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语文教学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性质

第1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高职语文职业教育文学修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必要的人文涵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人才。语文是职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职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很多职业学校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很低,这样导致教师对上语文课的热情不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水平低。

一、职业语文教育的现状

1.语文课程不受重视,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状态

职业学校学生相对其他同等教育层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低一些,并且职业学校重点抓专业课,像语文这样的基础课基本没有什么地位,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多留些时间给专业课程,大量删减了语文和其他基础科目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加难以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提并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基础课得不到重视呢?

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为企业培养技术性工人,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上岗。当然,从一方面来说,促进学生就业是好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做的后果弊大于利,既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单一,也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提升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2.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职校生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也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就是睡觉。老师也困惑: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更多的结合现在职业教育的课改精神,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就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职业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加提不起兴趣。学生对这种缺乏新意的上课方式显得厌倦、疲倦。再加上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纪律,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师生情绪。有时候上课一提问、一讨论,学生就借此起哄、聊天,整个课堂乱哄哄,反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很多职校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好多基本知识也是一问三不知,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所以,语文课堂上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着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着书本知识,整个课堂一般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说。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所以,这种全凭教师一个人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同鸡肋,弊端不小。

3.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相差甚远

职业学校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跟学校设置的各专业内容相去甚远,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满足于完成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内容,课堂内容僵化。还有的教师一丝不苟地紧扣教学参考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很少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些教学内容有没有适合职教生的专业特点,有没有脱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教学目标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体生活和发展需要。教师常常把掌握教材内容当做唯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记住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做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基本标准。学生也把完成教材规定的一些知识内容当成任务,而很少主动去吸收教材以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于是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探析

1.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结合专业特征,突出职业特色

语文课在突出职业特色、突出不同专业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的同时,也要突出展示语文课自身的完整知识能力体系。在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特点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绝不是依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理顺这样一种关系就能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保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又满足专业课教学以及专门人才培养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可以改变以往语文课作为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产生的“此消彼长”的情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交叉、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尝试让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融洽地在课堂中执教。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向专业课看齐,更不是像某些教师认为的语文课向专业课“让路”和“低头”,而是在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寻找良好的契合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课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要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的课程性质特点,也必须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的要求。要逐步理清语文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拿语文课和专业课进行高低比较,衡量各自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让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充分发挥,使得相互配合的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注重提升学生的信心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高中时学业成绩处于学习群体的中下游,长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真切关注,处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学习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提不起学习兴趣。另外,社会上存在对职教学生的偏见,认为职教学生不如普通高校学生,认为他们是考不上大学才来的,以后一定不如正牌大学生。因此,学生大多是带着“学习失败者”的心理阴影跨进职校大门的。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打上“低人一等”的标签,而要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令全社会为之骄傲的人。教师可以很容易用语文带给学生们成功的体验。写好一个字,写好一段话,有一个优美的句子,有一种独到的见解,都是提升学生信心的契机。语文课应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通过阅读,我们要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加入这种语言所属的国家或民族,接受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读书可以美身,体验我们的民族精神,同化并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让他们知道,即使自己现在成绩差一点,但是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也要努力学习,在以后的劳动中,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增加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增加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语文课本只是有限的书本知识,是一个范本,是师生探讨和学习的基本内容,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的学习应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背景下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经常让学生欣赏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言,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整理成本,甚至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学,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又爱上了语文,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是朋友,不是对手;学养是气度,不是架势。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创造。

三、做有专业特色的语文课教师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如果教师不了解培养对象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不能建立起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就会忽视语文的应用性。这就使语文课将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而丧失职业语文的特色性,丧失其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教学结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上出有专业特色的、有职业特色的语文课是我们的研究和努力方向。

1.语文教师要学习一门相关技能,争取成为“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实现者,乃至是学科教育的全部。如今的优秀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是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其业务能力囊括了本学科的知识能力及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要素,实现语文与各专业的深度结合。语文教学要名副其实地专业化,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对学生的求职、谋生能力负责。为此,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要对各专业、岗位语文能力的需求度把握准确,无论是教学的原则与目标、进度计划与时间安排、内容处理与策略选择,还是课后作业与考评细则等诸方面,都必须要切实做到语文教学专业化、职业化。

2.语文教师要深入专业,共同把握专业脉搏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语文专业的扎实功底外,还要尽可能了解所教专业,要不断搜集这个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虽然语文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这些方面的专家,但如果对所教的专业有了解,那么更可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相互融合,有时间和机会可以更多地去接触专业,经常一起参与专业的各项活动,感受专业课教学特点,深刻体会专业建设内涵,尽可能了解所教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在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从而更明确该专业的语文课上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哪些内容才够用。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下企业是专业教师的事情这个观点要改变。假如有机会我们语文老师也可以积极的和专业课教师一起下企业做市场调查,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利用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专业教师共同带队,带着任务与学生一起实践,熟悉各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并深层次的了解一些部门的策划、管理、运作。

3.语文教师要讲授“应用型”语文课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就业型”的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这应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这应是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的明确方向,也同样是职业教育语文课改革的明确方向。语文课要根据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加强岗位应用意识,才能实现语文课为岗位能力服务的目标。让语文课教师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结合专业需要开展语文课教学是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上我们也打破学科体系,上“应用型”的语文课。各专业的语文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开发专业性强的语文课教材。假如有一天能把语文课上到了实训室,上到了车间,上到了企业,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起来目标明确了,真正感觉到有用了,学习的兴趣和质量也就大大提高了。

四、结束语

语文包含着博大的中华文化的精华,能够孕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每个教师的知识和阅历能够给予学生的也许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这一滴滴的水终究会汇集成小溪,汇聚成江河。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也要尽量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找到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和.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2]李天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析[J].当代教育之窗,2010,(4).

