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普通生态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生态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生态学论文

第1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知识经济时展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灵魂是创新[1]。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的趋势日益转变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更多的体现在各自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上面,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社会中能否具有说话权的关键因素[2]。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但研究生的知识产权观念意识淡薄,这一问题不仅制约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阻碍了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发展产业,因此,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各级管理者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西南民族大学生态学专业于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迄今已连续招生15届,其中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占85%以上,多数研究生毕业后也是从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学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对增强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生态学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竞争力、影响力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2.1 培养模式僵化

近年来生态学专业及其研究方向逐渐成为一大热门,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也有所增加,这对生态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生态学科自身的持续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

生态学本身具有学科交叉性和较强的实践性以及不同专业生源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性,而现有单一的主修课程设置,容易促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不利于研究生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挖掘,同时也难以满足不同专业生源完善及扩充自身知识储备的需求,不利于研究生自身优势的发挥和学习潜能的推动。而研究生培养方式仍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使得现有时间管理比较死板,限制了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自由发展。

2.2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理论体系中包含专利法、专利申请、公开、审查、授权等许多概念,在如今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环境下,仍有不少研究生对上述概念不甚了解,也仍有不少学校对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宣传和培养方面不够重视。而生态学是一门理学学科,大多数研究生存在理工科学生固有的“非对即错”的思维限制,在学习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概念时也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近年来学术论文、专利造假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学术不端问题沸沸扬扬。部分研究生出现为完成学位论文、创新课题等硬性指标,在开展实验、分析数据、野外调查、撰写论文和专利等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如何让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真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生态学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3.1 个性化培养方式

生态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设置生态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对于不同基础、来自不同学科的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课程和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对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调整与改进。

在研究生管理和培养方面,西南民族大学生态学硕士点建立了分管副院长、研究生教学秘书/班主任、导师组、导师以及各硕士点联系人和年级负责人的多层次管理体系,对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进行了分程与融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要求,由各个管理层次分工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针对个别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具备创新创业基础的学生,尝试有别于普通全日制管理方式的弹性管理方式,以满足此类特殊人才的发展需求,这不仅为生态学科研究生弹性管理模式提供实践基础,同时也能够营造校园中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3.2 优化导师制度

深化导师组制度,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和科研方向时可以汲取不同导师的指导与建议,制定适合自身基础及与后续毕业课题紧密贴合的课程方案,有效的规避上述问题[3]。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导师组制度,导师组制度的特点在于以一名核心导师为主、其他导师辅助,从而优化导师资源、利于研究生复合式培养,但若不将各个导师自身的工作与各个导师之间的交叉工作进行合理地细化安排,必然会出现工作重复等浪费导师资源的问题,研究生培养的效果也会打折扣。具体细化方式可以采取结合研究生毕业论文进度表拟定各个导师工作任务或者核心导师、辅助导师和研究生开展定期工作交流短会等形式。

3.3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

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研究生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意识和思维以及探索精神,综合运用知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态学科自身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在生态学科相关学术论坛活动中的参与性,使研究生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并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或者导师进行研究讨论会,激发创新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创新实践研发基地作为平台,实现研究生教育的产学结合,这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意识。通过与红原县等地的企业合作,让研究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生态学科相关的科研课题,从而达到服务地方以及保护青藏高原环境的目的。另外,要不断提示研究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通过专利保护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少数名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洪文明.大学生知识创新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6

[2]崔长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3]杨丽雪,郑玉才,字向东,宁茂.创新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模

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4]谢慧明,曾庆梅,夏富生.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

养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

第2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论文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规划生态学;特色课程;生态学;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引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简称北航北海学院)于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5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以生态规划为指导进行跨专业人才培养,开设有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原理、规划生态学、建筑生态学等生态学基础课程。从2008年开始开设规划生态学和建筑生态学课程,是国内唯一开设这两门课程的院校。2012年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其中《规划生态学》是该立项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目前已有自编的《规划生态学》(于2009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该教材获广西区优秀教材立项和本校优秀教材项目立项,并且该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一、《规划生态学》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学背景,以能力为核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职业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广西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全国各地。《规划生态学》课程涉及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是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1]

(二)课程目标

《规划生态学》课程以实际工作中的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剖析规划项目中存在的生态不合理性,详尽系统的介绍怎样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编制符合生态学发展规律的项目规划。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规划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制定以生态为前提和导向的科学规划。

二、《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

《规划生态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在城市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引论、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三大部分,共16章,详见表1。

表1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表

教学内容构成 教学章节及内容 学时数

一、引论 第1章 绪论 2

第2章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3章 城市总规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4章 详细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5章 村庄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二、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第6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一 2

第7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二 2

第8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一 2

第9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二 2

第10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三 2

三、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第11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镇体系中的应用 2

第12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3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市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4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5章 生态规划与设计 2

第16章 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评价 2

该课程的难点在于生态学的哪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用以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怎样应用。课程结合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后续的传统村落调研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村落的调研,应用规划生态学的理论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编制传统村落修复性规划方案,以体现专业特色,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

