联盟责任区内师资水平和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3.教育教学统筹安排。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充分体现联盟责任区优势,努力提高校际活动的效益。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每学期要组织一次以上的大型活动,营造校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联盟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要制订联盟责任区教科研总体计划,各成员校共同参与教科研活动,实现联动互通。要建立联盟责任区内学科研训组织(区教研大组),集聚联盟责任区内名师和各校教研组长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联盟责任区内学科联片教研制度和主题式活动计划,通过开展联盟责任区内的学术论坛、教学沙龙、教学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活动,交流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4.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内教师之间可以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心得、困惑进行坦诚的交流,在贡献自己经验、思考与智慧的同时,不断引发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用心经历的实践、思考与智慧的重组,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与发展。各联盟责任区可大力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与班级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的联谊活动,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利用节假日等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要大力开展城乡学生“生活体验”活动。通过“走进乡村、享受自然”和“走出乡村,体验城市”同吃同住同学活动,让城里孩子感受农村的纯朴,让乡下孩子增长见识。可组织学生到联盟责任区内到其它学校、家庭相互亲身体验学习、生活环境。联盟责任区内学校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献爱心”帮扶活动,动员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对贫困生开展图书、学习用品、衣物捐赠等资助活动,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让城乡学生共享社会温馨,共同进步。
5.质量管理同步提升。各发展联盟责任区要加强区内各学科的教育质量管理合作,积极开展联盟责任区内学校在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合作,做到“调研共同进行、问题共同分析、措施共同研讨、质量共同提高”。城区学校凡获得县级以上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称号的,要与一名农村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开展好“青蓝结对”活动。教研室将搭建平台开展“师徒同台献艺”、“名师赛课”、“青年教师教学展示”等教育教学展示、观摩活动。从今年起,“发展联盟责任区捆绑式”教学成绩考核将在各校考核中占一定的比例。
6.特色文化形成优势。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首先要加强各校显性文化的研讨。学校环境布置、师资活动是学校文化的直接体现,联盟责任区各学校要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积极向上的师生活动文化,以树立良好的学校外显形象,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的交流。联盟责任区各校要不定期加强对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与干部队伍建设、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文化内涵与特色建设、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文化内涵与特色建设、师生评价与激励等管理制度的专题交流与研讨,分析制度的造成环境,明晰制度的约束性、激励性和时效性,以此推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科学和完善;再次要注重精神文化的构建。精神文化是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联盟责任区内各校要不定期开展精神文化构建研讨。在构建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从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经验的积累中汲取丰厚的内蕴,培养独特个性的精神文化。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组建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是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县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意义,切实制订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互补、教育教学联动互助、师资配置交流互通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取得实效,不断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组建领导机构。县教育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县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育督导室主任肖占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教研室主任马秀萍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建立局领导班子成员包挂教育联盟责任区制度。每位局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联系一个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参与指导计划制定、重要活动开展、绩效评价与督查,每学期至少听取一次专题工作汇报,研究协调有关重大问题。
3.构建运行机制。联盟责任区工作头绪多、运行操作需要探索和总结,因此各项工作必须立足精细化管理、注重统筹协调,讲求实用性、有效性。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要根据教育局总体要求,2013年9月25日前由责任校校长牵头召开责任区校长会议,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与包挂局领导衔接报批实施方案,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运行。逐步建立、完善联盟责任区内的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分管校长和教导主任例会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质量监测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以及校本培训、校际交流、人员互动等各项制度,各项制度与实施方案形成书面文件,于2013年10月25日前由联盟责任区责任学校印发各联盟学校落实,并报教育局教研室备案。
一、工作性质
高中校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特殊的职位,它关系着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美好期待,担负着全县人民的殷切重托。我认为,高中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应该是教育方针的模范执行者,学校航船的坚定掌舵者,学生前途的正确引领者,各项工作的有力推动者。
二、工作职责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高中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好教育方针这一个中心,把握好老师和学生这两个重点,协调好学校外部、班子成员、全体师生这三个关系,抓好思想政治、教学业务、制度建设、后勤保障这四项重点工作。
三、自身优势
一是有从教经历。我教过5年初中、9年高中,有连续六年的高三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担任过5年的高中团委书记,摸索出的团建工作的“368工程”受到团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有管理经验。我有近6年的副局长和正科级职位的历练,平时注意学习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
