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数学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顺利进行某一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加速器。所以,一旦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对待该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学习该门课程的效率也会获得提高。
但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较之前的低年级的教学难度有所增加,不少学生在心理上对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也有一种逃避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不断减少。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个关键时期,保持住甚至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意难度的循序渐进,甚至在刚接触到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多以简单的题目为主,探究性的综合题型为辅,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借用一些有趣的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别的东西来引入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造和谐气氛,合理设置情景
融洽、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另类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之中,不断融入课堂之中,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此外,教师进行有关知识的教授时,应该多多设置一些合理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的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有关知识,掌握好有关的定理和概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设置生活情景
数学是一门运用性的学科,所以数学技能的掌握,其最终目的是将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数学的这一个特点,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并创设出合理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关系,借助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融入数学学习之中。所以对待某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的变换为生活之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知识。
例如:小明家买了3吨煤,小明的妈妈打算将这3吨煤作为一个季度的燃料,那么每一个月可以用多少煤?每一个月的用煤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会觉得这样的一个题目非常有亲近感,学生也能够在解答这个题目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2.设置探究情景
数学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数学也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学科。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和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一些探究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有关的探究,并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例如:
教师问:
1+1=?;3+5=?
4-2=?;6-2=?
1+2=?;5+6=?
学生答:
1+1=2;3+5=8
4-2=2;6-2=4
1+2=3;5+6=11
教师问:
大家有没有发现:2、8是偶数;2、4也是偶数;3、11是奇数。而等式中的相加减项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答: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奇数、偶数之间的相加减的一定的规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进行探究,还会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就这样,学生在其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学生也通过总结发现了规律,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设置有关的教学情景,并加之合理的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够获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一定能够提升。
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积极参与者,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就某一部分知识的教学阐发自己的观点;可以邀请学生指出教师自己在教学之中的不足;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习题的批改,在习题的批改之中让学生从别人的习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获得提高。
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进行有效地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能获得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方法还有很多,上文所论述的只是笔者自己的一些总结,希望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伏彦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理工,2011·05(下旬刊)
[2]赵秀梅,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科学教育课堂,2011年8月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11-01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需要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表现,善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从而使思维的自觉性、灵活性、缜密性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让课堂成为智慧生成和思维碰撞的舞台。
一、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数学重在说理,言之有据才能够理所当然。教师要加强学生说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不仅知道数学知识的结果,还清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学生只有自觉地进行思维,才能开拓更广阔的视野,这也就为他们更好地说理提供了素材,使学生的活动积累更加丰富。同时说理的关键在于“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来发现其中运算的算理,明白小数的乘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的乘除法进行运算,但关键在于小数点的确定。如计算2.5×1.8,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觉性思维。有的学生将本题的运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先将2.5扩大10倍得到25,将1.8扩大10倍得到18,计算出积后,再将积缩小100倍得出结果,同时小数点末尾的0需划去。通过这样的叙述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清晰,也可以感受到学生的自觉思维能够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理,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通过说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并将自己的做法用语言描述出来,在培养数学逻辑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知识是死的,但学生的头脑是灵活的,对于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联想可以使新旧知识纵横联系在一起,促使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合理联想体现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想引导了行动的方向,不囿于形式,才能有更大的创新,也才能在数学方面有更大的成就。鼓励学生合理联想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成长的空间,为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时,首先需要学生对2、5、3倍数的特征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质数(素数)和合数。对于100以内的质数学生通过在百数表内进行操作,将2、5、3的倍数(不包括2、5、3)和1划去,从而得出结果,但是对于较大的数怎么判断它是不是质数呢?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既然100以内的质数是通过2、5、3的倍数划去的,那么只要是2、5、3倍数的一定不是质数,当然还有7、11、13等质数的倍数。如判断下列各数是不是质数:1534、1101、4975、24283,学生一看1534末尾为4,是2的倍数所以不是质数,1101各位数相加为3,是3的倍数也不是质数,4975末尾为5,是5的倍数,也不是质数;而对于24283则有点拿不准,它不是2、5、3的倍数,难道是质数吗?在此学生进行了联想,可以再用7试一下,结果发现它是7的倍数,由此得出它也不是质数。由此可见,合理联想使得学生思维更加灵活,也就得出了更多的课堂精彩。
