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动机课件范文

电动机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动机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动机课件

第1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它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综合性课程和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及经验课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和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个人、社会、自然的综合,一方面需要对以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去解决以综合形态呈现在学生前的各种问题。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和对当前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在“做”、“考察”、“调查”、“实验”、“研讨”、“探究”、“设计”、“展示”、“服务”、“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完成的。这些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成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多少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而且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主题更是多种多样,其活动的结果呈现也是百花齐放的。就同一主题而言,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及成果表达也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点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4、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并对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

5、探究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6、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二、课程实施中六种基本课型

1、定课题、拟方案课。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如《风筝》根据老师的主题设计思路,组织学生看多媒体,初步认识感知风筝,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想探究的问题,整合提升成为活动主题――《风筝》。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小课题进行合并归类或者修正,形成以下主要研究问题:风筝的来历,风筝的种类,风筝的作用,制作风筝的材料等。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2、活动方法指导课。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如何进行采访,如何写调查表,怎样进行分工与和作等。多在三、四年级上此类型的课。

3、社区服务实践课。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学生分小组按研究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有的上网搜集有关风筝的来历,有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风筝的种类,有的走访调查身边的人,了解制作风筝的材料及方法,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整理,合作完成组内任务。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4、展示交流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用各种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展示交流课主要是让学生口头发表实践活动的成果。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汇报形式分组展示汇报探究成果。程序是:各组推选一名主汇报人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同时进行师生评价。有的组同学撰写了研究小论文《风筝的发展》,有的同学采用现场放风筝的形式等,全体同学参与到交流汇报、评价中。

5、技术实践课。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和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劳动技术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技术设计,构思作品图纸,并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准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制作。

6、成果展示汇报课。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总结时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个人撰写活动总结与反思,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

第2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沈霞(1981-),女,四川彭州人,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许瑾(1980-),女,陕西商南人,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川教函[2008]422 号)、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以电工与电气信息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川教[2009]288 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72-02

传统的“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包括“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控制电机”以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几门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强调较多,但对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强调较少,难以适应一般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上课程本身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西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教学建设和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重新构建了“电机与拖动”的课程体系,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

有的学校把“电机学”、“电力拖动”和“控制电机”三门课程内容结合到一起,形成电力拖动课程,但根据西南石油大学的实际情况,毕业学生主要进入油田工作,对电机及其控制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非常强调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把“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控制电机”作为分开的三门课程开设。特别是“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电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交、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包括机械特性和起动、制动、调速性能分析及电动机的选择等),是后续专业课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如果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完全不感兴趣,很难投入精力,就不能全面掌握电机拖动课程的内容。

通常我们在做入学新生专业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专业是干什么的时候,就非常强调“电机与控制”系列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在刚接触该课程的时候也是比较积极的,所以要争取在这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绪论课非常重要,普通的电机外面有一个外壳,看不到内容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购置了外壳是透明的直流电机模型和交流电机模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电机的内部世界:交流电机内部由哪些部分构成,绕线都是怎么绕的。同时结合模型向学生说明各个部分在电机中起到的作用。电机内部变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们的兴趣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来了。在后面的课程中,也多注意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例如油田中常用的抽油机是什么电机,有什么特性,因为和将来的工作对象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动力也就更足了。

三、重视实验环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电力拖动类课程只学理论,不动手实践是学不好的,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所学理论,而且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通过实验,可以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模拟实验与仿真实验相结合,将基础理论验证类实验与自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结合,将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将现实场景实验与虚拟场景实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硬件平台。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我们专门开设了一门电力拖动综合实验的课程。这门实验课内容涵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和控制电机,使这几门课程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验证或是设计一些实验。鼓励学生应用MATLAB仿真软件,通过软件可以轻松方便地建立各种电机的模型,测试特性。特别是做设计性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要先用仿真软件仿真出波形,例如设计一个双闭环调速系统,老师给定控制对象,规定超调量,调速范围等参数,要求学生先把设计好的系统在MATLAB上仿真,调整控制参数,满足控制要求以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验证设计的系统的正确性,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将来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教材

