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

第1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第2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国民阅读;大学生阅读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智能和文化活动,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增进智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奠定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阅读习惯,是一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石。阅读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国民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可以决定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应该积极努力促进我国的国民阅读,从而成为促进我国国民阅读的重要力量,为提升我国人力资源质量和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1 高校图书馆促进全民阅读首先要实现对社会开放

1.1 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客观上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从而制约了我国国民阅读的推广和促进。到2010年,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大约平均每45万人只拥有一座图书馆,而国际标准则是平均每1.5公里半径内,平均每2万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与国际标准相比,相差很远[1]。2010年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仅为0.46册,与国际标准人均拥有2册也有一定的差距[1],面对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国民阅读需求这种客观现实的状况,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向社会开放,满足国民图书借阅以及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促进国民阅读。

1.2 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

那么,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只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的高校图书馆已经部分或者准备向社会开放了,例如2012年3月12日,“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并推出了《首都图书馆联盟惠民服务措施》,其中第三条为:“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34所高校正在制定面向社会开放的实施细则[3]。可以说,北京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迈出向社会开放的第一步,但是距离完全免费的向社会开放还有一段距离,为此还需要继续努力,包括馆藏发展建设、图书馆面积空间的扩大、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联合共建等。

其实,国外的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经非常普遍。美国民众只需要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以到美国的公立大学去借阅,美国的公立大学已经实现完全向社会开放,这是由美国的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毕竟美国的公立大学是由纳税人的税款所建,所以作为纳税人的美国民众自然有权利享用公立大学的图书和信息资源。另外英国、德国、芬兰等国的高校图书馆也面向社会开放[4]。日本有97%的高校图书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向社会开放了[3]。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经是世界的发展潮流,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目前客观条件有限,但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要尽量克服这些因素,力所能及的向社会开放,使其不仅仅是高校的图书馆,同时也是我国民众的终身教育学校,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教育与服务职能。

2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促进大学生阅读

大学生自然是我国国民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促进国民阅读当然要努力促进本校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阅读情况也不容乐观。复旦大学曾经就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少,只有5.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就能达到500-800页,我国大学生的阅读量与美国大学生的阅读量相比实在是相差悬殊,着实令人堪忧。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主要以教师授课、灌输的教学模式为主,对于学生通过阅读专业经典书目自主学习不够重视,而阅读正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面对我国大学生阅读状况不佳的现状,高校图书馆自然责无旁贷,要想方设法促进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2.1 高校图书馆要通过设立学科馆员进行校内延伸服务,加强和院系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大学生的纵向阅读,即专业深度阅读

上述提到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决定了对于大学生通过阅读专业经典书目进行自主学习不够重视,要改变这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非易事,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有所作为,努力促进大学生的专业深度阅读。为此,高校图书馆要改变原来被动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模式,通过设立学科馆员,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进行校内延伸,积极主动的加强和各院系的联系,主动与教师沟通合作,说明通过阅读经典专业书目、相关的学术期刊和文献资料对于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而且,通过学科馆员和教师的沟通合作,可以使得学科馆员了解并熟悉相关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努力将阅读推广融入到教师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去,如学科馆员可以和教师联合制定相关专业的阅读书目,联合编写相关专业的学术信息导航,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指定的相关专业的阅读书目,这样便于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通过讨论课或者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深度阅读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优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思考的深度以及思维的广度,这样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推进大学生的横向阅读,即人文素质教育阅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专业深度阅读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方面,高等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专业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两者对于大学生同等重要。专业教育使得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但是这只是构成学生未来发展的硬件,而学生所应该具有的文化、内涵,高尚的品格,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信念,健康健全的心理和人格这些学生未来发展的软件则是专业教育没有办法完全达成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量做到这些。

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比较好的方式正是通过阅读来达成,而高校图书馆则要承担起促进大学生横向阅读的任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这项任务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目的,有必要将其制度化。为此,高校图书馆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策略,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纳入到高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这样有助于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

为了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制度化,高校图书馆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成立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委员会,而且这个委员会是常设机构,负责这项任务的具体实施。具体实施时,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的书目,而且这个阅读书目不是刚性的,而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根据每个专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阅读书目,对学生考核则要通过让学生提交阅读报告或者阅读测验来进行。而且还要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规定学生阅读的标准,如大学四年至少要阅读多少本书,每个种类要读多少本,阅读质量则可以通过阅读能力测验来考核。

促进大学生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质量,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促进大学生阅读。

3 高校图书馆要以更开放的姿态,与社会紧密联系,促进社会大众阅读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努力促进本校大学生的阅读,服务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也要努力促进社会大众的阅读,实现自身的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能。

3.1 高校图书馆要和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的高校图书馆合作,促进社会大众阅读

前面所述,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促进社会大众阅读首先要实现面向社会开放,不仅如此,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以及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要擅于合作,联合促进社会大众阅读,毕竟一个图书馆的资金是有限的,所以馆藏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相应的,各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如果能够联合起来,整合各方的馆藏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方式为社会大众服务,促进社会大众阅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尤其要加强和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允许社会大众只要凭借公共图书馆的借阅证就可以到高校图书馆来借阅图书和文献资料,从而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国民的终身教育学校,促进我国国民阅读。

3.2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促进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阅读能力和水平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阅读,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广本国的儿童阅读,可以说,儿童阅读已经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的重中之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也要为我国的儿童阅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图书馆要和本地区的中小学开展合作,促进儿童和青少年阅读。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联合制定阅读书目,在中小学开设阅读指导课和信息教育课,增强中小学生的图书馆意识以及基本的图书馆学知识,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们真正的从心底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要尤其注重中学生的阅读推广。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为了考高分以及学校为了升学率使得学生的中学教育在题海和考试中度过,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被严重忽视了,这样使得中学生不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受到影响。高校图书馆通过和当地的中学合作,推广中学生阅读,是对中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这样就能够使得中学的老师、中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觉、认真的进行阅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给当地的中小学生免费办理借阅证,鼓励中小学生阅读。

