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同合规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

第1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经部领导审定,现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审办法》、《各类用地报批会审办法》和《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会审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加强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审批管理,提高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规划司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会审单位包括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矿产开发管理司、地质环境司、执法监察局。

二、审查依据

(一)党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地质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及矿山勘察和开发有关规定;

(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及其他调查资料;

(六)省(区、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三、审点

(一)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是否体现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规划是否体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是否落实了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主要规划指标,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分区和布局是否科学合理,重点项目用地是否有保障,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安排是否合理、可行。

(四)规划协调情况。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否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用地规模是否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和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衔接到位。

(五)规划的实施。实施措施是否体现了用途管制的要求,是否切实可行。

(六)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及编绘方法是否正确。

(七)规划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他基础数据是否翔实、可靠。

四、审查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规划司在收到办公厅转交的国务院批转的规划报件后,分送部内各会审单位审查,同时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高咨中心、土地勘测规划院及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二)审查

会审单位应根据审查要求和本部门职责,分别审查有关内容,提出审查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内各司局、高咨中心、土地勘测规划院等单位的意见提交规划司进行综合。审查和征求意见的时限为两周。

(三)会审

规划司应于第三周内负责规划会审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会审会议由部领导主持。会审会议前应综合各方面意见,并提出规划司倾向意见。会审会议应对规划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同意批准、原则批准、不批准的意见。

送审规划相对集中时,可以几个规划合并召开一次会审会议。

(四)报批

规划司应于会审会议后一周内,根据会审意见完成规划综合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的起草,经部领导审签后,报国务院。

五、其他规定

(一)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会审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各类用地报批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工作规则》,为加强各类用地审查,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保证依法、科学、集约、规范用地,特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参与会审单位包括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矿产开发管理司、地质环境司、执法监察局。

凡涉及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农地开发的会审准备工作由耕地保护司牵头组织和协调。凡不涉及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农地开发的会审准备工作由土地利用管理司牵头组织和协调。

二、会审范围

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三、审查依据

会审工作依据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有关资料、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有关技术规范、标准;遵循统一效能、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进行。

四、审查内容

(一)用地是否在项目立项前经过预审,并有《用地预审报告书》。没有预审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农地转用、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三)供地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用地面积是否符合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是否合理和节约。

(四)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耕地占补平衡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已经落实或能够落实。

(五)划拨用地方式是否符合《划拨供地目录》,有偿用地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政策,出让用地的出让方案是否符合规定。

(六)土地权属、地类面积是否清楚。

(七)适用法律和有关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八)是否涉及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问题。

各有关司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上述审查内容提出意见。

五、会审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由办公厅统一接收报批用地的资料、图件,转牵头单位进行登记,并对资料是否齐全进行初审。材料齐全的,在2个工作日内分送有关司局;材料不齐全的,在2个工作日内转请办公厅向报批单位及时提出在规定期限内补全;逾期不通知,视为受理。

(二)审查

有关司局在收到牵头单位送审的《××××会审表》及有关资料后,应在8个工作日内按各自的职责提出书面审查意见,送牵头单位汇总。

(三)汇总

牵头单位在汇总各有关司局和有关部委意见的基础上,在10个工作日内起草《××××审查意见》报部会审。审查意见要综合反映有关司局的意见。

(四)会审

部不定期召开会审会议研究《××××审查意见》。会议由部领导主持,由牵头单位负责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各有关司局和办公厅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会前,审查意见要分送到会的有关司(局、厅)负责人。

(五)报批

《××××审查意见》经部会审会议集体会审后,由牵头单位根据部领导决定的意见负责修改,在会审会议后的4个工作日内形成正式审查报告,报部领导签发上报国务院。

对规模小、情况简单的用地,经各有关司局审查,符合报批条件的,也可由牵头单位直接起草审查报告,报部领导签发上报国务院,但上报后要在部会审会议上通报。

(六)发文

用地报批件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后,由牵头单位负责在2个工作日内办理批复文件并分送有关部门和部内有关司(局、厅)。

六、其他规定

(一)需听取汇报或赴现场踏察的用地,经主管部领导同意,由牵头单位负责组织进行。

(二)需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的,由牵头单位负责在收件后及时办文送有关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反馈意见。如出现意见分歧,牵头单位会同有关司局负责做协调工作。

(三)用地审查报告上报国务院后,由牵头单位负责与国务院办公厅的联系工作。

(四)本办法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三定”方案,为了适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土地估价结果和处置方案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会审单位为: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执法监察局。

二、会审范围

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设立的公司和企业集团,以及境外上市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的审批。

三、审查依据

(一)有关土地、房屋、资产、城市规划等管理的法律;

(二)国家有关权属、估价、用地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三)有关土地评估、处置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程;

(四)报批文件、估价报告及附件等规范格式和标准。

四、审查内容

(一)报批文件及相关材料是否齐备;

(二)估价报告的合法性、格式的规范性、评估依据和方法的合理性;

(三)待估宗地来源的合法性、宗地权属的合法性(权属证明、位置、面积、四至、登记现状);

(四)待估宗地的使用现状和评估设定用途;

(五)待估宗地的实际开发程度和设定开发程度;

(六)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七)处置方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八)处置范围的准确性;

(九)处置价格;

(十)其他合法的审查内容。

五、会审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办公厅收到有关文件和材料后批转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办理,土地利用管理司首先检查申报材料和申报手续是否齐全完备,如申报材料和手续齐备,正式受理,将有关土地权属材料送地籍管理司进行土地权属审查;如申报材料和手续不完备,在3个工作日内转请办公厅通知申请单位补报材料、补办手续。逾期不通知,视为受理。

(二)审查

地籍管理司在收到土地利用司转来的有关材料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权属审查意见交土地利用管理司;同时,土地利用管理司组织对土地估价结果及处置方案进行审查,并根据确认和处置的有关规定和办文制度,在8个工作日内将土地权属、土地价格和处置方案的审查意见汇总,形成总的审查意见和初步结论。

(三)会审

土地利用管理司完成上述工作后,在第9个工作日内报请会审。会审会议由部领导主持。有关会审单位负责人参加,对土地估价结果及处置方案进行审定,对土地估价结果作出予以确认或不予确认的决定,对处置方案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或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补充材料、修改报告、重新报批、再行会审等其他决定。

(四)批复

根据会审决议,同意确认和处置方案的,由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办文批复;不予确认和处置的,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将有关补充材料、修改报告、重新报批、再行会审等决定转办公厅,由办公厅将有关材料退回申请单位。会审决议和有关材料存档、备查。

六、其他规定

(一)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的审批从正式受理到办文批复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2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合规管理;企业管理体系;风险设计清单;内控管理

一、引言

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为加强风险管控水平需适时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在融合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期间,管理人员应主动找出其内部生成的各项风险,在精准识别后设计出良好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

其一,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合规管理时,其应严格遵循协调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与独立性原则等。由于合规管理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在进行合规管理期间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事前控制,在监管层面带有极强的功能属性,采用此管理方式也符合企业管理中的内生性要求。运用合规管理时要增强监督水准,监管目标要与项目完成的目标保持一致,且该项管理带有全覆盖属性,其内部的各项措施会应用到企业全过程的管理活动中。其二,在实行合规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活动需与其内部规则保持一致,此管理内容中的多种手段都要遵从于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即管理措施需与目标连用。针对合规管理系统来说,其拥有独立的监督流程与工作内容,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遵从于行业特定的法律法规。其三,合规管理中还存有不同形式的风险,该项风险主要针对的是管理或工作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或经营管理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会给企业的声誉与财产带去极大损失。合规风险中的主要内容为管理风险、制度风险、流程风险、控制风险,其外在表现中的风险诱因多源自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企业合规管理中的核心理念为合规创造价值、主动合规、全员合规及合规要从管理层做起。

