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规划范文

养老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规划

第1篇:养老规划范文

>> 做事要接地气 为官要接地气 校长要“接地气” 作文要接地气 微电影要接地气 申论备考要“接地气” 新闻语言要“接地气” 办学当要接地气 教师成长要“接地气” 明月:创新要“接地气” 地方立法要接地气 讲理论要接地气 思品课教学要接地气 组工干部要坚持“接地气” 英语教学要接地气 远教干部要接地气 设计师要接地气 作文教学要“接地气” 花钱买服务 监管接地气 接地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养老服务规划要接地气 养老服务规划要接地气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唐钧")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对15% 的部分失能老人,可在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建立老年日间照护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紧锣密鼓地讨论和制定“十三五”规划的一年。不管是独立成章还是与其他民生保障的内容合并,“老年服务”或“老年产业”恐怕仍是“十三五”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近年来,民办养老机构的队伍一直在发展壮大,并逐渐为社会公众所接受。但养老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来自政府和资本等的“负能量”的干扰。因此,“十三五”时期,为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养老机构应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生命力,毋须把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政府补贴。根据多年的研究,只要经营得当,一个有5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就能做到自负盈亏;200?400张床位的规模,能获得5%―8%的利润;一些出类拔萃的,利润率能达到12%。在经济新常态下,只要能在几十年中稳定地保持这样的利润水平,就会吸引大量投资者进入这一行业。

因此,政府不应再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事业性质的养老机构了。因为这样的养老机构有政府财政补贴,收费低、设施好,入住的老人无形中获得了一种特权,所以大多人满为患。有些地方,这样的养老机构只面向有权有势的特殊人群,竟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老年服务要走向市场化,政府就要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对政府兴办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转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促使政府办的养老机构也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有需要的老人入住,同时赢取合理的利润。

其二,养老机构的规模不应过大,否则经营的难度将与床位数成正比。现在有些地方,动辄有成千上万床位的机构出现,这一方面是源于政绩冲动,养老服务的政绩考核一直被“床位数”这个指标所左右;另一方面是因为资本(譬如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和房地产商)的介入后一味“做大”,表面上是为贪大求洋,实则是为抢占地皮。这些都违背了养老服务的客观规律。

实际上,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兴办大型养老机构的过程,但效率和效果皆不佳。如今,国际上产业发展的取向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像老年服务这样人对人的服务产业,适度小型化趋势非常明显。当前,老年服务产业以100?200人规模的养老机构最为流行。

其三,要将老年服务从潜在需求,变成有支付能力支持的有效需求。当下,中国老人和发达国家老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支付能力。发达国家如今的老人是经历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那一代人,财富积累相对比较充裕。而中国的老人基本上是中低收入群体。

2015年,我国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经过“十一连调”后,平均水平在2200元左右。一般来讲,中国收入分配常常是65%?70%的人在平均线以下,也即在近8000万的企业退休人员中,有5200万?5600万人的养老金不足2200元。更有数以亿计“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刚从每月55元调整到70元。

也正因如此,我国养老服务潜在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这导致养老“怪圈”的出现:一方面,我们声称对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护需要700万张床位,但目前只有494万张,差距较大;另一方面,2013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仅收养老年人307万人,床位利用率是62%,空置率达到38%,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更是高达40%?50%。

在老年服务领域,“十二五”规划留下的最重要遗产就是“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但是,当下流行的“90―6―4”或“90―7―3”(老人居家养老的占90%,社区养老的占6%或7%,机构养老的占4%或3%)的说法存在缺陷。

目前中国的2亿老龄人口中,有4000万是失能老人,其中有1000万是完全失能老人。如果从需要出发制定规划,应该是“80―15―5”,即80%健康或轻微失能的老人,可以居家养老,15%部分失能的老人可以社区养老,而5%的完全失能的老人最好是机构养老。

为促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制定“十三五”规划一定要接地气。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5%的完全失能老人的问题。其实对这部分老人进行长期护理所需的资金是有限(有研究表明平均为44个月)且稳定的。具体的成本,按照现在中等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成本核算(不含医药费),一线城市大概需要5000元左右,二、三线城市大概要3000元上下。

因此,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完全可以考虑以社会保险或者市场化的保险的方式来筹措这些资金。对没有支付能力或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以给参加保险的中等收入群体适当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低收入群体可采取直接补贴老人或帮助老人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其需求。

对15%的部分失能老人,可在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建立老年日间照护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这些照护中心可以和街道乡镇、城乡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办在一起,也可延伸到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此外,这些照料中心的规模一般应有20?50个床位,具体视有需要的老人的数量而定。

对80%健康和轻微失能的老人,主要应该在社会服务和社区服务支持下,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可以考虑以居家养老津贴的方式,将照护家中的老人也看成一种社会劳动,给予一定的补贴,促使一部分中年以上的劳动力人口,包括“年轻老人”,担负起照护家中的“老老人”的重任。

这也许是一种投入最少,效益最大的政策选择。实际上,这也是当前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趋势,源于北欧国家,后扩散到欧洲,目前在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都已实行或正在考虑实行类似的政策。

第2篇:养老规划范文

提到“养老”,一般人想到的是“养老金”或“退休金”。但你应该还记得,老一代人的工资水准很低,那时的人会想到自己交纳的那份养老保险太少了吗?

什么是养老?

从理财的角度上说,应该叫“退休规划”,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怎样在有工作、有收入的时期,合理筹集和锁定资金,以实现退休后的长期生活收支平衡。在社保退休金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退休生活需求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采取保险和理财等多种手段保障自己老有所养。

退休后的困惑与困扰

然而很多人在退休后,遭遇到很多倍感无奈的现实问题:一是退休后收入骤减,收入和支出开始出现逆差;二是身体逐渐老化,带来了巨大医疗费用。现实情况是,工作时所交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或许仅能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水平,与期待中的高品质退休生活和医疗条件仍有不小的差距。

一般而言,社会养老金有三个支柱:国家强制基础养老金体系,即社会养老保险;保险企业职工补充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年金;个人养老储蓄,即企业团体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既然短时间内很大一部分人难以从企业年金中受惠,再加上目前社保相对较低的保障水平,退休后能否过上较为宽裕舒适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和理财规划的配置是否合理。

养老规划,越早越好

规划老年生活,当然越早越好。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一般都是从中年开始就规划养老生活,如今,这种养老规划的理念也正在逐渐进入中国。那么,养老该如何规划?

