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课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体育优质课呢?我觉得应该从以几个方面来说:
一、分析了解学生情况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情况,包括身体壮况、身体素质的好坏、体育技能的高低,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深浅、运动量的大小。对症下药,收到的效果就会很好。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才会更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说要想上好一节质量较高的体育课,了解学生情况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合理搭配教材
只有搭配教材合理可行,才能使整节课活起来,富有生气。教材搭配要多样化、合理化,学生兴趣才大,才能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体育课、喜欢上体育课。具体来说教材拾配的原则为:有上肢练习就要有下肢的练习,有力量练习就要有柔韧、灵敏等方面的练习。例如:100米、200米跑,引体向上、双杠屈臂撑,排球的传、垫球,这样有下肢短跑,又有上肢力量练习,也有球类全面身体活动的项目,这样搭配就比较合理可行。
三、书写教案
要想上好体育课,就要认真按照大纲要求切实可行地制定出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并按教学计划备好课。备课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了解学生情况;2.钻研教材;3.确定课的任务;4.安排课的内容和组织教法;5.预计课的密度和运动量;6.培养学生骨干。要按照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来书写,并预计出各部分的时间,这样写出的教案才会切合实际规范。
四、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及时处理违纪行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精神上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五、教法的组织
组织教法,也就是组织能力,就是能不能叫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学、去练、去上课,任意而不乱地调动学生,使学生听从教师口令,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里面涉及到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问题。如选四个组长,加上一个体育委员,如果都能负起责来,起模范带头作用,这节课就能组织得较好。如果组织教法不严密,以上几个步骤安排得特别好也是无功白忙。因为你调动不了学生,学生一片散沙,你指东,他往西,你要跑步,学生编要打球,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将课上好。我认为组织教法也是关键,要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队列队形,各种步法,几种转法,应作为课课练的内容。
六、讲解示范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欣赏;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6-02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由于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据此,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引导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讨论的形式,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其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等等,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从而把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让学生动手,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可以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融汇贯通,成为有机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中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犹为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教师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接着教师让他们学着大屏幕上的例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欣赏者的感觉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受刺激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达到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想境界后,教师如能用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浑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开展综合艺术欣赏,让学生感受更多门类的艺术形式
在欣赏课教学中,孤立地的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现代化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知识,审美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多媒体欣赏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故事型――也称为导趣,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解欣赏的内容,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在电脑上把故事和欣赏的内容一起录下来,并配相关的音乐和场景音效(如打雷,下雨、喊叫声,枪声等等)这样学生在欣赏时就会身临其境。
表演、游戏型――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可根据画面的内容情节进行表演和游戏,表演和游戏时也应配上相应的音乐和场效。教师和学生都充当一个角色,学生会全身的投入,促进师生互动,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师大出版社
一、像欣赏音乐一样学会倾听
倾听不仅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而且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反复倾听音乐才能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才能真正获得音乐并理解音乐。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课堂管理也是这样。有的音乐老师总是埋怨:现在的孩子太不听话了。其实现在的孩子不是听不听话的问题,而是不会“听话”。课堂管理从倾听开始。
首先从教师对学生的倾听着手。这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承纳,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个人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课上要倾听,课下更要倾听,老师不能一下课就走人,哪怕只多停留三、五分钟,也会具有教育意义。学生处于自然状态中,你的倾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特点和班级特色,形成独特的、平等的课堂管理文化。
