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一、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一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一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二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三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一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一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一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要有条件的、分步骤的。那种脱离现实国情、好高骛远式的盲目建设难免要遭致失败。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就能安全地度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期。唐铁汉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据国外经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否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与停滞。二是人均GDP处于1000~8000美元的社会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增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控制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三是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注意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会福利的过快增长。在该阶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比较国外经验而言,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说仅仅处在第一阶段(即“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阶段)向第二阶段(即“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时期。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一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1政府主导。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这种政府主导的特质,首先表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公共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政府主导的特征还表现为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政府根据国情和本区域内的人口资源和财政能力来确定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水平、策略、原则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经同级权力部门机构批准实施。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
2社会参与。和谐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首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设置畅通的公共需求的表达渠道,而且更需要社会公众需求表达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如平新乔、赵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了一项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并对公共服务需求事项作了一个排序。结果表明,解决户口需求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治安、卫生及其他。该项调研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某部分人群的社会需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心声。当前全国各地的献计献策行动即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美国的慈善捐助每年达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捐助每年也达60亿港元。我国内地目前每年仅有10多亿元,只相当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扩大第三次分配的规模,这样既可弥补国家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二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门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不得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门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门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三部门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门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一种前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共产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其次则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上。政府职能外包理论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可借鉴经济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样,政府通过职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务交易成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甚至精简了政府机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大胆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比如,在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政府就已经借鉴并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资模式、直接购并、纯民营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深圳市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城市,全市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55个街道办事处、643个社区,户籍人口196.83万人。2007年度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市“和谐发展”指标名列内地城市榜首。2008年10月,深圳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在14个大项、22个分项的指标体系考核中,基本达到国家6部门下发的《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各项要求,顺利通过国家审评组检查验收,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
深圳市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在吸引、借鉴港澳和先进地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经验和做法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尝试,以权益保障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残疾人参与”和“政府扶持、市场推动、社会化运作”两项基本原则,结合开展培育全国、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全面推进残疾人服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取得6个方面的创新。
一、 把残疾人服务网络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背景下规划发展
近年来,我们着力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政府公共事业的总体规划,克服残联“单打独斗”的做法,充分整合民政、卫生、教育、劳动社保、妇联、公安和残联等政府资源,充分吸收民间团体、残疾人自治组织和境外民间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融合技术指导、咨询评估、医疗康复、康复训练、中途宿舍、家属资源、辅助器具、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心理辅导等795家残疾人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了以市级为龙头、区级为骨干、街道级为基地、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家庭为阵地的服务网络,全面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有机结合,使残疾人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网点得到适合其需要的服务。全市学前残疾儿童服务机构33家(其中残联系统6家、民政系统3家、教育系统1家、医疗系统10家、民非企5家和家庭式机构8家),为残疾儿童提供了870个学前学位。
