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设备故障应急演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业务系统 业务应急 保障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营运模式已经由手工处理转变为电子处理,各家银行都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建立了电子化业务系统。业务系统的电子化造成银行过分依赖电子设备和技术,一旦设备或程序发生故障,很难采用恢复手工处理用以代替的方式,因此必然影响银行业务处理。鉴于此,商业银行必须制订业务应急保障策略,以便在发生突发故障时,能够及时启动预案保障业务应急处理。
一、商业银行业务系统营运模式
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的营运模式按数据集中的程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散模式,一种是集中模式。
(一)分散模式
分散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各家分行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业务数据的处理分散在分行,并由各家分行自行管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业务系统独立、数据处理分散,分行间业务处理的差异化较大。这种模式由于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点状分布,突发故障的影响范围较小,不会造成大面积瘫痪,因此商业银行对突发故障的风险可控性较强。
(二)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又可细分为统一集中模式和区域集中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或区域中心,由总行或区域中心集中管理。各家分行没有独立的业务系统,全部使用集中业务系统的终端进行业务处理。集中模式业务系统的诸多优势克服了分散模式业务的弊端,随着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的日臻完善,这种模式的采用也越来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其后台处理集中,业务终端网状分布,系统架构为“金字塔”型,故障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瘫痪,商业银行业务应急保障策略的制订也凸显重要。
二、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应急保障策略类型
分散模式业务系统由于其故障发生的影响范围较小,应急保障的实施也比较简单,同时也可借鉴集中模式业务系统应急保障策略的部分内容,在此不作赘述。本文着重探讨集中模式业务系统的应急保障策略。集中模式业务系统一般为“金字塔”型架构,其架构为总行(或区域中心)、分行、网点三层。总行(或区域中心)为后台,是业务系统的主机;分行为,是业务系统的前置服务器,桥接网点与总行的业务处理;网点为前台,是业务系统的操作终端。“塔尖”为总行(或区域中心)主机,“塔身”为分行前置服务器,“塔基”为网点终端。基于此种结构,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故障类型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策略。
(一)设备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
设备故障是指主机、前置服务器、终端等硬件设备由于设备自身原因或其他外部因素而损坏,业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设备故障的影响范围各有不同,主机故障影响范围最大,前置服务器次之,终端再次之。由于设备故障(尤其是主机设备故障)很容易导致业务数据的损坏或丢失,因此其风险度和危害性非常大。对于设备故障,商业银行应建立备机策略。所谓备机策略,是指为主机、前置服务器、终端等设备设立备用设备,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即可及时切换至备机进行业务处理。
对于主机设备,商业银行应建立异地备机策略。所谓异地备机策略是指在主机生产设备所在城市以外的地方设立备用主机设备,以此来防范外部因素导致的设备故障。在建立异地备机中心后,商业银行应将主机备用设备视同生产主机设备一样进行日常维护和升级变更,同时应将业务数据实时备份至备用设备,保证主机备用设备上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前置服务器设备,商业银行可采用总行集中设立前置服务器备用设备的的备机策略。此策略即可满足分行前置服务器发生故障时的应急保障,又可避免分行各自设立备机设备的重复投入。同时,前置服务器备用设备由总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又可减少分行对设备维护的人力成本。
对于终端设备,其故障影响范围很小,商业银行应做好终端设备库存量的匡算和技术支持,在终端发生故障时能够尽快修复或更换,保证柜面的金融服务。
(二)通讯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
通讯故障也称网络故障,是指由于网络异常而导致业务系统通讯中断,业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集中模式业务系统架构为总行、分行、网点三层分布,通讯故障的发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总行与分行之间的通讯故障;另一种是分行与网点之间的通讯故障。前者的影响范围要大于后者。
通讯故障会导致网点无法使用业务系统为客户进行业务处理,但对业务数据的损坏或丢失没有影响。由于通讯故障的恢复时间取决于网络修复的快慢,此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会造成较长时间无法对客户提供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对通讯故障的应急保障应采用应急支付策略,保证对客户的紧急支付。所谓应急支付策略,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在无法正常运行时,采用特殊方式为客户提供紧急现金支付和凭证挂失等服务。由于应急支付无法正常操作业务系统,对客户密码等信息也无法进行核对,因此存在较大的资金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应急支付策略,必须制订完善的应急支付制度,规范应急支付行为,有效防控应急支付操作风险。
应急支付是为客户提供紧急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尽量缩小应急支付的业务范围。对于商业银行的柜面服务,紧急支付的压力往往来自个人客户,对公客户紧急支付的要求较个人客户要低一些,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急支付的业务范围以个人客户为主。