该门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由1-2名主讲教师和1-2名辅讲教师组成,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方面较为合理。课程教师责任感强、专业知识精通、团队协作精神好,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专业梯队。在长期的教学中,由1名教授或者副教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校年度的教学安排及科研情况,选取1-2名中青年优秀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一起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需涉及城乡规划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采用传统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自导式(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3]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详见表2。

表2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及目的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绪论:《规划生态学》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规划生态学》教材编写过程及现实价值。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城市总规案例、详细规划案例和村庄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规划案例,分析其符合生态学和不符合生态学规律之处,并针对不符合生态学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传统式

+案例式

+启发式 让学生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意义;掌握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规划案例进行分析。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城乡规划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城乡规划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生态分析、生态规划与设计。 传统式

+研讨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城乡规划中常用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评价。 传统式

+启发式

+案例式

+自导式 让学生理解如何将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城乡规划中,学会编制生态规划,并能对规划方案进行生态合理性评价。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目前已有2009年12月出版的自编教材《规划生态学》,该教材是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推荐教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计划项目。虽然已经有自编教材,但是这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于2011年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的需要。[4,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新近案例充实教材中案例部分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新近案例的引入需征得主讲教师的同意,并讨论后选择典型案例,作为以后课程的教授内容,同时也作为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2.教学参考资料建设

北航北海学院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教师对参考书和期刊征订申请,征订教学需要的参考书和期刊。因此,课程主讲教师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和征订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期刊,以便于教师备课丰富教学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规划生态学》作为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通过相关专业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反馈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4.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为纯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实践部分,实践部分在今后相关课程设计和实训中开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规划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北航北海学院在校外一些传统村落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作为学生的活体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应用实例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训。

学校目前已建有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设计室、专业设计室、模型实验室、生态与园林实验室,配备有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规划生态学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场所。

(五)考核体制

考虑到《规划生态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摒弃以往只用期末考试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形式,兼顾公平、公正,重新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课程论文或设计两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规划生态学主要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课程论文或设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两方面的考查,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够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

三、《规划生态学》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一)课程建设成效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已有2006级到2010级5届城市规划专业的400多学生上过这一课程,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有:(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认可,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得广泛好评,目前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还有不少学生考上香港大学和国外一些知名院校的研究生。(3)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交流访问,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引进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4)提升了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力。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到全国各地工作的毕业生把课程的思想带到了工作中,另一方面,考研继续学习的学生也把课程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带到了学习科研中,这样就把这一特色课程的思想带到全国各地。此外,课程组的教师从事城乡规划项目编制或评审,在区域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课程改革

虽然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成效。(1)聘请城乡规划专家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或者开展讲座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2)开展校园生态规划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规划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作品,参加全国学生设计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3)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交流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为学生以后出国留学打下基础。(4)丰富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该课程目前在其他高校没有开设,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很少,因此,参考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以及网络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参考资料。(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建成校精品课程,也为以后广西区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鹏飞,卿贵华.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梁飞媛.教学方法的思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9):105-107

第4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校外生物活动资源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习惯,更加强调与大学、科研院所在前沿科研课题方面的衔接。校外生物活动资源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校内学习到的知识,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资源包中每个活动包含活动背景知识、实验材料、药品、用具、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分析讨论、实验报告、教学图片、引发思考等内容。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知识结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现状三个方面,确立资源包活动内容和编排理念。

初级班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出发点,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注重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然和社会。学生在每项主题活动中都能制作完成一件作品,内容涉及的专业学科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中的动物、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

初级班学习内容在知识点上比初中生物课少一些,主要学习感性的、直观的、浅显的生物学知识,动手操作方面多一些,要求掌握一些简单实验工具和仪器的使用,如量筒、滴管、托盘天平、体视显微镜、普通显微镜等,活动开展方式以生物小制作、小实验和参观为主。

中级班将趣味性与探究性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探究精神。内容涉及的专业学科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前沿生物技术中的分子生物学和发酵工程。

中级班学习内容在知识点上比初中生物课多一些,比高中生物课少一些,注重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体验一些知识点多、操作复杂的活动,活动开展方式以实验类、调查类、课题类为主,这个阶段学生的实验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探究性和研究意义。

提高班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宗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以探究性课题为主,鼓励学生自己确立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课题实施、论文撰写、论文预答辩等,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学生初步具有科学态度,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开展的课题可以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中选择,如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等。

第5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教学的网络平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和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1]。

网络课程的质量是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课程越来越多地用于教学,其质量也逐渐受到高校网络课程执教者的广泛关注。培养优良的教学环境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内容涉及广泛的自然科学,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校对生态学这门科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2]。

生态学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说教式授课为主,偏离实用性原则,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的教学新体系,它有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参与度和临场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3]。

网络课程教学因其具有信息储存量大、教学资源共享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缓解高校面临的教育资源及师资匮乏等方面的压力[4]。

生态学网络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其融入到生态学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之间获得更便捷、更充分的信息交流机会,极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协作性和交互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

1.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

笔者所建设的生态学网络课程是以淮阴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为框架编写的,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材选择。教材建设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国内生态学教材强调以教师为本,且不能及时跟上时代节奏,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对滞后。和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具有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在引入国外原版教材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梳理改进,使之适合国内学生学习。

