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在IIA的定义中,内部审计被定位于通过“确认”与“咨询”服务,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增加价值。随着企业面临风险越来越复杂,外部监管力度越来越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为企业增值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偏少,内部审计压力却越来越大,研究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审计质量的涵义
目前尽管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从注册会计师角度提出。例如Watts和Zimmerman(1980)认为当客户发生违约行为时,审计师报告这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可反映审计质量高低。Jacobson(1985)提出,剩余风险处于合理的低水平的审计师工作才是有质量的审计。在中国,审计大辞典(1990)中对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这反映了审计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一种反映,而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是否能达到审计目的。
内部审计与独立审计不同,除关注财务报表的错报,同时关注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效果性。尤其是作为电力企业而言,财务报表的错漏报动机不强,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者更多关注后者。这也是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因此,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的质量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衡量,一是内部审计工作程序的规范性,也就是内部审计的执业标准是否达到;二是内部审计提供的审计结果能否满足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需满足的两个条件。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组织必须其进行控制,它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进行的,是全体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共同参与的自律行为。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首先必须分析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1)内部审计环境。企业中,内部审计环境包括文化环境、领导层对审计的态度、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可,这些环境影响着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价值实现、组织模式设置等组织模式,对内部审计质量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2)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审计组织模式首先体现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上,独立性是审计最本质的特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集团公司中,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设置对内部审计质量也造成了影响,集权与分权的选择将会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作模式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审计质量。
(3)内部审计的人力资源。内部审计业务需要靠审计师去进行,如何培养合格的审计师、组成一个搭配合理的审计组都是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要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4)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对内部审计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处理的介质发生了改变,势必对审计技术与方法有着新要求。一个能顺应时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才能有高质量的审计工作。连续审计、抽样统计、趋势分析、内部控制测评等现代技术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变革。
三、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结合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1.建立项目主审负责制 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主审对一个审计项目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审计方案由主审制定,现场审计资源由主审进行分配,现场的审计重点、审计思路、审计方式方法和主审密切相关,因此首先,要明确主审在审计项目中的责任,其次,要定期对主审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沟通、最新的审计理念、审计案例分析等等,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主审是审计项目团队中最宝贵的资源。第三,可以试行主审竞争上岗制,在薪酬计算上对主审主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有所考虑。培养一支阶梯式的主审队伍是集团审计项目质量的有效保障。
2.利用信息化对审计项目及集团审计业务进行督导。审计信息化为远程监控和集团管控提供了可能。在审计项目方面,一是审计组长对审计组进行远程管控。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组长大都由部门领导担任,大部分时间不在现场。传统审计作业方式都是主审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形式向审计组长汇报审计进度、审计重大发现等,待现场审计完成后,审计组长通过审核审计取证表对审计质量进行掌控,不具备实时性。审计信息化可以使审计组长全面实时掌控审计进度,及时发现审计重大事项,对审计难点进行指导,保证现场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集团业务上,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审计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进行审批,对进度进行跟踪,对存在的偏差及时发现,从而提升了整个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
3.建立内部审计自我评估模型 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持续改进。内部审计自我评估是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包括对内部审计活动执行情况的持续监督和定期检查。持续监督隐含在审计日常项目管理,以及审计综合管理的流程之中,例如主审检查审计员是否依据审计方案开展工作,审计程序是否满足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审计计划是否按时间完成,审计项目结束后应由不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有选择性地对工作底稿进行同业互查等方式方法。定期检查可以设计一个检查事项,每年评估一次,定期检查应偏向于整个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内部审计章程、目标、政策和程序的适当性;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的贡献;审计业务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内部审计工作为组织增加价值等。该评估不仅仅是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评估,而要对管理层、职能部门、下级单位等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调查,从而能够准确评估内部审计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程度。通过内部评估可以适当调整下年度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09.
