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标资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8月12日,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银监会已于7月底向各家商业银行下发通知,拟于近期对商业银行执行《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下称“8号文”)情况展开检查。
上述通知的三张附表显示,此番检查直指2013年3月-7月,商业银行“8号文”具体执行情况,包括截至今年7月末银行理财资金投资情况表、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期限情况表,以及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投向情况表(按行业)明细。
“重新摸底非常有必要,地方银监局对商业银行绕道达标的做法早有警觉,也有怨言。”12日,一位南方银监局人士如是告诉记者。
“8号文”监管重拳之下,银行理财业务增速显著放缓。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9.08万亿元,环比增速从4月末的19.46%降至-7.38%,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2.78万亿元,比4月份(规范理财投资的8号文出台前)下降7%。
简单测算,2.78万亿非标债权资产,约占理财产品余额的31%,占银行业总资产比例为2%,均低于8号文要求的35%和4%两条红线。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8号文之后商业银行发展出新的规避模式,将银行非标资产转手给券商、基金、信托和保险(放心保)等第三方机构,然后再运用自有资金或者同业拆借资金将这部分转售的非标资产接盘回来,这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监管机构此番显然注意到了上述问题。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本次监管风暴将采取商业银行总行自查与地方银监局针对性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监管机构要求各商业银行8月27日前将自查报告报至对口监管部门或银监局;此外,8月30日前,各地银监局需对所抽查商业银行形成的检查报告报送至对口监管部门并抄送银行一部。
监管文件显示,此番银行自查和监管抽点指向了8号文明细的九大领域。比如,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能否实现一一对应,能否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是否比照自营贷款管理流程,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进行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能否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充分披露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情况,包括融资客户和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等。
三张表、全扫描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规避8号文、绕道监管的行为已有总结,一是做大分母,部分银行为达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比例要求,大量发行机构理财产品做大分母;二是做小分子,其手段包括将相关资产从理财账户转到自营账户,通过“互买”、“过桥”等方式反映在同业资产、其他类投资等项下等手段。
监管机构还发现,部分银行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没有完全比照自营贷款管理,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管理不到位;短期理财资金匹配长期资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此番,监管机构列出三张大表,力图将8号文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自查和抽查。
第一是银行理财资金投资情况表,包括对银行理财投资余额、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名单及其投资余额、以及“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直接或间接、显性或影响担保或回购承诺余额”三大项明细。
除了对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余额及两条红线逐月填报外,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机构详细列举了所有银行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名单,包括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私募基金、金融资产交易所及其他通道投资,并要求商业银行详细自查每项理财资金投资余额及通过该通道投资非标资产余额。
“这是全方位的扫描。”上述监管人士告诉记者,此番检查无非四大内容:各行是否根据“8号文”规定,修改本行理财政策制度。各行是否逐一梳理理财管理流程,并对照8号文的要求落实整改措施;是否按照超过非标额度或不能做到一一对应的要求立即停止本行新增非标投资;是否加强内部检查以强化理财制度执行。
理顺期限错配,掌控投向
监管机构所担忧的是,9.08万亿银行理财及其2.78万亿非标债权资产存在的期限严重错配,以及投向不明。
此番,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投向非标债权资产的期限,也要求分类整理包括短期(1年以内到期)、中期(1-3年到期)、中长期(3-5年到期)以及长期(5-10年到期)的情况。
“商业银行通过打造通道业务,实质就是将银行信贷业务转变为资金业务,大量的理财资金投向了为信贷业务所限制的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过剩产能行业。”
上述监管人士告诉记者,因此期限错配是银行理财业务流动性风险之源。
上述文件也显示出此次检查对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投向的关注一一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20项投向被列出,要求商业银行填报。
不容乐观的财务前景
记者:您如何看待澳大利亚和全球的经济现状?西太银行财务前景会因此受到影响么?
费尔·柯菲:澳洲经济现在的表现极为出色。部分原因是我们与亚洲的联系,因为亚洲比北半球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得多;另一个原因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时,澳洲经济十分健康。
当时,澳洲财政充盈,加上银行系统监管严格,失业率很低,这是我们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强大优势,从而帮助我们化解了全球动荡带来的压力。另外,我们在这场危机期间推出的举措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澳洲经济始终表现十分出色。尽管如此,澳洲有些地方和行业目前面临的局面,与五年前相比要严峻得多。
GDP增长强劲和较低的失业率并存的事实表明,增量和减量正在相互抵消。从发展趋势看,失业率可能会攀升,但基数仍很低。
至于全球经济,在欧洲和美国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要彻底解决尚需时日。现在欧洲很多银行向欧洲央行融资,这种做法对付短期危机尚且可行,但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应逐步向更自然的融资渠道转变。经济增长在短时间内恢复到较高水平,似乎不太可能。
变化中求发展
记者:西太银行在未来12个月将面临那些主要风险?有哪些机遇?
费尔·柯菲:无论是对我们贸易平衡及贸易条件的影响,还是对地区增长总量的影响,中国都是澳洲经济增长方程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虽然部分原因是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但实际上是因为中国经济驱动因素由出口转向包括消费在内的国内增长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中国需要一些时间来完成。
至于机遇,那就太多了。我们的股市这几年几乎崩盘,这就表明我们投资者及社会储蓄的偏好已经改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有机会做更多的财富管理业务。另外,担保退休金储蓄方面的变动对于我们和顾客来说也是利好消息。“婴儿潮世代”开始步入退休阶段,意味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
记者:对于资产负债表和并购活动,您的风险态度如何?
费尔·柯菲:我认为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其他大的风险。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不安。但银行体系、公司客户和政府也已经认识到,它们现有的机制能够应对那些市场的动荡和经济放缓所产生的影响。另一个现象是,市场杠杆化水平正在降低,这就意味着我们和客户现在所承受的风险相比几年前更低。
财务变革中的角色变化
记者:2008年发生了全球经济衰退以来,您的角色有何变化?
