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程远程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46-04
一、微课程的兴起及根源
1.微课程的兴起
微课程与“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移动学习”等一起,被众多业内专家认为是2013-2014年度最具影响的教育技术。其中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 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 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国内,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程概念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仅以“微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就有650篇,涵盖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众多领域,研究的内容包括微课程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等不同环节。在实践层面来看,各种全国性的微课程大赛如火如荼,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微课程建设的热情。
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虽然目前微课程尚无统一定义,但是对微课程的主要描述基本一致,且具有如下特征:是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短小,通常5~10分钟;是一个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微课程兴起的背后根源
微课程的出现,可谓教育领域的一场风暴,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人们关注微课程到底是一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还是突然掀起的一次“短时炒作”,它背后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1)微时代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微课程提供了现实条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风起云涌,使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同样,教育领域也进入了微学习、微教学的变革之中,微课程的出现,是这一变革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课堂实录式视频资源,不仅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了网络时代学习者的学习要求,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程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带宽和网速提升,众多移动终端不断普及,移动学习正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这为微课程提供了技术条件。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模块化、情境化、半结构化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校园里、高速公路上、地铁上都能进行学习,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二、一种耦合:微课程与远程教育的完美结合
1.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从微课程的产生过程来看,最早应用于传统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中。事实上,在远程教育中,微课程发挥的作用更大,应用前景更加光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时空分离”,在这种环境下,教学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远程教育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着变化,从灌输式的资源到强调互动性,从单纯讲授到即时性生成式资源,都体现了教学内容适应学生需求的特点。
由于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以成人为主,在生活节奏加快、工学矛盾突出的时代,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方式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欢迎。可以说,微课程一出现,就天然地与远程学习产生了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年底启动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目标是“人人可看,人人能懂”。取名“5分钟课程”而不叫微课程,目的是更通俗易懂。通过已有资源改造、引进外部资源进行加工、新建开发三种方式,已经建设完成了4000多个五分钟课程,课程时长5至10分钟,涉及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茶文化、百家姓、摄影、文学欣赏等近60个系列,涵盖生活休闲、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教育体育、科学技术、农林牧渔、政治法律、哲学社科等10个一级大类。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微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进度会大大加快,一大批高质量的微课程学习资源一定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并引来争议。例如微课程在设计和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①微课程的数量少和覆盖程度低,远远不能适应学习者的需求。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微课程的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微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微课程过于追求形式,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③热衷于评比和大赛,缺乏务实精神。通过各种微课大赛,一方面可以切磋高校教师间授课水平,展示教师个人风采而制作微课程,另一方面还能宣传和推广应用微课。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即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成绩而不计成本和支出制作出精良考究的微课作品,只是昙花一现。
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冲击,但是在远程教育中到底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尚无统一的认识。争议的背后是对教育理念、学习理念的认知。微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资源,还是对一种微学习理念的认识,是对传统教育中系统学习理念的重新考量。我们现在对微课程存有一定的争议,绝不意味着我们对微课程的否定,而是深入挖掘微课程背后带来的学习理念的变革,以及教育者应该如何应对。
三、三个原则:促进微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和完善
1.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
任何类型的教育形式,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且教学设计都要从分析学习者需求开始。由于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且不同背景特征、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有很大差异,导致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背景特征、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进行分析。除了设计环节外,开发、应用和评价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见图1)不仅如此,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等环节中,要始终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2.以教学目标为重心,强调内容重于形式
