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中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会计中的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这一方面内容也被看做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项目的中心及基础工作是工程会计,而影响工程会计内容的是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工程核算主要内容是对项目资金运转情况以及每一阶段花销情况进行监管,这一环节是工程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而成本控制,顾名思义,是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监督和把控工作,确保工程的成本处于最低水平。只有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相应的工程项目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效益,进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2工程会计中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成本控制与全方位工程核算的基本原则。坚持成本控制与全方位工程核算原则的要求如下:提高相关企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及内部对财务状况的监管力度,这其中包含对经济型财务的工程核算以及账户往来的成本控制等等,为了全面贯彻该基本原则,应该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加强重视,不仅要对项目本身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还要对影响工程成本的众多因素进行预算,确保在进行工程项目核算能够顺利完成。其次,针对工程采购环节以及质量检测方面,企业单位需要进行记录,一旦出现问题,以便于在第一时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2坚持工程总体成本最佳的基本原则。何为工程总体成本最佳状态,不是指工程经济成本达到最低,而是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检测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之后,选择出能使工程总体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优化的方案以及相应实施措施,这样才能称之为工程总体成本最佳状态。而工程成本最佳状态还要属于科学有效限度的范畴内,只有满足了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施工实施策略,便可最大程度减小施工成本的浪费。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会计的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内容当中,还要不断提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监管力度,从而有利于细化、落实策略,满足坚持工程总体成本最佳原则的要求。
2.3坚持科学化以及有效化的基本原则。工程会计在进行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期间一定要坚持科学化以及有效化的基本原则,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主要指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方案,来对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进行合理的管控。有效化的基本原则主要指企业通过最低的资金投入来获取最高的效益产出,换言之即最少的总体成本来获取最高的总体利益。
3目前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1工程会计中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方案较为陈旧。建筑企业、单位由于受到初始凭证不齐全以及产区性质不明确等原因,在进行工程核算以及成本控制阶段不能科学、合理的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经常只根据工程项目所具有的初始凭证来分析、研究,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工程会计预期目标与实际环节差异较大,从而造成工程会计工作的不严谨性与无效性。而且成本控制方案的陈旧,还会让约束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生产,降低整体项目的工作效率。
3.2工程会计中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的管理组织不到位。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程企业、单位在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组织还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成本控制环节不能以动态的角度去处理,动态思想较为匮乏,所以也不能对工程会计进行全方位的把控。第二,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在管理组织方面没有对员工的责任进行合理划分,把工程核算任务简单的交给财务部门来处理,然而却没有考虑到财务部门管理的实际内容并不是工程核算,而是成本控制内容。其次,在成本控制工作的管理组织方面,相关人员没有充足的了解,失控问题也时有发生。
3.3企业对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不够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对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只关注施工的内容,对于成本控制与工程核算内容而言,只是采取记录数据、统计成表的方式。所以加强企业对工程会计的重视程度是目前炙手可热的话题。在会计人员的素质方面,许多企业员工还没有意识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期,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是我国市场环境中的中流砥柱,该环节可以对项目经济的节流起到巨大作用,从而起到把控工程会计的重大意义。
4针对目前问题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4.1设计环节的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措施。设计阶段是工程项目的开始,起到了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在这一方面一定要处理好关于预算内容,建立完善的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体系是目前最有效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建筑企业往往会忽略预算工作,只注重施工内容,所以便在工程会计内容上出现了滞后的现象,这一现象最终会导致工程会计中的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偏离预期的目标。与此看来,建立完善的体系是保证成本预算科学性志在必行的措施,在建立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技术情况、经济状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估计,从而最大限度的确认成本控制与工程预算的幅度。