[2]剧杰.降低审计质量的审计行为研究――基于内部审计行为主体视角[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
[3]路基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内部审计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强制性也较弱,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其次,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所处环境、地位的差异性,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财务部门的附属部门。有的虽然做到了形势与性质上的独立,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急待调整。
(二)独立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发挥其内部监控的作用,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态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很容易做到,但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人员和经济独立,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
(三)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作为一项控制体系,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执行标准。目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主要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等,但这些规范是国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过多的参与了人为的因素,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实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也急切期望着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标准尽早出台。
(四)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于目前缺乏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要对非内审部门加强审计,更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光靠勤奋和努力远远不够,还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服务面比较窄,这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少,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则更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而且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而内部审计控制又要着重加强质量控制,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构筑起一道坚硬牢固的“防火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取决于执行该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很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作为管理层的总经理更关注公司的运营实绩,侧重于财务运营指标,要求内部审计更好地保护管理层利益,这就会伤害所有者的利益,使得投资人不能真实获取相关信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其常设机构内审部门,理论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且董事会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人员很少,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质量。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应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应当注意的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性规范,不是唯一的操作规程,在实际应用中,仍要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专业测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行业特征,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同时为了增加参照的可行性,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给出示范(参考)数值,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一个良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除有质量控制标准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标准,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最终评价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具体人员业绩评价的直接依据,与其薪酬和职务晋升相关联,从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建立这一评价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每个关键点的权重如何确定,分值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是内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四)形成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部门和人员,应予以激励和肯定;对于消极完成内部审计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可采取薪酬和职务晋升等形式,但应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是否基于其他部门,其薪酬是否可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制度执行。否则公司部门利益很难均衡,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等核心模块,从而有效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业务执行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两个部分。从上述着眼点可知,应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监督评价组织体系和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业务执行组织体系。但考虑到内
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这与监事会的职能交叉重叠,势必会导致组织领导矛盾激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考虑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合并,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简称“监察委员会”),其常设部门为内审部门,由内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则由监察委员会来完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评价内审质量控制状况,并据以决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这个组织体系的运行设置,可以用图l表示。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模块,控制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建立类似于SAP(标准作业程序)的操作规程。
(1)按业务模块分类设置控制标准。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业务承接控制标准、审计计划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中,分别业务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基于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
(3)分清责任,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在一个完整的审计项日执行过程中,所有执行记录都要求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而且每天都要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并由各承担工作人员签章,分级复核,从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同时明确到人,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4)加强战略风险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民间审计基本一致,同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中,要以战略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采用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采取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使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5)参照IS09000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1S0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其中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可将IS09000的标准应用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界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制定全年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实施阶段,按照IS09001:2000的要求,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编制符合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施阶段,要注意基础资料的归档备案,形成所有的工作记录,以备复查。相关的证明性材料,都应当经过逐级复核。报告阶段,这是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也是形成成果性资料的期间。在对实施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按照IS09001:2000的要求,形成具有标准格式、内容充实、评价用语规范的内部审计报告,提供给监审委员会和董事会。
上述质量控制标准是对三个阶段所做的分类,实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标准、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控制标准,是全员、全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与IS09001:2000标准体系对接,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状况,更有效地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关键还要看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效果如何以及这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是否合理,从而更好地做出改进。基于这一目的,需要建立一套评价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体系,即内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标准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执行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各个项目所占权重、标准执行实绩分析等。
