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打击乐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打击乐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打击乐培训总结

第1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小学三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综合课

设计理念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观认为:“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如声势(声音和身体打击乐)、律动、无音高打击乐器演奏、图谱的教学等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节拍节奏、旋律、曲式和乐曲风格等音乐元素;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即兴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掌握歌曲,在表演中理解音乐,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分析

《嘀哩嘀哩》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歌曲为拍,大调式,采用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结构规整。歌曲节奏轻快活泼、旋律优美动听,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的歌声背唱《嘀哩嘀哩》第一段歌词,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情感目标)。

2.认识十六分音符,学会拍击和唱准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和旋律(知识目标)。

3.能用体态律动和打击乐器表现歌曲(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在节奏游戏、体态律动和多声部合奏中学会歌曲。

教学难点

1.十六分音符的认识与实践,用清晰的咬字演唱第五、第六乐句的衬词。

2.同伴间如何相互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具:无音高打击乐器、黑板、笔、音响设备。

座位安排:根据教室条件设计和排列,能分成单双列即可。如马蹄形,半圆形和纵队编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肢体造型游戏

1.请学生用自己的双臂做字母L的造型,造型后定格,互相欣赏。

2.请学生继续用双臂做X、C的造型(教师的指令语速可逐步加快)。

3.请面对面的两位学生用身体部位合作创作H、A、Y等字母,造型后定格,互相欣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调节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反应和肢体造型能力,增加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为下一环节的肢体造型创编奠定基础。如学生有肢体造型的基础,此环节可省略,直接进入第二部分。

二、用游戏的方式,熟悉歌曲,理解曲式

1.节奏导入歌曲,熟悉A段歌曲

请学生模仿教师的身体打击动作,轻声伴奏,在保持节拍稳定后教师歌声进入。

设计意图:固定节奏型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稳定节拍,保持速度。学生轻声拍击,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聆听教师的歌声。

2.位置安排和角色布置

组织学生成为人数相等的内外双圈,里圈同学扮演“小黄鹂”,外圈同学扮演“大树”。教师和一位学生合作,边唱边按节奏互动。全班模仿,里外圈学生对拍,学会合作。熟悉A段歌曲旋律。

3.用律动和节奏互动的方式熟悉B段旋律

(1)教师范唱,请学生听听小黄鹂唱了几次,飞的方向有什么不同。教师边唱B段旋律边用手指在空中划出旋律的走向,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观察。

(2)教师在得到四次的正确答案后,请学生用双手变成“小黄鹂”,每次“小黄鹂”在“大树”同学身体周围的不同部位飞动(老师和一位学生合作,示范并用语言引导)。

(3)在每次“小黄鹂”唱时,扮演“大树” 的学生,用身体变换方向做造型。扮演“小黄鹂”的同学,要做出灵活的配合。(举例:如大树的枝干往上长,小黄鹂就在下方飞)

(4)B段的第三、第四乐句,用A段相同的互动方式拍击。

设计意图:“大树”与“小黄鹂”的创意造型活动,除了增强学生的肢体创编、合作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理解乐句、加深对旋律的印象,为下一环节分段学唱做准备。

4.完整感受歌曲

(1)在A段和B段第三、第四乐句的节奏互动中,做身体打击(互动方式改成:拍腿时拍自己的腿,拍手时拍对方的手),声音要轻,耳朵要聆听音乐。

(2)B段的第一、第二乐句“大树”与“小黄鹂”的创意造型,角色可以互换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熟悉歌曲内容。身体打击的固定节奏型可以起到熟悉歌曲节拍和稳住演唱速度的作用。

三、分段教唱,解决重难点

1.B段

(1)律动感受乐句的旋律走向。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指表现“小黄鹂”飞行的路线,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旋律的特点,一边划一边唱,让学生感受B段“小黄鹂”歌声的旋律走向。

(2)唱好十六分节奏。教师改变板书并做出示范,以引导学生的声音唱得灵巧活泼,有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感。

2.A段——看图形谱唱第一段歌词

教师板书展示A段四句旋律的图形谱,学生看着图谱慢速歌唱,教师随机解决音准问题。

3.看图谱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教师边画边唱,学生看图谱及旋律线慢速跟唱,唱熟练后尝试背诵歌词。

4. 歌曲的艺术处理

教师用手势和表情调整学生歌唱的音准、力度和情绪表达。学生边唱边进行身体打击和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凝固的音乐。作为视觉对象的图画、符号等,是十分稳定的,人们可以反复地欣赏、观察。此环节运用了生动的奥尔夫节奏图谱,图谱的直观运用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有内容、看得见的画面,使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音乐,并能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树立音高概念。

四、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1.感受不同时值的节奏

(1)导入。从春天的天气变化,启发学生联想自然界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风、雷、电、雨”的节奏型。如:

(2)声势表现节奏型。引导学生用声音表现以上自然现象。如:

风——呼 - - -

雷——轰 -

电——刷

雨——滴答

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拍稳定拍(X-|XX|X-|XX|),一边念各个声音,每种声音至少重复二至四小节,以保持稳定。

