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社会现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现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现象论文

第1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可爱现象 消费文化 外交政策

一、引言

日语中的「可い一词音译成汉语是“卡哇伊”,国内各种广告宣传词、店面招牌上都经常会打出这一词汇。那么,商家为什么要靠这一日语词汇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呢?这一单词对市场消费会起到什么影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可爱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可い一词的语源

「可い在明镜国语词典中的解释:

1.幼さやか弱さを感じとり、まもり慈しみたいと思うさま。また、そのように思わせるさま

2.外、しぐさ、性格、行式などがほほえましく、情を感じさせるさま。らしい。くるしい。可だ。

3.日用品などが小さくてらしい。

4.どこととなく心をくすぐるところがあって好感が持てる。

参考《明镜国语词典》的解释可见「可い(可爱)一词有对幼小、脆弱的事物包含慈爱的心情;另外也指对外形、动作、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能体察到可爱之情的意思;还包括对小巧玲珑的日用品感到爱怜之意;其次对抱有好感的对象也可以使用。可以说“可爱”一词在日语中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弱小的人或事物的怜悯、爱意。另外,在百科词典中,「可い一词源于:映し,原意是表示对方很优秀,以至于自己不敢与对方见面,表示“害羞,害臊”之意,后来转变为“可怜”的意思。现代日语中音变为「かはゆし、可い。

在日语中,「可い一词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下面试举几例:

1.子:クラスに可い子とかいないの?①

2.妹には生日に可い人形を上げました。②

3.そこに出てくる食器や装品の事なこと、可いこと、私たち若い子は、素で芸性が高くても、引っくるめて可いの一言でませる癖がある。③

4.私は今までの嫌なことがあったと同じように、お弁当にしても、自分の子どもには可いお弁当を作ってあげようと誓った。④

5.京都。春の芽吹の、夏の新、秋の…美しい自然と可い小さな草花たちに魅せられ作した押し花100点他作品集、小物などをします。⑤

描述人物、玩偶、装饰品、便当、花草等都可以使用「可い一词,包含了对谈论对象的怜悯、慈爱、喜爱之情。可见,「可い一词已经和日本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三、「可い一词所反映的审美情趣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年轻人经常以「可い一词来称赞对方的性格、发型、衣服等。男性称赞女性也多用「可い一词,我在与日本大学的大学生交流时,曾问及这一问题,对方回答说,如果是赞扬女性的话,最常用的词汇是「やっぱり可いですね。在人际交往中,「可い一词的使用也起到了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语境氛围。如今,「可い一词不仅音译到了中文,英语中也有了“kawaii”这一词汇。「可い一词传入其它国家后也被年轻人广泛使用。日本的时尚杂志,如『カワイイ『cute等都在宣扬“可爱”的观念,从衣着打扮、体态举止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审美观念。

从上述「可い一词的语源可以看出,日本人往往对弱小事物寄予怜爱之情,以“小”为美,以浓缩为“可爱”,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觅得其踪影。日本的庭院文化中各种景观、盆景等,都是浓缩了的自然,从浓缩的山、水、石中看到大自然;花道的插画艺术也是浓缩了“天地人”的观念;日本的饮食亦如此,将各种美味佳肴盛在小巧玲珑的精致器皿中,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和歌俳句也是短短几行,却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在日本「可い一词的使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人际交往范围,由「可い一词所带来的“可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人的消费及生活,并且在生活、经济、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日本社会中的可爱现象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各国都在加强经济合作,世界经济出现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经济上的往来也使各国文化进一步加强了交流,一些经济大国也在通过扩大经济往来的同时推广本土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日本消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就具有强大的影响。日本的电器产品、游戏软件、日式饮食、漫画、动画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所论述的“可爱现象”与日本消费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下面以日本动漫的推广为例,探索日本“可爱现象”对日本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

1.日本漫画、动漫中的可爱形象。

现代日本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在紧张的忙碌之余,很多日本人选择欣赏漫画或动漫来放松绷紧的神经。日本的出版商和媒体巧妙利用了动漫作品中的可爱元素,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美感、缓解疲劳。

