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销售心理学范文

销售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销售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销售心理学

第1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作者通过对307名文理科学生的调查,分析他们的差异,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动机、情感、归因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因素的差异性的研究结果,结合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心理效应对学生学习心态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紫格尼克效应,促使其主动思考

“紫格尼克效应”认为: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需求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引起数学学习的需求,促使其主动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首先,应让学生将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相结合,在新学期的开始,学生既要制定自己的长远学习目标,例如自己想考什么样的大学等,同时将目标公开化,将计划贴在自己的床头、课桌上等明显的位置,从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目标.

其次,要明确阶段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学习需要.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阶段目标,例如,期终考试成绩达到什么水平、每天的学习计划如何实施等,在学习期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远景目标,完成阶段模板.适时地、自然地、坚持不懈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之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二、利用亨利效应,树立学习自信心

“相信自己,就有未来!”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例如,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多角度评价;引导学生战胜失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等等.

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任鼓励.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时,教师对学生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在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刚讲完一道题的解法后,发现一个课堂上极少发言的女同学提供了一种比课上讲解的方法还要简单的思路,并勇敢的在黑板上板书讲解,讲完后我给予她高度表扬,鼓励她以后继续努力,争创佳绩.下节课时,笔者发现该生在课堂上精神抖擞,注意力非常集中,笔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较易的题目请她回答.渐渐地,这位同学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即使有时回答错了,她也能积极勇敢的再次发言.

2.赏识鼓励.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是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会取得进步,有发展前途,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如果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好比“锦上添花”;错误的也会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对答错的内容,作者会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对其进行及时表扬,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3.尊重鼓励.对学生批评训斥,反而造成课堂气氛凝重、紧张,降低教学效率.而且,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学生受到批评训斥后的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有少数学生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彻底自暴自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真情实意对待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自始至终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创设一个融洽、和睦、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使用这样的语言:“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三、利用期望效应,锤炼学生的学习品质

1.期望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的期望通过言语或行为传递给学生,以期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例如,在与学生谈心时,告诉学生:“不用担心,只要你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认真复习,我相信你会取得进步的”、“我认为你在数学方面很有潜力,只要努力,你一定能学好数学”、“你很有数学天赋,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突破”等.在长期的期望下,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2.期望效应能锤炼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

第2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接受知识的渠道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似乎没有教师,没有家长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综观社会现状,我们的未来需要拥有创新能力,需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Scratch软件的出现,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用探索式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从模仿到改编,开放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完全放手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结”。总是怕这怕那,总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告诉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严重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特有的想象力被渐渐磨灭,创新能力也随之烟消云散。Scratch软件的学习并不是通过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基本模式,而是让学生通过“模仿一改编一自创”这一过程独立拼搭语言,探索其程序能够达到的目的,来了解该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Saatch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软件的自带程序中选择一个喜欢的程序,先针对这一个程序进行单纯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读程序、理解程序、了解程序的逻辑性”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该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程序设计的思维。经过模仿这一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将程序进行改编。

2.大手牵小手,互助式教学

每一年,学校的Scratch团队总会有些新孩子加入。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个软件,我采用的是“大手牵小手”互助式教学。技术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一起设计游戏并制作游戏。我在团队搭配过程中注重高低年级的搭配。低年级的孩子生活阅历不多.但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对比高年级的学生要好;高年级的学生在计算机操作和程序的逻辑思维上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在“大手牵小手”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与低年级的学生形成“帮带”,彼此取长补短,这样低年级的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进步更大。在此过程中,认识Scratch的学生多了,有兴趣的学生多了,也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利用Scratch来展现自己学习的本领了。