(1)设置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按照企业内部业务范围,将内部审计分成生产、销售、采购、财务、投(融)资五大组成模块,并具体设置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评价项目,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分成优、良、差并赋予相应的分值5、3、1,这就使得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执行情况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参数依据。以采购审计项目为例,考察标准评价系统的执行情况。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在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后,要长期、动态、持续地对所有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分析、评价,从而督促内部审计健康、有效地运行。由此,可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该表既可用来分析各项目小组,也可评价各内审人员的工作执行状况。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等级。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分系统,以作为后续绩效考核的参照依据。
(4)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作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还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纠错防弊,因此应建立起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1)编制KPI实绩通报表。假设由监审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价,并张榜公示,以督促工作效率的改善。如编制各部门人员的KPI运行实绩通报表。
(2)基于内审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的绩效薪酬制度。每月或每年度根据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内审质量控制执行现状,从而决定其各自的薪酬体系。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28- 0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审计资源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些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交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质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包括事前的调查、计划, 事中的实施, 事后的报告、检查等环节。本文就内部审计过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内部审计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只有控制好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的最终质量。
1 对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1.1 抓好审计立项与审计计划的编制
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内审人员要本着与企业有共同目标,为企业管理层排忧解难的态度,力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对最关键的领域进行审计。确立审计项目时还应对项目本身的风险及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内审人员应重视审计的实效性,力求每一项审计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内审人员要积极地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审计计划的制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某个领导者单方面的要求,而是要听取多方意见,围绕企业领导关心的经营、风险、效益等问题,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
1.2 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实现审计目标和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规章制度、生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财务管理模式、业务流程、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审计档案资料等。
2 对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控制
2.1 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审计证据取证时必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或主观判断搜集片面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获得应当合理合法,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原则。即审计证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证实审计事项并能够可靠地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若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重新取证。
2.2 规范审计人员的书面记录
做好审计日记的撰写工作。由于审计日记可以清晰地再现审计过程,突破内部审计过程质量不易控制的盲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审计项目的“黑匣子”。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天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记录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有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界定审计责任,规范内部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审计日记记载的内容应全面具体,包括:审计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结论等。审计日记可以每日一记,也可以一个工作段落一记,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虽然目前审计日记还没被《内部审计准则》纳入到规范的日程,但考虑到它的实际意义,应该倡导撰写审计日记。
同时,应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订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书面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记载着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处的问题,是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第一,底稿资料齐全,内容完整,能充分反映审计事项的全过程;第二,底稿必须规范化,格式统一,用笔规范,按立卷归档标准来做;第三,不同底稿之间相关数字应前后一致,内容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以只做一个工作底稿,后面附上原始单据或取证材料,是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和签字的。
3 对内部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3.1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审查各审计事项的判断是否正确,核查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证据是否符合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三原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列审计事项及结论与审计证据是否支持的相互核对制度,从而可以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2 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集中体现内部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审计报告必须通过审计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根据整理得到的证据,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做出内部审计结果与决定,然后由组长签字定稿。既要客观地反映审计情况,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在正式发出审计报告之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意见,若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持有不同意见,经核实后可以进行报告修改。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认定,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审计事项。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更易于为被审计单位接受和理解,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阐述情况,争取得到管理当局的认可和支持。
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要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检查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检查审计建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
4 对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控制
4.1 对审计档案进行管理
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和评估提供了原始资料。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规定审计档案的管理办法、保存年限和归档范围,并由专人保管,专人负责。
4.2 审计结果落实情况控制
使内部审计的结果得到实施,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标。要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应关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实施审计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坚持审计结论追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监督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关注移交事项的查办情况。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会将其纳入审计报告并提交给组织适当管理层,并期望组织适当管理层给予恰当处理,但有时事与愿违,问题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没有得到落实。这时,我们不能止步于工作移交,督促案件查办落实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续写后续审计报告,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第四,关注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情况。对于组织内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内审人员一旦发现,应立刻提出建议。提出组织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促进规章制度的完善,远比查处几个问题意义更为深远,但难度也更大。
综上所述,绘制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靠的是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它的生命则要靠全面提高质量来延续。因此,实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内部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才能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饶庆林,谭文浩.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 财会通讯, 2010(10) :25-27.
[2]高平.浅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2(1):180.