日本是闻名世界的动漫大国,日本的动漫能风靡日本并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动漫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臂阿童木》塑造的是一位聪明、勇敢、正义的机器人形象,与美国动漫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日本动漫主人公大多是未成年人,比如阿童木就是动漫中可爱的日本小英雄,虽然是机器人,但是塑造的却是一个男孩形象,身高135cm,绿色的短裤,红色的长统靴子。《哆啦A梦》中机器猫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了,机器猫身高129.3cm,脑袋和身体的比例大约是1比1,看起来憨态可掬,腿短、没有膝关节,眼睛、鼻子、脸、手、腿都是圆形的,全身颜色也采用了明亮的天蓝色,头顶黄色的竹蜻蜓,脖子上用红色带子系着一个黄色铃铛,其可爱的外形深受儿童的喜爱。另外,《千与千寻》、《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形象也体现出了动漫人物的可爱元素。动漫中的人物动作刻画细腻入微,营造出了温馨并充满人性的氛围。动漫形象看似普通,实际上作者在设计这些形象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观众在欣赏时毫无抵触感,非常容易接受,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日本动漫通过其可爱的人物造型、模仿孩童的稚气发音很快赢得人心。在日本,动漫和漫画书可以说随处可见。在电车上可以随处看到翻看漫画书籍的上班族,以动漫中的人物或卡通形象制作的广告也数不胜数。如著名的Hello Kitty形象出现在笔记本、玩具、电器、手机等各种商品上;阿童木形象印在了信用卡上;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将卡通绘画推广到了世界领域,村上隆与LV合作的限量版箱包曾引起广泛关注,可爱的卡通形象所带来的“简约”、“轻松”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些漫画卡通及动漫作品让忙碌的日本人缓解了工作压力,得到了片刻放松。可见,动漫中的“可爱”元素功不可没。

2.日本电器、机械产品。

日本的电子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外形精巧,质量上乘而受到消费者亲睐。在外形设计上,很多产品可以说是以“可爱元素”出奇制胜的,造型小巧,设计简洁,色调非常柔和。看似普通的电子、机械产品,因为有了“可爱元素”而显得设计更人性化,充满了人情味。本来是金钱交易的市场经济,因为有了一些可爱的造型设计,消融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壁垒,甚至可以使消费者在温暖的心理氛围下提升购买欲。各种印有卡通形象的电子产品,比如广受赞誉的日系汽车,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日产PIVO汽车造型圆润;三菱Colt汽车色泽艳丽,车头部分斜长曲面设计,整体线条饱满;丰田、本田等也推出了多种小巧车型。

五、“可爱现象”与外交政策

除了经济文化方面外,在政治上,日本政府也善于利用“可爱”文化进行对外交流。“现年69岁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自称是动漫迷,呼吁日本实行‘漫画外交’。2008年5月,Hello Kitty成为日本旅游大使。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蓝色的机器猫哆啦A梦正式‘接受’时任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卡通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⑥另外,日本传统故事人物桃太郎是日本大米的代言人,日本卡通“凯蒂猫”是日本的旅游亲善大使,铁臂阿童木则是日本的海外安全大使。2009年,日本外务省选出了三名“可爱大使”代言日本流行文化,这三名大使是“校服魔法师”藤冈静香、时尚杂志模特青木美沙子、东京原宿代言人木村优,三位可爱大使会参加日本驻外使馆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传播日本流行文化。

这些日本文化的输出战略为低迷的日本经济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二战以来的日本形象。这些动漫及卡通形象色泽明快、调皮可爱,年轻漂亮的“可爱大使”更是吸引了无数眼球。以往嗜战的武士道形象已经越来越远离了大众的视线。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而且逐步在推销自己的大众文化,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的可爱文化现象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离不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体的宣传。可爱文化在日本的经济、文化、政治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注释:

①テレビドラマ『魔女の条件からの台.

②新日(第一册)第十六クリスマス.

③西村玲子.おしゃれのレシピ:自分らしく生きる.PHP研究所,2007:138.

④井上ゆり子.心を救って.文芸社,2006:109.

⑤私の花生活.日本ヴォグ社,2009,(51):73.

⑥广州日报,2009-2-13.

参考文献:

[1]周兰平.动漫的历史[M].重庆出版社,2007.

第2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一次成功的移植———正如人体器官的移植———应该在新的机体内成长,并成为新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应由于原有制度与文化的抗拒而萎缩”[1]。然而,如前所述,我国HSE制度的移植并未达到应有效果,笔者认为这属慢性排异现象(或称部分排异)。下文将对导致移植排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移植应具有很强的依附轨迹”[2]。依附轨迹(PathDependence)是指体系面对内外因素的挑战时所做出的体系内在特有的响应规律。不同的政策体系会明显地依循不同的原则[3]。一项制度欲移植成功,首先应符合继受国基本政策的根本指导方向(即原则),才能在该国的运作原则中得到认同,且在政策的制度化中得到合法性。HSE制度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本位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对社会权利、社会平等、社会正义、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此同我国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据此,HSE制度在我国具有依附轨迹。

但成功的制度移植除了需具有相容性外,还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本文认为影响我国HSE成功移植的条件主要包括:结构差异(StructureFactor)[4]、制度差异(InstitutionVariance)[5]、移植动机(ProperMotiva-tion)、文化差异。

(一)结构性差异

BP公司和Shell公司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事主体。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发达国家正经历着“福利国家”的产生、建立阶段,在处理自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职业健康及安全)时,福利国家承认政府的主动角色并通过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鼓励劳资双方形成健康的议价制度,并让各方都承担部分职业健康及安全的责任[6]。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于1974年颁布了《工作与健康法令》(HSWA),《法令》设立了健康与安全委员会(HSC)和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SE);建立了工人安全代表制度(safetyRepresentative),赋予工会及工人参与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决策权力,建立了一个以政府、工会和雇主共同商议职业健康和安全水平的三角结构[7]。该法被誉为“将石油工业HSE体系从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体系变为更加现代的以风险为基础的体系”[8]。由是观之,HSE制度在BP公司和Shell公司的产生及发展完善具有一个稳定的结构性因素。政府通过程序和法律的安排去界定各个社会群体的角色及形态,并促进或规范各个社会角色怎样做决策和做什么决策[9]。

