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图式理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式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式理论论文

第1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1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图式

商务英语翻译和普通英语翻译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商务英语翻译必须要强调明确、具体、绝对不能含糊其辞。为了达到准确的表达,通常会采用大量的同义词来避免歧义。比如说termsandcondition(s条款),madeandsigned(签订)。再比如:Marketingoccurswhenpeopledecidetosatisfyneedsandwantsthroughexchange。在这句话中用到的needs和wants本身就是同义词,将他们连用实现了对“各种需求”这一含义的确定。再比如说production,distributionandsale,throughwhichprofitoreconomicsurpluswillbecreated.这句话当中的profitoreconomicsurplus正是作为叠词使用的,后面的词语相当于对前面词语的解释和说明。在商务英语的运用过程中,除了词语叠用还具备一种行业的独特性,一些日常的用于在商务英语当中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被赋予了新的特殊意义,翻译者必须要具备商务实务以及商务理论两大方面的知识图式才能够实现原对话的真实准确再现。

2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内容图式

商务英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商务活动和经济情况,这些状况同时会受到科技、文化、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影响,这些词汇都是一些专业性的用语,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内容图式,才能够及时调动语言知识,进行合理的语言组织,翻译官必须要明确翻译的词汇背后的社会背景,才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储备。比如说在进行“Theattentionofcommoditiesdealerswaslastweekcapturedinitiallybyeventsonthestockexchange,whereMonday’sabigbangwasmuffledbycomputerfailures,butturnedlatertothetroubledoilmarket。”这一段话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果没有具备相关的英语伦敦的股票市场内容图式,就不能够完全了解bigbang是一次改革,就没有办法准确地翻译出交易方式和管理收费等具体的内容。

3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结构图式

第2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式理论;古典诗歌教学;“悲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图式”理论及其内涵

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最先提出图式二字,只不过其含义与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图式理论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将之运用到心理学领域是英国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亚杰将图式理论用于认知心理学中,美国的鲁美哈特创造性地把图式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联系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是该理论的佼佼者,他把图式理论当成是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如果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与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积极的联系,那么学习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无疑问,阅读、写作均存在一定的图式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2]。按照图式理论,如果一个阅读者在阅读某个材料时,无法将大脑中的图式与材料信息建立相应的关系,则其信息的解读是无效的。据此而论,当阅读者无法解读材料时,如果帮助其建立阅读图式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或者激活其阅读图式,阅读者便能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而且如果图式能从不同角度引导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破译,能产生举一反三,为创造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提供条件。

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首先,古典诗歌的语言系统与今日迥异,今人与古人处于不同的语言背景与文化背景中,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其次,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讲究声律、平仄、对偶,语言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而中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够扎实,尚难把握诗歌之美。最后,古典诗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难破解。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障碍。特别是中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十分有限,不经巧妙点拨,难以体会个中奥妙。而传统的教学法不尽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学法也就十分必要了。当然,难点也有突破点。如近体诗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韵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师便可总结其中相类似的诗句。又如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义。如“东篱”、“黄花”、“柳丝”等诸多意象在诗歌中意义大体是不变的。又比如,一些诗歌中的句子,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诗句全部由名词组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些由纯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句,意象密集,画面感强,颇似几幅山水画的集合,其风格不尽相同,但其所描绘的景物均有一种苍茫之感。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这些诗词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倾向。有了这些共同点,教师便可总结这种句式的图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论的共同点较难以掌握,缘于其尚未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信息以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与主题思想为理论依据,体系简易、中心突出,易为学习者所心领神会的,它可以使得记忆变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能通过图式理论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便能极大促进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那么,如何促进呢?首先,应从诗歌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从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范式”。所谓的范式就是诗歌表现出的一种共同的知识组织形式。例如歌颂春天的诗句,可以从三方面归纳其图式范式。第一,画面的色彩。第二,表现诗人喜悦之情的词语。第三,描写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构诠释诗歌的知识点的图式范式。而且,当旧的图式范式的内容不断发展与深化,便会递进为高一级,新的图式范式。以伤春为主题的诗句为例,如伤春诗原因生成图式为(思征人、报国无门、贬谪外地、仕途偃蹇、韶华消逝、人生感伤、爱情失落……);情感表现图式为(愤愤不平、哀而不伤、郁郁寡欢、郁结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伤……)这几个诠释伤春诗歌的范式便可成为建构伤春诗歌的图式。这种图式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联想。最后,探索图式下面的低层图式有助于实现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4]。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不断建立图式有助于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在熟悉伤春诗的图式范式后,还应让其了解低层的图式,如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等。

