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同步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19-01
“同步课堂”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使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与城镇条件较好学校之间,通过“教材、课程、课时、管理”四同步,实现全市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快速传递,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限制,我市城区和农村教育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湖北省鄂州市新民街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作为“同步课堂”项目单位,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打造“智慧校园”、塑造“智慧课堂”,将“同步课堂”教学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我校与泽林镇两所小学,积极开展“同步课堂”活动,坚持利用“同步课堂”开展同步教学、互动教研、教师互动培训、名师课堂等,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在“同步课堂”探索和应用方面,我校通过努力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校精心挑选了教学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基础扎实、课堂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负责“同步课堂”教学任务,除了语文、数学等重点学科,还选取了结对学校相对薄弱的音乐等学科,确保了“同步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我校的两位音乐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素材,通过网络进行视频、音频实时传输,把一首简单的曲子演变成了一堂集音乐、舞蹈、故事于一体的精彩远程同步互动课,深受结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实现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二、促进了教师角色与教育方式的转变,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刚开始进行“同步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导致课堂效果不太好,学校领导及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同步课堂”听课,对每堂课的主讲老师进行点评和技术指导, 帮教师答疑解惑。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与三地学生有效“互动”,保证“同步课堂”的“同步”性、先进性。三所学校的教师经常通过“同步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交流,相互沟通,互相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一年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从新奇到喜爱,逐步适应了“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也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难懂,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校罗老师根据自己摸索出的教学经验,把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概念制作成PPT课件,以动画、游戏的方式呈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在“同步课堂”教学中,罗老师面对三所学校的学生,表现轻松自如,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极大地发挥了“同步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一致好评,深受学生的喜爱。
“同步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让教师的教育观念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校和两个教学点的老师针对“同步课堂”教学情况,经常进行探讨、总结,为进一步完善“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W效率寻找新的思路。通过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让教师借鉴名校名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同步课堂”活动常态化开展,保证校本教学资源库的质量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此项活动的常态化,我校采取了“双考核三挂钩”制度,教师“同步课堂”开展情况由本校和教学点双方考核,同时,教师开展“同步课堂”情况与年终绩效考核、与先进年级组评比、与同步教学课评奖挂钩,以此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和激励,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同步教学的热情,促进“同步课堂”活动常态化开展。
关键词 培训 远程 实时 互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承担着重庆市电力公司职工教育的培训重任,培训任务繁重,为了使培训更具有时效性,公司又在万州、永川等5个基层单位建立了培训分中心,培训分中心片区培训项目由技培中心统一管理,培训地点在各分中心,由分中心组织实施。培训班组织管理按技培中心培训项目组织管理流程进行。技培中心负责对片区培训项目进行业务指导、对各环节进行监控;培训分中心负责片区培训项目的全过程实施,培训资源有限,如何充分发挥技培中心的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跨区域远程实时多媒体交互式的教学新方式成为了信息技术的研究重点。
1设计原则
1.1可利用性
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的接入,如网络、摄像头、计算机、显示设备;降低成本。
1.2先进性
系统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且切实可行并容易实现;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内外有关的规范要求;保证该系统在未来3年的领先地位;符合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视频会议技术的最新发展潮流,并且是应用成熟的系统;互动录播系统要达到720P高清直播及录制,要与时俱进,全面利用网络资源,给领导、教师及学员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充分展示教学的每个细节。
1.3实用性
针对用户实际应用的特点,系统具有多种软硬件的管理方式,图形管理界面;系统设计应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系统配置即强调先进性也要注重实用性,系统配置的经济效益,达到综合平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功能的定制模块开发。系统操作的简洁方便,实现一键式的切换操作。
