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

第1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高职院校汽车电器实训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了各种电器设备在汽车中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系统故障现象运用理论知识做指导,对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找出汽车电器故障部位。但现实是,高职院校汽车电器实训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设备老化,短缺,实训室管理机制水平不到位,实训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实训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不务实等。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加强汽车电器实训室的综合建设,合理科学的落实汽车电器实训室的运行机制建设,提高实训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操作技能,运用高新技术应用手段提高汽车电器故障分析,排除故障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拓展知识结构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一、汽车电器实训室综合建设

(一)建设思路

我院从195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50多年的办学经验,由于历史原因,老旧实训教学设备多,有些汽车检测设备都超过的服役期限了,还有一些汽车检测仪器

设备“瘫痪”了,以前沿用的教学是传统实训教学方式,管理混乱,针对这种情况,系部、院教务处共同调研,从修订教学大纲,修改实训教学内容着手,更新实训项目,确定实训项目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优化配置实训设备等措施。

(二)建设意义

通过科学有效的建设思路与务实的建设手段,逐步建立一系列的汽车应用培训基地。例如: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各种校企合作的特色班,骨干院校建设等,通过对这些平台循序渐进的投入,完成汽车电器实训项目建设。现已成为安徽汽车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条件建设

高职院校做强做精固然需要硬件建设的加强,但是软件建设不容忽视,更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硬件发展需要软件建设,软件需要硬件建设。”

1.硬件建设

校内建有一座11000m2的汽车与机械实训中心,依据实验(训)室功能划分为专业共享实验室、专业特色实验室、院企合作区、生产经营中心四大类共计35个实验(训)室,设备资产总额达1580多万元,汽车电器实训室现有整车操作区域,汽车电器系统实训台操作区域,通过这些硬件建设,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训操作系统,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2.软件建设

(1)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实训目标。编写实训教材要作为一件大事来完成,组织一些有经验的实训技术人员和在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级技师共同参与。实训教材要紧密结合汽车的品牌,保养,维修,检测设备的配置,更具有针对性。从当下汽车发展实际出发,将典型车型,新能源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充实到教材中去,形成实践性强的实训教学内容.

(2)实训课时与分组:有严谨务实的平台,接下来就需要合理科学的实训课时和分组率,按照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训学时和细致分组率.

(四)运行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室水平的高低,不仅要有先进汽车检测设备,还需要一套科学严谨的运行机制,同时要严格按照机制来执行。例如在汽车电器实训室里墙壁上贴满了《汽车电器实训建设管理制度》、《汽车电器仪器设备操作流程》、《实训老师工作职责》、《实训室安全操作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机制得到进一步运行,系实训中心印发了实训室工作日志,精密检测仪器使用记录本等。建立了实训室建设与维护系统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院教务处、系部可以随时了解实训教学的开展情况等各种实训教学相关信息,院教务处与系部还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实训室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这样大大提高了实训室的管理绩效。

(五)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建设好实训室开展实训教学工作,需要一支有良好素质的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在引入人才中,不仅要引入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充实队伍,改善结构以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指导老师的个人素质,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在职技能培训。以我系实训中心为例:在假期中利用各种校企合作特色班,骨干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等进行专业学习。掌握熟练运用不同类型的汽车检测设备,学会现代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确保一支“勤奋、通达、敬业、乐群”的实训技术人员队伍,高职教育做强做精有了坚实的保证。

二、汽车电器实训高新技术应用思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在生产一线顶岗的技术型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它要具备“高等”和“技术”两层含义。

(一)建设方案

汽车电器实训课程要与理论课程同步。以实训项目为目标,以行动导向为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贯穿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构建实训课堂的教学结构,通过制定实训教学课堂的结构,准备实训设备器材,细化实训分组率,智能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

(二)智能化手段

在组织实训教学时,面对实训项目的确定,完成实训目标,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循序渐进的开展实训项目,完成实训目标。如汽车启动系统电路连接与故障排除实训课,首先进行汽车启动系统实训台组件的认识――启动机拆装――汽车启动系统线路检测与分析――汽车启动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在排除电路故障时,把一些线路连接的代码输入电脑中,通过实训台自带的自动巡线功能,检查线路的插接是否正确,防止意外的损坏。把结果输入电脑,继而判断是否已排除故障。

(三)综合分析与考评

汽车电器实训课学生分组进行技能操作,由实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点评,通过记录的故障码和相关数据流,故障症状现象,各种检测参数(电压,电阻,电流等)记录故障症状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记录诊断测试数据的判断和综合分析,确定故障的检查方向和具体的检测内容。实训课间,实训指导老师应对学生的考勤进行登记,实训课结束后,学生完成实训报告,指导老师应对学生的实训表现,实训报告评定成绩。综合实训成绩按“应会”考核成绩的60%比例,实训表现成绩的40%比例综合评定。

三、汽车电器实训在教学基础上的拓展

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强势发展的趋势下,汽车电器实训室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拓展关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中不仅掌握了传统电喷汽车的装配、使用和维修,还要对新能源汽车,江淮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丰田凯美瑞混合动力汽车的装配、使用了解和掌握,继而总结优缺点。

四、以实训窒为平台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取得的成果

通过举行高职技能大赛促进实训项目建设,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我系在开展技能大赛上精彩纷呈,2008年首次参加在芜湖举办的安徽省第二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高职组)三等奖的好成绩。在2009年安徽省第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竞赛中,获得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高职组)一等奖。在2010年安徽省第四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博仕达杯”发动机拆装与调试项目竞赛中,获得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高职组)一等奖。

第2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学校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通过明晰培养理念、制订培养体系、搭建实践平台、融入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作一分析。