三、图式理论在几首“悲秋”词曲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里,“悲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这类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诗歌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种范式。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放宽了“悲秋”的概念,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李煜《相见欢》、柳永《雨霖铃》、马致远《秋思》、范仲淹《渔家傲》《苏幕遮》、王实甫《长亭送别》、李清照《声声慢》等归为悲秋作品。首先,从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楼、弦月、梧桐、东流水(《相见欢》);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浊酒、霜(《渔家傲》);碧云、黄叶、寒烟、斜阳、明月、酒(《苏幕遮》);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长亭送别》);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声声慢》)。我们不妨从这些诗词中,归纳出几个频率较高的意象,分别为(秋)西风、(残)月、(浊)酒、大雁。通过对“悲秋”的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某一相近内容作为吟咏对象,其往往会形成某种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词在意象的选择上,首先偏向于选择色彩暗淡、质地凄清的词语。其次,其所选择的高频意象西风、残月、浊酒、大雁,说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现有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缘于词中抒发了某种相同的思乡之感。这种思乡之感,教师可根据思乡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式范式。马致远《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羁旅行役者的悲凉感受。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对故乡的深刻思念,表达了建功立业与思乡之苦的矛盾心态。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表达了词人萦绕不去的思乡之情,是对故乡昔日人事的追忆,难以释怀,不禁潸然泪下。杜甫《月夜忆从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杜甫战乱中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倍增对家乡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凄清之感,表现了眷念故乡之情,但淡淡的乡愁含而不露。思乡是古诗永恒的主题,但诗人的情感因为处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讲述“悲秋”词中,教师当举一反三,总结归纳,授人以渔。其次,我们还应抓住反映词句情感特征的关键词句。《相见欢》为“寂寞”、“许多愁”;《雨霖铃》为“无绪”、“无语凝噎”、“伤离别”;《秋思》为“断肠人在天涯”;《渔家傲》为“归无计”、“人不寐”、“征夫泪”;《苏幕遮》为“黯乡魂”、“愁肠”、“相思泪”;《长亭送别》为“总是离人泪”;《声声慢》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悲秋”有不同原因,词人或者伤离别,或者思故乡,或者忆往昔,或者叹如无根浮萍,其情感倾向十分鲜明,可归结为“悲”与“愁”。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对其他类型诗歌作品进行总结。如“咏怀诗”、“闺怨诗”的情感倾向。最后为作品均显示出伤感的审美风格,这种对“悲”的表达使得作品的节奏舒缓而徘徊,难以消散。当然,除了《声声慢》开头的句子,其他词的节奏均为舒缓的。因而在朗读时,要引领学生体会句尾押韵之处的凄清、悲伤之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多年来,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自己的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国——赵宋王朝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对投降妥协派的一种不耻与不平的恨。爱恨交错的这种思想在《采薇图》画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采薇图》是他空有爱国之志,却无力报效国家,自表心愿的一个心声表达。李唐愿学古人伯夷、叔齐不愿安于亡国,饿死不食周黍。或以此提醒当权者勿忘亡国之耻,勿安于现状。驱除鞑虏,收复故地,百姓能够再食国黍。以他一个垂暮之年的老者,又能以什么方式来述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呢?拿起他的画笔,当作他的唇舌,表达他心中的意志。对于《采薇图》闻其名,未见其面时,不甚理解其含义。见过此画之后,打动我的并非画面中描绘具体故事。而是画中人物的塑造神韵。是正面直身坐立的伯夷的眼神。就是看到这幅画的一刹那,深深地被画面中伯夷的眼神所吸引。看伯夷的眼神,你能感觉到画家传神的画出了伯夷的内心世界。面容憔悴,双目却像寒星一样,主人公的那种坚韧不拔,刚直不阿、愤世嫉俗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痛快淋漓。一个没有经历、没有生活、没有体会的人,是不能如此传神的把它表现出来的。历史记载的伯夷和叔齐也仅限于他们相互让国,亡国后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上(今陕西境内)的简略概述。不同时代的故事,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便有了不同的历史含义。李唐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伯夷、叔齐的历史背景,尽管大的框架相同,但历史意义却截然不同。李唐所处的历史年代是国家已经破败,而且还有完全亡国的危险,可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却还过着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为了自己的享乐生活能保持得住而去与敌对的军事敌人投降妥协,打击抵抗的一派。在这种环境下李唐所作的《采薇图》是有一定积极的政治意义的。而我对于人们评述商周时代的伯夷、叔齐的一些思想与做法却有一些异议。