4.2实施环节的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措施。成本预算阶段已经完成,在实施环节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以及合同规则进行工程核算与成本控制工作,所以在此阶段为了避免出现失控或是核算不精准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第一,在使用材料方面增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建筑企业往往会引入大型施工器械,最好的引入方式就是招标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保证企业以最合理的价位采购到性价比最高的设备。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充分了解所购买设备的型号以及主要性能,而且必须确定具有售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签署合同。第二,要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合理分工,并通过监管方式来保障工作有效进行,从而杜绝出现财务报假账、签订仪式的虚假等问题。工程核算及成本控制在责任得到明确的情况下,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在合作办学之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都是把培养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操作级船员(三管轮)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两条平行线。在此次“3+2”模式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青岛海运职业学校学完3年中职课程,学业成绩合格者颁发中专毕业证书;第四、第五年,进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专科)。1.职业能力分解根据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调研,参考STCW公约和我国有关船员条例及值班标准的规定,远洋船舶轮机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英语能力、轮机工程能力、轮机维护和修理能力、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能力、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7大能力模块,各模块具体能力分解见表1。2.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定位在职业定位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后,可以申请沿海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若要申请无限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则需要不少于12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结合有关国际、国内相关公约和法规的要求,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和目标进行分段定位,具体做法是:中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750kW及以上无限航区值班机工;高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三管轮。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若不愿意继续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可以凭借中职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船舶值班机工证书上船任职值班机工。3.岗位能力及资格证书分析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值班规则》以及中远集团船员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船舶不同职务的工作职责以及所需要的相应证书均有明确要求,通过对照值班机工和三管轮的岗位职责,确定了对应的岗位能力。远洋船舶值班机工:在轮机员的领导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执行机炉舱和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所需要的证书有:值班机工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合格证书、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远洋船舶三管轮:在轮机长和大管轮的领导和监督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质量方针,履行8~12时的轮机值班职责,主管负责管理甲板机械及泵舱、应急救火泵、救生艇发动机、辅锅炉、船舶空调及其附属系统,确保主管设备适航。所需要的证书有:甲类一等三管轮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精通急救专业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专业培训合格证、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分段安排
1.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STCW公约对轮机部船员的要求,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学习领域的思路,通过对轮机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本专业“3+2”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轮机职业资格的国际标准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三管轮职务必须满足的四个职能块,构建轮机职业背景下的“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遵循上述思路,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设计出各个模块对应的具体课程(见表2)。由于各个模块都是基于共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各模块之间、各课程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
2.课程体系分段安排中高职“3+2”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安排是重要一环。在综合考虑船舶三管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也考虑了船舶值班机工和船舶三管轮对知识的具体需求,按照课程体系的“一条线”的思路进行两阶段课程的设置,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分别作为这条线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中职阶段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不再是围绕适任证书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使中职教育回归原有的形式,保证其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利于船舶的安全营运。针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在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采取的措施如下:(1)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职能块。围绕STCW公约对远洋船舶轮机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轮机工程、电气电子与控制工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所设置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服务于对应的职能块。(2)课程内容围绕岗位综合化。