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置换反应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置换反应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置换反应的定义

第1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 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第2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中注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常温时金属镁在空气易被O2氧化;

()

②在空气中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

()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④加热铜会变黑

()

【实验探究】通过镁、锌、铁、铜分别与的反应,比较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以下问题提醒你注意:

1、现象不是很明显时,可将实验时间延长些;

2、每次只用一种固体跟一种液体药品反应;

3、金属表面一般都有氧化物的保护膜,实验前应先打磨;

4、小组分好工,注意记录、观察、分析;

5、将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得出结论与书上的对照,你若认为有问题可以修改方案,最终找到你认为最佳的实验方案。

探究问题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A组B组

实验方案

和操作在简易反应盒中,分开放①一小镁片②一小锌片③一小铜片④少量铁粉,向金属中各滴加一滴管稀盐酸。在简易反应盒中,分开放①一小镁片②一小锌片③一小铜片④少量铁粉,向金属中各滴加一滴管稀硫酸。

现象记录镁片

镁片

锌片

锌片

铁粉

铁粉

铜片

铜片

体会和发现

质疑

实验改进

及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得出结论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

收获、体会比较不同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强弱时,反应条件应当(“相同”或“不相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问题】

以上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三:

定义内容:

思考前面学过哪些化学反应也属于置换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回家完成)

【课堂练习】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2.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课后思考】

还可以通过什么反应可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课后作业】

1、(05年广州市中考试题)实验室现有下列药品:盐酸(5%),硫酸(5%);大小相同的镁片、铝片、铁片;铁粉,铝粉某同学为了比较金属与酸的反应,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从实验开始到反应5分钟,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编号①②③

现象金属表面立即有大量无色气泡冒出,反应不到5分钟金属已消失金属表面慢慢有少量无色气泡冒出,反应到5分钟时,铝片还在冒气泡铁粉中不断有无色气泡冒出,气泡的量比②中多,溶液逐渐显浅绿色,反应到5分钟时,铁粉还在冒气泡

该同学根据上述试验现象得出结论: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按镁、铁、铝的顺序减弱。

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请你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完善该实验,在下图中填写所需的化学用品;如果合理,可以不填。

2、书写钾、钙、钠、镁、铝、锌、铁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理解

置换反应的定义。

稀盐酸稀硫酸

第3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一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或在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或失电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或得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没有先后之别。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3.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

二 熟练运用“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如何突破难点是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使学生正确运用“双线桥”,并正确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以及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以利于学生正确方便地解答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问题。

“双线桥”是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一种方法。利用“双线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两个线桥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分布,线桥的方向是从反应物一方指向生成物一方,首尾必须对应发生化合价变化的同一元素。

2.电子用符号“e-”表示,切勿忘掉“e”字右上角的“-”。

3. 表示电子转移数目时,以a×be-表示,a表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个数,且当a=1时,可简写成be-;b表示每个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且当b=1时,可简写成a×e-;且当a=1,b=1时,可简写成e-。

4.在配平后的方程式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并且电子转移总数为得电子的总数或失电子的总数。

请认真观察如下2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标注:

三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规律

1.转化规律(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反应,遵循以下规律:

例如: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元素化合价如何变化。例如浓H2SO4与SO2不会发生反应;KClO3+6HCl(浓)= KCl+3Cl2+3H2O反应中,KClO3中+5价的氯不会转化为KCl中-1价的氯。

2.守恒规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3.性质表现规律:若某元素有多种可变价态,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强弱规律:氧化剂只有一种,还原剂有多种,则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还原剂只有一种,氧化剂有多种,则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例如:在CuSO4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铁粉,Ag先被置换出来,Cu后被置换出来。又如:在FeBr2溶液中通入Cl2由少至多,先看到溶液变黄色,后看到溶液变橙色,则还原性Fe2+>Br-。

四 准确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常用的判断方法有:

1.根据反应原理判断 :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还原剂>氧化剂。

2.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 比较。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

3.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判断

当变价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还原剂价态升高越大,氧化剂氧化性越强。

例如:2Fe+3Cl2=2FeCl3,Fe+S=FeS

可以判断氧化性:Cl2>S

4.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氧化还原反应越容易进行(表现为反应所需条件越低),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不同的还原剂(或氧化剂)与同一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时,条件越易或者氧化剂(或还原剂)被还原(或被氧化)的程度越大,则还原剂(或氧化剂)的还原性(或氧化性)就越强。例如:

MnO2 + 4HCl(浓)MnCl2 + Cl2+ 2H2O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可以判断氧化性:KMnO4>MnO2

5.依据元素周期律进行判断

①金属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容易,金属的还原性越强。②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的还原性越强。③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的氧化性越强。④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非金属的氧化性越强。⑤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含氧酸酸性越强,

非金属的氧化性越强。

6.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①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其还原性:负极>正极。② 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而在阳极先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7.有些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与浓度有关:例如:浓硫酸和稀硫酸,浓硝酸和稀硝酸等。

对症练习:

1.在一定条件下,NO跟NH3可以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2.(1)上图A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请在A图中用阴影部分表示反应:H2+CuO=Cu+H2O所属的区域。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也可用上图B图表达。其中Ⅰ为化合反应,则Ⅱ为________反应。写出有水生成的符合反应类型Ⅲ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有水参加的符合反应类型Ⅳ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水________(填“被氧化”或“被还原”或“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参考答案:1.

(2)氧化剂:NO , 还原剂:NH3 ,氧化产物:N2 , 还原产物:N2 。

(2)解析: (1)H2+CuO=Cu+H2O属于置换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第4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化学作业;优化设计;培养;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整体性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方法途径很多,其中高三复习课中精心设计作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丛优化作业设计的角度谈一些看法和具体的做法。

一、设计典型题、对比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公式的记忆,凸显方法的运用等,有必要设计一些典型题、对比题。化学中有很多识记内容,在命题的方式上,也越来越从知识点记忆的考查转移到知识运用的考查。高考中易混淆和模糊,通过如隐蔽或虚设条件,布置典型,对比题等手段来诊断和矫正学生思维上的毛病,帮助他们更深层地理解要点,优化思路。

如溶液PH既c(H+)的简单计算,弱酸、弱碱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是中学计算中易混淆的一个知识点。如何精心设计典型、对比题,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例1.室温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可变化忽略)。

①②③④

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醋酸盐酸

pH111133

A.在①、②中分别加入氯化铵晶体,两溶液的pH均增大

B.分别将等体积的③和④加水稀释100倍,所得溶液的pH:③

C.分别将等体积③、④与②充分反应,消耗②前者大于后者

D.②、④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pH=7

E.①、④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1-)>c(NH+4)>c(OH-)>c(H+)

F.②、③两溶液混合,若所得溶液的pH=7,则c(CH3COO-)>c(Na+)

G.③与醋酸钠晶体混合后,若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c(CH3COO-)>c(Na+)

此题所隐含的化学知识十分丰富既有弱酸、弱碱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又有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需要严密又深刻的思维品质,学生错选漏选率高。如沿习惯思维方式或机械套用公式,学生通常一筹莫展,这是思维的较低层次。若能全选才能达到了思维的较高层次。经常有意识地练习此类作业,学生方能看清“庐山真面目”,跳出山重水复“看到柳暗花明”。

二、设计关系式、变式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化学课堂教学应关注方法的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的课程标准中就有“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提法。灵活运用知识,对原题进行开拓变化,或者将已知与结论加以适当变更,或者利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使一题变为多题,再让学生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寻求解决变形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作业的变式迁移的而达到“做一例而通一类”的目的。

例2.置换反应可用右图关系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利用置换反应原理制备一种半导体材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列举A和乙一种用途:。

(2)若甲为一种金属,A为铁的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列举甲、该反应的一种用途:、。

(3)若甲为一种非金属,A为金属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该反应的一种用途:。

(4)若甲、乙同一主族元素形成单质,写出该反应的离子化学方程式:,列举甲的一种用途:。

(5)若甲、乙同一不同主族元素形成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若单质甲是金属单质,单质乙是黑色非金属固体单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置换反应进行多角度思考,既要善于发散思维回忆置换反应四种类型金属置换金属(或非金属),非金属置换金属(或非金属),又要善于集中思维。通过这样图表关系变化,学生对置换反应规律的认识、元素化合物制备和用途有更深入了解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设计开放题、探究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近几年来“探究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受到考试命题者的青睐,而大量出现在各级各类的试卷中;另一方面,就二者本身而言,无论是从素材的选取,情境的设置,还是文字的表达,解答方法的独特和开放等等,都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在有裨益的。