购买商业保险,作为社保的有益补充。养老商业保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产品。目前保险市场上的养老商业保险主要有年金险、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一般都具有分红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御通货膨胀的作用。还可以购买附加险,如:医疗、意外、健康等保险,使投保人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专家建议,购买商业保险越早越好,越早购买所付保费越少。对50岁以上投保人,保险公司一般要对其进行体检,根据体检情况进行核保,核保没通过,将不会接受投保请求。另外购买多少金额的商业保险,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资金不多的人,可先购买一部分,到一定年龄后再追加。

另外,在有保证无风险的养老保险满足基本生活支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以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来改善生活品质。如基金定投、黄金定投、股票和房产购买等,不失为一种兼顾养老的资产配置。

TIPS:养老规划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1、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

现在的1元钱5年、10年、20年后值多少钱?就是说一笔资金,拿去投资或运作,实现一定的投资收益率,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笔资金的最终价值。

2、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投资收益率是决定货币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会对实际的投资收益率有负面影响。如果你的投资收益率不能够高于通货膨胀率,那么你的资金实际上是在贬值。

3、资产不等于资金

资产是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房产、汽车、股票等在内的有价值品。而在理财规划中,能够用来筹集和投资的是资金,而不是资产。

第3篇:养老规划范文

关键词:养老规划 制定 理财投资

1980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积极响应政府“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号召的独生子女父母,正在或即将整体步入退休群体,养老问题已被提上日程。而伴随着子女成家立业,家庭结构开始出现“421”模式,生活压力大,很多人还在为当前的生活奔波,没有能力顾及养老规划;而真正有能力的,也不愿去深层次考虑这个看似遥远却很头痛的问题。虽然我国目前已经为国民的养老推行了社会养老保险,但社保仅仅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与现有“421”结构模式的家庭来说,根本满足不了我们未来的养老需求。因此,当前科学有效地制定养老规划、改善和提高退休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一、养老规划现状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至少少生了3亿人,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随之也使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模式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使“空巢”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逐年增加。而且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模式的出现,让家庭的老龄人明显地感到,在养老待遇、生存现状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实惠和根本保障。

二、养老规划的原则和决定因素

现实情况,养老规划要让位于恋爱、购房、结婚、生育、子女教育、医疗、赡养等其他生活目标,但无论何时,在我们有赚钱能力的三四十年里,所赚、所花、所攒的每一分钱,都将用于分担在今后几十年里无收入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规划好它。因此制定养老规划的原则是“提早动手,开源节流,长远规划,对抗通胀”。年轻人从取得收入的第一天,就应该为自己储备养老基金,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爱自己的人负责,体现了一种责任心和文明程度。

制定养老规划需要因人而异,取决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收入水平、工作年限、预期寿命、退休前后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生活目标、现有保障(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企业年金、现有资产)等等。

三、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养老规划

社会中如下几类人群尤其应该重视制定养老规划。第一类是没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没有足够资产的人。他们一旦没有收入来源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有个社保。第二类是“丁克”家庭,没有子女的家庭如何养老?这就需要有一些资产。第三类是当前收入较高,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人,要始终保持一成不变的高品质生活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多攒钱,要有较多的资产来保障。第四类是“70后”人群,作为家庭的“夹心层”,上有老下有小,自身的养老该怎么办?总得“见缝插针”地省出一点钱来,为自身的养老作准备。第五类是身体不太好,经常需要吃药、上医院的人群,需要有医保和补充医疗保险。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养老规划,不管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要有足以养老的资产。我们可以借助哪些理财投资方式达成养老规划呢?

首先是社保、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这些关系到退休后每个月能领到多少钱。当前社会,公务员由于工作稳定福利好,且退休收入有保障,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因施行企业年金计划,也很令人羡慕。所以想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就先要找一份好工作,做好职业规划。此外,自己创业的人群,也可以投资社保和商业保险。这些都是最基本的。

其次,科学有效地做好养老规划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多积累,二是抗通胀。养老规划是中长期投资,像房产、基金、黄金、保险、蓝筹股票等都可以考虑。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品线的丰富,比如信托、倒按揭也都将逐渐引入,可供选择的余地会更大。但是,养老最关键的是要有个好身体,俗话说“有钱没钱就差一场病”,一场病可以让全家致贫,对老年人来说更足以致命。这里有一个典型事例:某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女,56岁,月养老金1000余元,身患重大疾病,需长期靠药物治疗,丈夫在外打短工,独生女儿1978年出生,无业,离异后回娘家照顾母亲。据说当时老人生病后,给女儿在金钱、时间、精力上带来了沉重负担,这也是导致女儿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老人也一直认为是自己拖累了女儿。所以说,积累一个好身体就等于储备了一大笔钱,能够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尊严。

总之,对于年轻人而言,提前确立一个财务目标,那么在年轻时就要为这个目标努力,并最终完成这个目标。现代绝大多数年轻人习惯了高消费,然而年老时资金需求量很大,甚至有部分人专门打算年老时再花钱,这都需要年轻时好好打理自己的财务,对各类资产进行合理配置,确保自己的财富增值保值。

第4篇:养老规划范文

利用年底“大扫除”的机会,检视一下你的退休目标及预期、退休金积累方式、已有的退休辅助“硬件”等。

即将进入新的一年,很多人又开始忙着梳理2009年这过去一年的得失。并开始为2010年做些新的打算了,退休规划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制订和完善今后的退休金规划,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如意呢?