一、明晰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主题,结合专业基础理论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制定了“2015年本科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以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引领、以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支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新的培养体系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准工业化的工程训练,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合肥工业大学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强调通识课程中的综合教育。在新的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通识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层次进行并有所侧重,将原来集中在课堂中讲授的教学模式改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学校通过举办各类讲座、深入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业培训中心依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自主设计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设计有自身特点的“多层次准工业化实训与创新训练”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第一,以培养学生的实训、实验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以工业培训中心实训平台为依托,以“工程认知博物馆”为基础,开展基础工程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第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学生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工业培训中心先进的和自行研制的实训装置为依托,制定了多门综合设计实训内容。学校的综合设计性实训锻炼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训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程综合设计、安装和调试的能力。第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中心综合创新训练基地为依托,实训内容取材于“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选题。通过创新性实训、暑假夏令营等活动,学生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项目申报”和“自主型训练学习”实训项目的开展,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二是强调基础课程中的渗透教育。学校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渗透到各学科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传授知识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在进行学科基础课程渗透教育时,各学科之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注重不同课程间能力培养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强调专业课程中的系统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是根本。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学校对专业课程的安排进行了缜密的论证,严格设置课程,明晰课程间的关系和排课的前后顺序,并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要求及能力标准。学校已经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集培养目标、过程管理和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并以此为指南,修订了2015年培养方案。学校从培养的总目标开始进行能力目标分解,建设与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与之协调的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群实验与实践以及综合实验与实践,从而建立理论、实践、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四是强调实践环节中的适应教育。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突出实践,构建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思维系统以及实践系统,加强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校内建设了11个准工业化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工业环境和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学校还设定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单独考核,很多课程内容是必须在企业里完成的。例如,学校车辆工程专业针对我国特别是安徽省许多大型汽车企业负责人是校友的实际,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大型汽车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校汽车类专业大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研发活动与生产实践中,并将毕业论文(设计)写(做)在产品上,在“真刀真枪”的锻炼中磨炼创新人格、提升创业能力。五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又要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培养。学校要求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其他科类学生必须取得4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同时,学校成立了创新学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充实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外基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以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其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训练(A)、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子实习、汽车驾驶与拆装实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共计40周3分。具体来说,在内容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并指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在手段上,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计算机模拟系统,构建了汽车构造与电子控制原理、汽车故障诊断等创新试验平台,供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在形式上,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在基本技能培训、设计能力培养、综合能力锻炼、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不同层次上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并推进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二、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夯实工程实践基础

作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以工为主的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且每年进一步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保证工程实践的时效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一是制订比较完备的实践培养方案。学校在教学计划制订中要求把近1/4的学时用于实践实训,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在实践中提升水平。目前,学校形成了课程实习、社会实践、自主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的工程实践体系,保证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时间和途径。同时,学校制定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标准,严格按标准考核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结果。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是目前国内实训项目最多的工程训练之一,大力支撑了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分析研究本科四年学习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背景,搭建多类型工程训练实训实验教学平台,采取“递进式、多层次、模块化、创新性、开放式”为特色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完善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搭建准工业化的校内实践平台。目前,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产学研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1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78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12个研究生校外科技服务基地。学校每年承担2.5万本科生和1万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任务,每年另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校内外联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实习实训。三是入驻企业参与生产实践训练。学校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形成联动对接,建立学生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入驻企业体验工业流程。学校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早在2009年,学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23名研究生赴江淮汽车协助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工作。这些研究生在一年多时间里成长迅速,他们中的21名研究生于2011年毕业后即选择留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开发工作。目前,这21名学生均成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业务骨干。四是融入科研团队历练。学校不但强调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能力的实际应用。学校通过实际项目操作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及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将创意转化为成果,实现能力到应用的转化。同时,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导师课题组,在课题组中选择研究方向,跟随导师团队一起进入科研领域,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另外,学校探索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有条件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在执行具体科研项目中进一步锻炼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合肥现代显示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交通和信息安全研究院、工业与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专职科研机构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任务。学校还建立了“英才班”“卓越班”“博雅班”等英才计划创新实验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第3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税法;教学;实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309

自2015年“两会”召开,税收改革成为重要的焦点议题,主要涉及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环保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六个税种的改革方案,以及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到2016年5月,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这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2017年将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法也将再次修订。其他四个税种的改革也将陆续推出。在税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灵活应对,调整税法教学思路,加快适应,以培养出符合各方面需求的财税应用型人才。

1“税法”课程的特点

“税法”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被安排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经济法等理论课程基础之后的一门独立的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税务方面的实践应用,从而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11政策性

税收是经济杠杆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带有很强的政策性。税收“三性”中的固定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税收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也是税制改革的大方向。因此,税法内容也显现出政策性强的特点。以车辆购置税的政策调整为例,为扩大内需,培育汽车消费市场,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鼓励发展使用新能源,从2014年9月1日到2017年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促进调结构扩内需,国务院再次出台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的发展措施,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等。类似的优惠政策在现行的17个税种中都有体现,而这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12综合性

现行使用的税法教材的章节内容都是按照国家现行的17个税种分别进行介绍的。但是实际生活中一个纳税主体,比如说一家中小型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不可能只涉及一个税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都有可能存在。所以在讲授“税法”内容的时候的另一个教学难点就在于每个税种的内容掌握了以后,如何强化综合性的应用。否则教学效果容易出现偏差,单看某一个税种都掌握了,一旦同时涉及却没有了思路和头绪,完全脱离实际。

另外,税法的综合性还体现在与会计知识的不可分割上。如对于涉税企业来说,需要能随时关注国家税务政策,在新环境下对合理避税和退税有及时应对方法的能力,做到处变不惊。更深入地,能够提出可行性的企业税务分析报告,帮助企业从业务性质和主营状况方面提出改进优化建议的综合型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是建立在对财务和税务都能熟练精通的基础之上的,两者在实践中本就不可分割。

13实践性

“税法”课程的体系结构很简单,即现行17个税种的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等,也就是各个税法要素。除了掌握这些必备内容,这门课的关键意义还在于如何去用。如讲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怎么开,如果开错了怎么处理,光是纸上谈兵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再比如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更是教学中关键的实践环节,也不仅仅只是计算就可以了。市场上很多报税软件都可以做到通过报表的填制有些内容自动生成,有些内容还需要纳税人自己填写。所以要教好税法,要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忽略税法教学的实践性意义。

2现行“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

在多年的“税法”实际教学中,普遍出现教师教的痛苦,而学生谈“税”色变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计更偏向会计而忽略税务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集中在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程设计上也重点集中在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电算化岗位等工作项目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税务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涉及税务方面的课程和岗位实践课程并不多,仅开设有税法、税务会计或者纳税实务。而且大多没有专门为税法系列课程开设实训,学生没有机会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22教学方法老套,理论不能联系实践