中高职教育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重在实践技能方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化处理,弱化了学科的界限,将课程进行分解、优化并进行重新组合,重点放在应用性以及岗位的实用性。(3)阶段教学分工避免重复。按照“一条线”的思路,课程的安排、整体设计以及前后分段以避免重复作为主要原则。两个阶段都需要的课程均前移至中职阶段完成,如船员专项技能培训中的熟悉与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游泳等课程。部分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同时开设,如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机械制图等,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是有递进的,是作为一种加强,而不是简单重复。中职阶段重在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则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安排时,前三年中职阶段的课程尽可能作为后面高职阶段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将中职阶段除了值班机工考证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后移至高职阶段,如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辅机等课程,同时保证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高职阶段则进一步加强三管轮岗位所需的轮机值班、轮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船舶管理、机舱资源管理(ERM)、船舶电气设备、轮机自动化、船舶机舱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满足现代化船舶轮机岗位工作的需要。(4)课程体系两个阶段的具体安排。根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结合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围绕轮机工程技术专业“3+2”模式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个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职阶段3年:中职教育的相关文化课程、船员专项技能培训、游泳课、机工业务、轮机基础与金工工艺理论、金属材料学、轮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一)、认知实习、金工工艺训练以及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等。高职阶段2年:表2中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职业能力中关于英语应用能力、实操、实作技能、人员设备等管理技能、适应船员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劳动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相关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二),同时增加三管轮适任考试强化课程。
三、结语
1.1服从、服务于项目的总体目标土建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方面基本都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范围之内,并且在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时,审计人员要深入施工建设现场。一般来讲,土建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主要为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和工程施工的实际进度,每个环节都是整个施工项目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且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从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好项目建设目标的优化和平衡。
1.2实行投资控制的原则土建工程项目审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合理控制投资,恰巧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工作中最为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因此,在跟踪审计时,要遵循“审计服务于投资控制”的原则。同时,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程进行监督、控制,监督内容为资金的使用、资金的投入和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等,争取用最低的造价建造出最高质量的工程项目。
1.3操作的重点全过程跟踪审计操作控制的主要环节为工程建设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工程建设前期的内容为项目立项、项目图纸设计和合同签订等,对这几项工作进行重点审查是为了控制无质量保证的建设单位中标;工程建设中期的审计难度较大,主要是对细节进行审查、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开展的难度;工程建设后期的审查与传统意义的事后核算性质相同。
1.4采取主动控制的原则传统性质的跟踪审计工作发生于工程施工完成后,期间较难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容易出现浪费和施工质量问题,且被动性较强,获得的信息时效性差,与最后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因此,全过程跟踪审计将被动控制变为主动控制,采取提前预防、查缺补漏的原则,制订合理的施工策略,降低经济损失。
2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优点
2.1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审计工作不能详细地记录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变更项目,一些隐蔽工程不能及时记录在案;而全过程跟踪审计采用的这种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在隐蔽工程被掩盖之前便已做好取证,掌握的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将施工方出现的矛盾纠纷问题控制在事发前,为后期核算做好准备工作。
2.2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审计人员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与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签订合同实测完成后,便能够估算出施工数据,缩短了传统性质的审计周期,将审计工作集中于施工阶段,进而加快了结算、审核的速度。
2.3审计方式由静态控制变为动态控制传统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不能及时发现工程各施工工序中产生的大量签证问题。而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动态审计,保持审计思路的清晰化和明了化,缓解短时效内处理大量数据资料的压力。另外,全过程跟踪审计还能够有效地分析施工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的问题,动态化地监督施工的各个方面。