三是有敬业精神。我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充盈的信念,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带着责任去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扎根高中教育事业。
四、工作思路
学校的发展高度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深度。我的工作思路是:“两出”“一创”“五原则”。即出名牌、出名师、创名校,贯彻“质量立校,和谐兴校,改革强校,特色办校,制度管校”的原则,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五、工作措施
(一)抓制度。“公生廉,廉生威。”建立健全业务、人事、财务等管理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抓团结。人心齐,泰山移。想方设法促进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形成“一切围绕教学转,一切为了高考干”的干事创业的氛围。
(三)抓学生。名校必须由名生做保障。要确保优秀的生源,招好高一新生、留住高三复习生。要加强德育建设,让学生学会做人。要加强学法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要实施“扶弱培强”工程,对“尖子生”实行小班教学、专人指导、跟踪培养,力促他们考入清华、北大等着名高校;对“落后生”要因材施教,为他们创办音乐、艺术、体育等特色班。
(四)抓老师。名校必须由名师支撑。要尊重教师,做教师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要加强师德和师风建设,培养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大力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培养一大批“学者型名师”,起到“点亮一颗星,照亮八方星斗”的效果。要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抓考核。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公正客观的评价全体教职员工。对考核结果要作为评先晋级、提拔使用的主要依据,以此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六)抓信息。要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要与全国着名重点高中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加强领导和教师的双向挂职锻炼。要积极参加各种高招会议,及时、准确、全面的收集、整理最新的高考信息。
一、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重效率的校长队伍,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全县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人事股在2009年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上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在总结2009年、2009年中小学校长公开竞选以及*中学公推公选等办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竞聘和公推公选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套适应我县中小学校长聘任的机制。今年,在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班子上,要把那些思想进步、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善于管理,有改革创新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并逐步解聘不合格校长,进一步优化校长队伍。
2、继续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坚持校长培训制度,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要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省市校长培训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高中校长,幼儿园园长赴省培训学校、初中校长赴市培训学校参加培训;结合教师进修学校,继续做好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布置、组织好小学校长、教务处主任赴沁阳永威学校轮训。办好新任小学校长的资格培训。积极联系外地办学先进单位,组织我县部分小学校长赴这些先进学校挂职锻炼。要逐步建立校长述学制度,每位校长在进行工作总结述职时,要述学,要有专门的述学材料和学习笔记。
3、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校长说校”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今年的
“校长说校”仍然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办法,对在“校长说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同时,开展“副职说配合”活动,今后校长的人选主要在表现好的副职中产生;启动“校长说课”活动。
4、加强校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化,本着客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认真的考核评估,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重实绩,认真严格,不搞形式。通过考核,促进校长素质的尽快提高。实行考核评估内容具体化。要采取领导考核和民主测评相结合,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听汇报与查资料看实绩相结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校长进行认真的考核评估。实行分类考核,区别对待。全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极不平衡。因此,对校长要实行分类考核,可分为:城区、农村及农村偏远三类,实事求是,以类定级,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广大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全县的办学水平。实行考核评估结果公开化。考核评估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综合分析,写出书面专题报告,印发全县,进行通报,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校长评优、晋级、晋职、聘任、辞退、解聘的重要依据。对于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其中有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声誉的校长,推荐上级表彰。同时广泛宣传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和办学经验。对考核不称职的校长给予通报、戒勉,限期整改或免职;对因工作失职,或,给国家、学校和群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校长,视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完善教师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制度。充分发挥城镇优质教师资源优势,采取有效办法支援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城区中小学校以及广大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支援农村教育,形成支教工作的长效机制。顶岗教师原则上根据派出支教教师的数量等额安排。今年,将安排城镇学校教师50余人到偏远农村小学支教。
2、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逐步完善学校合理的层次结构。在乡镇各个小学中,实施
“走教”办法,即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师,在本校工作量不足时,可兼任几个小学的课程。加大对英语、音乐、美术等短缺教师的招聘数量。建立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工作制度,优化农村教师年龄、学历结构,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在高中实施全员聘任,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制度,逐步优化高中教师队伍。