(三)系统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
系统故障是指业务系统主机程序出错或数据量压力瞬时过大而导致业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部分业务无法处理的情况。系统故障发生后的影响范围一般为全行或较大范围内的分行。系统故障一般与分行前置服务器和网点终端无关。
业务系统如因系统程序故障而导致所有业务无法处理时,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备故障或通讯故障的应急保障策略,启动备机切换方案或应急支付方案。如因系统故障导致业务系统部分业务无法正常处理时,商业银行可采用分级保障策略。所谓分级保障策略,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业务种类的性质和分行所在地对客户影响度等因素,对业务和分行进行重要度分级。对重要度高的业务和分行,应重点保障,故障排查和系统恢复都应优先于其他业务和分行。分级保障策略可有效降低对业务处理的影响,减小故障对客户服务的波及面。
三、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应急保障策略的组织和实施
基于业务系统故障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组织体系,提高突发故障处置响应与协调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突发故障的发生和减少突发故障造成的损失。
(一)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组织体系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业务系统故障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日常工作机制,合理调配人员力量。要明确日常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健全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责任制,努力构建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
商业银行应针对业务系统故障的类型和特点,制订完善的业务应急预案,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业务应急保障的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分工、预防与预警指标控制与措施、应急响应与处置安排、后期处置要求,以及应急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
(二)加强应急保障动态管理
由于业务系统故障的发生有不可预期性,商业银行应加强业务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社会环境情况,有计划地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对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与完善,不断检验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并适时对各类应急预案进行调整、完善,使之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以满足今后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一)体制管理现状和问题
1.科技工作边缘化,重视程度不足。支行科技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工作面向全行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繁琐而复杂,与具体业务股室的工作职能不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均未成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室,科技人员一般挂靠在其他部门。主管科技的领导多是业务工作出身,对科技工作难以参与和管理,多数工作是由科技人员独立完成,这样导致了领导认为科技工作越来越独立,科技人员却感觉越来越孤立,逐渐趋向边缘化。2.科技工作任务重、积极性不高。支行电脑专管员属于兼职岗位,随着业务系统逐渐增多,科技维护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科技人员经常陷于主业和兼职两项工作之间,分身乏术,顾此失彼。主业工作在调研、业务创新等方面容易做出佳绩,而科技工作是常规性、费时费力的服务性工作,做不好还要影响考核,如此心理落差导致支行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3.部门之间缺少交流、科技工作受制约。很多业务部门认为科技维护工作不需要懂业务,新业务知识培训或者新系统上线培训并未要求科技人员参加,但是系统安装、调试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求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科技人员在对系统不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准确定位故障原因,延长了系统恢复时间。4.制度种类繁多,执行标准不统一。上级行规定的科技制度种类繁多,并且在很多要求上科技直属上级部门与内审部门意见不一致,而且要求相同的文字往往有不同的理解,造成了制度执行标准的不统一。另外,科技管理要求的登记簿很多,但登记簿格式不统一,要素不明确,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硬件设施现状和问题
1.条件限制、设施不达标。各支行办公大楼均修建于十多年前,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未考虑机房建设,目前所有支行简易机房均为办公室改造而成,对于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温湿度控制、防静电地板、门禁系统等要求无法达到机房标准。而且近几年来,人民银行的经费一直都很紧张,能给予支行用于机房改造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2.设备繁多、老化严重。由于业务系统岗位众多或者应用系统不兼容一机一系统等原因,电子设备总体数量较多,更新换代周期比较长,设备老化严重。而且如UPS供电系统、发电机、核心交换机等设备更新需要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因涉及费用问题各支行很少主动定期更换,超限使用现象比较普遍。硬件配置低,设备老化严重,科技人员在维护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影响科技人员的运维能力,进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二、加强支行科技管理的探索