3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审计人员不能合理把握审计深度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标定位为监督工程施工、资金使用、咨询、提供建议和规避项目建设漏洞、完善土建项目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提前进入施工场地,同监理方、建设方和施工方互通信息,参与建设阶段的关键环节。但审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监督职能,不能直接干涉工程施工的具体环节,无法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书面形式反映出来,例如签证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建设方和监理方首先向审计人员表态后才会签证。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各方出现利益冲突,打破跟踪审计部门所建立的权利均衡体制,导致审计人员偏离原来的职能范畴,直接介入工程施工中,进而无法合理地把握审计深度。
3.2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现阶段,全过程跟踪审计属于一项新的工作,对它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多建设单位对跟踪审计人员的工作没有明确、具体的认识,只是单纯地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拨款、审核。这种错误的认识通常会造成两种劣性后果:①审计机构与建设单位签订审计合同时,只注重收费项目,对于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人员以及方法等并不作详细规定;②因费用问题,很容易造成跟踪审计机构降低服务质量,寻求低价竞争,形成恶性价格战。
3.3跟踪审计工作内外环境需要优化当前,国内跟踪审计工作还处在不断探索、实践的阶段,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范畴仍然停留在内部审计,权威性和强制性较差,加之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体制,一旦建设项目部门不配合,将会大大降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效率。因此,逐步优化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内外环境逐渐成为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可针对这一情况,逐步完善审计保障机制,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4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建议
4.1明确内部咨询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审计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和管理,因此,审计人员应定位好自身的角色,不涉入建设、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审计人员角色定位的几种途径为:①强化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合理控制好投资规模,降低投资成本;②不断提高工程造价审核的效率和质量;③将工作重点放在工程建设的质量指标、程序规范和职责条例上;④深入探究审核工作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维护审计人员自身的独立性。
4.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跟踪审计工作中,可起到以下作用:①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储存、传递等,增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防止信息封闭;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对造价进行审核,利用各区域工程造价信息网及时更新数据资料,提高工程造价的时效性。
4.3不断优化审计工作的内外环境优化审计部门的内部环境需要内部工作人员自觉树立人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另外,还需不断优化审计工作开展的公正性,加强自身的管理。优化审计部门的外部环境需要做到两点:①不断协调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之间的关系;②努力获得上级部门的关注,从而获得经济支持。
5结束语
水工程经济课程有大量计算公式、数据和表格需要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较多的经典案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解决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目前也有少数院校采用案例教学,但由于工程经济案例库不成熟等困难,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仍十分困难,甚至出现案例内容不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而这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这类院校大多基础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及实践资源有限。参与式教学则是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办法。参与式教学是指受教育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对于水工程经济这门学生感到陌生而课时又少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案例教学最为有效,依托教学网络这个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2参与式案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案例的分类
按照教学安排,将案例划分为四种类型:课堂学习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外独立思考案例和课外小组思考案例。课堂学习案例与课堂讨论案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适度参与的形式进行。课外独立思考案例和课外小组思考案例则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
2.1.1课堂学习案例
课堂学习案例主要供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一理论知识点或某个公式,通过教师讲解,亦可安排学生对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2.1.2课堂讨论案例
课堂讨论案例可安排在每一章节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用一到二课时对本章节进行综合的案例讲解,这类案例可放置正确或错误的观点,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这类案例相对比较复杂,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先背景资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留下反馈信息(如讨论的初步结果),针对反馈信息再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3课外独立思考案例
课外独立思考案例可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再由教师统一时间进行讲解,既节约了教学时间,也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综合性、复杂性较强的课堂讨论案例、课外小组思考案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1.4课外小组思考案例
课外小组思考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其在综合性、复杂性、学科的交叉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团队相互协作,可将学生分为4人或5人小组,团队成员通过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共同来完成某工程项目的财务评价,或者对某个工程建设投资项目进行经济研究。