[3]潘予霞.对高职语文培育学生社会能力的探讨[J].河南教育,2007,(2).

[4]张旭.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9,(2).

第2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兴趣 需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16-02

语文是中职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公共科目,也是一门必修科目,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无论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还是对未来的就业求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中职教育相对特殊,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中职教育的性质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区分于其他形式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是面向社会、针对于求职就业的职业型教育。中职教育最直接的目标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适应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也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是针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某一行业的专业化训练,主要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一门行业经验,直接为未来的求职就业做好准备。

基于中职教育以上特点能够看到,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实用性、目标性、职业性,中职学生也是本着掌握一门技术、一门技能的学习目标来中职学校学习,多数学生将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专业上,从而使得中职语文教育面临着挑战。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分析

中职学校的生源较为特殊,多数来自于中考失利、分数较低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与正常升入高中学校的学生相比,无论在思维模式、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天赋方面都有所差别。

(一)学习兴趣锐减,动机不明。中职学生正因为在初中学习阶段缺少学习兴趣,或因为受到其他内外因素的干扰,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学习状态,才使得其成绩落后,落后的成绩再加上低兴趣的学习都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出现了厌学、反感课堂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与堕落的心理会一直带到中职学习课堂,学生这样的心理状态为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二)课堂不太配合,敷衍了事。中职学生正是因为缺少积极的学习动机,也正是因为学习兴趣不充分才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出现了不配合,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甚至存在敷衍了事、混混而过的学习状态,对于教师的提问、要求无心反应,课程沉闷不堪,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正是因为中职教育以及中职学生的这种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对中职语文教学做出反思,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中职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在于围绕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学习动机来展开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聚焦学生的目光,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配合学习。

三、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掌握学情,兴趣教学。兴趣教学的大前提是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日常需求,在此基础上来调整、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要有洞察家的本领,要善于观察,眼耳并用,深入分析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了解他们的课后日常生活规律,从而洞察他们的兴趣所在。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兴趣与内心需求,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访问等形式来获得所需信息。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编制一份关于语文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方面的问卷,通过问卷提问,为学生提供选项,第一节语文课要求学生提供选项、回答问卷,从而初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主观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来提供一种最佳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浏览学生提供的调查问卷,汇集学生的回答,来集中总结出最合适的语文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集体访谈等形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对于语文科目的看法等,只有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也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二)立足专业,实用教学。语文只是中职教育教学系统中一门公共课程,每名中职学生都有自身的专业,而且多数将目光聚焦于专业,只关系未来的职业就业,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认识相对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关注度,激发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语文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发挥语文科目对其所学专业的辅助作用,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科目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学校语文的必要性。

例如: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客户服务、酒店空间规划、菜单的编辑与设计等。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学生专业课程中与语文科目有直接联系的部分,针对此展开教学,如菜单的编辑与设计环节中,必然涉及到菜名与菜品的命名,语文课堂可以单设一节课,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精美的菜品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菜品的样式、菜品材料构成等来为该菜品命名,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

此时,教师发现学生都兴冲冲地投入了精力,将思维和注意力全部聚焦在菜品图片中,一边欣赏一边分析与构思,一些学生利用自身良好的语文功底,充分发挥大胆想象,为菜品提出了一个个精美的名称,让人吃惊、倍感意外。例如:萝卜粉丝汤,取名为:粉丝翡翠汤;白糖拌西瓜块,取名为:雪漫红山;排骨炖豆角,取名为:骨肉绿地。学生大胆的构思以及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令教师惊叹,也看到了中职学生与众不同的天赋。

通过这种课堂形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也为自身大胆的措辞与创造力所满意,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与自身所学专业联系起来,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必要性。

(三)了解需求,情感教学。所谓学生兴趣与需求之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势必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展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身技能,施展才华。教师要意识到中职学生地位缺失、内心低落的思想情绪,试着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通过他们的自行表演、演讲等来诠释学生内心,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找回资本。对此,就需要教师积极调整与改革教学模式,善于开创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激发学生表达自身的愿望和感情,教师就要想办法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个新闻性的感人故事,为学生播放这些故事视频,让学生通过故事受到感动,在学生情感迸发之际让学生自主表达感想,此时,就是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附上一些与之适合的背景音乐来进一步催发学生的情感宣泄,一些学生借助真实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的音乐甚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说起了自身的类似经历和感受,用有血有肉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让感受再一次升华,每一名学生都自主表达心声,感动着周围人,课堂上时而响起热烈的掌声,整个语文课堂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四)设置话题,实战教学。中职学生未来的第一课堂就是工作岗位,工作岗位中更多的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比拼,对此,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战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并掌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谈论、探讨的社会性热点话题,再围绕这些话题来设计课题、布置写作任务。

例如:国家实行的“延迟退休”政策,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一政策来表达自身的观点,鼓励学生自由、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该政策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国家需要改进的制度,作为劳动者自身如何趋利避害地迎战这一政策。

又例如:当前一些学生惨遭电信诈骗的侵扰,以及网上购物过程中的恶意欺诈等行为,教师应该要求站在自身角度、国家行政部门等多重角度出发来表达自身观点,或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抒写类似于评论的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尝试开创更多的语文课外竞赛形式,如演讲比赛、国庆征文比赛等,通过征文来间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语文情感。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探索,需要教师持续投入精力,要时刻围绕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展开训练,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聚焦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文杰.浅谈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4(5)