“税法”教学上经常是采用记概念,摆公式,做题目的方式,照本宣科依然是最常用甚至是最好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课本之外的实践操作知之甚少。最简单的例子,同学们只在课本上见过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票样,却没有自己动手_过增值税专用发票,那又如何能了解增值税的开票原理,如何了解金税开票系统,如何理解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监管呢。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忽略了税法知识的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落后,也无法提高学生们对税法的学习兴趣。

23会计教学和税法教学相互分离,人为割裂两者之间的关联往往会计内容本身学得很好的同学,一遇到涉税的业务题就卡壳,而税法知识掌握得很不错的同学在遇到一项既涉及会计又涉税的业务时,却不知所措。课程的分工细化却让人们忽略了税法和会计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这就违背了我们为企业为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24师资不足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税法教学突破的是税法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会计的,法学基础理论欠缺;学法学的,不通会计,师资明显不足。而且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能将理论联系实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凤毛麟角。

3可行性教改措施探究

31财税一体化理论基础与应用

我国财税领域实战派专家葛长银教授曾在《面向实践的财税一体化会计课程建设》中提到,要解决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必须实施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比如打通会计和税务两门课程,面向实践活动进行财税一体化课程建设,探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国会计专业而言,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急需尽快得到重视与推行。在其2016年新出版的《企业财税会计》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将财税处理融为一体,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于企业的生命周期和经营流程,把资产从进到退整个流程中的财税处理体系化的进行介绍,案例新颖独特。这在会计教学中是个巨大的革新。目前,已经有个别高校将《企业财税会计》纳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在企业财税信息化软件市场上,财税一体化理念也已得到实践。如金税三期工程核心供应商浙江税友集团研发的亿企代账打破了传统财务软件只能提供财务核算工具的局限,成功实现票据、记账、报税、管理一体化智能处理,是一款实现了财税一体化理念的记账报税平台,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为了突破会计专业税法教学上的瓶颈,正在研发此款软件的教学版,如果能在教学上得到应用,对于学生的会计和涉税业务的综合能力相信会有很大的提升,也更能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32理论和实践教学合理分配时间

“税法”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要安排适当的实践课时。要达到这个要求前提是需要有实训室的建设和教学软件平台的配备。徽商职业学院专门配备了税务实训室,安装了税务实训软件平台,涉及从企业发生涉税业务开发票,报表的填制,到纳税申报变的填写。在实训中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平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流程或者分岗位进行实训。

33师资建设

“税法”课程本身的综合性的特点,加大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仅要懂税法,也要懂会计,懂经济。其政策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平时要关注国家经济的动态,关注国家最新涉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尤其是近年国务院提出的税制改革。其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理论联系实践。

34走出去,引进来

通过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加强与企业和其他院校的沟通合作,加强学习和交流,积极总结参赛经验,将宝贵的经验反映到教学中,更能提高学生对税法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葛L银面向实践的财税一体化会计课程建设[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会计学院院长论坛,2014

[2]陈少英我国高校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2005(1)

第4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从教师、专家到行业技能大师,他不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还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不断进取,让技术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前程,照亮学院汽车专业建设的大通道。

他,就是广西交通技师学院教师李春,也是李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人。

半路出家苦钻研

执著发力攻“堡垒”

20世纪90年代末,李春从郑州轻工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成为南宁制糖造纸厂抄纸车间一名普通工人,在厂里的长网造纸机的维修和改造工作中,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所在车间流水线的效率,1999年起被任命为四抄车间技术员,并参与多项年度技改项目,曾获得该厂优秀技术改革项目大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200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汽车生产国,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机械不断被引进,也引发了李春对汽修行业的憧憬和热爱。2001年,27岁的李春毅然“转型”,辞掉“铁饭碗”,应聘进入南宁市富缘本田汽车维修公司。

“那时候,看见汽修师傅围着自动变速器研究,我心里痒痒的,很想有朝一日自己能挑战那个‘可爱的变速器’。”在李春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他笑意盈盈地回忆自己最初对汽修行业的向往。当时,广西在进口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领域人才基本是一片空白,而进口汽车自动变速器恰逢进入维修期,李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毅然投身自动变速器维修领域。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钻研,李春查阅相关资料,大胆动手拆装,终于打破了大多数维修技师的“维修”,掌握了一手过硬的自动变速器维修技能,很快,李春成为主管公司自动变速器专修车间的技术骨干,同时也是广西从事自动变速器专业维修的第一代技术人员。2003年,他获得工程师职称。

随后,李春进入全球自动变速器公司深造,很快完成了由一名普通的维修人员向技术骨干、顶尖技术能手的飞跃。“掐指一算,我从事汽车维修工作已有10年,亲手维修各类自动变速器超过800余台,攻克了许多汽车‘疑难杂症’。”

妙手回春显高技

心血化雨润人才

李春是一个敢于改变的人,每一次华丽转身,对他来说都是职业生涯的新机遇与挑战。

2006年8月,李春进入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变身”为一名汽车专业教师。

“当一名老师,我自己之前没有想过,但当机会出现,我愿意去尝试。广西交通技师学院是广西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有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实验室啊!”谈及工作,李春眼眸闪亮。

在广西交通技师学院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资源支持下,李春的汽修技术得到全方位与持续性的延展,他对先进的电控发动机、ABS、SRS、自动空调、CAN-BUS通讯技术、故障诊断技术进行深入钻研,经过不断探索和长期积累,如今,他已经构建了一个与故障情况相对应的汽车专业诊断及维修数据库。

在课堂教学之余,李春主动地向同事请教自己尚未涉及的技术难点,并购买相关的专业书籍查漏补缺、苦心研读,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2008年,他获得汽车维修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009年被提拔为机电教研室主任,2010年被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广西技术能手”。

李春还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为汽车维修界同行解决车辆维修中的诸多疑难杂症,扩大了广西交通技师学院的社会影响。

“他不仅技术好,教学水平也高,深受学生欢迎。”这是同事对李春的评价。

在广西交通技师学院里,新生大多刚初中毕业,初入校时,他们的汽修技能一片空白、对未来懵懂茫然。李春通常要兼任一至两个班的班主任,他把引导学生“修业修心”当做事业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他在工作小结中写道:“今年,我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淡定地处理人际关系……只有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才能构建和睦、追求上进的班级环境……”