三、合规管理进入企业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确认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管理可带有多种方式,如审计、纪委监察、法律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而合规管理也属其治理的重要方式。虽然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带有不同侧重,但其仍然带有许多的共同点,即预防、处置管理制度中的多重风险。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合规管理属于底线管理,其依靠的主要方式为制度与流程,也就是说,在开展合规管理期间,其内部员工需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内部规章、法律法规等。针对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来说,从本质上看是应对与预测相关风险,并将多项监督与制衡要求放置到业务管理流程与系统中。企业在进行法律管理期间,管理人员应将法律风险控制当作基本手段,实现企业管理效率为根本性目标,运用多项法律条款来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行,因而合规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的融合极有必要。

(二)增强企业管理的规划性

企业内部防控风险最为重要的系统属内控体系,其在管理上要耗费的时间较长,且规模极大,因而将合规管理加入其管理体系内可提升企业管理的规划性。企业管理体系在与合规管控相融合的过程中,若想真正发挥作用,需精准结合其内部的业务流程,二者在完成融合以后,企业不只有内控风险一项高风险业务,还在合规管理维度上存有风险,继而使风险管理成为其内部管理的重点内容,利用各项改进措施同时加强合规风险与内控风险的防控水准,因此,借助二者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实现企业合规管理与风控内控的一体化。

(三)更好地掌握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首先,在开展企业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融合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确认此类融合的基本原则,其与风险防控相关的管理体系要变得更为高效、简洁、适用,完美融合推进与部署两项管理体系,在此原则的领导下,企业内部管理系统需借助与合规管理的融合,全面改进信息管理系统、文档、各项管理要素与制度的运用水平。其次,利用两种制度的高效融合还能及时删减、增补、合并各项管理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在制度层面确认全新的管理系统,借助其优化后的措施来发挥与保障其内部机制的主要作用。最后,两种不同类型的管理制度在有效融合后还能加快其内部信息系统的改造工作,具体来说,各项管理制度或法律法规中会涉及到诸多庞杂的字段,若采用人工输入或管理难以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现代合规管理与管理体系中带有极强的信息化特征,可借助先进的互联网系统来完成系统的改造与建设。管理人员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期间会全面梳理合规管理与内控制度中的各项措施与需求,将业务流程与信息文档巧妙融入在管理系统内,因而借用两类管理系统的融合可切实增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效果。

四、企业管理开展合规管理时遇到的问题

通常来讲,企业内部的合规管理包含档案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与招投标管理等,在合规管理与管理体系开展融合时,企业会进行一定的内控测试、审计与巡查,在查询期间常会因融合问题而出现多种不合规现象,企业管理人员需借助该现象而看到本质,切实改进各项融合问题。

(一)管理意识

从管理意识上看,企业管理者可将不合规事件归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其在生产部分部件的过程中若其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出现不良现象,其为带有客观性质的不合规事件,企业在进行发展与管理期间只能尽量降低客观因素带去的影响;若执行者在开展某些项目建设时有意违规,则该行为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要素,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管理与发展。

(二)管理流程

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而言,不合规现象多出现在设计层面与执行层面,具体来说,部分不合规现象在于合规管理与管理体系在融合期间,其顶层设计并不合理,既与实际相脱节,又与当前的实际工作要求不符,借助不完善的制度与流程来影响各项措施执行的合理性。同时,在企业的执行层面也会出现违规现象,比如,在某工程项目建设中部分管理人员因缩减环节或赶工期在执行时规避某些程序,部分工程可能存有边建边补手续或未批先建的情况,针对合同的签署也存有滞后现象,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正常建设流程,因此,企业管理体系在与合规管理融合期间也存有管理流程问题。

(三)管理要素

依照管理要素而言,企业管理者主要将其分成无实施证据与有实施证据,一般来讲,在开展合规测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详细查看其是否带有执行痕迹、实施证据,若某项业务在开展期间其完成了企业内部的主体内容,未能留下痕迹或实施证据,则该行为也属不合规事件。比如,当前多数企业都制定了与合同管理相关的实施细则,在该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台账登记的基本要求,若合同经办人在完成合同章的使用后没能立即登记,该行为也在不合规的范畴中。在探寻合规管理问题生成的原因时,企业管理人员发现其内部出现的各项问题,如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对合规管理的原则较模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及缺少必要的监督制度等,因此,要加快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的融合速度,利用更为完善的管理理念来提升企业运行水准。

五、优化企业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相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加强内控管理

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应科学梳理合规后生成的风险,并对其内部要素实行科学管控。具体来说,以石油化工企业为例,在完成合规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融合后,管理者依据该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其业务风险与流程进行了针对性管控。针对合规后的风险来说,此类企业正面临多项合规风险,如员工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信息安全、国际制裁、出口管制、反洗钱、产品的质量责任、企业的资产利用、反不正当竞争、反商业贿赂与反利益冲突等。管理人员要根据合规风险中的各项内容,科学梳理其可能生成的高风险业务,将其内部衍生的系统性风险、合规性风险一一罗列出来,如商业贿赂、环境污染、出口管制与国际制裁等风险,再通过适宜的讨论与研究,找出更具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在降低其各项风险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准。此外,在详细分解与分析内部控制中的各项管理要素时,要精准掌握其内部的工作内容,对于管理要素的分解要足够细化,通过针对性的管理指标,提升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效果。一般来讲,在描述控制点时,要制定出详尽的控制措施与具体控制内容;而在分化风险描述期间则要全方位呈现企业遭遇到的风险、表现形式与风险生成的后果等;在对待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架构出精准的管理目标,其目标要与该企业的实际发展状态相符;针对内控矩阵的业务流程来说,需在特定的系统内将业务流程的所有名称都呈现出来。在了解与掌握内控矩阵多项管理要素后,其合规风险的控制将更具针对性。

(二)设计风险清单

企业管理人员在确认其内部的各项合规风险以后,要将合规风险的主要内容录入企业管理系统中。一方面,在编撰合规风险清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要将风险清单中的内容与其衍生出的关键要素相结合,即设置与合规风险清单有关的表格,其主要内容需涵盖合规中的控制点、主要的合规风险与合规后的控制目标描述等,在掌握多项管理要素后,该清单内容的编制将更为合理、科学。通常来讲,企业内控业务的主要流程多为内部控制,其主要内容还没有触发内控风险的监管与法律法规要求。由于合规风险的多数内容属外部风险,管理人员需罗列出其可能触发的合规风险,并指出与其对应的监管与法律法规要求,继而更好地完成合规管理工作。在设置合规风险清单的过程中,在其内部表格中需添加相应的合规义务[1]。另一方面,企业内控流程在与合规风险的融入期间,管理人员不必设置专门的合规业务流程,若当前内控流程难以覆盖多重风险管理,比如,部分企业的内控流程并不存在反垄断业务,可当作个案将其编撰到合规控制流程中,在将其当作内控流程的说明与补充后,丰富企业内控流程的各项内容。