二、正确处理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关系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共享,同时着力做好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社区专业机构,改善条件、完善功能、规范管理,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们精心打造了社区康复站600多家、社区服务站(日间训练机构)300多家,街道康复室55家、街道职业康复中心55家,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结合中国残联“将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投资的紧急通知”精神,筹划将现有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全面完善升级,着力建设各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罗湖区和南山区计划筹建家属资源中心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市级1.6万平方米综合康复服务中心大楼已经开工,残疾人庇护性集中培训就业基地、盲人按摩院和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计划立项,东部、西部两家精神病康复者中途宿舍和康复农场正在筹划中。这些专业服务机构项目完工后,将形成全市专业服务网络,与公共服务机构相益得彰。
三、4个方面实现残疾人服务的全覆盖
残疾人服务体系是系统工程,市政府成立了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提出了“深圳市残疾人服务指标体系”,包括4项主指标、28项分指标和77项子指标,在服务对象、服务年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等4个方面实现残疾人服务的全覆盖。
服务对象全员覆盖。从原有国家任务重点康复项目,拓宽到为无喉者、唇腭裂者、自闭症者、老年痴呆者、工伤致残者、慢性非传染病残疾者和孤残儿童等残疾类别及为其亲友提供康复服务。 从原来局限于轻中度残疾人,拓宽到重度极重度残疾人。
服务年龄全生涯覆盖。从以学龄期、青少年为主,转到囊括残疾发生、学龄前阶段,直到中年和老年等所有年龄阶段。
服务内容全面覆盖。从以医疗卫生、医疗康复为主,扩大到康复咨询、康复护理、生活照料、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康复工程、无障碍环境改造、权益维护和转介跟踪等全面康复内容。
服务流程全程覆盖。从残疾发生的恢复期康复向两头延伸到早期介入和后续康复,从单纯功能训练延伸到残疾等级鉴定、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康复评介、个案跟踪回访等过程,贯穿所有服务流程。
四、残联受政府委托履行管理职能,并提供直接服务
近年来,我们在政策法规制定、项目管理、技术指导、经费资助和残疾人服务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真挚关爱项目”、罗湖区残联辅助器具服务将项目管理、直接服务和评估督导3项职能分开,由残联制定政策、实施项目管理和经费资助,由康复中心或康复指导中心实施评估、转介、技术指导、随访和督导,由社会服务机构或民间机构提供直接服务。三者密切配合、互相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正筹备成立“深圳市残疾人服务行业协会”,将残疾人服务业的评估、转介、技术指导和督导职能从残联中剥离开来,交由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关系,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加强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五、人力资源配置突破“增机构、增编制、增设施”或政府直接包揽服务的传统方式,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
从2007年开始,借鉴香港成熟经验开展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向社会组织举办的人才服务机构购买社会工作师、康复治疗师、特教教师和居家服务护理人员,为康复机构、基层社区和残疾人家庭配置社会工作师、康复治疗师、特教教师149名和居家服务人员 200名。这些专业人员在康复服务第一线,以专业服务方式针对个案和群体开展权益维护、心理辅导、知识普及、外展服务、社会救助和家庭服务等社会工作,实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特殊教育、康复护理等服务,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属和康复机构的好评,迅速成为目前深圳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生力军,为加快面向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做出有益探索。
六、发挥残疾人参与作用,重视主体自我实现需要
在近期启动的“山东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项目”中,山东网通、山东邮政、大众报业、微软公司、英特尔、海尔集团等厂商都参与进来,该项目是由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组织的,采取“整合资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普遍来看,山东省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四大难题:信息在农村的普及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农村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依靠政府拨款,自身运行机制比较弱;缺乏真正有效、实用和农民急需的信息。
“山东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项目”为广大农村、涉农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交易,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收到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科技动态等信息。该项目包括以下三大主要内容。
一是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山东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农村信息化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服务部门、涉农企业、农业大户以及农民。服务项目涉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三大功能,实现服务、管理、交易一体化;全面提升农村科技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使农民掌握科技信息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完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服务站是指依托山东网通的宽带网络资源、山东邮政的物流配送体系、大众报业的信息传播体系,在全省农村建设的为农民提供以涉农信息查询、电子商务等服务内容为主的公共上网场所。信息服务站解决了农村信息的落地问题,是农民进行信息查询和接受培训教育的基地。
1兽医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双重管理存在监管漏洞
目前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属区尧乡镇共同管理,属于双重管理,即业务上受区畜牧兽医站管理,人员尧经费由镇政府管理。区畜牧兽医站制订业务上的规章制度,但无法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尧业务成绩进行考核,而镇政府对业务上了解较少,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存在困难。不同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工作上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考核,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易造成队伍混乱,各行其是,对区畜牧兽医站分配交办的业务工作敷衍应付。
1.2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覆盖面不足
辖19个镇,辖区总面积1525.74km2,仅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所,乡镇无动物卫生监督所,不利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加之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监管力不从心,很多职能依赖镇畜牧兽医站协助履行。而镇畜牧兽医站本身人员不足,难以对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易导致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搪塞了事,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1.3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目前,各畜牧兽医管理机构及镇畜牧兽医站都面临专业人员缺乏的困境。核定区畜牧兽医管理机构编制共30人,现实有在岗人员17人,缺编13人,占43%曰核定镇畜牧兽医站编制66人,现实有在岗人员50人,缺编16人,占24%。与此同时,的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区生猪尧羊尧家禽饲养量分别为83.80万头尧51.91万只和1909.20万羽曰肉类总产量6.99万t,增长7.7%曰禽蛋产量2.76万t,增长3.0%曰畜牧业总产值达13.37亿元,增长11.38%。现有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远不能满足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养殖小区尧标准化饲养尧疫病监测尧养殖治污尧生猪保险尧良种补贴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工作量增多,人员的严重缺编为畜牧兽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新的难度。