(3)多声部声音合奏。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两个到多个声部的声音合奏。(操作要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合奏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固定拍,其次要层叠式进入各声部——当一个声部保持稳定后,再进入下一个声部,才能提高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多声部合作能力)

2.从声音合奏转换到无音高打击乐合奏

当学生二声部或者多声部声音合奏稳定后,按声部把声音的演奏转换到相应的无音高乐器的演奏上。如:

风——海鼓;

雷——康加鼓或者大鼓;

电——铁制乐器;

雨——木质或者散响乐器。

教师组织多声部乐器合奏,注意固定拍和层叠带入声部。学生多声部轻声合奏,教师歌唱。

3.学习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

(1)感受前十六后八节奏。教师设置场景,述说在风雨雷电中,“小黄鹂”还在坚持歌唱,并带动学生在保持固定拍的基础上,用持续十六分音型“嘀哩哩哩”来念白。在学生稳定地念出之后,改变成“空 ”的节奏。在前期多声部排练的基础上加入“小黄鹂”(人声声部)。 如下:

(2)出示“十六分音符”的板书,在复习已学音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新授的“十六分音符”。

4.歌唱和乐队表演

教师指挥,部分学生乐器合奏和扮演“小黄鹂”声部,其他学生歌唱。在A段和歌曲的最后两句,全体演奏,B部分的第一、第二乐句则只有歌唱。

设计意图:在多声部打击中,有经验的奥尔夫老师通常会从声音或者身体打击开始单个声部的练习,然后逐渐依次加入其他声部,等到多声部声势合奏完成后,再分别把各个声势声部转化成无音高打击乐和音高乐器。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倾听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检测与总结

1.播放《嘀哩嘀哩》歌曲范唱,让学生完整跟唱一遍,抽查个别同学背唱第一段歌词。选择第二或第三段歌词让学生课后自学。

第2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1 曲艺创作发展的原则

1.1 坚持马克思理论为指导。曲艺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有非常坚定的群众基础。但是,从近几年曲艺事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曲艺事业的发展并不是非常顺利。曲艺事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要把马克思思想作为曲艺创作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曲艺必须具有时代特色,曲艺的创作和发展要满足时展的需要。

1.2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曲艺是时代文化的体现。因此,曲艺的创作和发展必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曲艺事业要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进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曲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曲艺的创作和发展必须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1.3 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曲艺的创作和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百姓的生活。因此,曲艺的创作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曲艺创作之前,曲艺创作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并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作品的创作。曲艺创作还必须贴近生活,服务百姓。如果曲艺创作脱离了实际,曲艺创作就失去了意义,也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2 曲艺创作发展对策

2.1 丰富曲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曲艺事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曲艺作品。曲艺作品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曲艺作品的形式上。曲艺工作者只有不断创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案例:虽然传统的曲艺作品数量众多,但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2005 年,国家在南阳地区举办了曲艺比赛。举办这次曲艺比赛的目的在于提升曲艺作品的创作质量,丰富百姓的生活。比赛中《淮北雪》、《武松打虎》、《歌唱任长霞》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几首作品改变了传统的演绎形式。曲艺比赛中,比赛的乐器从打击乐器变成了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作为伴奏乐器出现,丰富了曲艺作品的演绎手段。通常情况下,曲艺作品是由一个人来演绎。如今,更多的群众可以参与到曲艺作品的演绎中,提高了群众参与曲艺表演和创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2.2 推进曲艺理论建设。曲艺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曲艺作品和群众生活相脱离,作品严重缺乏深度和广度。

曲艺作品必须贴近群众的生活,否则曲艺作品就过于空洞。曲艺创作如果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曲艺创作是无法正常进行的。曲艺事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理论指导的作用。曲艺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曲艺品牌的质量和高度。曲艺创作者可以多举办曲艺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曲艺活动中,曲艺创作者可以互相交流,增长经验。曲艺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群众生活。曲艺作品创作者只有不断深入基层,才能更好的了解群众的需求,提高曲艺作品的质量。

2.3 加强创作者的培训。曲艺创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曲艺作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建设高素质的曲艺创作队伍,才能提高曲艺作品的质量。曲艺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扶持年轻的创作者,开拓创作者的培养渠道,造就出更多的创作型人才。要想提高曲艺创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就要加强曲艺工作者的培训,创新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国家应该在青少年教学中广泛传播曲艺文化。小学和中学可以在校内定期举办曲艺比赛活动,培养新型曲艺创作人才。曲艺事业要想得到传承就必须重视曲艺人才的培养,提高曲艺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4 加强曲艺作品的保护。曲艺是一门相对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应该加强对曲艺文化的保护,推动曲艺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要为曲艺创作和发展营造环境,挖掘曲艺事业的潜在价值,加快曲艺事业的发展。国家还应该对民间曲艺活动予以支持和保护,民间曲艺活动是曲艺作品传播的重要途径。曲艺创作者要做好资料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推进曲艺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曲艺作品信息库。在过去,很多曲艺作品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导致大量优秀的曲艺作品丢失,这对国家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只有加强曲艺作品的保管,才能让曲艺得到传承。在曲艺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应该给予扶持和保护,推动曲艺事业的发展。

