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饮食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从德国回来后,他就不会吃鱼了。吃一次,喉咙卡一次,痛苦得不得了。一个渔民的儿子,因为吃鱼被鱼刺卡牢,这就像一个游泳高手在浴池溺水那样可笑。但他确确实实不会吃鱼了。张某的母亲慈眉善目,做鱼的手艺一流。现在她老人家迷惑了,她从小为儿子烹鱼,儿子还抱在手上的时候,就会吃鱼了,从来没有发生过鱼刺卡喉的事情。她一直相信渔民的儿子的口腔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抗鱼刺基因”,是不是儿子在德国呆了几年,把这“抗鱼刺基因”给弄丢了。
结果还真被张某的母亲给猜对了,在江边长大的张某不会吃鱼,就是因为在德国的几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在德国,市民以肉食为主,那里也有鱼,烹食鱼肉也很多。张某在德国求学过程中出过一次“大丑”,还差点和教授交恶。
一次,张某参加一个宴会,自助餐上就有鱼块,张某就取了不少鱼块,美美地享用起来。但吃着吃着,旁边的人全部端着盘子走开了,他们还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张某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但他还是顾自吃着鱼,终于将盘中鱼块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鱼骨和鱼刺。这次宴会后,张某觉得一些德国朋友似乎对他冷淡了不少,但没有发现其中的原因。第一学年结束,他去拜访教授,教授请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鱼,鱼炸得又香又脆,让他想起在中国老家母亲也是这样炸鱼给他吃,他很感动。他和教授一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吃着鱼,相谈甚欢。但吃着吃着,教授和家人全都看着他,最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来,脸上有些不快地走开了。
张某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还是把自己盘中鱼吃完了。用完餐,教授看着他,用十分生气的语气对他说:“张某,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国多学一点礼仪。”
张某当时就懵了,不知教授何出此言。张某追问自己哪里做错了,教授说,你吃鱼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吐骨头,这非常不礼貌。张某说他在中国,就是这样吃鱼的,难道还有吃鱼连骨头和鱼刺一起吞下去的?教授更加生气了。教授说,在德国用餐时,你把吃进嘴里的东西再吐出来,让人觉得非常不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张某这才恍然大悟。后来,张某了解到德国人用餐时,如果是肉食,很少吐骨头、鱼刺。因为他们烹饪时,一般都会先行剔除骨头、鱼刺。如果用餐时吃到骨头和刺,他们也不会吐出来,而是嚼碎了吞下去。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不从口腔中吐东西,是一种礼仪。而张某这样的吃鱼方法,把细如发丝的鱼刺不断地从口腔中吐出来,这对德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张某回国后也像在德国一样吃鱼,而他母亲做鱼,从来不会剔除鱼刺,他的喉咙因此被鱼刺不断卡住。
关于吃鱼的礼仪,我们很少去关注,但张某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课。如果回头看看我们的用餐礼仪,的确显得“粗”和“俗”了,因为身在其中,一些不雅的东西,我们熟视无睹,不知道去改变。
以前还听到一个故事:内地有位老总到韩国去谈一个项目,韩国客户亲自开车送他。但那位韩国客户非常不解,这个项目谈得非常好,双方合作愉快,为什么他还那么不满意。韩国客户询问了,老总一时莫名其妙,说自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经过沟通,老总才明白,每次客户送他,他下车时总是用力关门,这在中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在韩国,用力关车门,就是表示愤怒和不友好。
说这两个故事,并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美好的东西就像阳光一样将普照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美好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丑陋的东西总归是丑陋的。如果“以丑为美”,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过美好。
现在已不用怀疑,也无法抗拒,一切文明的、美好的东西,必将影响我们,慢慢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生活品质和更加美好的感觉。
吃鱼为什么忌翻?