(三)改进内控设计计划

其一,在改造内控设计计划前,管理人员应精准找出企业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相融合的核心内容,要详细比对企业管理体系中各项要素与合规风险清单中的各项内容,如业务流程、各项业务名称等。在进行研究与调查的过程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合规风险实行科学整理,并查出其对应的内控流程,利用适宜的手段来完成优化工作,可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比如,在某供应链企业中,其内部管理人员在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内部控制系统中存有合规风险,在经过管理系统与合规管理的融合后,给其管理体系带去了诸多风险,内部人员在发现了内部合规风险后,其找出了对应性的业务流程与内容,通过及时优化在降低了企业合规风险的同时,提升了内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其二,通过对内部合规风险的了解,企业管理人员应开展必要的内控设计方案,比如,其可高效融合内控矩阵与合规风险清单的表格,将两项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与优化。具体来说,为保障合规风险的控制力度,管理者可在矩阵表格内设立与当前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合规义务,即要求业务控制点需遵守有关的监管要求与法律法规内容;在描述控制目标的过程中要增加与之对应的合规目标表述;针对内控管理中的风险描述,工作人员需适当增添与合规风险有关且出现违规后果类的内容;且在内控管理中的控制点描述中详细阐述与合规风险对应的有效的合规管理措施。在完成多项内容的改造后,企业管理人员需高效融合两类管理系统中的文档内容,给此后的管理体系融合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设置系统性评估

企业管理人员借助内部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的巧妙融合,还需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要适时开展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的系统性评估,及时测试各项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针对评估与测试工作的主要内容,管理人员需保证该系统带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等,在要求上进一步弱化管理形态,注重二者融合的实质,继而使合规管理与管理体系的融合更具效果。与此同时,为全面增强系统性评估的准确性,企业管理人员还可利用与此风险机制相关的中介机构来共同完成测试与评估工作,依照评估意见或建议切实改进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合规风险,使管理体系中的内容与风险管理要求相符,有效化解与防范企业可能存有的经营风险、重大合规风险等,利用多项积累性措施提升其整体发展水平,使其发展愈加稳定,因此,通过合规管理与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融合,使其内部治理体系得到持续性优化,切实改进治理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准。

(五)创新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体系在与合规管理融合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自身思维与管理方式,部分管理人员在执行某项任务时因担心不合规而消极怠工,此行为不但不符合合规管理的根本性内容,也无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因而若想同时实现“办事不违规”目标,企业领导层应与管理人员牵头,设置良性的头脑风暴,借助创新性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多项实际问题,使管理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变为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逐步优化内部管理系统。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需精准地分析与探索出各项规章制度的隐含内容,在保证不触碰红线的基础上查找出业务革新的新途径,继而搭建起一道应急通道。在制定各项内部管理措施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需详细分析经典案例,使管理制度中的各项内容更为健全,借助合规管理内容,找出其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设置多种科学的解决措施,避免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违规现象[2]。此外,企业管理者要利用多重管控方式来加强制度的有效性,一般来讲,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应带有即时性、科学性、先进性,在强化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而需要严格管理内部流程与其整体的执行性。通过合规管理与管理体系的高度融合,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会更为完善,企业管理者需开展顶层设计,运用一定的手段加强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在结合实际并确认岗位职责的情况下,设置适宜的问责制度,适时优化合规管理系统,及时改良监督考核、确认控制方式及风险点识别等内容。

(六)强化监督审查机制

企业内部在融合管理体系与合规管理期间,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违规现象,引发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监督审查机制的不合理,由于监督的效果较差,在工作人员出现责任缺失时,其执行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设置二者的融合流程时,企业内部需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其内部人员应承担起监督审查职责,并将审查手段运用到每项审核节点中,其内部监督需覆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再配合巡查、审计、内控等方式优化自身监管机制。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内部人员实行专业性考核,设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与考评,确认利、责、权各项内容的实际范围,既抓好员工思想又保证其业务能力的提升,在源头解决各项问题,在找出准确的原因后,其措施的改进会更加带有针对性,并实行真处罚真批评。在改善问责制度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依照当前优化后的管理系统,适时追责失职的有关人员,在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还要利用“一案双查”“一岗双责”等基本原则,追究业务部门与相关领导的责任,使之增强内部管理的规范性,为工作人员创建出极佳的工作氛围。同时,借助两种管理方式的融合,企业管理人员还需借助此类制度培养员工的使命感与思想认识。在创设合规管理期间,企业要利用多重宣传与培训来加强员工对自身的认同感,既要相信企业制度,又要利用该项制度来发展自己的目标,因而管理人员需在加强控制、规避风险的同时,将合规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加固其思想堤坝,提升其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热情度,切实保障企业的快速发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融合合规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直面其融合期间遇到的问题,找出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多种科学方案创建出更多的优化措施,在解决各项合规风险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田冠军,袁道平.“一带一路”和“互联网+”背景下境外投资企业税务合规管理[J].财会月刊,2020(21):91-96.

第3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一、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主要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会计工作组主席arnoldschilder先生说过,“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挑战不亚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面临的挑战”。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合规部门”文件;2008年,该机构公布了对21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业合规原则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有20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合规要求,一些国家已将合规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大部分国家将合规部门作为银行重要风险管控部门,强调“合规从高层做起”以及合规部门的独立性。这表明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调查报告指出,引发合规事件最为明显的原因是:不能持续强化全面合规的政策和程序,合规文化、意识和培训不足,不能有效识别或确认已发生的合规风险。报告指出,合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从各个方面得到加强。

银行业合规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重要工作。早在2006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从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发展角度强调了合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机构业务受到限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危及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大量合规失效的案例足以说明合规风险正成为银行业主要风险之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而机构的规模越是庞大、综合化和国际化程度越高,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投入的资源就越多,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二、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需根据合规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本行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报当地银监局备案。从商业银行合规制度梳理的结果分析,因合规制度建设缺乏自上而下的总体安排,导致总体架构混乱现象,这也成为影响合规管理实质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以笔者调查的多家商业银行合规制度为例,进行简单剖析:

首先,制度体系有待合理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繁多笼统现象。有些银行直接套用监管规则,并没有根据本行具体流程和特点进行细化,因而形成“鸡肋”制度,造成制度规章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执行的后果。有些银行的某些制度,在总行层面已经相对细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各个分支行依然盲目进行制度重建,仅重述总行相关规章,不仅徒增内部制度数量,也对相关执行人员的工作造成困扰。二是合规制度体例和形式欠缺合理性,某些时效性较强的年度决策性规定也列入制度范畴,不利于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三是个别未列入银监会重点监管范畴的制度更新速度慢,与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不匹配。

其次,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在银行组织架构体系有待改进的状态下,某些制度建设任务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也就是说,在银行首先进行组织架构体系建设前提下,才有望设立并出台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合规制度,否则,将因为制度建设脱离具体运营环境而成为一种徒劳的文字游戏。例如,某商业银行制定了信息管理制度,涉及首席信息官的职能要求,但该商业银行并没有从董事会层面设置专门委员会和首席信息官职位,导致该制度建设形同虚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符合银行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

最后制度执行力不足。例如,根据某商业银行规章制度要求,“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应当由董事会审批”。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该行内部所有制度普遍由合规部或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制定,并经经营管理层通过之后即进入执行阶段,并未提交董事会决议。这种做法既不符合该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又不符合银监会监管要求中关于“合规政策由董事会审议批准”的规定。

三、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建议

上述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合规管理从理念、建设到执行环节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议银行同业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善合规管理工作,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全面合规建设理念