二、历史上的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殷商时期古孤竹国的王室子孙,姓“墨胎氏”。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夷、齐分别是他们的谥号。按中国古代兄弟排列为伯、仲、叔、季的传统习惯,他们之间应该还有一位兄弟。实际上老孤竹君膝下是有三子的,在伯夷与叔齐中间,尚有一中子(次君)佚名。又《史记》中记载在夷齐二君逃走后,“国人立其中子”在今冀东迁安市团子山仍有“次君墓”。老孤竹国君曾传位于叔齐。国君死后叔齐认为自己不是长子,要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违为由拒绝出任国君而逃走。结果叔齐为了让位也逃走了。那么王位就有他们中间的次君来继承了。他们的让位被正统的儒家学派奉为一种美德。他们的行为是一种贤德的表现,要示意云云众生,不要争抢名利地位,看看伯夷、叔齐长幼尊卑,互相谦让的是多么高尚的美德。而封建统治阶级则树立其为美德的代表,成为加以约束、规范百姓的思想禁绳。这是他们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次君就当仁不让的做了国君。虽然没有得到千古流传,但却不可否认的当上了国君。其实伯夷、叔齐也不是不想做国君,出于对周文王姬昌的尊敬,他们去找姬昌,让他定夺谁做国君。可是姬昌不幸病故了。而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又反大商王朝,他们的孤竹国同周一样是商汤分封的属国。从前地位既然平等,他们就不愿意自降身份而降周。故国也有了新国君(国不可一日无主,你们不做国君,就需要有一个新人作国君),他们进退两难,只好中途进入首阳山,采薇而食了。他们这一做法就又被封建统治者利用了,称他们为商的遗臣,亡国以后不肯归降新的统治者,而隐居山林,甚至不肯吃新的朝代的食物,而只吃自然生长的山野菜,直至最后饿死。表现出他们的爱国品格是高尚,对故国的坚贞不渝、忠心耿耿。

三、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原因

封建统治者正需要人们的这种对自己的统治忠贞不二的精神。千百年来,把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把他们的故事树立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事过沧桑,当年的事谁也不得而知,只是善于取舍的人们把有利自己的一面尽量的夸大,而不利于自己的另一面尽量的缩小或淡化为无了。至今在辽西孤竹国故址仍有伯夷、叔齐墓遗迹。对此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他们死后被运回故国,有的说是他们的衣冠墓冢。为什么不在他们生前把他们接回故国?还是不为新朝接受他们所存在的事实。他们若是回来,于次君而言则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个是自己的兄长,一个是绶有遗命的储君,哪个回来做国君都比他名正言顺。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他们不要活着回来。李唐所绘《采薇图》时,生活在南宋高宗赵构开国时期,赵构当时的心态应当和孤竹国的次君一样。只要北宋的徽、钦二帝不活着回来,不分享帝位,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好的名声,为自己争取最佳利益。或他私下就想让那两位皇帝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异国之栗而饿死于异国,于名于利都是大有益处的。南宋高宗赵构曾在他的《长夏江诗卷》上题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所以李唐其人其画也就被宋高宗所利用而大为赞扬?也许吧。

四、今人的思考

第4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1.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防范措施

(1)在岩土工程进行投标前务必做好对施工组织的编制及设计工作。一定要依照防雨、防洪、防雷及防震等相关的安全规定标准,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施工场地大门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堆放的材料、预设的给排水、组织用电和预设的电缆走向,都应符合既有规格。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危险源的防范工作是才重中之重,同时也一定要对安全组织措施及技术措施进行防范。还要通过单位总工程师的审核,在施工中一点按照相关内容严格的执行。

(2)投标启动前,应编制出适宜的施工组织。一定要依照防雨、防洪、防雷及防震等相关的安全规定标准,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施工场地大门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对于其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要进行合理的布置,同时对于各种类型材料的放置、给排水的设定、施工用电的组织进行合理的设计。做好危险源的防范工作是这当中的重中之重,同时还一定要注重对安全组织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的防范,并且还要通过单位总工程师的审核以及临理单位的批准,要确保在施工中对其严格地执行。

(3)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要想使生产安全的进行,就一定要提升其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只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素质的培训,才能够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其充分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其安全施工的技能,进而使其自我保护的能力有所增强,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中的伤亡几率。施工单位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严格进行考核,对于能够通过考核的一定要为其颁发单位内部的施工上岗证,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此外,施工人员一定要由相关的劳务公司来为其进行组织招聘。