第3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学生参与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中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语文实践性教学趋势日益明朗,这种教改思路与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一致,也是中职语文自身发展的使然和教改的必然出路。

一、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今天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这四个方面。中职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中职生毕业之后要就业应聘,语言是频繁使用的工具,没有较高的语文素质便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即使过硬的专业素质,也尚需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奏效。目前,中职学科教改相当活跃,其基本趋势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课,提高实践效率。中职语文作为其中之一学科,也必须进入这种状态方能与之适应。语文教师就要在实践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二、彰显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用性

(一)口语交际训练要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等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中职语文实践性教材要先行

教材是教学之本,犹如演戏,首先得有好的剧本。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以讲读为主,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有关实践的内容十分匮乏。即使有些零星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的范畴。不能打破“书本―课堂―闭卷考试”的禁锢,更不便大面积地进行实践性操作。因此,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编写易于操作的“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教材,注重实用性。

(三)教育技术使语文实践性教学立体化

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单调而平面式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令人生厌,教师形象受损,魅力丧失,实为语文教学的悲哀。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特有的实习实训基地设施较多,设备较好,现代电化教学仪器基本齐全的资源,使中职语文走向实践性讲、做、观、访、说、演、写、编成为现实,从根本上打破教师“一讲主宰天下”的格局。

三、强调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参与性

(一)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中职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

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中,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是中职语文适应和满足上述现实需要的根本途径,抓住当前教改的大好契机,看准目标,勇于改革,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开创中职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乐夫,林伦伦. 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 困境 原因 对策

在北师大的演讲中提到: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高职语文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语文课程有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有利于传承中华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这些作用往往是隐性的,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基于此,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学校、被老师、被学生忽略,逐步被边缘化,举步维艰。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感受到职业危机的同时,又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得出:唯有找出原因,想出对策,让学校、老师、学生意识且认可高职语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方可找到出路。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先且不论它是否有所偏颇,但无疑从侧面反应了南通对于教育的重视。目前,除去民办类学校,南通市区高职类学校共8所,而语文这门学科的处境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职语文课程界定不明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而职业素质的人文性、知识性、技术性在教育 与被教育的关系中,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载体,是实现客观与主观联系的媒介。因此,作为一门基础型科目语文,在职业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很多高等院校,并没有认识、意识到这一点,忽视语文学科的开设,专注于专业课程,对语文学科缺乏规范性、统一性、明确性的界定。

首先,从教材来看,五年制高职教学介于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之间,同时又带有职业性质,因此不可全盘复制高中文本,亦不可将课堂变为欣赏课、文学课。而就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来看,不少篇目与高中教材课文相似,且不乏一些枯燥、深奥,没有实际教育价值的文本,且高职语文教材为通用型教材,重视的是语文学科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其次,从课程性质来看,高职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环境大趋势的影响下,变得无足轻重、不痛不痒。在一些学校语文学科被视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或是被文学欣赏、戏剧欣赏这类的课程所替代,处于被逐步弱化的境地。

(二)学生、老师的不重视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一些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学校逐渐向三年制高等院校转型,随着学校规格、档次的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诉求愈来愈严格。然而生源的贫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上录取门槛的些许降低,使得在一定在程度上,高职类学校的学生语文文化基础较薄弱,跟进能力较低,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因看不懂,理解不了,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学科实用性的不突出、不鲜明,使得学生看不出语文学科与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无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自然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起着讲授、传授的作用,更能引导、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质的转变,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着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有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并非由科班出身的老师来担任,相反由行政人员,或仍在受教育的学生担任。另外,学校对于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语文教师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自我认可度不高,骨干精英人才流失,普通语文教师缺乏前进、提高自我的动力。这些都导致一部分语文老师本身就不重视这门学科,教案过多借鉴网络资源,缺乏自我创新,课堂没有激情,完成任务式的教学。

二、改善高职语文现状之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语文处境艰难,被边缘化、弱化的现象亦不是新起之象,正因此,改善高职语文之现状刻不容缓,且需持之以恒,随着情况的转变,灵活应对。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理应担此重任,切不可怨天尤人、漠不关己,或者躲在背后、暗处,等待他人的奋起一击,坐享其成。

(一)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的实用性,可利用语文教材实践板块中的访谈一栏,布置给学生任务,要求他们采访一些用人单位领导,访谈内容要求涉及用人单位对于招聘人才的要求。而事实情况是,用人单位对于应届生的基本文化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文章写作能力,而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所带给他们的。用人单位可从字迹来判断人的性格,看他(她) 适宜什么岗位; 从自我介绍中测试高职生的表达能力、教育背景和吃苦精神(做事情的耐心) ,判断高职生是否能适应企业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另外,鉴于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流与实践版块,老师可适度增加这一部分的课时量,在授予学生相应知识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让学生得以充分锻炼、展现自己,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例如在口语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为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将课堂分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自由讨论发言环节,第二环节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在第一环节给出一些当前具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例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11个月大女童被扎12根钢针事件,要求学生谈谈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并说出相应的原因。第二环节,将学生8-10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不指定小组组长成员,给出世界500强公司经典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要求学生积极讨论,给出方案,并说明原因。由于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形式新颖且与就业面试密切相关,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参与度高,给出的方案、观点较有见地,且原因叙述有条不紊,大大突出了高职语文的实用性。

除去口语交流与实践版块,文本的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而面对干枯枯的文字,如何才能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关键。本文章认为,可以适当延伸文本,联系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比如作者的有趣事迹,相关的新闻热点话题,亦可以短视频,动感十足的画面,帮助学生缓解短暂的疲劳,获得听觉以外的视觉享受。借此来提高高职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加强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持