首先,合规制度内容不仅应重视专业性,更要兼顾全面性。

根据监管要求,合规的“规”,既包括对现有的外部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自律组织的规定,也包括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商业

银行的合规建设,属于广义的范畴,相对于合法而言,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既要合“外规”,也应合“内规”。因此,银行同业不仅需立足金融机构的特殊角度,强化专业性的合规制度建设;也要从企业管理角度重视规章制度设置,建立完备的合规制度体系。从合规建设内容角度,商业银行应重视全面性,不仅要涵盖所有业务、各后台部门、各分支机构,更要涵盖全体工作

人员;不仅重视专业合规,还应涵盖非专业合规。

据笔者了解,很多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偏重银行业务和产品、部门分支机构及岗位职责、日常业务it系统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清理、梳理、整合和优化工作。即使从日常的合规管理角度,也更侧重业务与机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而在后台支持部门的合规运作、劳动用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非金融企业特有的制度建设方面,其合规建设甚至有所欠缺,凸现出商业银行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建设深度和广度的不足。

其次,合规管理体系应注重完整性。

合规管理体系从内容角度,表现为商业银行企业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合规和员工执业行为合规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效整合;从执行力角度,合规管理应涉及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不同工作环节;因此,合规建设及管理应成为商业银行全行的工作,而不仅是合规部门及其高管的任务。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并没有实现自上而下、完全渗透到全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理想状态。主要表现为:事前决策和事中执行的合规抓得紧,而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环节的合规力度相对较弱;侧重预先的风险防范,但对于合规绩效考核、合规问责制度、诚信举报制度等需持续改进的后续制度建设体系,相对弱化甚至不完整;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有待深化。

例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合规内容,应注意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在履行决策、监督职能时的内容;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合规制度设置方面,应考虑合规制度贯彻的可行性因素,细化银行的法律部门、合规部门、内部审计等不同部门需要重点负责的相关合规要求,从而实现银行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全方位树立自觉防范风险的合规意识,最终提高商业银行全方位合规经营,规范发展的高效执行能力。

(二)商业银行应注意法律与业务人才在合规管理工作中的的协作

根据银监会监管要求,银行合规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面手”的特点,即法律知识和银行专业知识并重。合规管理人才既要理解法律内涵,也应了解本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这一要求,也反映了合规与合法的关系,银行合规内含了对合法性审查的要求,合法是合规管理的基础。银行要做好合规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相互融合、充分协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高度执行性的全面合理合规管理机制。

目前,某些商业银行依然处于法律与合规部门分设状态。法律部人员主要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一般负责诉讼与合同条款的审查,基本属于银行合规管理的事后处理部分。合规部门的员工基本由风险控制部、业务部门的金融专业人员组成,这些人员普遍具有业务专业知识强,而法律常识相对欠缺的特点。也有的银行虽然部门合设,但法律人才与业务人才的分工也依然过分清晰,与部门分设环境下的工作效果类似。在这种模式下,合规建设与管理人员,既要判断业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判断是否符合行业的规则、自律规则和内部制度。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角度,形成对金融专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求高于法律专业人员的不合理状态。

上述工作模式,将“合法”,这一合规管理的基础工作安置在合规建设的后期,导致银行实务工作中,合法性判断与合规性审查难以有效对接,不利于提高银行整体工作效率。

(三)商业银行应优化合规监管机制,实现全行协作合规监管效果

要实现合规管理的最佳执行效果,需要商业银行全行协作,各有侧重,建立合规管理的层层防线,提高合规风险的管控能力。要达到上述效果,要求银行合规监管制度建设细化,实现责任和义务的统一。

据调查,从合规制度建设角度,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业务负责人,普遍被赋予了对其管辖范围内经营活动的首要合规监管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业务主管人员只履行合规监管报告职责而弱化合规监管的初步识别任务。究其原因,从合规监管机制角度,合规部门是负责合规性审查的最终机构,业务主管人员并不是合规监管的主要负责者。业务主管经常因更重视商业机会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合规责任的履行。

(四)商业银行应重视合规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银行业务创新是银行业摆脱同质化竞争,进行市场拓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也对合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合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导致其对合规风险的判断难以把握:一方面因忽略风险而埋下风控隐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过分夸大风险而影响本行的发展。从这一实务角度,对银行合规人员提出比银行监管机构更高的要求,除具备法律、业务知识以外,还要求其具有很好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合格的合规工作人员,应能够做到及时、正确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内涵,分析其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并及时提出规避风险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据调查,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合规人员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依然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在合规人才的吸收、培养方面加大投入。

第4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一、加强法律意识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2011年,建议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普法教育及培训工作,要以合同管理为主题,密切结合本公司经营管理实际,务实、有效的组织开展,通过活动,在整体上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推进合同管理工作,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员工依法经营意识和执行操作水平,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律审查,防范风险,服务基层要坚持法律审查的独立性,继续做好对合同的审查工作,加大对临摊的监管核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平时管理相对薄弱的业务和环节的法律审查及指导,如有必要做好法律意见书,并督促落实。对公司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业务、及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参与谈判、合同文本起草、法律风险提示及法律审查等方式,为经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法律服务。

三、加强业务合同管理,提高经营合规水平加强对合同文本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进一步规范合同文本的使用,不断提升合同质量。按照租赁管理等要求,对合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同时要把合同的检查作为日常例行工作,并持之以恒,力求关口前移、消除隐患。

四、改进诉讼管理,提高诉讼效益继续加强诉讼论证,提高诉讼效益,杜绝无效益诉讼。继续强化案件管理,全力推进未执结案件的执行,为清收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力求胜诉案件执行收回等工作有所突破。改进诉讼管理,要对企业经营,特别是合同案件发生条件及其管理中风险预警进行论证、提出可行的处理办法,为完善合同管理、做好预警反应、及时中止风险提供法律服务。

五、做好自律监管工作,切实防范法律事务工作风险按照法律事务工作自律监管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律监管职责,对各公司各部室及分支机构的法律事务工作做好检查,对各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做好自查。

六、关注业务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调研工作要在往年开展的调研工作基础上,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调研水平,为领导决策和规范业务操作提供法律支持。加强调研的主动性,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单位在业务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风险隐患,扎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严密论证,揭示风险隐患,提出可行性建议。注重对业务经营中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识别风险、提示风险和提出对策。

八、从法律角度出发,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督促各基层单位法治企、依法行政,从而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的高度,切实重视法律工作;加强对公司经营中法律工作的指导,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经营人员素质,着力培养与法律事务有关人员求真务实、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法律事务对经营管理的支持保障功能。

第5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1.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内涵分析。风险管理是期货公司针对市场传导的风险处理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这一环节期货公司处在被动的位置。关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主要可从广义及狭义的层面对其加以理解,从广义层面来看主要是期货公司处置的交易风险结果由谁承担,是其在期货市场法律环境当中所处位置及法律关系决定的。而从狭义的层面来说主要是期货公司处置投资者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交易风险承担的责任。风险管理是期货公司对市场传导来的需要分散及化解风险的义务,主要是通过一定程序及手段进行的实施,是期货公司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