HSE制度在我国石油行业的贯标过程始终采取的却是行业自律模式(SelfRegulation),强调在市场的支配下公司和员工各自承担职业健康及安全责任,而政府仅通过法律确立劳资双方在职业健康及安全方面的一般性责任,藉此营造劳资双方“自我管理”的安全文化的规范[13]。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基本法《安全生产法》构建了一个由政府、雇主、雇员、工会共同承担责任的法律框架,但深究其条款却不难发现该法赋予工会以及工人权利的规定均过于空泛,仅框架性地赋予工会或员工“建议权”、“拒绝权”,缺乏对企业行为的义务性规范。但由于企业对于职工是为强势主体,因此这种“正当”的权利规范较之“应当”的义务规范往往更容易沦为一纸空文[10]。此外,我国政府在职业健康安全的监管环节采取的态度较为宽容,“先劝吁,后检控”的策略,以及长期存在的执法环节的沉疴,同样证明了我国政府作用在HSE领域的缺位。综上,笔者认为我国HSE制度在结构因素中过于信任企业的自律行为,缺乏国家和工会的有力参与,并未真正形成政府、工会和雇主的三角结构。

(二)制度性差异

“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11]。HSE制度之所以在英、荷等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是有一定的制度环境作为基础。劳工阶级冲突使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用福利立法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实现稳定与发展的统一[12]。HSE制度也是福利立法的制度安排之一。其次,作为起源于西方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HSE制度的具体制度安排与其商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制度安排是契合的,例如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对健全的制度体系有力地保障了HSE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第三,制度实施机制被誉为“制度的生命线”[13],而英、荷国家的HSE制度均具有较完善的实施机制,如英国的“公司过失杀人罪”

(TheCrmieofCorporateManslaughter)制度即为雇员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又如英、荷等国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诉讼机制和巨额罚金制度。

反观我国HSE体系,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到制度实施机制,都没有真正本土化。首先,从制度环境来看,我国福利社会立法刚刚起步,能与HSE制度配套的法律法规数量极少且多为效力较低的条例,不足以支撑HSE制度的有效实施。其次,我国HSE制度仍处于企业简单模仿的初级阶段,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淡漠的信息披露理念以及排斥外部审核的行为习惯,只会使HSE制度的移植产生逾淮而枳的结果。最后,我国长期存在的“有制度难行、难依”的现象同样存在于HSE领域。我国石油企业只将HSE制度视为一种可有可无或是简单应付的管理制度,必将导致HSE制度在我国移植的失败。

(三)移植的动机

诺斯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经济主体期望通过制度创新(上接第113页)来获取在已有制度安排中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HSE管理制度在西方社会的兴起是以诱致性变迁为主、强制性变迁辅助的制度变迁模式。大型石油企业是这场管理体制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为了响应市民权利运动和社会福利政策而自发倡导、组织进而施行;政府则运用法律手段对HSE制度的发展做出适度规范,企业和政府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而HSE制度被我国石油企业引进的根本动机是出于应对安全环保领域的国际贸易壁垒。为了进入国际市场而不得不与这项国际制度接轨的移植动机,难免会使该制度的真正本土化陷入尴尬境地。

(四)文化差异

第3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一、三种文化并存的社会

传统价值思想、现代价值思想和后现代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思想中的并存,体现了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当今,老年人更多崇尚传统;青年人更多崇尚现代文化;而“新新人类”明显更多崇尚后现代主义。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更多在城市流行;而传统文化更多深植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同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尤其是前者与后两者)从内在价值取向上的尖锐对立,更为文化转型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文化客观上的保守性、以正统自居的思维、重义轻利、不尚竞争以及对新事物的天然排斥性,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思想格格不入,并时常视之为敌。现代思想重视工具理性,要求创新,崇尚竞争。传统文化的深层的痼疾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宣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等方面则乏善可陈,并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同时,后现代思想反对中心和主流,也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背道而驰。三种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尖锐对立、互难兼容之处。

尽管如此,中国人很清楚:传统是民族之根,先天存在;现代思想是发展的必需;而太多现实问题又必须依靠后现代思想来解决,三者中任何一者都是不能也不可能被社会抛弃的。因此,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价值冲突时,就难免遭受取舍两难,左右摇摆之痛。整个社会文化过度“散而不一”、取向“茫然”的状况存在。