从教近10年,李春所培养的技师班(职业院校培养的最高级别技术人才)毕业生已经成为汽车维修技术精英,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有的学生还获得“南宁技术能手”的称号。由于教学质量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李春多次获得校级、市级和自治区级“优秀教师”称号。

紧追“新技”不放松

传递培训接力棒

2009年,李春主持实训楼自动变速器维修车间组建和项目教学法论证、实施工作,有效提高了教学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1年,李春主持学院北京现代校企合作班的组建和教学模式制定、实施工作,并负责管理学院小修车间的教学流程规范化工作。

由此,李春走上了踏实的技术型实干教学之路。

“现在每3―5年就有一些重要革新技术在量产车上应用。作为一名汽修专业教师,如果每天只是在校园内从事教学和研究,很快就与社会产生脱节。”这是李春一直持有的紧迫感。

李春给我们举了自动变速器的例子:“1990年到2000年,自动变速器几乎是3―4档的液力自动变速器;2000―2005年以5档、6档甚至7档的液力自动变速器为主流;近几年CVT无级自动变速器和DSG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大量上市。汽车专业教师要保持技术领先,仅仅靠参加各类培训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大量的维修实践和深入探索……如同医科大学的教授,不但要上课,还应该在一线看病、动手术。”

“庖丁解牛”似的实践性教学,使李春所带的学生不断提升汽修技能,并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屡屡斩获佳绩。

2007年4月到10月,李春作为主教练带领本校高级汽车维修工组学生备战全国技工院校第二届汽车技能大赛,包揽了广西赛区的第一、二、三名;在当年10月的全国大赛中取得第四名、第十二名的优秀成绩,让全国各地的兄弟院校刮目相看,为广西的技工学校赢得较高声誉。为此,李春获得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通报嘉奖,并授予“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的荣誉。

2008年,李春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交通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总分二等奖的好成绩。

2009年,李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获得一等奖。

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李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培训教学方法。近几年来,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在全区、全国技能竞赛培训班全面启用年轻老师,李春担任技术指导。在李春的精心指导下,年轻老师成长迅速,带领选手学习、训练大量竞赛技能技巧,在2010年至2014年间的广西、全国中职技能竞赛中,学院选手均取得优异成绩。

终成大师担重任

行者无疆再向前

由于在自动变速器维修领域的权威性,李春为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在维修行业内的影响力做出了贡献。2012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在广西交通技师学院设立“自治区级李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社会和各级汽车修理企业提供维修设备和故障诊断、维修技术支持。

对于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李春有着很朴实的想法:“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十多年来在汽车维修方面积累的知识经验,通过培训和教学的方式全部传授给青年老师和学生,把‘接力棒’传下去……现在不少汽修厂遇到疑难杂症,就开车到学校,寻求我们的帮助。我院高端专业设备和专家组的深厚技术实力,成功解决了多个难题。”

如今,自治区级李春技能大师工作室下设名师工作室,成为广西交通技师学院教师培训中心。针对新教师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操作技能低下的问题,李春经常对青年老师进行发动机、底盘、电器理论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操作能力,迅速提高青年老师的教学水平。

学院利用专业资源优势设立汽车诊断中心,配备了先进的科研和汽车诊断设备,为社会修理厂和4S店提供免费的疑难杂症故障诊断服务。李春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维修经验,为各修理厂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他能够熟练地使用包括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尾气分析仪、底盘测功机、空调诊断仪等先进仪器来进行全车各系统诊断,同时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使诊断中心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010年,李春获得2008―2010年度技工学校专业理论类学科带头人称号;同年获得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第十届“广西技术能手”称号。

第5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其实不但是民用产品,在军用产品中,电子陶瓷的使用也很多。我们现在主要研究的介电材料和压铁电材料都属于它的范畴。”侯育冬说。从博士时期起,他就一直沉醉于电子陶瓷的研究,对他来说,研究这种神奇的材料既是工作,也是乐趣。

打开压电材料发电之门

“我本科和硕士阶段学习的是化学专业,后来考进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当时国家非常重视电子陶瓷行业的发展,而侯育冬的导师田长生教授恰好就在上世纪90年代转入这方面的研究。在他的引领下,侯育冬入了门。“我很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是他带我发现了电子陶瓷的魅力,让我爱上了这个研究领域。同时,我的老师还很重视研产结合,这对我的影响很大。”

2003年,侯育冬来到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利用自身学术背景,着手组建先进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拥有国际一流的电子陶瓷制备与测试装备。至今为止,侯育冬已经主持了数十项国家和北京市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压电陶瓷的研究是一大亮点。

当今世界化石能源日益短缺,寻找和发展可持续性的新型能源,并进行高效采集成为各国政府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机械振动能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例如机器的噪声、人在地板上的行走、汽车的行驶等日常现象,其实都可以造成振动,而这种振动是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加以利用的”,侯育冬介绍说,以压电陶瓷为核心的压电能量收集器能够捕获环境中的振动能,经处理后可实现供电的目标。

可新技术的实现并不容易。压电陶瓷一般为高阻电介质,利用其转换得到的电能具有高电压、低电流的特性,功率较小,因而长时间以来利用其发电并未引起人们关注,但是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掀起新一轮工业技术革新,转折点出现了。侯育冬告诉记者:“与物联网相关的低功耗微电子器件设计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利用压电能量收集技术供电成为可能。”