费尔·柯菲:最根本的变化是:银行的CFO要花大量的时间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各项要素。这并非说,资产负债表过去不重要,只是现在它成为所有事情决策的根本因素。投资者明显更加主动地对资产负债表表示出兴趣,CFO 与评级机构的互动程度、与监管机构的联系也变得更加频繁。债务投资者的口吻也由之前的“我们不太担心它”转为“我们在密切关注着正在发生的事情”。
所有这些说明,CFO需要像处理其他事情一样,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并与债务和股权投资者谈论资产负债表的情况。
我也总是把管理风险看作是我职能的一部分。过去,风险的重心经常是侧重贷款风险,因此你得紧紧盯住你的资产。而现在,我们常说,你的负债方面的风险也同样重要。我从来不认为,风险控制只是首席风险官的事,相反,财务人员与风险人员必须携手合作,高度重视风险,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
记者:在与公司其他部门沟通变革的提议时,财务部门的角色是什么?您如何鼓励员工给予支持?
费尔·柯菲:我们公司内部建立了正式的沟通机制,正式机制纳入公司主要业绩考核体系,转移定价政策的变化就是通过正式机制将信息到全公司的一个例子,这个机制也能强化公司高管的其它信息。
同样,如何分配资本也是财务部门为表达何事重要而发出信号的经典方式。通过资本配置的差异性为公司下一步工作关注的重点指明方向。另外,财务部门还就全球市场的动态为全公司提供信息。同时,我们建立了会议制度和治理机制来研究问题、探讨风险和做出决策。
记者:您的团队在2012~2013年最需要何种技能?
费尔·柯菲:我们力求提高通过提供建议而增加价值的能力。世界变化越快,竞争压力就越大,因此通过财务分析提供的价值就会越高。财务部门关注的核心也应当由具体事务转移到价值创造的真正来源所在,认清现象下的本质,寻找解决途径。
我们有三个核心目标:其一是提供建议,其二是高效运作,其三是控制。我们公司对自己的生产力能力感到自豪。我们的成本收入比率是最低的,如果我们要告诉大家如何提高生产力,我们自己就是榜样。我们是唯一在美国证交所注册的澳洲银行,因此我们还要按照萨班斯法的规定来运营。这方面虽然有时会给我们很多限制,但同时我们也深受其益。考虑到这些,我们对控制不能有丝毫放松。
记者:未来12个月财务部门会有什么主要的制度改善?
(一)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必要性 主要表现在:
(1)对高校非经营资产加强宏观监管的必然选择。自2006年始,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通知》(财教[2009]495号)等监管法规,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国家对高校拨款和宏观指导缺乏绩效支撑。因此,导入绩效评价机制,将高校非经营资产置于国家宏观指导和监督之下成为国家宏观监管的必然选择。
(2)提升高校非经营资产使用效率、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非经营资产配置和使用的粗放管理使大批资产闲置。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高校非经营资产利用效率就是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同时,高校资产的公共产权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来行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权,从而失去对产权主体的激励约束。因而,构建准确可靠的指标体系对高校非经营资产进行评价成为调动产权所有者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资产使用效率的内在要求。
(3)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高校资金来源形成由政府、个人、社会和金融机构多元投资格局。多元投资主体必然要求高校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所需信息;同时,高校的产业特性决定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营利为手段,而建立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就是高校以盈利为手段,通过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二)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
(1)绩效评价四特性:评价主体多样。评价主体既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外部评价,又涉及上级主管部门和专职机构的内部评价;评价导向多角度。即多视角、多层次绩效指标才能综合评价高校非经营资产真实绩效水平;评价内容系统。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应整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全面客观反映其社会、经济贡献;评价方法综合。指标体系应同时设计定性和定量指标以满足各级指标、各性质指标的相互比较。
(2)绩效评价四难点:资产可计量性和效益。高校非经营资产本质上是一种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但对其非货币性收益(效益)评估比较困难;收付实现制和绩效评价真实性。高校现行收付实现制易导致资产账面价与真实价值不相符,对这些不相符资产的价值计量一直是绩效评价难点;构成复杂与评价指标统一。高校非经营资产来源渠道复杂多样、种类用途各异无疑给构建统一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带来困难;与高效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比较,现有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相当匮乏。
二、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主要包括:(1)凸显资产、预算、财务管理三结合。高效非经营资产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指标设计应凸显资产、预算、财务管理三结合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2)系统全面中突出主导性。在系统设计多层次评价指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高校非经营资产不同绩效基础上,所设计指标应能对高校资产使用起到一定主导作用;(3)定量定性指标相整合。指标设计应以考核资产价值指标为主,同时对非价值指标进行辅助考核;(4)激励约束。在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指标来激发管理者工作潜能的同时应将绩效评价约束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5)易操作。指标设计应定义明确、分类界限清楚便于评价人员理解和填报。
(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在上述构建原则引导下,可从资产管理绩效、预算管理绩效、财务管理绩效、社会贡献绩效四维度设计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高校非经营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应用
(一)效度、信度检验和指标无量纲化 主要包括:
(1)指标效度、信度检验。指标效度可通过计算“内容效度比(Content Validity Ratio,CVR)”来衡量。CVR=+1,表示所有评价者认为指标项目准确性较好。计算公式为:CVR=。指标信度可通过计算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衡量。一般而言,当指标相互独立、内部结构良好、关系一致时具备较高可靠性。计算公式为:rα=k/k-1|1-∑S2i/S2|。
(2)定性指标定量化。可借助凯勒(Kelly)个人结构理论中格栅获取法量化非经营资产定性指标变量。
(3)定量指标无量纲化。可借助标准变换法将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逆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中性指标(指标值越趋向于某一数值越好)无量纲化,统一变换到[0,1]范围内。具体而言:正向指标可通过公式:(Xi-Xmin)/(Xmax-Xmin)无量纲化;逆向指标可通过公式:(Xmax-Xi)/(Xmax-Xmin)无量纲化;中性
(二)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权重的测定 具体为:
(1)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在表1中,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四目标分别用Al,A2,A3,A4表示;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十三层面,分别用Bl,B2,……B13表示;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具体指标用Cijt表示(i,j,t=1,2,……6)。以aij表示Bi与Bj对目标层影响比,A―B表示准则层B对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法可得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B:
A-B={aij}n×n,其中:aij>0,aij=1/aij(i≠j)aii=1(i,j=1,2,3,4,5,6)
求解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对应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可得B中相应元素相对于A的重要性排序指标权重。
(2)按照判断矩阵A―B构造方法,同理可分别构造B-C判断矩阵,进而求出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特征向量,最终求得各指标权重。
(3)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A-B、B-C,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然后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若CR<0.10,则判断矩阵A-B、B-C满足一致性检验。
(三)模糊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已确定。因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思想,当Xki表示第k年、第i个指标实际评价值时,第k年该部门的综合评价值为Vk=(XkiWi);当Xsi表示第s个部门、第i个指标实际评价值时,第s个部门的综合评价值为Vk
【关键词】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
截至2008年4月30日,我国A股市场共有155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报,117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54%。在非标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88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75.21%;保留意见为15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2.82%;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4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1.97%。非标意见对市场评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程度地表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醒使用者需谨慎使用会计报表资料。因此,对上市公司非标意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假设
李淑华的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差的上市公司较容易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朱小平、余谦的研究显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现金流量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概率正相关。唐跃军、左晶晶依据2000—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非标意见与年报披露迟滞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情况,给审计师判断审计风险提供了依据。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5大假设(H):
H1: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低的上市公司比较容易收到非标意见。
H2: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3:债务杠杆高、流动性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
