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世界历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历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历史论文

第1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摘要题】理论与方法

【英文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The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系统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系统论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质或精神,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世界是系统的世界,我们所涉及的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而加以讨论和研究,找出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贯穿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因此,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历史观。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系统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便不难发现,马克思在探讨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规律过程中,是把“世界历史”看作一个系统来分析和研究的。“世界历史”理论集中表现出了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

1.“世界历史”的系统整体性

“世界历史”的系统整体性是说,对世界历史必须给予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把握,立足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考察,恰恰是遵循了系统的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不仅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审视,而且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体的、全面的考察。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出现,并不仅仅意味着各个国家、民族经济联系的加强,而实质上反映了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整体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的文明的创立。世界历史从其形成的时候起,所显示的意义是社会生活的整体变革。世界历史固然是由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但世界历史并不仅仅标志着一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而是包含社会生活全面变革的“社会革命”,是“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P281)。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不仅生产、消费具有世界性,而且精神、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世界性,就连人的发展也成为世界历史作用的结果,“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P86)。世界历史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世界历史的形成便意味着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联相依的系统。因此,必须从世界历史的系统整体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世界历史”的系统相关性

“世界历史”的系统相关性是说,如果把世界历史从整体上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那么,构成它的子系统便是民族和国家。系统的相关性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马克思在研究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时,重点探讨了不同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和西文文明之间的冲突。马克思在谈到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文明关系时,讲得最直接、最明快的是近几年学者们经常引用的那段话:“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马克思从“三个从属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系统内基本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不同文明之间的真实关系。马克思认为,这种关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为增殖资本而拼命扩展的结果。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P276)。应当说,马克思当年所揭示的这种文明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至今依然存在着,而且有着继续强化的趋势。

3.“世界历史”的系统动态性

“世界历史”的系统动态性是说,世界历史从整体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静止的、不变的事物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不变化的东西”(P37)。他在另一个地方,把世界历史的动态性描述如下:“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P417)现代科学还告诉我们,对于动态事物的认识,必须从时空相关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入手才能够实现。由于整体就是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因此,事物只能从整体上才能够被理解,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才能得到对事物的真实认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世界历史的实际过程为依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空表现及其有序性给予了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特定的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不同的世界历史阶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作为特定动态过程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世界历史时代的范围内必然表现为世界历史过程发展的有序性或阶段性。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五阶段式”或“三阶段式”问题有着热烈的讨论,但是,一个共同的认识就在于普遍承认世界历史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有序性或阶段性。而这种有序性或阶段性恰恰是世界历史的系统动态性的展现。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系统的发展图式

第2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

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

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第3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第四媒体/媒介网络媒体第二媒介时代“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

Abstract:InternethasahistoryofelevenyearssinceitisservedforthecommonpeopleinChina.Weshouldstudytheconceptionsdescribingthe“Internet”inahistoricview,discover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phrasesreflectedbythoseconceptions,andeventuallyfindthenatureofInternet,andtheInternet’sculturalandsocialmeaningtowardthehumanbeing.ThenwecandevelopanewframeworkwhichissuitableforunderstandingtherelationbetweentheInternetandcommunicationorthetraditionalmedia,andthegrowthofitself.Myopinionisthatnetworkisactuallythevirtualworld,notthecommunicativemedia.

Keyword:network;thefourthmedia;networkmedia;thesecondmediaera;networkasavirtualworld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的增长,而原创性的技术也放缓了研发的脚步了。“三个月一年”的“互联网年”节奏[1]和“光纤定律”[2]已经成为一个沉入历史的辉煌记忆。这些现象都证明这个网络的本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我们知道每个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熟期,也就是形态和属性基本“定型”的时期,甚至是“类型化”的时期。这就是我们追问网络本质的根据,这是一个网络相对定型可以理解的时期。

不懂得历史,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同样,不知道网络在历史上出现的概念和理解,我们也无法直接推断网络的本质,从源流开始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本质,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的网络研究,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明了它的缺点和局限。下面对历史的角度对网络的概念进行梳理:

(一)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的阶段

“网络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用“网络与媒体的关系”的方式提出来的。这是因为媒体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交往”。人们最渴望理解的是,网络对于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精神交往”——大众媒体有何种影响的问题。研究者首先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把网络看成是传统社会中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媒介形态。这种理解很显然无法容纳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如此之多的异质的、非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属性。把不同的东西混淆到一起,显然是牵强而缺乏说服力的。这个思路无法真正解决网络的定位问题,更无法达到对网络本质的思考。

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先后出现了“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的概念。具体考察,从时间序列上说,网络不是“第五媒体”,更不是“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这点已有公认;从承载内容的性质和符号载体上说,网络也不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理解后一点有些复杂,我想从“媒介的特质”和“传播的意义”两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从“媒介的特质”的角度考察。我们知道,信息的载体是符号,符号传播是媒介的形式的本质。新闻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他们的最大特质是各自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报纸主要靠文字;广播主要靠音响;电视靠以影像、声响为主,文字为辅。独特的符号系统,是识别三大传统媒体的基本依据。而网络的符号仍然是文字、声音和影像,只是综合利用,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传播符号。

然后,从“传播的意义”的角度做考察。传播的内容是新闻、神话传说还是历史知识也是媒体定位的标志。“三大媒体”都是在“新闻的意义”上谈的。所谓在新闻的意义上,是指他们都以新闻为本位,为重要任务。而网络显然是信息的集散地,它包含了不同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等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旨趣,从总体上网络传播是“大杂烩”,并没有形成对新闻的重点强调。

以上分析看出,把网络从“媒体”或“媒介”的角度,进行传统或习惯意义上的排名归队,无论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都是不妥当的。

(二)把网络的讨论分解到“网络具体形态——网络媒体”的讨论的阶段

网络与媒体关系探讨的突破,就是把“网络媒体”的概念从宏观抽象的网络的大概念中抽取出来,而从网络的一个形态组成来考察,单兵直入的讨论获得了成果。

“网络媒体”的提法,就是在这个认识背景下升温的。2000年后代替“第四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讨论网络时的主要探讨对象。[3]“网络媒体”的界定有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网络传统新闻网站媒体和商业网站媒体,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征,具有“准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因为庞大的网民规模支持着网页的浏览率。当然“按照传播学的定义,一种媒介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1/5,即可被称之为大众媒介”。[4]所以即使目前的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也不能断言它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但是根据互连网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肯定“网络媒体”成为大众传媒是未来的必然。这个阶段的探讨进入了网络的具体形态组成,讨论因为具体化而更为集中,对象的特性也更为清晰,“网络媒体”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开始深化。

“网络媒体”的概念回答了上面的疑问:网络作为整体不是媒体,但网络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是媒体;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是“第几媒体”的争论,至少从“网络媒体”概念中,我们长期感觉到的网络具有的“大众传播”的性质终于落到了实处,而不必忍受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强烈感觉网络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属性和特点,一方面却清楚地察觉到网络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差异。这两个感觉形成了一个在传统认识框架里解决不了的悖论。“网络媒体”概念破解了这个难题。

“网络媒体”回应了此前我们关于网络是“第几媒体”,是不是媒体的讨论;同时网络与“网络媒体”的不同,也暗示和提醒了研究“网络是什么”的复杂和困难。

(三)“网络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进一步的追问是,“‘网络媒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具体化这个追问,我们需要搞清楚“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它与传统媒体有怎样的不同?是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还是表面的差异?前面搁置的问题再次提出,它与传统的三大媒体是什么关系?网络媒体是一个突然侵入的不速之客,还是一个和睦友好的邻居?是一个熟悉的同类还是一个陌生的异类?