2.2教学环节安排
2.2.1理论教学环节
在理论教学阶段,通过教师主导的前两种案例类型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公布案例的详细制作过程,随后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一些关于生活实例、调查报告等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让其从网络、书籍、报刊和文献上面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案例及问题。教师从中评出制作较好的案例,并将其补充到教学网络平台的案例库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案例库的不足。在课堂上,由分数较高的案例小组代表进行制作过程的分析并讲解,然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来对存在问题的案例进行剖析,查找其不足。
2.2.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在课程设计阶段,课程设计能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内容的理解,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及运用,从而具备分析和评价实际项目的能力。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时,可将课程设计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充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考核提供了方便。
2.2.3网络教学环节
教师可通过教学网络平台教案,PPT课件,课后作业、案例背景等资料,学生亦可通过平台查阅相关资料,并留下反馈信息等。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适度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各教学单元的网络学结,开展引导型的课堂互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网上交流和课堂互动,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与课堂之间的互动教学体系。
3创新课程评价方法
传统的水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通过开卷或闭卷的考试形式,结合出勤,平时作业情况来给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法效果较差,不利于真正地考查学生。
3.1理论教学环节
在理论教学环节,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公开演示案例来增设加减分环节,提高平时考核分的比例。
3.2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可引入课程设计答辩环节,通过在此环节加设抢答和补充说明部分,基本保证每人一题,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考查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3.3网络教学环节
在网络教学环节,通过采用学生助教的方式,让部分学生参与到网站的管理建设中,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根据统计的反馈信息,给予积极参与的学生考核加分。
4结语
采光取暖效果是评判建筑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只有充足的光照与充足的热量才能确保建筑物功能与作用更好地发挥。特别对于气候严寒的北方,严寒的冬季时间较长,气温较低,需要大规模的热量,在这种形势下,采光技术与太阳能技术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并发挥了节能环保的效果,具体利用情况如下:
1.1采光技术
采光技术就是提高对自然阳光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自然光来提高建筑物的采光率,增强建筑物室内亮度,采光技术通常包括直接采光技术与间接采光技术,以往的采光技术体现为直接采光,具体体现为侧面采光,然而,这一采光模式容易受到有限空间格局的影响,对于空间较大、深度较深的房屋则效果不佳,存在不良的问题和缺点,因此,当前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引入了间接采光技术,以及一些现代化采光技术发挥了节能环保的效果,间接采光技术不仅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能使建筑物接受更充足的自然光线照射,实现了室内人员对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发挥了对室内取暖的支持作用。
1.2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自然界最广泛、储备最丰富的天然能源,在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公认的清洁、高效、环保能源,将其利用在工民建筑工程中,发挥了节能环保效果,同时也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太阳能技术的优势体现在:无污染、便于安装与维护,没有地域条件限制。当前的太阳能技术利用正在朝着多功能混合方向发展,例如:采集热量、散热等等,一般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装设于工民建筑顶层,从太阳辐射所获得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这些电能凭借电池组对应存储于某一供电系统,从而来发挥对建筑物内外的用电需求。太阳能最典型的利用就是我国北方城市工民建筑,通过装配太阳能设备来实现冬季取暖、热水供应等功能;我国南方城市则利用太阳能来优化建筑的遮阳效果,提高建筑物的通风水平,以此来控制对室内空调设备的使用,创造了积极的环保效果。
2玻璃保温技术的应用
工民建工程的节能技术中,玻璃保温技术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研究项目,窗口保温成为节能技术研究重点,它积极控制了建筑物内部各项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达到节能环保功效。当前的窗口朝着三层塑钢窗方向发展,三层塑钢窗的引入积极控制了窗口玻璃的热交换,得到了节能环保目的。同时,镀膜玻璃技术也成为一项新型节能技术,提高了玻璃的保温效果,冬季寒冷时节,镀膜发挥了保温功能,相反,夏季炎热时期,镀膜玻璃则发挥了阻挡外界热源的功能,为室内提供舒适、凉爽的环境空间,也减少了制冷设备等的使用。
3园林绿化设计技术
工民建工程节能技术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科学技术方面,也要注重从建筑自身的设计、外部条件布置等方面入手,可以通过完善园林技术来发挥节能环保的效果。对建筑周围的园林进行优化、绿化设计,利用绿化园林来调节建筑物周围的局部地区气候,从而达到保温隔热的功效。例如:在工民建筑物的外墙种植藤类植物,藤类植物发挥了对建筑物平面的装饰作用,又能发挥保温、隔热的功效。夏季,气候炎热、温度较高,藤类植物发挥对建筑物的绿色屏障作用,降低了建筑物自身温度,控制了室内空调设备的使用;冬季气候相对严寒、温度较低,绿色藤类植物枯萎附在建筑物表面能够发挥保温功效,从而控制建筑物自身的能源损耗。这一绿化技术使用不仅发挥了节能环保功能,同时,也营造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发挥了绿化环保的景观功效。
4楼顶隔热技术的运用
建筑物容易受到太阳辐射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太阳辐射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了减轻这一不良影响,可以在建筑物顶端配置隔热设备,现阶段,一种最为流行的节能环保类隔热技术体现为:空气层隔热技术,凭借控制传热来达到隔热的效果,空气层隔热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工民建筑工程的顶部、墙体以及门窗等多个部位,都发挥了积极的隔热作用,通过通过空气层隔热也能够发挥保温的功效,已经成为一项获得广泛认可的节能技术,同时,其他类型的保温节能技术,例如:架空技术、浮石砂等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利用。