H4:总现金流量金额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5: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存在显著的时间迟滞。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4—2007年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43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10家公司,将余下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择同一行业被出具标准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CCER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并经过逐一整理。同时,笔者对所选取审计意见的统计数据与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进行了核对,以确保其准确性。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设计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以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选取研究样本和配对样本时已经考虑了公司年报披露的时间、公司的行业和规模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另外再选取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5个关于财务状况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控制其他变量对测试假设可能产生的干扰。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笔者以OP表示审计意见,OP=1表示非标意见;OP=0表示标准意见,意味着审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不存在重大错报且不存在取证限制。
2.控制变量。企业资产规模也会对审计意见造成影响。资产规模小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而且往往容易面临能否持续经营和经营失败的问题,因此比较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笔者以TA表示总资产,取自然对数(即lnTA=X1),预期上市公司规模与非标意见负相关。
3.解释变量。每股收益(X2)指标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越差,盈余操纵动机越强烈,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每股收益对非标意见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值。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X3)可以作为企业业绩的预警信号,其相对信息含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笔者预测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流动比率(X4)直接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一般地,流动比率越低,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低,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负相关。资产负债率(X5)指标既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又反映了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差,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越差。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X6)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本文预测该指标对非标意见类型的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数。年报披露天数(X7)对审计意见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笔者以实际披露日期与当年资产负债表日的时距(天)作为审计意见的一个变量,并预测其与非标意见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
笔者基于前面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文献,并针对这些研究的缺陷,设计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在模型设计方面,笔者基本参考了以前的研究,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以每股收益、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年报披露天数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一个控制变量,构成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1-p=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
其中,P为非标意见的概率。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收集的数据可知各影响因素的平均值比较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从被审计公司的资产规模看,标准意见组总资产的平均数为739467万元,高于非标意见组的99509万元,初步验证了假设2。从盈利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收益的平均数为0.5,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6,说明盈利能力低的公司更容易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标准意见组的总资产周转率平均数为1.12,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42,从而验证了假设1。从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平均数为0.96,明显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0625,于是假设4得到初步验证。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数是1.49,而非标意见组的流动比率为0.85,流动比率是标准意见公司高于非标意见公司;标准意见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数显著低于非标意见公司的306.15,因此假设3也得到初步验证。标准意见的公司报表披露时间距资产负债表日平均为84天,时间少于非标意见组的103天,假设5得到初步验证。
(二)逻辑回归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系数值的符号均与预测的符号一致。上市公司的规模对审计意见不存在显著影响,虽然大公司治理结构一般优于小公司,但大公司审计风险高,审计成本和诉讼成本高。安然、世通等事件使审计师已经淡化了客户的规模优势
总资产周转率与非标意见在0.01水平上负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较为关注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较低时,则预示着资产周转速度慢,利用效率低,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差,这将使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资产负债率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当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则会认为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佳,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说明获利能力与财务困境是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重要考虑因素。假设1、3、4得到充分支持。
年报披露迟滞时间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绩差公司往往到4月底(法定截止日前夕)才披露年报。公司在年报盈亏的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在意,需要在会计上进行“特殊的处理”,这自然容易招致非标意见。同时,为求得注册会计师的认同,公司与审计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沟通,这又会影响到年报披露的时间,假设5得到验证。
五、建议及对策
(一)优化公司财务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获得中长期资金主要依靠再融资,不仅途径单一,而且由于不断稀释股东收益,不利于公司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募集中长期资金,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提高流动比率,降低流动性风险,降低不必要的借贷成本支出;通过采取固定利息方式锁定未来资金成本,有效降低财务费用;拓展融资渠道,降低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股东权益收益,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外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要强化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使控股股东真正做到与上市公司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要求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准则的权威性。同时,要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严惩。要建立资本市场诚信原则及相关的法规,让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担负起诚信义务,这既是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精髓所在,也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的核心是规范大股东及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的行为,应建立完善的法规,明确大股东等有关法人、董事长和其他主要经营人员所负诚信义务的具体内容与标准,规定在违反诚信义务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不仅仅是调整董事会的结构,增加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在美国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拥有多名独立董事,从董事会的结构看,应能达到有效的公司治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只有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使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行业规范、健康地发展。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提高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政府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应对被出具非标类型审计意见的公司和亏损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公司管理层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故意推迟披露的机会,保护投资者利益,使其他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取公司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国外实践及投资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考虑缩短年报的披露期限。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的年度报告披露期相对较短,为90天左右。考虑到年度报表需经审计以及定期报告披露的频率,本文认为我国将披露期限制在3个月内比较合适。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6).