据此,淮阴师范学院选择了由Aulay M等主编的《生态学》作为本门课的主要教材,并以由杨持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作为辅助教材,以补充旅游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重点内容,这样将实现生态学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不至于导致教学内容显得空洞乏味,从而避免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5]。

(2)课件制作。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材配套资源也很多,教师可以在参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作适合本校实际教学环境的课件。课件表达方式应以英文为主,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及重点、难点问题,要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逻辑对国外原版教材的章节次序重新进行调整来安排课件内容[6]。

为了降低语言难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教材,包括图片说明、动画制作等,使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情景化,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补充一些有关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保证每一节课的课件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播放相关英语视频,以促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习兴趣;使教师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视野[7]。

(3)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启发学生提高科研兴趣,并加强野外实习工作,从而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学策略也应倾向于向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法上应更注重采用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课前的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指出演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大量国内外案例分析,使得相关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和课堂内容相关的已,然后以PPT的形式来展示,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效果。生态学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是用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要求界面设计简约,模块清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很快熟悉操作过程,并能充分利用这样一个优质而高效的学习咨询平台开展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一种更优良的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2.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环境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索的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发挥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功能的基础[8]。生态学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组织方法,包括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资料、网上交互和外部链接等模块。

课程介绍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它使学生在上网选课之前对生态学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与安排等进行初步了解。在教师信息模块中,介绍任课教师的基本概况,包括主要开设课程、具体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经历及获奖情况等,便于学生了解教师,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资料模块中,上传课程教案、课程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笔记、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便于学生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巩固学习成果,获取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网上交互模块中包括课程问卷、教研探讨、答疑解惑、课程通知等。

课程问卷有利于获取学生对本门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研探讨有助于提升学生教研和科研兴趣,答疑解惑专区上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问题,请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在线进行解答,解决师生之间交流少的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学习难点和共性问题。课程通知用于在临时改变课程教学方式的时候提前通知大家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生态学涉及生物、环境、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交叉性特别强,所以,为了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及时了解生态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设置了外部链接模块。

外部链接模块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国内主要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环境学报》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环境学报》等。同时,在外部链接模块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国际著名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Plant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logical Research、Ecosystem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Functional Ecology等,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与生态学相关的国际信息,为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小结

总而言之,为了建设优质精品的生态学网络课程,应特别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培养[9]:①采用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老师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角度来进行授课。分析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筛选和安排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②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在课程讲授与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及设计的过程中,使实验实习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由从事科研的教师和科研合作方建立动态实习基地 [10];③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特点开展教学设计,努力开发出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更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和教学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一门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王 强,宋 霞.无机化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双语教学环境的培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刘云超.生态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3]汪坤菊,易西南,吴志虹.网络课程建设在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质量中的实践[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6).

[4]李海霞,杨 薇,宋吉善.从教育经济角度反思网络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5]张 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6]谈凤笑,冯远娇,曾任森,等.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7]庞 玮,王开勇,杨 乐,等.对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温玉清,尚 伟,刘长久.《理论电化学》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J].高教论坛,2014(7).

第6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一.独立学院的教育生态现状

1.教育生态学的概念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一门学科。1998年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指出研究型大学是要提供一种外部刺激因素能够最有效运作的环境。我国对教育生态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吴鼎福、任凯等学者的努力下,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2.独立学院的生态特点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办学实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其身份比较尴尬――“非公非私,亦公亦私”。其教育生态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第一,生态定位比较模糊。独立学院从名称上强调“独立”,恰恰表明了其身份的不独立,它对母体学校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这也是独立学院同一般民办高校进行竞争时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如果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分离,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出资独立办学,则同于一般民办高校,无需强调“独立”;如果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规定“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普通高等学校须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办学条件”,“参与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中,普通高等学校的代表不得少于五分之二”,则说明独立学院是公私联合办学,独立学院并未真正“独立”。正因为独立学院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其生态定位具有特殊性,其“独立”身份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第二,生态结构相对脆弱。正因为其“非公非私,亦公亦私”的尴尬身份,在处理问题时经常出现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场面,比如华中科大在2007年和2011年就发生了两次母体学校本科生集体抗议学校给独立学院学生发放相同的学位证书的“学位门”事件,而每一次突发事件之后,迫于内外压力,母体学校,甚至教育部都要出台新的措施对独立学院作出新的调整。因此,独立学院的生态结构并不稳定,处于一种相对脆弱的状态。

第三,生态群落流动频繁。高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毕业离校,一批新生填补进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群落流动性大,独立学院内的生态群落的流动性则更大,不仅学生流动大,而且因为其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大,教师的流动性大大高于其他高校。