在很多国家(地区)的餐饮礼仪当中,都讲究吃鱼时不要把鱼翻过来,而是在吃完鱼的上面一面后,把鱼大骨拿掉,再继续吃下面的鱼肉,忌讳“翻”。
吃鱼时忌讳“翻”,这种忌讳始于渔家,翻鱼让人联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时客人不知道这种忌讳,在吃鱼的时候把鱼翻了一面,主人会很生气,还要把鱼拿去重煮一遍。
有的地方忌讳“翻鱼”的动作,有的地方忌讳说出“翻”字,当人们用筷子将鱼翻过来时,会说“顺鱼”(把鱼顺过来),还有的地方会说“正鱼”。有的地方,动作和语言都忌讳“翻”。
内陆少水少鱼地区,从前多半并不讲究,可是后来开汽车的人多了,也渐渐开始忌讳翻鱼了。和翻船无关,和翻车有关。
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是出海安全回来的意思。
传统上,下午茶是女主人在家招待女性朋友的聚会,是下午接待访客的最重要时刻。在这个纯女性的聚会上,桌子总是铺着白色蕾丝巾或斜纹布,摆上纯银枝状烛台,以及插着一束鲜花的花瓶。此外,桌上还应该放:
1.一面大银盘,上头放纯银茶具。包括,茶壶和底下可再加盏酒精灯的热水壶、牛奶、附钳子或茶匙的糖罐、装人工甘味剂的容器、滤网和倒茶渣的碗以及装薄柠檬片的小碟子,并附一支小叉子。
2.每组配一支纯银茶匙的瓷制茶杯和托碟。
3.装食物的小盘子。
4.吃糕饼的叉子。
5.吃果冻或草莓的纯银茶匙。
6.果冻杯或草梅钵
7.装乳脂的纯银容器。8.可盛装小三明治、饼干、热奶油圆饼干、水果蛋糕、干果巧克力糖、或任何甜点的小碟子。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关键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2]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1、位置安排礼仪
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就坐时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
2、用餐礼仪
中西方对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对用餐,那差异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顺序上双方就有差异,中方的上菜顺序是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顺序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异,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西方的讲究比较多,有时候比较重要隆中的场合,餐具会有很多,他们会很仔细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异,中方:中国宴席中场停止了,我们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汤匙上,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进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场休息,刀叉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着装礼仪
除了以上说的礼仪差异之外,在着装方面中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人们在宴请别人或者自己被宴请的时候都可以穿着随便点,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裤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较高级的宴会,对人们的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平时看电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装不正式是不给入内进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级的宴会,男士都要穿西装皮鞋和打领带,女士需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闲服去就餐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一旦出错了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结语: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文化发生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就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让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靠近了,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就是各国的文化的缩影,正向面对这些差异,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载体 语言风格 结构形式 得与失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11-01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已经走过了它的草创期、争议期,逐渐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向着普遍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相较于传统文学受文体的严格的束缚,网络文学大大地打破了这种局限,向着更自由、更现代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文学载体、体裁的突破
所谓文体,就是指“一定的话语所形成的话语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思维方式、体验方式和其它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 文学的现在分类中通常根据形式特征把文学分为四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纵观从1919年以来的文学作品,似乎没有脱离这几类文学体裁的范畴,最多也就是糅合了几种文体的特征,如“散文诗”。但是网络文学的生成之后,传统的“四分法”已经不能够准确地界定网络文学这一文学形式的体裁了,它远远地超出了传统文学的体裁范围,网络文学的不实名制、作者群体身份的杂糅、信息时代人们关注视角的扩大等,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更为自由,作者完全不受文体的限制,自由创作,甚至在文学创作的加入多媒体,如影像、音像效果,网络文学更具立体感,网络文学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文学体裁,需要随着读者对于网络文学的接受和网络文学理论的成熟来进行界定。
二、网络文学语言的风格和样式的突破
网络文学的语言在传统人们的眼中,只能用“怪异”来形容。