了解自己的经济现状

要想为今后的退休生活制订一个规划,当然需要先了解自己当前的状况。

首先,要对自己目前的家庭资产、现金流、职业发展状况、家庭成员的结构变化等进行一下评估。还记得2008年下半年,大部分人和家庭都因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损失不小,但2009年的股票、房产、黄金等市场又有不少“超乎预期”的上涨,因此最好能把现有的资产状况做个梳理,准确了解自身各类投资、资产的价值,有助于确定你包括你的配偶今后还需攒多少钱来为退休计划做准备。当然,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你也需要对各类家庭投资未来可能产生的回报率及其变化趋势,做一个合理的评估。

其次,除了依靠现有的家庭资产来积累今后的养老金,还要计算一下其他可能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带来收入的来源。比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还有已经投入的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算一下这些品种,在将来退休后能帮助你多少(主要是算一下这些将来可能获得的收入。可以占到将来退休后生活费用所需的百分比)。例如在美国,社会养老保障金至少占退休收入的20%,并且越晚动用这笔钱,得到的钱就越多,不少人就会做好打算,退休后到底是从多大年龄开始领取这笔养老金。

接着,一旦所有资产状况、收入来源等都梳理出来,计算明了以后,你还可以用在线计算器帮助自己推算一下,今后还需要攒多少钱才能较为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

比如北京市民就可以通过“首都之窗”网站(省略),进入“劳动就业”页面。找到“社会保险模拟计算”栏,运用养老保险缴费模拟计算、退休养老保险金模拟计算,得出现在每月缴存的基本养老金金额,以及退休后每月大致能够拿到的基础养老金数额。

而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机构的网站推出的“养老金计算器”功能,也可以提供养老金自助计算服务,个人只需填入现在年龄、预计平均年收入、每年收入用于养老的资金比例、目前可用于养老的资金数额、预计退休年龄、养老金的年回报率、退休后养老年限,就可以计算出平均每年的养老金了。

通过这几个步骤算出今后所需的退休金储备额后,接着就可以通过下列几个小技巧,让自己的退休规划之路更顺畅。

完善投资组合

正确的投资组合是成功的关键,多元化投资是一个长期战略,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而不是几个月或几年就能成功的,因此要坚持投资组合。

虽然2008年的金融风暴带来的惨痛损失让我们记忆犹新,不少人甚至因此准备全部抛掉股票,避免接触风险型的投资,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反过来我们可以看到,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安全收益”的债券投资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在股市暴跌后,将投资标的全部转向固定收益类投资的话,其资产累积速度满足退休后开支的可能性只有31%。此外,还有分析人上指出,只投资债券的回报很可能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无法完全规避货币贬值对养老带来的实际压力。

多元化投资还可以降低重大损失的风险。作为一般规则,金融顾问建议你,在资产的配置比例上,40多岁时可将70%投资于股票,50多岁时可将60%投资于股票,60多岁时可将40%到50%投资于股票,其余的资产可投资于债券和价值稳定的基金。当你离退休越来越近的时候,还需要努力增加你的现金储蓄。将相当于两到三年生活费用的钱变换为存款单或货币市场基金,这意味着当股票或债券下跌时你不会被迫将它们卖掉。

此外,在投资时限的考虑上,也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恰巧在股市大跌之际退休,因为股票资产迅速缩水,那么你资金短缺的可能性将会大增。为此,你可以考虑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即在退休后的前3~5年(一个周期)放弃股票投资,将股票资金转为较平稳和安全的资产,这样就能保住多年来储蓄的退休金,将资金短缺的风险降低很多。

反之,如果退休时你的投资还没有收回,那么要尽量避免兑现任何股票,而是应该留给这些股票近3年左右的时间恢复。同时可能要从你的银行账户和其他现金类投资中提款作为日常生活所需。

努力延长你的工作年限

“我将再多工作几年。”在美国,这是近年来许多“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用来弥补投资损失的常见办法。在当地,尽可能延长工作时间,这样不仅可以推迟动用社会保障金,并且当你最终退休时月收入还会更高。同时,退休时间被缩短,那么靠储蓄养活的时间也被缩短。例如,一个62岁的美国人坚持工作到65岁时再退休,那么他的年退休收入将增加25%。

但究竟需要延长工作年限多久才能弥补遭受的损失呢?万一当前的工作没能保住那么久,你有退路吗?美国城市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6年,美国年龄在65岁至69岁的全职工人中,有43%的人任职的公司不同于50多岁时任职的公司,有1/4是由于被解雇而不得不换工作。

因此要想工作的更长久,你也许不得不找份新工作,这可能意味着薪水降低或不得不成为临时工。但在经济衰退期间找到一份工作对50多岁的人来说要比30多岁的人难得多。因此,现在就要开始着手准备打好基础,比如重新联系上一些熟人、加入专门的网络群体等,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就业机会。

对我国居民而言,同样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多人在退休后重新进入企业工作,或是开始自己创业,除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外,还有很大的缘由就是想要为自己积累更多的退休金。

充分利用你的房屋资产

在美国,尽管近些年来房价持续下跌,但它依然是美国老人退休时的强大后盾。他们可以选择将房子卖掉,搬进比较便宜的住宅。或者有些地区的居民也可以选择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即以自己拥有产权的住房作抵押,定期向金融机构取得主要用于养老费的贷款,到期后以出售住房收入或直接以该住房资产还贷。一般反向抵押贷款在居住年限内或者老年人生存年限内,不要求借款人还款,直到永久性搬迁、出售住房或死亡时贷款到期。

在我们国内,真正实践以房养老的老人几乎还没有,但以房养老的理念已经在近几年被广泛宣传。今后一旦金融机构在对房屋的处理权上有了突破,房产抵押市场的流动性就会快速增加,到时候,这样的方法也就可以积极使用了。