1.4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服务人员中,基本是50岁以上的一代人在支撑。镇兽医站的50名在编人员中,34名为50岁以上人员,而村级防疫员则基本为50岁以上人员。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镇畜牧兽医站中级职称人员偏少,高级职称处于空白,其中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6人。村级防疫员中没有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多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近几年,的畜牧养殖业向着多元化发展,养殖品种不再是单一的猪尧禽尧羊,特种养殖蓬勃发展。蜜蜂尧兔子尧野鸡尧野鸭尧孔雀尧鸽子尧麝香鼠尧甲鱼尧扣蟹等特种养殖对畜牧兽医服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畜牧兽医服务人员由于缺乏技术知识更新,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在服务中只会按部就班,以几十年来沿用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不断变化的畜牧生产问题,无法承担起现代畜牧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无法解决畜牧业发展的新情况尧新问题[1-3]。
1.5村级防疫员素质低尧待遇差
村级防疫员主要是由镇人民政府以技术服务方式聘用,实行购买服务,按劳取酬,省尧市每年对村级防疫员也有一定补助,但由于上级部门对拨款说法不明确导致村级防疫员补助难落实。2012年,江苏省里拨款108.54万元作为村级防疫员的免疫注射劳务费,但后续文件又将该款作为防疫经费。由于前后对所拨钱款用途的说法不一致,导致基层部门在钱款的使用上瞻前顾后,不能及时地把补助款发放到村级防疫员手中。村级防疫员报酬低,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又没有落实职工养老保障待遇,造成畜牧兽医大尧中专毕业生宁愿待业或从事其他工作也不愿从事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现有的防疫员文化程度较低尧业务技术水平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免疫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
2对策
2.1调整管理体制
按照国务院和江苏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调整兽医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人员尧经费尧业务统一归口于畜牧兽医站,由区畜牧兽医站统一管理和领导。区畜牧兽医站负责乡镇兽医站和基层兽医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将年终考核与工作能力尧业务成绩结合起来,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提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工作积极性[4-5]。
2.2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
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或派出机构,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统一管理。所辖的19个镇不必每个镇都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可以根据各镇饲养动物的数量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量的大小将相邻的几个镇划分为一个区域,设立一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由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来执行所辖区域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接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
2.3充实兽医服务队伍
一是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招录畜牧兽医大专院校毕业生,补充人员,充实队伍。同时为了留住人才,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基层工作,可以对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上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曰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兽医人员编制管理,防止其他单位占用基层兽医站人员编制,切实保证兽医人员安心从事业务工作曰三是要吸收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村级防疫员的队伍中来,提高村级防疫员的整体素质[6-7]。可以借鉴野大学生支援西部冶的模式,对从事村级防疫员达3年以上的大学生在招录在编兽医人员时给予照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4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冤畜牧兽医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鉴于目前全区冤畜牧兽医队伍普遍存在的年龄老化尧知识陈旧的状况,必须提高冤畜牧兽医队伍业务素质。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大中专院校的资格学历考试和函授学习,同时聘请专家及大学老师不定期授课培训,每2年进行1次专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纳入职称职务晋升参考。对于村级防疫员队伍,要有计划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岗位培训。分批对村级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尧基本操作技能尧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拓展基层兽医人员知识面,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培训和自学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更好地为畜牧业生产服务。
2.5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
从被动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型,让服务产品化、精品化、平台化。
要想使服务产品化,首先是将服务打造成精品,打造得与有形产品一样,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是优质的,才会有市场。如太阳能产品由支架、真空管等组成,那么厂家要保证这些硬性的产品配件必须都是优质的。此外,从软件上来讲,服务由响应速度、电话预约、主动预约、上门着装、服务技术等方面组成,每个方面看似无形,其实也都是有形的产品,只有这些环节都是规范的、标准的、优质的,才能让服务成为精品,才能成为“让用户感动的产品”。因此,要打造让用户感动的服务类产品。
既然服务是产品,就要有服务的产品线,且产品线要针对不同市场,不同的客户开发和设计,开发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产品线。如四季沐歌针对老用户开发的至尊保养,通过每年的春冬双检暖心大巡动,主动与老用户联系,为老用户提供贴心服务。再如对行业用户的服务方面,主要指那些使用的不是我公司产品,但却是行业的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不管,经销商不管,售后网点不管的用户,四季沐歌采取领养三不管产品的措施,并且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的升级,对其进行以旧换新和智能升级等服务。
服务产品也需要差异化,这是将服务类产品销售出去的关键。因此在服务产品的设计上要有优势,要有区别于其它品牌的竞争力。如果能将服务打造成品牌的符号,如四季沐歌每年的春、冬双检和领养三不管活动,如果行业能一提到春冬双检和领养三不管,就能想起四季沐歌,那么这两个服务产品就成为了四季沐歌的符号。因为其它品牌都没有,或者做得不到位,只有四季沐歌做到位了,因此,就与四季沐歌划了等号。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消费者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在中国,城乡的市场差别较大,消费者的组成也特别复杂,因此服务必须平台化才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往的服务平台只有电话服务,但现在城市中的用户根本没有时间接400电话,对很多用户来讲,400电话甚至是一种骚扰。因此要通过网络客服,以及其它互联网工具打造一个人性化、互动化的平台。如四季沐歌特有的悦享会交互平台、微信、智能产品等,通过多个通道打造360度立体的用户服务平台,可以让不同的用户通过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渠道去满足不同对象、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此,在互联网化、消费需求结构复杂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须服务平台化。
与时俱进,由单一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
服务的定位不应该是解决企业的质量偏差,管理误差等问题,而是把服务当产品销售,那么服务渠道一定要变革。基于以前的服务理念,线下只要有服务网点就可以,当用户出现了问题,联系网点,让网点去服务就行了。但服务既然已经呈现产品化、互联网化的趋势,那么服务渠道一定要变革。如何变呢?家电行业要由单一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也就是线下的服务网点要向服务互联网化、服务智能化延展。