首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少君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所作的关于“网络文学”的演讲时说:网络文学的基本表现:通俗化、速食化,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法。另外,传统文学的作者多为专业作家,写作水平较高,同时传统文学还有出版的问题,倾注了作家多于现实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网络文学不存在出版的问题作家也多不是专业,水平有限,往往都是为了发泄作者自己个人的苦闷,往往都是采用大白话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独白,通俗易懂。
其次,不拘一格的网络语言的运用。网络语言伴随着电脑的普及快速的发展起来,网络文学中网络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网络语言的表现特点就是形象化、诙谐化。所以在读网络文学时看到数字化的、字母化的语言是不足为怪的,如文章动情处用“555~~”表示悲哀,用“o(∩_∩)o…”表示大笑,用“U”表示第二人称的“你”等等,一方面作者为了自己写作的方便,另一方面,这些网络词语的运用网络文学更为形象化,更具诙谐性,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网络文学结构形式的突破
突破了文学载体的局限,网络这一高科技的载体,使网络文学这一文本具有多媒体的特征。这种网络文学“将文字表达与图画、动画、摄影、漫画、影视剪辑、音响、音乐等不同艺术要素融为一体,构成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全方位敞开和接纳,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文体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突破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网络文学更具有可读性、形象性、直观性,更能迎合大众读者的喜好。
“留白”艺术被认为是文学写作中一种较为高超的手法,作者在文章末尾时不会直接交代故事的结局,而是留下一种空白,提供给读者多种可能性,让读者去推测,去体会,典型的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网络文学的“超链接文本”,却比这种形式要高超得多,文本提供多种结局的可能性,读者通过点击一步步深入故事,结局完全由读者自己来选择。
四、网络文学的得与失
首先,网络文学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具有很高的大众普及性。它的大众普及性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方面,对于作者来说,作者的身份不再受限制,文体文题完全不受限制,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普通大众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说,纸质印刷作品越来越昂贵,而网费越来越廉价的趋势,使得网络文学更能走进人们的生活,高质量的网络作品有助于对大众进行文化普及。其次,网络文学更具形象化、直观化,能够使普通人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获得短暂的休憩和身心的愉悦。
福建省福清市某酒店2#电梯(型号:OTIS2000,产品出厂编号为:D6NE4077,16层16站,1000kg,2.0m/s),于2011年7月23日18:10左右,电梯运行至12楼,此时恰逢大楼停电,电梯轿厢并未随停电停止运行,而是发生溜梯,后因安全钳动作而停止运行,所幸无人员伤亡。
二、事故原因调查
该大楼同时安装3台同型号电梯,使用过程中均未发生同类事故,轿厢在安装后不久即进行二次装修,平时2#梯(出现本事故电梯)较多出现不平层现象(电梯由广州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维护保养,维保工作正常),电梯设备除了2#梯钢丝绳表面有很重油污外无明显差别,电梯故障记录未见异常。
三、原因分析
针对溜梯事故,首先3台电梯进行平衡系数检验,结果平衡系数均符合要求。说明轿厢二次装修已对电梯对重进行过核定。随后进行电梯引能力试验,1#梯与3#梯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2#梯未能通过125%额定载荷的静载试验。
根据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电梯正常运行工况下曳引条件应满足:T1/T2≤efa。如图2所示,出现曳引能力不足(也即不满足T1/T2≤efa而满足T1/T2≥efa)的原因,与T1/T2及α(曳引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和f(曳引绳在曳引轮槽中的当量摩擦系数)有关,其中f与曳引轮的绳槽型状、材质和μ(曳引绳与曳引轮的摩擦系数)等有关。由于绳槽型状、材质在制造厂属于同材料同批次机加工出厂,所以绳槽型状、材质误差的影响暂不考虑;α与导向轮、曳引轮或轿厢(对重)等安装定位的位置有关,实际安装中定位位置已经定型且偏差较小,故其影响暂且忽略。因而曳引条件T1/T2≤efa主要与T1/T2和μ摩擦系数有关。改变(减小)T1/T2比值或增加μ(也即增大efa)就可以使曳引条件T1/T2≤efa得到满足,要改变(减小)T1/T2比值,可以减少轿底平衡配重或轿厢自重(拉力T1),或增加对重侧的平衡块重量(拉力T2),但同时要考虑平衡系数应符合0.4--0.5的要求以及电梯在其他各种工况(如:轿厢滞留工况)下轿厢在井道不同位置时最不利情况下的曳引能力都要能满足,所以安装过程中安装单位不能任意无限制地改变T1和T2值,否则无法满足制造单位设计的曳引力要求。而影响μ(曳引绳与曳引轮的摩擦系数)的因素:由于钢丝绳为麻芯钢丝绳且曳引钢丝绳的麻芯出油太多,导致曳引钢丝绳表面过度(如图1所示),致使曳引绳与曳引轮的摩擦系数μ减小了,由于绳芯油的大量挤出使得efa降低。
当制动器抱闸制动动作完成后,其消耗能量wb有一定范围,而钢丝绳与曳引轮间消耗能量wsl若因过度的油污而减小时,因1/2(m+g)v2+(m-g)dh超过wb+wsl之和时,电梯轿厢便处于加速下行状态,尤其是突然停电时,1/2(m+g)v2下行动能最大,因而过度的油污降低电梯引能力。
因而推断2#梯曳引钢丝绳与曳引绳槽摩擦力过小,是造成电梯曳引能力不足是造成滑梯事故的主要原因。
四、解决方案
可能的解决方案有:
(一)将导向轮安装位置往下降一点,以增大曳引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α。
(二)用煤油或柴油清洗曳引钢丝绳(注意:根据经验不能使用机油清洗钢丝绳,否则效果会截然相反),清洗掉曳引钢丝绳表面过多的油,从而增大摩擦系数μ即增加曳引绳与曳引轮槽之间的摩擦力。
考虑到同批次同型号同规格电梯安装过程中导向轮安装定位位置都一致的情况,所以采用第②种解决方案。
五、结论验证
经过进行清油处理后重新各工况曳引能力试验均符合要求。此后重新投入运行未出现同类事故。
六、对于今后应注意事项
一、教学片段
本课教师安排的是半场教学比赛,在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向学生宣布了练习的形式是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在准备活动之后,学生分几组开始比赛了,教师发现班级里那些基础好的同学都集中在一起,有些基础稍差但喜欢篮球运动的同学也凑在一起开始了比赛,而班中有几个“特殊人物”却三三两两分散在几个篮球场里面,漫无目的地在投篮,教师见到这种情况觉得很好奇,平时大家都不是很喜欢篮球运动的吗?今天怎么了?