____年____区普通干部轮岗交流50人次,占在编公务员(科员)的12.7%;科级干部调整交流198人次,占科级干部的50%。____年普通干部轮岗交流33人次,占在编公务员(科员)的9.3%;科级干部调整交流138人次,占科级干部的32%。2012年普通干部轮岗交流21人次,占在编公务员(科员)的5.0%;科级干部调整交流199人次,占科级干部的47%。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部门和单位干部的交流轮岗,主要是针对科级干部进行,而普通干部交流很少。
(一)明确方向,统一思路。____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宁夏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施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明确干部轮岗交流的指导思想、交流范围、原则和形式。明确“三结合”指导思想。即着眼于干部培养锻炼,把推进干部交流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着眼于干部健康成长,把推进干部交流与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回避制结合起来;着眼于干部的科学使用,把干部交流与调整优化班子结构结合起来。明确轮岗交流范围。即干部交流轮岗范围在党政机关之间、事业单位之间、群团组织之间,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区直部门(单位)之间、乡镇之间、区直部门(单位)与乡镇之间交流。明确干部轮岗交流五项原则。即:公开透明原则、交流时限原则、锻炼助长原则、职能相近交流原则、考察反馈原则。明确干部轮岗交流六种形式。这六种基本类型是:任期交流、培养交流、调整交流、回避交流、转任交流和提拔交流。
(二)积极探索,健全机制。干部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探索干部交流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机制。第一,采取横向、纵向方式增进干部轮岗交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纵向交流,从区直部门(单位)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提拔交流到乡镇锻炼。对经历单一的干部进行横向交流,使一批年轻干部在各种岗位上锻炼成长,同时有重点的将有发展潜力干部交流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的地方经受锻炼和考验。同时我们把部门(单位)、乡镇干部交流轮岗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乡镇、部门(单位)工作需要,根据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坚持合理使用,优化组合的原则,按照人岗相适、专业接近的要求,科学调配、合理交流。第二,分类指导,形成干部轮岗交流常态化。一是选取部分业务相近的部门(单位),在系统内开展干部轮岗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以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开展。二是轮岗交流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相结合,优先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意识地交流到新的岗位任职锻炼,使他们丰富经验,锻炼成长;与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调整结合进行,通过交流,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组合,配好队伍;与回避工作相结合,落实回避的有关规定,减少和消除亲属聚集现象,简化一个部门(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三是认真做好交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在干部调出前,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责成本单位领导干部与被调整干部谈话,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干部正确认识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激发交流干部干好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跟踪管理,做好交流轮岗工作成果的运用。通过回访、谈话、跟踪培养、考察轮岗交流干部,及时全面了解轮岗交流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与生活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轮岗交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把轮岗交流工作同干部的培养、考察、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轮岗交流后表现优秀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对素质较高、有培养潜力的,列入后备人才库进行组织培养,促进其成长;对进入角色快,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实行表彰奖励。
(三)创新机制,务求实效。____区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公示等环节,积极创新机制,在干部交流轮岗工作中务求实效。一是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交流。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____年以来,面向____市先后公开选拔17名年轻科级领导干部。开展法检两院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先后有69名年轻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到领导岗位工作,其中,正科级2名,副科级67名。二是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结合部门实际,先后在教育和卫生系统开展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乡镇卫生院长公开选聘工作,共选聘中学
校长10名,小学校长32名,幼儿园园长4名,乡镇卫生院长13名。三是选拔移民村村支书。尝试在现有在职干部(科员)中为移民村公开选拔5名党支部书记。四是挂职交流锻炼。对年轻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基层干部,有意识地交流到新的部门(单位)重要岗位任职锻炼,使他们丰富经验,锻炼成长。近两年来,先后选派13名年轻领导干部到自治区有关部门和生态移民安置地挂职锻炼,选派79名后(预)备干部挂职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或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普通干部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拓宽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范围,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工作新机制。(四)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干部轮岗交流因行业或专业不同,加之各单位性质、交流干部的专业、文化程度各异以及人们对轮岗交流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轮岗交流工作中要以极稳妥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本单位内部轮岗工作由各单位负责拟定干部轮岗初步方案,经本单位党委会议研究后,由本单位负责落实。二是跨部门(单位)干部交流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负责拟定干部交流初步方案,并分别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后,区委组织部、人社局报编委会,集体研究干部轮岗交流方案。三是在干部调转任工作中,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调任和转任审批,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调任,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调任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并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没有超范围、超编制、超职数调转任人员。四是加强干部交流工作纪律,做出明确的规定。