经历了百年屈辱的中国人,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很清楚的。它必须既面向现代和未来,崇尚创新,又应该渗透于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找到一条解决文化冲突,以大力促进社会发展道路,中国人奋斗了一个多世纪。十九世纪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尽管肯定了现代科技和思想的积极成分,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却没有从文化内在层面找到融合中西文化观念的方法,而只是简单嫁接,注定不能成活;的倡导者们大力宣传民主科学,主张大力学习西方,但是对传统思想的不可摆脱和现代思想的不可抗拒的矛盾束手无策;进入当代,有的学者针对现代性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复兴国学并取代现代思想,也有学者深入挖掘国学中的现代意义,但都没有显著的突破。尽管知道文化应然,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至今在中国都是一大课题。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是一回事,怎样去做到是另一回事。

二、文化产业化对文化整合的独特功效

在面对社会事物时,人们为必须从互难兼容的三者(尤其是前者与后两者)中选择一种价值取向,或者将它们融合于一体而感到痛苦,那么产业化的文化则常常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完成这件艰难的事情。这是文化产业对于文化发展和文化融合的独特作用。本文对这种作用进行分类考察。

(一)自动取舍

如果不是当下如此繁多的相亲娱乐节目盛行,人们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征婚选偶的态度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包容。二十年前,尽管不必拘泥于封建“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但是人们至少更倾向于“搞对象”应该更隐私化一些。显而易见,相亲娱乐节目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正是市场的力量,潜移默化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当人们回想时,原来心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舍难题已经被媒体帮助完成了。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产业对于文化转型的推动力。而这种自动取舍在社会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电视剧、音乐、网络游戏中多元的价值事例,通过媒体的宣化功能帮助人们改变思想,取舍价值。同时,文化产业借助新科技的传播,也常常帮助人们选择后现代性价值取向并使之日益被接受。譬如互联网的虚拟性、娱乐性消解了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规则和严肃部分。在这些过程中,有些原来不接受的现在接受了,有些原来接受的现在抛弃了。

(二)自动融合

“中体西用”和没有找到文化整合的好办法。而今天,借助市场驱动力,文化产业却能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中原本难以兼容的价值和思想进行改造,使之可以互相融合。文化商品以现代眼光解读传统,使之与现代性相通。流行音乐歌手周杰伦唱了一首《青花瓷》诠释爱情,联想集团推出了一款热销手机,采用青花瓷元素作为外壳设计。明星的作用和产业的力量,使传统与现代交融。如果没有产业化运作,恐怕很难把爱情、电子设备和青花瓷兼容起来。于丹讲《论语》,曾仕强讲《易经》,有人把老子的思想嵌入现代企业管理,还有人执着于在古代思想家的文字中找到现代民主和竞争思想并夸大之。他们都重视古籍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也因此蜚声。在当下的国学热潮中,人们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与其说是学术需要,不如说更是市场需要。甚至可以为此人为地扭曲传统文化的原貌,使之迎合现代社会。但是这种扭曲披着高科技手段和媒体、权威的正统性的外衣,常常不被发觉。而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中,传统与现代、后现代开始了未曾有过的融合。这也是文化转型的过程。

总体上评述,产业化后的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商品生产者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当人们面临文化冲突、价值取舍的苦恼时,消除这一苦恼,让思想更加明朗就成为切实需求——市场需求。通过对市场千方百计的迎合和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将文化变形、加工(包装)来出售。同时迁动了人们的思想。这是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功能,没有什么驱动力比文化商品生产商孜孜不倦地钻研商机的执着更浩大,更有效推动思想文化内在的变化。

同时,如同洗衣粉、电子产品一样,在文化生产者那里,文化作为商品也需要不断升级,不断研发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满足消费者变化着的需求和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思想渴求,也是新的市场,成为带动文化转型的引擎,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将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进行着整合。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最终塑成一个属于中国、面向未来的文化之型。

三、文化产业化的局限

文化产业化并非仙丹,对文化发展也有“副作用”。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可能单纯依靠文化产业完成。以净化心灵为任的文化被统摄于资本逻辑之下后,难免沾染与它水火不容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庸俗之气。而这正是传统所痛斥的、现代所承受的以及后现代所无奈的。产业是市场经济,它本身就是现代性的。文化产业化就是要求文化站在现代性一边。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化没有能力将文化带到真正的理想之境,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矛盾不会根除,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人们的价值取舍之痛不能痊愈。可忧的是,由于资本逻辑泛滥和新技术的应用,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可能会始料不及地把文化引向人们原本没想要去的地方。这是一种未知的危险。譬如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带来了“艳照门”、虐猫事件等恶俗的东西,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文化也不可能全部以产业形式存在,资本逻辑不是全部。引导文化健康发展的文化事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初中生;语言运用

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写作中对各个方面的语文知识的灵活组建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该阶段学生在写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做针对性指导。

一、语文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教学方式

1.教学重心需要侧重对该形式文体的把握

议论文的写作一般是在初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出现的,因为从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学生从学习汉字到对一些句子的描绘,再到写作一些简单的叙述文,最终到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写作阶段的演变其实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写作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其中这些节点都是语文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要素。但是不同体裁的文体写作其实有一定标准,因此在学习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议论文的写作特征进行明确的讲解,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传递的重要教学要点。