于是,教师走向一个独自在投篮的学生身边,轻声地问:“小军同学,你为什么不参加半场比赛呀”,小军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技术太差,跟同学们在一起打怕打不好”。老师半鼓励半调侃地说:“不是这样的吧,其实我刚才观察你,看你技术还是不错的呀,好了,既然你不想打比赛,要不我们打赌看谁的投篮准,每人投10个,老师让你3个球,看谁赢,输了可要惩罚的,可以吗”。小军开始还不好意思,可是在老师的一再“刺激”下终于忍不住答应了。在比赛的时候教师故意安排自己先开始投,(对自己投篮的命中率老师还是很自信的)当小军看到教师好多球都“唰唰”空心进筐的时候,不禁啧啧称赞,好象忘记了是在跟老师比赛,一个劲地为老师加油,他彻底地被老师的精彩表现所折服,最后过来笑着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比了,你太厉害了,你能教我投篮技术吗?”。于是老师就根据学生现有的技术动作对他的技术进行了更正,在老师的悉心帮助下,小军很快掌握了该技术,接着老师为他布置了练习要求,还“半玩笑”地对他说:“等会老师还要来跟你比投篮的”。他微微一笑很快地就投入到练习中。
可是一会儿后,老师发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刚才那些“散兵游勇”都聚集到了小军同学那里去了,而且小军同学还有模有样地在那里“传经授道”,那些过去的学生都还挺认真的在学习,学习的气氛也不错。这时候教师竟然发现小军比自己还有“魅力”,心里乐了。接下来,那些同学三三两两的分小组开始练习了。之后,老师发现那些学生虽然是分散在学习,可是他们的学习比开始的时候更有目标性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也取代了开始的各自为政、嬉戏玩耍,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有些同学后来居然也开始采取形式多样的投篮比赛,以及小组竞赛,虽然他们没有进行半场比赛,但是这样练习的效果也很不错。
二、反思和评析
1、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尽量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差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选项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等课堂教学形式会经常出现,由于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经常会出现有的同学很喜欢这个运动项目而有的同学却对此项目并不是很感兴趣,即使是所谓的“热门项目”。此外,虽然有些学生喜欢这个运动项目,但对不同的教学形式或这个项目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以上因素,避免本课开始的情况出现。而高中的课堂教学,特别是球类项目的教学,难免要进行大量的教学比赛,而教学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相对自由,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容易,但是一旦教师把握不好,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就可能出现有些同学很积极的比赛,有的则成为看客,甚至出现完全“放羊“现象,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趋于失败,更不用说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异常情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果断采取灵活的教学措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
即使出现本课开始的情况,有些学生不“合群”时,作为教师,不要盲目地去责问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应该充分地讲究询问的技巧,因为高中的学生身心都处于发育的高峰期,自尊心很强。教师的“不经意”的问话可能使得其反,从而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甚至对整个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技巧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快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出现异常教学情况在所难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果断采取灵活的教学措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借用“潘多拉的宝盒”作比喻并不是说三维动画本身是一种危险的存在,但是三维技术能以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扩展自己的领地,如果我们一点奇怪感都没有,那反而是奇怪的。试想偶动画出现的时候,它只是作为动画的一个分支,并没有挑战传统二维动画的主导地位;中国在发明水墨动画的时候,也没有形成水墨动画要成为主流的一种趋势;三维动画的制作成本并不低,在表现力方面也不能完全代替二维动画,但为什么偏偏三维动画能以一种势如破竹的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呢?三维动画在美国如此迅猛的发展究竟是历史必然,还是另有隐情呢?
一、三维动画的概念及其特点
三维动画是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的一种场景、人物和道具都具有三维立体感的动画。在制作三维动画时,动画师首先通过软件在计算机中创建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按照想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场景,然后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路径以及其它一些参数,再为模型附上特定的材质、打上灯光,最后由计算机运算生成所需要的动画画面。
如果说照相技术的发明最初始的目的是为了取代肖像画的话,那么三维技术的发明最初则是为了模拟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三维物体。随着三维技术的不断进步,即这种技术能越来越忠实地模拟出现实生活中各种形状、颜色和材质的物体的时候,用三维技术制作的三维动画逐渐产生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进一步追求模拟真实世界的现实主义方向,另一个是用适度的模仿力创建像偶动画那样的想象式人物和空间的幻想主义方向。这两个方向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比如《机器人总动员》对地球上的沙尘暴以及瓦力身上的锈斑的描写就是现实主义方向的,它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而该影片对人类太空飞船以及船上人类的描写则是幻想主义方向的,它希望达到的是用适度的模仿力营造出一种让观众明知道其为假但还是愿意相信其为真的效果。