3.3 高校图书馆要联合社会上的多方机构,尽可能多的举办一些读书活动,促进国民阅读

通过2012年4月19日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得知,有超过六成的国民希望多举办一些阅读活动[8],说明我国有关机构所举办的阅读活动并没有充分满足国民的需求,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有所作为,要联合社会上的有关机构,包括其他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成立阅读活动推广机构,使得阅读推广活动能够制度化和常态化,这样阅读推广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就能够有保证,另外还可以邀请书店、出版社、传媒等共同参与阅读活动的推广,从而使得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富有创意,常办常新,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有效促进国民阅读。

总之,国民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以及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非常有必要努力促进我国的国民阅读,从而为我国的国民阅读推广事业,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我国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欣.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机制的构建探索[J].图书与情报,2011,(6):111-116

[2] 赵婀娜.大学图书馆:大门如何敞开[N].人民日报,2012-04-13(17)

第3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关键词】就业 高校 大学生 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已从“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对高等院校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及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浅淡拙见,以为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自1999年的扩招开始,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扩大,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2010年创历史最高峰达到6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大学生毕业就业紧张,应届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逐年增多。尤其受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好多企业岗位削减、破产倒闭,导致很多毕业生未就业就先失业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现状来看,在短时间内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和成绩是不容质疑的,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供给是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和需要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就业引导力度不够,学生择业观念仍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考的录取几率逐年上升,增加了城镇居民、乡村孩子进一步受教育的程度,人口素质正大幅度提升,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大事,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提倡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理念所在。然而思想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虽然学校也在做一定的宣传,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认清形势,在毕业后择业问题上,就业的观点依然停留在以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大学毕业生就意味着是“社会精英”,需要有一个与大学身份相符合体面工作。因此,家长与孩子就出现过分注重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地理位置及待遇等现象。这样势必造成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为了寻求一份所谓的稳定的工作而导致就业问题一拖再拖,有的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以考研、读博等升学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内容仍然以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为主,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还相对比较缺乏。而且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力,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学生对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旧、信息少,甚至严重脱离实际。在一些学校,就业指导讲座主要由院系一级安排,各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人力和能力来开设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较为实用的课程体系,更没有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同时学校的就业工作也没有形成较为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一些学校除了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外,学校缺少系统的、有目的地向社会毕业生生源信息,不能主动地与人才市场合作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而是任由学生毫无目的地在各种招聘会上来回奔波。

3、高校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不足,普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教育部已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量的专职人员,但是由于近年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仍然不足,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由“包分配”制度改革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也从“毕分办”换成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性质变了,而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加之有些学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很少,每天疲于应付上级检查、用人单位和学生咨询,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不断开拓,更难开展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也顾不上进修提高,更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转变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

(1)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广播、讲座、就业指导课程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引导,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绝对稳定的职业或“铁饭碗”是不可能的,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岗位终身制、职业终生制的观念,树立职业流动观念。职业变动、先就业再择业已成为现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在入学之初就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与社会实践计划,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及早形成就业意识,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能在什么样的单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希望能取得什么样的事业高度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大学学习阶段进行就业准备。

(2)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在进行就业规划指导的同时,也应对学生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要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不仅包括创业成功所要的知识还有继续管理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以及社会交往的知识。其次,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新的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总之,学校应该不断地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改变择业的观念,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让学生及早制定职业规划,进而有方向、有目的地去学习,从思想上软化学生的就业理念。

2、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毋庸质疑,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与政府的投入下,高校的学生就业管理工作越来越专业化、正规化。然而,在如此紧张的就业形势下,现在的就业服务体系并不能使我们满意。因此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网络服务功能

首先,学校网站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网页,内容包括国家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招聘单位信息、签约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家网上课堂等。其次,学校要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并在网上公布服务小组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职责。要在网上公布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奖罚分明。再次,学校还要在网上设立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在线答疑”、QQ、邮箱等,使得就业指导老师、学生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时给予指导,有相关就业信息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与毕业生联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学校应根据学生在每一学年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学生刚入学时要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工作,在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框架结构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大二时要指导学生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同时进一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和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毕业时,辅导员和导师就要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通过组织模拟招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预演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

(3)完善就业保障环节

首先,加强就业基地建设。第一,利用各级领导和专业教师的社会资源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第二,通过校企联合,选择专业对口、有潜力、发展空间大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第三,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力量不断扩充新的就业基地。

其次,校外就业实习与校内毕业论文相结合。学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要求毕业生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单位和学校可以单独也可以共同完成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关系,又为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订单式办学”,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本地技能型人才,既可解决当地就业,又能减少教育成本。因此学校要积极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所需要开办专业、进行课程设置,专门为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3、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的发展将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观念,不仅要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要从学生的客观条件出发,从学生的主观兴趣、愿望入手来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实际的就业选择。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

(1)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政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机会。对于现有的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政府培训部门及各省教育厅对高校统筹管理的作用,立足本省,加大培训的力度。根据就业指导教师的个人知识情况,组织各种培训、进修、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鼓励、协助教师更新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技能。就业指导队伍必须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拓宽学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才能得到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专业化进程。

(2)引进新的师资,调整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

针对就业工作指导人员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在补充新鲜血液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不能用考核行政工作人员的标准来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而是要把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补充到就业工作队伍中来。目前,我国就业工作制度改革正日益深化,出现的各类新问题使就业工作纷繁复杂,就业指导人员要透过种种复杂的现象,对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提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方向。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年龄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合理地搭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结构,才能增强高校培养人才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规划未来,顺利地求职择业。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考核是检验就业指导人员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要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议,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考核先进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制定就业指导人员学习研究制度,保证学习质量,定期检查学习研究成果。同时,要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真正为学生服务,把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社会声誉的支柱,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新的就业管理方法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业工作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的原则,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

[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十七大报告全文.南方周末.2007.3.25.