例3.用实验探究“醋酸是弱电解质”时,根据弱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这一定义,进行讨论,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测定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的pH,比较pH的大小。

方案二:用形状相同的锌片分别与盐酸和醋酸反应,观察产生氢气的快慢。

方案三:小烧杯中分别放入同体积的盐酸和醋酸,连接导电装置,比较其导电情况。

方案四:各取5mL盐酸和醋酸,分别稀释100倍,测其pH变化,并绘制曲线。

方案五:取pH相同某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锌粒(足量)反应,测产生H2的体积。

方案六:取pH相同某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用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比较所用的NaOH溶液的体积。

方案七:测定钠盐溶液的pH,比较pH大小。

方案八:分别取两种钠盐溶液,滴加酚酞指示剂,比较两种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方案的分析过程中,要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进行调控。,这里面牵涉到实验现象是否明显、观察是否容易和实验操作是否正确等诸多问题。此题内容丰富,思维量大,突出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探究,结合化学事实进行推理,即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关注了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同时考查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这类作业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概念实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获得知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有利于考查过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设计评价题、反思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评价题、反思题”也是近年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一类亮点。它要求学生利用所需知识,对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化学模型理解的正确性,对化学问题的推理过程的合理性做出评价,从而获得正确感知、理解以及自我反思的一类试题。批判的思维是创造的重要内容,有批判才有鉴别,有批判才有创造。设计评价题,反思题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学生具有独立分析、明辨是非、合理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从中学常见知识中设计题目:

例4.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废铜屑制取Cu(NO3)2,设计方案如下:

甲:Cu稀H2SO4CuSO4

乙:Cu浓H2SO4CuSO4

丙:CuO2CuO稀H2SO4CuSO4

丁:Cu稀H2SO4H2O2CuSO4

戌:CuAgNO3溶液Cu(NO3)2HaOH溶液Cu(OH)2稀H2SO4CuSO4

这道题充分挖掘教材中理论与实验的结合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实验原理进行设计与评价。学生需要从理论可行性、操作简约性、原料经济性、环境无害化四个方面进行思考,既要评错又要择优。通过这类题的解答,学生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增强,发展优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能较好地激

发学生学习的内部机制变被动为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五、设计综合题、渗透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包括广阔性和综合性。学生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把视线只盯住点、线、面上,忽视事物本质特征,引起思维整体性缺乏的表现。设计“综合实验题、渗透题”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范围,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增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1)若A为氨气,B为水,C为滴有无色酚酞的水,怎样操作能引发喷泉?

(2)若要产生喷泉A、B、C为什么物质,填写下表?

A物质B物质C物质

这是一道典型物理、化学综合实验题,要解答该题最重要的思维是要把物理中气体压强受体积的影响,把气体溶于液体压强减小,即大气压强大于烧瓶内气体压强才能形成喷泉。物理中压强变化与物质性质建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揭示喷泉形成本质特征,才能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答案。

总之,教师应在复习课中重视化学作业的教育、教学功能,精选题目,认真设计,加强指导,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不同思维模式的迁移与整合,使整体性的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2]施爱彬;孙天山.理性分析教材练习优化化学作业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3,(2):52-54

[3]苏永平.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新视角[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8):15-16

[4]崔鹏.以“问题串”“问题群”优化化学作业设计与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8):15-16

第5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美国教材;化学实验;教科书;硬币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金属硬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不仅被用于购买商品,也时常被作为一些活动和游戏的道具。然而,在化学教科书中,偶尔才能见到金属硬币的影子,但从未在实验中出现。而在美国高中化学主流教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川中,出现了较多的“硬币实验”,对于实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具有重要启示。

1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硬币实验”的特点

《化学:概念与应用》有6个实验涉及“硬币”素材。在这六个“硬币实验”中,硬币所充当的角色不尽相同,既可作为实验器皿、物理模型,也可以作为实验试剂;不仅可以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还可以是物理测量的对象。表1统计了“硬币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硬币所发挥的作用。

透过“硬币”实验,管窥教科书编写的价值取向,不难发现:6个实验所在的章节标题学科线索鲜明,但主题的主角——硬币,以及部分主题名称,却体现着“生活中的化学”的编写理念。可见《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实验内容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相融合的价值取向。

2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硬币实验”的教学功能

由表1对《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中“硬币实验”的统计,不难归纳出“硬币实验”独特的教学功能:

2.1 经济简约功能

“硬币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开展化学定性与定量实验,创造性地实现化学实验经济、简易、有趣的有机结合。如迷你实验“原子的平均质量”,巧妙利用硬币“代表同位素,来测一测两种硬币同位素的质量及平均质量”,在硬币(代替原子)平均质量的称量与计算的实验操作基础上,提出系列问题:所有硬币的总质量代表什么?计算一枚硬币的平均质量。这个质量与每组中硬币的平均质量相比,有何关联?为什么我们先要称出10枚硬币的质量,再除以10来获得每枚硬币的质量,而不是直接称出1枚硬币的质量?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深入理解平均相对原子量的由来与内涵。又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时,学生已经从Cl2与NaBr、Fe与CuSO的置换反应演示实验中,认识了置换反应的定义与特征,而学生亲自体验的化学实验——探索化学变化,进行硬币(要求含有金属锌)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经过现象观察、数据整理、分析与讨论,形成对置换反应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构建对化学变化的深刻理解。

经济简约的“硬币实验”为检验化学理论提供实验事实,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能有效突破理论学习的难点。

案例1 迷你实验:一枚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

由于表面张力的缘故,水在许多物体表面上都会形成水珠。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在一枚硬币上滴的水滴或洗涤液最多。

实验步骤:

(1)在实验桌上平放一枚硬币。

(2)用尖嘴滴管吸取自来水,往硬币上滴水。注意不要溢出硬币的边缘,记录水滴数。

(3)用另一支尖嘴吸管吸取老师提供的洗涤液,重复上述操作,记录液滴数。

分析与讨论:

(1)在这个实验中,哪些体现了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

(2)水和洗涤液哪种液体的表面张力较小?为什么?

如案例1所示,在学习水的分子间作用力时,让学生进行一枚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的迷你实验,不仅能检验水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证明水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还能通过组间比赛形成竞争机制,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2.2 类比思维功能

“硬币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重要感性认识方法,《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中部分“硬币实验”以硬币为类比“原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案例2化学实验:放射性衰变的硬币模型

不稳定原子的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分解或衰变,放射出射线。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子即为放射性同位素。发生衰变的原子叫做母原子,由衰变产生的原子叫做子原子。在本化学实验中,头像朝上的硬币被假想为母原子,背面朝上的硬币被看做衰变后产生的子原子,你将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特点,并判断它的半衰期(原子总量的一半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问题:这种假想的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是多少?

目标:推断假想原子的衰变特点;分析数据,计算假想原子的半衰期;绘制图表,解释实验数据。

实验器材:一只鞋盒、120枚硬币(可用1角或1元的硬币)、秒表。

实验步骤:

(1)数出120枚硬币,将它们的头像全部朝上地放在鞋盒里。在类似“实验数据与现象观察”的表格中,对应于时间为“0”的位置上记120个母原子,0个子原子。

(2)将鞋盒用盖子盖好,然后用适当的力上下摇晃盒子20次,期间你的搭档将记下衰变的时间。假设之后实验的衰变时间都保持一致。

(3)打开盒子,将背面朝上的硬币从盒中取出,并数出它们的数量,记为子原子数。原来的硬币总数减去取出的硬币个数就是剩余的母原子数。将摇晃硬币花去的时间、取出的硬币个数及剩余的硬币个数全部记录在表格当中。

(4)重复4次实验步骤2和3,每次结束后都记下实验数据。每轮摇晃结束后,将时间与所有之前花去的时间相加,即可得到已经花去的总时间。

分析与讨论:

第6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1.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考点:元素的概念.

2.如表是某指示剂在一定pH范围内显示的颜色,向滴有少量指示剂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可能是()

颜色 红 橙 绿 蓝 紫

pH范围 1~3 4~5 6~7 8~10 11~14

A.由红变紫 B.由蓝变绿 C.由绿变橙 D.由蓝变紫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3.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A.有酸味的物质 B.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4.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可能含有硝酸钙、碳酸钾、氯化钾、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 所示的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营养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钙 B.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钾

C.营养液章一定含有碳酸钾  D.营养液中可能由硝酸钙、氯化钾、硝酸钾组成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

二、简答题(本题有9小题20空壳,每空格3分,共60分)

5.(6分)某科考小组在云南乌蒙山区发现了一种矿石,敲开表层发现里面有许多金黄发亮的晶体物质,酷似黄金,经检测其成分有黄铁矿(主要是FeS2).使回答:

(1)在FeS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这种矿石中蕴藏这海洋生物化石,这可为  提供有力的证据.