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精心比较和挑选,尽量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有的教材可选择的范围很小,例如“电力拖动基础”课程的教材,近20年没有新的版本。这是由于近20余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开课程和需开课程及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很多高校不得不整合课程,不再单独开设“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而是把它与电机学结合起来,组成“电机与拖动基础”或者类似的课程。但课程组老师都认为,不管电力拖动系统新技术怎样发展,“电力拖动基础”课程作为经典课程,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对于主要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等专业,单独开设“电力拖动基础”这样的具有传统特色的课程仍然非常有必要,也会逐渐得到人们的共识。为了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课程组王洪诚教授在自己多年从事电气传动与控制科研与教学、讲授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讲稿的基础上,结合电力拖动技术的新特点编写了最新版《电力拖动基础》,并于2011年10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教材具有诸多特点,很适合于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选用。

《电力拖动基础》教材充分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 突出特色 强化实践 方便教学”的编写思想。这也是我们整个课程建设的思想,

首先,教材在绪论部分增加了“拖动与电力拖动系统”,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拖动系统绝不仅仅只有电动机的拖动系统,还有其它拖动形式,以免引起概念上的错误。

其次,教材在第1章将多轴系统的转动惯量和力矩折算问题,单独编写为1节“复杂系统运动方程及其参数计算”,这不仅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而且强调了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地位。

第三,教材在第1章第4节“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的典型负载特性”中,把沿袭多年的“恒转矩特性负载”和“恒功率特性负载”定义为“转矩不变型负载”和“功率不变型负载”,使概念更加准确,“恒”是永恒的,没有条件的,而“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四,教材在第2章第1节“直流电动机的特点”中,对直流电动机的磁路特点、电压平衡方程、功率平衡方程和转矩平衡方程进行了专门介绍,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把先前所学课程“电机学”与本章内容的知识链联系起来,起到了承前启后、便于教学的目的。同样在第3章交流电力拖动也采用了类似的安排。

第五,教材在第3章交流电力拖动系统的调速部分,紧密结合电力拖动技术的最新发展,一改以往各种同类教材中对交流电动机调速只介绍变极调速、转(定)子电路串电阻调速和定子调压调速等常规性调速方法,而对变频调速一提而过的编写方法,教材把交流电动机调速分成为“交流电动机的一般性调速”(第5节)和“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第6节),而且重点放在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上,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教材对一些过于繁琐而且对于一般工程应用技术没有太大意义的内容,例如电动机在动态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计算等,则尽量精减,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六,教材在第5章专门编写了“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对控制线路基础知识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控制线路进行了介绍,这是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新形势下的实际要求,体现了作者“实用”、“易学”和多层次需要的编写思想,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满足工作需要。

最后,作者在附录中以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DZ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作为依托,编写了“电力拖动基础课程基本实验”,介绍了课程的一些常规性实验,供教师参考,体现了作者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方便教材使用,这是工科培养目标的共同要求和特色。

总之,通过以上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设计参数,仿真调试到最后在试验台上得到实验结果,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收获。从已经工作的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电机与拖动”系列课程和他们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洪诚,谌海云,罗小华.抵近市场合理定位培养应用人才[C].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洪诚,谌海云,胡泽.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培养受社会广泛欢迎的电气工程专业技术人才[C].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

第3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关键词】电力计量;自动化;可行性

一.电气计量自动化的设计思想

电气计量自动化采用的的是一种分层式结构,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第一层包括负荷管理数据库、厂站计量数据库、低压集抄数据库、配变计量数据库;第二层为数据交换层;第三层则是采集服务器、通信接入设备;第四层包括厂站计量、负荷管理里终端、低压集抄终端、公变计量终端。其中数据的采集靠的是智能化的电度表,智能电度表能够实现数据通讯和数据的存储。数据交换层能够对电力进行协调整合,确保电力生产过程中程序的衔接和互相配合,并且能帮助员工相互合作,实现数据的共享。采集好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很快的传输到总部,便于公司引导的审核检查。领导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对系统进行维修整改保护。

采用电力计量自动化可以弥补原来电力计量的不足:一是电气计量自动化有更准确地计量能力,这可以弥补传统因人工抄表发生错误的现象。二是电气计量自动化能够对用户用电实时监控,防止用户异常用电的行为,并立刻做出反应,通知总部进行制止。三是根据电气计量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检查用电故障,是线路发生故障还是机器发生故障都可以很快的反应出来。