要想促进曲艺事业的发展,曲艺创作者还应该在内部成立曲艺创作协会,不断建立和完善曲艺创作机制,选拔优秀的曲艺创作人才,提高曲艺作品的质量。在曲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曲艺创作和发展的评价。评价包括曲艺专业人士对曲艺作品的评价、群众对曲艺作品的评价、曲艺创作人的自我评价。曲艺创作人应该定期对自身的创作进行总结,分析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积极采取对策。只有不断分析和总结问题,才能提高曲艺作品的创作质量。

2.5 加强曲艺创作的对外交流。加强曲艺创作的对外交流对曲艺事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曲艺创作必须和国际接轨,不断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推动曲艺事业的快速发展。曲艺创作者可以使用多种宣传手段来推广曲艺文化,扩大曲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3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生动有趣的课堂是德国奥尔夫音乐学院著名教师安德烈亚带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生的别致礼物。

如今,“奥尔夫”三个字对于很多孩子和家长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各个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奥尔夫音乐班”几乎期期爆满。

这种来自德国的先进教学法登陆中国已经将近30年。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带回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教学法和教材,从此掀起了大陆研究学习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的热潮。1982年,在李妲娜等人的努力下,中国音乐家协会设立奥尔夫学会。时至今日,已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的超过3000名的会员。

奥尔夫教学法被称为“从钢琴凳上(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提倡“原本性教育”,注重人们对音乐的最基本感受和体验,不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自发自然地获得对音乐的感知。

中央音乐院音乐教育系大四学生乔帆说:“奥尔夫课程非常有趣、好玩。原来的音乐课都是规规矩矩、学生一排一排坐在那,不是听就是唱。而奥尔夫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不需要课本,从一个很小的步骤开始,一直被好奇吸引,每一步都是简单的听、唱或奏,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大,但学生却丝毫不会感觉难,等到了最后一步会恍然大悟,哦,我做了这样一件事。我自己每次上奥尔夫课都很兴奋,教学实践中小孩子们也都很高兴,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是一种真正的寓教于乐”。

第4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班教学;课程体系;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 

黑河小学是一所实施小班化特色教育的学校。学校秉承“每一颗星星都闪亮”的办学理念,以“全纳、适宜、精致、优质”为价值追求,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班本课程个性化,引领师生在实施小班化特色教育的路上感受“小班课程大精神”的内涵,实现成长与蜕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激活师生的成长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各自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我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致力于追求“全纳、适宜”的目标,以《课程标准》为支点,构建分层分步、科学系统的全纳课程体系,努力激活师生的成长潜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全纳课程体系建设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统一整合课程。认真调查师情、学情,细化课时分配、课时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学校语文学科实现了两本书(人教版、教科版)的整合,把单元主题相同、价值取向相同、训练目标相同的课文进行整合,并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体育学科在一至六年级分别把围棋、国际象棋、跳绳、武术操、鼓乐队、悠悠球这些符合孩子们年龄和学科特点的项目进行整合,提高了孩子们的运动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运动情趣。此外,学校还将京剧、口风琴、竖笛、奥尔夫打击乐等融入不同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将粘贴画、钻石画融入美术教学中;将微课、电子小报、空间制作融入信息教学中;将种植、探究等实践活动融入科学教学中;英语的分级阅读,数学的错题集——“让错误绽放美丽”,品德学科的新德育,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总结阶段可以通过学生课程学习汇报或者竞赛等多种形式展示课程整合的成果,呈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景象。 

学校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主要分为“深入学习—分科推进—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深入学习阶段,采用学习汇报、微型讲座、引领读书、教师基本功练习、教师技能比赛等方式开展培训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课程整合的教学价值。分科推进阶段,由校长、业务领导亲自带头,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同课异构”方式研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全面铺开阶段,通过领导走课、家常课、教研课、学科开放课、各学科观课和议课等形式推行各学科课程统整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等待,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校本课程特色化,张扬学生的个性风采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课程是育人的平台,课程设计要适合孩子当下的生活,放眼孩子的终生学习。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张扬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风采,黑河小学找到了自己的途径——开发校本课程。 

(一)儿童课程——课程行为促进习惯养成 

教育即生活,学校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课程行为作用于学生当下的生活,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才最适宜。 

黑河小学抓住儿童特点开设晨诵、午写、暮读课程。晨诵:每天早上读十分钟,以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新的一天。学校对每天的诵读有布置、有检查,对学生的晨诵积累情况进行考查、检测、评价和不同形式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传递愉悦的精神,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午写:每天下午书写十分钟,写好汉字。学校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写字》教材,以凝神的书写引领孩子静下来、写进去,端端正正地写好每一个中国字,孩子们也从中习得方法,受到熏陶。暮读:每天晚上读书半小时。学校给孩子们买书,并开展“好书换着看”“好书飘起来”“读书推荐会”等读书活动,用书香滋养孩子们的童年,帮助孩子们养成“读书像吃饭一样重要”的习惯。我们教导学生,如果每天都能坚持做到晨诵、午写、暮读五十分钟,肯定会拥有了不起的人生。 