鼓励生生相互倾听。要让他们明白善于倾听是一种尊重,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在相互倾听中学会与人合作,以便更好地融入集体中。最基本的应该做到“两个问”:当别人讲话的时候,你能安静用心地听完吗?当你的看法与他人有所不同时,你能等他人说完,再表述自己的观点吗?而不是中途打断随意插话。这“两个问”不需要语言,只用特定的手势表示,师生、生生之间互相提示。学生将会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久而久之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形成自律行为。这样课堂上不仅会有活跃、热烈的讨论和争论的场面,而且会有学生静静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每一节的音乐课堂都充满尊重和信任。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倾听。自我倾听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这种认识自我的方式是主动的、自发的。它不仅是自我反思和内省的告白和诉说,更是在此基础上的自我掌控和自我改变。学生虽然做不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如果能做到每日一省,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增强自己的内省意识,就是很了不起的。记日记就是一个学习自我倾听的方法。在日记中记下什么让你觉得快乐,什么让你觉得失落,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心灵深处找到自我,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最终实现在自我倾听基础上的自我转变。
二、像把握乐曲的风格一样把握各班的风格
不同的音乐家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风格。肖邦的音乐风格具有典型的波兰民族风格,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和强有力的渐强等方面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不同的班级会有截然不同的风格。有的班级热情好动,有释放不完的能量,如同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序曲》充满火一样的热情。有的班级充满自信,富有竞争意识,犹如一首明快清新、富有生气的轻音乐。而有的班级比较自我,对任何事都态度冷淡,如同一首不和谐变奏曲。老师要静下心仔细分析每个班的风格特点,顺势而行,实行个性化的课堂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场所,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具体来说,在同一首歌曲或乐曲的学习中,有的班以表演为主要学习形式,有的班以合唱为主要活动形式,而有的班则以器乐合奏为切入点。
以教学歌曲《大鹿》为例。对于热情好动的班级就要在音乐表演上加大力度,把舞台交给他们,使每个人的才华都得到充分展示。老师一定要参与到活动中,引导他们自编自演音乐剧,从编剧、导演、道具的分工到组织与策划,让他们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活力四射,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大鹿》的表演中,有一个班的一组学生表演得最有创意,在猎人还没出场之前,一只猎狗“汪汪汪”地跑了出来,这只猎狗闻闻这儿,嗅嗅那儿,神气活现。《大鹿》里面是没有这个角色的,但他们认为一个猎人怎么能没有一只心爱的狗呢?虽然歌曲中没有,但他们大胆地加上了这个角色,给整个表演增添了乐趣。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以上两点教学思想?笔者认为不妨可以把朗读和感悟语言联系在一起,充分地利用朗读,感悟词句与情境,丰富语言库存,并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但由于积重难返,传统的阴影无处不在,而反传统又走向了极端。当我们走进课堂,会发现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一、现象举例
在语言训练中强调朗读感悟。由于认知的惯性,引导的失当,往往会使课堂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笔者以课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佐证。《荷》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象1:淡化朗读目标游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划出生词。
生:读,划。
师:好,请某生说说所划生词。
生:田田、亭亭、袅娜、羞涩、渺茫、宛然、风致
师:好,大家齐读三遍这些生词,力求默写出来。
生:齐读并努力地记忆。
师:这些词语反映出月下荷塘什么特点。
生:(参看注解)荷叶相连,柔美,深含感情,有美的姿态。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亲见的一幕,应该说该教师还是善于启发引导的,并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在不是公开的场合中,以上教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能更为直接地引向“概括景物特征”这一目标。事实上这个名段的语言有着整体的朦胧优美,决不是几个词语就能涵盖的。上述教学片断,语言训练只停留在原始的朗读和搜寻词语上,游离于朗读背诵感悟的阅读目标之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此种所谓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等实质的问津,更忽略了学生“联系”、“想象”、“理解”、“运用”等过程的创设。这样人为地淡化朗读,语言训练目标与朗读感悟目标的游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象2:侧重分析忽视感悟
师:请大家默读,研究一下该段的修辞手法。
生:(默读思考回答)比喻、拟人。
师:对,但不全面。还有通感。(板书:通感)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通感吗?
师:详细地分析通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师:(透彻分析后,作辛苦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吧,下面把通感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感悟。
这所谓的感悟在学生齐读之后便戛然而止。这里,语言训练只侧重在通感这一修辞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评价,学生成了事实上的“记录员”。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势必停留在识记的浅层次目标上,朗读形同虚设。无任何联系思维,无丝毫触类诠释,至于紧扣语境、情意熏陶更无从谈起。由于词句的理解生吞活咽,一闪即逝,故朗读如高空楼阁,缺乏根基;感悟如雾里观花,虚无缥缈。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实际要求。
现象3:忽视能力华而不实
新课标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感只有在积累、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得到培养。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那么即使是使尽各种朗读手段,那种朗读感悟也是华而不实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感悟和分析,同学们能否概括月下荷塘的特点。
生:朦胧淡雅,静谧清幽。
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较强。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再齐读一遍。
生:起劲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响了,这样读好不好?