三、方法总结,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验积累的同时进行方法总结的过程,数学知识是缜密的,容不得一丝马虎和疏漏,因此在方法总结时要让学生考虑周全,表述精确,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可能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是正确结论一定是相同的,在方法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从中得出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在学习时多想一想,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找出不同中的相同点,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使思维的缜密性得到体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对于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推导得出,如可以类比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得出方法,由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剪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为(上底+下底)×高÷2。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底与高的关系,从而避免出现一些错误的说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加速器,一旦学生对于数学具备了学习兴趣以后,就会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学习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老师要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困难,数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可以先从简单的题目入手,带领同学们逐步加深,再做一些探究性的综合题目,帮助同学们树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同学们讲数学文化故事,讲数学家的发明或者是一些有意思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觉得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充满于我们的生活中。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和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到老师的教学中,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同学们放下对老师的芥蒂,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老师给同学们创造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同学们把数学知识更好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定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1.创设生活的情景数学是自然学科,同是数学的,实际应用性也非常强,我们之所以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生活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及时对同学们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都没发现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心理上去接受数学知识,主动的去融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2.创设探究性的情景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探究。所以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进行相关的探究。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教师给同学们提问:1+1=?;3+5=?4-2=?;6-2=?1+2=?;5+6=?学生会回答:1+1=2;3+5=8;4-2=2;6-2=4;1+2=3;5+6=11这时候老师让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书发现2和4是偶数,2和8也是偶数,但是3和11就是奇数。而等式中的相加减的项目是奇数还是偶数?利用这样的对比大家有没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会答: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没有这种探究式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逐步学会了,他们就学会了发现,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规律,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数学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思考怎样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进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合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教学 分组学习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24
数学与科学紧密相连,看似神秘,实则与生活息息相关,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每天滴答滴答在行走的钟表、菜市场里的讨价还价、房屋建造时的各种精密数据等等,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都离不开数学知识。所以,我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开展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应对将来的高考,更多的是方便我们的生活。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数学素养以及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历年来很多的学生都反映数学难学,找不到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度想放弃对于数学的学习。在这里我想说,学习虽然主要是靠天赋与自身后天的努力,但与数学老师的引导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个教学经验丰富,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很有一套的老教师,那么恭喜你,你一定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方法在数学的教学上尤为重要,下面我将着重讲述一下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的趣味课堂的建立。
一、趣味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及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被快速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军事、医疗、教育等等,并在其相关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并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资金投入,逐渐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现在教育上来,尤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以前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板书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则在讲台下低头快速做笔记,边听边做笔记,时而还要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经常会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干什么。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往往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厌倦课堂的恶劣后果。而如今,我们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将课堂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同时多媒体还具有音频、视频、图片辅助教学的功能,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播放小视频或歌曲等等,有利于趣味课堂的建立。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育上的作用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上显得尤为突出,小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奠定数学基础的阶段,特别是五年级数学,处于小学的后期阶段,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素养,正处于不断加强数学能力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数学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建立趣味课堂,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加入一些与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等,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建立小学五年级数学趣味课堂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熟悉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把握本节课本章节的重难点,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有条理的展示出来。其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讲课之前要熟悉多媒体课件,在课下多操作几次,以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多媒体课件要尽量做的有趣,符合趣味课堂的教学理念。