重新调整你的期望值

经过了2008年下半年的严重金融危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意识到,膨胀的欲望不能持久,生活还是要理性为止。

比如,在美国,2009年以来,刚刚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的人们,开始考虑在退休后的最初几年里,对自己社会养老金账户的提款方式做一些小改变。比如,最初从退休账户提款时将额度限制在其投资组合价值的4%左右。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可以逐步提高提款额以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第5篇:养老规划范文

(一)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要将上述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逐级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广泛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落实好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全面完成并轨任务,解决好并轨人员就业、劳动关系、社保关系接续等问题。建立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以奖代补”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联合检查,推进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推进服务措施和政策的落实。

(三)做好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大力推行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推广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加强技能实训平台特别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提高技能鉴定质量。组织实施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和“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实现创业培训40万人,再就业培训400万人,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32万人。通过东部工程探索素质就业的路子。

(四)切实加强失业调控工作。探索加强失业调控的新措施,推动建立失业预警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就业新起点计划”试点的实施,积极帮助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职工权益。

二、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确保社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年力争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5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3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2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7亿人。

(六)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巩固确保发放的成果。继续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巩固成果,不发生新的拖欠,努力创造条件补发历史拖欠养老金。全面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稽核工作,提高基金征缴率,保持基金增长态势。

(七)继续做好国发〔**〕38号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全面落实实施意见。做好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完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政策,规范个人账户基金归集和管理流程,推动试点地区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做实比例,将既有基金支撑能力、又有试点积极性的省份纳入试点范围。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落实好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指导推动企业年金规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养老保险精算工作,为完善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八)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指导试点省份在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好本地区的试点方案,及时研究试点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九)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提供再就业服务。进一步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在有条件的中西部省份选择一些中心城市进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与就业服务工作的配合,健全完善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

(十)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精心组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管理能力建设。多渠道落实参保资金,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加强生育保险服务管理,规范生育保险给付和经办管理程序,推行生育医疗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办法,加强生育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

(十一)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工伤保险工作。以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大中城市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工伤保险工作。加强工伤保险基础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加强对各地工伤认定工作的指导,抓好新《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加强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管理。继续做好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的试点工作。

(十二)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农保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业务经办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十三)开展社会保险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优化经办业务流程,制定经办业务标准。完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加大联网

数据整理力度,推进经办业务管理、数据采集、信息传递、查询服务的网上办理。逐步实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研究制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行标准,普遍开展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做好9个地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管好用好试点资金,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继续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化管理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和退休人员公寓建设试点。

三、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切实维护基金安全

(十四)组织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基金管理监督的法规,充分认识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生命线”,基金纪律是“高压线”,形成人人关心基金安全、重视基金安全、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

(十五)加大基金监督检查的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57次常务会议精神,认真整改审计检查和内控检查发现的问题。配合审计署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全面审计工作,对各项社保基金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及时纠正问题,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组织进行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专项检查。对典型的举报案件直接进行查处,加强举报案件查处情况的跟踪检查。

(十六)完善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和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和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监管。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披露社会保险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落实要情报告制度。

(十七)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管工作机制。省级普遍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定期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调整充实专业人员,从组织上保证基金监督工作的开展。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十八)全力以赴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加强工资宏观调控。层层落实清欠任务,做好工资历史拖欠的认定工作,督促相关企业制订清欠计划和具体解决办法。建立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按月统计汇总各地清欠情况。推进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建立欠薪保障制度。狠抓最低工资制度的贯彻落实。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和监管,完善并严格实行垄断企业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十九)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继续推动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确保实现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劳动用工的宏观动态管理。继续做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启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计划。继续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和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将创建活动与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加强工资支付保障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将创建活动推向深入。

(二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各省会城市及其它中心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率先建立实体化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在企业聚集的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尽快形成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进处理程序,改革办案方式。

(二十一)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提高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创新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和执法模式,积极推广“网格化”和“网络化”劳动保障监察。继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及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利用12333劳动保障咨询电话,进一步畅通咨询、投诉、举报和权利救济渠道。

(二十二)认真做好维稳工作,及时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进一步规范办信接访办法,健全预防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监控。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认真分析,做出准确判断,对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下大力气做好农民工工作

(二十三)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继续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服务。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年培训800万人。

(二十四)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示范县建设,推广“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组织开展劳务品牌推荐、评选活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二十五)做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进一步实施“平安计划”,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积极促进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工作。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和经办业务规程。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800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600万人。

(二十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重点开展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查处严重超时加班和劳动条件特别恶劣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关于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指导意见》。

(二十七)继续普遍在市一级建立农民工协调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统计指标体系等基础性研究。继续做好涉及农民工的各种专题性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社会环境。按照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年工作要点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六、加强基础工作,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八)加快劳动保障立法进

程。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险法》及《残疾人就业条例》、《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等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修改工作。组织有关方面起草《企业工资条例》草案,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二十九)加大执法监督和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建立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调查制度、和解制度、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动普法工作,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三十)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制定和落实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强化目标责任制,做好“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的分解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分解。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重点工程投入等保障措施的落实。组织实施**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加强对各地执行年度计划情况的调研和检查,促进年度计划的落实。

(三十一)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统计工作。探索开展社区劳动保障情况的统计直报,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获取统计数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劳动力调查、农业普查、城乡统筹就业等统计工作,研究开展农民工调查工作。

(三十二)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强化政务公开意识,全面推动政务公开办法和制度的落实,发挥政府网站、电话咨询中心和媒体的作用,提高政务公开的快捷性和有效性。

(三十三)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按照“完整、正确、统

一、及时、安全”的要求,加强省市两级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完成示范城市的评估和验收。抓好全国统一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完成各省与所辖各地市的联网,实现部、省、市网络的三级贯通,推进联网应用,开展异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和规范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三十四)继续做好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出版工作。拓展信息来源渠道,突出政务信息促进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劳动保障工作网的使用效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落实新闻发言人定时定点新闻制度,继续做好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工作。做好劳动保障报刊和图书出版发行工作。

(三十五)加强劳动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着重加强对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民工问题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极有效地发挥科研理论的重要作用,使科研课题在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按照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劳动保障科研项目库。

(三十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推动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针对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干部队伍状况,以劳动保障业务和公共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加强对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厅局长和地市劳动保障部门新任局长的培训。

第6篇:养老规划范文

让资金“躺”在银行里,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充分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在防御通胀方面也有一定的风险。那么,养老的钱到底该如何计算?如何储备养老金才能在跑赢通胀的同时保持资产的“含金量”呢?

