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孝有三范文

不孝有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不孝有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不孝有三范文

学校的差距往往是学校文化的差距,管理的差距常常是对学校文化经营的差距。追求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建设优秀的、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在这一进程中,校长是大有作为的。

1.刷新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形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传统文化,二是社会时代文化,三是校长的个性文化。所谓“刷新学校文化”是指对学校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与更新,让它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和个性的魅力。刷新方式之一,让学校文化打上时代的烙印。校长对学校传统文化应在深刻感悟的基础上,顺应时展的要求,迎合经济社会、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及时调整、充实、扬弃学校传统文化,使之富有时代的气息,能在新的形势下指引学校更好地前行。刷新方式之二,让学校文化融入校长的理性认知。校长的学识、思想、品位、风范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校长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理想往往会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校长要能准确地解读学校发展的历史,发掘学校沿革与发展中的文化脉络,分析和反思学校当前的价值取向,根据学校现时的具体条件,补短板,扬长板,不断融入自己的理性认知,真正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深层次的矛盾和影响学校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构建所在学校独特的文化体系。

2.内化学校文化。认同并自觉内化学校文化是有效管理的核心。优秀的学校文化只有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与内化才能发挥文化的力量。因而,要想全体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真正使管理出效益,首先要做的是思想的认同,文化的内化。认同学校的发展愿景,认同学校的办学思想,认同校长的管理理念,认同学校的行走方式,一句话,认同学校的文化,并将它内化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这就需要校长的人格魅力、品格修养、学识水平,更需要校长的聪明才智、敬业精神与履职能力。把学校文化内化为师生的思想、信念,使之贯穿学校生活的全过程。校长必须不断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学校的内部力量统一到共同的发展愿景上,汇集到共同的前进方向上来;必须不断地完善机制,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有效的运行机制。将强制性的制度与行走方式升华到文化层面,使师生普遍认知、认可、接受,以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其行为,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使学校保持优秀的运行质态;必须不断修正目标,注入兴奋点,推出新的举措,让刷新后的学校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行动指南。

用好每个人力激活每个细胞

所谓管理,不少有作为的校长都强调依“理”而管。也就是说,遵循科学发展观,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使人的潜能、人的天性、人的尊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和发展。它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指向的。有效管理的第二步、第二个重要抓手,就是对学校中人的使用与激活。

1.用好每个人力。一个学校绝对不能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是龙就得让它腾飞,是虎就得让它跳跃!龙藏着,虎卧着,是人才的极大浪费,肯定不是有效的管理。校长应该成为一个“用才”的高手。校长要到老师中去,认识老师,发现老师,培养老师,使用老师,胸怀宽广,善纳众言,坚持“举大功而不记小过,举大善而记小瑕”的原则,知人善用,唯才是举,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形成“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群体结构。让每一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让每一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让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按时做”的理想境界。

2.激活每个细胞。人性中都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渴求,那就是渴望被尊重,被欣赏,渴望获得“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人”的体验。随着这样的体验被不断强化,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想做的最优秀的那一个。这就要求校长拿捏好与老师的关系,尊重、欣赏每一位老师。尊重老师,就是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工作,尊重老师的合理需要;欣赏老师,就是欣赏老师的才能,欣赏老师的点滴进步,欣赏老师的个性特点。做到关心每一位老师,关注每一位老师的价值和奉献。从而激励每一位老师,让他们走出职业倦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增强责任意识与能力,提升执行力

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工作态度,二是工作能力。这也是校长提高执行力,提升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切入口。

1.态度积极,不找借口。“没有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名言,也是态度积极、执行力强的重要标志。校长要在工作态度,实质是在责任意识上多动脑筋。要让老师们达成这样的共识:一事当前,不管它有多困难,多棘手,需要的正确态度不是抱怨,找借口,而是认真分析存在困难的原因,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尽最大努力争取把事情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要让学校的领导干部,增强角色意识。有位要有为,有为才有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坐在什么位置,就想什么问题,负什么责任。要打造他们认真加顶真的工作作风,凡事最怕认真,一认真,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开展工作最怕顶真,一顶真,执行力不强也难。

第2篇:不孝有三范文

排队第一步:“开着火车往前走”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在游戏中间向儿童展现。”我们首先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排队。

