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课感悟范文

上课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课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课感悟

第1篇:上课感悟范文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体育优质课呢?我觉得应该从以几个方面来说:

一、分析了解学生情况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情况,包括身体壮况、身体素质的好坏、体育技能的高低,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深浅、运动量的大小。对症下药,收到的效果就会很好。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才会更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说要想上好一节质量较高的体育课,了解学生情况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合理搭配教材

只有搭配教材合理可行,才能使整节课活起来,富有生气。教材搭配要多样化、合理化,学生兴趣才大,才能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体育课、喜欢上体育课。具体来说教材拾配的原则为:有上肢练习就要有下肢的练习,有力量练习就要有柔韧、灵敏等方面的练习。例如:100米、200米跑,引体向上、双杠屈臂撑,排球的传、垫球,这样有下肢短跑,又有上肢力量练习,也有球类全面身体活动的项目,这样搭配就比较合理可行。

三、书写教案

要想上好体育课,就要认真按照大纲要求切实可行地制定出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并按教学计划备好课。备课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了解学生情况;2.钻研教材;3.确定课的任务;4.安排课的内容和组织教法;5.预计课的密度和运动量;6.培养学生骨干。要按照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来书写,并预计出各部分的时间,这样写出的教案才会切合实际规范。

四、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及时处理违纪行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精神上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五、教法的组织

组织教法,也就是组织能力,就是能不能叫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学、去练、去上课,任意而不乱地调动学生,使学生听从教师口令,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里面涉及到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的问题。如选四个组长,加上一个体育委员,如果都能负起责来,起模范带头作用,这节课就能组织得较好。如果组织教法不严密,以上几个步骤安排得特别好也是无功白忙。因为你调动不了学生,学生一片散沙,你指东,他往西,你要跑步,学生编要打球,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将课上好。我认为组织教法也是关键,要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队列队形,各种步法,几种转法,应作为课课练的内容。

六、讲解示范

第2篇:上课感悟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欣赏;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6-02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由于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据此,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引导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讨论的形式,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其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等等,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从而把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让学生动手,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可以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融汇贯通,成为有机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中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犹为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教师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接着教师让他们学着大屏幕上的例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欣赏者的感觉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受刺激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达到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想境界后,教师如能用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浑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开展综合艺术欣赏,让学生感受更多门类的艺术形式

在欣赏课教学中,孤立地的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现代化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知识,审美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多媒体欣赏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故事型――也称为导趣,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解欣赏的内容,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在电脑上把故事和欣赏的内容一起录下来,并配相关的音乐和场景音效(如打雷,下雨、喊叫声,枪声等等)这样学生在欣赏时就会身临其境。

表演、游戏型――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可根据画面的内容情节进行表演和游戏,表演和游戏时也应配上相应的音乐和场效。教师和学生都充当一个角色,学生会全身的投入,促进师生互动,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师大出版社

第3篇:上课感悟范文

一、良好课堂常规的建立是上好体育常规课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只有强化课堂教学常规,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才能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进而保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1.教师的课中常规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迅速组织学生进入活动练习状态,尽量减少整队和队列队形练习的时间,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动起来,在孩子运动的过程中渗透课的内容与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关心爱护所有的学生,要对他们循循善诱,在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努力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欢乐的教学氛围。在课的结束部分要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小结和讲评,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课中的表现,提出一些课后的学习要求,阐述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安排学生归还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的整理工作。

2.学生的课中常规

在课中常规中,学生要在上课铃响后,准时到指定地点集合上课。体育委员要及时地整队,小组长配合体育委员检查和监督班级情况,并及时向教师报告。

上课时,学生要专心听讲,仔细观看教师动作示范和启发引导,并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动作要领,有疑难问题及时提出,有机地将思维与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械,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学习,努力完成体育课的各项目标。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并协助教师归还器械和场地整理工作。

二、口哨、音乐的合理运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大,加上室外教学环境的影响,拢音效果较差,教师如果仅仅靠口令对学生进行组织教学,往往会对嗓子造成过重的负担。合理地运用口哨,对上好一堂体育家常课显得非常的重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哨音的长短、次数的变化来代表教师不同的口令,进而指挥学生做出不同的行为。