[4]袁畅.论高校开设职业指导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职教论坛,2004年11月号(中)

第4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偏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9-03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多次强调,关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不是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如何能对毕业生群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毕业生调查来实现。纵观国内有关毕业生调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一、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视角阐述毕业生调查的应用模式

在与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人是用人单位,这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因此很多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视角来进行研究,认为毕业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高校教育的结构与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整。

吕部[1]的研究以ABC学院的2011、2012届高校毕业生雇主单位为研究样本,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在咨询了10位研究用人单位满意度专家与深度访谈了32位ABC学院毕业生雇主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主要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测量,然后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选择题的问卷进行辅助调查分析。调查采用大量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能较好地测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邀请、电话、邮寄等方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记录选择,列出9类当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有可能考虑的录用因素,由被试者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设计量表,用以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11类基本素质以及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档。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过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和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静[3]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2002届~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的200名毕业生的雇主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1)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2)毕业生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3)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卷由毕业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负责人员填写,然后以邮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进行研究,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有两方面主流的研究,一是就业能力,二是生存现状。自本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朱熠[4]通过对新疆某医学高校预防医学专业2002―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研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21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分为三部分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了解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性别、民族、生源地、现户口所在地、现工作单位情况。第二部分,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毕业后进修情况(三个月及以上、三个月以下);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与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两个方面,问题涉及是否参加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参加次数、进修和培训地点、进修和培训时间、进修和培训目的、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奖励和参加课题、参加课题的级别、的数量和级别及编写专著情况等共十八个问题。第三部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专业是否对口、择业标准、择业方式、择业障碍、求职决定因素、影响求职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初就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类别、工作满意度等十六个问题。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专业读研率高,毕业生去向以传统的医院、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为主,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单位,专业对口率高,并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择业标准更倾向于个人发展及工作的稳定度。建议毕业生放宽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摈弃一次性就业的观念,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引导,使指导就业工作不局限于毕业生,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贾红杰[5]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个案访谈法对上海某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考察了其毕业十余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在校期间表现,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影响毕业生生存质量的在校经历影响因素。样本的选择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7―1990级的本科生,共计106人,正式问卷由当时毕业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填写,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从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自身认知比较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颇,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了解毕业生需求。

徐凯[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探索了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对象既有用人单位,又包括毕业生,调查内容为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项能力的权数,得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对比两组问卷相同能力的差异性,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继而,从学校角度,通过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政府角度,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调整用人单位能力需求,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能力培养。

王欣[7]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他将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顾客,将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内部过程顾客。通过以上类比,选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三个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河北省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感知质量、毕业生在自我评价和各项素质重要性认知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差异。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从高校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就有了教育评价,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宇[8]通过问卷调查对哈工大的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分层等距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共收集了253个班级的6047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毕业生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哈工大读本科时的情况、毕业生对母校本科教育的评价、毕业生个人现状、毕业生第一次工作时的状况。问卷发放采用问卷调查网站与纸质问卷邮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邮寄问卷1300份,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网站回收问卷464份,应答率较低。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是综合性很强的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声誉的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公众对毕业生的舆论评价。文章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其他三方面对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的影响。最后,文章展望了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的构建: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都是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的主体,评估内容包括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评估、毕业生自我评估、社会大众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校友对学校贡献率及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估模式呈动态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赵琳[9]等采用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CCSS)2012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和系数集束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即大学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59所院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64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71698份。根据调查前的分层随机抽样设计,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国随机代表性样本。在对分层变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样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计55所院校67182个样本的数据,具体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个样本,15所“211”院校的18519个样本,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个样本。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还是结果质量,学生获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经历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先赋性因素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并提出设想――备受瞩目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流中学共同组织实施,旨在改变现有单一选拔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胜任力。

五、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同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有的文献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但现有文献也有不足的地方:(1)在问卷设计方面,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法、预调查回馈等来设计问卷,问卷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2)多数文献关注问卷内容的适切性多一些,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强。(3)在问卷的发放及收集上,在调查对象样本的选择及抽样方法方面,受课题时间、经费及调查对象的依从性限制较大,样本量的选择及问卷的回收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做好调查的前期工作,对待调查人群进行熟悉,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2)在问卷的设计中,应结合调查人群及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在敏感问题的设置上,注意提问技巧,防止拒答,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3)在调查毕业生方面,可综合考虑,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部,董兆武.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探索,2014,(02).

[2]姜煜林.用人单位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6).

[3]张静,梅竹,宋楠.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03).

[4]朱熠.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5]贾红杰.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毕业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徐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

[7]王欣.高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北省本科院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赵宇.高校本科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9]赵琳,王文,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10]李秀一,孔寅平,文.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0,(02).