关键词:嵌套、非标、委外
从2017年3月1日开始,媒体大肆报道了人民银行会同三会一局联合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此为内审稿。指导意见中有30条意见,现选取重要的进行解析。
第一条明确了资产管理的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第二条将私募基金纳入资产管理产品范畴,按照以往的情况,只有持牌金融机构才能发行资产管理计划。
第三条对资管产品的合格投资者进行了规定,(1)投资于单只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2)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100万元,或者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3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目前,证监会体系下的对合格投资者的要求最为严格,未来指导意见实施后,对与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私募基金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相关的合格投资者影响不大
第五条中强调金融机构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第七条中主要限制非标债权类资产,非标其实就是未在场内交易的债权性资产,目前银行理财业务不存在非标业务资质的说法。普通信托产品投资亦无非标的概念,只有资金池类信托计划才会涉及。私募基金也不存在非标的说法。证监会体系下,目前只有券商定向资管、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可以投非标,且私募基金目前是开展非标业务的主流。此外,鉴于备案规范4号文的出台,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投资房地产类非标业务已受到严格限制。指导意见框架下,只有具备评估和管控非标债权类资产信用风险能力的金融机构才能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并且监管部门将逐步缩减非标规模。鉴于指导意见已禁止资管产品的嵌套投资,且券商、基金子公司以通道业务为主,未来该类主体开展非标业务已受限,其是否具备非标投资资质对该类金融机构已无太大影响。对于私募基金,如按照严格的信用风险标准来评估,则多数将不能具备非标业务资质。此外,对于监管评级较低的农商行和城商行,未来也可能因无法达到上述标准而无法进行非标债权投资。
第九条对广义私募产品做出了定义,私募产品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向私人银行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非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发行的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私募投资基金等。
第十五条关于第三方独立托管,要求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应当由第三方托管机构独立托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条对银行理财影响最大,但该要求与2016年的银行理财新规的要求保持一致。
指导意见实施后,第三方托管将会被严格要求落实。该做法有助于银监会核查底层资产,以便于阻碍部分理资金违规流入相关行业或产业,对于通过嵌套绕监管以及资金池运作都将形成很强的限制。
私募基金目前基金法并不强制托管,所以私募基金应该适用上述“另行规定”条款,但如果不托管需要详细风险揭示。现实中多数私募基金选择券商或银行进行了托管。少数私募基金即便没有“托管”,也选择券商的PB综合托管业务,实质服务内容差不多。
第十七条关于统一资本约束和风险准备金,目前资管产品中信托计划和基金子公司已经有风险准备金要求,但银行理财仍未计提风险准备金。指导意见本条要求与2016年银行理财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内容一致,市场已有预期,对银行理财总体影响不大。
第十八条关于统一杠杆的要求,指导意见框架下,融资杠杆统一设定为公募总资产/净资产不超过140%;私募总资产/总负债不超过200%。这里讨论的杠杆与结构化杠杆不是一回事,结构化设计是通过优先劣后形式为劣后级增厚收益,但并没有“融资”行为发生。这里属于融资杠杆,融资杠杆是指资管产品为主体从外部借钱的行为,多数是通过质押融资,所以主要有债券质押式回购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两种加杠杆形式。
第十九条关于禁止资管产品嵌套与规范委外业务,首先我们要明白资管产品嵌套是怎么产生的,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在资金来源、客户渠道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使得银行理财资金成为最大的资管业务资金,然而银行本身运用如此大的资金也存在一定困难或者监管障碍,因此基于银行理财资金需求的资管嵌套业务产生了,它是整个资管嵌套的核心。指导意见原则上禁止资管产品嵌套,但FOF以及MOM属于例外。目前仅在去年出台有关公募FOF产品的法规,对私募FOF暂未有相关规定。鉴于FOF以基金组合为投资标的,间接投资于股票或债券,其可能无法作为非标债权的通道。关于MOM是否局限于标准化产品,是否能成为最后的通道,尚无从知晓。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以委托具备专业投资能力和资质的其他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但不能再加通道,并且委外需要实施白名单管理。也就是银行自营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管理,但并没有明确是否可以委托私募基金。根据意见的第二条私募基金属于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范围,应该属于委外对象。但现实中127号文没有列举私募基金为SPV,而且契约型私募基金因为相对不稳定,从治理结构而言不利于风险隔离。
第二十二条关于控制风险集中度,要满足双10%的要求,单只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的市值或者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资产管理产品净资产的10%,
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的净利润增速均在5%-21%的区间,整体利润增速明显收窄;另两家银行分别为增速最高和最低的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其中,中信银行归属股东净利润为323亿元,同比增长4.6%,这一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垫底,比国有大银行的交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8%、工商银行同比增长7.3%的增速还要低,与同为股份制银行的招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6%更是不可相提并论。
但分歧就在于此,单从业绩增速琮看,中信银行前三季度4.6%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垫底的成绩实在不能算是吸引市场的亮点,但却有机构强烈看好中信银行的未来表现,理由是造成中信银行业绩增速大幅放缓的原因是大力度的拨备计提而非盈利能力的恶化,它有望率先走出资产质量的周期,市场应给予其更高的估值溢价。