生:不好。
师:确实不好,朗读时应轻一些,符合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心情。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轻柔优美了一些。
这样的场面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从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甚至可以说指导也是得法的,但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朗读能力真的加强了吗?在形式的掩盖之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剩几许呢?有人说,把文字读熟了,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其实未必。叶圣陶先生曾讲:“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可见,这样的朗读是华而不实的,根本上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现象4:滥用媒体喧宾夺主
否定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现代的课堂似乎已是多媒体的天下。通过收集声音、图像、信息,以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灵智。如洪水般泛滥的这种冲击力似乎足以完成任何艰难的教学目标。
就这样,欣赏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感悟语言,聆听优美动听的录音取代了朗读实践。如此喧宾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那些迷恋此道的教师眼里,“辅助教学”的目标早已视若无睹。当笔者看到明亮多彩的荷花及翠绿欲滴的荷叶,不禁想问,这还是朱先生笔下画图难足的月下荷塘吗?当月光曲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们难道会联想到作者的哀愁吗?当优美华丽的录音穿过我们的耳膜,难道我们还会想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吗?这也许是反传统的一个极端和误区吧。
二、理性思考
以上现象罗列仅是冰山一角,但已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客观存在。应该这样认为,由于高考根本不设朗读题,朗读水平之高低无关紧要。除了默写名句跟背诵发生关系外,其他就要算阅读题了。默写只需硬背即可,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不是朗读,更不是感悟,而是理解分析。因此,朗读感悟理所当然地被淡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把重点放在理解分析上。另外,高考指挥棒也指挥了教学评估,对考分的疯狂追逐取代了对学生“读”书素质的培养,导致朗读感悟的目标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认知上的主观误区。一种是传统误区,认为朗读感悟无非是加强了阅读训练题的分量,根本不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练出好分数来考试不就行了嘛;另一种是反传统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涵盖朗读感悟,有了声光色,还用得着那么出力不讨好地提倡平淡无味的朗读吗?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不就能获好评吗?以上认知虽说势不两立,但实有殊途同归的嫌疑。即都忽视朗读感悟,都抛弃传统精华,都漠视素质培养,都无视教学大纲。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标条件下给“朗读感悟”一个新的定位并拿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策研究
(一)新定位,新认知。首先,立足新课标,走出惯性认知,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真正落实朗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心灵甚至肢体动作确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促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总体提升。其次,结合高考,在高考能力层级目标要求下正确定位,高考的能力层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写作等,无不与朗读感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朗读感悟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桥梁。最后,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朗读感悟。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感悟是提高素质的必经之途。
(二)重能力,重方法。走出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非常讲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拟从品鉴字词、品味语句及感知整体三个层面并结合教学实际作简要论证。仍以教学《荷塘月色》片段为例,笔者曾作以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荷塘月色》片段朗读感悟学案设计
阶段 内容 方法 启发 感悟
品
鉴
字
词 曲曲折折
田田、层层
亭亭、星星
缕缕、脉脉
弥望、点缀
袅娜、羞涩
渺茫、颤动 自由读
轻重音读
比较读
分类读 分类依据
轻重音量
比较所得 叠词、
轻音为主
以动衬静
音乐美
用词恰当
品
味
语
句 比喻句
通感句
拟人句 范读
品读
精读 修辞妙用
感觉互通
花如其人
语句传神 形象再现
花人合一
感觉开放
音乐美感
感
知
整
体 整段/联系全文
整体/感情基调
氛围/情景交融 多媒体
小组读
精读
鉴赏读 声情并茂
语境意识
恰当评价 淡淡哀愁
环境清幽
画面静谧
景语情语
以上学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朗读感悟的目标重点,在设计上,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正地把多媒体放到了辅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在能力培养上则形成了识记、理解、分析、鉴赏的层级开发。
回想课堂教学中的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反复的诵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必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情感必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必然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熟练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只有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在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53-02
一、电子商务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计划设置问题
高职大都在大二上学期或大一下学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但对于只有三学年的高职生来说,接触专业知识过晚难免引起学生对专业的疑惑甚至迷茫。“电子商务概论”作为整个电子商务的基础,是对电子商务学科的整体认识、把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等都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造成相关课程内容上的重复。
2.电子商务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大纲制定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如果深入讲授则与后续课程严重交叉重复,如果浅显讲解则对建立专业基础作用十分有限。
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的选取问题
(1)学生误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在淘宝开店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淘宝开个店,淘宝只是电子商务实战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整体。
(2)学电子商务就是蜻蜓点水,学不到一技之长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学生对电子专业的一个了解,不可能让学生对电子商务进行很深入的了解,但过于泛泛会让学生觉得什么都没学到。
(3)与后续课程相关性及重复性问题
“电子商务概论”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实施过程以及组成内容,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一个全面、概括的理解。这与后续“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营销”等后续课程内容交叉大。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准确而清晰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贸易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信息技术和商务两方面的知识。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以培养电子商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商务经营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为基本内容,以校企协作、产学结合完成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途径,确立和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保证体系,最终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根据上述思想设计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将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组织成“MSXQ”教学模式,并形成完善的适应电子商务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保证体系。