(二)节日课程——课程形式引领生活方式 

黑河小学建立了以“四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感恩节”)为主线的节日课程体系。如把黑河市建党、建政、建军的奠基人王肃同志牺牲的日子(6月12日)设为学校的感恩节,在感恩节期间,以王肃精神为依托,开展了新生入队、王肃诞辰百年纪念、演讲等课程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课程方式迁移到孩子们的生活之中,让孩子们的生命从此灵动起来、润泽起来。 

(三)实践课程——课程思路拓展学习空间 

黑河小学的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还深挖校外实践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红色之旅,绿色军营”夏令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瑷珲历史陈列馆、黑河知青博物馆、黑河好八连、幸福工作站等校外活动基地进行体验学习。每一次的课程实践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班本课程个性化,绽放每一个生命的精彩 

构建小班化课程体系,着眼于现在并关注未来,着眼于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帮助孩子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这就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从生命角度看待孩子,所设置的班本课程内容要切合“适合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能够促进孩子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根据儿童需要开发课程 

在创建班本课程过程中,黑河小学以儿童兴趣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以儿童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各班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点,以课程整合为创新点,使课程更具多样化、融合化和特色化。 

根据儿童的需要,从动手、动脑、激趣、合作等角度优化课程建设。每个班级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班本课程计划。学校要给予各班相应的支持,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师要积极配合,其他任课教师也要参与到班本课程建设中来,为课程建设献计献策。 

(二)课程成为童年的滋养品 

黑河小学以“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实施人文关怀、熔铸人文精神”为班本课程的内涵,通过课程实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二年一班将诵读与奥尔夫打击乐相融合,开设了“朗诵”班本课程;六年四班开设了“钻石粘贴画”班本课程;其他班级开设了“读书”“国学”“足球”“演讲”“鼓队”等班本课程…… 

五年三班的“小音符乐团”是黑河小学的首席乐团,也是班本课程与音乐教学整合的成果。一年级入学时,班级制定了组建一个小乐队的目标,班主任要求每个孩子学会一样乐器,电钢琴、小提琴、钢片琴、口风琴、葫芦丝、各种打击乐可以自主选择,班级29人必须全部参加课程活动。一年级时孩子们弹奏得还不是很好,但每个人都专心致志,细心琢磨,不管是“官教兵”,还是“兵教兵”,大家都齐心协力,每个学期都能演奏4—5首好听的曲目。三年级时班级已经能够独立承担展示和展演活动。四年级时,正式成立了小乐团——“小音符乐团”,开始承担学校的首席演出任务。在乐队的组建、训练和演出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演奏方法,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自信心。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过:“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特长,特色就是卓越。”黑河小学小班化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遵循“让学生从差异中发展、从差异中各有收获”的理念,致力于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有特长、有能力,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也通过课程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品质,追求卓越发展,见证了“小班课程大精神”的教育之美。 

第5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 岗位对接 职业能力评价

一、课程改革背景

2016年2月2日,福建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根据文件精神,“转变教学方式,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到100%”。

我校是一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数近三年来排在专业招生数的前三,是本校的主干专业。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存在音乐能力培养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不对接的情况,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通过科学论证,决定实施“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

二、“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定义

能力本位教育认为:“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所谓“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即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按照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幼师生的音乐能力培养目标,优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在模拟的教学实践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幼师生以“准幼儿教师”定期到幼儿园观摩、听课,或者直接参与音乐教学实践,幼师生在“学生”(中职学校)和“准幼儿教师”(幼儿园)的“二元”身份中提高自己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实现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三、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蹈等,综合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而幼儿园音乐教学包括幼儿乐理视唱、音乐活动课、弹唱活动课、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前者着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后者强调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实践,鉴于二者的区别,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明晰,能力定位不准确。

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音乐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她们具备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不是未来的音乐家、钢琴家、歌唱家、舞蹈家等。以我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只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基本功训练、应付竞赛等,忽视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习与就业缺乏必然联系,不是建立在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上。

(二)课程设置高大上,能力要求不对接。

我校音乐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音乐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授课大多采用“学院派”、“高大上”的教学手段,过于强调技巧性、专业性。以声乐课为例,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位置、共鸣、咬字、表情等,但幼师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实践历练,出现实习时授课不会使用这些技巧,或者应用过于夸张吓着幼儿的窘态,殊不知,幼儿教师“银铃般”,充满童真的“天籁之音”才能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在处理教学内容上,各学科知识不能相互渗透,教材处理方式单一乏味。以学校视唱练耳课为例,两个升降号内的视唱曲目就有280条,而音乐教师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手段,即教师弹唱-幼师生模唱-教师纠正-幼师生再唱,日复一日的这种授课方式,幼师生的耳朵早已经“长茧”,对上课的兴趣也“渐行渐远”,闹出实习时连简单幼儿歌曲《数鸭子》拍子数都不清楚的笑话。

(三)教学评价较片面,能力评价不对接。

学校对于幼师生音乐能力的评价采用单科考试办法,成绩高低不能客观反映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岗位能力要求,出现了“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怪”现象,即音乐成绩突出的不一定能很好地组织幼儿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突出的音乐成绩一团糟,因而在能力评价上单一片面。

鉴于存在这些问题,我们研究采用“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四、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优点

中职学校与幼儿园通过合作机制,联合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幼师生以“学生”(中职学校)和“准幼儿教师”(幼儿园)的“二元”身份参加教学实践,实现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疏通了幼师生就业渠道,保障了“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如图1。

五、“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说:“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歌德尚有中国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情怀,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执掌教鞭的音乐教师呢?