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一样,需要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体系,让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应是多层面的,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也要有证券交易部门的规定和行业标准,还要有企业层面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体系。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中,既要有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管理方面的制度,也要有保证项目质量落实的业务操作规范,还要有强化质量保证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从执行力角度讲,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属性。在法规制度体系中,首要的是在国家法律层面要有明确的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的规定,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协会及企业要共同努力,推动和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国家立法。其次,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既要有管理标准,也要有实务标准;既要涵盖审计程序,也要包涵实体控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强化行业标准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业准则真正在企业落实。再次,企业要进行制度细化,一方面落实上位制度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上位制度作必要的补充。制度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执行。
二、抓住审计工作重点
(一)把握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环节
(1)重视立项调研。调研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如果调研不到位或方向把握不准,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立项计划,从而错过符合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以及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或增加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必须了解宏观政策、管理层需求、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在分析评价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为立项提供参考依据。(2)科学编制计划。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审计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往往来自高水平的审计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必须着眼宏观,立足微观,既要落实和执行政策,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又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体现决策和管理需求。只有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切合本企业特点和企业急需的项目计划,只有做到这一点,项目实施后才会产生达到或超越预期效果,从而体现出项目的高质量。(3)强化实施监控。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对项目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如果实施环节控制不好,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在这一环节中,审计组构成、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现场查证共同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实施环节质量体现的最终载体是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审计成果——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审计决定的编制依据。实践表明,审计组成员的经历、经验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查证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审计组成员的构成,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审计组既定以后,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关键性的质量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是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主审的技术指导程度和组长的组织把控水平。(4)精心编制报告。尽管审计报告是基于审计工作底稿,但两者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同向关系。即使有了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也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原因在于编制审计报告也需要技术和技巧。审计工作底稿带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的底稿非专业人士难以看懂;而审计报告一方面不应是工作底稿的简单叠加,要用简短的语言对工作底稿作概括描述,反映底稿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要表现出通俗性,要能使非专业的人员看得懂。要达到这一点,报告编制、审核的质量控制也就成为必然需要。另外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有及时性和富有建设性,否则容易形成事过境迁,达不到应有效果,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5)强化整改跟踪。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经营风险、规范和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督促整改。尽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但绝不能轻视审计部门在这个环节所起的作用。现场整改是体现审计成效的最佳方式,在不具备现场整改的情况下,审计部门要督促跟踪,直至完全整改。因为如果问题得不到整改,会影响审计的宏观质量;所以对审计整改环节实施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掌控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
(1)严格遵循审计程序。按规定程序开展审计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企业内部审计,要遵循程序合规原则,依照规定的程序、流程开展工作,既包括工作步骤、顺序,也包括履行各种手续,如先通知后审计,进入信息系统之前的申请与审批,底稿的复核和签字确认,报告的交换意见等。(2)核清审计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因而“事实清楚”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事实清楚,就必须满足审计所揭示的问题、事项或反映的情况是客观存在、实事求是的,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主观想象的。(3)获取充分可靠证据。用证据说话是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把握的原则。审计所认定的事实,必须有充分、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才能保证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要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作为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应首选直接证据,只有在直接证据无法取得或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才可运用间接证据,且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间接证据加以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才能加以认定,否则就会有审计质量风险。(4)依法依规准确定性。对审计查出问题给予准确定性,是审计部门进行责任界定和企业进行责任追究的客观需要,因其涉及对相关事项、人员的处理,政策性强,因而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相适应的条款定性。对于同一事项,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规范规定相矛盾或不一致时,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即专项规范)优于“普通法”(即一般规范)、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优于企业制度的原则适用和定性;如果相同级次的规范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定性及处理规定时,按从轻原则适用。否则就会有“申诉”、“翻案”的质量风险。(5)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高质量审计的体现。因此,审计意见与建议成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审计报告所提意见或建议切忌空洞、就事论事,意见或建议不但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要富有建设性;要能“以小见大”,立足企业全局,着力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意见。
(三)重视审计复核、推行审计审理