5总结
1.1探地雷达的组成
一般来说,在目前的探地雷达中它主要是由主机、天线和后处理软件构成。这其中主机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实现雷达系统的整个控制、数据采集以及处理和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的公路工程建设中,由于地下介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探测到的数据资料往往要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运算,以增强异常区域,利于得出准确结论。
1.2探地雷达工作原理
在现在的公路探地雷达使用中,它主要依据电磁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具体的工作。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目标时候,电磁波就会发生反射,然后由地面接收天线接收,再通过对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处理分析,形成一定的平面图形,具体如下。我们根据这个参数就可判断地下物体的结构,位置等。
2探地雷达的技术参数
在探地雷达技术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是技术参数的分辨率了,它是探地雷达分贬率最小异常介质的能力,可以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这两种。下面笔者根据实际分析了探地雷达不同天线垂直分辨率的经验值,供大家参考使用。
3探地雷达技术在公路隧道中应用
1.1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的质量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广播电视传输的质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工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
1.2解决广播电视传输过程遇到的难题在我国,开展广播电视工程的时间比较晚,尽管如此,其发展速度还是十分迅速的,在广播电视传输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效的提高了传输速度。同时,也为传统广播电视工程实现转型提供了转型依据。
1.3满足用户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注重生活中的娱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电视也属于一种娱乐手段,因此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需要将广播电视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高广播电视整体的质量。
2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1在媒体网络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输理论与交换理论、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之间都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融合之后,新的网络建立了一个宽带数字化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而且还将窄带网不能实现的功能得以实现,比如多媒体的应用、自由交换数据等等,同时,在进行数据自由交换时,简化了相关的操作流程,让网络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在媒体网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促使其产生了新的中间理论,拓宽了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在媒体网络中,数字技术有其特有的优势———计算机技术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有效地联系起有线电视和互联网,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数字媒体网络。因此,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媒体网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传输方式,有效地提高传输的质量和速度,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需求。
2.2在媒体内容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中,媒体内容是指利用模拟讯号将音频和视频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媒体内容传输的质量,影响了用户对广播电视的评价,另外,传统的广播电视在传输速度上也比较慢。导致人们最终接收到的电视画面带有各种问题,比如画面不清晰、音画不同步等,极大的影响了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满意度,也阻碍了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工程的媒体内容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用计算机技术后,媒体内容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模拟讯号变为现在的数字讯号,数字讯号传播方式的运用保证了音频和视频讯号的质量,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其速率,扩充了媒体的内容,而且媒体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得到了提高,进而满足了广大用户对质量的要求,促进了广播电视业的良好发展。
2.3在操作计算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地提高,而新技术的开发能够使原有的存储结构以及体系结构得到优化,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技术要全方位的发展,包括计算机的方方面面。因此,新技术必将会取代原来的技术,并提高技术应用的效率。在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效率、低耗能、高实用性、操作简便,为此,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高性能的计算机,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展,在广播电视工程的操作计算中,应用了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广播电视的存储技术和计算功能。
3结论
关键词:电气工程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均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市政工程项目的发展,电气工程设计始终是市政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电气工程设计中,总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政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对电气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推动我国电气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电气工程设计的基础
1.1 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市政工程项目大量增加,而市政工程设计是保证市政道路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和市政工程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