“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明确音乐能力培养目标,优化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资源、课程设置等,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一)联合制定培养机制,明晰培养方向目标。

“教学模式”实施前,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与多家幼儿园讨论合作培养的利弊关系,在充分交流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统一意见,以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为契机,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以联合培养幼师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入手,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准幼儿教师”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基础、就业渠道、师生激励机制、经费保证等方面签订培养合同书,保障“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

(二)合作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即“自己动手”,“在做中学”。“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重视音乐教师“双师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1.下幼儿园参加教学实践,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音乐教师应按要求主动下幼儿园参加实践,深入研究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观摩课,虚心邀请幼儿园学科代表、教研组长等听课评课,总结教学经验,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介绍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感受,撰写详细实践报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引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比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培养幼师生“自己动手”、“做中学”的良好教学观。以乐理视唱练耳课为例,音乐教师在上第一堂课介绍七个基本音级C、D、E、F、G、A、B时,要结合柯达伊手势与幼师生进行课堂互动,并鼓励幼师生运用到将来的岗位工作上。

(三)优化音乐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要求。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以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大纲和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培养幼师生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良好儿童观和教学观为原则、就业为指向等,确定对接音乐课程设置上实施项目教学,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1.以幼儿园音乐课程为内容,实施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以幼儿园的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游戏活动课、弹唱活动课、幼儿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课程内容作为项目实训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等,实施项目实训教学。以幼儿音乐活动课《粗心的小画家》为例,如表1:

2.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对接实践能力。

项目实践教学上,以“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定期聘请幼儿园专业带头人、学科代表、教研组长等到学前教育专业模拟实践室里现场示范,中职音乐教师定期组织幼师生到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实践,通过立体、交叉的项目实训,促进幼师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

3.构建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完善能力评价。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能力,也称为从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等”。学校与幼儿园合作构建幼师生音乐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注重幼师生音乐能力培养过程性评价、岗位能力对接过程性评价、个人总结性评价三方面相结合原则,分别由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评价、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评价、个人评价等组成,结果作为幼儿园择优录用依据。同时,中职学校根据幼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转差”教学策略,保证幼师生全员就业,疏通就业渠道,如表2:

总之,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保障“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实现幼师生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疏通幼师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袁大鹏.二元培养模式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研究.

[2]张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表演唱教学探析.

第6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 美育 民族音乐

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并不乏音乐教育大家,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陶行知、陈鹤琴、沈心工、刘质平、丰子恺,到贺绿汀、李凌、赵、陈洪、张肖虎等前辈,他们均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音乐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被人们重新加以反思和认识;科技新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哲学理念引导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视角逐渐突破学校的局限而转向普通大众。随着国际间音乐教育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思考与探究的新成果会不断涌现,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入。①

一、音乐基础教育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同时,各国音乐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不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应是全人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宽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教材方面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小学音乐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主要的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编写的,教材的设计编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更符合环境与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学教材的编写则更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内容也更多样化,当下,学校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地的特色成为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二)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反客为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愉悦感情,努力使音乐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的良药,让音乐真正进驻学生的心中,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开展。

(三)教师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广泛地、全方位地掌握与音乐知识有关的广大学科的内容。音乐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因此师资的培养对其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德国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与其一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②德国首先对教师施行多层次与灵活的职前培养模式,这样更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其次,强化教师培训中的教育实践环节。正如现在社会中,更注重实践能力一样,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备受重视;最后,注重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合理性布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及革新者。因此,教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新世纪音乐教育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方面。正因为如此,德国对音乐教师严谨的考核,才使其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使德国音乐教育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实践还是审美

邓兰在《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教育只关注音乐作品,漠视音乐的创作背景、文化基础,教学热衷于将学生思想囚禁在音乐作品的曲式中,远离多元的文化。然而它来自于实践的证据并不可靠,现实中的中国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但并不武断地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唯一价值,更在实践中渗透审美的理想,使实践充满美感体验。实际上,“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而无论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都必须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③

王安国在《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中采用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对音乐审美作出如下释义: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④

田耀农在《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认为: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性、经验性的直观判断;进而提出“美为贵”的思想,认为美是真善贵的统一;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美的本源假设,认为人类最初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自身“被审美”的渴求才去创造美的,“被审美”的需要是创造美的动机,“被审美”更接近美的本源;进而认为美育理应是立美与审美的教育,而不仅仅为审美教育,美育应包括“被审美”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所以,美育应该是立美、审美、被审美的全面美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应适应“全面美”的教育要求并在观念、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⑤

王志军在《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中指出: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忽略了音乐的文化性,片面地强调了音乐的技术性。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是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形态和特性来看,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忽略了音乐的审美本质,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根本目的,它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客”,我们在强调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同时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育与智育决不能涵盖、包容整个音乐教育。⑥

审美与实践是互不干涉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体现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实践。正如邓兰所说,“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无论是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要在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基础上进行实践。