微课程与微视频,从呈现方式上来看,二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段简短的视频资料。但是,就内容而言,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具体关系见图2)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表现方式,就视频内容而言,并非针对一个完整主题;微课程,必须要满足课程的有关特征,既是基于知识单元的,同时又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结点的。“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黎加厚)因此,微课程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即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为了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减少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素材。做到内容要聚焦,即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所有的内容都要为讲述这个知识点服务。尽量发挥图片和Flash的作用,使微课有趣味性,只有在课程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课程。视频要背景干净简洁,无关信息不要出现在画面上,以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3.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坚持课“微”力不微
微课程显著的特点是碎片化的学习,在方便学习者学习的同时,也给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全貌造成障碍。因此,要想做到微课程的课微而力不微,必须要使知识点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其中关键要在微课程背后有相关强有力的支撑。
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以网络课程作为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路径,使学习者由“点”学习向“面”学习延伸。(见图3)相比微课程而言,网络课程更适合学习者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但这不意味着网络课程一定都要由完整的学习模块构成,而可以由一些利于学习者分散学习的微课程单元组成。这样微课程就可以借助网络课程提供的平台,发挥其短小、灵活的特点。因此,微课程在设计中要注重“重用性”原则,既要考虑微课程能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重复使用,这样才能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应用效果。
另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新媒体工具,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尤其是最近出现的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移动终端,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学习地点和空间的限制,移动学习已经变为现实。微课程的出现,适应了当前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如何进一步发挥微课程的应用效果,一定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全力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见图3)可以看出,课程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对象,在远程环境下,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是连接远程学习者和教师的桥梁。
四、一种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模式
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是检验资源质量和有用性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用这些资源。下面我们就以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探索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应用模式。
1.困惑:远程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由于实践类课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所和环境,远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受到很大挑战。即使目前在国家开放大学中进行的远程开放教育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仍然以远程学习为主,而且面授教学机会成本非常大,有限的面授时间内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往往要花一定的时间了解会计操作的环境和要点以及相关案例和基本要求,如果这些内容都要在面授课堂中完成,时间是极其紧迫的。因此,如何提高远程教育中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是令人困惑的地方。
2.机遇:翻转课堂的出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其教学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西点军校的培训思想。后经不断发展,其教育理念逐渐成熟,效果也得到了检验。2011 年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都登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从而使其名声大噪,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事先进行课下学习。这样课堂实践则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活动、讨论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翻转课堂极好地体现了开放式的学习理念,大大释放了传统学习下的时间和空间,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实施: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近一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加快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尤其对于实践类的课程鼓励多种形式的创新。经过与几个教学分部的会计学教师共同探讨并实践后,总结了利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会计模拟试验的教学。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第一,辅导教师将以前完整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化,制作成微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等途径发送给学生;第二,学生接收到微课程资源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己手工操作的账簿通过微博和微信分享给小组的同学;第三,组内同学进行互评,并将讨论结果上传平台。到此,参与《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同学已经对手工记账的基本要点、基本流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第四,组织一两次面授教学,教师通过点评学生提供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同时将整个过程生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
4.启示:微课程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资源
以上我们以《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以发现微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微课程资源的提供者是开放式的,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提供的学习资料,同时还有学习者个体以及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体验和活动结果提供的分享性资源。
(2)微课程资源是循环使用,且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上一次教学过程形成的学习资料,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会为下一次教学活动所使用。在每一次使用教学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又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微课程资源是动态的,资源质量是不断提高的。
(3)微课程资源是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一般来说,传统学习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是主动方,学生是被动接受方。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微课程资源的传递呈现多向性,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双向传递,也包括同学之间的传递,即一人在微博或微信中后,可以由他人来评价和转发。这样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48-54.
[2]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6).