二、分组学习,师生互动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团结合作等团队精神的培养上也格外重视,而小学五年级数学的趣味课堂的建立也少不了团结合作。如今,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上,小组学习似乎已成了一种教学必用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可以自由愉快的讨论学习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交流学习意见的同时,也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间接的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小组学习已成为学生与老师都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如果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趣味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成员分配合理
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一定要把握全局,并尽量照顾到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同学,每个组内都要有一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带动整个组的学习,并且每个组里选出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平时小组的管理、收发作业等等。并且小组长有义务为组内其他成绩较差的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如果小组长也不会,那么就去问老师,对于理解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统一的讲解。
(二)通过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习问题交给各个小组来讨论解决,并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不论是哪个同学为小组赢得了荣誉,这个荣誉都是小组的荣誉,是靠大家的努力一起赢得的,如此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讨论学习时要积极热烈,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组内每个同学都应该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一名同学总结并代表小组发言,代表的同学可轮流着来,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
(三)必要时教师要进行相关的指导
关键词:反思 方法 思维能力 素质能力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进行反思,也是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自己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可通过教师的辅导以及自主学习,在客观上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回顾与反思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解题过程中的反思
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正处于培养阶段,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目的性的指导,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计算,其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尝试解答题目繁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通过思考锻炼思维,以便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不给直接巧妙的方法定义,但是可以从数学语言的形式,提出一系列启发式的问题,通过不同的转换,联想观测,使学生可以得到理想的解决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解答的问题进行反思,活跃自己的思维,想出理想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题目本身去进行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各种信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使学生获得解题的思路,以解决这个问题。反思使学生不拘泥于题目本身,而是利用发散思维,通过解题的方法进行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题问题的能力。
比如,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计算教学。在解答1.25×7.5×0.4、10.56-3.7×0.2-3.56、5.3×4.5+5.3×5.5这几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找出解题的规律,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这样的题目找出解题的综合办法,并找出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
二、解决问题后的反思
因为小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够,所以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解答完数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提问题式的反思方法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的反思,通常采用的问题有:解答这个问题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哪种解题方法简洁?解决问题的时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这次解题,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解题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思维都有直接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比如,对分数的学习及问题的解决:一本书,第一次阅览了全书的三分之一 ,第二次阅览了全书的二分之一,这本书还有( )没有阅览?两次阅览了全书的( )。这道题包含了分数的加减法,多数学生都很快解答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还是要让学生按照上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类似的解决中可以迅速、准确的解决。
三、课堂结束前的回顾反思
课前对知识的反思就是对知识的预习过程,学生通过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和应用过程。这就决定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这需要教师依靠平时的教学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理解。
比如,对2、3、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在进行学习前,学生就可以进行反思,为什么这三个数字的倍数就会有各自的特征呢?其他的数字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呢?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这也是课前反思的效果。
四、课后的反思
进行课后的反思,也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阶段,课后反思应是一个复习的学习过程。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环节。学生可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达到学习所要求的水平,所学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等。
比如,对多边形面积的学习,在课后,学生就可以参照校园内的实际图形(如花坛、操场、讲台、课桌等)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复习,并进行反思,看是否对面积的计算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五、建立错题集,在错误中反思
只要对知识进行学习,就难免会出现错误,数学这门学科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别说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是教师都难免会出现错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解题中,不再犯从前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对每次出现的错误都应该记录进去,并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在题目旁进行标注。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错题进行收集记录,找出错误的理由,掌握错误的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尽量避免在未来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
参考文献:
一、整体通读,确定要求,提出困惑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而过于注重解题技能技巧。如何唤醒教师对数学学习过程价值的重新认识?集体备课组要求教师重读《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细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与要求,认真备课,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思考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如何培养。
小数乘、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比较容易把握单元教学的相关要求。在集体备课之前,首先让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出教学难点:
(1)小数乘、除法时准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3)熟练进行关于小数的简便运算;
(4)探索因数与积、商与被除数之间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指导。
教师提出的教学难点,大多都是教学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集体备课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计算教学中,计算技能的掌握貌似是最重要的,如何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关于归纳运算法则的时机,教师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些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计算,要尽快给出法则;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要延迟“和盘而出”,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悟”方法,在尝试、失败与成功中获得自己深刻理解的运算法则。
二、以生为本,突出思维,促进发展
【研讨】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
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是指怎样算的、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运算法则是计算的向导,是正确计算的前提。那法则究竟该不该归纳?在什么时候归纳比较合适呢?集体备课中,教师们积极商讨,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认为,小数的乘、除法,都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乘法的算理,其实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后,探讨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怎样处理积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领悟到面对新知识,可以尝试用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小数乘法、除法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悟算理,而不是用“法则”过早禁锢学生的思维。
“我觉得算理要讲,但法则可以早点给孩子,每学一例,都可以小结一些,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对于后进生来说,这更为必要。”另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那我们来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看一看最后的效果如何,到时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年轻教师有点兴奋地提议。
【反思】他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算理”与“法则”的关系。要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法则和熟练地运用法则。根据最后的讨论结果,让教师们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可以尽快给出“法则”,而在学生思维相对不太活跃的班级,则采用“延迟和盘托出”,给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如何正确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当发现计算错误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理由,再让其他同学帮忙指正。几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准确陈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并很容易地概括出计算的法则。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但给了学生思考、理解、运用、自悟自得、不断调整、大胆有序表达的机会,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实践中,处理“算理”与“法则”的关系时,应该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把握总结归纳法则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
三、分析例题,找准连接,明确起点
教材上的例题讲授,经常只给出了例题,却没有突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这会导致年轻教师把握不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唤醒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研讨】小数除法的教学关键要注意什么?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计算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比较熟练地进行试商了,为什么一遇到小数除法就乱了套?”一年轻教师问。
“你知道小数除法的关键点是什么?”一老教师反问。
“把除数扩大为一个整数”,年轻教师答。
“方法是怎样的,你的依据是什么?”老教师追问。
……
“是商不变的规律,是学生们进行小数点移动、实现除数转化成整数后才进行计算”,年轻教师自言自语。
【反思】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关键性知识的突破,明确知识的来源,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并学会举一反三。教学的最佳状态,就是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就是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生有效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例如,小数乘法时末尾的“0”可以划掉,依据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孩子比较难做到。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还要给予积极唤醒,利用思维定势,进行单项练习或题目辨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单元教学,一改以往比较单一的数学知识点或内容,一道例题是多个知识内容的大组拼,学习障碍多,有时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关键点在哪里、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因此,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明确知识的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垫,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效运用。
四、联系生活,重组教材,题组推进
【研讨】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上学年,我校有两位老师到外省学习,回来后曾进行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当时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取商的近似值的需要,而且明确是怎样取的,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取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也可以模仿操作吗?”A教师问道。
“加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教取积的近似值时,我觉得只是书中有要求,紧迫感不大,没有唤醒学生的内需”,B教师应接道。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C教师说,“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唤醒学生的这种内需呢?”
“算钱的时候”,B教师应道,“如一千克苹果4.5元,买了0.75千克,要多少钱?得数肯定是三位小数,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掉到这个陷阱里,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会容易记住。”她恍然大悟。
“嗯!其实,在教取积的近似值时,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内需’,到学习商的近似值时,还可以进行对比,尽管商的千分位是小于5的数,如果涉及付钱,还是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否则就会出现钱不够买的现象。”A教师顿悟了。
教师们根据讨论对教材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不同的题组进行教学。
题组一:
(1)1千克苹果4.5元,妈妈买了0.75千克,要付多少钱?(请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2)1千克苹果4.5元,妈妈买了0.8千克,要付多少钱?
题组二:
(1)1千克苹果4.5元,买了0.75千克,要多少钱?
(2)准备瓶子装酱油,每瓶能装1.25千克,有24千克酱油,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瓶子?
(3)用彩带包装礼物,每份大约要用1.5米,有25米彩带能包装多少份这样的礼物?