三、民族音乐进课堂

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多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是依照国外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前行进。无论是教育原理还是教育方法,无不选取西方的。而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失传。新课改的进行,给了民族音乐文化一次重生的机会。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易懂、易接受。把民族音乐引进课堂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位置。

20世纪以来,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及中、小、幼音乐教育中,都遇到了如何摆正中西音乐位置的问题。要想重新振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就要按以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树立起中华本土音乐是主体的地位。这样做,并不是说西方音乐不重要,更不是没有“洋为中用”。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告诉青少幼一代,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的薪火,而且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⑦

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进而真正体会华夏音乐的真谛,是当今音乐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节奏对于人类具有最本能的生命意义,无论抓髻小儿还是耄耋老人无不对敲击节奏特别感兴趣。我国有着极其悠久、丰富的鼓乐传统及品种,特别是目前濒临失传的戏曲打击乐“闹开台”,如能及时抢救并引入课堂,则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不失为一种轻松、简便和愉悦的敲门砖。本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传统音乐文化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附着点,从而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在传承这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时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首先,各民族的文化都应当受到尊重;其次,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在排除偏见、歧视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挖掘,得到确认,受到保护,进入传播与交流;再次,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所含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应当运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尺度予以冷静而准确的解剖、辨析;最后,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发扬其可贵的价值,舍弃其消极面,探寻其不断提高的途径。⑨

传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任何音乐文化知识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也是在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成长。

四、总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的变革,无论对教材,还是对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审美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作用,把民族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改革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注释:

①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期(46)).

②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③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期(132)).

④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期(91)).

⑤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期(93)).

⑥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期(23)).

⑦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期(22)).

⑧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期(88)).

⑨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期(111)).

参考文献:

[1]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3]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4]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

[5]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

[6]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

[7]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

[8]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9]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

[10]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人民音乐,2006(4).

[11]刘永昌.音乐教育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运用.艺术探索,2007(S1).

[12]文红宣.理论创新与教学传承――对我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三项重要研究成果的思考.中国音乐,2007(2).

第7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秦始皇》歌剧原创工作坊与师生对话

在谭盾的建议下,大都会歌剧院决定把《秦始皇》的第一期音乐试排放在上海,同时举办两个重要的教育项目:由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及来自艺术、音乐、传媒界的杰出人士主讲的高峰论坛系列,和由参加《秦始皇》试排的主要演员及主创人员领衔的歌剧大师班系列。3月20日至4月6日,该系列活动举行,吸引大批学子。

高峰论坛系列由包括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裁、执行艺术总监、作曲家谭盾等主讲,为各大高校师生传播介绍全新的文化管理理念和艺术信息。其中,谭盾从作曲家和导演的各自角色出发,讨论了原创歌剧的创作、诠释和合作经验。参与此次歌剧《秦始皇》上海试排的大部分演创音乐家、艺术家,在上海音乐学院为来自全国音乐院校的师生开设了大师班。

点评:这次系列活动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上别具意义。其突出原创、致力教育的宗旨,其结合理论、注重实践的运作方式,都与常规的教育项目不同。

主办“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研讨会

3月30日,由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承办的“城市音乐人类学论坛: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研讨会”在该院举办。多位学者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就学院如何为世博会服务以及世博会应有怎样的音乐文化内涵等话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阐述。

点评: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显示出政府有关部门的独特眼光。

CEO畅谈艺术管理和人才培训

4月15日,“CEO眼中的艺术管理和培训――上海音乐学院2006艺术管理讲坛”在小音乐厅开幕。此次讲坛为期4天,共设5场讲座和2场座谈会。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茹国烈、台湾的艺术管理专业资深学者夏学理、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宇、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等作精彩发言。随后的座谈会汇聚的业界权威郑新文、余隆、韦芝、杨绍林、张宇、夏学理等,共同探讨在21世纪文化艺术产业领域,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艺术管理人才。

4月17日,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演艺场所的CEO钱世锦、余其铿、杨绍林、李南、林宏鸣等,座谈中国演艺场所经营模式的探索,与会者们能够从中发现在不同地区演艺场所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

点评:CEO们做客学院,从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及现况出发总结他们在这一领域中的宝贵经验,是一个双赢之举。

平查斯・祖克曼大师班

6月6日至6月9日,平查斯・祖克曼在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期3天的大师班教学。并举行室内乐专场音乐会。这个项目也是该院向教委申报的“高水平特色项目”大师班重点计划之一。6月7日上午首次在中国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平查斯・祖克曼先生在该院对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远程教学,中国学生现场聆听。

讲学期间,祖克曼共为22名学生授课,旁听达到上千人次。他的音乐会更是一票难求。祖克曼教授对该院的弦乐教学水平给与了充分肯定,并有意将上海作为他长期致力于促进音乐表演与教育目标的亚洲基地,展开长期有效的合作。院长杨立青向祖克曼颁发了荣誉教授证书。

点评:以此为契机,该院将进一步扩大并提升对外交流的质量与层次,吸引更多的大师来上海讲学、演出。

音乐教育系组团参加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7月,学院音乐教育系组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音乐教育体制”、“古琴与课堂教学”等论文,同时开设了“中国打击乐锣鼓经”工作室。这是该院音乐教育系在集体加入音乐教育学会后的第一次国际性活动。