(1)强化内部复核。审计复核是指在审计组内部通过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产品(如底稿等)或具体事项(如证据等)的复查、核对,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复核就其实质来说,既是核对,又是把关。就审计项目而言,复核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由主审指定的人员和主审、组长完成,是一种过程控制方法。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产品正式上交前,通过强化复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补救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或减少上一流程(环节)的错误流向下一流程(环节),从而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复核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程序性的履行形式需要;只有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形式符合性、程序合规性、内容真实性等实质性的复核审查,才能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作用。(2)实行审计审理。审计审理是指由审计部门专设机构或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核、把关的质量控制过程。实行审计审理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还未建立审计审理制度,这说明审计审理的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审计项目形成最终审计报告前,通过审理,对审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间产品(如审前调查报告、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产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及其形成依据,从程序、实体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可以及时发现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纠正错误,从而降低审计质量风险。审理可以分级次,如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备分级审理的条件,拟实行分级审理。程序的审理应侧重于合法、合规性,实体的审理应侧重于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的可靠性、定性的准确性、审计意见建议的适当性、可行性和具有形式要求事项的符合性。
三、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一)推进技术进步
推进技术进步就是将先进的技术手段、方法运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借以提高审计水平、审计效率,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质量控制方法。推进技术进步既要在审计装备、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更要在审计人员技术运用上进行层次提升。一方面企业要随着控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适时进行审计装备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及其审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管理的变化,积极研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手段、方法的升级改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审计的软、硬件条件落后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才能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条件。
(二)推行标准模板
推行标准模板、实行审计工作标准化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技术成熟的审计领域,对以往工作成果或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解剖,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和可格式化的因素,制作成模板,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或作为判断参考依据。运用标准化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审计人员在工作要求、工作标准相统一的情况下,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会有大的差异;由于标准是统一的,这样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同性质事项的质量控制,并为同类项目质量控制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可能。
(三)采用专业分工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人员配备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如确定专门人员从事信息系统(IT)审计,将审计人员分为现场查证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做精做透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四)运用专家指引
专家指引就是在不具备由专家组成审计组的条件下,让审计专家和业务专家承担审计项目中的主要和专业工作,其他审计人员作为专家的助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人力资源不足情况下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五)引入外部评价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部门,但目前普遍缺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因此,探索对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监督,将外部监督、外部评价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办法之一。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有发言权的外部机构有企业决策经营机构、被审计单位、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决策经营机构能够从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深度以及审计意见的层次,判断出审计项目的总体成效及质量。被审计单位最了解自己的底细,对审计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问题以及审计意见是否切中要害、是否科学合理最有感触,因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状况有话语权。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能够从不同方向,运用专业标准,对企业内部审计已审过的事项作出专业的评判,从而比较得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
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一)加强审计管理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无异于废纸一张。因此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只有强化审计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检查与考核,才会促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台账等形式,进行质量考核资料积累;通过严格的质量考核,推进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为审计质量控制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完善激励机制
人都有满足自尊的需求,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利用人的这一特点,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将经济手段和精神奖励措施运用于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要依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量的考核结果,确定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经济待遇、职位提升、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另一方面要畅通审计人员流动机制,将经过审计工作锻炼的高素质人员交流到业务、管理等岗位。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审计部门的责任感和审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从而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实行责任追究
审计质量责任追究是指在发生审计质量问题时,追查对审计质量控制负有责任的部门或人员的相应责任。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失误,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而导致审计工作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出现严重错误、遗漏重大事项等审计质量事故的审计部门或人员,进行相应的问责,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包括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一)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拓展,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有些审计事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以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强的事项审计,绝不可能达到查深、查透的水平,也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所以企业要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将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审计队伍中审计、财务、工程、法律、管理等不同专业人员的比重,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创造条件。
(二)培炼人员胜任能力
本文就我国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就改善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提出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学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工作重心,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停滞不前,跟不上高校发展的脚步。而在监管上漏洞日益显露,监管严重缺位,从而成为高校各类经济犯罪的有利条件。因此,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作用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清晰,仅停留在查错纠弊环节,而没有与时俱进,应该提出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审计方法,使高等教育内部审计真正发挥作用。内部审计是一种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的自律行为,在高校内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的有效评价、监督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各部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研究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与思考对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局限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工作的深入,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却非常迟缓,显然已经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内部审计的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健全,存在着很多问题,高校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制约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很薄弱,部分已建立的制度形同虚设,督导复核具体内容不明确,内部审计责任没有追究到位或是未建立很好的责任追究制度。