“我的火车要开啦!”先由老师做火车头,后面的小朋友在另一位老师的帮助下,拉着前面一个小朋友的衣服或者把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慢慢地随着“火车”前行。当发现有的幼儿离开了队伍或在队伍中推挤捣乱时,老师就会这样说:“看来这节车厢出现了故障,让我来修一修吧!”边说边牵着他的小手把他拉回到队伍中去。让小朋友在初步体验集体活动乐趣的同时,学习排队。让小朋友来轮流当火车头也是这个阶段孩子们喜欢做的事儿。

虽然这种游戏能把小朋友有序地集中到一个目的地,但是,在这个阶段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排队,只是一种被动的跟从。要让小朋友学会排队,我们在一周后进入了排队第二步。

排队第二步:“一个跟着一个走”

因为有了前一周的开火车经验,我们尝试让孩子们松开小手,用“眼睛”来排队走。

首先,我们让小朋友通过看电视、看大班的哥哥姐姐排队、桌面操作等了解什么是“一个跟着一个走”。动画片《天线宝宝》是小班孩子比较喜欢的动画片,我们让小朋友看四个天线宝宝是怎样排队走的;每天早操、午操看哥哥姐姐是怎样一个跟着一个走的。给小动物玩具排排队,让它们学着“一个跟着一走”,也是小朋友喜欢的桌面操作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知道用眼睛看好前面的小朋友,跟着前面小朋友的路线行进,就叫“一个跟着一个走”,而且,还让小朋友知道如果走到了队伍外面,就要赶快回到队伍中间来。

其次,就是“实战练习”。班上的几个老师先示范“一个跟着一个走”怎么走,带着孩子们讨论“刘老师的眼睛看着谁”“如果走到队伍外面来怎么办”“走得慢了怎么办,走得快了又怎么办”,帮助小朋友了解行走的要领。小朋友排队准备行走时,老师再请小朋友说说,走的时候眼睛应该看着谁,跟着谁走,小朋友掌握了“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动作要领后,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走得比较好了。

但是,也有一些小朋友由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总是容易偏离队伍或者掉队,这些小朋友我们会带领他们多走两遍,带他们参观幼儿园的各个场所和其他班级,加强练习,他们也很乐意参与。

就这样,先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走,再到两个小组一起走,直至全班一起出来,沿着圆圈走,小朋友就基本学会了“一个跟着一个走”了。

排队第三步:“两两拉手跟着走”

我们幼儿园的功能室和寝室都在幼儿园对面,中间要过一条马路,为了节约过马路的时间和为了以后带小朋友外出散步、游玩做准备,我们还需要带小朋友学会“两两拉手跟着走”。小朋友有了“一个跟着一个走”的行走经验,学习“两两拉手跟着走”并不算太困难,只是有的小朋友在行走的时候要东张西望,忘记了行走,或边走边看容易偏离队伍。

第3篇:不孝有三范文

《浮沉》系列小说目前还没有出版第三部,不过作者崔曼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会考虑续写《浮沉》第三部,以后可能会出版《浮沉》第三部。

《浮沉》第一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小说以外企职场为背景,通过讲述职场上各色人物际遇的浮浮沉沉、潮起潮落,虚构性的展现职场风云和商战玄机。

《浮沉2》,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覆盖了职场低、中、高三个层次,大到国企改制、资本运作,小到两性情感、为人处事,都在小说中获得了清晰、生动、鲜明的展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不孝有三范文

一、有效教学设计

1、设立细化目标,方便落实。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课时目标的设置,这主要是因为课时目标是教学课堂能否顺利实施的蓝本。虽然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生我们预设不到的情况,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根据对学段要求的把握、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思索、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文重点的甄选等方面来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这些目标细化到每一个课时中,落实到每一项举措上。这里的教学目标设计主要指的是细化之后的教学目标。譬如,识字应包括字的音、形、义的识记,读文应包括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等。有效课堂教学中“效”主要指实效。我们在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时主要遵循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要求、是采取何种方法达到这些预设标准的。所以细化的目标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方便落实、便于考查。

2、体现学科特点,分层落实。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古人云“学文如积沙”,说的就是文科的学习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日复一日地渗透、耳濡目染地熏陶。一些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常常贪多求快、容量太大,学生跟不上、学不会、效率低。譬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低段的教学首先应该是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词句搭配运用,中段的教学要注重句群和段落概念的渗透,高段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谋篇布局具有一定的了解。

3、将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学的有趣味,关键在于让他们品尝到参与的乐趣、体验探索的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自问自答、自导自演,这样很容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引领者,因此要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我们一定要将文本作为客体,将教师作为它们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特点、文本重点以及学习难点等。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不会是有效的课堂,离开了文本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