如以前的线下网点派人上门服务,对用户来讲,有等待上门的时间以及在家等待维修的时间,那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是否可以不等服务人员上门呢?因为一方面现在的信息很发达,另一方面目前很多消费者的动手能力、社会阅历足以支撑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小问题。因此,如果可以让用户通过企业提供的一些平台方便快捷的解决掉问题,那么对企业和用户来讲,一定都是愉快的。如四季沐歌推出的在线视频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官微上的微视频查询一些小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观看一分钟或者两分钟的小视频解决遇到的常问题,从而不需要再打电话,等服务人员上门。其实消费者遇到的很多小问题,往往是就是工程师上门按了一个键或者动了一个地方这种简单的行为,对服务人员和消费者来讲,这样的服务模式其实是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此外,还有网络直播等工具,企业把这些工具利用起来,也可以很好的与老用户互动。这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服务互联网化。同时还可以通过服务智能化解决,以前都是传统的产品,现在可通过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如远程监控的产品,通过产品后台的数据管理平台,发现问题并主动与用户联系,提醒工程师上门服务,或者远程控制解决问题,以减少用户体验不好,以及资源的浪费。后期还可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定时上门服务。
以用户体验思维设计产品,以共赢的理念打造服务产品。
在服务产品化上,企业撑握最大资源,渠道掌握资源的能力有限,因此企业要输出优质的服务产品,让渠道有利益保障,要采取与服务渠道共赢而非管理的思路。不在渠道中去谈服务管理,而是谈服务共赢,与服务商成为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的服务产品通过他们销售出去,才能让服务成为企业的业务增项。服务工单量少,服务费用不足以吸引服务商,且四五级市场从事服务的人员甚是欠缺,导致服务时效满意度低。解决方案并不是一味的提高服务费,而是要整合这类资源,引导和教会他们实施服务营销,把服务当产品去推荐销售,提高收入,如让他们拥有一定的用户,让他们在服务过程中能够达到销售。
当然,这就需要企业投入资源和费用,且在投入过程中要明白不是企业想要什么,而是市场想要什么,渠道想要什么。与渠道一起规划和建设服务产品的销售平台,将优质的服务产品通过优质渠道很好的销售出去,并让服务渠道赚到服务利润,企业“顺便”实现了业务增项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与企业共谋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如打造一支技能专业的服务团队,专注客户各类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及时响应节约客户时间,要客户可以快速的与品牌直联,不断提高满意度,为品牌加分。反推品牌服务产品化的实施,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化和简约化,打造傻瓜式安装维修理念。
企业总是想要给用户提供主动的服务,要给用户保养,但用户真的需要么?这是否是企业思维呢?例如回访这件事情,用户的想法就是我不需要时你不要打扰我,尤其是城市的用户,甚至是一种讨厌的情绪。不要让这N服务成为用户的负担,要从你想“给用户什么样的服务”的企业思维向“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的用户思维转变。要做到我需要时你立即到位,快速处理问题,真正体现与“品牌”匹配的专业与速度。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用户体验思维”去设计服务产品,如一些服务APP,企业认为很方便,但用户就是不想占用手机内存,因此感觉不舒服,要让用户有愉悦的体验而非成为鸡肋。让服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有温度的产品。通过服务传递情感,产生价值,让服务管理透明化,数据化,动态量化管理。
思维变革是服务变革的前提,不断完善和提高服务链条的认知教育。
现在90后都不愿意做终端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服务的定位及服务产品的销售上进一步提升。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成本高,这是共性问题。行业中海尔的商和服务商对服务的认知较高,但很多品牌的终端商和服务商对服务产品化的认知较弱,他们仍然是赚销售差价的销售思维。对于四季沐歌来讲,目前商、服务商对服务的认知及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认识不到位,不认为服务可以收费,不认为服务是有价的。
此外,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认知也有待提高,目前,用户普遍认为不应该对服务付费,所以思维变革是服务变革的前提。因为在三四级市场大多为熟人销售,口碑销售,免费服务意识较强。当然,这也是长期以来国家对消费者三保、三包服务观念灌输下所形成的用户思维,用户认知也是有偿服务转型的困难之一。城市中资源相对丰富,但在三四五级的乡镇市场,行业内资源相对稀缺,如太阳能,净水等在乡镇的服务非常弱。
城市的消费认知教育较为容易,美的、海尔等优秀企业在县城以上的服务网络和资源都特别好,但由于乡镇服务的难点,使得一些平台的服务商已经开始不接乡镇的服务了。因此,要做好城乡服务资源的匮乏与平衡的问题。四季沐歌的优势是乡镇市场,这个优势恰恰就是服务转型的劣势,这些困难也需要克服。
我们要在平衡资源的优劣势上,建立起企业的绝对优势,并利用优势发展壮大,在行业内获取绝对的地位,占据绝对的优势。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困难但同时也是机会。如四季沐歌悦享会平台是TO B端的,现在已经上线,前期是针对自有品牌的服务,后期会向平台化、社会化规划,会打造一个服务平台,但是会有步骤的进行。
用户教育从基础做起,以精品服务让渠道实现服务产品的落地。
其实,家电行业的用户对服务的收费并非零认知,只是消费者长久以来有占小便宜的心理,因此用户教育很重要。用户教育需要精品的服务来体现,在认知问题上,以往连收费标准在终端都没有落地,那就要从基础工作做起,首先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收费标准,并且让收费标准在终端落地,能够让用户看到服务的价格体系。此外,就是帮助商和服务商做用户教育,让用户看到服务是有价值的。当然,在教育过程中也要让用户知道服务是有规范,有标准的,且服务是优质的,因为没有优质的服务,就不能向消费者收钱。
优质服务和价格体系有了,第一次收费可能收不上来,但是随着用户教育的积累和沉淀,慢慢就能收上来了。如果现在仍然不做用户教育,以后仍然收不上来。从认知上来讲,也要做好基础工作,为未来做打算。其次是体系化建设,如服务渠道多元化,渠道模式多元化,有城市模式,也有乡镇模式。以前只有线下的服务网点,基本上就是销售商做服务,现在既有专业服务商,也有品牌服务商,一起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达到优质服务,从而达到服务的产品化。从县城到乡镇,甚至到村里,都有服务网点,还有服务站,服务中心,业务范围也在多元化。
关键词: 社区体育 体育服务 体系
体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它在满足社会成员一般性体育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不同社会成员个体的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这是由社区体育的功能决定的。在其本质功能,即对人体的物质、精神效用的基础上,还有满足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功能。因此,社区体育的价值在于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国家应是推动社区体育的第一主体;企事业单位则应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和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为职工提供体育服务;家庭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单位,也要为家庭成员提供体育服务;根据社会成员个体体育需求所占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会提供体育服务。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市场、企业、家庭等社会组织都参与了体育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让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建立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关系模式,根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选择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路径。
1.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后,体育社会化进程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型有了较大的进展,不同的社会主体开始投资体育服务,投资结构渐趋多元化。由于我国分配体制的缺陷,转型期形成的单位分配机制使竞技体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可将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收入变成单位发放福利的创收源,这部分收入并未用于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化的放纵,必要的管理立法和制度的空缺,使拥有稀缺体育资源的单位为追求市场利益而将体育场馆改做他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纳要》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区别福利性产品与市场产品的不同,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完全将提供体育服务的责任转给了社区。由于旧体制下社区的体育存量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公共财富很少,因此在中央政策导向下,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投资,以非制度化方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的基础建设,然后由街道办事处启动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化经营提供体育服务。其结果是,社区的公共用品成了市场产品,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受损,公共资产的利用率极低。
2.引入市场机制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人的需求推动的。按照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已经满足,有了较多的闲暇和财力时,精神生活消费,即对人文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文产品主要指以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提高居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的体育,必然会从单纯的消费型转化为产业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经济、知识经济、人文经济等经济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