二.电气计量自动化可行性分析

1.智能电表

电气计量自动化采用的是数据实时监控的手段,对于搜集到的数据会被很快的传送到管理系统,然后总部的管理系统会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一些电力参数进行图像化动态化处理。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1传送电压、电流、谐波等质量参数,然后电力管理系统就可以根据数据计算出电压偏差、电压方差、电压变化率、电压合格率、电压电流畸变率、谐波含量、各相功率和功率因素等指标。电气计量自动化数据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数据分类合理,传送到管理系统里一目了然;数据删除可恢复,工作人员可调出数据查阅。

2.电压监控系统

电压和电流是电力的基本指标,电压的变化反映着电力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电压测量与上面的电压测量在很多方面上是不一样的,这里的电压测量与智能电表的测量位置不同;电压测量方式也不一样,前者是通过智能电表测量,后者是通过检测装置测量;测量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前者是直接测量数据传到后台管理系统之中,而后者起的是一个辅助作用,在自动控制系统检测不到的地方增加监控装置,对控制系统漏洞的一项补充。随着自动控制系统的健全,这种辅助装置也会逐渐减少。目前很多企业都已经在电力运输的重要枢纽均已经安装了电压监控装置,进行实时监控。系统可根据监控数据对电压的合格率进行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电网的安全起到了保护作用。

电力监控系统由监控装置和处理终端构成。监控装置一定要能够承受很强的电压电流变化在遭遇极端情况下任然能正常工作把数据传输给处理终端。监控系统也应该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不能因为自身故障而把数据错误地传给处理终端造成不必要的系统操作。处理终端是一个微型计算机,有电力公司自行开发的软件,通过电压、电流、谐波的波形图自行计算出各种指标出来。

3.数据自动计量

统计电量主要包括供电量、发电量、网电量和穿越电量。系统自动完成换表日志、旁路事件人工追补电量、置入电量及表码修改等引起的电量计算,实现数据一致性,计量点统计结改变同时影响统计对象的运算。自动计算服务可对数据进行合理性检查,并形成历史告警事项供业务处理浏览。检查规则主要包括:缺表码、奇异数据、变小,电量越上限值,功率因越下限,母线不平衡率,主变变损率,线路线损率、主变及配线力率超下限等。系统的分钟小时、日、月电量计算采用任务方式管理完成。

4.数据交换处理方案

要有开放的数据交换平台,以便不同采集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地数据交换。交换平台应具有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灵活的系统接口设计,系统可灵活实现与内、外部的统一接口,现设备档案,如含变电站,线路,变压器,表计档案,客户档案等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同时,实现单位类别、电压等级、设备类别、设备用途、变电站输入输出、计量点用途、联络线、线损指标等基本信息维护。

数据交换标准上必须遵循IEC相关技术规范。电力系统数据通信体系分为5个层次,包括4套标准,相互无缝衔接。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处理终端遵从不同的管理规范。计量自动系统实际涵盖了厂站计量遥测、公变计量监测、大客户负荷管理、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对象:发电厂、变电站、公变、专变大客户、低压供电客户,归纳起来,分别对应于公共信息模型中的厂站模型和客户模型所以,计量自动化系统可充分使用EMS系统和电力营销系统CIM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应用经验,采用61970中电网模型和61968中客户模型作为数据交换标准,两者结合即可提炼得到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公共信息模型CIM,在此基础上实现计量自动化系统内、外部的数据交换。

5.反馈系统

所谓自动控制当然少不了反馈系统,作为电气计量自动化,反馈系统也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反馈系统一是可以保证智能电表的正常工作,当智能电表损坏时可把情况反馈给后台后台管理系统,以及时更换电表;二是有利于电网维护,当电压变动波动较大且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可以可以自动启动稳压装置,实现交流电的滤波、整流,就可以缓解电网的压力。三是故障诊断,对于出现短路或是断路的路段,可以通过搜索该路段各分支的历史用电量以及电压监控系统的监控值就可以灵活的计算出那个点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节省很多精力,而直接到指定路段修理。

小结

自动化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自动化已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网自动化集成度也越来越高,自动化电网的最大优势是便于管理,很多高危作业都可以自动化实现。对于电力自动计量来说,这方面还不够发达,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还是人工抄表,电气计量自动化的可行性还有待完善。本文就这方面展开简单分析。

参考文献

[1]吴鹏.天津大学[D].电力企业一体化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2007-06-01.