【反思】没想到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给教师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而且,当时,备课组也是遵循设计者的意图,弱化了“进一法”“去尾法”这两个名称,通过不同的题组,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这样的教学强化了数学理解,突出了数学的本质,确实让大家开了眼界。
其实,在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运用题组,促进学生根据问题理解题意而不是用定势思维“大数除以小数”来解决。
题组三:
(1)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每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2)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如果只有1元,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通过题组教学,让学生经历“悟”与“学”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循序渐进,强化对比,灵活变式
【研讨】简便运算。
中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会了五大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也学过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到了五年级,学生对简便运算感到困惑。一是对所学的运算定律有些遗忘了;二是对数的拓展感到不适,如1.02可以看做是1+0.02,9.9相当于10-0.1;三是五年级还要求学生结合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等进行简便运算。
对此,教师们经过商讨,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25×4=100,125×8=1000,2.5×4=10,1.25×8=100等。
第二,指导学生合理灵活地对算式进行变形。如:2.5×4.8,2.5×99,16.35×9.6-0.96×63.5等。
第三,要强化简便运算的审题步骤:(1)看算式的运算符号;(2)想数的特点;(3)考虑用哪个运算定律;(4)回顾检查。
【反思】诚然,简便运算是学习的一大难点,要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习时,可分阶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专项练习,然后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如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学生们总是误写成:(A×B)×C=(A×B)×(B×C),这其实是对运算定律本身不理解。只有在对比再认知中,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再进行综合练习,帮助其理清算式中数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要择优选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定能得到发展。
一、高年级乡村同学们的思维特征
在乡村五、六年级小学生正处于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有以下主要特征:其一思维材料和对策发生了变化,这为中高年级学生从详细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准备了条件。其二思维品质有所拓展,辩证思维开始展现,这为中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从而加强提供了可能性。思维品质表示出每个同学们的智力或思维程度的差别,主要包括深刻性、活络性、特别性、批判性等多个侧面。低年级学生在数学思索中,在处置一个问题时,积极思维较少,往往只是停滞在直观程度上,缺乏丰富的自觉性和无法从逻辑层面上说出如何问题的处置。到了乡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思维开始加强,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拓展,开始独自思索、操作能力越发普及,对有些内容不都全盘接纳,开始有了自己主见;而且其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角度全面思索问题,甚至一些黄粱一梦的新奇念头时常会展现。由于心智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的各种因素影响,同学们的思维品质开始展现解体,主要体现为:其一是学生思索问题时积极思维倾向存在,但是不能很快融入思维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地思维习惯,缺乏正确思维措施;其二是数学知识是按丰富的深层次关系组织在一起的,学生还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和吃透;其三是教师不能有目标明确的提出一些下降解体的对策。
二、乡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方式
(一)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操作感与知识迁移的辅导,要提高从知识整体与局部分别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并且符合学生领会法则的系列问题,让学生亲身经过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辅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并得出定论,察觉新知法则,以便培养其学习能力,拓展其智力。在讲课的拓展中教师还要注重从事思维诱导,教给学生知识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定论;在学习数学中的概念、规律、公式、定理时,同时要融入学生较为感兴趣、熟悉的元素,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并通过多种有效对策逐步造就学生运用对策从事有效思维的能力。
举例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小数乘整数”这一章节教学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从事培养,于是在实施课程实施的时候优化了绝对被迫的习题,成功的在例题中引入了学生生活中较为感兴趣的元素,塑造了很好地教学气氛,取得的优异的教学效率。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完成“小数乘整数”相关知识点的解释之后,见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为了能够使这些知识能够得到巩固,笔者向学生剖析了一个问题:某一天,喜洋洋被灰太狼抓住了,但是喜洋洋凭借聪慧才智,在灰太狼酣睡的时候逃了出来,在灰太狼醒过来之前喜洋洋有就十九分钟的奔逃时间,并且喜洋洋的吧驰骋速度为每分钟零点四千米,问当灰太狼醒过来的时候喜洋洋逃出几千米?当笔者提出这一个问题的时候数学课堂刹那热闹了起来,学生们纷纷根据问题启动大脑、主动的从事创造性思维思索以问题的处置,并且学生们在课堂上纷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见时机已经逐渐成熟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事分组讨论,在实施分组讨论的实践中笔者深入到学生之中,从事了必需的带动使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也连续的的得到调动。当分组讨论表从事到一定水平,开始从事下一阶段的分组报答,每组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从整体教学效率上来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要素,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高年级数学的相应教学效率。
(二)注重学生独自思索过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
造就学生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即是造就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从事思索后能完整地叙述自己思索的过程以及解说理由的过程。而造就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维的关键是越发普及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让学生学会思索。学生体会到思索的开心,就会养成独自思索的习惯。而思索措施的获取必然靠学生自己独自思索来领悟。所以需要求教师从事创新教学,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调动学生自主思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丰富的思索时间,造就学生擅长质疑的优良习惯,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等等,逐渐让学生在察看、对比、剖析、归纳、归纳、判断数学材料的实践中把控思索措施,造就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举例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小数乘小数”这一章节教学实践中,为了切实有效的使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磨炼,笔者在实施“小数乘小数”章节教学的实践中,基于学生已经熟悉了“小数乘整数”的相关知识,所以笔者在实施小数乘以小数教学的时候,没有直接开始教学,而是让学生以主动发言的形式回想小数乘整数的要点,当学生讨论有一定成就之后,笔者开始辅导学生思索小数乘小数运算特点。当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纷纷凝神思索,并且某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借鉴小数乘整数的运算对策,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始思索新的知识,在?@种情况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独自思索能力都得到了突出的增强。在应用这种教学对策从事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对课堂教育过程有优异的布置,能够把控好学生独自思索的时间,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好相关的带动、铺垫工作,只有在这多个侧面做好了准备方能够在最大水平上为学生创造出很好地独自思索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增强。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04-02