1.MSXQ教学模式
(1)“M-模拟环境”是指教师在模拟环境下教学。即利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软件,模仿当前网络真实环境,伺时又配以完善的后台管理,协助学生学习和理解Intemet接触不到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其中的构架和关联。
(2)“S-实战环境”是基于真实互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即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网络环境中操作,使学生的学习与真实世界直接联系起来。
(3“K-校企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即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实现毕业生由校门到企业的“零距离”职业体验。
(4)“Q-企业运作”是学生课外实践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校园电子商务公司,充分利用企业电子商务优势及校园的软硬件资源,降低运行成本,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学生掌握企业运作流程,充分领会职业人身份。
2.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按照“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发展性、开放性”的原则来设计,通过课程论证和内容调整、辅修拓宽、整体化等方式,建立起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建议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确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行为领域或学习领域,然后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景中进行职业从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工作过程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历程。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过程,这是区分不同职业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开发项目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因此,项目课程开发应先针对相应专业学生。
2.基于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
以“电子商务概论”为例,在课程内容及实训项目选取时,根据内容本身尽量创造在“实战环境”下进行,比如网上购物等项目实训。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育实践建立在学生的工作过程上,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工作技能。但是,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学不能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构建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这将使高职学生难以提升;如果鉴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中的“工作过程”,而导致对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在理解和把握上出现偏颇,造成高职教育中出现比较严重的重“工作技能”、轻“职业素养”的现象,使“成人”教育仅停留在学生掌握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上,就很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3.打造实训基地。以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电子商务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2011年2月18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正式落户重庆;未来两年重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约5万。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重庆教育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主要负责人多次与“淘宝网”接洽,双方就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校企合作协议。
淘宝创业是重庆教育学院为电子商务专业开辟的又一条就业途径。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组建“淘宝网——网店运营专才实训基地”,由淘宝网提供网络创业就业平台及相关资源,重庆教育学院提供场所及相关设施,采用真实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式。利用淘宝创业实验室开放性的教学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具体感知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另一方面,让其学会独立思考,并利用各种资源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培养沟通、表达、协作等各方面能力。
4.以专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促进教学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重庆教育学院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来抓,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为学生走入社会赢得更多的机会。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全面参与竞赛项目的组织,尤其是在竞赛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也有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永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3):133-134.
[2]兰先芳:基于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3]付杰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自然科学~,2006,(20).
Abstract: Th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people's traditional shopping mode. This emerging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ces companies who are seeking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o turn their sight to the outside of the company―their customers.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2C e-commerce, it is most important to study on the customer-perceived-value and its connotation, so as to help B2C e-commerce enterprises to find approach to upgrade customer-perceived-value.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on customer-perceived-value, then analyzes the customer-perceived-value in B2C environment combining with our country’s actual situation, and finally gives some basic suggestions to enterprises on how to promote customer-perceived-value.
关键词:B2C;顾客感知价值;感知利得;感知利失
Key words: B2C;customer-perceived-value;perceived benefits;perceived sacrifices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43-02
0引言
B2C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的缩写,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互联网做为一种媒介,为厂商和消费者提供双向、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及交易的平台。
