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物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机制进行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效益,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当前物理课程教学的迫切要求。下面就谈谈在当今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一些浅见。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被动接受甚至消极抵制,造成了课堂效益的低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首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加“主持人”,和谐课堂的创设主动权在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不仅在于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营造有利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善于把热情、愉快传递给学生,运用亲和力,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物理课堂活力四射、亮点纷呈。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抗挫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兴趣保持持久,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与其真实位置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几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
三、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探究性教学法的前提是“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物理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其次,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常常受挫,因而有一些学生不能或不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因屡屡不能获得探究学习的成功,影响了学业。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初步归纳总结出学生受挫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1)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2)学习基础差,有自卑心理;(3)适应性不强,没有掌握探究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1)举行活动,鼓励参与;(2)树立自信,补习功课;(3)相机诱导,授之以渔。
教师在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兼顾到个体学习发展过程,仅以部分“优生”的行为作为学习节奏的标尺而演绎学习进程,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收获而沮丧,不再愿意主动参与小组探究学习,就会导致探究教学法效果不佳,就不能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本;实验创新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育模式。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探究自然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乐于思考,勤于实践,并且拉近了生活、社会与物理的距离。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认真贯彻“生本”理念,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初中物理课堂的主人。
一、以生为本,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这一阶段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用随堂小实验引入更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实验去发现真理,获得知识。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实验探究结果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当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创新的思维火花,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以生为本,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能把学生的学习重心从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探究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实验中,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例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我提出:如果用木块来做实验是否可行,哪个步骤需要修改?怎么修改?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各探究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考虑到用大头针把木块压入溢水杯中,有的想把把石块和木块绑在一起,有的想换用其他液体等,想法甚多。最终打破小组界限,想出了用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即F浮=G木,再将木块轻轻放入溢水杯中,将收集溢出的水G排和F浮比较。
在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后,我都会推选出1~2名同学到实验台前进行展示,与其他小组分享,或点评,或提出疑义,其他小组及时进行交流与评估。当然老师适时地点拨和对学生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提出,课本上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四个图中,甲、乙两个图顺序能不能互换?为什么?课本上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也贯彻了一个原则,能不集体讲的,就不集体去讲,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的,我们就不教。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做好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生本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上,我们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说出自己对知识的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进入了倒计时状态,所有学科都在积极复习,备战学业考试。如何复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成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复习课上,必须要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谁来构建?怎样构建?毋庸置疑,学生是主体,这就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手段,有的采用“知识树”,有的采用“思维导图”。因为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灵活地领悟教材,物理内容才具有更大的魅力。练习题怎么做?做哪些?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
“生本教学”在物理实验或课堂教学中真正把握了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向,能够着眼于学生发展,能够面向每个学生,并且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那就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物理;多媒体课件;制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1-0000-01
Talk About the Problem of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Courseware
Hu YaJun
(Yongcheng Senior Middle School,Yongcheng4766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us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uxiliary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basic method and skill,teachers in high school physics courseware process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High school physics;Multimedia courseware;
Production;Question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对于教学那些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吃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奏效的而且有适于多媒体技术形式的内容,其效果较好。我们要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使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我认为在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包括物理学的重要史实(现象、实验)、术语,重要的物理常量、常数,概念的定义、符号、单位和规律的表达式,典型的物理情景(图示、图表),思考与评论,阅读材料、旁批等。借助具有信息容量大、媒体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优势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帮助教师呈现课程资源。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若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利用,将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其优势,反而使得作用适得其反。所以,助教课件的制作,必须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终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概念体系。
二、要方便学生长期记忆
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是与高中物理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那么怎样经过高中两年或三年的教学让他们终身受用,这成了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物理的公式等可能忘记,但物理研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受益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特点是利用软件的最优化设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与现在的课堂模式有很大区别。例如: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如何发现的时候,牛顿如何大胆猜想、严格论证,卡文迪许如何测量引力常数G等等,整个过程利用课程资源做成课件,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这是普通课堂模式难以解决的。
三、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一)在基本概念的认知中学习
要立足于书本,扎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应用,要搞懂大纲要求的概念它是怎样引入的?怎样定义的?怎样表述的?与相近的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对基本规律要搞懂它是怎样给出的?有哪些表达方式?适用于什么范围?通过学习,应当把公式都记住,并把握其来龙去脉。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而不是光看教师讲。”教师讲得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
(二)在“思考与讨论”、“说一说”等栏目中学习
教材在许多章节中设置了“思考与讨论”,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它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有效补充和深化,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探索与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实现了“跳一跳可摘下果子”的思想。这种能力的锻炼是听课和练习都很难达到的。书本上的一些旁批是我们教学中易忽视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学习中多加强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的学习,既有利于对考点知识理解,又有利于扩展知识面。例如:对于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对比,指出都遵从二次方成反比规律,提出了人们至今还不能说明这两个定律为什么如此相似?它们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会不会是某一种力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在物理学史中学习
重要的物理规律研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反映了前人对物理现象的探索过程:为什么一开始总是失败,后来又是怎样成功的?为什么一开始被认为是正确的,后来会被怀疑,又是怎样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最后又是怎样由实验证实它们,再用它们去解释新的现象等等。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并不神秘。学生通过对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的进一步了解,既培养了它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加深了对物理规律得出的理解,又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探索力。
一、分层次发现,逐渐深化认知
《力的合成》这节课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了如下几块,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发现”.