资产质量问题彻底暴露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信银行21%的营业收入增速和24%的拨备前营业利润增速均居银行板块前列,贷款拨备计提同比增幅达121%,2014年前三季度信用成本(未年化)高达83BP(2013年前三季度仅为43BP),2014年第三季度信用成本(未年化)为28BP(2013年前三季度仅为16BP)。在如此大力度的拨备计提下,截至9月末,中信银行拨贷比环比上升21BP至2.51%,已超过2.5%的监管要求,拨贷比缺口这一长期以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得以彻底消除。
当前银行股估值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业绩增长多少,而是资产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到底有多深,换个角度看,如果哪家银行能把资产质量问题暴露得最彻底,那么它有望最先走出资产质量周期。
中信银行三季报中披露的不良率为1.39%,环比二季度上升达20BP,是上市银行中增幅最大的,中信银行主动暴露真实不良资产状况的意图非常明显。据国金证券的测算,2014年第三季度中信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贷款约11亿元,仅相当于第二季度29亿元核销的40%,与其他银行在三季度普遍加大核销力度以压低不良增速的策略大相径庭。如果加回核销后,三季度不良率上升至1.44%,不良净生成率达到102BP,较二季度的87BP继续上升,预计四季度资产质量问题继续暴露之后,中信银行有望在2015年率先走出中国银行业这轮漫长的资产质量恶化周期。
2014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总资产规模环比下降6%,总负债环比下降7%,总贷款环比增长0.2%,总存款环比下降6%,同业资产环比下降27%(其中买入返售环比下降27%),债券投资环比下降5%(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环比下降9%),从资产负债(尤其是包含非标资产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期末余额压降程度来看,中信银行的降幅是居上市银行前列。
更为突出的是,中信银行三季度生息资产日均余额环比亦下降1.2%,是上市银行中唯一出现生息资产日均余额环比下降的银行。这表明中信银行此前大幅扩张非标的策略得以纠正,其降杠杆是贯穿于三季度周期之中的,而非仅是单纯的期末压降,单纯的期末压降可能会被更多归因于存款偏离度考核新规的影响。
另外,与中信银行三季度业绩一同披露的还有其定向增发计划,面向中国烟草总公司的119亿元定增如果付诸实施,必将进一步夯实其资本基础。此次公布的4.84元的定增价格较10月29日4.66元的收盘价有4%的溢价。预计该定增计划最早将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提升中信银行2015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35BP。定增完成后,除了及时补充100多亿元的核心资本外,中信银行与财务状况良好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在存款方面的合作有望继续深化,对其负债端压力的缓解是一大利好。
与其他上市银行相比,中信银行的基本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或与2014年5月新任行领导就任以来的清晰的战略转型及坚决有效的执行力度有关。过去两年,中信银行一直面临着管理层的变动,这种高层人事的不稳定确实对银行转型战略的贯彻实施是很大的掣肘。而一旦人动趋于稳定,中信银行主动作为的策略则显示出较大的优势,降杠杆工作的坚定推进,拨贷比缺口得以解决,资产质量问题彻底暴露等种种迹象表明,中信银行有望在银行业中率先走出本轮资产质量恶化周期。在当前中国银行业被资产质量真实性和高杠杆下的潜在风险问题持续困扰的大背景下,中信银行如能尽快甩掉历史包袱,将从资产质量恶化周期逐渐步入业绩改善周期,如果这种预期能够明确确立,则中信银行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是水到渠成之事。
不良高位企稳苗头渐显
中信银行降杠杆到底如何彻底,恐怕不能自说自话,还是要拿数据说话,而且要与同业进行比较才更有说服力。
从中信银行与上述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的三季报的期末余额来看,四家银行均出现资产、负债及存款余额环比的下降,包含非标资产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项目亦出现较为明显的环比下降。按照以往惯例,银行期末存款余额环比下降更多是受存款偏离度考核的影响,尽管资产类业务难以在季末时点出现大幅压缩,但仅通过资产负债期末余额的变化,仍很难有效区分这种下降是源于银行主动降杠杆,还是由存款端期末收缩带来的资产端同步收缩。
但我们从三季度生息资产日均余额环比增速及其与期末余额增速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加有效地揭示各家银行在周期之中的资产扩张节奏。截至三季度末,工商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0.8%,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环比上升1.0%;交通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1.1%,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环比上升1.6%;招商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6.2%,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环比上升6.2%。而只有中信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6.2%,平均生息资产余额也同时环比下降1.2%,也就是说,只有中信银行一家银行的期末余额和平均生息资产余额是同向下降,因此,如果说中信银行在三季度已开始降杠杆的话,那么,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则在三季度才开始放慢了继续加杠杆的速度。
此外,招商银行还披露了其信贷类自营投资类非标和非信贷类自营投资类非标的数据,截至9月末,招商银行自营投资类非标资产余额为3803亿元(即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非标资产),其中信贷类非标2085亿元,非信贷类非标1718亿。据此测算,招商银行总自营投资类非标资产余额环比6月下降13%,其中信贷类非标环比6月末增长6%,非信贷类非标则下降29%,信贷类非标环比继续小幅扩张,但“低收益、低风险、低资本占用”的非信贷类非标明显下降。
招商银行三季报披露,对信贷类自营非标比照自营贷款计提资本并以贷款补充风险准备形式计提拨备,这意味着9月末2085亿元信贷类非标已按100%风险权重计入加权风险资产,预计此类非标应当已实现0.5%-1%的拨备率水平。截至9月末,招商银行买入返售类非标余额1415亿元,较6月末下降11%,符合“127号文”规定的压降买入返售类非标的行业大趋势。
除继续主动暴露不良资产的中信银行之外,部分银行资产质量也出现高位企稳的迹象。
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在三季度核销处置的金额分别为98亿元、32亿元和35亿元,分别较二季度的核销水平均有所提升。如果加回核销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三季度的不良净生成率分别为73BP(二季度为40BP)、61BP(二季度为58BP)、110BP(二季度为108BP),数据显示,除了工商银行三季度不良生成率有所提升外,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已出现高位企稳的迹象。
交通银行披露的明细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其关注类贷款余额环比增长10%,关注类贷款率为2.36%,环比提升19BP,上升幅度远小于此前的市场与预期,这预示着未来将承受的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为不良贷款的压力相对较小。不良贷款/90天以上逾期贷款这一指标从6月末的99%下滑至86%,显示其在不良贷款认定标准上略有放松。