哲学认为,内因与外因构成一对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然而,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些矛盾及其相互作用决定着该事物的总体特性,其中每一个矛盾规定这个事物的一定特性,并成为决定其相关特性存在和变化的根据。正因为如此,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也起着决定作用,对于事物的转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校、教育部门、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外部力量,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无疑给高职语文带来一份生机与活力,对于扭转现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学校等外部力量要纠正其对于高职语文的认识误区,真正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型技术人才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适度加大语文学科的课时量,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来看待。其次,要重视高职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给予语文教学及研究政策性的支持,引进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专门的备课小组、资源共享,交流提升,多为语文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多组织大型教师技能大赛,让语文教师能够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获得自我认可,从而做出更多的贡献。再之,要支持与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读写听说标准模式,与全球化、信息化大趋势相融合,引进先进设备与先进理念,例如注入类似翻转课堂、微课这样的新鲜血液,从而使教师跟上时代步伐,学生耳目一新,突显出高职语文之地位。

三、结束语

第5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朗读教学 重要性 训练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课堂上缺少读书声,那么这个课堂是失败的、悲哀的。同时,按照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掌握平时生活及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属于对中职学生的基本要求,而阅读这一概念无疑是包括朗读在内的[1]。应该说,朗读对于学生增强学习能力,特别是驾驭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是中职院校学生培养语感、表述思想、发表见解的合理途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力培养需要朗读

朗读是学生培养语感、表述思想、发表见解的合理途径,更是所有方法的基础,有个别学生在毕业后依然不能说好普通话,表现出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劣势,这和其在上学时不重视朗读训练有非常大的关系[2]。也就是说只有多进行朗读训练,才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文学作品的语言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口语水平。

(二)中职特色需要朗读

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普通高中学生要弱一些,其学习兴趣并不很浓厚,其中朗读方面表现的问题同样严重[3]。笔者曾经对本校2015级4个班共150名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主题包括朗读能力方面的内容,除了一些女生表现略好以外,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情况是:课堂上朗读―段课文,或者是读错字,或者是断错句,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种种现象的积弊非止一日,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在朗读方面多做努力,否则语文能力的发展只能成为空谈。

(三)未来发展需要朗读

中职学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然而他们和普通高中学生所面临的未来社会环境是一样的,因此同样需要在文化素养方面加强自我培养[4]。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中职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其在缓坡度、低难度的视角下提升自我。

二、中职语文朗读教学应对问题

通过观察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在朗读指导方面的现状,可以发现中职语文朗读教学应对问题来自于多个方面。

(一)未明其要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基本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而一些中职院校却显然忽略前者的重要性,只注意专业课的学习,片面地认为中职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便足够[5]。在这种思维的带动下,一些中职学生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心态上日益功利化,将专业技能形成视为唯一任务,轻视语文等学科的基础功能。师生两方面的轻视,直接导致朗读训练的受冷落,均将朗读视为小儿科,未能深入体会其对各项学习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

(二)未得其时

因为中职学校新课程改革持续推动,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朗读时间被剥夺,成为形式提问的主阵地。教师出于课堂生动化考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提问,而置朗读训练于极其次要的位置。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之内,教师泛读基本缺少,学生朗读时间同样被挤占得只有寥寥几分钟,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几乎缺少朗读的时间、回味的余地,学生和文章、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是浮光掠影式的[6]。

(三)未晰其法

无论任何层次的语文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均应注意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指导和点拨,唯有教师将指导和点拨工作做好,学生才有可能基于多种角度进行创造性阅读。然而现在一些中职院校教师却未能从新教育理念和旧教育模式的纷扰中理出头绪,教学时缺少清晰的方法认知,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指导手段有单调、生硬之弊,经常是重声音而轻内心,重技巧而轻内涵,种种问题不胜枚举,让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朗读指导,未能就此融读、练、思、悟于一身。

三、中职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若想使所有中职学校学生均能走入朗读境界中,则一定要注意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谋划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手段,使其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这一点非常为重要。对此,可以考虑采取下列尝试办法:首先,教师应当给那些在课堂上有积极朗读表现的学生以热情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性质的,也可以是书面性质的,甚至可以直接将加分计入考试总成绩之内[7]。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一定量的口头训练。在口头训练初始阶段,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语言顺畅、吐字清楚,方言重的同学要力求靠近普通话。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教师要提出准确而适度的评价,而在指出学生存在的缺陷时,应当以委婉的方式为主。最后,对一些历久弥新的经典篇章,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办法,让学生将读书声置于音乐声中,在此过程中,即便有些学生存在朗读的心理障碍,也会因为音乐的存在而得到极大的消解,这对于提高其朗读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二)朗读时要有针对性

对于一些难度偏大、不易理解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朗读设计时要遵循化难为易的原则,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进程加快。比如在接触课文《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时,教师便可以预先设置朗读问题,设计的问题可以包括这篇文章的文体形式、这篇文章都描写了什么景物,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等,试举出两至三个例子,说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虽然课文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教师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很容易找到朗读课文的突破口,从而迅速理解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朗读效果。相反,对于本身趣味性较强或者较简单的文章,教师则可以将问题设置得深入一些,提出诸如:作者构思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寻找文章中的核心段落、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问题,便于学生以朗读带动思考,把握全文的重难点内容。