【答案 】(1)+2;(2)地壳变动.

6.(6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该选用如图中的   (选填字母),部分同学完成实验后,在清洗试管时,手上沾上高锰酸钾而变成棕黄色,老师告诉他们面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维生素C溶液除去,根据上述信息,推测维生素C具有  (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7.(6分)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品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盐酸

硫酸 二氧化锰

氧化铜 氯化钠

硫酸铜 锌粒

铜片

(1)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

(2)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8.(6分)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校在端午节开展了包粽子活动.

(1)老师准备了糯米、鲜猪肉、植物油、调味品等原谅以及粽叶,在各种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

(2)粽子吃起来咸淡适中,有同学猜想其中一定含有食盐.于是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 ,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 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你认为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食盐的存在,并说明理由.  .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盐的化学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1 5空格,每空格2分,共30分)

9.(6分)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我们常会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气泡是怎么产生的?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提出了有关假设,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方案惊醒探究,实验时,观察 到放有铁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而另一试管中没有,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

(1)分析上述实验 ,你认为同学们建立的建设是  .

(2)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于是他们又进行了对照试验,请你在答题卷的虚线框中用图示 的形式将图乙的对照试验补充完整.

(3)还有同学想:气泡会不会是铁锈与水反应产生的?他认为还要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 实验,你觉得有没有必要?  .

(3)因为稀盐酸中含有水,所以没有必要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10.(4分)在按书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所示,在一容器中倒入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 随后白磷自然,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此同学们做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该粉末可能是木炭粉;

猜想二:该粉末可能是铁粉.

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有同学认为猜想一肯定是错误的, 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2)通过实验证明加入的黑色粉末是铁粉.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原因是

【答案】(1)木炭粉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影响实验结果;(2)铁粉能进一步和烧杯中氧气反应.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有4小题,35题6分,36题7分,37题9分,38题8分,共30分)

11.(6分)近年来,因建设“PX”项目而引发的争议时有发生,P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化纤织物到食品包装,从医疗设备到家用电器,都要用到它的合成产物.PX的化学名称为对二甲苯,它是一种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酒精.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对二甲苯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碳原子.“ ”代表氢原子.试根 据分子模型写出对二甲苯的化学式  .

(2)计算对二甲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PX项目之所以会引发各种争议,源于人们对它认识的局限性.结合题干信息,在下列各种观点中,选出你认同的一种观点   (选填字母).

A.P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该大力发展P X项目

B.在环保评估可行且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发展PX项目

C.化工项目一定会产生污染,应该禁止PX项目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新材料的开发与社 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12.(9分)某同学家的下水管道堵塞了,于是他买了一瓶“管道疏通剂”(部分说明如图).疏通剂是利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以加快氢氧化钠与毛 发等淤积物的作用,反应的原理为:2Al+2NaOH +2H2O2NaAlO2+3H2.请回答下列 有关问题:

(1)该管道疏通剂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按照使用说明,该同学对“疏通剂”作了进一步研究.先向烧杯中加入206 g水,再加入本品200g,当铝粉全部反应后,求:(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①生成氢气的体积.(ρ氢气=0.09g/L)

②反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第7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本文谈的是初中科学教学如何运用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促进有效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先行组织者,改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

奥苏伯尔提出,应用“先行组织者”来改革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材料,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有的,并能迁移至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知识,它起着为新的知识进入认知结构提供认知“固着点”的作用。所谓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乏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或者原有认知结构水平较差,则可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促进同化和迁移。

第一,当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若缺乏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便可以设计一个先行组织者――同化新的下位学习的材料,促进学习迁移。如,教学“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时,先让学生形成“溶液浓度”的概念。联系农村学生实际,讲述农药的施用,若溶液中含有的农药量(溶质)太少,不能杀死病虫,反之,不仅浪费农药,还会对植物发生毒害作用。从而明确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需要精确地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这里一定量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就是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便成为学习溶液质量对百分比浓度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利于学生百分比浓度的学习。