第5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实验组学生在参加了一系列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后,其心理测量数据显示,他们在“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能力”八种核心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未参加活动之前,八项核心能力差异不明显,但参加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后,实验组学生的八项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在学业、科研、就业等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

第6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一、建构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中文人才模式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中文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既要研究本专业知识,又要紧密关注社会、人生等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个人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校企联合培养无疑是中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企联合培养的基本原则第一,在中文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文专业学生基本特点是相对比较感性,想象丰富,因此,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置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学制采用有条件的学分制,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采用必修课制,专业课和其他课程采用选修课制,本科四年制,修满学分。课程设置采用理论课、文化修养课、实习实践课相结合方式。理论课、文化修养课在校园授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实习实践课在企业进行,集中在大三、大四。第二,要符合专业与学科发展特点。一门学科是有其独立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的。因此,无论学校与企业怎么联合办学,都应该保证中文专业的学科性、专业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保证理论课、文化修养课的系统性、完备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第三,要符合人才多元化原则。在新的发展、挑战面前,要及时调整思路培养多元化的中文人才。为此,在校企联合培养中要走多元化发展原则,培养个性化、差异化的中文人才,允许学生各有专攻,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征与兴趣进行个性化发展,这既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呼应,更是满足客观实际需求的良好回应。

(二)校企联合培养的基本内容在校企联合培养内容方面,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并基于我国的国情,特提出“2X+Y+XY”培养模式作为探索尝试。具体内容为:首先在前两年(2X)由校内导师进行基础的理论课程教学;在第三年(Y),学生可以到对应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培养其工作实践、技术应用能力;在第四年(XY),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位论文的完成,同时建立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价机制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X代表在学校学习,Y代表在企业学习,XY代表校企联合培养。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有五部分构成:1.转变教育理念,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中文人才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社会发展,而应该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作为培养主体,与联合培养企业组成一个共同体,应共同制定具体培养目标,只有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保持培养目标一致性,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突显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的比例和两者之间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教学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是成功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在中文学科课程设置,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基础理论课,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深新生对其专业的理论认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实践奠定基础。二是实践课,实践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三是拓展选修课,这一课程设置主要是因为中文是基础课程,应当让学生在进行本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之余,扩展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3.优化教学环节,重视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能够将所学变为所用,特别是在校企联合的推动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经过系统的、真实的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又能为企业培养提供合格的后备力量,同时还能提高学校就业率,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度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的职业背景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能有效保证校企联合培养顺利开展。但现实是高校老师通常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实践课程的经验,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制度,其中校内导师主要开展理论指导,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指导工作,最后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5.完善考核内容,建立质量评价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效果如何,需建立校内和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培养模式。在“2X+Y+XY”培养模式中,在考核内容方面,需要建立更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在课程考核上,应该将单纯的课程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其次,在论文考核环节,对学位论文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考核形式,结合中文专业,文学创作、调查报告等都是可行的。科学有效的评估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体系1.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在西方一直重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在校企联合培养办学中,这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促进、引导或规范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中文人才。中文专业教学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政府应当鼓励高校与文化企业在科研合作、联合办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整合人才资源,为中文学科快速发展提供支持。2.制度保障学校与企业应该通过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校企联合培养的主体应有学校、企业、学生,其中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在该模式中,学校、企业、学生都各有利益诉求,因此,通过双方磋商来对三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加以限定,是必要的。校企联合办学中,企业要考虑学生与教师入驻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学校要考虑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学习效果,学生要考虑个人发展与就业问题。当三方发生利益诉求不一致时,通过协商、合约、协议等来平衡三方的权利、责任及义务。3.机制保障校企联合培养,涉及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内容,如师资、项目、培训等,如何在这些合作内容上妥善安排,如何保证合作顺利进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都需要具体详实可行的机制来加以保障,才能确保校企联合培养顺利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中文人才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责任通过建设机制来促进校企联合办学健康发展。首先,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增加相应投资、减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计划等,协调学校与企业进行相关项目互动来保证联合办学持续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对企业开放教学与科研平台,从而来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质量。再次,企业应该通过为学生、教师提供良好实习实践平台,为中文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最后,教师、学生应该通过努力提升综合能力为学校专业建设、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校企联合办学的协调机制一定要具体详实并具有可操作性,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校企联合培养对当下中文学科面临的生存状态及其如何“突围”,提出了应对之道。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有利于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拓宽学校职能,使高校走入社会。开放式教育历来是教育学界的共识,闭门造车是不会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将部分高校职能转交给企业,使高校拓宽了视野,吸引了人才,并大大提升了高校的办学实力,表现在:一是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吸引人才,发掘培养优秀师资,增强办学的软实力,同时也能减轻老师教学压力,换届扩招后带来的师资不足、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二是通过和企业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创新主要力量来源于人力资源的发掘和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最大程度的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促成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7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一、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现状。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创业教育实验情况交流研讨会。此后,该组织还多次召开国际会议,强调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研究交流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紧跟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潮流,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步伐,设置课程、搭建平台、举办竞赛,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从我们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化、市场化创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孵化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当前的创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成效不明显的问题。目前,多数院校仅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个内容,仅依靠就业办公室的老师讲授几节创业辅导课,没有独立设置,系统安排,使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流于形式,停留在肤浅的创业理论教育层面。

同时,当前高校创业实践缺少平台,学生难于获得实质性的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必须依托创业实践平台,必须强调创业的环境与条件,而很少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条件和环境,往往仅是仿真的、虚拟化的或尝试型的场所替代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把创业实践平台从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模块中割裂开来,游离于创业的真实环境和企业的要素之外。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

1.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创业作为一种通用技能,实现这种技能传授,需要有层次的培养和磨炼。如市场预测、财务分析、行业沟通、法规解读等能力,必须在实践平台中不断学习和提升,那些非智力因素的陶冶,更应该在实践的环境中合理渗透。

2.高校创业实践平台是学生创业活动的有效载体。国家和高校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在校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是准备创业的学生和“社会”、“市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了解创业、学习创业的一种形式。学校搭建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平台市场要素,形成真实的创业环境,提供学生创业的基本条件和风险金支持,配备创业实践指导老师予以创业纠偏,使学生在创业尝试的过程中,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推进创业项目健康发展,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实施