4、通过弹性预设来激发动态生成。现行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习惯提出一个开放性、能统领整篇课文主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根据学生回答的次序,教师可以预设弹性的教案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生成一般出现在教学预设不到的环节处、教师平时忽视或者训练不到的知识点,甚至是教师已有经验中的空白领域处。在课堂中很多教师遇到生成会刻意回避,但是不管是教学还是时代都在发展,我们毕竟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所以教师应该在预设过程中充分考虑面对生成的情况,在实践中多多积累,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有效媒体使用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媒体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件对教学流程产生的限制,教师只能按预设展开教学各环节。二是课件信息容量过大,不断点击鼠标向学生“狂轰滥炸”。三是以直观画面诠释文本内容,以动画视频替代学生阅读,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四是课件过于追求华美形式,过于花哨的信息干扰了教学对话。五是过于轻视传统板书。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我们可以:一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预设中充分考虑到的课堂生成制作带有超级链接的课件,消除课堂中存在的过重的引导痕迹。二是可以在课件上加入一些带有统领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零散的问题不必一一罗列。要让学生学会看课本、用课本,在文本中自主地提取有用信息,而不是直接在课件打出已经由教师甄选好的答案或语段。三是有效地利用语言直观、图片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不是不加选择只要跟文章沾边就放在课件中,破坏语文课的语文味。四是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应该注重语文双基的落实、文本重难点的凸现,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求落实。五是要认识到课件的呈现是会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很多内容往往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对于文章的重点、难点应该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

三、有效教学反思

反思的源头也许开始于《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修身,每日反思而有所得。教师树人,每日反思而有改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自己的课堂或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求总结经验、形成参照、发扬优点、捕捉问题、改进缺点、系统思考,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5篇:不孝有三范文

【关 键 词】课程管理;班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37-03

一、班级课程管理的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国在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在企业和商业组织的成功应用,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课程管理问题,并指出课程管理理论与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一样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课程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至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研究尚属空白。[1]国家既有的课程管理研究,其兴奋点也是放在学校管理这一层面上。

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纲要》还明确规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这与我国以往的历次改革相比可谓是一个创举。从2001年启动到实验及后来的推广,迄今11年。在这11年的课程实施中,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课程管理中以它独特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不免会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层面“松控”与“紧控”失衡;地方层面把教材编写等同于课程管理;学校层面以应试要求裁剪新课程的实施。[2]三级课程管理之所以在各个层面都出现问题,笔者认为就是课程管理没有关注真正发生教育的现场――班级。班级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现场,所以课程计划只有到课堂这一特定场所才能真正落实,所以只有班级一级的课程管理才能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课程管理是从管理中推演出来的。因此,笔者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做了一个延伸与补充,并从管理层面上提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让课程管理能真正落实到微观层面,真正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

班级课程管理相对于学校课程管理,关注的层面更微观,虽然学校课程管理也涉及到班级这一层次,但大都是一种应然的逻辑推演,班级课程管理才是在真正教育现场对课程的一种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而班级课程管理是从管理的层面考虑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校长,而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主体只能是教师;学校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落实在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实施上。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班级课程管理是指班级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的要求,结合学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开发与评价的组织活动。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把“书面类课程”转化为“施教类课程”。课程类型有七种:建议类课程、书面类课程、施教类课程、支持类课程、评量类课程、习得类课程和潜在类课程。[3]这七种课程发生的现场都是班级,而教师更是这七种类型课程的联结者,尤其是施教类课程与习得类课程。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即制定班级学期学习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和评价课程。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非常必要,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

二、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与具体职责

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开发课程与充实课程;三是评价课程并进行补救教学。班级是教学发生的现场,班级课程管理首先必须得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开发去进一步充实书面课程,使施教类课程更易于学生接受。另外,班级课程管理要通过对学生习得类课程的检测对课程进行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而查漏补缺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

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是在班级课程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笔者并没有像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那样分别针对性的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班级课程管理只是从管理层面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并没有相应的提出班级课程,而是只指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的职责。笔者沿用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的体例,[4]尝试厘出班级课程管理主要的具体职责:

1. 根据教育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班级课程实施年度或学期计划,并报教务处备案。

2.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管理计划与指南,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3. 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实课程。

4. 建立班级内部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之后进行补救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便于区分出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笔者在三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职责表的基础上加入班级课程管理职责形成了下表:[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一脉相承,班级课程管理关注的更微观,是从实践的层面上对课程进行的管理。也因此,班级课程管理与三级课程管理形成了四级课程管理体系。