1问题相关背景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的《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09》[7]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到53.1亿元,预计全年可达80.0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72.4%。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网民和网购用户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来源于3C产品细分市场逐步成熟,推动市场规模的快速上升。易观国际预计,到2011年中国B2C市场规模将达到207.10亿元,从2003年到2011年B2C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69%。互联网的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盈利潜力,但同时也使得企业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企业应该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来看待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向顾客传达准确有效的感知价值,这已成为电子商务企业成功的关键。
2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
顾客感知价值[5]是指对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顾客对其所具有的主观认知,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顾客价值概念,后者是指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为顾客提供的价值,是企业内部的认知导向;而前者是指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是外部的顾客认知导向。
目前,关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定义,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起源于美国战略学教授波特(Porter,1985),他通过对买方感知价值与企业战略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买方价值是买方感知绩效与买方成本之间的权衡[4]。载瑟摩尔(Zeithaml,1988)则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3]。门罗(Monroe,1990)进一步将感知价值定义为: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比例,他认为顾客的价值感知代表产品的感知质量或感知利得与产品价格的感知利失相权衡[1]。伍德罗夫(Woodruff,1997)通过实证研究,提出顾客感知价值就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有碍于)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属性的实效以及使用的结果所感知的偏好与评价[2]。
上述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顾客感知价值的内涵,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观点在根本认识上是一致的,即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一种权衡。其中,感知利得是顾客从其所使用的特定产品或服务中所能感知到的包括产品内部实体属性、外部服务属性等的一系列利益,感知利失则是顾客在评估、获得以及使用特定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一系列成本,包括所有与顾客购买行为相关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成本。
3B2C环境下的顾客感知价值
在B2C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下,感知利失包括顾客在进行网上购物时所付出的总成本,感知利得则包括顾客在网上购物时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总利益。此外,互联网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型商务环境,其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未知风险会对顾客的感知价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而顾客自身的个性特征、购物情境因素也会对顾客感知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国内学者钟小娜[8]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B2C电子商务的独特环境,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的形成模型,如图1所示。
3.1 B2C环境下顾客感知利得与传统购物环境中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不同,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3.1.1 交易成本低廉电子商务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减少了商品从企业到顾客的流通环节,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缩短了购物时间,从而有效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
3.1.2 购物不受时空限制在互联网购物环境下,人们不受传统购物方式下的诸多物理性限制,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在网上进行交易。通过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搜索、选择和订购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而无需担心商场的打烊。这使得顾客省却了出门购物、在不同商家对比产品、价格、质量等信息以及排队等候付款的诸多麻烦。同时,在互联网上,世界变得很小,一个商家可以面对全球的顾客,而一个顾客也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商家处购物。
3.1.3 客户服务方便快捷售后服务是一直是企业产品销售活动中的一个难题,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开设售后服务的成本低廉,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易于操作了。几乎所有的B2C电子商务网站都为顾客提供了详细的产品使用说明及专业的指导,并设有长期在线的客户服务专员,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向商家咨询问题,反馈意见。商家通过互联网及时解决顾客的问题,并且可以高效地改善产品和服务。
3.1.4 购物决策更具合理性首先,无论是在传统还是互联网购物环境下,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产品的质量或功效。互联网具有海量的数据和资源,搜索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顾客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其需要的信息。电子商务网站上提供的关于产品功能和属性的描述以及产品的细节图片,让顾客对产品的了解变得异常方便,并能确保顾客在正式购买前进行多方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理性购买决策。其次,互联网的购物环境更符合当代社会人们对时尚、个性的追求,互联网使得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变得更加容易,商家通过与顾客的实时沟通,及时获得了顾客的定制要求,不但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增加,也使得生产出的产品对顾客具有更大的价值。
3.1.5 双向沟通更加完善借助互联网,顾客与企业的沟通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网络的双向互动性,一方面体现在顾客能够与企业直接对话,由传统的单向顾客服务变成双向的顾客交流,同时,顾客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与企业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互动沟通,大大增强了顾客在交易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体现在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研究指出,他人意见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极大的影响力,借由论坛、即时通讯群组等互动方式,顾客可以和了解其欲购商品的人或有过此类产品或服务经验的人进行交流,获取他们很多关于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3.2 B2C环境下的顾客感知利失
3.2.1 金钱成本相较于传统的购物环境,B2C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下的金钱成本不仅包括购买商品时所付出的产品费用,还包括上网的费用等,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资费的降低,这方面的费用将会有所减少,但这仍构成了顾客感知利失的一部分。
3.2.2 非金钱成本由于电子商务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顾客在购物时产生的总成本中,非金钱方面的成本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包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机会成本等。
时间成本指顾客购物活动中所消耗的时间量,一般来说,顾客购物所消耗的时间越长,反映出他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也就越高。顾客在进行网上购物时花费的时间成本包括搜寻商品的时间、商品交易时间及等待商品配送的时间,而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商品陈列是否易于查找,B2C企业的服务响应效率等都是影响顾客时间成本的重要因素。在网上购物过程中,过长的等待时间会引起顾客价值的损失,可能会造成顾客放弃购买的意愿。