2.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了解并且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比如,整篇文章的议论主体和议论形式以及写作中心思想等,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开始前需要格外注意的内容。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于某一议题的选择是写作的前提,同时也是影响整个文章议论主体以及中心思想的首要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选择议论文的主体出发去加强学生对一些常见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的议论分析,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辩证地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对于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长远来看,它也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1.议论文的写作需要具有辩证性思维模式

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而言,往往都是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发展规律中,而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现象而言,往往会有不同的声音环绕在我们身边。比如前段时间,一些媒体讲到我国旅游局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信用系统中去,这种新闻类型使得我们在教学时有了基本的议论分析素材。在写作这类素材的文章时,学生在文中可以首先对事件进行评述,然后再去提出自身的想法,最好利用正反面的案例去对比,以便突出文中议论点;而作为学生,也必须试着这样去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相应的见解。正是在这种写作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在写作中的论点才更具有辩证意义。

2.写作过程中作文水平提升的要点

议论文的写作需要从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出发,然后分层论述,最后提炼中心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上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去加强,其中准确定位文章的核心思想是整篇文章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核心思想就如同该篇文章的大脑,它统领着整个篇幅的基本走势和核心要点。对于读者而言,一般都会寻找全篇文章的议论主题是否新颖,核心思想是否贴近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从这几个方向出发,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和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议论文写作教学主要注意的要点

1.语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出发

针对不同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前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摸底调查,然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且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写作内容的兴趣体现出来,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较好地反映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师准备在教学开始前讨论“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一个话题,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去认定自己的理想,然后设想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写作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这部分写作内容还必须包括理想给每个学生的激励作用。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对自己理想设定时的基本想法,因为学生在写作时的想法决定了写作的议论方向。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2.语文写作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组织语言的意识

简单来讲,学生能否很好地将不同的词语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融会贯通并且通过自己习惯的语法结构展现出来,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考验。因此,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在课堂内外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阅读频率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节规划,并且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

总体来看,在具体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对写作板块的认识和运用主要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写作形式与内容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写作教学,并且对教学情况做及时的总结分析,所以说该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也是教学主客体关系之间的联系和拓展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关键词:质性研究;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76-02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质性研究被美国护理学家引入护理领域之后,在各国发展得比较迅速。在护理领域,研究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仅用量性研究已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和解释,而质性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且深入的研究,通过揭示事物内涵来认识事物,因此护理研究人员逐渐开始运用质性研究来解决一些研究问题,质性研究在护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质性研究往往对研究者本身的要求较高,而护理研究生往往能代表该领域的较高研究水平,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旨在为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领域的运用提供参考。

一、质性研究的定义及特征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高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释的过程,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深入体会他们的感受与看法,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来诠释这些经验和现象的意义。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对研究对象有高度的敏锐性,通过与被研究者的密切互动,对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质性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它需要研究者参与到研究情境中,与研究对象产生互动,从而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二、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以“护理学”“护理领域”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的学位论文、CNKI的博硕士论文中检索,检索截止至2014年5月的所有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共检索2385篇。纳入标准为质性研究论文,包括个案法,参与观察法,访谈研究法,扎根理论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排除标准为仅出现质性研究等相关字眼而未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最终纳入429篇。

三、结果

对429篇论文进行分析的结果见表1~3。

四、讨论

护理学研究的范畴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将不断更新,护理领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人,这就导致了其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很多研究现象及内容仅通过量化指标是无法衡量且不能被解释。而质性研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层层相扣的研究,揭示事物内涵认识事物。因此,运用质性研究来解决研究问题的研究者越来越多,但在质性研究发展较快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

1.年份。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质性研究应用较少,于2003年才出现在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尽管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质性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文献总量只有429篇,占所有护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17.98%,可见质性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质性研究方法。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应加强其质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从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文献都运用的是德尔菲法,其次是访谈法。这可能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特性有关。一方面我国护理的很多研究领域才刚刚起步,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往往需要去构建一个量表或者某种体系,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者运用德尔菲法就是为了达到构建量表或体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尔菲法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资料来源主要是这些专家的想法和理念,而研究者能参与的研究过程就是对资料进行整理,不参与对研究现象或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因此,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相比,对研究者的要求较低,运用相对简单。护理学研究的范畴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研究的内容也将更有深度,而质性研究中除除德尔菲法外还有多种研究方法,例如扎根理论,因它对研究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系统的培训,因此研究者运用的较少。由此表明,护理研究者在认识到质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能根据研究目的而选择合适的质性研究方法,从而能真正地解决研究问题。