在提供社区体育服务时,要认识市场机制的局域性特点,了解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过分强调社区体育的产业性质,会阻碍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市场激励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除了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外,城与城、乡与乡、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的经济差距也在拉大,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现实消费能力差别很大,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居民,如果远离权力和利润中心,没有就业保证,也很难通过产业化方式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体育服务。相反,落后地区的居民,依赖其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也可以有高层次的体育需求,享受产业化提供的体育服务。我国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很大,但是有效体育消费的群体很小,综观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最大的是退休的老龄群体,他们主要利用城乡公共设施开展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基本上没有费用支出。另一比例较大的人群是青少年,他们大都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消费集中在体育服装、器材等实物消费上。体育产业化服务项目比较集中于健身、健美、保龄球、游泳等项目,对象为有消费能力的高收入者或是公款消费群体。至此,市场化运作的体育服务发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需要支付现金购买体育服务的群体绝对量不大,但是消费量很大;二是市场化的体育服务难以解决大部分社会人群的体育需求问题。近年来,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采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兴办经营体育实体的办法,试图盘活体育资源存量,增加体育服务供给,形成体育服务的组织网络。但要做到这一点,要有体制与制度的保证。如果仍在原有单位体制的框架内运作,就会出现名为微利、实为挣钱,名为非政府运作,实为政府运作的现象,很难实现体育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阻塞利用市场机制为大多数人提供体育服务的通道。
3.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保证
社区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产业性,而且具有文化性。体育文化是社区体育的核心,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我国现状看,体育文化对社区体育的制约更加突出。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人体素质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知识、技术和制度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文化。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社区体育的影响是整体的,不是单一文化层面的。没有体育文化的引导,高收入者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有体育技能但缺乏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的人亦不会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时,必须重视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区的体育文化素养,不断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而不是培养少数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我们不仅要普及体育知识和技能,更要普及包括体育思想、观念、精神的体育文化。正如我国的传统项目武术那样,在传授武技的同时还要传授武德。
我国的社区体育在国外被称作大众体育或是社会体育,我们提出大众体育文化的目的,是要突出体育文化的主体和功能,定位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大众体育文化是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竞技体育,强力推动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被过度强化,大众体育文化受到忽视。实际上,大众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制是造成两者脱节的主要原因。大众体育文化还要求高雅运动与大众运动的紧密结合。从体育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看,那些占用资源多、技术要求高、参与人数少的项目被称作高雅运动,反之则称被为大众体育运动。实际上它是消费者对运动项目消费与自我享用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大众运动项目的质量,增加大众运动的数量,以大众需求作为生产体育文化产品的动力,满足大众体育的消费需求,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
(1)形成科学的体育文化
科学的体育文化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进的价值体系为内容,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人体运动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要建立社区体育的科学体系,包括体育理论、方法、手段、制度和组织体系,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生命观、健美观,以科学的体育文化指导体育行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科学化水平较低,锻炼所需要的理论、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体系缺乏系统性,许多锻炼者因缺乏体育科学文化的培训,盲目从事锻炼,结果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有些人甚至还陷入了伪科学的泥潭。
(2)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要形成文化传统,必须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体育文化。通过开发传统体育文化来继承和形成体育文化十分丰富的内涵,积淀深厚,锻炼价值高,并在群众中有很深厚的基础。但是,在围绕社区体育目标进行体育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发扬、培育及创新方面做得不够,在形式、内容、价值观上都与时代脱节,逐渐失去了体育文化传统对当今体育的影响力。因此,要保持体育文化传统,就要建立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推广机制,在大力弘扬和普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徐维克.体育健康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0.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体制;发展
一、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背景
自2000年大规模开展社区建设以来,各级政府推进了体制改革、创新了运行机制、加大了财政投入、强化了发展规划,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体现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设施数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公共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并且日益专业化和规范化;社区公共服务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新型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在探索中初步建立;社区建设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以社区公共服务人员为操作依托,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运作载体,以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公共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二、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
(一)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不明
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都停留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就是政府部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所履行的职能与职责,狭隘片面的理解忽略了社区成员、社会各类组织、社区公共意识等物质性或意识形态因素来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外延逐步拓展,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上更难以把握,对社区服务没有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归纳和分类,导致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商业性操作多、公益性操作少,物质生活服务项目多、文化生活服务项目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思路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指导。
