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南的歌会范文

云南的歌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南的歌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12月3日下午,广州体育学院男子篮球队以87:79击败汕头大学男子篮球队,最终以六战五胜一负的成绩取得2014年广东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乙B组第二名,顺利获得2015年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的参赛资格。而本组的另外一支强队广东工业大学则以全胜的成绩夺得第一名。

在男子乙B组中,参赛的队伍包括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以及深圳大学,这七支参赛队伍的队员多数是篮球专项的学生,或参加过大型的比赛, 整体实力水平不容小觑。

近几年,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组的冠军奖杯一直被广工高举在手。2012年至今,广体仍然惜败广工,取得第二名。老队员希望年轻的队员能够秉承师兄们的优良传统, 创造更好的成绩,争取在下一年的比赛中赢下广工,为学院争光。

我院另外三支参赛队伍所属组别为女子乙B组、男子乙A组和女子乙A组,他们的比赛将分别在12月5日、12月24日打响。

(图/文 学生记者 唐诗语)

第2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管子·正世》中记载:“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这里的“民俗”即指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詞的缩写,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化人”。民俗文化,即是民间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文化的统称,这样的文化还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语文教科书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了解这些民俗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增强民族自豪感。那么如何将民俗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就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文从“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意识”、“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开发资源,推进民俗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意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1]基于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篇时就注重选择一些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文章,比如我们较熟悉的《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等。通过阅读课文就能了解到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云南历史悠久的对歌习俗以及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编辑者话语中也蕴含着一些民俗文化,比如《端午的鸭蛋》课下注释中的“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吆喝》中的“大鼓”:民间曲艺的一种,用韵文说唱故事,以大鼓、板、三弦等伴奏。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文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首先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先对整个单元做一个了解,本单元属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处于这个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分别是《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这个单元介绍了端午的各种风俗习惯,农历新年里的风俗禁忌,还有“春酒”、“会酒”这一弥漫着浓浓人情的习俗。学习此单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各地民风民俗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研究编辑者的话语,比如《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的文前导语是这样说的:“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通过研究编辑者话语,教师明了民俗文化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对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弘扬的意识。 

二、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 

教师不仅在备课之时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的意识,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化魅力。下面是《云南的歌会》一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看过了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了,那看过之后相信大家都被这位来自云南的舞蹈艺术家那美轮美奂的舞姿征服了,如果你也来自美丽的云南,现在需要你向大家展示云南的民俗风情,那么你会选择这篇课文中哪一幅画面来展示呢?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要始终围绕:哪一幅画面最适合展示云南的民俗风情以及选择这幅画面的理由。 

(前面两组汇报省略)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听听选择第三幅画面的小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1:“金满斗会”,场面盛大热闹,参与的人较多。 

生2:村寨传歌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他们传歌方式是由老一辈唱下一辈听学,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传,可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 

师:大家说的对,最后一个画面写出了“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参加传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有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还有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能参加到歌会中来,可见歌会已经深入云南人的生活里。云南人民将它们广泛传唱,不断继承发扬,我们也不禁被云南人民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深深地感动。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下去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民族又有哪些民俗呢?下节课各小组来进行汇报。 

在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找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可以充分展示云南民俗风情的画面。选择第三幅画面“金满斗会”的小组理由是场面盛大热闹而且参与的人数较多,他们不仅意识到这一盛大恢宏的场面是云南歌会特有的传统活动,还发现传歌方式是由老一辈唱下一辈听学,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且还是整套整本往下传,可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学生不禁因云南人民对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而感动,由感动而随之引起探索的兴趣,之后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们的汉民族又有哪些民俗,从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文本并随文学习,推进民俗文化教育,感受文化魅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到的。 

三、开发资源,推进民俗文化教育 

在教学中还可以开发一些恰当的图文、音像资源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借助一些挂图、画报给学生直观地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要、音像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音像资料展示内容,比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云南民歌对唱的一些视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创造适当的教学氛围。 

除此之外编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以节选的方式编入,有些课文难免会“断章取义”。因此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要广泛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文本之志”和“作者之思”。[2]《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原文,还可以了解到云南独具地方性的跑马节。当然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还应开发云南民歌的一些相关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民间歌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通过歌唱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来赞美劳动人民,来抒发节日的欢愉等等。而且对唱歌者没有限制,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可参与,而且一个高明的歌手在本民族中是很受尊敬的。云南的民歌不仅备受本族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善于开发课内外相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也有利于对民俗文化教育的推进。 

总之,语文教学是民俗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积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传播民俗文化,以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第3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法提问技巧

一、关于课堂提问的认识

要探究课堂提问这个课题,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提问法。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它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提问法同讲述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察到提问法的成功运用,我国传统的提问法在几千年的教学发展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了。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中发生重要作用。