[2]阮湘珠.企业技术开发[J].电力计量自动化建设方案实施探索,2012-11-16.

第4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低年级数学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与课堂教学相比,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它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和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勇于追求新知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一、活动性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学+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题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二、渗透性

数学活动课必须体现数学的特点,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谓渗透是指不作系统讲授,不用或少用名词术语,用较高的观点,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反映近代数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三、参与的自主性

数学活动课是为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愿参加。课上更应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如安排数学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如数学相声等,不拘一格,各尽所能。就是规定内容的数学活动课,也可以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

四、内容的丰富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超过课本,它不受大纲的局限,这样决定了活动课有着丰富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均可以开展。

五、活动的实践性

这是数学活动课又一重要特征。活动课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伸缩性和多向性

数学活动课把教材上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思维受到深层次的启迪,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开发;在知识领域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比学科课程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

七、教学思想的先进性

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活动课能较好地体现分类教学、问题研究、轻松学习、自我发挥的思想。

第5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 供电 建模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012-02

科技馆属于公益设施,科技馆的支出由财政承担。正因为如此,在科技馆的管理运营中就可能缺少“精打细算”。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对电缺乏适当的自动管理系统。现代化的科技馆,绝大多数需要使用电力,其中许多展项又有大耗电的投影设备、LCD大屏幕等,因此耗电成为科技馆运营中一个非常大的支出。据统计,一个中型科技馆耗电功率在120万千瓦左右。这方面的挖潜应该不小。据现在科技馆对用电系统的管理情况来看,如果采用一套自动用电系统,自动控制展项的用电和展厅的照明、空调等,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为科技馆节省大笔支出。

本文根据科技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科技馆自动用电系统核心建模做一探索。

1 问题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以某一市地科技馆为例。展馆周三至周日开放,周一周二闭馆,节假日开放,时间为上午9:00开馆,下午16:30闭馆。办公区域周一至周二轮班,其他时间需上班,时间为上午8:30上班,下午16:50下班。科技馆还会有其他区域,在时间上会有所不同,但建模的结构都相似。为简化模型,仅以展厅为例馆和办公区域这两个主要部分做讨论。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从简到繁进行扩展和延伸。

1.1 第一种:精简模式

按照该科技馆的实际情况,自动供电系统应满足如下的功能:

(1)控制系统分别控制两个工作时间不同的区域:展厅和办公区域。

(2)展厅按照开馆和闭馆时间,自动送电和关电。

(3)办公区域按工作时间,自动送电和关电。

根据这种要求,模结构可以为:

public class Area

{

public bool PowerState { get; set; }

}

public class Musem : Area{ }

public class Office : Area{ }

public class PowerController

{

public void PowerOn(Area area)

{

area.PowerState = true;

}

public void PowerOff(Area area)

{

area.PowerState = false;

}

}

类关系如图1。

图1 精简模式类关系图

工作原理:根据当前时间分别调用PowerOn或PowerOff方法,实现自动控制。

1.2 第二种:进一步深化模式

上述简单模式简单的按照工作时间进行供关电,显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原因:

(1)闭馆时间内可能维修,需要送电。

(2)闭馆时间内可能来团参观,需要送电。

(3)办公区域因事加班的时候,需要送电。

(4)在正常开放时间,因事闭馆,需要能断电。

(5)办公区域因事放假,需要断电。

因此,展厅和办公区域在接受自动控制的同时,必须能够手工干预,这种手工干预就象一个开关按钮,可以人为地决定电的供断,并且这种人工干预要高于自动控制,否则因为二者的命令是相互否定的,一个供电系统无法同时受两个相互矛盾的指令控制,这就象一个指令向北,一个指令向南,无法同时满足两个指令的请求。以事例说明:16:50后,突然来团参观,需要送电,手工送电后,但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时间已经过了闭馆时间就自动断电,即便手工再次送电,自动系统又断电,循环往复,手工干预失败。事实上,由于自动控制系统的反应时间为毫秒级,从宏观上看,就是一直处于断电状态,人的手工干预就象没有发生任何动作。鉴此,系统必须要有处理这种例外的功能。当手工控制指令发出时,自动控制系统就放下控制权。从程序的角度来说,一旦手工控制,就替代了自动控制。