1 引言
“趣味课堂”的概念出现后,被小学各科教师推崇备至,纷纷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它是可行的,有效果的。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进行了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掌握和使用新型教学工具,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改变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 数学是和符号、数字打交道的学科,教学比较枯燥单一,这也是学生不太喜欢数学的原因之一。只有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数学课,才能养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和习惯,更有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展开。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出一种趣味性的课堂氛围,采用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授五年级数学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小工具,这些小工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对数学课充满期待,而且在动手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上活动,使数学课变得更生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之所以有偏科的情况,是因为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喜欢的就会认真去学,付出的时间也相对较多。让学生爱上数学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方法。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首先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明确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支配大脑的主人。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创设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认为自己适合学习数学,有一定的数学天赋。传统性和连续性是数学这一学科的主要特点,所以数学教学不应操之过急,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对学生的进步表示肯定和表扬,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争强好胜,对荣誉感的追求也逐渐变得强烈,对自己的表现越来越重视。数学教师可以发掘每位学生的数学特长,给予赞赏,表扬对学习兴趣的保持是可行有效的。
3 改变传统的知识点练习模式
可能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比较合理的。小学数学的练习模式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是在知识点讲解后马上练习习题,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他们可能会做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弄懂了知识点,只是套用了教师刚讲的方法,过一段时间后对所学的知识就变得模棱两可。这也是平时章节练习成绩为什么比期末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重视“理解”,方法其次,这样所学到的方法才能变成自己的方法,才能灵活运用,时间久了也不会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时候就可以解释解题方法,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讲,这对于数学学习是不公平的。数学是自然学科,先理解后才有解题方法,而传统的练习模式把数学变成数字、公式、符号,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学科变得枯燥乏味。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能在短时间效果不错,但是在知识点讲解完以后复习就不那么轻松,有时候就像刚开始学习一样要重新讲一次。数学知识的巩固主要还是靠练习,练习在数学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是新时期的教学工具,也更适合新时期的小学生,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来说充满悬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编写一些便于理解的题目,与学生边探讨边给出答案,并分析这些题目与例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更便于学生理解。
4 加强与学生交流互动,增进感情
学生之所以在数学课中的表现不同,是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具体情况提前进行了解,也许有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这些是思想品德教师的工作,但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有些学生心思缜密,做事细心,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必定也具有这样的优点;有些学生生活中马虎粗心,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多留心,对于易疏漏的知识点多些提醒;有些学生由于对教师的敬畏,不会也说成会,结果成绩不尽如人意,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会增进师生情谊,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更勇于发言和直言,有利于改善“说谎”现象。因此,教师要“走近学生”和“走进学生”。
5 教师应做好课下准备活动
对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参加教学培训活动是必要的。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教”变成互动,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和突破,要想成功,必须做好准备,先充实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视野的开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课堂的设计。课下的准备包括对教材的研究,教材是授课的客观条件,是教学的基础和指导。教师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联系教材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并且多与其他数学教师沟通分享经验。
6 数学教学中反映生活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数学学习,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学科,就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活中有许多的计算,把数学中的计算放到生活中,不仅直接反映出数学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在课上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强调数学的作用之大,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重视,还能提升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生活中留心总结。
7 结论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国家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能够突出数学这一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生动趣味的课堂成为小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学习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改变传统单一的练习模式,有利于数学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更新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4-6.
[2]黄秀玉.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周刊,2011(7):184-185.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