干部轮岗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强、非常严肃的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公道正派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事,坚持集体研究确定交流对象,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不准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五是严格执行干部交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纪律或者执行纪律不严格的,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虽然在干部队伍管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好处,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在表现在:一是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覆盖面低。从我区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普通干部(科员)在原单位一呆就是好多年,“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交流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轮岗交流到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容易接受,若把重要岗位干部交流到一些普通岗位,许多干部群众首先想到的是交流干部有问题,而不会认为这是工作、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给被交流干部造成很大的思想包袱。三是干部交流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缺乏干部交流激励制度,一些被交流干部到岗后,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本单位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四是交流干部的监督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对干部交流后到岗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解决办法不是很多,存在为交流而交流、重交流轻监督管理等现象。
干部轮岗交流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做到明确轮岗交流的原则、形式、范围、程序、纪律。
一是实现合理有序交流,扩大覆盖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单位)、本系统实际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计划,进一步扩大干部交流的覆盖面,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力求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同时要坚持用人所长、量才适用原则,做到被交流干部能够学有所用,用其所长,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和正面教育。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让轮岗的同志介绍体会等方式,缩短被交流干部的适应过程。同时注意激发交流干部自身的积极性,把交流工作同他们的培养锻炼和提拔任用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发展愿望联系在一起。对那些从“重点”部门(单位)、轮岗交流到“一般” 部门(单位)和岗位的干部,要注意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干部以锻炼提高为准则,不论部门(单位)、乡镇(街道),还是“重点”、“一般”岗位,都要勇于去试一试、干一干、闯一闯,让交流干部认识到,这是组织的信任和爱护,是组织在有意识地锻炼我,给我压担子、加任务,是在轮岗中让我增长才干,更好地锻炼成长,从而使这项工作有序、稳妥、正常地开展起来。
一、结对合作开展情况
2014年,我局认真落实省、市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积极推动全市教育系统结对合作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市教育局各直属学校与合肥市教育系统的结对合作率达100%,结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市教育局及县市区教育局活动开展情况
1、市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38次,参与人数1665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6次,参与人数458人次。
2、区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13次,参与人数328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3次,参与人数67人次。
3、区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12次,参与人数435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5次,参与人数112人次。
4、区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15次,参与人数667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3次,参与人数78人次。
5、县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12次,参与人数825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4次,参与人数95人次。
6、县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5次,参与人数696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2次,参与人数80人次。
7、县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3次,参与人数330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1次,参与人数50人次。
8、市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7次,参与人数380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1次,参与人数30人次。
9、县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7次,参与人数500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1次,参与人数60人次。
(二)全市结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
1、开展活动3200次,参与人数78000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活动950次,参与人数12000人次。
2、干部挂职120人次。其中,2014年干部挂职40人次。
3、教师互派2500人次。其中,2014年教师互派1200人次
4、教学管理培训560次,计8580人次。其中,2014年教学管理培训180次,计3200人次。
5、参观考察420次,计7300人次。其中,2014年参观考察130次,计2800人次。
6、网上师生交流158000人次。其中,2014年网上师生交流60000人次。
7、开展校长论坛320次,计12000人次。其中,2014年开展校长论坛112次,计5400人次。
8、夏令营、联考128次,计58800人次。其中,2014年夏令营、联考57次,计27000人次。
二、主要措施
1、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为进一步深化结对合肥教育工作,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工作举措,以实施“一十百千万”教育结对工程为抓手,积极运作,进一步开创教育结对工作新局面。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深层结对,效果明显,有力促进了《市与合肥市教育结对合作框架协议》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
2、建立体系,保障运行。根据《对接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我们与合肥市教育局建立了结对组织体系。两局成立了结对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沟通、监督、激励和服务运作机制。在整体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会议主题,研究结对合作重大事宜,协调推进结对合作;建立相应人员参加的协调制度,协调结对合作的进展;设置日常工作办公室,处理结对合作的日常工作;建立部门衔接制度,具体组织和落实有关结对合作项目。