这种客观要求,我们可以联想到用方法的重载来实现。在前面的PowerController类中,对PowerOn和PowerOff两个方法进行重载:

public void PowerOn(Area area,bool switchTo)

{

area.PowerState = switchTo;

}

public void PowerOff(Area area, bool switchTo)

{

area.PowerState = switchTo;

}

重载PowerOn和PowerOff两个方法,一旦手工控制switchTo不为空,PowerState就只跟switchTo有关,也就实现了让自动控制失效,只服从手工控制的目的。

从类关系图(如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种与第一种的差别就是对于PowerOn和PowerOff进行重载。

图2 深化模式类关系图

工作原理:根据当前时间分别调用PowerOn或PowerOff方法,实现自动控制;如果有手工干预,则重载控制方法。

1.3 第三种:细化模式

但上述第二种模式仍存在缺陷。第二种模式把办公区域和展厅分别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这虽然从管理角度上来说,从无到有,对电的供应上产生了一定的自动效果,从精致、细化的角度来说,上述方案还是显得粗放,不实用。现在从这个科技馆办公区域的上班情况进行分析。办公区域周一至周二是轮班,并不是所有办公室在这两天都上班。但上述模型只把办公区域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么全部供电,要么全部停电。对于加班的情况也是如此,往往并不是所有办公室加班。上述的模型并不能识别这种具体的情况,未能将控制具体到每一间办公室。展厅也存在这种情况,有时比如维修展品,也仅给展品所处的展室(展区)供电即可。

按照这个思路,就需要程序能够识别每一间办公室。这可以通过给每一间办公室和每一个展室或展区编号(ID)来实现。在程序模型上,展区跟展室按相同对象来处理,也视作展室。

其基本思路:将办公区域与展厅两个区域作为两个组,其下再包含各个办公室和展区,上述的控制方法PowerOn和PowerOff应用的主体不再是两个大区域(Area),而是各个办公室或展室(Room)。

其模型为:

工作原理:办公区域和展厅作为两个组,除了整体上对其控制外,但又可以具体到各个Room进行控制,最小的控制单元为Room。

第6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关键词 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 思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开展实践活动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有的老师还在游戏中设计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二)开展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三)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第7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一 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

二 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

1.自读自悟。

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

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

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三 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5.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收获与困惑

第8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 《自动检测技术》 教学改革

《自动检测技术》是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必要手段,它的水平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综合课程,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对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课程定位及目标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从专业平台课(行业通用能力)向专业方向课(职业特定能力)递进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后续专业方向课的基础。

1.2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生产操作、运行维护、故障分析及技术管理等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实践动手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设定为:①知识目标。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常用转换处理电路,对常用检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维护能力。②能力目标。查找各类传感器基本特性等资料,对常用传感器进行鉴别和合理选择。具备常用传感器及检测装置进行正确安装、调试,以及简单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在常用传感器的检测中能及时发现一般性技术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③素质目标。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开朗自信、锲而不舍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做人原则,以及认真仔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学会与人合作共处,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2.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2.1课程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以市场指导、能力本位及学以致用为原则,选取针对工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自动生产与检测设备安装、维护、管理和技术改造等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模拟典型的工业生产线、生产加工设备、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检测为项目,以生产现场要求、工业参量和环境参量的检测为任务,以完成典型项目的自动检测与传感器应用要求为目的来设计课程内容。我们把课程的内容设计成公共模块(包括居家环境监测与安防、常用生产流水线中检测技术)、拓展模块(包括生活小区环境监测与安防、数控加工设备的常用检测技术)和限选模块(常用轻化工生产线中的检测技术)。

2.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本课程改传统教学为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使教、学、做一体化,时间、空间、教学内容、师生一体化,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一体化,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具体采用六步教学法,分为:(1)资讯: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进行信息查询。(2)计划:学生进行有效分工,制订计划,包括选定团队负责人、设计人员、制作调试人员、发言人,需准备要的材料、仪器、工具,探讨系统构成、制作、调试的方法、要点、注意事项,各传感器的选型、测试方法。(3)决策: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建议,如果学生做出错误的决策,老师必须进行掌控,探讨有无其他途径,给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学生讨论确定项目总体方案,小组内达成共识;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介绍小组工作计划;(4)实施:学生根据前面制定的计划和方案进行具体的操作。(5)检查:老师进行检查与记录,考查学生制作的各模块质量,测试方法的准确性、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学生汇报与展示,可以用PPT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成果演示,总结成绩与不足之处,阐述本小组的思考与感想,等等。(6)评价:老师对学生的方案设计、效果、创新、团队协作等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考核根据课程目标的设置分为随堂技能考核、项目阶段综合考核和期末考核3部分。这种考核的设置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综合素质,不间断地考核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4.展望