[3]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45-47.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多媒体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微课程资源作为这种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手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它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应深入开展“微课程”设计与研究,将其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高初中英语课程质量。
1.充分利用微课程资源,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前提。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认知方式、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依据人性化学习理论,把学习的内容制作成高质量的视频,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学生内化、拓展。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自我教育,老师成功地培养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是最值得骄傲的。微课程具有技术上的很大优势,可以反复播放,可以自主相应选择适应自己的练习,可以自主选择课程。
2.关注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程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课前的微视频自学来高效地完成,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相应的技能。而英语语言的教学,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展示、辩论、讨论与交流的使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创建有特色的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即英语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其目的是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陶冶学生性情,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人文性内容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结合,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而且需要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观点的交锋、情感上的沟通才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预先录制好语法课程和聊天话题,这样可腾出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练习和应用语言,诸如英语日常对话、戏剧表演、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故事等。
4.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初中英语课程质量
“翻转课堂”凸显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离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根本谈不上个性化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和PPT,可以多次暂停,倒带,做笔记或阅读。然后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科学实验或完成原本的家庭作业,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个性化互动式指导,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不懂的概念。多媒体技术有着许多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它是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大班制授课的中国课堂翻转的有效性
中国课堂普遍人数过多、空间拥挤,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若推行“翻转课堂”,如何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观看视频或阅读指定材料?如何有效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漠视旁观、滥竽充数。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给“翻转课堂式”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效率的提高。
6.尊重差异,逐步推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发达地区,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而在西部农村地区一所学校也只有几台电脑。这就使得“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实施必须采取尊重差异、稳步发展的策略。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名校名师积极探索,开发微视频,可以较早获得课堂翻转的经验。中西部农村地区可主动接受名校名师的辐射,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没有网络条件,人们可以为农村学校提供光盘或U盘,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微视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1-01
促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知道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质量,以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城市学校的视听设备,不断提高今年,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各学科的“改革”的教学方法的广泛使用,甚至教学概念不断涌现,各种教育软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灵活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运动技能,形成一个新的运动技能,精致的演讲必须使用由教师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中的学生听,似乎意识到技术的过程中,“看”的主要来源是学生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示范行动将是很难做到很规范,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育教科书腾空技术,高速翻转动作。学生对教师的释放动作难以完成。教师只能反复论证,反复解释,最终的结果是教学过程的影响。过多的讲解和示范也很容易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图片、照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图像,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和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口述的形式,过去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向学生介绍的技术动作前滚翻,传统的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后来在课堂上,老师会完成动作示范,讲解,分析,并说一切是比较抽象的,没有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对学生是难以完全掌握。但是,如果学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前滚翻动作的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屏幕上反复播放,解释,与教师在课堂上示范,一个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在大脑中形成印象,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会更加努力,更加积极主动,能够直观地了解动作要领也越来越快。学生的滚动操作的运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前滚翻动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常说:体育养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育教师完成的行动能力会有所下降,教学内容的选择,这将避免那些艰难的示范,技术动作,最终的后果影响的全面发展。此外,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对物质生活的改善,许多青年和中年体育教师,虽然不老,但大腹便便在行动上一定的障碍,改善如此,实际上阻碍了教师在教学事业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选用课本同质化,简单化。这种现象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当一个完整的教学单杠动作,可以说一直是困难的,由于身体状况的限制,如果我们使用辅助的远程教育资源,效果是明显的。课件制作从体操比赛期间的行动,让学生觉得体操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然后使用动画演示的一半,再设置高杆的共同作用,并穿插的重点和难点。