三、良好体育规则的养成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了大量体育游戏,每当学生听到要做游戏的时候,往往都显得异常兴奋。这个时候学生由于兴奋,一般很难在意教师对游戏规则的介绍。起初我也没有对学生在规则上做太多的要求,比如做“捕鱼”游戏时,发现学生“上岸”后,并没有算他们“被捕到”;迎面接力的时候,有些孩子已经站到了起跑线前,也没有做出及时的纠正和调整等等。长此以往,发现课堂很难再很好地掌控,尤其在游戏的过程中,课堂纪律非常乱,最终没有达到设想的教学效果。我反思过后,重新进行调整,关注孩子对规则的遵守情况,一旦发现违反规则的行为,立即给予纠正或请出游戏来,这样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积极的师生互动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比如在整队的过程中,教师在发号“抱臂看齐”口令的时候,让学生听到“抱臂看”的时候,立即接着说“齐”并做出动作,要比只做动作、不接口令效果好得多。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口哨等工具来与学生互动,比如在集合的时候,教师吹一声短促的哨音“嘟”时,学生立马拍掌一次,并口中念“快”一次;接着吹“嘟嘟”连续两次短音,学生连续拍掌两次,并口中念“快快”一次;再吹“嘟嘟嘟”连续三次短音,学生连续拍掌三次,并口中念“快快快”一次进行集合。这要比教师采用常规的集合方式效果好得多。

此外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上,我们也要积极地采用师生互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互动起来了,才能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变为现实。

五、对教材与课堂教学合理组织

教材是“死”的内容,教学是“活”的对象,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材作出适当的安排与调整,这样才能达到兼顾全体的效果。因此,对教材的合理运用与组织,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很好考验,也是一堂家常课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合理地组织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要做到分层教学,不仅可以兼顾每位学生技能体能的增长,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组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上好体育家常课显得尤为重要。

第4篇:上课感悟范文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以上两点教学思想?笔者认为不妨可以把朗读和感悟语言联系在一起,充分地利用朗读,感悟词句与情境,丰富语言库存,并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但由于积重难返,传统的阴影无处不在,而反传统又走向了极端。当我们走进课堂,会发现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一、现象举例

在语言训练中强调朗读感悟。由于认知的惯性,引导的失当,往往会使课堂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笔者以课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佐证。《荷》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象1:淡化朗读目标游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划出生词。

生:读,划。

师:好,请某生说说所划生词。

生:田田、亭亭、袅娜、羞涩、渺茫、宛然、风致

师:好,大家齐读三遍这些生词,力求默写出来。

生:齐读并努力地记忆。

师:这些词语反映出月下荷塘什么特点。

生:(参看注解)荷叶相连,柔美,深含感情,有美的姿态。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亲见的一幕,应该说该教师还是善于启发引导的,并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在不是公开的场合中,以上教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能更为直接地引向“概括景物特征”这一目标。事实上这个名段的语言有着整体的朦胧优美,决不是几个词语就能涵盖的。上述教学片断,语言训练只停留在原始的朗读和搜寻词语上,游离于朗读背诵感悟的阅读目标之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此种所谓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等实质的问津,更忽略了学生“联系”、“想象”、“理解”、“运用”等过程的创设。这样人为地淡化朗读,语言训练目标与朗读感悟目标的游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象2:侧重分析忽视感悟

师:请大家默读,研究一下该段的修辞手法。

生:(默读思考回答)比喻、拟人。

师:对,但不全面。还有通感。(板书:通感)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通感吗?

师:详细地分析通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师:(透彻分析后,作辛苦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吧,下面把通感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感悟。

这所谓的感悟在学生齐读之后便戛然而止。这里,语言训练只侧重在通感这一修辞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评价,学生成了事实上的“记录员”。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势必停留在识记的浅层次目标上,朗读形同虚设。无任何联系思维,无丝毫触类诠释,至于紧扣语境、情意熏陶更无从谈起。由于词句的理解生吞活咽,一闪即逝,故朗读如高空楼阁,缺乏根基;感悟如雾里观花,虚无缥缈。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实际要求。

现象3:忽视能力华而不实

新课标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感只有在积累、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得到培养。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那么即使是使尽各种朗读手段,那种朗读感悟也是华而不实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感悟和分析,同学们能否概括月下荷塘的特点。

生:朦胧淡雅,静谧清幽。

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较强。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再齐读一遍。

生:起劲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响了,这样读好不好?