项目首次建立起大学生校园英语服务平台,由英语专业学生发起,创业指导老师、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创业实践同学深度合作,将实践项目作为平台,将咨询服务和英语教育辅导相结合,打造为广大学生服务,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英语服务的机构。充分利用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较为了解国外情况的优势,提供家教辅导,英语翻译工作,同步为留学生提供资料查询,表格填写等服务。

项目以创业教育理论、管理学以及经管类教育实践为基础,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将英语专业学生专业优势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主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辅以系统方法、对比法、分析归纳法、实践应用等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1.确定组建项目的专业团队。项目以创业团队指导老师为创业团队建设的专业指导和后盾,以英语系的全体优秀学生为支撑,挑选出业务的项目负责人,并组建每个服务项目的专业团队,负责该项目的运营工作

2.确定项目针对的服务对象。项目以校园内部与校园周边为主,同时面向社会各个层面,旨在学习英语、提高英语的人群。

3.确定项目拓展的业务范围。家教:主要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生以及大学生等需要英语一对一家教的人群;英语培训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方面,我们针对顾客的需要,选择优秀的口译人员。笔译方面:针对个人或企业英语翻译的需要,满足广大顾客;大学英语四六级及专业英语四八级的陪读: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雅思、托福和留学的相关辅导和咨询。

4.确定项目运作的创新方法。项目组在网上建立专业服务网站,配合广告等措施,扩大宣传力度,多种渠道获取顾客信息。

四、大学生校园创业实践的成果

本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业尝试与模拟操作的制度设计、项目安排、活动组织以及硬件支持的整体工程,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条件保障,同时,形成三个方面的创新:

1.合作创新。项目首次建立大学生校园英语服务平台,由英语专业学生发起,以创业指导老师、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创业实践同学深度合作为基础;经验丰富的学校与企业创业培训教师指导联合指导。校方指导教师有多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具备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基础。先后指导学院200余名学生完成SIYB创业知识培训,获得培训证书,所指导的毕业生中有多名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企业咨询指导教师,为全球卓著英语培训专家地区负责人,具备英语专业指导技能,同时具有英语培训办学成功经验,带来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为学生学习、参观、实习提供条件,组织学生与同行企业做经验交流。

2.服务创新。项目将充分利用团队学生的专业优势,提供家教辅导,英语翻译工作,同步为留学生提供资料查询,表格填写等服务。该服务社主要负责同学为大二同学,服务社与企业联手,对从业学生开展培训,教授学生良好扎实的英语辅导创业经验,锻炼学生英语教育、翻译功底,同时锻炼提高英语培训翻译实经验;通过与企业指导教师学习,以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和意识,了解各种办理出国手续的程序,并能准备地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锻炼了大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达到有效的沟通;良好的亲和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有效而准确的传递信息。项目计划通过两年的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让项目负责人成为学生英语服务创业的行家里手,并把创业经验与专业服务经验传给低年级的服务社同学。

3.发展创新。以实践项目作为平台,将咨询服务和英语教育辅导相结合,打造为广大学生服务,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英语服务的机构。

五、大学生校园创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急需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较好,但在培训职业礼仪,市场前景分析、留学中介服务、论文或文献翻译的准确率等方面都存在急需提升的问题:服务社内部成员需要进行各种基础知识,公共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服务社的教师都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风貌;要集中内部成员的力量对各自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供相对准确而科学的译本;还要对服务社成员培训有专门的从事留学中介服务人员,确保其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各种申请手续的熟练操作能力。

2.外部物质支持短缺。因为资金支持有限,办公场所受限,导致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发展受限,如在前期校级相关创新训练项目研究中,网络技术不成熟导致英语网络公司发展缓慢,不能及时更新相关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果,网络平台的建设及管理模式还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建设中,将做好学习培训,为网络平台建设提供人力物力支撑,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秀珍.试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0(15).

第8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 图书馆服务本科生科研

1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产生

1.1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

美国是战后最早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国家之一,也是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在全美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到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本科生科研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各种研究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1.2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产生

1.2.1 图书馆支持学校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战略

为了支持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强调专门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服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的部分院系曾在2003年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本科生研究技能重点小组活动,之后这些院系表示,该活动对学生如何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评价并有效运用信息很有价值。为此,UCLA图书馆在其2005—2010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通过一个战略性、多样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有益合作,以提高UCLA本科生的信息能力水平;杜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2006—2010)中也明确指出申请持续的经费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提供专门的培训服务,该项服务必须关注本科生的研究,并将成为图书馆培训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图书馆还在其战略规划中明确设立奖项,如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校区图书馆(Unive。sity of Nevada-Las Vegas,UNLV)在其2005—2010年战略规划中指出:建立“本科生图书馆科研奖”,将图书馆员、教师及校园内的其他研究者联系起来,共同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

1.2.2 图书馆设立本科生科研奖支持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

在上述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指引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界达成的共识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一直是大学教育使命的积极参与者,其功能在于力图预知并满足全校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知识发现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需求;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有效地整合到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与教师及学生的合作,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培养学生查找、筛选、评价信息并最终获得信息素质的理想渠道。

所以,在已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图书馆又相继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奖。这不仅丰富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类型,也扩展并延伸了图书馆面向本科生群体的服务。

2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比较分析

2.1 概况

参考《美国新闻周刊》的美国大学排名,利用网络调查法,同时结合文献调研,笔者发现,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在2003年率先设置本科生科研奖,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和俄勒冈州大学图书馆先后在2004年和2005年设立该奖项。随后俄亥俄州立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等高校图书馆也在2006年设立该奖项。经过几年的发展,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成为这些学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奖的命名大致有两种类型。其一,按设立目的直接命名。如Undergraduate Research Award、UndergraduateResearch Prize、Library Prize for UndergraduateResearch、Li brary Research Award for Undergrad—uates、The University Library Research Award。此类命名为大多数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采用;其二,以资助该奖项的资助人姓名命名。如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