2.期货公司的主要问题分析。从当前我国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的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都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执行。虽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都有着认识,但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还依然存在着不按规则要求办事的状况,经常会发生人情及关系在风险管理当中混杂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期货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在交易及开户等出入金的环节会以客户的需求为主,所以就会出现行情有着大波动的状况下为满足客户需求迁就客户进而违规的情况发生。另外就是期货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建立,监管制度影响着金融机构对风险采取的态度,并通常对其风险的调和起到了重要决定作用。虽我国一些期货公司在控制制度上有着建立,但总体来看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主要是为能够和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相符合制定的,所以在适用性方面就会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限制。还有就是风险识别判断的科学性不强,缺乏进行风险管理的定量模型,不同因素对风险影响程度的诸多问题判断是根据模糊经验作出的,所以就缺乏科学性。风险管理的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化,风险管理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客户资信相对较差。再有就是抗风险能力低及风险管理的差异化及灵活性不足,保证金封闭运行当中有着风险存在。

二、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1.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成因分析。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产生的问题因素是多样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正不断完善,但其中的问题当前还比较凸显,其中的内容和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已经不能有效的适应。还有就是在适度的竞争环境方面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期货市场在行政色彩上较为浓厚,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相对较大。而期货公司在一些业务上充斥着大量不正当竞争手段,这些方面都使得我国的市场秩序相对比较混乱,公司的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对期货的风险就大大的增加了。再有就是融资渠道比较匮乏,没有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这些方面的因素都是造成风险增加的因素。另外就是期货公司的内部问题原因,主要体现在其规模较小以及业务的范围比较狭窄,管理的体制及手段都比较落后,内部控制体系还没有完备的体现出来。

2.期货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探究。对我国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完善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要建立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积极的倡导合规文化建设。这是期货公司实现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方面主要从高层做起,主动合规,全员合规,制度先行,对制度的落实及执行情况要加强检查,明确合规报告的内容及途径,建立合规问责以及内控考核机制。同时也要能够开展合规培训,从而促进合规文化建设。强化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明确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潜在事件的影响,对风险和机遇加以区分。要对每项可能发生的风险分为措施以及既规避和减少等几个策略进行实施,并要从固有风险以及随即风险的角度进行考虑,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及程序从而保障相应方案的执行。还要能够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梳理业务规章制度及合规风险点,内部合规管理制度建设要和业务管理流程执行及修改得以有机的联动。所以这就需要做好内部合规管理工作,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要能够打破部门间条块分割及各自负责的部门风险管理模式,避免由于制度的缺失而产生合规风险点。完善退出机制及程序的设计等配套措施,要在有效市场经济体系当中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进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期货公司市场退出机制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一定影响,但只是一味进行保护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具体情况来看,市场经济过程中,倒闭是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对这一情况进行处理就需要就需依靠资金支持,所以监管者就要能够制定出处理问题期货公司的适当安排。构建合规风险管理处罚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合规的问责机制,并建立合规内控考核方案。在这一环节主要是确定合规内控考核指标,公司的合规风险指标主要分为重要影响及一般影响类型,从重大影响类型来看主要就是受到监督部门及主管机关处罚等产生的损失。而一般的影响则是指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经营和操作,受到监管部门关注及公司发生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媒体负面影响的情况。考核可通过扣分的结果并入到公司年度绩效管理考核的整体方案当中,各部们合规内控权重比例要结合公司及各部门签订绩效合同约定执行。对整体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改善管理的模式,并要能够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管理模式的改善非常重要,首先要能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从而实现期货公司决策科学化,规避内部人控制风险,再者就是对其管理架构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对其业务结构也要合理化的调整,开展一些创新的业务。还有就是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能够为期货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就需要期货公司在内部要能够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及防范风险的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推进这一行业的文化建设进程。

三、结语

第6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摘 要:中小学校的各类财产是国家和集体的公共财产。中小学校长应了解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理念;掌握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主要途径和内涵。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财产管理途径 财产常规管理 现代教育装备

一、固定资产与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界定

1.固定资产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等。

2.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在按照下列规定计价:

(1)购建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4)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按增加的实际支出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3.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界定

所谓固定资产常规管理是指符合中小学校一般规律性的日常工作管理,并具备以下条件:有科学的技术规范与最基本的要求,按程序办事,有约束力和导向性,稳定连续性内容方式方法,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凡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各种设备、器具等物资不分资金来源,不论购入、调入、捐赠自制或新建必须计价入账。因此,都应纳入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范畴。

二、中小学校现代教育装备资产常规管理的重要途径

针对中小学校现代教育装备资产管理现状和原因,中小学校长(总务主任)必须加大力度从以下几个途径做好工作:

1.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力度狠抓总务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层人员群体素质,是搞好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从当前总体情况来看,总务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懂专业知识的人员不多,根据现代中小学学校财产管理的特点,在选聘总务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时要优先选“热心的人、廉洁的人、吃苦的人、能干的人”为学校教育发展保驾护航。要用人其所长,这就要求负责总务工作领导干部平时不但要善于培养人,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提高总务现代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群体素质。这是学校总务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21世纪基础教育对总务人员的要求。对此,校长应把总务队伍建设提到学校议程上来,加强对财产专职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利用校本培训,以会代训,集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确保这支队伍稳定,才有利于现代中小学学校财务管理。

2.建立完善中小学现代教育设备校产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校产管理机制,科学设置管理层次和配备管理人员。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应有一名主管校长负责这项工作,并对本校的全部校产总负责。要定期检查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在职权范围内审批各项大型设备的增减、损失等;总务主任在主管校长领导下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做好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设置专职固定资产保管员1人(持有会计证人员为宜),负责固定资产总帐的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置分库保管员。规模较小的学校,也可以兼职,所有专职兼职人员在业务上统一在总务处(会计室)指导下进行日常财产管理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力求相对稳定,以利于贯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管用结合、合理调配、物尽其用”的原则。

3.中小学教育装备实行全过程监控,树立学校形象

对固定资产及低值品实行全过程监控,对树立学校形象,防止经济犯罪都具有重要意义。树立中小学校科学管理形象。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形象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科学编号及标识是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基础工作做起,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分类编号辅助账(财产名称目录为建账依据,它是固定资产明细账的补充),是校产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如:财产的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特点,对大型贵重的仪器要在编号前冠以校名,用标签粘贴,编号的标识,可采用铜牌、油漆喷号或不干胶号码等形式;图书,既要有总册序号,又要有分类号,固定位置,整齐划一。又如:对有重要意义的建筑设施要建立永久标志(楼志),教育后人,这样就给人们以严谨、美观、有序、一目了然、管理有方之感。

4.编制可行的教育装备年度添置计划

认真做好编制可行的年度添置设备计划,这是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重要环节。学年(期)初,由各基层年级组、行政处室提出购物申请计划,由主管校长或总务主任复审后,根据学校财力情况,提出全校购置计划,重大项目必须经校长或校委会集体研究批准(甚至通过政府招投标采购形式);总务部门就要努力分期分批执行,以满足教育、教学及行政工作需要。

5.落实现代教育装备购物验收制度,把好物品验收入库关

认真落实购物验收制度,加大力度把好物品验收入库关。凡是购进固定资产需要凭发票及实物经保管员开据“入(出)库三联单”验收、登记、签章及总务主任审核签字,才可到会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对于精密贵重设备,要组织好有关处室的专业人员根据调拨单,合同验收,有发票实物未到时,不能履行验收手续,以防弄虚作假;对于外单位及个体工商户捐赠本校固定资产均由总务处和财会部门负责收物、入账登记,再做安排使用。对于自制家具先验白坯,再做油漆,最后作价入账。

