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2000年到2005年短短五年时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已从1201万人上升到2409万人,整整扩大了一倍。据估计,时至今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O。按照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1:1的标准,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大约为30~4O%之间。1时至今日,高中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虽然随着投入的加大,高中教育的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但现有高中教育在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发展策略、组织构架等软件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的根源在于教育定位的偏差,定位观念的缺失和陈腐已经成为目前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1.1过渡教育、中介教育是否高中教育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任何教育阶段的育人价值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它往往有着多元倾向,而且随着教育从低阶向高阶的深入,育人价值也更趋多元化。在诸多价值和育人目标中,一贯被教育部门和基层教师看重和认可的是它的预备功能,即指它作为高等教育预备阶段的知识储备功能。将预备功能视为高中教育的核心功能导致的后果是:高中教育在学生成长育人方面的失位和高中教育长期走不出半精英教育的误区。教育不问育人效果,只问考试分数;师资配备不考虑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资源不自主地向成绩好的学生集中。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失位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教育精英化的趋势更严重违背了大众教育的初衷,对学生形成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对大多数学生(包括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1.2整合财物资源、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升学率的资源推进模式能否实现高中学校的长效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学校发展普遍采取的是资源推进式路径,即通过扩大学校资金来源、争取政策优势、争夺优秀生源等手段最终实现学校硬件的发展、师资配备的突破、升学率的提高。近十年可以说是我国高中教育滚雪球般资源的原始积累阶段,许多资源丰富的重点学校在度过这一阶段后在发展上已经展露疲态、后继无力。一旦经过这一过程,高中教育在发展路径上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因为,硬件的改善和升学率的竞争在完成了社会资源的初步整合后将趋于稳定,高中学校发展突破的空间越来越小。高中学校能否突破自我在资源推进式发展后成功转型为内涵提升式发展,将是高中学校发展攻关的核心难题。
1.3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究竟何种更适于高中教育
为了满足学校升学率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限制,现阶段的高中教育普遍采取一元化的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知识传授的统一性和高效性,但是难以满足因材施教、多维度发展、多角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升学率,但是难以满足学生对校园教育的多方面需求。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高中学校自我发展的路径转型,一元化的教育模式必将被突破,而多元化、自主化的教育模式将逐渐走向主流。
2高中教育的定位思考
针对现阶段高中教育定位的若干现状,对高中教育的定位有如下思考:
2.1寻找高中教育的独立育人价值
任何教育阶段定位都不能离开学生成长和社会需求,“开展‘中成’教育的普通高中既是初等‘小成’教育的延续、高等‘大成’教育的基石;又是使其学生德性、才能、见识、学问、身心等素质基本成形可以为用的‘出口’型教育阶段,因为在现在或将来相对长的一段时期内,‘中成’之人是国家社会所客观需要的,源于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使然,发达国家的实践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完成教育“中成”人才的目标,高中教育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育人价值。事实上,高中教育阶段处在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理应具有独立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成长生活,发展学生志趣爱好,创造更多元、更广阔的育人平台,建设更多维、更客观的评价体系,这将是未来高中教育必须面对的定位价值。
2.2探索高中学校独特的内涵建设型发展路径
高中教育已非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育内容和教育定位更接近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目标。在这一阶段,教育已经完成程式化的基础知识教育,进入相对个性化的成长教育阶段。近来年,我国高中学校完成资源的原始积累后,学校发展的瓶颈已经凸显,如何寻找学校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独特育人模式是学校打造品牌、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所在。高中学校摆脱一元化教育模式、一元化评价标准,在学校内涵建设方面寻找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无疑将是高中学校(特别是名校、重点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高中语文素养教育十分必要
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的。尤其是语文这一科目,它不仅仅是其他学科的奠基石,而且阅读、表达、写作都会伴随人们一生,因此语文素养的不同对人一生都可能产生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想知晓全部的知识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教材必修一中有《劝学》一文,出自《荀子》,若想熟读《荀子》这一著作并熟练得脱口而出是很困难的,非专业学者很难做到。但通过素养教育,提高语文素养,就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应太过重视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而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传授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是言传身教,用自身的精神面貌与内在涵养来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所以素养在教师身上的体现也尤为重要,应同样重视教师的素养教育。
二、当下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
1.互联网和手机越来越普及、应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学生很容易出现对于某个汉字看见时认识但提笔却写不出来的现象。例如:“尴尬”是学生所熟悉的一个词语,也了解其意思,但并不见得都能够正确书写出来,在虚拟平台上交流沟通越来越迅速,写字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揣摩的时间越来越少,养成了不好的组合语句的习惯,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久而久之,导致错别字、结构颠倒、句子不通顺的情况越来越多,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不高。
2.在写作层面,学生往往较少表露真情实感,而更愿意将看到的听到的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实际上,学生少以自身为原型来写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缺乏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的素养,这也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3.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学科,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学生若想要充分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内涵就需要了解其特殊的背景。例如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最典型的例子,《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所涉及的背景太广太深,学生若对其一无所知就很难有所领悟,而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度很低,甚至更乐于阅读漫画、网络小说等,导致学生对优秀作品不能充分领悟,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所阻碍。