就资金来源而言,很多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都获得了外部资金资助,这些资金来源不一且十分广泛,如热爱图书馆的校友捐款、某一特色馆藏资助者的支持、与学校的职能部门合作(如教务处)获取资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Lexis-Nexis曾在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教育培训部设立了培训创新奖,用于鼓励创造性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曾在2005年获得该奖项,并用于解决本科生科研奖的资金问题。

2.2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不同点

2.2.1 本科生科研奖的申报条件

根据从各校图书馆网站相关栏目获取的申报信息,笔者认为,现阶段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本科生科研奖在申报条件上有所不同,表现如下:

(1)严格限定论文完成的期限

在图书馆规定的时限内,在校学生所完成的各类论文或项目均可申请该奖项,杜克大学图书馆、乔治州立大学图书馆和UCLA图书馆均采用这种申报方式。以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为例:每年5月,该馆开展新一年的本科生科研奖申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上一年度夏季、秋季学期和本年度春季所完成的论文和项目具有申请资格。大致经过3—5个月,本年度的评奖完成并予以公布。这些论文可以来自课程,亦可源于项目,只要是杜克大学的学生,在国外完成的论文也一样有申报资格。

(2)未规定学生论文完成的期限要求,仅给出申报截止日期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该奖项并不规定学生所选课程的学期,而是仅设定一个申报截止日期(如2012年的申报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12日),学生仅需要在该截止日期前完成申报所需的各项工作即可。该校的本科生科研奖规定的申报条件为: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项目或研究论文时,若能对图书馆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加以利用,便可申请。针对该奖项的申请,申请条件中明确要求本科生与图书馆员合作:①申请项目前,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联系,并确定研究计划;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少与图书馆员交流两次。第一次,向图书馆员描述科研项目及相关信息需求;第二次,在图书馆员帮助下了解研究主题所涉及的研究工具,如期刊数据库、目录、网站等。

2.2.2 奖项设置

虽然都是面向本科生科研设立的奖项,但是在奖项设置上有一定的差别,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对本科生群体不加以区分

本科生科研奖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征集,不对本科生的年级加以区分。如布朗大学图书馆设定:每位获奖者奖励750美金,每年的获奖人数则根据当年的申报情况而定。

(2)设置不同的奖励级别

如UCLA的Library Prize f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设定一等奖750美金,鼓励奖300美金。对来自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论文进行综合比较,评判奖励级别。

(3)针对不同年级设定不同奖项

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奖项明确说明: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设置一个获奖名额,本科三年级学生设置一个获奖名额,四年级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设置一个名额,每个名额奖励1000美金。佐治亚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奖项设置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奖金为600美金,每年1名;新生或二年级学生。奖金为400美金,每年1名;以上两种奖项的二等奖获得奖金250美金。每年各1名。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奖项设置为新生1000美金,非新生750美金,大学毕业优秀论文1000美金。

无论奖项如何设置,其目标都在于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分层区分与评判。有一些经费较为充裕的大学图书馆会设置两个奖项让学生自选,当然,学生群体也相应扩大。如杜克大学图书馆就设置了两个奖项,其中Robert F.Durden Prize仅面向本科生,Middlesworth Awards则允许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同申请。

2.3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相同点

2.3.1 评判标准

(1)基于图书馆资源的学习

以图书馆的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定位、筛选、评价、利用信息资源来探索某一专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图书馆员合作,从而熟悉、理解、辨别并创造性运用馆藏各类资源,并将这一能力反映在研究问题的战略及战术过程中。

(2)对信息素质能力的要求

要求参与者具有准确识别、定位、选择、评价和综合分析的信息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并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原创性研究,开发自己开展原创性研究的潜力。

(3)对科研及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无论是学生在读期间完成的一个单独研究计划,还是一门学分课程的作业,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申请,都要求申请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原创性研究,理解研究和求知的过程,从而提高对科研及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2.3.2 申请材料

申请者需提供的申报材料包括;①申请书;②项目的最终成果;③指导教师的推荐表;④700—1000字左右短文,详细描述研究策略和对图书馆资源和工具的使用情况;④规范格式的研究书目,如引文和书目,引文格式须根据授课教师要求的学生专业特点采用标准化格式。

2.3.3 成果管理

对于本科生科研奖的获奖成果的管理和,各馆也提供很多服务。包括:①作品在图书馆公开展示;②每年奖项结束后,举办颁奖仪式,在图书馆开展小型座谈及讲座;③对获奖的成果,在大学的机构知识库长期保存。

2.3.4 合作机构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并不是由图书馆独自实现,很多图书馆积极与学校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本科生科研管理部门合作。如布朗大学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Office of the Dean of the College)合作;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UNLV)图书馆与学校的研究和研究生教育部门(Division of Research andGraduate Studies)合作;杜克大学则在Robert F,Durden Prize奖的颁奖环节和学校的新生与家庭计划办公室(The Office of New Student&FamilyPrograms)合作。

2.3.5 评奖成员

评奖委员会成员来自校内外不同单位,主要包括教师、图书馆员、学生、学校相关职能机构的人员。如布朗大学的评奖小组包括学校教务处的相关成员。

3 思考及启示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不仅丰富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类型,而且使得信息素质教育与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及科研过程有了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意义和作用

3.1.1 将本科生科研能力与信息素质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以信息获取、检索、管理、分析、利用能力及遵守信息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与手段。信息素质不仅是科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仅离不开信息素质,而且信息素质也是本科生科研不可分割的部分和环节。