1.4可扩展性
互动系统设计要考虑今后网络的发展,软硬件必须留有充分的扩充余地,为2次投资节省费用;考虑设备的升级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互联,比如与培训中心或者学习中心点播平台的无缝对接。系统能与兼容目前所有网络设备的协议,并具备信息流传输的低延时。
1.5可靠性
具备在规定条件和时间内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能长期稳定的工作;系统启动快,系统掉电后再来电或网络传输中断后再恢复正常,系统恢复工作迅速;故障率低,维护维修方便。
2方案设计
目前重庆技培中心已有录课设备3套(2套固定,1套移动),1套资源管理,学习,交流软件;万州分中心已有常规多媒体系统1套;电力专网已成熟稳定;
2.1现有系统和设备可以实现的功能
重庆技培中心――培训资源建设(录课),转播、直播、点播、资源管理等常规音视频教学功能。
万州分中心――常规的多媒体学习,多媒体教学、音视频点播等。
2.2项目建成后需实现的主要功能
(1)分中心可通过录播系统及时地记录讲课现场,系统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是现场直播还是录完以后再播出,实现优质的授课资源网络共享,实现分中心辖区的在线和离线教育培训;
(2)促进技培中心与各分中心的交流互动,两中心之间可通过录播教室展开视频互动课程,优秀讲师之间的交流可随时进行,不受地域的限制;
(3)通过录播系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及时的重放,更深一步地研究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反思。比如我们分析教师是怎样教的,学生是怎样学的,怎样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解决了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深入开展的问题;
(4)通过录播系统录成了教学资源,可以在有网络的任一地点观看学习,让学员在课后进行自主的学习,相互讨论;
(5)技培中心可远程监控,实现远程监考并录制。
3结论
在本期新的教室里,新的班主任和新的科教老师下,我又有了新的感受。其中和以前最大不同的就是课堂上了。以前的课上我基本上还能听的进去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掌握了的。可现在,课基本听不进去了。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心静不下来,我也无可奈何。现在,在数学课上最喜欢的就是没事和旁边的伙计们闪闪白话,扯扯懒谈。在外语课上,最喜欢的就是看那些译文,课基本没听,反正英语的听了也搞不懂,反而有时想睡觉。语文课呢,就是我发呆的时间了,有时一发就是一节课。生物课上更不用说了,好不容易走了一个萎缩男,又来了个山炮哥,伤嘎懒哒。化学老师我没什么好说得,除了托堂以外。可物理课是老班上的,俗称灭绝师太,我一般都只能强打起精神来听,可不要几分钟,磕睡虫就来光顾了,我真的有时候怀疑老班以前是不是催眠师?
至于文科的课呢,都跟和尚念经一样的,都让我用来画漫画了。
唉,伤,正如我们数学老师说的差不多,我们的学习氛围相比以前,实在是差了很多,学习也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实在是我们的一大悲哀。其他那些不作用的东西搞好了,可我们真正的任务一一学习,却是一落千丈,实在是悲哀。
眨眼间,月考即将来临,我们还拿什么去应对呢?这是一个另人深思的问题……
案例: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十册“公倍数”
我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一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然后根据铺的结果想一想,为什么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生1说:“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小长方形纸片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6个正好铺满;而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64平方厘米,不是小长方形纸片面积的整数倍,所以不能铺满。”学生一致赞同这个观点。很显然,这种想法有一定的缺陷,且不是这道例题的教学目的。于是我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或者对这个想法有没有什么补充的。学生沉默了好一会儿后,生2举手说:“我把长方形横着摆,6÷3=2,说明一排正好摆2个;6÷2=3,说明正好摆3排,所以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被铺满。而8÷3=2……2,说明一排摆2个还有剩余;8÷2=4,说明正好摆4排。”生3补充:“余下的部分还可以竖着摆2个小长方形,但还是有剩余。”我追问:“对于这两位同学的说法,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一学生说喜欢生1的方法,认为他的方法较简便,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让学生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同时要说出其合理的理由。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后,生2站起来说:“我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合理。”不少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有学生说道:“你的方法听起来较繁琐,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第一种方法,你却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合理,同学们都有疑惑,你要以理服人哦!”生2想了想,反问道:“假如有一个长36厘米、宽1厘米的大长方形,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铺,几个能铺满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学生在生2的启发下,明白了生1方法的局限性,深入理解了生2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思考:
1.“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更主动
在生1回答后,我完全可以直接指出这种方法的缺陷,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教师的权威之下,学生不再主动思考,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其他的方法。生2的方法就像一缕曙光照亮思考的方向,有了生2的方法,学生会不自觉地把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而且,生2的反问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生1方法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建构新知。
2.“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更自信