三维动画独特的美学特征,以及三维动画与二维动画在艺术表现力上的区别,这样的话题已足够单独成书了。这里,笔者只是简单的陈述一些概述性的观点。比如,二维动画是以手工绘制的线条和形状的运动变化为基础的,它更强调一种对运动的创造,线条和形状本身的流动可以非常丰富;而三维动画是以建好的模型在计算机模拟下生成的物理运动为基础的,它更呈现出一种对运动的控制,运动时不是线条和形状本身在动,而是线条和形状所属的模型在动。再比如,三维动画因为要事先对环境、物体进行建模,因此在三维动画的画面上不仅事物的正面是可见的,事物的背面也是已知的,甚至在画面以外的部分也还是有物体和场景的,这就是说拍摄三维动画可以像拍摄真人影片一样,导演是处在一个完全已知的空间中进行调度;而在二维动画中,这种全场域的空间调度感是不存在的,导演需要随时对空间进行新的刻画,这虽然更加复杂,但却蕴含着更多的可能性。此外,三维动画在生成原理上对传统二维动画的逐格拍摄模式是一种颠覆。三维动画是由计算机运算生成、而非是将画面一格一格地制作后再连续拍摄而成。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三维动画的某种机械属性,这种机械属性一方面可能带来以往二维动画所难于表现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将动画这种艺术因逐格拍摄而带来的某种神秘感彻底消除。
不管怎样,三维动画只是动画技术革新后产生的一个新的种类这点是明确的。三维动画和其他动画种类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力。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无法完全替代传统二维动画,它和二维动画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
二、三维动画在美国的发展
三维动画在美国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到2004年的初始发展期,以及2004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从1995年到2009年,美国四大动画制作公司(迪斯尼、梦工厂、皮克斯、20世纪福克斯)共制作了21部二维动画电影和34部三维动画电影。其中,18部(85.7%)二维动画电影是在2004年以前制作的,24部(70.6%)三维动画电影是在2004年以后完成的。进一步说,2004年以前美国四大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主要以二维动画为主,三维动画以每年不超过2部的速度稳定地发展着;然而从2004年开始,美国动画的风向标突然从二维转向了三维,包括迪斯尼最近问世的二维动画《青蛙与公主》,近5年来美国四大动画制作公司总共才制作了3部二维动画片。
为什么美国动画公司制作三维动画电影的数量在2004年的时候会突然增加呢?这主要是因为传统二维动画持续低迷的票房成绩,让以往一直以二维动画制作为主的迪斯尼公司被迫在战略上向三维动画转移的缘故。
笔者对迪斯尼公司从1995年到2004年出品的12部二维动画电影的预算和全球票房情况进行了统计(2003年的《熊的传说》因为预算数字不详而没有统计在内)。除了2000年《幻想曲》以外,总的来看迪斯尼二维动画在这10年间的预算在不断增加,然而票房却在不断下降。2002年《星银岛》和2004年《放牛吃草》两部影片的票房甚至低于预算成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迪斯尼旗下的皮克斯公司在从1995年制作第一部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以来到2008年完成《机器人总动员》的14年时间里共制作了9部三维动画,这9部三维动画的票房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再加上梦工厂2001年推出的三维动画《怪物史莱克》和20世纪福克斯2002年出品的三维动画《冰河世纪》,两大竞争对手在三维动画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迪斯尼不能也不敢再在二维动画的老路上无所作为了。
2008年4月,迪斯尼公布了未来4年的10部动画电影制作计划,除了《青蛙与公主》是二维动画以外,其余全都是三维动画。2009年5月,梦工厂动画公司也宣布了其截至2012年的制作计划,根据这份计划梦工厂在接下来的4年将要制作的5部原创新片和3部以往影片的续集将无一例外地是三维动画。皮克斯公司更是宣布,从2009年其制作的《飞屋环游记》开始,以后其生产的所有动画都将是三维立体动画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三维动画在美国将从高速发展期进入到独领市场的全盛期。
三、如何看待三维动画在美国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三维动画正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美国动画电影正在走向一个全盛的三维动画的时期,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全世界的动画业者因为美国动画的这种趋势而都转而对三维动画趋之若鹜的时候,当我们发现全世界动画专业的学生因为美国动画的这种趋势而都更倾向于用三维动画来完成自己的毕业习作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全世界的观众因为美国动画的这种趋势而都逐渐被培养起一种收看三维动画的习惯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深深地反思:三维动画究竟是一种历史必然还是一场阴谋?
二维动画的票房不佳或许是美国动画行业全面转向三维动画的一个理由,然而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票房不佳可能并非是二维动画这种形式不再被观众喜爱所致,而有可能是由于剧情、人物、表演等其他因素没有处理好所致,毕竟迪斯尼的二维动画曾经创造无数辉煌,我们无理由去怀疑传统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所能达到的艺术成就。然而,包括迪斯尼在内的美国动画巨头们却一致选择了向三维动画进军,这就好像在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时精明的商人们没有选择差异化而选择了同质化一样令人费解,这还好像在一块巨大的蛋糕面前饥饿的逃荒者们没有选择从不同的地方开始吃而选择了从同一个地方、沿着同一个方向开始吃一样令人摸不着头脑。这些看上去不合常理的选择如果用“历史必然”四个字来形容是说不过去的。