生:不好。

师:确实不好,朗读时应轻一些,符合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心情。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轻柔优美了一些。

这样的场面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从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甚至可以说指导也是得法的,但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朗读能力真的加强了吗?在形式的掩盖之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剩几许呢?有人说,把文字读熟了,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其实未必。叶圣陶先生曾讲:“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可见,这样的朗读是华而不实的,根本上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现象4:滥用媒体喧宾夺主

否定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现代的课堂似乎已是多媒体的天下。通过收集声音、图像、信息,以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灵智。如洪水般泛滥的这种冲击力似乎足以完成任何艰难的教学目标。

就这样,欣赏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感悟语言,聆听优美动听的录音取代了朗读实践。如此喧宾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那些迷恋此道的教师眼里,“辅助教学”的目标早已视若无睹。当笔者看到明亮多彩的荷花及翠绿欲滴的荷叶,不禁想问,这还是朱先生笔下画图难足的月下荷塘吗?当月光曲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们难道会联想到作者的哀愁吗?当优美华丽的录音穿过我们的耳膜,难道我们还会想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吗?这也许是反传统的一个极端和误区吧。

二、理性思考

以上现象罗列仅是冰山一角,但已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客观存在。应该这样认为,由于高考根本不设朗读题,朗读水平之高低无关紧要。除了默写名句跟背诵发生关系外,其他就要算阅读题了。默写只需硬背即可,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不是朗读,更不是感悟,而是理解分析。因此,朗读感悟理所当然地被淡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把重点放在理解分析上。另外,高考指挥棒也指挥了教学评估,对考分的疯狂追逐取代了对学生“读”书素质的培养,导致朗读感悟的目标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认知上的主观误区。一种是传统误区,认为朗读感悟无非是加强了阅读训练题的分量,根本不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练出好分数来考试不就行了嘛;另一种是反传统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涵盖朗读感悟,有了声光色,还用得着那么出力不讨好地提倡平淡无味的朗读吗?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不就能获好评吗?以上认知虽说势不两立,但实有殊途同归的嫌疑。即都忽视朗读感悟,都抛弃传统精华,都漠视素质培养,都无视教学大纲。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标条件下给“朗读感悟”一个新的定位并拿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策研究

(一)新定位,新认知。首先,立足新课标,走出惯性认知,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真正落实朗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心灵甚至肢体动作确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促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总体提升。其次,结合高考,在高考能力层级目标要求下正确定位,高考的能力层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写作等,无不与朗读感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朗读感悟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桥梁。最后,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朗读感悟。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感悟是提高素质的必经之途。

(二)重能力,重方法。走出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非常讲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拟从品鉴字词、品味语句及感知整体三个层面并结合教学实际作简要论证。仍以教学《荷塘月色》片段为例,笔者曾作以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荷塘月色》片段朗读感悟学案设计

阶段 内容 方法 启发 感悟

词 曲曲折折

田田、层层

亭亭、星星

缕缕、脉脉

弥望、点缀

袅娜、羞涩

渺茫、颤动 自由读

轻重音读

比较读

分类读 分类依据

轻重音量

比较所得 叠词、

轻音为主

以动衬静

音乐美

用词恰当

句 比喻句

通感句

拟人句 范读

品读

精读 修辞妙用

感觉互通

花如其人

语句传神 形象再现

花人合一

感觉开放

音乐美感

体 整段/联系全文

整体/感情基调

氛围/情景交融 多媒体

小组读

精读

鉴赏读 声情并茂

语境意识

恰当评价 淡淡哀愁

环境清幽

画面静谧

景语情语

以上学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朗读感悟的目标重点,在设计上,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正地把多媒体放到了辅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在能力培养上则形成了识记、理解、分析、鉴赏的层级开发。

回想课堂教学中的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反复的诵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必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情感必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必然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熟练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只有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在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5篇:上课感悟范文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53-02

一、电子商务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计划设置问题

高职大都在大二上学期或大一下学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但对于只有三学年的高职生来说,接触专业知识过晚难免引起学生对专业的疑惑甚至迷茫。“电子商务概论”作为整个电子商务的基础,是对电子商务学科的整体认识、把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等都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造成相关课程内容上的重复。

2.电子商务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大纲制定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如果深入讲授则与后续课程严重交叉重复,如果浅显讲解则对建立专业基础作用十分有限。

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的选取问题

(1)学生误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在淘宝开店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淘宝开个店,淘宝只是电子商务实战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整体。

(2)学电子商务就是蜻蜓点水,学不到一技之长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学生对电子专业的一个了解,不可能让学生对电子商务进行很深入的了解,但过于泛泛会让学生觉得什么都没学到。

(3)与后续课程相关性及重复性问题

“电子商务概论”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实施过程以及组成内容,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一个全面、概括的理解。这与后续“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营销”等后续课程内容交叉大。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准确而清晰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贸易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信息技术和商务两方面的知识。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以培养电子商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商务经营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为基本内容,以校企协作、产学结合完成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途径,确立和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保证体系,最终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根据上述思想设计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将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组织成“MSXQ”教学模式,并形成完善的适应电子商务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保证体系。