课堂上学生常常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特别是当大多数人意见一致时,少数学生即使有更好的想法,一般也不敢轻易表达,生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就如本节课中一样,当生1的方法被绝大多数学生肯定时,生2就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的方法,就是给生2这样的少数人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在这样的机会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给了“不同的声音”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样的舞台让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更加自信。
3.“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更智慧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可以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感受歌曲的内容、含义和歌曲情绪的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等内容。
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自制力也相对提高,采用“视唱教学法”效果不错,让他们在范唱的过程中体验歌曲的旋律进行,并能进行简单的识谱训练,同时对他们的演唱也进行了更层高次的要求,更多的让他们在自学的形式下,来完成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我们经常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音乐,如何自主的学习音乐;我想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一下如何来评价我们的学生,如何在音乐课中运用好的评价手段来促进音乐教学的进行。
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一些不守纪律,爱捣蛋的学生,也及时地用老师的目光注视他,或轻轻摇摇头暗示他纠错,这种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让他明白他做的不对,促进他改正。
评价语言内容具体,提高孩子学习情绪
听有的教师的比赛课满堂都不断重复简单的“很好!”“对了!”“正确!”等评价,聪明的孩子会认为这是一种敷衍。而将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就会大不一样。“你们的声音太动听了!”“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比我要棒!”……让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内容,让评价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这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情绪高涨,学习更努力。
教师通过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表达对他精彩表现的赞赏。这些都会给孩子们以深刻的影响!当孩子们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小动作时,教师可以不动声色,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朝他轻轻所一个“嘘”的动作,不伤害学生,又会及时给予学生提醒。
婉转评价语言,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关键词:合作学习 新课标 策略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起源于美国、 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新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学会“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具备“国际合作精神”的品格。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加强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助,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挥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话题。
一、建立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的划分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分组时应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要保证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各具特色,互相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教师可以安排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率又能扮演提问者的学生同组;不要安排好同学在一组,因为组员之间过于熟悉会容易使讨论变为闲聊;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还要重新分组,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 同时,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教育先驱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对学习的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主动,不局限于以前的成绩和个人的需求。教师应尽最大可能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 要求小组长给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通过对小组的评价来调控,促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但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听众和观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三、精心设计小组活动的任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来设计小组活动时,话题的选择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合作。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灵活设置活动, 如故事表演、场景再现、采访、知识抢答、竞赛或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增强他们合作完成活动的愿望。