(二)社区公共服务载体不活
一方面,由于受基层干部人员偏少、工作能力偏低的限制,社区没有过多的精力来专门研究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对社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设施资源、项目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难以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另一方面,社区民间组织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基础条件薄弱,资源不足,能力不足,行政依赖性依然较强,社区民间组织服务的范围和领域还比较狭窄,社区民间力量兴办的社区服务大都是一些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专业性的社区民间非营利机构数量较少。
(三)社区公共服务参与率不高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意识不强,不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工作,居干关系还不密切,甚至存在一些矛盾。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公共服务难以覆盖东风公司移交地方的社区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导致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参与率与满意度还很低。
二、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的有效措施
(一)推进社区服务机制改革
努力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参与机制。通过大力培育和引导与政府社区服务管理关联度较高的民间组织发展,以居民利益需求为导向,使其成为政府服务居民、引领居民社区参与的平台,改变单纯运用行政动员方式推动居民参与的做法,变政府要居民参与为居民自觉参与。
(二)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加强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拓展覆盖范围、强化服务管理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社区管理,努力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拓宽供给渠道。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充分利用其核心地位进行规划、融资的同时,还要转变职能,改变以往大包大揽、事必躬亲的局面,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适当下放权限,把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下放到市、区、街道和社区,政府要根据服务的性质、服务的规模等不同待征,合理地规划、融资,配置多层级的供给主体。不同供给主体之间要通过契约的方式明确权责,各尽其职,防止相互推诿或各自为政。政府始终处于公共服务的主导地位,在不同供给主体之间做好协调和监督工作。
(四)强化政府行为,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其倡导者必然是政府,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出台规划,建立政策支持体系;要建立财政扶持机制;要健全指导监管机制。
(五)建立完善合理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为社区居民参与提供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广泛地、充分地参与,是社区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政府组织对社区的干预过多,影响较大,而社区独立性较差,致使其在开展社区服务、运营有关服务项目时不关注社区居民。同时,自治本身也体现了一种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人们的行动自主性,而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主体性认识尚有差距。除此之外,还得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慈善组织、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闲散资金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如物业管理公司、房屋中介、养老服务等,提供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开展良性竞争,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有关公共服务行业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中,对经营采取公开招标、委托经营、委托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及政府特许经营制度等,调动各种市场力量包括国内、国外市场专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毕景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2]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5(3).
[3]王建生.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虽然成都市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存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体育行政部门内部运行协调不足;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投入资金不平衡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推广。因此,在了解成都市公共体育构建中存在的不足之后,提出了健全政策法规建设;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式;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等完善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
关键词:
公共服务;体育;构建
1、前言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呼吁人们“加强体育锻炼”。201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面落实中国全民健身事业,促进和保护公民在健身过程中的合法权利,提高公民身体素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实地考察法
运用了实地考察法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成都市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3、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构建现状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成都市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致力于向民众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成都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将从政府体育行政组织、政府政策文件、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以及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介绍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现状。
3.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行政组织构建
成都市的体育服务组织构建相对完整,主要由组织管理网络以及人员管理网络组成。成都市体育局是成都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整个公共体育网络的核心。
3.2、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
200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建设体育强市的决定》,决定实施“全民战略”,推进群众体育。2010年成都市体育局制定《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规划要求到2015年,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市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基本健全。
3.3、成都市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
成都日报2015年对成都市各区县的体育场馆进行调研,得出成都市五个城区中,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锦江区地处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区内尚无大型公共体育中心。锦江区通过打造社区中小型体育健身设施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主要建设乒乓球赛、健身室和篮球场,2015年锦江区体育设施容纳30万人次健身。武侯区现有的建设场馆可以容纳每年上万人次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建身,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个能容纳35261人的体育中心,区内的学校较多,可以暂时缓解体育场馆的短缺。青羊区内体育设施相对完善,截止2009年,区内拥有体育场馆598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379个,非标准场地219个,占地面积达98.41万平方米。近年来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青羊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40平方米的区体育学校综合训练楼、80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运动馆。金牛区体育设施相对集中,区内的金牛体育中心拥有4000平米保龄球馆、1500平米健身中心、标准田径场、5000个座位足球场等,每年到金牛体育中心健身、休闲群众达到近百万人次。成华区体育场馆相对较少,目前正在筹建新的体育中心,新的体育场馆将可以容纳9000人进行体育锻炼。