3.培养单位。由表3可以发现,质性研究论文作者的培养单位区域分布局限。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作者的培养单位,28.11%集中在第二军医大学,11.18%在山西医科大学,4.90%在福建医科大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质性研究的选择不但与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有关,还和培养单位的学术氛围相关。就第二军医大学而论,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军医大学第一次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护理学研究生,现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护理学人才。因此,有必要为护理学研究生开设专门的质性研究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各学校之间相互交流,提高护理学研究生综合素质,从而打开区域限制,使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研究生中能够普及。

4.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质性研究中的伦理是指研究者在整个质性研究过程中道德上的考虑、选择和责任,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进入被研究者较为隐秘的生活领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与他们有较多时间的密切互动,本研究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论文对伦理方面未提及或描述不全面,仅提到对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权和资料保密这两个问题,而对于质性研究过程中怎样避免对研究对象的伤害以及资料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实这两方面很少涉及。因此,在设计课题的开始,研究者就要考虑到研究对象尊严的价值,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守伦理原则,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且真实的报道。对研究者来说,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敏锐的加以识别,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在科学方法与伦理价值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显得格外重要。

五、质性研究在护理科研中的前景展望

本文通过对国内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内质性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虽然在我国的护理本科所学的《护理研究》教材中已涉及到质性研究,但仅是对质性研究进行了简单介绍,而且质性研究方法不是仅通过教科书的宣讲就能掌握,是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加强与质性研究相关的培训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而领悟的。作为护理领域中富于发展前景的研究方法之一,高等护理的教育者应重视护理质性研究培训的启动和实施,并在实施中探索、发展和完善质性研究的护理学应用,通过对质性研究方法更深入的分析及了解,采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为具体的研究问题服务,深入挖掘质性研究对护理学研究的独特意义,掌握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为未来的护理科研队伍奠定基础,对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周荣慧,黄人健,李春玉,等.护理质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管理杂志,2002,2(1):21-23.

[2]蒋逸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陈向民.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4]胡雁.质性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6,(21):579-581.

[5]朱海利,陈鸿华.我国护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6,20(8):1982-1984.

[6]张美芬,杨清秀.护理研究中的伦理要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1):52-53.

第6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日趋成熟.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和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然而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无定论.该文通过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两重属性:通性—危害社会秩序;特性—影响体育发展.同时尝试给出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以供参考讨论。

1、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林启武先生编出《体育运动社会学》讲义起,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其中卢元镇、黄捷荣、刘德佩、吕树庭等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讲:“社会学不研究社会问题难以称得上是社会学”,同样体育社会学不研究体育社会问题,也只能是理论家们象牙塔里的玩物而已.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了从1994年到2001年的全部1 556篇关于体育方面的文章,发现有7b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方面的论文,有研究体育暴力的、兴奋剂问题的、侵占体育场地设施的、独生子女引起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等等,这表明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是务实和严谨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以上论文多是对某一具体间题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从整体层面或基本理论方面来研究的很少.

2、质疑

在以前的一些论著中有出现过“体育的社会问题”或“体育中社会问题”等,而“体育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与它们有严格区别的概念,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过多讨论.“体育社会问题”这一词组,在国内最早是出现在卢元镇先生1989年发表于《体育论坛》上的《试论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一文中,该文较完整地介绍了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和特点,同时对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欠缺的是没有明确地指出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问题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也是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中使用得多而定义却不确定的概念之一值得庆幸的是在2000年第2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看到肖洁副教授的《对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第一次试图给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这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开端.但是我认为“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是不够准确的,值得商榷.

一、“对文”称“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它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我疑惑: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违规违纪都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某种行为“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和纪律,这表明“违规问题”的意思也是指“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那么“体育违规问题”就是指“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对文”指出“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那么就是说“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这一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似乎不能含盖所有的、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

(2)“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从上面这个判断句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词“体育行为”、“体育……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活动”都是动性的,按“对文”的意思体育社会问题都是动性的.那么体育社会问题就没有静性的了.

(3)“对文”的第三部分—当前主要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例6"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体育社会问题,但请问这一客观存在的、静态的现实,如何具有“行为”或“活动”去违反了哪样的规定和纪律?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那么这一问题就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

(4)“对文”的第三部分之例5“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特有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一,但用“对文”的定义来考查,却要得出否定的结论.“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它是表明“问题”产生的范围—“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是“违规违纪”的.而我们知道,产生“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政治的需要—我国政府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早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成为体育强国,而有目的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倾向于竞技体育,即问题产生于政治和经济方面而非体育方面;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不仅不“违规违纪”,相反是我国政府提倡或支持的.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体育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范围”不是“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也不“违规违纪”,那按“对文”的定义,“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应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对文”的第二部分—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定性和界定中指出:在体育行为中,常用五个标准来衡量:

(1随反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一切体育行为;

(2)违反体育目的、任务的一切行为;

(3)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

(4)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的一切行为;

(5)违反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切体育行为.