6.对现代教育装备总财产(文具)库实行每月报表制度

对学校总财产(文具)库实行每月报表制度。对库存的固定资产(尚未分配使用的教学多媒体、修缮材料、家具设备、五金工具、文化用品及体育用品等),低值品进行内部监控具体方法:学校统一印制《库存物资明细月报表》,既报上月未结存数量,本月收入数量与本月发生数量,又报月底库存数量。保证库存财产、物资数字真实性;同时,也为领导科学制定采购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在财务财产上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

7.对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实施“五定”管理模式

所谓实施“五定”管理模式,即定(管理)制度、定人员、定处室、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促进固定资产常规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目标迈进。实施“五定”管理具体内涵是:

(1)定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制度是管理原则、规范、程序的总称。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运用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制定必要的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是管好校产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总则;校园土地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奖励与赔偿制度;外借固定资产登记规定;各类器具使用与维修维护制度;行政处室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班级财产管理制度;图书借阅管理规则;机动车辆管理制度;学生宿舍财产管理规定;校办企业(厂、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处室班组固定资产安全防火管理规定;专(兼)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

每一项新的管理制度一出台,要及时宣传贯彻,使师生员工及时了解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特别注意对每年入学的新生适时进行教育),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将各项制度印刷成册,每人一份,遵照执行。要使“规矩”成“方圆”,重要是狠抓落实,做到有“规”必循,犯“规”必纠。

(2)定人员

旨在实行用物管物,责任到人。所谓用物管物,指各处室、教室、师生宿舍等都实行定人、定物、定管措施专人负责的岗位责任制。谁损坏谁赔偿,集体损坏集体赔偿。群众管理必须和专人负责相结合,只有群众管理而无专人负责,会使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必然形成群而不管,反之,只有专人负责而无群众参与,势必顾此失彼,事倍功半,解决日常管理的工作由一人具体承担,实践中要处理好这对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现代化的教学、办公设备也逐步得到充实提高,中小学先后配备了中高档的专用设备(如电教器材、通讯工具),可采取登记造册,责成专人负责,总务部门应及时明确责任。

(3)定处室

旨在确定使用存放地点,划分固定资产责任区。总务处负责学校的公共设施。办公用品、家具、水电器材、交通工具、清洁工具、医疗器材(校医室)、房屋建筑、树木及名贵花木等设备管理;教务处(教学处)负责实验室专用设备管理;办公室负责档案和保密设备打印设备管理;政教处(教育处)负责广播、文艺宣传设备的管理;其他处室负责本处的办公设备和用具的管理;班级财产管理,主要聘用班主任、学生干部(生活委员)组织日常财产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使用分配方案一经批准,就要将物品及时安排到使用部门进行管理,使用部门不应将物品随意异地搬动;财产管理登记表挂上墙,确保学校固定资产有序地管理;特别是寒暑假开学前后,若需变更,如人员调动、办公室调整、物品的损坏,使用者要及时通知总务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增减财产管理登记卡片,保证财产卡片与处室管理的实物相符。总务部门的校产管理为师生员工的共同管理,维护国家和集体固定资产的安全。

(4)定(期)检查

旨在固定资产清查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它对落实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长要组织好每年的清查工作。财产清查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加人员多,而时间要求又相对集中,总务处要牵头全面部署,组织力量认真做好核实工作。清查的范围分为:

①全部清查和局部清查。全部清查时间一般确定在每年十一月份进行清查,结合年终清理,对各专管、兼管人员所经管的固定资产全面的进行清理。局部清查,时间一般确定在上半年六月份,结合本校实际,有重点的进行清查。

②清查的方法:主要采取“实地盘存法”。在实地盘存前,主管校长(总务主任)应及时研究清查工作,召开清查人员动员会,部署督促财会部门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把截止清查的日期前所有实物的收发凭证全部登记入账,结出余额,并核对账卡、账账相符;准备清查的财产物资应整理清楚,排列整齐;准备盘存清单,以便按盘存数登记。

在清查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见物对账,按账卡清物,逐项、逐件进行核实,对设备是否完好,数量是否相符,做出明确无误的记载,为了明确责任,盘点时,实物保管员必须在场参加盘点,并由盘点人和实物保管员在盘存单上签字或盖章;特别是属于“债权、债务”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催还,并注明事由;清理要有秩序,切忌前清后乱,边清边乱。家具、树木类分布广,应逐项清点,点清了的要有标记,以免重记漏记,时间、力量要尽可能集中,正确核对增减、编制清册,及时调整账目,做好账实相符。在定期检查中,还要重视对定产房屋设施的检查,特别是平房校舍,要经常巡视,运用看、听等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以便发现和消除隐患,保证房屋安全使用,对重点部位更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千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上述情况都是在正常情况下保证账实相符而进行的清理。

学校由于撤消或合并时也必须进行全部清理,以便编制移交清册,办理交接手续。

(5)定(期)评比

旨在抓典型,带全面,推动总务、财产管理工作。在定期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对班级财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把管理桌椅和配给的“儿童文库,少年文库,青年文库”好坏列为评比优秀班集体的条件之一,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每学期末或开学初向全体师生公布评比检查结果,专门召开全校财产管理人员总结表彰会,由财产管理优秀集体及个人代表介绍经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进行奖励。在定期评比过程中,同时也要渗透政治思想工作,利用评比活动进行“育人”,同样也推动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开展,只有唤起了师生爱护公物的意识,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遏制,以形成“爱护公物光荣,损坏公物可耻”和“爱护学校财产就是热爱祖国,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环境氛围。

三、体会与思考

中小学校教育装备财产常规管理途径及“五定”方法是从总务管理实践来,它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合理运用“五定”管理模式,必然会结出丰硕之果,这个硕果就是保证现代中小学教育工作培养人才;保证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提高财产的使用效益。“五定”管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从固定资产常规管理主要途径及“五定”方式所述可以看出:“定管理制度、定人员、定处室”是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基础工作,其各个环节规定及要求范围,具有程序性和导向性作用,是管理工作的开始,应下大力气做好;而“定期检查”过程则是固定资产常规管理重要手段,是对上述“三定”能否落实的督促与检验,是约束性、强制性作用的具体表现;“定期评比”是对上述“四定”在一定时限内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及管理全过程的肯定,起着稳定性和激励作用;“五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周而复始”。符合常规管理的一般规律。紧紧抓着财产管理的规律:做到“财产有账、卡片上墙、账物相符、守法遵章、定期检查、有奖有罚”,方法得当,效果明显,促进合理、有效、减少国家和集体资金的支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就能收到较好的使用效益和走出一条适合本校财产管理的道路。

总之,还应依据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不断完善补充中小学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还有待于今后中小学校长(总务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探索与研究。

第7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1移动基站精细化管理要求与电源差异化设计

根据相关的行业规范标准分析,明确其具体的条例对移动基站的电源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该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移动基站本身的郊区站点显得较为分散,所以相关的供电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运维人员和设备配置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使得现行的规范标准无法满足当前的移动基站运维要求,所以需要适当的根据类型作出有效调整。传统的移动基站蓄电池的后备时间通常是按照具体的市电类型及基站的具置进行分类,但是这种的设计方案比较粗泛,根本达不到移动基站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分类精细化,移动基站的电源设计应该进行差别化对待。移动基站电源设计通常会按照移动基站的重要性分为VIP基站、郊区普通基站及传输结点站等多种类型。依照站点的重要性,需要对维护路程、维护难易程度、市电类型等进行区别化对待,这样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目标。由于传输结点站的机房面积较大,因此涉及到的设备众多,所以开关电源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分立式的电源配置;如VIP基站、市区和郊区等基站都是采用了室内组合式的电源配置;在室外的基站,重视优先选择,也就是直流远供建设的方式,但是具体的拉远距离不应该超过5km;超出直流远供覆盖范围之内的基站,需要依据具体的安装环境来选择合理的配置方式,从而确保实现最优效率;在楼顶上的基站,应该配置上一体化电源箱,而在其他地点的基站,则需采用一体化机房(自备电源)的设计方案。通过这种精细化的差异化设计,可以实现有的放矢,并且更具针对性的迎合精细化建设管理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运维的精细化考核。

