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范文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原则;方法。

1情境创设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的情境。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才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情境。

1.1适度性原则。

并非教学情境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12个教学情境,一会儿参加动物运动会,一会儿参加数学竞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忙得很,老师更是忙,在忙乱中一节匆匆结束了。在这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的情境的才是适度的呢?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己主动建构新知即可。同时这一原则还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难易程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让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或绕大圈,让学生摸着头脑,应该使问题创设通俗易懂。

1.2具有时代气息原则。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情境创设的方法

2.1故事式情境。

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2游戏式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2.3实验操作式情境。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定会令学生的手脑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一课,当学生用天平衡量出各种较轻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创设了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重量(重210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左盘,天平仍不平衡时,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砝码不够,我们应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图钉充当砝码,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桃子充当砝码,有的小组用二分币在,有的用橡皮、黄豆……通过计算,各组同学很快测出了这袋牛奶的重量。

2.4创设幽默式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知识讲话,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刚出世不久,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方、升、毫升”,后来它们到懂事之时,它们又根据自己的年纪的排行,分别自称是“老大、老二、老三”。学生听后,看后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可行有效的情境,使儿童的思维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断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让学生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科学发现的方法,也使他们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开发,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刘杏花.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小学数学教育2003.4

第2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语感,忽视了运用。在“语用”的视角下,尝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换一换”、“改一改”、“仿一仿”、“品一品”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形成写作风格的,从而使学生能学习表达,尝试运用,提升其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用能力;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风格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反复强调的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吴忠豪教授曾指出: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r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传统的阅读教学虽然也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运用方法,但最终目的却落脚于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在“语用”视角下,我们的阅读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形成写作风格的,所以更侧重于学习表达,练习写作,学会运用,以提高语文素养。

在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针对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做以下一些策略的改变。

一、“换一换”,突出字词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表达方法,我们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次字词,引导学生换一换你认为合理的字词,从而感悟这些字词的特定形象和情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美妙所在。

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①朗读诗歌,读通读顺;②借助工具或注释,理解诗歌意思;③展开想象,品读诗歌画面;④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到词中找寻原因,从而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阅读教学也就到此为止了。

然而,在“语用”视角下,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可以再进一步,探究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笔者就尝试先图片直观展示“箬笠”、“蓑衣”,再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它们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说“灰色”、“棕色”等等。接着尝试着换一换,这首诗是不是更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诗人这样写和我们换了的字词存在什么区别?从而学生体会到,作者有意把“灰箬笠”、“棕蓑衣”写成了“青箬笠”、“绿蓑衣”,是为了表达春天的生机勃勃,把诗人身上的斗笠和蓑衣都染成了青绿色的了。最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这次字词的形象读出来,从而明确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改一改”,体会句子表达

句子教学是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环,课文中的一些语句,是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彰显着表达的艺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关注那些修辞手法特别明显的句子,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语句之外,还应进一步体会那些看似普通,实则写法巧妙的句子所包含的独特情感。

如《猴王出世》一文教学中,当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一段时,我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尝试改写成白话文,再让他们尝试对比着读一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原文在表达上,更注重节奏感,从而更能让读者看到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皮可爱的小猴子形象。

在萧红《祖父的园子》一文的学习中,通常教学目标设定为: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快乐自由的园子?在“语用”的视角下,改为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在句子表达上比较特别的地方,加以分析、品读,从而明确萧红将独特的句式反复地运用,达到表现童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独特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情感体验,更有语言运用的提升。

三、“仿一仿”,习得段篇秘妙

对于高段的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关注了课文中的字、词、句,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妙,更在于段落和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如何布局才是他们表达时面临的巨大困难所在,而这一能力的提升,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背景下,一些语文界的专家、学者最近提出了“阅读指向写作”的理念,比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先生,他认为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阅读的结果转化为写作表达,写作又进一步促进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抓住了“指向写作”这一缰绳,也就抓住了语文课程教学这一牛鼻子。

笔者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将故事发展的几个阶段,通过取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从而明确本文谋篇布局的秘妙:随着正太郎的活动,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也悄然发生改变:敌对熟悉信任。于是我借机让学生也尝试仿写自己养宠物的故事,很多学生打开了思路,写出了自己如何精心照顾小狗、小仓鼠等动物,而它们又是怎样一步步从敌对陌生到逐渐熟悉,最后亲密无间的――小仓鼠会在我的指挥下,顺着“我”的裤腿爬上来;小狗和我一起在草地上打滚做游戏等。他们的语言表达都十分生动有趣!

像这样具有鲜明表达特色的文章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实践,带领他们尝试仿写,一定会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品一品”,领悟作者风格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将学生的学习指向生活、融入生活、创造生活,过一种语文生活,引领他们走上一条幸福的言语之途,是宏观角度下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上,我们通过品味句子,领悟作者语言风格,目的是学以致用。

我们阅读的一些经典课文,无不烙上作者独特的表达风格,如《桥》的铿锵有力,《桂花雨》的清新隽永,《白鹅》的幽默风趣,《梅花魂》的细腻温婉。阅读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特点,领悟表达风格,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照自己,发现自己,珍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在学生心中播值“语言文字运用”的种子,一种关注语言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所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风格。否则,只是一味地模仿成人作品,孩子难免世故老成,甚至无病,从而失去儿童应有的童真与稚美。有学生以《背包》为题,这样写道:

黄昏,宽阔的大街上,城市的孩子放学回家了。他背着满满一书包的书,他背着父母的期望回家了。一路上,汽车尾气直冲进他的鼻子,肮脏的垃圾桶对他说着悄悄话,流浪小猫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哦,城市的孩子,书包里背着一个无奈的童年。

很多时候,高段阅读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因课文而异,针对课文的不同质地和内含的教学价值,展开定位;也会因学生之别,针对不同的学习水平,有时偏重字词句,有时偏重于段落、篇章和风格。实施教学更要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而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课堂教学的舞台就有多大,“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就有多深。但不管怎样,阅读教学还是要抓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重点,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