二.独立学院教师评价有违教育生态规律的具体表现

1.忽视部分评价对象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阻碍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教师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测评、年度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内容,其中影响最深远,最受教师关注的是职称评定,学校管理最为严格的也是职称评定。独立学院的尴尬身份使其在教师招聘上长期处于劣势,兼职教师多,一些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成为了兼职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并没有成为体制中人,不能享受体制内的权益,而且很难有“转正”的机会,因此,他们完全排除在职称评定之外。另一个在职称评定中受损的群体是完全脱离母体学校编制的基层管理、教辅人员,这一部分人员在拥有正式编制的独立学院员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高校“去行政化”的指导思想下,许多独立学院开始限制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的职称评定,这些基层人员非既得利益者,无论在职务晋升还是职称评定上,基本上都没有多少上升的空间,可以说,一开始就能看到尽头。在系统中工作却不享受系统中的权益,或者在系统中虽然享受部分权益,但受到明显的压抑,都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绿色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系统的和谐发展,这些都违背了教育生态的共生共荣、协同进化的原理。

2.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加速了教育生态的功利倾向

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评价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各种类型的评价都强调打分排序,比如在职称评定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工作量进行量化打分,然后依据得分的多少确定晋级的名额;在年终绩效考核上,也是将发表的论文和所上课时数进行赋分加权;课堂教学测评上,也是直接打分。量化评价表面上看来可比性强,公正客观,实际上,把许多丰富的信息疏漏掉了,复杂问题简单化,方便了评价人员的操作,但由于评分标准、评分细则上存在重大争议,表面的公正客观掩盖了具体的质性差别,造成了事实的不公。便于操作的量化评价往往为投机取巧留出了空间,加剧了评价客体的功利倾向。而投机取巧、功利主义与生态平衡、和谐协调等教育生态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它只会打破教育生态平衡,破坏教育生态环境。

3.无奖惩配套措施的评价结果,很难促进教育生态的有序发展

教育生态学不只是强调和谐、协调,还有严格的生态秩序。独立学院无奖惩配套措施的评价结果,致使教育生态秩序对系统内的成员失去约束功能。独立学院的教师构成成分复杂,既有独立学院本校的专职教师,也有来自母体学校的专任教师,还有未正式就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所组成的兼职教师,以及已经退休的返聘教师和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教师的变动性大,不便于学校的严格管理,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不参加学校的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教师评价项目,即使参与课堂教学测评,也只有学生评价的主观打分和简短评语,而且这个简单的评价也很少向教师积极反馈,评价人员很少与教师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简单,评价结果既未作为奖惩的参考内容,也未作为教师教育的参考内容。也就是说,因为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部分生活、工作其中的“生态群落”没有享受应有的权益,也不受系统的“生态规则”所制约。实际上,对于兼职老师、基层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不起作用,这种不与奖惩措施挂钩,不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的评价结果,很难产生促进独立学院教育生态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失去了评价的实际意义。

三.遵循教育生态原理,健全独立学院教师评价制度

1.遵循“生态平衡”法则,丰富独立学院教师评价主体

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全球性的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如此,教育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世界教育危机”就是教育生态不平衡的突出表现。独立学院教师评价的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没有照顾到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没有加强评价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与交流,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因此独立学院在实施教师评价过程中,应该丰富评价主体,让各相关利益者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职称评定和年终绩效评价时,话语权不能局限在领导或评

委,至少在基层评定阶段要参考普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被评对象也应有发言权;在课堂教学测评上,不能停留在学生这一单一评价主体上,即使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领导、同事、专家不能广泛深入课堂,也应该有针对性、代表性地了解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教学测评。只有各利益相关者才有机会表达意见、得到尊重,才能发挥其积极性,才会使独立学院的教育生态系统更加协调和紧密。

2.注重“整体效应”,完善独立学院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在生态系统里,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常常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态链。而教育系统中的生态链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摄取的关系,更多的是知识流的富集关系;不仅有横向的,更有纵向的,还有纵横交错的。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时期,生态结构尚且脆弱,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这些都不合乎教育生态学的“整体效应”。为了加强教师评价的整体效应,在评价层级上,有必要增强课堂教学测评、年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的内在联系;在评价内容上,应该对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细化,并用大家基本认同的公式进行换算。只有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整体考虑,才能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独立学院教师评价的整体效应。

第7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所谓实习(practice),即在实践中学习,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生态学野外实习(fieldpractice)指以植物、动物及生存的各种环境为研究对象,把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地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态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动植物种类的认识,还能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学、动物学与他们的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学野外实习既是生态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具有独立的教学规律[5][6]。虽然野外实习教学是以验证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但野外实习教学绝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应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学师资,因此结合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大致将地方性师范院校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目的总结为6点:(1)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2)认识生物在自然界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的分布层次。(3)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4)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5)掌握生态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身临其境,走进野外,感受自然,体验生态,提升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生态理念、实现环保意识的薪火相传奠定基础。

二、师范院校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现状

据笔者的初步调查与统计,绝大部分地方性师范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态学课程仅有课堂理论教学,少数院校设置了生态学实验,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环节,如漳州师范学院在南靖乐土热带雨林实习3天,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南阳师范学院先后建立了鸡公山、桐柏淮源、内乡宝天曼及西峡老界岭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内容涉及生物区系、生态调查、环境识别及野外生存等;绵阳师范学院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时间为7天,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生物多样性观察与种群调查等。笔者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及文献资料对国内14所国家或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和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除了完整的理论与实验教学部分,14所大学的生态学课程均设置了野外实习,而且建有相对固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基地具有区域内典型的生态系统,其实习内容的设计各具特色,对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方案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生态学野外实习设计的总体思路