从媒介符号来说,传统媒体各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系统;而网络媒体没有。“网络媒体”的新闻载体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符号语言系统,包括文字、声音和影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体”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类,而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邻居。“网络媒体”并不具有本质意义的特殊性,更多地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模仿”和重新组合。

从内容上说,无论是网络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的新闻传播,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的“延伸”。新闻网站从内容到形式,极大程度地依赖着传统媒体的资源。商业网站在主要意义上也只是传统媒体新闻的重新组合,而非本质意义上的颠覆或反叛。

所以,把“网络媒体”理解为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延伸”,是一种合理的逻辑。网络媒体是延伸,而不是创新;是熟悉的再造,而不是陌生的闯入;是文明的变迁,而不是文明的断裂或者重生。

(四)把网络看成是“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看到了网络的不同功能取向和复杂的性质。正像“网络媒体”概念的提出一样,“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同样表达了人们分门别类研究的努力。既然整体的认识很难达到,我们不如分别表述这个复杂的对象。“网络媒体”概念是对网络组成形态的个别研究,而“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提法则是对网络功能的总体上的分类研究,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这些认识终于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网络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为网络做一个定义。

同时,“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的意义还在于,超越了“媒体”的说法。这个提法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网络的社会本质,为未来更准确地理解网络提供了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分类的视角,如果网络什么都是,那么也什么都不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更本质的概括。

(五)网络就是虚拟世界

具体的、分类的角度看问题解决了许多基础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来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映照,那么“网络媒体”的母体网络呢?网络的对照物是什么呢?找到网络的对照物和联系,我们似乎也就可以找到“网络是什么”的答案。这个思路接近马克思探究“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思路,马克思如此定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5]

经由关系、联系来解释本质,是一个合理的路径。由此知道,“网络是什么”,当然也可以从网络与对照物和网络的全部联系中,认识网络的位置、特点和作用,那么“网络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得到一条清晰的出路。

“网络是什么”的长期争论展现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复杂表现为网络上形态众多,作用和影响各异;其多变性表现为网络上原创技术出现周期很短,网络组成部分新成员不断增加,新功能不断开发,原有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研究思路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我们长期从“网络和媒体”的角度来试图认识网络的本质。结果证明不成功。我们在探讨“网络是不是媒体,是第几媒体”的时候,长期纠缠不清,认识混乱。我们把“网络是不是媒体”这个问题抛开,跳出这个狭隘的怪圈,直接讨论网络对于人意味着什么?

用信息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可能更能接近网络的本质。信息总是从一地流向另一地,信息的复杂流动,也可称为精神交往,成为信息时代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就是一个推动信息流动的计划。所以,如果把信息比喻为乘客;那么网络上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等就是在道路上奔跑的汽车;网络就是道路。三者的关系就是“乘客、汽车和道路”的关系。同样,我们观察另一个系统,信息依然是乘客;各种形态的传统媒体是在道路奔跑的汽车,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现实世界可比喻为道路。那么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道路奔跑着形态不同的汽车,汽车里坐着乘客。

这个比喻的意义在于,把网络和现实世界看作是同等的存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对存在,互相作用和影响。那么,网络能够承担这样大的比喻么?网络有资格成长为足以与现实相对而存在的“第二世界”么?

从历史上看,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概念,[6]这些概念都传达出这样的含义:在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里,大众传播媒体营造的信息空间,已经构成了一个区别于现实环境的“第二环境”,也即“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尽管当时这个环境还没有足够完整、真实和独立。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在网络的催生下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形成了夏学銮使用的“网络社会”[7],开辟了马克·波斯特提出的“第二媒介时代”[8],发展出一个张允若提出的“第二世界”。[9]那么我们将面对着刘建明提出的“双重存在”的“社会”(即领土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和超级信息和观念全球化的社会)。[10]

我们深知,网络在传播技术方面的优势远胜传统大众媒体,它对“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构成起到更为巨大的作用。社会演变的信息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这两个趋势就决定了未来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对立而存在。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结和影响。

如果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那么此前的“道路和汽车”的比喻,可以置换为比喻为“大地和房子”的比喻。那么显然存在着两种“大地和房子”,现实大地上建造着现实中的传统媒体形态;虚拟大地上建造着虚拟中的网络媒体形态。在本质上,虚拟大地不是“上帝之城”,只是现实大地的一个变形的折射;同样在本质上,网络媒体形态不是“创新”的产物,而是传统媒体形态在虚拟大地上的折射,也是延伸。

这个比喻超过了传播的意义,而是建造了一个“精神交往”的世界。如果说,传播毕竟强调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疏离个体的连接;那么“世界”的概念显然要大得多,它包含了驻留和传播,固守和变迁,稳定的秩序与流动的革命或者改良等等。

最后笔者的观点水到渠成,“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超过了“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更充分而且有说服力地解决目前网络理论解释中遭遇到的困惑和纠缠,也是我们对网络本质认识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书目]:

[1]方兴东:《“网络社会化”新时代的来临》,参见陈卫星主编:《网络新闻和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闵大洪:《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1期

[3]闵大洪:《网络媒体定义与中国网络媒体生态环境》,参见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杜骏飞:《网络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第1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年8月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士兵突击》此者他者

2007年的暑假,有一部军旅题材的影片引起了犹如“超女”般的追捧——《士兵突击》是一部记载了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讲述一个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构造出一个纯“爷们”的感情世界。这边没有美女(甚至连一个女性角色都没有)、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三无”电视剧一下子冲进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观众所热爱的电视剧,多少有点出人意外。更有这样的评论:男人看了折服,这才是真汉子;女人看了失色,这才是完美男人。这部电视剧热播之后,很多观众成为了这部片子的忠实“粉丝”,并称自己为“兵迷”,其中不乏众多年轻的“女兵迷”。在日韩剧流行、港台剧泛滥的言情电视世界中,为什么一部关于士兵的电视剧会引起这么大的效应呢?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来分析。

“此者”是相对于“他者”而言,更多的研究者所思考的是相对性的研究。且学界对于“此者”的研究很多,但是这种提法却很少,主要是基于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对于他者内涵的探讨,较早出之波伏娃的《第二性》“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此后的研究中认可了女性作为他者是相对男性作为此者而言,两者之间虽有相互性,但并不是他者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树立了他者。这也就是说,他者是被此者界定的。而《士兵突击》这部影视作品所构造出来了一个纯“此者”的世界,而在众多“他者”眼中,“此者”又是被“他者”所建构。也这是这样一种两者互相建构的过程中,《士兵突击》取得了成功。两种气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常会相提并论,而且具有内涵往往也是两者相对而言。女性气质指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形象特质(如:被动、依赖、柔弱等),这些特质包括了对男性的性吸引力。而男性气质则指社会文化中男性被界定应有的生理和行为特质(如:强壮、勇猛、刚强等)。这二元观不但是社会关系的结构,也会影响个人心理的发展(如: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非永恒不变和各地皆然,而是在不同的地方、时间,有不同的内容。《士兵突击》在剧情上,又紧紧扣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因子——气质,剧中都为男性,男性所具有的刚毅和坚强等气质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乏柔弱和敏感等女性气质因素的一面。正是这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碰击,并且被赋予在传统的强者——士兵身上则更是一种升华。