在我国,与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热电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相比,压电发电的关注度低,研究极为薄弱。为了提升我国在压电发电领域的技术水准,侯育冬带领团队围绕高换能系数压电陶瓷开展一系列创新研究。他通过归纳总结压电陶瓷材料性能调控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比较能量收集用铅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机电转换性能;讨论具有高机电转换性能压电陶瓷材料设计方法等工作,指出了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材料研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材料设计方面,现有的用压电陶瓷进行能量收集的研究,主要通过大范围的组分调控获得机电转Q性能优异的材料体系,但由于缺乏普适的预测模型与理论支撑,性能提升起来非常有限,工作量还极大。”而在制备工艺方面,侯育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采用化学法制备纳米尺寸的前驱陶瓷粉体,结合热压烧结或是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特种烧结工艺,实现晶粒尺寸梯度化精确调控,在提升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基于“尺寸效应”迁移准同型相界位置,从而获得力电性能均衡的能量收集细晶陶瓷材料。同时,他还指出将不同介电与压电活性的组元进行拼接组合,设计复相结构也是提升材料压电收集特性的重要途径。“目前,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的研究仍以铅基PZT材料为主,其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但性能尚需进一步优化。而民用领域,特别是家用和医疗领域,对于压电材料无铅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可是和铅基材料相比,无铅材料的机电转换性能较低,退极化严重,机械力学性能尚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压铁电陶瓷的设计,微结构控制与力电行为物理机制研究,是侯育冬的另一个贡献点。他发现了金红石与钙钛矿类先兆性铁电体中极性纳米簇的诱导生成机制、动力学响应规律,并对宽频介电弛豫谱进行了解析研究;对多组元细晶压电陶瓷体系晶粒进行了多尺度生长调控,总结了晶界与相结构演化及相关力学与电学行为变化规律;研究了复杂体系压电陶瓷过渡系掺杂元素的价态分布与缺陷结构演变,提出新颖的等价掺杂诱导第二相生成机制,并明确了液相烧结行为及电学参数定向调控的关联性。此外,侯育冬利用其深厚的化学功底,发展了熔盐拓扑化学、胶体水热化学和水基溶胶凝胶化学等新方法成功构建出十余种不同尺度与取向结构的压铁电纳米材料,有力推动了纳米电子陶瓷器件的应用化研究。“这就是学科交叉的优势,因为我有化学、电子学和材料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科研背景。”侯育冬说。苦心钻研带来的收获是一百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发表在Acta Mater、J AmCeram Soc和Appl Phys Lett等顶尖学术期刊上的科研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相关压铁电材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研产结合者

在侯育冬的心中,理论研究很重要,实际应用亦是关键,把这两者有效地融合起来,是他一直在追求的目标。“目前,中国的科研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术研究与成果的实际应用之间还是有割裂的,在科研成果应用及产业化上,我们与国外有不小的距离。”侯育冬认为,做科研可以多尝试与企业合作,“这会使你更重视实际问题,合作的过程还可能让你的研究目的更明确”。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侯育冬带领课题组深入开展了电子陶瓷材料性能调控与器件应用的关联性研究。目前,已成功试制出多种重要的电子陶瓷元器件,例如超高温大容量多层陶瓷电容器、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和高频高稳定压电陶瓷滤波器等,并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侯育冬坦言,将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并不容易,“这个过程实际上需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一方面需要做调研;另一方面还要派人到企业工作,开销会增加不少,但是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这么做还是值得的。”

“现在,我们重点关注新能源领域压电能量收集器研究。”在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下,侯育冬团队与欧洲丹麦的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中丹高性能压电能量收集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经过技术攻关,侯育冬课题组已经设计并组装可用于评价悬臂梁和叠堆模式压电能量收集器发电特性的动态测试样机,该项成果可为制备高换能系数能量收集材料的器件化测试提供有力支撑,他也期望能够将其尽快应用到产业中。

以己度人,侯育冬热心于将科研路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也成长为热爱科研专业,具有产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生的课题研究,侯育冬只抓大方向,给学生们一个较宽松的平台,这么做是因为他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想让其变成一个实验“操作工”。但他的“宽松”是以“计划”为前提的,他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制定学习与工作计划,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些任务,以督促他们进步。同时,侯育冬还鼓励学生去参加国际相关会议和企业实践,从而让他们开阔视野并提升实践能力。

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先进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基地负责人,他将学生培养与基地建设融在一处。通过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耐高温大容量多层陶瓷电容器瓷料的设计与合成”,侯育冬课题组与国内最大的军工陶瓷电容器生产商――北京元六鸿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电子陶瓷材料”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他把学生真正推到科研与产业一线上去。

第6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国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1-03

社会的需求是衡量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标准,也是该专业生存的最终目的,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是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基于全国行业分析、天津市的战略地位和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结合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的建设,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颇具特色的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思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对我国广大的应用型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教学改革背景

在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交通事业的内涵及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交通运输行业事关国家命脉,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交通运输的高速化、智能化和环保化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主题,实现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加盟。

1.交通运输专业的提出。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目录对原来过细过窄的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目前,与交通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涉及3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23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类就占有8个专业。截至2008年,全国有80余所高校开办交通运输专业,其中,除一些铁路、水运与航空类高校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外,更多的高校是面向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其中有62所高校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是从原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演变而来的,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以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为主体进行专业口径拓宽而形成的,并各具特色。

2.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情况。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以汽车运用为载体,电子技术为导向,道路交通安全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职教师资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2011年被批准成为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

3.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汽车工业及汽车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汽车运用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而且要对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外语等各项知识都有较系统的掌握。知识的密集性和技能的综合性,是现代社会汽车运用职业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对汽车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及“京、津、唐”地区的工业中心,有着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2011年,天津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达310家,整车产量77.4万辆,产值达1580亿元,构建了从外资、国资到民资,从国际品牌到自主品牌,从整车到零部件,从制造到研发、销售的完整汽车产业集群。特别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也是天津汽车工业的主要载体,聚集了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大众、艾达、大陆汽车、富士通天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商,成为我国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据相关部门统计,到2015年,天津将形成年产200万辆汽车整车、260万台(套)配套零部件、10万辆新能源汽车和40万台(套)电动汽车车用电池配套能力。

4.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面对现代交通运输概念的扩大,以及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具有准点、快速、环保、安全、舒适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当前国内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已进入网络化建设阶段,天津、沈阳、哈尔滨等33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中。实践证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对拉动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正面临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3年内,在建总里程达到115.3公里。根据规划,到2020年,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将形成由市域与城区两部分线路组成的网络,总规模将达到1036公里。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交通运输专业与学科的综合实力。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用以下思路,借助问卷调查、座谈研讨、案例研究、对比分析等系统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调研―分析―研究―评价总结―结论推广”各环节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研究目标,具体研究思路见图1所示。

在各环节研究基础之上,确定了“新老”结合、特色鲜明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

1.根据发展情况,明确培养目标。本专业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我国和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汽车产业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快速发展需要,稳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学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新方向,培养一流应用型职教师资和技能人才。