3.4、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构建中的不足
随着成都市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成都市民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成都市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同时,成都市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提出改进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政策建议时,需要明确存在的问题。
(1)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首先,在法律政策方面,成都市没有出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总的纲领性文件,没有提出明确的公共体育服务的长远目标和清晰路径。其次,没有提出从政府行政管理、政府财政投入、政府绩效考核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政策配套。最后,成都市在制定现有的全民健身规划中没有提出绩效评估机制,不能很好的考核全民健身活动的推进情况。
(2)体育行政部门内部运行协调不足。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运行不协调将影响着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成都市的体育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协调不足,这种协调不足既有部门间的协调不足,也有部门内部的协调不足。体育行政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不利因素。
(3)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投入资金不平衡。首先,在成都市财政对各个地区的体育项目投入中,部分地区获得相对较多的资金头多,建立了更多的体育场馆,而部分地区却没有市一级的体育场馆,只有以社区运动中心作为补充,这种地区的体育场馆分布不平衡,影响了各地区的居民获得平均的公共体育服务。其次,成都市对体育的投入,更多的投向了竞技体育,忽视了大众体育的投入。
(4)现有体育场地不能满足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一是体育场地数量不足。调查得知,成都市拥有体育场地5003个,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为1732.5万平方米,总量十分庞大,但是,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57平方米,中心城区仅为0.43平方米,距离1.03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二是体育场馆设施的分布不平衡。在研究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时指出,成都市的五个主城区的体育场地分布不平衡,体育场地的不平衡分布使得不同地区的市民不能享受平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三是成都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利用效率低。成都市体育场馆的开放率和使用率比较低,一部分公共体育场馆很少用于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部分体育场馆多用于进行专业的体育比赛,主要是政府举办的体育赛事以及大型的商业比赛,没有兼顾体育赛事和市民健身的作用,普通市民健身的区域占体育场馆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区域处于闲置状态。四是学校的体育场所向公众开放较少。成都市的标准体育场地为3130个,其中属于教育系统的达到2297个,占73%,但是绝大部分属于学校的体育场馆并没有向社会开放,成都市体育场馆中,属于教育系统的占了73%,属于公益性体育场地仅占27%。
(5)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体育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社区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最方便的场所。朱佳文指出,有85.6%的居民认为本社区的体育设施不齐全。调查显示,大部分参加体育锻炼者没有得到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体育指导。社区体育的发展尚未达到规划目标,这与社区体育发展所需的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匮乏有关。
4、完善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
4.1、健全政策法规建设
首先,应当制定成都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总的纲领性文件与规划,“推进全民建身”上升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其次,制定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配套性政策文件,将政策实施的覆盖面从体育部门扩张到相关政府部门,如财政税务部门、国土部门等。最后,协调目前各部门的已经出台的政策,使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目标达成一致,实施计划达成一致,避免各部门的协调不足。
4.2、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式
首先,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成都市政府在实施公共体育的战略时,应当明确公共体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政府应当改变过去只注重竞技体育,忽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战略,将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整个体育事业的高度。其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途径,多渠道增加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最后,制定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
4.3、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首先应制定成都市体育设施建设标准,达到体育设施投入的均衡与科学。成都市应当分级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级、区级、片区级、社区级等四级体育设施,不同级别的体育设施服务于相对应的人群和区域。参照国内外城市的建设标准,制定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其次,按照已经制定的标准与规划,加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大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加快我市健康绿道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最后,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由政府补贴方式,实行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对普通居民的免费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学校、政府机关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4.4、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打造社区体育文化
首先,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在社区建立基础的体育设施,如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健身器械场地等小型运动场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全面健身运动,目前在开展“运动成都”的全面健身活动时,居民多是以学校、体育协会、工作部门为单位参与健身活动,如组织居民以社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将将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最后,打造社区体育文化,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居民集体健身活动,开展社区运动比赛,普及科学体育锻炼知识,增加社区居民科学健身素养,最终达到营造社区体育文化的目的。
4.5、发展体育建身休闲产业,壮大体育旅游业
首先,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管理活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配套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系。成都市目前拥有众多农家乐,鼓励部分农家乐打造运动健身的特色,扩大居民的休闲方式。其次,壮大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升级。
参考文献:
[1]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16(6).
[3]王才兴.体育公共服务国际比较与启示[J].体育科研.2008,29(2).
[4]汪静.成都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现状与策略[J].体育世界,2009(7).
[5]张五平.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J].商业文化,2011(6).