1.MSXQ教学模式

(1)“M-模拟环境”是指教师在模拟环境下教学。即利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软件,模仿当前网络真实环境,伺时又配以完善的后台管理,协助学生学习和理解Intemet接触不到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其中的构架和关联。

(2)“S-实战环境”是基于真实互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即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网络环境中操作,使学生的学习与真实世界直接联系起来。

(3“K-校企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即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实现毕业生由校门到企业的“零距离”职业体验。

(4)“Q-企业运作”是学生课外实践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校园电子商务公司,充分利用企业电子商务优势及校园的软硬件资源,降低运行成本,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学生掌握企业运作流程,充分领会职业人身份。

2.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按照“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发展性、开放性”的原则来设计,通过课程论证和内容调整、辅修拓宽、整体化等方式,建立起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建议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确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行为领域或学习领域,然后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景中进行职业从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工作过程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历程。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过程,这是区分不同职业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开发项目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因此,项目课程开发应先针对相应专业学生。

2.基于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

以“电子商务概论”为例,在课程内容及实训项目选取时,根据内容本身尽量创造在“实战环境”下进行,比如网上购物等项目实训。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育实践建立在学生的工作过程上,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工作技能。但是,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学不能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构建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这将使高职学生难以提升;如果鉴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中的“工作过程”,而导致对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在理解和把握上出现偏颇,造成高职教育中出现比较严重的重“工作技能”、轻“职业素养”的现象,使“成人”教育仅停留在学生掌握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上,就很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3.打造实训基地。以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电子商务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2011年2月18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正式落户重庆;未来两年重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约5万。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重庆教育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主要负责人多次与“淘宝网”接洽,双方就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校企合作协议。

淘宝创业是重庆教育学院为电子商务专业开辟的又一条就业途径。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组建“淘宝网——网店运营专才实训基地”,由淘宝网提供网络创业就业平台及相关资源,重庆教育学院提供场所及相关设施,采用真实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式。利用淘宝创业实验室开放性的教学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具体感知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另一方面,让其学会独立思考,并利用各种资源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培养沟通、表达、协作等各方面能力。

4.以专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促进教学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重庆教育学院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来抓,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为学生走入社会赢得更多的机会。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全面参与竞赛项目的组织,尤其是在竞赛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也有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永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3):133-134.

[2]兰先芳:基于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3]付杰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自然科学~,2006,(20).

第6篇:上课感悟范文

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和感悟800字左右

奥林匹克宗旨就是更快更高更强,这不仅是指运动员之间的竞技,也是指对自身的突破和提高。今天的李_说奥运,就让李_带咱们一起去听听东京奥运会上最励志的两个故事,虽然故事的主人公都没能拿到奖牌。

在东京奥运会迎来了帆船女子激光雷迪尔级奖牌轮的比赛,很可惜,我最喜欢的运动员徐xx并没有出现这一轮的比赛中。徐xx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她是当下中国秀的帆船选手,也是身体素质最不适合做帆船运动员的选手,她的运动生涯要克服先天的视力、听力障碍,曾经遇到极端天气差点命丧大海、项目被移出奥运被迫改项,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她成为一名选手。本届奥运会上,徐xx遭遇了成绩被取消,然而却不抱怨不气馁,成功逆袭,从末位回到首位。

随后,伤病困扰加上又一次的成绩取消,徐__的本届奥运征程还是在奖牌轮前止步了。然而,没有得到奖牌的徐__,在本届奥运会上赢得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她在伦敦奥运会上拿到金牌的时刻。为什么,因为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色运动员高超的竞技水平、遭遇挫折而不言败的竞技状态,同时,也让帆船这项中国人还不是特别熟悉的运动走入大众视野。

从“妈妈级”选手到“奶奶级”选手,她的那句“你未痊愈我不敢老”的誓言,让无数人动容。如今儿子的病情已经好转,就在多数人认为她会就此退役陪伴家人的时候,丘索维金娜却做出决定,重新回到祖国,站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参赛。在20岁就被称作老将的体操赛场上,如今的她已经41岁了。这一次,她不再是为了奖金,为了儿子,而是为了热爱,为自己而战!结束了里约的征程.

这是两个人的奥运故事,他们虽然都没有带走奖牌,但是都带走了我们的尊敬和祝福。他们是我们心里的冠军!