四、将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应注意到课外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必须认识到课外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地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课外学习更有成效。此外,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布置课外学习任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有探究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本模块的主题任务设计课前预习、课后讨论、社会调查、上网查信息、角色扮演等,让他们进行整和和交流。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仅靠在课堂上的实践是不够的,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意或无意地把课堂所学的话题与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交际运用能力。这样既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更能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素养;设疑;重组;拓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028-03
杜威说过,“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的儿童的未来”。面对杜威这句话,面对现如今的时展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明白,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改变那种单纯的“教材料”,死抱教材不放的教学观念,要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恰当的重组、拓展、优化、延伸……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知识、培养信息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提升信息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尝试、教学反思及反馈效果,采用“设疑、重组、拓展”三重奏,来谈谈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心中有疑,必想解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将一些知识点蒙上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后同)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文本编辑》时,需要对文本图层进行“栅格化”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即使进行了该操作,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什么要栅格化、不栅格化有什么关系。面对学生的疑惑,在再次教学的时候,笔者没有及时解答,而是故意回避栅格化这个知识点,为后续印章教学设下伏笔。在第九课《滤镜的综合使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以自己姓名作为印章内容来设计,并给印章加边框和斑驳效果时,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在操作中都会碰到菜单中“描边”、“喷溅滤镜”功能栏都呈现灰色状无法使用的问题,而教师演示时却能正常使用。此刻,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端与学生端窗口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发现印章文本图层的图标不一样,笔者乘机提醒学生想想第七课中还有什么内容没学,学生想到的是栅格化这个知识点还没学,这时,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会自主学习完成栅格化操作,并对印章使用描边和喷溅滤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设计让学生在遇到疑难时再来学习栅格化操作,能使其印象更深刻。
又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Foxmail的账号设置及邮件管理》一课的内容时,鉴于学生基本都拥有QQ邮箱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用QQ账号来登录Foxmail(版本7.2为例),结果都出现了下页图1所示的错误提示信息,此时笔者说道:“老师也用自己的QQ账号来登录试试,看能不能成功?”结果却能成功登录。看到老师登录成功,学生纷纷要求再尝试,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不断摸索,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出疑问:“接收服务器类型怎么变成了IMAP了?(下页图2)”,由于教材中所涉及的接收邮件服务器是POP3,笔者立马抓住这个突破口,让学生尝试修改为POP3,看能不能登录成功,结果还是不行!此刻再让他们用Web方式登录QQ邮箱,并在设置\账户中开启与Foxmail对应的接收邮件服务器(如图3),问题迎刃而解。原因就在于Foxmail默认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类型为IMAP,而QQ邮箱中没有开启相应的IMAP服务,结果导致无法登录,这样的尝试,能让学生的记忆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高度融合的学科,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屏幕信息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持之以恒的毅力、释疑解惑的动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还有赖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尝试和努力。
源于教材,重组可行
重组,顾名思义,即重新组合。教师应本着遵循教材,吃透教材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地重新组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如果按部就班,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诚然没有“越轨”之嫌,但往往因缺乏新意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丧失活力、作品失去创意、个性难以张扬……因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材内容、授课顺序、知识难易等进行有机的调整和取舍。
例如,八年级下册是关于动画家族一员――Flash软件的基础入门教材。遵循教材安排,从第七课《动画补间动画》开始,才会涉及图形元件的动画制作,而前面部分都是介绍动画基础知识和工具箱,这样的内容安排容易带给学生要实现动起来的效果是那么遥遥无期的感觉,也会使原本充满学习激情的他们感到枯燥和乏味,甚至有学生问笔者:“老师,什么时候教动画啊?”这也难怪,按照教材进程差不多要到期中,才能真正涉及动画创作。针对现状,何不妨将《动画补间动画》的教学提前呢!从而实现作品中的元件动起来、活起来。如此组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于后续学习是个不错的开端!
同样是在Flash有关颜色知识点教学中,在掌握笔触和填充色工具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舞台上画一个圆,笔触和填充色颜色自选。
师:你能更换圆弧的颜色吗?
生:在笔触处选择颜色,重画一个圆。
师:如果只允许在原来圆弧上更换呢?
接下来让学生边实践,边讨论,结论是更换笔触颜色设置,必定重画圆才能起作用,可见它的使用局限性显而易见。接着引入墨水瓶工具,因为它可以直接替换线条的颜色、粗细、线型,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具的应用范围和它们的局限性,为今后熟练而精准地使用工具打上深刻的烙印。
师:你还能替换圆的填充颜色吗?