剧中所描述的是“此者”的军旅生活《士兵突击》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叫许三多的农村“傻”孩子被父亲逼迫参军,成了一位“钢七连”的兵,然后在魔鬼般的残酷艰苦训练中出尽洋相,逐渐磨练成全团的尖子兵,并成为兵梦寐以求的“老A”。但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失手杀了人,他迷失了方向,此后又在连队里找回了自我。其实故事不仅仅就是许三多一个人故事,而是在他周围一群兵的故事。在许三多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兵,都展示出“此者的女性气质”一面。

整个电视剧一直以部队为场景,描述了一群当兵人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中国阿甘”式的人物,但是所展示出来的却是柔情似水的战友情。特别是在钢七连解散、善良的史班长、真男人伍六一以及硬汉袁朗的身上,看出的是那种本不该是男性所具有,但是却又着实让人感动的气质——阴性气质。

如果说钢七连解散时,和别的连搭伙的连长和三多执着的吼着钢七连的歌时是将男人的阳刚与无奈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史班长对许三多父亲般的教导则是一种真挚的善良,他所代表的是军营里最温情最善良的部分。善良到面对许三多这样一个呆头呆脑死不开窍的家伙,他生生的得罪了全连的人:善良到为了一个承诺,他能陪上自己的前途。他是一个永远都会为别人着想,可却将微笑之后的苦楚独自扛下的人。复员前长安街的车里,他在连长的怀里放声大哭,像个孩子一样,哭出了他所有的苦楚和对军营的眷恋,也哭痛了所有人的心。这似乎本不该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所应该展示出来的,可是《士兵突击》却真实地展示了那份柔情,并且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心。

伍六一和袁朗在剧中所要体现的正是男性所具备的完美气质,刚毅、硬朗、坚强、勇敢,似乎他们都是男人中完美的典范。伍六一的感动在为了帮许三多劝他爹回家,无悔的背负起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记过处分:在于老A选拔的最后关头达到,瘸了一条腿的伍六一不愿被同情,不愿成为负累,在挣脱不了许三多的时候,毅然拉开了求救弹,在弥漫的黄烟里,竟如胜利般狂笑:“跑不动了!弃权了!”摔倒在地的他将求救弹扔向已经惊呆了的许三多:“跑!你看我已经被你逼成什么样子了!跑啊!”当许三多顺利到达,躺在担架上被抬走的伍班副向许三多招着手,脸上的笑却是那样纯那样美。

第5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联理论;明说;隐含;交际失误

我们知道,言语交际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是直显性的,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推理性的。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使其成为明示直显的,通过对语言的处理,听话人能够意识到说话人有以话语方式来传达其信息意图的意图。如果语言是完美的交际手段,语言交际是且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即明示交际。然而说话人传达的信息多于他所表达的内容,语言交际的明示性唯有通过认知推理过程才能得以补充完整,也就是说,听话方必须从说话方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他可获得的信息(语境)中推论出其意图。

一、交际中的明说和隐含

通过上面的讨论,成功的交际意味着听话方能够尽可能接近的理解说话方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与此相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就是交际中的明说和隐含。明说指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他要示意的意图之间有系统的联系,听话人只要能理解说话人话语的命题形式就能明白的字面意义。明说意义源于逻辑形式的丰富,即话语的命题形式。一个命题式是一个完整的命题,通过解码,消除歧义和明确指称而得以丰富,这是基本的明示。说话人意图的明示部分由于高层次的明示而得以完整,借助部分语境即可完成和丰富,这包括明确话语的施为用意及其命题态度。

在关联理论中,隐含指的是语境隐含,指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之间没有系统的联系,也就是说,隐含是对说话人意义的间接表达,是说话人示意的话语加上语境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得出的。关联是指导听话人明确隐含的唯一准则。因为隐含是说话人说出明显关联的话语时明确希望听话人能够理解的语境假设及含义。隐含分为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两种。隐含前提是听话人从记忆中提取或通过发展其记忆中的假设图式而来,隐含结论则是从话语的明示含义及语境的相互作用中演绎而来。涉及到隐含,有一个隐含力度的概念值得注意。从某假设出发可推导出众多力度强弱不同的隐含,其中完全确定无疑的前提和结论的力度最强,说话人对此复完全责任,而听话人必须找到该含义才能使其理解符合关联原则。弱隐含指的是它有助于理解,但并非是必要的,因为说话人暗示了其可能有一系列相似的弱隐含,听话人对此负责。

二、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说我们的话语理解是从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开始的,这种句子的意义在和语境的作用中以各种方式得以充实和完整,只有这样,听话人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听话人首先是理解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然后以最少的努力在明说的层面上对这个句子意义加以充实,在隐含的层面上对它加以补充,最后使得理解符合自己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因此,为了获得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包括确定明说(基本明说和高级明说)、调用隐含前提和处理隐含(得出强/弱隐含结论)。

我们用下面的这个例子来说明Peter是如何理解Mary的回答的。

Peter:DidJohnpaybackthemoneyheowedyou?

Mary:No.Heforgottogotothebank.

一是Peter进行话语的解码,同时明确he的指代对象,消除bank可能具有的歧义,由于这是Mary针对Peter之前的提问做出的回答,Peter有理由认为这一回答是具有明示直显性和关联性的,可以明确he指代的就是John,bank的一个歧义RiverBankRestaurant(餐厅)也可以排除掉,而是指银行。这样以来,话语的基本命题形式得以确立,明白了句子的字面意义,句子的明说含义得以理解,即,John忘了去银行。二是根据个人的百科知识调用相关的隐含前提,Peter理解到没去银行意味着无钱还款,这个隐含的前提和明说含义相结合,Peter就可以推论出John忘了去银行,所以无法还钱的强隐含含义。三是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Peter还有可能推论出John下次去银行时就会还钱的弱隐含结论。

对话语理解过程的了解,对进一步理解分析认知层面上的交际失误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它指出了交际失败可出现于明说含义的理解、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含义的推论的任何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也确定了交际成功的最低条件。可以这样说,明说含义的确定是复原说话人信息意图的最低条件,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基本前提,是交际成功的基础,而根据话语的相关明示性,听话方调整认知语境,调用恰当的隐含前提,对话语进行推理,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所在,一旦隐含前提有所偏差,交际失误将在所难免。

三、关联理论对交际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认知角度下的交际实质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行为的承担者是说话方,他需要通过说话或其他的任何非言语手段引起听话方的注意,传递他的信息意图,同时他还通过这句话向对方表达更深层次的目的,或者说他的交际意图,这是体现在说话方的示意行为。而听话方的任务是调用结合相关的认知语境,对说话方的话语做出尽可能符合对方意图的推理。话语的理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话语明说含义的确立,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结论的推导,在此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的误差都将导致交际失误的产生,而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交际双方共同的协作努力。下面,我们将从交际主体为出发点,谈一谈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