在与平时不同的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好奇,探索的精神不断体现,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了探索的精神,有了兴趣,孩子对于Scratch的喜爱也就更加浓厚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慢慢地被培养。只有拥有了这份探索精神,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经过了改编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比较熟练了,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独立拼搭程序,在计算机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在更新自我理念的同时改变教师的身份,真正让学生能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在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Scratch软件编程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最初,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想法用程序语言拼搭实现。学生可以先通过随意的拼搭,体会程序语言的作用以及在计算机中会出现的效果。从简单的探索到复杂的编程,这样的过程不断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以往“遇到困难找老师”的单一想法,避免了学生依赖性的产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完全将舞台给孩子,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只有在孩子们基础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才能给予一定的帮助,但绝不能代劳。在Scratch的活动中,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想要做什么?把你想要做的事情说具体。”说着说着,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将程序说出来了,也就完成了他们的想法。但作为教师也不能完全不给予帮助。例如:我们的孩子在知道水能导电的时候,想利用这一知识做出喷水控制开关的效果,结果发现自来水根本无法做到。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们使用的电力是USB接口,只有5伏,电压太低,在水里加入食盐,增加钠离子,钠离子能够带着电游走,导电效果就会更好。

1.多角度思考提高创新能力

多角度思考问题,是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能力。在Scratch的教学活动中,困难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有时会觉得根本无法解决。当困难无法解决时,学会换个思考方式,换条路走,往往就能把问题更好地解决了。例如:学生在制作角色跳跃的动作时发现,角色只能够左右移动,上下移动,无法出现有弧度的曲线运动(学生没有学过曲线的计算方法)。经过多次尝试,都失败了。在学习了“跟随、面向”的语言后,学生想出了一个方法:在屏幕上方设置一个小黑点进行有规律的左右移动。跳跃角色面向小黑点进行上下移动,这样就出现了类似的曲线运动,解决了难题。学生在不断的改编尝试过程中,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经历了失败后,学生会通过从不同角度尝试而获得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创新能力也提高了。

2.多形式展示体现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退化,这是由经验形成的逻辑框架束缚造成的后果。我在Scratch的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同一个原理,用同一个原理展现不同的效果。例如:开关的控制。我们的孩子在作品中用喷水、跳舞毯游戏、简单触碰三种不同的形式展现了同一个原理——通电。同时用通电这一原理在屏幕上分别根据外接设备的形式用不同的效果(喷水画面、颜色变换、角色动作变换等)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有喷水效果的大型版面,有利用人体导电原理的跳舞毯游戏,也有简单的铜丝触碰导电。孩子们在游戏中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游戏中享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如何在团队合作中扬长补短,这是教师的作用,也是学生的能力展现。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欠缺点,然后有目的地进行组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更好地发挥,让团队能够处于较好的组合状态。我们的团队里有一个孩子技术特别好,能够完全独立用Saatch制作游戏,但他却缺乏审美和想象力,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东西。而另一个孩子却是完全相反,她有美术基础,经常美术获奖,想象力非常丰富,往往有很多出其不意的主意,但因为年级低,在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鉴于这种隋况,我将这两个孩子组成一组,有想象力的孩子主要负责游戏设计、美工方面,并进行基础的编程;技术好的孩子主要从技术方面,进行程序的主编和修正工作。他们的作品经常因技术断口界面的美观而获得评委老师的好评。

Scratch的活动是一个团队的活动,Scratch作品是一个团队的成果。在这个团队中,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一个位置,同时也在合作中学习他人长处,Scratch的程序编写能力也在相应地提高。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互相谦让,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分享,学会了表扬。每一次,孩子们都能够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分享中获得不同的见解,从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创意。

第3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校园雨水;雨量平衡;混凝沉淀;雨水回用

1 前言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水资源总量十分匮乏,用水形势十分严峻。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和亟待解决的城市雨涝问题,雨水回收与利用成为城市节水的有效方法之一。高校校园作为城市集中用水大户,合理利用校园的雨水资源有利于缓解城市用水的压力,能使节约用水的观念深入大学生内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题。

郑州大学新校区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总用地面积284.4万m2,其中屋面面积30.15万m2,道路面积59.4万m2,绿地面积112.8万m2。屋顶、道路和绿地是主要的下垫面。其中,绿地径流雨水以渗透为主,可收集量小,屋面和道路雨水径流大,水质较为理想,尤其是屋面雨水,从水量和水质上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2 雨量平衡分析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资源公报提供的数据,郑州市2008―2012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02.4mm[1].