关键词:信用建设;信用户;信贷支农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1-0064-02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农民贷款难是长期存在且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根本原因是面对农民贷款分散化、抵押难、非正规的特点,金融机构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服务模式,使金融机构“难贷款”与农民“贷款难”同时存在。作为农业区的商丘市,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从解决制约农民融资瓶颈的抵押担保难入手,积极探索“信用评级+互助联保+政府救助+保险介入+贷款”的信贷支农模式,实现了信贷支农与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互利双赢的立体化信贷服务体系。
一、以信用建设为中心,构建多层次信贷支农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针对农民不同的贷款需求,积极探索不同的信贷支农模式:
――以解决农民小额贷款为重点,推行“信用评级+贷款”模式。针对农民贷款金额小、抵押难、颁率高的实际,采取信用评级授信的办法予以解决。首先,科学设计农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制定信用户(村、乡镇)评定办法。其次,认真抓好组织实施,真正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宣传发动到位,使农民积极参与。二是组织评定到位。按照52项评选指标,客观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评定结果在全村张榜公布;对被评定的信用户授予5000~10000元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颁发贷款授信证。三是资金落实到位。在授信额度内,信用户只要持户主身份证和户口本便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同时,严格落实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期限延长等优惠政策,既解决抵押担保难问题,又简化了贷款手续。该模式自2004年推广以来,全市已评定信用户62538户、信用村503个、信用乡镇3个,发放信用贷款15.9亿元,支持25.6万农民发家致富。
――以解决农民大额贷款为重点,推行“互助协会+贷款”模式。在评定信用户的基础上,引导信用户自发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信贷互助协会,以互、非盈利性为宗旨,为会员提供融资服务。其运作模式是:制定信用户互助协会章程,10户以上信用户自愿联合成立信用互助协会,所有会员在协会成立大会上庄严宣誓,互帮互助、践诺诚信;会员根据信用等级缴纳1000元、1500元、2000元不等的会员基金,由协会统一存入信用社进行抵押;信用社和协会按会员基金的10-20倍确定会员的授信额度,使会员信用贷款由1万元提高到4万元;当会员需用贷款时,对于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经会长签字便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目前全市已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信用互助协会84个,通过协会贷款13.2亿元。
――以解决专业户的贷款为重点,推行“专业协会+贷款”模式。专业协会与农村信用互助协会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农村信用户互助协会是针对农村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信用户,他们一般无抵押物,而“专业协会+贷款”模式针对的是加工业,他们有机器设备、办公场房。如2006年永城市13家面粉企业自发成立面粉业贷款联保协会,协会内企业缴纳风险基金,并以其自身资产抵押给协会,协会内企业相互联保;农信社对协会内企业分别授信,企业在授信额度内可随用随贷,不但解决了贷款难问题,而且提升了面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永城市面粉行业贷款联保协会会已发展会员企业29家,固定资产总计5.6亿元,单户企业授信额度由初期的50万元至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万元至400万元,累计获得贷款3亿多元。
二、以风险防范为重点,构建立体化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决定了信贷支农的高风险性。在积极探索信贷支农模式的同时,把防范风险作为实现信贷支农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从内部到外部,从政府到市场,建立风险防范的“四项机制”:
――缴纳基金,建立了贷款抵押机制。抵押难是制约农贷的主要因素,通过信用评定解决了农户小额贷款难,对于农户大额贷款由会员缴纳基金,完善贷款抵押机制。一方面,通过缴纳基金实现了贷款与会员利益的紧密结合,使会员更加注重贷款效益和安全;另一方面,10户以上的信用户自愿联合,他们缴纳的基金完全甚至超过会员的贷款额度,不但完善了抵押程序,也防范了信贷风险。
――协会担保,建立了内部激励机制。通过协会联合,不但实现了农户由单一信用向集体信用的转变,增强了农户信用观念,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建立了农户参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有效模式;而且由于会员之间联保联责,强化了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当会员贷款到期时其他会员会及时提醒,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既解决了信贷投入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又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政府救助,完善了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出资成立信用户风险补偿基金,对由于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原因形成的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全市已有两个县市成立了由政府出资(100万元)的农村信用户信贷风险救助基金,对于由于天灾、车祸等原因造成贷款人死亡或无力偿还贷款的,经财政部门认可后,由风险救助中心按贷款金额的30~50%进行赔偿。虽然没有发生不可抗拒事件,但成立政府救助中心体现了政策支持,为贷款加投入上了一道“安全网”。
――开办保险,完善了风险分散机制。对有贷款的信用户、会员分别开展财产和人身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如辖内的永城市,信用户每年缴纳100元,保险公司对其办理人身意外险,当信用户发生意外事故,就可获得5000元医疗险、15000元意外死亡险。对涉农企业开办了人身险和固定资产两个险种。目前已有1720个信用户(会员)参加保险,涉保金额1296万元;有15家企业参加了财险公司开办的固定资产、人身和餐饮责任险,承保人员141名,涉保固定资产3710万元。
正是多元化的信贷支持体系、立体化的风险防范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也实现了信贷投入的“零风险”。从2004年开展信用户评定和协会建设工作以来,累计发展信用贷款32.7亿元,支持17.3万户发家致富,所发放的贷款没有一笔形成不良贷款。
三、破解农民贷款难,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农民贷款难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从商丘市实践看,解决农民贷款难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政府主导是关键。政府作为公正产品的提供者,在农村信用评定、信用协会建设等方面要切实发挥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具体实施等作用。如商丘市开展信用户评定最好的永城市成立了市、乡、村三级联创领导小组,纳入政府目标进行考核。各乡镇还把农村信用户评定作为书记工程,并成立了宣传组、评审组、政策组、督导组,负责组织实施,确保了农户参与评定的普遍性和评定结果的公正性。
――信用建设是重点。信用是金融业生存发展之本,无论是开展农村信用户评定,还是成立信用互助协会、专业担保协会,始终把信用建设作为重点,既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信用不足问题,也为信贷投入创造了条件。2007年,人行商丘市中支组织开发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系统,对农户信息实行电子化管理,确保了农户信用信息评定结果的客观性,为信用社贷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部门联动是保障。开展信用户评定、成立互助协会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需要乡村两委的实施,也需要农村信用社的配合和农户的广泛参与,同时在信息采集、政策优惠等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必须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如永城市农村信用评定参与部门达10多个,确保活动的成功运作,而且部门活动开展由政府统一组织,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