3、创新机制,促进结对。一是建立完善推进制度,积极落实结对任务,科学规划,思路明确,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形式多样、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对活动。二是建立完善月报制度,各单位每月按时将结对合肥教育工作事项、小结等报市教育局办公室。三是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局对各单位该项工作进行专项考评,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没有进展或无实际效果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4、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今年年初,我局再次召开了加快推进与合肥教育系统结对合作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各地各校要深化结对工作,明确工作原则、制定详细的结对合作内容、商讨结对方式等。
5、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在实际结对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一十百千万”工程开展结对。在内容上突出五项结对,即目标规划、办学理念、质量提高、队伍建设、教育管理等五项结对。以合肥先进教育水平为标杆,以学校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为依据,制定好合作发展项目、合作的模式、实施的形式,通过联席会议、合作论坛、人员交流、网站共建、师资培训、学生实践、教育考察或观摩、师生结对等合作方式,促进教育发展、教育管理、教育督导与评估、财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德育工作、课堂教学、班级管理、高中考备考等全方位的结对。以实现我市学校的综合水平、校长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提高。
三、取得成效
1、在结对学校先进办学思想的积极影响下,我市结对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明确办学目标,加快规范化学校的创建进程。
2、结对学习,激活我市结对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结对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结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3、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邀请专家名师为我市师生上示范课,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市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有效提高我市教育教学水平。
5、在对方学校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结对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工作作风和学习风气有明显好转。
6、结对学习使我市的广大教师深知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学理念有待更新,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经验有待丰富,教学管理模式有待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有待加强;明白要当一名优秀教师,只有多学习、多探索、多积累,积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方可为之。
四、存在问题
通过结对工作的开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推进两市结对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需要强力推进。三年多来,可以说结对工作成效明显,问题也有:
一是时间短,成效不明显的问题。由于两地相距较远,学校结对人员面对面合作交流次数少,时间短,教育教学合作大多停留在观摩学习表层上。
二是覆盖面不广的问题。由于经费问题,互派互挂不能很好地落实,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学习的机会,仅靠几个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覆盖面和实效性都不大。
三是结对工作主题单一的问题。大多结对工作都是围绕学科教学问题开展活动,很少涉及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方面的问题。这对结对工作长久开展不利。
四是经验不足问题。结对合作涉及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多项内容,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借鉴,希望能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
五、深化结对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加强两市教育结对,推动双方教育合作,进一步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结对合作制度,不断拓展两市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增强合作实效。
第一,继续强化领导。加强领导互访和信息交流。除召开领导联席会议外,两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尽可能抽出一定的时间,互相走动,增进了解和友谊,在两市结对合作重大间题上形成共识和决策,以便更好地推动结对合作工作。各学校要制定推进方案,明确今后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管理质态,德育工作,教科研工作,教师施教能力提升以及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办学特色打造等方面要达到的具体指标和工作措施,确保结对工作的扎实开展,确保结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明显提升,管理能力有明显增强,办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第二,继续强化指导。做好对结对学校的指导工作,及时总结过去取得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形成特色的学校,要从中提炼具有创新性的成功做法,及时组织观摩学习,在观摩学习中借鉴经验,放大效应。
第三,继续强化考评。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完善配套考核机制,对照考评细则要求,认真落实年度考评。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到位,没有明显进展的学校和个人落实惩戒。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研究和落实从根本上解决涉及学校结对工作的突出问题,并将结对工作与学校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实现结对工作常态化。
第四、继续深化结对。
1、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上,继续通过校长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使我市学校干部在教育理念上、方法上、管理上得到提高和锻炼,以提升我市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2、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上,继续通过开展顶岗支教、一对一、送课到校以及建立联合教研组等形式,切实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在优化办学特色上,继续通过结对合作,加强我市学校的特色建设,使我市学校在校园文化、现代学校管理、教改教研、科技体艺、学科特色等方面逐步彰显办学特色。指导我市中职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形成每个中职学校建设一个以上特色专业。