从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内容要求来看,它不仅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也要求本科生具有原创性科研能力;就评奖条件来说,本科生科研奖强调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并要求学生详细描述研究策略和对图书馆资源及工具的使用情况;就各馆每年的评奖结果来看,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研究问题的学科领域已经扩展到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如伯克利大学图书馆2001年本科生科研奖的6位获得者的研究题目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有的课题属于学科交叉性研究。在整个项目的申报、完成过程中,因为图书馆员的全程参与,信息素质教育与科研之间寻求到相对更为合适的结合点,最终使得本科生信息素质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能够随着科研进程的展开而得到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提高。

3.1.2 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信息素质教育分为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信息素质教育两个层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用户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针对不同学科开展结合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必要。

对于学科或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高校课程体系成为趋势。比如举办针对各院系用户的专题培训;在某一门专业课程中面向所有选课学生开展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嵌入研究生论文撰写或开题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文献检索课中采用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等。但讨论图书馆如何致力于独立或协作指导本科生研究的探讨还很少。设立图书馆本科生图书馆科研奖,尝试以一对一、面对面指导的方式,为本科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服务形式已经超出了嵌入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而是以深度嵌入的方式促使本科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3.1.3 加深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及指导教师的深度理解。

由于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设立,使得图书馆员必须十分了解本科生科研发展的现状,为此,图书馆员会开展有关本科生科研的调研,甚至参与相关职能部门关于本科生科研的讨论,了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进展规律,以寻求参与其中的机会。

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深度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图书馆员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认识,如教师如何完成文献综述、如何将信息检索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等,这有助于强化图书馆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探寻科研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不同需求,以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和服务内容。

3.1.4 推进图书馆与校内外多方的联络、沟通、交流与合作

本科生科研奖的申报、评审等环节均由来自各方的不同人员参与,如院系教师、学校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学生、图书馆员等,这将图书馆员、教师及校园内的其他研究者联系起来,共同评估学生的研究过程。这一合作关系中,图书馆要在学校层面与项目管理者沟通,在人事和组织结构上寻求支持,在行政层面上挖掘胜任馆员,这种合作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信息工具、信息资源很好地嵌入到教学和研究过程,从而发展出一种协作关系。

3.1.5 逐步树立图书馆在本科生科研活动中的指导地位。

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IUPUI)的实践表明,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初期,图书馆的职能并没有受到重视,只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后来,逐渐扩大到对研究团队或学习群体的培训。该校的UROP项目成立时,提议发展一个4人小组的团队,其中要包含图书馆员。为此,图书馆员获得了制度上认可的三种身份:①项目列席委员会成员;②常规的决议修订者;③信息专家。这不仅是图书馆正式介入本科生科研的标志,也使得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有了更好的认识,并在培养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拓宽了图书馆的职责。

2004年该校计划成立研究与学习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Learning,CRL),并期望图书馆加入,为此,图书馆特派两名馆员支持。在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员负责:①摸清独立科研及基于课程科研的信息需求,如了解信息系统、确定信息需求、修订检索策略等;②参加多种活动的规划;③参加学校教师的各种会议;④为UROP的决议提出修订和建议;⑤参与制定各种本科生项目。工作形式主要是以个人咨询或面向小组的培训为主,图书馆在与本科生及指导教师的交互中,了解到这部分师生的更多需求,做到了更有意义的嵌入。CRL还制定了一项政策,要求项目的申请者必须与学科馆员进行沟通。由此可见,在CRL中,图书馆员并不是一个联系者,而是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本科生科研服务的启示

3.2.1 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现状描述

(1)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现状

1996年,清华大学借鉴MIT UROP的成功经验正式提出并实施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并将其列入九五规划,这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随后被重点大学纷纷效仿。2007年教育部推出本科生科研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在十所高校试点。这些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先后设置了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并采取了一些支持本科生科研的措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后,本科生科研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些年来各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渐增多,除了教育部开展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也陆续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对本科生也开展了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从2002年起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2007年被教育部列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008年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此外,还设有“京师杯”学术节、“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

(2)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起步较晚,对本科生科研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还在探索之中。国内大部分院校多以讲座的形式针对专门学科讲授科研方法,或在全校范围内由专职教师开设科研方法论课程,此类研究方法课程由专业领域的老师开设,内容侧重科研方法,而对信息素质涉及不多。就图书馆而言,已有面向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应用》、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沿信息科学分析与研究》等,但是面向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系列课程还未见实施。

在我校学生的科研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科研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是依靠指导教师的指点及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互助,或者是参加社团组织的科研活动讲座,缺乏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目前我校图书馆面对本科生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公共选修课,内容侧重通识教育,与科研活动各环节的深层次需求联系较弱。2009年我们针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部分项目组成员开展文献检索辅导活动,从开题时的文献调研到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热点追踪,从科研论文的撰写到投稿期刊的选择,结合本科生的接受能力对每组成员开展了为期半天的培训,学生普遍反馈辅导内容很好,但时间短,希望能够接受到更为系统的培训,并就各组在实际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培训需求。此后,在2010、2011年,我们相继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前针对申报学生开展了专题培训。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服务方式对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来说还不够深入、细致。

3.2.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的几点建议

(1)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及合作

图书馆可以在了解和联系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沟通,寻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加强图书馆与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的合作是后续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

(2)推进并承担相关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机构知识库是由特定机构所界定的,通过网络来收集、保存、管理、检索和利用其学术资源的数据库。随着机构学术及科研活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内科研成果或知识产出都相继纳人机构知识库的收集、管理和长期保存范围。如前所述,很多图书馆的本科生科研奖成果都纳入该校机构知识库的管理范畴,以利于学术成果的和交流。

在解答师生咨询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本科生对以往科研项目申请及成果的材料有着强烈的需求,可无奈正式渠道的缺失,本科生还只能通过人情关系,辗转从师兄学姐那里获取。