(一)加强人员管理
1.引进人才。可以逐步引进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县支行计算机管理员岗位,解决计算机管理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2.重视培训。由上级行组织,对基层人行科技人员进行信息化应用和安全技术以及央行基础业务知识的相关培训,使技术人员既掌握科技管理技能,又充分了解业务部门的工作需要,提高解决实际应用和安全管理问题的能力。3.采用岗位代培方式,加强中心支行与支行科技人员的轮岗交流,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交流提高培训效果。4.扩大计算机知识培训广度,激发全员学习科技业务的热情,引导支行全体员工学习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应用和操作基础知识,促进业务知识与科技知识相互融合,最终培养出一支既懂业务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加强体制建设
1.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无小事”,一个安全稳定的计算机工作环境是基层央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应定期组织开展计算机安全教育培训讲座,向员工宣传运行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科技保障重要性的认知,切实减少人为产生的安全问题,促进科技工作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的“安危”意识和对科技工作的了解,提高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2.完善体制,避免科技工作边缘化。一是保障人员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确定计算机专职管理员。二是建立和完善“评优选先”及科技岗位考核机制,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调动积极性,奖优罚劣。三是适当考虑兼职岗位的工作特殊性,尽量争取部分岗位补贴。四是解决科技人员的行政级别,提高政治待遇。五是放宽基层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稳定基层央行科技人才队伍。3.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实现规范化管理。建议上级行综合考虑科技工作和业务部门的具体情况,统一制定规范化的岗位职责、岗位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登记簿,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安全管理、应用软件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计算机病毒防范、数据与资料的安全管理、运行环境的安全管理、应急计划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建议完善现有系统或者新开发科技管理工作系统,将日常科技管理工作纳入到系统中,如针对常规开展的工作系统自动提醒、生成工作任务单并及时跟踪任务完成情况,设备定期巡检自动生成电子登记簿等。4.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技术交流平台,加强科技信息交流,可以为科技人员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使大家在遇到具有共性的问题时能少走弯路,突出问题通过开展讨论、多方出谋划策也将更加容易得到解决。通过FTP或者SVN等方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使得缺失资料与经验资料有处可寻,便于资料的分享与经验的借鉴,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关键词:电力企业 对标管理 异业对标 深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03-02
自开展同业对标一来,一些电力企业在电网坚强、运维检修、营销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步提升自身的业绩和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同业对标“比学赶超”必不可少,而异业对标“跳出电力看电力”同样不可或缺。异业对标工作将对标范围延伸至本企业外,瞄准社会各行业最佳管理实践,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和特点进行整合再造,丰富了企业执行力的内涵,拓展了对标工作深化研究的外延,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提升。
1 目标和分类
1.1 目标
电力企业开展异业对标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对照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学习其他行业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引进他们先进的服务理念、高效的工作方法、规范的服务制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企业精神,全年提升电力企业各项工作水平,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1.2 分类
针对目标,异业对标工作可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内班组异业对标,引入服务型指标,将电力企业内部不同业务、不同领域的班组放在同一平台上同台竞技,进一步夯实内部对标管理基础,促进不同业务班组间的交流沟通,强化逐级支撑,强化横向协同。二是对外行业异业对标,根据企业特点及自身管理工作弱点,借鉴学习先进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以上两个部分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旨在推进异业对标工作落地。
2 组织保障
由于涉及对外标杆企业较多,专业领域较广且技术性较强,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尤其是在开展异业对标初期,如何明确各部门、单位见的职责分工,如何建立起高效有序的组织保障机制是异业对标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推广实施异业对标,需要多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组织保障机制。