养老金或需千万

退休后安享晚年到底需要100万元还是1000万元?这也许耍根据每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条件、所生活城市,以及不同的寿命预期而决定。钟伟粗略做了个估算,目前,中国男性55岁退休,平均寿命为72岁:女性则50岁退休,平均寿命74岁。因此,男女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分别是17年、24年。考虑到人均预期寿命可能进一步延长,大多数人可能会倾向于认为,为退休后的生活积攒存活25年的钱财是必要的。假设退休后生活水平略低于退休休前“段设下降20%”,那么,为存活25年积累大致相当于20年的工资。

假设在1987年,城镇消费水平每年为998元,因此退休后所需要的退休金3万元即足够了。然而如果在2008年,城镇居民自费水平每年为13785元,退休金则需要27万元。

在不少民意测验中,城市居民对于退休后养老金预期需要100万元,可以想象,在扣年后,所需要的养老金可能超过1000万。钟伟解释,养老金需求的金额在十年二十年间会膨胀如此之快,主要是币值不稳定造成的。从1987-2007年间,M2和M1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9.8%和17%。1990年,H2、M1和流通中现金的余额分别为1.53万亿、6950亿和2644亿,到了2007年则分别为40万亿、15.2万亿和3.1万亿,不到20年,分别增长了26、22和1倍。

处置不同收益差10倍

为了筹备巨额的养老金,大多数投资者都懂得开始越早越轻松的道理。然而,某理财专家为投资者算了一笔账,1989年的万元户经过了20年不同方式的投资,所得到的最终收益竞相差10倍。即使当前已经筹备了足够的养老金,随着通货膨胀以及币值缩水,这笔资金在退休时也将大打折扣。因此,要满足退休后衣食无忧,投资者需要选择更积极的投资方式。

根据银行的反馈,60%的银行存款都是定期存款,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大多“堆”在银行里。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充分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在防御通胀方面也有定的风险。相比较而言,基金定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案例1

万元户张三热衷把钱存在银行,20年后资产仅增加约1.8倍

张三一直采取滚动存款方式进行一年期定期存款,1939年12月31日存入10000元,到期后连本带息滚存于下一期,利率按每次存款当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利率计算,扣除利息所得税后,aD年后的2009年12月31日,张三这1万元的资产只增值了一倍多,为27590元。

案例2

万元户李四先存款、再投股市,20年后资产增值近28倍

李四在1989年末存入10000元做一年期定期存款,1991年我国证券市场初开不久,李四敏锐地看到投资初会,于1991年底将存款取出连本带息投资股市并直持有,其投资收益率以上证指数的实际收益率作为测算依据,至2009年末,这名万元户的资产已增值到285931元。

“5-3-2”资产配置模式最具普遍性

文章案例表明,为退休养老做准备的资金不能完全躺在银行存款里,大部分投资者也不愿意冒过激的风险将该资金全投向股票。理财专家建议不妨采取“5-3-2”的配比模式(50%的资产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30%投资于基金和各类债券,20%投资于股票)。而50%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包括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保险、国债等。其分配比例也有讲究,通常而言,活期存款以留足个人六个月月支出为限,保险开支以个人年收入10%-20%为优,定存和国债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第7篇:养老规划范文

由《建筑技艺》杂志社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团队主讲的“养老建筑规划设计培训班”于2015年7月31日~8月1日在北京新北纬饭店成功举行。1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地产商和投资商参加了此次学习。此次养老培训分别从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老年客户的需求分析、社区及机构养老项目的设计实例、老城区养老体系建设与发展趋势、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和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等方面对中国养老建筑的设计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7月31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进行了题为《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与老年客群需求分析》的报告。她介绍了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并对养老地产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养老项目客群区位匹配关系和适老社区设计和规划的控制要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研发部主任林婧怡博士针对最新老年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进行了解读。她介绍了目前国内老年建筑设计中无障碍和消防疏散要求的理解误区及其原因,并对最新的养老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和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结合调研实例和具体设计对国家建筑标准图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详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设计总监唐大雾博士从“策划一设计一市场”的角度结合大量实际设计案例和项目,对养老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分析。并对我国养老细分市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将社区养老按照社区和城市层级进行了分类和解析。按“谁来打”、“往哪打”、“如何打”三步完成养老建筑设计,并结合大量项目实例对如何做好这三步进行论证和结合分析。

8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程晓青副教授主要以老城区内的养老建筑设计为例,介绍了此类特殊地区中养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趋势。她分析了老城区内养老体系基础的优势和困境,提出了该区域内老年建筑设计的理念,分别就适老化改造、小型多功能养老照料中心、小型多功能综合养老院等不同性质和规模的老年建筑设计进行了案例分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贾敏以“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及方法”为题,阐释了“绿色养老设施”的概念,指出养老设施中节能、节水等方面的常见错误理解和设计,总结了养老设施中遮阳及节能窗、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制冷及新风系统、地暖系统、自然通风五大关键节能技术的应用。