(4)要搞好对文明施工的宣传工作。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要使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打扰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选用封闭施工的办法,预设出美观的工地围墙及大门。统一布设各类别的堆放材料,提升工地整洁程度。对于施工人员的住宿环境,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的标准。此外,对于施工中产生的废水一定要经过处理,才能够排入城市的污水系统之中。

2.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的思想认识应有一定程度提升

(1)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安全监管机构,同时还要为其配备关联着安全生产的多样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安全管理的惯常运行,发挥最佳管理成效。

(2)要在每一个岗位建立一个安全生产的责任制,要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做好自己岗位的安全工作,一定要坚持让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同时还要采纳逐级交底的实效性制度,使安全检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对其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及时记录。

二、建立一个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

1.组织有序的合同评审

组织有序的合同评审,然后才能真正签订合同。对关联着合同的多样事宜,搭建起沟通业主的实效性桥梁。同时还要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安全隐患做出系统的报价。这样的风险,应涵盖着不适宜的设计,没能被预测到的地质状况等。

2.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

在签订合同后,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案和业主指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施工工作,同时还要结合施工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等工作,这样在能够在整体上提升工程的质量。

3.施工管理要协调统一

在岩土工程进行施工阶段,构建出项目经理部,经理作为项目管控的核心。在管理流程中,要整合起质量、施工耗费的成本、工期及安全等多样要素,从而能够提升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施工组织能力,进而使岩土工程的施工能够做到协调和统一。

4.做好施工验收

在岩土工程的竣工阶段,一定要做好对施工工程的验收工作,以及对施工工程的总结工作,一定要确保岩土工程能够顺利的交工,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使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得以提升。应设定适宜的交工总结及结算流程,搭配上售后服务。

三、对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实行有效监督

1.要重视对岩土工程施工中最关键过程和最特殊过程的控制

能够制约和影响整个岩土工程的主要因素就是其中的关键过程,为了能够使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可以对一切能够影响岩土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技术、设备和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等因素,采取相关规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在岩土工程的施工中负责制桩、浇注、成孔等特殊过程的施工记录人员,一定要由与其相关的资深人员担当,同时还要对整个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参数进行持续的监控,并且还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准确的记录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在完成记录工作后还要让负责质量检验人员进行签字检验。

2.要重视选择材料供货厂家

在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优先选择供货的厂家。在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一定要强化对材料的验收能力。在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一定要强化对材料的复查,这样才可以避免使用了错误的材料或者是使用了不合格的材料。

3.要加强对技术的交底工作的控制

设计岩土工程施工的人员一定要对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交底的工作,使工程施工项目的负责人能够理解和熟悉施工图纸的内容。同时工程施工项目负责技术的人员要对施工组织进行交底工作,使工程施工人员能够掌握施工的质量要求和其控制点。对于技术的交底工作一定要让相关工作人员明白。可以附图,关联的负责人应当认可并签字。

4.对施工的信息和产品的采集

在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明确相关的施工参数以及施工方案,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环境以及岩土的条件,在岩土条件出现变化时一定要及时地对施工的参数进行修改。

5.要对质量的成本进行控制

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单位自身的施工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对实际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要求,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建立一个质量控制的专项成本。应健全企业预设的施工定额,依循施工预算,编制出项目含有的计划成本。可以选取偏差控制,去管控项目必备的成本计划。

四、对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实行有效检验检测

岩土施工中,应设定贯穿总括施工的检验。预设的进货检验,应涵盖分承包材料的有序管控,质量经理应查验进货。预设的过程检验,应涵盖对施工设计的总括审批、对所有作业点的查验。产出的过程产品,要经由质检员去查验。预设的最终检验,应涵盖竣工后设定的验收、对报告设定的审批。这一项要交付项目负责人。所有施工点都应注重自检的程序。自检应依循作业文件,以及组织设计涵盖着的要求。最终检验,应查验硬件产品、关联的软件产品等。拟定的竣工报告,交付以前,要经由授权人员去审批,确认报告的科学性。