2.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方案。专业原有培养方向为汽车运用方向,方向较为单一,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形成,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原则上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3.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总体要求,体现“师范性、应用性、职业性”融合;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企业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作岗位”,构建校企合作“四年不断线”的实践体系;通过对共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深入调研,深入分析本专业对应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与师范能力,按照品牌专业建设要求和行业制定的专业规范,与共建单位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工科与管理交叉、工科硬技术与管理软技术结合的专业性质特色。①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自主发展和专业拓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基础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的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证书制等措施。按交通运输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平台课,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在第三至第四学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如汽车运用技术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并设置不同的自主发展课程(高本)/职教师资课程(技本)和素质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②注重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以利于职业学校师资岗位、汽车运用行业基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高素质应用型运营管理人才的稳定和发展。③坚持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大力开展创新型、综合型、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④结合行业用人要求和行业组织的专业认证需要,组织专业技能训练和考证培训。⑤确保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和讲座课程;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及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本田节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智能交通、运营模拟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⑥注重核心能力,强化品牌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及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教学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开展汽车维修工及车站值班员的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鉴定。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10年6月,学校批准在交通运输专业增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交通运输类专业改革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专业建设三年来,目前已有2008~2013级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学生。其中,2008级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已经毕业,2010级即将步入大四。现已逐步构建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师资队伍建设。以优惠条件吸引教授、博士来学院工作,有计划地分批安排教师继续深造,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并且聘请汽车以及地铁企业专家来校兼职,聘请相关外校教授来校授课。加强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着力打造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及专业带头人引领、学术骨干为主体、具有“双师”素质的、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提高队伍素质和水平。

2.培养方案修订。在广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多次组织了由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和企业高工参加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面的讨论会,为培养有专业针对性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以理论教学体系为重要支撑,构建更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相互融合支撑。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分成基本模块、专业模块、综合模块三个环节,开展汽车维修工及车站值班员的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鉴定。

3.课程及教材建设。以核心专业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含实践课程)建设。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考核办法。重点建设“智能交通”、“汽车电子安全技术”、“车载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等核心专业课程。加强校级、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与管理工作,目前已有1门课程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市、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在5年之内完成2~3项市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建设,建设1~2门双语教学课程。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根据行业发展及企业需要,建设一批特色选修、讲座课程。编写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大纲,确定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课程试题库。

4.实验室建设。学校乃至天津市对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极为重视,尤其是轨道交通方向的建立和发展,现已利用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资金和中央地方共建项目资金在“十二五”期间投入1000万元购置轨道交通方面的实验实训设备,并有专项资金进行汽车实验实训实验室建设。今后,还将利用各类综合投入项目继续增加投入。

5.校企合作。2010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天汽集团、松正科技、天津圣威科技等多家汽车企业以及天津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产学研基地,合作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共建交通运输特色专业,共享教学和研究资源,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各类企业陆续招聘毕业学生百余人。

四、人才培养特色

以交通运输行业与人才需求特点分析为基础,研究确定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进一步凸显交通运输品牌专业特色。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的一体化教学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实行专业分层培养,体现综合通才教育与精英教育培养理念的融合。

2.探索专业方向二元化,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新方向。

3.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产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4.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肖国平,等.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3,(3).

[3]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4]苏杰.天津一汽丰田产能从每年3万辆跃升至50万辆――第300万辆汽车今下线[N].渤海早报,2013-03-28(第20版).

[5]刘玉海.大众80亿变速器工厂入驻泰达构建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基地[N].21世纪网数字报,2012-09-04.

[6]刘利芝,等.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7]王玉珑,刘艳新,等.长沙理工大学轻化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02).

第7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规模经济;自主创新;二三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98-02

1 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从发展规模上看,安徽省汽车产业经过近多年的发展已经突飞猛进,成为全国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2005年为例,安徽省的汽车生产企业共有200余家,其中整车企业8家。全省汽车产量达40.1万辆,主营收入342.46317亿元,从业人数62940人,资产总计3343.5710亿元,汽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38405亿元,上缴利税25.66190亿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从2000年至2009年,除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其他年份均有较快速的增长,而2009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汽车整车猛增到91.6万辆,同比增长49.06%,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自主创新上看,安徽省是唯一拥有两大自主创新品牌的汽车企业的省份,分别是江淮汽车集团和奇瑞汽车有限股份公司。它们占据安徽省汽车产业的绝大部分份额,以2009年为例,江淮汽车集团产量和销售分别为33.4万辆和31.9万辆,而奇瑞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为50.85万辆和50万辆,产量之和约占全省产量的92.0%,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自主品牌第一。

2 安徽汽车产业竞争的优势分析

2.1 资源和区位优势

(1)煤、铜、铁等基础能源是汽车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安徽省的两淮煤矿资源丰富,品味很高;铜陵等地是多种有色金属的开采地,铜铁资源丰富;马鞍山的鞍钢又可以为汽车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钢铁。

(2)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安徽省位于连接东西部的枢纽位置。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的董事长左延安曾经把安徽的区位精辟的总结为16个字――“南北居中、承东启西、临江通海、气候宜人”。随着国务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将会使安徽省的交通运输设施得到质的提高。

2.2 自主创新优势

安徽汽车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上,特别是奇瑞汽车。自主创新是奇瑞的动力之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30.8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而安徽省奇瑞的自主品牌轿车QQ居第一位。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安徽省的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4项和外观专利125项,分别排在全国的第五、第三和第一位。这些都可以证明安徽汽车产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优势。

3 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劣势分析

3.1 缺乏规模经济效益

安徽省汽车工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安徽省汽车企业的规模依然偏小。汽车产业存在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按照国际规定:汽车厂家最低经济规模标准为年产40万辆,轿车产业的最低经济规模为年产30万辆。以2009年为例,江淮和奇瑞汽车产量分别为33.4万辆和50.85万辆,可以看出江淮集团还未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标准,而奇瑞汽车也仅仅刚达到标准。而一汽、东风和上汽三大集团的汽车产量均超过100万辆;2005年奇瑞的单车利润只有500元,广州本田的单车利润却高达2万元,可见安徽轿车的盈利能力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2 研发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缺乏