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和感悟800字左右

主教练郎平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这番话引发网友刷屏点赞。当升起五星红旗,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郎平教练和她的女排点燃的,不光是几代人对记忆的重拾,更是对精神的回味。

勇于奋斗,敢于争先的精神。30多年前,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上完成了5连冠,成为世界排坛第一支连续5次夺魁的队伍,中国女排成为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成为中国腾飞的象征。30多年后,面对奥运会赛场强大竞争对手的不利影响,多次上演着逆袭之战。在中国女排这个集体中,她们始终保持分分必抢、球球必争的拼搏精神,不放弃自己,更不放过对手,奋斗到最后一刻,创造了一次次“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奇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在实际的比赛和工作中,女排姑娘们都深刻践行着对我们的告诫和要求,始终坚持梦想,继续攀登。当中国女排的黄金一代逐渐离开赛场、新老队员更替与磨合时,年轻的中国女排的发挥可谓时起时伏,并且可能球迷们都会忍不住叹息:这场比赛又没戏了,但是她们始终相信“风雨过后必有美丽的彩虹”,不断努力,一定会收获好的结果。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郎平说,“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前NBA著名球星科比说,“我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天才不能光靠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即永不停歇的训练、训练、再训练。赛场上女排姑娘们一记记的“重扣”和队员间默契的“传球”,正是她们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卓越成就人生的精彩瞬间的写照。

有一种记忆,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生命不止,战斗不息!即使跌倒了,也要漂亮地站起来再哭,中国女排咬下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不断书写运动场的传奇。不是只有胜利才值得欢呼,不是只有赢球才有女排精神,它早已跨越了时代与体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共尊共享的精神财富。

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和感悟800字左右

每一个运动员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所有人都紧张的等待这一刻。他们都知道,只有金牌才能被世人铭记!这一次,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夺得金牌,一定要为国争光!一定要让自己多年的努力得到最好反馈!不能遗憾而归。

看,“亚洲飞人”苏炳添上场了!只见他两手着地,目视前方,以完美的准备姿势迎接那即将响起的发令枪。砰!他瞬间起身,如疾风般往前奔驰。矫健的身姿出现在跑道上时,所有人都为之欢呼。最终,他以9秒98的成绩荣获第6名,第八次破1“亚洲飞人”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瞧,全红婵也以数次登上热搜。他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刚刚够参加奥运会的年龄,她在跳板上轻轻起跳,随后如风火轮一般在空中转了数个圈之后落水。一跳所有人都直呼“完美”最终他以416.65分荣获第1名,夺得金牌。我也不敢相信,这个只比我们大了两岁的小女孩,却已经获得了如此成就。

还有那气步枪冠军获得者杨倩和杨皓然。他们在7月27日气步枪团体混合决赛时,以633.2的成绩夺得本届奥运会首金,再次为中国健儿增添了勇气和信心。

可是,细细思考,又有几人真正懂得他们背后的努力?有人说过“天才是靠1%的`天赋和99%的汗水”我们也有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一定在背后付出了比这多的多的汗水。只有不断的练习,不断爬起来,不断吸取经验,才能获得今天这至高的荣耀。

又一句话是特别催泪的。前面也提到了那位14岁的跳水冠军获得者全红婵。当别人问他想干什么的时候,她却说自己想去商场里抓娃娃。再见我们看似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情,对她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梦。她只比我们大两岁,也是一个尚有童心的孩子,可他却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玩乐,只能逼着自己一次一次练习。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奥运精神,这种吃苦精神。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的报效国家,更好的报答社会!奥运精神永存!

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和感悟800字左右

当耀眼天光,激活了千年古老的日晷,伴着高亢的缶乐,巨人脚印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穿过百年的历史烟云,在激越的轰鸣声中,走向鸟巢。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从浪漫的雅典到神奇的北京,当奥运会的圣火在它的故乡熄灭,在神秘的东方雄雄燃起,一场用世界语言讲述的中国故事,举世为之欢腾。2008,中国奥运,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飞跃。

当张怡宁用娴熟的球技为国又添一金,郭晶晶优美的跳水姿态夺得裁判赞赏的同时,一枚金牌又成了我们中国的囊中之物。许许多多的奥运健儿施展着自己的本领为祖国勇夺一枚枚金灿灿的金牌时,奥运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中国夺得了52枚奥运金牌,位居世界金牌榜首。人们欢呼雀跃,都为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取得的丰功伟绩赞叹:“我们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我们已经冲出了亚洲,冲出了世界,冲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做为中国人,我们自豪、我们骄傲!2008,也成为每个中国人永恒的辉煌记忆。

2008奥运会结束了,但奥运精神的星火却照亮了每个人。你、我、他,我们是高科技网络社会的新一代,虽然我们年龄小,但同样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而奥运圣火恰恰就是一面炽热的旗帜指引我们前进。奥运健儿们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释放耀眼的光彩,星空下被多少人传诵着无与伦比的伟大!