2.1 成立异业对标工作小组
同业对标办公室兼任异业对标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异业对标知识的宣传、交流和培训、对标过程中的指导及对标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和测算工作。并负责组织异业对标日常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定期分析、总结、上报和考核。
2.2 职能部门职责分工
各职能部门按照业务职能分工负责开展本专业相关工作,如本专业对内班组和对外行业异业对标体系指标的选定、与相应行业的联络协调及数据采集、对基层单位和班组相关专业工作的业务指导。
2.3 基层单位职责分工
各基层单位要分别建立起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按照数据需求标准收集所辖班组指标数据及相关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全面、及时。并认真研究异业对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反馈至异业对标工作小组。
2.4 基层班组职责分工
各班组要依据自身主营业务需求,对其他班组和车间进行“点对点”设置指标。围绕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基准值、波动范围等方面与被考核班组、企业管理部门进行确认,纳入班组对标指标体系。根据工作变化情况和自身工作需求,提报指标设置修改建议。
为确保异业对标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的通知,建立并完善了考核评价及考评细则,对工作流程、数据采集、评价分析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规定,严格过程管控,强化考核管理。
3 指标体系及实施
3.1 对内班组异业对标
按照简约、易行、实效的原则,构建互为服务型指标体系和过程管控型评价体系。指标设置体现点对点业务支撑、切合班组工作实际,数据采集源于常规工作,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注重专业素质提升,准确掌握诊断分析和评价方法,确保体系运行安全可靠,加快提升班组服务水平、核心业务控制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服务班组,实现班组减负,引领同业对标向异业对标模式转变。
(1)创新实现班组异业对标。对标由相同班组向不同班组拓展,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班组对标全覆盖。
(2)体现班组业务关联性。在指标设置上,广泛征求专业管理部门和关联班组意见,着重考量关联班组对自身业务需求的有效支撑,切实做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
(3)保持指标体系自主性。结合工作需求,自行设置指标,原则上被考核班组设置5~15项,逐项明确指标定义、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
(4)保持指标体系开放性。结合工作实际,可随时提报指标修改建议,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后,定期组织对相关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
(5)班组服务定量评价。按照指标体系所确定的对标指标及其权重和评价方法,开展指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标杆。
3.2 对外行业异业对标
按照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创新为重、形式多样的原则,构建对外行业异业对标。指标设置体现企业管理共性,与企业有待提升的工作保持一致,数据来源以双方运行的成熟可靠的体统获得,对标数据可便捷、迅速地从管理系统中查询得到且数据可靠唯一。通过向标杆学习,查找并改进自身不足,达到将对方亮点经验进行异业“改造”“嫁接”的目标。
根据企业特点及自身管理工作弱点,利用适当时机试行开展了“安全管理与煤矿系统对标、优质服务与移动公司对标、资产运营与银行系统对标、应急管理与公安消防对标、营销策划与保险公司对标”对外行业异业对标。
3.2.1 安全管理与煤矿系统对标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该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及人生安全,电力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这一点与煤炭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极为相似。通过走访枣庄矿业集团等多家煤矿企业,组织安全监察质量部、各单位、班组安全员深入煤矿系统学习,制定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计划完成率”“线损率”“标准化作业达标率”等指标进行对标。
3.2.2 优质服务与移动公司对标
移动公司作为窗口服务的标杆,服务礼仪规范和服务水准一流。他们将“追求客户满意服务”作为企业经营宗旨,将“以优异的网络质量和强大的支撑系统,为客户提供种类丰富、品牌齐全的移动通信服务”作为企业质量方针,全心全意提升服务质量。同样作为服务型企业,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既是广大电力客户的需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学习移动公司规范了服务流程、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标准、认真履行供电服务承诺。
3.2.3 资产运营与银行系统对标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银行系统对资产运营风险防范方面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措施体系。作为资金密集型的电力企业,财务预算执行控制要求精益化管理,各项收入、成本要求预测准确,控制均衡,如何加强梳理资金管理流程、加强资金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防范资金风险,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是电力企业亟待探索的工作。组织财务部、营销部员工走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各大银行,了解银行诸如担保、抵押等各类资金章程,制定了“电费解款及时率”“电费收取差错率”“窃电类违约使用电费规范率”等指标。通过全面推进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理顺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资金的集中管理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4 应急管理与公安系统对标