4.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的的要求虽然有所改变,但目前仍然是应试教育,对分数要求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本身,对于分数的苛求远远大于对语文素质提高的渴望。例如《师说》要求课后背诵,学生往往更重视是否能在考试的默写中得到分数,而很少在课后来反思《师说》所要传达的意义,更不要说在学习中应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提高语文素养。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教育策略
1.教师的语文素养教育同样值得重视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如何要求学生、给学生怎样的导向怎样的影响,都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应首先改变分数本位的观点,不应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应真正将素养教育当作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适当渗透这位文学大家的其他作品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既能丰富了课堂,更能激起同学的求知欲望,刺激其主动学习。
2.摒弃电子设备,回归传统方式
听、说、读、写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学生识字、组词、造句、形成篇章是十分有利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课后作业的侧重点上可以更倾向于此。电子设备本应该是辅助学习的剂,但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不要让其成为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绊脚石。
3.在语言表达中推进素养教育
一、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深入开展,社会大气候的改变固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学校小气候的营造更是不可忽视。要营造这种小气候,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学校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了三大基本理念,即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在这三者之间,学生发展是目标,以学定教是手段,而教师则是保障,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要动态化,要有延续性。
如何培训教师已成了新时期条件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面广、层次深。教师培训决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但目前,对于高中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高中教师培训,政府似乎还关注不够。相当多的高中教师,面对课改,有点不知所措:要改革,方向在哪里?经验在哪里?农村高中教师的培训还有经费问题。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又哪来“闲钱”支持教师的培训呢?靠上面接点甘露吧,可高中又不是义务教育;靠自力更生吧,学校又无生财之道,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育要发展,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素质要提高,专业要发展,就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其实,这也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不能忽视,实际上也没有忽视。但是,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是否真正重视了呢?
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综合,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一个人如果在学业上有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自身的发展,也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如果在道德、人格等方面有了缺陷,这个人就必定不能够健康地发展。
科学素养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时下,在对农村高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问题上,存在一个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农村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思维方式、培养模式彼此衔接不当(甚至脱钩),导致了整个培养过程不连贯、不流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最具可塑性的,也是最能体现培养成效的,倘若不能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势必给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以后所有的继续教育留下掣肘力。事实上,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思维方式的确显得太传统,培养模式也显得太简单: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识记,不重能力;不能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势必会缺乏好习惯,缺乏好思想,缺乏好素养。
在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要求我们倍加关注,那就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一所办学历史长、办学效果相当不错的省示范性高中,曾经派学生参加过某名牌大学举办的自主招生培训,可培训后的测试结果是一个也没有达标,测试老师的评价是“文化素质不错,但人文和科学素养非常低下”。当然,这与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对此重视不够有关,但我觉得不能仅仅归咎于此,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培养土壤和可行性条件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社会(包括家庭)对此期望需求迫切、思想认识前瞻、营造氛围浓厚、价值导向明确、措施途径到位,那么培养土壤就肥沃,可行性条件就好,也就越能见成效。可遗憾的是,目前农村中学教育似乎还非常缺乏这样的培养土壤和可行条件。
三、如何摆脱农村高中学校力单无奈的教育困境,使教育功能更加社会化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高尚的品德、高尚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精神素养的一代新人,这是将培养对象归位于真正主体的正确导向,也是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伟大变革。但是,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不能让人乐观:教育功能的社会化程度不很高,学校和教师,尤其是农村高中学校和教师总感到教育使命太重,压力太大,势单力薄,孤军奋战。
一是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难以接轨。目前,我们教育的内容还是以基本理论为主、学院式的内容为重、目标性的追求为需。毋庸置疑,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十分重要,但却与目前相对低俗、相对浅层、相对功利的社会实际不太对接,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首肯“应该是什么”,却不能在实际中真正体验“应该怎么样”。比如说,我们现在很重视用英语写作文,这固然体现了与世界接轨的需要,但实际上需要那么多人去接轨么?依我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将我们的母语讲好。
二是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主体存在必然的矛盾。教育目标与教育主体(学生)存在矛盾,这是必然的,如果二者之间无矛盾可言,那么教育也就显得多余了。因为,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应该是超现实的,高理性化的,有美无丑、有善无恶的;而现实却往往是实用性的,功利性的,是充斥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大熔炉。那么,依靠教育去改造人,去塑造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关键的问题是,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那么家庭、社会在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硬要将所有的担子一起压在学校和教师肩上,这样做的效果未必很理想。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比以往要更加活跃,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数学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方面,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关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学习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注重基本技能获得培养,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提高生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教材;数学教育