再来看三季度银行息差贡献因素的新变化,尽管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但流动性的宽松降低了负债成本的压力,交通银行三季度单季息差为2.42%,环比下降2BP。通过对季度息差环比变动的因素分析可知,流动性宽松的大环境对银行息差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贷款定价,贡献高达-10BP,这不仅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整体定价水平下降有关,而且也是当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政策大方向的结果。
另一方面,存款和同业负债成本下行则分别贡献6BP和2BP,这与全行业流动性宽松的格局直接相关。基于此,在流动性宽松大格局仍然不变的前提下,若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恢复,银行未来息差可能将呈现如交通银行三季度一般小幅收窄的走势;若“流动性格局维持宽松+有效信贷需求恢复”得以成立,银行贷款定价水平有所恢复,则有望实现稳中略升的息差走势。此外,在同业监管从严的大背景下,银行二季度来自债券投资收益提升的息差贡献在三季度基本消失并小幅转负,非标资产扩张脚步放慢应是大势所趋。
风险预期改善是关键
当然,一个季度的数据尚不能成为银行拐点已现的证据,其实,银行股能否上涨与银行业绩的好坏不是必然的联系,根据息差收窄、业绩下降就一味看空银行股的逻辑则比较牵强。
众所周知,目前压制银行股估值的核心问题在于不良资产,尤其是真实的不良资产一直令市场纠结不已,甚至有一种说法,“银行真实的不良率远高于披露水平”,这一方面是经济下行趋势愈发严重,这对强周期性的银行股而言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问题积重难返,也对银行股的估值提升设置了无形的天花板。
事实上,尽管银行披露的资产质量数据较真实的状况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A股银行板块当前估值水平所隐含的5%-6%的不良率,即便放在中长期的时间跨度来看也难以实现。对银行股的投资者而言,把握不良率的变化趋势更为重要。
而此次三季报最大的亮点即是在三季度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上市银行不良生成速度出现企稳的苗头,尽管这种企稳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确认,但不良资产的稳定至少是比进一步扩大要好得多。如果未来不良贷款生成速度被证明“高位企稳”,这远好于市场此前对不良资产“加速上升”的担忧。已有机构预测,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仍将持续暴露,但其增速将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显著回落,本轮资产质量恶化周期的结束时点有望在2015年形成一致预期,而这种预期的形成比对银行股变化拐点的把握更为关键。
在向好预期尚未形成之时,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银行股的负面消息,如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以及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等,都对银行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对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担心在于会使存贷息差明显缩小,这是静态思维的典型代表。银行资产负债是动态匹配的,回顾过去几年,每次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带来的息差下降幅度都是不准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静态测算忽略了银行在资产端的调节能力。银行之所以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是因为其可以在资产端进行合理的收益匹配,如果没有收益恰当的资产匹配,银行根本没有动力而且也不会发行成本更高的大额可转让存单。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本来至少是一偏中性的消息,是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的规范经营,但它却在市场上被演绎成“将导致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的潜台词。反问一句,如果换位站在监管层的角度来看,若出台一项政策之后的预期是大量金融机构倒闭,那监管机关出台这项政策的意义何在?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确实不小,尤其是在负债端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下,银行被迫改变负债结构,提高成本负债占比,进而增加了负债成本,这个进程的确不可逆。但时至今日,银行体系通过发行自身的“宝宝”类产品已从互联网公司夺回大量存款份额,且“货币市场基金对存款的分流能力存在极限”这一结论,早就在国外经验中得到广泛证明。而存款成本的上升本来就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之一。对主流市场参与者而言,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负面影响早已包含在股价预期之中。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波诡云谲的故事,3月28日,银行股开盘大面积下跌再次演绎股市的大起大落——银行板块整体跌幅一度超过4%,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四只个股盘中跌停,而四大行跌幅稍少。
此次下跌,恰逢银行2012年年报密集期,就在3月27日,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刚了业绩,净利润再创新高。工行2012年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2385.32亿元,同比增长14.5%,稳守全球最赚钱银行;截至2012年末,工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7.5万亿元,是全球资产规模第一的银行。
不知是否巧合,同一天,根据报道,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13年8号文,下称“《通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运作。《通知》主要内容为:(1)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的对应;(2)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3)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对此,市场的第一反应是:具体规模不清、数量达到“万亿元”级别、在过去几年内急速膨胀、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的银行理财资金,从现在开始起将被勒上紧箍咒。而对“规范”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亟须防范”。
无论市场反应是否过度敏感,于是,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银行股的集体下跌。
监管动机揣摩
第一反应瞬间过去之后,必然是对政策的冷静解读。