收集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Q=×α×β×A×(H×10-3)

式中:Q为年平均可用雨量(m3);为径流系数;α为季节折减系数;β为初期弃流系数;A为汇水面积,即各用地占地面积(m2);H为年平均降水量(mm)。

结合郑州气象局多年统计资料可知郑州汛期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4.65%,故可取α为0.65;郑州多年平均降水量602.4mm,校园屋面、道路、绿地初期弃流量分别取2、4、1.5mm,年平均降雨次数取40次,则β分别取为0.87、0.75、0.91; 径流系数屋面、地面取0.85,绿地取0.15[2]。代入公式可得出:屋面收集雨量87304.82 m3;路面收集雨量148278.91m3,绿地收集雨量60291.28 m3,总计295875.01 m3。

回收雨水用于景观用水。眉湖总面积为2.5256万m2,水深平均为1m,眉湖需水量为2.5256万m3,考虑到换水情况,眉湖总用水5.0512万m3。由此可知,收集的雨水足够眉湖景观用水。剩余的雨水24.5488 m3,我们可用于补充杂用水。主要用于补充草坪灌溉,绿地面积为112.8万m2,参考室外设计给水规范(GB50013-2006)[3],以用绿地用水2.0L/(m2・d)来计算,代入绿地面积,可得年用水量为33.84万m3。由此看来剩余的雨水可补充72.54%的草坪灌溉用水。

3 雨水水质及其处理

3.1 雨水水质及其分析

分别选择校园教学区路面、行政区路面、宿舍区路面、宿舍区屋面的雨水及混合雨水进行监测分析,监测指标为COD、NH3-N、TP、pH、浊度。2014年10月20日雨水水质。监测情况如表1。

*景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 2002);**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从表中指标数据分析,未落地雨水和屋面径流的水质指标基本满足景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 2002)限值和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2002)限值;混合雨水径流雨水COD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倍;浊度超过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2002)约7倍,NH3-N、TP接近标准限值。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CODQ50-60mg/L的要求,路面径流雨水以及混合雨水水质有机物浓度明显超标;因此,如果将其回收作为景观用水,需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对比可发现,路面雨水较屋面污染较重,未落地雨水的污染程度较低,反映出导致高浓度COD、SS、NH3-N、浊度的原因主要还是下垫面因素,与路面材料、来往车辆、人员流动、路面卫生状况等因素有关。

3.2 混凝处理优化参数

落地雨水水质虽有超标,但相对污水来说,其水质还是比较好的。通过采用以混凝沉淀为主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改善水质,用作景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

收集多次雨水,按各采样点比例混合并预沉12小时后,NH3-N降至景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 2002)以下。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对其进行净化处理,以COD和浊度为指标,,通过实验确定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铁(PFC)的最佳投加量,对比两种混凝剂的混凝效果,提出相关建议。各指标经混凝沉淀后结果在下图中体现。

从下图中分析可知, PAC投加量为25-35mg/L时,处理效果最佳;PFC的投加量为35-45mg/L时处理效果最佳。两者最佳投加量的水质COD去除率均达到40%左右,浊度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2002),降至1NTU以下;但是由于投加PFC后,水中色度有所增加,因此应采用PAC作为絮凝剂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且适宜的投加量为25-35mg/L。

4 雨水收集与回收利用系统的设计

4.1 雨水回收利用工艺流程

通过实验室烧杯实验,进行雨水水质分析和混凝实验沉淀处理可以发现,混凝沉淀的处理工艺完全能够满足雨水的冲击负荷,且处理后的雨水能满足景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标准,因此不需要采取初期弃流措施。雨水经过简单的混凝沉淀工艺就能回收利用。其工艺流程如图3:

结合郑州大学新校区的特点,雨水主要用于补充景观用水和绿地浇灌。据了解,眉湖所在地地势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考虑在此建立储水池。

4.2 雨水收集方式

城市雨水利用尚属于一种新的、非标准化的项目,雨水收集也没有固定的系统。在此我们提出两种雨水收集方案。

方案一:充分利用校区现有地下雨水管网,不用单独铺设雨水回收的管道,由雨水落水管收集屋面雨水,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经雨水管道汇集到储水池[5]。

方案二:路面雨水经雨水管网汇集储水池;在屋面建设雨水花园,具体做法是在屋顶结构上由里向外依次铺设保温层、不透水层、排水层、种植土层与植物蓄水层。降雨时,雨水降落到屋顶,通过雨水景观下渗,并通过其中埋藏的管道排出。新校区的建筑周围都有绿化,可以根据这一优点,适当的将绿化改造成雨水花园,既美观,又能有效地防止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屋顶收集的雨水沿着管道流入雨水花园,多余的水可从雨水溢流口排出,流入雨水收集系统[6]。

5 结论

(1)雨量平衡结果:通过对郑州大学新校区的雨量平衡分析可知,收集的雨水可补充校园的景观用水和72.54%的绿地灌溉,在节约水资源方面有重大意义。

(2)水质监测结果:2014年10月20日未落地雨水和屋面雨水水质较好,基本满足景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 2002)和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2002);混合径流雨水COD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倍;浊度超过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2002)约7倍;NH3-N、TP基本满足景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 2002)混凝试验结果:对预沉后的雨水进行混凝沉淀实验可知,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对预沉后雨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其出水水质满足景观用水(GB/T18921 2002)和城市杂用水标准(GB/T18920 2002)。对于混凝剂的选择来看,对比浊度、COD去除率,发现PAC的效果略优于PFC;同时PAFC是具有颜色的混凝剂,对处理效果有一定影响。对于选择PAC进行雨水处理的混凝过程,25~35mg/L左右的加药量较为合适,浊度能降低到1NTU以下,COD去除率达40%左右。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水利网.河南省水资源公报[Z]. http:///viewCmsCac.do?cacId=ff8080812afa870c012afae4033c00c0

[2] 胡良明.雨水综合利用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4]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K].第二册,建筑给水排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徐锦生.雨水回收与利用生态工程.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2,1(01).

[6] 赵萌.北京科技园区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

第4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元认知;小学;数学;新课;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受 “应试”教育的束缚,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记忆、轻理解的情况. 课堂上往往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重教学活动的结果而轻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传统的数学课程观是强调对数学逻辑体系系统掌握,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及其个性差异没有顾及;重视数学学科的解题能力培养,而对学生数学生活体验及其合作与交流没有顾及.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的学习概念. 它是指学习个体对自身思维活动的认知,主要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等三方面的内容. 元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如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不足等);元认知体验是学习个体在认知活动时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过程,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环节.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型,运用元认知理论及其研究成果,进行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验,积极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取得较好的成效. 下面以新授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苏教版教材中新授课的结构一般是例题前有适量的准备题,例题后则有试一试与想一想,最后安排练一练.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在新授课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元认知技能的培养.

一、 准备阶段“先做再想后说”

教材准备题的设计,包含了一些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 准备题训练,可以让学生温习已有知识,检查一下自己对旧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这就是“温故知新”. 一般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按题目的要求独立完成,接着想一想: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这道题的?是否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何在?最后说一说. 让全班学生在做、想、说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长处与不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教“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让学生先画画填填:

(1)小狗与小猫玩跳格子游戏. 小狗每次跳2格,小猫每次跳3格,它俩都跳到过的地方是( ).

(2)小丽每隔6天到亭林公园玩一次,小梅每隔9天到亭林公园玩一次,第一次在公园门口相遇后,再过( )天第二次在公园门口相遇.