2移动基站精细化管理要求与电源设计回访

移动基站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通过实际的验证分析其具体的应用价值,同时电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也需要经过适当的回访来确保其发挥出现实的使用效果,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将细节落实到实处,则可以通过具体的实施和运维反映出设计的好坏。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气象局对于风力的监测点基本上到达的最远区域是县城,但是风光互补点基本上都处于荒郊野外,为此,气象数据通常无法作为最基本的设计依据。在这种基站的电源设计方案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居民的主观判断确定采用的风光互补建设方式,从而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思维。经过相关的设计回访,可以明确存在超过20%的风光互补站点常常出现断站的情况,分析其具体的原因是本地区的风力资源存在着季节性和短时性,无法及时的提供风能补充,所以无法达到理想的稳定状态,同时由于风机属于机械设备,因此会因为磨损或者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后期的维护量增多。通过具体分析这些因素,所以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只能具有限制性的在山区和运维难度比较大的站点上使用,存在着局限性。

3移动基站精细化管理要求与电源设计的节能减排技术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广,根据其具体的要求,从2010年到目前,移动基站建设的过程中已经陆续开展过多次的节能技术试点工作,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网络运行能耗,并且秉承着推广优化的方针政策,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结合相关联的案例进行分析,伴随着移动基站的数量逐渐增多,使得居民的用电开支也随之增加,由此为移动基站的运营商创造出主要成本,并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广东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相对丰富。夏季炎热,由于地处沿海,海洋性强,并且在东南部还会有台湾暖流经过,使得彩板房凭借着投资少、建设工期短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应用。彩板房会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聚热效应,在广东省的夏季机房经过太阳直射便产生了较高的温度,因此空调的能耗始终居高不下,从而加剧了电能的浪费。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发现利用石化行业储油罐上的热反射涂料可以发挥出良好的隔热效果,适合在基站建设的过程中推广并应用。移动基站的建设中,有一部分电表会经过电力公司进行安装,另外的一部分则需要经由业主自己安装,其中包含了机械式电度表、电子式电度表等多种类型,产生的电费需要经过专人到现场进行抄表,因此工作的任务较为繁重,很多时候还会因为交电费迟缓引起基站的断电现象。由此可见,在各个移动基站设置上一套可以实行多路监测的智能化电表,能够实现对市电、油机、电源等具体耗电量的分别监测,通过将相关的信息纳入到动环监控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并且根据相关的基站用电量数据,建立起具体的控制指标,对于实现移动基站的精细化管理和节能减排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4移动基站精细化管理要求与电源设计的投资把控

对移动基站的投资实现宏观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项目设计方案。针对相关设计方案的制定,还应该作出可行性研究,这是保证项目建设具备合理性及正确性的关键。通过可行性研究能够为投资方向和计划提供重要依据,确保实现基站建设合理投资的重要辅助手段。这种合理的投资计划也是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设备单价与相关的费率选取是编制好可研投资的重要依据,为此经过适当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减少因资金不足和投资浪费所产生的问题。强化整个过程中的准确性及合理性是实现基站建设投资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通常情况下,在基站建设的过程中,设备单价都是采用了上年的采购价,但是还是需要根据市场的行情来加以修订,近年来,电源设备的价格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仍旧采用高效模块混插的方式,则会产生更高的成本费用,不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要求根据具体走势作出综合判断,也可根据施工合同单价预算进行反推估算,积极的修正估算费率,确保其更加准确且符合实际。

5结语

移动基站的电源设计应该从上述提及到的多个方面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还需要优化考虑合理科学的建设方案,确保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及时与运维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积极总结运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具体的设计方案,将每一个步骤落实到实际,积极配合建设单位从施工到监理的具体流程,从而体现出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作者:任占锋 单位:中睿通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娜,阮勇,李卓.移动通信基站负荷分析及供电系统优化[J].邮电设计技术,2015(5):89~92.

[2]张福顺.基于物联网的移动通信基站电源管理系统[D].河北工业大学,2014.

[3]母晨光.移动基站的通信电源系统设计方案[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8):64.

[4]师明.移动通信基站项目风险安全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第8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对标一流;管理提升;对策建议

2020年7月末,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为期3年的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提出围绕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和信息化8个重点领域,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龙江森工集团作为大型国有公益性企业,担负着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的职能,与省内其他出资企业相比,在开展对标一流行动中有其独特性。该文拟从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对标一流行动的最新工作要求入手,针对龙江森工集团对标行动推进过程中存在或可能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最新工作要求

2021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国有重点企业创建管理提升标杆活动方案,自2021年至2022年底,要求国有企业从基层企业、专业对标领域和企业集团3个层面,分层分类总结提炼管理提升成功经验,统筹考虑企业所在行业、层级和管理类型,聚焦管理能力突出、管理特点鲜明和影响力较强等特点,创建管理提升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三个标杆”),打造一批管理提升的样板和尖兵[1-3]。

2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对标一流行动工作要求,结合集团实际和特点,围绕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和信息化8个重点领域,提出如下建议。

2.1战略管理方面

在战略管理方面,针对集团所属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着战略管理意识不强、投资决策不科学和主责主业不突出等问题,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对标工作方案要求,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科学谋划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业务结构,强化投资管理和主业管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严控非主业投资,提升出资企业战略管理水平。(1)强化战略引领,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积极谋划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康养、森林农业和两新产业项目,利用基金和风投手段,优化产业布局。(2)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按照“打造标准化、市场化、智慧化、专业化一流生态产业航母”的战略愿景,科学谋划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业务布局等顶层设计。(3)有效聚焦和整合各类资源,加快非主业、非优势剥离,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在主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布局上更加协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市场适应性进一步加强[4-6]。

2.2组织管理方面

在组织管理方面,针对对标方案和出资企业管理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总部定位不清晰、机构设置不匹配、授权放权不充分、流程运转不顺畅和管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所属出资企业明确职能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分类开展授权放权,激发各级企业活力来提升集团运营效益和效率。(1)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3大功能定位,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健全授放权清单和管控清单,开展“管理三问”活动、“清单化”督办问题整改等。(2)明确组织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探索推行“扁平化”“大部门制”“项目制”管理,对具体实施单位给予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授权放权,强化各分公司的职能,全面激发企业活力[7-9]。

2.3运营管理方面

在运营管理方面,面对所属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不强、成本和质量管控不到位、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所属出资企业树立精益管理理念,加强现场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运营管理能力。(1)推行全岗位职责量化考核,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精益化管理,加快智能化建设、现场管理,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2)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投资项目盈利预测机制,健全完善成本核算体系,细化分解工程成本,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集采平台。由集团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项目创效能力。(3)实施项目投资的全周期管理,完善事前评估决策、事中审计监督和事后考核评价等机制,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0-11]。