(三)应当确保朗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足够的朗读时间,那么熟课文章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朗读水平的提升就成为纸上谈兵的事情。因此,当教师处于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时,便应注意对课文重难点问题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优质朗读,从而产生更深切的感受,为获取真知奠定基础。对于一节新课来说,给学生提供的朗读时间应当保持在15分钟甚至更多,学生可以借此契机自学、自悟,实现自我诵读与自我思考的结合。

(四)应当提供科学指导

毫无疑问,朗读是应该读出感情的,可是这一点并不容易实现,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那么读出感情对中职学生而言毕竟还很困难。比如在接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这篇文章以抒情为主,具有情真、景美、音韵和谐的特点,节奏感非常强,同时气势上也足够舒展,这都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领悟的。若想让学生在语言之美中感受到语言的应用技巧,对于《荷塘月色》一类的文章,多次朗读肯定有好处,然而应当留意的一点在于:反复朗读并非等同于无限制地多读,毕竟对于一节课而言,总的时间是有限的。另外,学生的精力也容易因为朗读而分散。对此,教师需要注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最佳的朗读状态是安排三次全文朗读,如果文章较长,就可以划定重点部分朗读,首次用于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其次用于了解语言之美,再次用于在情景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这三次朗读要求则是灵活的,而并非僵化不变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给予一定调整,并在其中穿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真实氛围中,同作者朱自清共同观赏那无尽的月色荷塘之美。

(五)朗读形式尽量合理

朗读的形式不一而足,不同的朗读形式有其针对性的适用范围。经过实践发现,对于中职院校学生而言,最常用也最容易达到效果的朗读形式为小组朗读,4至6人被划分成一个小组,其中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倾听,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在较短时间里得到读与听的实践,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中职院校学生的朗读表现水平都不是特别高,利用小组朗读的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压力,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朗读积极性。

当出现一些感情激越的文章时,学生往往无法读到位,此时教师可以采取范读或者播放录音的办法,而当出现一些戏剧作品,或者是小说节选篇目中有对话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分角色朗读的机会。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理解人物。比如像《雷雨》、《药》、《项链》一类的文章,均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诗歌作品是另一部分非常值得说明的朗读文本,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诗歌内容以后,教师便可以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课文加深理解、对语感增强感悟,并在无形中得到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成就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总之,因为朗读的目标对象不同,朗读的作用和形式便均应当有所区别,对于教师来讲,只要学生认真读、读出情感,教师就需要给予足够的肯定。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其所可能产生的作用是十分可观的,如果应用得当,那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现实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借助平时的点滴教学,给予学生扎实严格的指导,让学生由兴趣而技能、由技能而素养,最终培养终身读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德君.浅析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3:50-52.

[2]胡仲玉.点击“朗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7:31.

[3]朱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42-45.

[4]杨B.上好口语训练课,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3:36-38.

[5]周菊.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探微[J].钦州学院学报,2016,02:15-17.

第6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语文能力;写作教学;连贯性

【作者简介】吴红耘,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是否需要连贯性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在“自由作文”“材料作文”大行其道并暴露出种种问题之后,人们开始理性地怀念新课改以前全国统一的小学记叙文、初高中按年级依次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章范式”写作教学体系,就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而言,从教学内容到掌握程度,应有其内在连贯性,但原来以文体为线索的写作教学体系似乎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在连贯性。基于此认知,一批语文学科教学论专家和中小学教师纷纷开启有关连贯性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所以,现在人们关注的问题不是写作教学要不要连贯,而是借助什么将各个学段的写作教学贯通起来,如何将这种教学理念转化为卓有成效的课堂操作?

强调写作教学具有连贯性,其实质是支持学生在不同学段从事写作活动的能力有其内在连续性和关联性。那么,学生写作能力的习得和发展是否有其内在连续性和关联性?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综合能力,它的构成成分和习得过程是很复杂的。本文试着从基于广义知识的语文能力观出发,分析写作能力与语文知识、技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明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心理学含义。

一、语文能力与写作能力

要了解写作能力,必须得了解什么是语文能力。要了解什么是语文能力,还须弄清“能力”概念。

在西方心理学中,“能力”代表两个相联系但不同的概念。一个能力概念是作为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智力测验所测得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的聪明程度,即IQ高低,代表着人的学习潜能,它决定个体学习的速度。一般认为,它更多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不易受学习与经验的影响。另一个能力概念指通过学习或教学后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排除了先天因素),属于后天习得的能力,它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做什么。如不会英语的人不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未掌握加减法的儿童不能进行简单的数量计算。这种能力不是个人稳定的个性特征,它可以通过学习发生明显变化。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将这种能力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含元认知)和动作技能;在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中,能力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知识在不同认知水平上的表现,从记住知识到运用知识进行创造,都是学生后天习得能力的体现。

经常看到教师甚至有些专家在文章或教学实践中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来提高其语文能力,这说明他们在观念上混淆两个能力概念,误将属于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不易受教育影响的能力当作后天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得以改变的能力来培养了。显而易见,本文将要讨论的语文能力是后天习得的能力,属于后一种能力概念。

在明晰能力概念后,再来分析语文能力的构成。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后天习得的能力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Anderson,J.R.)构成的,前者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知识”,也称为狭义的知识,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知识就是言语信息,在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中,知识是学生在记忆、理解水平上掌握四类知识;后者是关于“如何办”的知识,就是通常说的“技能”,在加涅分类中,将其称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在修订的布卢姆分类中,是学生在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水平上掌握四类知识。

据此,我们将语文能力分为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语文知识包括生活经验、课文内容知识、语文专门知识三类,语文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具体见图1)。