点评: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走出国门,展开国际交流,将先进的理念带入我国的教育机制。

上音交响乐团再赴意德巡演

继去年在德国演出取得成功后,应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音乐事务所和2006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组委会的邀请,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于8月1日至8月21日出访意大利和德国巡演三周。担任此次巡演的指挥分别为意大利杰出的指挥家保罗・奥尔米先生和上海音乐学院校友汤沐海。这是乐团第二次应邀参加音乐节,同时也是与欧洲青年交响乐团合作共同演出的唯一乐团。

点评: 通过巡演,促进该院表演专业的演奏水平、国际交流和学术往来,增强上海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举办乐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以“乐器学再思考――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2日至23日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乐器学研究专家们共聚一堂。他们是从事民族音乐学、人类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对乐器学的研究主体、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还有正在进行乐器个案研究的该院博士硕士研究生。

点评:此次研讨会更加强调乐器与其使用者及其人文背景之间的关系,关注的焦点扩大到在乐器上所发生的各种人类文化活动事象。

2006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

10月16日至20日,“2006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举办。这是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电子音乐系列活动。主要包括4场正式音乐会、5个系列工作坊以及近十场讲座。来自法国、荷兰美国、悉尼等地音乐学院及国内十余所兄弟音乐院校的专家聚首。他们带来了最新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工程技术和作曲理念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

点评:音乐周集中反映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自组建以来的教学、科研成果。

李斯特、茱丽亚音乐学院院长相继来访

11月2日,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Batta Andras先生等一行9人来该院访问。11月7日,世界著名音乐学府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院长Joseph Polisi博士来该院访问。Batta Andras院长对匈牙利科达伊教育法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开展表示高兴,并且观摩了钢琴系和管弦系的教学,同时也介绍了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体系。

点评:互动增进友谊,更重要的落实了合作的方向和项目,长此以往,师生必将大为受益。

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联手成立人才培养基地

12月24日,“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同时举行《上音、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协议》、《上音、上海歌剧院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协议》签约仪式。

第8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一)扬音乐体验,忌机械认知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设计各种活动,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来让孩子体验音乐元素。正如一位德国学者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之于音乐要素的掌握,犹如汤之于盐,只有融入到各种各样丰富的教学手段中去,才容易被学生喜欢、体验、理解、消化、吸收。

以音乐元素中的节奏为例,节奏最能吸引孩子,因为人的身体是最先对节奏做出自然反应的。然而,在很多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反复认识各种音符的名称、记忆音符的时值等,孩子们学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其实,我们忽视了音乐最本质的特点:它与我们身体的内在脉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习使用身体的律动来准确表现节奏,哪怕仅仅是简单的拍手、跺脚、拍肩等动作,也能让他们兴奋不已。简单的声势训练不仅可以让孩子体验音乐的节奏感,还可以逐步扩展到表现音乐的呼吸、乐句、结构、情感、情绪等,孩子的音乐感就在这种体态律动的音乐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在2012年江苏省学校音乐新体系培训班上,声势训练同样逗得老师们哈哈大笑,大家在练习的过程中兴趣盎然。

再以培养孩子的音准感为例。音准是唱好歌的基础,也是歌唱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问题,没有起码的音准,歌曲演唱难以达到艺术的审美高度。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孩子的音准问题束手无策,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训导斥责。其实,音乐具有动态性的结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柯尔文手势、划旋律线等多种方式将无形的音准变得有形。笔者曾参加过江苏民歌《姑苏风光》的教学交流。这首歌曲的旋律委婉动听,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而言,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较难掌握歌曲的音准。授课教师没有采用机械模仿的方法教学,而是用旋律线将音乐的线条表现出来,给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学唱歌曲的旋律,并用手势将旋律线表现出来,成功、轻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感是在审美愉悦的歌唱活动中逐渐建立的,它不是靠机械训练就能完成的。

(二)扬音乐审美,忌道德规训

音乐具有意味性的表现特征,意味的不确切性和多解性使得音乐散发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诱人的艺术魅力。很多时候,对于歌曲情绪的理解,我们应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将音乐课变为讲大道理的思想品德课。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江苏民歌《打麦号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热情洋溢,孩子们也演唱得不错。但是到歌曲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千方百计地要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爱惜粮食”这条路上去。孩子答不出来,教师也着急,最后干脆自己说了,并要孩子们重复自己总结出来的歌曲意义。这样的音乐教学就违背了音乐教学的规律,这不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方式。其实,我们可以将孩子的价值观放到对劳动号子的热爱,对江苏民歌的热爱上来,这样更符合我们音乐的学科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专家莎拉·布鲁克教授在接受《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记者访谈时曾这样说:“以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一时难以理解,因为国外没有这一类目标。但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活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最终,我把乐曲旋律用小棋子变成了一座长城,然后通过活动创设,让孩子站在‘长城’上来学习节奏,最终让学生产生祖国多美丽的感受,通过行为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①

由此可见,莎拉·布鲁克教授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睿智的。她没有采用道德规训的方式,在歌曲学完之后,一定要孩子们说出这是一首爱国歌曲,表达了我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类的大道理。她的教学颇具“润物细无声”的味道。在审美教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让孩子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