一、高中数学教育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相比较来说是压力很大、也比较难的。这个阶段,教学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学生接触的晦涩难懂的内容比较多,题量也很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涉及函数、圆锥曲线等比较难的压轴题型,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板块的划分、教学形式的创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此外,高中教材的设计和初中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里,教师要采取课本与讲授并重的方式,加强对课本内容的解读。
二、高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1、教材设计与板块训练
不管高中数学教育的模式板块设计成什么样,实质上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主,不用过深过难来显示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学生从初中踏入高中,思维方式和兴趣点和初中的学生差别性不是特别大,对有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和兴趣,这时的数学教育因抓住这个点,在课本设计上少内容,多注重兴趣的培养,而不是踏入高中,就步入题海战术,这样只会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脱离数学并讨厌数学。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比教他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各方面仍处于发展的高中学生。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愿意去学,而没有兴趣,即使你要传授给他再多知识,他也只是被迫接受。所以说,教材的设计呀注重学生的能动性,不是一味的讲授,而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的过程。理解和记忆数学基础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关键。同一个数学概念,会有很多延伸出来的内容。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再加工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高中数学基础的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表述,二十知识的引申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与思维。
2、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过程
高中数学教材多以定理引入,例子讲解,课后习题三大部分为主。但是晦涩难懂的定理不好理解,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将定理应用到练习中。在这个方面,就是教材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的过程。总的来说,应该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锻炼,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读和背定理。加强对基础掌握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可以迅速得到解答。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快速的遗忘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一个题型中加入许多学过的知识,这是高中数学最常用的题型,不仅可以锻炼学习能力,还可以加强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材的设计里,应该着力加大这一部分的比重。
3、教学模式老旧,不善于创新
高中数学本来就是以思维创新来寻找解题模式的,然而,现在更多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降低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教师置于引导着和控制者的位置上,解决学生怎样思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数学,数学的思维习惯就是——逻辑。当听到、看到或者自己想到一连串推断时,应认真审视每一步推断的逻辑性。要注意这样做绝对不是为了挑刺,要和别人或自己的想法过不去,而是一种训练意识。在这种训练中,你会领悟到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起步会比较痛苦,但收获后就会越来越爱上这样的训练。高中数学更多程度上是应用数学。学以致用,学数学是要反复用的,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实践中可以纠正数学演算中的错误,可以使学生从数学训练中获益,激励学生进一步地联系数学,应用数学。
三、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中教学;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交流中如果缺乏情感的介入,必然会影响对方对信息的接收,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学习上,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储备知识,从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缺乏情感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1.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由于教学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教师还是习惯性地采用传统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只是将知识的获取当做一个结果,从而忽视了学习阶段的情感变化。除此之外,一些教师由于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在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在过度宽松的课堂氛围中降低了学习效率。
2.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僵化
情感教育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师生关系不应该是那种严肃古板的上下级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平等关系。要想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情感的经营和培养,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许多教师急功近利地将精力放在了能够在短期内看到“收益”的知识传授上,因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师生之间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容易产生隔阂,最终导致教学氛围的僵化。
3.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教学效果不明显
实践是知识、情感的基本来源,只有在实践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才最真实,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在实际的情感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而将目光转移到了对教材知识和多媒体资源的依赖上,如一些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只是一味地根据教学辅导资料对知识进行机械讲解,很少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会逐渐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分离,这不仅降低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也使学生失去了从实践中获取资源的机会。
二、如何在高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教学氛围是完成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尊重这一阶段学生心理、情感发展的规律,进而利用相应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应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即教师在营造情境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生动性、趣味性的原则,综合利用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代入中,体会情感教学的意义。
2.加强师生互动,重视情感交流