就此五个标准,逐个予以质疑,会显得很繁琐,仅就标准“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我就不太明白.比如说,某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带球走”,就是一个违反篮球运动竞赛规则的行为,并且也仅是一个违例行为.但按“对文”标准的界定,“带球走”却成了一个“体育社会问题”.不可否认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社会问题的子集,按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说: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须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A、请问“带球走”是如何“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或“妨碍社会发展”的?B、所谓“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即是动用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或行政命令等手段解决.而对于运动员“带球走”,裁判员吹一下口哨就解决了,难道裁判员吹口哨也是“动用社会力量”?

所以,从“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仅仅看到体育社会问题是“行为”的—动性的方面,而看不到体育社会问题是“事实”的—静性的方面,那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缩小化;而不加限制的“一切行为”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动性部分的扩大化.

3、分析

对于如何定义“体育社会问题”,我认为:

第一,体育社会问题是从属于社会问题的,首先它必具有社会问题的通性—危害社会秩序.另外,体育社会问题又是有别于其它社会问题的,这说明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影响体育的发展.根据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许多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表明,其对社会的危害远不及其他社会问题强烈,其更多的是表现为对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体育社会问题作出定义时,必须表明它的两重属性,即通性和特性. 转贴于 第二,对于任何具体的概念,都存在一个范围,绝对不是“一切”的,同样体育社会问题也是有范围的.对于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先要考察其母体—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存在三种基本看法,其代表分别是美国《社会学百科》认为“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它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以及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营原礼认为“是从社会学观点研究体育事实及与体育有关的问题,力图使体育合理化的科学”;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会长安德理斯·霍尔(A " Wohl)则认为“是记述、研究与体育运动及体育社会功能相关联的社会现象的经验科学.它通过研究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或妨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阐明规定这种发展的法则,并且在我们期望的范围内,通过这种研究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虽然他们在文字表述上不一样,但对本质东西的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即体育社会学是“第一,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第二,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其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第三,研究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及它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关系。”

了解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那么对体育社会问题定义时:

(1)应该把体育运动上升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因为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内容之一,体育社会学本身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的,那么界定体育社会问题时,也应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同时体育社会学又是社会学的分支,探讨体育社会问题也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发展到当代社会,广泛地和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种族。··…等发生联系,已具有了自身特有的组织结构、法律法规、经济运行机制、保险保障制度……等等,已构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反之体育社会问题出现后,大多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某一机制或制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或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健康发展的.

(2)应该表明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那么“社会现象”就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事实都属于社会现象.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就是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和社会事实.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体育社会问题应是: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关系、作用和事实,出现病态或失调,危害了正常社会秩序,并影响体育运动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需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的社会现象.

如此理解体育社会问题是因为:

(1)指明了体育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时必须具有两重属性:通性—危害正常社会秩序,须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特性—影响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例如足球“黑市”赌博,如果它是纯粹的赌博,虽与足球这一体育事实相联系,但它只是危害社会秩序,那也只能归于其它类型社会问题.如果赌博过程中,有收买球员、裁判员,或通过种种方式控制和干扰比赛,那它不止危害社会秩序,同时影响了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属于体育社会问题.

(2)涵盖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全部,即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及社会事实,包括了动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行为和社会作用引起的;静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引起的和某些客观社会事实.

第7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

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1.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1.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史密斯、韦伯等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1.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教育社会学的这种学科性质由上述两种学科性质推导而来。

因此,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建立起动态积极的开放式学科对话和交流机制。

2、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2.1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育社会学以教育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教育社会现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二是指有社会学因素的教育现象。

2.2从目的论角度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走向精细化、学科化;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现今未被充分重视的或重视不够的社科领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中出现。

3、教育社会学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3.1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学前教育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

3.2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学前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日渐趋向于成熟,理论的深入和对实践的关注并进。因为学前教育学是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本理论基础,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奠基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学前教育与社会及儿童发展的关系,明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熟悉学前教育的基本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及小学的衔接与合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教育社会学研究必将同时承担起学术使命、道德使命和社会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在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同时,使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2]叶澜.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o教育学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第8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1 引言

我国旅游地理学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研究的团队增加、成果增加学科声望提升,发展迅速。相对研究理论的知识,实际理论指导??践不多,虽说多年晚上研究学科规范问题,可是依旧没改变研究成果知识的贡献的问题。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研究问题,缺少研究问题,就不能产生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就造成现在很多成果缺少“研究问题”。本文旨在研究这类问题,纠正对学术研究概念和价值的认识、重新认识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地位、重申基础理论系统对学界意义、深入联系社会实践等问题,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

2 研究问题概念

通常,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研究问题就是一项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的问题,通过研究进行回答。学科研究里面的问题,一般会比社会世界里面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更加的集中和具体。定性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对课题考察的问题的基本形式的表达;定量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人员表达怀疑,而且努力寻找回答的问题[1]。所以,研究问题,就是研究人员在特定的科学角度、理论体系与科学方式下考虑和解答的问题。

3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象

这些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增加,各个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的学术论文增加,发展迅速。就当前数量来说,旅游地理学研究成为地理学研究提出学术成绩很集中的分支学科,可是对于每位旅游地理学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研究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理学更好持续的发展。