然后演示给学生,并使用暂停,慢动作等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因此,在远程教育资源弥补教师自身的缺点限制或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的综合性,这也符合直观,有趣,新奇,更具有强烈的心理特点。又如: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容易出现错误和纠正的方法也有显着的作用。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教学资源,通过仔细观察屏幕,演示了如何使用远程教育。仔细分析和教师进行更正,然后再解释错误的根源。此外,还有可能是一些最优秀的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软件,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旦学生成为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的,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实践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较模糊,引起学生注意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但是,如果漫画,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会下来全班同学踊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看完后特别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动画录制有趣的教学,在课堂上的起到良好氛围。学武术课的学生,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在屏幕上播放,一边听老师解释说,使学生掌握规范技术动作要领。最后让学生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动画课件,并伴随着合适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它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会提高。
教学尝试,我深深感到,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好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更加认识到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远程教学资源是中学体育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工具,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生“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结合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承担众多的教学成果。体育教学应尽快种“师父教弟子”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束,我们的教师应积极把握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技能,使传统教育的补充,这样才能真正进入现代的时代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体育课堂上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邢春雨.浅谈体育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
[2]杨安鹏.等中职体育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
[3]仲慧慧.浅析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雍小素.让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J].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2011
[5]贾顺强.如何将多媒体引进体育课堂[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
[6]王新艳.让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J].新课程(中学版).2010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教学方法;模型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22-02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on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of Microcomputer"
YUAN Bao-s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How to make students in big benefit within the finite classes, the reform in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is more necessar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practices and teaching methods which the writer accumulates in dealing with the right chapter and knowledge points. It is mostly emphasis on inquiry-based teaching and on "asking and solving problem" teaching model.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sking questions, so that they can have the desira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to solve them. From inducting and enlightening step by step, the students could see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posi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urse to solve them. Therefore the students' attention is attracted to the class, and it also greatly improves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theory of Micro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model machine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本课程紧密结合目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接触的也都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他们在计算机硬件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知识也主要来自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门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主干课程。