1.2 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科技领域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工程是一门以电气科学为理论基础,与电能生产和应用相关的技术。电气工程凭借其涉及范围之广泛,研究内容之丰富,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科技的进步水平,因此有关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也一直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3 电气工程设计的原则
电气工程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先进合理和节能环保等原则。
1.4 电气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
除工程建设项目委托文件和专管部门审批文件、有关协议书以外,还需要收集以下技术资料。
1.4.1 自然资料
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最大冻土深度。
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夏季气压、气温等。
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物情况、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等。
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地震烈度、环境温度、最大日温差等。
1.4.2 电源现状
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电气主管部门规划和设计规定。
市政供电电源的电压等级、回路数及距离。
供电电源的进线方式、位置、标高和电源的可靠性。
1.4.3 电信线路状况
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电信主管部门的规划和设计规定。
市政电信线路与工程建设项目的接口地点以及市政电话引入线的方式、位置和标高等。
1.4.4 有线电视现状
市政建设项目所在地有线电视主管部门的规划和设计规定。
市政有线电视线路与工程建设项目的接口地点以及有线电视引入线的方式、位置和标高等。
1.4.5 道路照明现状
市政照明建设项目所在地路灯管理部门的规划和设计规定。
1.4.6 其他
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常用的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当地对电气设备的供应情况以及当地对各电气系统的有关规定、地区性标准和通用图等。
2. 电气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的图纸标注不够清楚
电气工程设计的过程十分之复杂,因此对专业设计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但现实中图纸的设计往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或者是对细节的体现不够明显,这样便会给施工过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很大的漏洞,因此专业人士应该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2.2 设计的深度不够
现在很多的市政工程的施工图纸的设计深度都达不到《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相关要求,这是电气设计中又一个重要的问题。设计深度不够通常会直接导致施工过程的使用性能不达标,甚至是出现重大的偏差和错误。由于这些都是设计深度上出现的问题,因此表面看起来很难发现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通常都是难以挽回的,因此应对此种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2.3 设计的标准不够规范
许多搞市政工程的公司由于法律意识薄弱或在利益的趋势下,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私底下不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这就会导致完成的电气工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4 设计的配合性不高
电气工程设计由于其自身具有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要求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电气设备间的配合性考虑得比较周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接地钢筋网的连接点错误和漏焊等问题,若施工单位缺乏经验或是相关经验和技术不足,则会对施工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 解决电气工程设计问题的对策
3.1 严格审核设计图纸
为了避免由于电气工程设计图纸标注不清楚带来的不必要的问题,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时应该严格按照以下标准:
图标、图例:在图的右下角要有图标;每个工程电气图都要有图例;
图纸的比例:不同图幅应采用1:50、1:100、1:150、1:200、1:250、1:300;
图线:电气施工图的底线用细实线,电路的干线、支线、电缆线、架空线用中实线,市政原有的电气线路用虚线;
字体:各种字体应从左向右整齐排列,不得滥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字体采用宋体直体字;
尺寸标注、注高:图纸中标注的尺寸为毫米(mm),一般不标注单位;图纸中应对主要电气设施进行标注长度及高度尺寸;图纸中的主要电气材料应标明规格和型号;
图纸设计说明:每个工程的电气图必须有设计说明,应详细说明设计要点、设计解释、设计特殊要求和施工配合要点等信息。
3.2 增加设计的深度
为了解决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要求严格设计,并对电气设备和材料的各种相关参数有明确的规定,以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
3.3 严格审图
为了防止由于设计的不规范引起安全隐患等状况的发生,专业设计人员在审图时就要加倍严格和认真,争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在发现问题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认真、仔细地修改。一定要谨记的是在电气工程设计过程中,所有不遵循标准的设计都是不合格的,也不能作为施工参照来使用。
3.4 提高设计的配合性
为了避免由于设计的配合性不高带来的问题,专业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详尽地设计图纸,并对图纸进行严格审核,尤其应该注意设计图、施工图和土建图是否互相对应且高度一致,只有全部审核都通过的时候,才可以参照图纸进行施工。这样就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的质量,设计师在设计电气工程时,应尽可能地做到换位思考,即设计师自己明白的细节问题,也要尽可能清除明了地体现在设计图纸上,以确保施工人员也同样清楚明白。
4.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而作为市政工程重点考虑因素之一的电气工程设计也逐渐在道路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室内和室外电气设备都来服务我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电气工程设计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电气工程设计,从设计深度和其他细节入手,尽可能将电气工程设计合理化、科学化,一旦在涉及过程中发现了错误和漏洞,务必要及时地纠正它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萌.电气工程设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10):4-6.
[2]季艳.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7):2-6.