生态学野外实习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生态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在生态学野外实习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1)观察分析能力。观察并分析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一般实验技能。通过对生态因子的测定,掌握仪器的使用技术,学会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生境条件、群落结构、演替、分类的综合实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学会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从事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技能[4][7](P1-10)[8](P1-6)。生态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为:有机体与环境(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等[9](P1-5)。基于上述,生态学野外实习以实习基地为载体,实习内容划分为“基础板块”和“研究板块”[4]。基础板块包括“生态因子测定”和“生物群落调查”,包括实习基地生境各种生态因子的测定,草本群落或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及植被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板块则完成统一指定或自行设计的实习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以“课题”为研究内容,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项目,可以先拟定课题再调查或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再进行研究,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为成果。野外实习结束后,举行“生态学野外实习汇报会”,对各小组的实习成果进行集中汇报和集体评议,并将相关资料归档保存,作为生态学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

四、野外实习基地(场所)的选择

根据统计,国内重点大学一般都拥有固定的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基地建设与实习模式比较成熟[10]。合适的野外实习基地是野外实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生态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可持续性,并便于积累相关实习资料,根据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客观条件,结合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目的,要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典型生态系统和优势生物资源就近选择合适的地域作为实习基地(实习场所)。在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地形地貌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保存良好的生态系统景观,也要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有3种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可以作为实习基地(场所)的候选:(1)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3)人为扰动或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韩山师范学院地处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隶属于粤东地区,粤东地区包括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及汕尾等5市,隶属华南地区,位于韩江中下游,介于北纬22°37′-24°91′,东经114°54′-117°10′之间,总面积32263km2,地处低纬度,多山地丘陵,兼有滨海平原和盆地,濒临南海,属海洋性东南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日照时数1600-2100h,年降水量在1400-2400mm,土壤类型包括黄壤、红壤、赤红壤、滨海砂土、潮砂泥土和滨海盐渍沼泽土等,土质肥沃,适宜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11]。通过实地勘察和综合分析,我们初步确定如下的地点作为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场所)。

(一)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实习基地(场地)的选择为保护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自然遗迹等,一些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已经规划为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森林公园(forestpark)及湿地公园(wetlandpark)等模式进行管理,它们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根据笔者统计,在粤东地区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包括南澳海岛、神光山、雁鸣湖、大北山、镇山及南台山等),省级森林公园12个(包括双髻山、丰溪、长潭、黄岐山、天鹅山、大南山、韩山、蒲丽顶、岚溪、红山及紫莲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海丰公平大湖、大埔丰溪、潮安凤凰山、梅县阴那山、南澳候鸟、五华七目嶂、兴宁铁山渡田河、陆河南万红椎林及蕉岭长潭等),此外还有多处市级、县级森林公园。上述保护区的地质复杂,物种丰富,植被区系多样,而且承担着在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展示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责任。根据各保护区的生物资源、环境条件及距离的远近,我们选择潮安凤凰山自然保护区、铜鼓嶂森林公园、紫莲山森林公园及红山森林公园作为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9.3℃,年平均降雨量2119.7mm,素有“潮汕屋脊”之称的主峰风鸟髻海拔1497.3m,土壤属红壤、黄壤和水稻土三大类,森林覆盖率达到84.9%,区内有陆栖脊椎动物225种,维管植物128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2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34种,是潮汕地区首屈一指的动植物“物种宝库”,素有“粤东生态屏障”和“潮汕植物大观园”美誉。区内有两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地生态系统(天池周围),且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明显,随海拔升高依次分布:季风常绿阔叶林(小于600m)—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600-1000m)—常绿针阔混交林(1000-1200m)—山顶常绿阔叶矮林、灌丛及草地(大于1200m)。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凤凰单丛茶茶园(2010年批准)[12]。铜鼓嶂自然保护区位于梅州市丰顺县北部,其最高峰海拔1559.5m,属于粤东第一高峰,地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地带,保存有大面积类似原始次生的常绿阔叶林,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13]。此类基地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重点关注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特征及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如海拔、光照、温度、土壤性质及地形等)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实地考察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此外,潮州市郊区的紫莲山省级森林公园成立于2009年,地质属典型花岗岩丘陵地貌,主要森林资源为马尾松和阔叶乔木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是由当地的常绿阔叶林被破坏之后恢复形成的次生林类型,还有部分人工桉树林、茶园、杨梅林和潮州柑林等。在该基地的实习内容主要为恢复生态学,关注粤东地区原生态遭受人为破坏之后恢复的可能性及保护措施等。于1993年建立的红山森林公园亦在备选之列。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实习基地(场地)的选择根据生态学原理,人是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能造福人类。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在设计过程中都运用了生态学原理,都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旅游(ecotourism)=感受和享受自然+认识与研究自然+保护和发展自然,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是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追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14]。因此,我们确定生态旅游景区与生态农业模式为实习基地(场所)。根据统计,仅潮州市就有生态旅游景区24处,生态农业模式在粤东地区应用比较普遍。我们选择“国家AAAA级”生态旅游点绿岛山庄作为实习基地,绿岛山庄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湖泊及湿地等),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拓发展乡村旅游集地质科普、文物民俗、生态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同时注重推行节能减排,清洁低碳,采用太阳能、沼气提供照明、热能、电力,环保效应突显。另外,绿岛还是一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其“绿岛模式”中,种养、加工、旅游等多种农业生产链以及天敌昆虫防治病虫、供水供肥管道、排污明沟、化粪沼气处理装置等多种环保技术和设施已被整合到一个复合循环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去,农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高,较之传统的农业企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相当明显,具有“二低二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特点[15]。因此,该基地的生态学实习既可关注生态保护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又能体验生态农业模式的具体应用,可谓一举两得。位于汕头金平区的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是以围垦湿地水网生态系统为背景,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的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包括水产、禽畜、种植等三大主导产业和功能区,形成了“科研—养殖—饲料—流通—加工—包装—出口”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其中5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农业部认定。此外,潮安县是首批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潮安县的“猪—沼—茶(果)”生态农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学生通过对此类生态农业模式的实地考查,了解生态农业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全过程,分析“猪—沼—茶(果)”等模式的生态与经济效应[16]。