第二,如果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对新旧任务辨别不清,或学习者原有可利用知识本身的巩固程度较差,那么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如,教学“碱性氧化物”,以“酸性氧化物”作为比较性组织者。根据酸性氧化物的组成特点(由非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酸性氧化物的定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以及组成决定性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较容易理解碱性氧化物的组成特点(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定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利用“酸性氧化物”作为比较性组织者,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酸性氧化物的组成和性质)的清晰性,巩固原有知识,又有利于发现新课题(碱性氧化物)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在氧化物的命题网络中处于同等的上下位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条理清晰的认知结构,也使学生懂得科学学习有一个比较的方法。

实践证明,运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提高教科书的可懂度,促进学习迁移。

二、重视概括能力、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经验向概念、规则的迁移。

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一般为上位观念,它对学习向下位迁移非常有效。但是,学习不仅是从上位向下位迁移,还有下位向上位的迁移。重要的科学方法――概括,就是下位向上位的学习,它有利于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产生概念、规则的抽象。

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教师要去引导学生理解、概括所学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经验向概念、规则的迁移。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中,进行先下位后上位的概括学习。根据镁、锌等活泼金属与盐酸、硫酸、硫酸铜、硝酸银溶液能发生置换反应,分析镁、锌、(氢)、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里的氢;只有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才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活动性强弱和置换反应发生条件的全面理解。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形成概括性结论,是迁移训练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鼓励学生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在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样有助于产生一种概括化的正迁移。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特征比较,促进学习迁移。

“循序渐进”是学习的普遍原则。教学目标分类专家布卢姆指出:“前面的学习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原有知识的基础在学习成绩中的权数是50%的观点被大家所接受。为此,必须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应在尽量完满地结束先前的学习之后,在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再转入新课题的学习,必须为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科学课中化学式的学习必须以元素符号与化合价的学习为基础。若学生没有掌握元素符号与化合价,就不可能学好化学式;化学式的学习情况又直接影响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但是,学习迁移仅重视循序渐进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特征比较。同化论认为,同化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生,新旧知识比较过程使学生进入最活跃的迁移状态。激活论又告诉我们,贮存在人脑中的命题的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在一定时刻,大量的命题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少量命题处于激活状态。那些处于激活状态的命题才能与新命题同化。因此,教学中要用问题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有关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寻找对象的共同要素,提高学生对新旧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使已学过的内容与新学的内容建立联系。如,在学习了氢氧化钠(NaOH)后,学习氢氧化钙(Ca(OH)2),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氢氧化钙(Ca(OH)2)与氢氧化钠(NaOH)都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即都是碱,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化学性质可能相同或相似(通过实验验证);同理,再推断出碱的通性。又如学习纯碱(Na2CO3)时,根据其与已学的碳酸钙(CaCO3)一样,含有相同的碳酸根,可推出其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同理可推出碳酸钡(BaCO3)也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

这样,通过感知两个情境之间的同一性,培养学生抓住和分析新旧课题的本质特征,不仅培养了学生形成一种寻找“同一性”的习惯或态度,同时又使相关知识串在了一起,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命题网络,促进学习迁移。

四、重视智慧技能学习和方法指导,促进学习迁移。

智慧技能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顺利办事的能力。培养智慧技能的问题主要是在充分理解概念和规则(包括原理、公式、一般关系)的基础上,使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能熟练应用的问题。这里应用一般分为两种情境,一种是简单应用(相当于加涅的规则学习),另一种是综合应用(相当于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概念、规则最初也是以陈述性知识进入学生认知结构,学生要及时“练习”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23克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27克水,试推断酒精的化学式。

分析:此题属定量化学问题,是多种概念、规则的综合应用。①根据物质的总质量守恒求出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②根据有关化学式计算出碳、氢元素质量。根据质量守恒的实质推断出酒精中含碳元素、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的实质和物质的总质量守恒,推断出酒精中含氧元素并求出氧元素质量。③根据组成元素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求出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化。④推断出酒精的化学式。

重视智慧技能学习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原理能力,对学生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和学习迁移具有巨大的影响。

五、因材施教,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发生有效的学习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是认知结构水平的差异,包括基础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的差异。教学实践证明,智力高的学生,学习的理解、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对学习的适应性也高。

为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迁移从外部看是一种理解性、能力性的迁移,但其实质乃是学生内部心理智力的充分运用和相互转化。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迁移量,教师应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学生的内部心理智力得到充分运用。