只有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巨头们才会选择抱团取暖,美国动画业也不例外。美国动画在本世纪初所面临的真正的危机并不是二维动画的票房下降这样的内部问题,而是从世界动画版图上看,逐渐强大起来的日本动画的有力挑战,以及一直坚持艺术性的欧洲动画在深度上的比对考验。美国的孩子还是喜欢看二维动画的,但是他们去看《口袋妖怪》和《游戏王》去了,虽然在制作质量上远远不及美国动画电影,但日本动画在世界观和剧情设定上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再加上用同一套准则做了70年的动画,美国动画在艺术性上已经毫无创新可言,这在和诸如《疯狂约会美丽都》这样的欧洲动画的对比中体现得一清二楚。如果不寻求革新,美国动画将逐渐失去领导世界的话语权。失去话语权,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这场“三维动画”的联盟。表面上在进行同质化的竞争,实际上是为了集中力量掀起一场“三维动画”的潮流;表面上在从同一个地方吃蛋糕,实际上是为了给大家一种只有这个地方的蛋糕才好吃的印象。在美国动画最大的优势――强大的资本运作的推动下,美国动画业者们只花了几年时间就把三维动画的潮流推向了全世界,他们轻松地把三维动画将是世界动画发展之趋势这个概念普及到地球上每个能看到美国动画电影的角落。当可能要失去话语权的时候,美国动画业者选择了毅然决然地进入一块新领地,并在这块领地上重新树立起权威。当全世界的动画同行们趋之若鹜地追随着美国来到这块新大陆的时候会发现,三维动画的市场、审美观念、最先进的技术等等已经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了。
因此,这是一场阴谋,而且这场阴谋还在继续。奥斯卡奖自从2002年设立最佳动画长片奖以来,除了2003年将这一奖项授予了宫崎骏的二维动画杰作《千与千寻》以外,其余历年都毫无例外地授予了三维动画。其间参与角逐的二维动画片如《疯狂约会美丽都》、《我在伊朗长大》和《哈尔的移动城堡》等纷纷败下阵来。奥斯卡奖成为美国动画业者在宣传“三维动画”上最得意的一面大旗。借助雄厚的资本的影响力,美国的“三维动画”概念还逐渐渗透进包括戛纳、威尼斯在内的国际顶级电影节。2009年戛纳电影节选择用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作为开幕影片,秋季召开的威尼斯电影节同样表示将授予皮克斯公司的制作团体大奖,这些事件标志着“三维动画”成功登陆欧洲。那么亚洲的情况又如何呢?在迪斯尼和中国合拍的真人动画片《宝葫芦的秘密》中,迪斯尼也是首先把一个可爱的三维动画形象传递到中国来。可以说,美国人正在通过一切可能的场合和手段进行的公关与宣传,这些都是在为其“三维动画”的话语权找到新的说服力根据。
是到了全世界的动画业者们警惕的时候了。
研讨会发起者、组织者特意邀请了分别来自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三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会议构筑起的学术平台,针对同一论题,在论域有交叉、重叠的情况下,让不同学科以各自的学术立场、理念、视角、方法切入,在研讨中产生学术碰撞并努力求得一定的认同,为中国礼俗仪式音乐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显示出本次研讨会对这一论题具有的引领性意义。
一
“礼俗”对于中国的仪式音乐研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田野考察中可知,中国的仪式音乐多与民间礼俗相须。因此对礼俗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国家制度之关系、背后体现的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史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台湾学者王秋桂教授以《〈民俗曲艺〉与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为题,介绍了这一刊物中发表的关于仪式音乐研究的篇目,并交待了黄翔鹏先生期望他能够进行“中国传统法乐汇编”工作的一段因缘。另,先生在谈及以华南学派为主体的“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地方社会比较研究”时说到:“这一学派研究历史的观点就是强调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离不开国家,国家制度笼罩着地方一切作为,包括地方仪式。”先生的发言指出了地方礼俗仪式与国家制度具有的一致性、相通性之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以《礼俗・礼制・礼俗――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两个节点的意义》为题,梳理出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依“礼俗―礼制―礼俗”的发展演化脉络,并具体指出了其中两个“节点”的重要内涵:“前一节点”定位了部落氏族方国阶段,婚姻丧纪之礼从俗到礼俗再上升到礼制,并与国家意义上最高礼制仪式用乐相整合,构成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整体性意义。国家将礼制仪式进行分类、分层,并将乐与仪式相须固化为用,形成国家礼制层面上的等级性、类型性、体系化之用乐形态,彰显了中国三千余载的传统礼制仪式用乐之主导脉络;“后一节点”定位于由乐籍制度解体而导致礼制仪式用乐下移并俗化,强调国家礼制到民间礼俗的转化过程,阐述民间礼俗是国家礼制的“俗化”显现。
西南大学的李方元教授以《〈诗经〉“二南”乐歌与“礼”“俗”》为题的发言中也谈到“礼俗”。其分别定位了周代社会的“礼、俗、乐”,认为“礼俗”即“礼与俗之合和”。据其所论:礼,即标准、准则,是社会和人们行为的依据,是具法典意义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俗是综合了“习俗”与“风俗”这两方面因素后的社会语境对“人”的影响。他指出,“礼”“俗”分属社会制度、社会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而“礼俗”合一,则与“礼制”有关。
西安音乐学院的罗艺峰教授以《礼、仪、式、术:民间礼俗的观念结构》为题进行了发言。其首先定位了上古时期的礼乐以事神为核心,“礼、仪、式、术”分列四端的“四维结构”:“礼”是指事神致福的行为和目的;“x”是指礼的法式和节度;“式”是指典礼的样式和规格;“术”是指礼仪的技艺和方法。并引用宋代文献《太平御览》中所载秦汉时期的“迎气”礼乐中体现的观念结构,又辅以田野考察材料中当代山西盲人“霍州书”的民间礼俗体现出的观念结构,指出这一“四维”观念顽强的遗传性,甚至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存活至今,值得引起研究者注意。
另外,中国海洋大学张咏春博士的《从国家典礼到民间礼俗――显陵御乐的兴衰》、忻州师范学院孙云博士的《国家在场――佛教仪式音声研究的重要维度》、河北师范大学的常江涛博士以《从国家礼制到民间礼俗――明清吉礼小祀仪式用乐对河北民间祭祀礼俗仪式用乐的影响》为题的发言,均从国家礼制与民间礼俗互动的研究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
礼俗是历史上生成的概念,当下的礼俗仪式与历史上的礼制仪式具有渊源关系,因此对礼俗仪式音乐的研究需从“历史与田野”两个维度进行探究。