“苦心人,天不负”奥运健儿们正是用这种精神创造了生命的价值,中国的奇迹!

我只是很多学生里普通的一员,虽然不能接走上奥运赛场,为中国的荣誉而拼搏,也没能在北京做志愿者和奥运做零距离接触,但是,奥运的激情依然在我心中荡漾。我努力学习,因为我是中国学生,我便要展现中国学生的拼搏精神;我加劲锻炼,因为我是中国少年,我便要显示中国少年的体育素质;我文明礼貌,因为我是中国公民,我便要弘扬中国公民的传统美德。

“有志不在年高”,我坚信,只要让奥运精神永存心中,它会让我们的脚步走在世界的顶峰,让我们中国人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

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和感悟800字左右

奥运的体育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这句话也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成功必须是付出巨大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多少才收获多少。

我是一名摔跤运动员,在学校进行了几年的正规训练,参加了许多比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别在湖北省十四届摔跤比赛中,我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别看摔跤是个野蛮运动,其实靠的更多的是技巧而不是力量。是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在那次艰难比赛的开始我们相互试探对方,我明显的感觉到对方的力量比我大,再一次疏忽中被他抓住了靶位,手抓住我脖子就是一个过肩摔。我被摔在了地上,只要我双肩被压三秒我就是输了,突然间耳边响起来教练的话语,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于是在哪个争分夺秒的时刻我抱住他的要使出了全身力气,做了对手三个滚桥,于是还领先了对手二分。比赛还有三十秒结束,气氛变得更紧张起来了,在上一回合的比赛中我已经使出了全身力气。在这回合的比赛中对手似乎已经看出了我已经用完了力气,只是守而不进攻了。于是在最后的时间里对手发起一次次猛攻,我终于抵挡不住被他拉住了靶位,被做了个三分动作,于是领先我一分。仅仅因为这一分之差,冠军与我无缘。我以一分之差输给了对手。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省运会了,我恨自己没有拿到第一。赛场上全力拼搏的我打动了我的教练,他并不怪我只拿了亚军,也只是安慰我到你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也许场下人更多的只是关注胜利者,可是我并不是这么认为,体育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只看结果论成败。往往一次比赛的备赛中,你们永远不知道训练的我们是要经过多少的伤痛多少的付出。

第7篇:上课感悟范文

[摘 要]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先通道,数学学习也离不开和数学的概念本质有关联的“感觉”参与。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理解变成行动,唯有通过典型课例的分析来提供操作性的引导。

[关键词]感觉 数学学习方式 吴正宪 建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05

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诸多改革一样,不能太激进,只能在循序渐进中螺旋上升。2011年以来,不少名师都“老课新上”,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诠释原来的经典。不久前,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认识面积”,吴老师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独有的韵味,将这节自己的经典课作了唯美的表达。这节课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吴老师多次询问学生“你有感觉了吗?”个人以为,吴老师之所以反复提这样的问题,正是看到“感觉”在学生学习中的内在价值。笔者试着就吴老师几个提出“感觉”的教学片段进行解读。

【片段一】直观的感觉——面积的大小

师:今天吴老师和你们一起学数学,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看这里——(板书)面积。听说过“面积”吗?你在哪听过?

生1:黑板上有面积,桌子上也有面积。(边说边用手指画)

师:看到“面积”二字,你有什么问题呢?

生2: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生3:面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学面积?

……

师:是啊,面积到底长什么样,到底长在哪?面积又是怎么来的呀?

师(讲解):古埃及有条尼罗河,当河水退下去的时候,人们开始争土地。(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了两块不规则的土地,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给两块地涂色)

师:看着他们涂色,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4:红色的土地大,黄色的土地比较小。

师:让我们一起来描一描这两块地的边线(师在黑板上描,学生伸出手跟着一起描)再摸摸这块地的面积。

师:有点感觉了吗?我们今天认识的面积和周长有点——(生:不大一样)但又有点——(生:联系)。

赏析:在学生经历涂色操作后,吴老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感觉?”这里的感觉指感受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面积是可以比较的。接着,吴老师在带着学生一起“描边线”“摸面积”的基础上,再次提问:“有点感觉吗?”这里的感觉更多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认识的面积和以前学习的周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说来,上课开始阶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粗浅的、模糊的,不过,学习过程又是不断生长的,有了基础性的感觉,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生根”的土壤。因此,这两个“感觉”的背后承载了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基础的真切关注,蕴含了吴老师“道法自然”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

【片段二】理解的感觉——面积的含义

师:大家对面积有了一点感觉,那你觉得哪有面积啊?