1.发现“作用效果”相等
“等效替代”是合力与几个分力之间的物理关系.
情境1展示生活中两个女同学(同一方向上的两个力提一个重物)和一个男同学(一力提重物)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发现的“力学信息”.
发现1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效果相同.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自然得到.而且还能联系到初中的知识得到两分力方向相同时合力等于两力之和.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力与合力作用效果相等,可以等效替代,而这个恰恰就是整节课的核心,实验的出发点.
2.发现“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情境2在黑板上画两根绳子成角度吊起一个2.5 N的重物,联系学生原有的认知:两根绳子上都有力,且沿着绳子.
问题1能否找到一个力作用效果与两根绳子的作用效果相同?
发现2[JP3]可以找到,这个力大小等于2.5 N,方向竖直向上.
设计意图发现2是在发现1的基础上的第一次递进,从“作用效果相等”这个层面找到了合力,这一次得到是物理意义上的定性分析的量化结果,是和学生对“等效代替”的一次意识上的强化.
3.发现“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两分力代数和
情境3拿出自制的实验板,两根绳子互成角度吊起5个钩码(2.5 N),将其中一根绳套跨过滑轮吊3个钩码(1.5 N),另一根绳子固定.
问题2另一根绳子拉力多大?
学生这时异口同声是1 N,为什么?前面有这样经验.
情境4用弹簧测力计测这一个拉力,让学生读数、发现.
发现3发现另一根绳子拉力不等于1 N.
进一步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继续发现.
发现4“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大于两分力代数和;发现弹簧测力计测这一个拉力大小变化的时候,两个分力的方向、绳子的结点都在变化;“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仅与分力的大小有关,还与方向、作用点有关.
设计意图矢量的加法学生是不熟悉的,是容易简单地认为是代数和,出错是很正常的,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制造了认知冲突,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有效激发.
[HJ0.95mm]
4.发现“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自主实验:在同一张白纸上作出合力、分力的图示.
由于实验板子与演示实验板子相同,这里在实验前只需要和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各力的作用点在哪?如何记录各力的大小?如何记录各力的方向?(合力的方向)
学生自主实验,教师课堂巡视,帮助学生发现实验操作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对比中发现正确的实验操作办法.接着展示成果.
(2)发现“平行四边形”
合力与分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用尺量长度、用量角器量角度,还是得不到统一的规律,怎么办?作辅助线.
实验时,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做4次实验,每个同学作一张图,展示几个特殊的实验结果“菱形”、“矩形”和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由于自制教具的误差很小,各个小组大致都能发现“平行四边形”,说明这个关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适性;
发现5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JP3]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两个步骤给学生提供了支架,让学生的探究变得有序,发现的规律更有价值.
5.发现“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变化范围
任务已知两个力大小分别为90 N和120 N,用图示法求这两个力夹角为60°、90°、120°、150°时,合力的大小.
每个学习小组正好是4个同学,每人用作图法完成一个,正好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讨论发现规律.
发现6两分力大小不变,角度越来越大,合力越来越小.
从这几个特殊角度出发的发现对么?展示flash,和学生一起验证,并归纳出合力的变化范围:|F1-F2|≤F≤ F1+F2.