(三)扬音乐创编,忌偏离本体

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它也是最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在音乐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偏离了音乐学科的最初方向。

比如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的创编歌词,上一段唱的是小熊,下一段再换个小狗、小猫之类;上一段唱的是冬天,下一段再换个夏天唱唱……这样的创编注重的是歌词的文本,而不是音乐本身。我们看似让孩子们创编了新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创编意义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意义不是很大,音乐教学里的即兴创编更多应是跟音乐要素相关的内容。

又如,我们教学《树叶儿飘飘》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让孩子来模仿树叶“沙沙”的声音,这时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都会想到“沙沙 沙”这样的节奏,为什么小树叶发出的声音就一定是这样的节奏呢?比如,大风的时候和小风的时候,小树叶分别会怎样唱歌呢?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它的萌发、生成、演绎及传播的全过程,音乐的内构寓意与外延效用,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一股新奇别致的创造性气息。②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良好的教学契机,让孩子来创编不同的节奏表现小树叶。音乐是最丰富多变的艺术,只有一种答案的创编只会僵化孩子的思维。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竖笛曲《送我一支玫瑰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打击乐,来让孩子体验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先请孩子们自己选择合适的乐器拍击一些新疆音乐元素的节奏,如切分节奏、弱拍起等等,然后请孩子们在长音的地方创编具有新疆特色的节奏。由于前面老师已经做了新疆节奏元素的铺垫,因此孩子们在长音之处创编新疆特色的节奏就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在孩子们演奏成熟之后,老师又请孩子们用刚才创编的节奏来给乐曲的开头设计一个引子,给乐曲的结束之处设计一个尾声,最后请所有的孩子来合作演奏,有的吹奏竖笛,有的演奏铃鼓,有的演奏三角铁等等,整个课堂充满了音乐创造的气息,其乐融融。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即兴创编一直围绕新疆音乐的元素在进行。既没有给孩子们设立标准答案,也没有偏离音乐本学科,去创造音乐之外的东西。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教学要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着重音乐本体和审美体验,做到“三扬三忌”,用音乐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

注 释:

第9篇:打击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主体教育 更新思想 转变角色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一种新型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正走来,作为工作在课改一线的教师,我们迫切需要抛弃旧传统、引进新思路。根据以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的要求及自身的课改经验,浅谈如何在中学音乐课堂构建“主体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更新思想,明确新型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1.改革从备课入手,备课从备学生做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备课前应该先备学生,在充分认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再来备课。首先应确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具备进行新的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应该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而教师的备课成果主要是体现在教案中,因此,我们应在备课时将老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并列,更多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转变角色、更新教学观念

我们在每节课前会布置学生预习新课中知识点,而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互相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解。基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很乐于这种交流学习的形式。这种学习方式对知识含量很大的课型的学习颇有好处。而学生经过预习、交流后,老师再走进其中,与他们共同探索新知,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多的多。

3.让自然成为我们的教室

根据校园的的特点设计教学。如在讲授《春之声》这一单元的时候带领同学们走到校园中,让学生寻找春天来到我们身边的痕迹。

4.将流行元素纳入教学中

当今的流行音乐冲击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时刻关注的音乐教育现象,我们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犹如掩耳盗铃。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让学生们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比如为让学生体会战争,选取周杰伦的《最后的战役》让学生听,引导学生们围绕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歌曲展开一系列的有关战争的讨论,说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二、分层导学,求异求同,达到合作学习目的

1.教学中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

如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一些难易相间的问题,而且由浅入深,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在音乐课上敢于举手发言。经过教师的随堂调查,往往是有特长学生想到了初步的答案,经过小组讨论后,共同进行完善,最后,全组同学达成的共同答案往往能更完美,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2.突出部分有特长学生,让其带动其他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现在,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很多,我们的课堂常会出现有些同学可以直接视唱谱例,而有些同学甚至连最基本的音名都搞不清楚。我们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善于护理的果民,在不消除果树的顶端优势下,让阳光照耀到每个层面,进行分层培育。如特长生平均分配于各组,担任组长,经常性进行小组比赛学习,组长为了让小组唱的更好,会帮助、纠正组员,而组员也会积极学习,争取赢得胜利,同时,再利用校本培训中合唱、舞蹈等方面的学习,在发挥特长生的优势外鼓励其带动身边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这里体现。

三、创设机会,体验成功,师生共同评估,激励进步

1.课堂必要的拓展延伸更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

我们要在日常课堂音乐的教学中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如《梨园金曲》学习完毕让学生上前来体验京剧台步,给学生提供打击乐器让学生感受京剧锣鼓经“四击头”和“慢长锤”。欣赏室内乐《鳟鱼》时让学生根据所听到音乐的感觉创作故事和连环画,并给其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获得掌声和肯定,从中获得成功的,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2.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说,仅凭每节音乐课上5―10分钟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但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可以每个月安排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综合性音乐会,鼓励所有同学参加,并且根据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心理,设置奖项、颁发奖状,全年级的同学参与其中,这时,学生们会有兴奋、有激动,有展示自我时的自信、更有获得掌声后的喜悦。

3.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与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