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入探讨式、解决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通过课堂演示实验验证解决问题[1],创造热烈、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们强调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始终坚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具体章节及知识点的处理上的一些具体教法,供交流。
1 一些章节的教学方法探讨
1.1 关于计算机工作原理
为了深刻地理解与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最好是通过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首先开门见山地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2]。可以先提问学生咱们设计一个几位的模型机?内存用多大?设计多少条指令等等。学生可能会说8位、16位、32位等,内存256M、512M等,指令100条200条等,你说都可以。但考虑到原理是一样的,位数多并不直观,就用8位吧。内存多少原理一样,就用256字节吧。指令多少都行,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就设计15条吧。这样,就和学生达成了设计目标。
开始设计了。问学生计算机应该有哪些部件?学生说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好了,你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个运算器。它包括一个8位的加法器,用两个暂存器寄存参与运算的数,画出示意框图即可。然后再提出,最好多有几个通用寄存器,用来寄存参与运算的数据或中间运算结果,可以避免过多的与内存交换数据。就设计3个吧,起个名字叫AL、BL、CL寄存器吧。
下一步,设计存储器。你说8位的D型触发器可以构成1字节的数据寄存器,如果有8个这样的寄存器就可以构成8Bx8的存储器(这里是为了形象)。那么,就需要3根地址线来选择哪个单元。画一个3-8线译码器,输出选中8个寄存器。就有了存储器的概念,有了地址线的数量与存储单元数量关系的概念,有了存储器读写的概念。256字节存储器需要8根地址线,8根数据线,外加读写控制线。所以,地址寄存器应该是几位的?程序计数器应该是几位的?学生就知道了。
下一步,设计控制器。先说控制器的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取来的指令要放在一个寄存器中,叫指令寄存器。分析指令就是对指令译码,看是什么指令?讲3-8线译码器等。咱们的15条指令用4位操作码,只需要一个4-16译码器就可以分析出取来的指令是什么指令。执行指令就是发出控制信号,在时序电路配合下可以顺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把这3部分通过总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计算机的核心部分。用一个373芯片连接8个开关做输入设备,用一个273芯片连接8个LED做输出设备,在地址寄存器下连接8个开关便于外部预置地址。这样,就设计好了一台模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下面,你可以给总线起个名字,叫BUS吧。如果要把开关上的8位数送给AL寄存器,应该打开哪几个门?这些门都有控制信号,叫微操作信号。给这些微操作信号起个名字吧,例如叫KBUS,BUSAL等。这样,你就和学生画出了全部的微操作信号,并给每个微操作(约20个)信号都起了名字。
在幻灯片上显示该模型机的数据通道示意框图,把全部微操作信号都画上。让学生讲如果要把开关上的8位数送暂存器A,应该顺序发哪些信号?如果要实现两数相加,应该顺序发那些信号?要求每个学生都搞懂应该顺序发那些信号?然后再讨论能不能让控制器顺序发这些信号。这就引入了时序电路,在时序信号的配合下顺序发出这些控制信号,就可以完成指令的任务。
下面,设计指令系统。由于课时有限,实际设计的模型机一定要简化,便于理解,几条指令即可。例如有取立即数指令,存储器存取数指令,寄存器传送指令,加立即数指令,加寄存器指令等。用4位数表示操作码,2位表示源寄存器,2位表示目标寄存器。8位二进制数就可以表示一条寄存器加指令了。以ADDAL,BL 指令为例,可以约定它的机器指令为 0111 0110,其中0111代表寄存器加指令的操作码,其后的01代表AL寄存器,10代表BL寄存器,让学生完全看明白了。
最后,举一个只有几条指令的小程序的例子,可以包括ADDAL,BL 指令。通过地址开关用手工的办法把小程序的机器码写入内存,置上首地址,开始自动执行程序。在取指令时,将0111 0110 指令取到指令寄存器,译码器分别对操作码译码知道是ADD指令,源、目标寄存器译码知道了是ADDAL,BL 指令。要执行这条指令,应该顺序发哪些信号呢?学生们说出来了。然后,告诉学生用组合逻辑电路就可以产生这些信号,学生明白了。
模型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多花一点时间(至少5节课),完全搞懂一个简单的单总线架构的模型计算机设计,确实搞懂计算机的程序存储、自动执行的原理,把握计算机的本质,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1.2 关于芯片引脚
学习芯片时不是简单的介绍该芯片内部有什么?有那几条腿?而是问学生,你认为该芯片内部应该有什么?应该有哪些腿?例如一个2KB×8的存储器芯片,应该有8根数据线,11根地址线,1根片选线,1根读写控制线。一片8255,应该有哪些引脚?学生们看到,3个并行口就有3×8=24线,需要8根数据线,需要地址线,需要片选线、读写控制线等,一算,自己就推出来了,不用背。
1.3关于时序图
教材上一开始就讲到总线周期时序图[3],学生感到不能理解。可以先从简单的时序图开始,搞懂一种,后面就都理解了。以存储器读写时序为例,让学生自己提出测试1KB×8的存储器芯片的测试方案,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打出测试方案图。10个开关做地址线,8个开关控制数据线,数据线上连8个指示灯做数据显示。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测试步骤:先拨上地址,再置上数据,给出片选信号,发写命令等。自己能用语言熟练的描述出来了,知道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有了时序的概念。再画出时序图,就理解了。可以把例子举得再细些,例如从内存1230H单元取一个数,设该单元原先存的数据是56H,则可以在地址总线上标注1230H。读命令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数据56H被读出,在数据总线上标上56H。存储器读写时序图就看懂了。由此,可以引申到总线周期时序图。
1.4 关于8253
关于定时器、计数器,不是一上来就讲8253内部,而是先假设自己用J-K触发器设计了一个8位的计数器芯片,画一个示意框图。它该有8根数据输出线,8根数据预置线,1根计数脉冲输入端,一根计数溢出输出端,串行计数。先讲加1计数,又讲到减1计数,再讲到予置数后减1计数。原理讲清楚了,再谈到能否用这个减1计数器当定时器?讨论定时器与计数器是同一套电路,区别在哪里呢?知道了,计数器的输入是已知的固定频率时,就可以做定时器。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定时器、计数器,而且还需要好几个。8253就是这样的定时器、计数器。它包括3个独立的计数器,因此就应该有哪些引脚?学生自己就知道了该有哪些引脚,内部该有哪些部件,该怎样控制它工作。原理搞懂了,思路清晰了,编程序控制8253就容易了。
1.5 关于8237
每节课都要把单总线架构的微型机框图画出来,然后具体介绍其中的某一部分。使学生看到了我们今天的课讲得是哪一部分?该部分在整个计算机中位置与作用? 根据原理它应该与哪些部件相连? 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讲解8237芯片时,先把单总线架构的计算机框图的存储器到I/O接口之间留一个空间,问学生,成块数据传送时如果用程序控制,是什么样的?用中断控制,是什么样的?引入DMA原理,能不能搞一个芯片,放在存储器到I/O接口之间,专门负责完成这件任务?如果应该,那么这个芯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己就思考了。需要地址寄存器寄存存储器的首地址,需要计数器控制传送的字节数,需要方式寄存器约定工作方式,需要由这个控制器发出读写控制信号等等。在这个芯片工作时,需要控制总线,因此CPU应该放弃总线控制权。原理说清楚了,学生自己感觉到了,你再拿一个实际的8237去讲,学生就明白了。
1.6 关于8251
讲串行接口时先回顾并行接口。提出设计一个串行接口,考虑用一个并行寄存器,先把8位数存起来,然后再串行发出去。知道了需要在并行口的输出端加一个串行移位器,移位器需要时钟才能移位,这就是发送时钟,在时钟的同步下一位一位的发送或接收数据。因此,芯片应该有8位数据线,应该有移位输出与移位输入线,应该有移位时钟线,应该有读写控制线及中断请求线等等。收发双方应该使用相同的移位频率。这样,就明白了8251的设计。
2 结束语
通过引入探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去思考,从死板记忆到按原理分析记忆。学生们学习兴趣高,理解的透,掌握的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另外,所有的举例都有学生参与,变数大,需要的课时多。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学内容,熟悉本课程相关的应用,并能把前期的课程的内容与后续课程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同时,要注意把握主次,核心思想掌握后,有些具体处理上的细节就不细介绍了,因为课时有限。
参考文献:
[1] 袁保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堂实验教学方案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1361-1363.