五、总结

第5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开架管理的优点以及开架阅览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图书馆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不仅取决于馆藏,而是要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馆藏,高利用率,为读者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形式上,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在功能上,摒弃了旧的“重藏轻用”的观念,以“用”这主,把读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实行开架阅览则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向读者全面揭示馆藏文献的一种有效途径,开架阅览,它有别于传统的闭架服务,打破了被动服务的局面,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最大方便和最有效的借阅方式,缩短了读者与书刊之间的距离,扩大了读者的视野,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它更符合广大读者的意愿和需求,开架阅览把主体———读者放在了首位。但是,开架阅览又容易发生一些违章行为,严重损坏了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影响了读者对文献的有效利用。因此,对读者违章行为和违章心理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探寻其产生的根源,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各种违章行为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摆在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开架阅览服务的优点

1.1具有直接性,开拓视野。读者直接接触图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图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可浏览、比较其他同类的图书或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书籍,方便了读者阅读,扩大了阅览范围。

1.2开架借阅不用查目录,可以直接取阅。缩短了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读者与图书的亲和力。同时,由于读者直接面对图书,更容易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更多的潜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增加了图书的流通量。

1.3密切了读者与馆员的关系。开架借阅后,馆员从进库为读者找书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为读者解决借阅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开展咨询服务和导读工作,改善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图书馆及馆员的理解与信赖。

2开架阅览中存在的问题

2.1错架与乱架现象严重。闭架图书的优势是架面整齐,序号排列正确,查找图书方便快捷,一目了然,而闭架图书的这些优势则刚好是开架图书的劣势。

一些读者在阅览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缺乏公共道德的约束意识,只图方便自己,不考虑影响别人,随意抽取,人走到哪里就放到哪里,使图书与其架位不符,这种随意性造成的错架率极大,给其他读者查找带来了不便。还有一些读者发现自己需要的图书,为达到自己随需随用的目的,故意将自己所需的图书藏在其他类图书之中,甚至藏在书架下,使其他读者不易找到。

2.2偷窃、损毁行为。目前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丢书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行为有:1)有个别读者利用开架阅览之机,趁工作人员不备,撕走书刊中的磁条,将书刊夹在衣服中带走。2)从窗户将书刊丢到馆外面,同伙在下面捡走。

2.3由于图书利用率和流通量的增加,图书的自然破损率也将随之加快。还有读者在阅览的书上写写画画,人为的增加了书刊的破损率。

2.4一些读者不顾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偷偷携带饮料、食品等进入阅览区,将饮料洒在书刊上,污损了图书。随手丢弃垃圾,污染了环境,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以上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损害了广大读者的利益。

3针对开架阅览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1加强制度建设.要做好开架阅览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使开架阅览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条文具体,简单明了,便于实施。1)制度建设规范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实行了书架专人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据各类图书借阅量的情况,按工作量将书架合理的分配到个人,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勤于巡查,保持图书排列整齐;定期清理书架,减少“乱架”现象;经常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责任制的实行,增强了馆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科学引导了读者的借阅行为,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览习惯。2)通过制度来约束读者的行为,一旦发现读者违章,就要视情节轻重根据章程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轻的要进行说服教育,让其作出检查,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对违章严重、态度恶劣者除实行重罚外,还要在图书馆大门公布所在班级及本人名单,进行通报批评。这样既能教育其本人,也能给其他读者予以警示。

3.2加强对馆员的管理.图书馆要加强馆员的业务培训,要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不断为馆员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条件。馆员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不断钻研专业理论知识,高校图书馆馆员既要坚持服务第一,又要肩负教育学生的责任。

3.3加强对读者的管理.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平时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加强工作力度,利用课堂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法,向新生介绍有关图书排架及如何阅览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对图书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会利用图书馆。

3.4鼓励读者参与图书管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琐碎而具体,没有亲身的体会,读者一般是感受不到管理员的辛苦,馆员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脑力劳动,很多时候需要付出体力劳动,仅仅是保持书架的整齐就需要不少劳力。因此,让读者参与到图书的管理工作中来,聘请读者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充当临时管理员、保洁员,让读者走进管理工作,这不仅可以加强读者与管理员的沟通理解,减少读者与馆员间摩擦,读者与读者之间更容易相互沟通,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读者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来,以读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度为图书馆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

3.5及时对破损、残缺的图书进行修补。图书在频繁的下架、归架过程中,造成的自然破损非常严重,对破损图书,应及时发现并及时修补,以延长图书的使用寿命。

3.6加大设备投资力度。有条件的图书馆,要安装必要的防盗设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监控作用,开架书库及阅览室的窗户应加强改造,采取防盗措施。

总之,开架阅览的管理措施和服务方式要不断地发展和充实,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新的方法和方式,将开架阅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得更好,使图书馆真正起到知识的导航作用。另应主动调动读者的积极性,提供读者参与的平台,积极为图书馆与读者建立情感交流的桥梁,共同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阅览室的作用,使开架借阅服务真正实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浅谈图书馆开架阅览服务与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6):25-26.