三、教师担负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

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得具体职责,主要表现在:

1. 制定学期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学期计划是一种文件的形式,经常以事例的方式呈现。学期计划一般包括本学期教师授课时数,各单元进度,国家、学区及学校可能影响教学进度的重要记事等。首先,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基本资料(例如学期周别、校运动会等影响教学重要的大事)计算出可使用的总教学时数。其次,依据教材确认教学单元的主题,并排列出各单元的教学顺序。然后评估各单元实际所需教学时数,依据各单元的难易程度将教学时数分配到各单元。最后,将上述提及的各类信息均记载到学期计划的行事历上。

随着学期计划行事历的拟定完成以后,教师就要进入到下个阶段――编拟学习单元。首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每一个单元都应明确地指出1~4个主要学习目标。其次,就本单元去确定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并对先前所列出的单元目标加以反思。第三,决定所学的知识以及取得的途径。学生要能妥善地解决问题,就得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就要考虑学生该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学习策略。第四,草拟课时计划。随着单元计划的完成,接下来就是进入课时这一层次,但在这里并不需要教师编拟详细的课时计划。

2. 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此处所指的充实是指超越或扩展既有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由国家设计的,要求在课堂上必须实施的课程。但是核心课程一般占80%~85%左右,其余课程就需要教师根据地方和学校学生的特色来充实课程或进行补救教学。由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师在讲授核心课程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兴趣、核心课程的主题、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对课程进行充实,让学生更为轻松活泼地学习,同时也为课程增添些许情趣。教师应该明白,仅是忠实地执行标准的课程是不够的,教学的过程也是课程动态生成的过程。

实施课程时,教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核心课程内容,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得进行补救教学。补救教学既包括每堂课后的辅导,也包括阶段性系统复习与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持续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救教学。

3. 评价课程。课程应该在每个阶段中受到评价,教师是真正的课程实施者,评价课程当然教师最有发言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底实施情况如何,能否符合发展的原理,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也都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习得类课程进行评价。

教师担负起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还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整合等能力。

总之,班级课程管理是与三级课程管理一体的管理体系,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与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构成四级课程管理体系。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主体,应担负起具体职责,把课程真正地与课堂和学生联结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1.

[2]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3][美]Allan A.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5-96.

第6篇:不孝有三范文

一、“散步式”阅读教学,拓宽阅读文本之前的视野

散步的美好在于与风景的自由对话。风景就在那里,能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决定于孩子们的旅游经验和感悟风景美的能力。同理,孩子们在阅读文本之前,头脑中也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能力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它代表着孩子阅读所能达到的水平。教师应在阅读文本之前,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准,适当补充阅读,试着拓宽他们的阅读期待。

老师可以转变思路,由注重课后拓展阅读转变为重视课前拓展阅读。其实,课前也可以进行阅读。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很难想象:孩子和文本这两个“陌生人”真的能够无所不谈、无所不知?他们如何能在40分钟内达到“水融”的境界?

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之前,我搜集了一些文章,组成“金字塔三部曲”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旨在让他们从已有的感知出发,尽量与文本进行初步接触。首先是说明文,严谨地介绍了金字塔的数据方面的概况;然后是叙事散文式的传说故事《金字塔之谜》,散发着浓烈的传说式的神秘气息;最后是《金字塔的建造历史》。读完前两篇,孩子们就被这些闻所未闻的数据和故事吸引住了。当读到第三篇中的:“金字塔的建造者先用铜或者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之后他们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孩子们感叹万分:

“古代的人太聪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先进的器具,还能想出这么绝妙的方法。”

“是啊,他们为了建造金字塔肯定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心血。”

“金字塔的建造,前后历经了30年,一定有许多百姓受不了这样的折磨而死去。”

“那些法老真是没有人性,为了自己建造陵墓,牺牲了无数无辜的百姓,真是专制、惨无人道。”

……

在这样的阅读材料的提前刺激下,孩子们已有了金字塔的相对全面的知识,然后再去阅读课文文本。这样,他们就会迫切地想与文本交流,“披文——入情——入境”,品读文本,课堂上就出现了一种水融、和谐共进的场景。

二、“散步式”阅读教学,保持能营造审美意境的距离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用理性严谨的分析取代了孩子对文本的模糊体悟,使孩子的感性的模糊的认识在阅读中被生生地打断,又谈何去意会文本的意境呢?