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原理课程涉及到机构学、机器动力学、机构设计等,对学生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广泛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困难,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困扰。
在传统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直接将机械原理课程的问题、内容及结论直接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记住课程内容。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明白结论的缘由以及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公式从何而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内容时,只懂得生搬硬套,不知道结论和公式的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热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业需要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符。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机械原理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机械原理课程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教育途径
(一)研究教学法
机械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时,不仅需要注重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注重掌握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让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新颖性,确保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进行机构组成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机构组成原理,让学生明确基本结构加若干个基本杆组可以组成任何平面机构。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张机械机构的结构图,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该结构图,分析此机构能否完成其工作,符合机械机构设计师的设计要求。这种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快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课程知识,对该结构图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模式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该机构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并在该方向中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并用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结构图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学过思考和讨论之后,会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机构模型,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机构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思维中比较模糊和抽象的知识,形成具象、生动的知识。学生在谈论学习和参观学习之后,会逐渐认识到机械原理是从机械应用逐渐发展而来,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实际。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征,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如教师在进行连杆机构的解析法运动教学时,如果只进行公示推导和求解,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感到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并结合软件编程,让学生自主绘制出运动曲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三)机械创新大赛
我国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有机械创新大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创新设计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践,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的机械。为了让设计小组有更加全面的思考方向,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给出设计意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如2012年曾有学生利用行星齿轮的自传和公转,设计出能够全面无死角清洗鞋面的鞋面清洗机。该机械设计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参考和学习。
(四)论文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方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方向,自主进行课题的研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主实验获得数据,从而撰写科研报告。该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学生在撰写科研报告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P311.13-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1-2
1 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 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 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 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YUAN Wentao, Qiao Ail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he Basal Education Teaching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11),89-92.
Teaching Design of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CHENG Hong-bin, SUN Xia, LIANG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inefficiency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the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by building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we select teaching content ,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students intereste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ild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design the simulation case.Through b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n provide stro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Teaching design; case; simulation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普通高校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实验效果欠佳等方面。当前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引入研究性课程,精心设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
1 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性课程是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在常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Proteus和Keil工具实现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性教学。从而实现在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研究性素质、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2]。
2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构建研究性课程的关键点是:
1)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培养研究性素质目标,合理选择规划课程的知识点,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制定适应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模块。采用互相包容和渗透的教学方法[3] 。
2)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学中综合运用类比法、动画演示方法、比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对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整理,依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
3)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Emu8086的汇编语言教学设计、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教学设计。制定合适的基础实验和应用开发实验项目,设计探索性的课外拓展实践项目。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基于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兴趣合理选择研究性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4]。
3.1常规教学内容和研究性知识内容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原有课程体系下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两部分:
1)汇编语言部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
2)微机原理部分包括:存储系统、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微机总线和接口技术。
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我们将课程知识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其中: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和接口技术。