第一,从说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作为说话者,应尽可能地以足够相关明示的行为传递他的意图。在交际的实际活动中,说话方需要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文化背景以及诸如性格特征等这些社会个人因素,主动调整言语行为,确保话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能以足够相关明示的方式传递给对方。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在语言方面,说话方应尽可能地使用与对方的能力和背景相符的语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听话方在获取明说含义的解码、确定指称和消除歧义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为听话方的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取说话方的交际意图提供基本的保障。如果说话方能够注意到自己在交际中语言运用的模糊性,避免使用不确定的语言,那么也就可以避免交际失误的产生。另外,在语言运用方面,说话方也不能忽略对方的认知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应最大可能地使自己话语的隐含前提与对方调用的隐含前提相一致。也就是说,尽管双方在认识语境上的不同是必然的,说话方应该尽可能地建构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的重叠部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听话方在推理过程中调用错误的隐含前提而导致的话语隐含意义和交际意图的错误理解。

第二,从听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听话方,是交际行为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对于说话方来说,重点关注的是“明示性”问题,那么,“推理”就是听话方的任务所在了。由于具体演演算过程中的法则是演绎法,从一前提到相对应的结论,不与逻辑向背,因此推理过程是必然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推理话语意图的前提存在着差异,同一话语未必能推理出同一结论,这就是交际失误出现的根本所在。推理的正确与否,取决与听者能否准确的获取对方话语的基本明说含义,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境中调用合适的隐含前提加以推理,得出话语的隐含含义而得以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因此,作为听话方,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理解失误,在语言方面,必须具备足够准确丰富的语言知识,以避免在理解话语明说含义的解码阶段可能出现的障碍,为话语的进一步推理理解提供基本的保障。这一点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重要。交际失误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知识的欠缺。在语言运用方面,在交际活动中,听话方应加强自己的语用敏感性,充分调动主观能动因素积极的去识别与对方话语可能相关的一切信息,这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结构能力、甚至年龄性格特征等,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以扩大与对方认知语境的交叉之处,调用正确的隐含前提推理出与对方话语尽可能相符的隐含含义,了解对方话语的交际意图。

总之,交际活动中的话语理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由于话语理解误差而导致的交际失误,同时有助于帮助我们尽可能避免交际中失误的产生。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应该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这一点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中尤为重要;其次,我们应该以各种渠道充实个人的社会百科知识,扩大个人的语境储备,丰富个人的认知环境;另外,作为交际者,我们应该注意提高个人的语用敏感性,充分接触、了解并熟悉使用中的语言的特殊的动态的特性,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活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Blackmore,D.LinguisticFormandPragmaticInterpretation:theExplicitandtheImplicit[A].InLeoHickey(ed.)ThePragmaticsofStyle[C].NY:Routledge,1989.

[2]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stedition,1986.

[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2ndedition,1995.

[4]Thomas,J..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M].Longman,London,1995.

[5]Wilson,D.&D.Sperber.RelevanceTheory[A].InLaurenceR.H.&G.Ward(eds.),Handbookof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3.

[6]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交际中“话语误解”现象的实例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

福建外语,2001,(02)

[7]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2).

第6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对细节运用得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使新闻人物更丰满、新闻事件更生动,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细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报道的主题思想

电视细节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体现深化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细节虽小,但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丰富表现力的作用,所以细节在电视报道中也就显示出它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细节的作用比单靠解说词来介绍要可信得多、生动得多,使节目有血有肉,形成电视报道的兴奋点,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播出一期《棉区采访记》,其中几个细节的使用成为这条新闻成功的亮点。由于非法收购棉花的加工点得知记者要去的消息,把棉花藏了起来,加工棉花的机器也都打扫干净了。当记者赶到时,连人都躲藏了起来,没有了人证、物证,给记者的报道工作带来了难度。但是当记者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的茶杯是热的,还有一件来不及穿走的衣服,于是记者把这一场景画面拍了下来。一杯热茶、一件衣服,主人仓皇离去的情节顿现眼前。当时碰巧还有一个女工没来得及走,记者问她加工棉花的事,她回答什么都不知道。这时记者发现了她头发上还有一团棉花,于是就在她回答“不知道”的同时,镜头推到了她头上的棉花,观众从画面中清楚地知道她在说谎。两三个细节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许多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信息。这几个细节虽然是细微的,但却深刻地表现了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

电视细节的心理学特征,具有暗示的感染力,从人类接受信息的规律来看,人们往往总是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电视画面的真实性让受众感到电视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地记录了生活中的原生态,并且客观地展示给观众,使观众在接受这一信息时下意识地认为这一细节代表着作品的某种观点,并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品味,在主观上产生自己的联想和反应,从而获得新的观赏满足感。

细节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创作中,细节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至关重要,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具有同样的表现力。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不仅可以见其形、听其声,而且可以传其神。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体现。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也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增强观众记忆深度。我们在创作获奖作品《我是党员》这部电视专题片时,通过村干部瘦削的脸、站在泥水中的脚等细节特写,展现出全体党员舍小家顾大家,带头抗洪抢险,救助普通村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用不着再多加解说词,画面细节已将村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阐释得淋漓尽致。这个画面的新闻细节大大强化了画面的信息点,增强了观众记忆深度。

用形象细节表现情感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解说词等文字语言更有感染力

好的细节是使新闻人物立起来的重要因素。一个感人的细节能够调动人们大脑中原来储存的记忆和感受,令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一些生动的、有冲击力的细节画面:人的面部表情,如大笑、大怒、流泪;会议的气氛,如鼓掌、标语、鲜花;主持人的特征,如手势、声调等。这些画面对信息都有增值作用,有时这些非新闻主体的非语言符号比新闻主体的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还要多。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心理参与感,使记者的所见、所知、所感通过观众的共鸣作用,变成观众的共见、共知、共感。有这些细节画面,电视新闻也就活起来了。

细节可以是一个无声的动作,可以是一句平淡的语言,可以是一个人在瞬间的表情变化,也可以是一个平静空远的画面。在我们制作的电视片《老人的情怀》中曾有这样一组难忘的镜头:一心想致富的老人,面对着耗费心血培育的香菇因为科技水平缺乏而种植失败,卖不出去,默默垂泪。老人那失望的表情、痛惜的眼泪……无言的画面传达的所有表情符号,深深地留在观众心里,这种魅力正是来自细节画面所造成的互动。

任何新闻事实都会有情节和细节的,如果把新闻事实比作一条项链的话,那么情节和细节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新闻报道事实,就是要形象地展示主体信息的情节和细节,做到传真、传神、传情,电视的多符号传播为电视新闻细节表现手法的创新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任何一个新闻现场,常常都带有极富特征的细节。所以,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细心捕捉,精心选择,该等待的时候要耐心守候,该抢拍的时候要分秒必争,紧紧抓住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极富特征的细节。记者要细心观察,精心选择,以便及时抓拍到最能触动观众情感的细节,使电视新闻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第7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韩国是单一的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亦称韩国语),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风俗习惯独特而有趣。

韩国人待客十分重视礼节,男性见面要相互鞠躬,热情握手,并道“您好”。异性之间一般不握手,通过鞠躬、点头、微笑、道安表示问候。分别时,握手说“再见”,若客人同自己一道离开便对客人说“您好好走”,若客人不离开则对客人说“您好好在这儿”。进门或出席某种场所,要请客人、长辈先行;用餐,请客人、长辈先入席;与客人或长辈递接东西,要先鞠躬,然后再伸双手。