(1)虽然奇瑞汽车公司共获的194项专利,但可以发现其中发明专利只有5项,其余的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这说明安徽省汽车产业主要放在提高质量和工艺创新方面,在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仍然较弱。

(2)一个区域的汽车工业要想得以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是否丰富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由于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缺乏相关高水平人才的国家,加上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相对落后,很难留住本省培养的人才,更不用说去吸引大量外省人才。人才前往经济发达地区的聚集效应,使得安徽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极度匮乏,也成为了安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又一道“门槛”。

4 金融危机背景下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规模经济战略

长期以来安徽省汽车产业由于没有达到规模经济而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笔者认为安徽省汽车工业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4.1.1 通过空间聚集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通过空间聚集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张金明、史明瑛(2007年)提出打造1小时汽车工业走廊设想。该设想以合肥江淮和芜湖奇瑞汽车为中心,从合肥江淮汽车老基地的包河区、江淮汽车新基地的合肥桃花工业园,贯穿至芜湖的鸠江区和芜湖官陡镇工业区,途径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

4.1.2 加大重组力度形成内部规模经济

一方面,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将众多生产或经营同类、同档次产品的不同汽车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化的汽车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形成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纵向一体化,将少数生产或经营同行业、不同档次、不同环节产品的大企业所形成规模化、高质量的内部专业厂商进行整合,利用细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范围经济。

4.2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

安徽省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向环保节能型汽车技术方向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

安徽汽车工业在研发方面能力较弱,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因此,需要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依托技术优势,集成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构筑一个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以支持安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政府还有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还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4.3 开发低端市场

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汽车产业受到了重创,国内汽车销量增速也有所放缓,依靠国际市场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显然是极为有限的。相比之下,通过扩大内需来挖掘国内市场,开辟汽车销量新的增长点显得更有意义,可以预见二三级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广大农村的发展潜力也非常巨大。“二三级市场”主要是指除国内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等汽车保有量较多的几个大型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外的国内市场,包括地级市、县级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市场。笔者认为,安徽省汽车产业应该瞄准广大的二三级市场,重点放在经济适用型轿车上。一级城市由于保有量较高,增速下滑,而二三级市场由于保有量极低,增速保持着高增长,而且整个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目前从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来看,二三级市场有增长的物质基础。奇瑞的QQ轿车的成功就是开发低端市场的一个典范,所以,我们应继续加大对二三级市场的开发。

4.4 健全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

首先,在人才缺乏时就更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学会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废除论资排辈的陈旧机制,多层次、多方位选拔人才。在使用人才时也同样不能有资历、性别等限制和一些其他人为的门槛。其次,要完善企业激励人才的机制。采用物质奖励、职位升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对企业有用的人才,摒弃“任人唯亲”的做法。最后,支持汽车企业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汽车企业博士后培养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汽车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企业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吸引优秀人才不受户籍限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高珍伟,朱卫东.安徽省汽车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61.

[3]傅为忠,唐莹.提升安徽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8,(12):16.

[4]张金明,史明瑛.安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可能性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7,(1):23.

第8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岗位能力需求

0引言

汽车机械基础是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类专业第一学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机械制图、材料学、工程力学、常用零部件介绍、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方面的知识,涉及到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掌握机械专业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本课程之前,还未学习过任何机械基础知识,不了解机械行业的工程特点和从业要求,机械通用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给该门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1背景

根据汽车专业类学生的从业范围、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包含基本机械制图、材料性能、钢铁材料及热处理、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材料、力学基础知识、构件强度计算、常用汽车零部件、齿轮传动、皮带及链传动、液压传动等内容,存在大量的公式、图表以及国家标准需要学生掌握,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而现阶段大部分专业教师的企业工程应用经验不足,只能依照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贴近工程实际进行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上教学现状已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即要结合当今中国的机械技术发展现状,以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理解能力,强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有必要对目前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

2课程改革内容及措施

2.1优化课程标准

课程讲授的内容不应该完全受到教材目录的限制,而要以满足岗位需求为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要侧重对接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紧贴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对课程框架进行研讨和确认,最终编撰出来的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发展性和先进性。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在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基本包含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传动与计算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汽车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强度校核,更加偏重于机械基础的理论学习,违背了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的理念。笔者学校经过对东风悦达起亚、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汽车售后经销商企业的岗位进行调研,通过与企业技术带头人进行多方交流和研讨,认为要侧重对图样识读、机械装置的拆装方法、常用工艺知识的应用、企业标准和规范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机械零件图设计、复杂传动系的设计及校核、深入的力学计算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在课程教学上可以予以删除。所以,在对汽车售后维修企业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将与岗位相关的多个机械基础技术模块作为一个系统,明确各个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对课程内容上与汽车发动机、底盘构造交叉重复的知识点进行精简,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优化调整为汽车零部件识图、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构件力学分析、标准件与通用件、常用机构传动、液压传动六个模块,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降低企业重复培训的人力成本。

2.2编撰辅助教材

笔者学校已经使用的《汽车机械基础》教材近十本,但这些教材大致还存在理论性强、知识重复、实践案例少、没有弘扬工匠精神等问题,部分章节看不到与汽车有关的知识,没有突出汽车专业的特色。进行市场调研,我校与上汽大众、北京奔驰、长安福特、北京现代、起亚等多个品牌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各品牌旗下的经销商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每年为我校汽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深入企业一线岗位,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了解岗位对课程的要求,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对岗位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确定任务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汽车机械基础》的项目模块,对每个项目进行实践任务的分解,突出任务的主题和重难点,优化整合各种验证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把理论知识有机穿插在各个实践任务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综合,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试编校本教材,以教学项目为框架,在机械基础知识、原理、基本方法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多样化展示,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主线,强化汽车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并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材的主要知识环节。试用校本教材,通过学生反馈、专家审阅和行业企业评议的方式,进行教材编写质量的论证,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质量评价良好的教材可以公开出版发行。