顾客通过互联网购物时也伴随着精神和体力方面的消耗。网络信息具有庞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这使得顾客在进行信息比较和辨别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甚至会受到一些过时或错误信息的误导。电子商务虽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但由于电子商务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终日与计算机和多媒体画面打交道也会对顾客造成负面效应,如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会造成视力下降,人机交流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活动,使人际交往减少,易导致孤独感增加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电子商务必须支付的精神成本。
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出,机会成本是指消费者在做出某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的最好的一种成本。网上购物同样存在着机会成本,顾客在进行网上购物的同时一般就不能从事其它的活动,如读书、聚会、运动等,顾客在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最大收益就构成了网上购物的机会成本。
3.2.3 产品选择范围有限,购物体验减弱在电子商务购买环境中,顾客虽然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了解产品,但这与顾客传统购物环境下的购买习惯(如触摸、试用、用鼻子闻等)有很大差别,导致顾客对产品的体验出现很大的折扣。另外,虽然顾客在购买前能够与商家进行一对一的实时交谈和互动,但这种沟通缺乏人与人面对面交谈时的情感、举止动作等所富含的情感影响。而且,并非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购买,有些产品(如陶瓷)在配送过程中容易损坏,有些产品(如服装)要通过试穿试用后才知道是否合适。
3.2.4 退换货便利性降低由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顾客不能真实的接触、试用商品,以致经常发生顾客购买的商品与其期望差距很大的情况,或者是电子商务企业通过技术手段隐瞒欺骗顾客,使得网上提供的产品与实物存在很大差距,当顾客想进行退换货时,就会面对一系列的阻力甚至产生法律纠纷。
3.3 B2C环境下的顾客感知风险
3.3.1 交易安全中国目前的互联网环境,鱼龙混杂,病毒、木马到处散布,个人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网站都存在着极大的受攻击的风险。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保护手段还不是很充分,缺乏完善的安全、认证、加密和隐私保护措施,使得在线交易与支付存在诸多潜在的隐患。
3.3.2 交易真实性我国目前对互联网交易的监管能力和监管力度还不够发达,这使得通过虚假交易骗取钱财的行为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顾客在被骗后即时报案,证据的真实性也难以查证,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顾客网上交易的意愿。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和在线交易的安全性一样,B2C电子商务网站的声誉与可靠性是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的主要障碍。
3.3.3 物流风险在B2C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交易发生之后,商家采用比较多的是通过邮寄把商品配送到顾客手上,由于交易具有滞后性,顾客明显地处于弱势的地位。正是这种弱势地位给顾客带来了新的风险,如商品配送不及时,配送途中损毁、丢失,商品质量存在问题,货不对板,侵犯个人隐私等等问题。
3.4 B2C环境下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其他因素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主观上对其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价值的一种感受,因此,它必然受到顾客自身个性特征的影响,例如,有些顾客互联网知识储备丰富,对互联网安全措施及交易方式理解比较深刻,安全防范意识较强,这必然会放大其顾客感知利得,减小感知风险,那么他们整体的顾客感知价值就高。另外,购物情境[6]也会对顾客的感知价值产生影响,例如,网站存在细节上的缺陷,当顾客对网站的这些缺陷不能容忍时,就会降低其整体的顾客感知价值。因此,顾客的个性特征、购物时的情境起着放大或者缩小顾客感知价值的作用。此外,每个顾客心中的评价标准不同,同一个顾客在不同时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标准也会不尽相同。
4结语
互联网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B2C电子商务企业若要抓住互联网商务模式带给自身的机遇,必须深入分析和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着重从产品定制化、顾客隐私保护、交易迅捷及支付安全、网站易读与互动性体验、商品及时配送和退换货政策完善合理等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把提高顾客感知价值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odds W B, Monroe K B,Grewal D.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1, 28(3):307-319.
[2]Woodruff,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5(2):139-153.
[3]Valarie A. Zeithaml,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 Research, 1988, (52):2-22.
[4]A. Porter, Michael E.著,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董大海,权小妍,曲晓飞. 顾客价值及其构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0(4):18-20.
[6]范秀成,罗海成. 基与顾客感知价值的服务企业竞争力探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
[摘 要]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先通道,数学学习也离不开和数学的概念本质有关联的“感觉”参与。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理解变成行动,唯有通过典型课例的分析来提供操作性的引导。
[关键词]感觉 数学学习方式 吴正宪 建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05
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诸多改革一样,不能太激进,只能在循序渐进中螺旋上升。2011年以来,不少名师都“老课新上”,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诠释原来的经典。不久前,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认识面积”,吴老师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独有的韵味,将这节自己的经典课作了唯美的表达。这节课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吴老师多次询问学生“你有感觉了吗?”个人以为,吴老师之所以反复提这样的问题,正是看到“感觉”在学生学习中的内在价值。笔者试着就吴老师几个提出“感觉”的教学片段进行解读。
【片段一】直观的感觉——面积的大小
师:今天吴老师和你们一起学数学,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看这里——(板书)面积。听说过“面积”吗?你在哪听过?
生1:黑板上有面积,桌子上也有面积。(边说边用手指画)
师:看到“面积”二字,你有什么问题呢?
生2: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生3:面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学面积?
……
师:是啊,面积到底长什么样,到底长在哪?面积又是怎么来的呀?
师(讲解):古埃及有条尼罗河,当河水退下去的时候,人们开始争土地。(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了两块不规则的土地,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给两块地涂色)
师:看着他们涂色,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4:红色的土地大,黄色的土地比较小。
师:让我们一起来描一描这两块地的边线(师在黑板上描,学生伸出手跟着一起描)再摸摸这块地的面积。
师:有点感觉了吗?我们今天认识的面积和周长有点——(生:不大一样)但又有点——(生:联系)。
赏析:在学生经历涂色操作后,吴老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感觉?”这里的感觉指感受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面积是可以比较的。接着,吴老师在带着学生一起“描边线”“摸面积”的基础上,再次提问:“有点感觉吗?”这里的感觉更多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认识的面积和以前学习的周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说来,上课开始阶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粗浅的、模糊的,不过,学习过程又是不断生长的,有了基础性的感觉,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生根”的土壤。因此,这两个“感觉”的背后承载了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基础的真切关注,蕴含了吴老师“道法自然”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
【片段二】理解的感觉——面积的含义
师:大家对面积有了一点感觉,那你觉得哪有面积啊?