中国音乐学院的赵塔里木教授以《田野得新知――文献与田野互证两例》为题,通过对民歌《高大人领兵》文献的对比论证,阐述了“历史与田野”背后反映出的音乐史学观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背后体现出精英与民众共同创造的史学观。其提出的“史料视野”,指明了音乐学研究需要从纸本史料向文物、口碑史料拓展,其目的在于揭示无文献记录的民众参与历史创造的事实。
天津音乐学院的郭树群教授以《由“历史”伸向“田野”应彰显时代色彩;从“田野”探向“历史”需呼唤史学涵养――“礼失而求诸野”学术传统的当代延伸》为题,深入辨析了“历史”“田野”的相互关系,认为这是对“礼失而求诸野”学术传统的认知和继承。郭树群认为,“由‘历史’伸向‘田野’”应当彰显的时代色彩必须体现寻求多重证据法的方法论光彩;而“从‘田野’探向‘历史’”则要求我们用最精细、最严谨的办法去检阅材料,以求得多重证据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所谓“立体释古”研究境界。
三
仪式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重点关注的学术领域之一。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理论,国外仪式音乐研究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本土仪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的曹本冶教授与中山大学的周楷模教授以《文化中音乐”与“仪式中音声》为题作了联合发言。发言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文化中音乐”置于“思想―行为”中观察,并把“文化中音乐”的行为分解为“过程”(音乐的社会化过程)和“产品”(音乐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并强调,需从“思想”“过程”及“产品”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去理解音乐在其文化生态中的意义。对于“仪式中音声”的“思想―行为”研究,发言指出,仪式作为行为过程和过程之产品,具有“近信仰”与“近世俗”两种属性的“思想”内核,须在“信仰/社会价值观―仪式―仪式中音声”三者一体生态结构中去理解“仪式中音声”的功用。第二部分,发言把曹本冶与项阳的研究归纳为两种模式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都是从研究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模式体系”:曹氏模式是以系统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文化中音乐”的反思立场,结合中国传统“道―行”合一思维,立足于对中国传统仪式展演的“仪式中音声”之长期研究所得;项氏模式是以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典籍为据,结合西方历史人类学理论视野,落脚在从宫廷到民间盘根错节的中国“礼乐”传统之根研究所得。发言对项氏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借用“接通”理论强调:思想和行为深究、“乐”或“音声”与文化生态、理论与考察实证、东西方学术思维诸方面的接通,方能有希望在特定的学术领域提炼出有事实依据、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模式。
中央音乐学院的张伯瑜教授以《论村落结构中的民间乐社》为题的发言,以流传在河北、山西、陕西、湖南土家族地区等地的音乐会社为对象,基于村落结构之“社会权力”“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的变迁,探讨会社在传统村落中的作用及村落结构在变化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教授以《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一种从艺术切入文化情境的表述方式》。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是以仪式化音乐表演为对象和路径,藉以观察和揭示人们在其音乐表演活动中如何经由和利用仪式表演行为,将观念性音乐文化深层模式转化为音声表象的过程和结局,并辅以必要的阐释性分析和文化反思。
除了从理论模式、范式对仪式音乐研究进行的研究,研讨会更多类型的研究是从通过个案对具体仪式音乐的内容、内涵予以梳理、解读。
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以《孔庙礼乐:定位、礼乐实践及其文化内涵》为题,从“庙制”设立的历程与礼乐的规制两方面对孔庙礼乐进行定位,从“礼仪规范、乐章、奠仪行为”三个方面对孔庙礼乐的礼乐实践及其文化内涵予以了阐释。
河北师范大学的赵书峰博士以《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为题的发言,对瑶族婚俗仪式音乐展开“历史与田野”双重维度的审视与观照,其研究中注意到了瑶族地区不同历史时段的建制沿革以及乐籍制度、卫所制度影响下,对于瑶族传统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齐柏平博士以《谈谈土家花灯的礼俗仪式特征》为题,从“五礼”类型对花灯服务的礼俗类型予以类归。
民族音乐学研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也注意从人类学等相关学术领域学习、借鉴一些理论、方法、视角用于仪式音乐研究。中山大学的邓启耀教授《无象之相――佛教祭礼乐象的视觉人类学观想》、河北大学齐易教授的《民间音乐仪式与影像录制》发言,体现出对视觉人类学、影像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的《新礼俗音乐“村歌”的兴起及其意义》、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教授的《历史与田野的对接互动――基于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实践》、赣南师范大学肖艳平博士的《客家礼俗音乐崇祖现象的故事形态学分析》、首都师范大学邓志勇博士的《礼俗仪式音乐的声景学研究方法初探》等发言,均显示出以“区域音乐研究”“口述史研究”“故事形态学分析”“声景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传统音乐研究也多以个案的方式呈现,但强调从音乐本体层面切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周青青教授以《云南鹤庆六合乡白依人的礼俗音乐》为题的发言,既有对白依人唢呐音乐的曲牌类型、来源、服务礼俗仪式场合、与当地戏曲吹吹腔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对白依人的族属、语言、唢呐传播历史等历史问题、文化问题的探讨。江西师范大学的刘雯博士以《苏州“十番鼓”音乐的{查与研究》为题,从“多声部音乐的角度”切入,分析苏州十番鼓音乐的分类、艺术特征以及旋律发展手法。
四