设计意图设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内化前面得到的规律.
6.发现“多个力求合力”的办法
情境PPT展示多个力,提出问题如何求合力?这个问题是今天学习的延伸,学生的认知基础是两个力求合力,那么他们能想到的自然是两个两个求合力.
发现发现“多个力求合力”的办法――仍然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旨在拓展延伸,笔者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平行四边形定则”除了用于合成力,还有没有其他用途呢?主[JP3]动介绍后面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可以用,它是矢量合成法则.
二、几点感悟
长期将发现式学习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了教学的质量,由于是学生的自主发现,所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长期保持,发现式教学加强了思维能力培养,因而也带动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长期地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向内在的学习动机有效转化,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正增长;
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这给我们的物理课堂带来活力,也使目前新一轮的课改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当我们在深思课堂学习的效益及如何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之后,便会发现: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浮于表面的东西较多,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尚需质疑。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每位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种: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个比较系统的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创设物理环境,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联系。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
二、动手动脑,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前提是参与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以及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把科学性、兴趣性和物理的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学生自我探究问题的设置、自我建构学习过程的维持等等,教师可通过物理趣闻、名人轶事,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农业生产、科技、环保等领域的联系结合在模块章节的教学中,或者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索实验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建构能力的活动。实践证明:科学知识并不是全是教师讲懂的,往往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懂的。当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所以获得的知识也就最牢固。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求知兴趣,可按座位前后四人结合成课堂活动小组,认真选举好组长,教学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凡是能做成的学生实验和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尽量安排学生去做。总之,教师要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重视观察实验和动手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育功能也是丰富的,作用不容轻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大量事实说明实验对学生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物理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实验机会来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单纯的对实验的兴趣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之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熟练的实验技巧,科学的分析方法。当然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不是所有课本上的实验器材学校都能得配上,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高中,这时就要发挥物理教师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带领学生一起利用乡土资源自制实验仪器(本人曾经和学生一起利用大竹的“特产”竹子和木板自制了一个研究平抛运动的仪器,操作简单方便,效果也很明显)既弥补不了学校仪器的不足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作为实验不能只停留在会做、会看,还必须开动脑筋思考,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所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我们都应改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为什么会这样,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再总结实验结论。学生没有在解题中遇到疑难问题,我们都尽量创造条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规律。只有将观察实验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激发求知兴趣,养成良好的物理素养,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因为完成一个实验,是对学生的能力、心理、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在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总结和分析实验结论、交流与合作等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模块内容的特点强化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59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殿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这也正是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所在。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新课改的深入落实使得初中物理学科也在不断增强其逻辑性和抽象性,这对于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能够有力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病,实现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将导致教师面临着无经验可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由此看来,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科自身发展突破的诉求,这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在解读新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反思教学经验,潜心摸索研究。在此形势下,笔者在教学中同样进行了诸多尝试和创新,得出个人的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一、课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一堂好的初中物理课离不开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准备。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因为毕竟课堂具有生成性特点,学生主体性导致教学不可能全凭教师所预设的情况发展,所以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周全,才能安然有效地应对课堂的突发事件。课前的准备工作应以分析学生、分析教材、选择教法为重,首先分析学生就是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包括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现有水平,忽视学生学情的考虑必然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其次分析教材,既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也要掌握教学内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最后选择教法,即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或创新教学方法,使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初中物理学科的语言具有含义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不少学生认为物理课好玩,但在独立完成作业时却无从下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好看并不好吃”,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低,究其原因,往往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初中物理学科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从物理条件和现象中得出规律才能解决物理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才能让课堂高效,使教学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初中物理学科越来越抽象化和逻辑化,考试也同样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创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反复练题只能培养出考试“机器”,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当在教学中得到具体体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物理学科素养,就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现代教育思想一再强调和呼吁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而学生在物理课堂主人翁地位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秉着为学生好的“良苦用心”有意或无意替代学生的学习思考,在这样的情势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当新课改的号角响起,学生主人翁意识才逐渐复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得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发挥其效果。