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的对应要求针对的是过去资产池的明显弊端,银行为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提供担保这也是过去通行的做法,而这些做法使得银行承担了额外的风险。此外,“35%”的要求实质上意在规范小银行高成本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但从“4%”来看,监管层还是为银行理财留足了发展空间。监管层动机在于规范而不在于整顿,且呵护意图一览无遗。
看来,中小银行跌幅稍大是有理由的,“35%”意在规范某些小银行高成本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过去,某些小银行的确以较高成本发行理财产品,以缓解网点不足带来的资金压力,这些银行为了覆盖成本,配置贷款的比例就有提高的需要。而监管层规定35%主要是为了防止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利率竞争。但大中型银行的配置比例普遍在30%左右,达标没有压力。
而“4%”则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透明天花板。根据东方证券的估算,目前银行业的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总资产比例在2%左右,远低于4%。《通知》不影响短期流动性:大部分银行早已实现产品与资产的“一一对应”,“35%”和“4%”这两条标准也基本得到满足。大部分银行不需要对理财产品余额或者结构进行调整以满足理财新规要求。
不过,独立研究机构莫尼塔分析指出,如果《通知》严厉执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会受到限制,引发盈利及流动性的负面拖累。《通知》可能成为市场对银行板块情绪的分水岭,乐观情绪在逐渐消耗,而政策引发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进一步收紧的担忧,将引发a股市场股份制银行股的调整。
国泰君安则更直接指出,理财产品的新规为经济复苏增添变数,对银行股影响为负面,但是长期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非标债权之影响
《通知》中提到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值得关注。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元。根据最新的披露,理财产品投向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同业存款的占60%以上,债权类项目类融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资产、银信合作等)占25%左右,高收益型权益类资产占10%左右。据此,中金公司按照债权、权益类投资占40%的上限计算,“非标债权”约为2.8万亿元。
这对银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从全行业来看,7万亿元的理财余额意味着监管机构可以允许2.45万亿元“非标债权”投资,因此,最多不超过3500亿元“非标债权”需要银行加以处置。处置方式可以为出售或回表,以及发行更多不含“非标债权”投资的理财产品,从而摊薄其占比,按比例推算,需发行约1万亿元不含“非标债权”的新产品。
而从目前各银行反馈来看,大部分银行均表示非保本理财产品基本都实现了一一对应,且此次银监会给予了9个月宽限期(截至2013年底),因此银行有充足的时间实现平稳过渡。
因此,从总体上看,尽管对存量业务的影响不大,但是动态来看,对增量业务的短期发展还是有一定的挑战:对“非标债权”投资的比例限制将会影响新发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而降低产品吸引力;“一一对应”的规定对增量业务即刻生效,也令理财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银行面临短期整改压力。
据此,中金公司估计理财余额增速将从2012年的55%降至20%—25%之间。动态来看,银行存在多种应对方法。目前,仅部分银行披露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但是没有理财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的信息。按照“非标债权”资产投资占35%,和非标投资占总资产4%的双上限来推算,则理财余额占总资产比例超过11%的银行(4%/35%=11.4%)超出红线的概率较高。因此,估计兴业(未披露数据,但是理财业务发展较快)、光大(占比11.7%)、民生(10%)、平安银行(9.3%)可能在短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预言者肖钢
其实,此次管理层对理财产品的规范并非无缘无故。
过去的2012年已有多家银行因销售的金融产品到期不能偿付而引起纠纷,最著名的当属“华夏银行事件”。不知,银监会的规范要求是否与华夏银行的此次偿付风波有关。
这家以资产规模计列中国第十三大的银行,名下一个支行的一名雇员向投资者推销了这类产品。华夏银行拒绝赔偿这些投资者,并称该行的支行仅仅是帮助销售第三方投资公司设立的产品。这些投资者之后获得了投资公司的本金偿付和产品偿付的承诺。
从整个银行业角度看,2012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大行贡献了相当大的比重。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30534亿元,工行占比最大,期末余额达1.005万亿元,农行最小,仅为4700余亿元。
3万亿元规模接近2012年信贷规模的一半,如此庞大数量级不能等闲视之,但监管层除了沉默或不痛不痒地表示“风险不大”之外,再无下言。
2012年底,时任中行董事长的肖钢站出来打破了沉默。他
在媒体发表英文署名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肖钢直言,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影子银行”大致可以描述为一个涉及实体的信用中介系统,且其活动超出常规银行系统。在发达国家,最大的“影子银行”玩家通常是对冲基金、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在中国,“影子银行”通常表现为理财产品、地下金融和表外借贷的形式。
一个大行的董事长如此公开直言理财产品的风险,不管事前有无监管授意,至少表明管理层和银行高管对此问题获得某种程度的共识。
而在就任证监会主席前夕,3月,一向以低调、稳健风格示人的肖钢又一次直言:银行业业绩高增长时期已经过去,银行业整体业绩将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
肖钢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宏观环境变化,包括利率市场化逐步改革、银行业收费清晰规范,都对银行业业绩产生影响。此外,银行业改革红利的逐步趋弱也是重要原因。银行利润增长面临压力,增速放缓很明显,过去几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
他认为,银行净息差有收窄的压力。其次,非利息收费收入减少,一些收费项目的费率下调对银行也会有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也会对业绩产生影响。
这不幸被随后陆续公布的银行业绩所验证。从最新公布的银行年报来看,2012年净利润增速明显低于2011年的平均水平。五大行年报显示,农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9%,在五大行中领先,但是对比2011年28.52%的增速来看,增速已经大大放缓。而中国最赚钱的银行工商银行的业绩增速也创造了2006年上市以来最低水平,建行净利润14.13%的增幅也是6年来最差的业绩增幅。而交通银行2012年的利润增幅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银行业增速放缓已成为业内担忧的因素之一,这或许是银行股暴跌的根源所在。
后续还会有监管政策出台吗?