所谓的隧道是指修建于地下或是水下的建筑物,从而保持地下空间孔道,它是人类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一般来说,隧道可以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以及矿山隧道等类型。一般来说,在路桥隧道工程中解决隧道的防水问题是重要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证隧道工程的质量,同时还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隧道病害,进而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在解决隧道的防水问题时,选择性能比较好的防水材料以及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是关键。因此,在我国路桥隧道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优化路桥隧道的防水设计就成为路桥隧道设计人员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
2路桥隧道工程防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路桥隧道工程设计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新奥法设计施工。这种施工方法是在初期支护与二次初砌层之间铺设防水板,同时在防水板与初护面之间铺设缓冲层无纺土工布。其中,这种无纺土工布在出厂的时候就与防水板胶合成了双层结构。在二次初砌层中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应该添加适量的防水剂,并要保证防水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应该达到S6。此外,再利用纵向与横向的弹簧软管或是塑料管将二衬背后的积水引流至排水沟内。一般情况下,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满足路桥隧道工程的排水要求,但是隧道衬砌的渗水问题,特别是两板混凝土搭接缝处、隧道接口处以及排水管管节连接处等位置容易发生渗水问题,且尤为严重。而要避免路桥隧道渗水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加强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研究,但目前来说仍是一个难题。路桥隧道工程防水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路桥隧道工程设计中“以排为主”的设计理念破坏了隧道结构与围岩之间密实的共同作用。首先,从路桥隧道的结构上来说,隧道的衬砌主要由内、外两个层次复合而成。就隧道衬砌的内层来说,一般为二次衬砌,它主要是由现浇的素混凝土或是钢筋混凝土构成;就隧道衬砌的外层来说,一般为初期柔性支护,它主要是由锚杆、钢筋网以及喷混凝土构成。在内、外层之间铺设防水层时,由于外层表面会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出现,防水层的背面可能会出现空洞,这就导致内、外层之间局部会产生空隙,造成内、外层不能够整体承受压力。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外层先受力,然后外层会由于荷载而产生变形,接下来才是内层开始受力。因此,这种不均匀的受力导致外层容易先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复合初砌结构总体承受能力,让隧道结构受围岩的约束不一致而形成裂痕,加剧路桥隧道的渗漏水情况。其次,从路桥隧道的围岩上来说,在对路桥隧道的Ⅰ,Ⅱ类围岩进行初期支护的时候,往往安装的是工字型钢拱架或者是钢格栅拱架。由于围岩对隧道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防水设计的时候必须依据围岩分类设计合理的隧道工程。第二,路桥隧道工程的技术比较落后。由于路桥隧道的防水设计在施工技术上比较滞后,因此设计出的路桥隧道的质量往往不高。这是由于施工单位对路桥隧道的施工材料要求比较简单、对施工要求不具体以及防水材料容易老化等因素导致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在隧道防水设计中用到的防水材料主要是塑料、橡胶等制品,而这些材料在阳光的照射以及化学腐蚀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老化现象,进而影响到隧道的防水效果。
3路桥隧道工程防水设计的优化措施
3.1树立安全型的防水设计理念
第一,施工人员应该掌握路桥隧道施工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主要包括了盾构隧道的受力特征及隧道设计的分析方法、盾构隧道结构形式及最新发展趋势等方面,特别要注意对特殊环境下的隧道工程应进行综合分析与设计。第二,施工人员应该对隧道岩体各方面性能的参数进行认真计算。对于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能力比较差的地段,应该采用超前支护或者是超前加固前方围岩的方法,同时应该秉持先对隧道进行护顶再开挖的施工原则,遇到渗水流的时候应该设置橡胶带盲沟引排。第三,对隧道防水层的材料选择上,应该选用强度高并耐腐蚀性的板材。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将这些板材铺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中,并通过拼接这些板块使隧道的防水系统达到密闭或是半密闭的状态。第四,在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时,应该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从而保障隧道工程防水系统的规范性。
3.2注意防水板的设置
第一,在放置排水板之前,应对防水板进行及时处理。首先应该对防水板的表面进行处理,然后对防水板突出的钢筋进行处理,在这两项处理结束之后,再对隧道表面进行喷射。如果不进行处理,将无法发挥出防水板的防水功能。第二,在大面积张挂防水板的时候,应该注意拼接无缝隙。首先,在张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止防水板出现褶皱现象,对于出现缝隙的地方应该全部接上去。其次,在购买防水板的时候,应该多买一些,这是为了防止对隧道进行初砌浇筑时,防水板发生膨胀现象,从而导致防水板的长度不够,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3选择合适的防水板材料
第一,在防水板的内侧或是隧道的边墙,应该适当增加机械保护装置的设置。首先,应该保证防水板材料的耐高温以及耐穿透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确保隧道工程在钢筋操作过程中,防水板不会受到损坏,同时还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对防水板检修的负担,有效避免防水板发生漏水现象。第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该对防水板进行适当调整。施工人员可以在二衬的内壁铺设防水板,并尽可能的选用新型的防水板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对防水层的修理与维护,同时还能够使防水材料与衬砌混凝土的老化时间尽量保持一致,从而延长防水板材料的老化时间,增加防水板的使用寿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