学生实践发现,同样通过更改填充色工具还得重新画圆。于是,笔者让学生演示利用颜料桶工具进行填充,并分析墨水瓶和颜料桶工具的使用场合,即都能实现对象的颜色更换,但墨水瓶只对线条起作用,而颜料桶能对区域颜色进行设置,一个必须在画前设置好,另一个可以画后再进行更换。
师:圆是平面图,我们能不能通过填充颜色的变换使它变成一个“立体图”(球)呢?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得出利用颜色渐变来实现,从而引入混色器工具(如图4),通过放射状渐变的设置及小色标的增删,渐变方向的改换等操作来实现“立体”的效果。
延伸教材,拓展必行
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不是主要的,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才是终极目标。而要达成这个最终目标,教师应该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延伸,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课堂拓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讲授中,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后,笔者拿起智能手机问道:“同学们可知道它装的是什么操作系统?”有的说是安卓和苹果,也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此时笔者提出:大家想要全面了解手机操作系统,不妨求助于万能的网络吧!学生上网搜索后最终归纳得出: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安卓)、Symbian(塞班)、iOS(苹果)、BlackBerry OS(黑莓)、Windows phone(微软)、Windows mobile(微软)等。笔者再次提议:回家后不妨去查看家人智能手机装的是什么操作系统,版本号是多少,并在之后的课堂中告诉老师是如何查看的。从教材内容来看,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虽没纳入教学大纲,但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这样的延伸教学不仅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的学习巩固,而且能使学生由此物联想到彼物,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再如,在学生通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了解局域网》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局域网、IP地址、资源共享等基础知识后,笔者专门增设了以“用网络命令实现你我互动”为主题的网络拓展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上老师允许大家利用网络来聊天!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片刻,有学生嚷嚷道:“老师,互联网还没开通呢。”见时机成熟,笔者说道:“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在没通互联网的状态下,利用网络命令在机房中实现私聊和群发。”学生们半信半疑地看着老师,因为他们平常都是利用QQ聊天,但在课堂上因为没通外网而无法实现,这样就很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激起了学生想学要学的浓厚兴趣。
于是,笔者开始告诉学生操作步骤:首先,利用CMD命令进入DOS状态,判断跟其他计算机是否连通,即PING IP命令(学校机房的IP设置根据学号来进行分配的,所以都知晓他人的IP地址)。其次,如何向他人发送消息,即NET SEND命令,格式为NET SEND IP消息内容,要求向旁边同学发送一条问候语。学生会发现能发送成功,但对方不会显示消息内容!原因在于NET SEND命令还需开启本机的Messenger服务,若该服务处于关闭状态,就不能显示消息内容。开启该服务的方法:开始菜单\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在Messenger服务中开启即可,当然用网络命令也能实现,NET Stop Messenger表示关闭,NET Start Messenger表示开启。最后,如果想要实现群发的话,直接将IP用“*”代替即可。虽然网络命令没纳入教材内容,但从教学效果、激发兴趣、开拓视野来看,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网络命令强大的功能和无穷的魅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所谈及的课堂三重奏“设疑、重组、拓展”,仅仅是笔者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课堂尝试与心得体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妨巧妙设疑,大胆重组,适宜拓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还能发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信息素养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许红霞.优化情境,营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1).
“雨前的天气闷热、令人烦躁,当萨沙一家人看到蔷薇花那么的清新美丽时,他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好起来。所以这里应该用惊喜的语气读。”这孩子的声音甜甜的。
“我基本同意他的看法。不过,我觉得读的时候应该再抒情一些。”小家伙一脸的认真严肃。
……
有一位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一直高举着小手,于是,吴老师点了他的名字:“陈东,你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吴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读!”他的目光坚定,“如果我是萨沙,当看到雨中的蔷薇花被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儿,显得那样的娇嫩纤弱,我会很兴奋,因为这证明了我不是最弱小的!”紧接着,他用极富表现力的朗读将一个调皮而又富有挑战精神的“小萨沙”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发言太出乎意料了,也太精彩了。这意外的精彩,让在场的几十名听课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其实,像这样“不同的声音”在当下的课堂上并不鲜见。面对孩子们的个性解读,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思考
我们应当承认存在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节好课,教师应当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回顾吴老师的这堂课,他在设计提问语时用的是“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而不是“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因此,才有了“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读!”这样的话,否则,他就根本听不到这个精彩的发言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想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教育理念的先行!