生1:黑板上有面积。

师:你来摸一摸。(生1到黑板上摸外面一圈的边线)

师:他摸了黑板外面一圈边线的长度,这是黑板的——(生:周长)。那面积应该怎么摸呢?谁愿意来摸一摸。(师生一起摸)

生2:地板上有面积。

生3:操场上也有面积。

……

师:刚才你们说了地板、操场,我现在说一个词——物体,你们能理解吗?

生4(兴奋地高举文具盒):这个就是物体。

师:是的,这就是物体,你们能摸一摸它的面吗?

师(指着文具盒的面):我们摸的这个面比较——大;这个面比较——小;这个面有多大多小呢?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对面积有点感觉了吗?

生(齐喊):有!

师:行,让我们带着感觉慢慢来!

师(出示刷墙的图片):工人把这面墙涂满的时候涂的就是这面墙的——面积。那什么是面积,你能说一说吗?

(生有些犹豫,没有说出来)

师:一时还说不出来,没关系。

生5:我觉得物体的大小就是面积。

师:物体是一大块儿,应该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让我们一起来描一描墙的边线,再来摸摸墙的面积。

(描墙的边线时,师生一起喊:走——走——走——停!摸墙的面积时,师生一齐喊:刷——刷——刷!)

师:看来周长和面积不太一样,可周长和面积谁也离不开——谁,有感觉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接着来。

赏析: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概念的教学出现了很多变化,其中有一条就是弱化了对概念文字表述的记忆,重在理解和解释。吴老师通过带着学生“找面积、说面积”以及“描边线、摸面积”的对比活动,让学生在对面积有了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找感觉并尝试着把内心的感觉说出来,以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地理解面积的含义。吴老师充分运用自己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熟稔于把握学生心里每时每刻的数学感觉,多次追问“对面积有点感觉了吗?”“有感觉没?”……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吴老师“搀扶”着学生一路前行、不断登高的立意。相对而言,片段一中的感觉更多的是直观认识面积的感觉,片段二中的感觉更多地是对面积理解的感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片段三】建构的感觉——面积的模型

师:要下课,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你们对面积有感觉了吗?先说说面积长什么样啊?

生1:可以长得像正方形。

生2:还可以长得像三角形、圆形。(生抢着说)

师:长得歪七扭八的行不行?面积到底长什么样?

生3:我觉得面积长得实实的。(师一脸迷惑,生3立即解释就是装满的意思。)

师:你们的意思是面积长得——各种各样。那面积有多大呢?

生4:随便多大,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生5:可以长得无边无际。

师:这位同学说可以长得无边无际,你们觉得呢?无论长得多大,都得——封闭,看来得说有边有际。你们的感觉真好。那面积长在哪?

生6:可以长我们的手掌上。

生7:也可以长在我们的桌子上、椅子上。

师:而且我们知道桌子、椅子的面积是可以测量的,桌子的面积大约有——24平方分米,椅子的面积大约有——9平方分米。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面积。课前还有一些同学问我面积怎么算?为什么要学面积?且听下回分解。

赏析: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准确表达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但每个学生都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建构了自己对面积的理解。“面积长得实实的”“有边有际”,这是多么有创意的面积本质的表述啊!“可以长我们的手掌上”“可以长在我们的桌子上、椅子上”……学生多样化的回答给了面积具有无限扩展的模型意义。整体看来,我们感受到学生对面积的感觉是具有生命气象的,丰富多彩的和充满灵性的,在那一刻似乎能听到学生个体内部向上生长的声音,而这些正是吴老师那些已经超越了数学本身的教学行为所带来的惊喜。另外,吴老师在认识面积第一课时引入平方分米,我个人认为倒不是把面积单位提前讲解,而是让学生感受到有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可以借助1平方分米这样的正方形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面积都是可以用数量描述出来的。因此吴正宪老师的这节课所提出的感觉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是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面积概念的学习向更深层次的数学意义进行感觉、体验、建构。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当学生再一次面对“面积”时,定会抹上自己绚丽的色彩,构建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学天空。

第8篇:上课感悟范文

关键词:“五课”说课;反思过程;探究途径

反思是教师以自身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把反思当作生活常态、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反思――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由“教书匠”向反思型和研究型转变是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具有传统经验的教师再也无法胜任培养人格健全、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工作,迫使教师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教学反思实质上是在外部条件变化的刺激下,教师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的反思依赖于理智的思考和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研究过程中,也将会品尝到自我成长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有个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曾经说过,只要你能坚持每天写教学随笔,我相信你将来一定是位教育家。这话虽说得有些绝对,但也充分说明:学习、反思、记笔记对教师的成长作用是巨大的。