师生的情感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本着以诚待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通过示范引导,抛砖引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内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让师生在问题的连接下,实现有效互动。在课外,教师应该在了解现阶段高中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那些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存在情感困惑的学生走出误区,这样也可以让师生在互动中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进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制订教学计划,强化情感体验
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引导学生实现有目的的学习,在情感教育中,教师一方面应该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加入情感目标,即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教学结束后学习态度的转变作为教学目标,并利用这一目标实现全面的教学评价;另一方面应该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的比例,通过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体验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结论
总之,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思维的碰撞,是情感的交融。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渗透和情感转化,注重情感教育,以实现以情树人、以情立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激励方法
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仅有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且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是科学技术创新和革命的动力和源泉。高中物理是物理学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中物理涉及力学、运动学、电学、磁学以及原子等方方面面比较抽象,使得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觉得物理太难、物理枯燥无味,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理想,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好和掌握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兴趣成为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主动性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2.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使得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只知表面的内容却不懂得物理学习是不断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往往还进行着反复的机械记忆,单纯的思维记忆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全方面学习和发展。
3.学习观念没有转变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有着较大的跨度,是从表面现象的理解到内在本质的转变,很多学生没有从初中物理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认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一样,因此不能对高中的知识点完全理解和掌握。
4.习惯的恶性循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目前高中物理学习差的人往往都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下课不认真复习、平时学习一知半解等坏习惯。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往往是学生成绩下滑的开始。
二、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应从教师、学生以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1.从教师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人格魅力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教学和引导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点的重要性,构建起整体的物理教学体系和知识点框架,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难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良好的教学艺术可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热情和活跃,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让学生在一个清醒和舒适的教学环境中求知和学习。比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师“读课本”,让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更有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变成一门艺术;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不仅仅只有教学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可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大部分学生小时候都评价教师“好与坏”,喜欢学习自己喜欢教师的课程,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会产生厌学心理,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高中的物理课堂也是这样。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应该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学生犯错误时找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口吻去批评和提醒,做到“以德服人”,成为一个让学生从心里尊敬和敬佩的人民教师,从而让学生在上课时本着对教师尊敬和爱戴的心理去学习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从学生方面激励学生学习高中物理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有难度的知识点变得透彻。首先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更加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从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开始,最终去完成大目标。其次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应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多都有点抽象,若不能提前对其有所了解,在课堂上遇到新概念的时候会花掉大量的时间。第三,由于高中物理的知识具有递推性和联系。对一章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就会导致其他章的学习出现问题,所以学生也应在课后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把课上的难点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不给学习留下“尾巴”。本文就高中物理教育中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就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展开一系列探讨和分析。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作者:童玉刚 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育 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
一、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政治教学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在政治教学中,最具实际意义,最迫切需要的是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尽力做到与时俱进,为了进行科学的教学实践,前沿的教学理念必不可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塑造活到老学到老的形象,既要作为学习知识的传递者,又要努力成为教学方面的佼佼者。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要及时改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将先进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虚心学习有关创新教育的理念。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人才与庸才的界线,高中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政治老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开展相应的研究性课程,具有研究素质的教师越发重要。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科知识和扎实的政治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框架。除此之外,要具有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特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