(三)人为扰动或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实习基地(场地)的选择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地、水体、大气及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及生物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受损的生态系统随处可见。因此,在这一类型的实习场所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我们拟选择四种类型的野外实习场所:(1)水体污染。随机选择周边地区的池塘、湖泊、河流及韩江等水体,现场调查并取水样带回实验室测定电导率、pH值、溶氧、透明度、BOD、COD、氨氮、亚硝酸、Cu2+、Cr6+及Zn2+等理化指标,以饮用水为对照,评价水体污染情况。(2)植被破坏。陶瓷产业是潮汕地区的主导产业,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瓷泥的大量采挖,已经导致周边山体的严重受损、水土流失及植被破坏,我们选择比较典型的瓷泥矿山,实地调查,初步评估瓷泥开采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3)农村垃圾。农村的垃圾产量日益提高,由于缺乏统一的处理方式,绝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厨余、医疗、废旧电池、报废灯管、农药包装等垃圾被随意抛弃,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潜在威胁,农村垃圾危害问题已经凸显。选取邻近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对其垃圾种类、处理方式及具体的危害程度进行调查与评估,分析广大农村的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解决的迫切性。(4)植物入侵。潮汕地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入侵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已对自然生态系统与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或破坏。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的神奇果园、慧如公园及美人城等地为实习场所,调查入侵植物的种类与危害情况,分析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种间竞争,结合文献检索进一步了解外来生物成功入侵的可能机制。

五、小结

第8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牙克石眼镜湖湿地公园;生态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

1.1定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湿地公园并非普通的自然保留地的概念,其发展形势更多是立足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生态服务片区。[1]

1.2类型

我国的湿地公园主要有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类型。(表1)

2湿地公园的生态学意义

2.1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是遗传的基因库以及生物演替的温床。许多的自然湿地为多种珍稀的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适宜的生存场所,特别是为水禽提供了其生存、栖息以及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必要的场所。[2]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野生生物良好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而不受人类行为的干扰。

2.2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与气候

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特性,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可以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环境中,微生物的活动相对较弱,土壤对于二氧化碳的吸引和释放活动进行的十分缓慢,因而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固碳的作用。[3]尤其是临近城市的湿地公园,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减缓热岛效应等功能。

2.3滞留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由于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都具有吸收以及转化有害物质的功能,因此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这些湿地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的合成与分解等可以把人类排入自然界的有毒有害的物质转化成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致癌的重金属以及化工原料等,经湿地吸收和转化后,湿地的水体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方面功能强大,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4]

2.4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湿地地区大多是地势较低洼并且与河流相连接的地带,所以是天然的良好的调节洪水的场所。在湿地被淤积后,这些功能会有所缺失。据科学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与湿地的破坏有密切关系。近几年的洪水流量远远低于几十年前的洪水流量,但是却出现了比以往更高的水位以及更大的威胁。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导致湿地的蓄洪功能急剧退化等。[5]除此以外,森林资源大量被破坏、城市区域封闭地面过多导致的蓄水功能大大退化、单一的水泥的护岸等等错误的水利工程使城市河道下渗功能改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以眼镜湖湿地公园为例

3.1项目背景概述

3.1.1区位分析

眼镜湖湿地位于牙克石市市区西部,位于兴安街的南北两侧,城市西入口位置。北区湿地面积较小,面积约为76公顷;南区湿地面积较大,约为183公顷。

3.1.2周边现状分析

眼镜湖湿地两部分湿地中间地区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研究院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西部为居住区,以低层建筑为主,南部湿地东北角为牙克石市交通警察大队,南部为棚户区。湿地现状中土壤基质为泥炭土,现状植物群落以湿生灌木及草本为主,地形平缓,现状地形最高处与最低处高差在3米以内,湿地范围内有少量动水,水源地为现状地形中南部水体。