同韩国朋友约会,要事先联系,尽管韩国人对客人不苛求准时,但他们自己是严格遵守时间的,因而客人也应守时,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到韩国人家里作客,最好送一束鲜花或者一些小礼物,见面时双手递给主人,感谢主人的盛情接待。进入韩国朋友家里,须事先脱掉鞋子,交谈时,说话要细语轻言,不可大声说笑,女性发笑时用手遮掩住嘴,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擤鼻涕,吸烟要向主人打招呼,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不懂礼节。 韩国人接待经贸业务方面的客人,多在饭店或酒吧举行宴请,而且多以西餐招待。非业务交往,多在家中请客吃饭,用传统膳食招待。韩国人爱吃辣味,主食副食里常常少不了辣椒和大蒜。主食以大米和面食为主,最喜爱的传统面食是辣椒面和冷面。韩国人制作冷面的面条是用荞麦面做的,汤里放入大量辣椒、牛肉片和苹果片等,而且要冰镇,吃起来清凉爽口,但过一会就会周身发热。副食中的名菜有生鱼片、烤牛肉、干烧桂鱼、脆皮乳猪、油泡虾仁、脆皮炸鸡、爽口牛九、软炸子鸡、冷拼盘等。韩国人每顿饭要有一碟酸辣菜,尤以酸辣白菜最为爽口。在正式宴会上,第一道菜是用九折板盛有九种不同食物送上来,其中必须有火锅,随后再上其他的菜;在家中请客,所有的菜一次性上齐。 吃饭时,主人总要请客人品尝传统饮料——低度的浊酒和清酒,浊酒亦称农酒,昔日是农家自酿酒,制作简单,历史悠久,将粮食捣碎下酒曲发酵而成,酒色混浊,但酒精度低,清凉宜人,健胃提神,各商店有售。对于不饮酒的客人,主人多用柿饼汁招待。柿饼汁是一种传统清凉饮料,把柿饼(亦可用梨、桃、桔、石榴等果品)、桂皮粉、松仁、蜂蜜、生姜放在冰中煮沸,待凉后滤去渣皮即可,味道甜辣清凉,家人逢年过节饮用,平时用来招待客人。有的人家还用油煎饼、松饼、油蜜果等传统食品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此外,韩国拥有许多西餐馆和日本餐馆,汉堡包、炸鸡、热狗等快餐食品受到人们欢迎,使韩国人以鱼、蔬菜和米饭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趋向方便化、快捷化和多样化。在韩国没有收取小费的习惯,客人进餐、购物、住宾馆等不必送小费。

第8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电视经济台、经济频道和经济专业栏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们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舆论喉舌的导向作用?在整个新闻宣传系统中如何凸现特性和个性?在市场分工细化导致观众对节目收视需要分流的情况下如何定位和设置栏目?在大众传媒上如何把节目做得既好看又有用?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信息部在上述方面为全国的同行做出了榜样。1997年7月1日,JNTV经济部的全体编导、记者集体收看了CCTV经济部为纪念经济节目改版播出1周年推出的特别节目《第一步》,随后大家又有机会阅读了CCTV经济部一本小册子《经济节目一年间》。前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纷繁多姿经济生活的主流,并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浓重的人文色彩赋予电视经济节目强劲的思辩和审美功能;后者,通过栏目和重点节目创作的回顾与总结,记录了这种开拓性工作过程的艰辛和喜悦,显示了CCTV经济报道记者不凡的前瞻性眼力。通过它们,我们强烈感受到,正是这种清醒的反思意识和不懈的探索努力,

才使中央台的电视经济节目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成了气候,并带动影响地方台的经济节目不断涌现和提高,形成了全国电视经济节目的大格局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反思是为了创新。现在,JNTV经济部的经济专栏节目已走过了三年的历程,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世纪的到来,打开思路总结研究这类节目的过去、现状和走势,让电视经济节目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人民大众的经济生活,是电视人特别是从事经济报道编辑记者的重要课题和实践。

电视经济节目定位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办给谁看”和“怎么办”的问题,从实际操作上看,定位牵涉的问题却很多很杂,但有两点是很清楚的,即:理念和传通。“理念”是通过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为经济栏目确立一个宗旨。这一点非常重要,栏目无理念便无灵魂,理念陈旧、片面则栏目雷同没有特色;“传通”是要注重传播效果,只“传”不“通”是无效益的劳动。目前,要想传通除了制作节目要有针对性,还应利用电视数字传送的交互功能,使传受双方真正成为视听双向的开放关系,并且是实时的交流。怎样使电视经济节目更科学的定位以便优化其传播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表述了JNTV经济节目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

定位之一符合:视听并茂

加拿大多伦多传播学教授M.麦克鲁汉将信息划分为视觉空间和听觉空间两个区域。现代知觉听觉的研究已表明:视听同时作用于人脑,相对于受众注意来说,理解的心理介入程度会更高、更深入,因而涉及信息的功能性因素造成的影响也就更大。电视是以图像、声音、文字三者并存的方式作用于人脑的,因而便成为受众接受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思想的“第一传媒”。

从理论上看,电视声像并茂、视听兼容的特性对优化电视经济节目的传播效果应起到好的作用,但实际上我们的电视经济节目却为什么总伴随着“枯燥”和较低的收视率呢?我们当然不能奢望电视经济节目会像影视剧、综艺、体育、纪实性专题片那样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电视经济节目因专业性和选材的单一性会使受众层相对狭窄,但这不应成为电视经济节目“不好看”的理由:其一,今天已进入经济时代。或者说是消费时代,消费时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到复杂的经济热点问题,如怎么赚钱、怎么花钱、怎么投资、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住房货币化、菜蓝子等等,这些都是为大众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节目已具备了普通人关注和感兴趣的素材基础与受众接受的心理基

础;其二,电视声像并茂的特性使得它形象真实、现场感强,可与事件同步,可远距离传播,还由于它兼有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长,并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极具灵活性和综合性。这种手段为经济节目由理性走向感性,由枯燥走向丰富和鲜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深奥的经济理论、枯燥的经济数据,日常的经济现象转化成视听兼容的电视语言,即发挥出电视媒介的优长,在荧屏上展现出经济的同时又是与时代和生活、与受众审美情趣很接近的东西来。

在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JNTV经济部的编导记者在捕捉经济领域里的事件时,开始了新的创作尝试与探索:在形式上使栏目、节目的包装进一步细化、精致,如要有创意新颖、视觉醒目舒服的三维片头,要有片中间奏,要有音乐衬底,要有图文字幕,画面与画面、段落与段落的转接要讲究节奏,要用不同的特技等等;在内容上使经济事件尽可能的故事化、情节化。如要注意捕捉和表现细节,寻找独特的、崭新的角度,要尽可能的用“现在进行时”表现人物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件的进程,并体现出“始-中-终”的完整性,有时“始”前要加“引子”,“终”后要续“尾声”;在报道手法上,要求舒展、从容、深入浅出,要求体现出省会台的风格和风范。当我们的编导记者把经济还原到本色而丰富的生活中去以后,并注重用电视手段去表现它们时,电视经济节目开始做得“好看”起来并显得与众不同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以深度报道为特色的《经济时空》收视率最高达到过“8”,《财经报道》最高为“13&127;”,生活服务专栏《经济大观》也稳定在“4”左右。与此同时,&127;JNTV经济部还收到了大量的观众来信,“3.15”热线电话的铃声不断响起,观众不仅仅是提供新闻线索,还有中肯的评介。更令人高兴的是《从八十到八千》、《养狐人》、《台湾蘑菇大王落户济南》、《下岗女工办起了养犬场》等专题片播出后,很多农民兄弟、下岗职工纷纷来台索要资料,经济部的编导则乐于当“牵线”人,让更多的人通过接受我们的信息走上了脱贫致富、重塑自我的道路。