2.现有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一个人际关系复杂和人情味重的微型社会,对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严重影响。审计人员素质参差,只懂财务知识,不懂在经营管理中进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机构技术力量较薄弱,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效率及准确率低,审计作用受到影响。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造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发展缓慢,且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3.现有内部审计内容比较单一
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内容仍比较单一,审计的深度、广度仍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仅开展了财务审计,主要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往往未能有效开展效益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也就达不到内部审计工作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此外,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偏重于事后审计,而没有积极参与高校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过程,不能从源头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当资金运行过程中因使用不当、管理不严、监督不厉或监督流于形式,造成损失和浪费,仅能够在事后发表评价,却无法挽回损失,达不到内部审计的预防和维护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发展思路
我国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议。内部审计是高校自查、自评的重要工具,是管理层审视本校运作状况的重要纽带,是维系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是评价高校发展战略与管理策略的重要支撑,对于审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校内部审计的突破需要国家、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内审人员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内部审计在高校环境中把自己做好、做大、做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内部的发展,导致高校组织机构复杂、经济结构的散杂。高校除了所属的院系及行政处室外,还有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和校办产业等,其中高校的二级单位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上呈现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强化管理才能满足这种全新的高校格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责任部门的控制和管理需要内部审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对一个高校做出较全面、系统和客观的审计评价。利用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不仅可以督促高校内部遵守财经法规和本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纠正违背本校发展思路的决策,还可以帮助高校领导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单位的经济状况和运作优劣,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四、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1)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认识,切实发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功能,推进依法行政、促进高校廉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重视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依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高校内部审机关要指导和监督管辖范围内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制定和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三化建设。结合项目审计,检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内部审计成果。同时总结推广内部审计工作先进经验,使内部审计实务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3)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拓宽审计范围,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学校教育资金整体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和教学及科研管理等审计类型进行积极地拓展。按资金走向实施跟踪审计,努力减少和预防各种损失浪费,并且针对从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为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积极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优势,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技术含量和审计人员整体的能力。
(4)加强宣传力度,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报刊及时报道内部审计查处大要案情况,及时交流内部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典型,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从要我建和要我审转到我要建和我要审,主动将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决策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5)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协会,加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高校应该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认真系统的学习会计、审计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并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力。通过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以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先培,王振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会计之友,2012(10).
2.李业鸿,孙昊,王福利.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教育审计,2008(2).
3.赵希海.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燕山大学学报,2007(2).
4.万国超,李黎.高校内审的新思路:利益相关方的视角.中国审计,2006(2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现代企业想要获得持续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仅仅依靠过去那种扩大资金投入、扩大人员数量、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当前及未来发展。现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入手,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而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想要有序开展就离不开众多部门及人员的协调配合,只有确保每一个部门和人员都各司其职、有序运转,企业这台机器才能够向着预期的方向不断前进。但是想要实现多这些部门及人员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就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保障。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当中出现已经有了一些年头,虽然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根据企业及市场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被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制约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极大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的前进速度。
一、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在企业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具体质量方面,虽然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首先,内部审计意识不足。正确科学的意识才能够指导我们进行正确有效的行动。但是当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内部审计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认识不足的问题,虽然许多企业经营者、领导者已经明白内部审计对企业开展全面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如何将内部审计重要性这种意识有效的带到具体工作当中却不甚了解,这就造成了虽然制度在墙,但是落实不到具体工作当中,制度与实际相脱离,从而让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完全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其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人员素质方面不仅是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还有待提升,更加包括了企业其他部门专业素质及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了解,从而无法有效执行内部审计相关规定和细则,让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实现与具体工作的有机结合,如此一来,内部审计工作就变成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一家职责,但是想要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还需要其他部门及人员的通力配合,所以如果其他部门及管理人员相关素质没有有效提升,将制约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难以形成内部审计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再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随着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展,然后面对越来越多的审计任务和管理任务,许多企业仍然未能有效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升级,从而不仅加重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负担,同时也给许多人为或非人为管理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同时,虽然有些企业也在不断购置办公自动化相关设备,但是如果认为办公自动化就等于管理的信息化,这种认识未免太多肤浅,信息化管理手段升级不仅包括了基本的硬件设备,同时还包括了信息化管理软件、企业网络建设等诸多方面。