二、不会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而不会反思却是困扰我们一线广大教师发展的一大问题。

1.“困惑”

教师不知道对哪些事件进行反思,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没有反思的价值,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抱着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

2.“狭隘”

教师的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且往往只是对教学失误反思,对成功的经验不去反思或反思较少。

3.“浅薄”

教师的反思只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难以与教学理论联系,不会提炼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4.“无绪”

教师普遍认为反思是自己的事情,是个人行为,没有必要交流自己的反思,从而使教师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阻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5.“萍浮”

教师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没有把反思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而是把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似的硬性规定。因此,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三、教师如何反思,反思什么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那么,教师具体应该反思什么呢?

1.反思我们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学围绕教转,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教学关系变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光承担教的任务,而且通过师生对话也被教,学生在接受学习、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2.反思我们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状态,也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暗淡无味甚至痛苦的学习生活,在学生的思想中也就会慢慢演变为“恐学”“厌学”,甚至逃学等症状了。今天如何看待我们的学生呢?他们首先是发展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教师必须掌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都是有培养前途的。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同学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特长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我们在教学时“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要学会“用多把尺子量学生”。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人,不是我们教师支配的对象,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

第9篇:上课感悟范文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水墨画,既能受到熏陶,又能获得文字的感染。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字词教学作为重点,而忽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基于此,我在课堂伊始便着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读出了小朋友的愿望,有的读出“我”想变成大荷叶的渴望,有的读出了雨滴的可爱,有的读出了星星的顽皮、弯月的美丽。如第一段:“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想变成什么?”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夏天,我借助课件,展示夏姐姐的样子,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生活的画面之中:夏姐姐来了,你想和她说些什么?学生都觉得夏姐姐很美,到处都是绿色的,还有朵朵花儿。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夏天最好玩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认为蝴蝶飞来飞去真好玩,有的认为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开心,有的则认为雨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更好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根据自己的感觉朗读课文:“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在朗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觉融入文字中,再将自己的想象渗透在语言中,在不知不觉中读出了韵味,仿佛看到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画面。

通过以上环节,我将夏天真实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画面之美,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语言动态化,更鲜活,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二、扮演角色,活现生活的场景

角色扮演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针对“我”想变成雨滴、蝴蝶、小鱼、蝈蝈、星星、新月、荷叶这些奇特的愿望,学生如果不能将自己代入角色,很难体会,也无法体验到文字的美。为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喜欢雨滴的就做雨滴的动作,想象雨滴躺在绿叶上的感觉;喜欢蝴蝶的就模仿蝴蝶,张开翅膀飞舞。学生说,我要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我要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我要在花丛中扇动翅膀飞来飞去。我继续启发:雨滴是什么样的?小鱼呢?蝴蝶的翅膀会怎样?学生通过角色的代入,透过文字体会:雨滴亮晶晶的,滚动在绿叶上,绿叶就像滑梯一样舒服好玩。小鱼像个调皮的孩子。清澈的小河像一面镜子,能够倒影天上的云彩。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活现了生活场景,能够感受到诗歌中各种角色的内心,丰富语言积累,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有助于对语言内涵的感悟,实现言语的发展这一目标。

三、相机拓展,同构语言与精神

对语文教学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与此同时,这也是完善学生语言系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工具性入手,相机拓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此,我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语言的生活化,又在活现生活场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生活资源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变成了大大的荷叶,小鱼来了,你会怎么做?蝴蝶来了呢?”学生说:“我会让小鱼在我下面游泳,为它遮挡阳光;蝴蝶来了,我会让蝴蝶坐下歇歇脚。”“那么小鱼和蝴蝶会怎么样呢?”学生说:“小鱼会感谢我,蝴蝶会很开心。”“面对大大的荷叶,想象一下,还有谁会来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认为青蛙会“呱呱”地跑来,坐在荷叶上唱歌;蜻蜓也会飞来,在荷叶上跳舞。

师:想一想,你要是能变成一片大大的荷叶,你想做什么?

生1:我看到农民伯伯在干活,我想为他们遮挡阳光。

生2:我看到有人淋雨了,我愿意做他的伞。

通过点拨和启发,课文的语言空间得到拓展,学生既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又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丰富诗歌的情感意蕴。在生活化的情境的启示下,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精神得到了升华,自然而然,毫不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