[2]刘玉兰.高职院校阅览室期刊“错乱”的成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2):125-126.

第6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由于土建施工质量的水平不仅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形象,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造价,因此无论是国内的施工企业,还是国外的施工企业,保证施工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实施建筑土建施工过程中各国专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建筑的安全及其功能的发挥有着决定性作用。随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建筑工程质量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当前,提高土建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施工企业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但是在实际当中,部分施工单位对质量管理不够重视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建筑产品的外观效果,而忽略了管理问题,而且由于管理手段不够科学,导致成本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另外,由于管理制度的不足,也将为施工安全和质量问题埋下隐患,缩短建筑的使用寿命,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使得企业的信誉遭受严重损失。

2土建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质量管理人才紧缺现阶段,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匮乏一直以来都是土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大多数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管理能力方面的水平都有待提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质量的监管效果,对于土建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保障以及质量提供非常不利。

2.2监管机制不足一般来说,土建施工项目的工程量比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效果往往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劣程度。工程量大,必然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而施工队伍的庞大,必然会导致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在土建施工队伍中,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而增加了管理难度。当前,我国的土建施工过程,具有保障功能的监管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而导致施工质量管理现场纪律散漫,整个施工队伍缺乏凝聚力,而不利于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2.3缺乏质量管理的法律意识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是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有利条件,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文件当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明确了对项目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的要求。但是,依然有不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人员,在进行项目监管工作过程中,没有依照法律行事,而是凭借主观意愿,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性,是典型的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甚至有些违规操作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还将给建筑的使用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而给施工人员和业主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防范对策

3.1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是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施工人员的直接领导,首先自身要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在施工管理中,要经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严格处理违章作业,以消除不安全隐患,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具体的办法包括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一旦发现任何问题,能够及时找到具体责任人,解决问题。逐步完善规章制度,以对施工人员的行为形成有力约束。而且,施工企业还应当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安全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另外,还可以建立工作人员的安全规范个人档案和企业的安全档案。经过核实,一旦确定某些企业或个人存在严重的忽视安全问题的行为,需要进行存档,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将予以公布。

第7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了很大的抵触心理。新课标意识到了传统教学的劣势,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尽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地图能够让学生保持独立的思维,让学生感兴趣地去研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对历史产生误解。教师使用历史地图,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使用简练的地图语言文字,让历史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具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制作历史地图,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2)有助于形成跨学科知识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载,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注重多方位、多层次联系,尤其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历史现象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历史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历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将历史和语文、政治、地理融会贯通。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也能够将历史知识融入进去。历史地图就能很好地将历史和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历史和语文之间的联系,历史地图中应用了很多语文的知识,像历史地图的汉字,有很多已经不再使用了,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查找生僻字的能力。历史和语文在表达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绘制历史地图体现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阅读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地图绘制的时候,一定会反复阅读历史材料,提炼历史的主干,确定历史地图的脉络。

(3)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

历史地图能够直接给学生整体、宏观上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叙述很精练,虽然突出了重点,但是很多内容被忽略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历史事件对应着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每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加深对历史的宏观了解程度。

(4)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

历史地图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让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的事件,从而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历史地图中,、台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但是他们属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通过了解这些过往,能够增强历史责任感,增强自己看待事物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历史地图之后,就会发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正确对待身边的事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

(5)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

历史这门学科通过正确地讲述历史,让学生建立客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史总是给人以警示,学生通过历史地图的学习,能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学生在学习历史地图的时候,要注重中国国情的了解,能够认真对待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认同祖国的文化和历史,对国家有历史责任感,为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类的事业做出贡献。学生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通过历史地图的学习,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始终保持着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就算是在逆境中,也会勇敢地向前,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语

第8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1.1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增强技术含量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技术是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施工企业要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增强工艺的技术含量。首先增强技术管理包括对相关人员、技术、操作规范和信息档案等管理内容。技术管理水平是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保障。企业要全力贯彻与实施技术交底责任制,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加强对技术交底和施工质量的检验、监督和管理。其次,施工企业要持续不断开发新技术,改进技术方案,加强技术评价,从而加强混凝土施工的技术含量,保证水利工程的生产效益。