1.树立个体的差异观。
学生应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可我们却常常无奈地忽略了这一点。正如叶澜先生所说:课堂常常会变成演“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多或少丧失了自我的阅读言语权。
2.树立民主的师生观。
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表现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惧怕、羞涩、缺乏自信等不良心态中解放出来,才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课堂也才能产生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
3.树立新型的知识观。
建立在旧知识观基础上教育,将教材视为不容置疑的客观价值载体,学生只是等待填灌的容器而已。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前,教材永远是滞后的。因此,教师必须敢于打破知识的权威观。正如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的,所有的知识,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反驳。
二、对策
1.关注差异。
这说起来人人都懂,可是到了实践中,任教者由于种种原因却总是“当局者迷”。常见的几十个孩子“异口同声”或“一呼百应” ……个中原因很多,有教师出于功利目的对“差异性”的认识“失真”和“理想化”,也有“指挥棒”的因素。本来不正常的、“四平八稳”的课却因司空见惯而视为正常的好课,而因某个问题引起了争论,影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的课,则往往被视为有缺憾的课。看来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人们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排除各种干扰,重视差异。
2.尊重差异。
师生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对正确的意见要肯定,对不完全正确的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对其不正确的部分,教师要引导大家,通过合作学习纠正过来。对错误的意见,应尽量挖掘其积极的因素,同时善意地指出错在哪里,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打击。尊重差异重在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形成相互尊重、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关键词】高中 化学课堂 不同阶段 激趣
一个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该学科持久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
如何看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课堂参与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低年级学生容易集中注意于教师提的每一个大小问题并热烈响应。而高年级参与方式更多地倾向于思考,而不一定表现出举手、回答等明显的形式,对于一些不具备思考性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旁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对策,慢慢地就产生了常见课堂上的冷落状态:简单的问题不屑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题又没有容他应对的机会。时日一久,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会增多。
我校本学期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我把研究侧重于“你上课兴趣高或有兴趣的原因”的结果上。并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三个班调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堂感兴趣的原因。共设计四个选项(可多选),对比高一、高二和高三的问卷调查,选择结果各不相同:
显而易见,高一学生最喜欢“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高二学生则多选“老师抓住关键,讲得清晰”。毕业班的学生最实在,因为“课堂有收获”,所以我喜欢。
深入分析该调查,显示结果应在情理之中。高一学生踏入高中,刚卸下初升高中压力,对课堂的要求当然是轻松,“乐而时习之”是他们的求学之道。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时,多找与新知有关的故事典故,如二战期间王水保护金质奖章的故事;如侯德榜的故事;如硫化橡胶的故事等。许多老师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却不知学生正是被这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到化学课堂的。课堂上多发挥想象力,如在讲“钠的性质”时,钠与水反应现象十分丰富,难于记忆,不妨把实验现象总结为“浮、熔、游、红、鸣”,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游鸿鸣”这个歌手,记忆的效果非常好。
高二学生的选择则显示了理性回归。进入中期,该明白学习并非轻松而就的,而且高二的知识变得更抽象难懂,除了自身努力,更需要老师抓住关键,讲得清晰。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深掘所授课程的来龙去脉,要想得到学生的困惑,即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以期课堂上把重点和疑难点讲深讲透。学生只有听得懂才真正对课堂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听课不得要领,作业无法完成,日久就会厌学,更谈不上对课堂感兴趣了。对于抽象知识,教师不妨通过具体的模型来对照讲授。如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减弱”可理解为改变条件下平衡将往能够抵抗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从而达到新平衡。
高三学生对课堂兴趣就因为课堂有收获,这是所有调查中最高的数据。强烈提醒高三老师备课时一定要充分思考,这节课我要给学生收获什么?高三都是复习课,如何从旧知中归纳、提炼,让学生学有所得,考验的正是教师的大智慧。如果在高三课堂里,教师还在为“提高课堂气氛”而夸夸其谈,东拉西扯,开始时学生可能会反应热烈,但日久必将反感,终将对课堂失去兴趣。
无论哪个年级,B项“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所占比例都不低,看得出来,教师自身幽默风趣的素质始终是课堂的剂,能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课堂的良药。
而C项“教学方式多样,学生思考和表达看法机会多”,教师绞尽脑汁想要推行的教学方式,倒是所有年级学生都不太领情。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对教学方式多样做得不够,在课业负担和高考压力之下,满堂灌还盛行,学生能够思考和表达看法的机会确实不多。这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应怎样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在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思考,让他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要实现这一点,还应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做到学习上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教学无止境,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思考如何在每一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孟子说“教亦多术矣”。在课堂教学中,不同阶段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不拘一格。如何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学习,持久对课堂产生兴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参考文献】
[1]邢永福主编. 现代教育思想.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知新主编. 化学教学论(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