一、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成人高校转制、民办大学和少量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转变而成,所以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难以使学校真正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在管理干部的观念、管理机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优化及教材创新等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适应过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真正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去构建。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包括学校领导,是从本科高校或传统的专科学校调来的,甚至是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的校长“升迁”的,他们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但是还存在着思维定式、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把握等问题。正因如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掌握高职教育特点的管理干部队伍。由于高职院校基础相对薄弱,至今仍然存在着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以及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缺少系统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的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足。加之目前管理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人员变化较快,一批高学历的年轻同志被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这些年轻干部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工作热情高、有较强的事业心,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缺少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还缺乏管理经验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培养来解决。高职院校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深入研究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内涵和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如:现代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社会性、终身性和全民性;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完美的就业”等等。为了了解和掌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和现实要求,管理干部必须不断学习,接受培养,与时俱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履职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
建设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完整的管理干部队伍用人及考核机制,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
1.培养、提高管理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履职能力当前,在高职教育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客观上要求每一位管理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觉学习和善于学习的习惯,及时更新办学理念,主动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善于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及总结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具有科学发展、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要培养管理干部改革创新、贯彻执行的意识和能力,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的束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抓住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根据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制定和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各种政策,并坚决贯彻落实;要培养管理干部服务师生、促进和谐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工作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关键有两条:一要准确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为他们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关爱和尊重教师群体,管理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为广大师生做好服务工作,要培养管理干部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要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要通过不断努力,培养管理干部的履行职务能力,使高职学院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2.根据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建立独特的管理干部考核办法高职院校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办出“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发展的基础,特色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所在。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开展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把握办学的理念、人才培养的定位、管理的模式是否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是否能够使学校可持续发展。所以,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特色”。按照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关注其共性的、普遍性的因素,同时也要关注其个性的、特殊性的因素,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不能照搬普通高校培养管理干部的做法,也不能挪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管理干部的做法。高职院校管理干部不同于一般大学的管理干部,也不同于企业的管理干部,他们应该具有高校管理的水平又有职业教育的思想。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应该研究制定“高职院校管理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使得高职院校管理干部明确发展目标、工作要求以及行为规范,促使他们注重洞察力的培养,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超前的意识、领先的思维和开拓创新精神构建独特的管理理念。
3.创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模式,保证培养教育取得实效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要围绕高职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干部的教育培养实效。第一,创新教育培养管理制度,在归口管理、培养计划、考试考核、质量评估、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培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第二,建立教育培养考核制度,要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将教育培养管理的成效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任期工作重要考核目标。并且建立健全机构制度,强化培养管理职能,从组织和人员上保证教育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健全教育培养实施、监督制度,建立培训管理部门的督导机制和效益评估体系。将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常抓不懈,使广大管理干部注重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