优化经济节目的传播效果的确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也为繁荣一方经济做出了贡献。

1997年10月1日,&127;济南经济电视台改呼号为济南电视台二套节目,该频道的主体节目是经济节目。为了更好地突出频道的经济特色,扩大影响力,JNTV经济部决定推出一部大型全景式的专题片《今天》,为电视经济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探索再加亮色。在这部长达80分钟的专题片里,我们分“观念篇”、“竞争篇”、“道德篇”、“生存篇”四个章节,涉及到国企改革、用人机制、大众投资理财、再就业工程、农村脱贫、行业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今天》的主题是表现改革开放给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带来的变化,各行各业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题材丰富、容量巨大,把握不好便会显得冗长和乏味。为此,《今天》的策划小组确定了内容要故事链条环环相扣,营造悬念和起伏,故事性不强或不便于以故事表现的,以“对话”方式突出人物语言的张力以唤起受众的共鸣和交流的渴望;在表现形式上,充分调动和利用电视手段,除了用纪录片式的手法真实表现事件的真实性和进程的戏剧性,还用文学创作手法为专题片注入诗的元素。如在每一章的中间,穿插“都市晨曲”、“桥与灯的联想”、“泉韵之美”、“现代人独白”等电视散文,既舒缓了本片的节奏,亦烘托出浓郁的都市氛围和现代人的心理,本片播出后,大受好评。

电视经济节目欲要优化传播效果,首先应使经济节目的制作传播与电视媒体的特性相符合。电视具有照相式反映生活的本真并且是运动连续画面的特性,就要用摄相机摄取真实的画面表现事件的开始、发展、、结局过程;为了收视审美需要,就要注重画面的新鲜性、对比性和包容性,注重以情节、细节表现生活的质感和波动,注重事件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发生与解决;注重“事因人生”、“人以事显”的人物的中心地位;电视的现场感强,就要注意音响、同期声让观众身临其境;电视可与事件同步,就要多用“现在进行时”,引发观众探究“后来呢?”、“下一步呢?”的心理活动。另外,电视还兼有美术、音乐、诗歌、戏剧、电影等特长,对其灵活运用可使看电视经济节目“升级”为审美,让观众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也增加了经济节目的欣赏性和品味感。

艺术直觉的创造力,首先表现在对形式美的发现。电视记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直觉内容转化为符合电视特性和受众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电视经济节目定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要运用好电视的表现形式。形式定位准确了,手法娴熟了,才能使电视经济节目的创造力和审美效果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定位之二符合:栏目特色

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前提是要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

①鲜明的时代特征;②独特的选材领域和表现风格(包括主持人的个性);③符合栏目宗旨的内容和专一性。栏目没有特色,会使节目变得无针对性,要么总是与别的栏目撞车,要么脱不掉模仿痕迹,要么屡生无米之炊之患,难以生存下去。

JNTV经济部的四个专栏在定位时均要用两把标尺衡量一下,即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表现形式与风格。

《经济焦点》栏目定位:具有强烈思辩性、评论性的经济事件深度报道新闻性栏目,其定位语是:聚焦经济,评说热点。该栏目强调对一个或数个有联系性的经济事件的由表及里的探究,注重记实风格和事件本身矛盾运动形成的张力。对题材的选择限定在重大经济事件和百姓关心的经济话题上,报道手法注意典型性和结论的抽取归纳。在结构上要求以事件的矛盾点为坐标原点切入,采用纵横对比的手法进行背景和主体的分析,力求做到科学、权威、客观、公正。对栏目主持人的要求是庄重冷峻,找“新闻发言人”的感觉。下列题目可窥见该栏目定位之特色:《山东:抓大放小的辩证法》、《再就业冲击旧观念》、《假冒伪劣缘何当原告》、《透视传销》、《住房贷款“卡”在哪儿》、《资产重组1+1>2》、&127;《人本成本,企业管理之本》、《倾斜的“天平”》。这些深度报道尽量体现出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后带来的启示性,遇有容量大复杂性的题目可作系列、连续性报道。为了增加此类节目的交流感,要求栏目制片人打破以往惯例,把事件的参与者请到演播室与相关嘉宾交流,以便让观众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和本质意义。

《经济大观》栏目定位:具有服务特色的经济生活杂志性专栏,下设“生活同期声”、“体验”、“经济人”、“消费调查”、“都市流行色”等小板块。《经济大观》的定位语:展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该栏目强调对经济生活进行展示、分析、预测,从而具有较强的示趋性和权威性,同时,体现对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服务。杂志性电视专栏的内容丰富,并要求可视性和观众的参与性都要强,这就要求该栏目的编导记者要强化消费者的意识,变换角色进行采访。如在《老三大件新登场》、《今年家电买什么》、《体验夜间服务》、《小家电真的方便吗?》、《美容美发小常识》等片中,记者均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暗访和现场式的解说。为了抽取更科学、符合实际的结论,要求该栏目就题目设计问卷,每次最少发100份,统计分析后再请专家评点,融知识性、引导性为一体。由于该栏目涉及的大多是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所以风格上讲究明快清新,特别强调记者“在现场”和原汁原味地表现对象,强化节目与观众和生活真正的贴近感。

《财经报道》栏目定位:是以报道财经领域最新发展和变化的新闻性栏目,其定位语是:提供经济信息参考,报道重要财经动态。为了区别于一般新闻和经济新闻,我们给财经报道限定的选材领域是:金融证券、物价、工商税收、统计、期货、国家产业政策及动态、交通运输、海关、科技等等,力争使财经报道通过报道上述领域里的信息,为企业和商界提供投资决策参考。基于此点考虑,我们要求财经报道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实用的,城市化的东西,要有一定的“含金量”。在报道形式上,不象时政新闻那样“板”和“硬”,

也不追求社会新闻的“广普性”,而是追求特色化、专业化、在简洁、明快实用的报道风格中,突出信息的实用性、指导性和波及性。例如《股市点评》小板块除了评点热点冷点,还延伸出一个现场的股市沙龙性节目《谈股论金》,股民、股评人、专栏记者三位一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商务时间》栏目定位:是专门为商务人士开办的商品流通、商务服务的电视商业信息专栏,其定位语是:商务时间,帮你把握创造财富的关键时刻。由于该栏目的受众层面相对狭窄,故要求内容必须高度精炼和专业,突出电视商业信息的咨询服务功能,为“白领”和小老板们提供快捷、实用、有效的服务。《商务时间》下设“商情网站”、“商战谋略”、“人才资讯”、“外汇牌价”、“投资指南”、“市场快递”、“货比三家”、“商务话题”等板块,除了画面,还要求配以精确的图表与字幕,并作适当次数的“闪回”,力争运用电视这种现代化媒体手段,服务于商业人士的第一需要,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把握市场发展动态和投资方向的信息窗口。在表现形式上,《商务时间》要求主持人儒雅庄重,