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研究
1.树立内部审计正确意识
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在正确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获得进一步的质量提升。所以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经营者以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员,都要加强内部审计重要性的相关学习,在明确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具体知识的有效掌握,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管理工作当中有针对性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力度,从而运筹帷幄。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知识掌握,从而深刻认识到内部审计与自身本职工作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为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2.加强人员素质提升
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质量清查工作,将不合格人员清除出审计队伍。同时以内外结合的方式重组内部审计队伍,内外结合就是企业内部人与社会专业审计机构人才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队伍对企业的足够了解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又能够利用专业人员多年来从事同类型审计工作的丰富经验来为企业制定出更为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细则,帮助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实现与市场需求和国际规范的有效接轨。
3.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升级
信息化管理手段升级首先就要全面升级管理硬件,配置必须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相关设施,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具体特点以及所处行业特点来为企业量身定制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管理软件,最大限度实现管理软件与企业日常工作的契合程度,提升软件使用效率及软件使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最后还要加强企业网络建设,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与沟通效率,避免部门间产生信息孤岛现象,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对各种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获取效率和质量,从而及时汇总、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为可靠及时的决策依据,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项文.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1)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底稿重要意义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marketeconomyunceasingdevelopment,theinternalauditgovernedtheroleintheorganizationwhichactedtoreceivetheattentiondaybyday,theacademiccirclesandthepracticalrealmallhopedthechallengewhichsolvedthecompanythroughtheinternalauditfunctionoptimizationtogovernwhich,theriskmanagement,theinternalcontroldomainappearedthequestionandfaces,andpromotedtheentireorganizationsimprovementbythis.Undersuchbigbackground,strengthens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toappearessentialespeciallyandimportant.Thisarticlehadexpoundedinternalauditintheeconomicentitythenecessity,simultaneouslytostrengthenedinternalauditqualitythevitalsignificancetocarryontheindication,regardingdisplayedinternalauditeffectivelyintheeconomicsubjectfunction,hadtheverystrongconstructivenature,theguidanceandpointed.
Keywords:Under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WorksheetVitalsignificanc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为管理服务,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组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被审计单位(业务委托人)。内部审计师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跟踪检查程序,以监督、保证针对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包括审计执行主管(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首席内审师等)为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及其他适用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包括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方面。
1.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1.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包括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涉及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监测进程等具体环节。《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行为规则,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而将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审计客户的审计标准建立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如果把内部审计师形象地比喻为足球赛场的裁判员,董事会和被审计单位代表两支球队,其他组织人员代表观众,相关的评价标准代表比赛规则,那么裁判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理念,其次应熟悉比赛规则,最后在比赛中准确、熟练、审慎、公正地运用比赛规则,才能使双方队员信服,使观众满意,同时,也使自己的知名度和出场机会得以提高。
1.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内部审计的顾客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最优服务就是从质量即利润的观念出发,以最小的成本帮助组织实现最大利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以高质量的保证活动和咨询服务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揭示风险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跟踪纠正措施的落实,从而使组织得到最大利润,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1.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1.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1.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2.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并不只是活动终了时的审核,而是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内部审计具有上述职能,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1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自主性不够一项工作只有真正的做到独立自主才能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的质量控制的独立性却是严重的不足的。目前很多的工作人员存在问题是对于审计的作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审计的质量控制仅仅是找出不足,忽略了其他的方面的监督,管理这些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连审计的质量控制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怎么更好的让审计的质量控制发挥作用。目前审计在企业当中的存在缺乏一定的压力,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所以很多员工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完成工作方面显得比较敷衍。在进行审计的质量控制的时候时候,很多情况下,受到比较多的限制。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关系型的社会,这样的外在环境导致在进行审计的质量控制的时候,可能在实施的时候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缺少了审计的质量控制的真实性。因为,审计的质量控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目前他的发展并不是很成熟,还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