如《这儿真好》教学实录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出示“热闹的场景”: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树成荫……许多小鸟飞来了,都在这儿住下了。远处的小鹿啊,小象啊,小猴啊,也都划着船来了:“啊,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好热闹的,许多小鸟都飞来了。

生2:我觉得这儿很美,一眼望去都是绿色。

生3:这里很美,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来安家。

生4:小动物喜欢住在一起,可以一起玩。

生5:和朋友在一起一定非常快乐。

低年级的童话课文,像诗一样纯洁、美好。如果教师以一问一答式的分析取代孩子整体的感悟:“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为什么小动物们都住在这儿呢?这样的问答就会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交流没有任何的美感。

三、“散步式”阅读教学,品重点词句进入审美境界

孩子的阅读也不能单单停留在对文本文字浅层意思的感知上,还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去领悟语言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品味重点词句,才能体会文本的深层意蕴。

下面是《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孩子与文本“散步式”的对话过程。

师:文中有哪些写刘老师动作的词你觉得新颖而又巧妙的?

(学生找到“撑”“漾”“蹦”等词)

师:仔细读动词所在的句子。从这些词中,你读懂了什么?透过这些细节告诉我们的又是什么?

师:刘老师放风筝时腿脚并不方便,为什么他的脸上还会漾出笑容?

生1:刘老师自己不能奔跑,但是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却能无拘无束地飞翔,他由衷地高兴。

生2:那只风筝寄托着刘老师的理想、志向。虽然自己不能自由行走,但是风筝的自由飞翔会带给刘老师慰藉。

生3:他高兴的是还有这样一些热爱生命、崇尚自由的孩子和他一起,像风筝一样,飞向自己的理想。

师:平常人遇到刘老师这样的境遇,一定会消沉不起,从这漾出的笑容里,你能读懂什么?

生4:他对未来的憧憬,他坚持不懈地追求。

第7篇:不孝有三范文

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病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49-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实施有效教学不仅强调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科的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等内容。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一课的教学为例,从课前预设策略、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后评价与反思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创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

一、课前预设策略

创建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求教师深入、透彻地研究教材,包括各阶段教材的衔接、知识点的联系、重难点的理解和概念内涵的掌握等,力求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充分把握各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基础和知识结构,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最后要对自我进行完整评估,充分把握教学技能的运用,确保教学过程的推进。以这三方面作为备课的基础,预设和生成相呼应,方能实施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

例如,在教学《病毒》前,笔者首先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在学生中开展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以及他们的疑问、困惑和兴趣点;最后围绕学生搜集的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明确教学重难点。

二、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建和谐教学情境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分配学生“做”的任务,教学生“学”的技巧,让学生开口“说”,给学生“玩”的自由,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取得感性认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病毒》这一课前,笔者设计课前任务,给学生分配工作,让他们搜集与“病毒发现过程”和“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相关的资料,切实地将自主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二)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设计适宜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设计与课堂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要从学生身边的现象、事实和经验入手,设计相关问题导入新课,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还要在学生的思维上留下“空白”,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这种思维的“空白”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不过,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问题的递进性,指导和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

例如,《病毒》这一课的导入,笔者利用了感冒病毒和乙肝疫苗这两个例子,这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但当笔者说到“乙肝疫苗其实也是病毒”时,他们立即议论纷纷,学习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了出来。“乙肝疫苗其实也是病毒”是笔者故意设置的“空白”,这个悬念一直保留到了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这一内容之后。通过这个“空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一直延续,直到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病毒原来还可以造福人类的事实,从而有效地解答了学生对与病毒的疑问,消除了学生由于不了解病毒而产生盲目恐惧的心理。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信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中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激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科学的魅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探索,实现平等“对话”,不能简单地把“对话交流”变成“一问一答”。因此,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的风采,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态度以及团队精神。在交流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不断地调控教学双方的活动,实现差异互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有效的课堂交流,最终达到有效、高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对“病毒的发现过程”进行讨论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指派负责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病毒的发现过程”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推选出一名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结果,小组代表表达不充分时,组内其他成员也可以补充说明,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此外,其他小组也可以补充、质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对各个小组的发言内容进行总结,最终得出全体学生一致认同的结论。通过构建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多媒体教学工具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地展示,特别是可以把一些难以说明的生物现象进行模拟再现,使教学内容更为简洁明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病毒》一课时,通过播放动画来展示病毒的繁殖过程,使教学内容更加浅显易懂,帮助学生理解“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