例如,在学习《蒸发》时,首先笔者联系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景:人在游泳上岸之后为什么会感觉冷?引导学生联系物理知识解释并引出本节课题,学生必然会提出如蒸发是什么?其具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合作探究:学生先提出假设,在组内讨论,最后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得出蒸发的基本知识;之后设计实验: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在组内讨论选出可行、最佳的方案;再进行实验探究:各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交流评估:各组派选代表发言,展示实验成果,最终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活动之后,各小组可简单总结本次学习活动经验与教训,有兴趣的小组还可以进行拓展延伸。
三、总结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长期的教学总结必然会得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方法就逐渐成为了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学生在教学中如沐春风,在享受美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达成学习目标。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不喜欢吗?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
(一)入环节应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功
好的课堂从上课伊始就需要设计得巧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导入环节并不是过场和形式,它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保持高度的一致,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笔者利用樟脑丸的特性,将其制作成粉末状放到烧瓶中并加入树枝,经过酒精灯稍微加热之后,可以观察到树枝上呈现出“霜”的现象,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思考,这样新颖的导入其效果不言而喻。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导入环节。
(二)提问技巧需环环相扣,优化课堂结构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有效教学 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物理教学环境下,遵从物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经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以最优的效果、速度及效率,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和进步,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与学生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新课程的改革,教育力度的加大,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在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课堂仍然有低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一些教师对物理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全面,或说在思想和观念上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
(2)在教学目标上,一些教师只关注技能的训练,知识授受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没有真正地被激活,还有少数教师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机械地、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3)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新课程下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过多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一度使得物理知识偏难,而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和现代科技的联系有待加强,教学中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重视不够。
(4)在教学方式上,一些没能够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讲授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讲授的效果有待提高。
(5)在教学手段上,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没能发挥出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6)在教学激励上,有的教师不能够对学生有效传递与表达自己的期望。所以,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7)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上,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教得认真且辛苦,但自己就是不想学,学生在主观上愿意学、爱学的情况不是太好,表示自己喜欢上物理课的学生不是很多。
综上所述,确实有需要提高当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那么该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呢?
1.课前精心备课,充实教学内容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注重在备课上的深度、广度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领悟,才能实现教材知识的再创造,再加工过程,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避免单一化,达到一个新层次,新境界。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自己受益匪浅。备课时,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建议,可以在课程、教法、学法等方面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因此,我们要重视集体备课。“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说的正是集体备课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互取所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集体和个人的精心备课,应使教师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情况非常熟悉。
2.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主要是受学生家庭的遗传、家庭的教育环境、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等影响,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这种差异客观存在。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物理的基础、能力和态度,学生现有物理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层,从而分别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尊重个体性差异,实施分层次教育,优化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多,教师可以自己总结,班级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分别有哪些差异,然后在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寻求课堂学活动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对差异尤其明显的学生要特别关心,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任何事物的印象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很大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方式至关重要,特别是物理学科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又有实验为基础,教师可以用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将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创设教学情境,是有目的创设某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来,更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影响。
4.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愿望。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自己时,他们才更愿意增加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实验:用DIS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时,笔者发给学生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滑动变阻器、变阻箱、待测干电池、导线。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找出三种实验方法。学生兴趣十足,当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一种方法时,表现得非常兴奋,教师适时的将学生探究得到的方法集中起来,整理出实验的思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非常牢固。
5.灵活运用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考;解答失误;教学建议
笔者有幸参与了2016年四川数学高考阅卷工作,u阅理科21题. 从试题来看,第(1)问(满分5分)较为简单,命题者有送分之意,体现了命题专家们对考生的人文关怀;第(2)问(满分9分)尽管难度较大,但解答方法却较为常规. 从阅卷场反馈的信息看,全省理科考生30余万,平均得分约3.28分,试题难度约为0.24,近4万考生得0分,约40位考生得满分,试题0分率高达13.3%,满分率仅仅约为0.013%,这显然与“关怀”和“常规”不相符合. 因此,对考生解答失误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从阅卷分析来看,考生的解答失误可归结为四类:心理性失误、解题规范性失误、知识性失误、思维性失误. 下面,笔者重点分析这四类解答失误,并给出教学建议.
一、试题及标准答案
【试题 】(2016年四川高考理科21题)设函数f(x)=ax2-a-lnx其中a∈R.
(I)讨论f(x)的单调性;
二、解答失误分析
(一)心理性失误
心理性失误主要指数学焦虑造成的失误.亨布里研究表明:数学焦虑与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之间呈负相关[1].苏恩和爱德华认为,数学焦虑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非智力因素,它会导致学生逃避数学,造成数学学业成绩低落.21题是整张试卷的压轴题,而考生面对压轴题往往会有紧张的情绪,尤其会给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造成焦虑甚至恐惧.