完成后问学生:刚才你找到的是些什么数?用什么方法找的?如果这两个数很大,你还会用这个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注意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方法.

二、新授阶段, “及时反馈不断反思”

“新授课”环节是新知的集中体现,可以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示范. 新课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要重视学生的元认知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注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新知学习方法和新知掌握程度,督促部分学生采取补救措施

例如还是教“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新课伊始,就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以最快速度找出下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5 4和8 24和78 2和4 22和33

6和8 60和20 10和15 7和10 4和5

时间一到就叫停,立即反馈情况. 让同学想想,刚才哪些题较容易? 哪些题较难?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能用同样方法做吗?之后再进一步问:为什么有些题容易看出?有些则比较难?遇到难的用什么方法较好?

再如:一辆卡车与一辆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两车途中在距离乙地20千米处第一次相遇. 接着两车继续开行. 轿车到达甲地,卡车到达乙地后,都立即返程. 两车在距离甲地15千米处第二次相遇. 求甲、乙两地距离.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使用启发性的问句,让学生回答;或学生之间相互问答;或学生自己自问自答.

问:该题能否用“路程=时间×速度”来计算?

答:不能,因为题目中没有时间和速度.

问: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答:没有时间和速度,只有两个距离数据,只能用比例法来求解.

问:可以找到甲、乙两地距离和20或15之间的比例关系吗?

答:第一次相遇两车共同走完一个全程,轿车走了20千米. 第二次相遇,两车共同走完三个全程,轿车走了20 × 3千米.

问:这是甲、乙两地距离吗?

答:不是,60千米中有15千米是轿车回头走的. 因此,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应该是60 - 15 = 45千米.

通过这样不断反馈、反思,一问一答,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认知活动,知道了自己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最便捷的解决方法. 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方法.

三、小结阶段, “先小结再质疑”

第5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留守生;心理辅导;人格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农民离乡背井,到发达城市务工挣钱,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者双方都是外出打工,一般由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担当监护人。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缺乏父母的呵护,他们上小学后,在学校表现往往是沉默寡言,行为偏激,抑郁,不思上进,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笔者一直思考和实践,如何才能走进这些留守生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根据多年一线经验,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留守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如下四点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对小学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可持续地引导帮助,学校必须先有一支较为专业的,业务精湛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般的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自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想让其有效地辅导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式的心理辅导方法,对症下药,往往就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事业得不到重视,很多学校往往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突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相信,学校有了这一支热爱学校心育工作,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威武之师,能够有效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使留守生茁壮成长。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方式或者药物,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的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在应付紧张抑郁情绪,克服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基础上,建立相配套的心理咨询机构,由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高的心理教师担当此工作。有了心理咨询机构,全校师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方便地前往咨询,获取帮助,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学校的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至于在实践中需要使用那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复杂程度来选择。如有些共性问题可以采用团队辅导方式,如有些个性化、涉及隐私的心理问题则采用个体辅导方式为宜。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针对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定期举行讲座,组织野外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导。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开展有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

1.对厌学,学习困难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家教的方式辅导学生,或者组织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对其作业轮流指导,帮助其提高成绩。

2.对自信心不足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班团队活动的方式,开展“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辅导活动,鼓励留守生勇于走上讲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3.对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留守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分配任务,任命班干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积极活泼的个性。

4.对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留守生。教师可以组织“真善美”的班级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号召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健全留守生的人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留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留守生的视野,陶冶情操。通过把自然,生活,社会融于一体,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举办采风,影评,春游,诗歌创作朗诵,书法比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觉达到知行统一。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讨论实践,可以培养留守生的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在与人的交往合作中,留守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学校开展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地点不一。如带领学生参加农村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感悟科技对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如带领学生参加红色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年住过的房子和使用的生活工具,激发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和社会。