3.2对眼镜湖湿地公园的定位

眼镜湖南区湿地位于城市西入口的关键位置,既城市居住区相邻,又紧邻城市主路之一的兴安街,规划面积约为183公顷,结合城市的现状、市民的需求、位置的远近与城市的发展,得出结论需重点打造眼镜湖南区湿地,将此处湿地打造成既可代表城市形象,又可为城市市民休闲度假提供良好去处的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鉴于其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建议更名为:牙克石城市湿地公园。

综合牙克石城市湿地的整体分析,针对此处湿地的定位为: 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湿地展示于一身的城市湿地公园。

3.3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3.1系统保护的原则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6]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7]

3.3.2合理利用的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3协调建设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3.4总体规划(图1)

3.4.1交通体系

湿地公园内交通道路分三级,一级路为6米宽,沥青路面。二级路2米宽,以沥青和石料铺装为主。三级路为木栈道,主要为科普观光之用,宽度1.2米-5米。

一级路长度5428米,贯穿全园范围,可以满足通车的要求。二级路长度为4130米,主要满足游览及简单的交通需要。三级路总长度1400米,满足游客的游赏需要,同时以架空的形式达到对环境的最低影响。

3.4.2建筑场地

湿地公园范围内的建筑主要为服务建筑。包括餐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科普馆、湿地展廊及管理用房等建筑。其中餐饮中心规划面积为20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为9000平方米,科普馆为四层建筑,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场地主要分布在场地的四周,集中分布在各入口处,场地面积可达23000平方米。场地铺装以花岗岩为主,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场地尽量建设在基址土壤条件较好的场地上。

3.4.3水体规划

湿地公园内水体面积为11.3公顷,对水体的改造和建设在现状地形的基础上展开。

场地内的现状地形为四边高中心低,现状高程在653-655间,高差较小,水体塑造所造成的挖方在场地的西部用来进行山体的堆建。水体的设计主要保留了场地内的沼泽湿地,维持了湿地的固有特色。同时建造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以满足动植物的生存和为游客提供多元的科普教育素材。

3.5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共分六个大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娱乐活动区、水源涵养区、湿地保育区及林地保育区。

其中入口服务区包括餐饮中心、科普馆、及游客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区包含科普展廊、观鸟塔、DIY花房及微型农田。娱乐活动区包括垂钓区、亲水平台、露营地及活动广场。水源涵养区以保护为主,增重湿地植物,起到水源涵养保护的作用。湿地保育区内地貌以湿地为主,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简单地穿插道路及栈道。林地保育区范围大部分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起到对湿地的防风保护作用。

3.6种植设计

按照湿地类型的不同,展示侧重的不同,在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时也有不同的侧重。主要对内蒙古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化草甸以及藓类沼泽这四种类型的湿地进行展示。

内蒙古森林沼泽:以木本植物为主,常见有落叶松、冷杉、、水松、水杉、赤柏等。森林郁闭度在0.2以上。

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常见有桦、柳、绣线菊、箭竹、岗松、杜香、杜鹃等。植物覆盖度不小于30%。

沼泽和草甸:包括河湖滩地。因季节性和临时性积水而引起的沼泽化湿地。

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覆盖度可达到100%。有的形成藓丘,伴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4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共存模式,使环境处于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之中。

此次规划将眼镜湖公园打造成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湿地展示于一身的城市湿地公园。以简单的道路体系引导游人,在湿地公园内部进行“合理且友好”地游赏。在满足游人休闲娱乐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科普展示,同时也扩大了对牙克石市自身的宣传。因此眼镜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提升牙克石市的整体形象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J].建设科技,009(3):57 -59.

[2]张颖,刘芳.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保护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40 - 144.

[3] 赵学敏, 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 [M]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4]刘朝望.石田生态保护规划理念的实践——以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为例[期刊论文]-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10(6)

[5]秦佩.田国行浅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为例[期刊论文]-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5)

第9篇:普通生态学论文范文

这些歌曲总能让我们回忆起许多年前的夏夜,大片大片的萤火虫围绕在孩子们身边。然而,在现今80后、90后的儿时记忆中却极少有萤火虫的身影,有人甚至从未见过萤火虫。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萤火虫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环境指标生物,对于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萤火虫越来越少,甚至濒临消逝。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付新华是中国第一个研究萤火虫的博士。2000年,付新华正在读研究生,一次偶然机会,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闪亮的光点,好奇之下,他把这只小虫带回来了实验室,从此,源于内心的爱,他开始了十多年的寻萤之路。小小萤火虫对我们人类到底有多重要?除了诗词、歌曲中有关萤火虫的浪漫表述,对于萤火虫我们还了解多少?付新华又在做着怎样的萤火虫研究呢?

“照亮萤火虫”

《大学生》:知道您目前很忙,正在做实验。能介绍一下您一直都在做萤火虫的哪些方面研究吗?