失误 1 直接放弃
从考后访谈学生来看,大部分放弃21题的考生缺乏解答压轴题的心理准备,没有信心,逃避压轴题.事实上,从评分标准来看,只要考生正确求出f'(x)=2ax-即可得1分.
失误2 抄写错误
许多考生由于心理紧张,将字母、符号抄写错误造成严重丢分.比如:把抄成;把f(x)=ax2-a-lnx抄成f(x)=ax2-ax-lnx等等.
失误3 漏看条件
漏看条件主要指审题时由于紧张等原因导致题中部分条件没有看到.比如:试题中函数的定义域为(0,+∞),而考生漏掉lnx中隐含条件x>0,错误认为定义域为R.
(二)解题规范性失误
解题规范是解题的基本要求,同时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解题规范包括书写规范和解题过程规范(表述规范、推理规范等等).“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往往是解题规范性失误所致.
失误4 书写失误
书写失误具体表现在:
①不用指定笔答题;
②字迹潦草、乱涂乱画;
③不在指定区域作答.
失误5 符号乱用
失误14 思维僵化
思维僵化与思维灵活相对,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封闭性、惰性、僵化性.思维的封闭性主要指仅用熟悉的办法处理问题,把思维禁锢在有限的知识板块,相当局限、保守;思维的惰性指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数学问题,希望所有问题都用老办法处理;思维的僵化性指一味模仿已有模型、机械模仿套用模型.
比如:讨论f(x)的单调性:?坌x1,x2∈(0,+∞),且x10,f(x)在(0,+∞)内单调递减;当a>0时,很难判断单调性.
失误之处在于思维僵化:一味套用高一学的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套路,放弃导数这一有力工具.
失误15 逻辑错误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逻辑性错误是数学认知结构不完善的常见错误之一.解题过程中导致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认知盲点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在于逻辑,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虚假理由、分类不当、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潜在假设等等.
比如:试题中a≥是恒成立的充要条件,而很多考生错误认为a≥是恒成立的必要条件,对充分性没有证明(充分性证明4分).
三、 教学建议
(一)缓解焦虑情绪
“焦虑指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具体表现通常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或恐惧.”[2]551理查森和苏恩将数学焦虑界定为:“在各种各样的一般生活和学习环境中,阻碍数字操作和数学问题解决的紧张和焦虑感.”[2]554研究表明,焦虑情绪与成绩的取得成负相关. 从21题的解答来看,得0分的4万余名考生中绝大多数存在焦虑情绪、缺乏解题的信心;对于得分较低、过失性得分较多的考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疏导学生焦虑的情绪,树立积极、健康的应试心态.
(二)注重解题规范
高考采用网上阅卷,注重解题规范.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规范的解题过程. 具体来讲应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层次分明、步骤完整;有理有据、逻辑严谨;表述准确、符号规范;简明扼要、找准区域.
(三)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过程性知识是一种内隐的、动态的知识[3].对知识的理解做到三个层面:准确记忆“是什么”、熟练掌握“怎么做”和灵活运用. 具体来讲应做到:准确记忆公式、法则、定理及成立条件;理解概念内涵和实质;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正如张奠宙先生在《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中所讲:“记忆通向理解,严谨形成理性.”
(四)研究高考试题
绝大多数高考试题设计新颖,构思巧妙,集中体现了命题专家的智慧,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研究高考试题,是探求命题者的思维过程,更是复习备考中有的放矢的最佳途径.文中21题主要考查函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涉及的基本方法是“单调性+分类讨论”,一般要经历两个步骤:(1)找出并证明满足条件的a取值范围;(2)通过列举反例证明其余的a不满足条件.事实上,这一类问题一直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比如:2006全国卷Ⅱ第20题、2007全国卷I第20题、2008全国卷2第22题、2010新课标卷第21题、2011新课标第21题、2013新课标第21题等等都是此类问题.但是如此常规的一类试题,从解答结果来看,学生对该类试题表现得十分陌生,得分不尽如人意.可见,复习备考中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显得不足.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试题是高三复习备考的最佳素材,建议高三复习应以历年高考试题为蓝本展开.