8月1日下午,周燕珉教授用大量的设计案例分享了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针对八种不同类型的养老建筑,周教授对其性质进行了差异化分析,并总结了八种养老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的差异性。周教授提出关爱老年群体是每位建筑师的责任,未来居住空间要全面应对老龄型社会的需求,并且需要人性化与精细化的设计。最后,主办方还设置了答疑环节,参加培训的学员踊跃提问,周燕珉教授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耐心和专业的解答。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进行了有奖问卷调查,共收到120多份有效问卷,无论是对主讲内容还是组织工作,学员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对今后的培训形式和关心内容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第8篇:养老规划范文

关键词:衡阳市;养老服务业;专题调研

中图分类号:D669.6;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6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46-05

“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十一五”以来,衡阳市大力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显著增加,养老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养老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但是与兄弟地市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衡阳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和其家庭的后顾之忧,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衡阳和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衡阳市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专题调研:

第一,通过组织座谈、听取汇报,深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寻常家庭向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衡阳市养老服务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第二,通过查阅统计局有关衡阳市老年人口的准确数据,结合国际上通行的人口趋势外推预测方法,对全市2013-2020年度各年龄段的老年人口数目以及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口数量进行预测。

第三,针对衡阳市三种不同养老服务模式需求之间的差距情况,归纳出目前衡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以相关文件为依据,提出衡阳市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建设性举措构思。

一、衡阳市老龄人口养老意愿的调研

(一)调研问卷设计和发放

我们利用衡阳市老龄人口的抽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调研的过程中,除了组织座谈、听取汇报,深入养老机构调研活动之外,我们主要采用在社区或者村庄的活动场所为主要的调研点,同时也采用了入户调研的方式。此次调研发放城区老龄人口问卷(以下简称A类)300份,回收247份,回收有效率82.3%,其中每一份问卷均由本项目组研究成员亲自调研填写。

(二)调研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1. 被调研对象的个体特征。

被调研对象中, 60-69岁的有136人,占55.1%;70-79岁的有83人,占总人数的33.6%,80岁及以上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11.3%。男性的比例占53.1%,女性的比例占46.9%。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15年,最低的是0年。教育年限在6-10年之间的人数居多,合计41.5%。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的占11.7%,身体较健康的占32.6%,身体一般的占23.7%,身体较差的占25.7%,身体很差6.3%。

2. 被调研对象的家庭状况。

在被调研的对象中,有配偶的占83.6%,离婚的占 3.7%,丧偶的占12.4%,从未结婚的占0.3%。在被调研的老年人中,一起居住的人数最多为7人,最少为自己单独居住,平均为2.86人。自己独居的有6.8%,2个人的占到了38.7%,3人的占了19.3%,4人的占了18.7%,5-6人的占了15.7%, 6人以上的占了0.8%。在被调研对象中没有儿子的老年人占13.5%,1个儿子的占31.2%,2个儿子的占29.5%,3个儿子的占 21.7%,4个的占4.1%。没有女儿的老年人占11.3%,1个女儿的占38.6%,2个女儿的占27.3%,3个女儿的占14.2%,4个女儿的占8.6%。

3. 被调研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

被调研对象中收入最高者为46000元,最低者为780元。当问及其收入是否够用时,有161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够用,占了58.6%,有41.4%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不够用。

4. 被调研对象所处社区发展状况。

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所在社区的经济与其他社区相比较如何时,被调研者认为很富裕的有13人,占5.3%,认为较富裕的有67人,占27.1%,认为一般的有121人,占49.0%,认为较贫穷的有42人,占 17.0%,认为很贫穷的有4人,占1.6%。当被问及社区内邻里关系时,被调研对象中仅有3.9%的认为社区内邻里的关系较差,有21.4%认为社区内邻里关系非常好,47.6%认为社区内邻里关系较好,而有27.1%认为社区内邻里关系一般。

5. 被调研对象对养老风险认知状况。

被调研对象中有48.9%的老年人担心自己的养老,有51.1%的人未担心自己的养老。当被问及到“您在养老过程中最急需的是什么?”,被调研对象中有141人选择了养老金,占57.1%;61人选择了养老服务,占24.7%;45人选择了精神慰藉,占18.2%。

6. 被调研对象对养老服务的认识状况。

在经济供养意愿上,70岁以下的人选择依靠自己的有42.3%,选择依靠家庭的有35.2%,选择依靠机构养老的有22.5%。70岁以上的人选择依靠自己的有30.1%,依靠家庭的有38.5%,选择依靠机构养老的有31.4%。

在居住地的选择上,70岁以下的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为8.7%,选择在家养老的有91.3%。70岁以上的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为14.8%,选择在家养老的比例为85.2%。

在有关养老服务的意愿上,60.7%的老年人愿意购买居家服务,39.3%的人不愿意购买,而85.7%的人不愿意购买的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或者是没有必要。

在对养老机构的看法中,有14.7%的人认为自己对养老机构比较了解,24.4%的人认为自己对养老机构一般了解,60.9%的人认为自己对养老机构不了解。

二、衡阳市老龄人口对不同养老模式需求量预测

(一)衡阳市老龄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我们以2010年衡阳市人口普查数据为初始数据。根据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原始数据,通过对人口死亡率发展趋势做简化处理,确定出死亡率比例因子km(男性)、kf(女性)。

设N(t,i)为t年i岁人口数,μ(t,i)为t年i岁人口前向死亡率。因为2010年0岁人口到2020年不满60岁,故不考虑出生数。在t+1年i+1岁龄人口数为:

我们以衡阳市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对人口死亡率进行粗略估计,在此我们以2010年0-99岁人口死亡率为基础,按不同的死亡率发展水平,取不同的死亡率比例因子,得到死亡率估计,从而预测出老龄人口数。在此对死亡率进行粗略估计,取男性和女性死亡率比例因子分别为km=0.982、kf=0.977,可得2013-2020年衡阳市60岁以上,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老龄人口预测数。

(二)衡阳市老龄人口对不同养老模式需求量预测

在对衡阳市2013-2020年全域老龄人口的数量进行了量化预测之后,结合上文衡阳市老年人口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意愿情况调研的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衡阳市老龄人口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需求总量,时间段划分为2013-2020年度,具体的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2013-2020年衡阳市老龄人口