口才要好,要有气质。在制作风格上,追求独到的多画面分割和强烈的节奏感,每一个单元一般不超过3分钟,&127;不等商务人士“腻”了就快速切转下一单元,而且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总之,开办电视经济专栏节目一定要体现出它是“这一个”的鲜明特色,要有特定的内容和独到的电视语汇才能使栏目立足、立牢、立得长久。从共性上,尽管经济节目为大众提供的是实用性的服务,但必须通过疏理和分类,“靠”到栏目的宗旨上去,造成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传播效果。

定位之三符和:观众需要

电视经济节目定位是否准确,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有观众、有收视率。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电话、电脑、有线网络、卫星直播电视、信息高速公路等人际传播手段地发达、普及和相互交融结合,使人类信息的交流更为社会化。新媒介打破了以往电台、报纸、电视三大媒介单向传输信息的格局,使受众拥有了充分利用信息的自主选择权,从而真正实现了交流沟通的本质意义。

前面已经说过,信息的传播必须以“通”为目的,而是否能实现“通”,不仅仅是传者的一厢情愿,还要看受众的需要和满意程度,即传播效果。事实上,在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和丰富的今天,

受众已不是传者随意施加影响的消极客体,而是积极挑选传播内容以适应自己需要的主体了。在“信源-信道-信宿”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往重视的是“信源”(信息发出)和“信道”(传播过程)这两个环节,不大重视“信宿”(信息传输的终点、信息的接受者),

在是否传通的问题上,欠缺足够的重视态度和科学周密的工作。今天,这个问题已突出摆在我们面前,不重视“信宿”,实际上就是盲目地传输。没有观众,这种传输、宣传徒劳无益,谁还来给你投资作广告,你又靠什么去办节目生存呢?所以,节目、栏目的定位必须研究并使传播的内容符和观众需要,以便在众多的信息堆中,引起受众注意,凸现电视信息节目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电视经济节目的收视对象相对其它节目来说是比较少的,除了电视的功能主要是家庭的休闲娱乐工具外,和以往经济节目作得比较枯躁、专业也有关系。受众的无意注意欲变成有意注意,起码是对你这个节目、栏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想看”的愿望和能“看下去”的吸引力。怎样才能在大众传媒上把电视经济节目做得好看些,服务性、实用性、针对性强些,制片人、编导和记者必须深入生活、了解广大观众感兴趣的东西和他们对某些经济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为了增强节目的受众意识,JNTV经济部在经济节目开播一年后,委托济南广视社会调查咨询中心对自办节目进行了一次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印发问卷1050份,收回914份,&127;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水平的观众。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4岁;文化程度:硕士占4.67%,大学本科占34%,大专占

25.18%,中专占15.48%,高中占19.53%,初中占8.85%,&127;小学及其它占0.74%和2.21%。以下是被调查者对调查问卷上收看电视经济节目动机的结果:

关注经济改革和难点热点:64.74%

指导生活消费:46.81%

了解市场行情:43.61%

了解金融证券信息:35.78%

提供决策投资参考:11.06%

为了专业研究:6.27%

本次调查还在问卷上开列了30多个经济热门话题,观众选择出的前10个话题是:①消费权益保护,②商品物价,③国家经济发展形势,④住房制度改革,⑤城市建设及规划,⑥国有企业改革,⑦下岗职工再就业,⑧劳动保障及社会保险,⑨环境保护,⑩菜蓝子工程。

这次调查显示:观众对电视经济节目的关心程度在不断提高,他们一方面关心国家经济形势动态,同时也更关心发生在身边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十分紧密的经济现象和信息。来自受众的真实信息为JNTV经济节目选择节目素材,确立报道重点,改进报道方式提供了依据。据此调查问卷的综合结论,经济部重新调整了栏目格局,将《经济时空》改为《经济焦点》,每周保证推出一个经济热点的深度报道;加大服务性栏目的播出密度,并使服务节目更加平民化和实用;新开《股市点评》栏目,开通深沪两市独家股评热线电话以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提前策划3.15专题系列节目,与省市消协、技术监督部门联合制作“聚焦3.15”挂牌节目。1997年10月1&127;日,改版后的节目经过局台编委会的审查后正式播出,尽管JNTV的收视率调查方式由手写改为自动仪的记录,但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特别是《经济大观》栏目,自推出“体验”版后,记者深入商场和百姓家庭,以“急消费者所想,解消费者所急”的态度制作节目,在贴近性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和努力。象“家电售后服务”、“看病有多麻烦”、“仲秋月饼哪家好”、“10元钱买什么”、“专家说存款”、“买房三要点”等选题,都是与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观众看了这样的节目不是无所谓,而是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行为,经济服务节目的服务性、引导性就这样落到实处了。

JNTV的电视经济节目已走过了三年的历程,如今已进入了一种平台期,开始有了一种惰性。节目也会模式化、程序化。这些局限有来自节目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从业者素质的因素。面对激烈的栏目竞争,电视经济栏目、节目必须在定位问题上进行前瞻性思考:

1、如何进一步加强经济栏目、节目传播的沟通功能?(如在进入电视数字传送阶段后,改变受众被动状态,实现双向实时的制作方式)

2、如何使电视经济节目脱离“贵族化”更好地获得平民化的视角?

3、如何用纪录片的手法,自然真实地记录大众消费时代和经济人?

4、如何使电视经济栏目制作艺术化、专业化,使其接近电视本质?

5、如何提高电视经济节目从业者的素质和职业化程度?

6、栏目专业化怎样带动起相关的产业?问题还有很多,要想保持电视经济节目的活力,从业者就要不断保持高追求、新观念,不断战胜超越自我,不断有更好更多的创新思想。

第9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社会性,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文学作品翻译中较难且较易出错的部分; 同时,受限于人的经验(grounded in experience)和社会契约(socialcontracts),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过程中被接受的程度不确定并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传统且单一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无法灵活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词汇空缺,可译与不可译等翻译现象。20世纪60年代,姚斯、伊索尔提出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批判俄罗斯形式主义,布拉格的结构主义以及英美新批评。不同于传统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以及“意义既定论”,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文本的不确定性并主张读者多角度解读文本。接受理论站在读者的角度强调文本意义的传递而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重点与难点亦为文本意义的传递,因而,接受理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接受理论有三大支柱理论,分别是:读者期待视域、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隐含读者。下面,作者将以《围城》英译本为例,从以上三方面,试论接受理论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启示。

一、读者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读者期待视域包括定向期待和创造性期待。定向期待由读者所受教育,所有文化,欣赏习惯等构成,是文本中读者熟悉的、已知的内容;创造性期待则以读者不熟悉的、异域元素构成,不同于读者以往的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重塑读者的期待视域。而融合了定向期待与创造性期待后形成的新观点、新看法、新思想则被称作“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

(1)完全视域融合(full fusion of horizon):是指原语词汇和目的语词汇能够实现高度对等或完全对等,即“字对字,词对词”,但只有极少数词语能够实现完全对等。对于原语词汇中能实现高度对等或完全对等的词汇,译者一般采用归化法进行翻译以使译文读者最大程度理解原语意义。在《围城》及其英译本中也有这样高度对等的例子。

例1:那张是七月初的《沪报》,教育消息栏里印着两张小照,铜版模糊,很像乩坛上拍的鬼魂照相。

Translation:It was all early July Shanghai newspaper, with two small photographs in the educational news column.The plates were as blurry as the picture of a ghost taken at the divining altar.