参考文献:
[1] HEMBREE R. The nature, effects, relief of mathematics anxiety[J].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990,21(1):33-46.
【关键词】声乐课堂;提高;舞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舞台实践是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是检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展示个人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一个平台,它对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出现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演唱声乐作品时在琴房要比舞台上效果好得多。他们在舞台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失误,比如:节奏没合上、忘记歌词、大脑一片空白、段落遗漏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舞台实践锻炼、过于紧张而无法驾驭舞台所致。
一、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舞台实践现状
目前艺术院校的学生主要通过声乐专业考试、参与各类演出及比赛等艺术活动进行舞台实践。对于个人条件较好、歌唱能力强的学生,由于他们参与各类演出和比赛的机会较多,所以有较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但是对于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实践机会就少很多,基本上只有考试和班级音乐会及师生音乐会等较少的实践机会。他们对舞台感到陌生,有些畏惧感和神秘感,于是出现在课堂演唱与舞台演唱差距较大的脱节现象。到底声乐课堂与舞台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让学生有这么鲜明的对比?
声乐课堂主要是指学生上声乐专业课的课堂,它是学生学习歌唱技能的主要场所。它和学生练习的地点一样一般都是在琴房,因此学生对琴房环境要比舞台环境熟悉得多。声乐课堂和舞台相比,具有空间小、密闭性强、听众少、出入的人员少、受外界干扰也少等特点,所以学生在琴房里演唱要比舞台上更自信。其次,在课堂里有熟悉的老师在一旁指导,错了可以再来一遍,学生感觉有安全感,歌唱也就变得自由放开。而在舞台上,老师变成考官或者观众,不能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心里的支柱消失了,一切问题就跟着而来。还有,舞台上的不确定干扰因素较多,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就容易受到影响。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琴房,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舞台效果,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减少他们的失误,显得特别重要而有意义。
二、声乐课堂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注意力训练
“注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歌唱和发声都离不开它。俄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挨近神经机体的状况(通过注意)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1]由此可见,要想歌唱有思想、有感情、不出错,必须积极地开启“注意”这个“唯一的门户”。“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所指定的ο笤阶ㄗ,对其它的对象就越模糊,一般在同一个时间内,人只能够注意一个或两个少数对象,不能同时注意几个或多个对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利用注意力的特点为歌唱服务?
声乐发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身体的多个部位进行配合,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针对注意的指向性和选择性特点,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把复杂的发声练习变得简单明了。例如:在训练学生发声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高位置(眉心处),让声音从此处连贯、流动地出来,并且做到五个元音音色统一、集中,然后以声音为原点调整气息支持、喉咙打开、情绪兴奋等其它发声部位的配合。教师就是调整这些器官的指挥者,他总在进行:“气息流动起来”“喉咙松开”等之类的提醒,为声音这个原点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逐步稳定地掌握发声技巧。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但是歌唱最终结果是表达作品的情感。网络的发达成就了学习的方便,同时也成全了惰性。很多学生靠看、听视频、音频来学习老师布置的新作品,造成对作品的诠释错误百出,无法与钢琴伴奏配合。如何利用注意力的特点提高歌唱完整性,减少舞台实践的失误。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教师从布置声乐作品开始,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不要听听就随口唱,必须到琴房一个个音符、一句句地严格按照作品的要求来学习,同时在学习歌曲前还必须查找、理解作品相关背景、人物特点、作品风格和歌词的深意等。这样学生才可能不受节奏、歌词等作品要求影响,专心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完整演唱一首作品。比如歌曲《梅娘曲》,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它创作于1935年,描写反日本侵略战役中,女主人公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从南洋到中国照顾受伤男朋友的感人爱情故事。其次,要了解《梅娘曲》这首作品描写的场景是医院病房床前,梅娘正对着受伤昏迷、失去记忆的男朋友诉说过去的美好情景。懂得了这些,学生在旋律和歌唱背熟情况下,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在作品描绘的画面里,融入角色并最终化身为角色,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根据“注意”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高度集中在作品内涵和情感的时候,外界的干扰就会变得微乎其微,学生自然就不那么紧张,在舞台上表演作品的完整性也就提高了。