三、课后评价与反思策略

课后评价和反思既是对上一阶段的总结,又为下一阶段的提高打好基础。评价教学效果就是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评价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测来判定,练习、反馈都是很好的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措施。

此外,课后反思也是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无可改进之处,学生的反应是否合乎预想,今后授课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反思。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后评价和反思,才能在已达成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性的问题。

第8篇:不孝有三范文

一、激活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习内驱动力

新课程英语教学非常注重强调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语言学习情况,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学习主动性。积极学习情感的激活,能够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紧张忧虑情绪,增强学习的动力。

从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出发,激活积极学习情感,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角色。教师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有轻松自由的学习动力和愿望。同时,建议学生能够就语言表达交流畅所欲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动力。以这样的形式来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可交流运用的时空,还能够调动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认知感悟激情。

通过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激活,更能够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B Unit 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 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对表演秀感兴趣的特点,建议学生将教室布置成T型台,鼓励学生能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时装进行上台展示。同时,可建议学生能够就阅读中所呈现的表达主题意义进行学习交流,运用书本中的词汇进行概括总结。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Reading B What happened at the charity show”中的习题情况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互动学习,丰富学习认知过程

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运用于互动学习,能够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彼此互动探究,能够更好加深对文本知识的认知感悟。学生通过一些任务学习来深化思维,更好地加深有意识注意力和理解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同桌探究来互相质疑,形成语言学习思维;通过小组互动来优化课程认知过程,帮助学生能够深入体味知识的学习体验过程。这样的互动学习更能够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

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集思广益,增强认知探究体验过程。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 Let’s celebrate!的Reading A 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Halloween?来进行表达交流。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做?建议学生能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What do you do for Halloween?和 How to make us become happy on Halloween?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更能够帮助学生活跃学习思维。

三、指导学生运用策略,提高多元学习技能

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学生对于语言学习运用各种不同的策略,不仅是思维多元化的体现,更是提高语言运用技能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该从资源学习策略、交际学习策略、认知调控策略等几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和多元使用技能。鼓励学生在不断学习反思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感悟,形成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思维方法,提高综合语言表达交流运用能力。

第9篇:不孝有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70-01

计算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不是过于依赖计算器,就是厌恶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错误百出,有的甚至对计算失去了信心。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标下全新的计算教学理念,以更好地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通过情境创设引入计算教学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实际生活经验,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教学途径。同样,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小学生认识到计算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学生在操场上赛跑的画面,然后提问:

师: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计算呢?

生:5×5,60×2,11×8等。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大家能否通过乘法计算帮助老师呢?

(出示题目:两个小朋友在周长为400m的操场上跑步,其中一个小朋友跑了3圈,另一个小朋友跑了2圈,他们分别跑了多少米?)

生1:跑一圈是400m,跑三圈就是400+400+400;而跑两圈就是400+400。

生2:这样计算比较麻烦,可以直接用乘法400×3和400×2。

师:大家都能列出算式,那么400×3和400×2怎样快速计算得出答案呢?可以类比60×2这样的算式吗?

生:60×2可以看成6乘以2,结果12后面再加一个零,为120。400×3和400×2应该也可以这样计算。

师:好,请大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计算400×3和400×2这两个算式,并通过列竖式与加法等方式M行验算,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有效借助多媒体进行了教学情境创设,而且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来讲授新课,促进了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掌握,效果较好。

二、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计算教学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掌握,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动手操作,体验计算的探究过程,在享受自主探究带来成就感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知识时,教师设计如下题目:动物园里运来了48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子,试求每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小学生思考后,教师组织他们用火柴棒代替桃子的方法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出48÷4=12。其次,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动画进一步展示,加深小学生的理解,即先通过动画展示四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10个桃子,这样每个小猴子能分到1个篮子,也就是10个桃子,那么还剩下8个桃子,每个小猴子还可以再分别获得2个桃子。这样能帮助小学生理解除法计算的原理,明确为什么商要先从十位开始,然后再进行个位上的计算的过程。

三、通过变式训练巩固计算教学

变式训练能打破小学生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有利于计算内容的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题题组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发现不同题目的差异,进而解答。

例如,在学习小数与分数相乘时,教师设计如下题组:

(1)24×12= ,8×9= ,7×10= ,2×11= 。

(2)2.4×12= ,8×0.09= ,0.7×0.1= ,2×0.11= 。

(3)2.4×[65]= ,0.8×[910]= ,[710]×[110]= ,0.2×[1110]= 。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