第8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微课呈现教学信息的方式为动态影像.影像教学,能使抽象及枯燥的书面文字知识变得逼真、生动、立体,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集中精力参与化学微课学习,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同时能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例如,在讲“元素的周期律”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拟化为卡通人,让学生在观看卡通人“自我介绍”“交互游戏”“梯队排列”的过程中了解元素周期律基础知识、化学键性质、金属性、与水反应、与酸反应及置换反应等相关知识.有趣的视频,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同时,教师借助微课内容串联及梳理零散、繁杂的知识点,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微课视频可以在课堂中反复播放.学生能随时中止、反复观看.利用微课演示化学实验,可以填补某些教学空白,规避实验教学风险,减少教学内容缺失.例如,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展示与铀、氰化物、氯气、浓硫酸等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清楚了解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同时减少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另外,学困生与请假生可以随时利用微课学习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选好微课内容,创新讲解知识点.在选择微课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化学公式、化学定义及化学原理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确保教学中呈现的微课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突破学习难点及高效解决化学学习中存在的疑点.比如,教师可以将高中化学中的燃烧规律、同分异构物质书写规律、取代反应类型、盖斯定理、过滤方式、燃料电池及原电池等知识点作为微课内容.在利用微课讲解化学知识时,教师应确保微课视频能带来一定的感官冲击.在学生观看微课后,教师要及时对微课内容进行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及记忆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化学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溴水、乙烯的加成反应”时,教师可以播放模拟加成反应的动画视频.在学生观看加成反应过程及物质内部变化后,教师通过定格画面讲解加成反应中的关键知识点:加成反应发生在有不饱和键,包括双键及三键物质中;不饱和键容易断裂,能有效结合原子团及原子;不饱和键中的碳原子能结合其他的原子团、原子,并生成化合物;不饱和键结合的是原子而不是整个分子,如能结合Br原子,不能结合Br2分子,结合的原子团包括羟基及甲基等.

第9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

关 键 词: 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 学习法

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学生只有扎实的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才能真正学好化学,考虑到初中许多化学概念在教材中集中出现,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学习时往往感到困或。如何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呢?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着重从归纳、类比等方面谈谈学法。

化学基本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务必要准确把我概念的内涵,全面掌握概念的外延。例如,元素概念定义为: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我们学习该概念时就应该紧紧把握“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和“同一类原子”两个关键要素,这就抓住了“元素”的本质。然后明确两点: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 同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离子)。这就掌握了“元素”的适用范围。

训练题1下列微粒:H2O、 NH4+、 Na、 Na+都含有11个质子,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吗?为什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接触的化学知识越来越多,学习时若不注意严加区别,就容易产生混淆、模糊的认识。其实化学概念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牢固的把握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要善于深入挖掘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着力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归类,精心对比,使概念网络化、系统化,以利于牢固、扎实的掌握概念。

在繁多的化学概念中,我们发现,它们中有的内容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存在着并列的关系;有的概念包含一个或多个概念,概念间存着从属关系;有的概念纯属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有的概念本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存在等同关系。必须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根据概念的可比性和学习需要,充分运用概括、归纳、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将其分类,以便比较。例如: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可将它们归为一类对比学习;物质的组成中许多概念存在从属关系,可以用图示归类:

元素物质混合物纯净物 单 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再对比学习;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这一对概念内容交叉,相互包含,可比性强,可归类比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氧化与还原,溶解与结晶均属于对立关系,知其一便知另一,化学中此类概念最为常见;溶解与潮解本质不同,说法不同,应予明确。

将概念科学归类后,接着进行比较。“对比”是认识概念、掌握概念以及运用概念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对比,才能有鉴别,才能区分。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这个道理。比较的内容不外乎找出各参比概念的异同点和相互联系。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何种方法一般根据学习需要和概念的可比性等因素确定。书面比较通常有表格法和图示法。

1.表格法:将参比概念通过列表的形式逐项比较异同点,并列出其相互关系的方法。此法针对性强,条理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

例如:比较分子、原子和离子。

又如:比较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三个概念。

名称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组成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溶质分子或离子、溶剂分子、水和分子、水和离子等物质

类别 混合物 混合物 混合物

特性 不均匀,不稳定,静置有沉淀

不均匀,稳定,静置会分层

均匀,稳定,不都无色

2.图示法:将参比概念通过图线有机地联系起来,标出其主要特性和相互关系的方法。此法系统性强,突出相互关系和主要特性,一目了然。

例如:分子、原子和离子也可用图示进行比较。

又如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比较。

训练题2请将下列化学概念先归类,再比较;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固体的溶解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