生1:黑板上有面积。
师:你来摸一摸。(生1到黑板上摸外面一圈的边线)
师:他摸了黑板外面一圈边线的长度,这是黑板的——(生:周长)。那面积应该怎么摸呢?谁愿意来摸一摸。(师生一起摸)
生2:地板上有面积。
生3:操场上也有面积。
……
师:刚才你们说了地板、操场,我现在说一个词——物体,你们能理解吗?
生4(兴奋地高举文具盒):这个就是物体。
师:是的,这就是物体,你们能摸一摸它的面吗?
师(指着文具盒的面):我们摸的这个面比较——大;这个面比较——小;这个面有多大多小呢?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对面积有点感觉了吗?
生(齐喊):有!
师:行,让我们带着感觉慢慢来!
师(出示刷墙的图片):工人把这面墙涂满的时候涂的就是这面墙的——面积。那什么是面积,你能说一说吗?
(生有些犹豫,没有说出来)
师:一时还说不出来,没关系。
生5:我觉得物体的大小就是面积。
师:物体是一大块儿,应该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让我们一起来描一描墙的边线,再来摸摸墙的面积。
(描墙的边线时,师生一起喊:走——走——走——停!摸墙的面积时,师生一齐喊:刷——刷——刷!)
师:看来周长和面积不太一样,可周长和面积谁也离不开——谁,有感觉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接着来。
赏析: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概念的教学出现了很多变化,其中有一条就是弱化了对概念文字表述的记忆,重在理解和解释。吴老师通过带着学生“找面积、说面积”以及“描边线、摸面积”的对比活动,让学生在对面积有了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找感觉并尝试着把内心的感觉说出来,以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地理解面积的含义。吴老师充分运用自己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熟稔于把握学生心里每时每刻的数学感觉,多次追问“对面积有点感觉了吗?”“有感觉没?”……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吴老师“搀扶”着学生一路前行、不断登高的立意。相对而言,片段一中的感觉更多的是直观认识面积的感觉,片段二中的感觉更多地是对面积理解的感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片段三】建构的感觉——面积的模型
师:要下课,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你们对面积有感觉了吗?先说说面积长什么样啊?
生1:可以长得像正方形。
生2:还可以长得像三角形、圆形。(生抢着说)
师:长得歪七扭八的行不行?面积到底长什么样?
生3:我觉得面积长得实实的。(师一脸迷惑,生3立即解释就是装满的意思。)
师:你们的意思是面积长得——各种各样。那面积有多大呢?
生4:随便多大,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生5:可以长得无边无际。
师:这位同学说可以长得无边无际,你们觉得呢?无论长得多大,都得——封闭,看来得说有边有际。你们的感觉真好。那面积长在哪?
生6:可以长我们的手掌上。
生7:也可以长在我们的桌子上、椅子上。
师:而且我们知道桌子、椅子的面积是可以测量的,桌子的面积大约有——24平方分米,椅子的面积大约有——9平方分米。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面积。课前还有一些同学问我面积怎么算?为什么要学面积?且听下回分解。
赏析: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准确表达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但每个学生都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建构了自己对面积的理解。“面积长得实实的”“有边有际”,这是多么有创意的面积本质的表述啊!“可以长我们的手掌上”“可以长在我们的桌子上、椅子上”……学生多样化的回答给了面积具有无限扩展的模型意义。整体看来,我们感受到学生对面积的感觉是具有生命气象的,丰富多彩的和充满灵性的,在那一刻似乎能听到学生个体内部向上生长的声音,而这些正是吴老师那些已经超越了数学本身的教学行为所带来的惊喜。另外,吴老师在认识面积第一课时引入平方分米,我个人认为倒不是把面积单位提前讲解,而是让学生感受到有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可以借助1平方分米这样的正方形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面积都是可以用数量描述出来的。因此吴正宪老师的这节课所提出的感觉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是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面积概念的学习向更深层次的数学意义进行感觉、体验、建构。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当学生再一次面对“面积”时,定会抹上自己绚丽的色彩,构建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学天空。
关键词:“五课”说课;反思过程;探究途径
反思是教师以自身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把反思当作生活常态、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反思――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由“教书匠”向反思型和研究型转变是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具有传统经验的教师再也无法胜任培养人格健全、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工作,迫使教师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教学反思实质上是在外部条件变化的刺激下,教师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的反思依赖于理智的思考和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研究过程中,也将会品尝到自我成长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有个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曾经说过,只要你能坚持每天写教学随笔,我相信你将来一定是位教育家。这话虽说得有些绝对,但也充分说明:学习、反思、记笔记对教师的成长作用是巨大的。
二、不会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而不会反思却是困扰我们一线广大教师发展的一大问题。
1.“困惑”
教师不知道对哪些事件进行反思,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没有反思的价值,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抱着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
2.“狭隘”
教师的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且往往只是对教学失误反思,对成功的经验不去反思或反思较少。
3.“浅薄”
教师的反思只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难以与教学理论联系,不会提炼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4.“无绪”
教师普遍认为反思是自己的事情,是个人行为,没有必要交流自己的反思,从而使教师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阻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5.“萍浮”
教师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没有把反思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而是把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似的硬性规定。因此,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三、教师如何反思,反思什么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那么,教师具体应该反思什么呢?