(三)采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高度信息化时代,教师不能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与辅导人。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我们还要扮演朋友的角色。这就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要点,而且要兼顾学生思想情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立足学生当前的学习进展,同时将目光放长远,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精神的培养。为了做到这些,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摆出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艺术,更要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考虑问题时,要兼顾学生的想法,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用自己的行为,鼓励学生学习。
比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学生很少接触外币,在他们眼中只有模模糊糊的汇率的概念,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个实际情况,只是空谈货币的意义,学生就很难理解“神奇”两字的含义。我们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汇率究竟在实际贸易中有什么意义?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处于什么地位?神奇的货币中的“神奇”究竟体现在哪里?看到这些问题后,我们可以将教室搬到计算机教室,让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关货币发展的视频。我相信这些直观的画面和数据比苍白的语言更具说服力。还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走进银行,了解人民币和其他货币间的兑换比率,亲身认识后,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记忆,多元的教学模式,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教学方式
(一)不墨守成规,探寻创新型教学模式。高中生的心智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缓慢形成,对于学习,他们不再满足于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取知识,开始深究这些知识的出处,追问为什么。为了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学方式应该发生转变,适应学生思想的进步。我们要利用学生刨根问底的心性,在课堂上层层设疑,在巧妙构建悬念的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真知,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使他们在满足感的影响下慢慢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主动为学生设置障碍,或者提出许多模棱两可的观念迷惑学生,让他们在弄清这些概念解除障碍的时候,加深巩固对于知识点的记忆。
比如,在《公民的政治生活》一课中,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经常有学生在“公民”和“人民”的范畴上分布清楚,笼统地认为在我国公民就等于人民。对此,我们可以主动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课前可以提出,所有外国人都不是我国公民,这一观点,先不说它的对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本中找寻答案。最终,他们通过课本可以清楚地认识“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人民”的范畴相对大了很多,在不同时期,人民也有不同含义。所有外国人都不是我国公民这句话是不准确的。通过这种设疑解疑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界定知识点的范畴。
(二)大力开展具有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不再是老师单方面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选择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主动进行探索,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结论,体验整个过程。
比如,《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是一个具有研究性的课题。面对这样一个课题,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以下问题:文化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哪里?以我国为例,谈谈文化传播的现状和以后发展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搜索答案,真正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通过交流研究,最终得到一定结论。此时,老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适当点评和补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知识点引出。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研究性学习确实有独到的地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三、推动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我们要努力营造相对轻松安逸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轻松的环境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得到舒缓,这对学生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当课堂的气氛较为沉默时,学生的思绪也会受到抑制,不敢畅快地发表看法,使师生间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与学术探讨,学生的思维无法发散,何谈培养创新精神?比如,在《生活处处有哲学》一课中,营造轻松的氛围十分重要。高中政治进入哲学部分后,相对来说对学生理解力的要求更高,很多学生甚至在一整本《生活与哲学》学习过后,还不知道哲学究竟是什么,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更多的原因则是哲学在学生看来是一个相对较为正式的概念,他们一开始就以较严肃甚至沉重的心情学习,自然会被那一连串的哲思所困惑,最终搞不懂哲学究竟为何物。作为整个哲学部分的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意义重大,它的目的就是将生活与哲学相联系,让学生走近哲学。因此,老师要适当调动课堂气氛,告诉学生“其实所谓哲学只是对一系列思想的统称,并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遥不可及。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哲学,比如树叶随着微风而飘动,有人却认为是树叶的飘动引起了风,这就是哲学。”可以讲一些有关哲人的小故事,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那就是哲学并不深奥。如此,课堂中原本沉闷的气氛就得到改善,学生们也能够畅所欲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改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放下拘束,从而使学习热情得到高涨,创新精神得以发扬。
(二)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不可否认,高中政治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科目,上课较枯燥,寻常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一些调剂气氛的寓言故事,朗朗上口的诗歌,一语多关的歇后语,甚至是时常上演一些课本中故事改编的小品。比如《公司的经营》,不同责任制的公司,风别应当如何经营?这个时候,通过适当改编,用小品的方式演绎一番绝对会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政治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已成为教师面临的又一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创新意识,只有加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才能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今教育中应承担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杨佑燕.课堂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教育,2011.