二、语文课堂提问法运用中的误区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1)浅层次提问――极肤浅的填空式提问,比如,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等等。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2)泛问――零碎,不系统。旨在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3)随意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4)高难度提问――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综合上述,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这类提问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者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艺术的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语文课堂提问法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设计应明确而具体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一定注意做到明确、具体而又有针对性。

2.问题应能给学生思维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学生的阅读欣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激发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不能用固定模式限制学生,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合理,就应该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这里有一个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从文中找出支持你观点的语句。”学生纷纷埋头从书中去找答案,结果有人说,他是个老学究,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板;也有人说,他不是个好老师,从他只顾自己读书不顾学生在下面玩、吵闹中看出来,等等。应该说,学生的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予以肯定,不多作评价。最后,教师讲了有关寿镜吾先生的三个小故事来体现他的质朴、方正和博学,不过也指出,由于时代局限,应该客观地看待他,而鲁迅先生则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他回老家时也曾多次去拜访寿老先生。这样一来,通过提问,学生对寿老先生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并理解全文主题。

3.问题的设计力求新颖有趣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出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颖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更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做到提问新颖有趣,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云南的歌会》一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出对云南歌会有哪些了解?”这样的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富有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学生很快自读了课文,找出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课文写了作者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喜爱云南的歌会?”此题不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还调动了学生了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云南民歌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当然,课堂中诸如创新性、趣味性、概括性等的提问原则和方法,都可以有选择地应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美的艺术。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提问环节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不能为了强调提问环节而忽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特别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让创新高效的课堂提问撑起一方语文教学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于漪.以情激情体验感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7).

第4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2―0101―01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学生观、发展观与课程观,给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带来新的挑战。当前的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想跟上新课标的改革步伐,就必须转变当前效率低下的课堂现状,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也成为摆在众多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课堂掌控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自身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各个学科的文化知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执教能力的提高;同时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对教案的制定、实施及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如当前是信息时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潮流趋势,因此语文老师也应加强多媒体的理论、技术方面的学习。此外,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开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等,通过老师良好的组织、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对于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听课效率差等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解决,可通过提问上课开小差的同学、开展课堂小游戏等,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维持正常的课堂纪律。对教学课堂有良好的掌控能力,提高老师课堂能动性,能帮助老师引导语文课堂的走向,从而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指导学生正确学习方法,提高自主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遇到的问题都习惯依赖老师的指导,会造成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普遍低下,甚至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因此,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拥有自学的能力,使能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不用占有过多的课堂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在《芦花荡》的学习中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文,第一步,了解作者孙犁的基本信息;第二步,在阅读过程中将“提防”、“吆喝”等重点字词划出来,如碰到读音或者意思不明的字词通过查阅字典、网上查询等方式自行解决并尝试性地了解文章中的中心思想;第三步,完成相应的课前预习。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拥有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老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解决思路,从旁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解题过程、答案一股脑地交给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通常较为单一,课堂氛围也较为沉闷。因此,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不强,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因此,在实际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云南的歌会》的学习,在新课导入环节老师可通过图片展示其它民族的传统节目,最后放出云南歌会的相关图片,从而引出该课时的学习内容《云南的歌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山歌对唱的视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还可将文中的成语“引经据典”、“若无其事”找出来,分组默写,比比看哪个组默写得又多又准确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采用激励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氛围推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此外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均可应用在教学中,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能优化教学环节,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开展。

第5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一、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只有多变、新奇的事物才能够使人们的大脑皮层受到的刺激强度不断增加,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进而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三峡》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远程教育资源里面与三峡有关的一些图片以及歌曲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动听的音乐以及优美的画面不仅可以了解与欣赏了三峡的雄伟壮丽,同时还会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进而使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二、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创造性大大提升

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把动画、声、像、图以及文等手段有效集中起来,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翱翔。比如说,教师在《云南的歌会》一文的教学中,可以把歌会的具体场景展现出来,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云南的主要风俗以及关于歌会的具体内容,强化学生对云南歌会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与幻想。这时,教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歌会的一员,使其充分感受到云南歌会的氛围,这样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也可以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三、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认识各种事物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学生开展观察训练,这样学生在观察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使自身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比如说,教师在进行《珍珠鸟》一文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远程教学资源把珍珠鸟的叫声及其在窗前飞来飞去的情境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提出学生进行观察的重点,鼓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珍珠鸟的行为进行思考等。在学生观察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观察到的珍珠鸟的行为进行描述,在学生描述完成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来体会作者的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性以及描述的传神、恰当。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使自身的观察能力大大提升,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而使其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将克隆的图片以及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使学生对克隆的原理以及相关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就可以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在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时,其教学手段主要是以动画以及图形为主,同时还可以把图形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大变小、从小变大、从快变慢以及从慢变快等,学生在观察以及欣赏这些图形、动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接收到丰富的语文教学信息,同时还能够得到比较明快及清晰的感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将文、图以及声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大大提升,这样学生才能够集中其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大大提升。比如说,教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首先要明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皇帝及大臣们的虚伪,群众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以及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未被世俗污染等。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将皇帝游街时的场景再现出来,并且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进行提问:世界上真的存在只有称职的人才能够看得见的衣服吗?为什么人们明明看到皇帝没有穿衣服,却还夸奖说皇帝的衣服是漂亮、合身的衣服呢?为什么到最后只有一个小孩子说出了实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来提出这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与观察的过程中就会积极踊跃发言,把自己的认识以及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本节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以及反映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思考,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及热情,并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而由于远程教育资源有超前性、全面性以及创造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把抽象的文学描述通过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参考文献:

[1]周亮.浅谈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培养[J].科学咨讯(教育科研),2008,(S1).

[2]张瑞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0,(S1).

[3]覃平,甘天龙.农村中学应如何推进素质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S1).

第6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 有效话题 学生对话 教学目标 文本感悟 生活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用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出学生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能够较好地表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对话”的理念,表现阅读个性化的特点,让阅读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表现出全新的境界,因此,话题设置得有效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设计有效话题,促进学生对话呢?

一、设计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话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堂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话题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教学话题时,首先要考虑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为达到启发学生加深对“充分认识沙皇专制制度黑暗腐朽的本质,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并在“①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②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③从奥楚蔑洛夫对老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④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交流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请你谈谈变色龙是变还是不变,旨在通过该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变”深入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善变”方说:“这篇小说标题为《变色龙》,作者是以变色龙颜色多变的特征,来讽喻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善变的性格的。”

“不变”方说:“奥楚蔑洛夫,尽管他反复无常,但他作为沙皇走狗的本性没变一样。”

“善变”方说:“奥楚蔑洛夫时而说要弄死狗,罚狗的主人,时而又夸狗,说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他的性格不是善变又是什么呢?”

“不变。”“不变”方反驳,“请问,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媚上欺下的性格变了没有?”

“善变”方寸土不让:“小说中四次写了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军大衣,穿了脱,脱了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这个沙皇奴才的善变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不变”方一学生走向黑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说:“善变的每一处刻画,都是圆上的一个点,都是以奴才性格特征为圆心而画出的,善变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不变服务的,所以说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应该是不变的。”

最后,我归纳说:“大家说的都对,说奥楚蔑洛夫性格特征是‘善变’是对的,他不仅变得快,而且变得蠢;说奥楚蔑洛夫性格‘不变’也是对的,因为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没变,充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卑鄙心理。刚才画的圆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变色龙的变与不变”这一话题的讨论,跃动着学生鲜明的多维性、生成性,散发着学生个体在现场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主观的学习心理和文本信号形成一种高质的契合,使得学生不断进入文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通过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话题,引领学生从与教师、文本的直接对话中,入情、明意、晓理,使感悟成为滋养学生个性的源泉。

例如,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说说我所知道的云南”、“说说云南的歌会”、“说说我所感受到的云南歌会的趣味性”。这三个话题构成了教学的主板块,由课外到课内,由浅入深,促进了学生对话,涉及了文章的知情意,更为学生感悟文本铺了路。

为帮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感悟,我还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话题,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我设置了“谈谈邓稼先的‘奇’”这一话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为理解课文的行文之妙,我还设置了“说说《邓稼先》的‘奇’”这一话题,让学生感受课文构思及语言之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对话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深入到教材中与文本对话,只有立足于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价值,才能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教学话题,才能促进学生对话,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设计有助于学生与生活链接的话题

克伯屈说:“任何内容只有在转化为一个人实际的行为方式时才算是学到了。”(《教学方法原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将学生所学习的文本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起来,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更深、更准确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正确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使设置的话题与社会生活接轨,与学生生活接壤,促使学生积极地与生活对话,最终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为认识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感受封建社会的冷酷,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如果你也是咸亨酒店的一个酒客,你愿意和孔乙己交朋友吗?你会怎样对待他?为什么?又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证来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再如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请搜索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的故事。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为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审美认知,我设置了这样的敏感话题:早恋是中学生很敏感的话题。有人说:“早恋就像那苹果枝头青涩的果实,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千万不要急于摘取。”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的?