2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目前很多的高校都设了会计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专业的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深的,但是现在的社会不仅仅需要某个专业的人才更是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在企业内部审计的指令控制方面更是如此。我们通过上文的介绍已经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到的知识是多个方面的,所以仅仅是某个方面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很多的人员仅仅具有书本上的知识,缺乏面对现实的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的应对的能力,所以在解决实际的生活的审计的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目前企业内部的制度决定了审计的工作压力很小,这就使得很多的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避重就轻,不敢勇于承担责任,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不敢做出一定的创新。目前因为审计的质量控制起步比较晚,发展不完善的原因,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工作的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内部审计应当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督导和复核实际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但内部审计部门受人员、机构设置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督导机制。对内部审计的检查处于真空地带,难以保证审计权利和职责的有效执行。
二、关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体系目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便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体系需要完善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审计的部门权利越大,相应的权威性也就越高,独立性也会随着增强。但是这种权利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面对审计部门因为缺乏压力而导致工作热情丢失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再实施一定的奖罚政策,这样,可以保证审计人员的工作的激情。我们必须做到的是在建立审计部门的时候,为了达到我们预想的质量控制的效果,我们必须保证他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发挥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大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人员的素质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做一件事最重要的便是态度。所以我们在进行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的时候应该做到端正员工的态度。然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一项工作如果工作人员连基本的专业素质都不具备,更不要奢望他将工作做好。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做到全面发展。发展多方面的知识,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经常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积极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在审计工作方法上,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被审单位抱有信任的态度,并广泛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积极寻求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其将会带来的影响,一起探讨改进措施;在报告内容方面,对外呈送的审计报告只反映重大的问题,而对一般性质的问题则在审计过程中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并督促其就地整改。
三、结语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新时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越来越多受到我国相关部门与专业人士的关注,被看作是审计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但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推动了国家审计的发展,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国家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从而也带动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提升。然而,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整体的审计水平仍有待提高。新时期背景下,随着我国许多企业纷纷上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财务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强化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属于企业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出来。因此,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迫于企业内部领导和同级工作人员的压力,导致审计结果无法客观公正,甚至沦为企业领导的管理工具。有些企业甚至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部门合并或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兼任他职,没有做到专人专岗,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1]。
(二)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虽然我国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随着审计力度的加强也不断提升,但由于相关制度没有相应地跟上审计工作发展的需求、审计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缺乏通过提升审计质量以控制风险的意识等原因,我国审计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仍存在缺少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等问题,审计工作流程不规范、不完善,这大大影响了审计的效率与效果,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发挥不充分。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内容不明确,这必然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结果较主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发挥不充分。且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形同虚设,使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无法受到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效果只能来自于企业领导和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自律,这为权利的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2]。
三、新时期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经济建设推动了国家审计的发展,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国家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从而也带动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提升。加上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日趋减少,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范围应有所扩大、工作重点应有所转变,应不再专注于账面纠错,也不再局限于财务领域,而是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料和依据,发现企业内部管理、规划存在的问题,工作范围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等各个方面拓展,突出内部审计“内向”。
(一)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发挥价值的基础保证。企业应结合国内现实状况、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模式。在保证其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还需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保证其主要职责的顺利履行,其审计质量控制的结果是有效客观公正的。
(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技术含量。新时期背景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应注重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技术含量,以适应信息时代下新环境的需求。企业应通过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技术含量,使内部审计突破事后审计的工作范围,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降低企业的内部管理运营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制度约束和外部评价。一方面,企业要结合企业内部实际状况和外部环境,加强内部审计各个环节的相关制度,如审计立项、计划编制、相关审计资料的复核等等方面的制度约束,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保证制度的系统性、全面性、可行性、发展性。即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约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聘请外部专业审计机构或团队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强化审计工作的公正客观性。
总结:新时期背景下,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已成为内部审计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新时期背景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认为新时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范围应有所扩大、工作重点应有所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