一、开展中国梦教育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青春正能量的凝聚。梦是追求、愿望、精神、理想、抱负,梦可以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和国家,而中国梦则是全民的共同梦想,激励作用极强。只有全民在具体行动和思想意识上达成一致,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沿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并成为民族意志和国家意志,才能够激励全民为这个共同的梦努力奋斗,假如奋斗的激情得以汇聚,就会促进社会的变革,将人间奇迹创造。在高中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将中国梦转化为高中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意识,并让其主动付诸行动,将自身聪明才智最大化激发,同时自强不息,为中国梦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凝聚正能量。
二是有助于学生的成才和成长。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目前我国正沿着这个梦快速发展中,这恰好与当下的高中生毕业和人生方向选择重合叠加。因此只要将中国梦教育大力开展,才能实现中国梦与高中生的成长成才结合。
而开展中国梦教育的具体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我国当前社会各个领域正处于深度改革的阶段,面临着多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和交汇,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严重冲击,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使得心理素质欠佳、价值取向扭曲、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等。在高中教学中贯穿中国梦教育则能够将理性氛围形成,使学生对个人主义理性看待,同时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进而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商业意识形态及其消费主义自觉抵制。第二,能够为学生的奋斗明确正确的方向,中国梦与个人梦、民族梦、国家梦是统一的,因此高中生在奋斗的时候,只要方向明确,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在高中教育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的对策
1.在高中教学中贯彻中国梦的内涵。也就是在高中文化知识教学中渗透中国梦教育。因此,作为老师首先必须对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历史底蕴有一个全面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与相关文化课程相结合,将中国梦的保障体系和实现路径逐渐向高中生思想中渗透,进而促进高中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知识基础。
2.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基于高中生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并且发展中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关联,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深入了解高中生的观念、想法和思维,进而将针对性教育和引导开展。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关联性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素养维度
推明古训,唯有四字:实事求是。求真辨伪是历史学的基本态度,讲究“文直”、“实录”、“不隐恶”,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历史学的治史精神纳入学生的素质培养领域。纵观高中历史课程,中国的“商鞅变法”,西方的马丁路德“民权运动”,无一不是历史语境中的真知践行,基于历史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理念不仅是统一两者对真理的追求,还是促使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倚重向全体公民过渡的需要。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普通老百姓没有投身社会改造的权利,现代民主社会则视社会大众而非精英分子为社会革新的主体,主张人人心存对真理的敬畏之心,共同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
历史学的道德维度是善的维度,强调“扬善祛恶”,尽管历史时代与社会条件诸多不同,但人类的善恶判断始终一致,忠臣良将的美名千古流传,乱臣贼子的恶行遭万世唾骂,历史始终发挥着它赏善惩恶的终极功能。“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公民教育理念不仅借助历史与历史人物濡染社会大众的存善祛恶之心,还旨在推动古代“刑”观念向现代“法治”转变。高中历史课程“夏作禹刑”,“商作汤刑”,“周作九刑”,善恶赏罚以皇权为本位,公民教育理念推崇法治思想,即遵循在广大公民共同意志上形成的法律文本体系,解决公民生存权与刑罚权的冲突,保障社会扬善祛恶的根本理性,其在社会历史事件中反观法律的尊严与精神,有益于社会道德的真正成长。
(三)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情感维度
历史情感是建立在人类文明进程之上的高级情感,历史教育是容括人性与人文关怀的使命感教育,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凭借公民身份感知世界与认识自己,正是这种将个体纳入整个历史长河的集体视野与情感归属,激发了学生对生命本身的热爱,生成公民社会的美好愿景,最终构建起公民在社会体系中的行为动机。高中历史课程和公民教育的整合,亦是促使公民的民族情感向世界意识转变,我国高中历史新课改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必须将中国与世界发展相融合”,经济全球化促使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交互,“世界公民”应运而生,引导学生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发展大局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高中历史公民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公民素养培养
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素养维度,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树立学生投身社会改革的公民意识。一是利用历史语境的联想效益,展示公民责任。比如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士大夫形象,教师可以将古代知识分子鞠躬尽瘁的报国情怀与公民责任相联系,突出历史角色与公民角色的统一性。二是利用历史环境的类比效益,展示公民精神。比如教师可针对士大夫的职业属性与当代公民的职业属性进行辨析,梳理士大夫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突显现代社会“在民”,人民可自由发挥社会职能的优越环境,促使学生正视身为公民“有身份无意识”的素养真空,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公民道德培养
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高中历史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公民道德培养,建立学生的法制观念。一是明确现代法与古代法的根本不同,教师可基于古代《九章律》、《唐律》中的“皇权本位”,以及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契约关系”进行主题教学,强化学生“刑”观念与“法”观念的区别。二是向学生揭示法律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本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等历史素材,张海超“开胸验肺”、公民孙志刚之死等现实依据都可作为法律尊严的象征,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公平正义需要公民的实践完善。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公民情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