2.4财务管理方面

在财务管理方面,针对可能存在的“两金”规模较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资本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构建一体化财务管控体系,强化“两金”管控、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升财务管控能力。(1)搭建财务一体化管控体系,实现业资财税业务一体化管理,在集团各级子企业中全面推广财务共享中心业务,将“两金”压降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固定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管理等。(2)压低带息负债规模,积极开展资本运作,推动开展发行永续债、优先股等资本工具,引入战略合作者,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流动性和回报率。(3)通过加强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和成本费用控制,实现银企直连,减少“两金”占用,优化“资金池”、“票据池”管理等措施,不断深入推进资金精细化管理,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2.5科技管理方面

在科技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效率不高、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和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强化新兴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前瞻性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出资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1)编制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台账,组建科技研发办公室,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设集团科技创新奖,完善激励制度,与哈工大、东北林业大学开展科研合作,打造国家级产业孵化器,加大科技企业培育等。(2)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提前介入、定向科研,做到“项目出题、科研解题、按时交卷”。立足打造“数字森工”,与大数据龙头企业合作,试点推广业务流程数字化,以点带面、积累技术、培养人才,逐步实现项目管理数字化[12-13]。

2.6风险管理方面

在风险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内控体系不完善、合规管理不到位和责任追究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合规管理制度,推进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等方式,提升出资企业风险防控能力。(1)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依法治企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合同管理,将合同管理流程嵌入集团OA系统等。(2)优化核心管控流程和管控机制,持续推进风控、合规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风险防控力度,规范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行为,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7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晰、三项制度改革落实不到位、人才队伍活力不足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素质。(1)深化三项制度考核,完善制度体系,实现集团公司所属单位达到改革标准;(2)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选聘工作,畅通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干部身份转换通道,强化契约化、市场化和考核退出管理,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同时,严格兑现薪酬考核和续聘解聘,优化薪酬机构,提升绩效薪酬占比;(3)加强各类人才库建设,制定实施“森工英才”计划,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系列制度政策,选优配强企业领导班子[14-15]。

2.8信息化管理方面

在信息管理方面,针对信息化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促进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出资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预算管理系统,推动预算管理和业财融合,提升成本费用利润率,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集采平台,降低采购成本[16-17]。

3结语

第9篇:合同合规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作为项目建设管理核心内容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应始终贯穿于项目策划立项、可行性研究、勘探设计、项目评估、施工、生产准备、运营以及到后评估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工程技术、工程经济、法律法规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管理知识;关系到政府监管项目法人、投资人、承发包人以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等不同主体的利益;因此,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对化解各方利益主体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提高投资效率有着重大意义。

一、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尚需改革。

改革开发以来,建筑业已基本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监督服务意识随外部环境、市场结构调整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建筑市场正在不断规范。但还需清醒的看到政府监督还存在多头、分块管理,建筑市场服务管理体系还不配套;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系列管理制度尚需完善;建筑市场还存在承包人违规采用串标、抢标非法牟利,投资人盲目投资乱指挥,造价咨询服务机构以及造价执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等乱像都增加了造价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才能解决“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管理问题,从根本改变造价管理“抓着牛尾巴过河”的被动局面。

2、偏重造价控制、疏于造价确定与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目前,在造价管理领域,普遍存在比较重视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忽视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过于重视造价的控制,较轻视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我们在寻求和不断翻新工程造价控制手段的同时,却忽略造价控制目标的合理确定,违背了“合理确定、有效控制”的管理基本原则。因造价目标严重偏离工程的实际价值,致使造价过程管理的无法调控,以至于工程造价管理一度失控。因此,为能准确估算项目经济效益,实现“技术、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统一,必须科学的确定好项目建设各阶段造价目标,进而全寿命周期管理落到实处。

3、项目建设经济评价不到位、造价管理常出现“三算、三超”情况。

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采用经济评价方法就是为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经济问题。经济评价采用的投资数据是工程造价计算的结果,而投资估算和财务分析又是经济评价最主要的内容,在项目产出数量于销售价格、投入数量于采购价格都不变的情况下,工程造价越高,建设投资就越大,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就越低。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在项目决策、实施阶段经济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没能有效开展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经济评价。“三算”( 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目标确立过程不够严谨和合理,对建设投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分析考虑不足,“三算”从开始就已经丧失控制作用,为建设费用“三算、三超”埋下伏笔创造条件。

二、加强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措施及对策

针对当前造价管理存在问题,首先政府监督部门应要加快促进造价管理体系的改革,及时完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监督管理效能与建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加强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和审计监督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制止建筑领域的渎职、失职、等违法乱纪现象,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进一步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全社会成本最低的目的。

1、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为找出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影响因素,实现建设项目技术最优、经济最合理的目标。除了要加强技术经济评价工作,还应积极运用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等先进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从项目决策阶段就开始对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全过程各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能合理确定,逐步向项目建设各个阶段展开,并以此开展经济、高效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项目决策阶段造价管理必须结合项目的建设特点,着重做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阶段的建设经济评价。以经济合理技术最优为指导思想,首先从建设方案竞选、优化为突破口,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编审管理等基础工作,在明确有关工程建设的内容同时、必须分列出各建设内容的投资限额等指标经济指标,为全过程的造价动态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据统计,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三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别为75%~95%、35%~75%、5%~35%,为加强初步设计与技术方案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工作,首先要把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作为参数,进行建设设计方案的竞选,据此确定和实现项目建设的最低“允许成本”。能否贯彻项目决策建设思想,项目设计方案与设计单位的选择是关键,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经济技术方案竞标,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承包单位,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减小设计保守浪费对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坚持建设工程勘探、设计审查审核管理制度;严格经济评价和限额设计制度;落实设计质量责任制,努力端正勘探、设计有关人员的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和责任意识,推行设计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享新的设计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降低工程勘探、设计质量风险,从更本上堵住设计变更过多、过滥”的缺口,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切实把好设计阶段工程管理勘探、设计质量关、工程造价审核关。

3、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确定,无论从定性还是定量的角度,都可归结为合同契约问题。首先应处理好工程质量、进度与工程造价三者关系,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少人、材、机等资源消耗,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内容。严格把好工程变更签证关、费用索赔结算等关口,积极采用组织、经济、技术管理措施,积极与项目管理、设计、跟踪审计单位、监理、施工承包等有关单位的沟通,着力在施工阶段开展好 “事前、事中”动态管理,严格施工结付款工作程序,建立起“监理量价初审、项目管理复审、跟踪审计审核、建设方复查确认”四级管控体系,将各有关管理单位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及时对监理、项目管理及工程审计等服务单位工作进行考评,努力提高有关责任单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工程中间支付、竣工结算、财务决算管控能力,避免施工合同造价纠纷诉累。

4、项目建设后评价。

在项目建设不同阶段,都应对项目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只是每阶段评价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必须充分对项目进行建设成本与未来成本、建设成本中费用与未来成本中的费用、系统效能与寿命周期费用、建设成本与建设周期间的经济分析,以求获得最佳持续改进方案,为新项目投资提供完整真实数据,进而圆满完成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加强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研究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投资估算应是设计方案选择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控制目标;设计概算应是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控制目标;投资包干额应是包干单位在建设实施过程的控制目标;施工图预算或工程承包合同价是施工阶段控制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的目标。这些阶段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逐步清晰、准确共同组成投资控制的目标系统。

参考文献: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5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