付新华:我主要从事萤火虫的分类研究、行为学研究、化学生态学研究、分子学研究以及萤火虫的生态复育研究等。萤火虫分类工作主要是调查全国萤火虫的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状况,绘制中国萤火虫地图,建立中国萤火虫资源库;行为学主要研究萤火虫的闪光信号交流(付老师实验室具有亚洲唯一一套分析萤火虫闪光信号的软件)、萤火虫的选择行为等;而化学生态学主要是针对萤火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分子学主要是进行选择的分子鉴定等;生态复育主要是进行萤火虫的保护研究。今年3月份我们成立了内地首家萤火虫保护公益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进行萤火虫的生态复育。

《大学生》:我知道您一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会在田间地头做田野调查。能以今年为例,来向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一年内的工作安排吗?

付新华:我们的野外工作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至11月。以今年为例, 3月至5月份,我们在海南进行了萤火虫多样性科考调查,随后了海南省的萤火虫地图,同时3月我们还启动了“公民科学家”活动,征集全国志愿者加入到萤火虫多样性科考中来,加快全国萤火虫多样性科考调查的进程。5月份我们又转战湖北境内进行科考以及进行野外科学实验。7、8月我们对中国红树林的萤火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了中国红树林萤火虫多样性报告。6至8月,我们还同时对南京的萤火虫进行了野外调查,南京萤火虫地图正在绘制中。9至10月我们将进行萤火虫的多项实验,如野外行为实验、性信息素相关实验等。10至11月主要进行萤火虫复育基地建设。剩下时间主要是进行论文和科研项目撰写以及学习等。简言之,就是夏天田野调查,冬天蛰伏写论文,挺忙!

《大学生》:除了华中农业大学,目前,国内还有其他高校或者其他老师、组织在从事萤火虫方面科研工作吗?国内萤火虫研究现状如何?

付新华:目前我国内陆进行萤火虫研究的据我所知只有我一人,在台湾也有一些教师从事萤火虫科研。我国萤火虫研究从上世纪末才起步,而在国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萤火虫研究的相关文献,到了七八十年代,相关文献更是特别多。现今我国的萤火虫研究人才相当缺乏,这主要与做萤火虫研究难以见到实质上的经济效益有关。人们不太理解,也不是很支持萤火虫研究。

《大学生》:您每年招收硕士生的情况如何?这些硕士毕业后的去向都是什么?有下定决心跟你做一辈子研究,立志做“照亮萤火虫”的学生吗?

付新华:到目前,我一共带了6名硕士。其中两个毕业转了行,一个留下跟我一起从事萤火虫保护的相关工作,其余是在读硕士。现在,我每年只能招收一名硕士。至于毕业后学生是否还愿意留下继续进行萤火虫研究,这得要看他们自己的选择,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他们做的东西不会丢掉,一直在我这里沉淀、成长,就像接力长跑一样,一棒一棒传下去。我希望我能教给学生的除了萤火虫研究,还能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无用”的研究?

《大学生》:就您个人而言,我知道您对萤火虫特别感兴趣,所以才把这么多年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萤火虫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外界依旧有声音认为研究萤火虫是没有“钱途”的,这项研究真的是没有“钱途”吗?如果说真的是没有“钱途”的,那么这项研究的前途究竟是什么?

付新华:研究萤火虫到底有没有“钱途”呢?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自己判断一下。我们都知道萤火虫是一类会发光的甲虫,它的发光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萤火虫已经被开发为极具特色的萤火虫生态旅游,建立起了萤火虫生态保护区,年产值达2亿以上。同时,萤火虫的幼虫主要捕食蜗牛、蛞蝓(鼻涕虫),作为一类益虫,萤火虫可以作为农业防治中的生态防治手段进行应用,同时与生态有机农业相结合。萤火虫还是一种公认的环境指示生物,其生物多样性及数量多少能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萤火虫少了,预示环境破坏非常厉害。

萤火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有众多关于萤火虫的典故,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车胤囊萤”。如果萤火虫消失,那这也就意味着相关的文化传统失去了传承,也失去了意义。这些又怎能说研究萤火虫是没有“钱途”和前途的呢?另外萤火虫研究还是能够与一些相关的应用相联系的,例如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发现,现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让萤火虫重回城市

《大学生》:目前我国萤火虫的生存环境很糟糕,数量也在减少。能结合您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具体说明一下,这个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付新华:由于环境的急剧破坏,垃圾随意堆放、农药过度使用、萤火虫的栖息地被损坏,被侵占(建房、修路等),城市和郊区的光污染等使得萤火虫无法完成,难以繁殖。同时,极端天气也越来越频繁,极度的干旱和水涝,再加上人为过度捕捉(今年的青岛中山公园放飞了两万只、湖南森林公园放飞了两万只、广东某公园也放飞了两万只,但这些人为放飞的萤火虫最后大部分都死了。加上在淘宝上零星出售的等,今年就已经人为折损了不下七八万只),导致萤火虫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消失。现在中国城市已经见不到萤火虫了,在城市郊区也只是零星的分布,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偏远的农村才能找到较多的萤火虫。因此,保护萤火虫迫在眉睫。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