下面对语文知识的三个分类、语文技能的二个分类作具体说明。

1. 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经历中获得的人、事、物的表象、图式以及伴随产生的情绪体验,其中包含儿童对母语的理解和产生能力的发展,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三方面。生活经验无需通过专门教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偶然习得逐渐累积形成的。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写作等都依赖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

2. 课文内容知识是指课文陈述的事实(包括与之相关的背景信息)以及蕴含其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小学语文课文《军神》陈述了“给做眼部手术的医生是德国人,要求医生手术中不使用麻药”的事实。一般而言,入选教材的文章所陈述的事实都是学生借助相关生活经验能够理解的知识。课文中蕴含的做人做事道理,按认知领域的分类属于事实性知识,按情感领域分类属于价值观。随课文出现的生字新词也属于课文内容知识。

3. 语文专门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专门概念所构成的知识,如拼音的拼读规则、句法和词法概念规则、段落篇章结构图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阅读策略等,拼音字母音形、文字的笔画、笔顺也属于语文专门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不能通过生活经验以偶尔、零星的方式习得,应经过学校专门教学才能获得。语文专门知识属于语文技能(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学习阶段。如关于承接构段图式,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承接结构的段落通常由几个句子组成,句子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有时,句与句之间有表示次序关系的连接词”,说明学生将承接构段的规则作为陈述性知识习得;如果学生能按照承接构段规则写出一个描述事情经过的段落,则意味着学生将承接构段的规则作为程序性知识习得,即掌握了一种构段技能。母语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儿童先掌握口头言语技能,但是不能说出这些技能背后的知识。这些知识被称为内隐知识。到了学习书面语阶段,需要通过学校系统教学使这些内隐知识外显,以便学生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语言活动。所以学生掌握的语文专门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在意识程度上高于自动化的言语技能。

4. 语文基本技能是与课文中的字、词、句子和标点符号的阅读和写作有关的技能,语文高级技能是与篇章的阅读和写作有关的技能。一般来说,单项语文基本技能一次能教会,而且通过练习,其运用能够达到自动化;单项高级技能需要通过整组课文或不同学段连贯性的教学才能掌握,其运用很难自动化。

通过分析语文能力的构成,我们了解到写作能力不是一项专门的语文技能,它是学生为完成某项写作任务调动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文基本技能、语文高级技能,在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水平上运用它们的结果。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多种语文知识和多项语文技能解决写作问题的能力,它与阅读能力一样,属于语文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理解写作能力的综合性特征,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学设计任务分解图(见图2)来了解组成语文综合能力的单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有哪些,教师是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生产”这些产品的?

图2中间列表示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左列表示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右列表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设计任务分解图说明此关系:语文课的课型大致可分为单篇课文教学、整组课文教学、专项技能教学、综合能力教学等四类,不论哪类课,教师都要进行包含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任务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或开发、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个步骤的教学设计。不论哪类课,其教学内容不外乎这些内容:拼音、字词、句法词法概念和规则、文章的体裁和标题、文章背景资料的查找方法、句型和段落、篇章结构图式、提取和归纳文章内容和价值观的方法、文章立意、材料取舍、修辞、描写等。

拼音技能、字词记忆、词义理解通常在单篇课文和整组课文教学中习得,句型、句法词法概念和规则、段落结构图式通常更适合经由专项能力教学习得。语文高级技能需要借助整组课文或不同学段连贯的教学才能习得。所谓单元教学,从利于高级语文技能的习得的目来看,应是若干蕴含有同一语文高级技能(如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的课文组织为一个教学单元。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要求,应从理解、运用水平逐渐提高到分析、评价水平。学生从课文阅读教学中习得的语文高级技能,通过读写结合教学,迁移到作文教学。如要求四年级学生“写一个完整的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运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学生根据这一写作要求,通过立意、选材、组织、表达等过程(其间需要生活经验、句型、构段图式、修辞手法、词语、标点符号等等多项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被调遣、参与进来),最后在创造水平上运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这项语文高级技能。专门设置的口语交际、演讲、作文课属于语文综合能力教学,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组合主要借助这类课形成。

二、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心理学含义

将写作能力放在基于广义知识的语文能力框架下审视,理解它的综合性特质后,就可以试着对连贯性写作教学中“连贯性”的含义进行界定。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将教学定义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事件。按此定义,连贯性写作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习得的教学事件具有连贯性,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习得的最重要的教学事件无疑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因此,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含义是指教学目标连贯的写作教学。

什么是教学目标?修订版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后获得改变的方式的明确表达”,心理学界比较一致的定义: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实施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如“学生能运用总分结构图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过渡句的作用”等。学生能“运用总分结构图式给文章分段”“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过渡句的作用”,从学习结果来看,前者是习得了一种分段技能,后者是理解了“过渡句”概念。

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充分吸收了近40多年来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研究,采用泰勒(Tyler,R.,1949)提出按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目标的方法,从教学内容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见表1)。这个认知目标二维分类框架(不包括动作技能、态度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掌握程度两个维度来理解、分析或陈述教学目标。

按照上述认知目标分类框架,教学目标涉及两个要素:教学内容和掌握水平。“教学内容”容易被语文教师误解为课文或文章。文章、课文或写作内容(美丽的校园、我的好朋友xxx)不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蕴含在教材内容中的人类认知的结果”,是“历史上共享的知识”,是“蕴含在课文中的语文专门知识和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对写作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是支配学生如何根据写作目的(给谁看,试图表达什么)进行立意、选材、表达、修改等一系列规则。