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表2 2013-202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老龄人口

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三、衡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服务工作略显被动

目前衡阳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衡阳市与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一样,是在人均GDP2000美元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未富先老”,因此在养老服务工作上略显被动。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如老年人在养老院发生意外的责任划分、承担问题。二是没有一套产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医护人员职称评定机制,不但造成养老机构留不住人员,而且服务人员素质整体也不高。三是政策落实不尽到位。民政部于2012年下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胡南省也于近日通过了《湖南省“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对发展养老服务制定了优惠政策,但出于种种原因,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四是建设规划落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近几年,在衡阳市中心城区建成了许多城市小区,为优化小区环境,这些房地产商虽留出了供小区居民散步休闲的空间,但大多没有专门为小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场所和设施。

(二)社区养老服务落后于形势

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许多家庭赡养老人能力有所降低,一些成年子女对老人的照料力不从心,部分老年人不愿意依附年轻人养老,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家庭养老功能被弱化了。因此,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剧。但目前衡阳市社区的养老服务还落后于形势,远远达不到老年人的需求,表现在:一是社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中心城区188个社区中,可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仅33个,而且面积极为有限,除雁峰区苏眼井社区为老年人安装报警器外,其它的社区养老设施几乎空白。二是管理人员缺乏。受社区工作人员编制限制,为老服务工作只由民政办主任兼任,造成老年人口的增多与社区工作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三是服务模式单一。有老年人白天活动场所的33个社区中,仅有石鼓区西湖一村托老所为部分老年人提供日间就餐服务。

(三)机构养老工作急需加强

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属衡阳市主要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但此项工作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国办养老福利机构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目前,衡阳市本级只有市社会福利院一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5个中心城区只有雁峰区、石鼓区、珠晖区、南岳区分别有一所公办福利院这样的养老机构,而且养老床位数都在50张左右。全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数量少、且床位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增长的需求。二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服务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现有机构缺乏医疗技术支撑和有资质的品牌以及为老服务实业机构、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带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不足全市机构总数的5%,不能满足多方位的养老需求。三是从业人员缺乏,人员外流严重。由于机构养老行业不成熟,没有专业的人才输出渠道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养老院不仅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培训员工,为员工办资格证,而且由于整体效益不佳缺乏吸引力,而常常留不住人才,往往取得资格证的员工不久就会跳槽。四是收费偏低,各种费用支出大。大多数养老机构的通信费、保安费、水电费、燃气费均按商业用水用电用气收取,但养老院收取的费用、价格按生活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区分在600-1600元不等,这种收费低、运营成本高的现象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衡阳市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建设性举措构思

(一)相关文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办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2006〕6号);

3、《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0〕19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

5、《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1〕60号);

6、湖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湘政发〔2011〕19号);

7、衡阳市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衡发〔2012〕5号);

8、衡阳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衡政发〔2012〕15号)。

(二)衡阳市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建设举措

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则,进一步明晰政府在养老服务上的公共服务责任,加快推进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保基本、增福利、促市场”,坚持政府投入、政策引导、社会主体、市场推动,建立起基本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符合衡阳市实际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层次多样化、服务提供社会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运行机制有序、服务品质良好、监督管理到位的养老服务新格局,推动衡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

2.原则与措施。

一是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县(市)、区各级政府要根据市制定的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养老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切实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促进行业自律与有序竞争,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康复医疗、护理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孤老优抚对象、城乡“三无”老年人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同时兼顾全体社会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的要求,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按照城乡统筹、“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等服务网络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建议:在城区采取小型化、多点位的布局,以居家养老为核心,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和社区网络等参与养老服务,探索推进社区日间照料和老年人互助养老等服务模式;在近郊区,采取因地制宜、方便交通和医疗的布局,突出医养结合功能;在远郊区,采取环境优美、品质优良的布局,突出度假、休闲的养老功能,探索推进满足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全方位需求的服务机制与模式;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为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四是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和监管。盘活存量,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和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职业标准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的技能培训,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符合条件的人员可按照规定申请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持证上岗的就业困难人员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享受就业补贴。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实行岗位津贴制度,落实社会保障待遇,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稳定。

3. 实现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建设性举措思路。

衡阳市应当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制订出台促进本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效推动本地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低息或免息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于新建、改建小区,要预留养老设施用地,以保证养老服务的覆盖面。

除执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补贴外,衡阳市各辖区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扶助力度,在市级给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的基础上,适当安排辖区内每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公益性养老服务岗位,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要的管理费用,以确保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效性和持久性。

衡阳市养老服务保障政策和措施的分层规划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衡阳市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建设举措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衡阳市养老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包括组织机制、激励机制、监控计划和保障机制,其中组织机制是整个体系的动力源,通过政府、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协调,把所有与养老相关的组织机构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激励机制通过对社区、服务人员和服务机构的激励,从而提高涉老各部门和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保障机制通过对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服务法规和资金投入等的保障,为其它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各项保障。监控机制是养老服务运行体系的终端机制,主要职责是检查监控和结果反馈,即检查监控养老服务规划、政策等的执行情况,看是否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将结果反馈到组织阶段。

上述四个机制之间联系紧密,在合理的支持和保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对象的考评机制和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促进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通过建立高效的组织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人员及服务机构的激励机制,而高效组织机制的建立又必须在监管机制充分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反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推动组织机构的高效运行。因此,这三个机制反过来又促进保障机制的完善。同时,我们必须认清社区激励机制直接与老年人对话的重要作用,做好信息的反馈,老年人对其社区的养老服务可通过信件、电话、互联网等方式直接与政府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直接沟通,以便更好地监督对老龄人口养老服务的实施,形成良好的循环。这样,才能以合理的保障机制为基础,以高效的组织机制为纽带,以政府监控机制为约束,以社区激励机制为终端,真正实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Schulz,James H.The Economics of Aging.(7th ed.)Auburn House.2001.