1.2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混凝土施工质量关系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施工企业生存发展,因此,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企业要重视混凝土施工管理,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首先,管理人员要树立施工质量意识,增强对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水平,进而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其次,管理人员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对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点、混凝土施工人员素质、施工进度及质量进行全面布控,保证工程顺利开展。

2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2.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及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和卵石等。原材料是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水泥。水泥是最普通同时也是最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水泥的质量就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在施工前,要注意切实做好实地勘察,选择最符合施工环境和工程特点、具有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许可证的的水泥原材料。严格检测品种、级别和出产日期,尽可能选择细度小的水泥。为了避免水泥和水发生化学反应,要将水泥存放在干燥处,以免影响水泥的质量和使用期限。其次是砂石。砂石是非均匀材料,砂石的选择要注意粗细和成分,避免碱活性细骨料的使用,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砂石的存放要注意先根据砂石粒径做好级配再按照骨料品种和砂石粗细分类堆放,并定期做好质量检测。砂石中的含水量会影响混凝土的配合比,因此要顶抽样调查骨料的含水率,明确骨料的使用期限。此外,混凝土中的添加剂成分和水纯度同样会对配合比带来影响,应选择纯净无有害物质的水,使用具有质量保证和技术支持,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规范的添加剂,严格按照施工安全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2.2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生产即将原材料进行调配的过程。混凝土的强度是评价水利工程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因此混凝土的生产必须满足工艺要求及水利工程的技术要求。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调节配合比,使混凝土施工得以顺利开展,实现水利工程所要求强度。根据骨料的粗细、外加剂的种类以及水泥的强度等设计、换算混凝土生产的配合比,尤其是地质条件特殊的水利工程项目,不仅要考虑到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和强大,还要根据环境以及技术条件进行专门的设计。在进行调配时,要注意砂率的合理性,保证良好的流动性;注意水是否纯净、无杂质;注意外加剂的质和量。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用量的多少混凝土都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

2.3混凝土运输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运输会受到开车技术、交通道路和气候状况的影响。混凝土运输过程质量控制要做到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对混凝土进行持续振捣,确保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密实度;对混凝土的输入输出要严格做好记录,建立有效的混凝土收发制度:一方面监督混凝土运输车,每辆车出厂时,要有收料单位、工程名称、地址等多项标识,方便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验收;另一方面混凝土验收也要在混凝土是否异常,是否变质,是否符合水利工程需求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的质量。

2.4混凝土浇筑工作质量控制

浇筑质量控制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点,浇筑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工艺规范进行。根据设计要求,按一定厚度和方向分层,将混凝土均匀平整地铺在工程构架上,要求做到无漏铺、无骨料突出,分层满足振捣设备的能力,铺料的时间间隔要控制好;浇筑的顺序也要明确,根据振捣棒的有效震动长度进行浇筑,将浇筑节点留在后浇带处,再依次连续进行每段混凝土的浇筑,不得出现施工冷缝。浇筑时还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不能出现浇筑超温或初凝的现象;注意保护预埋件和模板,不要出现变形、损坏等问题;浇筑时应保持振捣同步进行,振捣要求做到振捣棒下插5cm,无漏振现象,要有序振捣,直到混凝土不再下沉为止;浇筑结束后,要将混凝土表面压实、磨平,排除泌水,不能有多余灰浆和气泡。为了防止产生松顶和表面干缩皲裂,定浆后还要进行二次复振、抹压。浇筑现场应有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巡检、监督,定时检验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含气量和温度等,保证浇筑质量,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应对工作。

2.5混凝土保养工作质量控制

保养也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步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边建设边保养。在浇筑碾压后,要为混凝土的硬化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出现早期裂缝和蜂窝、空洞等混凝土病害。关注不同季节等的气象变化,做好保养工作。如在冬季,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在混凝土表面覆上聚乙烯薄膜和草袋保温,定时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在膜中混凝土内外温差应保持在20℃以内。在混凝土拆模后,特别是低温时,立即采取表面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

3结语

第9篇: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 图示 阅读理解 背景知识

Abstract:Teach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EFL plays a critical role that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must promote their teaching techniques, advance their teaching competence and achieve the positive effect on reading teaching process. The thesis is concerned with wh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ure teaching in English reading progress, what content we should incorporate into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d how we should integrate culture background in reading procedure. The emphsis shoulde be put on taking different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reading stages.