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对礼俗仪式音乐的研究论域既有交叉,又各有特点,各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优势。郭树群提到了“立体释古”,项阳一直强调“接通”理念,曹本冶与周楷模也指出需要东西方思维的“接通”才能提炼出有事实依据、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模式。因此对于中国礼俗仪式音乐研究而言,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进行“立体的音乐学研究”。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各自的长处和优点,融东西方学术理论精华来进行研究,以此揭示研究对象蕴含的音乐文化内涵。
王秋桂先生所指出的华南学派对国家与地方、制度与礼俗仪式的定位,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同属这一学派的陈春声教授在《回到历史现场》一文中指出:“应努力把传统中国社会研究中,社会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不同的学术风格结合起来,通过实证的、具体的研究,努力把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情感、心智和理性上都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①我们看到,大学术界是在解决了国家与地方整体一致性关系的前提下,进而对不同区域、地区间的礼俗仪式进行研究,强调“回到历史现场”,多学科方法论有机融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
学术在发展,理念在更新。我们应该关注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向及研究成果,吸取其精华,用于学术研究实践。仪式音乐研究源于西方,学界将其引入后,相关研究偏重共时层面对当下仪式音乐活态的把握。但中国的仪式音乐与西方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仪式音乐又存在明显差异。史学研究之所以强调从“礼俗”视角切入对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旨在提醒我们需要意识到“礼俗”概念下的“仪式音乐研究”。因为中国的“礼俗”涉及到国家、制度,涉及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形态。换言之,礼俗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形态,也是当下民间仪式音乐的历史形态。“礼俗”与“仪式”两个词并置连用,既是强调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特殊性,也是强调中国仪式音乐研究需要关注国家制度,需要关注历史。
中国的礼俗仪式音乐研究应该同大学术界接轨,建立国家与地方、礼制与礼俗仪式上下相通一致性的定位。中国礼俗仪式的仪节、仪轨、音声形态均是历史文化大传统在当下的积淀,不仅在活态中有较为严格的传承,而且在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因此对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需要置于传统礼乐文化的整体中予以定位、认知。研讨会议题在“仪式音乐”前冠以“礼俗”,旨在强调对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不可脱离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大传统,不可脱离这一传统形成的历史语境。实际上,本次研讨会已经有研究从当下礼俗仪式音乐活态与历史大传统的对接,以整体、宏观视角对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予以把握和梳理,展示出这种研究理念、模式具有的广阔学术前景。在这个意义上,本次研讨会对中国礼俗仪式音乐研究具有引领性意义。相信学界会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谱写礼俗仪式音乐研究的新篇章。
著者:庸
定价:26.00元
看过庸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在男女感情特别是婚姻方面,他有着很深刻的见地。该书延续了庸一贯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的笔调,是以爱情专家的视角创作的婚姻哲学书。书中内容看似对生活、爱情百般挑剔,然而沉淀的却是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这是一本读者可以放在枕边反复翻阅的轻松的小书,又是一本满含人生哲理的智慧手册。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夫妻间的小趣味、小摩擦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连珠妙语更是直指你我内心深处,无论已婚的未婚的,都能在他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庸用简单却尖锐的朱氏语言调侃男人女人的爱情,嘲讽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而读者在笑过之后往往会细细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著者:钱文忠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35.00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代李毓秀著),“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可拆分为“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该书为5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钱文忠解读的《弟子规》从现实出发,例举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在《弟子规》中找到了依据。读过该书,我们会不禁想到一系列问题。比如,现在社会老龄化水平提高,针对父母财产分割产生的兄弟反目现象越来越多,究其本质原因就是心中没有“孝悌”。而这最基本的做人准则是应该从小培养的。家长不能靠哄或交换条件,而要让孩子明白“孝悌”是不能打折的。又如,当说到“仁、爱”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很局限在公益事业、灾难救助等很狭隘的部分。其实,仁爱之心需要每时每刻融入生活之中。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往往可以消弭很多问题。
《读破才子心》
著者:廖晓明
出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