众所周知,研究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的核心标准,更是研究进行的开始和基础[2]。可是,当前就我国的发表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分析,很多的研究人员不注重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质量不佳,在蓬勃的旅游地理学成果中,研究问题的缺失很普遍。本文对这些年相关的论文和期刊进行研究,发现“研究问题的缺失”是普遍的问题。

4 研究问题缺失的原因

4.1 对研究问题认识不足

研究问题对常规科学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中,研究问题也是范式形成的基础。“学术成就”是以学科基础的“公认的理论”,这些“公认的理论”也能提出很多的成功的应用,比较应用和示范性的观察和试验,长久作为常规科学被学术共同体所接纳。所以这些工人的理论是研究人员通过各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状况里面提出的研究的问题的解答作为根本,多以研究问题在科学研究里面是重要的核心的地位[3]。然而,目前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界还没认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很多的学术论文缺少研究问题。现在学术论文很少考虑: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和旅游地理学理论的联系等问题。所以,没有充分的认识研究问题,就造成研究问题的缺失,也造成学术论文缺少知识的贡献,失却了研究的目的。

4.2 缺少系统理论梳理

好的研究问题,是在工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可是,我国目前旅游地理学缺少公认理论的系统梳理,更有甚找不到系统梳理的起点。可是,目前我国旅游地理学界还没有认识到这点,如果没有这种系统的梳理,就会造成整个学科不能更好的发展。而且,从现在看来,目前已发表的文献综述,很多都没有根基,零散不齐,不能很好把自己定位在学科体系应有的位置里面[4],很多的文献论文更是参差不齐的把相同的研究问题随意的堆积在一起。因此,造成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的缺失,也使研究的人员不能提出很好的研究问题,所以这种概念体系的缺失,也会是研究人员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找到更好的变量,不清楚的理论框架也使研究人员不能很好的把控变量之间的相关联系。

4.3 实践深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旅游地理学的的到了巨大的发展。所以,积极的应用到规划时间,在规划里面得到研究的可进入性、并且从时间里面发现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关键的路径,规划和研究的良性互动更好的推进学科的进

步[5]。可是目前血多的规划实践知识停滞在调研的的浅薄的局面。众所周知,实践和理论本来就是循环往复,相扶相助的关系。我国旅游地理学由于缺乏深度的实践的,就使“理论――时间循环”不能够更加的深入、相关的研究也找不到更好的研究问题。如果不能打破这类局面,旅游地理学就不能结合整个人文地理学与旅游研究来提升研究质量的知识的贡献,也会造成地理学学科地位的质疑。所以,在整理系统理论知识,搞清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同时,就有必要深入实践,探究研究的问题。

第9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社会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目的是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或某一现象,以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解决。社会调查报告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公众关心的社会经济与发展问题,它注重真实、具体、典型的事例与数据,注重分析事情产生的背景、成因,意义或危害性,也可适当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

本次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必须结合专业内容进行选题、调查,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作前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

三、社会调查的方法

1、普遍调查 2、重点调查3、典型调查 4、抽样调查

四、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标题:写明调查对象的名称及内容,如《关于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调查》、《关于重庆市社治安问题的调查》。

(二)导语:此为社会调查的开头部分,也称前言、导言。此部分需写明社会调查的意图、性质、时间、地点、对象,以及调查的范围和采用的调查方法。

(三)主体:这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也称正文

1、情况部分:介绍调查所得到的基本情况,应注重具体事实、统计数据、文字应简明、准确,条理分明,也可兼用数字、表格、图示说明。

2、分析部分:重点分析所调查事情或现象的产生背景、原因、实质,条分析缕,有事这有依据,抓住问题的实质、规律,揭示出其重要意义或危害性,给人印象深刻,提醒世人或领导注意。

3、建议部分:在有力的分析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有关部门恰当处理提供参考。

(四)结语:总结全文、深化主体、警策世人,也可在建议部分结束

五、社会调查报告的结构方式

(一)纵式结构: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如果是针对某一件事情,通常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如《某某贩卖的犯罪调查》、《某某公司不正当广告炒作的调查》。

(二)横式结构:根据材料的内容、特点、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如果是针对某类社会现象,通常采用此种结构方式,如《关于中、小学实行强行补课的调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调查》,社会调查报告一般立足于某类社会现象,故这是常见的一种结构方法。

(三)纵横式结构: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但应确定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另一种为辅。

六、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写作前目的明确,认真选择调查对象,认真选择调查对象,认真制定调查计划,计划内容包括:

1、确定调查对象(范围、程度),选择公众关心、有调查价值、自己也有能力驾驭的社会现象。

2、确定调查目的、调查项目、调查方法。

3、准备调查需用的工具(如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经费,安排好调查日程。

(二)认真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资料,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典型性。

(三)整理分析调查到手的材料,进行分类、鉴别、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1、确立自己的观点、看法,但必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2、实事求是,不夸张、不隐瞒实情,如实将调查到的情况写出来,注意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