供电企业应急工作一般都是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抢修,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公安系统向来以反映速度快、效率高而著称。他们从接警到出警、从备品备件到人员状态都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要求。组织配电工区、抢修班等生产部门员工向公安“ 取经”,提炼出“应急资源考评合格率”“应急值班合格率”“应急预警、处置完成率”“应急培训合格率”等指标,针对在故障抢修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补缺调整,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针对上述指标体系,明确每个指标的数据统计范围和要求,指明指标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每季度按照责任分工每季度开展对内班组及对外行业异业对标工作,收集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反映企业现行管理差距,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4 异业对标取得成效
随着异业对标工作的持续开展,电力企业各专业向行业外标杆看起,剖析弱点,拟定措施并整改落实,在安全管理、优质服务、资产运营、应急处置及营销策划等方面工作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逐渐显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步入新的阶段。
4.1 班组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班组异业对标过程中,发挥班组的自主能动性,增强班组成员服务意识,由考核生产管理水平向考核互相服务能力转变,推进班组对标由生产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的转变。班组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是班组建设根本目的。2015年有24个班组获得“标杆班组”称号,183项专利获得国家授权,班组长代表在第六届中国班组长论坛做典型发言。
4.2 安全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完善并规范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了《安全例会制度》、《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安全责任和工作标准要求。以“六查”(查管理、查存放、查领用、查归还、查试验、查采购)为重点,全面梳理各单位在安全工器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排查、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电力企业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连续多年未发生人身伤亡事件,未发生电网事件、未发生七级及以上设备事件,安全生产天数创历史最高记录。
4.3 预算管理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面应用全链条管控工具,将基建、技改项目及生产、营销等资金计划项目通过财务系统进行进度控制,明确了项目完成时间、结算时间、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定期召开资金结算协调会,通报项目及费用分阶段完成情况,有力确保年度资金和项目的落实;管理性支出则通过自主开发的支出提报系统进行进度控制,确保各项指标可实时监督并控制。通过各部门协同工作,预算进度控制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成本结算大幅提升,位居系统第一。
4.4 窗口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建立营业窗口实时监控机制,一千余个营业窗口实现统一集中监控,对发现问题进行实时督办。编发窗口服务“四项规范”和“两本手册”,明确上墙图板、摆置资料、电子设备等配置规范以及着装规范和行为规范标准,“一柜通”柜台和预约服务实现全覆盖。编发窗口服务知识“一百问”,缴费网点电子地图。“营销服务规范率”由去年同期的96.2%提升至98.6%,“营配调贯通达标率”由69.73%提升至99.28%,营销服务水平受到业内外人士好评。
4.5 应急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按照《供电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标准》,开展公司应急能力评估,更新公司应急管理手册,完善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修编公司及各基层单位应急预案,推广实施应急处置卡,完善现场处置方案,根据季节特点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主要从承担省级应急演练任务,开展政企联动演练、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推动市级政府出台处置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应急工作得到上级单位高度认可,“应急保障工作评价指数”指标提升至99.2,居电力系统前列。
5 结语
异业对标工作跳出了在同行业选择标杆的局限,另辟蹊径,根据自身业务的重点和薄弱点,在不用的行业分别寻找标杆,并展开对标,促使各专业查摆自身不足,制定整改措施,提升了整体管理实力,增强了员工挑战自我的主动性和拓展视野的角度。但是,鉴于各行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差异,要在国内行业标杆中开展异业对标,达到“以它山之石攻玉”的作用,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善,比如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如何建立起高效的工作保障机制和实施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昌钧,李金明.标杆瞄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 高捷.标杆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07(1).
[3] 孔杰,程寨华.标杆管理理论述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