Key words: culture; schema; reading comprehension; background knowledge

Schema theory

Cook states, "the mind, stimulated by key words or phrases in the text or by the context, activates a knowledge schema" (Cook, 1997, 69). This covers th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from everyday knowledge to very specialized knowledge, knowledge of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knowledge of texts and forms they take in terms of genre,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 on culture teaching

In real social activities, misunderstanding often results from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hey transfer their native-language preferenc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performance.

What does it mean by culture? Hoebel and Frost (Samovar, 2000), who see culture in nearly all-human activities, define culture as an “ integrated system of learned behavior pattern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and which are not the result of biological inheritance.” They give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culture:

Culture is a system of shared beliefs, values, customs, behaviors and artifacts that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use to cope with their world and with one another, and that ar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earning. This definition includes not only patterns of behavior but also patterns of thought (shared meanings that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attach to various phenomena, natural and intellectual, including religion and ideologies), artifacts (tools, pottery, houses, machines, works of art), and the culturally transmitted skills and techniques uses to make the artifacts (Samovar, 2000).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In USA the meaning of following sentence is well known: “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 But in China many English learners become confused because of deficiency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It was a technical term used in the boxing. In the match, if a boxer is knocked down on the ground, the referee will count time immediately. The boxer will lose if he cannot stand again during ten seconds. Most of boxers will not wait for the referee to count ten but stand again at once to go on with the match. The surfac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s considered that even if you are knocked down, it does not mean that you have lost in the contest. The deep meaning is that even though you meet the failure, you still own opportunity to achieve the success. This sentence shows us the westerners' optimist attitudes towards life.

China is situated far away from those countries in which English is the first language. In many respects, the Chinese cultur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Enhancing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culture teaching

Just as Wang Zuoliang (王佐良,1985) said that if a person can’t understand social culture, he cannot really master the language. Some readers have owned numbers of vocabulary, but they can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Some experts consider that reading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reader and author. So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s thought to be very important to stimulate this process. Especially when a reader enters into a higher stage, the barrier does not exist in language itself. Instead it lies in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f a second language reader is short of related culture knowledge and use home language culture to compensate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he cannot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and fail to comprehend the passage correctly.

Incorporating cultural topics int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EFL classroom

Three Stages Model in Schema Theory in Reading Process

The procedur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cludes three stages: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Different cultur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reading procedures.

Table.1 The reading procedure and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Pre-reading: Instruction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Activating the interests Media visual method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Culture quiz

Inducement of the topic Cultural semantic map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article Culture match

While-reading: Development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General idea Culture aside

Information in detail Culture capsule

Diagram and chart Group discussion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Culture flow chart

Arrangement of the events

Reply to the questions Culture assimilator

Inferr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ds Cultur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Post-reading: Checking up Culture teaching techniques

Evaluation Critical incidents

Spoken or written exercises Real interview

Combining the information Cross-culture role play

Pre-reading activities: Preparation

Reading strategies are emphasized on cultur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he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finish two main tasks: First, they are suppos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enough culture knowledge to help them construct corresponding schemata. Second, when students have possessed some previous cultural knowledge, the teacher should take some steps to activate their schemata. Pre-reading activities are some classroom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text before reading, including culture quiz, culture match, creating a culture semantic map, cross-culture role-play, initial discussion and so on.

Take Creating a culture semantic map for example, the teacher begins the process by introducing the major theme, a major concept, or culture knowledge from the article by writing it in the middle of the blackboard. The teacher should be prepared to ask probing questions designed to elicit information from the students. The nature of these probing questions can lead students to mention terms/ideas that will be included in or inferred from the article to be read. As students contribute ideas, the teacher can create a semantic map, grouping students’ ideas in general semantic categories that reflect the organization or content of the article to be read.

Cross-culture role-plays

This technique is used for describing types of misunderstanding that can occur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teacher chooses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some cultural situations. These situations are usually misused and cause communicative barrier. This kind of teaching activity encourages students to fit themselves for the role in target culture. It makes culture difference more active and obvious to be remembered by student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the teacher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culture teaching must be designed before the whole reading procedure and be controlled with in the reasonable time. The teacher should take some methods to introduce the culture knowledge and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students. Definite aim of the reading can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general idea and facilitate the next reading.

Bibliography

[1] Cook, V. J. 1997.“What Should Language Teaching Be About?” ELT Journal.Vol.37,No.3:229-34

[2] Samova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00

[3] Tomalin, B. & Stempleski, S. 1993. Cultural Awaren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Wallace, C. (1992) Reading. Oxford: OUP.

[5]王佐良, 1985,翻译与文化繁荣。《翻译通讯》,第十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