2)常规的课程知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存储系统、微机总线。
另外,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当缩减。基于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划分,为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教学中以应用实践案例、实践任务开发为任务驱动,结合课程实验和课外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软硬件应用编程能力。
在各个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丰富基于知识点的实际案例的仿真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理解知识点。
3.2 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常规课程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深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针对本课程知识的抽象性和繁杂性,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需要对课程的难点重点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比拟法讲解、讨论法和实例演示等进行深入讲解,从而化解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复杂性和抽象性。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比如采用debug、emu8086、Proteus和Keil等软件和仿真工具对课程的原理知识点讲解、演示,对系统软硬件设计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第四,引入专题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设置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分组实施,最后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3.3 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Proteus和Keil软件结合的硬件仿真平台进行微机原理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模块的案例。对于教学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相关的项目案例、借助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微机硬件设计和汇编语言程序的运行结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微机原理的软硬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 [6]。在研究性教学中引入的仿真案例如下:
1)微机原理案例项目:开关控制led流水灯、NMI中断实验、数码管实验、点阵屏实验、8255A并行接口实验。
2)汇编语言案例项目:选择分支、字符匹配、统计负数个数、查找A 的地址、密码明文密文转换实验。
3.4 专题研究性案例设计
针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情况,在理论课时压缩的情况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开发平台开展课外专题案例实验提高学生微机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如:8255A交通灯实验、行列式键盘实验、8254A定时器实验、8259A中断实验、图形字符块输出实验、小车移动实验。
摘 要:本文是探讨微课程模式下如何能合理的建设出符合现代教学技术特点的、在短时间内体现出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
关键词:网络教学;微课程;资源平台
为达到职业教育创新和长期有效的发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水平,巩固课堂教学并辅助课余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为了能够更大程度的发挥微课程的这种优势,微课程模式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提上日程。
1 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特点,微课程模式能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手段,共享教学资源,微课程和传统的教学视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出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时间短、知识点少、技能点专一,十分符合现代人学习时间地点不限的要求。
2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特点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是以教学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面向海量教育教学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与辅助教学的平台。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以网络课程为最基本的建设/教学/管理单位,而教学资源则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基本素材,包括图形图像、视音频、多媒体教案、网络课件、试题库等等。
3 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前提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际上就是网络教学软件,到什么时候他都是为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的,因此在新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下,如何的将微课程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展示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而本文认为这个环节的关键点就在于教学设计。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和教学资源表现形式,他短小、精干、有活力、有吸引力,而这些特点的呈现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而这些就包括微教学视频、微课件、微反思、微教案等诸多内容,而往往这些微教学视频、微课件、微反思、微教案等又是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共享的实体,所以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关键前提。
特别注意的是,微课程设计时关注的应不再仅仅是内容,而应更多考虑内容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从而支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度认知。微课程的内涵也应从单一的内容扩展到与学习有关的各方面因素,微课程的设计也将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向面向学习过程设计,也就是不仅仅考虑学习内容的多媒体表现的设计,更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这些内容,要按照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逻辑,安排合理的活动步骤,促进学习者对内容知识的深度加工。
4 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目标
(1)通过该平台建设彻底的将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班级化被动教学的局面改变为主动学习模式。
(2)通过该平台建设释放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从以往较难的教学课程设置中获取简单、灵活、易懂、以实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度和趣味性。
(3)通过该平台建设丰富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利用平台弥补因教学设施不足所引起的学生实践无法完成或较难完成的困难。
(4)通过该平台建设改革课程教学与学习模式,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
5 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应具备的功能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和微课程的特点,本文认为在微课程模式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应具备如下的功能:(1)应具备根据相关课程需求协助教师展开教学能力强化训练的实时调整功能;(2)应具备通过视听和仿真实操等增进课程的交互;(3)应实现与院校现有管理平台实现用户信息、实训业务数据的无缝对接的功能;(4)应采用B/S架构,应用方便无需复杂准备即可开展实训课程;(5)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具备仿真场景操作功能,学习者能够在线直接进行实训演练,加强实训效果或者完成某些课堂无法及时完成的操作,并提供实训任务说明及技能点参考,方便学生实训操作及检查;(6)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应具备知识点解读的功能,学习者能够在线直接进行学习演练,加强学习效果或者完成某些课堂未完成的操作;(7)应具备保持教学内容与实训课程紧跟主流技术发展并做到及时更新的功能,提升学生的自学兴趣;(8)应支持不同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9)应支持院校自行制作添加教学课程,紧贴教学需要;(10)应具备记录课程学习过程的功能,并能够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功能;
6 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现实意义
(1)对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一款符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助学软件对教学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2)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我们任何人,只要愿意,通过平台,可以随时或者学习到优质的教学内容。
(3)拓展学习空间。现如今,是一个随时都需要学习的年代,也是随地都需要教师的时代,平台的应用推广势必会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翻转”,是学习的自主性和时间性得到质的改变。
(4)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平台的引入给了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步调去学习,这就出现人人学习进程或者理解效果的差异,也就促使职业院校的教学必须跟得上学生的学习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7 结语
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特征让微课程的“短、小、精”进入了职业教育的领域,而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更是深深的迎合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相信它的广泛应用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增添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04):19-21.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25-28.