由此看来,写作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排序。从小学到中学、小学不同学段或中学不同年段,根据语言文字、文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支配学生写作行为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先修后续的排序。虽然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不同,构成知识、技能的概念规则之间不一定有严格的先修后续关系,而且中文作为母语,学生在接受系统语言文字学习前已经习得日常口语。但加涅提出的智慧技能层级理论,揭示出从最低级的智慧技能“辨别”到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学习的基本顺序,低一级智慧技能的习得是高一级智慧技能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见图3)。

高级规则

学习的基本形式:联想与连锁

除文字书写、拼读、朗读属于动作技能外,其余都属于智慧技能,其教学顺序也应遵循先有概念例证的知觉辨别,才能进行概念学习,先习得构成规则的概念,然后学习相关规则。

构成写作能力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主要由阅读理解迁移而来,因此写作教学内容的排序主要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内容排序。

二是教学内容在掌握水平上的渐进要求。修订版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提出,教师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的掌握水平从低到高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高一级的掌握水平需要以低一级的掌握为前提,“运用”的前提是已经“理解”,“分析”和“评价”的前提是能够“运用”,“创造”的前提是学生达到“分析”或“评价”水平的运用。

学生能进行文本写作,意味着能在分析、评价、创造的水平上运用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在之前的阅读教学中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

国家课程标准作为中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应阐明课程的性质、规定课程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为年级或年段的具体目标,说明达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每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排序和对掌握程度的渐进性要求,以此作为教学效果测量和评价的标准和教材编写的依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在陈述阅读、写作的教学目标时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连贯性要求。以该标准中三年级、五年级写作部分对“组织和中心”的要求为例(表2只引用一部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写作在段落结构、写作技巧方面要求明确,既前后关联又渐次提高要求。要求三年级学生能围绕中心句,用陈述简单事实与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个段落,要求五年级学生能运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多个有段落的记叙文。

遗憾的是,我国新课改推出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实验版还是修订版,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总目标分解为年级或年段的具体目标时,未能很好地呈现彼此间的内在连贯性。现摘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3~4学段和5~6学段对习作的要求(见表3)。为便于考察写作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将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性的要求去掉,仅列出写作能力部分(见表4)。

很显然,由于本次课改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所以课标在陈述习作教学目标时较多地强调了这点。3~4学段,对写什么提出了要求较多(写见闻、写感受、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段落结构和表达方法没有要求。如果对3~4学段写作教学没有组织结构、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那么,5~6学段“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内容具体,感情

真实”的目标要求就缺乏先有基础。在5~6学段,在词句、段落结构、表达技巧、文体方面的要求都有陈述,但要求表述含糊,不够明确具体。

4. 文体:学写常见应用文

为解决国家课程标准阅读、写作教学目标欠缺连贯性的实际问题,为避免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混乱和低效,许多优秀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写作教学目标连贯性的探索。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郭家海老师领导当地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开展“写作教学课堂目标体系的建构”课题研究。郭家海老师采用“课标综合性目标类型化、类型目标网络化、网络目标专项化”目标逐级分解策略,将课标表述笼统含糊、缺乏内在连贯性的写作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尝试构建写作教学三层目标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层级化课型和评价体系。

写作教学目标连贯性研究涉及目标分类、综合能力学习心理、作文教学设计等多个领域的问题,还需教育心理学家、语文学科教学论专家、教学测量评价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持之以恒潜心研究。本文对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心理学解读还很肤浅。抛砖引玉,请教各位方家。

参考文献:

[1] 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职生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教学中,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机械讲解,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知识,学生是难以接受的,更谈不上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亦如此,它需要兴趣来激发。那么,如何实践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面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想达到语文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除了自身的素质提高和教育观念转变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学生到底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教师要知己知彼,才能教学两益。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内心,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按他们的所想所需来决定教什么。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课堂教学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该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他们如果对某教师有好感,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因而成绩不断进步。反之,会放弃该课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可亲的朋友。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和谐,感情才融洽,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

二、营造愉悦教学氛围,品尝成功获得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

课堂环境如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端庄,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谈吐要简洁、幽默,板书要规范,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教学中,我们要把“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和“师生配合”综合运用。教师要精讲,变讲为提问,促使学生大量的时间是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同时,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每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这样,学生情趣大振,热情倍增。此外,学生偶尔出差错,教师不要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让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继续前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的钥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文体选用不同的方法。

如讲小说《项链》,我们可采用情境想象法。课前,教师深入研究课文,挖掘小说情景,体验小说情境;课中,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活灵活现的肢体语言把学生引入小说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种种活动;最后,引领学生进入更高境界,鉴别人物形象和作者创作意图。此类教学法适用于记叙文。

说明文教学采用图片展示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讲《奇妙的克隆》《未来的士兵》等课文,可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图片,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借助视觉感受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议论文,可采用结构剖析法。首先,教师要掌握课文思想内容,理清结构,设设计结构剖析图;其次,分析课文要注意板书设计;最后,借助结构剖析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掌握课文中心和主要内容。

应用文教学,可用比较鉴别法。如讲授“启事”和“通知”。课前布置作业,叫学生先写征文启事和通知,提醒学生如何区分“启事”与“通知”的写作格式。学生经过鉴别练习,区别两种文体的写作格式。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让语文回归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心理学认为,即使是最内向的人,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一名中职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学生只要愿意表现自己,其潜能就能被发掘出来。为了调动学生表现欲,每节课可安排一些互动环节,如“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周一辩”和“观点对对碰”等。交流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而且慢慢地就成为有思想的人。学生的这种积极心态一旦建立,课堂时刻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学生就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进行,还要回归生活。如“语文趣味知识比赛”,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又如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此外,开展“踏青采风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语文不仅来自书本,还要回归生活。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困惑,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语文回归生活,中职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艳阳天。