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期望能够建设一个课程的虚拟实验室,这是一种基于Web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虚拟实验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台与真实实验台类似,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又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有利于培养的操作能力、分析诊断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更易获得相关的知识,科学的指导和敏捷的反馈。虚拟实验室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

5.结语

通过对《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了,我们发现,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坚持理论加实践,采用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这门课程,从而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河滨.论自主课堂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7.

第9篇:电动机课件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 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薄志霞(1961-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机电工程技术;刘敏杰(1978- ),男,黑龙江七台河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维修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工程技术。(北京 10002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45-02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重新构建符合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核心内容的设置是融合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目的。

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构建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任务目标,在提出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每个任务可以是制作一个作品, 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等等。根据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得任务设置具有情景性、趣味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和任务结果的可考核性等特点。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设计。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摆脱陈旧教学观的束缚,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用学习任务构建教学内容,科学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理叙述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应用技术上突出了实用性。内容的组织以够用为度,淡化理论,突出应用。并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任务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构思。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电工理论、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电路的测量及使用方法。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是汽车专业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入门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为后续的“汽车电器及故障排除”“汽车发动机电控管理系统及修复”等课程奠定良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任务的知识、技能,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共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的读识与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与测量、汽车电机的拆装与故障诊断、汽车晶体管电路的检测与运用、汽车数字电路的检测与运用。每个教学情境中分别有若干个任务。例如, 直流电路的读识与测量,共设置了9个学习任务,分别是电工元件的测量、汽车转向灯电路的检测等,每一个学习任务中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测量、实训操作,每个项目任务着重展示一个基本知识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于项目的相关知识中,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地理解、获取知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结束都安排了任务总结、课后练习、知识拓展等。特别是根据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特点,以电工电子知识为基础,在设计任务中选取汽车上应用的例子强化实践环节,形成对汽车电气设备的运筹能力,教学过程中设置“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情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施

1.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内容,便于教学实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设计教学任务内容,科学合理设置的教学任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所设计的任务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的教学任务内容尽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取材于汽车上使用的电工电子技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设计的教学任务内容,能揭示汽车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及应用,学生通过对元器件的检测,加深对汽车电路工作过程的理解。例如,在介绍晶体管开关特性时,选用汽车发电机中电压调节器作为任务教学案例,首先使学生了解晶体管的开关特性,通过完成汽车发电机中电压调节器的测试,进一步理解电压调节器的内部电路及工作原理,较好地掌握电压调节器的功能及工作过程。教学任务内容的设计不但具有实用性,还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对学生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并有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组织。任务驱动法是以教学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特点,课堂上采用“做一做、学一学、想一想”的教学方式,首先采取学生操作这种方式切入(做一做)。例如,在讲授电路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时,选用汽车转向灯电路的检测作为教学任务,安排学生亲自进行汽车转向灯电路的测量,使学生对汽车转向灯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根据测量的汽车转向灯电路故障现象,教师讲授本次课的相关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学一学),最后教师把测量的故障现象结合所学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想一想)。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安排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最终教师把知识点向学生阐释清楚,讲解应力求简洁、精炼、重点突出。

3.突出综合技能的考核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模型、实物展示、实践等手段,特别是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操作标准及规范评价、期末综合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笔试、实操和任务作业等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方法、工作安全意识等,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考核与评价体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内容适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技能要求高,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理解难度大。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将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合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教学有很好的整体性,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的系统学习。

2.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采取一边讲授电工电子理论,一边完成实验、实训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授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则,突出实践能力,选取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的岗位技能来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汽车电工电子的新技术。

3.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辅助作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2]黄靖龙,罗先进,曾设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王国华,刘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念锋.心理咨询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冷枝楠,张志俊.高职院校情感教学观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4).

[6]祝常红.实用汽车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