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塑造留守生的健康独立人格,是农村教育者的神圣任务。小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有利时期,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切实培养留守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田英.农村中小学留守生生活现状及心理辅导策略[J].理论研究,2009.6

[2]张继志主编.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1

[3]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人民出版社.2007,3

第6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7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教师;受挫心理;对策

新时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党和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有所提高。但目前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挫折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常见的教师受挫心理

1.一些人对教育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这给教师带来受挫心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但不可否认,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教育的重要地位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如有的地方政府不但不处处节约开支办教育,而且还挤占教育经费,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挫折。

2.教师工作的艰辛与相对较低的待遇,给教师带来受挫心理。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备课、备学生、批改作业、早晚自习、各种竞赛活动、自身学历提高培训,再加上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使许多教师疲于应付,不得不超负荷工作。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在重视教育的同时,给了教师许多新的待遇,工资一再增长,但目前我国教师的工资仍然相对较低,尤其是与我国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相比,差别就更为明显。相比之下的反差,使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受挫心理。

3.学校内部管理的不科学,给教师带来受挫心理。学校管理缺少人文关怀,缺少科学合理的机制,使得有些教师无用武之地,受到严重的心理挫折;在有些教师的使用上,不考虑其所学专业和所长,造成所用非所学,不能人尽其才,不利于个性、特长的发展,既是人才的浪费,又使这些教师心理受挫;个人、学校目标的设立脱离实际,难以实现,也会使教师的心理受到挫折。

4.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给教师带来受挫心理。在教育改革后的新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少学生有厌学倾向,逃课率高,“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目前就业困难,教师自己教的学生就不了业,没有成就感可言,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内心的煎熬、痛苦挥之不去。面对这种现实和发展前景,势必会使教师产生受挫心理。

二、受挫心理长期存在的危害

1.教师教学欲望衰退。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过程司空见惯。我们往往一味强调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和兴趣培养,却忽视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欲望的提高。所谓教师的教学欲望,就是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而目前教师受挫心理的存在势必产生一种职业焦虑,而过度的焦虑势必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心态失衡。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人心理失去了平衡,不再拥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对社会有了太多的抱怨。特别是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时,不能面对和接受现实。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受挫心理的存在,将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克服教师受挫心理的对策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新时期,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舍弃、学会体验快乐、学会调整心态,尽量避免让自己的心灵被各种欲望和幻想所蒙蔽,从而放弃过一种平淡和幸福生活的可能。在学习中追求生命的价值,获得存在的意义,焕发生命的光彩。真正落实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乐业、勤业进而不断地精业,实现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

2.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以及劳动报酬确实很难体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教学压力、家庭压力时刻在影响着他们。为此,必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积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进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崇高,使之为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其荣誉感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3.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学校能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宗旨,倡导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合乎人性、合乎人的道德与审美理想、合乎人们的情感意向的品质。

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的人际关系、关心教师的家庭境况等,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为教师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这都要求学校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建设管理教师队伍。比如,在各项荣誉的评比中、教师的职务聘任中、外出学习的推选工作中等等,给教师创造一个合理、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把学校建设成为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发展人、提高人、温暖人、体贴人的“社会满意、家长向往、学生喜欢、教师自豪”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第8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信息检索 医学 教学 在线学习平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科研课题“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开发”的研究成果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这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和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知识和技能,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方法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然而,目前各高校对本门课程学时的安排都极为有限。有限的学时,与需要学生掌握的较多检索知识,特别是与学生足够的实际操作练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教学中的瓶颈,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不可回避,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基于ASP、NET平台、PHP、PS技术、中外文主要医学数据库、网络医学搜索引擎等工具,开发了“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系统(见图1),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供广大学生使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系统由八个模块构成。

2.1 教研室简介

通过介绍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研室建设的概况,师资队伍的建设,增进学生对本教研室和任课教师的了解,更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 课程简介

通过介绍《信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目的,学习课程的重大意义,国内、外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主动掌握本门课程的概况和要求,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2.3 知识梳理