(作者单位:河源市和平县职业技术学校)

第8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推断等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着重阐述数学教育对社会发展、创业教育,以及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中等职业学校里数学教育的认识误区大致可归结为下列四种情形。

1.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成人,对中职学生成才并不抱太大希望,因此,对文化基础课不必要求太高,尤其是数学课。

2.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是“迫于无奈”,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

3.有些职业学校教师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教学难度较大,就在教学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学生要求不严,教学缺乏创新,上课缺少激情。

4.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实用性的专业技术,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上不上数学课无所谓。

数学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学生必须加以重视。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兴趣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1.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标》中就有如下论述:“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当代与未来的发展倚重数学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计算机的发明和不断更新换代.一方面有赖于数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这一伟大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科学的深人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比如方程在物理学中的混合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的应用,一次函数知识与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的联系,立体几何在化学晶体结构、美术透视的应用。解析几何在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化学中讨论由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物质种类,在生物中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可能性的讨论等应用,三角函数在物理交流电、简谐振动中的应用。向量在力学中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应用。数学知识不仅解决了这些学科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开展。

二、数学教育与创业教育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这次会议报告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世纪末,日本从小学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美国也鼓励毕业生要自己创办事业。

在我国,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赋予学生独立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思想品质好的学生,它既包括创业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2.数学教育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作为专业定向教育,其中隐含着创业教育的各种因素,作为施行和推广创业教育的载体,需要将创业教育与其它课程进行融合。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其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维的技巧,对创业教育的实行施行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为学生创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苏教版教材第一册P83例1讲述的是商品的销售总金额与销售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二册P182例10讲述的是企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设备进行创业的事例。而这样的事例在教材中还很多,这些知识的传授能为学生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数学是一门特色非常鲜明的学科,是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载体。数学教学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毅力,尤其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塑造自我和树立自信。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要选择具体的探索情境或典型的解题过程,故意设置适度的困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从而为学生将来创业磨炼意志树立信心做好准备。

(3)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从思维规律看.数学教学比一般学科的教学对于培养创造能力更为有利。形象思维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尝试。抽象思维则善于按一定的逻辑程序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大脑两半球通过联结而相互作用,两半球功能合理互补可以使人的创造性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着调节、补偿、催化,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达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和养成良好个性的目标。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固藏曾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后进人社会没有机会应用而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数学这门学科蕴含丰富的创业教育的元素。因此广大数学老师应将数学教育和学生的年级、专业特点,以及就业目标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分解为若干个层次,设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定义,就大范围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也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还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体来说,素质教育主张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于2002年5月18日在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曾讲过,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搞好数学教学就能体现素质教育。

(1)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胸中有数”,认真地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

(2)数学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代价)与最简明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凡事力求尽善尽美。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能知道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了解和领会由实际需要出发、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3)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断分析矛盾,从表面上一团乱麻的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

(4)数学训练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主动。在改善所学的数学结论、改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发现不同的数学领域或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和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逐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9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实践 中职 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1.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以可具操作性的语文活动来充实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成才和终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结合职业教育强实践能力的教育特点和语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综合成才和终身发展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教学特点,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点、以书本为蓝本来展开教学。

2.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手段和形式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动起来,具体一点就是听、读、说、写、做。

听示范。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经典名家名段,如诗词和优美的散文。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听名家的朗诵示范,直接接受熏陶和感染,无形中受到影响。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自律能力较差,注意力较难集中,所以在选择听的对象时要稍加选择,考虑到学生可以接受。同时为了增加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还可以选择有画面的播放音频,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读经典。听完示范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与文化的魅力,强化听示范的效果,我们接着可以让学生读起来。选择适合学生的片段,让学生开口读,在读中来进一步感受真,感受美。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读经典,可以在读经典时采取一些辅的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如读书和朗诵比赛。通过这个活动来丰富和强化学生读的内涵。

说自己、生活。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化基础课,目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开口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中出现的现象和当下社会发生的热点事情让学生说,通过引导学生说来提高能力和拓展思维。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说、说得更多,在选择说的话题时最好采取既跟课文相关,又能跟社会热点联系起来的,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环节也可以辅以演讲和辩论的活动形式来进行。

写感想。写作能力也是语文课要着重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力。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较差且习惯不好,他们往往排斥和拒绝写作文,觉得无话可写。因此,语文课堂可以以写感想的形式来引导其写作。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无话可说的心结,做到有话可写,同时还可以让老师来了解这些学生的心声,从而更好地了解受教育对象、推动语文教育有效地进行。

做活动。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环节,完全可以模拟真实场景来进行,让学生真正做起来,通过种种实践活动来更好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加强的教学点,如应用文的学习与写作,条据类、书信类、启事类、招聘和应聘都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来进行教学,以尽可能逼真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现阶段教育大力提倡素质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综合成才为目标。语文作为一们文化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任。通过实践性教学能极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目的教育,其优势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强实践性,让学生达到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动手能做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性教学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实践性教学更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语文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的。

2.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1)目前社会和教育大环境提供背景。近几年,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家都认识到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这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基础。

(2)职业教育特点提供可能。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强实践能力的教育要求使得实践性教学易于在学校内推动。同时,职业教育非升学教育,没有中小学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相对来说时间充沛、精力充分,可以展开实践性教学。

三.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中应打破传统中学里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尽量把实践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主,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效果,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载体,只有他们真正学到东西,这堂课才是成功的。

2.难度适中,形成坡度,易于学生接受。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形成坡度循序渐进,让学生易于参与、乐于接受。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效果的提升。

3.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