(二)注重以情带声、以情动人
“以情带声”指表演时应具有饱满的情绪并重视作品的情感传达,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对于大学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任何的情感表达都需要夸张、积极、兴奋的状态才得以实现。邹长海在他的《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说到:“从生理上看,当我们兴奋时,腔体通畅,像七孔出声(两眼、两耳、两鼻孔口)。从审美来看,兴奋时的面部表情状态是具有美感,自觉地排斥装腔作势的丑态。从心理来看,兴奋能充分调动神经作用,使歌唱与发声按着神经系统进行条件反射,而把注意从不应该紧张的器官上转移到应该积极运动的器官上。”[1]由此可见,在声乐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兴奋训练,让饱满的情绪贯穿于整个声乐课堂。比如对欣喜、惊喜的练习等,学生可以对着镜子训练,久而久之就养成发声兴奋的习惯。
当前还是有许多声乐老师在上课时重技轻情,甚至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的声音还没训练好,何谈情感传达?“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唱歌的目的是要以情感人。”[2]《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2]西方早在卡契尼时代,就把激情歌唱作为歌者演唱成功的标志了。这些都说明,情感是人有感于物而产生的,是歌唱的最终目的。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而言,不但要注重作品情感的表达,更要利用情感的表达来巩固、完善发声技巧,真正达到歌唱的完整性。因为作品有创作背景、有故事情节、有歌词、有人物形象,更容易把学生真实情感引发出来。这种情感的强度要比练声时强烈很多,恰恰解决了发声中有时腔体打不开、或气息支持不够有力、或情绪不够激情等技巧问题。因此,课堂上声乐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爱表演的本性,使他们把作品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让他们养成一张嘴就有情感的习惯,能声情并茂地完整歌唱。
(三)强调连贯演唱练习
在学生习唱或考试中,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唱一会就停下来的现象。有些学生调整后还能往下唱;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唱到哪里,只好从头再来,这样就破坏了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对作品的情感表达了。问其原因,他们回答说:“伴奏弹错了,我接不下去。”“我好紧张啊,不知道唱到哪里了。”“我忘词了”等等。从生理特点来说,当人的惰性神经发作的时候,是很难使人的注意力转移的。它会使人出现意志力不坚定、思想不集中,情绪上不来等各种消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恨不得快点结束歌唱。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考试、面试等重要场合,因为越重视就越紧张,越容易出错。所以在平时训练的声乐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迎头而上,不退缩。在演唱作品的时候,要训练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完整演唱一个作品,即使演唱过程中出现忘词、节奏没合上、情绪上不来以及周围很吵等状况,也要坚持唱完。唱完后再分析其问题所在,并给予指导解决的方法。长期坚持让学生完整性歌唱,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的培养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情感的连贯都是很有帮助的。持之以恒,学生的完整性习惯养成后,在台上即使出现小意外,他们自己也能顺利解决,从而实现完整演唱一首作品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堂舞台实践
学生在舞台上之所以会怯场、唱歌会打折,与其对舞台这个环境比较陌生、心里畏惧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能利用声乐课堂缩短舞台和课堂的距离打破这种畏惧,相信学生的歌唱会自然、自信很多。
缩短舞台和课堂的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课堂当作舞台,消除学生对舞台的紧张感。首先,在课堂演唱前,先转换场地,把课堂当作舞台。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准备演唱时先想象自己就站在舞台上,看到舞台的样子,还看到了台下还坐着老师和同学,待一种油然而生的紧张感的情绪产生之后再进行歌唱。此时,老师只要充当钢琴伴奏者即可,不要给予指导,不要打破这种氛围,等结束后,再和学生交流心得,提出解决的方法。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对舞台就变得熟悉,没有那种神秘感,自然就没那么紧张了。其次,学生通过想象看到舞台后,引入第三个场景进行演唱。所谓“第三个场景”就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场景,学生在演唱时眼里“看到”的是作品的景象,而不是琴房和舞台里的景象,然后投入感情激情演唱。对于演唱者来说,只有“真听、真看、真感觉”,眼有画面、心里有东西,才能从心里看到第三个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利用想象的功能在声音课堂上对课堂、舞台、作品场景这三个场景进行转换的训练,这样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结语
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在舞台实践方面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学生歌唱与练声的训练更是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容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哲理都告诉我们,在舞台上声乐演唱的成功是需要日积月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如何利用声乐课堂提高舞台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相信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使学生们克服各种困难拨开云雾,在舞台上能自由、充分、完美地展现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