把整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整理出来,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在学习平台上提供给学生,并指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相当于把教学大纲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每个章节的学习目的做到心知肚明,学得更主动、更自觉。

2.4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问答

在这一模块中,把本门课程各章节及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中常遇见的问题精选出来,编为约200个问题,并进行解答。这些问题既包括了课堂上讲授章节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也包括了受学时限制,在课堂上不能讲授章节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在检索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些内容既方便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对课堂讲授内容中尚未完全弄懂的问题迅速找到答案,而且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取更多的课堂上未涉及,但在检索实践中又很有用的其他检索知识。

2.5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实践

为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检索实践操作练习的不足,在这一模块中,设计了各种类型检索工具的检索实习题150多道。内容涵盖了《全国报刊索引》《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PubMed、Google、HON等手工检索工具,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和网上搜索引擎。并对这些实习题进行了解答,编写出了检索提问表达式,给出了检索步骤。指导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就能方便地使用各种检索工具,按照检索实习题进行检索实践的练习,解决检索中遇到的问题,真正掌握检索的方法和技能。

2.6 精品课程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重点章节内容的掌握,特邀教研室两位老教师,将“情报检索语言”“生物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网上医学信息获取”“循证医学证据检索”“医学信息调查研究”“医学论文撰写”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录像,放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在线学习,帮助他们复习、巩固课堂所学重点知识。

2.7 学生检索技巧交流

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较多,对网络很熟悉。有的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时,能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检索思路和方法。在上课过程中,我们注意发现这样的典型,录制成视频,放在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这既有利于教学相长,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8 疑难问题讨论

在学习平台上,开辟了一个“在线提问”专栏。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也让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得到了及时而深入的解答。

通过实践,“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的建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献检索课需要学生掌握内容多而学时有限、实践性强而实习机会少的矛盾,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李冰,乌仁古德,亢琦.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为例[J].前沿,2013(11): 127-129.

[2]赵莉.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0(1): 42-45.

[3]李宏宇.利用文献检索课平台 指导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J].兰台世界, 2010(4):571-573.

第9篇:销售心理学范文

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在感恩教育中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构建“三位一体”“认知体验”“主动内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增强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感恩教育;实践;模式

我国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辅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帮助,但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感恩教育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然而,感恩教育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并且构建感恩教育的实践模式,为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一、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生命教育。心理学认为,感恩就是对外界(超自然界、自然界、人)的积极刺激进行感知后,产生的持久的、稳定的感谢状态,并诱发了积极的关系,而且这种状态和关系具有泛化的性质。感恩是一种强有力的、积极的人生情感,能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增进主观幸福感,优化情感情绪状态,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加心灵的宁静与和谐,诱发亲社会行为,具有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价值。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和传递支持社会联系的道德情绪。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致力于唤醒人的感恩意识,使受教育者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因此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有着现实的意义。1.内化感恩品德,提升道德修养。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宝贵遗产。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到“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到“衔环结草,以恩报德”,字里行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品德。哲学家西塞罗说:“感恩不但是一切美德中最伟大的,而且是其他美德存在的基础。”美国学者Mc-Cul-lough等人证实,感恩有三种道德功能,即道德晴雨表、道德动机、道德强化物功能。感恩是一种优秀的品格,记载和呈现出个人的道德水准,感恩教育的意义之一在于教会受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强化自身内心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内化感恩品德,提高道德修养。2.体验积极情绪,增强主观幸福感。感恩情绪是个体在接受外界恩惠的认知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温暖、愉悦和幸福的情绪体验,即表现出个体在接受恩惠后体会到的感激之情与回报的内心冲动;相反,如果个体仅接受他人给予的恩惠,而内心深处却无动于衷、冷漠,甚至麻木,那么与其谈感恩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感恩是对个体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人格特质之一,一个人要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才能产生幸福感。感恩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增强个人幸福感的力量,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因此,感恩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个体积极心理体验的培养,个体通过体验积极情感感受主观幸福。感恩教育的意义之二在于使高校受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增强主观幸福感。3.诱发亲社会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的功能。这是由积极情绪与事件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所产生的积极结果间的良性互动造成。感恩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有效促使受恩者产生利己、利他以及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这类行为一定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反馈,这种肯定反馈的心境和效应弥散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并不断地在社会上传递,久而久之,受恩者就能在社会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感恩回报、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感恩教育能激发高校受助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情感,诱发亲社会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二、感恩教育的模式构建