所以,图书馆应该积极与教务处合作将历年已经完成的各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及成果等知识资产予以收集、整理,建立机构知识库予以保存,以方便后续本科生在申报本科生科研项目时参考。

(3)开展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结合本科生的信息能力基础,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人手,对其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使之成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配套措施,确保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伊始就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具体而言,包括:

①与院系教师沟通、联系,了解本科生科研的特点,对以往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寻求信息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力争让师生对图书馆的此项服务感到惊喜。还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让教师间接地影响本科生。

第9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2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随着我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迅速提升。聋人大学生劳动就业是聋人大学生走向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聋人大学生生存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聋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本文作者通过调查北京、南京、长沙、郑州四所聋人高等学院的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发现聋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聋人大学生就业率低,聋人大学生就业率与国内就业总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社会现状影响了聋人大学生社会参与度,更谈不上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二是聋人大学生就业岗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聋人大学生大多低端就业;三是聋人大学生就业的风险大,已经就业的聋人大学生随时都可能失业,聋人大学生隐性失业现象较多;四是就业薪酬、待遇低。一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聋生怀有歧视和偏见,心理上会认为他们身有残疾,岗位工作能力不如健全人,常安排聋生做最简单最低级的工作,所以每月聋生拿到的薪资也比健全人少。

调查同时发现,影响聋人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聋生自身沟通不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聋人高职学院对聋生的就业指导不重视、指导成效不明显;社会对残疾人的就业偏见与歧视;以及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此,根据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建构针对性强且符合聋生大学生实际的就业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建构“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四方联动”的一站式聋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①以优惠扶持政策支持就业。政府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各级政府以及残疾人联合会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中负有重要职责。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与监督。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国家已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政府和社会依法兴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应当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保障残疾人就业。另外,国家还了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施收费减免、税收扶持等有关政策,减免增值税或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人以下小微企业3年内免征残保金,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就业单位的产品与服务。为保障聋人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挣得一席之地,政府还应继续出台优惠扶持政策。②以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就业。国家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就业,如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就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拒不缴纳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如果用人单位弄虚作假,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处理。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国家应继续出台刚性法规,对不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依法与残疾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歧视残疾人等情况加重惩处力度。

2.行业指导。①以岗前培训提升就业。行业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具有指导作用,行业指导委员会为促进聋人大学生顺利就业,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聋生进行系统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行业发展前景,行业人才市场需求、面试求职技巧、行业中优秀聋人创业先进典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行业的精心指导将给即将毕业的聋生在确定自身的职业定位、调整就业心态、寻找就业渠道和搜集就业信息方面提供帮助,促进聋生勇敢地面对职场,成功就业、满意就业。②以现场招聘推动就业。行业指导委员会应履行社会责任,根据聋人特点,提供本行业若干适合聋人的就业岗位,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吸纳大批聋人大学生就业。例如,2014年11月,湖南省特教行业就在我院举办了以“起航”为主题的特教人才招聘会,邀请湖南省残联就业服务中心和学校领导出席招聘会,让学生投简历,参加面试、笔试,共邀特教行业的企事业单位52家来校招聘人才,近200名聋人毕业生参加了应聘,湖南广播电台、红网等媒体,对招聘进行现场采访,并做了相关特色报道,社会反响很大。实践证明,行业组织的现场招聘已经成为聋人大学生就业主要途径,值得推广。

3.学校主体。①以德能并重促进就业。学校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应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学院既重视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又重视聋生的职业品质培养。学院以聋人节、助残日、职业技能竞赛、体育节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学院还开展了“做雷锋式职业人”素质培养工程,着重训练聋人大学生具备8种职业品质:感恩、自信、诚信、敬业、坚持、友善、创新、协作。通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达到提升聋生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创业的目的。②以残健合一夯实就业。“有限隔离,无限融合”是许多聋人高职学院的办学特点。“有限隔离”是指聋生与健全学生相互隔离的程度,是由聋生残疾的程度和类型来决定的,主要考虑其特殊性与个性;“无限融合”是指聋生与健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能达到的最高融合程度,主要考虑两者之间的普遍性和共性。聋生最终都要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去。学校要有意识地安排健全生和听障生在一起活动,让他们掌握交流语言―手语。聋生在校期间如果能与健全生一起参加校内外活动,就可以增进对健全人的了解,提高聋生融入主流社会的适应能力,为聋生将来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企业参与。①以实习实训强化就业。企业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应发挥主动参与作用。企业应主动与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聋人大学生提供专业实训器材以及实习实训场地,主动安排聋人大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岗位实际工作技能。通过实习岗位的磨练,聋生能逐渐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熟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了解企业运作,工薪发放标准,熟悉企业环境及企业文化,较早介入到岗位工作中来,较早熟知自身在企业工作的不足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做好准备,从而达到以实习实训强化就业的目的。②以订单入职改善就业。企业可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指导实习实训。这些举措可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订单式培养,也意味着聋生一入校就有了实习就业单位,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打造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一站式就业新途径。③以聋人文化稳定就业。聋人群体间,有一种文化叫聋人文化,他们抱成团,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之间还有一种奇妙的默契感。基于此,企业在安置聋生就业时,可推行班组负责制,推选聋人当选组长,负责管理整个聋人团队,促进聋人团队的稳定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可鼓励有恋爱关系的男女聋生同时到企业就业,企业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比如,烽云光电科技及蓝思科技两个公司在招聘聋生就业时,企业就特意为他们提供夫妻房,这对聋生异地就业的稳定以及突出聋人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就业率、稳固就业率的目的。

实践证明,根据聋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能有效发挥政府主导职能、调动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就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就业助推合力,有效改善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沈幼生,沈玉林.市场经济与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韩梅,鹿彩玲.中,美大学聋人大学生就业服务支持体系对比研究[J].教育探索,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