1.反思我们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学围绕教转,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教学关系变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光承担教的任务,而且通过师生对话也被教,学生在接受学习、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2.反思我们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状态,也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暗淡无味甚至痛苦的学习生活,在学生的思想中也就会慢慢演变为“恐学”“厌学”,甚至逃学等症状了。今天如何看待我们的学生呢?他们首先是发展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教师必须掌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都是有培养前途的。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同学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特长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我们在教学时“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要学会“用多把尺子量学生”。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人,不是我们教师支配的对象,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水墨画,既能受到熏陶,又能获得文字的感染。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字词教学作为重点,而忽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基于此,我在课堂伊始便着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读出了小朋友的愿望,有的读出“我”想变成大荷叶的渴望,有的读出了雨滴的可爱,有的读出了星星的顽皮、弯月的美丽。如第一段:“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想变成什么?”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夏天,我借助课件,展示夏姐姐的样子,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生活的画面之中:夏姐姐来了,你想和她说些什么?学生都觉得夏姐姐很美,到处都是绿色的,还有朵朵花儿。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夏天最好玩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认为蝴蝶飞来飞去真好玩,有的认为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开心,有的则认为雨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更好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根据自己的感觉朗读课文:“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在朗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觉融入文字中,再将自己的想象渗透在语言中,在不知不觉中读出了韵味,仿佛看到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画面。
通过以上环节,我将夏天真实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画面之美,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语言动态化,更鲜活,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二、扮演角色,活现生活的场景
角色扮演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针对“我”想变成雨滴、蝴蝶、小鱼、蝈蝈、星星、新月、荷叶这些奇特的愿望,学生如果不能将自己代入角色,很难体会,也无法体验到文字的美。为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喜欢雨滴的就做雨滴的动作,想象雨滴躺在绿叶上的感觉;喜欢蝴蝶的就模仿蝴蝶,张开翅膀飞舞。学生说,我要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我要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我要在花丛中扇动翅膀飞来飞去。我继续启发:雨滴是什么样的?小鱼呢?蝴蝶的翅膀会怎样?学生通过角色的代入,透过文字体会:雨滴亮晶晶的,滚动在绿叶上,绿叶就像滑梯一样舒服好玩。小鱼像个调皮的孩子。清澈的小河像一面镜子,能够倒影天上的云彩。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活现了生活场景,能够感受到诗歌中各种角色的内心,丰富语言积累,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有助于对语言内涵的感悟,实现言语的发展这一目标。
三、相机拓展,同构语言与精神
对语文教学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与此同时,这也是完善学生语言系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工具性入手,相机拓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此,我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语言的生活化,又在活现生活场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生活资源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变成了大大的荷叶,小鱼来了,你会怎么做?蝴蝶来了呢?”学生说:“我会让小鱼在我下面游泳,为它遮挡阳光;蝴蝶来了,我会让蝴蝶坐下歇歇脚。”“那么小鱼和蝴蝶会怎么样呢?”学生说:“小鱼会感谢我,蝴蝶会很开心。”“面对大大的荷叶,想象一下,还有谁会来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认为青蛙会“呱呱”地跑来,坐在荷叶上唱歌;蜻蜓也会飞来,在荷叶上跳舞。
师:想一想,你要是能变成一片大大的荷叶,你想做什么?
生1:我看到农民伯伯在干活,我想为他们遮挡阳光。
生2:我看到有人淋雨了,我愿意做他的伞。
通过点拨和启发,课文的语言空间得到拓展,学生既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又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丰富诗歌的情感意蕴。在生活化的情境的启示下,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精神得到了升华,自然而然,毫不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