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教育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教育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和多元性。感恩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所谓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互识”是主体之间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共识”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对同一事物所达成的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感恩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即社会、学校、家庭,感恩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即高校受助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感恩要“互识”与“共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体意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强制性和形式化。因此,感恩教育要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要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本文从教育者主体、教育形式和内容、受教育者主体三个方面创建教育模式,使主体之间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形成主体间共同性和共通性;同时寻求感恩教育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主动性,增强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充分保证感恩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1.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模式。感恩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是社会、学校、家庭,他们在感恩教育中起着不同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建立感恩型的社会,让其社会成员、社会风气、社会舆论都富有感恩气息,不仅促进建设健康的、和谐的社会,而且使受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内化感恩品德。其次,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感恩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要从德育的整体建构和培养目标出发,将感恩教育纳入到整个德育教育和评价体系之中,使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具有“向师心理”,在其实施过程中,作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应该成为践行者,为学生率先垂范、担当引路人,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第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血缘关系是感恩教育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因素,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开展做人和做事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内容,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为感恩教育搭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富有成效的“系统网络”,有利于感恩教育的教育者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促进感恩教育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2.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认知体验”模式。感恩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是感恩教育的中间媒介和实践载体,在感恩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一课堂”是主课堂,即课堂教学,它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蕴藏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融入于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识恩、知恩,主课堂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识恩和知恩”。第二课堂是辅课堂,即校园文化、各类讲座和活动等。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要把感恩融入到这些文化要素之中,同时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过程为基础,对于感恩思想进行同步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带动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快速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起着催化剂作用。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离开实践,教育活动将会变成空洞的说教。组织受助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将知恩转变为报恩和施恩,感受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快乐,体验自身行为得到社会认同后而产生的强烈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样,受助学生把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把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社会历史责任感。“认知体验”模式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动静结合,由内向外,体现了知恩于心、体恩于情、践恩于行、知恩图报的教育过程。3.自我教育———“主动内化”模式。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或在外环境的作用下,将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有意识地按照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经过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四个阶段,以达到认识和完善自身人性的活动。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受教育者没有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强制,变得毫无意义。感恩教育要高度重视高校受助学生的自我教育,采取各种策略,激发高校受助学生的“主动内化”过程,深度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促进高校受助学生将感恩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与行为,使高校受助学生真正将报恩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不断地传递感恩的情怀和温暖。高校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要注重感恩心理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为感恩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和研究方向。从积极的品质、积极情感和亲社会行为出发,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应用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构建感恩教育的实践模式。三种实践模式既体现感恩教育的两个不同主体,又展现感恩教育的教育内容;既体现感恩教育的教育形式,又强调感恩教育的实践过程,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振洋,满春涛.浅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J].学术交流,2014,26,(9):213-216.

[2]陈昌兴,刘利才.关于感恩教育热议问题的理论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4,(4):23-25.

[3]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45-147.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349.

[5]谢琴.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2,(6):137-138.

[6]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58.

[7]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92-95.

[8]刘利才,陈昌兴.论感恩教育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与有效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220-224.

[9]孟琪,常海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感恩教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86-88.

[10]徐剑波.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研究[J].江苏高教,2015,(5):114-116.

[11]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73.

[12]徐仁成,赵霞.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03-105.

[13]张阳.高校资助体系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30-132.

[14]全鑫,张栋科.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路径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