我们先看肖钢的预言:现在银行的监管是全口径的,将表内和表外业务并到一起监管。影子银行是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结果,资金需求是多元的,一些项目无法从传统途径得到资金,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一,但影子银行如果发展不好会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据此理解,《通知》针对理财业务的规范,应该只是开始。未来仍有可能陆续出台针对其他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措施,如同业业务、信托受益权等。
市场普遍担心一系列的影子银行监管将打压社会融资总量,进而影响经济复苏。中金公司预计全年社会融资总量将保持在16万亿-18万亿元(2012年15.8万亿元),不必过于担心。
因为理财中的项目融资仅是社会融资中的一小部分。2012年新增理财规模2.5万亿元,按照40%的非标投资占比计算,项目融资仅1万亿元,占当年社会融资总量的1/16。
关键词:财务识别;上市公司;竞争力;衰退
一、企业竞争力衰退识别
企业必须能够通过一些财务指标识别其竞争力在衰退,但企业这样识别竞争力衰退较困难,因为其相关数据也难于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有信息披露义务,而且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在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中有就公司“持续经营假设”提出质疑或提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以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中是否被出具与“持续经营假设”或“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来界定企业是否存在竞争力衰退。
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简称标准意见),另一类是非标准审计意见(简称非标意见),在这些非标意见中有提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意见。根据A股(包括A股、既发A股、又发B股或H股的公司)上市公司历年非标意见的统计,涉及持续经营能力非标意见占非标意见的比例从1996年开始逐年上升。根据涉及持续经营能力非标意见的内容分类,影响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要原因按其所出现的次数多少排列为:亏损,包括连续亏损、当年亏损、重大亏损、累计未分配利润为负等;未能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未能偿还逾期借款、到期债务金额大、未能偿还到期债务等;资金紧张,包括流动资金(或营运资金)为负,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资金匮乏等;经营困难,包括公司停产、半停产、经营出现困境、营业收入大幅下降、主营业务萎缩等;债务负担重,包括债务负担沉重、担保数额大、涉诉担保或负债金额大等;资不抵债,包括净资产或股东权益为负、资产负债率高等;子公司经营困难,包括子公司或附属公司经营困难、停产、半停产、子公司巨额亏损、公司投资占资产比例大且投资损失大等;关联占用金额大,包括控股公司、关联公司资金占用、为控股公司或关联公司担保或抵押等;还有直接说明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或严重恶化。
二、研究设计
由于1996年和1997年涉及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非标意见较少,本文选取1998年至2003年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涉及持续经营能力的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共173家。按行业相同、上市年限相同、规模相近(期末总资产数额接近)且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标准审计意见的非sT公司为对照样本,从1998年至2003年取得样本数分别为10、16、19、18、24和19组对照样本,共212个观测值(原始数据来自巨灵数据库)。本文选取反映公司竞争力衰退的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率;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收益率、每股收益;经营能力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投资规模指标——长期投资比率;关联占用指标——关联占用率;
三、实证结果
本文先进行单变量非参数检验,后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为比较竞争力衰退的公司与其对照样本公司各变量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进行了单变量非参数检验,结果如表1。其中第1组为所选取的竞争力衰退的公司,第0组为其对照公司。
从表1可以看出,除长期投资比率(X13)是在10%水平显著,其余所有变量都在1%的水平显著外,而且只有资产负债率(X10)、长期投资比率(X13)和关联占用率(X14)的差异是显著为负,即竞争力衰退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长期投资比率和关联占用率平均得分都大于对照样本公司对应指标,其余变量都是竞争力衰退的上市公司平均得分,小于对照样本公司对应指标。为检验各指标与企业竞争力衰退的关系,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模型拟合信息与总体假设β=0检验知,因为-2LOGL协变量的似然比卡方值为177.9160,Score协变量的卡方值为103.6086,Wald协变量的卡方值为43.3804,它们的P值均小于0.01,所以模型有显著性意义。最大似然估计得到,X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X2(每股收益)分别在5%和1%的水平显著,且估计值为正,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对上市公司竞争力衰退起抑制作用,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每股收益越大,上市公司竞争力衰退的可能性越小;X10(资产负债率)、X13(长期投资比率)和X14(关联占用率)分别在5%、10%和1%水平显著,且估计值为负,表明资产负债率、长期投资比率与关联占用率对上市公司竞争力衰退起加速作用,即资产负债率、长期投资比率和关联占用率越大,上市公司竞争力衰退的可能性越大。另外,从预测概率与观察反应的关联性分析可知,预测与观察一致概率达到95.7%,不一致的概率只有4.2%。
四、结论
对中信银行业绩起正面影响的因素主要为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张、非息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经营效率改善带来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下降,但由于不良攀升加之核销加速导致拨备支出同比大幅提高、净利差缩窄等负面因素,中信银行2015年净利润增长缓慢。
非标高增长对冲息差收窄
中信银行2015年总资产规模的增速为23.8%,其中,四季度环比三季度增速达到10%,这表明中信银行四季度信贷环境较为宽松,同时非标投资也有所回暖,使得四季度贷款环比三季度增长7%,投资类增速达到53%(非标资产增速约30%)。因此,信贷、非标双轮驱动带动资产规模环比快速增长,并部分对冲息差下行的负面影响,这才是驱动中信银行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5年,中信银行净利差为2.13%,同比下降6BP,净利息收益率为2.31%,同比下降9BP。主要原因为:一是连续降息的影响,二是直接融资的比例加大,经济下行期,银行主动退出部分高风险、高收益领域;三是地方债置换,相关生息资产收益下降。
在2015年利率持续下行与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情况下,中信银行下半年存贷利差较6月末继续收窄19BP至3.69%,其通过增加非标类投资则更多受益于资金利率的下行,也起到部分对冲存贷利差收窄的作用。
中信银行2015年末的资产总额为5.12万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23.76%;客户存款余额为3.18万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1.69%;贷款余额为2.53万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5.58%。中信银行2015年的一个变化是加大对零售业务的拓展力度,2014年开始表内信贷零售的新增超过对公业务,2015年零售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26.44%,比上年末上升1.09 %,贷款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此外,中信银行2015年还加大了应收账款类投资的配置力度,截至2015年年末,投资证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1.7万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6296亿元,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33.3%,比2014年末上升7.30%。
不良核销压力丝毫未减
尽管2015年中信银行收入成本比为28%,同比下降2.5%,带动拨备前利润增速达到21%,与2014年持平,但在资产风险加大的压力下,全年拨备计提增长79%,这是拖累中信银行利润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中信银行2015年全年的不良率为1.43%,同比上升0.13%,环比三季度末仅增加1BP。根据测算,中信银行四季度不良净生成率环比上升64BP至2.22%,全年不良生成率达到2.40%,依然处于高位,显示资产质量风险暴露趋势未有改观。
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60.50亿元,比2014年年末增加75.96亿元,上升26.70%。2015年加大了不良的核销力度,核销金额达262.39亿元。信用成本提升至1.45%。2015年四季度核销力度有增无减,单季核销113亿元,四季度单季的信用成本为1.89%,较三季度单季2.01%的水平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高位。
从拨备情况看,中信银行12月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67.81%,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13.45%;拨贷比为2.39%,同比上升0.03%,环比下降14BP,未来拨备计提压力仍然较大。由于拨备覆盖率离150%的监管红线较近,在经济未见好转的情形下,预计中信银行2016年不良仍会继续反弹,其将继续通过扩大收入增长为加大核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