2.3改革教学方式

汽车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偏重于以理论为主,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PPT的方式进行授课,由于PPT的可复制性强,众多教师的授课PPT在内容上趋同,大量的公式推导、照片和动画等知识点的堆积,导致PPT信息化大、重点知识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和走马观花的情况严重,学生对PPT中的知识容易麻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摆脱单一多媒体授课的局面。以传统黑板板书的知识要点为主线,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讲授方式,在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引入学生进行思考,形成一环扣一环的讲授思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拓展知识主线,从如何提升学生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角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加机械基础知识实训和工程实践环节,通过安排与汽车先进检测技术、制造工艺等相关的实验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认知和分析总结”的教学层次,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和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适时邀请汽车制造和售后市场的行业专家走进校园,通过技能展示与现场互动,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底蕴和内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专业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2)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建立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为目标,采用网络资源平台上的教学课件、素材、机构动画和工程视频等开展教学,将信息化资源有机融合到“案例导向-问题驱动-分析拓展-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的一体式教学体系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深入到自修、讨论、互动答疑等开放式的教学环节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教研室也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按照机械基础的模块化特性,系统搭建各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外获取和补充汽车机械工程实践中需要的相关知识,让教与学在资源共享中进行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以汽车岗位的需求作为质量标准,坚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在机械基础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在调研汽车机械维修类企业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制定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核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工程实践项目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职业精神、工程素养和技术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以材料及热处理章节为例,在学习材料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和热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汽车维修过程中遇到的发动机活塞磨损、螺纹孔损坏和悬架连杆变形等故障检修案例,设计相应的工程实践项目进行考核,制定技能和素养过程考核标准,并纳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的认定中,让考核体系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和技能等级认定体系。

3改革成效分析

经过我校教务处和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同意,《汽车机械基础》的课程改革自2016年开始实施,校本教材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2个专业使用,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届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参加就业。从毕业生、企业和专任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课程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

3.1学习效果

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改变了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繁多、学习过程乏味、实践操作性不强的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部分学生还能在岗位实践中,继续就深层次的工程问题与专业老师进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汽车维修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认可,他们认为授课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岗位更加贴合,相比之下,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职业发展速度更快,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3.2后续建设方向

(1)《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后续改革,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对机械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职业性,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上持续创新,最大限度的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学习手段和途径,创造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和讨论提高的学习氛围。(2)丰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开展资源库建设,在工程认知、模型实验、案例训练和能力竞赛等方面建设开展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紧跟学科的前沿技术,在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设备上不断拓展资源途径。(3)加强校企合作,围绕职业岗位技能鉴定、从业人员的职业成长历程、典型的工作任务,构建多级别的课程学习体系,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建立课程设计、教学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联动机制,让课程改革不断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第9篇: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如何将企业所创造的效益稳步提高,如何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有效解决企业用人难,其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引进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尤其是技能水平的目的。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把课堂学习和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企业、高等院校,乃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华电力”)成立于1999年3月,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营电力项目投资、开发及经营管理;发电生产和新能源项目开发、生产及经营;电力、能源项目管理等业务。

    低碳经济背景下,商务部提出企业转型,着力发展高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之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教育部提出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积极培养相关高素质战略性人才。在这种环境下,国华电力按照神华集团“五湖四海纳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人人是人才,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战略理念,不断创新性探索引进高端人才与内部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可理解为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或培训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以及相关的资源性投入,实施人才教育或培训过程的总和。

    通过对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总结、比较、完善,对探索适合企业集团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电力行业培训与鉴定工作会,曾专题推广CBE模式。而作为现代企业的国华电力,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高现有技能群体知识层次建立合理知识结构;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人才深度培养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中使用人才。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

    国外的各种高职培养模式都是发达国家依据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每种模式产生的背景不同,各有优劣、各具特点。比较典型的培养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我国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即一种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培训的模式。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受培训者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么做”。同时,受培训者在企业内以学徒身份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技术及生产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德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特点:

    (1)突出技能培训。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理论与实践之比为3∶7或2∶8。

    (2)具有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理论教学、实训、实验方面,还是在企业培训方面,均有严密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设施和师资配置等。

    (3)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必须经过考核,该考核是在企业协会或手工业协会主持下的由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分为两部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为5~6小时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这种考核办法,不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还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4)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某一时间的经济结构、市场需要以及各个企业的市场战略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提供多少培训岗位以及什么职业工种有多少培训岗位。这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能够尽快地反应在学徒培训中,使得培训结构与就业结构保持平衡。这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基础。

    2.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TAFE是学院,其中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场所,对工作本位进行学习,剩余的时间对学校本位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条件的优化和改善,比如筹建实验室、巨资投建实习工场,引进先进仪器设备等等。

    实用性强,针对性强是TAFE的显着特点。在TAFE学校里,所有专职教师要保持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及所需技能,为此,学校要求他们每周要有一天,每月要有几天,每年要有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进行专业岗位实践。

    TAFE开设的课程也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课程时间长短不同,短的12周,长的有两年。凡是在全国开发的课程每五年修改一次,平时的小修改更是及时。

    3.美国的CBE模式

    美国的CBE模式,其原则是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以培养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志趣为目标。其基本模式可分为四种,即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日劳动和工余上课制。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合作企业签订实践培训合同,组织学生实践,聘请行业中的一批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按岗位需求确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各项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教学规律按相应知识模块进行教学。

    4.我国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出发,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才订单”模式。企业集团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向学校招聘能够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对人才的特定需求的学生,然后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完成从院校到职场身份的转换。比如山东潍坊沃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鲁南药业集团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等。

    (2)“校企联合”模式。企业集团与学校联合研究、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与中山大学的合作、华北电力大学与河北省电力研究院的合作等。

    (3)“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边学习边实践,学和用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比如现在的“专业硕士”,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理论知识,第二年就开始去企业参加实践培训。

    (4)“股份合作”资源投入模式。学校通过和企业股份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让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分享办学效益。比如香港鸿安集团与钟祥市职业高中的合作等。

    (5)“顶岗实习”模式。企业与学校协议,学生在已经修完主要课程,但还未就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到企业里开始工作。比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广核的合作、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等。

    (6)“创业实践”模式。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之前,直接参与到企业集团与学院共同组织的就业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创办小的经济实体和开发项目,以此培养创业能力。比如真维斯与浙江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的合作等。

    (7)“战略联盟”模式。以现代企业集团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此促进企业学习研究,培养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比如:2010年底国华电力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北京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的战略联盟,为神华集团电力板块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华电力在创建国际一流发电企业中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火电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