[2] KATHAWALAY,ABDOU K. Supply chain evaluation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a framework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manufacturing[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3,18(2):140-149.

[3] 刘俊.人口老龄化研究简述[J].社会学研究,2010,(04):120.

第9篇:养老规划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175-02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某一个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根据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型国家。目前中国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贵阳市也不例外,本文对贵阳市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贵阳市作为贵州的省会,已步入老龄化阶段。据贵阳市老龄办统计,截至2010年底,贵阳市总人口364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49.71万,占全市总人口13.7%,65岁以上老年人34.48万,占全市总人口9%,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77.89万,占总人口的15.88%,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33万,占总人口的10.69%,贵阳市人口老年化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在贵阳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从2010年数据可以看到贵阳市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状况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因素的影响,这一形势必将越来越严峻。同时,贵阳市进入人口老龄化时间虽然迟,但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快于全国水平。

2.高龄化现象严重且性别比例逐渐递增。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2005年贵阳市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38万,占到了老年人总数的9.9%;2009年贵阳市高龄人口为4.64万,占到了老年人总数的9.7%。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自身生理机制的原因将使男女性别比例不断失衡,老年女性人口逐渐多于老年男性人口,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女性老年人陷入了失去配偶的困境,独立生活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

3.贫困、病残、空巢比例高。根据贵阳市老年学学会课题组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云岩区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16.9%,患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18.7%;南明区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 17.57%,常年患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27.03%。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居住方式的改变,空巢老年人的比例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据调查,云岩区空巢老人占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37%,南明区空巢老人占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 29.11%,这就意味着有近1/3的老人是与子女分开居住。

二、贵阳市养老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托,补充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指子女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子女向老年人提供衣、食、住条件并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向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指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机构。中国的传统习惯基本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带有浓厚的“救济”性质,因此老年人一般是不入机构养老的。社区养老虽是城市养老的新产物,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将养老的重心放在力量薄弱的社区,因而规模小,缺乏竞争,其发展的可持续性非常可疑。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实现“老有所养”的战略部署,为搞好养老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养老工作必须在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和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贵阳市日益关注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引导力度,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服务,倡导社会养老,取得较大的进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贵阳市家庭养老现状。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贵阳也不例外,笔者通过对贵阳市农村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老人儿童留守农村,依靠土地和子女供养维持生活,同时,早已存在的医疗卫生水平低、社区建设不完善等情况,造成家庭养老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养老的水平相当低下。

2.贵阳市社区养老现状。当家庭养老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社区的迅速成长,有效地实现了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的最佳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贵阳市的社区养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市内各辖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养老服务。南明区开展的“晚霞彩带”以及云岩区中北办事处的“走进来走出去”活动,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第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建设已初具规模。贵阳市全市共有3 15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市级9个,县级17个,社区1 325个,村1 797个,覆盖率达90%以上,社区免费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实施70岁以上的老人可优先就诊,免挂号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就医。第三,城镇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优先落实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目前贵阳市各辖区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全市共有老年大学204所。设有多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共有458个户外活动点。丰富的书法、舞蹈、老年艺术团等,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第五,积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贵阳市组成的老年维权工作网络初步形成,这些机构负责接待老人来访、受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开展法律宣传,对老年人给予全免或减免诉讼等法律援助。

贵阳市的社区养老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产生的时间尚短,在建设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社会化程度不够。社区老年设施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没有根本改变。社区的养老救助信息系统没有有效建立,社区养老产业及资源无论是有偿、低偿、无偿的整合度不够,难以满足老人的就医、就餐、家政等需要。以南明区为例,其老龄工作覆盖面虽然广,各级党政领导也很重视,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力量、民间组织未被充分动员起来,工作基础薄弱。其次,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贵阳的社区养老主要依靠政府和民政部门的投入,政府部门的投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是有限的。民政部门的投入主要依靠彩票,而彩票的收益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老的发展受阻。南明区在2006―2009年间财政投入老龄事业经费共252万元,但对于日趋庞大的老年人口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财源不足将必然制约贵阳市社区养老的发展。

3.贵阳市机构养老现状。当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需要时,机构养老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机构养老能够为老人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机构养老可以有效地缓解老年人的精神空虚,许多老年人居住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代际、言语的隔阂,可以聊天话家常,互帮互助,共同寻找心灵慰藉;同时机构养老可以吸收社会闲散资本,推动老龄产业,拉动老年消费,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今年是贵阳市“老有所养”五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至106家,其中公办7家,民办42家,乡村敬老院57所,已建成养老床位5 000余张,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3%,53万余老人受益。虽然贵阳市的机构养老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按照全国老龄办规定的每千名老人拥有12个床位、即12‰的标准,贵阳还有约4‰的差距。以贵阳49.71万60岁以上的老人为基数计算,床位缺口至少近2 000张,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需要的床位数还将相应增大。

在目前贵阳市养老机构床位总体上存在缺口的情况下,更为凸显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市7家国办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十分紧俏;而由于地理位置、环境、设施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0多家民办养老机构大部分存在长年入住率低、床位空置率高、生存较为艰难的现象。例如贵阳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贵阳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等7家国办养老机构由于大部分位于市区内,交通方便、管理完善、设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护理人员素质较高等因素,长年维持高入住率,床位供不应求;而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除了交通、位置、环境、等相对较差外,护理人员也缺乏规范的培训和护理技能。

结语

贵阳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弱,社区功能又不完善,养老服务机构也刚刚起步,因此,养老保障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成为日积月累的沉浮积久的严重社会问题。养老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老有所养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团结的关键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种适合于贵阳地区实际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刚义.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创新,2008,(3).

[2] 周长洪.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将导致社会性养老困境[J].探索与争鸣,2009,(7).

[3] 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