第7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一、朗读

《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中 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培养语感,初步领悟内容,体验情感。例如:在《春》的朗读中,我们初步感受到文章的画面和情感: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二、略读

“略读”是指粗知文本大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了解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方法有: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 问题回答法。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6) 简洁概括法。人+事+结果。

(三)明白记叙顺序。初中学生只要求掌握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四)理出记叙的线索。叙述线索有多种, 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一些文章还有多条线索。比如鲁迅作品《藤野先生》,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三、精读

在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教师就应该给出适当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分析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一是通过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本义;二是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品读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深刻含义;三是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体会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及作品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四是弄清词语所用的表现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的“聪明”就是褒义贬用,表现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二)分析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 理解语句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3.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4.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5.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

6. 理解关键句子的作用,要了解句子在文种不同位置的常见作用。

如果句子在开头, 句子一般的作用是: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伏笔;如果是在文章中间,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末尾,一般的作用是: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三)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文末最后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抒发了对阿长的敬意、感激和怀念之情 ,感情真挚深沉。

(四)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过渡能起穿针引线,组织成篇的作用。②照应。阅读时要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③抑扬 。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④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表现手法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四、品读

(一)品人物形象美。例如《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的描写:“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双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一段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写出了云南人民这一种纯朴美。

(二)品语言美。我们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文章享受语言的流畅美,韵律美,质朴美,华丽美,幽默诙谐美,辛辣讽刺美,修辞美等等。如《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拟人、衬托、自然环境的描写使文章中的人与物充满了一种淳朴本色的美,语言生动活泼,很是吸引人。

(三)品情节美。文章的情节或平铺直白,或曲折跌宕扣人心弦,总能引人入胜。如《社戏》的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五、评价

第8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一、鉴赏名家名作优美的语言特色

名家名作的语言异彩纷呈。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波涛汹涌是美,涓涓细流也是美。只要用心体会,仔细揣摩,就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名作,领悟自然传神的人物描写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艺术魅力,并在写作中借鉴。如《云南的歌会》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这种年轻女人……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黑中透红”生动地写出云南女人面色特征,那是多晒太阳的缘故;而那“枣子”脸形和那“满口白白的”牙齿既形象又可爱;随后又写其朴素的装束,突出了云南女人特有的穿着打扮。人物跃然纸上,如在眼前,流露出作者欣赏、赞美之情。

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使文章锦上添花。比喻的妙用,能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虚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真实,将实实在在的东西变幻成诗意朦胧的美景。造成亦真亦幻的效果,让语言充满神韵美。蝴蝶姿态优美,色彩绚丽,一句“蝴蝶是飞舞的花朵。”写尽了花朵的美。这就是比喻的妙处。排比的使用,也能提升语言的品味。用来记叙,能使情感激荡,用来议论,能让说理透辟,用来抒情,能让语言摇曳多姿。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例如:“我长啊长啊,蓊蓊郁郁,遮天蔽日,轰轰烈烈。我身上落满了甘霖雨露,落满了虫鸣鸟唱。我招揽了众多的惊喜。爬满了藤蔓,引来了蜂蝶。其实,我什么也没做,只生长我自己”一《散文一棵树》这段文字灵活运用了拟人、排比、通感、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鲜活有力,精美流畅,传神地描写出这棵树不平的生命轨迹,抒发了他生命本真中那种欢快与自豪,幸福与荣耀。语言的抒情性与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韵味。

三、巧妙引用诗词名句

诗词名句大多文字洗练,言简义丰,语言含蓄,声韵和谐,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穿透力,如果恰当而巧妙地引用能出奇制胜,以一当十,能使文章增色。同时又因为底蕴深厚而能给人以典雅庄重之感。将其穿流畅灵动的行文中,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再如:屈原面对人生的挫折喊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暂时的失利,高唱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几处诗文名句,不仅使行文流畅,还把读者带入一个意蕴丰富,闪耀哲理光芒的人生世界。使语言散发出古典文化气息。因此,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这段文字十分得体地引用古代诗人名句准确概括了各自风格。恰当引用名句,歌词广告语的引用或化用,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富有意蕴,使文句典雅华丽。增强文章的力度和深度。

四、善于运用变化的句式

注意句式的长短变化,整句与散句交互使用,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形成俯仰生姿,韵味无穷的美感。

第9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繁重的学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而我们却只能是“苦”中作乐,但我愿意,我愿意为了初三弃顽投文;我愿意为了初三被压得气喘吁吁;我更愿意沿途欣赏美丽的风景,接受心灵的熏陶。漫步苏州园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的热情奔放;登上月球之巅,敬佩于登山运动员的勇往直前;置身于云南村寨,陶醉于情趣万种的歌会盛况。

初三,使我变得更乐观。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不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若把人一生的情感窖藏起来,也是一壶香醇的酒。开拓一条怎样的路,书写一本怎样的书,酿造一壶怎样的酒,这是一个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人生课题。如同初三,这是一条由多岔口组成的小道,若你选择的是“曲径通幽处”,则必定会“禅房花木深”。

初三,是我变得更成熟。

初三的考试如同春雨般频繁,夏雨般猛烈,五天一大考,三天一小考,已早已习以为常,但若失败,却老走不出这阴影。但只要一想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旷达,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和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思想,顿时感到豁然开朗,微乎其微,斗志感油然而生。

初三,使我变得更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