此处,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战坛”译为“divining altar”可见两词具有一定的文化共性。“战坛”是典型的中国词汇,即古人讲的“开坛做法”。“战坛”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即由道士沟通天地,开坛做法以驱邪避恶;而“diving altar”则指放置于教堂、庙宇里的圣桌,人们通过献祭以求上帝保佑。由此可见,将“战坛”译为“diving altar”能使译文读者清楚的认识到“此事与神灵有关”。虽然,这两个词的词义不尽相同,但究其意义和运用场合,将“战坛”译为“diving altar”更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

(2)部分视域融合(partial fusion of horizon):是指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与原语相对应的词。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往往会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一方面力求保留原文的风格,另一方面则避免强用归化法造成的歧义与误读。相比于上文提及的完全视域融合,《围城》及其英译本中部分视域融合的情况更为普遍。

例2:董斜川道:“好,好,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

Translation:Tung Hsieh-chuan said, “Well, now. Though ‘water was poured before the horse’ still, the ‘broken mirror was made round again.’ Shen-ming’s future marriage will certainly be full of vicissitudes. It should be worth watching.”

Note:1. From the story of Chu Mai-ch’ell of the Han dynasty, whose wife left him because she could not stand his poverty. Later he rose to a high position through diligent study, and his wife, who was by then destitute, begged to rejoin him, but he replied “If you can pick up spilt water, you may return. She then went away and hanged herself.

2. An expression meaning to retie a loose marriage knot, used to refer to a divorcee who marries the same person again.

“马前泼水”和“破镜重圆”是两个典型的中国词且有深层的含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马前泼水”是指“夫妻离异无法挽回”,而英语虽中有“It is no use crying for split water” 或“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且都有“无法挽回”的意味,但却不是指婚姻的破裂。“破镜重圆”是指“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但就作者所学,英语中并无相应的词或词组。

此处,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马前泼水”译为“water was poured before the horse”;将“破镜重圆”译为“broken mirror was made round again” 采用了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的方法,但显然收效甚微, 译文读者无法准确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珍妮・凯利和茅国权还分别为两个词语加了注解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词义。由此可见,仅仅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是不可取的,虽然直译鲜少造成误读,但却容易使译文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因此,在直译的同时应加上注解,以全其意。

二、文本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the text)。伊索尔认为文学作品(literary work)不等于文学文本(literary text),其间的差异即为文本的不确定性。唯有读者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才能填补文本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并赋予文学文本以意义使其成为文学作品。译者作为接受者,一方面需要认真研读文本,了解作者的用意;另一方面需要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这就需要译者拥有扎实的双语能力。然而,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社会性,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被接受的程度不确定,给翻译带来障碍。在《围城》及其英译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在译者笔下失去了独特的文化特性,有的则出现误读的情况。

例3: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

Translation:Dark clouds had already formed in the sky, disclosing here and there a few stars. The storm sounded like a man greedily gulping his food…

“饕餮”在汉语中指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猛兽也指贪婪的人。此处的“饕餮”用以形容风浪巨大,风声呼嚎,而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饕餮”意译为“a man greedily gulping his food”。虽然这样也能再现风浪的声音,却少了“饕餮”一词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色彩,失去了原文的意味。

例4:仿佛洋车夫辛辛苦苦把坐车人拉到了饭店,依然拖着空车子吃西风,别想跟他进去吃。

Translation:It was like the rickshaw boy who pulls his passenger up to restaurant after much pain and effort, and then is still left to drag along his empty rickshaw, feeding on the west wind, with never a thought of going in to eat with him.

在中国文化中“西风”多含有绝望、萧索、衰败,悲凉等意,因此“吃西风”即为“喝西北风”,意思是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而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指希望、变革。正如雪莱《西风颂》中所赞颂的一样,西风意味着改革,意味着美好的未来。而此处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吃西风”译为“feeding on the west wind”,并没有“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的意思,会使译文读者混淆文本意义,给人以模糊不清之感。

三、隐含读者(the implied readers)。隐含读者不同于真实读者(real readers),是作者创作之初旨在吸引的特定的读者群体。事实上,在作者的创作之初,作者对读者范围和群体的考量往往会因文化程度、兴趣偏向、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别于真实读者群。因此,真实读者和文学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之为审美距离(aesthetic distance)。审美距离的存在,一方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使文本特有的文学价值也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体现。然而,对译者来说,如何翻译文本使其保有原有的审美距离则是翻译中的难点,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译者需要时刻把握翻译的“度”。在《围城》及其英译本中,译者面对类似的问题,根据整体的考量,做出了不同的翻译。

例5:他跟周太太花烛以来,一向就让她。

Translation:From the day the red candles were lit for them, he had always yielded to her every wish.

此处,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花烛”译为“red candle”显然有失其意。在中国文化中,“花烛”即“红烛”,用于中国传统婚礼,寓意着一对新人婚姻美满;而在西方文化中,“red candle”只是红色的蜡烛,再无它意。此处仅将“花烛”译为“red candle”不利于译文读者了解原语文化,失去了原作特有的审美情趣。然而,若在此处加上注解,对“red candle”进行简单解释,则有利于帮助译文读者通晓其意。

例6:鸿渐道:“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是不是也请在里面?有他,菜可以省一点;看见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都饱了。”

Translation:“Is that little fatso and big poet Ts’ao Yuan-lang included?If he is, they can save on the food. Just looking at that meatball face of his will make people feel full,” he said.

此处,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四喜丸子”直接译为“meatball”,达意居首位,审美其次。考虑到“四喜丸子”这道菜给人的直观感受即为“meatball”,且此句在原文中所起的作用,译者对“四喜丸子”进行了简化处理,即省译(omission)。

由上文作者列举的例1――例6可见,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板的运用归化和异化法对原文进行翻译,而是给予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不同的文化现象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即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与接受需求,译者根据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不同文化传统,有侧重的满足读者的定向期待与创造性期待。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灵活处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

1.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严谨的考量与分析,确定文本的大方向。因译者的翻译过程亦是创造性的活动,因此不用逐字翻译,在保有原作完整性的基础上,有轻重、有取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

2.在跨文化过程中,面对文化相似度高的词,主要采用归化法或转译(conversion)以使读者准确且完全的理解词义,弱化文化障碍,增进相互理解;面对文化相似度较低,在翻译过程中障碍较大的词,可采用:1.直译+注解(annotation)的方法,既保有原语文化特别的韵味,又帮助译文读者理解词义;2.意译的方法,运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词法、句法来解释原语词汇,能使读者完全理解词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向译文读者传递异域文化的机会。

3.在面对较为晦涩,译者无法吃透的部分或相对不重要的部分,适度的省译也不失为一种翻译策略,但译者应慎用省译,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调动所有感官与知识,做到严复先生所说的“信、达、雅”且将批判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

总而言之,接受理论将读者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求作者与译者在写作和翻译过程中侧重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与接受需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视域融合,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隐含读者三点对翻译的启示――将读者放在首要的位置的同时传递中西方文化,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如:直译、注解、转译、意译、省译等方法进行翻译。(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Holub, Robert C.(1984)Reception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2]Iser, Wolfgang.(1974)The Implied Reader: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钱钟书.(2003).围城.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关热门标签