【关键词】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对《维修电工》课程的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核如果采用单一的阶段性考试和最终平均分配每个项目的权重是不合理的。因为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与成功感丧失,甚至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等现象,其次,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与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尊师观念缺乏,纪律观念淡薄,师生冲突,生生冲突极易诱发,再次,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着行为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职业学生存在以上现象的成因是老师的教育理念的错位、单纯地以学习成绩评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上进心不强。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维修电工》评价方式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师评价一刀切;二是,《维修电工》课程标准不完善;三是,缺少应知方面的评价;四是,评价标准不完善;五是,缺少综合性项目。
鉴于此,笔者思考引入《维修电工》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势在必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于是2014年3月申请了《关于《维修电工》课程教学多元评价的研究》课题的立项。
二、问题研究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而评价改革则是造就这样人才的阶梯。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它强调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实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各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目标,让评价真正为教学服务。这些基本理念代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课题的研究范围是我校机电专业学生。课题立项之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和课题组成员的商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该课题进行研究。
1、调查分析法:对《维修电工》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维修电工》课堂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自己的教学为研究主体,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师运用及时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失败与成功案例反思,优化及时反馈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主要步骤
(一)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差异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研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潜能,形成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促进教师自身教育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二)内容
1.《维修电工》课程标准的修订
2.《维修电工》基础理论学习部分的习题册
3.《维修电工》单项训练的评价标准
4.《维修电工》综合训练的评价标准
5.研究报告
(三)如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首先从评价主体来讲,对于教师的评价,由于其利益相关者很多,如何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意见反馈给教师,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问题。当前维修电工的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多主体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可以以多渠道地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评价本身也是持一种否定态度,或者处于任凭教师随意评价的消极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应当体现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方面。
其次,从评价内容上来谈,应该多维化。以往,在维修电工的教学过程中,比如,接线部分,老师就对该线路是否通电成功,给学生打个分;机床排故部分,就对学生是否排除故障直接给个分;对学生应知部分,基本不给予打分,所以就编写了每个项目的理论习题。而且结合企业需要,以维修电工技能大赛和机电专业学生技能抽测为导向,增加了机电一体设备组装与调试这部分考核内容。
再次,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来说,以往老师通过对实训部分的最终成果进行评定,最后对每个项目的成绩进行平均化,得出最终的实训成绩。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为此,笔者修订了《维修电工》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部分的习题册,并且完善了评价标准。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将尽对课题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维修电工》课程标准的修订
由于维修电工分为基础训练,中级工和高级工三种,所以根据最新的教学进度,对课标中的课时、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及评价方式进行整改,以达到我校对学生的考核要求。
(二)《维修电工》理论学习部分的习题册
由于维修电工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理实课程,应该体现“应知”和“应会”。所以,就专门编写了习题册,包含了每个项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而且把原来的实训报告也用习题册来代替,因为习题册中每个项目的习题后面,还要求学生写出本项目的实习小结,并且老师的各部分打分情况和每个项目所占权重都写在表格里,那么,教师在最终给学生实训等级时,只需拿出这本习题册,根据每个项目的成绩和权重,就可以评定等级,这样就减轻了教师的成绩评定工作,不用把每个项目的实习报告一张一张翻出来查了。
(三)《维修电工》单项训练的评价标准
以前的评价标准不全面,现在增添了每个项目的功能评价标准,态度情况评价标准,PLC部分的评价标准及安全情况评价等,对以往的接线部分评价标准、机床排故评价标准等进行细化,对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所占比例进行可行性的整改。
(四)《维修电工》综合训练的评价标准
结合企业需求,以技能大赛和机电专业学生技能抽测为导向,增添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内容。以往这部分内容是空白的。所以就制定要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课程实现多元化评价,为学生差异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研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潜能,形成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有效的实践和成果,同时促进教师自身教育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